科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也在网络上火了一阵子?

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杨振宁在颁发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刷爆全网,

今天,我就来说说杨振宁吧!

关于杨振宁,一直存在三大非议。

第一:杨振宁被过誉了。

“有的人说他比霍金厉害,如果他真那么牛,为什么我不知道他?”

“在祖国最困难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现在中国发展好了,他又加入中国国籍,回清华大学养老圈钱,太鸡贼了。”

不但没被过誉,他反而被大多数人低估了。

是当今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

与会者都是当今著名物理学家们,

比如“夸克之父”盖尔曼。

但被大家一致推举站中间C位的人是谁?

可见杨振宁在当今物理界的地位。

“既然杨振宁这么牛,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他?”

我们在生活中不会直接接触。

我们普通人一般也理解不了。

所以,他的学术成就注定很难被传播。

下面我来简单科普一下。

在说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之前,

我先来说说“路径依赖”。

在牛顿时代和之后的200年,

物理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最后用数学公式来解释此规律(找到对称性),

牛顿三大定律就是这么得来的。

当时的物理研究几乎都这样:反复实验—发现规律—找到对称性。

就越容易让后来者产生“路径依赖”。

也限制了物理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在做物理研究的时候,

无论怎么做实验也解决不了。

“我能不能换一种研究方式呢?

我可不可以先找到对称性,

再根据对称性推导出理论,

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它。”

大家都在走老路的时候,

爱因斯坦选择了一条新路:找到对称性—建立理论—实验证明。

正是打破了对前辈大师的路径依赖,

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再来说一个名词——宇称守恒。

“宇称,就是指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完全对称。

镜中的影像和真实的自己,

总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包括容貌、装扮、表情和动作。

同样,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

在杨振宁之前的物理学大师,

包括费曼、泡利、朗道等,

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

都不愿意假设宇称不守恒。

这时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出来,

于1956年发表了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诺组委立马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

1957年即获得诺贝尔奖,

这个获奖速度,在诺奖史上创下纪录。

“它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个基本革命。”

但并不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规范场论”。

在说“规范场论”之前,

我来说说“大一统理论”。

“大一统理论”是什么?

它简称GUT,又称万物之理。

这个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

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就是找到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

从而揭开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就是“大一统理论”。

谁能建立“大一统理论”,

谁就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接着麦克斯韦降服了电磁力。

麦克斯韦降服电磁力后,

问题出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框架居然是矛盾的。

大家议论纷纷,不知所措。

这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

“他俩谁都没有错,只是需要升级一下。”

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这个理论很好地安置了电磁力,

爱因斯坦随后又提出广义相对论,

这个理论很好地安置了引力。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归化下,

引力和电磁力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接下来物理学最重要的任务,

就用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了。

可爱因斯坦穷尽了后半生,

也没能完成这个统一大业。

不但没完成统一,还诞生了另外两个“贼寇”——强力和弱力。

在原子核内部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强力就是把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原子核中的那种力。

弱力就是让原子核发生衰变的那种力。

所有物理学家对此一筹莫展,

连如何描述它们都不知道。

这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

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

杨振宁带着学生米尔斯,

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规范场论统一了另外三种力,

朝着“大一统”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规范场论的核心是“杨-米尔斯方程”,

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还有6个“数学界诺贝尔奖”,

也是研究“杨-米尔斯方程”得到的。

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1950年,杨振宁在美国留学期间与挚爱杜致礼结婚。

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杨振宁除却科研上的成就外,与妻子杜致礼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

杨振宁的三个子女从小在美国长大,在接受西方的标准教育后,先后在美国成家立业。

长子杨光诺成为了一名计算机专家,次子杨光宇则成为了化学研究专家,而最小的女儿杨又礼是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2003年回国定居,在他归国之后,他的三个孩子在美国生活怎样?

杨振宁的祖籍在安徽合肥,出生于1922年9月,家境殷实,父亲是留美博士。

杨振宁11岁时,在北京崇德中学读书,各方面成绩优异。次年,杨振宁在图书馆看来一本书,书名是《神秘的宇宙》。

他回家就跟父亲说:未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拿到著名的诺贝尔奖!父亲听了很高兴,但只当是孩子随口说的玩笑话。

杨振宁21岁时,参加了极其严格的庚子赔款留美考试,一举高中,但因为战乱,赴美留学之事悬在了空中。

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杨振宁终于如愿出国。刚到美国的杨振宁,物理知识就远超其他同学,令导师刮目相看。

杨振宁26岁时拿到博士学位,次年他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在那里,杨振宁有时会遇到爱因斯坦,还遇到了日后的夫人杜致礼。

杨振宁和杜致礼决定在1950年结婚,便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之后便与杜致礼结为夫妇。

结婚后,杨振宁仍然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科研上面。

一年后,杨振宁35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最早获得诺奖的中国人,这在当时和现代都是至高的殊荣。

杨振宁虽然身在美国,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时常为了国内的事奔走,而在他背后,一直有个人在默默为他打理着家事。

这个人就是他的原配夫人杜致礼。

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结婚后,两人感情一直很好,杜致礼总是

能把家事安排妥当,让他潜心搞科研,后来有了孩子,也没有让杨振宁操心过。

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后一共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名叫杨光诺,二儿子名叫杨光宇,小女儿叫杨又礼。

杨振宁虽然在国际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做着科研,为了科研事业甘愿奉献一生。

这种扎根一个领域,一生耕耘的精神,潜移默化到了孩子们身上,对孩子们日后的成长,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而杨振宁的这三个孩子,长大后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他们完美继承了父亲爱一行干一行、活到老学到老的优秀品质,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

二、杨振宁的最爱的小女儿杨又礼

杨振宁与杜致礼育有两儿一女,相比较于两个儿子,杨振宁夫妇对小女儿更加疼爱。

杨振宁的小女儿出生于1961年,女儿名叫杨又礼,“礼”字取自母亲杜致礼,寓意知书达理。

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个女孩儿,杨又礼受到了父母和哥哥们最多的疼爱,简直就是一家人的宝贝。

在杨光诺和杨光宇出生后,杨振宁和夫人一直就想要个女儿,杨又礼的出生让杨振宁非常欣喜,二老对这个小女儿疼爱万分,但没有宠溺到放任不管的地步,宠爱之中也有严格的教导。

杜致礼年轻时是一位气质清绝的名门之女,所以一家人都希望小女儿的性格像母亲更多一些,温和善良、谦逊有礼,而长大的后杨又礼,确实传承了母亲的优雅与聪慧。

杨又礼从小与妈妈很亲近,妈妈喜欢文学和音乐,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杨又礼受到熏陶,久而久之,也对这些逐渐感兴趣。

母亲杜致礼本身就是个优秀聪慧的女性,在她的培养下,杨又礼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多国语言,并且对艺术非常感兴趣。

杨振宁夫妇本以为女儿长大后会走上艺术之路,从事音乐或者文学方面的工作,时常商量如何进一步培养女儿。

不过长大后杨又礼心智更加成熟,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加准确,她转而对医学更加向往。

杨又礼大学选择了学医,毕业后留在了美国蒙太拿州工作,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后来,为了帮助更多人,杨又礼凭借着自己的语言功底,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医院,前往一些艰苦贫瘠的地界从事医学工作,成为一名无国界的医生,救助了更多的生命。

杨振宁夫妇很欣慰女儿在优渥的家庭和工作条件下,还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初心,但也常常担心她的安全。

如今,多年前被捧在手心长大的女孩儿,也已经步入花甲之年。虽然已经退休,但杨又礼还是会时常给公益医学组织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三、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

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出生于1951年,也就是杨振宁结婚后的次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杨振宁难掩初为人父的喜悦,马上写信给家中父母。

在信中,杨振宁邀请父亲杨武之给小孙子取名,于是父亲就取了光诺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寓意很明显,老人是希望孙子未来能光耀门楣,一举摘得诺贝尔奖,也许是父亲想到了杨振宁小时候的那句“玩笑话”。

杨光诺和杨振宁小时候一样,遗传了杨家强大的基因,聪明勤奋,让杨振宁很是欣慰,亲戚朋友们也纷纷夸赞长子聪慧,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杨光诺来到父亲杨振宁工作的研究院,遇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夸他可爱聪明,还主动与他合影留念。

杨振宁和米尔斯在1954年一起研究出了著名的“规范场论”,这个理论震惊了物理学界的很多泰斗。

次年,杨振宁又与李政道先生合著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小小年纪的杨光诺,看到父亲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

后来看到活跃在荧屏上的父亲,杨光诺希望未来自己能和父亲一样,专攻一个领域,受人敬重!

杨光诺小时候就很喜欢看书,喜欢新奇的事物,杨振宁和妻子一致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在擅长的感兴趣的方面努力耕耘,是非常重要的。

杨振宁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总是会抽出一些时间,在工作之余陪着杨光诺去书店,杨光诺很喜欢和父亲一起读书,经常与父亲在书店呆整整一天。

杨光诺从小出生在美国,接受的也都美国式的教育,他不怕困难和失败,非常喜欢挑战复杂的问题,并且在父亲的诺奖光环下,非常自信。

因为杨光诺是家里的长子,气质与杨振宁非常相符,全家人和亲戚都以为,杨光诺会日后会子承父业,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不过,杨光诺对于枯燥的学术研究,没有任何兴趣,他更喜欢新潮时髦的事物,比如计算机技术。

高中毕业以后,杨光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密歇根大学,自己做主选择了攻读计算机专业。

虽然杨光诺没有跟随父亲杨振宁的步伐,但家人却非常支持他的的选择,并鼓励他要在计算机领域也做出一番成就!

进入大学后,杨光诺更加自由了,他有大把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计算机课程,他期待未来能在这一新兴行业中大展宏图!

大学期间除了上专业课,杨光诺经常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了导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大学毕业后,杨光诺选择继续攻读计算机网络编程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才开始进入计算机行业工作。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杨光诺几乎用了半辈子的时间,在这个计算机行业深耕细作。

如今,杨光诺也已经是古稀之年,但他依然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使到了退休年纪,还在带领团队进行研究。

虎父无犬子,即便没有父亲那样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杨光诺也乐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扎根努力。

作为美国屈指可数的量子计算机专家,他在电脑编程和网络技术领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四、杨振宁的次子杨光宇

杨振宁先生的次子杨光宇,是在1958年出生的,虽然他比哥哥小7岁,但性格却非常稳重、耐心细致。

母亲常常打趣着说,二儿子倒像是家里的大孩子,总是操心着家里的事,如果父母远行,二儿子就会主动承担起家务事。

对于杨光宇的细致沉稳,有时候连哥哥杨光诺都自愧不如。

小时候,在同龄小孩儿还在看漫画的时候,杨光宇却对枯燥的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父亲杨振宁和母亲杜致礼,也很乐于支持孩子的兴趣,时常给他买一些书籍,鼓励他多多涉猎。

因为杨振宁认为,每个孩子的天分不同,偏好不同,能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偏好,将来能注重发展这个偏好,是非常重要的。

上大学后,杨光宇果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化学专业,在学校期间,受到父亲和哥哥的熏陶,他非常刻苦地学习专业课程。

毕业后,杨光宇也同哥哥一样,选择继续深造,最终攻读了化学专业博士,并在化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现在杨光宇也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了,身体早已大不如前,但他和父亲一样,并没有因为年龄而终止自己的化学研究,而是继续钻研。

杨光宇时常在实验室里,钻研自己的课题,并耐心教导学生,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研和实验室!

杨光宇受到父亲的影响,不仅在国外任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还在父亲的鼓励下,担任我国吉林省科学院化学工程中的一位专家,他时常与国内高校的化学专家交流探讨,希望能为国内建设出一份力。

五、孩子们选择留在美国

杨振宁的这三个孩子,从小就在美国出生、长大,也陆续在美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如今也都已经是儿孙绕膝的老年人。

年迈的杨振宁在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并在中国定居,他的孩子们却都没有跟他一起回来。

对于孩子们选择继续留在美国,选择自己的工作领域,

杨振宁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们已经成年,他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而他的孩子们,对他的任何决定,也是无条件支持。

次年,《知识通讯评论》刊登了一则关于杨振宁的花边消息,内容是他娶28岁的年轻女硕士翁帆为妻。

消息传开后,杨振宁在时隔几十年后再次背负起骂名,人们似乎早已忽略了杨振宁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大家颇具看客心理地认为,杨振宁是一个“恋爱专家”。

除了对杨振宁的谩骂,更多人则是质疑翁帆女士“另有所图”,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段感情。

不过对于这件事,杨振宁的三个孩子并不在意外界的评论,他们的想法很一致:支持父亲的决定,就如同父亲从前对他们的支持一样。

此外,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深知母亲去世之后,父亲的孤独与悲伤,因此他非常尊重父亲的决定,并评价翁帆很善良。

杨振宁是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孩子们最好的家教,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潜心科研、淡泊名利的品质,引导着孩子们的成长。

虽然他的孩子们没有达到像他一样的成就,但也都在各自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这让他非常欣慰。

正如杨振宁老先生所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三个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而且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一生,他们也是父亲的骄傲!

希望杨老先生和他的孩子们,未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继续发挥余热!

  1. 杨振宁先生的物理成就,葛墨林,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2. 比人们想象的好很多:杨振宁翁帆夫妇的15年,人物/名人故事,2019年第1期 总第331期
  3. 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朱邦芬,清华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4.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谷小歌,人物
  5. 杨振宁对西南联大的新回忆,科学史专栏

2022年10月1日,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00周岁生日。

为庆贺杨先生百岁华诞, 2022年9月30日晚,高山科学经典联合抖音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的活动,邀请了9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用“专业有趣”的方式从不同维度讲述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个人故事。

这9位嘉宾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西瓜视频独家创作人李永乐,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和科学节目主持人段玉龙。

这9位嘉宾,他们有的与杨先生有过密切的私交、有的与杨先生讨论过物理问题、有些是杨先生的追随者,也有些是杨先生的仰慕者,相信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带大家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杨先生。

同时,主题为【我“仰慕”的杨先生与我“认识”的杨先生】的圆桌论坛也将重磅呈现,从“仰慕”到“认识”的距离有多远?科学大家与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个人可以做出卓越的科学贡献?在圆桌碰撞中,一起走近杨先生其人其事。

1922年10月1日,在安徽合肥的杨家大院,杨振宁出生了。10月1日,才是他真正的生日,也是他的“吉日”。

1954年10月1日,他提出了轰动物理界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论文之一《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而令他获诺奖的《质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发表于1956年10月1日。

提到杨振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获诺奖第一人”,但对于杨先生的科学成就,却知之甚少。

2012年,在杨先生90岁生日的时候,清华大学送给了杨先生一个礼物,是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杨先生13项诺奖级成果。

这13项重要贡献分为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等四个领域,分别刻在立方体的四个垂直面上:

1957  T,C and 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当然,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并不止于此,他的其他科学成就还有如下所列:

在这些成就中,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凭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了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应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词中说:“(杨一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2022年,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为: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普通人看杨振宁,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闪耀的光辉顶点,但实际上,天才同时也是一个鲜活真实、有自己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普通人。

但大多数人对杨振宁先生的了解非常有限,为了向大众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科学大家的形象,科普公益项目高山科学经典特借杨先生生日的契机,组织了这次活动。并将在10月1日杨先生生日当天,举办科普书籍《杨振宁传》的导读活动。

2021年,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牵头发起“高山科学经典”项目,邀请多位科学家推荐科学书籍,最终形成100部《高山科学经典》书目。“高山科学经典”项目还将邀请100位科学家和200位社会贤达作为导读者,以每周六晚直播的方式,用轻松有趣、专业科学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阅读科学书籍。

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发布项目以来,“高山科学经典”每周一期书籍导读直播,截止目前已经导读了24场,在抖音等平台面向大众公益直播。

未来,“高山科学经典”项目将打造三大重点产品:出版《高山科学经典》系列丛书、开展线上导读直播、沉淀专业级科学导读视频节目,达到出版、传播、教育多重效应。开展全民科学阅读,共同推动“科学复兴”,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公心大用”。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科学家杨振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