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张无为避世吗?


三年前,我喜欢上了一个男生(是我一个室友)。

相处下来,既不冷淡,也没有过分热情,即不死板,也没有过分随意,真是如沐春风。

其实,我觉得这是他的天性,我称之为 “无为”;见过他之后,也许都会被他的风度迷住。

他的 “无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这不就是我们想做到的 [神如] 嘛!!!

神如:就是不用意识去控制,完全是下意识的,与自己,与环境,与他人。

无为 = 神如,无为是道家的说法,神如是心理学的概念,我们的 [无为] ,就是 [神如]。

神如:就是不用意识去控制,完全是下意识的,与自己,与环境,与他人。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也是有原因的。

我在中学时,有俩次被说是 绅士,当时老师在班会时说的,我顿时没反应过来,怎么说呢,受之有愧。

其实我是经过大量练习的:

  • 背诵过许多经典、学习礼仪;
  • 知道鞠躬时腰要弯到什么角度、蹲姿、坐姿;
  • 进入房间怎么迈步,而且要坐得笔直;
  • 老师和我沟通之后要说谢谢;
  • 用纸擦嘴,不在纸上留痕迹;(好像黑客打字都是无声的)

这些基础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因为经过大量训练,最后做出来就很自然)。

这个状态,就比那些一进房间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生怕自己握手的姿势不对,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想半天的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正是因为经受过这种训练,我感觉,我很大尺度是“伪君子”;因为我少了一份天然的灵气,这份灵气不是努力训练能做得到的。

想起来,我现在觉得这压抑了我的天性,不然我可能是一个勇者、也可能是个疯子、一个霸王、一个熊孩子,这没什么不好,这才是真实的我,不是吗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其实,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某年级课余的时间,和同学玩弹珠。一个人跑过来,把我的弹珠都弄没了,当时,我开始生气了,而且感觉自己是正义的。

可下一句话,改变了我的性格:“TA(也就是我) 又要发疯了”。

顿时,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

原来,我在同学的眼里是个只会发疯的家伙。

我真的改变了,这一路都不再疯了......


绅士,我没风度;君子,我没气度;暖男才对呀,也许我暖着却到今天才发现。

我对人特友善,我想找人一起健身一起学习一起玩的

每天我俩单独交流,比如你要考 GRE,要早起,没问题啊,让我每天叫你吧。


你要理解大脑有俩种模式:

自动驾驶模式的特点是很快,例如你驾驶汽车遇到突发事件时猛踩刹车,这是个自动处理的动作,包含了反射、本能、直觉、冲动。

主动控制模式则显得有点儿慢,但TA需要深思熟虑,你需要调用经验、记忆、分析、理性。

  • 一位男士买个一两千的手机会研究来研究去,买只几万、几十万的股票却不用脑子;
  • 一位女士选件裙子能跑几十家店,选个老公却用不了三分钟。

如果不是三观不同,就是没有让大脑处于正确的模式......

  • 无为:以 [自动驾驶模式] 为主导的状态,行为是自发的,动作特别自然,一种忘我体验;

达到了无为的状态,天会给你一个回报,一种光环。

如果 TA 有了,身边的人就会自动被吸引 —— 不用搞什么奖励和惩罚别人就爱听 TA 的,人们在 TA 身边就感到特别自在,特别信任TA ,愿意亲近 TA,就连鸟兽都对 TA 好。

可能您会觉得这很玄,我在中学时的确有这种经历:

  • 很受欢迎(有一次,我被抽中唱歌:全班都涌上来了,站成一个半椭圆,做坏事还有人维护);
  • 喜欢修心、哲学、佛学,喜欢智识生活;
  • 无为 没有认识,也许一些东西您真正想追求的时候,就是您永远、永远都追不到的开始;

古人的修道,不是为了纯情的道德,而是一种力量的加持:获取法力

道家、儒家、都在追求 “无为”,只不过他们方法不同罢了:

  • 孔子和荀子认为必须经过艰苦训练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 老子认为无为是人的天性,人只要发掘自己的天性,跟大自然和谐,就能达到无为;

古人是如何做到 “无为” 的,你想不想看看他们的具体做法?

学了古人的眼光,再去看古人的作品(如《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也许,会有一点通的感觉。


其实我从小就练习各种礼节礼貌,就是借鉴于孔子。

孔子认为要想达到无为,就得让 道德和善 深入人心,是人的一部分,就好像是一种肌肉记忆,是 以 [主动控制模式] 主导的状态

孔子认为 以 [自动驾驶模式] 主导的状态(人的天性),就如同野马和洪水,绝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使用 [主动控制模式] 加以控制。

一个动作要成为一种肌肉记忆,您说这个动作要练多少遍 ?可能很多......

因此,孔子的做法就是 勤学苦练,练的是一整套大周王朝的礼仪和文化。

过程很艰辛,而且如果被培养的人不是真心向往,练出来也只是一个伪君子,君子可能是 10 比 1,9 成是伪君子,或者说,对比君子少了一份灵气。(不过,你要是有成长性思维,就明白,伪君子也是很可能会成为君子的,需要时间和悟性)

孔子到七十,才大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就是他的所有欲望都已经变成好的了,那就根本无需限制自己的欲望,想干什么就可以去干什么,反正想的也都是符合圣人教诲的好事儿。

关于礼,荀子曾经解释过其中的逻辑:礼的本质是怎么把有限的资源,有序地分给众人

过去没有“礼”,人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任意争夺,周王朝的先贤一看社会太混乱了。

于是制定“礼”,让人各安其位,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来分配。

比如社会地位低的人和年轻人就得推迟享乐,把好东西留给地位高的人和老人。

  • 但设定“礼”的等级只是第一步。
  • 先贤更关键的手段是第二步:通过礼仪训练,磨炼人的欲望,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分配!

等到了训练的高级阶段,先贤还给你准备了“乐” —— 在音乐声中,底层和晚辈与高层和长辈一起唱个歌跳个舞,其乐融融共创和谐社会。

因为孔子的无为已经大成,因此,见过孔子的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天然的绅士。


孔子认为人性如野马,必须要驯服呢。

而孟子认为人人都是千里马,只需要用心培养即可。

孟子的大道是在孔子大道之上的改进,更加的人性化啦。

  • 孔子的做法:是用 [主动控制模式] 做主导,勤学苦练,把周王朝先王设定的礼仪和文化融入到 [自动驾驶模式] 之中去,过程艰难,很多人望而生畏;
  • 而孟子则说,其实没有必要费劲重建一套“好的” [主动控制模式],每个人心中天生就有好的 [主动控制模式] 的种子,你只要略加培养就可以了!

孟子强调想人做好事,必须从他的善良本性出发,去培养和引导。

  • 慎儿比较坏吧(《美人心计》),为了上位不择手段。    但真的有一个人愿意为她付出生命时,我才知道她真的不是坏人,只是从小就没有人对她那么好过。   正是如此,TA又怎会相信别人呢。

有一些天性,是无法改变的:

  • 比如谚语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到井里去了,哪怕是个再怎么自私的人,也不可能坐视不理!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什么回报,也不是为了害怕有人找麻烦,纯粹就是出自内心的恻隐之心。  看见别人受苦,就好像是自己在受苦。
  • 比如谚语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 比如谚语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孟子就是从任何人身上找到闪光点,而后从这个点出发,鼓励TA把这个闪光点发扬光大。

孟子说你只要从自己的天性出发,然后把天性扩大,发挥想象力,把你在这个地方的感情也用到别的地方去 —— 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孟子跟孔子最大的区别是孔子是以理性规范感性,而孟子是从感性出发,培养感性。

这套方法,比孔子的要让人容易接受很多;但孟子的方法同样有其缺陷:和伪君子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更可能是耽于享乐的人才啊


老子就主张把这些后天的所谓文化全都忘记,直接回归婴儿状态,这样才是最自然的,才是真正的无为!

老子学派的人认为人的最基础本性是好的,他们形象地说这些本性就是“腹”,也就是肚子里的本性 —— 所求无非是吃饱喝足而已。真正出问题,带来不好欲望的,不是腹部,而是眼睛 —— “五色使人目盲……”就是说眼睛看到了距离自己本分生活很远的东西,才产生了不良的欲望。

所以老子学派就认为孔子你搞什么文化建设,大谈不同等级的享受,这不是正好刺激人的欲望吗?

再者,老子学派认为孔子把人的行为贴标签,这些是好的,这些是美的,那些是坏的等等,其实损害了这些行为的体验。

后世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比如,

  • 让人品尝不同的果酱,如果简单地告诉他你觉得哪种好吃就买哪种,一点问题没有。可是如果实验人员要求受试者“ 说明 ”这种果酱好在哪里,他反而就不会选了!
  • 还有,在玩游戏之前如果特别提醒受试者说你们一定要公平啊,结果他们的表现反而更不公平;
  • 提醒人们慈善的重大意义,他们捐的钱反而更少。

或者说,如果做好事之前先想,啊我这么做是做好事啊,我符合了道肯定能获得“德” —— 那你还是真的做好事吗?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怎么可能不是伪君子呢?

  • 孔子的做法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一直练到不需要动用 [主动控制模式] 再以 [自动驾驶模式] 主导,不然就 [主动控制模式] 主导;
  • 老子的做法是:忘记后天的文化,人性本“善”,以 [自动驾驶模式] 为主导,关闭 [主动控制模式] (用个什么手段关闭,比如隐居)。

虽然,观念不同,做法不同。但我觉得他们二老,都走在自己最适合的道路上,我们大概只能借鉴。

因为孔子的说法就是既然有了德,你走到哪里都是中心人物,别人都自发地围着你转,那么你就应该勇于站出来,突出自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引导人民,改造世界。

而老子则认为有德也没必要那么高调,圣人应该在幕后做点潜移默化的事情,最好是别人看不见,你就把国家治理好了。

与孔子一般,老子也创立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

  • 比如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通过这套生理动作达到无为的状态。

原理是,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达到忘我的境界(一种无意识主打的愉悦状态),也可以通过健身、饮酒、吸毒、性行为等等达到(安利通过健身到达忘我的境界,改变的方式刚好也在下文,期待不~)。

但老子的方法,同样有缺陷:一些东西您真正想追求的时候,就是您永远永远都追不到的开始。

特别是像老子这种,看似什么事都不干,其实是想做大的。(我第一次培养,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就好像,我们经常会列各种目标、想克服各种毛病,最后我们都没执行。

一开始,我就想着以后都不抽烟的宏大想法,这样当然改变不了。

我们应该注重眼前的一小步,就 24 个小时内不抽烟,不要去想明天的事,明天的 24 小时是新的一天哦!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

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怪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他,平静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却只能看清脚下。也许有一天回过头,您会发现,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对现代的我们来说,如果像老子一样达到无为这种状态,难度不亚于修仙;因此老子一派多隐居,减少世俗的诱惑。


庄子的大道是在站在老子大道的基础上。

老子学派主张关闭 [主动控制模式],让 [自动驾驶模式] 主导。但老子学派又把 [自动驾驶模式] 系统分成了“腹部的”和“眼睛的”两类,说腹部的欲望就是好的,眼睛的欲望就是不好的。为了回归好的本性,老子学派必须采用避世的方法,过隐居的生活。

而庄子则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区分什么“腹部的”、“眼睛的” [自动驾驶模式]!你选择隐居避世,这就等于事先已经做了一个价值判断,这和孔子给各种行为贴标签有什么区别呢?

庄子则认为跟着感觉走即可,不对任何事 预先是对或错

思想也没有任何套路,追求无为也是没有一个硬指标(比如,隐居避世、刻意学习礼仪、寻找闪光点)。

别人的套路不只一套、一套的,还有一盒、一盒的。

而庄子却没有套路,只有套。套是套路的启发,是极简的意识。只重其义,不重其招,无招胜有招,是思维的升华。

庄子要做的就是 “忘记”,要去做个什么大事,总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去做“忘记”的功夫。

  1. 正常状态,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2. 不听外界的声音了,只关注自己的内心 [主动控制模式] 对对错的判断;
  3. 忘记自己,不听主观系统的判断了,让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接手;

庄子的其实最靠谱,也比较容易修炼出来,这样修炼出来的无为,还附带了创造性呢。

三千大道,我只取三千道。

哈!!! 不是只取庄子的一道吗 ???

啊不,我从来没这么说,就算说过也要忘记,忘记才是真理,让招式都在潜意识里,该发的时候再发。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 [自动驾驶模式]  和 [主动控制模式] 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 孔子主张以 [主动控制模式] 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 [自动驾驶模式] 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 [主动控制模式],只保留“好的” [自动驾驶模式],是 stop trying;
  •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 [自动驾驶模式] 了,应该把这些好的 [自动驾驶模式] 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 [主动控制模式] 强行建一套新的[自动驾驶模式] 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形成肌肉记忆)。
  •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停止尝试)。
  •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发展闪光点)。
  • 如果面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潜意识引导我们发挥水平(跟着感觉走,无对错)。

记得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在健身房里,每个动作都具体到怎么做,手脚抬高多少度,每组多少个动作,选择什么器械都是被规定好的,然后去刻意地练习ta,健身一年后这些动作做得行云流水,根本不用刻意去想他们 --- 这岂不就是孔子说的形成肌肉记忆?

以前喝酒,暴饮暴食,健身中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身体得到强健、精力充沛后自己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乱吃东西,而是习惯科学饮食 --- 这岂不是老子的关闭不好的主观尝试保留好的天然?

之后不用去健身房在哪里都可以练,效果和健身房一样好 --- 这难道不是像孟子说有热爱的东西将ta发扬出来使他做得更好吗?

两年后再去健身房,已经不在执着于动作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仿佛健身房就我一个人,我的意识在于肌肉的收缩,呼吸之间,在于自己与自己的契合度,每天的健身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哪里是健身,完全是一场身与心的修行,好身材和旺盛的精力只是一个顺带的产物 ---这难道不是庄子的完美状态吗?

我觉得不同家长就秉承着不同的大道!

  • 看到熊孩子,有些孔子式的家长先会觉得这孩子一辈子没救了,之后严加管教;
  • 孟子式的家长用孩子表现出的兴趣进行启发引导;
  • 老子式的家长放任其发展;
  • 庄子式的家长则在其自由发展过程中观察孩子适合的方向。

发功:每时每刻,我都能改变自己!

我一直再寻求一个让我高效学习的动力,好消息,我大概找着了:

  • 是不断的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兴趣。
  • 改变的本质,改变的是抵抗外界刺激(压力大、诱惑)的应对方式,这需要一点点的积累。

不断的激情,才是高效学习的原动力,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东西越多,学习的范围也就越广,这就能保持新鲜感。

喜欢 = 熟悉 + 意外,有意外是多么满足的一件事。

今天,我更想说的是第二部分:有的时候,我宁愿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愿意学习......

一开始,我觉得是因为学习腻了、电视剧很好看、游戏很好玩、小事磨人;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事实上,我热爱学习,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第一部分已经满足了。

我打完游戏、看完电视后,顿感空虚,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我并没有一点点的增值。

可我正在打游戏的时候、正在看电视的时候,打开游戏的时候、打开优酷的时候,可没感到心头堵塞,也不是正在娱乐的兴头上。

其实,我是遇到问题了 --- 心理问题。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

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如果我的理性想要改变,就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大象的三个特点: 

  • 力量大,一旦被激发了,理智就很难控制大象。
  • 受情感激发的,大象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 受经验支配的,也就是说,大象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想到的:跑步会更精神、戒烟可以提高寿命、坚持锻炼身体好,相反,我们体验过的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变成了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好处。

  •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
  • 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现在;
  • 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到的。

当这俩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ta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ta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新行为,获取新反馈,再强化,一直都要亲身体验。

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改变就得了解大象的脾气和秉性,驯服需要过程......

因此,科学的迈出第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个他已经大四了,他需要在最后一学期修完4门课才能毕业,否则的话,就会被退学。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却每天窝在宿舍打网游,几乎不出门。

他是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村里人劝自己孩子好好读书的时候,都会以他为榜样。

他家里并不富裕,他很清楚自己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对这个家庭的意义。

可是,就是因为这种压力,让他提不起精神好好看书备考了。

谈到马上要到来的考试时,他说他已经想明白了,毕不毕业也无所谓,毕不了业大不了去干体力活,有口饭吃就行。

您知道他这么说的时候,当然并不是真的无所谓,而是大象畏惧压力,迈不开步伐,逐渐对改变失去信心了。

  •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先得弄懂他在恐惧着什么:压力。

明白之后我们可以问问他:“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顺利毕业了。会发生什么呢?”

他摇摇头,说不想去想这些没意义的事。

请您注意,不去想可能的改变,这也是大象保护自己的方式,是防止自己失望。

接着,我们却得坚持的问:“没关系,只是想想嘛”。

这时,他会慢慢开始想,他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其实,他想得都不重要,我们要把他拉回来:“ 那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

  • 往前看,您会看到困难;往回看,您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对于这一步,他显然会比我们更清楚:“作息调整,按时去食堂吃饭。”

一定要让他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好,你能做到吗 ?”

接着,他真的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请一个托,也要把第二步给填上,当他完成了第二步,就会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天打饭的时候,还真遇到一个同学,那个同学很热心,问起了他的情况,他犹豫了一下,就说了。

也许是出于好意,那个同学就跟他说:“我现在在考GRE,也很孤独,我很需要一个人提醒我早起。这样,我们相互提醒,一起约吃早饭怎么样?”

他答应了。后来,他们就开始一起上自习,他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

所以,有时候改变就是这样,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

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 ta 推倒。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新行为,获取新反馈,再强化,一直都要亲身体验。

新行为,就是去食堂吃饭,新反馈就是作息调整,强化就是同学的陪伴,一直都是亲身体验。

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庄子隐居不仕。道家成为隐士的代名词,真实是否如此?本文将论证道家并不是纯粹的追求避世,避世只是因为理想实现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时机成熟,道家应该积极入世,推进社会进步。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道家崇尚的个人主义也是为了获取幸福,并且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道德经》里,老子反复表现出对社会热切的关注,文中多处写了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教导大国应如何治理,小国该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语。例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果老子对社会不关注,只是主张避世,为什么会给出这么多治国之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关心社会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离开周室,出函谷关了呢?

太史公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知道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于是便翛然离去,这是道家与儒家的最大区别,前者可行则行,该止则止,遵循自然条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德经收篇之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什么是为而不争,我做了,并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声,默默而为,无为只是表面现象,就像一条河,看上去没有变化,实质却一直在流动。

老子留下5000字,把他治理国家、治世修道的哲学留给后人,这就是为,并非消极无为。“为”或是“不为”在于时间与机遇,可以是动态的为,也可以是静态的为;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动。庄子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与老子持有相同的观点。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世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孔子见楚狂接舆的故事记录于庄子与论语,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选择是天下有道,圣人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保全自我。这里,道家的思想与孟子殊途同归,“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两者的交叉点体现在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易经.乾卦》,“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只是儒家更倾向于杀身成仁,而老庄以保身为基础。这是无可奈何的状况,并非普遍行为准则。

庄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公孙丑》(下),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实现抱负,只是白白牺牲性命,所以庄子问楚王派来聘他为相的使者,想成为死了被供奉的神龟,还是摇着尾巴活着的泥龟?

《庄子.秋水》为了名声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老庄都是反对无畏牺牲《庄子.胠箧》。庄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任何时候都只是个人主义,更不是孱弱怕事。庄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么会贪生怕死畏畏缩缩了?只是在战国,实现理想无望,保全生命已经是不容易的。

“劝君莫谈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灰”,生命是最可贵的,不可随便成为他人的棋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然后才可能帮助国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乐,实现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可见道家并不是一味地坚持出世,不参与社会事务,只是需要看机会与条件。“内圣外王”是庄子首先提出的,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之道失传,但仍应是道家的最高目标。清平之世,正是积极入世的好时机,把个人的修行用于成就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与庄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