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原标题:【雅昌专稿】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蒋兆和,应该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最憋屈的艺术家。

  因为受到过徐悲鸿的指点,建国后他对中国画教学的贡献一直被徐悲鸿的观点所掩盖,不被人重视。

  因为《流民图》太出名,蒋兆和被误认为是一个只能画“流民”的画家,1949年后,当“流民”都过上了好日子,蒋兆和就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抛弃油画,专注于中国人物画

  提起蒋兆和,我们最常见到的是这样一段评价:他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蒋兆和早期的设计作品

  作为一名水墨人物画的宗师级人物,蒋兆和的处女作并不是中国画而是油画。1904年,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州一败落的书香世家,幼年随父亲学习诗文、书法,16岁时,因母亲吞食鸦片自杀,为了生存,不得以只身前往上海谋生。因为自幼对美术感兴趣,蒋兆和就自学了素描、油画,然后到百货公司做橱窗、广告牌、商标、时装等设计,间或创作一些油画作品。

  1932年,蒋兆和为抗日将军蒋光鼐绘油画像

  1933年,蒋兆和为抗日将军蔡迁楷绘油画像

  1929年,蒋兆和以油画作品《江边》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美展”,这件作品画的是上海一个穷困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1932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蒋兆和参加了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为了宣传抗日,蒋兆和用油画手法为上海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蔡廷锴、蒋光鼐做了画像,随后这两张作品被印成画片,被上海军民举着在大街上游行抗日。

  除了油画,蒋兆和还自学了雕塑,1933年至1935年间,蒋兆和分别为黄震之、齐白石等人创作了雕像。

  1935年因为战争的原因,蒋兆和没办法在上海美专教书了,这时正好他的一个老乡想让他接替他在北平的画室,于是,1935年,蒋兆和转入北平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十年生涯。

  《呵,要快看好消息(卖报)》83X49cm 1936年 泸州博物馆藏

  其实蒋兆和初入北平的身份是位油画家和雕刻师,但他初次进入人们视野是通过水墨画《卖小吃的老人》,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位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技法上虽然是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但素描的痕迹非常重。随后,蒋兆和又创作了《与阿Q像》《街头叫苦》《卖二胡》《卖紫桐》等作品,创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水墨人物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美术史论家刘曦林是这样解释的:蒋兆和创作的第一张水墨作品是《换取灯》,这张画是艺术家在1936年回老家四川途中创作的,一天,蒋兆和“突然想我干嘛画油画,油画时间这么长、这么累、这么费劲,我像做梦似的就把油画箱落下了,开始拿着四川人造的土纸,当地生产的一种麻纸开始画了一张人物画。”

  一个艺术家创作形式的转变应该有着复杂的原因,刘曦林教授记录的这件往事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编者认为这并不是蒋兆和转变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其中应该还与徐悲鸿有关。

  创作《流民图》,确立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1927年,还在上海的蒋兆和认识了刚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徐悲鸿,并将自己的素描、油画拿来让其点评。徐悲鸿对蒋兆和非常赏识,不仅让他住到自己画室,还让蒋碧薇做他的法文老师,推荐其出国留学。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蒋兆和没能出国,但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徐悲鸿认为我们可以将西方素描写实观念和手法融入传统中国画,进而达到改造中国画的目的。

  “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画写实的人才,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必定有大成就。”虽然当时蒋兆和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油画,但是徐悲鸿的这番话对蒋兆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蒋兆和后来回忆说:“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的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 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开始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蒋兆和的儿子更直言:“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1943年,蒋兆和根据抗日战争时期4200万中国人民自西向东迁徙的历史,创作了《流民图》。“当敌人铁蹄之下,田园不保,庐社为墟,少壮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奸淫掠夺,屠杀焚烧,其身受之惨戚情形,虽人间地狱,不足以喻其万一也。兆和疾首痛心,窃不自量,思欲以素楮百幅,秃管一枝,为我难胞描其境象,远师郑侠之遗笔,而作后流民图。”

  理论家尚辉也说到:“在抗战时期最能休现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中国人物画,是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这幅在中国画史上出现的第一件表现悲壮惨烈情感的巨作,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给历史留下了民族屈辱与抗争的记忆。”

  蒋兆和的《流民图》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也确立了他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开山鼻祖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一提起蒋兆和,就不得不提《流民图》的原因。

(责编:潘佳佳、鲁婧)

日前,“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呈现的248件展品中,有来自迪士尼的大量原稿和珍稀赛璐珞作品,如享誉全球的《米奇与唐老鸭》、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被誉为“迪士尼最完美的动画电影”的《木偶奇遇记》,以及经典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风中奇缘》等,画面精致,制作细腻,极具梦幻色彩。

在观展的同时,很多观众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赛璐珞”到底是什么?


《爱丽丝梦游仙境》, 赛璐珞, 美国,1951年,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

据了解,1926年的上海,万氏兄弟拍摄并制作出了一部由真人和动画结合的无声黑白短片——《大闹画室》。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动画片,片长仅12分钟,讲述了一位真人画家与动画小纸人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

影片的情节虽然简单,但第一次从事动画创作的万氏兄弟却遇到了不少难题。在实拍中他们发现,本应动起来的小纸人在打闹时显得呆板卡顿,而背景的细微差别,却导致本该静止的墙上挂钟、画室桌子动了起来。

为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摸索,万氏兄弟决定参考美国动画制作中所使用到的赛璐珞胶片:将固定静止的背景画在纸上,把运动的物体画在赛璐珞胶片上,拖动胶片,就可以做出角色在背景上运动的效果。《大闹画室》的摄制成功,揭开了中国动画的帷幕,也开启了以赛璐珞动画技术的中国之旅。


Nitrate),原指一种透明的合成塑料,具有坚韧、轻薄等特点,是制作玩具、文具的主要材料。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将其运用至动画制作。用赛璐珞制作的胶片受到广泛使用后,动画的工艺得以简化。”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在同一个背景的每一幅画面里,人们都要把背景重复画数次,使得动画的制作效率极低,浪费了动画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赛璐珞出现后,大大减少了重复的工作量,将活动的形象与静止的背景叠放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不仅能缩短动画制作时间,还能进一步实现多样化的动画效果。

同时,在动画的制作当中,尤其是早期二维动画的制作中,赛璐珞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动画技术。人们耳熟能详的《米奇和布鲁托》《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广泛传播的早期经典动画作品,最初的原画稿件就是在赛璐珞胶片上进行制作的。伴随着赛璐珞胶片的发明,动画技术的发展趋近成熟,最终使动画电影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宝莲灯》,背景画+赛璐珞,中国,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因为赛璐珞塑料的特性,同样的角色,在赛璐珞上和在纸上勾画出来区别甚大,所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特点。赛璐珞的线条格外干净明亮、闭合度高、界限分明,色彩格外鲜艳醒目,多呈块状,边界锐利,显得瑰丽动人。同时,明暗关系也十分明显,很少有模糊的过度。由于是突出于纸面的胶片,赛璐珞更有一种独特的厚重感、立体感,呈现出一种专属于赛璐珞时代的动画美学。

赛璐珞的用法从美国传入日本后,被发扬光大,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几乎成为手绘动画的代名词,大量的日本经典动画如《灌篮高手》《天空之城》《犬夜叉》《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等都采用了这种方式,以至于赛璐珞和“日系”“二次元画风”紧密联合在一起,甚至这种“分层”的绘画方式、鲜明的绘画特色也被许多漫画家继承下来,衍生为“赛璐珞风格”。

今天,我们已无缘得见《大闹画室》,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画技术也飞速更迭,许多时间跨度较长的动画都经历了从赛璐珞到数码制作的转变,而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更为精致细腻的数字化影像。幸运的是,在“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上,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世界经典动画作品的珍稀赛璐珞原片,以供观众们追忆与观赏。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8月2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彩铅画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