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个月大的小狗,脖子上的毛被邻居家的熊孩子给剃了,多久才能长出来原来的样子?

在家里养一只宠物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爱好之一,在家里养一只圆滚滚的小狗即养眼又有趣。蠢萌的哈士奇,可爱的折耳猫,毛茸茸的贵宾,人们在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面前毫无抵抗力。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在这些可爱的事物面前则更加容易丧失理智。即使不愿意在家里面直接养一只宠物,大部分人还是对网上的熊猫直播流连忘返。(笔者我就很可耻的看熊猫吃竹子吃了一整个晚上)

不仅仅中国人民喜欢可爱的大熊猫,全世界人民对于这个圆滚滚的胖达都欢迎至极。不管在哪个国家,熊猫都只需要卖卖萌就可以得到国宝级的待遇。24小时的专人照看只是最基本的,每个国家还要花上好几百万美元给熊猫修好有空调的别墅,景色优美的园林,成片成片的竹林。

不仅仅熊猫有着高人一等的待遇,连很多富豪家的狗过的也比绝大多数人好。我的一位好友光是每月给狗买狗粮就要花掉七八千块钱,在一定年龄之前还要去专门的宠物学校学习宠物礼仪,学会如何遵守主人的命令和更好地卖萌。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猫小狗可爱呢?

首先,这些可爱生物的第一个审美模因就是毛茸茸的身体。作为哺乳动物,我们人类天生就对于毛茸茸的东西有着一种发自基因本能的喜爱感。这种喜好感不仅在我们身上存在,连猴子也会表现出对于毛茸茸的依恋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项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和母亲分离,并在今后的时间里面让它和两个妈妈待在一起:铁丝猴子妈妈和毛绒玩具猴子妈妈。哈洛将一个奶瓶挂在铁丝猴子妈妈的胸前,并确保当恒河猴宝宝饿了的时候可以从铁丝猴妈妈身上得到营养补充。然而,只有猴宝宝饿了的时候才会到铁丝猴妈妈的身上去喝奶,更多时候他还是更加愿意和毛绒猴子玩具妈妈待在一起。

很多人认为,这个猴子实验的结果在人类的身上也适用。人类对于毛茸茸生物的依恋是一种隐藏在基因深处的本能。毛茸茸的东西通常和安全感,温暖等正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由自主的去多接触。

与毛茸茸的温软相反的,则是冰冷光滑的触感。蛇等爬行动物就具有这种最典型的身理特征,光滑冰冷的鳞片和铁丝猴的触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小猫小狗这样收到广泛喜爱的生物不同,很少有人会真正觉得“蛇”和“蜥蜴”很可爱。仅有的少数养殖者,也更多是觉得养蛇很酷,而不是觉得蛇很可爱。

这种对于冰冷光滑皮肤的憎恶其实也是由进化论导致的。前面提到过,这种质感的主要来源是蛇和蜥蜴等爬行动物。当人类还未进化完全的时候,树上的猿猴们在采集果实的时候就已经和蛇有着无数次的正面交锋了。可以想象的是,一些作死的猴子发展出了喜欢光滑蛇皮的独特喜好,(你看,树上这条滑溜溜的蛇好可爱,吧唧!)然后在丧命于和毒蛇的一次嬉戏中。而乖巧的猴子们对于毛茸茸东西的喜爱,让他们满足的待在母亲的怀抱里面,成功的长大成猴。

回到本书最初的那个观点,审美只是基因保持自己延续的一个工具而已。从这个恒河猴实验中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喜欢毛茸茸”作为一个审美倾向,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是在灵长类中普遍存在的,甚至在哺乳类中都可能广泛的存在。

让人类基因延续下去,除了对于危险的趋利避害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于后代的照顾。在所有的动物之中,人类的幼崽可能是最脆弱的一种了。在5岁以前可以说对于外界一切危险都没有抵抗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

这个时候,父母对于婴儿的看法就很重要了。

我小时候一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生我,不仅吃喝拉撒要他们管,青春期的时候还要叛逆,再长大一点还要问他们要钱。直到自己开始对小猫小狗产生兴趣以后,才发现这种养育可爱生物的冲动真的是人类的本能啊。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产生了一些特定的突变,让他觉得婴儿是世界上最丑陋的生物。那么刚生下来的时候,小婴儿就得在垃圾堆里面找到自己一生的归宿,活不了多久就带着自己可悲的基因消失在了浩渺的基因池里面。随着优胜劣汰法则的延续,能活下来的生物便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幼崽是世界上最好看,最可爱的生物。

因此,无论婴儿有什么特征,都会被我们归纳在可爱的范畴里面。不管是肉嘟嘟,圆滚滚的身体也好,还是大眼睛,圆脑袋,都成为了可爱这个审美模因里面最明显的特征。顺便说一下,我们觉得婴儿眼睛大是因为眼睛在3岁以后基本就不会再变大了,而脑袋还会继续变大。也就是因为婴儿脑袋小,所以才会显得眼睛大。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因为婴儿具有这些审美特点才觉得婴儿很可爱,而是因为婴儿具有这些特点我们才觉得这些特点代表着可爱。这里的因果关系其实是反过来的,无论婴儿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都会最终被我们接受,并感到可爱。

回到小猫小狗的身上,我们便能发现他们和人类婴儿之间许多共同之处了。圆滚滚的折耳猫,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视觉上面和人类的婴儿是如此的相像(都有大脑袋,大眼睛,圆滚滚的身材,粗短的手脚)以至于人类把自己对于后代的喜爱叠加到了这些与自己生命毫无关联的动物身上。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对于不同动物的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一只狗的生命和一只蚂蚁的生命都是相同的,都属于动物的生命,但是人类对于这两种动物的感情却截然不同。如果有人在网上发布一条肢解宠物狗的视屏,迎接他的一定是全体网民的集体声讨。而踩死蚂蚁的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这种昆虫类生命报以些许同情。

越是和人类相像的动物,在人类情感的位置上面就会越发的重要。我们评判一个动物的美丑,跟其本身在同类中的吸引力是毫无关系的。一个动物的美丑只和它与人类幼崽的相似度有关。越是和人类幼崽相似的哺乳动物,就越是容易获得人类的喜欢。

虽然你家的熊孩子一定会长大,但经过现代技术选育的宠物却可以永远的保持在近似于人类幼崽的状态之中,让人们可以无时无刻的享受到养育可爱动物的乐趣。很多人对于宠物的喜爱,也只是满足自己审美私欲的一个手段罢了,就算许多女士会将自己养的宠物称为自己的“儿子”,他们在更多的时候还是将宠物当做一个满足自己喜好的工具来用。

说到这里,很多狗粉肯定要冲上来把我大卸八块了。他们一定会不厌其烦的在我面前申明,自己的狗是多么的有灵性,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绝对不会闯祸等等。这种将宠物伙伴称之为“工具”的行为是没有人性的。

然而,我在这里想要表明的是,小猫小狗和前文提到的商品化小鲜肉其实本质上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出来的满足人类审美的一个商品。正如明星小鲜肉在微博上面的一举一动都是团队操控的结果,小猫小狗许多看似有灵性的举动也是人工选育下培养出来的。

  1. 可爱的行为源于基因中讨好的本能

以狗为例,人类将狗当做自己的伙伴,那么我们可曾想过在狗眼中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呢?一个流行的观点是狗的忠诚来自于对于在狼群中养成的阶级习惯。

众所周知,狗的祖先是狼。人类对于狗的驯养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左右,在这段时间里面,狗和狼已经产生了一些基因上的不同。但是,在狗的基因里面,还埋藏着一些旧时留下来的习惯,wolf pack mentality(狼群思维)就是其中之一。

female),一个狼群通常有3到7头狼组成,这展现出了狼群和家庭的第一个相似性:人数。现在的家庭通常也有至少三个成员:爸爸,妈妈和子女。对于狗来说,主人的身份其实是由头狼演变过来的。而一个家庭的隐形阶级通常会由体型所决定,即父亲的身体粗壮于母亲,母亲的身体粗壮于子女。而小狗因为体型的缘故,则会被自己自动的归为最弱的那一档次。

狼群和家庭的第二个特点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进食,玩耍当中。很多人在训练自己狗的时候都会有意识的训练狗的一些习惯,诸如只能在出门的时候排泄,扔出飞碟以后狗会自动捡回来,让狗做下,狗就会坐下,而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分配食物的权力。在一个狼群中,通常只有最能打的头狼才具有分配食物的权利,而食物链低端的狼只能听从头狼的安排。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狗主人分配给狗狗粮的一幕其实是非常相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按时给狗喂狗粮的原因。

头狼和主人在狗心中是有着许多相似的特性,结合狗和狼在基因上的相似性,很可能在狗的心目中我们并不是他的主人,而是头狼,而家庭也被抽象成一个狼群。

因此,很多在我们眼中可爱的行为举止,都是基于服从头狼的天性而产生的。摇尾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狼,但是狼在感到情绪愉悦的时候也会摇尾巴。而狗在摇尾巴这个方面似乎比狼更加频繁,这个结果同样也是由人类的长期人工选育所造成的。上千年的人工选育让那些倾向于讨好人类的狗存活了下来,而那些桀骜不训的品种不是倒在猎人的双管猎枪下,就是被家庭所遗弃。久而久之,留下来的那些狗的品种便有着最高深的献媚技巧。

  1. 隐藏在可爱外表下的是一只无形的手

现代人工选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才是真正的毫无人性的产业。无良的商家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倾向(大眼睛,圆头,圆滚滚的身体),将一些有基因缺陷的宠物有目的的去繁衍。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前提下,这种繁育丝毫不顾给动物本身带来的痛苦。

苏格兰折耳猫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产业不为人知的一面。

苏格兰折耳猫的耳朵整齐地扣在头上,于是很自然地人们在头脑中把它们划到了‘精灵族’的一边,猫中的折耳‘精灵’。据说在1961年,苏格兰一户猎人家里的一只母猫产下了一窝小猫,其中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它有着白色的皮毛、紧扣着的耳朵和像小精灵一样的脸,因为原产地靠近苏格兰的库泊安格斯,从此便根据出生地及耳朵下折的现象,命名这个品种为“苏格兰折耳猫”。最初的这只猫取名为SUSIE,它便是苏格兰折耳猫的始祖,后来SUSIE又生下了另一只白色折耳猫。这时,牧羊人的邻居,一位叫威廉·罗斯的牧羊人注意到SUSIE有着独一无二的耳朵。于是决定同他的妻子Mary一起,从这一只小猫着手试验,繁殖有折耳特征的新品种。

但是折耳猫有天生的“基因缺陷”,折耳和折耳繁育出来的小猫带有遗传病,一旦发作终身疼痛会造成行动不便。并且,即使是没有“发病”的折耳猫,也会终生伴有关节粗大、手掌脚掌变形、体质较弱等问题。

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人类不惜牺牲一整个物种未来世世代代的幸福。讽刺的是,越是爱好动物的人,在这个时候便越是沉默。 他们有目的性的忽略动物主观的痛苦,主观的将一种有基因缺陷,肉体畸形的动物当做这个物种的楷模。

这里我用上了“畸形”这个词,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长得不好看,而是因为这个猫长得不符合猫的正常外表。

想象一下,有一天地球被高科技的外星人占领。人类被豢养起来,成为外星人的玩物,并且被有目的的交配来获得符合他们审美的新人品种。外星人可能觉得满身牛皮癣的人类是最可爱的人类,于是便有目的性的让易发牛皮癣人群近亲交配,以此获得更多易发牛皮癣的后代,与此同时死后不顾这类人的痛苦。

这种完全符合外星人审美观的事情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却是一件无比恐怖的事情。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群生下来就要忍受终身痛苦的宠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折耳猫就是这群基因扭曲的牛皮癣患者,而我们就是外星人。

很多人可能会开始质疑,我才不管什么基因缺陷呢。老子花钱买的宠物,好玩好看就行了,我才不需要知道它为什么好看呢,基因缺陷又不在我身上。

然而,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需要用一整本书仔细剖析审美这个概念的原因。一些我们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却可能开始于一些扭曲的东西。18世纪的美国农场主才不会管黑人为什么也算是人,他们只会觉得黑人理所当然应该被当做奴隶来使用。而22世纪的人可能也会对于我们现代对于动物的摧残大家批判——就像我们现在批判奴隶制一样。

文明和思想精神应该是逐渐发展的,从“君权神授”到“人人平等”,再到一定程度上的“人兽平等”,随着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人们最终将会拥有越来越先进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迈向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审美就是一个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当你开始思考什么是美,为什么美,如何才能发展出更高级的美的时候,你也就是在像一个更高级的精神平等前进。

既然现在我们知道了小猫小狗的可爱其实起源于我们对于婴儿的爱,我们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份喜欢流向应该流向的地方,而不是畸形的将一份爱沉重的赋予到其他物种身上。

现在流行开来的一个趋势是,用虚拟的东西去代替现实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的欲望。既然人们喜欢大眼睛,圆脑袋,圆滚滚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些虚拟的东西来代替呢?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卡通人物活跃在音频上面,毛茸茸的玩偶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替代品。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有一天机器人技术足够发达,那么我们便无需将自己的审美欲望强加在动物身上,而是可以直接制造出满足我们需求的宠物。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人有两套审美机制。一套是崇拜强者,以满足自身生存和更好的发展为目的的两性审美。另外一套是欣赏弱小,以满足后代生存和更好的发展为目的的血缘审美。两种审美机制都是在进化论自然选择的自然法则下,经过时间检验后,幸存下来的两种对于基因存在最有帮助的审美法则。

不论是女性对男性的外在要求(皮肤白,五官深邃,身体健壮)还是社会对个人的西装革履的着装要求,体现出来的都是强者崇拜的这个审美体系。而人类对于小猫小狗的爱慕和娃娃音的向往,则体现了对于后代的关注和保护这个审美体系。

我们这里先从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开始讲起:幼态持续(Neoteny)。从婴儿身体的整个比例上来说,婴儿的头部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而成年人的头部占身体的比例则较小。而婴儿腿部占身体的比例则比较小,成年人腿部占身体的比例则比较大。因此,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以后还保持着大头短腿的身材,我们就会将他与可爱等婴幼儿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她处于幼态持续的状态中。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他的脑袋逐渐变小,而腿则逐渐变长。一个婴儿的正常的头身比是一比四,而一个正常人的头身比则是一比七,有些身材妖孽的美女则可以达到经常地一比九,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九头身美女。

伴随着这个脑袋占比越来越少的过程的,是腿占人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对一个女生的审美印象是她的头越大,我们会觉得他越可爱,而腿越长则让我们觉得她越成熟。

这种感官上面的比例占比,却是可以通过一些人为的方法去改变的。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打扮,就是通过改变人类的审美印象,来让自己的长相变得可爱化。

我们很多人觉得可爱的双马尾就是这样一种隐晦的放大头部的过程。通过翘起的辫子间接的放大头部在身体中的比例,最后让人在潜意识里面注意到和孩童的相似性,并唤起和婴儿的联想,以此和一些正面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可爱,萌,卡哇伊这些词也就因此被经常地和双马尾女生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大都觉得女孩扎上双马尾会更加可爱就是因为头部比例在身体比例中被放大的原因。

对于可爱的东西我们的保护欲也由此而起。正是因为可爱的东西和我们的后代相似,所以我们才会把自己对于幼儿的保护欲移情到可爱的东西身上。这种保护欲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审美模因,让我们有动力去保护我们的后代。

这么说来,我们对于自己家孩子的喜爱之情并不是出于自己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或者被基督教教导熏陶后延伸出来的自由意志,而是一种被提前设计好的基因程序。人类总是自大的以为自己照料孩子是符合社会规范,出于自由意志利益最大化下的选择。诸如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之类的典故,并不是出于人类对于自身的思索,也不是出于对于道德的遵守,而是类似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般自然选择后留下的条件反射般的必定命运。

对于幼儿的审美同样解构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我们总是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并且把”孝顺“列入了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似乎这种爱带着一丝人类信仰的光辉。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种爱其实是我们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是利他主义的一种变体和想象出来的产物。而这种叫做爱的利他主义更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也理所应当存在的一个工具。而基因使用这个工具最终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他自身的延续,而我们人类和我们人类的爱都有可能是这个工具的一部分。

这几年,在儿子差不多两年级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他经常忘记完成作业,或者,做好了作业忘记带到学校去。为了这个新问题,我和他爸没少想办法——比如,提醒他一回家就马上写作业,然后在每个交作业的早晨给他检查……

可是,我们的努力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相反的,忘带作业的毛病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一天放学,儿子甚至发起了脾气,他大喊着责怪他爸说:“爸爸!你怎么又忘记给我带作业了呢?”

我给老师发邮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老师说:“你们要求他每天按时写作业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养成好习惯需要一定时间。你们每天帮他检查书包的做法是错的,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们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不要管。”

什么?“不要管”居然也是管教孩子的方法么?后来,在和老师的面谈中,我听到了这个名词——“自然后果”惩罚法。

后来,我阅读的一些教育学书籍也证实了老师的方法。原来,一共有5种既温和又有效的惩罚方法,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脱离打骂孩子式的惩罚。

要知道,打骂孩子,后患无穷——曾被暴力对待的孩子,有的可能会发展出懦弱自卑,自我认知低下的人格;有的可能会模仿父母,成长为脾气暴戾,一言不合就对他人恶语相向,甚至依靠暴力和欺凌他人解决问题的成年人。

温和而有效的惩罚方法,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以下内容主要来自畅销书《SOS 拯救父母》。

怎样成为讲理和冷静的模范?

  • 正确的惩罚方法不会伤害孩子的感情。然而,严苛的惩罚,比如:嘲讽、威胁,却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 曾被严厉惩罚过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极度放弃自我,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好斗。

  • 严厉对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也常常会感到自责甚至是有罪恶感。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感到压力山大,沮丧无比。有时候,孩子故意想要激怒你,孩子们就喜欢通过激怒父母来获得关注,并且控制父母。

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你可以停止吼叫,停止威胁孩子,停止讽刺挖苦,停止使用任何严厉的,也是无效的惩罚。

请一定记住,你的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如果你喊叫、威胁或者扔东西,你的孩子也会学着这样做——他可能会大喊大叫,情绪沮丧,或者想要通过肢体惩罚来“管理”别人。

当使用了温和的方法时,对孩子而言,你就是一个理智的,没有攻击性的好榜样。

你可以使用五种温和的惩罚方式来惩罚孩子。

最重要的一种。它对于经常发生的,情绪化的,难以解决的坏行为最为有效。

然而,Time-out(直接点击可看文)确实存在局限性,当你谁用Time-out的时候,你必须在坏行为发生后立刻使用。

那么,如果你是在坏行为发生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以后才发现,该怎么做呢?

另外有四种温和的惩罚方式,就能够很好地弥补Time-out的缺陷,即便你不能立刻在孩子的坏行为之后实施惩罚,它们也一样有效。它们是:

知道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惩罚方法,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和胜任的父母。

温和的惩罚能够制止或者是让孩子的坏行为得到弱化,然而,如果单独使用,它们并不会增加孩子好行为的发生概率。就像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样,你必须依靠“经常奖励好行为”来增加孩子好行为的发生概率。

以下这个表格简单地告诉你,正确使用温和的惩罚的要点:

2、只使用温和的惩罚;

3、在坏行为发生后尽快惩罚;

4、在你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惩罚孩子;

5、简单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惩罚他;

作为父母,你们要坚持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奖励,并对他们特定的坏行为坚持用“既温和,又有效”的方法去惩罚:

?以下是温和惩罚的方法表?

案例:妈妈发现,7岁大的米切尔不听她的话,吃掉了大部分饼干。她向米切尔走过去,用严肃的口气说:“米切尔,我非常失望,你把饼干都吃掉了,我本来是想把它们留到晚饭之后的,现在,我们晚上就没有甜点吃了。”

米切尔的妈妈正确使用了责备的方法。

责备孩子的时候,应该:

避免讽刺挖苦和贬低孩子

要语言简洁、情绪稳定。

一些孩子就是喜欢看父母发表长篇大论并且越来越沮丧,他们喜欢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关注,哪怕关注是负面的。

千万不要唠叨孩子,所谓唠叨,就是啰嗦、喋喋不休、责骂和抱怨。

比如说,妈妈也许会对米切尔说:“你把我为晚餐留的饼干吃了,我很生气。另外,你的头发又乱成一团糟了,而且你还把丢得到处都是……你对我一点儿感激之情也没有……另外……”

喋喋不休不会帮助孩子改进他的行为,它只会搞砸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责备行为,而不是孩子。

不要批评孩子的性格或者人品。

要让孩子知道,你始终尊重和爱他,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个刻薄的女孩,居然这样对待你的弟弟。”

你应该说:“你打了弟弟,这样做很刻薄。”

不要说“你是个皮孩子”,而要说“这样做太顽皮了。”

要记住,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但不要对孩子本人表示不满。

最佳时机是在坏行为刚刚发生的时候。

比如说,你的两个孩子正在互相嘲笑,一开始他们只是闹着玩儿,但是很快就发展成了恶语相向甚至扭打在一起。

因此,制止他们的最好时机其实是在他们刚开始互相嘲弄的时候。

你应该说:“我真的很不喜欢你们互相嘲弄。如果你们只是开几句玩笑,我不会在意,但你们接下来会吵架。所以,今天晚上我不想听到任何一句嘲笑对方的话了!”

对很多孩子来说,单单“责备”这一种处罚方式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你责备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顶嘴,那就说明“批评和责备”已经不够用了。

一旦批评责备不管用,那你应该试着使用Time-out(直接点击可看文),或者其他温和的处罚方式。

?批评责备无效的几个标志?

  • 你的孩子经常顶嘴,嘲讽或者和你争辩;

  • 孩子微笑,忽视你,或者看上去心不在焉;

  • 被责备的时候大发脾气;

  • 孩子看上去非常享受你的额外关注,尽管这种关注是负面的。

  • 冬天拒绝听妈妈话戴上手套的自然后果,就是手冷;

  • 不完成作业的自然后果,就是课后留在学校,或者失去课间休息时间;

  • 如果6岁的詹姆斯嘲笑朋友,那么他的朋友会生气回家,詹姆斯会没有朋友一起玩,“孤独”就是嘲笑朋友的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就是当孩子做出坏行为后,接下来会自然发生的需要他自己承担的后果。

自然后果可以代替父母惩罚孩子。你应该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除非自然后果对他来说意味着危险。

因为家长并没有亲自惩罚孩子,孩子一般并不会因为受到惩罚而生父母的气。

?允许自然后果发生的几个例子?


被老师要求课后留下来补作业
其他孩子笑话你头发乱成一团糟
粗心,把饮料洒得到处都是

有时候,你不能允许自然后果发生,因为它可能会威胁到孩子的安全。

比如,3岁的孩子如果把自行车骑到马路中间去,你就不能放任不管。

但是,父母可以使用“逻辑后果”作为惩罚的手段——迅速把自行车拿走,禁止孩子骑车一个星期。

注意,在使用逻辑后果做惩罚的时候,你需要保证惩罚“在逻辑上”和坏行为匹配。当你的孩子弄明白了惩罚和坏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就能有效地减少坏行为的发生。

另外,孩子也不太会怨恨父母。

当使用逻辑后果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让惩罚太过严厉,或者持续的时间太长。比如说“两个月不许骑车”就太严厉了,一星期已经足够了。

当你对孩子的坏行为感到极度生气的时候,你可能会宣布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果你犯了这个错误,不要紧,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告诉孩子你觉得惩罚太严了,你决定进行修正就可以了。

?适用“逻辑后果”的一些例子?


把嚼过的口香糖抹在家具、衣服和别人头发上
警告和讲道理之后,把宠物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去
禁止吃糖果喝饮料,直到孩子愿意好好刷牙为止
兄弟姐妹之间整个早上都在吵架

如果你想不出坏行为会有什么逻辑后果,那就试试接下来的一种有效的温和惩罚方式——行为惩罚,当孩子出现一些特定的坏行为时(例如撒谎),他会受到特定的惩罚(一天不许看)。

行为惩罚包括:丧失特权、罚款、额外的家务等等。

比如,9岁的Heather如果戏弄她家的宠物,就会丧失使用家里音响的权利一整天。惩罚(不能使用音响)和错误行为(戏弄宠物)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系。

注意,选择行为惩罚之前,父母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惩罚对孩子是有效果的。如果Heather不喜欢骑自行车,那么“一星期不许骑车”对她来说就不是有效的惩罚。

?使用行为惩罚的例子?


立刻写三遍“别人不喜欢说坏话的人”
每个脏字罚款2毛5,从零花钱里支付
下午5点之前没有收拾好房间

持续发生的坏行为怎么办

孩子经常会重复他们的坏行为,这是有原因的——

  • 原因一:有时候,孩子在坏行为中所获得的“奖励”,会远远超过他们所受到的惩罚。

    比如,尽管妈妈会因为尼克戏弄弟弟而批评他,但他从坏行为中获得的奖励(让弟弟陷入麻烦给他带来的愉悦),已经大大超越了他因此受到的惩罚(妈妈的批评);

  • 原因二:有时候,孩子会发现,他的坏行为很可能不会受惩罚。

    比如说,Aaron可能经常去饼干盒里偷吃饼干,因为他很少被爸妈发现。或者即便被发现了,父母也只是口头警告要惩罚他,却从来不会真正惩罚。

  • 原因三:有时候,父母本身就是坏榜样。

    比如,父母自己经常骂脏话,却为了孩子说脏话去惩罚他。如果是这样,即便受到惩罚,孩子仍然会去模仿父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狗脖子一动就惨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