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运动会改变物体的形状吗?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知识教学点: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能力训练点: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1、复习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强化数数能力以及运用数进行交流的能力。

  2、能正确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运用学过的数正确进行交流、表达。

  计数器、钟面、卡片

  一、复习巩固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

  1、第1题:看图及计数器,完成填空: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的数是()。

  (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的数是()。

  (3)十位上是(),个位上是()的数是()。

  (1)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这题。

  (2)交流:指名几人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解决问题的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实物投影出示表格

  (2)要求学生怎样求出括号里的数。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全课总结,课堂练习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6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98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2)按规律填数:

  5、10、15、()、()、30、()、()、()、()

  2、4、()、8、()、12、()、()、()、()

  50、60、()、80、()、()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1.看图找规律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2.抽象成数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 3.题4―5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提问:这次成功了吗?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 3+5=8 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 (用小圆片来摆一摆)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1、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2、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3、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比较)

  4、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1、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计算)

  2、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3、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整十数。)

  4、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5、回收废品---(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1、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2、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小小图书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4、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1、套圈游戏---(连加运算)

  2、乘船---(连减运算)

  3、乘车---(加减混合运算)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组织比赛---(认识简单的纵向条形统计图)

  2、买气球---(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与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利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利用100以内加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成绩!希望提供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读、写0――100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进行口算。

  4.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准确地说出图形的特征,会用七巧板拼图。

  5.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6.会进行100以内数的计算,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会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计算。

  第一单元“加减法(一)”主要学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和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主要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实物,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主要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是学

  生能够学习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结合日常生活认识几种常见的图形,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能力。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六单元“加减法(三)”,学会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提问题的能力。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1、买铅笔(十几减9)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1.能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铅笔、小木棒、计数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问题是:有15支铅笔,小兔买了9支,还剩几支铅笔?

  ②还剩几支铅笔,该怎样列算式呢?

  请学生们小组内说一说。

  ③15-9等于多少呢?

  你愿意帮袋鼠阿姨算一算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买铅笔”的知识。

  (出示课题:买铅笔)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5-9”是一个减法算式,你会计算吗?

  请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想一想,要计算15-9,就是要从多少根小棒中拿走几根?该怎样计算?

  学生摆一摆,算一算。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吗?

  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在说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注意:首先,说的小朋友要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尽量说清楚,让小伙伴听懂你说的;其次,听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倾听,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方法好,要记在心里。明白吗?赶快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吧!

  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谁愿意告诉袋鼠阿姨并展示给大家呢?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从15根小棒里,一根一根的减,一共减去9根,还剩6根。方法二:把15分为10和5,先从10根里拿走9根,再把剩下的一根和这5根合起来,就是还剩下的6根。

  方法三:从15根里先拿走5根,然后再拿走4根,这样一共拿走9根,最后还剩6根。

  方法五:把9看成10,先用15-10=5,这样就多减了1,还应该加上1,5+1=6,所以15-9=6。

  这么多的方法,用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最简单呢?

  现在请你把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一组题目。

  请你认真观察一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观察并用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2)课本第3页第1题。

  学生做一做,算一算。

  有15支铅笔,小兔买了9支,还剩几支铅笔?

  答:还剩6铅笔支。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数和双数;初步了解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猜想、验证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单数和双数。

  师:春天到了,数宝宝们手拉手排着队去森林里玩。

  (板书出示主题图)

首先,在物体没有被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不会“变成”静止的,即物体在运动时,不会因为失去外力作用而渐渐停下来。物体在失去外力作用的瞬间,是什么状态就是什么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这个定律把物体抽象成“质点”,没有体积和形状。如果不是质点,例如停在一个点上旋转的陀螺,在失去外力时是会继续旋转的,但是不会前后左右移动,这样到底算不算“静止”就看具体研究场景。

第三,液态氦在温度下降至2.18K时(HeⅡ),会成为一种超流体,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动,甚至包住整个容器形成一张薄膜。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液氦在杯子中受到重力与杯子的支持力作用,受力平衡处于静止状态,但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自己就会动起来,把杯子包住了。但是其原理需要用量子力学解释,也不算是经典力学上的静止状态了。

版权异议 什么是版权异议?

如您认为学科网网站上由用户上传的内容(包括文件、图片、视频等)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点击这里提起版权异议,我们尽可能地保护您的合法权益。注意: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点击本页下方的“进行异议申诉”按钮,进入申诉页面,并按照提示填写相应的申诉信息。请您在开始填写前准备好所需的相关文件,以防止因页面超时等原因造成申诉提交不成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人主体信息和相关材料: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等证明权利人主体资格的材料。若权利人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诉的,还应提交代理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授权代理证明等材料;

2、权利人申诉内容及要求:包括要求删除、断开链接的内容的准确名称及确切的网络地址;

3、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登记证书、商标证、专利证书、作品首次公开发表或发行日期证明材料、创作手稿、经权威机构签发的作品创作时间戳、作品备案证书等能有效证明权利人拥有相关权利的权属证明;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具体列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体形状改变一定受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