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区分的基础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法启蒙思想 【ABC】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基本内容是

A.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B.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C.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B.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实现了可知论和唯物论、辩证发展观和辩证实践观的统一 【AC】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有

A.没有离开对概念进行界定的逻辑方法

B.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C.对物质世界无限性和有限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D.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BD】

5.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特别是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说明

A.物质世界不可能为人类所彻底认识

B.人类社会可以被完全认识,自然界不可以被完全认识

C.人类需要不断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最终完全认识世界

D.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CD】

6.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创造物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ABD】

7.“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这一命题观点 “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

D.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 【AC】

8.恩格斯曾经说过:“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这一命题表达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

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

C.生命就是静止的状态

D.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 【ABD】

9.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有

A.把历史过程看成是英雄人物意志的创造物

B.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

C.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D.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ABC】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ABC】

11.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

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B.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D.自然界的规律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 【ABC】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把握事物发展申的度

C.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ACD】

13.恩格斯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限的

B.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始无终的无限过程

C.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有限过程都是整个世界无限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D.世界无限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有限的过程集合而成的【ABCD】

14.下列对矛盾的同一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A.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C.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BCD】

15.下列对矛盾的斗争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ABC】

1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有

A.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ABC,D】

17.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出统一,在他看出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表明

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了

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C.把对立看做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对立。

D.把同一看做是不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绝对同一 【ABCD】

18.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矛盾存在于任何特殊事物及其过程之中

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ABD】

1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有

A.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B.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D.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ABCD】

20.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的重要性在于

A.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C.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D.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ACD】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大实践意义有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

B.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哲学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ACD】

22.有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重要性

B.否认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不连续性

D.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CD】

23.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突变的积累。”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必要性

B.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

C.在实践中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D.容易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 【ABCD】

24.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复古主义犯的错误主要有

A.夸大了新旧事物的联系

B.夸大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C.否认了辩证的否定也是发展的环节

D.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犯了肯定一切的错误 【ABCD】

25.下列实例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B.生产粮食一粮食被人消费一生产粮食

D.光的微粒说一光的波动说一光的波粒二象说 【BCD】

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A.人们对光的正确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BCD】

27.有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中一切革薪的源泉,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

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C.犯了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D.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ABCD】

28.下列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描述,错误的有

A.可能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现实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C.没有可能也可以有现实

D.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 【ABC】

29.下列关于现象与本质的描述,错误的有

A.现象与本质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会表现为现象

D.现象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 【AD】

30.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A.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B.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31.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有

A.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D.“洞悉症结” 【ABCD】

32.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

B.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C.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ABCD】

3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表现为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D.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BCD】

34.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茌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D】

35.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

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ABCD】

36.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AD】

37.下列命题中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的有

A.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B.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C.人将成为“机器世界的玩物”而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取

D.意识不过是“移人人的大脑并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BC】

A.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

C.实践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D.运用、操作实践和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CD】

39.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两个严重缺陷有

A.离开实践考察以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谈识的决定作用

B.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C.否认了反映论的观点

D.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AB】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根本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C.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D.唯物主义反映沦 【BC】

41.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质的区别,但可以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ABCD】

4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BCD】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ABCD】

4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科 ’

B.注意对理性认识的检验

C.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D.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AC】

45.下列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能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识活动

B.所有的非理性因素都能调动主体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C.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D.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ACD】

46.下列关于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B.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D.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永恒真理” 【ABC】

47.从古希腊到今天,人们关于物质组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古代的原子论到近代的原子论,到现代的物质结构理论多次的演变,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物质最终结构的认识,这表明

A.事物的某些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B.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C.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D.认识必须经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BCD】

48.在真理问题上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可篦导致

A.绝对主义的错误 B.相对主义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怀疑论的错误 【BD】

4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

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 【ABD】

50.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其具体含义有

A.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B.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D.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ACD】

5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有

A.对特定对象而言,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

B.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BCD】

52.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B.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达不到检验的目的

C.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ABCD】

5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有

A.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B.只能解决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

C.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ABCD】

54.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ABC】

55,下列关于价值评价活动的观点,正确的是

A.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ABC】

56.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说法,下列论断正确的有

A.价值评价中不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

B.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特征

C.价值评价完全因人而异,不同的莎场有不同的评价,无所谓正确错误之分

D.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D】

57.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r。这句话表明价值评价

A.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B.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C.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足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I).本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 - 【ABC】

58.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瓦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在实践中真理仅仅是实践追求的价值日标.而不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 【ABC】

59.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有

A.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

C.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ACD】

60.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社会存在 【AB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1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着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急用先学,立竿见影D理论联系实际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7.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9.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可知性 B主观性C物质性 D存在性

10.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 “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14. 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原标题:坚持真理同价值相统一

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意味着人们既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也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说到底,在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为什么能够统一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这一客体满足主体的意义。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这样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真理和价值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补充。真理原则展现的是“真”的问题,价值原则展现的是“善和美”的问题。“真善美”的关系就是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例如,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学术界对基因伦理的反思。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理应鼓励大胆创新,但并不意味着纵容违反科学道德、无视伦理法规的事件发生。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价值定向和人文关怀。

主体必须且能够自我调节实现二者的统一。人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任何情况下,要使活动既不违背客观规律,又于人于己有价值,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但主体的调节必须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

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识真理和追求价值是人类丰富多样历史活动的主题,二者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既是检验真理也是检验价值的根本途径。认识之真理性的检验过程与价值的实际确定过程,常常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侧面。例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自然、思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价值性。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开启了一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显。

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人们既以真理性的认识为基础去追求价值,追求物对人的有用性,又以价值为动力去寻求更加完善和完备的真理,促进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在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实践才得以不断向前推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