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一地理考70很喜欢地理,听说高二地理很难,比生物简单是真的吗?

浅谈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的论文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旨在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实现学生在各类课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新疆高中地理学考安排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这一年,学生要从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从头再来完成必修的三册内容,留给学考的复习时间最多在一到一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而有效地复习,以帮助即将走入文科的学生坚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将进入理科的学生顺利通过学考,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一下。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基础,梳理知识体系

  学考命题的原则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此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其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过,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具体做法:

  首先将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之间联系起来,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先带领学生按顺序回顾各章节具体内容,并形成各章知识体系框架,再帮助学生搞清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而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点、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下册又分别讲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也正是课本最后一个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论文 )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其次,梳理每个单元结构,细化知识网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只要熟读了教材,把握了要点,可不必多讲。教师着重讲清难点,并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系统地认识到这些章节知识间的联系,顺藤摸瓜式地复习,而不是去孤立、机械地识记这些知识点。这是对学考要求中“了解”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而对要求中“理解”与“应用”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是课堂复习中要重点完成的。 对这两个层面我总结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小专题:

  1、地球运动类:主要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简单计算、时区的简单换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两分两至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2、大气运动类:涉及大气的受热原理及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风的成因与影响、锋面的类型及天气、气旋与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等

  3、海水运动类:洋流的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4、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工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涉及影响工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7、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适当地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从现象出发寻找内在的规律及形成原因或条件,让学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记忆。比如:本市的`大型生产企业的分布,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迅速地说出其多分布在市区外围,进一步思考它们为何多分布在市区外围?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完成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种更样的对策,比如每个家庭必备地震应急袋、建筑抗震等级必须达到9级等,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分析日本为何多地震,引出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一味复习主干知识而产生的厌倦与抵抗情绪,强化了复习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以图为中心。学考中图像题分数比例大,图像题中既考显性图也考隐性图(即无图考图)。因此,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以上总结的小专题,在复习时,应以图为中心,拓展知识,凝聚知识,把图作为一个辐射中心和聚合点。比如:两分两至示意图,核心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节气演替,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最终回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上来,具体分析不同节气的直射点、全球昼夜分布状况、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这样就可以把两分两至示意图中具体某个节气的光照图进行剖析,再结合经纬网联系晨昏线的判定、地方时的简单计算等,这样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图将整个地球运动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点间的环环相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在图形重的具体应用。

  第三,以自治区学考地理检测试卷为基础,进行单册巩固练习

  这套试卷分别针对三册必修,知识覆盖广,难度低,一方面可以巩固复习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相对薄弱的知识点,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之后的综合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复习效果

  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治区学考模拟试题练习。讲练模式可以由教师主讲难度大的综合题和部分选择题,学生讲解难度较小的题,给出所选答案的理由,以此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此外,对于学生出错较多的题型以及涉及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并适当地进行同类型试题训练,突破难点,为在学考中取得较好的考核等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的论文】相关文章:

我现在是高一的学生!我选科选的是历史 生物 地理 ,以后考上大学可以报考法学学法律嘛可以报考法学学法律嘛?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你好!我现在是高一的学生!我选科选的是历史 生物 地理 ,以后考上大学可以报考法学学法律嘛?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寻找外星人的步伐,除了发射探测器外,人类寻找外星人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接收外太空中的无线电信号来寻找。2015年“中国天眼'刚开机探测不久,就接收到了一个来自宇宙50亿年前的无线电信号,而且这个信号非常有规律,被认为是外星文明的信号,信号源大概距离地球1300光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文明可能位于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若存在外星生命,其中必备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
A.适宜的温度---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
B.光照稳定---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C.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自转周期适中
D.液态水的存在---安全的宇宙环境

材料信息表明,该文明信号源大概距离地球1300光年,而地月系半径仅38万千米,太阳系最小直径有2~6光天,最大直径约为2光年,因此该文明不可能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排除AB;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而该文明信号源大概距离地球1300光年,因此该文明可能位于银河系,C符合题意;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系离地球约254万光年,而该文明信号源大概距离地球仅1300光年,因此该文明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排除D。故选C。
根据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推知,适宜的温度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所致,A正确;光照稳定与适中的体积质量无关,B错误;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主要与体积质量适中有关,C错误;液态水的存在主要与适中的温度直接相关,与安全的宇宙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

某实验中学的小明同学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来模拟河流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分布在河流( )
A.人海口地区 B.上游地区 C.出山口地区 D.下游地区
【2】该实验最大的缺点是( )
A.没有模拟出地貌的形态和地势起伏特征 B.模拟颗粒沉积物分布规律与实际不符合
C.所选实验材料数量过少,导致结果不显著 D.没有反映出重力作用对颗粒物的分选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是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卖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一般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地区,故选C。
该实验形成的堆积体的形状也像扇子,和冲积扇的形状很类似,故A不符合题意;实验中没有加水,所以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且黄豆颗粒大,应该先沉积,分布在堆积体最下方,而实验中分布在最上层,所以模拟沉积物分布规律与实际不符,故B正确;所选实验材料包括小米、绿豆和黄豆,可以显示出重力作用的分选,结果反映明显,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形成三角洲地貌。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貌景观属于( )
A.海蚀地貌 B.海积地貌 C.风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根据图中地貌景观分析,该地主要为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和天生桥,该地貌景观属于海蚀地貌,A正确。故选A。
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是:海浪经过长时间侵蚀海蚀崖,形成海蚀洞②,随着海蚀洞的加大、加深,上部崩塌,形成崖壁上的凹槽①;随着凹槽和海蚀洞的增大,逐渐形成海蚀拱桥③,后随着海蚀拱桥下部海蚀洞的扩大,上部坍塌,形成海蚀柱④ ,D正确。故选D。
注意海岸地貌中海蚀柱是海浪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石柱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 B.②处气压最高,⑤处气压最低
C.c处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D.④处气压最高,⑥处气压最低
【2】图示⑤⑥之间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读图可知,近地面⑤等压面下凹,为低压,相邻④⑥为高压,则ab处为下沉气流,c气流上升,A错。c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C对。②处位于⑤处垂直正上方,则⑤处气压高于②处,B错。④⑥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在图示几点中气压较高,①③为垂直下沉气流,两地气压最低,D错。故选C。
由于近地面⑤等压面下凹,为低压,相邻⑥为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南风,故选A。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地表冷热不均导致的,由于地表冷热不均产生大气垂直运动,进而导致水平气压差异,产生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兰州市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为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兰州市热岛强度最弱的时刻为( )
【2】当兰州市热岛强度最强时,该市( )
A.热岛环流较弱 B.环境污染严重
C.温度为一天最高 D.降水概率较大
【3】下列减小兰州城市热岛强度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A.将工业全部外迁 B.实行分散供暖
C.推广公共交通 D.将兰州整体搬迁

根据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图,以及材料信息进行判断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在12时最低,因此该日兰州热力环流最弱的时间是12时,B对。从图读出,6时、18时、22时热岛强度都高于12时,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结合图示信息判断,兰州市热岛强度最强时为晚上的22时,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说明此时市中心与郊区之间的温差最大,城市的热岛环流最强,城市中心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此时该市降水的概率较大,D正确;此时刻,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空气运动显著,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环境污染较轻,B错误;一天中气温最高位午后2点,此时为晚上,C错误;故选D。
考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将工业全部外迁实施的难度较大,A错误;实行分散供暖 是遭到居民的反对,实施难度较大,B错误;推广公共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城市废热的聚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将兰州整体搬迁不现实,D错误,故选C。
本题组以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热岛环流时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库布齐沙漠气侯干旱、风力大,曾经黄沙肆虐,植树成活率低。如今,该地植被覆盖率已达53%。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库布齐沙漠植树成活率低的直接原因是( )
【2】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升后( )
A.①减少 B.②增加 C.⑤增加 D.④减少

库布齐沙漠植树成活率低的直接原因是①降水少,水源不足,树木缺水难以成活,A错误;库布齐沙漠气候干旱,植被少,所以②植物蒸腾少,因果关系错误,B错误;③蒸发作用弱不是植被难以成活的直接原因,C错误;库布齐沙漠的④地下径流量少,地下水源不足是树木成活率低的直接原因,D正确。故选D。
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升后,蒸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加大,有利于增加降水量①,A错误;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升后,树木的②蒸腾作用增强,B正确;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升后,含蓄水源能力提高,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径流增加,⑤地表径流可能会减少,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升后,雨水下渗量增大,④地下径流增加,D错误。故选B。
第一小题注意题干选择“直接原因”。

下图为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曲线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温度 B.②为盐度 C.③为密度 D.③为盐度
【2】图中盐度最高的海域及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蒸发量大 B.赤道海域温度高、蒸发量大
C.副极地海域纬度高、蒸发量小 D.极地海域降水多、蒸发量小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由 “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分布图” 可以看出,图中曲线①随着纬度升高而升高,由此判断该曲线表示海水密度,图中曲线②是由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与海洋盐度分布规律比较一致;曲线③随着纬度升高而降低,而且变化幅度较大,与温度纬度变化比较一致。据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盐度最高的海域位于纬度20°-30°附近,属于副热带海域,气流下沉运动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多晴朗天气,全年气候炎热干燥。蒸发旺盛,盐度较高,A正确;赤道附近海区,降水丰富,尽管蒸发量也大,但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小,B错误;C. 副极地海域纬度高、蒸发量小,盐度较低,C错误;极地海域降水少、气温低,蒸发量小,盐度低,D错误,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题目难度一般。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酒泉是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之一,曾多次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强弱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量[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1)评价太阳辐射或活动对地球同步卫星的影响。
(2)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3)说明与四川盆地相比,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有利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工作提供能源。不利影响:太阳活动(耀斑、太阳风)可能会威胁同步卫星的安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2)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大致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增加。(或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3)甘肃省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更长;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本题以甘肃省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难度一般。
(1)地球同步卫星在宇宙空间里运行需要能量,而其组成部分——太阳能电池板是用来转化太阳能的,所以太阳辐射能能够为地球同步卫星提供能源,供其正常运转。而太阳活动活跃期,发生的耀斑、太阳风等抛出带电粒子流,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卫星部件及接收地面指令受到影响。
(2)读图可知,甘肃省太阳辐射自西北向东南减少。主要与夏季风的影响有关,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阴雨天多,太阳辐射能相对贫乏,而西北方向晴天多,气候干旱,太阳辐射能较东南丰富。
(3)与四川盆地相比,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甘肃省气候干旱,晴天多,而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阴雨天多,导致两省太阳能资源差异大。从地形看,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而甘肃省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少,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盛行风沿着裂隙使其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垄)和浅沟槽。其中,甘肃省西部的敦煌市雅丹地貌发育典型,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下面图1为雅丹地貌景观图,图2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1)说明敦煌雅丹地貌发育典型的气候条件。
(2)结合图2,描述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
(3)推测敦煌雅丹地貌中垄、槽的延伸方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干皐,地表干燥;多大风天气,风力对地表侵蚀作用强。
(2)幼年期,地表因为干燥产生较多的裂隙;青年期,受定向强风的吹拂侵蚀,沟槽加宽加深,形成垄沟相间分布的景观;壮年期,纵向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消亡期,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
(3)西北一东南方向。干涸的湖底或河床在盛行风的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或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从而使得垄、槽的伸展方向与风向一致。
本题以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考查雅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及发育过程等内容,难度一般,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在极度干旱地区的河床和湖泊上形成的,说明该地形成雅丹地貌必须具备干旱的气候条件。在河床和湖泊上形成有裂隙,裂隙在风力作用下,侵蚀形成雅丹地貌,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河床多裂隙,敦煌冬春西北风风力强劲,有利于雅丹地貌形成。
(2)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消亡期四个时期,要根据图示进行描述。在幼年时期,地表由于气候干燥,多裂隙,而青年时期沿着盛行风风向形成多条沟槽,且进一步加宽加深,垄沟相间分布。到了壮年期,在垂直于垄槽走向的方向上,产生了切割沟槽,形成了土墩塔状雅丹地貌发育成熟。随着外力侵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雅丹地貌坍塌,不复存在,形成戈壁,雅丹地貌基本消亡。
(3)垄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其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敦煌市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而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形成垄、槽的伸展方向与风向一致,所以垄槽走向为西北-东南方向。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庭潮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代标八百里洞庭”,其面积为2579km’,共跨越11个市县。下列左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日洞庭湖陆地和湖泊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填字母),全球气候变暖后____(填字母)增强。
(3)说出右图中M、N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3)M为陆地气温,N为湖泊气温。理由: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湖泊升温慢,气温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湖泊降温慢,气温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结合图示可判断,ABCD分别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的反射作用。
(2)由于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弱,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强。所以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主要通过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再通过地面辐射才能被大气大量吸收,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全球变暖后大气逆辐射增强(C)
(3)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结合曲线变化可知,因陆地和湖泊比热容不一样,陆地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湖泊白天升温慢,晚上降温也慢,可推知M为陆地气温,N为湖泊气温。

(1)依据图中洋流信息,分析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明显的原因。
(2)简述在纽芬兰岛附近航行的船容易遭受海雾和冰山威胁的原因。
(3)纽芬兰渔场曾流传着“踩着鱈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传说,说明原因。

【答案】(1)甲地附近有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沿岸气温低,降水少,形成苔原景观。乙地附近有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沿岸气温高,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2)纽芬兰岛附近,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水汽易凝结形成海雾;其东侧有来自北冰洋的洋流,易(从极地)带来冰山。
(3)①该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营养物质上泛,饵料充足;②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有利于鱼群集中;③该处的如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充足;④该处大陆架宽广,光照充足。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1)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C的纬度大约是60°N附近, A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形成极地苔原;C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形成的是海洋性气气候 ,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纽芬兰岛附近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影响轮船航行的视野,进而影响航行。夏季,气温较高,北极冰川融化,海面上多浮冰,冰山在拉不拉多洋流的影响下, 会南下,也会影响航行安全。
(3)纽芬兰渔场曾流传着“踩着鱈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传说,说明该地渔业资源丰富,结合材料,在纽芬兰群岛附近,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与此同时该地入海河流也从陆地上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类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以及该处大陆架宽广,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鱼类的繁殖。因而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二成绩不好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