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值得反思:为什么你的产品卖不出去?

朱继东 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大家好,今天的讲座是一个命题作文——《青年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问题大家谈得很多,怎么讲?从哪儿讲?我认真想了想,一会儿我从三个大方面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们讲“三观”,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能够截然分开,三者有密切的联系。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都有深切的感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中国步入一个新时代。怎么评价一个时代是一个新时代?其中涉及很多要素。回首这几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可以下定语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带领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步入了新的时代。

新的时代有很多新的挑战,也有很多新的机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发展好,也为国家多尽一些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和关系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

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较来说,价值观的范围较大,因为它泛指人们对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和评价。而人生观主要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看法,可以说价值观包括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是人生的方向盘。

我们常讲,人为什么活着?人为谁活着?人应该怎样为人?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下面,我准备从8个小方面跟大家一起交流。1、全球化的全面渗透和对“三观”的冲击;2、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对“三观”的冲击;3、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对“三观”的冲击;4、要在正确认识党史、国史中树立正确“三观”;5、要在批判西方错误思潮中树立正确“三观”;6、要通过正确总结改革开放树立正确“三观”;7、要在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中树立正确“三观”;8、要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树立正确“三观”。

二、新的时代背景对“三观”的冲击

(一)“全球化”的全面渗透和对“三观”的冲击

很多人都看过全球化的书籍和文章,从每个人的亲身感受来说,我们已经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看看大街上,女孩子用的化妆品、背的包,可能大部分都是国外牌子的。现在大家用的手机和照相机,大部分也都是国外的牌子。这两年好一点,用国产手机的多了起来,因为华为上来了,小米上来了。再看看日常用品,牙膏、洗发水等等也是如此,洋品牌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出差住的酒店,很多星级酒店是国外集团来管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正处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躲得过去。

大量国外的工业产品、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进入中国。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次数的持续增多、出国学习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等,全球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话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也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更对中国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冲击,对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形成了巨大挑战和考验,对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全球化”的演变过程

现在,“全球化”是个热词,但是“全球化”成为热词的时间并不是很久,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叶,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让人类开始对“全球化”有了初步了解。

1944 年,“全球化”的英文单词Globalization第一次在英语词典中作为独立词汇出现。

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全球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跨国公司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成为推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重要力量,“全球化”逐渐成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时代性问题。

1992年10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在联合国日的致辞中宣布,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全球化推动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推动力、控制力大大增强。每个人都生活在全球化的包围中间,那什么是全球化的直接推手呢?就是跨国公司。

2、“全球化”的特点和本质

“全球化”最初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但“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一开始就不单纯是经济全球化,也从来没有单纯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因素一直都存在。

另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就忘乎所以,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依然不是全球化的主导者,西方会在相当长的时段内主导全球化的进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把握不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但如果把握地好,就可以借着全球化的趋势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也衍生了诸多挑战和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不搞全球化?答案是否定的。自从中国打开国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注定了没有办法回避全球化,既然不能回避,不如主动迎接挑战。

3、西方通过经济全球化来控制经济并影响消费理念、引导其消费方式

很多人其实对国外的一些认识,因为我们很多人可能现在大家很多人出过国,那我们在没有出国之前我们国外初浅的认识就是国外的一些产品来开始认识的,你包括吃麦当劳、肯德基,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包括我们看美国的一些大片,我们通过这些媒介物来认识所谓西方国家的。而很多人没有出过国,对国外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外的产品。比如,通过韩剧了解韩国,通过薯片、芯片、大片了解美国等。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从使用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产品开始,从被动接受其消费文化逐步到模仿其消费方式,并进一步接受其生活理念、价值观念。结果不仅衣食住行被外资牵着鼻子走,而且价值观念也被西方同化。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形成巨大威胁的,前几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28个重要行业有21个是被外资控制的。我们想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很多行业都被外资控制的话,那对经济安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在引进外资和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之间找一个平衡,怎么样能够借助外资发展我国的经济,而又不成为国外的经济的殖民地,这对一个国家的执政智慧是很大的考验。

4、通过文化全球化进行文化渗透来影响、改变人们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

文化全球化就是指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各种文化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以多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交锋、融合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交流、对流中占据主动、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全球化大力输出自己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图书等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文化全球化变成美国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同质化”、“一元化”、“一致化”、“一体化”。

美国的影视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行“文化美国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最为熟悉、接触最多的。这些影视大片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大量涌入中国,美国文化、美国文明、美国价值等已经对我们很多人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影响最大。

5、通过政治领域的渗透来宣扬西方政治制度并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反对势力

这些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让我们对“反对派”这个词越来越熟悉。反对派,就是与主导地位政治集团主张对立的实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年西方一直努力在中国培育所谓的“反对派”,在中国培育事实上的政治上的“反对派”。这些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激烈。在经济领域,围绕着国企改革展开的争论也非常激烈,而这些激烈争论的背后往往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较量。西方通过各种基金会、国际组织等培养出一批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等,宣扬和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力军。

另外,高校领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区域,一些教师在公开的课堂上,一方面,过度美化甚至神话西方;另一方面,不负责任地骂共产党、骂毛主席,把生活中的不满,个人的怨念发泄给听课的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对“三观”的冲击

中共中央在1992年6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正式确定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发展的20多年期间,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出现了三聚氰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

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要靠市场推动国家的发展,但是绝对不能盲信市场,也不能迷信市场。有人说,我们这些事情搞不好了,我们就交给市场,这对吗?当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总结20多年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市场经济就像一匹野马,这匹马非常的野,但是它能够日行千里,能够跑得快,虽然这匹野马跑得比较快,但是它很不听话,如果要驾驭这匹野马的话,你要有高超的技艺,只有优秀的骑手才可以驾驭这匹野马。

驾驭野马,就像开车一样,因为这个马不听话,有的时候往东拐一下,有的时候往西拐一下,有的时候往右改改道,有的时候往左偏一偏,它沿着大马路走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跑到路边的农田里面,把我们的庄稼给踩了。这就是一个比喻,就是说我们在驾驭市场经济这匹野马的时候,怎么样驾驭好它,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怎么思考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想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本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共生共融,我们不能只提市场经济而不提社会主义,我们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鲜明属性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共性,二是社会主义的特性。只有把这两者关系处理好了,我们才能够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很多人就说,今后我们不讲政府了,一切要靠市场了,市场都已经起决定性作用了,我们在任何的领域都要强调市场的作用,事实是这样吗?不是,这种说法断章取义。社会主义中国离不开宏观调控,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如果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对立起来,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既要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又要讲宏观调控的关键作用,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既用好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同时又发挥好政府在引导市场和服务大众中的独特作用,这样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什么东西都交给市场的话,那就不是社会主义了。

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是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我叫做双核驱动。这个双核是都要讲的,我们不能只讲按劳分配不讲共同富裕,也不能只讲共同富裕不讲按劳分配,更不能这二者都不讲。

2、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泛滥导致信仰迷失、道德滑坡

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大家都有很深切的感受,不管我们心里面承认不承认,至少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道德水平的下降是事实。老人倒了为什么不敢扶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引人思考的。

我们以前讲学习雷锋好榜样,大公无私无私奉献,我们一直是这么宣传的,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确实说,不能只讲大公无私,我们要尊重个人的利益。渐渐地,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从以前的“羞于谈钱”、“谈钱色变”走向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

其实,我们的领导同志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江泽民1995年1月警告:“有些干部、党员在考验面前就打了败仗,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了,有的走到邪路上去了……”

我们大家看看周边,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再对照对照自己,拜金主义这个思想在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里面占多大成分?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这些年发展经济过程中间,有些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发展了,就开始无所顾忌,腐化堕落。南方有一个词叫“饭荣娼盛”,“饭荣”,就是大吃大喝,去的酒店越高档越好;“娼盛”,就是夜总会“生意兴隆”。前些年,东莞被狠狠地打击了一下,前些年东莞的无烟工业对当地的GDP贡献是很大的。这种无烟工业虽然挣的钱很多,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更大,败坏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摧残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看的很清楚,所以有了东莞的扫黄,有了八项规定。

3、见利忘义、迷信市场等泛滥导致诚信缺失、顽症难治

大家现在最不放心的是啥?很多人会想到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还有就是去医院看病,本来是一个小病,结果给看成大病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并不是为了真正满足人的需要而去生产商品,为了追求获取更多、更高的利润,一些见利忘义的企业忘了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我们老是讲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是见利忘义是不少企业的通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是一个考验。

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发展GDP,明明企业造成的污染很厉害,但是有的领导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污染了水源,破坏了草场,还有些企业往沙漠里面排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些企业多是当地的龙头企业,都是利税排在前列的大户。这些企业为什么敢这么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环境保护放在眼里?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干部的姑息纵容。

4、权钱交易、全盘西化等泛滥导致贪污腐化、根基动摇

谈到官员,很多人会想到权力;谈到企业家,很多人会想到资本。那权力和资本的结合意味着什么?权贵。权与贵勾结,受害的是老百姓。这些年出现的很多问题,背后都有这些影子在里面。

习总书记2013年警告:“官”“商”交往一定要有道,要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大家看看,十八大以来抓了多少老虎啊。这些官员为什么会落马呢?有的是政治上有问题,但更多的是经济上出了问题,这些官员没有经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就像当年毛主席讲的,被糖衣炮弹给击中了。

我们想想苏荣,全国政协副主席,当年的江西省委书记,就是为一些企业谋取利益,包括他老婆,被抓了。包括南京的市委书记杨卫泽、市长季建业落马,背后都是权贵勾结的影子。很多负面的典型、前车之鉴已经出现,有的干部警醒了,有的干部还没有警醒了。对我们来说,我们还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是手中没有这么大权力的时候,我们要多想想这些人是怎么样走向腐败之路的,这对自己今后的路具有警示和启示作用。

我一个老领导一直在研究苏联问题,苏联解体之后,他去苏联访问,当地的朋友招待他们在一个餐厅里面吃饭,他们吃饭出来之后发现很多人都在餐厅外面等着,有老头、老太太,还有一些中年人。后来就问这些人是干嘛的,当地接待的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吃不饱肚子,听说你们来了,可能你们的饭吃不完,他们等你们走了之后会进去接着吃,吃你们剩下的。这些人穿的很整齐,因为你别看苏联人吃不饱肚子,但是穿得很体面。你想想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多强大,当时社会主义苏联日子过的很优越,温饱是一点问题没有。但是解体之后苏联的命运大家都看得见。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能走苏联的老路。

(三)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对“三观”的冲击

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3007.s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件值得反思的小事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