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students数据库stu_info表中的“出生日期”在 1994-7-1 ~ 1995-6-30 之间的学生信息?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品种 价格(元/斤) 甲市场成交额(万元) 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甲 乙 丙 1.2 1.4 1.5 1.2 2.8 1.5 2 1 1 合计 — 5.5 4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品种 价格(元) X 甲市场 乙市场 成交额 成交量 成交量 成交额 m m/x f xf 甲 乙 丙 1.2 1.4 1.5 1.2 2.8 1.5 1 2 1 2 1 1 2.4 1.4 1.5 合计 — 5.5 4 4 5.3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 工人数(人) 15 25 35 45 15 38 34 13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件) (件) (2)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判断: 因为0.305 >0.267 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8. 某商店两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商品 单位 销售量 单价(元) 基期 计算期 基期 计算期 甲 乙 件 公斤 50 150 60 160 8 12 10 14 要求:(1)计算两种商品销售额指数及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2)计算两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 (3)计算两种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 解:(1)商品销售额指数= 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元 (2)两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销售量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元 (3)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 价格变动影响销售额的绝对额:元 9.某商店两种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如下: 商品 单位 销售额(万元) 1996年比1995年 销售价格提高(%) 1995年 1996年 甲 乙 米 件 120 40 130 36 10 12 要求:(1)计算两种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和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计算由于销售量变动,消费者增加(减少)的支 出金额。 解:(1)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 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万元 (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 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 而从资料和前面的计算中得知: 所以: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由于销售量变动,消费者增加减少的支出金额: - 10.已知两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表: 品 名 单位 销售额(万元) 2002年比2001年 销售量增长(%) 2001年 2002年 电 视 自行车 台 辆 80 合计 -

最新知识产权法试题及答案

1.《伯尔尼公约》保护的对象是( )

A保护专利权B保护文学艺术作品

C保护注册商标D保护录音制品

2.世界上第一部现代专利法是( )

A1962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规》

B1966年瑞士颁布的《吉利法》

C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D1944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专利法》

3.著作权中( ) 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

A发表权B使用权C署名权D获得报酬权

4.我国在专利权的授予上采取的是( )

A先发明权利B先实施权利

C先申请权利D无手续权利

5.下列各项权利中,( ) 不属于专利权人的权利

A独占实施权B出口权C放弃专利权D实施许可权

6.( ) ,不必经作者许可

A图书出版社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

B图书出版社对作品作内容上的修改、删节

C报社、杂志社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

D报社、杂志社对作品的内容作修改、删节

7.作者主动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决定是否录用的时间是( )

A六个月B两个月C半个月D一个月

8.目前保护原产地名称权的最新国际条约是( )

A《知识产权协议》B《保护工业产权巴黎条约》

C《伯尔尼条约》D《罗马条约》

9.我国法律采用的商标注册原则是( )

A不注册原则B自愿注册原则

C强制注册原则D强制注册原则与自愿注册原则相结合的原则

10.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提出争议的时间为自被争议的注册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 )

A三个月内B六个月内C一年内D两年内

11.注册商标需要改变图形、文字的,( ) 注册申请

A应当重新B应当变更C应当免予提出D不必提出

12.根据我国专利法,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 )

A六个月B一年C两年D三年

13.转让专利权,专利权自( ) 之日起生效

A转让合同成立B专利局登记并共告

C转让合同经公证D交付专利证书

14.在( ) 情况下,申请专利的发明如在申请日以前有同样的发明并不丧失新颖性

A该发明在国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

B该发明在国内出版上公开发表过

C该发明在国外公开使用过

D该发明在国内公开使用过

15.以下不属于我国专利法所指的发明创造是( )

导师最新信息请查阅学校研究生部网站:

安红周,男,38岁,副教授,博士,粮油食品学院。研究方向为食品挤压技术、粮油精深加工。

主要成果:国家“九五”攻关“糙米调质技术研究”;河南省攻关“小麦深加工品质改良目标”;江苏“十五”重大项目“挤压法生产复合营养米”;企业委托多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在研项目:浙江重大项目“膨化饲料加工及设备研制”;博士基金“食品挤压机理”;企业委托“营养早餐谷物食品”;“即席素食”等。电话:,email:anhongzhou@

学士学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粮局储粮专家组成员、中储粮广东新沙港直属库储粮顾问。研究方向:粮食储藏技术与仓储工艺设计。在教学上,为专、本科与研究生开设6门专业课程,主持筹建了粮食干燥实验室。发表专业论文49篇,参编或主编9部著作,获得或受理11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或主持9项省部级课题,主持数十项粮食旧筒仓的仓储工艺改造、通风与熏蒸系统设计、烘干机设计工程,较好地解决了筒仓储粮难的问题。

王殿轩,男,1962-,教授,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研究方向储藏物害虫及防治。中国粮油学会储藏专业分会理事,《粮食储藏》编委。国内核心期刊、国外刊物(SCI收录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发表论文70余篇。编写《磷化氢熏蒸杀虫技术》、储藏物害虫及其防治等著作七部,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攻关、国际合作、省部级等课题12项,获奖多项,制定行业标准多项。

王凤成,男,43岁,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谷物科学博士。现任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院长、教授,河南省重点学科“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粮油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谷物资源转化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谷物品质科学和烘焙技术,曾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联系电话8,电子邮箱fcw@。

丁长河,男, 1968年10月出生,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为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多糖、多糖分解酶和功能性低聚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添加剂快速检测技术等。

主要研究成果:承担省级科研项目两项,近三年科研经费35万元。近几年已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2篇,其中4篇文章被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杨国龙,男,1974年10月出生,副教授,博士,现任教于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主要从事是油脂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广东“十五”攻关农产品重大资助项目(A20301)的研究,目前承担1项河南工业大学校博士基金项目,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近10篇,申请专利一项。

郭兴凤,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获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986年开始从事蛋白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蛋白质的功能性、蛋白质的改性、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等。曾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剂法制油和饲用菜籽浓缩蛋白”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提高菜籽饼粕生物学效价制油新工艺”及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0T/D米糠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中间试验”、“天然抗氧化剂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大豆多肽的研制”、“专用大豆分离蛋白的研制”以及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糠蜡的精制技术研究”、“糙米调质工艺技术的研究”等多项省部级有关植物蛋白开发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研究了“菜籽蛋白的功能特性及酶水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菜籽蛋白酶水解产物合成类肉风味物质”、“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测定方法研究”等项目,获河南省科技星火二等奖1项。在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参加1部专著的编写。

李桂华,男,55岁,教授,1976年7月郑州粮食学院毕业,主要从事油脂及类脂物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负责主持完成数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菜油磷脂及脱色废白土饲用技术的研究”、“大豆磷脂综合深加工技术的研究”、“高纯度磷脂酰胆碱的制备与工业化试验”等;并参加了多项国家、河南省重大专题和攻关课题的研究,项目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李雪琴,女,1975年出生,讲师,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江南大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今在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2005年至今发表论文6篇;参编《方便主食加工机械》、《稻谷精深加工技术》、《食品质量管理学》、《面食品改良剂及应用技术》等著作4部。

联系电话:0371-(H),电子信箱:。

王晓曦,男,1963.11生,工学硕士,副教授。现任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谷物科学及加工工程。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理事、河南省食品行业协会理事。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通过省级鉴定并分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王若兰,女,46岁,教授,硕士学位,粮油食品学院粮油储藏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粮油储藏技术、粮食产后品质控制及仓储工艺。中国粮油学会工作委员,储藏专业分会常务工作委员,河南省食品学会工作委员。

主要研究成果:近期通过验收(鉴定)国家“九五”子课题2项、“十五”课题2项、河南省项目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2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目前承担“十五”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3项及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招标)项目1项。

刘长虹,男,49岁,硕士,副教授。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系教师,中国发酵面食协会理事。研究方向: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5项,校资助项目2项。国家“九五”项目《馒头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和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主编著作2部,参编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设计工程30余项。获国家专利5项。

陆启玉,男,45岁,教授,现任郑州工程学院粮油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面制食品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主编了《食品工艺学》、《方便面生产技术》、《现代面制品生产技术大全》等著作。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面粉改良剂研究”、“水质对面质的影响”、“方便面生产中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对产品的影响”、“软罐头方便面生产原理”、“食品开发及高新技术推广预测”、“速冻方便面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等3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式系列筵席快餐的研制”、“新型方便米饭的研制”等省部级攻关课题,并获得了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

陈复生,男,38岁,教授,现任郑州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  1984年7月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1年1月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1年12月将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曾主持和参加了9项省、部级以上以及国际合作重大攻关科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主持的“农副产品膳食纤维的开发及应用研究”1997年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并于1998年10月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9月获得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植物特种油加工成套机组的研究”1996年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并于1997年10月获得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天然营养保鲜剂CASP研究”1992年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并于1993年10月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998年赴法国参加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刘钟栋,男,1959年生于北京,汉族,硕士,教授。1976年参加工作,在甘肃天水海林轴承厂参加国家的三线建设。1982年毕业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三年, 1985年调入郑州纺织机械厂,1986年考入郑州粮院,1989年获硕士学位。刘钟栋一直从事基层的实际工作,是食品高新技术学术带头人。任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为研究生、本科生、干训生主讲4门课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96年来在科研工作中,获得部、省、市(厅)奖励11项,其中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发明金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市(厅)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论文分别被SCI、CA收录,4篇学术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两项,另有3篇论文在国外和国际会议上发表。4部著作中的2部独著被国外期刊专栏介绍。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被国外官方报道。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97年开始,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从事纳米科技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谷克仁, 男,教授,郑州工程学院磷脂研究所所长,中国油脂学会理事。1982年1月本科毕业后在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系工作;入无锡轻工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获硕士学位。参加重大科技项目有“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食用大豆磷脂的研制”;“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大豆油磷脂精制及质构化食品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菜油磷脂及脱色白土饲用技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米糠制饲用肌醇及下脚饲用技术”;“九五”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大豆磷脂综合深加工”;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微胶囊大豆磷脂的研制”;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皂脚脂肪酸的分离”;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大豆磷脂系列改性产品的研制”等。

田少君,女,副教授。现任郑州工程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澳大利亚谷物化学协会会员,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专家咨询组成员。年于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系学习, 获工学学士;年于郑州粮食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毕业;年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工作;正在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1999河南省教委科技攻关);“国内大豆蛋白的功能性改进及功能性成分的提取”(2000年河南省科委科技攻关);“大豆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2000年河南省教委重大科技攻关)等。在国际、国内发表文章近20篇。

曹健,博士,副教授,生物工程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郑州市优秀教师(2002年)。现为河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食品工程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粮油、食品微生物学。自1995年至今共发表科研论文4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篇,外文期刊论文1篇(同时为SCI和EI收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2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编写或参编教材4部。自1997年至今,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均已通过省级鉴定或结题),高教重点研究课题1项(已鉴定);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有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蔡静平,男,教授,1957年出生,浙江省人,1982年2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1月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及内容:粮油食品微生物学,近年来重点研究粮油食品保鲜,粮食及农产品的微生物转化等。近几年主要成果: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子课题,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出版“粮油食品微生物学”等专著两部,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星火二等奖各一项,获国家专利三项,1997年至今通过省、部级鉴定项目5项,近年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鲁玉杰,女,1971年生,博士,200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昆虫系,主要从事昆虫化学生态及其综合防治,目前已成功地研究了烟青虫、棉铃虫性信息素及其植物挥发物在综合防治中应用,首次解决了国内外应用性诱剂季节性变异的难题,已初步具有生产、开发的意义,今后的研究将在储藏害虫或农业害虫领域开展化学生态的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及潜在的推广、开发市场。

 ,男,1969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导,学科带头人,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核黄素发酵新工艺的研究”(省级);“生物技术在糯米深加工中的应用”(省级);“膜分离技术在肌苷提取中的应用研究”(省级);“微生态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省级)及“聚γ-谷氨酸的发酵法生产技术研究”(校级)等。获得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鉴定1项,新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编教材和科技书4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刘来亭 42岁 生物工程学院动物科学系 副教授。研究方向:1)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2)饲料加工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3)饲料新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国粮油学会饲料专业分会理事,河南省饲料工业协会理事。1999年完成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水难溶维生素B3的研究”。年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课题4项,其中一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河南省200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开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参编著作2部。 links:

李瑞芳,女,35岁,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系工作。2004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方向:基因工程。曾参加“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项目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高等学校教材1部。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

王金荣,女,博士,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自1997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3篇,副主编书一本。鉴定成果4项,其中一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4项。

研究方向:危害食品、饲料安全的化学残留及生物安全性的检测技术和限量标准的研究,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生物效价及安全评价。

王卫国,1956生,现任教授,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动物科学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副会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理事,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理事,河南省饲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河南工业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完成15项省部厅级科研项目,《拉萨牦牛强度育肥》等4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饲料粉碎粒度研究》项目获2005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出版著作3部。

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是饲料加工新技术、饲料资源与添加剂开发和饲料安全技术。

吴兴泉,男,36岁,副教授,博士,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从事植物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目前主持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和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参加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等各1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现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电话:,Email:wuxq70@.cn 

丁永刚,男,1978年4月生,讲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土木建筑学院,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工程结构抗震及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在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期刊及国际专业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2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获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建设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dyg9606@

阳,男,1955年生,教授,博士,土木建筑学院硕导、博导。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管线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结构工程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主持和参加完成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国标1项,省标4项,主持完成工程设计和事故鉴定等100余项。

胡霞光,男,1974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公路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交通部科技项目2项,河南交通科技项目7项,完成的科技项目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三篇进入国际三大检索。

李强,男,1963年生,学士;现任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兼总工,教授级高工。中国公路学会理事;河南省公路学会理事;主研方向为交通工程。

《中原腹地公路通行能力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的装备与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项目有《复合式路面反射裂缝处治技术研究》、《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修筑技术研究》、《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科技含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

李兴照,男,1974年生,工学博士,硕导,现任河南工业大学土木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本构理论、土动力学和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研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

梁醒培,男,1950年生,教授,本科,土木建筑学院,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郑州市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力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负责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等项目20多项,善于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负责开发了结构分析软件ZRCAE和结构优化设计软件SOPSA等软件4套,其中ZRCAE获得国家版权,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8项。

饶为国:男,1966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道路与桥梁工程专家,郑州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主要从事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专著身份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著作两部。

肖昭然: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土木建筑学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河南省地基基础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岩土和结构工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数值计算与方法、仓体结构与散体压力的计算等,先后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博士启动资金等项目。在国外著名岩土工程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七篇被SCI和EI收录,获省级科研奖励4项。

张德贤,男,45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兼职博导,中国粮油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智能技术、信息处理与知识挖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10余篇。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十余项,著作3部。联系方式:,

张红梅,女,44岁,副教授,工学硕士。现任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河南省分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技术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SCI、EI等收录。承担和完成国家“八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十余项,已通过鉴定的有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主编和参编国家统编教材六部。

杨红卫,男,44岁,教授,工学博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及其在谷物科学的应用。“九五”、“十五”期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一项;参加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电话:

甄彤,男,42岁,副教授,工学硕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智能决策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SCI、EI等收录。承担和完成国家“八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十余项。主编和参编著作六部。Email:

王高平,男,43岁,副教授,工学硕士,博士在读,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智能技术、进化优化、决策支持以及在营养决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EI、ISTP等收录。主持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攻关等项目十余项。主编著作三部。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张雪萍,女,38岁,副教授,在读博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E-mail:

咸金龙,男,41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现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及电磁兼容研究。方向有OFDM、MIMO、UWB等。至今已在国内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部分被EI收录。

杨铁军,男,31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信号处理,无线定位。先后参与研究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文章十余篇,EI收录4篇。联系电话: Email:

孙丽君,女,38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长期从事自动化、机械电子、信息与通信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盲信号处理、自适应技术、数字通信等。近年来在《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等学术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被EI收录6篇、ISTP收录2篇,主编著作2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10项。Email:

武林俊,男,38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B3G移动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WCDMA资源分配。参与多项军品研制开发(“485”军用雷达、微波着陆系统等)工作,单独完成大功率开关电源研制和山西铝厂旋转窑技术改造等,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的研制,电路与控制部分负责人。已发表文章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4篇),专利一项。E-mail:

王自强,男,33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计算智能、模式识别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已被SCI/EI收录10余篇。联系电话:2,Email:

张浩军,男,37岁,副教授,博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等。近年来在核心学术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SCI、EI收录4篇;主编出版著作教材5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并通过省级鉴定项目2项,主持校园网建设、大型软件系统开发多项。电话0371-,E-mail:

刘继承,男,30岁,副教授,工学博士。现在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曾参加大型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以及开发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1篇,其中两篇被EI收录。联系电话:5,电子邮箱:

侯惠芳女,34岁,副教授,工学硕士,博士在读,现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等。近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种改进的基于遗传算法的C-均值算法》、《基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特征选择》等3篇被EI收录,承担和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攻关、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参编著作两部。联系电话:8

常林朝,男,汉族,1965年出生,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河南省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主要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等。近年来在《中国软科学》等管理学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已出版著作3部。主持完成包括3项国家86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0项。获得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5项。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研究。联系方式:  

陈雪琳,女,汉族,1961年出生,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在读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ISTP收录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咨询项目6项。获得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3项。目前主持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研究。联系方式:

程国平,男,汉族,1973年出生,高级经济师,2004年6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管理学博士,郑州市物价局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物流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近年来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控制与决策》和《中国机械工程》等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EI和ISTP收录多篇。承担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项。目前主持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和多个企业咨询项目的研究。联系方式:2   

杨艳萍,女,1968年生,理学博士,副教授,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助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综合评价等。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ISTP收录5篇。已出版专著5部。承担完成省部科研项目8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5项。目前主持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人才支助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等项目的研究。联系方式: 

于亦文,男,汉族,1972年出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和金融工程等。近年来在《预测》、《管理工程学报》和《统计与决策》等管理学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ISTP收录多篇。已出版著作2部。承担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项,以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研究项目等项目的研究。联系方式:   

赵永江,男,汉族,1964年出生,理学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地理和旅游地理等。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专著3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1部。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咨询项目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目前承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攻关项目、河南省发展委项目和新郑市人民政府资助项目等项目的研究。联系方式:  

丁华,女,1969年10月出生,副教授,经济贸易学院1996年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师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徐长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长期从事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前沿等课程。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数个,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

谷秀娟,女,教授,博士,1968年出生。经济贸易学院.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曾经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了《金融机构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理论、制度与技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项目、《首都经济》(任课题子报告副组长)、《国家公务员金融读本》、《证券市场的介入、规范及创新》、《证券市场和投资银行英语教程》(任副主编)、《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行为指引》的撰写工作。2000年起任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FRC)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04年作为省发改委特聘专家参与河南省区域金融中心规划,研究区域产权交易中心设立问题、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问题等。200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金融市场。

贾晶,女,汉族,1971年8月出生,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镇规划。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共有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此外,还有3项成果获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6篇,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围绕区域与城镇规划研究方向,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系方式:手机:

刘增学1964年,副教授,高级经济师,博士,河南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证券投资和企业管理研究,具有丰富的投资银行知识和处理企业资产、业务和管理等重大问题的能力,也有较高的决策水平。熟悉国内外先进的公司制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股份制改造技术,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了24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工作,为企业募集资金

捷,女,1970年生,副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2002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在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化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获学校“教学优质大奖赛特等奖”、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科研工作方面,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项科技攻关项目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编教材2部。在

何丽君:女,博士,1974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分析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新型基质的制备及其在色谱和相关技术中的应用研究、食品分析。已在

李立平,男,生于1972年,博士,副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教师。长期从事环境分析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土壤多元素联合提取剂、现代分析方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人为因素对环境中污染物变化过程的影响等。在《土壤学报》、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邢维芹,女,生于1972年,博士,讲师,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师。长期从事环境中污染物变化过程及污染环境修复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基质对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的影响、污染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植物及环境条件对污染环境中多环芳烃变化过程的影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性质、修复等研究。在Environmental

范璐,女,1962生,硕士学位,副教授,从事粮油食品分析方向。GB/T “高粱中单宁含量测定”方法的制定主要任务完成人;已完成河南省“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和综合示范”之子专项“小麦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小麦粉中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测定方法的筛选”。现承担2003国家标准“大米中掺油量及成分的测定”和“小麦及小麦制品中吊白块含量的测定”方法起草任务;发表十几篇文章,现有一篇“植物油红外光谱识别分析研究”被《分析化学》所收录。

赵俊廷,男,1965年2月生,河南孟津县人,硕士、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及化工传递、化工分离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厅局级一等奖二项。目前在研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一项。

。研究方向: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近年来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99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参加完成国家九五重大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总直书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合成  高分子复合材料。主要研究成果:云田增强聚丙烯的研究  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云母增强聚丙烯的研究;2、水基纸塑复合胶粘剂的研究 。获河南省科技星火二等奖1项:Al-1型铝酸酯合成工艺研究 JYF功能性复合加脂剂的研究等6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邹文俊,男,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湖北黄梅人,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国家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涂附磨具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自1984年以来,致力于有机磨具、涂附磨具胶粘剂的合成、超硬材料及制品应用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参编专业教材4部,发表论文30余篇。1995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

毕晓勤,女,汉族,1967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材料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铸造学会理事,中国热处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铜基功能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刚石烧结制品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出版专业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E-mail:xiaoqin_bi@

李颖,女,汉族,1963年1月生,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副院长,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超硬材料及制品教学与研究。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EI收录8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主持完成《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工会“三育人”先进个人。E-mail:ying_li@

朱峰,男,汉族,1963年1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博士,硕士生导师。1993年10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所长,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磨料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超硬材料协会理事长,磨料磨具协会副理事长,涂附磨具协会副理事长。从事磨削工艺研究、超硬材料制品制造与应用研究多年,主持及参加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七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机械部优秀科技青年”、“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E-mail:zhufeng@

陈锋,男,汉族,1963年10生,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多年来主要从事磨料磨具研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项目3项、省重大攻关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省级发明金奖和创新奖各一项。发表论文15篇。被授予“郑州市十杰科技青年和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彭进,男,汉族,1971年12月生,安徽合肥人,九三学社社员,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1996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温树脂结合剂、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热固性树脂。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2部,参加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项,主持参加省部级项目6项,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年获河南工业大学优秀教师。E-mail:jin_peng@

侯永改,女,汉族,1964年1月生,河南平顶山人,中共党员,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1987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2003年获燕山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材料陶瓷磨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等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参加及完成科研、教研项目8项,获河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E-mail:yonggai_hou@

王春华,男,汉族,1965年4月生,河南上蔡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1987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主要从事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制品及无机复合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5篇,参编教材1部,主持和参加省、市级项目10余项。E-mail:chunhua_wang@

关春龙,男,汉族,1973年5月生,吉林九台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参与国家863计划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EB-PVD制备大尺寸高温合金薄板的技术研究,并参与乌克兰GEKONT公司大功率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的引进和设备改进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的究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

郭福全,男,汉族,1975年11月生,安徽复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无机纳米粒子改性水性聚氨酯涂料,QSPR法研究共轭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发表论文4篇。E-mail:fuquan_guo@

贾冠杰,男,1955年生。1994-1996和2000-2002在新西兰和在加拿大学习,教授。正式出版书16部(著作7部,主编9部),其中《应用语言学高级教程》为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大部分为核心期刊;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3项,省级6项)。自己的著作多次获教育部和省级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马玉梅,女,1963年生。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外语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学。主持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教育部1项,省部1项、厅局级5项),发表论文多篇。现为河南省外国文学理事会理事,省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专家。多次获省、校级教学技能奖励和优秀导师。

轩治峰,男,1959生。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河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互译和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先后在《中国科技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大学英语》、《科技英语学习》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有《新

编英汉翻译技巧》、《英汉互译理论与技巧》《新编实用英语语法》、《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著作8部,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教师”和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魏翠凤,女, 1957年生,英语语言教育学博士,副教授。1999年考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教育学博士,2004年5月获英语语言教育学博士。主攻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介语研究、和英语语法学研究。

闫丽俐,女,1965年生,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研究,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2项。论文3篇:“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写作”,“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整合”,“高校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探讨”;参编翻译《牛津英汉小词典》10万字。现为河南省

高校外语教学研究学会研究生分会理事。

男,1974年4月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5年3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攻读博士至今,一直从事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参与国家863项目2项,985工程项目1项。已经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EI收录5篇,ISTP收录1篇。

耿铁,男,1968年生。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塑料及玻璃成型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7篇,SCI、EI收录共11篇次。

胡继云1961-),男,山东成武县人,博士,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河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副处长。

王威,教授,男,硕士,1957年10月生,商丘市人。现任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河南工业大学“智能检测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河南工业大学---美国MICROCHIP微控制器联合实验室、----美国FREESCALE(原摩托罗拉)MCU\DSP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理事。自2001年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

研究方向: 嵌入式智能测控技术及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智能检测仪表与网络应用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6篇,EI一篇。主编出版著作3部:《工业生产自动化》2003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PI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工业电气自动化》。 主持完成《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项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5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完成企业合作研究课题及工程项目29项。主持在研省级重点课题1项、省科技攻关课题3项,横向合作科研3项。

,博士,男,1974年4月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5年3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攻读博士至今,一直从事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参与国家863项目2项,985工程项目1项。已经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EI收录5篇,ISTP收录1篇。

研究方向目前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多刚体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算法,柔性驱动清洁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微弱生命信号检测及数据分析,硬币点钞机关键技术探讨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工作。

李富生,教授级高工,男,44岁。现任许继集团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教育部电气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独立承担和主持完成了多个科研课题。主持开发了智能型自动停车设备,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十二项,其中一项获河南省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主持制订了四项国家标准,主持设计的《昌威公司管理系统》获河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CBZ-8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获 市科技进步一等奖、SJK-3000型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CCZ-8000火电厂厂用电自动化系统”获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FCK-800系列测控装置”获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许继集团直流输电项目总指挥,目前承担贵广2回±500KV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国产化项目和±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技术的研究,同时还主持1000KV特高交流输电控制与保护技术的研究。近年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7篇。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500KV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的研制;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研制;数字化变电站保护与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陈富安,高工,硕士(在读博士),男,河南西平人,1962年8月生。现任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教研室主任。1982年河南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1989年湖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学士学位;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硕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目前主要从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完成省科技攻关项目5项、地厅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横向科研科技开发项目15项,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黄委会水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主编教材3本。主要研究方向:位置伺服与数字控制技术、智能测控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等。

张元,博士,教授,现任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河南省科协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河南省自动化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7年获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河南省优秀专家”。2000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2002年获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

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已通过鉴定的有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奖2项,河南省电子行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专著1部,国家统编教材1部。

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智能自动化

男,教授,工学博士,1962年6月出生。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机械设备振动、转子动力学、故障诊断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后完成的国家和部级纵向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三峡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响应分析及系统稳定性研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七·五”攻关项目《三峡水电机组刚强度计算及试验研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96JA0102)《旋转机械转子系统动态设计仿真集成系统研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97JA0111)《高参数齿轮传动装置整机动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机械工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基金研究项目(92D7502)《大型电站锅炉给水泵转子动态设计及防断裂设计技术研究》;完成其它重要的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21篇,被SCI、EI收录论文7篇。

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机械制造专业,1989年获陕西机械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历任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科技处处长等职。2001年获国家公派赴英国Loughborough大学设计与技术系访问学者。现任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河南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注册高级咨询师,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总监,河南省激光快速成型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第一、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南省赛区技术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快速成型与制造技术、逆向工程、生物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数控技术及装备等。 主持与参加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省科技攻关计划、4项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项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获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4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河南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

胡继云1961-),男,山东成武县人,博士,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河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副处长。1982.07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07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结业;2004,06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2.07起在河南工业大学工作。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12项,并有多项著作和专利。

主要研究方向有振动与控制、机构动力学、粮油机械设计理论等。Email:

祝玉华,女,1965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信息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长期从事网络技术及传播、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的科学研究。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散粮储运计算机模拟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九五科技攻关);《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国家粮食局);《基于GIS的粮情监测分析模型研究及应用》(2003河南省科委自然基金);《基于现场总线结构的储备库粮情监测系统》(2003河南省科委科技攻关)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对粮食行业粮食的管理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奖或被(EI收录),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教材6部.

张震宇,男,1964年5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管优秀专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近几年,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如:“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河南省创新基金项目);“河南重大灾害监测与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减灾对策研究”(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三门峡水利枢纽水资源综合评价及水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等等。目前承担的项目主要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例如:“河南双洎河流域史前人类生存环境研究”(项目编好:)。

杨瑞霞,女,197012月出生,副研究员,在读博士。河南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地理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遥感考古实验室河南工作站主要成员,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双洎河流域史前人类生存环境研究(在研主持,第三名) 2、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组件式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参加完成) 3、主持或参加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的项目9项,分别是:开封市文物考古信息系统研究(主持,第一名)、伊洛河盆地环境遥感考古初步研究(主持,第一名)、嵩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研究(主持,第三名)、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豫北山地平原过渡区人地关系调控模式研究河南省城市地图集编制研究中国西峡古环境变迁与化石保护空间信息系统设计河南省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开发研究三门峡水利枢纽水资源综合评价及水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 2000年以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社科联调研成果二等奖1项。2003年被授予河南省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发表论文10余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ccess查询1996年出生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