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东北人为东北狗有问题吗?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孤傲卓尔不凡,直到我来到南方,然后我被冻成了一条狗!南北方人对彼此最大的误解是:南方人认为北方人抗冻,北方人认为南方不冷。

中国哪里人最扛冻,以前我会不假思索回答,当然是北方啦,尤其大东北地区,要不人家怎么熬过几个月的冰天雪地。作为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浙江人,我对东北大汉不畏冰雪的勇气膜拜不已。

直到我来到沈阳上大学后,才知道东北人民在耐寒能力方面是……

我惊讶发现,全班最禁冻的人居然是我这个浙江人,以及一个福建人。我还发现一个颠覆三观的规律——

越是来自北方,越不抗冻

东三省同学里,辽宁人的耐寒性强于吉林人,三者中垫底的当然是黑龙江人。我的6人寝室里,最先抵达的是齐齐哈尔大哥,当时我身穿短袖和单裤,而他已经穿上了长袖加春秋外套,以及一条销魂的秋裤。真的,他穿上了秋裤,在20度不到点的气温里,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在8月底穿上秋裤!

宿舍给每人配发一条厚被子、一条薄被子,都是棉花填充。我还很纳闷,开学季不是有炎热“秋老虎”(南方人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高温天气的一种称呼)么,为啥还发一条厚被子。

神奇一幕在当夜发生了,瑟瑟发抖的齐齐哈尔大哥穿着秋衣秋裤钻入厚被子里,不停埋怨近日秋雨很冷,身穿短裤短袖的我瞠目结舌。

来了沈阳才知道,北方城市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这个季节昼夜温差有15度上下,严重时逼近20度,夜晚通常是10度上下。

下午,寝室又到了3位室友,他们都是辽宁人,看到大哥的秋裤时,他们露出和我一样的惊奇眼神。

开学才一天,班里传出两件怪人怪事:黑龙江人率先穿秋裤,浙江人(即我)和一个福建人穿短裤短袖在公寓里行走。不过,三个神经病的故事很快被冲淡,因为同住一层楼的一个海南人居然在水房里用冷水洗浴!!须知我们学校自来水是钻井取深层地下水,水温不超过5度。

秋季一阵阵变冷,冬天来了,下雪了,下暴雪了。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零下10度,第一次见识东北的大雪,第一次体验了暖气的舒适,我甚至赤膊在寝室吃冰棍,欣赏窗外的雪国风光。

寒假到了,我要回到没有暖气的浙江了,悲剧来了。沈阳首发的火车来到终点站杭州,我一下车就觉得温暖如春,尽管这是江南最冷的1月份。我欣喜若狂告诉家乡冻成狗的伙伴们:“真暖和!比起沈阳,这里是春天。”这个逼,装大了,但装不过三天。

刚回家时觉得暖风扑面无比舒适,但很快保管冻得瑟瑟发抖。就这样,这个冬季成为我人生中最痛苦的冬季,我第一次尝到并习惯了暖气的好处,突然回到没有暖气的环境里……

现在大家明白为啥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很少有东北人吧,因为他们也扛不住冷,要么就直接跑到最南边的深圳、海南。

和大部分南方人一样,我的同事王富贵从小也一直以为北方人最不怕冷,直到18岁那年冬天从广州坐火车。绿皮火车从广州站哐哐哐地往北走,几个南方人和一个东北帅小伙坐一起聊天。大家纷纷说北方人讲义气、实在、身体倍儿棒。

车刚刚进入江西境内不久,温度略有下降,那位身形魁梧,浓眉大眼如杨子荣的东北小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知从哪里掏出厚厚的大衣裹上,嘴里还发出丝丝丝的声音。

只留下身边几位还穿着单衣、短袖的南方人面面相觑。

王富贵来自淮河流域的包邮区,属于中国体感温度最低的区域之一。扛冻,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当地小学生为了取暖发明一种游戏,叫“挤油渣”,课间男生全都聚集在走廊的拐角,所有人同时往墙角里挤,里面的人很快就挤暖和了,外圈的人会后退几部,再往里冲。

那时候,教室的门窗是四面透风,毫无保暖功能。有一次,班里的同学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双脚早已完全麻木。有人开始跺脚,很快,全班同学开始集体跺脚,水泥地上迅速升起的灰尘笼罩了坐着的所有人。

那是一节数学课,老师站在讲台上,也被呛得受不了,估计也几乎看不清学生了。她并没有生气,只是让大家跺暖和了就停下来,毕竟还得接着上课。突然,老师指着窗外操场大声说:“你们这些没出息的,你们看体育老师!”只见体育老师光着膀子,一边跑步,一边往身上搓雪!

冻疮伴随了王富贵几乎整个学生时代,许多同学的手和耳朵冻得惨不忍睹。

或许北方的朋友还不知道这种东东。名词解释,冻疮: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常见于两湖江浙人民。得了冻疮,必须得不断揉搓,决不放弃,确保血液循环。冻疮一旦没保护好,搞不好会年年都被冻伤,年年痛苦不堪。乡村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如果冬日也要操持家务,洗洗刷刷,那么,每年的严重冻疮,怕是很难避免。

冻疮最难受的不是冬天,而是开春后,伤口结痂、长新肉,痒的钻心。

王富贵有个同学,原本准备追求一个女生,台词都准备好了。晚自习,他突然回头准备对后排的她搭讪、进攻,却看见女生拿着笔的右手,几乎没有一个指头是完好的,手背上也有冻疮。

男生惊呆了,虽然自己也冻伤过,但从未见过冻得如此难堪的手。他憋住所有的台词,回过头,当场就放弃了。

不过,华东未必是最冷的地方。王富贵有一位朋友也是华东扛冻人士,他的极寒记忆定格在了湖南。他去湖南读书的第一年,与宿舍里的河南人、内蒙人等准备在宿舍度过一个充实的学习型寒假,不打算回家了。

然而,不是学习意志不够坚定,是冬季实在太冷了。大家都被冻得死去活来,各种电暖设备全开,也无法驱散一丝一毫的寒意。湿度太大是重要原因,内蒙小伙在被窝里放了个干燥剂的盒子,没几天就变魔法般出现满满一盒水。

晃着这一盒子水,这几个“北方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老老实实从学校滚蛋,乖乖回家过冬。

南方冬季之可怕不在于最低温度多少,而是室内室外一个温度,更让北方人难以置信的是,大晴天时室外因阳光充裕而温度高于室内。有时候南方人觉得家里这么冷,会出去转转。

大家想想,北方零下10度、20度的低温听上去可怕,可是只要居住在城市里、又不从事室外工作,很少暴露在寒冷的室外。进了地铁和公交后就热得想脱去厚厚外套,但凡屋子有暖气或空调,有时热得连衬衫都穿不住。

然而在江南,连续两个月处于0-10度,寒潮来时能到零下两三度。南方的严寒伴侣叫做潮湿,同样的低温,分别配合99%湿度与40%湿度,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体感温度。那种湿冷,是刺入骨子里的。

你在外冻成狗,回到家依然冻成狗,进了被窝照样冻成狗。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床单和被子里一样是0-10度,取暖就靠你自己用身体焐热了。人生中最考验意志的时刻,就是半夜缩在被窝里的你膀胱告急,起床上厕所还是继续赖床?这是一个不亚于哈姆雷特似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在南方到底——

传统上,在没有空调的时代,南方防御刺骨寒气的方法就是多加一床被子,如果不够就加两床,还得把被子另一头严密包扎起来,绝对不能一脚踢开被子末尾。至于穿戴,室内室外一样多,把全身裹严实,室内少不了一双老派保暖鞋,必须是牛筋底,后来有了毛绒绒的大拖鞋。

到了二月份,乍暖还寒的时节,南方人会脱掉棉袄、羽绒服,穿着睡衣上街出门。穿睡衣的最根本原因是:室内外温度几乎完全一致,不必换装,轻松出门。尤其是这种睡衣的保暖性能越来越好,以至于一度变成了冬日的街头时尚。

春节前后,一堆年轻的社会人、精神小伙,纷纷穿着花格子睡衣出门逛街,相约打麻将。时尚程度相当于穿淘宝款范思哲上衣,配不穿袜子的皮鞋。

只是穿睡衣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满大街都是刚从被窝里钻出来,仿佛还能闻到被窝里的一股暖意。

或许你以为穿睡衣上街仅仅是上海人的特色,南方其他城市纷纷表示不服。

除了衣物外,南方人还有很多取暖的物件,比如热水袋,里面装热水后捧在手里或装入大衣里。早期条件差,舍不得花钱,人家会用到盐水瓶,对,就是医院用的盐水瓶。这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广大群众发现盐水瓶非常适合做热水袋的替用品,一来大小适合,二来密封性好,里面的水不会漏出来。灌盐水瓶也要记得用布或者毛巾包裹起来,否则会被烫到。

勤劳有智慧的包邮区和更南的几个省人民还发明了一项取暖神器——火桶。

下方是个陶制圆形火盆,盆里多是木炭掩埋在用大锅灶烧完饭的灶灰,再隔上铁制的隔热盖着。

都是陪伴您身边的好用物。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取暖神器也在与时俱进,火桶升级换代,变成了电火桶!

它升温比较快,可以迅速制热,使用电火桶时大部分都是坐着的,因为站着的话,你的脚会感受到非常的……烫!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一种是外面有厚厚的棉布包裹的,双脚严严实实地裹在棉布里烤。不过有些人用一个冬天就想扔掉——实在是臭得惊人。

2004年后,远红外取暖器开始普及。它像一把落地风扇,又像一盏灯,照射到哪就热到哪,看上去非常高科技,对不对?

唯一的缺点是只能局部取暖,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屁股被烧红,你的手脚依然冰冷。

再后来,油汀开始普及了,外观类似暖气,实际加热效果也像暖气。缺点是费电,一小时起码1度电。它体贴地在顶部安装了小小晾衣架,可以烘干南方冷雨天永远干不了的衣服。

油汀还有个升级版——踢脚线电取暖器,可以精确设置温度,比油汀省电,外表也美观和高大上。但是,油汀和踢脚线电取暖器都有效力低的缺陷,通常只能单独放在卧室里,如果想把三室两厅同时加热,持续不断给家里供暖一个冬天,那么……

所以,完美解决方案来了——铺设地暖,也就是在地板下面安装散热管,热能从地板下往上传送。前提是房子按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施工,双层真空玻璃,密封性极好,具有外墙保温措施。旧式房屋用的是单层玻璃,很容易漏风,室内空调开得再大,热气还是呼呼往外跑。

再配上中央空调和燃气壁挂炉,真的实现冬季进屋就穿单衣、赤脚在地砖地板上蹦跳的梦想了。在空调需要除霜时,壁挂炉正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暖丝加热这个环节的耗电量。电费加上煤气费,三室两厅一冬季(12月到2月)下来到不了一万元。地暖+中央空调+燃气壁挂炉=包邮区中产阶级的装修标配。

防寒措施升级后,唯一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下一代的包邮区人民,在温室里长大,失去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抗寒基因。就像南方学子去了北方暖气区读大学,都会迅速失去扛冻神功,一回家就冻得半死。

那么以后中国最扛冻的是什么人,我说既不是江浙人,也不是东北人,而是各个地方爱美的女人们。

    我遇到的东北女人不要脸,撒谎,喜欢结团打劫。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行,不要个B脸的真多。遇见看起来有二两油贴起来跟肉饼似的,遇见你不好的 恨不得踩死你。绝对是烟台社会的不安静分子。我遇到的地痞也多,东北人绝对是一大害。害人不浅。

  除了一个我认识的大姐,人真好。有一段难过的日子多亏她有时候开导。可能她也需要个伴。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参考消息网12月12日报道

    港媒称,自今年9月以来,亚洲动物基金会一直用一系列吸引人眼球的海报来敦促内地人民勿食猫狗肉。海报上的画面显示,一双筷子伸向动物。伴随着图片的是一条简单的口号:“做健康吃货,请拒吃猫狗!”在引发公众愤怒之后,该组织被迫修改其在中国东北的具有挑衅意味的广告。

  据《南华早报》网站12月11日报道,这些广告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海报造成轰动效应后,亚洲动物基金会称赞此次活动是一大成功。但这些广告在中国东北地区遭到激烈反对。当地人认为吃狗肉是他们的一项传统,必须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沈阳,吃狗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遭到上班族抗议后,张贴在沈阳地铁里的勿食猫狗肉海报被迫作出修改。

  亚洲动物基金会的陈敏婕表示:“他们认为我们不该投放这些广告,因为吃狗肉是所谓的‘传统’。我们想告诉大家,传统并不是行残暴之事的理由。”举例来说,当地人对一些海报中用“保安”这个词来描述看门狗表示反感,认为这是对保安行业的侮辱。陈女士表示:“他们找不到任何真正的理由来抱怨,所以他们只好以此为借口。”

  报道称,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吃狗肉仍然司空见惯。一些人相信,吃狗肉能辟邪防病。还有人相信,吃狗肉能增强男人的性能力。

  广西玉林每年举办一次“狗肉节”来欢度农历夏至。让动物保护主义者感到气愤的是,当地人一般会在夏至那一天准备佳肴美酒,在烈日炎炎下尽情地吃狗肉。

  浙江某地本打算在2011年举办类似的“狗肉节”,然而在网民的强烈抗议下最终取消了这一节日。

  亚洲动物基金会的冯冬梅说:“事实是,如果你吃狗肉或猫肉,那么你根本不知道这些肉是从哪儿来的,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安全。”她表示,“一些人从街头抓来流浪狗和流浪猫――它们当中很多都是不健康的――甚至将别人家养的宠物偷走,把它们送到可怕的肉市。我们相信,知道了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面对猫肉狗肉的时候会完全失去胃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人古代被称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