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什么物质的内部一定有结构?

了解地理的人都知道,在当今世界上,沙漠面积占据了地球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并且还在以每年6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持续不断地扩张着。尽管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对的治理工作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民还是饱受风沙的侵袭和骚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尽一切方法,可最终的成效都微乎其微。

对此,许多人表示十分的疑惑,沙漠里面那么多沙子,为什么不用来盖房子呢?要知道现如今河沙资源越来越少,单价也越来越高

如果能用沙漠中的和一同使用,那不是即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解决了人们对沙子的需求问题?只可惜事与愿违,沙漠中的沙子如果不经过处理的话,根本不可能用来盖房子,这种想法也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沙漠中的沙子不能用来盖房子,我们就先要弄清楚沙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沙漠中的沙子与河沙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沙漠形成的原因,主要则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过度开垦,导致水土资源流失。以1958年到1962年我们国家大规模兴办农业为例,就导致人们开垦的沙荒地区受到严重损害。最终不仅几乎没有收成,甚至连原有的良田都受到了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过度放牧的原因,许多草原供草本身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可随着牧民们过度放牧,草原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沙化土地。只可惜单纯的牧民并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自己造成的,继续带着牛羊四处寻找食物,最终导致沙化越来越严重,曾经的草原也就变成了沙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除去人为原因之外,也有自然原因。在气候变化以及水土资源流失之后,沙漠自然而然地就成形了。与此同时,沙漠中的沙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始出现特定的变化。

与河沙不一样,沙漠中的沙子几乎都是没有任何凝聚能力的沙粒组成,只不过是单纯地堆积在一起而已。人们想要用这种沙子建造房屋,无异于天方夜谭。相比之下,无论是河沙还是海沙,都比沙漠沙子优秀了不少。

沙漠沙无法造房的其他原因

除去自身的性质不同之外,使用沙漠中的沙子建造房屋还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如果不能承担以下这几种压力,那么修建房屋自然只是幻想罢了。首先是运输成本压力,以我们国家为例,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沙漠大都聚集在西北地区,假如要用这些沙子在东南地区建造房屋,这个距离的运输成本该由谁来承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过滤压力,用沙漠中的沙子来建造房屋并不是完全行不通。可在建造房屋之前,沙漠中的沙子必须要经过多重过滤净化才能使用。然而即便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不一定能够成功建造房屋。

最后则是最简单的经济压力,或许沙漠中的沙子单价要比河沙或者便宜很多。可如果按照沙漠沙子转化为建筑用沙的比例来看,这个便宜就有待商榷了。不仅如此,我们假设两个施工队用不同的沙子开展同样的工程,那很有可能使用河沙的施工队已经快要建造完成了,而另外一个工程队却还在处理沙子,这种时间区别也是人们必须要考虑进进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联合国就曾发表过一组数据,位于西亚的阿联酋曾在一年里进口了四亿多美元的沙子,专门用来搞建设。要知道在阿联酋境内,沙漠面积绝不算少,可他们依旧选择了在国际上面购买。究其根本原因,也完全是因为购买的成本要比转化的成本低得多

当然,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沙漠中的沙子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过滤转化以后,还是有建造房屋的可能性的。可除了成本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制约因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当前世界各国的沙漠地区分布来看,沙漠周边几乎都是人迹罕至的。普通人从这些地方取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公司也同样如此。毕竟与相对距离更近的河沙相比,沙漠沙子几乎没有优势,又有谁会舍近求远呢?

许多人并不了解,现如今人们对河沙资源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建筑公司购买河沙的单价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筑公司自然是希望能够尽快通过建筑收回成本的。如果舍近求远去运输沙漠沙子,那么一切都来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以外,现如今人类的科技手段不足,同样是很难运用沙漠沙子建造房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相同的建筑环境下,河沙可以很好的被利用起来,并最终用来房屋建筑上面,可沙漠沙却不行。

首先是沙漠沙子自身的特性不行,与河沙相比,沙漠沙子不仅没有良好的凝聚力,还没有良好的支撑力。在这种情况下,强行使用沙漠沙子建造房屋,最终建造出来的必然是豆腐渣工程。甚至都不需要外力去压迫,只要过一段时间,房屋就可能变成了危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沙漠沙子由于含土量太大,和水泥结合的能力很差,所以同样不可能成为房屋用沙。只有当人们真正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沙漠中的沙子才有可能成为未来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可就目前来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最后就是沙漠中的沙子对筛选技术的要求也同样十分严苛,想要用来建造房屋,这些从沙漠中被选用的沙子就必须要有不会风化的基本特性。可要从茫茫沙漠之中挑选到这样的沙子,谈何容易。更何况即便挑选成功,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实验,调整,测量,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沙漠中的许多有害物质,同样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沙漠的同时,这些有害物质却不会一同消失,反而逐渐地累积起来。对于我们人类或许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可对于建筑本身来说,这些有害物质很有可能会腐蚀内部的钢结构,导致建筑年限逐渐减少。

出于以上这几方面的原因,想要用沙漠中的沙子来建造房屋,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的本质与海水这么多,却不能直接饮用十分相似,都是由于处理步骤的复杂程度所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沙漠中的沙子就真的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嘛?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海水转化系统也已经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缺水问题。沙漠中的沙子,自然也有同样的机会,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沙漠中的沙子虽然不能用来建造房屋,但并不代表它无法为城市建造提供帮助。像现如今我们国家许多南方城市的排水问题,就一直都是城市管理中难以解决的一个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修建城市表面通道的时候,将起到支撑作用之外的部分换成沙漠沙,或许就会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要知道沙漠沙本身足够细小,吸水能力也差,雨水自然而然的就会顺着沙漠沙子的缝隙流入地底。这样一来,既不会对城市载重造成影响,又同时解决了积水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虽说现如今这种方案还停留在设想阶段,但也许过不了多久的时间,这种方案就能够成为现实。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在沙漠沙子的帮助下建造出来的城市排水系统,定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仅仅是城市建造,在很多事情上面,沙漠沙子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应如何将沙漠沙子的特性利用起来。有人曾经说过“垃圾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已”,那么沙漠沙子自然也有可能会是放错地方的一种资源。

像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就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将沙漠中的光能以及沙漠中的热能很好地利用起来。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国家就有需要向这些国家学习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沙漠内部存在的许多矿藏资源,同样是值得开发的。以中东各国为例,沙漠生态环境曾经让这些国家的发展一度落后于世界各国。然而在发掘出了石油资源以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几何性的增长状态,这就值得人们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植树造林的工程何其巨大,我们国家治理沙漠这么多年,却依旧没有将植树造林推进到沙漠深处。倘若能够将开发沙漠资源和植树造林相互结合,那么治理沙漠的问题自然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到了那个时候,沙漠沙子是否能够用于建造房屋,或许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将沙漠沙子运用到建造房屋中,以目前人类科技来说,仍然是比较难以实现的一件事情。只有将成本,地理环境以及技术等难题依次攻破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这一设想。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等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想办法找到新的思路去更好的利用沙漠沙。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人类才不至于处于被动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是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纪面临的首要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问题最终都能够很好地被解决。我们不能以沙漠沙不能建造房屋为由,就彻底放弃了对沙漠沙价值的适度开发。要知道只要方法得当,那么来自大自然的财富就是“无穷无尽”的

就像俗语中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没有选择放弃,没有停止进步,那么解决沙漠的方法自然会逐一出现在人们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部分  地震常识
1.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半径厚度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 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答:断层是岩层的连续性遭受到破坏,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地质构造。该断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两旁的岩块称“盘”,根据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方式,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4. 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什么关系?
答: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内。震源错动面产生状态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活动断层的作用是产生地震和地震带分布的根本因素。
5. 什么是地形变?与地震有何关系?
答:地形变是指地壳形变。地形变包括地面高程变化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地形变与地震有关,地下断层的活动是大多数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变测量能够监视地壳及断层的活动,配合其他方法,就有可能准确地判定断层活动的状态,沿着这个思路,大地形变测量能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极其有用的判断依据。
6. 何谓世界三大地震带?
答: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 欧亚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它们在帕米尔会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8. 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45年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5级地震的能量。
9. 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10. 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答:地下核爆炸、化学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5.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以及地震引起的海啸等。火灾由房屋倒塌造成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答: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反映不同地震释放能量的差异。
17. 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8.  什么是基本烈度?什么是震中烈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和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值。震中烈度是指震中区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19.  震级与震中烈度有何关系 (震源深度在15-20千米的情况)?
20.  中国地震烈度值怎么划分的?各烈度判别的标准又是哪些?
答:中国地震烈度值划分为Ⅰ-Ⅻ度。各烈度值判别标准:
烈度 人的感觉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其他现象
Ⅱ 室内个别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Ⅲ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Ⅳ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颠动作响,灰土掉落,抺灰出现微裂缝 不稳定器物翻倒
Ⅵ 惊慌失措,仓惶逃出 损坏: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裂缝 河岸松软土出现裂纹,饱和砂土出现喷沙冒水,砖烟囱裂缝掉头
Ⅶ 大多数人仓惶逃出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但可使用 河岸出现塌方,饱和砂土层多处喷沙冒水,软土裂缝多,烟囱中等损坏
Ⅷ 摇晃颠簸,行走难 中等破坏:墙体龟裂缝,结构损坏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砖烟囱严重破坏
Ⅸ 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局部倒塌,修复困难较多 干硬土上多数出现裂缝,基岩上出现裂缝。滑坡、塌方常见,烟囱倒塌
Ⅹ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跤,不稳定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大部分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断裂出现,基岩上拱桥破坏,大多数砖烟囱从根部损坏或倒毁
Ⅺ   毁灭 地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23. 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某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24. 什么叫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答: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称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为远震。
25. 什么叫主震、余震、孤立型地震?
答:成群发生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主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前震和余震很少,震前异常表现也少,但能量基本上是一次性地释放的这种地震称孤立型地震。
26. 何谓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大震和巨大地震?
答: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27. 地震波有哪些种类?特点有哪些?
答: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28. 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29. 哪种地震波可以警告人们尽快做好准备?
答: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纵波的到达警告人们应尽快做出防备。
30. 地震观测仪器有哪些?
答:地震观测仪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地震仪,用来观测和记录地震振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另一类称为前兆仪器,用以检测地震的前兆异常,为地震预报服务。
31. 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分为“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32. 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如何?
答: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我国开始正式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还仅仅是四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已经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都作出准确的预报。
33. 地震预报是如何发布的?
答: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临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凡未经政府认可的地震预报信息,均属地震谣传,不可轻信。
34. 地震有先兆吗?
答:有,岩石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和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35. 地震前兆有哪些类别?
答:有地壳变形、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油、气)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及宏观前兆异常等类别。
36. 地震前有哪些宏观现象?
答: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气味、气雾、地下水异常,喷沙,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等。
37.动物的异常反应能作地震预报吗?
答: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还有其他干扰因素需要排除,即:季节、气候、生理活动、疾病、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宏观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所以我们要对动物异常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后,确认是震前反应时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
38. 地震谣言的特征是什么?
答:地震谣言的特征:“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古怪传说。
39. 世界上已发生最大的地震是几级?在哪些地区发生的?
答:直到目前记录到最大地震是8.9级,共三次。分别在1906年1月31日发生在南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附近;1933年3月2日发生在日本国三陆东海中;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
40. 什么是大震预警?
答:大震前出现短暂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地声、地光和地颤动等宏观现象,叫大震预警。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41. 我国地震多吗?
答: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绝大多数省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根据20世纪全球资料统计,我国在全球陆地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如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
42. 为什么要提高工程抗震能力?
答: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造成的。因此,加强工程结构物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43. 需要进行抗震设防的重大工程有哪些?
答: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通信枢纽、广播电视设备、医院、供水、供气、供热设施等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工程。
44. 哪些工程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
答:水库大坝、堤防、贮油、贮气设备、输油输气设备、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的设备,核能利用设施等。
45.  地震前家庭应做哪些基本准备?
答: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家庭应急预案,准备好防震应急包,包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开展家庭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
46. 怎样摆放家具物品?
答:家具物品摆放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在高大的家具上方不要堆放笨重物品。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
47. 怎么样避免地震时物品伤人?
答:固定高大家具,并将灯具、挂钟等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倾倒或掉下伤人。
48. 如何做好疏散准备?
答: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熟悉周围环境,了解避难场所,地震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
49. 地震时的避震原则是什么?
答: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离。
50. 地震时怎样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答:迅速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51. 地震时怎样保护自己?
答: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办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52. 地震时如何保护头部?
答: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
53. 为什么主震过后还要防余震?
答:一般情况下强烈地震发生后,还会继续发生几次到数十次余震,有的余震震级也较大(大不过主震级),其破坏和影响也给人们带来损失,所以在防震时也要预防余震的袭击。
54. 在平房怎样避震?
答: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55. 在楼房怎样避震?
答:遵循就近躲避原则。保护头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千万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
56. 高楼如何撤离?
答: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
57.在操场怎样避震?
答: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58. 在体育馆、影剧院怎样避震?
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中间;用书包等保护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59. 在街道上怎样避震?
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过街桥等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60. 矿井下的工人应如何避险?
答:震时在井下一般比地面安全,井下矿工应熟悉安全通道,迅速撤离掌子面,但不可拥挤,因为掌子面处或竖井出口处有时支护差,临空面暴露多,一经振动可能塌落,造成人员伤亡,若井口塌方,暂时不能返回地面,也要保持沉着冷静,由专人指挥,尽力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61.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答: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床、机床及坚固的设备旁,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62. 室外危险物及危险场所有哪些?
答:危险物或高耸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玻璃幕墙等;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63. 在开阔地怎样避震?
答:要躲开密集人群,就地卧倒或蹲下。
64. 在野外怎样避震?
答: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答: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66.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怎样避震?
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67.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怎样避震?
答:司机应及时停车。乘客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68. 学校人员应如何避震?
答: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设防、抗震知识,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地震发生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间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楼房内的学生可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乱跑跳楼。地震时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沉着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69. 遇到火灾时怎样逃生?
答: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
70.  遇到燃气毒气泄漏时怎么办?
答: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71.  地震停止后如何紧急撤离?
答: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72. 被埋压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树立生存信心,沉着冷静。
73. 被埋压时如何改善所处环境?
答:首先挪开头部周围的杂物,保持呼吸畅通,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
74. 被埋压时怎样扩大和保护生存空间?
答:用砖、木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75. 因地震被埋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当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对生存获救要有信心。要谨防烟尘呛咽窒息的危险,可用毛巾捂住口鼻,尽量想法摆脱困境。不得已需留在原地等候救援时,不可盲目呼救,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利用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积极主动配合地面营救。
76.  挖掘扒救被埋压人员时,应掌握什么原则?
答:(1)应先易后难;(2)先近后远;(3)先轻伤后重伤;(4)先扒活人后挖死者;(5)尽可能地先扒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6)对于被埋压程度浅,伤势不重的可先将头、胸露出后,暂时放置,先扒救周围的被埋压者。总原则是争取时间,扩大战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扒救挖掘的失误造成的伤亡。
77.  如何寻找被埋压者的目标?
答:(1)找熟悉情况的人指点;(2)按照当地居住习惯或在门窗附近寻找;(3)对话联系以及与被埋压者敲击器物联系;(4)俯身趴在废墟上面仔细听寻;(5)尽可能借助一切有效的工具或手段;(6)不要轻易离开寻找目标及环境;(7)有组织地分户包干彻底寻找。
78.  在挖掘扒救被埋压人员时,应遵循什么样的扒救次序?
答:(1)确定头部位置,先将头部扒出,并设法将呼吸道堵塞物排除;(2)上肢;(3)下肢;(4)在无法确定伤情之前,绝对禁止强力牵拉四肢;(5)切忌因救人心切,忽略上下左右的环境伤害其它未被挖救者。
79. 被埋压时怎样保存体力?
答: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80. 怎样救护脊椎伤员?
答:(1)首先在挖掘伤员时,只要伤员的颈、脊椎、腰剧痛者,均可按脊椎伤员处理。(2)挖掘时,绝不可用力牵拉未完整露出者的上肢或下肢,以免加重骨折错位。(3)搬运时避免脊柱的弯曲或扭转,用硬板担架搬运,最好将伤员固定,绝对禁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错误搬运方法。
81. 抢救埋压窒息伤员,有几种人工呼吸方法?
答:(1)口对口气法;(2)仰卧压胸法;(3)心脏挤压法;(4)针刺疗法;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
82. 地震时遇有毒气体扩散如何躲避?
答:震前,要了解活动区周围有无毒气源,要有防毒意识。地震时首先要弄清风向,朝上风处避难。避难场所尽量选择在高处。行动时,要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
83. 怎样实施自救?
答: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节约饮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84. 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伤者如何处理?
答: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队人员前来救治。
85. 救人时如何避免被救者遇到伤害?
答: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86. 怎样确保幸存者安全?
答:尽快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灰尘过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及时为被埋压者提供饮水、食品或药物等,以增强其生命力,确保幸存者安全。
87. 怎样对幸存者施救?
答: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
88. 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有多久?
答:一旦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因此,现场急救时,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几分钟最为关键。
89. 心脏复苏共分几个步骤?
答:八个步骤。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侧卧位,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气,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90. 如何简单判定生命迹象?
答:被救者为成人、儿童时触摸颈动脉;为婴儿时触摸肱动脉。
91. 意识丧失如何处理?
答: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拨打急救电话,明示他人进行紧急抢救。
92. 创伤现场急救四大技术是什么?
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答:止血方法有四种:指压(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填塞止血,还有止血带。
94. 如何进行伤口包扎?
答:使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95.如何对伤员进行固定?
答:固定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损伤、减轻疼痛和便于搬运。可以使用夹板、书本、或树枝等进行固定。
96. 一个人如何运送伤员?
答:可采用扶行法、背负法、爬行法或抱持法。
97. 两个人如何运送伤员?
答:可采用轿杠式或双人拉车式。
98. 三个人如何运送伤员?
答:可采用三人同侧运送。
99. 怎样制作简易担架?
答:可用上衣、被单、绳索、门板与木棍组合等方式做成简易担架进行搬运。
100. 搬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伤员宜躺不宜坐,昏迷伤员应侧卧或头侧位,要严密观察伤员神情;要保护颈椎、脊柱和骨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由什么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