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天王还有发哥都给内地捐过钱吗!慈善事业!几次地震?

因为对港乐无知的人太多了呗。玩知乎要认清楚一点,每一个肤浅片面的高赞回答背后,都藏着无数颗无知且盲目的大脑。

来知乎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发现自己的无知,然后设法提升它;一种是验证和巩固已有的偏见,“瞧啊,它告诉我世界就和我想象的一样!”点赞吧。

而深刻的文章往往挑战人的无知,所以会富有争议。我敢说:我这篇一定富有争议,有些人理解不了,有些人只看到最浅层的(比如统计数据),还有些人只选取巩固自己无知的片段——文章只让他看到中岛美雪和日本乐坛的影响。

注意,我这篇说到了几个层次的内容:港乐缺乏原创吗?港乐翻唱数量的变化?港乐为什么翻唱?港乐翻唱为什么成功?对翻唱应怎么看?港乐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果不熟悉港乐且理解力弱,就无法穿透所有内容

如果你想更深了解翻唱,甚至不仅是翻唱,想触摸少许港乐的本质,那就继续往下。

世界真得和想象的不一样,港乐真得和想象的不一样。但大多数人都不是港乐专家,他们只是听说过中岛美雪——哦,有的人知道香港有个顾嘉辉,还有更多人会想起黄家驹。

他们不知道港乐中那些灿荣群星的曲作者,江志仁、伦永亮、卢东尼、谭国政、林慕德、陈辉阳、陈光荣、泽日生、雷颂德,伍乐城、梁翘柏......他们不知道香港有的人论作曲的数量和质量,比罗大佑、李宗盛也不遑多让。

不知道只是因为见识少,去了解一下雷颂德,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质量出色,两年前随便一首老歌传到内地就红透网络,这首歌叫《处处吻》。

当然他们就更不了解江海迦(AGA)、Dear Jane这些新生代的港乐创作者,虽然前者的 wonderful u几年前就成为内地小资神曲,网易云音乐评论数20万+。

港乐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真实的情况就是:港乐存在大量翻唱主要是在80年代、90年代初之前,93年之后,港乐出现了原创潮流,翻唱逐渐减少,到了95、96年以后,群体性翻唱几乎绝迹

为什么90年代初以前港乐存在大量翻唱?不是香港没有创作者、没有原创歌曲,而是港乐已有的作曲能力,满足不了当时香港作为亚洲或东南亚的音乐娱乐中心对乐曲的庞大需求——没错,那时候香港就已经是东南亚甚至亚洲的音乐娱乐中心,不然为什么邓丽君、罗大佑将事业基地设在香港?

如果那时候的香港,就像今天的流量一样,只靠一两首流行的歌曲就可以吃一辈子,那么港乐可以说不需要翻唱,但在那个年代,香港对歌手的要求是必须每年都有歌曲爆红,最好一年有几首,这种情况就只好依赖所谓“翻唱”。

香港“翻唱”的出现还有一个原因:香港是国际商业中心,众多跨国唱片公司都在香港设分公司,比如当时全球最大唱片公司宝丽金就将亚洲区总部设在香港,郑中基的老爸郑东汉就是亚洲区总裁,统领宝丽金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唱片业,手中拥有大量国外音乐版权,这就是为什么宝丽金系歌手谭咏麟、张学友、陈慧娴、王菲早期翻唱歌曲都较多——今天所谓的“翻唱”,那时对于人家就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即便是这样,那时香港本地原创仍然不少,就拿林子祥来说,代表作中《敢爱敢做》《成吉思汗》是翻唱,但《长路漫漫伴你闯》《选择》《真的汉子》《分分钟需要你》《在水中央》都是原创,其中《真的汉子》《分分钟需要你》《在水中央》作曲就是林子祥——林子祥其实是创作歌手。

再看张国荣,早年翻唱过《monica》《风继续吹》,但也唱过《当年情》《倩女幽魂》《无心睡眠》等原创歌曲,而且他在音乐生涯还作为作曲者创作了《我》《沉默是金》《红颜白发》《夜半歌声》《红》《这么远,那么近》等歌曲。

重要的是,随着92、93年之后香港一大批原创音乐人的崛起,以及和台湾音乐人在原创方面的合作(例如周杰伦、陶喆就为陈小春写歌),香港乐坛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依赖日本原曲,包括“养活大半个香港音乐圈”的中岛美雪

92、93年,正是香港四大天王开始走上乐坛的时代,可以说那是香港娱乐业在华人以致整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年代,超过了80年代。

我们以每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为例,很容易就分析出这种趋势:

1993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是张学友《等你回来》、刘德华《独自去偷欢》、Beyond《海阔天空》、郭富城《狂野之城》、王菲《执迷不悔》、张学友《你是我今生唯一传奇》、黎明《夏日倾情》、刘德华《谢谢你的爱》、刘德华《永远寂寞》、张学友《只想一生跟你走》,其中有翻唱嫌疑的只有《夏日倾情》、《永远寂寞》两首。之所以说“翻唱嫌疑”是因为作曲是外国人,但不确定是不是为歌手量身定做。

(此处新插一句:那些认为原创金曲不如翻唱金曲传唱广的人,只是一种错觉,就以1993年中文金曲为例:原创《海阔天空》《执迷不悔》远比《夏日倾情》《永远寂寞》传唱更广、知名度更高

到了1995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是李蕙敏《你没有好结果》、郭富城《纯真传说》、张学友《离开以后》、周华健《浓情化不开》、彭羚《如梦初醒》、郑秀文《舍不得你》、陈慧娴《我寂寞》、黎明《一生最爱就是你》、张学友《这个冬天不太冷》、刘德华《真永远》,十首歌曲全部是原创,无一翻唱。

1996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是彭羚《彷如隔世》、郑秀文《放不低》、陈慧琳《风花雪》、汤宝如《感冒》、许志安《男人最痛》、张学友《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黎明《情深说话未曾讲》、刘德华《情未鸟》、郑伊健《友情岁月》、郭富城《最激帝国》,十首歌曲仍然全部是原创,无一翻唱。

可以说1995年以后,我们所熟悉的粤语歌,除了偶尔跳出一两首翻唱,几乎都是原创。这种情况谁还说什么“中岛美雪养活了大半个香港音乐圈”,真是无知无畏。

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使在90年代初之前港乐存在大量翻唱,但都不是简单的翻唱,而是通过作词、编曲、舞台、舞美、形象定位赋予了歌曲完全不同的魅力

这可不是简单的翻唱,说这是一种升级式再创作一点也不夸张,早期港乐真是具有一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惊人能力。

陈慧娴的经典《千千阙歌》原曲旋律来自日本歌手近藤真彦的《夕阳之歌》,近藤真彦当年的表演还有视频,可以对比一下陈慧娴89年告别演唱会《千千阙歌》、梅艳芳最后演唱会《夕阳之歌》,后两者可以说有本质的提升。简单说就是近藤真彦的版本简单、直接,而陈慧娴、梅艳芳的版本深情、丰富。

《千千阙歌》完全是在香港语境中,结合中国传统元素重构了整首歌曲。仅歌名“千千阙歌”就每个字都透着中国古典的意蕴和韵味,大师林振强创作的歌词将中国文化式的离别意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林振强 《千千阙歌》

面对这样的杰作,拿出一点文化自信吧!绝不是什么日本人养活了香港音乐圈,而是香港音乐人利用自己残留的中国文化底蕴,结合现代化的编曲制作和商业设计,将外来乐曲旋律点铁成金,使得歌曲在新的文化、新的情境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认识港乐还要知道一点:鼎盛时期的香港乐坛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这个独特点就在于:对于鼎盛时期的港乐,音乐性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

港乐在前期的确存在很多翻唱,中期少了不少,后期就更少。为什么前期存在很多翻唱?我前面说了一方面是满足市场对乐曲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那时候的港乐,核心竞争力主要不在作曲上,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扬长避短,用一些别人的曲?

以前的港乐,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整合、统合的能力,是将作曲、作词、编曲和歌手气质形象,以及服装、舞美各个方面进行融合。

香港非常重视演唱的视觉呈现,这是很先进的音乐理念。8090年代只有欧美才能做到,例如大卫·鲍伊、迈克尔·杰克逊等身上有体现,日本能做到一部分,但亚洲做得最好的就是香港。而韩娱能做到已经是2000年以后,内地完全有这个意识已是2005年后。

现在都视频年代了,很多人喜欢“看歌”而不是“听歌”,应该能明白视觉呈现的重要性。

我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打造了梅艳芳影响力和地位的,有一个很重要的推手,是叫刘培基的服装设计师,也就是电影《梅艳芳》古天乐演的那个人物。刘培基根据梅艳芳的特点、性格以及音乐风格,设计了梅艳芳的舞台形象,打造了“百变梅艳芳”这个音乐舞台品牌。

正因为港乐具备极强的音乐和舞台的融合能力,8090年代港乐真正领先亚洲娱乐圈的不是唱片,而是演唱会。

张国荣和梅艳芳唱《芳华绝代》:香港演唱会往往有超越时代的活色生香
华语流行音乐最精彩演唱会之一:陈慧娴《几时再见演唱会》

陈慧娴89年的《几时再见演唱会》,32年前的演唱会,相关视频这几年在B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仍然有极高播放量,有个对演唱会《千千阙歌》的高赞评论“她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梨花带雨”——这就是视觉呈现带来的。

所以,我们要跳出对作曲旋律的执念,认识到流行音乐是综合性的艺术,作曲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才能明白流行音乐文化。

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港乐后期作曲原创能力更强了(仍然出了不少好听的歌),但影响力却日益衰弱?部分原因是港乐的统合能力减弱了,这方面被韩娱甚至内娱超越,有多少人会听一个没有传播特点、不被传媒关注的歌手的歌曲呢?

流行音乐本质是商业文化,脱离了商业设计和营销传播,再好的歌曲终归是小众。

推荐大家去看后天上映的电影《梅艳芳》。

说完非音乐性,再说说音乐性。音乐性不仅有作曲,也包括作词、编曲和演唱。可能听过很多热门的翻唱歌曲,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对于歌曲作曲最重要,其实作词、编曲和演唱都很重要。

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陈慧娴的《飘雪》,翻唱自桑田佳佑作曲、日本歌手原由子演唱的《花咲》(《花开的旅途》),《花咲》在国内也有传播,大家可以到B站搜搜,原由子是小嗓唱法,不如陈慧娴《飘雪》的清澈透亮、大气包容。

《花咲》的翻唱除了陈慧娴的《飘雪》,还有高胜美的《蝶儿蝶儿满天飞》(没错,台湾歌手也经常翻唱,只是少有香港那么成功),大家不妨仔细比较三个版本的歌词(《花咲》百度百科有日文歌词也有中文翻译):

吹来的风告诉我夏天到来

《蝶儿蝶儿满天飞》高胜美 唱

蝴蝶恋花美,花却随春去春回。
与君双双飞,你却只能留一夜。
人情似流水,流到我心却是泪。
爱一回,痛一回,离别能教肠寸结。
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魂散飞。
我心慢慢给,你却将爱当宿醉。
良人唤不回,回到我梦都成灰。
盼一些,恨一些,却始终不懂后悔。
蝶儿蝶儿满天飞,OH,花儿不谢,情不会飘雪。
蝴蝶恋花美,花却随春去春回。
与君双双飞,你却只能留一夜。
人情似流水,流到我心却是泪。
爱一回,痛一回,离别能教肠寸结。
蝶儿蝶儿满天飞,OH,盼和你再梦断一回。
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魂散飞。
我心慢慢给,你却将爱当宿醉。
良人唤不回,回到我梦都成灰。
盼一些,恨一些,却始终不懂后悔。
蝶儿蝶儿满天飞,OH,花儿不谢,情不会飘雪。
蝶儿蝶儿满天飞,OH,盼和你再梦断一回。

《花咲》和《蝶儿蝶儿满天飞》都与花有关,而《飘雪》是唱雪,立意差别就很大。

《花咲》是结合日式的“物哀“,抒发旅途感受,情感偏单线条,《蝶儿蝶儿满天飞》提到了爱情,“我心慢慢给,你却将爱当宿醉”、“与君双双飞,你却只能留一夜”,都是普通情歌表达,说直接就是有点陈词滥调。

而《飘雪》完全不一样,由飘扬的雪花触发想念,想念中有温暖:“抱拥飘飘白雪中/让你心中暖/去驱走我冰冻”;也有追忆的痛苦:“又见雪飘过/飘于伤心记忆中/让我再想你/却掀起我心痛”;而最后还是回到深切的爱情上:“原来是那么深爱你/此际伴着我追忆的心痛”。一波三折,一咏三叹,情感细腻和丰富。

《飘雪》之所以成为经典歌曲,固然是原曲的基础很不错,但和陈慧娴的精彩演绎,以及歌词字字句句唱入人心都有关系。

《飘雪》最初收录在陈慧娴1992年的专辑,那是陈慧娴离开香港去美国留学的第三年,专辑名称就叫《归来吧》,那时久别香港的陈慧娴已于1991年和自己的初恋欧丁玉分手,物是人非,《飘雪》唱的就是这样的情感。这就是港乐厉害的地方,针对歌手写词编曲,重构出和原曲不一样的情境(情感境界的简称)。

后面有些内容长了,深了,写得像半篇港乐论文。做个浅显通俗的总结吧。

华语流行音乐在早期存在大量翻唱,不仅是香港,内地台湾都如此。邓丽君翻唱过大量欧美、日本和旧中国老歌;内地80年代有大量流行歌曲翻唱自境外,歌手张蔷的翻唱专辑卖到街知巷闻,销量世界前列。正如前面说的,港乐翻唱较有特色,这是港乐早期的成功因素之一。

翻唱是音乐行业常见的现象,也是华语音乐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讽刺和指责的。尤其是对于歌手,翻唱依然需要对歌曲有精湛的演绎,7080年代翻唱出色的歌手,他们的水平放在原创年代依然会大红。

更重要的是,作为乐迷,要明白音乐是综合艺术,作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多小一部分?我们粗略算算:如果说CD中的一首歌是100分,可能是这样的:作曲占25,演唱占25,作词占20,编曲占20,定位包装等等占10,当然不精确但大略如此,也就是CD的一首歌作曲大约就占25%。

如果是演唱会,因为还涉及舞美、服装等等因素(前面说港乐看重视觉呈现),作曲可能就更只占20%。也许你会说,只占20%那你为什么还找日本曲子翻唱?可以随便找个曲子啊。不是这样的,20%也很重要,在原创意识还不强时,会努力去找最合适的曲子,就像努力写好歌词是一回事。

打一个比方,你参加单位的某个工作小组,小组由四五个大家认为合适的人组成,其中一人承担了20%-25%的工作,后来很多时候他都没有参与,然后外面有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半是靠他养活,请问你是什么感受?这样说不知能不能理解。

所以,别说什么谁谁养活了大半个音乐圈,如果要说,只能说音乐交流让音乐人互相养活,翻唱延展了旋律的可能性和传播度,曲作者获得不菲的版权费。在学习和再创作中,原创也会发展起来

这个挺长的回答,写的不仅仅是翻唱,还写了片面认知如何影响我们洞察力的一个故事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就急不可耐下结论,将所知因素夸大,升级到压倒一切的程度,最后它长成为把我们拖入偏见陷阱的怪兽。这类的情况包括而不限于:港乐成功主要依靠翻唱,某个明星红只是因为长得帅,隔壁同事晋升全靠和领导关系好.......因果关系被简化、标签化,更多进步或创造被忽略,选择性相信成为我们心安理得无视事物(港乐、明星、同事等)的借口,是坐井观天的那个井壁。

这才是这个回答想要表达的。

PS:评论有人问港乐现在为什么衰落,我后来在另一个问题做了回答:

25岁那年,饱尝人间疾苦一夕爆红的周润发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1987年,第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里的出色表演捧走影帝奖杯,领奖台上,他面色沉重,抬头仰望天空,长叹一声说:

“我足足等了三届,为什么在我最没有心理准备,穿的最随便时,才得了这个奖。”

正当台下观众都被他的情绪感染时,神操作来了,只见周润发从口袋里掏出一叠请帖,开始挨个儿派发,“不好意思,小弟又要结婚了…”

那年,香港票房年度前十的作品中,有五部是周润发领衔主演。

那晚的金像奖影帝奖杯,在周润发赶回片场的路上不小心摔成两段。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横竖一场空。

还好,还好,请帖发出去了。

1988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周润发为张国荣颁奖,张国荣冲上台就直接飞扑入周润发怀中,周润发为了接住他,手里的话筒都掉了。

接下来,周润发给张国荣打歌,恶搞了一段《倩女幽魂》,一首好好的年代金曲被他唱的荒腔走板,台下观众开心的前仰后合。

70后心目中,周润发是深情款款上海滩许文强;

80后心目中,周润发是钞票点烟的小马哥;

90后心目中,周润发是竹林深处的李慕白;

00后心目中,周润发已经是殿堂级神话,是56亿身家裸捐的大善人,是满街乱窜的买菜大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你以为的周润发。

在小编的认识里,周润发是香港最鲜活年代的代言人,那时的娱乐圈光怪陆离,活色生香。

周润发之后,四大天王时代,明星已经进入了人设的套子,江湖再无传奇…

如果你愿意,可以称呼周润发为DR.Chow。

如今手握两个文学博士学位的周润发,完全担得起这个称呼。

当然你也可以叫他阿Fat,因为,周润发是苦出身的孩子。

他出身在南丫岛,小名细狗,随便叫叫,能活着就好。

周润发的爸爸是海员,他一个人的收入养五个小孩,老婆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小儿子细狗最大的愿望是想买一双五块钱的白球鞋,这样就不会再被同学嘲笑。

细狗小时候没有梦想,从天明玩到天暗,日复一日,吃得饱就吃,吃不饱就算。

这种日子直到父亲突然去世,他被迫退学而结束。

细狗一夜之间成长为周润发,男儿要当得家,因为五官立体身材高大,他去做门童卖胶卷,倒也不是没有活路。

70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制造业楼市并驾齐驱,东方好莱坞满满的钞票催生出娱乐业的空前繁荣。

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电影布景;

随便拦个行人,都可能是天才演员;

金庸的江湖,尚未远去;

卫斯理的冒险,仍在继续。

红磡鼓声一响,全亚洲的歌迷,心脏要偷停几拍。

随便跟朋友去面试,你就是下一个巨星。

周润发就是这样进的TVB艺员训练班。

成长于南丫岛的背景,让他有种不合时宜的奔放,在生活中稍显浮夸,放进戏剧里刚刚好。

我们后来人称之为“解放天性”。

而从小艰苦的成长环境让周润发极其知足,每一天都很感恩,他从不抱怨收入,一心做戏,被导演折磨根本不放心上,心脏大得不得了。

1980年,TVB拍《上海滩》男主角定的是当时娱乐圈顶级小生,郑少秋,谁知开拍前,郑少秋在《楚留香传奇》受伤,男主人选一时轮空。

郑少秋极力推荐周润发,25岁的周润发一炮而红,周润发版许文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轰动。

时隔三十多年后,仍然没有人能超越。

25岁的周润发和26岁的赵雅芝

周润发凭《上海滩》坐上了TVB男演员头把交椅,他一直感念郑少秋提携之恩。

某个颁奖礼上,周润发单膝下跪感谢郑少秋的恩情。

还是1987年,千粒星慈善活动。

大会司仪由周润发,曾志伟担任,为了活跃气氛他们被安排互相砸蛋糕,可是好巧不巧,推蛋糕上来的,是1986年亚姐冠军利智。

周润发看着身段诱人的利智,突然产生了恶作剧的念头,“谁身上蛋糕最多,谁就最受欢迎”,说完,他拿起整个蛋糕砸到了打扮精致的利智身上。

全场瞬间惊呆,继而爆笑,利智强撑出笑意,忍到后台,四下没人,她再也控制不了,难过地哭了。

正好张国荣路过看到这一幕,他连忙过去安慰利智,利智说:“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

她这么问不是没道理,在利智出道那些年,她从没得到过任何立体的人物,在所有影片中她都只需要负责穿着暴露,风情万种,演绎天生尤物。

1988年,利智和周润发合作的《老虎出更》有一场互殴戏码,脚趾头想也知道,利智肯定不敢对人高马大185CM的周润发下手,她都是假打。

周润发就不一样了,他每一下都来真的,对着大美人毫无伶香惜玉的意思,小编看得心惊惊,有个镜头利智被砸在地上,颈椎着地及其凶险。

但是,说周润发欺负内地人,这个帽子就戴得大了点。

周润发做戏出名的认真,一开拍他就把自己当成戏里的人物了,同一部戏里,导演要求他生吞鸡蛋,连吞12个周润发眉头都没皱一下。

用蛋糕砸利智的事情,当他发现利智哭了,也慌忙道歉,玩笑开大了!

当然这不妨碍他下次还敢开玩笑。

1992年,周润发和叶德娴为刘德华颁奖。

周润发上台后玩笑开到尽,先是问大家,“我和叶德娴像不像一对小情侣?”

叶德娴比他大11岁,听到这话还挺受用的。

开奖时,周润发喊遍所有当红明星的名字,“是张学友,不对不对”,“是郭富城,不对不对”,“对了,是梅艳芳吧…”

梅艳芳是当晚的司仪,她好脾气地赔笑,“我早就不拿奖了,发哥”,终于,周润发念出了刘德华的名字。

92年的刘德华还满脸青涩,他上台就先感谢从加拿大专程飞来给他颁奖的叶德娴,“感谢妈咪同埋(和)发哥。”

周润发又来了,“叫妈咪?最多叫阿姐啊,会不会做人啊!”

刘德华脸刷就红了,吞吞吐吐不知如何解围。

有周润发在,别说四大天王要乖,各种老江湖也必须乖。

你看梁家辉,站在潇洒派掌门人发哥身边,哪里有一点点座山雕的气势,乖得像个门童。

周润发对谁都敢开玩笑,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余铮问他,“发哥,你同时间拍那么多部戏会不会乱啊?”

周润发脸上挂着标志性笑容,“不会啊,老板给那么多钱,一见到钱我就开眼啦!”

时间进入2000年后,大批内地艺人到香港发展,尽管颁奖礼上的周润发比起年轻时候已经客气很多,还是吓到很多媒体。

2001年,金像奖颁奖礼,章子怡凭借《卧虎藏龙》入围女主,但她本人并未到场。

开奖嘉宾是周润发和梅艳芳,当晚段子的主题是,女演员怎么打入好莱坞。

讲来讲去,她们说还是内地女演员成功机会更大。

周润发原话:“听话,听教,什么都肯做。”

周润发回答得好自然:“接葡萄喽。”

此话一出,连梅艳芳都赶紧换话题。

周润发内涵的是章子怡的名场面。

当时章子怡21岁,用港媒的话说“满脸写着野心”,用陆媒的话说“不管你喜不喜欢她,章子怡红定了”,她的确是下了狠心,一定要红。

在戏里,她狠,手指甲被刀整块打飞,她把手指埋进雪里止住血,继续拍;

在戏外,她也狠,四月份成龙的41岁生日会,章子怡放话“要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大哥”,两大名场面诞生。

第一个名场面,是成龙到达现场时,章子怡直接迎上去在众多媒体面前抱着成龙的脸一阵猛亲,五个红唇印送上,成龙双眼迷离。

接下来,成龙兴奋地将礼物打横抱起来,带进生日会内场。

章子怡咬着手指笑得见牙不见眼。

内场更刺激,章子怡拿了提子一颗颗喂成龙吃,成龙半跪在地,吃完提子要吐皮,章子怡伸出纤纤玉手接住,还说“我们中国人不乱扔垃圾”。

该场景,后来娱乐史称之为“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那年的章子怡只不过比现在的张子枫大一点点,在她之前及她之后,内地娱乐圈再没有人如此露骨。

对待明星心狠手辣的周润发,对待普通人却格外亲切。

如果你在香港九龙城附近街市闲逛,也许就会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的长发男士满脸笑容地和你打招呼。

有时他还和店主聊聊经济形势,猪肉价格。

有时候,他和老婆一起出现,买菜还薅走两颗葱。

你在小餐厅吃饭,听到隔壁桌有人过生日,转头去看,Maybe就是发嫂正在给发哥庆生。

路人合影的要求,他来者不拒,哪怕你向左走,我向右走。

成名40年,他决定不要孩子,全部身家56亿身后裸捐(财富数字为发嫂陈荟莲2018年亲口证实,没有任何第三方估算)。

他至今最新一部作品已经是2018年的《无双》,该片入围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单元。

随着年岁渐长有人问他:

“会不会担心被遗忘?”

周润发说:“浪来了我就冲出去,没有浪的话坐在海边看看也很开心。”

他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是最有性格的影帝,亦正亦邪,大隐于市,周润发是不可复刻的经典!

在20世纪90年代初,统治了香港乐坛近十年的谭咏麟、张国荣几人退出,造成香港乐坛一度出现真空期,而这时候,以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为代表的乐坛新人在前辈让路之后慢慢崭露头角,成为乐坛新星。周润发则是一开始就是以演员身份出道的,在80年代凭借电视剧《上海滩》,电影《英雄本色》、《监狱风云》和《赌神》等多部影视剧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影视圈的影响力和地位,与“四大天王”中几人的发展路线不同,因此,周润发没有进入香港“四大天王”之列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润发的56亿到底捐了没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