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MRI打印了胶片但不显示打印图标?

X光曾经使用银盐胶片,现在不是。

CT从一开始就不是,CT是环扫,通过环形扫描时透射强度的变换,计算组织截面上不同位置的透射密度。所以不会直接生成影像。

基本的X光影像系统,是一个【无透镜】投影体系,【可以】不需要胶片,如果只是观察,不需记录的话。让人站在荧光屏和X射线源之间,穿过人体的X射线点亮荧光屏,医生观察影像。

1914年,巴黎。此图有后期处理,没这么亮。医生需要在全黑的暗室内适应较长时间后,观察胸透影像。

我国上世纪集体体检时还是采用胸透,盖因成本低,操作省时,一个人大概十几秒至几十秒就过。

如需要记录影像,则将底片放在荧光屏的位置曝光。

B是高压电源,T是射线管,S是装在不透光片夹内的银盐底片。伦琴他老婆的手大概就是这样拍的。

的指正。片夹本身是没有grid的。这玩意实际是个高密度栅格,用以减少散射。另外国内一般称为滤线器。

片夹从上到下依次为不透明前盖、荧光增亮层、双面银盐底片、荧光增亮层、铅板、不透明后盖。影像一部分源自片夹中荧光层被X射线激发的亮光,一部分则直接在X射线作用下感光。

人后面垫着的就是X光底片夹,可以各种姿♂势。西门子等也有X射线源在床下,感光荧幕在上的系统。

获得底片后,冲洗流程在原理上与照相底片没有不同。

你甚至可以把普通摄影胶片放入X射线片夹进行曝光,只是效果不太好。

GE等现代厂家也推出了数字片夹,无线传输,还能实时流媒体传输动态影像。使用上同传统片夹一样

上图中黑色部分即数字片夹,可放在任意位置。拍摄的手部影像会瞬时、无线传回后台

有钱的领域就是不同。大画幅啥时候能用上这么便利的玩意…

现代多采用数字化系统,机器将数字影像打印出来,胶片本身只是载体,不再参与成像,其他回答中也提到了。

另外,虽然人看病几乎不再用传统的x摄像胶片,但宠物医院里用的很多,性价比有优势。牙科小诊所有些也还在使用。

你如果带猫狗看病,可以让宠物医生给你讲一下。

其实我对这问题有兴趣是因为一直好奇,那些超大光圈的x光镜头是用在什么地方——具体是安装在X光机的哪一部分。摄影圈的人若是能关心一下,可以避免很多流言和吹嘘了。

中文网络…且不说现在有没有基于网页的有效信息源,从上图各种结构的解释,结构,优劣探讨,未来发展,都是公开、可引用,不需要注册。你甚至能找到专题文章谈论早期胸透使用的荧光屏有什么好,有哪些不好,现代微创手术需要中途停机让设备冷却,上图GE使用的Flat Panel Detector实际是基于TFT液晶屏的技术…等等各种知识。只要几个小时,就能粗略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但中文网络环境啥都没,几个巨头守着自己的资源自high,各个论坛不注册他就是你爹。唯一的那个搜索引擎也是垃圾,SEO对网络环境的污染真tm

X光镜头即上图中的optical coupling部分,用于将image intensifier(X射线-可见光-电子-可见光, 的一个转换+倍增管)产生的单色可见光汇聚到承像材质上。

然而这里又引出两个问题:

1、早期大(物理)直径X光镜头(如下图)是直接拍摄荧光屏,所以需要较大口径和非常大的光圈。至于拍荧光屏可以干啥?记录在体积较小的胶片材质上归档,或者接电视摄像管都可以。

X光影片需要这种大光圈镜头,比如Leitz的90/1.0。此影片截图为1936年拍摄,可能使用Zeiss的镜头

2、现代小(物理)直径X光镜头是接在image intensifier屁股后面的——一般就20-30mm直径。

简单来说,这个image intensifier(缩写为XRII)是个“倒过来的老式显像管”,当光线从屁股出来,通过镜头抵达感光元件的部分就很现代了,不需要我解释咯?

上图中的lens部分(有简化)就是现代特指的x光镜头
貌似是东芝的intensifier,接了一个X-ray镜头和ccd成像装置——早期多采用ccd

所以X光镜头是针对单一波长可见光,物距、像距都非常小的情况下使用,不是用于汇聚X光,也不能无限远成像。

 起源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最初是从处理放射科的数字图像发展起来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前身是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最先推动PACS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传统的相机厂家。
这是因为当数字化浪潮到来的时候,他们首先就意识到这对他们的产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巨大的冲击。 他们对各个厂家的设备连接能力有着最为清楚的了解;但作为传统的机械制造商,他们的计算机技术不够充足,对图像设备及图像处理也不够了解。最初,许多设备制造商对开放的网络连接时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意义不大,并且对他们的利益有冲突,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落在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后面;更不了解,信息技术会给医疗影像行业带来什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医学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PACS 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ACR-NEM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 Association,美国放射学会和美国电器制造商学会)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3。
0标准的普遍接受,目前的PACS已扩展到所有的医学图像领域,如心脏病学、病理学、眼科学、皮肤病学、核医学、超声学以及牙科学等。PACS所包含的内容和能力已超越这一名词原来的含义,现在一般提到的PACS普遍是指包含了放射科信息系统(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现状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1、 内部存储格式标准化为DICOM3。0目前几乎所有欧美先进PACS厂家都用正式DICOM3。0文件格式来储存图像。设计旧一点的PACS还用ACR-NEMA2。0或SPI,只有很老的PACS才用到厂家自己定义的格式。
用DICOM3。0格式有许多好处,其中一条是今后要更换PACS时不必找旧PACS厂家来转换数据。更重要的是用DICOM3。0文件格式可以随时加影像模式、加减和更改图像文件的内容。而传统的固定字段长度 图像格式要添些东西就要全盘改动。2、 采纳标准压缩算法来压缩图像文件。
新一代的PACS大多采用DICOM支持的标准压缩算法,如JPEG、JPEGLossless、JPEG2000、JPEG-LS和Deflate等。厂家用自定义算法来压缩图像的现象越来越少。3、三级储存模式(在线、近线和离线)转变成两级(在线和备份)目前欧美先进PACS厂家都在推行在线和备份两级储存。
备份只是为了防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在线用的是硬盘,用RAID( 冗余存储 磁盘阵列)加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或SAN(StorageAreaNetwork)。而前几年PACS界最常见的是用三级图像储存模式:在线(online)、近线(near-line)和离线(off-line)。
新的图像在线存在硬盘上、老一点的图像近线存在网路服务机里、再老一点的图像离线存在MOD或磁带里。4、智能化医学影像平台智能影像IT平台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能否最快获得全部诊断信息是评价影像工作站优劣的唯一标准。syngo 。via是全球首个“会思考”的影像工作平台,它改变了传统的影像后处理理念,摒弃以软件为导向的传统CT工作站工作方式,开启以解剖或疾病诊断为导向的全新工作视角,突破性的成为直接服务疾病诊断的影像工作平台。
让医生从繁琐的影像后处理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医学诊断。西门子syngo。via影像IT平台具有图像预处理功能,影像处理与扫描序列无缝链接,自动进行,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它有以疾病为导向的工作流程,自动进入按照疾病或解剖部位定制的工作模块;为每位医生量身定制其所需的诊断工作模块,任意顺序集成相关影像处理软件;带有诊断书签功能,能自动记录医生的每次病变测量、病变标记,方便跨科室医生间的交流和上级医生复核报告。
由于我国开发和引进PACS系统较晚,目前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的PACS系统并不多见(特别是内陆省市)。究其原因主要是标准化程度低、兼容性差,一般为封闭式的专用系统,既不经济、价格也昂贵,配置的硬件不够合理,对工作量大的医院缺乏强大的存储子系统,无法支持数据量巨大的常规放射影像,因此不能真正实现“无片化”管理。
多数PACS系统也没有其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自动化管理功能,也不能向临床诊断提供所需的全部,表现在在线信息少,响应速度慢。对 网络安全、保密和符合法律要求方面还不可靠。现有的PACS 系统设计大多数没有考虑技术发展和扩展需要的可能,难于与现有的HIS/RIS整合为一个系统。
趋势各国的PACS系统研究和发展各具特点:美国PACS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在政府和厂商的资助下来进行的;欧洲的PACS系统由跨国财团、国家或地区的基金来支持,研究小组倾向于与某个主要厂商合作,着重于PACS建模和仿真及图像处理部件的研究;日本将PACS系统研究和开发列为国家计划,由厂商和大学医院来共同完成,厂商负责PACS系统集成和医院安装,医院负责系统临床评测,而且系统技术指标固定,没给医院研究人员留有多少修改的空间;韩国的PACS系统是在大型私营企业资助下所完成的。
PACS在国内发展方向重点在:应严格遵守国际技术标准的系统设计和完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基于IHE、DICOM3。0和 HL-7(医疗保健)等国际标准;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网络结构,需支持局域网(LAN)、 广域网(WAN),可远程会诊;采用TB级甚至PB级存储子系统,提高响应能力;提供容错、纠错能力及更好的数据安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有高性能 数据压缩技术;系统界面友好,有强大的中文支持能力,易学易用;有语音、图像和数据的传输等多种技术的无缝整合;有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利于维护和技术支持。
标准化进程上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的医疗影像设备不断涌现。50年代超声技术运用于医学领域;70年代CT和80年代MRI先后应用于临床。此后基本上每隔两三年就有新种类的医疗影像设备被发明。越来越多的医疗影像设备一方面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程度,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管理这些医疗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医疗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保证不同厂家的影像设备的数据能够互连。1982年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电器制造协会(NEMA)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组(ACR-NEMA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委员会),研究如何制定一套统一的通讯标准来保证不同厂家的影像设备能够信息互连。
经协商一致后,制定出了一套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格式标准,即ACR-NEMA 1。0标准,随后在1988年完成了ACR-NEMA 2。0,1993年发布3。0版本正式命名为DICOM3。0(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疗数字成像和通信)。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此标准直到1997年才慢慢被各医疗影像设备厂商接受。此后标准每年都有大变动,涉及到医学影像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最近刚加入标准的SR(结构化报告)涉及了其他标准不敢涉及的领域。同时,标准还在安全性(隐私和授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添加了TSL/SSL, 数字签名,数字授权, 数据加密支持。
为了支持不同领域的数据交换,还增加了XML支持。总之,DICOM标准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目前,DICOM3。0已为国际医疗影像设备厂商普遍遵循,各大厂商所生产的影像设备均提供DICOM3。0标准通讯协议。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上必须支持DICOM3。
0标准,已成为PACS的国际规范。只有在DICOM3。0标准下建立的PACS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好的系统连接和扩展功能。(一) DICOM3。0DICOM 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是按照NEMA的程序制订和发展的。
它实际上是ACR-NEMA的第三个版 本。之所以不叫 ACR-NEMA3。0 而改称 DICOM3。0 是因为:①该标准并不单单是由ACR-NEM的联合委员会制订的,世界上其它一些标准化组织也共同参与了它的制订与发展。这些标准化组织包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251技术委员会(即 CENTC251),该委员会早已以DICOM为基础,制订出一项与DICOM完全兼容的标准--MEDICOM;还有日本的JIRA(japanese industry radiology Apparatus)和医学信息系统发展中心(medical informationsy stem development center)。
这两个组织对DICOM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利用可移动的媒质(光 盘等)来存贮、交换医学 图像的标准。在制订标准过程中,也参考了其它的一些组织,包括IEEE、HL7和ANSI等有关标准。②标准不仅支持医疗放射 图像,它是可扩展的,面向所有医学图像,只要简单地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
扩展到心电图(cardiology、内窥镜(endoscopy)、牙医(dentistry)、病理学(pathology)和其它等类型 图像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与其前面的1。0和2。0版本一样,DICOM在制订工作一开始就考虑到一些相关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为DICOM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技术。
由于是面向网络环境的通讯标准,故对 DICOM 影响最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ISO-OSI)。(二) HL7HL7 是在医疗环境中(尤其是在院病人治疗)交换电子数据的标准。1987年5月,在Pennsylvania 大学医院,成立了一个由医疗单位(和用户)、厂家和医疗顾问(consultants)组成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HL7的工作,目的就是简化不同厂商(尤其包括竞争的厂商)在医疗领域中的计算应用的接口实现。
其主要应用领域就是HIS/RIS。HL7目前主要是规范在HIS/RIS系统及其设备之间通讯如下信息:病人入院/挂号、出院或转院数据(统称ADT-admissions/registration、discharge、transfer)和查询、病人安排、预订、财务、临床观察、医疗记录、病人的治疗、主文件更新信息等。
功能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医院运行机制的转变, 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卫生部为了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制定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其中,对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功能设置了以下规范。
(一) 影像处理1.数据接收功能:接收、获取影像设备的DICOM3。0和非DICOM3。0格式的影像数据,支持非DICOM影像设备的影像转化为DICOM3。0标准的数据。2.图像处理功能:自定义显示图像的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设备型号等参数。
提供缩放、移动、 镜像、反相、旋转、滤波、锐化、伪彩、播放、窗宽 窗位调节等功能。3.测量功能:提供ROI值、长度、角度、面积等数据的测量;以及标注、注释功能。4.保存功能:支持JPG、BMP等多种格式存储,以及转化成DIDICOM3。0格式功能。
5.管理功能:支持 设备间影像的传递,提供同时调阅病人不同时期、不同影像设备的影像及报告功能。支持DICOM3。0的打印输出,支持海量 数据存储、迁移管理。6. 远程医疗功能:支持影像数据的远程发送和接收。7.系统参数设置功能:支持用户自定义窗宽 窗位值、放大镜的放大比例等参数。
(二) 报告管理1.预约登记功能。2.分诊功能:病人的基本信息、检查设备、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划价收费。3.诊断报告功能:生成检查报告,支持二级医生审核。支持典型病例管理。4.模板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灵活的定义模板,提高报告生成速度。5.查询功能:支持姓名、影像号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查询。
6.统计功能:可以统计用户工作量、门诊量、胶片量以及费用信息。(三) 运行要求1.共享 医院信息系统中患者信息。2.网络运行:数据和信息准确可靠,速度快。3.安全管理:设置访问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4.建立可靠的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实现病人信息的长期保存。
5.报告系统支持国内外通用医学术语集。

  过两天我就买数码相机了,到时候那些“酷似垂体瘤的鞍区动脉瘤”、“神经导航下锁孔入路开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CT值与脑组织一样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片子,都可以拿上来供大家欣赏、讨论。
  现在问题是,我买个什么样的相机好呢?目前,我考虑买奥林巴司C-730UZ。不知大家有何指教。关于质量、价格、水货等方面。


我用的是nikon995,微距2cm特牛,300百万象素,足够用了,3900大洋。
可以到迪派网看一下>
拍X片 建议nikon4500,当然如果有钱,据我所知神外还是很多的
C-730UZ也不错,当您坐在后排听讲座,也可以拍
SONY机器就是时髦,小,但配件太贵了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经对翻拍CT、MRI底片做过些测试。现有能将CT、MRI还原成照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用相机翻拍。将底片放置在医用观片器上,使用单反相机+中焦镜头+三角架+快门线翻拍,镜片的平面要与底片平行。
2、可将所需使用的图像从大片上剪下,送冲印社直放(CT、MRI等底片都是正片,也可先翻转为负片,然后冲印),此法受限制太多,而且价格昂贵。
3、用扫描仪直接扫描,扫描精度设为300DPI,存为tif文件后存盘,送冲印社数码放大。
4、用带微距功能的数码相机翻拍,然后送冲印社。
------------------------------------
以上四种方法,都是我亲手试过的,就最后照片质量而言,依次为2>3>1>4,但是都各有弊端。1是老方法,比较麻烦,每次拍摄都需将室内全黑,而且不拍满36张就不能冲,最不能忍受的是画面容易变形,所以应该将其淘汰。2也是老方法,做出的照片质量很高,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因为且不说直放的价格昂贵,就是因为其需要剪片子,那么剪完之后还如何将片子还给病人家属?4固然方便,无奈实在成像质量太差,还不如1。现在测试下来,唯有3最实用,只要找个带底片扫描适配器的扫描仪(我们用的全友9600,A3幅面)就行,不必用专业底扫,因为CT片的底片大,相当于4X5底片,成像质量有优势。如果原片的色阶不理想,还可以在photoshop上调整一下,也可以将平扫、增强等图像排列成理想的队列后,再用文字工具加上编号、箭头、图例等。最后存盘送能数码冲印的冲印社制作成照片(如果你在上海,可以去格林),这样又方便了工作,又能将资料合理保存(病例资料数字化,这是个趋势,嘿嘿,现在不做,将来总是要做的),更何况扫描下来的图像还能用来做教学幻灯、网上交流等。至于杂志社编辑那里你不用担心,他们根本就分辨不出哪是照片,哪是数码图片,更何况那根本就是照片嘛,哈哈哈哈。

透射稿扫描技术漫谈(上)

  目前,我们最常见的扫描原稿是各种类型的反射稿:书本、杂志、文件、照片……其实,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输入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透射稿件。可能在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少接触到透射稿件的扫描问题,但它在扫描应用领域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目前蓬勃发展的数码影像大潮中,数码相机虽然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迅速,但还很难撼动传统银盐影像技术的根基。在数码相机+数码处理+输出设备组成的“纯数码影像”时代来临之前,形成一个由传统相机+胶卷+冲洗+透射稿扫描仪+数码处理+输出设备构成的过渡方案。在行业应用方面透射稿扫描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疗机构中每年拍摄的大量X光片等医学影像因为远程医疗和存档的要求必需数字化,越来越多需要进行数码特技处理的电影胶片要经过扫描仪进入计算机,这时扫描仪就成了主要的数字化手段,而反转片或负片的扫描效果要比照片好得多。
  与反射稿扫描比起来,透射稿件扫描比较特殊,对扫描设备的要求比较苛刻。透射稿件的一个特点是对扫描设备的分辨率要求颇高。以透射稿中最为常见的35毫米反转片为例,它的图像面积非常小,只有36mm×24mm,所以信息密度很高。要想把它打印成A4幅面,相当于放大8倍,这就要求扫描仪具有相当高的光学分辨率。35mm胶片最好的感光胶片有100线对/毫米以上的分辨率,一般也有60线对/毫米左右,在画面边缘分辨率相对低一些,当平均起来看,普通35毫米胶片能够达到的有效分辨率约为40线对/毫米,折合成扫描仪常用的分辨率单位就是2000dpi左右。也就是说,要使用光学分辨率达到2000dpi或更高的扫描仪,才可以记录下透射原稿中的各种轮廓细节。
  透射稿件的另一个特点是密度范围大,也就是图像的亮部和暗部对比非常强,特别是反转片,达到了各类扫描稿件之最。相对于输入稿件的密度范围,扫描仪中对应的参数是动态范围内。这是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扫描仪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一台扫描仪能够分辨的明暗范围,用最亮处到最暗处的对数值之差作为衡量指标,是专业人士选择扫描仪的重要依据。例如,24位扫描仪理论上能表现的灰度层次为256级,其动态范围为2.4。很明显,扫描仪的色彩位数越高,能反映的明暗层次就越多,动态范围也越大,目前市场上主流36位扫描仪中质量较为出色的产品动态范围能达到3.4,专业48位扫描仪的动态范围则高达4.0。在常见的透射稿件中,彩色负片的密度范围较小,通常在2.2左右,使用24位或31位的扫描仪就可以应付;而彩色反转片密度范围一般在3.2以上,最高可以达到3.5,要完美地捕捉到反转片上的色彩、层次信息,非36位以上的扫描仪莫属。
  此外,一些特殊的透射稿对扫描设备还有些附加要求。像医学影像中的X光片和CT片,它们都是灰度图像,密度范围不是很大,但整个画面很暗,需要亮度很高的光源才能体现出较好的层次。而且,这类透射稿的面积一般较大,需要A3幅面的透射稿扫描仪。
  普通的平台式扫描仪是通过稿件表面反射光线来成像的,在不增加附件改变光路的情况下无法完成透射稿的扫描工作。从目前各个扫描仪厂家的产品看,进行透射稿扫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案:
  1.专用胶片扫描仪
  这是一类专为扫描胶片设计制造的扫描仪,它采用了一种最为简洁的成像方式(见图),让被光源照亮的透射稿直接通过镜头成像在CCD传感器上。因为胶片扫描仪一般都针对35mm胶片设计,扫描幅面小,所以成像光路也很短,用不着像普通平台式扫描仪那样,需要通过3至4个镜面的反射把光路“折叠”到扁扁的机身里。这样,胶片扫描仪就可以避免大量导致图像质量劣化的干扰因素,很容易获得高素质的扫描结果。
  再者,胶片扫描仪与平台式扫描仪同样采用线型CCD传感器,但后者通过光源和成像部分(CCD传感器)沿扫描稿件移动的方式来形成一幅图像,而胶片扫描工作方式则完全相反――采用成像机构固定、胶片移动的扫描方式。这种运行方式不仅给胶片扫描仪带来了扫描质量的提高,还使得它们虽然扫描幅宽有限,但随着片夹的进进出出,扫描长度却得到了扩展,一般都可以一次处理20多厘米长的胶片条(包含6幅画面),在一些专业的胶片扫描仪上添加附件后,甚至可以一次处理长达1.7米的整卷35mm胶片。
  在光学分辨率方面,胶片扫描仪一般都在2000dpi以上,典型值为2700dpi,足以重现原稿中的清晰景物。它们的色彩位数通常也是31位或36位,动态范围达到3.0左右,扫描负片毫无问题,反转片上丰富的色彩层次信息也可以被忠实地记录下来。由于以往胶片扫描仪主要面向专业印刷出版领域,绝大多数产品都采用经典的SCSI接口以保证较高的传输速率和与Macintosh兼容性。

透射稿扫描技术漫谈(下)

  扫描胶片是不是必须使用专用胶片扫描仪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平台式扫描仪只要加上一个并不很昂贵的透射稿适配器(TMA,Transparent Media Adapter),就可以从透射稿中捕捉到基本满足我们需求的数码图像。
  透射稿适配器的原理(见图1)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光源来替代扫描仪原来的上盖,把扫描光源由稿件下方移到稿件上方,让透射过稿件的光线经过镜头和数个反射镜成像在CCD表面。根据光源的类型和扫描方式不同,透射稿适配器又可以分为光源移动式和光源固定式两种。前者是比较传统的透射稿扫描技术,在这个厚度和重量都不小的上盖中,有一套和扫描仪移动成像部分差不多的机构,但上下是颠倒的――最下面是一层玻璃,再往上是由灯管组成的光源,然后是导轨和驱动电机。扫描透射片时,透射稿适配器中的灯管通过扫描仪与下面的成像部件同步运行,一起扫过整个幅面,获得透射光图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式扫描仪中原有的光源不会发光,以免透射稿表面的反光影响扫描效果。相比之下,固定式的透射稿适配器就更容易理解了,它又被一些厂家称为光盖(Light Lid)。顾名思义,它就像一个发出均匀光线的特殊“顶棚”,照亮了整个扫描区域,让成像部分从容地读取透射稿的信息。以Microtek的Light Lid透射扫描设备为例,它包含两根冷阴极灯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通过下面的特殊材料使得它们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由于没有传动部件,Light Lid的结构非常简单,重量也比移动式的透射稿适配器轻一些。
  通常我们扫描的画幅面积都要小于透射稿适配器的照明宽度,扫描时稿件旁边也会有光线透射过来,这些杂光射入CCD传感器后将影响扫描图像的清晰度、色彩,导致反差劣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透射稿适配器通常都配有与各种胶片尺寸相应的片框,在扫描时可以遮挡住画面旁边的区域,保证良好的图像效果。
  透射稿适配器通常用于中高档平台式扫描仪。移动光源式的透射稿适配器亮度和精度都比较高,许多面向印刷、设计应用的专业平台式扫描仪在销售时就已经装上了这种透射稿适配器,像Microtek ScanMaker 9600XL、清华紫光敦煌D2000、HP ScanJet 6330C、Umax PowerLook Ⅲ、AGFA Arcus Ⅱ等等。固定光源式的产品成本较低,而且不存在光源运动与扫描部分不同步的情况。但由于照明面积较大,单位光强较低,而且也很难实现大幅面透射稿的扫描。这类产品中比较典型的有Microtek ScanMaker X6EL、AcerScan 620-T、N-Tek Nuscan 6063EL等等。
  总体而言,平台式扫描仪加透射稿适配器的方式成本较低,是普通用户最容易选择的透射稿扫描方案。但由于平台式扫描仪的光学分辨率有限,动态范围通常也不高,较难获得质量非常出色的图像,所以用途也一般被限制在普通办公或网页制作等方面。另外由于透射光适配器和扫描仪上的两块玻璃夹住透射稿,而制约了扫描质量的提高,不仅会由于玻璃的不平整带来像差,还很容易产生“牛顿环”现象,大大降低了最终的图像效果。
  平台式扫描仪加上透射稿适配器存在诸如上述的问题,并且图像的质量也不是很高。因此生产厂商又开发了一种新的透射稿扫描技术――双平台技术,它可以在平台式扫描仪中使用,并能达到与专用胶片扫描仪相媲美的透射稿扫描效果。
  双平台技术可以完美地实现透射稿和反射稿两种介质的输入。从外观上看,双平台扫描仪有点儿像“三明治”面包,中部专门准备了一个“抽屉”来放置透射稿件。对于普通的反射稿,双平台扫描仪完全使用传统的成像光路和扫描操作;但它还专为透射稿设置了一套单独的光学系统(见图2),除了CCD传感器和镜头外,光源、反射镜都完全不同。由于透射稿件只是由片框加以固定,可以适应各种尺寸的稿件,而且避免了玻璃带来的像差和牛顿环,让扫描质量和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采用双平台技术的扫描仪采用多镜头技术,能够提高有效光学分辨率。因为扫描仪采用的线性CCD传感器拥有固定的像素数目,所以覆盖的扫描幅面越小,光学分辨率就越高。以高档扫描仪中使用的8000像素CCD传感器为例,如果扫描幅面为A4(宽8英寸),光学分辨率就是1000dpi;如果通过调节成像镜头的焦距,把最大扫描宽度变为4英寸,光学分辨率就可以提高到2000dpi,这就是多镜头技术提高分辨率的原理。多镜头技术看起来仿佛很简单,只要在扫描仪里设置一系列焦距不同的镜头,再根据扫描稿件的不同要求随时更换就可以了。但扫描仪的成像光路要求高精度,每次更换镜头都会使大量部件产生旋转运动,这就需要高精密的传动机构来保证,从而使得多镜头扫描仪的制造、调试成本都比较高。
  双平台双镜头扫描仪可以出色地完成透射片的扫描任务,无论是分辨率、动态范围,还是扫描幅面都比较理想,同时又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反射稿扫描。目前,双平台扫描仪都是几万元的高档产品,如Microtek ScanMaker 2000、ArtixScan 2020、AGFA DuoScan等,适合专业设计、印刷出版等领域的应用。
  除了以上的这些透射稿扫描方案,扫描仪阵营中还有一员老将――专业滚筒式扫描仪,它通过光电倍增管来逐点拾取图像信息,可以达到很高的分辨率和动态范围,特别是暗部层次丰富准确,从质量上讲是透射片扫描的理想方案。但滚筒式扫描仪的价格昂贵,扫描速度很慢,现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窄,在此也就不详细介绍了。


谢谢紫熊主任,俺今天上午已经买了一个SONY-S-85,外加128兆的记忆棒,四千多大洋啊。
我拍、我拍、我拍拍!!!


图片大小(面积、字节数)要适中,否则页面显示太慢,不利阅读。




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从CT或NRI工作站上直接导出DICOM3数据,然后调好窗宽,窗位再转换成JPG格式图片在网上张贴,这样图象质量较好,必要时可以直接上传DICOM数据,便于交流;
当然,以前老片子和外院胶片就只能用相机或扫描仪了,不过一般质量都不是特别好!


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从CT或NRI工作站上直接导出DICOM3数据,然后调好窗宽,窗位再转换成JPG格式图片在网上张贴

请问如何导出数据,用MO么?


我们医院的机器是GE 公司的机器,随机除了AW工作站以外,还提供了RADWORK网络工作站,可以导出DICOM3数据到光盘刻录保存,另外一家医院没有RADWORK,但他们的数据直接由AW直接导到光盘;现在一般的DICOM浏览软件都可以读出并转换格式;
其他兄弟的机器也应该可以直接导出DICOM数据吧,可以问一问西门子或非力蒲的用户,不知道您用的是那家公司的机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门子烘干机故障图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