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东西跑上坡?

安久拉山垭口到排龙两天260多公里的路程,海拔高度将从4325米降到1930米。告别美丽的然乌湖,我们踏上了继续西行的征程。

“奥斯卡”前一天先走了,剩下“浪子”、“理想”、“添加剂”和“我”四个人。

然乌湖孕育出的帕隆藏布江很是壮观,“浪子”又在傻笑。

  经过一个长下坡,路边有瀑布的地方是一个90度的弯道。有个骑友由于下坡速度过快,到了拐弯处来不及减速,直接冲向了路边的岩石,幸运地是人没有受伤,但他的车前轮被撞得严重变形。

美丽的地方,总是潜伏着危险。看来这位车友要搭车走了。

流水漫过路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冲过去,有好多人掉在水里,湿身了。
这里水深的地方下面是水泥路面,车子绝对可以骑过去,水浅的地方下面是鹅卵石,骑车反而会掉进水里。
掉进水里湿身的,一般是选择浅水的地方通过,结果,都站在水里了...

沿途不断有溪流汇入帕隆藏布江,有的流淌过路面,有的从几百米高的悬崖飞流直下,看不到它源头,疑似从天而降。

  虽然天一直阴着,但路况很好,沿帕隆藏布江顺流而下,海拔在降低,骑车不费劲。一路上时不时遇到下雨,车队在烟雨中穿行,温度适宜,气候湿润,“西藏的江南”处处好风景。

看到这里,估计大伙都很熟悉“理想”了。

  “浪子”发感叹的常用语是:“哇!”比如看见雪山:“哇!雪山!”抬头看:“哇!白云!”抬头发感慨之际感觉车子碾到了什么,猛一低头:“哇!玻璃渣子!”

  距离波密县城还有20公里的时候,我的自行车后胎破了,浪子火速帮我补好胎,清理出外胎里的碎石。

  骑了不久,我又发现后胎没气了,当时马上就要到波密,心想打足气坚持到县城再检查。用小充气筒打100次刚好充满后胎,每充一次气能跑两公里,我对理想说:“到波密剩下的路程我不是按距离计算,而是按‘几个气’计算的。”直到“五个气”的时候,我实在没力气再给车子打气了,拆开后轮换上了备用内胎。

  波密县位于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东岸,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波密古称“博窝”藏语意为“祖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冬暖夏凉、雨水充沛,风景别样迷人。

在波密县城,我们找到了久违的青拌面。
6月23日,骑行第17天。从波密到通麦,一路多见雪山、蝴蝶、壁虎。行85公里。

早上起来看见天空中有许多“悬浮”的山峰。波密县城坐落在帕隆藏布江流经的雪山峡谷之中,太阳升起,峡谷中的雾气开始散去,云雾中露出的山颠就如同悬浮在天空一般,云随风动,恍若梦境。

林芝地区被誉为“西藏的江南”,“神仙居住的地方”的波密是一个被雪山和森林环抱的“世外桃源”,直入云端的雄伟雪山,滔滔不绝的清澈河流,沿途原始森林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景色出奇的美丽。在高原上天然氧吧中自由穿行,疲劳也会随云雾消散。

又遇到磕长头到拉萨的信徒

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古乡

恰好赶上古乡召开七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镇上唯一的一家小饭馆被指定为会议用餐的地方。

忙着准备会议接待餐的店老板顾不上给我们几个做饭,在“理想”的死磨硬泡下,店老板才勉强同意卖给我们几碗白米饭。四个人端着白米饭在后厨转悠,老板刚炒出锅的菜自然会被我们顺手牵羊地夹上几筷子。

“浪子”在后厨竟然当着老板娘的面从锅里捞出一大块肉,老板急了,让我们马上离开。出来后我们批斗“浪子”不应该太“嚣张”,午饭就是这样在刁吃抢喝的状态下解决的。

饥饿的状态下,餐桌上的菜是很诱人的。

“浪子”和会议工作人员合影,“理想”趁机夹两筷子菜。

代表们来了,古乡的人民代表也就十来二十个。

“浪子”非常羡慕人民代表,戴上代表证让我给他拍照留念,有戴头盔的“浪子”,戴海盗帽的“浪子”,还有光着头的“浪子”,我们都认为“浪子”光着头拍照显得憨厚。

古乡附近有一个古乡湖,古乡湖湖面海拔2600米,长5公里,最宽处2公里,最深处20多米,面积20000平方米,是一个淡水堰塞湖。古乡湖是由1653年古乡雄隆给尼冰川活动引起卡贡弄巴沟(古乡沟)爆发巨大泥石流堵塞帕龙藏布江而形成的。

骑乏了,吃饱了,还是想睡觉。

骑乏了,吃饱了,“浪子”更想舅舅了,但最终还是睡觉重要。

凉亭里仅有的三张椅子全被他们占了,我还是看古乡湖吧。

路边有一处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导致河流改道,大水漫过公路。

我准备先骑过去架设摄像机拍摄大家的过河镜头,骑到一半的时候遇到水下沙石,自行车受阻而不能前行,我跌到了急速的水流中,只好推车过去。

由于前一天的降雨,帕隆藏布江猛涨。

这里不久前发生了山体滑坡,两公里的路基被河水冲地不知去向,路面被拦腰截断,留下的断层像是跳水的跳台一样兀立在江边,呆呆地望着脚下的激流。

一段公路就这样突然消失了

离开危险的地方,沿便道继续向前。

等到40岁的时候,还能来川藏线吗?

一段土路经过叫“江玛曲米”的地方,这里就是著名的102塌方区。

102塌方区因地处川藏线第102个道班而得名

每到雨季,这里的滑坡、泥石流、流沙平均每隔3分钟就发生一次,当地人称这段公路为“死亡线”。

从2006年起,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102塌方区进行修缮,极大地改善了102塌方区的路况。

穿过塌方区,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

在这里遇到的牲畜,多半是被虔诚的信徒放生了的。

路边的花,不知道名字。

通麦向大姐家的驴友驿站人气非常旺,生意火爆,许多过路的骑友都是慕名而来,只因向大姐家有远近闻名的石锅鸡。

石锅鸡吃到最后甚至成了鸡汤顿豆腐,鸡肉没有吃多少,米饭倒是吃了不少,除了石锅我并没有觉得鸡有多么特别,可能是之前对美味的期望值估计过高。一份石锅鸡二百元,还是比较贵的。

石锅鸡(豆腐就米饭)“理想”没有吃多少,他等到晚上饿了,又跑到厨房让项大姐给做了一碗炒米饭。我就住在厨房的隔壁,隐约听见“理想”在厨房对项大姐说:“人人都说项大姐人缘好......”过了一会,“理想”回来了,手里拿着黄瓜和西红柿,说那是问项大姐要的,两句好话顶饭吃啊。

6月24日,骑行第18天。通麦到鲁朗,雨中骑行70公里。

醒来后发现下雨了,遇到下雨天人实在不想走,躺在床上赖到8点,雨丝毫没有停的迹象,起身开始收拾行装。

驴友驿站的厕所有两扇门,一扇是用于人们进出厕所的,另一扇是专门用来看风景的,过路骑友把这个厕所称为“景观厕所”。

上厕所的时候我推开景观门,看到烟雨笼罩着的帕龙藏布江。
通麦街道上滞留了许多过路车辆,打听后得知前方的通麦大桥正在通过军车。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世界罕见的巨型崩滑地质灾害遗迹和国内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为主体,集多种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古老的民族宗教氛围使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通麦大桥横跨帕隆藏布江,全长258米,高31.5米。据说原来这里江面上有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大桥,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易贡湖水溃坝暴泄,通麦大桥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冲毁,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桥头设有武警岗哨,军车队通过大桥时,其他车辆必须等待。

用的是“SONY 190” 话筒罩应该是丢了。

现在的通麦大桥是一座双塔双跨悬索桥。经过协商,部队允许我们过桥,并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求“会车”的时候自行车必须靠边停下来。部队每次只限一部车过桥梁,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桥面在上下颤动,“会车”留出的缝隙比一个车把宽不了多少,我们从一辆辆军车留下的缝隙惊险地通过。

虔诚的信徒,风雨无阻。

河岸等待过桥的军车排起了长龙,留下的路面只能通过一辆自行车。

回头看走过的路,路边是万丈悬崖。浪子说,“路上全是泥,万一不小心滑一下,连人带车子就掉进江里了,找都找不着,想起就后怕。”

军车队通过大桥最快需要两个小时,后面的车辆只能耐心地等待。

雨一直在下,没有停的迹象。

接下来是25公里的泥路,沿着河岸上下起伏。

中午到达排龙乡,在达城饭店修整,看见有的骑友开始搭车了。

离开帕隆藏布江,经过雅鲁藏布江大转弯的入口处,在排龙小饭馆里烤了好长时间的衣服,沿着拉月河继续向前。

到了这个里程碑,烂泥路就终结了。

色季拉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5.1%,共有植物1046种,珍贵药材数十种,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

鲁朗镇拉月村附近的东久河上有个藤网吊桥,是模仿墨脱县的跨江藤网吊桥而建的。藤网桥采用白藤编制而成,是珞巴和门巴族独有的桥,分布于西藏珞渝和墨脱地区。据介绍,拉月藤网吊桥跨度112米,距河面27米,人们为建造这座桥用去了6000公斤树藤。

藤条显然不能承受如此规模吊桥的重量,实际上,支撑这座藤网吊桥的是钢索。

转过一道弯,遇到一队军车。

军车队从我们身边行驶而过

年复一年,一代代的汽车兵往返于这条运输线上。

雨一直在下,鲁朗的美景都是藏在雨中的。

让人想起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作品

泥泞的小路,潮湿的森林。

如列维坦油画一样的风景,唤起我心头最珍贵最亲切的一些回忆。

契可夫在《阿加菲雅》中描写过类似的场景:“在河对岸的远处,暗蒙蒙的小丘岗上,村舍仿佛受惊的小鹧鸪相互紧紧地挤在一起......”

孤独骑行,寂静来临,让人感觉到好像天空在注视,大地在叹息。

人与自然本来就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我始终相信,人和自然能以某种超能力交流,独处的时候,更是迫切地希望出现某种信息的传递。

中国科学院藏东南观测站院子里的藏獒愤怒的咆哮声打破了长时间的寂静,面对西藏最凶猛的动物,院子的围墙和藏獒脖子上的铁链多少能让人觉得有点安全感。

傍晚的时候,我们赶到了鲁朗。

骑了一天大伙都很累,到镇上唯一的川菜馆点了菜,菜还没上来之前我们看着邻桌的三个人吃菜喝酒,那叫一个馋啊!最后那三人先后离开了,桌子上竟然留下一整盘炒豆腐,我念叨着浪费浪费,就给人家端过来和大家吃了,连剩下的酒也提了过来,这时候店老板出来了。

众骑友:老板你看那一桌的人浪费吗,留下那么多,我们帮你打遮(方言,收拾的意思)了。
店老板:那一桌啊,那几位都是镇政府的,估计看我太忙先出去了,一会儿还回来呢。

多亏老板人好,说吃了没关系,他会再炒一盘豆腐补上的,酒也便宜,再拿一瓶就是,也再没问我们收炒豆腐的钱和酒钱。

6月25日,骑行第19天。从鲁朗出发翻越色季拉山到达八一镇,骑行70公里。

鲁朗镇坐落在色季拉山东侧山脚下,一离开鲁郎镇,就踏上了24公里的爬坡路段。天是阴着的,气温并不高,前一天下过雨,路面还没有干,空气潮湿而新鲜,非常适宜骑车爬坡。

藏区大多数牲畜都是放养的

藏区开大卡车的司机一般比较冒失,下坡不踩刹车,速度很快,喇叭声很吵,车走在路面上显得很霸道的样子。上山的时候,我就遇到这样的一辆车,迎面开来,碾过被雨水泡过的牛粪,溅了我一身牛粪点。

上山不下车,穿冲锋衣捂着出一身汗,衣服里湿透,脱掉外套继续骑,快到色季拉山垭口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衣服被淋透,等到垭口彻底变成“湿人”了。

垭口竟然下起了雨夹雪,色季拉山垭口没有文字标示,只有随风摆动的经幡。

浑身湿透,鞋里头全是水。

色季拉山属于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据说,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垭口,可以看到日出、云海、林海和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达则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教的圣地,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来此转山朝拜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信徒来自四面八方。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为请神求宝之意)。

据相关资料介绍,色季拉最出名的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五分之一。色季拉山区里,海拔2900米至5300米范围内密布杜鹃花,以直线距离测算,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品种达25个之多。色季拉山的杜鹃花4月中旬到6月底,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开放。尤其是进入6月份,整座山上的杜鹃花会全部绽放。

遗憾的是,当时山上云雾缭绕能见度极低,没能看到山花烂漫的壮景,更别提远眺南迦巴瓦峰了。

这张有水雾的照片好似时空穿越般效果

天气恶劣,山上不宜久留,我懒得换湿衣服,腿上只穿一层被雨雪浸透的速干裤冲就急急忙忙往山下跑。当时心想反正衣服湿透了,还不如快快地下山,找个遮风避雨地方再换衣服。谁知色季拉的下山路漫长无边,雨也越下越大,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难受的下坡,浑身又冷又湿,整整30公里只有忍受,冻得人直发抖,发抖之后是麻木,还有点瞌睡,大脑开始妄想,思维断弦......突然的一声汽笛把我从幻境中拉回,一辆上山的车呼啸而过,卷起一团水雾。

色季拉山西侧山脚下是林芝镇,我骑到林芝镇的时候已经冲出了云层,不再被雨淋。虽然衣服还没有干透,但是身上不觉得冷了。

经过从林芝到八一的20公里路程,我才慢慢回过神。这时候衣服已经被吹干了,但感觉肚子非常饿。

尼洋河畔的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海拔2900米,距拉萨市420公里。八一镇所在地原名“拉日嘎”,最初这里只有几座寺庙,几十户人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开始在这里建设,八一镇由此得名。八一镇现有人口3.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兴起了毛纺、电力、木材加工、造纸、建材、印刷等行业,目前已经是一个设施齐全多功能的新兴城镇。

在南迦巴瓦驾校的院子里,我找到了“添加剂”、“浪子”和“三剑客”。住的地方是个家庭旅馆,是“三剑客”介绍的。“三剑客”那天在然乌骑坏了车子,搭车到八一镇修理。他修好车后反骑到通麦,这天再骑回八一镇。“三剑客”说,这么折腾是为了不错过骑行最美的路段。

等“理想”赶到,休息片刻,我们一起到一家临夏回族餐馆吃拌面。由于十几天没有剃胡须,几个人胡子拉茬地被餐馆的小服务生误认为是地地道道的回族。

镇上有一家“951车行”,店主尤瑞是银川人,谈话中得知我们是从宁夏来的,尤瑞显得非常热情。尤瑞说,骑行拉萨经过他这里的宁夏人并不多,也就能数得上的那么几次,今天又遇到老乡来,他很高兴。尤瑞免费给“浪子”的车修理变速、刹车等毛病,“浪子”则对墙上挂着的一款定制版山地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临别时,尤瑞又塞给我们每人一罐藏文版的健力宝。

“浪子”在研究尤瑞的车

“添加剂”、尤瑞、“三剑客”、“浪子”和我

晚上十点我又觉得饿了,和“理想”、“浪子”跑出去吃了碗炒面片,那炒面片是个陕西人做的,非常地道。回复

感谢支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6月26日,骑行第20天。从八一到工布江达,骑行130公里。

早上8点起床,10点才出发,天阴下着小雨,前一天洗的衣服还没晾干,心情无比沮丧。

像是一时半会晴不了的样子

八一镇修建的尼洋河防洪堤整洁壮观,登上河堤,只见尼洋河水从城边平缓流过,远处的山上笼罩着雾气浮云。原来尼洋河水面是高出城市的,城市的安全依靠着这十几公里的防洪堤。

真希望能一直这样走下去

走了几公里后天晴了,以后一直保持着好天气,路也很好走,海拔在上升,却感觉平路和下坡居多。

中午天气最热的时候,在一棵大树下遇到了一位传奇人物。当时他正在自己的手推车小木屋里休息,我和理想看木屋上宣传文章的时候,他钻了出来。

谢建光,浙江宁波人,二十出头开始徒步旅行,三十年来走遍的中国的大江南北,号称“天下第一疯”。谢建光开始徒步时,中国尚无“驴友”概念。他徒步从不住旅馆,累了就在在野外宿营,饿了就挖野菜、捡剩饭充饥。一路走来,尝尽了旅途的艰险。

徒步苦没少吃,却灵机一动,用手推车改装出一辆“房车”。小车体积不大,却正好容身,一位德国朋友为他的车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Lintelinte(奔驰小客车)。从此,谢建光拖着小车“疯狂”游走,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长年的徒步独行让谢建光饱经沧桑,同时也让他的人生丰富厚重。旅途中,谢建光一直不曾放弃的仍然是读书和写作。现在,他已经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文章。

这里的民居建得非常气派

彩钢屋顶要是换作泥瓦就更谐调了

秀巴古堡相传是松赞干布为防御敌人以及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而修筑的古堡群。

秀巴古堡(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堡也叫戎堡,在西藏各地均有分布,其建筑风格因各地的风情和建筑材料而异,有石片砌成的、泥垒的、木制的三种。秀巴古堡属片石、木结构,建于唐朝后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尼洋河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叫做“赛卧村吊桥”。据说修建这座吊桥的是位行医之人,他用毕生精力在河谷山地之间修建了几十座吊桥。

“赛卧村吊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前是个藤条吊桥,我们现在看到的桥是由铁索和木板建造的。吊桥年代久远,风吹日晒,历尽沧桑,来西藏旅游的过往行人,一般都会在这里驻足,走上吊桥,感受桥的险峻与古朴。

阿沛新村原为旧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的阿沛庄园所在地。17世纪,阿沛家族以世袭贵族身份开始在江达定居。历代阿沛多为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管辖),阿沛·阿旺晋美就出生在这里,60年前,阿沛·阿旺晋美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工布江达的时候,已是傍晚。

工布江达位于尼洋河中上游,地处川藏公路交通要道,是林芝地区的西大门。
6月27日,骑行第21天。从工布江达出发翻越米拉山到达日多,骑行150公里。

清早告别工布江达,沿尼洋河逆流而上。从工布江达到松多是95公里的慢上坡,其实骑行的时候感觉上坡并不明显。

尼洋河上有许多吊桥,造型独特,风格各异。

尼洋河中游有块被称作“中流砥柱”的大岩石,这里山高沟深,河流湍急,为尼洋河第一大峡谷,这块天然巨石背靠神 佛山,兀然立于尼洋河中,任凭湍急的河水冲刷都纹丝不动。

相传古时候,工布江达地区森林茂密,虎狼出没,瘟疫流行,河流湍急,水妖兴风作浪,灾害频繁。有个叫工尊德姆的少女,聪明善良,美丽纯洁,一心向佛,立志修炼,求得正果,以保护善良的工布江达的人民。经过多年找寻,她发现尼洋河峡谷是最有灵气的地方,于是施展法术招来巨石置于河中,镇住水妖,作为她修炼时的宝座。这个宝座就是现在的“中流砥柱”。

实际上,工尊德姆的庙修建在林芝县米瑞乡境内,而这块“中流砥柱”大石则被当地人供为“守护神”,每逢佳节或农闲时,周边群众就来此烧香朝拜,以求世间万物生灵平安、吉祥。

尼洋河一处弯道有座廊桥,看似两层楼结构的桥头堡实际只有一层,用整齐的石块砌成。带有檐顶的木桥横贯于这两个桥头堡之间。

驻足桥前,凭栏廊间,叹建造工艺,思绪万千。

走出廊桥,碰到悠闲的母子俩。

这小子长得太可爱了,想近距离接触一下,但人家警惕性很高,远远躲着不让陌生人靠近。

人们说,看到尼洋河就会想起一个词——“飞花碎玉”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由西向东流经工布江达县,在林芝县的昔嗄村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307.5公里。尼洋河两岸森林植被茂盛,河水清澈。当地人说,“尼洋河是神女流出的悲伤眼泪。”

这是“浪子”一路上最爱拍的东西,我也被感染了,学着拍一下。

西藏的生灵永远都是这样悠然自得

在西藏,田里干活的大部分都是妇女,带着孩子,面朝大地背朝天地从早忙到晚。

“浪子”又跑远了,没有舅舅陪伴浪子一路还是跑得很快。我和“理想”始终在后头晃悠,每天只能从照片上得知他的情况。

有时候我也会跑得快一点,赏花,等“理想”。

大热的天,牦牛躲进了河里。

转过牛头:“咋地?不服气你也下来呀。”

不服气不行,你们好好玩,我要走拉萨了。

房门前就是河,还有大片油菜花。

在河边遇到格桑多杰和格桑多吉兄妹,他们俩正在帮妈妈晾衣服。

“理想”拿出几块“萨其马”哄两个孩子开心

孩子们的母亲问“理想”叫什么名字,“理想”教她发音:“陈-玉-宁”,她又问我的名字,我说叫“扎西”,她笑了。“扎西”这个名字其实挺吉祥的。

格桑多吉,惹人的小丫头。

憨厚的孩子,和周围的景色一样美丽。

纯洁的孩子,和尼洋河水一样有灵气。

“萨其马”吃得满嘴都是渣子

川藏线上标着“4444”的里程碑

里程碑周围堆满了写着祝福话语的石头

据照片显示,“浪子”在这里曾经从公路对面搬来一块大石头。

最后,和里程碑合影留念。

下午5点到达松多。吃饭的时候大家顺便讨论当天翻不翻米拉山。一个小时后,我和“理想”决定开始翻山,“浪子”和“添加剂”选择住在松多休息。
我和理想两个人离开松多,一段艰难的路程在等着我们。

寂寞无聊的时候,寻找里程碑上有规律的数字会给单调的骑行带来乐趣。据说这样做的人一般患有强迫症。在这一天的骑行中,从早上遇到的“4400”,中午遇到的“4444”,傍晚遇到的“4466”,直到深夜遇到的“4499”,每一块里程碑都成了暂时的目标。

进山的路上遇到一群牦牛

放牛人纺着线,不紧不慢地跟在牛群后头。过路车辆遇到牦牛群,得耐心等待,小心通过。

尼洋河源头,水草丰美。

米拉山亦称“甲格江宗”,意为“神人山”,垭口海拔5013米。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山。米拉山既是拉萨河水系与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界,米拉山以东地区温暖潮湿,而西部地区寒冷干燥。米拉山的盘山公路看似只有两道弯,但转一道弯足有4、5公里远。为了在山上拍照片,我加快了骑行速度,骑过第一道弯,远远望见“理想”走进山谷正要开始爬坡,等我骑到第二道弯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太阳落山后天黑得非常快,在通往垭口的最后一段直路上,我眼看着光线暗了下来,直到天完全变黑前,也没能骑到垭口。

晚上9点多爬上垭口,我借着手电筒的光找到了刻着海拔高度的标志性大石头。

垭口修建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立有藏牦牛的雕塑。

没有过路卡车的时候,垭口出奇地静,风吹经幡阵阵作响。推车抬头仰望,满天繁星,离天近的地方,星星也要比往常明亮,犹如穹顶上镶嵌的宝石,给人无尽的遐想。沉浸在如时空穿越般视觉冲击的情景中,我突然感觉四周有喘息的声音,像是有什么动物围上来。用手电筒向四周一打,我顿时感觉全身毛孔张开,头发根都要立起来......原来围上来的是一群狗,有五六只多。在藏区,到了晚上通常主人会解开拴狗的绳索,让狗儿们自由活动、看家护舍,直到第二天清晨才会再次拴起来。一路走来,曾经被狗追着咬过几次,早已见识过藏区狗的凶悍。而我这次是夜晚只身一人在荒凉的山顶上被这么多狗围着,心想定是凶多吉少。我站着不动,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随时准备拿出车座管里藏着的甩棍。算我命大,几只狗并没有敌意,一只只到我跟前只是嗅了嗅、望了望,没事似的逐渐离开了。

“理想”还在爬坡,我冲着山下呼喊,想确认他的位置,但没有回应。在垭口等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看到有微弱的灯光缓缓向这边移来,打声招呼,应答的正是疲惫而又激动的“理想”。

我们用两个手电筒照亮刻有海拔高度的大石头,拍照的时候延长照相机曝光时间,人尽量保持不动,勉强能拍出几张照片。照片有点模糊,但有种登陆外星球的感觉。在山顶看浩瀚的星空着实是一种极大的享受,黑夜中还未走完的路程却提醒我们在山上不能呆得太久。

下山很顺利,借着手电筒的光行进在漆黑的夜晚,临近村子的时候,总有划过寂静的犬吠。记得晚上狗都是放开的,我使劲蹬车,加速前行。“理想”赶上来喊着:“码表都显示每小时45公里了啊,晚上从来没骑过这么快!”

晚上11点多赶到日多,日多的住宿条件并不好,我们找到一家家庭旅馆住下,已是午夜。钻到睡袋里发个微博,算一算路程,到拉萨只剩下120公里,总算可以安心睡觉了。 6月28日,骑行第22天。从日多出发直奔拉萨,骑行120公里。

前一天是天黑的时候赶到日多,进店的时候没怎么注意,第二天起来才看清店的名字。

客栈的后院,第二层是客人住的地方。我和“理想”半夜到,懒得上楼梯,直接住到了一楼,那里是主人住的地方,当时人家还有点不情愿呢。许多到西藏的游客都担心安全问题,其实西藏的老百姓和咱一样,陌生人来了,人家还不放心呢。

日多的街道,部分路灯是太阳能电池供电的。
日多到拉萨的120公里路程以平路为主,早上8点多和“理想”出发,一路慢骑。

形象不错的藏族妇女,拍的时候已经走远了,打声招呼,人家害羞地一笑,反而加快了脚步。这张角度不好,人和牦牛头重叠了。

马上就要到拉萨了,“理想”看上去一身轻松。

接近拉萨的地方,村庄慢慢多了起来,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

油菜花地总是经典的背景

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同行的哥们儿,相互鼓励,不言放弃!

感谢一路上遇到的许多好心人,善良,友好。

墨竹工卡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地”。

到了墨竹工卡,“理想”推荐吃一种云南火锅——腊排骨火锅。

腊排骨火锅佐料不少,味道鲜美,没想到人在西藏却吃到了云南美食。

在“4567”里程碑前,又遇到磕长头到拉萨的一家子,小伙子说他们这样一天能走8公里。

一座非常壮观的斜拉桥,路边的一面悬崖被当作天然桥墩。

山顶上,是钢索的受力点。

今天是川藏线的最后一天骑行,经过22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全程骑行。下午4点多到达拉萨,看到布达拉宫的时候,心里很平静。

和“奥斯卡”、“浪子”、“添加剂”会合了。一周不见,“奥斯卡”看上去精神不错。

“添加剂”,一个不错的陕北汉子,六盘山户外俱乐部的好朋友。

看到你的时候,内心平静,顿生敬仰。
其实,你只是一个方向。
骑行的意义,永远在路上......

我的体能很一般,请了23天假再凑两头的双休日,也是为了赶时间路上就只休整了一天,前5天骑行感觉有点累,到后来就没感觉了。相信你只要在路上,22天应该不是问题。回复

嗯,是家带院子的上下楼,收拾得不错,床位费30。
把文字整理到一起发个附件保存下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于氢气球内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扛着什么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