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实验可以用来研究什么?

1972年1月7日(48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当天下午1点,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在气候骤变的不利条件下,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强-5强击机携带氢弹实弹按计划升空。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是共产党员网开设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栏目,全景式宣传了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展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先进事迹,彰显“人民至上”信仰力量的薪火相传,现与大家分享学习。

 现场工作人员:5,4,3,2,1,起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点20分,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宛若两颗太阳同时闪耀着万丈光芒。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研究所原副所长 陈幼玲:哎呀,一闪光,我们大家都不管眼睛了,把眼镜弄下来就看嘛,看见两个。一个是原先的太阳,一个是我们的火球。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说,中国在那个时候开始研发氢弹,形势非常紧迫。

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于敏:氢弹是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比原子弹性能要优越得多,所以世界上几个核大国,核武库里主要的是氢弹。在50年代,我们没有核武器的时候,美国的几个总统都曾经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为了打破他们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威慑,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氢弹。

“两弹元勋”邓稼先(左)与于敏在核试验基地

上世纪60年代,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氢弹研发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从头摸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婉:这个氢弹是什么原理,我们最好的物理学家当时也不知道这个氢弹是什么原理。谁有什么想法就上台讲,在学术民主的基础上专家再集中,最后理出了不止一种实现氢弹的思路。

  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在执行氢弹投放任务之前,负责此次空投任务的徐克江机组的工作人员已经写好遗书,做好了不能平安返回的心理准备。机组领航员孙福长在执行任务的前一晚彻夜未眠。

参加空投我国第一颗氢弹的徐克江机组成员,左三为机组领航员孙福长

领航员 孙福长:TNT三百到五百万吨,有可能你们就回不来了。我是国家培养的,回不来就回不来吧。

  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了世界,美国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还尚薄弱的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

在氢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政府重申: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目的,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邓小平同志多年以后说,没有“两弹”的爆炸成功,就没有中国后来的国际地位,就没有全国人民在危难之时自豪和坚挺的民族脊梁。

文章来源 | 共产党员网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微信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ID:cctvguojiajiyi)、“中国军视网”(ID:jfjjs7tv)、“人民出版社”(ID:renminpress)、央视新闻客户端、《感动中国》、中核集团、解放日报

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就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轰动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近日乌克兰局势日趋紧张

我在乌公民处于较高安全风险

中国已准备包机接在乌公民回国

彰显了中国红的强大安全感

像朱光亚一样爱国的有志之士

前仆后继为祖国的发展鞠躬尽瘁

朱光亚在原子能院指导工作

朱光亚“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中国科技的“众帅之帅”

被称为钱学森“背后的人”

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首任院长

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

朱光亚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连标点符号都找不着错”

朱光亚生于湖北省宜昌市

他在中央大学物理系就读1年以后

得知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插班生

便去应考并顺利考入该校

据朱光亚之子朱明远所说

连标点符号都找不着错”

朱光亚的西南联大作业本

在西南联大理学院学习期间

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朱光亚在美国学习时留影(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

他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

学习的是与“原子弹之梦”

教授常夸奖他的考卷工整

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

已有52名决定当时回国的

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

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不久的朱光亚

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

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他曾是北大最年轻副教授

作为翻译参与板门店谈判

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

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

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

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

核武器知识的学术著作之一

被选作板门店谈判翻译的朱光亚

亲眼见到美方谈判代表的嚣张

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

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他讲的课被学生称为“艺术精品”

刚刚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

那一年朱光亚只有28岁

当时的物理系可谓一穷二白

朱光亚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

都是思路明晰、语言简练

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

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

“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授朱光亚(右)与学生陈佳洱(左)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晚上

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

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

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最困难的是刚从全国各地调来的

不少人从未见过铀是什么样子

60年代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第九研究所向领导人提出

将在两年内进行第一次核试验

为此,朱光亚亲自编写了

我国核武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这两个文件对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美、苏、英 签订了《部分禁试条约》

“停止核试验是一个大骗局”的报告

还说“我们绝对不能上他们的当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据朱光亚之子朱明远所说

核武器研制与试验部门代表

钱学森坐在周恩来总理左边

钱学森(左)与朱光亚(右)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地下核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了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

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

1974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朱光亚

中国工程院的第一任院长

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

前半句,淡定谦逊,轻描淡写

后半句,雄壮豪迈,奇峰突起

朱光亚就像他所说的那样

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

研究核武器是为了不受核威胁

当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诗中写到

“像蘑菇一样的原子弹很可爱”

“原子弹是很恐怖的武器!”

“绝对不能有这种想法”

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望着群星闪耀的天空

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

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上的成就时

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朱光亚对子女的教诲就是

他的子女在接受采访时说

是父亲传给他们的宝贵财富

胜过世间任何有形的资产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

10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了

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同时嘱咐知情人不要外传

他又把多年积存的4.5万元稿费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朱光亚在中国工程院办公室

朱光亚离开中国工程院的领导岗位时

再三叮嘱秘书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用公费购买的书籍、资料

一定要一件一件登记后交上去

朱光亚之子朱明远曾回忆

“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他的名字也是最后被解密的一个

核工业战线上的第一位老师”

李政道评价朱光亚的贡献时

“深入而无声,实至为珍贵”

他是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

向“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致敬

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微信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ID:cctvguojiajiyi)、“中国军视网”(ID:jfjjs7tv)、“人民出版社”(ID:renminpress)、央视新闻客户端、《感动中国》、中核集团、解放日报

免 责 声 明 : 自 媒 体 综 合 提 供 的 内 容 均 源 自 自 媒 体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所 有 , 转 载 请 联 系 原 作 者 并 获 许 可 。 文 章 观 点 仅 代 表 作 者 本 人 , 不 代 表 环 球 物 理 立 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弹为什么只有中国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