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遇到喜欢的人怎么办?

风水本来就是中国古老传承的堪舆之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对于美好事物的期许和对现状生活的改变之心,让有的人学佛改变自己的因果;有的人用风水改变自己的人生“布局”。

“师父有广大神通的,进入寺院也能帮我们看风水”,也有的人舍本逐末通过佛法来“运作”自己的风水,但说到底,就如同学佛修行的法门一样,在不同形式下,每个人都想要改变命运而已。

一、风水真的有那么神秘吗?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样的思想人,生活在宇宙中的人们就开始琢磨环境和宇宙的规律问题,想要改变自己的布局来改变自己的运势。将“风水”一分为二,“风”即为元气和常能,“水”即为流动和变化,改变自己周遭陈设和建筑,就能改变人的气场和命运,引导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家宅背山面水,就能实现人财两旺”“家里悬挂一些书画,就能让家里财运旺盛”“家中的镜子如果对着大床,就会改变人的气场,让他天天疾病缠身”……即使是佛弟子,也愿意去探究风水布局,在这堪舆之术中,请尊佛像放在家里的西北方向,来改变自己的因果。那么,风水真的能改变因果吗?

二、“学佛”or“风水”,高僧大德是怎么看待它们之间融合的?

风水是否能改变因果未可知,毕竟这些东西也没有一个可行性的评判标准,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所以在佛教不断发展演变到现在,已经与风水学说相融合,形成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所以就会出现“师父有广大神通的,进入寺院也能帮我们看风水”的声音。

净空法师曾提到风水学,其实正信正行的佛法中并没有风水之说,很多学佛的弟子也并非是将佛法与风水之论杂糅在一块的。法师曾讲“学佛的人要开智慧,不可以迷信。”风水也就是人们趋吉避祸的心理,想要美好的生活或者美好的事物,是我们心境变现的结果,但是佛法却劝导我们“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所以在高僧大德的眼中,风水学究竟是心理范畴,而佛法广大,是以清净心和菩提心来寻求人生的心安处,风水并不能主导佛学,也就无所谓改变因果。

三、怎么用佛法来改变自己的“风水”呢?

说到底,风水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因果,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希图用风水格局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运气,要么升官发财、要么事业飞升又或者能够祛除邪祟。其实对于风水玄学的看法,应该持中和的态度,应该从心理学上去看待,佛学也涵盖心理修持的部分,所以两者相互独立,其实也有相通的地方。

凡夫想用风水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学佛的人则想要用佛法改变自己的因果,佛陀在世时已经告诫人们因果不可改变,那么学佛人怎么用佛法来运作自己的“风水”呢?

其实,学佛只要精进就行,用一颗坚固学佛的信心,坚持到最后就能改变自己的“风水布局”。就如同净空法师所讲“佛法讲心法,儒家也讲的是心法,你看在做学问上第一个就教你诚意正心,从这里做起。”深信因果,学佛人想要通过佛法来“预知”自己的业报,不如好好勤奋学佛为善,为自己积累福报资粮。

不难想象,一个以正信正行的人去学佛,自利利他先用佛法改变自己,然后与他人结善缘,消除违缘,这样生活就能变得更加顺遂,那么在日常的事业发展中难道不处处是“风景”了吗?

这样你的风水不就已经被改变了吗?

末学认为在家居士学佛,改变命运也是可以的,也并非人人都是“佛系”出世观,一样能用清净心去求得正财,“财不入脏门”,清净心供养三宝,善待家人努力生活,勤做布施,哪能不得财不得运呢?

微信公众号:济源市大明寺

被各种购物节掏空钱包的恐惧

或是对诸如“财色名食”等的无限渴求

然而,欲望真的都是不好的吗?

学佛后又是否就一定要断除一切欲望呢?

不如,就让我们借此机会来说说

欲望这个词,打开词典,上面清楚的说明,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我们通常都向往生命和健康更多更好的期盼,也即“生存”。

而在“生存”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想吃好喝好睡好,想要旅游、娱乐等等进一步需求,并愿为此努力,这就是欲望的力量。

但因为无明的缘故,我们的观念有善有恶,而在善恶观念的驱使下,欲望就会带着我们向各种方向驶去。

正因为有着上述的认知,佛教并不完全否定欲望,而是将其分为三类,即无记、不善、善。

第一类欲望被称为“无记”,可以概括为“生存欲”,如饿了想吃东西,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等等正常的生理需求。

“不善”在“无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也即不再是为了“正常的生存”,而是为了“享受”,在衣食住行、财色名食睡上附加了种种条件。

比如想喝手磨咖啡、想睡懒觉、想穿名牌、想喝特定时节、产地的茶叶等等都属于此类。

虽然佛陀认为“欲望”是烦恼痛苦的根本,但他也同时肯定了一切功德、善行皆来自于“欲望”。

就好像佛陀之所以舍弃王位、出家学佛,便是基于其想要利济他人,共同解脱生老病死的欲望。

对于想要弃恶修善、自利利人、服务社会的欲望,肯定是持鼓励的态度,将其称之为“善法欲”。

《华严经》中说:“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

代表“不善”的贪欲与代表“善”的善法欲时常容易混淆。

比如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为了积攒资粮?还是看了只是为一些现有的利益?

因此,我们面对物质欲望要少欲知足,对善法欲要精进进取,还要对贪欲与善法欲的细微差别,加以分辨,如是福德智慧自然日益增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的人为什么短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