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毒蛇毒上亿倍的物质有哪些

我们与蛇的关系纵贯历史,对人类来说,蛇始终是致命的威胁之一。但要是以年致死人数而论,最致命的有毒动物并不是蛇;实际上,这份榜单的冠军相当出人意料。

或许是蛛形纲(arachnids),比如说黑寡妇蜘蛛?差得远。那熊蜂(humble honeybee)呢?的确,在美国,蜂类及其亲缘物种每年杀死的人数比蛇、蝎子和蜘蛛加起来还多,确切地说,前者是后者的10倍。

而大部分人不会认为包括蜜蜂、胡蜂和蚁类在内的膜翅目(hymenoptera)有资格竞争“地球最致命有毒动物”的头衔,但实际上,从年致死人数的角度来说,它们完全有能力问鼎冠军。

当然,膜翅目杀人凭借的绝不是低LD值,更不是高致死率。事实上,原因在于蜂螫事件出现的频率极高,而昆虫毒素中的某些蛋白质极易引起过敏,所以因蜂螫而丧命的人通常死于过敏性休克。但膜翅目依然不是致死冠军。

到底哪种有毒动物每年会杀死成千上万人(比其他有毒动物高出几个数量级),甚至比人类自相残杀杀死的人还多?答案是蚊科(Culicidae)动物,或者说,蚊子

蚊子注射毒素是为了更轻松地吸血。它们会利用血管扩张剂(能够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速的化合物)、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剂来确保伤口在吸血期间保持开放,而抗炎化合物能防止免疫系统发出昭示它们侵袭的信号。

蚊子的毒素完美契合它们食血为生(或者说吸血)  的生活方式,我们常常要等到它们扬长而去很久以后才会发现自己中毒了。这种毒素的急性毒性不强,所以蚊子叮咬的致死率低得惊人:我这辈子被蚊子咬过几百次,但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很少有人对蚊叮过敏,所以过敏也不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实际上,蚊毒的致命威胁并非来自毒素本身,而是因为潜在的另一些东西:蚊子会传播多种传染病,包括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

虽然蚊子的致命性几乎完全来自其体内的“搭车客”,但要不是蚊子有毒,它也不会成为如此理想的疾病传播者。毒素让疾病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循环系统,在它注射毒液的过程中,疾病得以悄无声息地钻进不幸的宿主体内。所以有毒的天性的确是蚊子杀人无数的直接原因。

死于蚊叮的人到底有多少呢?疟疾每年会带走超过60万条生命,加上黄热病杀死的3万人,登革热的1.2万人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2万人,还得算上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热、裂谷热和其他脑炎;

除此以外,因淋巴丝虫病(象皮病)而受到伤害的人多达4000万之众,虽然这种疾病不会致命,但很多患者永远地告别了正常的生活。蚊子传播的新疾病还在不断涌现,例如寨卡病毒。

每年因蚊子而死的人这么多,也许你不禁会问,我们为何不干脆彻底消灭这些魔鬼?

事实上,深受尊敬的《自然》(Nature)期刊问过科学家们,蚊子灭绝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人认为影响不大,但也有人提出,蚊子的消失将无可避免地增大其他昆虫面临的掠食者压力,而且可能带来无法预见的后果。

蚊子的幼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可观的生物量,它们也是湿地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对大多数物种来说,蚊子并非唯一的食物来源,但失去这么大一块生物量必然影响鱼、蛙和蝙蝠等日常以蚊子为食的物种。

同样地,蚊子的灭绝还会影响靠它们授粉的植物,这些植物甚至可能随之消失。

不过最大的影响或许来自蚊子进食方式的消亡。北极圈内的蚊子数量众多,为了躲开这些恼人的飞虫,驯鹿群甚至可能改变迁徙路线。

据我们所知,这种吸血昆虫每天能从驯鹿群中的每一头驯鹿身上吸走300毫升血液,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一罐汽水。难怪驯鹿不惜绕路也要避开它们。

驯鹿群里常有成千上万头驯鹿,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兽群来说,它们的行动路线只要改变一点点,就足以对所经之处的土地产生惊人的影响。

毫无疑问,蚊子的消失必将影响北极和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有的变化可能值得我们喝彩。我们早已发现,禽疟疾对鸟类来说是个大麻烦,正如疟疾之于人类。举个例子,在蚊子被引入夏威夷之前,当地的鸟类原本不必害怕这种寄生虫疾病。

但随着蚊子的到来,禽疟疾也随之泛滥。现在,随着蚊子的肆虐,夏威夷的本地物种正在加速灭绝。蚊子无法在高海拔地区存活,因为那里的气温太低;出于这个原因,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鸟类不会遭到这种吸血害虫的侵扰。

所以毛伊岛和夏威夷岛上最高的那几座山峰成了鸟类最后的避难所。

不过,如果有人觉得将2500种蚊子彻底从这颗星球上抹除不会造成任何严重的后果,只能说明他要么极度无知,要么极度狂妄。

蚊子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数亿年,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们和无数物种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其中也包括人类。蚊子让全球人口数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下,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深达基因层面。

比如说,为了对抗蚊子的负面影响,部分人群的镰状细胞变得更加顽强。要是蚊子彻底灭绝,光是我们这个物种就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消灭蚊子就像是往池塘里扔一块石头,石头的落点将出现一朵巨大的水花,涟漪还会一圈圈向外扩散。

此外,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这些吸血者在化学领域的精妙成就。蚊子的毒素可以算是最简单的,只有几十种主要的毒质成分,即便如此,这些成分各自的作用我们也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在毒素中寻找药物的新浪潮方兴未艾,对我们来说,在摧毁这些“生物化学工程师”之前先搞清楚它们创造的分子,或许是更审慎的选择。

无论如何,毒素致命的特性点燃了科学的火花,也引发了迷信的崇拜,纵观历史,毒素深深吸引着一些伟大的头脑。

要不是毒素如此致命,人类不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制造毒素的动物,探寻它们以何种方式操控人体内生死攸关的重要系统;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些毒质到底有多么复杂,多么不可思议。

要不是有毒动物如此危险,它们也不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事实都无可争议:在演化的过程中,作为我们的“敌人”,有毒动物帮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同样的,它们还必将影响我们的未来。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和《有毒》即将介绍的其他一些物种一样,我们的演化命运永远和蛇、水母及其他有毒生命交织在一起。

本文节选自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的《有毒》。数千年来,人类对毒液深深着迷,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昆虫和爬行动物,曾给人类留下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因为它可以以极小的量致人死地。

如今,科学家又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些原本让人望而生畏的毒液上,因为它们或许可以从致命武器转变为救命的毒药。

本书被评为《史密森》杂志2016年年度优秀科普书、“科技艺术”网站2016年拓展大脑的12本非虚构图书之一。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宪瑞

对于人类来说,蛇是一种特别恐怖的动物。中国古时就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人类害怕蛇这一情况是从远古时代就有,甚至在神话传说中把它塑造成可以毁天灭地的恶魔。

北欧神话中的恐怖巨蛇——耶梦加得

虽然蛇这么可怕,但地球上仍然有许多不怕蛇的动物,这些动物不仅不怕蛇,有些反而把蛇当做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这些动物都有哪些呢?

不害怕蛇的动物(本排名不分先后)

刺猬是一种在欧洲以及亚洲北部都有大量分布的哺乳动物,体型矮胖,一般长度在10——30厘米之间。刺猬主要靠身上的刺保护自己,一旦敌人出现,刺猬就会把身体团成一个球,背上的刺就会根根竖起。

发现团成球的刺猬,蛇一般是不敢轻易下嘴的,只能围着刺猬周围无力地打转转。等蛇转累了,刺猬再一跃而起,对蛇发动致命的打击。刺猬会吃一些小型的蛇,假如蛇太大吃不下的话刺猬会选择离开。

豪猪是一种体长60——90厘米的哺乳动物,背部长有大量进化为硬刺的毛发。豪猪的硬刺特别长,有7.5厘米长,刺上有倒勾,扎进敌人的体内不会脱落。因为豪猪这样恐怖的体型外加足以致死的硬刺,很多小型蛇根本不敢攻击豪猪,只有一些大型蛇不懂得害怕豪猪的硬刺。然而它们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蟒蛇会把猎物活吞进肚子里,用胃里的消化液来消化猎物,这一过程少说要数个小时。对于被吞进肚子里的豪猪来说,这数个小时十分重要。豪猪会在蛇体内左突右撞,用刺去扎大蛇的肚子,想办法开个口子然后逃出去。等豪猪成功开出口子的时候,把它吞下去的大蛇也差不多被活活疼死了。

鳄鱼是一种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广泛分布在南半球。鳄鱼体型大小不等,体型特别大的可以达到4米,体型小的只有1.25米。鳄鱼是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特别聪明,懂得一些捕食技巧。鳄鱼在捕食蛇时会选择像段木头一样趴着不动,等蛇靠近时立刻发动突袭。鳄鱼通常会一口咬住蛇的脖子,咬住后就不松口。被咬住脖子的蛇脑袋无法转动,自然无法伤害到鳄鱼。等蛇被咬死后,鳄鱼再叼着捕获的猎物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饱餐一顿。

你没看错,蟾蜍也是蛇类的天敌,只不过大蟾蜍只能捕食一些体型较小的蛇。大蟾蜍在全球的分布特别广,大蟾蜍在皮肤表面长有许多毒腺,这些毒腺可以分泌出许多有剧毒的毒液。一些小毒蛇因此根本不敢靠近大蟾蜍,因为即使自己先发动攻击也可能死于蟾蜍毒。而大蟾蜍吃小毒蛇就像吃零食一样简单,一口一个。

大蟾蜍捕食的时候喜欢一口把猎物吞下,往往在猎物还活着的时候就把它吃进肚子里。

顾名思义,蛇雕就是以蛇为食的鹰类。蛇雕是一种猛禽,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蛇雕喜欢吃蛇,也吃一些诸如老鼠、兔子等哺乳动物。蛇雕的视力特别好,在高空就能发现在地上的猎物。

一发现在地上蜿蜒爬行的蛇类,蛇雕就从高空中发起俯冲攻击,用爪子紧紧抓住猎物,再重新飞回天空。被抓住的蛇因为身处高空,早已吓得七荤八素,自然是无力反抗。在抓着猎物飞向高空的时候蛇雕会用坚硬的嘴巴啄食蛇的脑髓,快速杀死蛇。假如发现猎物因害怕而挣扎,蛇雕就会松手让蛇活活摔死。等猎物摔死,蛇雕再飞下去捡回猎物。

蛇鹫是一种以爬行动物以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的鸟类,主要分布在苏丹以及南非。蛇鹫有1.4米高,腿特别长,比其他鸟类都长得多。蛇鹫的长脚外包裹着一层角质鳞片,无论蛇有没有毒,都咬不穿蛇鹫的腿。同时因为蛇鹫的个子高,蛇的一举一动也被看得清清楚楚,蛇的攻击也能很快防御。

因为不用害怕蛇毒,蛇鹫就敢大胆地对蛇发起攻击。蛇鹫的身体特别灵活,它会在蛇周围蹦跳,用它那双大长腿迷惑蛇。等蛇松懈的时候突然发力,一口叼住毒蛇的头部,像吃面条一样一整条地吃进肚子里。

(7)蜜獾(huan)

蜜獾在国内互联网论坛上被人起了一个特别喜感的外号——“平头哥”。原因是蜜獾这种动物天不怕地不怕,敢于主动攻击食物链顶层的动物,蜜獾因此被吉尼斯纪录评为“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同时蜜獾头部毛发很短,像是剪了个平头一样。“平头哥”这个外号就是网友根据这些特点起的。

蜜獾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由于非洲是个弱肉强食的自然世界,为了生存下来,蜜獾进化出了咬不穿的皮肉、极强的抗毒能力以及恐怖的咬合能力。蜜獾坚韧的皮肤以及强大的抗毒能力让它免疫大多数蛇毒,被毒蛇咬的话,它只会像喝醉酒一样昏睡一会儿。而强大的咬合力可以让它一口就把许多凶猛的蛇活活咬死。毒蛇经常遭到蜜獾的捕食,几乎没有毒蛇敢主动攻击蜜獾。

虽然已经没有毒蛇攻击蜜獾了,但蜜獾还是觉得不过瘾。蜜獾有时候会单独向巨型蟒蛇发动攻击,结果特别凄惨。

(8)蛇獴(meng)

蛇獴也是一个毒蛇杀手,因为残忍果断捕杀毒蛇的方式被中国网友戏称为“獴哥”。蛇獴是一种獴科类哺乳动物,全身加上尾巴也就75厘米长。蛇獴体型小但活动特别灵活,而且蛇獴体内也有抗蛇毒的物质(比蜜獾抗毒能力更强)。这些让它成为了蛇类的克星。

蛇獴在捕食毒蛇的时候像猫捉老鼠一样玩弄一阵子在吃掉。蛇獴的身体异常灵活,在发现毒蛇之后,它会在毒蛇面前左跳右跳,消耗毒蛇的体力。等毒蛇累的气喘吁吁,瘫倒在地的时候蛇獴再直扑过去,一口咬穿蛇脑,把毒蛇活活咬死。

蛇獴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它在吃饱的情况下,看见毒蛇也会选择主动发起攻击,杀死毒蛇。科学家对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个人猜测是因为蛇曾经捕食过蛇獴的幼崽,两种动物因此结下深仇大恨。

既然自然界有动物不怕蛇,那人类有没有什么东西让蛇害怕呢?

如果不把冷热兵器等能杀死蛇的物品考虑在内的话,答案是没有。我国古代曾传说蛇害怕大蒜、雄黄,但浙江的一位消防员用一条菜花蛇进行了实验,证实了古代的传说不可信。

这位消防员不仅测试了大蒜末、雄黄粉,还测试了风油精、驱蛇粉、超声波驱蛇仪器这些网上盛传的“毒蛇克星”。他把这些物品等量洒在一块正方形的塑料布上,让蛇爬过。通过观察蛇的反应判断它害怕什么。

结果出人意料,蛇对风油精、大蒜末、“超声波驱蛇仪”完全没有反应,只有雄黄粉、大蒜粉能让蛇出现回避的情况。而动物专家对此的解释则更加让人沮丧,蛇回避雄黄、驱蛇粉并不是因为害怕,仅仅是讨厌这种味道。蛇的嗅觉器官特别灵敏,可以感知到一些非常细微的气味,而蛇因此对雄黄粉这样气味比较重的物质会特别敏感。

曾经有媒体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条蛇关在笼子里,饿了许多天。然后在它面前放上一只沾满雄黄粉的老鼠,看它吃不吃。令人意外的是,这条蛇立刻把老鼠吃了个干干净净,之后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既然蛇不怕雄黄粉,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是可以保护自己?

蛇主要在野外出没,因此人在野外活动时需要避开蛇可能活动的区域(主要是草丛)。有几类蛇喜欢缠在树枝上捕食猎物或者休息,经过的时候也得小心。即使要走过草丛,也得准备一根长的棍子。走的时候要用棍子频繁敲击地面,蛇的听觉系统也十分发达,对异常的响动十分敏感,会被棍子产生的振动吓走。中国古代“打草惊蛇”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在野外露营的话要在帐篷周围撒上一圈的驱蛇粉,可以把蛇挡在外面。

蛇天性怕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为了自卫没必要打死蛇,只需要同蛇保持安全距离就不会被咬伤。

          导读:世界上十大毒王你知道几个?世界十大毒王是由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综合各国学者的意见,评选出的世界最毒的十种动物。这些动物各位蛇友你了解多少呢?来看看吧:

    澳洲方水母,别看它外表飘逸,这家伙可是世界毒物之首澳洲方水母。其之所以获此怪名,是因为外形微圆,像一只方形的针。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种称之为“海胡蜂”,它能置人于死地。虽然人类必须被至少10米长的触角缠住,才会被注射能致命的毒液量,可一只灯水母就有60只触角,而且每只触角长达9米,其刺丝囊满满地排列在上面,所以人类在海里一旦被它的触角粘上,通常是必死无疑。在水中难以发现,游速极快。灯水母的刺丝囊只有在接触到人类皮肤表面或覆有鳞片的皮肤时才会因化学作用起反应,若有人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细胞,10秒之内便即晕厥,30秒钟后便会死亡,是世界上毒素致死时间最短的动物。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与澳洲方水母栖身于同一水域,它张着一张大嘴,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数十分钟内就会死亡。

          澳洲蓝环章鱼,常在澳大利亚沿海水域出没。这种软体动物的身长仅15厘米,腕足澳洲蓝环章鱼上有美丽的蓝色环节,遇到危险时,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环就会发出耀眼的蓝光,向对方发出警告信号。它尖锐的嘴能够穿透潜水员的潜水衣,加上同时喷出的剧毒墨汁,足以使一个成年人在几分钟之内毙命。更可怕的是,现今人类还无法化解来自蓝环章鱼体内的毒素。

     毒鲉栖身于澳大利亚沿海水域。石头鱼,貌不惊人,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的它,就爱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毒鲉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即使你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动不动,让你发现不了。要是不留意踩着了它,那它就毫不客气地立刻反击,向外发射出致命剧毒。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针一样锐利的背刺会轻而易举地穿透你的鞋底刺入脚掌,使你很快中毒,并一直处于剧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巴勒斯坦毒蝎,生活在以色列和远东的其他一些地方是地球上毒性最强的蝎子,它那长长的螯的末尾,是带有很多毒液的螯针,趁你不注意刺你一下,螯针释放出来的强大毒液让你极度疼痛,抽搐,瘫痪,甚至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

          澳大利亚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近郊。它被视为毒性最强的蜘蛛,其毒牙足以穿透人类的指甲。与多数过着宁静生活的蜘蛛不同,这种小家伙极具侵略性,一旦受到打扰就会举起后腿,并不断咬受害者。虽然雄蜘蛛的体型比雌蜘蛛小,但其毒液的毒性是雌蜘蛛的5倍。

           太攀蛇生于澳洲北部,太攀蛇这种毒蛇每咬一口释出的烈性毒素约有110毫克,可以杀死100人左右。太攀蛇的毒素能引起呕吐,并会停止人的呼吸。其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强9倍。

           澳洲褐色网状蛇(澳洲棕伊蛇),一旦受到威胁,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其毒性比起眼镜王蛇有过之而无不及。

           眼镜王蛇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蛇头部成椭圆形,颈部能膨大,但无眼镜蛇状斑纹;其与眼镜蛇的明显区别是头部顶鳞後面有一对大枕鳞。眼镜王蛇体色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条较窄而色淡的横带,尾部为土黄色,腹部为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眼镜王蛇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眼镜王蛇有剧毒,又是我国性最凶猛的一种毒蛇。它受惊发怒时,颈部膨扁,能将身体前部1/3竖立起来,突然攻击人畜。毒性为“混合性毒”,一条成年蛇一次排毒量为300多毫克,对人畜危害极大。

          黑曼巴蛇是世上毒蛇中体型第二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杀手。它能以高达19千米的时速追逐猎物,而且只需两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黑曼巴的毒牙里都有20滴毒液,人类一旦被它咬到,若没能得到及时救治,几乎百分之百死亡。

          曼巴蛇分为绿曼巴与黑曼巴,主要分布在欧洲与非洲交界处与亚洲南部以及热带雨林出,绿曼巴习惯在树上栖息,而黑曼巴则在树枝及杂草中隐蔽。

    作者:毒蛇网(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毒蛇泡酒为什么没有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