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粒子的半径小于可见光波才能发生散射,直径不行吗?

1.4 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入射能量 天空光(漫射光或天空散射光)的特点 大气中粒子发生散射发出的光 来自上半球空间 其强度取决于大气状况。晴朗天气,天空光弱;多云或阴天,天空光强 1.4 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入射能量 周围地物反射光的特点 为周围地物反射光 与周围地形、周围地物反射率有关 山区,特别是当周围地物有较高的反射率时,周围地物反射光较强;平地,该部分入射光可以忽略 1.5 地物的波谱特征 1.5.1 波谱特征 1.5.2 电磁辐射产生的微观机制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1.5.4 几种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特征 1.5.1 波谱特征 波谱特征 概念:物体会反射和发射电磁波,其本领随波长的改变而改变的特性,称地物的波谱特征 波谱信息是其他一切遥感信息的基础 1.5.2 电磁辐射产生的微观机制 光的吸收与发射 电子、原子核、分子的振动和转动都有能级 吸收:当入射光子能量与这些能级的某两级的能量差相当时,就会被吸收,且发出相应的能级跃迁; 发射:而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就会发射击电磁辐射。 发射与吸收的频率:由两级的能量差决定。所以不同的能级跃迁的就会产生不同谱段的电磁辐射。 任何物体任何时候所发射的都是一系列波长的电磁波 1.5.2 电磁辐射产生的微观机制 反射 物体内部粒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为激发态,通常粒子的这种激发态极短,约10-8秒,之后随发射与吸收频率相同的光子后,粒子又恢复原来的能量状态,温度并无变化,这个过程就是反射,即 吸收光子 + 高能级跃迁 快速低能级跃迁 + 放出光子 1.5.2 电磁辐射产生的微观机制 吸收 有些激发态的寿命特别长,称亚稳定态,粒子吸收光子进入这些激发态后并非立即发出光子而向下跃迁,而是滞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物体内部的能量增加,温度上升。这个过程就是吸收。 透射 如果入射光子能量与物理内部所有粒子的能级差都不同,那么入射光将不会被粒子吸收,而发生透射。 1.5.2 电磁辐射产生的微观机制 荧光效应 某些物质中的粒子(电子)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有一个(或多个)亚稳定态,吸收光子进入激发态后,可以以级联方式跃迁回基态,因而可以吸收某一波长的能量,再了出另一不同波的光子。这就是荧光效应。 如萤石、红宝石等。 实际当中经常用紫外光进行荧光效应的应用 1.5.2 电磁辐射产生的微观机制 荧光效应 紫外光照射下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概念 电磁辐射射到物体上有三个分量:反射、吸收和透射,各分量大小取决于物体性质。 吸收率 透射率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概念 反照率 反照率、透射率、吸收率三者之和为1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体是不透明的,则有: 高反照率的物体是弱发射体,同时也说明对绝大部分地物,只要测定其反照率就可以推算其发射率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反照率与反射率的区别 反照率(spectral albedo):对某一表面而言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全波段的反射 向半球方向的反射 反射率(reflectance):对某波段向一定方向的反射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反射波谱 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用一曲线来表示,此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物体的反射波谱限于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决定反射波谱的基本因素 物体的组成成分 结构 表面状态 所处环境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地物表面构造对反射的影响 依照界面的平滑程度不同,有镜面反射,漫反射和混合反射。 界面的平滑程度是相对的,由入射电磁波的波长与界面起伏高度之比来确定 镜面反射 界面起伏高度相对入射电磁波波长很小时产生 反射的电磁波具有方向性,即反射角=入射角。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地物表面构造对反射的影响 漫反射 界面起伏高度相对入射波波长而言较大(即界面很粗糙)时发生,电磁波被向各方面均匀反射出去,各方向上反射的亮度值是一样的 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叫朗伯体 混合反射 介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之间的反射,自然界地物大多属于这种反射 把入射电磁波向各方向反射出去,但不同方向亮度值不同,一般镜面反射方向辐射亮度较强,其它方向较弱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地物表面构造对反射的影响 镜面反射 漫反射 混合反射 不同界面可产生不同反射,同一界面对不同波长的入射电磁波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射。例如平坦的沙地表面,对可见光将产生漫反射,而对微波则可能产生镜面反射。 在实际遥感当中,以混合反射最为常见。 1.5.3 地物的反射波谱及其量度 地物反射波谱的测量 方法 采用0.35—2.5um的光谱仪(光辐射计)来测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α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