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科创达是外包公司?

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名单

l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l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l  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l  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

l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l  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l  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名单

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百家成长型企业名单

广州安莱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DYXnet Group

优创(青岛)数据技术有限公司ReSource Pro

音泰思计算机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北京信必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盛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东亚电子资料处理(广州)有限公司

贝斯(无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

南京格安信息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 

哈尔滨奇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湖南拓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大连信雅达软件有限公司 

翼华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安徽易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新蛋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武汉威仕达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

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业之星

2012年度中国服务外包金融服务业之星

2012年度中国服务外包医疗卫生业之星 

2012年十大在华全球服务供应商企业名单


  • 上榜理由:作为国内TOP10的两家外包领军企业,文思和海辉合并后,其规模有望跃居全国之首,在企业规模决定效益的IT服务外包领域,其合并将直接改变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格局,尤其是对美及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格局。从全球及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背景看,文思和海辉的合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力成本持续攀升、人民币升值,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依靠人力成本套利的卖人头模式难以继续,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同时,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美元持续贬值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全球服务外包行业近几年来一直处于阶段性萎缩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对全球产业及市场异常敏感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不得不加快战略调整步伐,探寻解决对策。而并购作为企业实现业务整合、快速扩张、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实现规模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和高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思和海辉选择强强联手、战略性合并发展,可以说是业务和资本双重要素驱动的结果,并为我国整体服务外包产业拉开了新一轮并购潮的序幕,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成熟和潜力释放,我国一批优秀的服务外包企业快速发展将具备整合产业的能力和愿望,打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纪元。鼎韬预测,2013年以并购为代表的产业整合趋势还将不断的加强,并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迅速突破规模限制,摆脱成本导向式发展,实现向价值导向式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通道。而文思海辉的合并无疑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性案例并将推动这一趋势走向新一轮的高潮。另外,从中国外包网2012年服务外包事件公众投票结果看,网络观众对“文思与海辉合并,新公司更名‘文思海辉’”的关注度最高,位居所有事件投票数之首,因此,基于事件对行业、国际市场和国内竞争的影响力,并综合网络群众的声音,文思和海辉合并当之无愧成为2012年服务外包行业十大事件之一。

  • 上榜理由:文思海辉宣布合并不到10天,博彦科技公司宣布以现金方式收购美国大展集团旗下6家全资子公司全部股权,并购后的公司规模达到万人以上,业务额将超过1.5亿美元。这一合并被服务外包行业认为是继文思海辉合并后,服务无外包产业整体整合趋势的另一个代表案例,预示着中国骨干服务外包企业将陆续开展并购,服务外包“规模化”效应将越发凸显,“国际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端化”发展进程将会加速。对于博彦科技公司自身,这一收购不同于传统公司的规模并购,而是由业务协同性要素驱动的战略并购,收购后公司净利率约为9.83%,处于较高水平,能为博彦科技带来软件外包行业更多关注和业务。同时,在2013年1月我国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将积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制定“走出”战略,针对全球服务外包新特征及新趋势重新制定发展及市场策略,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助资等方式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构建国际服务外包战略体系。博彦的此次收购作为国内外包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跻身2012年度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十大事件之列。

  • 服务外包统计标准》征求意见,有望2013年出台

    上榜理由:当前中国服务外包统计存在边界比较模糊,统计标准不统一且分类不详尽,严重制约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标准化。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出台《服务外包统计标准》可谓是“及时雨”。首先,在产业发展层面,《服务外包统计标准》的出台,不仅能够为服务外包业界企业、组织、研究机构、政府等提供更加清晰、简单的服务外包相关定义、产业分类以及范围界定等标准依据,而且能够提高国内产业与全球接轨的程度,标准的出台更有利于国内和全球服务外包行业的交流和互动。在服务外包统计方面,《服务外包统计标准》将为服务外包统计数据建立初步的规范性标准,能够方便统计部门快速准确的统计产业数据,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状况,便于业界时刻把握产业脉搏,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颁布和实施支持政策给予参考,也能够为专家、学者、决策者对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分析与研究给予支持,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统计标准的出台,将成为服务外包产业统计史上从分散走向统一、走向标准化的里程碑。因此,鼎韬将这一事件也列入2012年十大事件之中,并十分期待标准的正式出台引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成长。

  • 最大规模外包会展,京交会项目签约额达32亿元

    上榜理由:京交会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涵盖世贸组织界定的服务贸易12大领域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平台,也是中国首个首次将服务外包纳入交易领域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会,也是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近距离接近世界、与全球沟通交流的交易平台。在本次京交会上,首次全面展示和介绍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概况、产业特色、发展经验、区域政策、重点园区及重点企业等,这不仅再次证明服务外包产业正式纳入了我国服务贸易范围,而且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服务外包成“中国服务”发展新机会。更重要的是,服务外包在京郊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天之内签订32亿元的服务外包项目,不仅是服务外包行业的骄傲,同时,让全球更近距离的认识了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也让国内其它行业进一步了解了服务外包的内涵、威力和魅力,京交会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填上了漂亮、有力的一笔。自此京交会将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过或缺的重要展示平台,也预示着我国将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交易的核心区域之一。

  •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诚信联盟”正式成立

    上榜理由:2011年以来,以“东南融通造假案”为导火索,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全球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呼吁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从事离岸外包服务的企业联合起来,组织诚信联盟,形成行业自律,制定诚信准则,发布正面声音,是当务之急,也是推动中国服务外包国际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和首要途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诚信联盟”的成立,预示着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已经从信任危机中苏醒过来,迈出了中国服务外包“品牌保卫战”的第一步, 开启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打造诚信品牌、融入全球发展的新大门。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诚信联盟“是由服务外包企业、研究机构和组织自发发起的非盈利民间业组织,联盟是服务外包企业品牌的代表,也是企业声音的代表,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灵活的把握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指导和约束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健康发展,树立诚信形象,以”中国诚信企业“的品牌共同融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牵手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鉴于其重要的行业引导意义及重要地位,诚信联盟的成立同样被收录在2012年的十大事件的榜单之中。

  • 全球性服务外包电子交易平台“汇包网”正式对外发布

    上榜理由:我国服务外包“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打造1-2家全球服务外包交易中心,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集散平台和产业交流平台。在全球离岸外包业务日益萎缩及国内内需市场开发进程缓慢的情况下,交易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快速聚集产业资源,缩短交易流程及时间,从而推动整体服务外包产业市场体系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而目前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内的交易平台数量较少,同时大都专注于低端的小型项目交易,不具备成为国际交易平台的能力。汇包网作为新型服务外包电子交易平台代表,凭借其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技术及功能设计以及完善的服务等优势上榜本届十大事件榜单。

    首先,“汇包网”在致力于聚合全球范围内的外包项目等同时更加注重聚合接发包流程中的各类服务商资源,其发布预示着中国服务外包项目交易正逐步从下线转到了线上,开启了服务外包项目电子商务交易的新纪元。另外,“汇包网”一改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的纯“交易”功能,在项目交易平台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服务商筛选管理流程服务、外包流程咨询服务、外包战略咨询服务、服务商市场拓展服务、外包风险解决方案服务、履约包含解决方案服务等增值服务,还聚合了多款项目管理工具供用户便捷、及时的管理和监督项目,可以说是一个集合项目资源、咨询规划、管理经验等一体的实战和智慧型电子商务平台。因此这一平台的发布,代表着所有服务外包项目交易平台站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前端,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铺垫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 青岛投资1亿元助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上榜理由:2006年以来,上到国家商务部,下到县级市,发布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不在少数,但是,2012年,发布的服务外包政策中,《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是非示范城市中发布的政策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全,优惠标准最明确的扶持政策。青岛在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态势大好,同时也遇到人才少、成本低等诸多挑战的大环境下,出台这一政策,一方面体现出青岛市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视和发展该产业的巨大决心,也可以看出青岛市对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青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位列非示范城市前列,是优秀非示范城市代表之一,出台这一扶持政策预示着非示范城市开始发力服务外包产业,二三线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开始逐步凸显,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开始由点向面发展。另外,青岛市出台这一政策,强调将把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这一信息透露出产业主导部门不再将招商引资作为唯一的、最重要的发展考衡因素,各级产业主导部门已经逐步意识到产业要素和产业环境对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预示着“经营产业”理念将在政府主导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得以逐步实践和普及。

  • 东软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上榜理由:东软知识产权被盗窃一案并非个案。近几年,企业或个人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屡见不鲜,从一个成熟企业中挖出人才,并通过他们获取所有的商业机密已经是中国的某些企业明目张胆的做法。东软作为我国大型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爆出知识产权被盗案,对于业内外是一个不小的轰动。将其列入本年度十大事件榜单之中,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本次事件对于行业内的一种普遍问题及危害的代表意义,而非单个企业的偶发事件。首先,该事件曝露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对知识产权相应技术的保护措施不严密,对员工的保密方面的教育或法律培训严重不足。而且,这恐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企业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核心难题。另外,这一案件对我国的总体知识产权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也敲响了警钟。一直以来,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就是全球市场对中国的最大担忧,我国相关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盗窃行为猖狂。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我国迫切需要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基于行业、社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尊重和保护,塑造良性竞争与发展的环境。这一知识产权被盗案件的另外一面凸显出当前中国许多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追求“低成本与低风险创新”现象,面对风险大、门槛高、投资周期长的创新项目,“低成本与低风险创新”为企业带来的不是企业所追求的低成本和低风险,而恰恰是昂贵的代价和事业的毁灭。东软知识产权案成为服务外包企业成长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深深思考的“反面教材“,也许将会成为创新和完善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新起点。

  • 润和软件、泰格医药深交所上市

    上榜理由:行业专家认为,服务外包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上市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因此,从企业自身发展看,润和软件和泰格医药上市融资能加速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凸显品牌效应,促进企业加强规范运营,助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收获更多的订单,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进军全球市场的步伐。从行业角度看,2012年上市服务外包企业,共有三家,除了1月份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博彦科技,就是润和软件和泰格医药,这两家企业中,润和软件是ITO企业,专注于面向国际、国内客户提供高端软件外包服务,外包业务内容以行业解决方案为基础,涵盖咨询、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软件全生命周期作业,进入了全球软件外包价值链的高端;泰格医药是CRO企业,主要为国内外医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专业临床研究服务,经营范围包括I至IV期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注册申报、临床试验现场服务以及I期临床分析测试服务、SMO服务等。这两家企业的上市,预示着中国服务外包上市企业逐步由软件外包企业开始向高端升级,范围扩大到了KPO企业,同时也深入到了高端ITO企业。因此,无论是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上市情况,还是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结构看,润和软件和泰格医药企业上市都是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年中有价值和举足轻重的重大事件。

  • 华为先后携手中软国际与软通动力成立合资公司

    上榜理由:华为在一年时间中接连与两家本土领军型软件外包企业分别成立合资公司,在业界引起的反响强烈。从企业自身层面看,华为分别与中软国际、软通动力展开战略性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和宗旨是打造具备与国际IT服务巨头同台角力的龙头企业,更好地开拓国内外IT服务市场及赢得竞争优势,打响中国IT服务的民族品牌。从软件外包产业层面发展来说,由于华为此次的战略合作对象涉及我国外包产业两大巨头,此次合作势必对我国软件外包产业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推动产业的未来发展呈现多种特征以及趋势。鼎韬早在2010年展望“十二五”报告中就曾提出“中国IT企业将逐步向服务化发展转型”的预测,此次华为与IT外包企业的合作事件不仅有力印证了鼎韬的这一预测,同时透视事件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全球IT企业的服务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大量的解决方案开始把新的企业软件的重点放在外包业务上。硬件、软件和外包服务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软硬结合甚至以软代硬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

在利润日益丰厚的外包服务业务领域,亚洲重量级国家中国和印度持续为争夺市场份额而一较高下。一直以来,中国往往都被视为制造和研发中心,而印度则在外包服务和信息科技项目领域中一枝独秀。然而,随着中国利用其占有优势的相关基础设施和更廉价的劳动力,加上中国能熟练使用英语的高水平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局势注定会发生改变。

  市场信息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在未来5年里,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总收入会增加4倍,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接近38%。2006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据报道总收入近14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48%。

  除了廉价劳动力之外,推动中国信息科技外包市场扩大的动力还包括:市场管制的放松、技术教育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对知识产权更严密的保护、信息科技核心标准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总体经济的持续繁荣等。然而,尽管前景看好,但中国仍需提高外包服务从业人员的英语熟练程度和项目管理技巧,并累积在全球市场挑战印度地位的经验。

  语言技能不再是中国外包发展的障碍

  专注于中国市场的一家美国咨询公司Smith Wong Associates的全权合伙人肯尼思·王(Kenneth Wong)评论说:“语言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中国外包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以前印度市场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很多印度人会说英语。然而,现在中国很多信息科技人才都在美国取得了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

  “不久之后,中国会说英语的人的数量还将超过美国。中国政府清楚自己在这个领域仍有待努力,但目前的发展迹象是鼓舞人心的。”在美国和北京都设有办公室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Objectiva Software公司的总裁陶冶(音译)评论说:“越来越多的客户对在中国做生意充满信心。“两年前,潜在的客户会问我们:‘为什么是中国?’现在他们则会问我们:‘为什么是你们’。自1999年我建立这家公司以来,我们雇用了两位全职英语教师。语言技巧在中国的外包部门非常重要,中国雇员不懂英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中国外包进军国际市场

  在努力拓展国际外包项目的同时,中国的信息科技公司也利用地理和语言优势进军日本和韩国等市场。去年韩国电子公司三星就将价值约185亿美元的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以期降低生产成本。也有越来越多的印度公司,为降低风险而直接在中国投资,以利用中国的低工资和亚洲语言技巧等优势。在中印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包括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萨特亚姆电脑服务公司(Satyam Computer Services)和维普罗通用电气医疗设备公司(Wipro Technologies)在内的许多知名印度公司都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

  中国最好的外包服务公司从印度公司取经,逐渐在它们的服务中融合了更先进的应用程序、整合技术和基础设施。其中有些正“苦练内功”,提高自身软件研发能力,开发功能更强的软件,以便能同手机制造商和其他硬件制造商展开合作。

  泛亚信息科技公司设在北京的子公司北京环亚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MDCL-Frontline)的一位经理叶先生评论说:“与印度相比,中国的信息技术外包市场仍很年轻,不成熟。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开发新的市场和机会,中国外包市场的前途将一片光明。”北京环亚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在中国开发的产品销路很好,并与大连的两家公司达成了价值达数百万美元的战略协议,将向对方提供软件应用开发和管理技术服务。

  IDC公司的报告还分析说,与印度相比,中国市场更偏向于庞大的国内需求。2006年,中国超过40%离岸软件外包服务收入实际上来自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子公司。据预测,这种需求在未来3至5年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这为中国外包服务公司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一方面它们可借此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与印度公司直接交锋。

  沈阳东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商,拥有雇员1万人,提供软件、信息技术以及医疗技术服务。该公司的收入大多来自中国国内的软件和服务销售。

  “如今美国或日本公司正在将其海外市场与外包目的国联系起来,这是它们将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东软公司首席技术官方先生如是说道。这意味着,迫切想拓展中国消费市场的微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跨国公司需要外包服务以支持它们开发中国市场的战略。就在上个月,微软宣布将价值1亿美元的外包服务订单交给一些中国公司负责。

  二级城市成为外包佼佼者

  尽管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中心城市仍是大多数外国公司的首选投资地,但从商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这些城市未必是最佳地点。肯尼思·王说:“由于商业成本较低,而且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西安、大连和成都这些中国二级城市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的佼佼者。”

  想要削减成本的公司应该牢牢记住,中国有近100座人口达到或超过100万的城市,而且所有这些城市几乎都在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在这些二级或三级城市进行投资的公司会得到优待,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大大节省运营成本。例如在人口超过400万的西安,其高新技术开发区向外商提供廉价的办公用地,而且外商在连续两年赢利前都可享受免税待遇。

  Objectiva Software正在西安建第二个办公室,其总裁陶冶说:“我们选择西安是因为那里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更低,而且事实上那里的基础设施也非常优越,也有充足的优秀人才满足我们的需要。”

  国际生物技术外包成为新亮点

  除了信息技术和商业流程外包之外,由于在中国开设生产和研发中心的成本低,加上拥有大量廉价的专业人员以及宽松的经营环境,中国还成为了国际生物技术公司日益感兴趣的市场。

  当前海外公司一般是通过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它们要么是建立生产基地,要么是将研发外包给中国公司。到2005年底,外资在中国以合资形式支持的研发中心已经达到了750个。

  肯尼思说:“许多在中国涉足生物技术领域的人都是美国华侨。许多美国公司发现,中国现在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它们希望将自己的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这样,完成项目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而项目完成的质量却不会受到影响。”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了积极的投资扩张战略,加上对处方药的需求日益增长,生物制药业已成为中国生物科技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06年,中国的生物制药业增长了15%,收入也大幅增加。

  由于大企业积极推行全球化战略,中小企业作为主力军的研发外包市场,也获得了显著的增长。然而,生物科技领域向中国开展外包业务的空间仍然广阔,全球企业目前只是将它们总需求量的约5%外包给了中国。

Inc.去年在北京设立了一个研究中心,聘用了200人。该公司表示,即便根据美国的标准运营,其药品研发成本在中国也比在美国低80%。据估计,中国研发科学家的薪水只有北美同行的1/5甚至1/10。诺华(Novartis)和辉瑞(Pfizer)等药业巨头已经在中国建立研究机构,阿斯利康(AstraZeneca)今年也将在上海开设一个“创新中心”。

  中国的生物科技基础设施既有第一世界的先进技术,也有第三世界的不足之处,仍处于发展之中,但中国各地日益增多的科技园和工业园区能够确保跨国公司获得水、电和互联网接入等高质量的服务。中国许多城市都出台了优惠措施以吸引生物科技公司,不过它们的首选城市还是北京和上海,因为那里的人才聚集,服务更可靠。

  中国将成国际外包首选地

  未来10年里,中国肯定有潜力超越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包目的地。外包产业未来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估计,全球184亿美元的信息技术研发项目和114亿美元的商业流程服务迄今已被外包到了海外,但这只占潜在离岸市场的1/10。

  展望未来,肯尼思说:“随着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的发展,中国正在缩小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中国渴望成功,并会继续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以便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在不远的将来,它将在许多领域成为外包服务的首选地。”

  中国政府正在为其外包服务提供商制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该计划试图在未来5年在10个重点城市培养100家优秀外包服务提供商,以吸引约100家知名跨国公司将业务外包给中国。

  培养一大批能说英语的高素质人才自然是可取的发展途径,但离岸外包的发展趋势十分复杂,仅有语言技能和资源、成本优势是不够的。外包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包括质量、创新以及投入市场的速度,而不只是外包服务的成本。随着竞争加剧,中国外包服务提供商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需要提高外包服务的标准、展示创造力和提供高附加值来吸引客户。

  作者:丹尼尔·艾伦

  原载:《亚洲时报》2007年6月18日

  转自:“中国网”2007年6月29日

越来越多中国本土药厂都在积极改善生产设备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监管水平。而大量印度公司已拥有大型生产设施,并获得欧美发达国家认证。

过去10年,中国和印度医药市场经历着快速增长,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两个新兴市场,众多跨国制药公司趋之若鹜。同样,近几年中印两国本土制药公司的研发能力、生产技能和合规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达到国际制药领域接受的水平。这些特性,再加上较低的成本,中印两国的原料药产品和研发外包服务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更具竞争优势。

然而,尽管中印制药业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许多药品生产相关领域,这两个国家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跨国性采购/外包公司试图了解这些差异,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最新一期《生命科学领袖》(LifeScienceLeader)杂志对中国和印度医药制造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每个国家200家主要制药公司的成长和发展研究,揭示了两国药企在市场规模、成本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化,并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两国采取的不同策略。

整体比较:中印不分伯仲

在许多方面,中国和印度非常相似。两国地处亚洲,人口众多,都属于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两个国家在许多行业中,大多数工人的工资较低。

一般来说,中国的工业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好,在过去20年里,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巨额投资。中国的物流服务,也比印度发展得更好,成本更低廉。这些优势对外国公司而言最具吸引力。

印度的信息技术(IT)比中国发达,这一点在制药行业尤为重要,IT在数据管理、生物信息学和临床试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中国同行相比,大多数印度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文化更接近西方企业。这使得印度企业与西方伙伴谈判时更容易,易于达成商业交易。

中国在生物医药、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更加完善。但由于起步较早,印度制药企业比中国更具实力和规模。印度目前在国际市场已有相当数量竞争规模的企业,中国制药公司至今难以望其项背。

目前,印度制药产业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比中国高25%~30%。这一现状令中国更具大宗物资采购或长期外包大型制造业项目的吸引力。

原料药:急需提高技术含量

与中国原料药发展路径不同,大多数印度制药公司在一开始就进军简单剂型,逐渐转移到新的或复杂的药物输送系统,再发展原料药。这种模式被称为“逆向工程”,由此造成了印度原料药的短缺。印度制药业的原料药只有70%是国产化,其余都是从他国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度制药公司采购中国原料药已有多年历史。

在全球医药制造业,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原料药供应商。在全球市场2000种原料药中,中国可生产近1600种。印度制药业仅能生产约400种。然而,中国原料药制造商的研发能力仍有待提高,他们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

中国制造的原料药主要集中在抗生素领域。而肿瘤、心脏病、糖尿病和热带疾病治疗领域的原料药主要由印度制药公司生产。

原料药是中国制药相关产品远销海外最大的一类。中国目前有约1000家原料药制造商,2011年原料药出口总值达220亿美元,占所有中国制药相关产品出口总值的49%左右。从年,中国制药业成功保持了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印度国产原料药出口总值只有约67亿美元,从年,印度制药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


中国约有150家原料药生产厂家在国际监管机构对多种原料药进行了注册认证,其中大约30家生产车间通过了cGMP检查。印度共有120多家药厂通过了FDA的cGMP检查,800多家制造单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多年来,中国都是在全球市场销售原料药,很少涉及任何制剂药物。尽管已有大量制剂制造商,但只有极少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而且产品规模有限。

总体而言,中国制药业能生产60多种剂型、共约5000种药品。在所有剂型中,注射用粉针剂所占份额最大,其次是口服固体制剂。而印度可制造超过6万种药品,几乎能生产所有类型的剂型。许多印度公司都具备生产较高难度制剂的能力,包括被发达国家认可的注射剂和软胶囊。跨国公司纷纷与印度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仿制药或授权产品的销售权。

目前,越来越多中国本土药厂都在积极改善生产设备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监管水平。大量印度公司已拥有大型生产设施,并获得欧美发达国家认证。

中国的成品药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制剂出口总值为2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销售成品药中占40%,而且大多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公司生产销售的。相较而言,印度成品药出口总值约11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销售的药品中大约有一半由印度公司生产。

印度在全球医药制造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剂型开发、成药制造、在发达国家的产品销售能力,都是全球公认的。因此,跨国公司更愿意寻求印度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仿制药。

与此相反,中国的企业更适合与上游合作,如先进的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合同生产和采购。此外,对于相同类型的服务、产品,中国企业收费低于印度同行,更具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和印度是目前全球医药制造业的基地,但在高端领域,如特殊配方技术及仍处于专利保护原料药和成药的生产方面,中印两国所发挥的作用仍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两国在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依然很低。


中印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比较
关键字:软件外包  竞争力 

  引言: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以软件外包业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发展软件外包产业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国情方面很相似,具体到软件外包产业,中国和印度基本上同时起步,但目前印度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第一大的软件外包接包国,而中国也由于拥有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本和良好的商业环境被认为是软件外包行业最具有潜力的国家。赛迪顾问研究数据显示:2008 年,印度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422 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31.7%,而我国2008 年的软件外包额仅为25.8 亿美元,与印度有着10 多倍的差距。中国几乎在除软件之外的每一方面都超过了印度,但在软件方面却落后于印度。

  因此,对中印两国软件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分析造成两国软件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最终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福州大学万晓兰等人在此方面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外包产业有所启示。

  生产要素方面,主要考虑的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资本三方面的情况。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中国来说是比较落后的。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只占其GDP 的4%,而中国的这一指标是9%,再比较中国与印度巨大的GDP 差别,显然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是十分薄弱的。例如从电力情况来看,印度电力装机容量仅为1 亿千瓦,为我国的1/5;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的优势也比较明显,印度除了公路总长超过中国以外,其他均落后于中国。印度相对恶劣的基础设施环境无疑已经成为制约印度软件外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本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与结构构成本国软件外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与印度相比,在人力资源因素方面有不足之处。我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每年都有大批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加入软件外包这个行业,这是我国和印度相对于其他软件外包承接国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我国软件人才的绝对数量比印度少,与未来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相比,也存在很大的缺口。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 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时,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更使软件人才短缺雪上加霜。

  一个软件企业最优的人才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熟练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第二层次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第三层次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项目经理。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呈金字塔形分布,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而中国的软件人才两头少,中间多,呈橄榄形分布,大多数软件人才是通过正规的大学教育,集中在软件工程师的层面,蓝领软件人才的短缺,软件工程师从事软件蓝领的工作,造成了软件人才的极大浪费,反过来,软件人才的浪费,又加剧了软件人才的短缺。

  软件外包公司常常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供日常经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因为软件产品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开发成功并交付给客户,客户才会支付合同款,有时客户会延迟甚至拒绝支付合同款。因此,资金对软件外包公司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印度主要承接欧美定单,要求企业要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 家政府银行,25 家私人银行,46 家外资银行,有4700 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近100 家商业银行,其贷款方向35%是给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给私人和私营企业。除了银行这个渠道外,印度大力吸收跨国风险投资,鼓励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软件企业提供信贷扶持。印度目前的投资有60%以上来源于跨国风险投资,其中约有20%以软件产业为主要投资标的。最后,印度拥有22 个证券交易所,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远高于中国。印度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 的80%,而中国则不到10%,说明印度经济证券化程度是中国的8 倍。这样,它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印度通过银行、风险投资、股票市场三大渠道为软件外包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我国的金融环境相对于印度比较滞后。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与印度差距不大,共有3 家政策性银行,4 家国有银行,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0 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上千家城市信用社以及一大批农村信用社,在华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91 家,其中已有84 家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然而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要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并不容易。因为软件外包企业主要提供服务,无法提供足够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软件外包大多规模较小,适合的金融产品不多,加上银行的贷款一般只有30%是为私人和私营企业服务,致使国内普遍规模小的软件外包企业得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印度由于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民素质的限制,国内市场非常狭小,在发展软件产业的初期就坚持出口导向战略,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印度软件产业出口占销售额的比重达70%以上。在国际市场的选择上,因为与欧美等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渊源,再加上本国赴欧美留学生的推动作用,印度一直把欧美市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市场,尤其坚守着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大约占美国市场的60%。

  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最终带动本国软件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我国在需求条件方面的典型特点是以本国市场为主,出口非常少。我国软件产业出口占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大约只有10%。我国目前离岸软件外包的主要对象国是日本。经过数年经营,我国软件企业已经占领了日本的大部分市场,对日外包我国具有绝对的优势。

  在需求条件方面,印度领先我国一步,抢占了欧美这两个主要市场,我国主要占领日本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印度比我国有优势。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逐步壮大给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带来的巨大潜力是印度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软件人才培养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中印软件人才培养结构对比(见图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的不适应性。

  印度软件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印度有以六所在国际上很有声誉、教育质量非常好的理工科大学为领头的400 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各类毕业生达1 万余人。二是民办或私营的各类商业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这是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力量。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的培训机构。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软件从业人员中,3/4 以上来自全国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来自职业技术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这样造成了我国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软件蓝领阶层人数明显不足,人才多集中在软件工程师这一层次,无法满足离岸软件外包对大量编程人员的极大需求。

  四、软件外包企业的组织、管理现状
  软件外包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竞争的成败。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已经是市场的先行者和领先者,而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则是市场的新生力量,竞争力相对薄弱。

  印度软件企业将质量视为生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规范化的工作方法对项目进行管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受到欧美企业的高度肯定。为了帮助提高本企业软件开发的质量,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大多争取通过CMM 认证。CMM 认证是美国梅隆?卡耐基大学软件工程学院(SEI)研发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简称CMM)等级证书,共分为五级。它是软件开发的质量和管理的准则,因此CMM 已是行业公认的选择外包合作者的硬指标。北美企业倾向于向CMM4 级以上外包公司发包,因此获得高级别CMM 认证是打开北美市场的重要敲门砖。据统计,印度通过CMM4 和CMM5 级认证的企业明显多于中国,在项目质量管理上比我国规范化,因此印度在争取欧美订单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印度政府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就始终坚持将信息产业作为本国的主导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证为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大国,其中尤以软件外包傲视于世。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软件产业发展道路的争论,政府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软件外包的发展。但是至此后,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力促本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印度总理拉奥采取许多措施支持和发展计算机产业,特别是软件的出口。之后,瓦杰帕依总理提出了“使印度在十年内成为一个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目标,为此设立了信息技术部,并提出了培养软件技术人员、创设风险资本、简化外国企业的投资手续等措施。为了鼓励出口,印度政府提出了三项措施:对100%出口的软件企业,免除从利润中提取所得税;对于实际出口量3 倍于国外订货任务的软件企业的进口关税从65%减至25%,免除进口软件的双重税收等。根据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政府对于提供自己开发软件产品的企业和不提供产品但提供软件服务的企业都同样作为软件企业看待,并且给予同样的扶持政策,这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0 年6 月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18号文件),这份文件被称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纲领性文件,在文件中在投融资、税收、出口、人才、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我国软件产业,包括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006 年10 月商务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通知提出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 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 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 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 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 年基础上翻两番。但是我国政府在政策的执行上还有欠缺,如,对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大都以18 号文件作为依据,文件中也提到了对含软件外包加工在内的软件产品交易在出口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但是对如何认定软件外包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很多优惠待遇无法落实到软件外包企业。

  印度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了一整套相应法规。其中印度《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之一,有力打击盗版行为。另外,《信息技术法》对非法进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干扰服务、复制软件、篡改原文件等违法行为规定了具体的惩治条款,印度成为第12 个有类似法律的国家。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下,印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得到了国外企业的认可。如今印度软件盗版率已经下降到了60%左右,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印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诚信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的离岸外包业务放心交给印度服务商。

  自1990 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据商业软件联盟(BSA)的统计,我国软件盗版率已经从2003 年的92%下降至2006年的82%,下降十个百分比。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形势仍然严峻,82%的比率仍然高居软件盗版率世界排名第二。这主要由于我国各级部门对知识产权重视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公众意识淡薄,还未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如此高的软件盗版率,使得离岸软件发包公司对将业务外包给中国服务商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特别是习惯整个开发流程外包的欧美国家企业更是望而生畏。

  六、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印度离岸软件外包的发展过程中,一批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重要的行业协会组织有: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者协会(MAIT)、信息技术加工者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理事会(ECS)等。其中以成立于1988 年的NASSCOM 为首,成员有800 多家企业,占印度软件总收入的95%。我国软件行业协会主要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SIA) 成立于1984 年9 月6 日,是唯一代表中国软件产业界并具有全国性一级社团法人资格的行业组织。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有近700 家会员直属企业,大多数是软件公司,但是同时也包括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CSIA还建立了大约20 个分支协会,每个协会关注一个特殊的技术领域,比如财务与企管分协会、数学软件分协会、互联网络服务分协会。

  在促进离岸软件外包方面,印度软件行业协会比我国软件行业协会更进一步的方面体现在:印度软件行业协会将促进印度软件服务出口为主要目的,我国软件行业协会更多关注产品出口;印度软件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建立软件人才数据库,举办企业与软件人才培养机构交流会,主持NAC 计算机等级考试确保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等;印度软件行业协会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1994 年8 月在新德里开通了反盗版热线。我国软件行业协会在上述几个方面所做工作不多,可以向印度学习,为离岸软件外包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金融危机下中印IT外包优劣势对比

    尽管印度稳执全球软件外包业之牛耳已达十年之久,但在一片繁荣背后仍有一些隐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IT外包业的隐忧开始变得清晰,以致一些印度软件业资深人士开始担心如果不尽快对症下药,印度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超过50%的份额将很快遭到中国、爱尔兰等后起之秀的严重侵蚀。

中国软件外包业与印度同行的最大区别,或者说差距就在于规模。2008年,仅Infosys一家的软件及服务收入就高达40亿美元,超过中国所有软件外包企业的总和。据统计,2007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20亿美元,不及印度的二十分之一。同年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离岸外包收入约为1.4亿美元,不到TCS的四十分之一。在软件外包行业,规模小意味着服务品质和类型有限、可靠度不高。没有适当的规模,中国企业不可能吸引到顶尖的国际客户。行业的分散状态使中国软件行业的其他一些问题也显得比较突出,如过程控制和产品管理不够严格。中国30家大型软件公司当中只有6家达到CMM五级或四级,而印度的30家大型软件公司全部达到这一专业水准。

印度依赖欧美中国立足国内

    印度软件外包业的最大隐忧在于过于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估计,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国家。2008年9月份之后金融风暴横扫美欧,印度IT外包业遭遇寒流,其中居于高端的金融外包服务受灾尤为严重。

总部位于孟买的TCS(塔塔咨询服务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5%,大大低于印度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平均高达40%的利润增长率。Infosays公司亦将2008财年收入的预期由50亿美元调低至47.5亿美元。作为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也由于美国市场的萎缩遭遇寒冬,随着美国客户纷纷削减成本,减少在印度的发包规模,班加罗尔的IT公司面临着惨淡的前景。据说现在在印度心情最恐慌的是投资印度高科技公司的股民,其次就是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

相对而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尽管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东软等领头企业在致力于开拓外包市场的同时,也拥有相当规模的国内市场份额。近年来,中国IT服务国内需求约占90%。由于中国IT服务业主要是依靠庞大且持续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带动,因此其发展基础比较坚实。相对充实的国内订单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抵御国外需求萎缩的冲击。从长远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国内软件市场能使中国软件企业开拓外包市场时底气更足,步伐更稳健。同时国外软件巨头基于开拓中国国内市场的需要,也会不断向中国企业注入资金和技术,进而帮助中国软件企业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准,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强在国际外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印度IT服务80%是靠出口带动的,同时欧美等国未来IT外包市场环境对印度而言也不太乐观,印度的IT外包服务出口带动模式是较为被动和脆弱的。

印度不断上升中国具有优势

印度软件外包行业近年来逐步显现的另一个隐忧是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过去几年,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员工工资年均增长12%以上,而由于竞争激烈,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迫使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巨大成本。加上金融危机前卢比不断升值,印度外包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报道,西门子公司将1500人规模的客户服务中心从印度迁到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很大一个原因是马尼拉的员工月跳槽率只有2.5%,而印度呼叫中心的员工流失率高达20%。西门子北美IT策略部门的负责人威廉·迈克纳马拉说,印度仍然是一个有可能获得成本优势的地方,不过这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如从前了。

人力成本低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一大优势。和印度大企业相比,中国软件工程师的平均雇佣成本要低30%左右。美国Gartner公司不久前调查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外包商未来选择外包合作伙伴会选择哪个国家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的是爱尔兰,第二是墨西哥,第三是巴西,第四是菲律宾,第五是中国。令人吃惊的是印度在20个国家里排倒数第一,对印度软件业劳动力上涨的担忧是欧美外包商望而却步的最大原因。然而,中国软件业虽然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但适应欧美外包业务需要的人才结构不如印度合理,尤其在兼具合格英语水平和软件开发能力的高端人才方面更与印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软件业人士普遍认为,现行的本科和专科教育体制还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大学生,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削弱中国外包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中科创达是外包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