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可蓝多奶酪棒这个品牌是怎么发展的?

国内乳制品消费已进入低速增长的成熟期,核心的液态奶消费量已基本稳定在3300万吨左右,消费结构正由液态奶向更加营养、健康的酸奶和奶酪等升级。西式餐饮文化的普及带来了奶酪消费场景增加,国内奶酪行业规模迅速从2004年的4.0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5.49亿元,CARG达22.04%。近年奶酪行业推出了再制奶酪和儿童零食的大单品奶酪棒,并且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再制奶酪,奶酪棒更加适合国人的口味;作为儿童零食,奶酪棒从儿童开始培育奶酪的消费习惯。同时奶酪棒的快速放量也提升了奶酪在C端消费者中的认知,将推动奶酪消费由B端向C端加速渗透。奶酪棒的快速放量正在加速我国乳制品的消费升级,驱动奶酪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外资品牌凭借原材料干酪和产品先发优势,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龙头百吉福的市占率达22.7%(其中奶酪棒单品的市占率超50%)。由于奶酪属于舶来品,国内消费者初期不适应海外主流的天然奶酪,而更偏好于口感柔和、味道多样化的再制奶酪。同时由于奶酪需要低温储存运输,目前以一二线城市的成熟销售渠道为主。随着奶酪棒等普适品种的放量以及奶酪常温化和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市场渠道将快速下沉。国内厂商正凭借对国人消费偏好的理解以及对下沉渠道开拓的优势快速崛起,有望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赶超。

日本乳制品行业同样经历了液态奶到酸奶和奶酪消费升级的过程,奶酪消费同样以再制奶酪为主。1966年日本奶酪的人均消费量仅0.27kg(和国内目前水平相当),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人均消费量已达到人均2.32kg。日本奶酪占乳制品(不含奶粉)消费的比例目前已达18%并且仍处于持续提升的过程中。虽然目前我国奶酪行业仅百亿水平,但随着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的稳步提升以及乳制品消费向奶酪的升级,国内奶酪市场规模千亿可期。借鉴日本奶酪行业发展历史,同样经历了由进口主导到本土品牌崛起的发展历程,最终前四大奶酪品牌雪印、六甲黄油、森用、明治均为本土品牌。其中龙头雪印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合并和分拆,且一度出现过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在其确立品牌先发优势之后龙头地位持续稳固,行业强者恒强趋势显著。目前国内奶酪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以外资产品和品牌主导,但国内品牌如妙可蓝多正借助奶酪棒这一大单品和本土化的下沉渠道开拓优势快速崛起。传统乳企巨头蒙牛、伊利也相继开始在奶酪领域发力,推动国内品牌的崛起。

乳制品行业渐入成熟期,消费升级驱动奶酪市场发展

1.1、乳制品行业渐入成熟期,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确

国内乳制品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CR5达54.6%,核心消费品类液态奶年消费量已稳定在3300万吨左右。乳制品按照其零售形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依次为奶粉(包括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液态奶(包括常温奶、巴氏杀菌奶、酸乳等)以及其他干制乳品(炼乳、奶酪等)。近年来,国内乳制品(不含奶粉,以下同)行业逐步由快速增长的成长期过渡至低速增长期。从乳制品市场规模来看,2008年之后乳制品市场规模增速逐渐震荡下行,近年来增速稳定至5%左右。从乳制品市场集中度来看,2019年国内乳制品行业CR5达到54.6%,与中国香港(54.8%)、韩国(64.4%)、日本(49.6%)、澳大利亚(43.4%)等发达地区相差不大。液态奶作为乳制品市场的主流消费品种,近年来逐步进入成熟期,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3300万吨左右。

乳制品消费结构持续向巴氏奶、酸奶、奶酪等高营养价值品类升级。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冷链物流体系的日益发达,国内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需求逐渐向短保质期、零添加剂、高营养价值的品类过渡。具体而言,液态奶中存在由常温奶向巴氏奶升级的趋势。巴氏奶即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相比较常温奶所采用的超高温瞬时灭菌保留了部分有益菌,更大程度的保持牛奶内的营养物质。在液态奶逐步由常温奶向巴氏奶消费升级的同时,酸奶、奶酪等更具营养价值的乳制品亦逐渐迅速崛起。2009年,光明推出中国首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随后伊利与蒙牛快速跟进,分别推出各自的常温酸奶品牌安慕希与纯甄,酸奶在国内乳制品行业内的市场份额由2009年的16.8%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35.6%。而有“奶中黄金”之称的奶酪,虽为舶来品,也凭借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含量正逐步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奶酪蛋白质含量是牛奶的8-10倍,钙、镁、铁、锌含量是牛奶的5-15倍。经过乳酸菌等微生物及酶的发酵之后,奶酪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适合患有乳糖不耐症的消费者食用。由于富含蛋白质和钙,奶酪适合的消费人群包含了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全部消费人群,潜在消费人群超过了液态奶,在海外属于普食性的产品。目前,国内奶酪占乳制品消费的比例从2009年的0.5%增长至2019年的1.6%,比例提升超过3倍,并且还处于持续快速提升过程之中。

1.2、西餐文化普及叠加乳制品消费结构升级驱动奶酪市场发展

消费升级背景下,西式餐饮文化快速普及叠加乳制品结构升级驱动国内奶酪行业规模迅速扩张,增速位列乳制品行业内第一。奶酪是西方国家的传统食品,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根据加工的程度不同奶酪大致可分为天然奶酪和再制奶酪;根据奶酪的含水量不同也可分为半软质奶酪、软质奶酪、半硬质奶酪以及硬质奶酪。奶酪的制作多由牛乳、绵羊乳等经过杀菌、发酵、加热搅拌、压榨等一系列工艺浓缩而成。平均每公斤奶酪需要大约10公斤的原料乳,因此营养含量极高。由于奶酪对生牛乳用量及品质要求较高、加工工艺复杂,加之国民饮食习惯等因素,在90年代末国内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初期,国内鲜有乳制品厂商涉足奶酪生产(彼时仅有三元食品拥有奶酪自主加工生产技术)。因此当时奶酪多以进口为主且价格昂贵,难以在广大消费者之间进行普及。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奶酪进口税率由此前的60%下降至12%,进口奶酪价格大幅下降,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奶酪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西式餐饮文化的逐渐普及,西餐厅、烘焙糕点、奶茶等奶酪下游行业亦随之快速发展。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年烘焙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12.3%。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等多个知名餐饮品牌的百胜餐饮集团,2019年在中国的门店已接近10000家。下游西式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乳制品消费向更健康营养的方向升级以及奶酪的产品和口味创新,正在驱动我国奶酪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我国奶酪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04年的4.0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5.49亿元,CARG达22.04%。

虽然近年来乳制品行业整体增速有所下行,但奶酪行业规模增速仍然保持在15%左右的快速增长,领跑乳制品的各品类。近年来行业推出了更适合国人口味的再制奶酪儿童零食——奶酪棒。作为再制奶酪,奶酪棒更加适合国人的口味;作为儿童零食,奶酪棒从儿童开始培育奶酪的消费习惯。奶酪棒一经推出就风靡全国,快速成长为了国内奶酪行业的第一大单品,我们预计目前市场规模已超20亿元。奶酪棒的快速放量提升了奶酪在我国C端消费者中的认知,将推动奶酪消费由B端向C端加速渗透。在奶酪棒这一大单品快速放量的驱动下,我国奶酪行业增长出现了进一步的加速。

本土品牌占据口味和下沉市场优势,未来崛起可期

国内奶酪市场进口依赖度较高,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从生产端看,2000年以前国内的大型乳制品厂商中仅有三元食品涉足奶酪生产。直到2008年之后,伊利、蒙牛、光明等乳制品龙头才逐步开始涉及奶酪生产。因此,一直以来国内消费的奶酪均以进口为主。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内乳制品厂商逐渐涉足奶酪生产领域,国内奶酪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进口数量/表观消费量)逐年下降,但自主品牌仍旧较少,仅有的产能也多在为外资品牌代加工。2018年,国内所消费的奶酪产品中,仍有约50%的占比源自于海外进口。而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奶酪市场CR3为36.78%且均为外资品牌,分别为法国百吉福(22.7%)、乐芝牛(7.7%)、安佳(6.4%)。国内厂商来看,妙可蓝多市占率最高,市占率达到4.8%(随着近两年妙可蓝多奶酪业务均是翻倍以上的增长,市占率已达10%左右),传统乳制品龙头蒙牛、光明、三元则分别为2.8%、0.9%、0.9%。

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偏好的理解能力、下沉市场渠道的开拓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亟待国内奶酪厂商龙头崛起。在对国人奶酪消费习惯的培育过程中,本土品牌有望凭借对消费者需求和口味更深的理解来逐步提升其品牌忠诚度及市场份额,从而扭转以外资品牌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不同于海外,国内消费者偏好于口感柔和、味道多样化的再制奶酪,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奶酪市场中再制奶酪的销量占比高达84.9%。而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则以天然奶酪为主流消费品种,其销量占比均高达80%以上。

在目前国内外奶酪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的背景下,本土品牌有望凭借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和口味更深的理解,推出更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从而实现快速崛起。此外,从渠道拓展的角度来看,外资品牌多注重于一、二线城市渠道的开拓,主要是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渠道建设较为成熟,产品铺设难度较低且外资品牌知名度较高。而对于渠道网络更为复杂、管控能力要求更高的下沉市场而言,本土品牌则具备显著的优势。借鉴同为舶来品的烘焙食品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来看,起初也是以起步较早的曼可顿、好丽友、宾堡等外资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随后达利、桃李等国内厂商借助各自发达的下沉渠道网络及供应链体系迅速崛起,时至今日已分别成长为国内烘焙市场长保和短保的龙头。虽然目前国内奶酪市场由于原料依赖进口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导,但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厂商有望凭借本土优势崛起,并且目前已经看到了国内厂商正在快速赶超。

对标日本,国内奶酪市场千亿可期,亟待本土品牌崛起

3.1、复盘日本奶酪行业百年发展历程,国内奶酪市场千亿可期 

日本与国内饮食结构相似,在乳制品行业发展的进程中亦存在由液态奶到奶酪的消费升级过程,因而对国内奶酪行业的未来发展具备很好的借鉴意义。奶酪对于日本同样属于舶来品,日本对奶酪的消费同样以再制奶酪为主,目前再制奶酪的消费占比仍高达62%。时至今日,日本奶酪的总消费量已从1965年的1.6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36万吨,54年的时间内增长了22.5倍,CARG达5.93%。其中年日本奶酪行业均处于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35年内消费量增长了接近15倍,CARG达8.03%,而后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继续迎来持续增长。

目前在日本乳制品行业基本不增长的背景下奶酪消费量仍旧保持着5%左右的稳定增长。竞争格局来看,日本奶酪行业CR5已达到60%以上,其中前四大品牌雪印、六甲黄油、森永、明治均是本土品牌。回顾日本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史,同样存在由牛奶向营养价值更高、更加健康的奶酪消费升级的过程。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乳制品生产结构中牛奶产量的占比为68.1%,而到2017年该占比已下降到57.7%。相反,在这期间发酵乳(酸奶、奶酪等)的产量占比从1985年的3.5%增长到2017年的20%(日本奶酪部分依赖进口,实际酸奶、奶酪的消费量高于产量)。目前,国内液态奶消费量已基本趋于稳定,而奶酪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萌芽阶段,奶酪人均消费量0.28kg,仅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且正处在由液态奶向奶酪的消费升级过程中。复盘发展历程类似的日本奶酪行业,将对国内奶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回顾日本奶酪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进口导入期、本土厂商扩产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1) 进口导入期(年):受西方文化影响,日本奶酪消费习惯逐渐建立,进口奶酪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1907年,北海道垦殖局和Nanae Kangyo测试站尝试制作炼乳和奶酪的原型,开始了日本的成熟奶酪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快速恢复,同时奶酪、烘焙等西式餐饮食品也逐步在日本本土开始普及。日本消费者对于奶酪食品的认知度逐渐提升,奶酪进口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年日本奶酪进口量和消费量CAGR分别达到14.3%和11.6%。同时叠加日本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接连经历“岩户景气”、“奥林匹克景气”、“伊奘诺景气”三大经济扩张周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高速增长。收入的增长、西式饮食习惯推广,驱动了这一时期奶酪消费的快速发展。不过这一时期奶酪行业的增长主要依赖的是进口产品的驱动,国产奶酪的产量基本没有增长。

本土厂商扩产期(年):日本本土乳业龙头纷纷加码扩产,在本土品牌加码和进口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奶酪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经历了进口导入期之后,日本国民对于奶酪的消费习惯逐步建立,国内奶酪市场逐渐打开,明治乳业、雪印乳业等本土乳制品龙头纷纷发力奶酪品类。明治乳业在上世纪80年代大力加强工厂机械化程度以及管理效率,每个工厂下设生产科、酪农科、后勤科,其中生产科负责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设备等环节;酪农科主要负责管理奶源,在每个区域内设立酪农协会对酪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后勤科则负责生产用物等管理。在高效的管理体系下,明治乳业单个工厂平均每日可处理原奶130吨、生产干酪5吨,干酪生产量占比达到全国的50%。

日本另一大乳制品龙头雪印乳业则连续推出荷兰达式奶酪、法式浓味奶酪、农家奶酪等近50余种不同口感及味道的奶酪,同时还推出了形如糖果的颗粒式包装奶酪与棒状包装奶酪供作儿童营养食品。至1980年雪印的干酪产值已达到368亿日元。在各大乳制品龙头相继加码奶酪市场的背景下,日本本土的奶酪产能快速扩张,1980年至2000年日本奶酪产量增长超过3倍。同时,这一时期奶酪进口量继续保持增长,由1980年的7.5万吨提升到了2000年的20.5万吨,CAGR为5.16%。在本土厂商快速扩产和进口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日本奶酪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量由1980年的8.3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23.9万吨,CAGR达5.43%。

成熟期(2000-至今):日本乳制品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奶酪消费量经历调整之后再次步入稳健增长阶段。年,日本本身经济处于不增长甚至衰退的阶段。同时日本奶酪龙头雪印在2003年爆发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当年所生产的乳制品造成了14780位消费者食物中毒,品牌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年期间日本奶酪消费量基本停止增长,仅依靠价格的提升保持行业的增长。2010年之后,随着奶酪龙头雪印、明治乳业等大力整治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日本奶酪消费量重回增长轨道。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05至2019年间日本奶酪行业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在5%左右的增速持续稳健增长,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

对标日本,国内奶酪行业仍处于行业发展的萌芽期,消费升级驱动下未来千亿市场可期。从人均消费量和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奶酪行业目前对应日本奶酪行业发展的进口导入期。2018年我国奶酪的人均消费量仅0.28kg,与日本1966年相近,同时行业主要品牌仍以外资品牌为主。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19年日本奶酪行业市场规模为4430亿日元,约占乳制品行业市场规模的18%左右(2019年日本乳制品(不包含奶粉)行业市场规模为24573亿日元),并且还处于持续提升的过程中。2019年国内乳制品行业(不含奶粉)市场规模为4196.3亿元,以奶酪品类18%的市场规模占比粗略估算,待国内奶酪消费习惯形成后(假设奶酪占乳制品消费的比例达到日本的水平),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8亿元。而从人均消费量角度来看,与日本当下水平(2.32kg)同样存在10倍的提升空间。考虑到国内乳制品行业目前每年仍保持着5%左右的稳健增长,未来随着乳制品行业规模的继续提升以及奶酪市场份额占比的提升,国内奶酪市场千亿市场规模可期。

3.2、借鉴日本百年奶酪龙头雪印,亟待本土品牌崛起 

雪印乳业以黄油及奶酪业务起家,在逐渐布局乳制品行业全品类的同时不断深耕奶酪领域,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日本奶酪行业中的绝对龙头。在雪印乳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其先后经历了由“北海道乳制品合作社”到“北海道乳业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从“北海道乳业有限公司”到“雪印乳业公司”的业务分离,以及从“雪印乳业公司”至“雪印麦格乳业集团”的再次合并。2018年雪印乳业营业收入达到365.43亿元,主营产品包含饮料和甜品(果汁、酸奶等)、乳制品(黄油、奶酪等)、饲料种子及其他相关食品四大类,营收占比分别达到46.4%、39.9%、7.6%、6.1%。雪印在日本乳制品行业中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4%,排名第二;在日本奶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达26.2%,排名第一。从日本奶酪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同样存在着由进口产品主导到本土品牌崛起的过程,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雪印为首的本土品牌已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3.2.1、北海道乳制品合作社时期(年)

雪印以黄油产品打开本土及海外市场渠道,随后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率先尝试奶酪的研制及销售,并建立先发优势,为日后的龙头地位奠定基础。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经济与民生遭遇重创,此时政府取消乳制品进口关税,炼乳、脱脂奶粉、黄油等海外乳制品大量流入日本本土,使得大量本土乳制品厂商的市场份额遭到冲击。在此背景下,1925年全北海道的奶农和乳业公司共同成立了北海道乳制品合作社(酪联),并同时开始尝试生产和销售黄油。次年,酪联在札幌设立中央工厂并确立“雪印”黄油品牌,随后将该业务从北海道拓展至东京地区并建立第一个分公司。1928年,酪联的黄油业务已逐步渗透至日本本土全境以及中国的大连、上海等城市,此时开始引进丹麦奶酪制造技术,建立北海道奶酪工厂并尝试奶酪的生产与销售。1934年,酪联所推出的块状奶酪产品已逐渐供不应求,为解决奶酪产能问题,酪联新建户佐工厂(面积达到1680㎡)。该工厂为日本当时第一家大型奶酪工厂,由此也为酪联在奶酪领域建立了先发优势,为日后的龙头地位奠定基础。

3.2.2、北海道河野工业株式会社时期(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酪联被迫进入战时体制,与其他5家股东(森永乳业、明治乳业、农林中央金库、北海道厅、北海道拓殖银行)共同成立了北海道河野工业株式会社,并对北海道所有的乳制品生产工厂进行了整合,强化肉类、皮革、农产品加工等业务。随着战争的结束,河野工会实现股份民主化,更名为北海道乳业公司(北乳业)。当时北乳业在全国范围内产乳量达到4445.2万吨,且黄油品类的市占率高达70%,因而受当时《反对过度集中经济法》制约,在1950年被迫分割成北海道黄油有限公司(后三叶草乳业)和雪印乳业有限公司,并同时成立了雪印种子公司和雪印食品公司(主营种子、肉食加工等业务)。

3.2.3、雪印乳业公司时期(年)

在经历了股份民主化改革分拆后,雪印乳业公司在东京交易所上市,年间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大力推进产能建设和产品研发等,并逐步完成全国化的布局。雪印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上市后次年即发行了一亿日元债券,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开启了雪印奶酪的全国化扩张之路。年间雪印共计进行11次大规模增资,资本金在1975年增加到了100亿日元,得到资本助力后公司分别从生产效率、产能建设、产品研发等多方面发力。生产效率方面,雪印乳业连续引入黄油生产机、自动包装机、机械奶酪桶和自动灌装机等机械设备,逐步实现生产车间的机械自动化。产能建设方面,公司逐步由北海道大本营地区向本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扩张,在青森、津山、秋田、福山、长崎等地相继扩建工厂。同时,在1959年北海道黄油公司重新并入雪印乳业后,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5个分支机构、18个屠宰场、196个生乳收集厂以及98家乳制品加工厂,基本完成了全国化的产能布局。产品研发方面,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品类,积极开拓了糖果、奶粉、酸奶、乳酸菌饮料等业务,并同时深耕黄油和奶酪领域,推出“6P奶酪”、“雪印奶酪棒”等经典产品。

时至80年代,雪印乳业开启全球化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稳定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日本同样以再制奶酪产品为主,而原材料干酪持续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从1964年以来持续保持在60%以上。在此背景下,为确保原料的充足且稳定,雪印开启了全球化战略,逐步与法、德、美、澳等多个国家的乳制品原料厂商建立合作。时至今日,公司已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并销售产品,同时也已从欧洲、北美、大洋洲获有持续且稳定的乳制品原料供应。

3.2.4、雪印麦格乳业集团时期(2003-至今)

食品安全事件驱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四大事业部推动公司营收重回上升通道。年,雪印乳业接连爆发脱脂奶粉中毒、低脂牛奶中毒、伪造进口牛肉三起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接踵而至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雪印的品牌形象跌落谷底,由此造成了超过千亿日元的经济损失。2003年,公司为最大化降低品牌形象崩塌所带来的影响,从旗下业务中分离牛奶、发酵乳、饮料三大业务,与全国性农业合作社、日本牛奶网共同建立了日本牛奶社区有限公司,并重新创立“梅格牛奶”品牌。

日本牛奶社区有限公司承接了此前雪印的经销网络,继续开展乳制品的生产及销售业务。同时为恢复企业品牌形象,雪印乳业在该事件后亦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包括增设客户服务中心、成立顾客监督机构、组织工厂开放参观日、制定企业行为准则等。在历经了近十年的品牌形象重塑后,年雪印乳业与日本牛奶社区再次合并,成立雪印麦格乳业。合并之后公司共下属乳制品、城市牛奶、营养品、饲料及种子四大事业部,通过加码海外市场以及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公司营收重回上升通道。具体而言,乳制品事业部不断推进以奶酪产品为核心的乳制品出海战略,合并其澳大利亚和印尼的子公司以此加强亚太市场的管控能力。而城市牛奶事业部则紧抓国内乳制品消费结构变革的趋势,持续发力酸奶等高营养价值的乳制品,在新建多个工厂扩大产能的同时不断推出“Gasseri SP菌株酸奶”等新品上市。可以看到近年来雪印乳制品营收结构中酸奶和奶酪的占比不断提升,分别由2009年的9.4%和18.2%增长至2018年的16.5%和21.3%。其中奶酪的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从2005年的525亿日元持续增长到2018年的758亿日元。

3.3、国内借鉴:奶酪行业品牌先发优势作用显著,亟待本土品牌崛起

先发优势显著、龙头品牌强者恒强,本土品牌凭借本土化优势将最终主导市场。纵观雪印乳业百年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虽然雪印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多次的重组合并和分拆,但其在奶酪行业中品牌先发优势一旦确立后龙头地位一直稳固。即使雪印在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后,品牌形象快速下降,但通过内部整改和管理,品牌重塑后依旧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继续保持了国内龙头的地位。同样,日本奶酪市场在发展的初期同样以外资产品和品牌为主,但本土品牌很快发力赶上,凭借本土化的优势持续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内市场而言,目前奶酪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对应日本年的进口导入期,同样以适合亚洲人口味的再制奶酪为主,外资产品和品牌占据主导市场,原材料干酪依赖进口。同样国内本土品牌如妙可蓝多正在借助对本土的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理解优势以及本土化下沉渠道的开拓优势快速崛起。蒙牛、伊利等传统乳企也相继开始在奶酪领域发力,推动本土奶酪品牌的崛起。

受益标的:妙可蓝多——国内奶酪第一品牌

4.1、国内奶酪第一厂商,本土龙头品牌雏形初现

主业聚焦奶酪蓝海,每年保持翻倍以上增长,市场占有率已达国产品牌首位,行业龙头雏形初现。2015年广泽乳业斥资8600万收购妙可蓝多(天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达能乳业(上海)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的工厂。2016年8月,华联矿业置出其铁矿石业务相关资产,置入广泽乳业和吉林乳业100%股权,变身乳制品生产商。公司主营产品包括马苏里拉奶酪、奶酪棒、芝士片、液态奶、风味发酵乳、酸奶饮品及贸易产品等,拥有“妙可蓝多”、“广泽”、“澳醇牧场”等国内知名品牌。

2017年公司紧抓国内乳制品消费升级趋势,战略聚焦奶酪主业。2018年儿童节,公司携手知名动画IP《汪汪队立大功》推出明星单品儿童奶酪棒,大力拓展零售市场。2019年3月为扩大品牌知名度,公司将证券简称更名为“妙可蓝多”。2017年战略聚焦于奶酪品类以后,公司迎来快速发展,奶酪业务营收规模每年保持着翻倍以上的增长,营收占比从2015年的3.6%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52.8%,达到9.21亿元。目前公司是A股市场唯一一家专注于奶酪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18年公司奶酪业务在行业内市场占有率即已达4.8%,位列国产奶酪品牌市场占有率首位,“妙可蓝多”也逐步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奶酪品牌。2020年,随着公司明星单品奶酪棒的持续快速放量,公司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奶酪龙头的雏形初现。

4.2、战投蒙牛入驻,助力国产奶酪龙头崛起 

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和定增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蒙牛,将在原料采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渠道网络以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助力公司实现奶酪龙头的崛起。2020年1月6日,公司股东沂源县东里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王永香、刘木栋、沂源华旺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14元的价格向内蒙蒙牛转让了5%的股份,合计对价2.87亿元。同时,蒙牛拟以现金4.58亿元对公司全资子公司吉林科技进行增资扩股,增资事项完成后,蒙牛将占吉林科技增资后注册资本的42.88%。此外,未来24个月蒙牛有权将持有的子公司吉林科技全部股权转为上市公司的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也即实现股权上翻。2020年3月25日,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实控人控制的东秀实业和内蒙蒙牛分别以15.16元/股的价格认购5.75亿元和3.15亿元的定向增发股份。假设增发完成后,蒙牛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将达到8.81%,同时还持有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吉林科技42.88%的股权,假设未来股权上翻的话蒙牛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将超过10%。蒙牛作为国内乳业的两大寡头之一,成为公司战投之后将在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渠道网络以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公司助力。

(1) 原材料采购:蒙牛拥有丰富的全球性网络及资源和领先的集采平台,已将奶源地延伸至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黄金奶源带,与北欧、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众多大型企业开展奶源战略合作,并于2019年相继完成对澳洲乳企龙头Bellamy's和Lion Dairy & Drinks的收购。未来公司将充分利用蒙牛的全球化采购优势,在原料干酪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背景下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2) 技术研发:蒙牛具备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自1999 年成立国内研发中心及团队以来,已经形成以“中国-丹麦乳品技术合作中心”、蒙牛达能研发中心、美国营养健康创新研究院为主的三大海外研发中心。未来公司可与战投方蒙牛在奶酪研发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借助战略投资方国际化的研发能力和经验,不断开发顺应市场需求的奶酪产品,丰富产品梯队。

(3) 产品生产:公司控股子公司在年已为内蒙蒙牛及其下属子公司开展了有关奶酪产品代工业务,合计加工金额为2039.97万元。未来双方在生产端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公司可以承接更多蒙牛的代工需求。同时,在2020年的定增扩产项目中,蒙牛认购3.15亿元助力公司扩大奶酪产能。

渠道网络:蒙牛作为国内液态奶龙头厂商,拥有常温奶、低温奶等多个品类的强大分销能力,拥有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及乡镇的渠道网络。目前公司依靠爆品奶酪棒已初步打开全国零售市场,但主要零售终端仍集中于山东、浙江、上海等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对于西北、东北、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终端开拓仍有不足。公司有望依靠蒙牛在行业内成熟的渠道网络,加速全国化布局,提升产品渗透率,扩大市场份额。

(5)企业管理:蒙牛将有权向妙可蓝多委派2名董事、1名监事,提名1名财务总监,并且有权向妙可蓝多(天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提名一位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副总监。蒙牛入驻妙可蓝多管理层后,将有望为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带来提升,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行业增长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等风险。

这家很早便押注奶酪制品的东北乳企或许并未预料到,西式餐桌上的佐餐用品,有一天竟也会成为中国人口中的“奶酪茅”。

3月29日晚,妙可蓝多发布了2022年Q1业绩预增公告,报告期内,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5亿-13.5亿元,同比增长20.93%-41.97%;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00万-7500万元,同比增加71.72%-134.16%。

不过,上述公告发布后,并未对股价带来强刺激——3月30日股价报收35.8元,而截止4月1日,其股价报收34.93元,看似不错的业绩预增数据为何没有赢得投资者的看好?

近年来,90后父母愈加推崇“健康的儿童零食”,富含钙和蛋白质的奶酪棒便逐渐站到了儿童零食圈的“C位”,而扩建工厂解决了产能问题后的妙可蓝多也趁势而起。

但以妙可蓝多为代表的奶酪棒品牌真能征服“挑剔”的中国家长吗?中国人奶酪制品的低消费量是否会让相关企业的业绩过早触及天花板?在儿童零食之外,还有什么能支撑起更广阔的奶酪市场?

奶酪原本是西方国家佐餐的传统食物,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奶酪和再制奶酪。

相比佐餐的天然奶酪,再制奶酪口味更丰富、保质期长,因此也更受到国内企业和消费者青睐。加上奶酪制品经由牛乳加工而来,钙和蛋白质含量更高,因此也被称为“奶黄金”。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约22克/人,到2019年这一数量达到176.0克/人,而2020年则增长至184.3克/人。

国内较低的人均奶酪消费量和消费潜力让不少企业发现了这一新赛道。

妙可蓝多前身广泽乳业原本是东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乳企,2015年开始聚焦奶酪品类,通过收购天津妙可蓝多,于2016年完成重组上市,成为“中国奶酪第一股”。2019年其正式更名为妙可蓝多,并全面转型成奶酪企业。

根据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数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78亿元,同比增长57.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 ,同比增长160.60%。

此外,奶酪产品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4.62%,同比增加 1.71 个百分点;同时,高毛利奶酪产品收入快速增长也带动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增加2.21个百分点至 38.14%。

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妙可蓝多自上市以来,其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波动幅度明显。

Euromonitor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中国奶酪零售市场规模增速稳步上升,而妙可蓝多的业务营收和净利润却出现较大波动,可见其快速增长并非一帆风顺。

同时,妙可蓝多的主营业务包括奶酪、液态奶和贸易产品,在2021年前述品类分别实现业务收入33.35亿、4.3亿和7.0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74.62%、9.62%和15.75%;其中,奶酪产品的毛利率最高达48.51%,而液态奶和贸易产品的毛利率仅为13.73%和3.90%。

(图 /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事实上,妙可蓝多奶酪产品的高毛利很大程度来源于其高定价,但较高的原料成本则是导致公司净利润飘忽不定的原因之一。

根据妙可蓝多财报,公司生产奶酪所需原辅材料(包括原奶、干酪等)来自国际采购和国内采购,其中,进口原料进一步放大了原材料成本——妙可蓝多奶酪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5成以上。

(图 /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在妙可蓝多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妙可蓝多董事会秘书谢毅表示,公司奶酪产品的主要原料是进口国外干酪,并表示未来拟布局以国内奶源作为原料来生产奶酪。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市面上部分品牌寻求工厂加工的生产模式,妙可蓝多是自建工厂,采购原材料进行自主加工。

据其财报,2021年4月,公司位于上海金山的第五间工厂已建成投产。且2021年,公司全年奶酪总产能已达到 7.8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07.47%。

但相比充裕的产能,妙可蓝多的研发投入却显得有些乏善可陈。

(图 /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且根据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4009万元,占营收比例仅为0.9%。

(图 /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更令人惊讶的一组数据是,截止2021年底,妙可蓝多研发人员数量为7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49%;且在这些研发人员中,有45人为本科以下学历,占总研发人数的59.21%。

显示,2021年中国奶酪零售市场品牌中妙可蓝多以27.7%排名第一,但从研发方面投入来看,“中国奶酪第一股”似乎并未从产品层面与同行拉开明显身位。

9亿广告费烧出“头牌”?

在2018年之前,国内奶酪市场仍是国外品牌的天下。

在大型商超的乳品销售区域,奶酪陈列区也大多摆放着乐芝牛、百吉福、总统等国外奶酪品牌。

但大多数国外奶酪品牌并不注重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营销,甚至堪称“佛系”,在国内的认知度十分有限。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奶酪零售市场CR5(指业务规模TOP5企业行业市占率)为百吉福、乐芝牛、安佳、卡夫和妙可蓝多,其市占率分别为22.7%、7.7%、6.4%、5.5%和4.8%。这前四位均为海外品牌,国产品牌仅有妙可蓝多入围前五。其他国产品牌如蒙牛、光明等则位列第二梯队。

国外品牌的“傲慢”也给妙可蓝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很快,妙可蓝多凭借着高调的营销策略加速切入更为细分的儿童奶酪零售市场。

公司首先与汪汪队、宝可梦和哆啦A梦等热门动画IP合作,靠精美的包装和卡通形象吸引小朋友;在家长层面,妙可蓝多则选用了形象良好的孙俪作为代言人,同时借助的强渠道能力给家长进行“洗脑”,打造出“奶酪就选妙可蓝多”的品牌印象。

(图 / 妙可蓝多官方)

妙可蓝多在2021年财报中也强调了公司会“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及广告投放力度”。而在过去一年,其也试图通过春节档、暑期档投放头部卫视、地铁广告,以及在双微、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进行品牌营销提高知名度。

“终端陈列就是最好的品牌显现”显然是妙可蓝多品牌营销策略的核心,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司销售费用水涨船高。

且在报告期内,公司广告促销费发生额为9.06亿元,占销售费用的比例高达78.18%,且广告促销费占公司全年营收的比例则高达20.23%。

(图 /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妙可蓝多将销售费用变动的原因归结为,奶酪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公司渠道投入和品牌建设导致广告促销费增加,销售人员增加导致职工薪酬增加等。

而过于依赖品牌营销或是导致妙可蓝多净利润增速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过于依赖品牌营销,大概率也隐含了另外一层意义,即奶酪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大部分品牌不得不靠烧钱来抢占地盘。

根据对比各品牌营养成分表不难发现,目前市面上奶酪棒品牌富含营养成分大致相同,差别仅在于含量的微小差距,且少有其他额外的营养添加成分。

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目前奶酪终端市场拼的就是奶酪棒,而这些奶酪棒设计同质化、包装同质化、卖点同质化,“因为配料表大家都知道,所以大家做得都差不多。”且多数品牌只能在蛋白质含量以及代糖成分上下功夫。

妙可蓝多显然也意识到奶酪棒研发门槛低的问题,于是在2021年9月推出了常温奶酪棒产品。

过去的低温奶酪棒在产品运输和储存方面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冷链和冷藏设施,对销售渠道的要求更高。而常温奶酪棒运输成本低且保质期更长,显然符合妙可蓝多发力“第二增长曲线”的野心。

因此,在“低温做精,常温做广”的策略下,下沉市场成为妙可蓝多发力新产品的试验田。

平安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低温奶酪目前主要布局于一二线市场,三四线甚至四五线市场还有很大空白。

(图 / 凯度消费者指数家庭样本组 )

凯度消费数据也显示,地级市、县级市与县城奶酪产品的渗透率已逐步接近省会城市。

那么问题来了,下沉市场会成为妙可蓝多继续开拓增量市场的新“根据地”吗?

奶酪棒外的“Plan B”

固然,开拓下沉市场能暂时避开一二线城市低温奶酪棒之间的价格厮杀,但我国奶酪进口均价较高,高成本在终端表现为高售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奶酪的普及速度与下沉空间。

且无论是产品高度同质化还是品牌过度看中广告营销,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高单价的奶酪棒市场也正在被拖入价格战。

根据华安证券发布的《国内奶酪棒短期竞争加剧,品质差异化成为破局机会》(下称“《报告》”),随着新老玩家入局,打折促销成为常态。以电商渠道为例,头部品牌以低价策略抢占最大销量,例如伊利每克售价仅0.109元,而吉士丁的常温产品单位价格低至0.069元/克,而妙可蓝多的每克售价为0.138元,在价格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图 / 天猫、华安证券研究所)

妙可蓝多作为国内市占率第一的奶酪企业,在低温奶酪棒之外拓展常温奶酪棒和下沉市场,除了要开拓第二条业务增长曲线之外,也是为了避开现有市场热闹的价格搏杀。

不过,妙可蓝多创始人柴琇曾多次强调,公司并不会主动发起价格战。“妙可蓝多作为行业老大不会去打价格战,不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她表示,打价格战损害的是经销商的利益,如果行业老大打价格战更是伤害行业的利益,会让其他企业无法生存。

在她此番表态的背后,是妙可蓝多在线下渠道的强势表现。

据其2021年财报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共有经销商5363家,较2020年底数量增长1倍以上;销售网络覆盖约60万个零售终端,覆盖全国96%以上地级市以及85%以上县级市。其中,新增经销商数量3606家,新增数量已超过公司2020年末经销商总数量2626家,主要因Q4快速推进常温奶酪棒招商导致。

奶酪棒终端产品的高毛利也间接保障了经销商的利益。据前述《报告》,国内奶酪棒产品出厂价为1.3元,经销商批发价1.75元,终端售价2.4元,厂家、经销商和终端毛利在30%左右,较大的利润空间产生充足的渠道推力。

从线上渠道看,妙可蓝多2021年全年线上销售收入4.48亿元,毛利率同比增长2.48个百分点至49.54%。

但其线上销售渠道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10%,这也意味着,对妙可蓝多来说,短期内传统线下渠道依旧“称王”。

(图/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不过,纵观整个市场,儿童零食赛道的消费体量仍然有限——国内奶酪棒消费市场虽然渗透率低、开发潜力大,但奶酪消费的大头仍然来自餐饮渠道,仅靠儿童零食难撑起整个奶酪消费市场。

年,我国餐饮奶酪消费量从3.4万吨增至14.1万吨,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3%。

《报告》也指出,与日韩不同,在餐饮渠道,我国中式快餐在快餐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全国层面西式饮食习惯普及度与渗透率仍低。

换言之,儿童奶酪棒拉动奶酪零售额的高速成长或不可持续。

根据华安证券数据,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基数变大,2022年奶酪零售额增速预计为16.8%,远低于2020和2021年。

因此为了扩大C端市场,妙可蓝多不得不在即食营养系列之外,推出更多适合成年人和家庭佐餐场景的零食产品,例如“每日芝食”奶酪条和“烘焙三宝”,试图拥抱成年人消费市场。

(图 / 妙可蓝多官方)

至于渗透率和奶酪使用频率更高的B端市场(餐饮工业系列),妙可蓝多已与达美乐餐饮、汉堡王、85度C、奈雪的茶、古茗等企业展开合作,在全国拥有300余家经销商。

但理想总不及现实残酷。华安证券指出,我国奶酪消费集中在儿童群体,奶酪认知有待提升。2020年奶酪零售额占比达到64%,而家庭佐餐消费和成人消费仅占33%和3%。同时,有52%的调研人群仅购买儿童奶酪,同时购买全部品类的占比仅有1%。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也显示,其在家庭餐桌系列和餐饮工业系列收入仅占奶酪板块营收的10.54%和14.09%,其毛利占比分别为7.64%和6.23%。

(图 / 妙可蓝多2021年财报)

这也意味着,除了儿童零食“顶流”奶酪棒之外,妙可蓝多急需寻找并做好更多“Plan B”,才能站稳奶酪市场“C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冯羽,编辑:蛋总,36氪经授权发布。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陈彦彤、叶倩瑜)1、 妙可蓝多,快速成长的 之王妙可蓝多前身为广泽股份,后于 2016 年确立以奶酪为核心业务,2019 年正式 更名。公司是 A 股中唯一以奶酪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奶酪这个外资品牌主导 的行业,通过奶酪棒这一核心大单品迅速成长,销售额市占率由 2017 的 2%增 长至 2021 年 6 月的 34%,超过百吉福成为市占率第一的品牌。我们认为妙可蓝多得以快速成长为 C 端奶酪第一品牌,得益于几方面原因:1) 公司正确的选择以奶酪棒为切入口:儿童易被教育且价格敏感度低;2)公司的 出色营销实现了品牌=品类,占住了消费者心智;3)渠道方面采取“农村包围 城市”的战略,作为小品牌先进入低线市场,避免了和国际品牌的正面竞争,随 后再反攻一线城市,不断扩大整体覆盖范围。1) 产品端:以儿童零食为切入口,消费者价格敏感性低且较易于被教育。购买者价格敏感度低:奶酪相较于其他零食有更高的蛋白质和钙含量,父母 愿意为子女的健康买单,因而价格敏感度较低。消费者易被教育:奶酪作为舶来品,并非我国传统餐桌饮食的一部分,消费 者需要被教育以养成饮食习惯。相较于成人,儿童的饮食口味尚未定型, 更容易接受新品类。妙可蓝多以儿童奶酪为切入点,更容易获得消费者; 此外,儿童的消费习惯形成后,公司可以绑定消费者持续推出产品以满足其不同阶段的需求。在对邻国日本奶酪市场的回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奶酪进入日本市场亦是以儿童作为切入口。2) 营销端:通过广告宣传抓住消费者心智,做到品牌=品类。妙可蓝多作为新品牌,通过在分众传媒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在消费者心 中立起品牌认知,并逐步做到品牌=品类。此外,公司通过与深受小朋友喜 欢的热门 IP 汪汪队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小朋友的喜爱度。妙可蓝多在分众传媒的广告投放亦是循序渐进的,分阶段强调妙可蓝多是 谁、建立销量第一的领导品牌认知、强化品类教育,以上三个步骤让妙可 蓝多快速抢占消费者心智。3) 渠道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从二三线城市入手到反攻一线 城市,不断扩大渠道覆盖率。此前在一线城市,外资奶酪品牌牢牢占住市场,妙可蓝多作为新兴品牌很难 直接与其抗衡。因此公司选择了先攻入二三线城市,在积累了一定消费者 认可之后再进入一线市场。当前,妙可蓝多在北京和上海的销售额市占率 均超过百吉福。在渠道扩展方面,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公司已覆盖了 36.3 万零售终端。 以全国约 50-60 万低温终端网点计算,覆盖网点比例达 60%以上。在扩张 渠道的同时,妙可蓝多亦通过导购地推不断进行产品教育,持续增强单网 点的售卖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观中日市场,寻相似轨迹妙可蓝多所处的奶酪行业在中国尚处于成长期,通过对邻国日本奶酪市场的复 盘,有助我们判断行业&公司的发展方向。中日具有相似的饮食习惯,我们通过复盘中日奶酪市场的发展历史,发现两者具 有相似的轨迹。 1)作为舶来品,消费者教育是奶酪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2)日本企业通过打造零食大单品不断拓宽 C 端的产品矩阵做大市场;3)由于 本土企业拥有更强渠道力、更了解本土消费者,日本奶酪销售额 CR5 中 3 家为 本土企业。参考奶酪在日本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未来我国有望通过持续推出大 单品打开 C 端。另一方面,占据渠道优势、了解本土消费者的国产品牌有望持 续获取市场份额,占据市场领先地位。2.1、 日本市场: 契机下,开启消费者奶酪启蒙日本现代奶酪产业开始于 1875 年,但直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奥运会和世博 会后,日本奶酪才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和 1970 年的大阪世博会是日本奶酪的发展契机。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启了日本消费者的奶酪启蒙教育。奥运会期间政府 大力推广奶酪的食用方法;除此之外,政府还将奶酪加入日本中小学的“学 校给食”菜谱,让日本消费者从小养成食用奶酪的习惯。1970 年大阪世博会后,快餐、西餐大量进入日本,快餐店的蓬勃发展推动 了奶酪 B 端消费。例如 1971 年麦当劳进入日本,1973 年必胜客进入日本,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消费西式奶酪的机会。为了抓住消费者红利,1973 年日 本本土乳企组建了“日本奶酪促进委员会”,积极开展奶酪推介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随着从小食用奶酪的中小学生长大,日本奶酪企业积极研发本土化奶酪 产品,进一步扩大消费人群。To C 端的休闲零食:1980 年代,日本乳企推出各种再制干酪的休闲零食, 扩大了消费人群。例如当时雪印推出的口味温和的手撕奶酪“Sakeru Cheese”成为了网红产品。二十一世纪之后,雪印推出更多本土化奶酪产 品,如佐酒奶酪、零食奶酪等。To C 端的家庭餐桌: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企业推出速食披萨、速食意面, 将奶酪的消费场景从餐厅引向餐桌,消费者能够从商超购买到这些产品, 增加了便捷性和消费频次。从奶酪消费形式和奶酪消费渠道来看,日本目前以原制奶酪和 C 端消费者为主, 若将日本奶酪市场目前的情况作为中国奶酪市场终局的参考,对中国奶酪企业的启示是:1)当奶酪渗透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应逐渐增加原制奶酪的生产。妙可 蓝多即将推出的“51%干酪含量奶酪棒”也是在向这一趋势逐步靠拢。2)企业 应该加强对于零售端的布局,未来奶酪行业的增量也会主要来自于 C 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日本奶酪竞争格局来看,日本奶酪市场集中度高,且由本土企业主导。市占率 最高的奶酪企业是日本本土企业雪印,2020 年销售额 CR3 为 51%,其中日本企 业占 2 家;销售额 CR5 为 63%,其中日本企业占 3 家。2.2、 中国市场:奶酪棒激活 C 端消费与日本类似,早期奶酪在中国市场发展缓慢,主要靠着西式快餐的发展逐步渗透, 早期的大单品是芝士片和马苏里拉芝士。国内奶酪 C 端市场此前一直由国外品牌主导,国内乳企巨头在奶酪板块表现稍 弱:蒙牛于 2008 年起开始涉及奶酪业务;伊利原本于 2014 年计划在广州惠州 新建年产 4.2 万吨发酵乳项目,最终因市场变化并未投产。中国奶酪市场发展的契机在于 2018 年妙可蓝多推出儿童奶酪棒,配合高频的营 销和消费者教育,C 端奶酪消费量于 2019 年起高双位数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儿童奶酪零食的快速增长和较高的毛利率的吸引下,新老品牌入局奶酪市场, 布局儿童奶酪棒产品线。乳企老品牌加注儿童奶酪棒业务。新奶酪品牌快速融资。妙飞:成立于 2019 年,妙飞创始人陈运曾先后担任伊利奶酪事业部总 经理、妙可蓝多副总裁等职务。2019 年旗下奶酪棒上市,2020 年获 得两轮融资,其中 B 轮融资获近亿元,融资方有钟鼎资本、经纬中国 和高瓴资本。奶酪博士:成立于 2019 年,2020 年推出儿童奶酪棒,已获得红杉中 国种子基金、挑战者资本等投资机构投资。3、 竞争加剧,妙可蓝多率先破局随着参与者增多,奶酪市场的竞争也逐渐加剧。妙可蓝多作为市场领导者率先从 两方面进行破局。一是联合巨头蒙牛,增强产业链等的协同;二是推出常温奶酪 棒,覆盖更广阔的渠道,开辟新的蓝海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 低温奶酪棒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今年以来低温奶酪棒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主要体现在行业内广告投放增加,以 及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增加广告投放。百吉福:今年 2 月百吉福加大广告投入,首次进入了 2021 年 2 月影院 视频广告月度花费 TOP20 品牌排名,并位于第 19 位,贡献了当月食 品行业在影院视频广告投放 31.2%的花费。百吉福作为很少进行大量 广告投放的公司,其年初的行为释放了奶酪行业竞争加剧的信号。妙飞:在今年 6 月的品牌发布会上,妙飞宣布与分众传媒达成战略合 作,并宣布刘涛为品牌代言人,将斥资数亿元广告投放。根据 CTR 数 据,2021 年 7 月妙飞梯媒广告花费排名第一,2021 年 8 月第一周妙 飞在北京、上海商务楼宇进行大规模广告视频投放,位列北京/上海第 1/2 位。妙可蓝多:今年上半年,妙可蓝多保持着梯媒的高投放力度,除 3 月 份外,均保持在梯媒广告花费前 10 名。今年 8 月妙可蓝多赞助了代言 人孙俪主演的电视剧《理想之城》,在东方卫视、CCTV8、爱奇艺播 出。价格竞争更加激烈。8 月下旬,百吉福、妙可蓝多、妙飞、伊利天猫旗舰店折扣均在 5 折左 右,单根奶酪棒约 2.5 元。从第三方数据库抓取淘宝、天猫等平台公 开数据来看,今年 8 月奶酪均价同比下降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可以看出,低温奶酪棒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妙可蓝多要想保持现有地 位,必须寻找破局之道。3.2、 破局之一:联手蒙牛,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在行业竞争加剧之时,通过联手蒙牛,妙可蓝多有望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蒙牛 的渠道、营销、研发资源可以赋能妙可蓝多,同时对妙可蓝多而言,亦减少了一 个强劲竞争对手。首先是定增融得 30 亿元,资金有望支持产能进一步扩张。 年公司总 产能分别为 1.85/3.78 万吨,综合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100.3%/94.7%,亟需扩产。 定增完成后,公司将把 30 亿资金(约为 2020 年货币资金的 5 倍)投向上海特 色奶酪智能化生产加工项目(年产 8.28 万吨)、长春特色乳品综合加工基地项目、吉林原制奶酪加工建设项目等。产能的提升将进一步匹配公司成长速度,帮 助扩大市场份额。其次妙可蓝多与蒙牛全产业链形成协同: 1)上游原材料:蒙牛拥有国内外优质奶源,可以有效保障自身及妙可蓝多 的生产原料供应。通过蒙牛的规模优势与供应商集中采购,可以提高采购效率并 降低成本。 2)中游生产:未来两家企业在产能利用等方面可产生充分的成本节约效应, 此外妙可蓝多还能向蒙牛工厂租赁车间,进行全国性生产,有效节省生产、运输、 仓储成本。3)下游销售:运输端,妙可蓝多大部分产品需要低温运输,而蒙牛与阿里 天鲜配合作,拥有完善的冷链运输和鲜奶到户的配送模式,未来双方形成协同后 有望提升妙可蓝多运输配送效率。此外,蒙牛在常温和低温终端铺设方面全国领 先,拥有众多大型餐饮合作企业,也有望为妙可蓝多赋能。最后,妙可蓝多还能获得品牌背书,提高市场认可度。蒙牛入股是对妙可蓝多综 合实力和奶酪产业的认可,未来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妙可蓝多也更有底气。 目前妙可蓝多与蒙牛在品控、公共关系等管理上,已展开合作协同;渠道营销方 面的协同正在整合中。当前市场上对妙可蓝多有两点担忧:一是蒙牛过往的并购整合并不都十分顺利, 对妙可经营的稳定性有一定担忧;二是担心伊利一旦发力奶酪,妙可蓝多将被超 越。我们认为以上情形不会发生。一是并购整合方面,此次收购双方签订了协议,蒙牛控股后,现有经营管理层将 维持稳定。自蒙牛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之日起 36 个月内,由柴总负责妙可蓝多 的经营管理。若 年妙可蓝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奶酪行业平均水平 (以凯度消费者指数为基准),妙可蓝多高管将继续任职 36 个月。有效保障了 妙可蓝多经营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二是有投资者可能会担忧妙可蓝多会经历短暂辉煌后,被伊利蒙牛快速超越。我 们认为不会发生,妙可蓝多在蒙牛入主之后,产品、营销、渠道等可能存在的短 板将被补长。1) 产品创新:公司一直在推动产品创新。在研发层面,公司重视研发投入, 年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2021 年位于上海金山的国内领先 的研发中心也将落成投入使用。在新品推出方面,目前奶酪棒已有 6 种口味,2020 年推出干酪含量大于 40%的金装新品,2021 年也推出了芝 士棒新包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广告营销:广告营销是妙可蓝多的强项,奶酪棒上市之初靠着《两只老 虎》歌词改编的广告迅速占据消费者心智,逐步做到品牌=品类。2020 年 9 月,妙可蓝多也首次启用明星代言,签约孙俪。蒙牛入股后,妙可 蓝多可以和蒙牛一起与广告方签订合同,提高议价能力,降低营销成本。3) 渠道建设:妙可蓝多已经建立起全国性的渠道网络,在全国 50-60 万个 低温终端中,公司已占到 36.3 万个,渠道拓展速度快。随着常温奶酪 的推出,公司的渠道空间进一步打开,而且借助蒙牛的渠道优势,未来 面对与伊利的竞争也更有底气。对于未来竞争格局的预测,我们认为未来有望形成一超两强的格局,若参照欧睿 2020 年日本 CR3 的数据,预计中国未来 CR3 有望达 50%以上,行业第一企业 有望取得 30%左右的市场份额。目前妙可蓝多已经是行业第一,有了蒙牛加持 后,我们认为未来妙可蓝多依然会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3.3、 破局之二:推出常温奶酪零食,探索新蓝海妙可蓝多提早多年进行常温奶酪棒的研发,今年 7 月南北区合并后成立了专门 的常温事业部,由原来的南区负责人负责,并于今年 9 月上市常温奶酪棒。第 一批常温奶酪棒产品主要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上海销售。常温奶酪棒只是公司进入常温领域的第一步,未来公司还会推出更多常温奶酪零食,丰富产品 矩阵。目前常温奶酪棒还是蓝海,仅均瑶推出过常温奶酪棒,由于产品和产线研发需要 时间,我们认为妙可蓝多至少可以享受为期半年的常温奶酪棒舒适期,利用先发 优势快速扩大规模。妙可蓝多在常温奶酪棒上的核心优势在于:1)产品力强:公司经过 2-3 年的研究,解决了核心配方问题,使得常温奶 酪棒拥有和低温奶酪棒相似的口味和口感,这是很多竞品公司一直在攻克的,但 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因为常温下蛋白质容易变质,常温奶酪棒口味难以和低温产 品一样。2)生产设备优势:公司对生产技术进行升级,解决了常温下杀菌消毒,以 及产品不掉棒的问题。目前国内拥有常温设备的企业数量不多,公司与设备提供 方签订了排他协议,竞品短期内较难赶上。3)产能储备优势:公司目前拥有充足的产能储备,能满足今年到明年的需 求,竞品补产线需要一定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温奶酪棒从战略定位及渠道铺设方面会与低温奶酪棒相区分:1)定位差异:低温产品定位高端,未来会推出有机、51%干酪含量等更高 端的产品,提升整体毛利率;常温产品定位功能性,定价略低于低温产品,但毛 利率与低温产品相当。2)渠道差异:公司会对常低温产品的销售区域作区隔,常温产品会更多覆 盖流通渠道,低温产品更多覆盖 KA 等大店渠道。根据公司业绩会交流的数据, 全国常温渠道有 500-600 万个终端,对妙可蓝多有效的终端大约 200-300 万个。 有了常温产品,公司能够快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4、 探一探奶酪市场空间我们通过测算,认为到 2025 年奶酪市场规模约 为 448 亿元, 年 CAGR 为 24.6%;2030 年奶酪市场规模约为 1273 亿元,其中 C 端约有 927 亿元,C 端 年 CAGR 为 26.6%,其中大单 品奶酪棒市场空间预计可达 500 亿元,奶酪棒中低温奶酪棒市场空间预计 200 亿元,常温奶酪棒预计 300 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1、 奶酪行业千亿空间可期 2030 年奶酪市场规模:零售端: 我们认为中国的零售端奶酪消费量在远期与韩国较为接近,预计将在 2030 年达到人均 0.3Kg/年,总消费量接近 43.38 万吨;并预计零售端奶酪价格由 2020 年的 14.95 万元/吨温和上升至 2030 年的 16.45 万元 /吨(CAGR 为 1%,低于 年 CPI 的 CAGR4.9%),测算出 2030 年零售端奶酪规模约为 713.44 亿元。常温奶酪零食的推出,一方面增加了奶酪零食的铺货渠道,预计在原 来 60-70 万个渠道空间的基础上增加 200-300 万个渠道终端;另一方 面提高了消费人群的覆盖和渗透率,拓宽了零售端奶酪市场规模的空 间,因此我们上调之前对零售端奶酪的规模预测至 927.47 亿元,上调 幅度为 30%。结合前篇报告的测算,2020 年零售端奶酪市场规模为 年奶酪市场规模:零售端:根据前篇报告测算,2020 年奶酪棒市场规模约 35-36 亿元,零售 端奶酪市场规模为 87.76 亿元,则奶酪棒约占零售端奶酪的 40%。奶酪棒:结合后文测算的 2021 年低温奶酪棒市场规模为 84 亿元,则 低温奶酪棒 2021 年增速为 134%-141%。非奶酪棒:主要包括家庭使用的马苏里拉和芝士片,增长平稳。参考 Euromonitor 数据,预计 2021 年非奶酪棒销售规模增速与奶酪棒快 速放量前的零售端奶酪市场规模增速接近,约为 20%。 、整体:2021 年零售端奶酪市场规模增速预计可达 66%-68%。考虑到 零售端奶酪规模提升之后,高基数下增长速度会略有下降,但行业整 体增速在乳制品行业中仍处于高速增长态势,预计 年市场 规模 CAGR 为 28%,2025 年零售端规模为 301.54 亿元。餐饮端:参考 亿市场空间从产品端看,中国消费者对于再制干酪的接受度更高,妙可蓝多等厂商在奶酪棒 这一品类上对于传统的奶酪进行了改良,口味偏甜,更具零食属性。从品牌塑造 看,随着本土厂商的加入,奶酪棒的品牌形象在儿童群体中深入人心,这一品类 的渗透率也在持续提高。参考其他零食产品,可以为测算奶酪棒 2030 年的市场 空间提供思路。方法一:对比养乐多养乐多是儿童零食中的大单品,自 2002 年引入中国以来风靡全国。2020 年养 乐多乳酸菌产品在中国日均销售 700 万瓶,年收入额约 64 亿元,若考虑税收因 素,该单品在中国整体销售规模约为 80 亿元。自下而上看,假设养乐多在儿童 群体中渗透率约 20%,消费者每年人均消费 60 瓶(养乐多包装通常每盒 5 瓶, 按每月消费 1 盒计算),则养乐多在儿童市场的规模约为 59 亿元。考虑到奶酪 棒营养价值更高,适口性好,深受父母和儿童喜爱,我们假设奶酪棒消费量高于 养乐多。低温奶酪棒和养乐多同样具备包装小巧,营养丰富,需要冷链运输的特点。假设 2030 年低温奶酪棒渗透率为养乐多渗透率的 75%(考虑低温奶酪棒在中国市场 上市的时间更短和低温奶酪棒单价更高等因素,低温奶酪棒覆盖人数更少,低温 奶酪棒渗透率会略低于养乐多),即低温奶酪棒的渗透率达到 15%,则低温奶 酪棒在 2030 年具备 155 亿元的市场规模。方法二:对比 果冻是儿童零食中的经典品类,发展历史更为悠久。自 1992 年喜之郎进入果冻 市场以来,果冻这一零食品类逐渐受到全国市场的认可。据新思界数据,2020 年果冻市场已经发展到 300 亿元的市场空间。果冻覆盖的消费者范围更广,不 同消费者消费频率差异较大。假设果冻普及度高于养乐多,果冻在儿童群体中渗 透率为 30%,按忠实消费者平均每月消费 1 袋,每袋 15 元计算,则果冻在儿童 群体中市场规模为 106 亿元。同样考虑到奶酪棒营养价值更高,适口性好,深 受父母和儿童喜爱,我们假设奶酪棒消费量高于果冻。奶酪棒和果冻都有可以融入不同口味的市场潜力,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奶酪棒有 望成为儿童下一种喜爱的零食。若低温奶酪棒渗透率水平在 2030 年对标果冻, 达到果冻渗透率的 75%(考虑低温奶酪棒在中国市场上市的时间更短和低温奶 酪棒单价更高等因素,低温奶酪棒覆盖人数更少,低温奶酪棒渗透率会略低于果 冻),则低温奶酪棒在 22.5%的渗透率下 2030 年具备 232 亿元的市场规模。综合来看,预计 2021 年低温奶酪棒市场规模为 84 亿元,2030 年来看市场规模 155-232 亿元,中间值约为 200 亿元。4.3、 常温奶酪零食市场空间有望 1.5 倍于低温奶酪棒4.3.1、从渠道空间看常温奶酪零食的规模空间低温奶酪棒主要在 KA 渠道及电商渠道进行销售,也涉及部分 BC 类超市、休闲 食品连锁门店、母婴渠道等,由于需要冷链运输及冷藏,渠道较常温食品受限。 而常温奶酪零食相匹配的渠道更广泛,售卖形式更丰富,例如收银台单支插盒陈 列、收银台挂条陈列、货架排面等。我们按照消费人数、产品定价、消费频次三个变量的差异来确定常低温奶酪零食 规模的倍数差异。1)从消费人数来看,我们以常低温终端数量为参考,根据上市公司交流给出的 数据,全国低温渠道终端大约 60-70 万个,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妙可蓝多占 36.3 万个;全国常温渠道大约 500-600 万个,有效渠道大约 200-300 万个。从渠道 数量对比来看,常温渠道是低温渠道的 3-4 倍。2)从产品定价来看,常温奶酪棒比低温奶酪棒价格低大约 20%。3)从消费频次来看,我们以城乡人均消费支出为参考。考虑到常温渠道中低线 城市占比更高,低温渠道中一二线城市占比更高,两者消费频次会有差异。2019 年城镇居民食品人均消费支出排名后十省份的平均值是排名前十省份的平均值 的 63%,2012 年城镇居民乳制品人均消费支出排名后十省份的平均值是排名前十省份的平均值的 53%,因此假设低线城市奶酪人均消费频次是高线城市的 55%。综合来看,常温奶酪零食的潜在市场空间与低温奶酪棒市场空间倍数的下限为 3*0.8*0.55=1.32 倍,上限为 4*0.8*0.55=1.76 倍,中值约为 1.5 倍。根据前面 的测算低温奶酪棒市场空间约 200 亿元,因此常温奶酪零食潜在市场空间可达 约 300 亿元。4.3.2、从常温 发展路径看常温奶酪零食规模空间常温奶酪零食的推出,使得产品可以不受冷链运输体系的限制,在运输与存储上 具备优势,终端能够触达到三四线甚至四五线市场,这与当年的常温酸奶有异曲 同工之妙。2009 年常温酸奶莫斯利安推出后,酸奶整体市场增速快速提升,到 年蒙牛&伊利推出各自的常温酸奶品牌后,行业增速迈上新的台阶。类似的,我 们可以预测,常温奶酪棒等常温奶酪产品上市之后,奶酪行业增速也有望进一步 提升。根据 AC 尼尔森数据,2020 年常温酸奶/低温酸奶市场零售额分别为 530/361 亿元,大约是 1.5 倍的差距。根据欧睿数据,常温 和低温牛奶零售 额的差距则更大,2020 年常温牛奶市场零售额约为低温牛奶市场零售额的 2.5 倍。常温酸奶比常温牛奶发展时间短,规模倍数还未处于稳态,我们预计未来常 温奶酪零食市场零售额至少为低温奶酪棒市场规模的 1.5 倍。由此算出的常温奶 酪零食潜在市场空间至少为 300 亿元。综合前面两个角度的测算,短期内常温奶酪零食 2030 年规模约有 300 亿元, 2030 年常低温奶酪零食市场规模合计约 500 亿元。2020 年奶酪零食销售规模 约占奶酪零售规模的 40%,考虑到奶酪零食占比还在不断提升,若假设 2030 年 500 亿元的奶酪零食销售规模占奶酪零售规模的 50%,则零售端奶酪规模约 1000 亿元,与测算结果 927 亿元的零售端奶酪规模较为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盈利预测公司作为国内奶酪行业的领先企业,产能布局广泛、客户资源充沛。2021 年公 司率先推出常温奶酪棒,预计将显著受益于行业整体景气度提升。基于公司目前 的生产经营情况,我们做出以下关键假设。1)奶酪业务:奶酪属于乳制品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常温奶酪棒的推出有 望成为新的增长曲线,我们认为 2021-23 年奶酪业务仍将快速增长。销量提升 17.9%。3)其他乳制品业务:主要为乳制品贸易业务,我们预计公司乳制品贸易 2021-23 年的收入分别为 3.93/4.13/4.3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0%/5%/5%,毛利率 基本维持在 2%。4)销售费用率:在行业格局未定的背景下,公司持续加大费用投放扩大市场份 额,但在收入高增长的基础上,预计销售费用率基本保持稳定,预计 2021-23 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25%/25%/24.5%。5)管理费用率:2021 年公司开展股权激励计划,未来 4 年会有逐年递减的股 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摊销成本,但由于公司收入增速较快,规模效应下预计 2021-23 年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7.0%/5.3%/3.8%。6)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率预计在收入的规模效应下略有下降,预计 2021-23 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24%/1.21%/1.16%。7)财务费用率:预计 2021-23 年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2%/0.1%/0.3%。综合来看,我们维持 2021-23 年收入预测为 45.55/65.23/88.58 亿元,归母净 利润预测分别为 3.10/6.45/10.91 亿元。6、 风险提示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由于公司近年来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产能端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产能释放通常需 要一定的时间。若公司面临资金无法及时投入生产端或因施工原因导致的产能滞 后问题,公司的产量将受到较大影响。新品增长低于预期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基于核心奶酪业务的顺利推进。若不利情况产生,如市场需 求低迷、产品竞争激烈及渠道铺设速度不及预期,则对公司收入端及利润端都会 造成较大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费用占公司乳制品生产成本的主要比重,而公司并未掌握强势的终端定价 权。原材料价格波动将压缩公司利润率。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产命脉,如果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公司生产经营将受到冲 击,同时亦有可能产生负面溢出效应波及至行业层面。(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可蓝多奶酪棒是哪个公司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