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重水循环的特点有哪些?

智慧树知到《海洋的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
1、本课程教学中不涉及以下哪个学科?
1、下列神话人物中与地球起源无关的是()
2、对太阳系来说,角动量守恒是不必遵守的
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宇宙大爆炸始于约140亿年前
B: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C: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
D:宇宙目前仍处于膨胀状态
正确答案: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
4、下列关于地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初始地球平均温度超过1000℃
B:地核厚度约3400千米
C: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
D: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正确答案: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
5、关于地球形成,不是研究方向的是()
D: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
正确答案: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
1、下列不属于海水的起源的理论是()
A:水是在宇宙形成之时与星云同在
D: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
正确答案: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
2、下列属于原始海洋的特征的是()
3、海洋盐分来源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原始大气输入
4、下列关于大陆架描述正确的是()
B:深度不超过200米
D: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
正确答案:深度不超过200米
5、通过对大洋3000米深处海水中碳-14的测定,下述结论错误的是()
A:大西洋海水年龄最轻,只有几百岁
B:靠近南极的南大洋海水年龄有1000多岁
C:北太平洋海水年龄最为古老,和大西洋可差约2500多岁
D:这是由“大洋传送带”造成的差异
正确答案:北太平洋海水年龄最为古老,和大西洋可差约2500多岁
1、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
2、下列陈述不属于大陆解体三个阶段的是()
A:由于北美东岸与欧洲西岸分离,形成了北大西洋
B:沿着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岩浆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

C: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开始形成
D:由于东非、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喷发,使陆块向不同方向运动,西印度洋得以形成
3、下列关于五大洋形成错误的是()
A:太平洋壳从初期到形成,可追溯到大概两亿年前
B:大西洋与北冰洋贯通是在,7000万年前
C:南大洋全球包围的构造是南美洲和南极洲在板块构造作用下断开时形成
D:距今约在1.8亿年前,海底扩张创造了新印度洋的洋壳
4、围剿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不包括()
A:把大陆漂移说建立在地壳均衡说的基础之上是错误的。
B:历史上某个时期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存在基本连接的大陆
C:地球表面太阳引潮力也不能引起地壳飘移
D:传说大西洋上曾存在名叫亚特兰提斯的大陆,如今已沉入海底
5、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漂移的驱动力是()
1、岩石按成因可分成()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石灰岩、火山岩、片麻岩
C:侵入岩、喷出岩、砂岩
D: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
2、地球磁极曾经倒转过
3、世界上活火山主要分布在()
D:亚洲、非洲、欧洲南部
4、下列不属于海岭的描述错误的是()
A:岩石年龄裂缝两侧最小,越向外越大
B:是由地下岩浆上升固结而成
C:与陆地上的山脉相同,有很多褶皱
D:在洋中脊处热流值高,从洋中脊脊部向两侧呈有规律地降低
5、下列哪个不属于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缺点()
A:认为大陆岩石圈不是刚性的
B:认为板块是水平运动
D:关于软流圈或地幔对流
1、地球有史以来,有三次重要的大冰期,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三大冰期的是()
B:石灰纪-二叠纪大冰期
2、下列物质能用来保存动植物不腐形成化石的有几种()①树脂②水③焦油沥青④火山灰⑤冰⑥福尔马林⑦沉积岩
3、冰川的运动包括哪两部分()
A: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
B:内部的运动和外部的滑动
C:表面的滑动和底部的滑动
D:内部的运动和表面的滑动
4、不属于冰臼的特征的是()

5、喜马拉雅山脉高度开始缓慢下降()
1、不符合热泉附近的环境是()
2、下面描述与繁殖在地下 5千米深处的微生物无关的是()
A:够在温度高达 120℃的环境里存活
B:靠氢气和硫的获得能量
C:能在地表生物圈完全隔离的环境中存活
D:能够在压力为地表 50倍的环境里存活
3、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米勒设计了一套玻璃仪器装置来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装置内原有的气体不包括()
4、在陨石中发现氨基酸,支持了那种生命起源学说()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B:热泉说认为生命的起源可能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
C:冰箱说认为生命是在大气中的冰晶里形成的
D:生命起源于地下深处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地下深处
1、水的性质,错误的是()
B:仅次于空气的最活跃物质
D:水可以吸收紫外线来保护生命
2、下列水生生物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A:三叶虫—鱼类—笔石—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笔石
C:三叶虫—笔石—鱼类—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
D:三叶虫—笔石—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鱼类
3、最早鱼类的肺“鱼鳔”出现在什么时候()
4、地球能出现生物的外部原因不包括()
5、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进化速度最快的是()
1、总鳍鱼对于研究鱼类如何进化到两栖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总鳍鱼的生活环境()
C:150米左右的海域
D:550米左右的海域
3、水生植物登陆的时间是()

4、如今,总鳍鱼生活区域在哪里()
5、下面关于总鳍鱼描述错误的是()
2、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甚至人类,他们胚胎时期都有的一个阶段:头部都出现特有的鳃裂,这说明()
A:这几类动物的祖先都有尾巴
B:陆生的脊椎动物都是从水生脊椎动物进化来的
C:这几类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或极为相似的祖先
3、不同品种的鸟在岛上能找到适于栖息的不同生态环境,这种适应性最好的证明是()
4、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
5、以下关于“海猿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说具有的性行为以及出汗等生理现象,这与灵长类和水中生物相似
B:所有的灵长类动物身体体表都有浓密的皮毛,人和水兽没有体毛
C: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皮下脂肪,和水兽相似
D:人类在控制天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上同陆生哺乳动物大相径庭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迁徙者是()
3、最早被发现将死者埋葬在墓穴中,或者直接埋在洞穴中的人类是()
4、下列有关原始人图腾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人通常将依照由于的动物或植物作为本团体的图腾
B:通过树立种种偶像,模仿动物奔跑、跳跃的舞蹈,可是各种动物大量繁殖
C:他们往往将动物壁画作于洞口处,认为可以得到某种魔力
D:动物图画往往相互重叠,混乱不清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澳洲现在所有的高等哺乳类动物,都是近百年来殖民者从别的大陆上带过来的
B:澳洲是现代哺乳类动物的博物馆
D:澳洲土生土长的动物群中包含灵长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 —200米的浅水域叫做大陆坡
D:大洋盆地占海洋中面积大约67%
2、徒手下潜最深世界纪录为()

3、以下几种单人潜水方式,哪种可使潜水员潜到的深度最深()
4、下列关于深海挑战者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具备有赛车和鱼雷的高级性能
C: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记录
D:下潜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50米
5、下列不属于深海探测器的是()
1、不属于加拉帕戈斯群岛被称为“最后的伊甸园”的原因是()
A:拥有壮观的火山地貌
B:所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C:有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2、“挑战者号”的海底探测颠覆了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一说法
3、不属于黑烟囱的特点是()
4、黑烟囱周围的生物有()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深海细菌依靠玄武岩生存
C:地球内部热量相当于核裂变,是一种“暗”能量
D:硫细菌把地球内部能量吸出来制造有机物,再养别的生物
1、在海洋中,99%的太阳能会在()以上被吸收
2、下面关于海表面温度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A:由热赤道向南北极,水温渐次降低
B:大洋表层的等温线大部海域有和纬向平行的趋势
C:在亚热带至温带海域,东部水温高于西部
D:南半球由于南极绕极流的存在,各大洋东西两侧的水温,没有北半球那样显著的差异
3、下面关于海洋深层温度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A:海表面温度的带状特征已不复存在
B:海洋环流对水温分布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
C:水温的经向梯度增大
D:近底层的水温分布低于零度,主要是受南极底层水团的影响所致
4、准确测量古气温采用的方法是()。
5、全球海洋最热的区域()
A: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
B:热带东太平洋及热带西大西洋

1、下列不属于海水运动的形式的是()
2、下列区域是潮汐类型为全日潮的是()
3、世界海洋最大潮差出现在哪()
4、不属于风浪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是
1、金星和火星体积大小与轨道位置与地球相近,故可以用其表面状态来解释今日的地球()
2、不属于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丰富多样的生命的原因是()
B:和太阳不近不远的距离
C:恰到好处的地月组合
3、地球为生命诞生和反演提供的最佳条件有()
A:地球表面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B:具有生命所需的特殊大气层
4、在各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生物圈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1、关于大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太平洋表层盐度平均值居四大洋之首
B: 亚热带海域,蒸发降水差呈明显的高值带状分布
C:在赤道海域表层盐度呈低值带状分布
D:靠近极地海域盐度值较低
2、属于海洋中的痕量元素的是()
3、海水的组成是会改变的。
4、下面不属于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是()
D: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
5、就在海水中的存在状态而言,有机物可分为三类,不包括下列哪项()
1、海洋动物不包括()
2、关于海洋细菌生活习性错误的是()
3、养殖海洋生物的基础研究不包括()

B:海水养殖生物病害研究
4、地球生物学研究不包括()
A:传统古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的联合与突破
B:地球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的联合
C:形态学与分子水平的结合
D:海洋生物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5、通常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细菌、海洋真菌、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四类。
1、以下不属于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的是( )
2、海水石油勘探的重点区域不包括()
D:大陆碰撞产生的边缘地带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海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中辅助勘探的是()
4、下面属于海洋矿产资源的是()①砂矿②花岗岩③天然气水合物④多金属结核⑤硫矿⑥重晶石⑦热液矿产
5、下面不属于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是()
B:海洋数控成像测井技术
C:海洋油气田化探新技术
1、在海洋生态系统内,碳元素主要存在形式()
2、全球净初级生产力在沿地球纬度分布上的特点不包括()
A:太平洋、大西洋的南北半球的亚热带附近海域,都是初级生产力的低值区
B:印度洋全部水域都是低值区
C:太平洋、大西洋的南北半球的亚寒带的附近海域,都是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南半球比北半球更明显
D:近岸都是初级生产力高值区
3、下面不是碳循环被破坏后造成的结果的是()
C:改变动植物的基因图谱
4、下面不属于海水的作用的是()
A:维持海洋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
B: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C:能产生大量氧气,占每年产生氧气总量50%
D:能够为陆地生态系统补充大量的淡水
5、下面关于环流描述错误的是()
A: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南、北两半部都为反气旋式环流,且环流的东、西两侧对称
B:在赤道海域,南、北两半部的环流之间夹着赤道逆流
C:印度洋北部是比较典型的季风流,冬、夏季流向往往是相反的
D:在南半球的西风带海域,海流可连续贯通

初一生物知识点集锦15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生物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使用显微镜观察,除了会对光、调节焦距、安放和移动玻片外,还必须使光线能够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楚物象。因此,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如草履虫、水螅、青霉等)。上述三种玻片标本都可做成永久(可长期保存)或临时(不能长期保存)。

  2、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过程中,可以把制作方法概括成:准备→制作临时装片→染色→观察。注意: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过程中,用滴管滴加的则是生理盐水。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其中起到控制物质进出作用的是细胞膜,遗传信息库是细胞核。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结构功能却是一样的。与动物细胞不同的是,植物细胞还具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等。植物的光合作用要在叶绿体中进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各种结构虽然不同,但都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人体内有没有这些成分?

  师:人体内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哪里来的?

  师:食物中的这六种营养成分与人体内的这些成分一样吗?是不是我们吃了猪肉,人体就长出了猪肉。

  生:(哄堂大笑)不是。

  师: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原料。那么,食物是怎样被消化、这些营养成分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揭示课题:消化与吸收

  师:早听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有胃病。今天我们请他给大家谈一下感受怎么样?

  生:气氛活跃,兴趣大增。

  瘦生表演: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

  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的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

  师:(鼓掌欢送)两位同学表演得非常精彩,很有表演才能。前面那位为什么那么瘦?后面这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较胖?同学们帮他找找原因。

  生:第一位同学有胃病,消化不好;第二位同学吸收太多。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1.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演示制作的P32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请说出下列结构的名称(使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生:牙齿、舌、唾液腺。

  师: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能湿润食物。

  师:口腔仅仅起到嚼咀食物的作用吗?下面我们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师: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看能否吃出味道来。

  师: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唾液有关。

  师:下面我们来制定计划。在制定之前先看一看提示。(媒体演示:P30~31提示及探究方案。)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

  师:请一位同学把你们组的探究方案向全班交流汇报。

  生:(全班交流。)

  师:(评价学生的设计并提出建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生:(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师:(巡回观察、指导、答疑。)

  生:(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作出分析。)

  师:对自己的探究方案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吗?

  生: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

  师:请位同学谈谈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对此作出解释。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师: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生:唾液中的淀粉酶。

  师: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牙齿和舌只能将食物磨碎、搅拌,不能使淀粉变成麦芽糖。

  师: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的道理。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师:那么什么叫消化呢?

  生:(阅读教材P31页,总结消化的概念。)

  师:补充:并不是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只有大分子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而水、无机盐、维生素则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师:前面我们只是探究了口腔中的消化。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消化道其他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师:下面播放一段食物消化过程的录像,请认真观看,课后我们要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资料。

  师:为什么患了胃病的人怕吃硬、冷的食物?

  生:这些食物会影响胃的功能,加重胃的负担。

  师:我们应怎样保护我们的胃呢?

  生:不吃汤泡饭,少吃麻辣烫,每日三餐定时、定量。

  师:为什么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教师演示P33页的实验)

  生:(观察实验现象)

  师:两只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胆汁和清水各对花生油起什么作用?

  生:第一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变成很小的油滴,第二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变化不大。

  师:胆汁对食物的消化有作用吗?

  生:能把食物中的大颗粒脂肪,变成微小的脂肪颗粒,这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师:对!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是胆汁能乳化脂肪,增大脂肪酶与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起到初步消化脂肪的作用。

  师:人体消化道内除了唾液、胆汁,还有哪些消化液?

  生:胃液、肠液、胰液。

  师:阅读P35页第2题,你能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生:(有的回答是胃,有的回答是小肠。)

  师:(更正)胃液最多,但小肠里消化酶的种类最多。

  师:下面我们来解读P34页的曲线图,回答(1)、(2)、(3)个思考题。

  生:X──淀粉,Y──脂肪。淀粉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蛋白质在胃内被初步消化,脂肪在小肠内被消化。D──肠液、胰液、胆汁。

  师:食物最终在哪里被彻底消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小肠!说明食物主要在小肠被消化。

  师:人体小肠内消化酶的种类最多,而且小肠还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师:下面我们完成一个作业:请设计一个表格,将图Ⅳ-21中的信息转化成表格的形式。

  生:(完成表格设计)

  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肯定)

  师: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被吸收入呢?

  师:营养物质在人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呢?

  生:胃、小肠、大肠……。

  师:请看下面的资料分析。

  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通过分析P33的资料来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

  生:长度不同,小肠长得多;表面都有皱襞,但小肠的皱襞上有绒毛,而大肠没有。

  师: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为什么?

  生:小肠。小肠的长度和内壁结构的特点,都可以大大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结构

  师:下面我们通过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看看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

  师:注意比较猪小肠与人小肠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皱襞,皱襞上还有许多绒毛。

  师:(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

  生:(观察、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

  师: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供人体细胞所利用。

  师:课后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我们将选出优秀的小文章,参加市里的论文评选??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14、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5、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1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7、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二章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很容易的避开传染病的传播。

  1、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种、果实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生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做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保护组织(保护内部器官)、疏导组织(如茎、叶脉、根尖对成熟区等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等。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a.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水。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同。如:喜阳植物适于生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高;阴生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b.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

  B.温度:a.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b.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一方面: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之种间关系

  A.互利共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彼此依赖相互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而引起竞争,如水稻和稗草

  C.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 如蛔虫和人

  D.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

  3.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

  生物对环 普遍性 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警戒色

  生物对环境 境的适应 拟态

  的适应与影响 适应的相对性 现象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原因

  A:植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b:生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

  B:动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适应

  保护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

  C:特例 警戒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

  拟态:生物形状.色泽背景

  A: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

  B: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成分

  A:非生物物质:空气.水.矿物质等

  B:非生物能量:阳光.热能

  C:生产者: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

  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

  D: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E: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

  b.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食物链 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三 四 五

  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食物网 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

  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

  2.能量流动的总值: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动的总能量。

  3. 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后的四个去向:①呼吸散失;②自身储存;③残落物.遗体;

  ④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A:单向流动;B: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又因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故也存在生物量金字塔)。

  5.研究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2.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A:存在形式:CO2.含碳有机物.碳酸盐.煤.石油.天然气等

  B: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A:区别: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B:联系: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2.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将被打破

  总结:环境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关系着生命的延续。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对于生物学中种子的萌发的知识,下面是我们为你讲解的知识点。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发芽率达到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希望上面对生物中种子的萌发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内容学习一定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哦。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种子植物

  关于生物中种子植物的知识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讲解内容。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变蓝的是胚乳,因为胚乳内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2、将胚的各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都连在一起的是胚轴。

  3、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4、被子植物(桃树)与裸子植物(松树)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通过上面对生物中种子植物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绿色植物

  下面是对生物中绿色植物的知识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2"春水绿如染"中的"绿"指藻类植物。鱼缸内壁的绿膜指藻类植物。

  3"苔痕上阶绿"和"应怜履齿印苍苔"都指苔藓植物,大树一侧树皮上的绿色植物是苔藓植物

  上面对生物学中绿色植物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讲解内容。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上面对单细胞生物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成绩哦,认真学习吧。

  初中生物知识点: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1)染色体进行复制(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以上对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会做的更好。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梳理:由人类的起源到人的发展

  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的问题,以此引导他们带着问题通过看书找出答案。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回答:“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其他学生也肯定了这个答案。接着,我又问:“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作思考状,并急于了解答案。我就让学生观看课本里现代类人猿的插图和屏幕上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这些类人猿现在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对于第1题第1问,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类人猿生活在森林或热带森林中”。其实,这就足够了,其潜在含义是:它们还是一类动物。我稍加补充:大猩猩和黑猩猩生活在非洲,猩猩和长臂猿生活在亚洲。学生对于第1题第2问回答得普遍比较好,都能说出“群居生活”“树栖臂行”“以森林中的果实、嫩芽和昆虫等为食”。

  对于第2题,学生普遍对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回答得比较好,有的答“它们生活的森林已被破坏”,有的答“人类对类人猿乱捕滥杀”,个别学生还能回答出“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对于人类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学生们普遍回答得不理想。此时,我则向学生做进一步解释:“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首先是制造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满足生活需要,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的自身保健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促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

  对于第3题,学生讨论发言更加热烈深入,你一言我一语,基本能归纳概括出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如运动方式不同(人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只能使用自然工具,而人可以使用和制造各种复杂的工具);大脑发育的程度不同(人的大脑较类人猿的发达得多,只有人有语言文字能力)。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习,层层递进,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领会了人与类人猿(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顺利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抓住契机,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和类人猿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而进化到今天却成为完全不同的两类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表现出强烈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此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并提出两个问题:

  1.东非大裂谷地区原有的森林变成了草原,这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发现这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学生通过分析第1个问题,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环境中的森林古猿向不同的方向(类人猿和人类)进化。类人猿这一支因为环境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过着同其祖先一样的热带丛林生活,而人类这一支却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走向了演化的艰难历程。

  学生通过分析回答第2个问题,认识到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因为环境巨变,导致一些森林古猿向人类方向进化。科学家通过发现化石,证明了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在学生搞清楚人类进化的原因和证据以后,我继而又发问,“森林古猿在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艰难在何处?进化历程又是怎样的?经历了哪些必不可少的阶段?”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找出关键环节,概括并描述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经过这样的引导提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认真分析归纳,基本能概括出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因为森林消失,一些森林古猿被迫离开树木生活。它们首先学会直立行走,使前肢(上肢)解放出来,迸而又学会使用和制造简单的工具。它们后来学会用火,改善了食物,促进了脑的发育。随着交往合作机会的增多,又逐渐产生了语言。它们的脑越来越发达,语言越来越丰富,并能制造复杂和精巧的工具,从而使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人类。

  在学生们回答人类进化历程的艰难时,语言太零碎,表达的很不理想。他们说着说着,就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说开来,好像人类进化是非常顺利、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针对学生这种肤浅的认识,我依次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他们分析思考:

  1.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这一支,原有的森林大量消失,导致其生存环境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提示学生从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入手分析。)

  2.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主要是为了什么?这更多的是被环境逼迫的,还是古人类自己非常愿意这样去做的?

  3.古人类在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适应者多还是不适者多?

  对这三个问题,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大都能领悟出人类进化历程之艰难。此时,我又做进一步的归纳、分析:一些森林古猿之所以能进化成人,固然与环境恶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它们在恶化了的环境面前,努力同大自然抗争,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以确保自己能在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因此,它们就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产生语言等等。正如歌中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样,不经历艰难,怎能成人类!

  讲到这儿,我突然联想到我们现代人的发展与人类的进化又有何其相似的地方,继而又做进一步发挥:我们现代人的发展过程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人都遵循着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板书:自然人→社会人)。从一个无知的婴幼儿到学走路、学说话、学穿衣、学会认识客观世界,再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生活生存技能,哪一个人不都经过了许许多多的磕磕绊绊,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挫折。他们都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贡献就会越大,个人的收入及生活条件就会越好。所以,我们每个人现在就应该对我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即社会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放眼于未来,把握住今天,脚踏实地,努力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以确保我们将来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

  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

  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

  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1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3.做完实验后,要把小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4.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中,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外,湿度、温度等其他

  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1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阴暗)、(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就是对照实验。

  16.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还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等昆虫组成的大家庭。

  1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骆驼尿液少,体温升到46°C时才出汗;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19.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2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1、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对照实验:用黑纸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5、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7、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一、种子的萌发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发芽率=――――――――*100%

  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显微镜的构造: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转换器镜筒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3、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注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1、常用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2、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3、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

  4、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液态的,可以流动,内有细胞器等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液泡:有细胞液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

  6、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7、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1、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较大,可燃烧):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水、无机盐、氧等

  注意:图Ⅱ-7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2、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区别: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是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多莉羊例子

  2、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基因是指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断。

  4、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注:1)、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2)、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

  3)、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5、细胞中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初一生物知识点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更新啦更新啦(由于前段时间没咋用在知乎,事情多就给忘了)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初级生产:一般把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其提供的生产力称为初级生产力;把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提供的生产力称为次级生产力。

3、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以食草动物吃植物活体开始的食物链称为捕食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以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质颗粒开始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就是食物网。

4、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5、能量锥体(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6、传递效率: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的比值称为传递效率。

摄食量(I):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流。

同化量(A):对动物来说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分解者来说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植物来说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

呼吸量(R):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积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P=A-R

生物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8、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Ae=An/In

生产效率: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量 Pe=Pn/An

消费效率:指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消费效率=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Ce=In+1/Pn

9、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也称为生态效率,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10、初级生产量(第一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NP+R

11、Lindeman“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十分之一。

12、反馈:生态系统中一种成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产生的变化。

正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加速了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产生的变化,使系统偏离加剧。例如一个湖泊收到了污染,使大量鱼类死亡,而鱼类的死亡和腐烂又进一步加剧了污染。

负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了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产生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例如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增加,植物因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的减少会抑制食草动物的数量。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

14、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

异养生态系统:不依靠和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它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15、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它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回归于环境中。这些循环的路径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同时也包括一些地质和地理作用在内,所以叫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16、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形式转化(光能→化学能→热能)而流动。

物质循环:环境中的无机物质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质,沿食物链被多次利用后,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质返回到环境中去。

17、库:某些生物成分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储存场所称为库。

流通率:某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量。

18、氨化作用: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然后氨基酸中的碳被氧化而释放出NH3的过程。

19、硝化作用:氨被氧化为亚硝酸盐,并进一步被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20、反硝化过程: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释放NO,并进一步被还原产生N2O和N2。

1、构成生态系统的3个条件有哪些?

(1)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

(2)各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特征有哪些?

(1)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2)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3)具有功能特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

(4)动态特征: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各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6个

3、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

(1)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它条件

(2)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地依赖于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质,按其营养方式不同分为3类: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

(4)分解者:把动植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能被生产者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4、负反馈调节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负反馈调节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稳定性。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类型及特点?

①大循环:是指海陆间的水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随气流上升到空中,又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这些水分一部分返回大气,剩余的随地下潜流或地表径流回到海洋。

②小循环:水分由陆地或海洋表面蒸发,上升到空中,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水汽凝结为雨雪再降落到陆地或海洋。

环境中水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在全球范围内不停的进行。

(2)气体型循环:在气体循环中,大气和海洋是主要的储存库,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如二氧化碳、氧气。

(3)沉积型循环: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没有气体形态,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如P、Na、Ga。

(4)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虽各有特点,但都依托于水循环。

6、比较水域和陆地两大生态系统,限制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陆地生态系统: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的生物量,光照和水有时也会成为限制因子。

(2)水域生态系统: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除光因子外,还取决于叶绿素含量、营养物质和温度条件;淡水中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

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及适用的生态类型

(1)收获量测定法:定期收割,干燥到质量不变,称重。

(2)Co2测定法:即黑白瓶法。

以上两种适用于陆地生态系统

以上两种适用于水生生态系统

(5)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8、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P=A-R

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A=C-FU

Pg:个体增重部分 Pr:生殖后代的生产量

9、简述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1)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

(2)从理论上讲,净初级生产量可以全部被异养生物所利用,转化为次级生产量;但实际上由于得不到或无法取食等原因,总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利用,即使是被动物吃进体内的植物,也有一部分通过动物的消化管排出体外。

(3)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代谢和生命维持,这一部分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次级生产量。

10、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

由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约为上一营养级的1/10,过少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较高营养级的生存,所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

11、分解过程的性质是什么?

(1)生态系统的分解是死有机物质逐步降解的过程。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是放能过程。

(2)分解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3)分解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所组成的,从开始分解后,物理的和生物的复杂性逐渐增加,分解者的生物多样性也逐渐增加;随分解过程的进展,分解速率逐渐降低,待分解有机物质的多样性也降低,直到最后只有矿物元素存在。

12、影响分解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分解者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分解者生物,它们的数量大、种类繁多,在分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待分解资源质量: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分解的速率,如资源的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

(3)理化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PH状况和通气状况,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方,土壤的分解速率高。

13、为什么细菌、真菌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①群体生长:表面扩散快速,有利于侵入微小空隙

②丝状生长:能穿透和入侵有机物质深部,破坏弱键,营养传递快

(2)营养方式:微生物通过分泌细胞外酶,把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再吸收,是一种节能方式。

14、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动物分为哪些类群?

①微型土壤动物:体长在100μm以下,包括原生动物、线虫等,它们都不能碎裂枯枝落叶,属黏附类型

②中型土壤动物:体长100μm-2μm,包括弹尾目昆虫、小型甲虫等,主要作用是调节微生物种群的大小和对大型动物的粪便进行加工处理

③大型(2-20㎜)和巨型(>20㎜)土壤动物:包括食枯枝落叶的节肢动物,是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

①碎裂者:如石蝇幼虫等,以落入河流中的树叶为食

②颗粒状有机物质搜集者:如纹石蛾幼虫

③刮食者:刮取石砾表面的藻类和死有机物,如扁蜉蝣幼虫

④以藻类为食的食草性动物

⑤捕食动物:以其它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蜻蜓幼虫

15、待分解资源C:N比值的高低变化对分解过程有什么影响?

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尤其是合成其自身生物量需要有营养物质的供应。分解者微生物身体组织中C:N比约为10:1,但大多数待分解植物组织中C:N很低,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所以N含量常成为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最适C:N比为(25-30):1,此值高于微生物组织的C:N,因为微生物在进行合成的同时要进行呼吸作用,使碳消耗量增加。

16、简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不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更新。

(3)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达到稳定状态,当达到这一状态时,它能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稳定性。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会失衡,导致生态危机。

(5)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后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3)能量流动是变化的,质量不断提高

18、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连续与区别是什么?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正是这两个基本过程使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和各成分之间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性质不同,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需不断的从环境中补充,而物质循环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方式重返环境。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并肩进行的,因为能量储存在物质中,密不可分。

19、举例说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易发生波动和毁灭。例如在一个草原上只生活着草、鹿、狼,如果鹿一旦消失,狼会因为缺乏食物饿死,而如果草原上生活着其它动物如兔、羊等,则鹿的消失对狼的影响不大。

20、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1)意义:①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②人类活动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从而对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2)过程:①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Co2交换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21、如何以分室模型的方法研究元素循环?

(1)人们在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及其规律中,经常要用由一组分室所组成的模型进行模拟。每一次生物化学转变都有一个或多个元素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我们可以把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各种状态看做不同的分室,而元素的进出分室,就好比物理和生物过程改变了元素的状态。

(2)元素在分室之间的移动速率很不相同。

22、论述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其研究意义

元素循环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而且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例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碳和氧的相互连结,正是由于这些连结,人类对于元素循环的干扰,将会使这些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得更复杂。由此可见,充分研究元素循环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3、什么是地带性植被?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格局遵循什么规律?

地带性植被是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而显域地境是指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的、非盐渍化的、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境上的植被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1)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因此从东南到西北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干旱草原区和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区。(《中国植被》划分大区)

(2)东部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落叶针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3)西部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再加上出现一些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24、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①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a.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受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植被也因此呈带状分布,在北半球从低纬向高纬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

b.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演替,称为经向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的综合作用,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因此即使在同一热量带植被分布也明显不同,例如我国温带地区,在沿海分布着夏绿阔叶林,离海较远地区分布着草原植被,到了内陆分布着荒漠植被。

②我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2)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厚(宽)度,称之为植被垂直地带性。随海拔的升高,温度、降水量、土壤条件等也随之变化,植被也随海拔升高逐渐变化。如我国长白山植被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或称为植被垂直带结构。同一气候带内,由于距海洋远近不同,可分为海洋型植被垂直带谱和大陆型植被垂直带谱。

(3)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山地南坡植被比所在平地植被更具南方特性,喜热;山地北坡植被比所在平地植被更具北方特性,喜冷。根据南坡或北坡的植被可以预测更南或更北地区平地植物种或平地植物群落,叫做植物地理预测法则。

25、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淡水生物群落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群落,可分为流水和静水两大群落类型。

①流水群落可分为急流和缓流两类

②静水群落如湖泊,分为若干带:沿岸带,离岸较远水体分为上面的湖沼带和下层的深底带。

26、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海洋生物群落也分为若干带

(1)潮间带或沿岸带: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

(4)大洋带:从沿岸带往开阔大洋,深入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

27、什么是热带雨林?有何特征?分布?

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本植物群落。

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②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③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④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⑤茎花现象很常见⑥寄生植物很普遍⑦热带雨林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分布:三大群系:印度马来西亚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

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和云南部分地区,优势乔木树种为桑科的见血封喉、大青树等,林中附生植物较少。

2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主要由樟科、壳斗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其建群种和优势种的叶子大、呈椭圆形且革质,表面有厚蜡质层,具光泽;林中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不多。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我国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从秦岭、淮河以南一直分布到广东地区,西达青藏高原,主要由壳斗科的栲、青冈等组成。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

特征: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主要由杨柳科、壳斗科的等的乔木组成;冬季完全落叶,春季发出新芽,夏季形成郁闭林冠,秋季叶片枯黄;群落结构较为清晰,同常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分布在西欧。

我国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南部和华北地区,由于长期经济活动的影响,已基本上无原始森林的分布,以栎属落叶树种为主,还有椴属、槭属等植物。

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而北方针叶林是指寒温带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

特征:外貌十分独特,通常由云杉属和冷杉属组成的针叶林,树冠为圆锥形和塔尖形,由松属组成的针叶林树冠为近圆形;群落结构十分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

我国北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地,如大兴安岭主要由兴安落叶松组成,小兴安岭由冷杉、云杉组成,阿尔泰山主要由西伯利亚落叶松组成。

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水分与热量是影响草原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在其它洲也有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与热带草原两类。

特征:种类组成贫乏,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和豆科为主;既有一年生草本植物,又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季相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区系很丰富。

我国草原可分为4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植物对草原环境的适应特征:

形成了以地面芽为主的生活型,旱生结构比较明显,如叶面积缩小、气孔下陷、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达,地下部分发育强烈,地下根系的郁闭度远超过地上部分的郁闭度,多数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较浅,雨后可用以迅速吸收水分。

荒漠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

特征:生态条件极为干旱、严酷;植被十分稀疏,植物种类非常贫乏,但植物的生态-生物型或生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植物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如刺叶石竹,有的体内有储水组织如仙人掌;初级生产力非常低,群落中营养物质缺乏,因此物质循环的规模小;荒漠生物群落的主要消费者是爬行类、啮齿类等。

我国荒漠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建群种以超旱生的小半灌木和灌木的种类最多,,按植物的生活型划分可分为3个植被亚型: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小半灌木荒漠。

冻原又称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又分为四个亚带:森林冻原亚带、灌木冻原亚带、藓类地衣亚带、北极冻原亚带。

特征:生态条件十分严峻,冬季漫长而寒冷,降水少,冻原土壤的永冻层是其独特现象,活动层对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冻原植被特征:

植被种类组成简单,苔藓和地衣发达;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许多植物在严寒中营养器官不受损伤,有的植物在雪下生长,如北极辣根菜;冻原中通常全为多年生植物,没有一年生植物,并且多数为常绿植物,如矮桧。

34、青藏高原植被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山地植被相比有何特点?

(1)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

(4)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35、我国青藏高原植被的分布有何规律?

其植被分布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逐渐升高,依次分布着山地森林带、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带、高寒草原带、高寒荒漠带。青藏高原植被的带状更迭规律是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这样的植被带被称为高原地带性。

36、简述地中海植被类型的主要特征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因此植被具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特征:①植物叶片与阳光呈锐角,以躲避阳光灼烧②叶子坚硬有锯齿,叶表面常有绒毛或分泌油脂的腺体,以减少水分蒸发

③典型树木为壳斗科的硬叶栎类

37、简述自然保护区设计的主要原则

MacArthur的平衡说和种-面积关系,以及保护区面积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