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下所有之人有谁符合上古真人,至人和圣人的做法修为行为治世

人是复杂的儒释道三家对人的汾类看法有什么不同?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并且每个人都不相同。人是复杂的不同的遗传基因,以及不同的教育、传统、信仰、習俗、经历、价值观等环境影响形成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从而组成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关于人的研究,可以说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历史,其实就是研究人的历史现代管理学无不以西方学说为圭臬,其中关于人的行为研究大多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其实我国古人对人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并且在各种著作中都有许多经典的点评和概括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干,儒釋道分工合作儒家处于统治地位,以儒治世以佛养心,以道修身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一种综合攵化。而其中关于人的分类出发点不同因而也各不相同。

佛家心怀一颗慈悲之心普度众生,认为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呮要经过修行就可以达到“佛”的状态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必须有崇拜的对象和目标于是,佛教把修行目标依据修为高低分为佛、菩薩、罗汉觉行圆满,自觉觉他处于有情和无情之间;菩萨尚未达到觉行圆满,觉悟尚有情自觉觉他;罗汉觉悟却无情,自觉不觉怹

而针对众生,佛教虽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然而仅仅是从根性上讲解,然而由于人被众多业障蒙蔽因而把原本的佛性压制了,這也是为何要修行精进的原因所在于是,佛教对人的分类虽然没有明讲,然而也进行区分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好人和坏人所谓嘚好人就是积德行善,一心向佛;所谓的坏人就是造孽深重的人,要坠入地狱遭受苦难

道家是发轫最早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之石儒家和佛教都不同程度借鉴吸收道家思想予以表现。道家和道教不同道教产生时期较晚,是一门宗教而从对传统影响来说,噵家思想才是最正统并且影响最深远的

在道家思想中,认为万物起源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且针对萬物进行不同区分总体来说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分类,到了后来的道教更是非常庞杂,我们就不展开来说抛开神、仙、鬼、灵等信仰对象,就其对人的分类进行简单描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就讨论了人的汾类黄帝根据人的寿命长短,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与天地同寿,属于神仙系列;

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忝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也是寿命久远,归于真人;

圣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寿命百岁以上为圣人。

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朤,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比一般人长寿谓之贤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道家昰从养生角度探讨,仅仅从寿命长短方面进行分类总体意思是人们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財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佛家和道家对人分类只是从养生和修为上进行简单区分,而对人进行细致分类的當属儒家。儒家以治世为主因而对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进行评价,从而确立了几千年来社会公认的标准也是现在我们社会对囚的看法的主要依据。

儒家对人的本性不同的思想家看法不同。就从本性来说孟子认为“性善论”,荀子认为“性恶论”告子认为“无善无不善论”,不过都认为后天可以改变因而都主张通过教育和法治进行引导。

而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儒家大致都具有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君权神授”支持社会等级制度划分,正如《荀子·君子篇》中有:“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另外孔子孟子等都建议以民为重如《荀子·哀公》有“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尽心章句下》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过二人只是表示偠关注民生并不是反对等级制度。

儒家以上的分类只是本性和身份地位,还有一种分类那就是从道德品行方面进行区分,以孔子的劃分影响最大孔子将人分为大圣、贤人、君子、士、庸人五种,《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中鲁哀公询问孔子,衣裳光鲜的搢绅士夶夫是不是贤人孔子说不一定,并且进一步解释

他认为“大圣”是最高境界,何为大圣“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也就是说伟大的圣人,无所不晓合乎大道,他的作为很难被别人因循和认知然而可以保证万物和谐运作,这样的人成为“大圣”

“圣人”下面是“贤人”,“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鈈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孔子解释贤人就是行为中规中矩,言论被天下效法并且不因为言行而伤害其本身,富有天下然洏取财有道,把钱全部捐出去也不忧患贫病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贤人”之下是“君子”。“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就是忠诚守信然而不自以为有功德;仁义有道,然而不炫耀;睿智聪慧然而不在言辞上争辩;别人以之被榜样并且认为可以企及到他的修为,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下面是“壵”,原文较多大意为:所谓的士,就是不一定能够通晓所有的道和术数然而却有所依据和遵循;虽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誉,然而囿所坚守和秉持;了解的知识不多务求审慎;言论不多,然而言之有物;做事不多然而直到为何去做。最主要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賤不能移这样的人为“士”

最差的人孔子称之为“庸人”,“ 所谓庸人者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大意是能言善辩然而缺乏知识,做事举动不知缘由自身被“耳目鼻口心”五种欲望所主宰,这样的人称为“庸人”

到了宋代,司馬光对孔子关于人的分类进行了经典评价并且指出如何使用这些人才,这就是著名的“德才论”《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鈈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司马光对人的区分非常简单而且实用,那就是德才兼备僦是圣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才德都没有是愚人。然而用才圣人基本上很难找到,而君子是首选如果选不到君子,那么宁可选择愚人而不选择小人,因而小人有智力去做坏事而愚人即便是想做坏事也没有脑子,容易被人识破这段论述非常精辟!洇而千百年来,一直是所有用人策略的圭臬!

然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小人是最难发现的并且由于小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伪装隱藏表面冠冕堂皇、道貌岸然,背后却男盗女娼、为非作歹这种“伪君子”是社会的最大毒瘤,伤害性极大就如同目前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如果坏事不暴露,那么就好像谦谦君子意气风发,一旦东方事发才发现身道德败坏、品質恶劣,无不令人深恶痛绝!正如司马光最后评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在进一步研究“平天下在治其国”之前让我们先来读这段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の道也。所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母以事上;所恶于前母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 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一)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 彼喃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二)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 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三)

康语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 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定能容の。以能保我子孙黎 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 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 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五)

生财有大道苼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 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 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 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囿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六)

我们研究“治国在齐其家”以后,接着而来的便是“平天下在治其国”的全段大道理,作 为全节的结论这就是曾子秉承孔子遗教的心得,指出“外王(用)”之学的“为政 ”大道也就是从宋儒开始,认為《大学》、《中庸》便是“帝王学”,是“治国平天下 ”的大经大法用现代语来说,它就是“领导学”的大原则可是,本段的内涵也不免有时间 (时代)、空间(地缘)的局限性,须要“慎思、明辨”清楚不可只像宋儒的某些理学 家的观点一样,认为只要《大學》、《中庸》和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了那便会成为笑话。如果真是这样倒不 如假借子路的幽默话说“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而后为政”,以及孟子的感慨所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只靠天才和命运就可以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为了探讨的方便姑且把这段原文分列为 六节,等于是六个要点然后再来分别理解。

 ■ 先了解“天下”的原义

但是必须先要了解一个名词的问题,即周朝当时所谓国家的“国”字在周室“分封建国 ”的体制下,所有诸侯们的治地都叫作“国”或自称为“邦”。所谓“天下 ”的一词才是等于后世和现在一统中华“大国”的代名词。《大学》原文所称的“天下 ”也就是这个意思。当时是以姬周王朝为所有诸侯邦国嘚共主周王朝所统领的人民和土地,便称谓是一个 “天下”并非等同于现在的世界,或整个地球的观念不过,我们也需要知道在周秦以前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有的文献书籍上所讲的“天下”也有同于现代世界观的地方,尤其是汉儒所分类以后的道家遗 书并不少見。例如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便说“天下有九洲”。我们“中国”只是“ 九洲”中的一洲称为“赤县神洲”而已。所以当时的人認为他的说法很“怪诞”。换 言之认为这是古怪的、不实的说法。

到了十五世纪以后由于天文、地理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世界上的人類渐次知道了地球上有八大洲,这便与两千 多年前邹衍所说的只差一洲了如果再拿《山海经》和中国上古神话来作比较研究,也许是仩古以来地球上的地质 ,经过时间的变化太大洲和洲之间发生了分裂和重新组合,因此少了一洲那就不敢随便否定邹衍所说的话是否 “怪诞”了,这便是科学的精神不可盲从附和。

明白了这些资料以后就知道《大学》中的“平天下”观念,实质上是以当时周室王朝所统一的整个 “中国”而言假如我们扩而充之,视为可以用来指整体人类的“理想国”或“世界大 同”的观念来说,我想曾子也絕不想保留著作权,大家都可以随便自由取用只怕“言者无心”, 但恐“听者有意”反而自生争议而已。

 ■ 什么叫“絜矩之道”

现茬我们首先讨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第一分节的第一项目,便是“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上面高层的领导人能 做到尊重老人,先从对自己的老人如父母以上的祖父母辈,乃至父毋以上上辈中的叔伯等老人都能敬重孝养。扩 而充之就能善养天下的老人了,犹如历史所推崇的“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便是此例。 那么你所统治下的社会人民,自然都会效法你的行为做到孝顺父母和上辈了。

其次所谓“上长长,而民兴弟”也是同样的意义。你能做到尊敬年长的兄长辈的人自然社会人民 ,大家都会效法你的行为做到“善事长者”,兴起兄弟之间友爱的德行了

再次,所谓“上恤孤而民不倍”,这个“倍”字在原始的文字中,也就包涵有“ 违背”的意义这是说,你能体恤孤儿使幼孤的孩子,吔有所养有如己出。那么社会人民,就都会效法你 的德行视你如大众的父母,不会生起背离的念头了

最后“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吔”一句,其中所谓“絜(絜 拼音:xié,量物体的周围 长度;也泛指衡量)矩”是什么意思呢“絜”字,在中国上古的文字学中就有Φ心平衡点 的内涵。换言之犹如天平秤的“杠杆”的意思,不偏不斜才得中正的平衡。“矩”字大 家都知道是规矩的矩。规是圆周嘚矩是方角的,就是自古以来工程所用测量方圆的基本标准工具把方圆标准的仪 器名称结合在一起,便叫作“规矩”这是说,大人君子们必须要有“独立而不倚”的公平 中正的内心修养,才能“智周万物”“量同太虛”,可以包容涵养万民泽及苍生。曾子在 《夶学》里所提出的“絜矩”之道也就是后来子思所著的《中庸》之谓“中”的由来。简言 之什么叫“中庸”?就是“絜矩”之道的发揮不信,再读下文便可知道了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在这里所提出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面,就具有人事、物理等古人所謂的“六合 ”的内涵也就是《易经》八卦之学后天重爻所用的“六爻”的意义。“六合”就是四方 加上下也是上古对空间的代号。“陸爻”就是有六个层次交会点中心的作用。这样便叫作“絜矩 ”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平衡就是“中庸”,且请大家精细参詳为幸

至于原文所说“上下、前后、左右”的内涵,切勿随便放过以为一目了然,一看便懂不需要多加讨 论,那就难免有过分大意嘚失误了例如“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这是说你本身 在上位,作为领导的人不管你是做皇帝,或做官的臣工乃至做老板、做师傅,甚至做父母、兄长的人凡是居于 上位的人,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自己想来都很讨厌,或很为难或者很不应該去做,只好自我逃避就要指使下面 的人去做,那便是“缺德”就是“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切切不可如此相反的,如 果你身居人下对于有些事,有些作为自己想来都有些厌恶,但是为了讨好上级就改变方法,把坏的成分花言 巧语,另加包装怂恿上媔去做,或是掩盖自己的过错故意诿过于上级。那就是“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 ”的最大“缺德”切切不可如此。不过这样的理解,还只是略说一面如要照人世间的人情险恶 心理去分析,再来参照过去历史上的故事便可了解这两句所包含的内容还多着呢!希望夶家自己去好学、深思吧!

至于“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看来又是多么的简单。但你仔细想想就完全不 同了。譬如说有一件事,我们从前就很讨厌它不想办,现在又碰到了就毫不犹豫地把它先搁在一边,这样也 常常会发生偾事或误事的后果。因为一切事都会因时(间)、空(间)而变化的,未必从前讨 厌的事现在仍旧讨厌啊!或者这个人,是你从前最可恶的人他现茬已改过从新,你还照以前的厌恶不让他重新 作人,把他一切阻碍在后那也是不对的。至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譬如有一件事或一个人,你 看到将来的后果一定不好但今天是由我或要我来办,你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管对与不对 先行处理了再說,那也常常有“后悔莫及”的反效果诸如这样的理解,如果对照过去历史上所经历过 的事实来讲那便太多太多了。

现在让我这个老頑童来讲个笑话给你们听。从前我有一次带领学生兵的部队去散步,有一个学生面色很难看 ,他看我没留意的时候很快转身插队箌前一个位置去了。我回头看到了就叫他回来,要加训斥但我先问他说: “虽然不是正式行军,大家可以随便一点你平日素来很守紀律,今天为什么这样不守规矩”他说: “我的前面那位同学,一路连放臭屁实在受不了啊!我愿受处罚。”我听了也不禁笑着说:“你 昨天还向我大谈《大学》上的道理呢!你可忘了‘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吗”这个学生听了,就和 我都大笑不止然后我叫他去告诉那个同学,快到医务所去诊断一下是不是肠胃消化不良,或另有其他的毛病在 外交界或平常正式宴会上,随便任意放响屁或臭屁那都是很失礼的行为,必须要注意

又如“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四句话的左右对比很 简单地讲,是说在作人处事上自己碰到不遂意或很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可以随便推托给平辈平行的人去做例如 让做官的同僚、哃事,社团、公司中的同仁甚至或亲如兄弟姊妹的朋友们去“勉为其难”,“委曲 求全”了但扩而充之,从“治国平天下”的大是大非、大经大法来讲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朝代、 任何一个政体、任何一种制度都会碰到有左右两班两派的不同意见而形成矛盾,须在最高领导的原则上绝不可以 把右的一方所厌恶的事或主张,就强迫要左的一方去做 同样的,也不可以把左的一方所厌恶的事或主张就強迫要 右的一方去做。至于处在最高领导层的地位要怎样才能调和平衡上下、前后、左右的各种对比矛盾,而使其得到中 正和顺的境界那真是需要有大智慧、大仁德、大勇气的才器了。也正如岳武穆讲用兵之道一样“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实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正如古德禅宗大师们所说,“如珠之走盘”并无一个定 位的方法了。如果有一个固定的方法那已是落在上下、前后、左右的偏旁圈圈之中了。这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故事 和现代史上的新故事,事例也不少都姑且不论。

对于《大学》这一节的名言也有人说过,就昰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其实不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对个人自我的学问修养来讲。至于本节所谓有关上丅、前后、左右的话始 终是从“大学之道”的“明德”、“内明”之学出发,然后推之于“外王 (用)”、“亲民”而作为一个领导鍺,在对人、治事、处世之际来讲其中的内外、表里 、精粗之际,实是因应事物的大学问如果以《大学》本身的主旨来讲,必须要先從“知止而后有定” 直到“虑而后能得”,通达“格物”、“致知”配合“诚意”、 “正心”、“修身”的全程修养,才能真地明了“絜矩”之道的妙用了

跟着上节而来的,他又引用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的名言“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两句。自又加以解释说所谓能成为人民所敬仰如父母的好领导,必须要做到真正的“民主”之“主 ”那就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像这样的文句它本身就是白话, 我们不必再加解释只须要注意,“好”、“恶”两个字的读音和用意就可以了。

 ■ 当政者“不Φ不正”的后果

然后他又引用《诗经·国风·节南山》章中的典故。“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 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僇 拼音:lù,同“戮”) 矣”我们先说他所节录原诗四句文字的本意。前两句是用古人帝王制度及官府嘚习惯,重视“坐 北向南”、“南面而王”的气概当人们面对南山的高峻,最为出色的就是对门当面的那一块洁白 无瑕、壁立万仞的夶石岩,使人看了便有肃然起敬,大有神圣、伟大和崇高之感当然,并不像黄山的天都峰那样 令人会生起不在俗世的出尘之感,只鈳当做飘飘欲仙的意味跟着后面两句,就使人会有压迫之感了尤其是对当 时“秉国之钧”的高层领导者来说,大有咄咄逼人的气概“师尹”,是西周时期的官职名称 除了“天子”的皇帝以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道大臣。这两句诗的用意是以比喻的文体表 达出來。也就是说你这个做师尹的要注意啊!你犹如南山的那块大石岩一样,你在万民所望、众望所归的权位上 威权赫赫,不可一卋但全国人民雪亮的眼睛都盯着你看,他们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希望都寄托在你 身上啊!这便是原诗句的本意。至于历来严格研究《诗经》的经学家们对于原诗在历史时代的故事,所指的究竟是 谁各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至少都认为这首诗,是在周幽王宠褒姒那個朝代所作因为周政衰败,民心愁苦但是 那个“秉国之钧”的师尹,既不负责任又讨好幽王,弄得民怨沸腾有关师尹是谁,是官洺是人名? 千占以来都还在考证中,姑且不论

因此,曾子便说:“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的话他所说的“有国鍺”, 就是后世所谓的“当道者”现在所谓的“执政者”或“当局者”,是同一意义的 不同名词而已“辟”字,就是“偏僻”的“僻”就是“不中不正” 的另一说辞。“僇”字相同于“杀戮”的“戮”。这个字用得很重就是说,犹 如这个“师尹”做得不正,天丅人就会起来“杀戮”了你不然,也会被后世的公平历史学

曾子在前面引用《诗经》上的历史经验既说明了作为“民之父母”的存心の不易,更进一步来说明 “秉国之钧”者更须要有随时反观自省的警觉,不可被权位所迷惑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权位与 功名富貴都是外来的物欲,但也最容易迷惑自心使人丧失“智知”的理性。宋代的名臣大儒欧阳修曾 经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这的确是古今中外不易的名言人生到此,如果没有山 林布衣的气度如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富贵于我如浮云 ”的“知止而后有定”的定力,几乎没有几个能跳得出权位的陷阱

 ■ 先“立德”才能得民心

但曾子引用《诗经》上的历史经验,更进一步很巧妙地再配上一层,推到有国者的得失存亡之机如说,诗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这四句诗是《诗经·大雅·文王》七 章诗中的名句。这是姬周初期建国时候的“箴言(箴 拼音:zhēn。箴言:劝告劝戒)”名謌 。它的用意是告诫周室王朝继承者的子孙们,当在前朝殷商盛世的时期他们并没有丧失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那个 时候殷商的善政,可以说够得上是配合天心仁爱的标准(“师”字,是有大众、群众的内涵 “上帝”,是上古以神道设教的名称它代表了那个能为萬物之主的天心和天意)。谁知道到纣王的 手里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丧失了人民大众的信赖因此致于国亡家破,才有峩们今天的周室王朝 所以你们要把前朝殷商的失德,作为一面镜子一样随时反照反省,不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那个至高无上主持大命 运的天意,它永远监临着你唯有施仁德在民,才能得到保佑这是不可变易的最崇高的大原则(“监 ”字,古文通“鉴”字用“峻”字,即有崇高至上的意思)

然后曾子又进一层引申解释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囿 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一段文章说得非常白话,本来不须再加讨论但是, 在座的几位年轻同学是从现代白话教育起步的。因此又回想到我自己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还在童年距离现在 已有半个世纪以上,似懂非懂不敢多问老师。如果太啰嗦多问老师会说,好好背熟它将来你就会懂。一辈子也 用不完当然,听来很闷气不是生气,因年轻还不懂生大气呢!将来懂得?真是莫名其妙!心想恐怕老师他自 己还没有完全懂吧!可是几十年后,真的反而觉得那个老师真高明好在没有点破我。如果那个时候他敎我懂得了 文字,也许永远只是作个“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蠹 拼音:dù)鱼”而已。 这是要有人生多方面的经验而且还要配合数十年的作人做事,才渐渐地一层一层深入才算真懂了。学文哲和文史 也同学自然科学一样,没有走进实验室去实习永远不会囿新发现,永远不会有发明的

话说这段文章,它是在古往历史上评论一朝一代,创业建国者的经验和成功失败的大原则同时也是一個人,要 做任何一种事业的成功和失败的共同原理一字千金,真不愧是孔门贤哲弟子的名言他首先提出“道得众则得 国,失众则失国”之道这个“道”字是一条不可变易的大原则之道,并非是说话之“道 ”不过,你如把它当作要说话之先的“说道”也勉强可以。總之他说,要想创业建国唯一的 条件,须要有人民群众的归心拥护有人民群众才能得国;相反,失掉民心就会失国。但怎样才能嘚到人民衷心的 归向呢答案:“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是故”是古代语言的习惯,便是现代常说的 “所以”这是说,你想要创业建国或是你想做任何一件事业,必须要具备先能得到“人和 ”你想要人心归向,或是个人想要有朋友相助必须先要从自己“立德”開始。如果你自己作人 态度、言语、思想等行为,处处“缺德”一切就免谈了!不过,一个“德”字涵义太多太 广太深,真是一言難尽说不完的,不是随随便便说一句“道德”就对了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一直说到这里,仍然还都在“德”字的范围里打轉呢!明白这个道理自可了解下文所说的推 理:有德,才有人众;有了人众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有财货;有了财货当然就能兴起种种妙用了。尤其 是一个国家就是人民、土地、财货三个因素的综合凝聚。然后构成一种总动力的共同经营那便是后世所说的 “政治”和“治权”的内容了。其实一个人家也是一样,先由男女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共 同辛苦经营成为一个家庭,也是同样的道悝至于现代人的创业,无论是工商事业、金融事业或社团事业也不外 于此理。

但他特别慎重地提出注意任何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茬于个人的“行为道德”也就是包括心理行为 和处事行为两种的综合。所以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末”字,不是说財是 没有用的意思这是说,一个人自己的道德行为是根本,财货是由根本所发展产生的枝末换言之,德行犹如树 根,财货犹如樹的枝叶。树根不牢固枝叶是不会茂盛的。因此他便说:“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如果你不顾在自己内在的根本德行上建立,只想爭取向外的财资那就必然会有人来和你争夺权利的。所以在争取人 和与争取财货这两者之间的妙用上曾子就特别提出一个道理,即“昰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个 大原则,那是万古不易的名言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上的大原则。赚钱难聚财难。但是用钱更难散财更不易。能 够赚钱聚财又能够善于用钱和散财的,必然是人中豪杰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的。至于死守财富和乱散钱财当然 是一般社会人群中常有的两种典型。

 ■ 当政者特别要注意一言一行

最后曾子又特别慎重地对于有志于“治国平天下”者提出言论和财货两者嘚反应作用,也可以说是因 果律的法则“是故言悖(悖 拼音: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第一:他为什么在这裏又要涉及到言语方面的事呢?而且他所说的言语又是指哪种说法呢?答案:是指关于 言语的“德行”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口德”。訁语是内心思维意识的表达,如俗话所说 “欲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一个人的善恶行为,在外表的是整个人身的行动在内在的昰意识思维。 但这两者之间对外表达作用的,便是言语“唯口出好兴戎”,善言是德行恶言是祸患,又如俗话所 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都是同一道理。但是这还只是从一个人的立场而说如果是身负国家天 下之责的人,那就更严重了他的一言一行,动辄會影响全民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帝王制度里有 形无形,具有监视帝王的作用的便是“史官”。“左史”记行“右史”记言。 虽然后世有今不如古的趋势被改称为皇帝的“起居注”,但还是相当严格在那些不敢记,而又不敢不 记的字里行间还可鉯看出究竟的。

总之曾子在这里提出言语的因果作用,也是很有深意因为曾子是周朝末期的人,应当还是先从周朝的史料中去 了解僦比较切近。首先我们且看周文王临终的时候,对他儿子周武王所说的话如史料所载:

“西伯(文王)寝疾,谓世子(武王)曰:见善勿怠(看到应该做的善事不能偷 懒不做)。时至勿疑(凡事要把握机会)去非勿处(过去曾经有错误的事,快改切勿流连) 。此彡者道之所止也。世子再拜(听完了叩了两三个头)受教。”等到周文王死后十二年 “是时诸侯皆畔(同叛)殷归周,不期(事先沒有约定时间)而会盟(孟)津者 八百皆曰:村可伐矣。王(周武王)曰: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引师还”可是,有人向殷纣王 报告这些情形纣便说:“我生不有命在天(我的生命不就是有上天来安排的吗)。”完全不听 别人的劝谏

看了历史上所记载的故事,由周文王开始教诫儿子的三句话除了勉励武王努力为善以外,特别重要的一句便是 “时至勿疑”。至于怎样才能“知时”、“知量”什么时候才是真的“时至 ”,那就完全是“物格知至”的智慧之学的境界既须天才,还要力学才行到了第二年,周武王就 正式出兵革命伐纣而建立周朝的天下了。但是周武王姬发与殷王纣辛同样都说到天命,史书记载也很清楚他们 语气的不同点在哪里呢?应当“慎思、明辨”清楚就可以了解“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的 道理

除此以外,大家都喜欢读《史记》的刘邦和项羽的“本纪”我也曾經说过,你只要看他们两个都亲 自见到秦始皇出巡的排场。但项羽便说“彼可取而代之(可以把他拿下来由我来替他吧)!” 刘邦也說:“大丈夫当如是也(作人应当做到这样,才算是大丈夫呢)!”同样的心思同样的 话,两个人的语气所代表的“心理行为”形态唍全不同。结果项羽的事业,毕竟还是被刘邦“取

再举个例来说当赵匡胤(胤 拼音:yìn)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鉯后再 三要出兵收拾在江南的李后主。最后李后主急了,派了一位大文豪的大使徐铉(铉 拼音:xuàn) 去宋朝问赵匡胤说:“南朝对丠宋非常听话,又随时进贡有什么不对,你非出兵不可吗”赵匡胤也 被他逼急了,便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说我偠好好地在床上睡觉,但在我的身边还 有一个人在睡,而且还大声打鼾我当然受不了啊!话说得很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就昰理由这真是古今 中外,一切想当英雄人物共同的心声

我看历史,每次想起赵匡胤的话什么理由都没有了,只好付之一笑因为由趙匡胤开始,三百年的赵宋天下都 是吃软不吃硬的局面,他当时对南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但在黄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岂不是正有人茬卧榻之侧大 声鼾睡吗?为什么不率领南唐一起来先赶走北榻旁边的睡汉呢!不过,到了南宋时期那个疯狂的金主完颜亮,一 定要絀兵打南宋他作的诗也说: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首诗起头第一二句,同赵匡胤的臥榻旁边再也不准别人打鼾睡觉,岂不是同样的“言悖而出亦悖而入 ”吗?但完颜亮遭遇到南宋一位书卷名臣虞允文所指挥的“采石の战”就彻底失败,终至国破身亡 了其实,我这样说也许是胡乱挑剔牵强附会也只可付之一笑而已。但话说回来在《大学》上,茬这里忽然插进 言语的悖出悖入的话还不算是太关键的重点。也可说只是做文章的对衬而已。他的重要主旨是在下一句的第二 个问題,“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 “财”、“货”的原义

我们研究周、秦以前的中国文化最要紧的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先从时光倒鋶回到上古传统文化所使用的文字 上去,便可知道古人简单的一个“货”字是包括了现代人所说的物质资源,乃至人工所生产的农工商业 等产品属于经济学范围的东西,统名叫“货”但有的古书上,又把“货”、“财 ”两字合用也有和基本农业生产的粮食合用,稱为“食货”的如果随便一读,便很容易使人在意 识分别上混淆过去。其实“财”字是指“财富”,是包括农工商业所得的“物资 ”和代表“货物”互相“贸易”交流与币贝等的总和统称。例如本节上文的“财 聚民散财散民聚”,是用“财”字到了本文末节所鼡,便换了“货”字都是很有深 意,不是随便用字的

人类的“财富”,基本上都是由自然界的“物资”而来的,是绝对“唯物”的 那么,他在讲“治国平天下”之道为什么先前已经说到了“财富”,现在又怎么再提出物 质资源的“货物”观念上去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性的最大的欲望除了生命基本所需求的“饮食 男女”以外,就是“好货”这就是人性普遍存在的占有欲,基本病根最重要的┅环如果以后世人 文文化的社会科学来讲,换了一个名称就叫作“利”字。例如后世常用的“名利”二字 “名”字,就包含有权位、权力、权势、权威等作用在内“利”字,就包括了货物、财币、 钱财等意义在内了我们只要明白了这些意思以后,便可恍然明了先賢们把上古史姑且裁定到夏、商、周三代开始 ,进入封建制度以后以及家天下帝王制度的形成,经两千余年之久多少的王侯将相和所有的帝王,都是把天下国 家当作货物在玩弄巧取豪夺,真有几个是以“济世救民”存心的实在并不多见。尤其在秦、汉以后 那些開国帝王的目标,都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做为目的,谁又真能“明明德”而做到 “治国平天下”呢

 ■ 刘邦、李渊、朱元璋的老實话

在历代的历史记载上,你可以看到有三个人物说了老实话,真不失其英雄本色了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李世民和 他的父亲李渊;另┅个是朱元璋。

如《史记》所载当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以后,志得意满有一天,对他的父亲(太公)说: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鈈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为仲多”这是说,当年你在家里常 常说我是个无赖,不会谋生赚钱置产业不如兄弟的勤仂。现在你看看我所赚来产业的成就,比起兄弟是哪个赚 得多呢?刘邦的出身、文化教育水平到底太差,当了皇帝以后仍然是当姩一副无赖的作风和口气,居然在老父面 前傲然自满,而且很坦率地说出这个国家天下统统是我赚来的刘家产业财货,打天下的功臣們都只是我刘家的 猎狗而已(他明说功臣们犹如猎狗)。至于天下老百姓们都是逐鹿中原所得来的猎物,那当然都不在话下 了所以說这是刘邦讲的真话。

到了隋、唐时期太原公子李世民,设计逼促他父亲李渊起兵造反李渊胆小,但为形势所迫也不得不冒险一搏 叻。李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李世民说:“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这是明说造反不成 功,我们李家家破人亡罪孽都甴你而起。如果成功把天下国家,变成了李家的产业财货也是由你一手所造成。 哪里是有半点意思是为“解民倒悬于水火之中”的诚惢呢所以这也是真话。

至于朱元璋当了朱明开国的皇帝以后有一天,在深宫内院和马皇后一起,两口子闲谈一时高兴,朱元璋便說 :“当初起兵还不是为了饥寒所迫,没有饭吃哪里料到今天,居然做起皇帝称天子呢!”他说完出去 马皇后立刻嘱咐站在旁边的兩个太监说:“皇帝马上就回宫,问你两个你们要从此以后,一个装聋一个装 哑,不然就没有命了。”因为马皇后仁慈贤德她知噵朱元璋个性忌刻,一想刚才和自己的谈话给旁边的小 太监们听了传出去,太不光彩了一定会马上回宫追问,动辄杀人的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又匆匆返转内宫查问 这两个太监,终因一聋一哑总算格外开恩,放过不杀了史称马皇后的仁慈德行,诸如此类的不少但在正史上记 载得并不多,在明人笔记上反而保存一些资料。

古人说:“人间莫若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又说:“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 ”俗话说的“一钱迫死英雄汉”;“人是衣服马是鞍金钱就是英雄胆”等等,都是很平 实坦白地说明“食”囷“货”,确是人类基本需求不可或少的东西。但从人类文化的人生 哲学角度来讲“名、利、财、货”,“富贵功名”“权位金钱”,都只是在生 存、生活上一时一地的应用条件而已。它的本身只能作为临时临事时所需要支配的机制,根本上它都非你之所有 只昰一时一处归于你之所属,偶尔拥有支配它的权利而已并非究竟是归于你的所有。因为你的生命也和“功 名富贵”那些现象一样只是暫时偶然的存在,并非永恒不变的永生可惜那些大如开国的帝王们,小如一个平 民老百姓大都不明白“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因果法则都以为那是我所取得的,而且千秋万代都 应统属于我的所有谁知恰恰相反。反而变成后世说故事的话柄惹得人们的悲欢感叹洏已。如果能够在这个利害关 头看得破,想得开拿得稳,放得下的就必须先要有“知止而后有定”,乃至于“虑而后能得 ”的平素涵养功夫尤其对于“物格”、“知至”的道理,是关于“内明”、 “外用”的锁钥更须明白。然后才能起用在“亲民”的大用上完荿“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德。

前面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观点,现在再简略借用过去那些“家天下”大小王朝 前因后果的故事作为“悖入悖出”的参考资料。周、秦以前暂且不论,但从秦、汉时期说起我们根 据历史,且看所谓汉高祖刘邦以一布衣平民,因为社会时势演变的趋势醉提三尺剑乘时而起,比项羽等人先入关 中那时秦始皇的二世,已经被太监赵高殺害再立秦二世的兄子“子婴”为秦王。等到刘邦军临霸上 秦廷上下知道大势已去,就由子婴“素车白马”头颈挂着皇帝的印绶(綬 拼音:shòu。印 绶: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捧着皇帝的符玺,在轵道(轵 拼音:zhǐ。 轵道:车道)旁請求投降“诸将请诛(杀)之”,但沛公刘邦说:“始(楚) 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就把子婴茭给部下来看管)。自 己再入咸阳(秦廷首都)“与父老约法三章”,除秦苛政还军霸上。这段历史大家都很清 楚。后来项羽到了鹹阳才杀掉子婴,放火烧了秦廷宮室和阿房宫

由此可见,刘邦比起项羽等人开始起事的确宽容仁厚得多。后来刘家汉朝的天下好恏坏坏经过四百余年后,在 历史上称为魏、蜀、吴三国的末期被曹操的儿子曹丕篡位而灭亡。总算曹丕父子还是很有风度,并没有把劉汉最 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置于死地曹丕便以新朝魏文帝的名义,封刘协为“山阳公”让他安然活到五十 四岁。

但在西蜀还有刘镓一支后裔,便是刘备的儿子刘禅(阿斗)还在诸葛亮的保护之下,在成都称帝 等到诸葛丞相六出祁山,身死以后再也支撑不住,僦投降了曹魏也被封为“安乐公”,阿斗果然一生 有福气得到安乐的晚年。

 ■ 阿斗与孙皓的对比

其实这个时候,曹魏天下的气数吔快要完了。促使西蜀投降的是在曹魏的权臣司马昭手里的事刘禅(禅 拼音:shàn)(阿斗)投降以后,还曾经发生过历史上最有名的趣倳看来比起汉高祖刘邦当 年的豁达大度还要豁达。我想大家都知道不过,再讲一次轻松一下也好。

刘禅投降以后“举家迁洛阳,夶臣无从行者惟秘书令郤(郤 拼音:xì,姓)正、及殿 中督张通,舍妻子单身从行。”他在魏国被封为安乐公以后,有一天曹魏宮廷公宴,演四川戏旁边的人 看了,都很伤感但是阿斗却嬉笑自若。司马昭看了就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是虽使诸葛亮茬,不 能辅之久全况姜维耶!”

有一天,司马昭又问阿斗说:“颇思蜀否”阿斗说:“此间乐,不思蜀”郤正知道了, 便对阿斗说:“若王(指司马昭)复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果然有一天,司马昭又问他想覀蜀吗?阿斗便照郤正所教的演答一番司马昭听了说:你今天 怎么和郤正讲得一样的话?阿斗听了就很惊奇地说:“诚如尊命”,这等于说你都说对了,正是郤正 教我要这样讲才对啊!惹得左右人等都哈哈大笑不止了。

读了汉、魏之间的历史看来对于古人所说“忝道好还”的话,确是一点不差有关刘汉末代降王,如 刘协、刘禅的结局就好像刘邦初到霸上,不杀子婴一样总算自然很公平地还怹一个仁厚的结案。

既然讲到这里顺便一提三国时代的结束,东吴孙权的后人孙皓被晋室司马炎所灭亡。孙皓也和刘禅一样投降 晋朝,被封为“归命候”两年后自然死亡,司马氏并没有使他受辱受罪这正如孙秀所说:“昔讨 逆弱冠(东吴孙权的父亲孙坚。还只是②十多岁的少年在汉末,与曹操等举兵共讨黄巾)以一校尉创业 。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但当晋主司马炎接見孙皓时便对他说:“朕设此座以 待卿久矣!”孙皓便说:“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这个对话,完全不同于刘禅的假糊涂真 圓滑孙皓表现得也是真有骨气。晋室的权臣贾充又问他;“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此等何刑也? ”孙皓就说:“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贾充反而被他弄得很惭愧没有面子 。因为他是帮司马炎谋杀曹魏后主曹髦(髦 拼音:máo)的主犯所鉯孙皓对他很不客气。孙皓这 种性格充分代表东吴孙氏后裔“南方之强也,强哉矫”的表现但孙氏几代,数十年来雄据东吴除了 割據封疆,拥兵自重北拒曹魏,西抗蜀汉以外也并无太多的大过,有此结局也算是很好了。

从秦、汉以后把天下国家完全看做家天丅的财货,所谓政权只是为家天下财货经营管理机构的组织而已。这种 现象到了魏、晋时期一百年之间,更为显著因此,当曹操培養儿子曹丕篡汉践位以后短短做了七年的魏文帝便 死了;由他的儿子曹叡(叡 拼音:ruì)即位,做了十三年的魏明帝也就死了但在这②十年的曹 魏政权中心,早已隐伏着另一个专以阴谋起家的家族司马懿父子、兄弟、叔侄的集团又要取曹魏的政权而代之,变 成司马氏嘚家天下了所以当曹叡死后,便由他的养子曹芳即位勉勉强强维持了十四年的“五马同槽” 的曹氏王朝局面,弄得曹芳忍无可忍便叫明了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此,便被司马昭干脆 地废了他另立了曹丕的孙子曹髦,也只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又被司马昭废了,封为高贵乡公再另立曹操的孙子 曹奂,做了六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就被司马炎彻底废黜,封为陈留王了事从此便变成以司马燚开始称晋武帝的晋朝 天下了。算来曹氏祖孙三代先后只占有权位四十六年。所谓“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是丝毫不差

 ■ 刘毅的夶胆直言

但当司马炎篡践曹魏的政权,史称为西晋王朝的开始也便是历史上另一场滑稽悲剧的开锣。司马炎的为人本来 便是司马氏的權力世家子弟,深受家族的阴谋教养所以他由父亲的余荫,顺手牵羊做了晋世祖的武帝便志得意满 ,亲祀(祀 拼音:sì,祭)南郊茬拜天的时候,就问身边的司棣(棣 拼音:dì) 校尉(等于后世的人事行政部长)刘毅说:“朕可方(比)汉何帝”刘毅就干 脆地说:“桓、灵”(这是东汉末期两个败家的昏君)。司马炎听了说:“何至于此 ”刘毅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归入政府)。陛下卖官錢入私门(收进司马皇帝的家里 去)以此言之,殆不如也”这是说,你还比不上汉桓帝和汉灵帝呢!司马炎听了大笑说:“桓 、灵鈈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但他的好色比起秦始皇、隋炀帝也差不了多少。他选了东吴的伎妾 五千人入宫服侍他个人的宫奻太监们,差不多也有一万人因为女色太多,难分专宠便“常乘羊车,恣 (恣 拼音:zì,放纵,无拘束)(放任它)所之(随便它赱到哪里)至便宴寝 (就留宿在那个宫女的宫中),饮酒作乐”因此,“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 (引来司马炎所乘嘚羊车)”他是这样的经常“日事游宴”,当然就“怠于政事 ”不管国家、天下的正事了!

所以两晋初期的司马氏家天下的政治权力Φ心,实际又操在权臣贾充等一般佞人(佞 拼音:nìng佞 人:善辩,巧言谄媚有口才而不正派的人)的手里。但他也算享受了“身为天孓富有四海”的皇 帝之福二十五年,便由他的痴呆儿于司马衷即位被后世嘲笑叫“蛤蟆皇帝”的晋惠帝。就是这位活宝 他的皇后,便是贾充的女儿也是在晋史上最富有丑闻的贾皇后。她生得“丑而短黑妒忌多权诈”,但 又极其浪漫淫荡可是这个痴呆皇帝司马衷,反是“嬖(嬖 拼音:bì,宠幸)而畏之” 因此,晋室王朝本身早已乱七八糟不足以领导天下了。但在这样家天下的皇室情况之下癡呆皇帝也享受了糊里 糊涂的帝王生活十七年之久,真是奇福奇事可是历史与政治,冥冥中始终有一个无形的规律在主持仲裁着它的善惡 是非不管你有怎样的权谋智巧,毕竟是逃不出这个因果定律这也就是曾子所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的报应原则

当司马炎父孓皇帝四十二年之后,司马氏的家天下便内有“八王之乱”,外有“五胡乱华 ”的开始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炽,做了六年的倒霉晋怀帝便被“五胡乱华”之首的北汉王刘渊的儿 子刘聪俘虏。当刘聪宴会群臣于光极殿便使这个晋朝的皇帝司马炽“青衣行酒”(穿着青色嘚侍从 衣服,出来为大家倒酒)这样加以侮辱,他还算是留着故人的情面呢!但最后还是被刘聪所杀

跟着而来的,便是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邺 拼音:yè)晋愍帝也只做了四年傀儡皇帝,又被 刘聪俘虏而且也照对待晋怀帝的待遇一样,更降一等当刘聪出巡的时候,便要这个晋朝投降来的皇帝充当 “车骑将军,执戟前导”见者指之曰:“此故长安天子也。”“故老有泣下者 ”但这样还下算了倳。刘聪又当着宴会群臣的时候再命令他“行酒洗爵,已而又使执盖晋臣涕泣有失 声者。尚书郎辛宾起抱帝(司马邺)大哭。”刘聰就干脆一起杀了这对君臣了事

这便是由司马氏阴谋篡夺了曹魏四十六年的家天下,改称为晋朝以后经过父子、子孙四代皇帝,总共起来也只有 五十二年的西晋天下但是身后子孙“悖入悖出”的情况,比起曹魏的结局不但萧条,其至更为凄惨 至于对国家天下人民來说,既不能“修身、齐家”更谈不上有“治国、平天下”的丝毫功德 。

然而综合两晋(西晋和东晋)司马氏的家天下却也拖拖拉拉叻一百五十六年之久。这个问题中间的关 键究竟是什么原因?实在也是一个最有意义、最有趣味的历史文化演变的大间题但不想拉杂茬《大学》的研究中 来讲,姑且暂不讨论不然,就又成为一个历史哲学上的专论大问题不足一朝一夕就可匆匆讲得完的。

四八、魏晋喃北朝的时代

不过在我们传统的历史上,所谓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先后总共有三百七八十年之久的时期,每一个短短年代 的家天下嘚皇室政权每一个匆匆上台、急急忙忙下台的帝王人物,实在正如《红楼梦》所唱的“乱哄哄你方 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看来真是可悲可叹。同时也可以说这一段的历史,比起春秋、战国的三四百 年间的故事更为紊乱和黑暗。但我们从中华民族和中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那就立场不同,观点也下一样例如 照旧史的文化哲学的观念来讲,都说魏、晋时代的历史文化是误在知识分子的壵大夫们,太偏向于注重《易经》、 《老子》、《庄子》的“三玄之学”以致于“清谈误国”,致使“五胡乱华” 形成了东晋南渡以後的南北朝格局。其实这样论断,也未必尽然我们现在要讲这个阶段的历史,却有三个最重要

 ■ 要了解当时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魏、晉以来文官政治体制的形成。所谓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们已经养成轻视家天下的皇室统治, 把从汉朝开始的“选举”精神、漸渐结合成儒、道、法三家的政治思想形成了文人政府的治权,开始建 立了一套政治管理学的人事体制成为后世文官政治“铨(铨 拼喑:quán)叙”人事的 先声。家天下的皇帝归皇帝读书的士大夫们归士大夫,完全不理会皇室的权威自然有他超然于政治权力以外的本 身的地位。所谓“清谈”、“三玄之学”和研究新近由印度输入的“佛学”只是 文化教育上的一种潮流,一种轻视皇权的反动反映士夶夫们另一种不同意现实政治的风格而已。

这种情况最初是由曹操父子开其风气之先,当曹操在开始建立曹魏政权的时候一面注重法治,一面又特别奖赏 聪明才智和文学才华的名士但又不太要求他们的操守。所以到了魏明帝的曹叡(叡 拼音:ruì) 阶段虽然名儒有如陳实、陈群、王祥、贾逵等人,但是新进少年学者如何晏、王弼,乃至如史称“竹林七贤 ”等辈都是一代俊秀,名重当时但又多是輕视世事,浮夸自负的青年名士因此,曹叡想要建立另一种人事 制度的考核办法来替代“选举”用人如史称:

魏主叡深疾浮华之士,詔吏部尚书卢毓(毓 拼音:yù)曰:“选举勿取有名名如画地作 饼,不可啖(啖 拼音:dàn吃)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洏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以当疾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为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

曹叡同意他的建議就诏散骑常侍刘劭(劭 拼音:shào)作都官考试法七十二条。然而经过朝 廷(政府)会议迟迟没有通过,结果也就没有实行可是刘劭却因此著了一部《人物志》,开启后世人事 管理学的先河

其实,在这以前由陈群在曹魏时期所创建的“九品中正”的人事制度,配匼当时从两汉以来以 “孝道治天下”的宗法社会的儒术精神不但早已实行于魏、晋的时代,也影响后世使选举人才的制度 ,法久弊深完全变成为名门望族所垄断的局面,形成两晋和南朝六代之间的门第、门阀风气正如晋初尚书左仆射 刘毅所痛恶的“上品无寒门(所謂上流社会,没有一个是贫寒出身的平民子弟)下品无势族( 所谓基层干部,没有一个是权势家族出身的子弟)”其实,刘毅这篇有關用人行政的谏疏文章直到今 天和将来,无论是哪种政党、政见的民主时代也应当好好研读,作为民主选举的制度精神的参考

二是卋家门第的学术官僚,形成知识分子读书人的士大夫集团这种风气,从魏、晋开始直到南北朝的两三百年 时期,并无一个有力者毅然絀来鼎革这种时代的弊病也正如曹魏时代的阮籍所感叹的“时无英雄,徒使竖子成 名”的情况其原因,是由于传布学术知识的书本嘟靠手写传抄的私家藏书,并不普及文化教育并不发达, 政府与社会都没有设立学校的风气。尤其是一般社会丧失了自古以来“文武合一”教育子弟的精神; 一般上层社会,也只以读书成名便算是品行端正的标准。因此而使学术知识大都出于世家权门,形成门第、宗族 的士大夫群的权威集团左右把持皇室的政权,牢不可破此时正当史称“五胡乱华”的崛起和西晋皇室 的没落,由群臣拥立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南渡称帝(晋元帝)从此定都建康(南京),就为东 晋的开始但司马睿和他的儿子司马绍(晋明帝),虽然南渡以后先后两朝称帝,事实上也等于是傀儡皇 室父子皇帝只有八九年时间,都在忧患之中死去

后来真正东晋王朝,虽然再经九个皇帝共囿一百零四年的时间,但政权仍然操纵在王、谢等势族手中前如王敦 、王导,后如谢安、谢玄等王、谢权门都是籍籍有名的“世家望族”的子弟出身。坐以论道谈玄说妙 ,大多是文(学)(学)不分的高手即使如谢安、谢玄叔侄一样,总算领导指挥了一次在历 史仩有名的“淝水(淝 拼音:féi淝水:水名,在中国安徽省)之战”打了胜仗。 但在指挥打仗的场面中仍然还不离名士风流的风格,模仿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纶巾羽扇,潇洒自如犹如西晋初期 ,与东吴的陆抗互相敌守长江两岸的羊祜(祜 拼音:hù)(叔子)一样“輕裘 (裘 拼音:qiú,皮衣)缓带”,依然不失其雍容优雅的风姿这种士大夫们的作风,在政府 或上层社会之间只要读刘义庆所辑的《卋说新语》一书,就可大概了解当时的一般情形了

简单地讲,由东晋开始士大夫们的文人学术官僚集团的风气,一直沿袭到南朝各代(宋、齐、梁、陈) 和隋朝俨然犹如牢不可破的堡垒,虽然是当时一代当国的帝王也是对此无能为力,只好向这种现实低头将就 这昰确实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上的一面“风月宝鉴”。现在且让我们举一个历史的故事来作说明在南 朝萧道成篡位称为齐帝的时候,他的Φ书舍人(等于皇室办公室的主任)纪僧真“得幸于齐主 (萧道成)”,“容表有士风”(外表很像一个有学识的读书人)

请于齐主曰:臣出自武吏,荣阶至此(我从行伍出身官做到这个阶层),无复所须(别的也没有 什么要求了)唯就陛下乞做士大夫(希望皇上給我一个士大夫的荣誉)。齐主(萧道成) 曰:此由江学、谢瀹(瀹 拼音:yuè)(这两人是当时的名士而兼名臣)可自诣之 (你自己去找他们商量吧)。僧真诣学登榻坐定(刚刚坐到客座的椅子上)。学顾左右曰:移吾床 远客(江学就对旁边侍候的人说:把我的椅子移開远一点不要靠近这个贵客)。僧真气丧而退(弄得 他很没有面子只好回来)。告齐主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我现在才明白士夶夫这个头衔,就算是当 今皇帝天子下命令也是办不到的)

你只要读了历史上这个故事再来对照一下我刚提过的《世说新语》,便鈳知道魏、晋、南北朝之间的读书人、知 识分子的傲慢和自负的酸味有多么的可畏和可悲啊!这种情形,直到唐朝才完全开始改变所鉯唐代诗人刘禹锡, 对南朝各代的首都南京便有针对这种历史情形的《怀古》之作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湔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女墙:则应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奻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原来古时候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 四户但是小墙高不过肩,又可以窥视墙外之春光美景况且墙是迉的,可人却是活的所以这女儿墙又成就了许多 才子佳人的故事。)

三是旧史所称魏、晋、南北朝之间一百余年的“五胡乱华”局面幾乎与西晋、东晋的朝代相终始。北 方少数民族这个历史上的旧问题是中国由秦、汉以来,直到隋、唐之际大约有一千年左右的大事。实际上这是 中华民族,容纳接受“西陲”和“北疆”各个民族归服内地融入“华夏”民族的 阵营以后,因历代以来的帝王朝廷(政府)并没有加以深厚的文化教育,因此而引发的种族文明的冲突 形成“中华文化”的“内外之争”、“南北之争”,促使在隋、唐以後中华民族大 结合的大事只是大家研读历史,容易简略轻忽过去没有特别注意这是历来中国“边疆政治”的重要问 题,和“华北”与“西域”多种少数民族的生存矛盾问题同此,历史惯例上只以固有的 “华夷”之辨和“胡汉”之争的习惯就笼统地称为“五胡乱华”叻。

如果要彻底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要从秦、汉历史上的“匈奴传”等开始,深切了解从中国的“ 北疆”东起朝鲜,毗连(毗 拼音:pí,毗连:接连)俄罗斯的南境直到内外蒙古、西伯 利亚,再南回到古称“西域”、“西北边疆”的新疆、青藏等广阔边境的许多少数囻族和我 们远占轩辕皇帝前后代的血缘关系,以及历来对待“治边”政策的是非这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历史文化 的大问题。即使现在囷将来仍需要切实注意正视这类的大问题。只是我言之慎重恐怕你们会当作我在狂言乱语, 或认为是危言耸听所以便只提到为止。

所谓“五胡乱华”之始必须先要知道,早在西汉宣帝时代(公元前五○年间)匈奴呼韩 邪单于已来归降,渐通内地到了东汉光武帝時代(公元五○年间),匈奴南单于以及鲜卑族的归降内附 致使匈奴北单于又来恳乞“和亲”。汉光武帝的政策(战略)是以匈奴为屏藩来捍御匈奴,可 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代理防御、代理战争的上策,并使匈奴各族愿意投降的移民内附,居 住在云中、伍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等八郡(在山西、陕西、甘肃境内)赐以粮食、牛 羊、丝绸布匹等生存种植物品,而且还派兵保护到汉章帝时代(公元八十七年间),鲜卑人出击北匈奴 大胜。因此“北庭”有五十八部二十万人,胜兵八千都来降服,加叺云中、五原、朔(朔 拼音: shuò)方、北地等处居留接着又在汉和帝时代(公元八十九年间),以及汉桓帝时代( 公元一五八年间)乃至在汉献帝时代(公元二一六年间),都有陆续来降、移民内附的为数不少

在这个时候,曹操初起为追除袁绍的儿子、投奔乌桓的袁熙、袁尚,他就并击乌桓而破之斩其首领蹋顿( 据史称,是辽西乌桓的另一支)跟着,他又把由汉光武时代开始入居西河郡(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的匈奴等族分为五部,加以监护这不能不说是曹操对匈奴等族移民內地的管理政策上,已较有先见之明只 是当時仍然缺乏加以文化教育的观念,以致造成后来各民族之间的文明冲突实为憾事。

 ■ “胡”、“华”民族的混和

但我们讲到这里必须偠了解,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文化不同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纳外 族归附移民不记宿仇,没有种族歧视的成见除了中华民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因为中国文化,本来有“ 王道治天下”的传统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义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说 ,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实行了人类大同的理念早已泯除种族歧视的狭隘胸襟 。例如在这以後的唐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国的历史事实,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作用就以历史的事实为证 明,中华民族从来不肯侵略他人鈈是以强权当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谦让”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礼侵 凌,加以感化而融归于整体“人道”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纪初,喃朝梁武帝的时代印度佛教的禅宗达 摩祖师,决定要“东渡”中国传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去中国,他说:“震旦有大乘气象 ”換言之,所谓“大乘气象”就正如佛说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国,确然具有慈悲 (仁义)的精神“娑婆”是梵音,它的意义是说“難忍能忍”的“堪忍” 的精神。

总之由东汉光武帝到魏、晋两百多年之间,以匈奴为代表的各种入居内地“河西八郡”的各民族其 中汾子颇为复杂,事实上早已是汉族血统大混合的一个时代。如加严谨的稽考北部匈奴的另一支,没有入居中国 的后来就在欧洲建立匈牙利。丁灵另一支就是后来的俄罗斯的另一族。乌桓另一支就是和后来建国的阿富汗有 关。鲜卑就是后世还居留在西域边疆的锡伯族。隋、唐之间的突厥就是后来的土耳其。波斯就是后来的伊朗大 食,就是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天竺,就是印度至于氐、羌(羌 拼音:qiāng)、羯(羯 拼音: jié)等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已汇合成后世居留在新疆、西藏(前藏和后藏)、青海等地的少 数民族史称“五胡”的,就是当时崛起而建国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称王称霸的十六国,计 有前赵、后赵和四次分裂的燕国、五次分裂的凉、彡次分裂的秦以及夏与成汉等十六国。其实他们当时生活语言 ,早已华夏、汉化在基本文化上,也已学会了汉化的文字只是在民族的性格上,仍然具有矫捷慄悍的习性尤其 他们看到汉末到魏、晋之间的朝廷皇帝的政权,原来都是这样抢来抢去并不行于正道。而苴由司马氏的家族抢了 曹家的天下以后,他们自己的家族又闹兄弟争权的“八王之乱”,互相残杀平时所谓文化教育上的 “道德仁義”,原来都成为书本上的废话那么,他们也认为自己早已是中国人中原的天下,大家有份 因此而形成“起而代之”的乱源。同时在魏、晋时代,另一批知识分子士大夫们也看不惯这些世族 、门阀士大夫们的作风,干脆就加入汉化的新民族即习惯称呼为“胡人”的范围,起而大干其逐鹿中原 的美梦了这样,才是史称“五胡乱华”的基本原因事实上,可以说是“胡华混和”也并 非过分。但茬这个阶段的中间和结束就形成“中华文化”另一章的大结合,变成北魏文化与南朝六代的 大光彩了

大家试想,如果我们也是生在当時外来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之中的一分子由祖先辈从塞外的大沙漠和大草原进入 中原以后,正如毛泽东的名词所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谁又愿意再脱离中原回到 那大沙漠和大草原之间,终日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环境为伴呢況且过了沙漠,西 去欧洲正是罗马帝国强盛纷争的局面,要想去分一杯羹绝不可能。北有鞑靼(鞑 拼音:dá,靼 拼音 :dá。鞑靼:独联体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挡驾东有朝鲜的海峡阻隔。此时晋室王朝又正好自失其鹿 ,身强力壮再不起来逐鹿中原,更待何时难道要怹们真肯倾心于当时的新进文化,去学佛修行打坐吗所谓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魏、晋、南北 朝、五胡乱华的时代,便是这个情形所发生的历史事故

 ■ 胡汉文化的另一面

现在让我们简略地列举历史上几个事实,作為说明

其一,正当司马炎称帝的西晋初期也就是公元二七九年间,鲜卑族的树机能(人名)攻陷凉州( 陕、甘)边区司马炎采用了迋济的建议,就封匈奴族的刘渊为“左部帅”其实,在这中间历史 的记载,就早已说明“自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部其后数因忿恨,杀害长吏渐为民 患。”侍御史郭钦曾经疏奏说:

戎狄强犷历古为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徒內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

司马炎不加理会。不到十年改封刘渊为“北部都尉”。接着又再加封为“匈奴伍部大都督 ”(等于是统管五部胡人的总督),这就造成他后来自称“北汉王”的权势了但刘渊本 身,也自有他必然不能久居人下的条件如史称:

刘渊,刘豹之子幼而隽异(幼年的时候,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儿童)师事上党(山西德安府) 崔游,博习经史渊尝谓同門生曰:“吾常耻随(汉初的随何)(汉初的陆贾)无 武,绛(汉初的绛侯周勃)(汉初名将灌婴)无文”于是,兼学武事及长,猿臂善射 膂力过人,姿貌魁伟(又是文武全才)

晋朝的名臣王浑、王济父子都很赏识他,所以极力推荐而且刘渊的为人,又“轻財好施倾心接物” ,所以“五部豪杰幽(现在的北京)(河北的真定沧州区域)名儒,多往归之 ”这里根据历史所说的豪杰名儒,都是当时在民间的读书知识分子的士大夫和一般民间社会上的豪强之士。因 此历史上便称他是“五胡乱华”之首的“北汉王”。后來俘虏晋怀帝、愍帝的“汉王 ”刘聪都是他的后人。但是根据事实刘渊父子,早已是汉化的胡人并不能算初从境外入侵的外夷了。

 ■ 石勒与佛图澄的故事

其二在五胡十六国当中,最为骁勇好杀的后赵主石勒、也并非只是一个武夫其实,他也早已具有汉化的文化底 孓他一边笃信佛教,师事印度东来中土的第一佛教神僧佛图澄同时,又喜欢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如史称:

赵主石勒谓徐光曰:“朕鈳方自古何等主?”对曰:“陛下神武谋略过于汉高  (祖 )。”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太过。朕若遇高祖(刘邦)当北面事之,与韩 (信)(宠)比肩若遇光武(刘秀),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磊 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操)、司马仲达(懿),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

从他的这一段言论来看的确也非等闲之辈。同时也骂尽了历史上不以“功德”取天下的自命英雄们 ,确是千古名言比起庄子所描写柳下惠的兄弟盗跖(跖 拼音:zhí,脚掌)与孔子的对话,并无 逊色而且更昰痛快淋漓。

石勒虽然并不勤学读书但“好使诸生读书而听之。时以其意论古今得失闻者悦服。尝使人读《汉书》 闻郦(郦 拼音:lì,姓)食其劝立六国后,惊曰:‘此法当失何以遂得天下。’及闻 留侯(张良)谏乃曰:‘赖有此耳。’”

史称:“石勒字季龙,上党(山西)武乡人其(祖)先匈奴别部也(也早已是 汉化的胡人)。年十四至洛阳,狂笑上都门王衍(晋室名臣)异之曰:胡雛声视有奇志,将为天 下之患(王衍看到他便说:这个年轻的胡人小伙子,他的说话声音和眼神是胸怀异志的,将来会成为祸害天 下蒼生的人)遣人收之(想派人去逮捕他),石勒已去”石勒既为后赵主,施行暴政因受 佛图澄大和尚的教化,才渐回心纳谏向善

這个时候,是佛法在魏、晋之间正式进入中国的初期。一般从西域过来的高僧居士们都是从事翻译佛经。晋室 的名臣名士如王导、谢咹等人都是极力结交西域高贤,潜心佛学等于十九世纪以来国内的上层社会,都倾心科学 一样风靡一时。但还未完全普及可是在河四及关中的胡、汉各部,因为与西域较为接近信奉的就比较内地为多 。而佛图澄的到来不大讲经说法,只以他本身的神迹示现佛法又感化了后赵主石勒,佛教的声望就大为人们所信 奉了

当时,在东晋的西域高士支道林听到佛图澄在石勒身边,便说:“澄公其以季龙为鸥鸟耶!”支道林 的意思是说:佛图澄把石勒当作飞禽走兽在调教吗太危险了!果然,东晋的兵力曾经一度攻进淮泗,石勒就夶发 脾气说我这样信佛,反而有敌寇来打我佛是无神,太不灵了佛图澄就对他说了一段神话,你的前身只是一个 商人,经过罽(罽 拼音:jì)(当时的西域国名现在的喀什米尔)寺,发心作大佛 事但在僧众中,有六个得道的大罗汉接受了你的供养,我也算昰其中的一个当时有一位大阿罗汉就说,这个商 人死后要投胎变鸡去受业报。再转身便会在晋地称王。你今天也总算有了好报了咑仗,有胜有败怎么又归罪 到佛法有灵无灵呢!石勒听了神僧的话,倒很相信又告诉佛图澄说,要不杀是很难做到的。佛图澄就说:“ 但杀不可滥刑不可不恤耳!”不到十多年,佛图澄就对他说我的寿命到头了,要向你辞行了石勒就说: “大和尚遽(遽 拼音:jù,急,仓猝)弃我,国将有难乎”佛图澄就对他说:

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由增损但道贵行全,德贵不怠苟德行无玷,虽死如生咸无焉!千岁尚何 益哉!然有恨者,国家(指后赵石勒)存心佛理建寺度僧,当蒙祉福(应当有好报)而布政 猛虐,賞罚交滥特违圣教(你的政治行为又特别违背佛法),致国祚(祚 拼音:zuò,福, 赐福)不延也(因此你当国的寿命就不太长了)

石勒听了大哭一场,抬头看看佛图澄已经安坐而逝了。可是不久有一个出家人从甘肃过来说,自己亲眼看见 佛图澄进了潼关(潼 拼喑:tóng潼关:在中国陕西省东部)。石勒听了马上命令开棺验视,并 没有遗体只有一块石头。石勒一看烦恼极了。就说石是我嘚姓,大和尚埋掉我走了这个国家还能长久吗?果 然不久石勒也就完了。根据神僧的传记说:“佛图澄在关中度化弟子数千万人。凣居其所国人无敢向之涕 唾。每相戒曰:莫起恶心大和尚知汝。其道化感物有如此者。大教(指佛教)东来至澄而盛。 ”

我们讲箌这里主题仍在说明“五胡之乱”后赵石勒的时代,正当公元三三○年前后也是罗马君士坦 丁大帝迁都拜占庭的时期。这时正是魏、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陵夷(陵夷:衰败;走 下坡路),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精神也已濒临续绝,士大夫们的文人政治体制犹如《诗经·小雅 ·巧言》六章所说:“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因此汉化已久的“五胡”等种族,对于 固有传统道德有关的“仁、义、禮、智、信”等都视为空谈,不足重视但从西域新兴传入中原的佛法 ,以“慈悲”为教以戒“杀、盗、淫、妄、酒”的主旨,加上宗教神灵默佑的冠冕反而都 被胡、汉人等所接受。因此而形成隋、唐以后“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汇流以及后世有北魏佛教文明 的興盛,才有流传到现在的敦煌壁画云冈(冈 拼音:gāng)、龙门石窟等文物的存留,供人景仰凭吊 这些都是历史的血泪所累积而成,我佛慈悲润泽的结果并非是离题太远,专门介绍佛法和神僧的故事

 ■ 苻坚见不到鸠摩罗什

其三,例如前秦的苻(苻 拼音:fú,姓)坚怹的先世,便是西戎的酋长(酋 拼音: qiú。酋长:长官)也不能完全算是境外迁入的胡人,旧史称他:“雄武智略尽有中原。 ”史称秦王苻坚鼎盛的时期其武力霸权,已“东极沧海西并龟兹(新疆省库车、沙雅二县之间) ,北尽沙漠唯建康(东晋首都的南京)在外。”但最后以百万之众南伐东晋为谢安、谢玄所 败,自称“秦王”只有二十七年寿命只有四十八岁。但他能重用隐居华阴的山东名壵王猛也就是曾经 与东晋的权臣恒温见面,所谓“扪(扪 拼音:mén按,摸)(虱 拼音:shī,寄生在 人、畜身上的一种小虫;喻寄生莋恶的人或有害的事物)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的奇士。王猛在临死 之前吩咐苻坚说: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相安,臣沒之后愿勿以晋为图。

后来苻坚自负以百万之众可以“投鞭断流”,南伐东晋弄得宗室苻融没有办法,只好对他说: “王景略(王猛字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尝比之诸葛武侯(亮),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 ”苻坚还是不肯回心转意终于一战而败,身死国亡不出王猛之所料。

但是苻坚也是倾心文化,尊重学者和高僧对他们都是加以特别的礼遇,绝不自以为是轻视文化人士。他除重 用王猛言聽计从,尊如师礼外那时在襄阳还有一位高僧道安法师,名重一时他是佛图澄的弟子,也就是后来南 渡到庐山建立净土宗念佛法门,影响中国千余年来各阶层社会的慧远法师的师父道安法师的学问和德行,中外皆 知东晋朝野也很仰慕。在中国文化哲学史上所称的“襄阳高士”习凿齿来见道安法师自称,“四 海习凿齿”法师对说,“弥天释道安”便是这个故事。苻坚敬仰道安曾经送他“外國金 饰佛像金缕结珠弥勒。法师每次讲经说法便安设此像作证。”但苻坚终于忍不住而攻打襄阳获胜就亲自与道 安法师见面,对左右嘚人说:“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曰:“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可是,苻坚南伐东晋苻融请道安法师仂劝,也终于不听但他既得道安法师之后,又听说西 域有高僧鸠摩罗什道望推重一时,就又派大将吕光(字世明河南洛阳人)率兵七万西征,要迎取鸠摩罗 什东来中国

吕光奉命西征,据说威服四十余个小国。到了龟兹以武力威胁,龟兹国王无奈只好出让高僧鳩摩罗什。但吕 光得到鸠摩罗什回到了姑臧(甘肃的武威),听说苻坚已死他便收降了凉州牧(甘肃地方首长) ,先自称为“酒泉公”后又自称“凉帝”。因此鸠摩罗什法师也在后凉吕光父子手里 被“凉”了十多年。这个时候正是公元三九二年之际,欧洲的罗马正开始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苻坚以霸权武力派兵遣将远征西域,只为了迎取一位有道有学的高僧东来实在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极为稀奇少 有的事同时,也可知后来佛学在中国的盛行鸠摩罗什法师对中国文化哲学、文学上的深远影响,也是史无前例的 重要事件

十哆年后,西戎羌族的姚兴即位后秦称王,又派大将姚硕德伐后凉迎请鸠摩罗什入长安,待为国师安居于长 安的“逍遥园”,翻译佛經三百余卷门下弟子共襄译事的很多,据说从学的中国僧俗弟子,有两三千 人之多而特别优秀突出的有七八人。例如后来史称“生公说法”的道生与著《物不迁沦》、《般若无 知论》等哲学和科学上千古名文的僧肇,以及道融、僧叡等各有著述。尤其他开创用梵攵的拼音原理为中国文字 首创音韵字母的拼音反切方法,便是鸠摩罗什法师与他的中国弟子僧叡、惠观、惠严等的功劳可惜法师在秦住世译 经的时间,只有九年便已圆寂。算来世间的寿命并不太长,实在也是中国佛学文化的一大憾事

但当苻秦与姚秦的两个时期,Φ国的道安法师与西来的鸠摩罗什法师的时代,关中(潼关以西)与洛 阳等中原一带地区的第一流知识分子、优秀人才因对于当时政權的悲观和厌倦,大都是脱离现实跳出世网去出家 学佛。不然就去学神仙,做道士因此也可以说东晋时期是“天下之言,不归于佛即归于道”的时代 。南渡以后东晋王朝上下各阶层的社会人士,也是如此在位的权势名臣如王导、谢安等人,都与西域过来居住在 江南佛学的名士支谦、支亮等人有密切交往例如道安法师居襄阳的时期,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曜(曜 拼音: yào)便赐以诏书说:“法师鉯道德照临天下,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 以时资给。”但道安法师却固辞不受而且当时兴起一种讲学论道的风格,所谓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手里都拿着 鹿或马的尾巴所做的拂尘,表示有出尘离俗的风度这在史料的称谓便是“手持拂尘,从事玄谈”的风气 事实上,这种习惯是从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手持拂尘所传布过来的形象,我们现在还可看到在佛、道两门中还保 有“持拂”嘚风规

 ■ 儒家沉寂、佛家昌盛的时代

总之,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直到唐代开国之初的三百多年时期,所谓儒家“孔孟之教”、“ 五經之学”非常沉寂,平常也只是用来读书习字求知识的普通教育课本而已。并不像宋、明以后不讲究孔 孟之教,不合“儒宗道学”嘚人就难以立足于朝廷,甚至在“土林”社会中也会终身为人 所轻视了。但在东晋到南朝六代之间由于关中(笼统地指长安、洛阳┅带)的佛学昌盛,江南佛教寺庙林 立影响了当时的各层社会,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个人所取的名字很多用佛经上的菩萨、罗漢、那罗延等名 词作为人名,由此可见当时佛学文化影响中国的情形是如何的普及。这好比现代二十世纪的时期人们喜欢取用西 方的洺字,如约翰、海伦等乃至市面商店,也有以原子理发厅、原子冰淇淋店等作为招牌的这同样是时代感染的 常态,并不足为奇

可是囸如曾子所说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到了公元四四○年间,北魏拓跋氏兴起江北统一 ,南北朝对立的形势从此开始北魏朝野后来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历代陆续建造佛寺三万余所剃度出家僧尼达二 百万之多,声势之隆更过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煙雨中”的情况但在五世纪间,北魏的皇帝 太武帝焘因受笃信道教的大臣崔皓所影响,崇拜道士寇谦之便做出使佛道两教相争的大倳,也就是中国宗教史上 佛教受到所谓“三武一宗”之难的第一遭。同时也是中国本有文化意识史上自相斗争的大事之一。

宣告诸镇將军刺史诸有浮图(佛寺)形像及一切佛经,皆击破焚烧沙门(出家人)无少长 ,悉坑之但太子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缓宣诏书,使远近预闻之得各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收藏经像。唯塔 庙在魏境者无复孑(孑 拼音:jié,单独,孤单)遗。

换言之三万多幢佛寺,都被摧毁了也真是一场破坏性的壮举,但现在看来也早已史有前例,不足为怪况且 从美国人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观点看来,“消费刺激生产”没有伟大的破坏,哪有伟大的新生产呢!你说 是不是啊人类就是这样幼稚,经常做出许多无理取闹的事赢得自我毁滅。

其实早经古代学者的考证,北魏拓跋氏也是黄帝的子孙“昌意”的后裔,受封北方的一支有 “大鲜卑山”自以为号。故到北魏建国开始“去胡衣冠,绝虏语尊华风”,一律恢复学习 汉化的文化习俗迁都洛阳,改姓元氏公元四八五年,还在南朝齐、梁之际制定“禁同姓相婚法”, “定户籍法”及“公服制度”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在那个时候北魏就已开始实行“均 田法”,也就是土地公平分配的政策如果跟现在相比,他在一千五百年以前早已“前进”了至于 有关这个时代的“佛学与佛教”文明的兴盛和得失,宋代洺儒而兼名臣的司马光对于《魏书·释 老志》所载,便有一篇论文也很有参考的价值。

总之根据历史的经验,作为能够影响一个时玳的领导人物基本的见解和修养,确实需要《大学》的“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心境才能够做到利己利人,功在当世 济世安民,泽及万代的大业

在公元四二○年间,东晋末代完结南朝开始第一代的宋武帝刘裕,是農民出身幼年就长养于佛寺,所以小名 “寄奴”后来得到时势造英雄的机会,最后就干脆谋杀了在位二十二年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又鼡毒药再 杀了被他利用了两年的晋恭帝司马德文,自己就学习曹丕、司马炎的办法照样画葫芦,篡位称帝定国号为“ 宋”。但比起曹丕篡位不杀汉献帝司马炎篡位也不过分而杀了曹奂,刘裕的行为就不同了南朝各代,由篡位 称帝对于前朝的子孙“斩草除根”的先例是由他开始。以后接着齐、梁、陈、隋都是同样翻版,只是 隋朝开国的隋文帝杨坚在杀戮以外更加灭族,所以历史学家们便说隋朝皇权,是必然不会长久的

 ■ 刘准、萧衍、萧绎、陈叔宝的故事

刘裕自己做了三年的皇帝便死了,经过子孙继承帝位的七个职业皇帝┅共只有六十年的刘宋天下,便又被权臣萧 道成照样翻版篡位就改“宋”为“齐”了。但当萧道成篡位称帝创建齐朝的初期,先来废 掉刘宋还只十四岁的幼主顺帝刘准时刘准便收泪说:“欲见杀乎?”那个奉萧道成命令而来的王敬便说 :“出居别宫耳!官家(对皇家嘚代名称)先取司马家亦如此也(指刘准的祖先刘裕篡位称宋帝 时迫害晋朝司马氏的后代,也就是现在这样做的)”因此宋顺帝刘准,也便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下场了 就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最后,萧道成当然放不过他不但杀了刘准,还灭了 怹的家属

刘准所说“愿后身(生生)世世,勿复生帝王家”的话实在足为千古滥用极权者的警语。 而历史上有同样的痛苦但有不同嘚悲壮故事,就是明末的怀宗朱由检也就是后人统称为崇祯皇帝。他在国破家亡 的时候准备自杀上吊以前,召来他只有十五岁的女儿(公主)说了一句:“尔(你)何 生我家?”就自己用左袖掩面右手挥刀,斫(斫 拼音:zhuó)杀公主因为用力不准,只 断了公主的咗臂读了历史,便可知道做帝王或权势家族的后代实在并非是真正的幸福。

可是萧道成自己本身在位做皇帝也只有四年,接着总共雖有七个糊涂的子孙皇帝也不过二十四年,就又被同宗 的萧衍所废改国号为“梁”,那便是后世较为有名的吃素学佛的梁武帝他总算比较好心,起先没有要 杀萧道成的后人但因沈约的警告“勿慕虚名而受实祸”,终于也照样画葫芦他本身在位四十八年,除 了喜欢學做和尚当佛学大师,亲自讲经说法以外还不算有太多的大过,寿命也活到了八十六岁但很可惜的是把 权谋当作道德,尤其是投机取巧错用了东魏投降过来的叛臣侯景,终于被迫而饿死台城(南京)但他在 临危的时候,却说了“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有何憾”的洒脱壮语这种犹如赌徒的豪语,的确也 非平常人所能企及的后来他的子孙还继续称帝了六年,也算共有四主五十四年的天下。

在中国的历史上梁武帝萧衍,可说是一很特别的书生皇帝他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他在登位之先,便和一班 当时的名士学者们對主张“现实唯物论”的学者范缜(缜 拼音:zhěn)所著的《无神论》打 笔墨官司。他是极力主张有神论认为生命是有前生后世,确实另囿一个“神我”的存在他早死的大儿 子萧统,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昭明太子”后世流传的《昭明文选》便是他编辑的大作。后來反抗 侯景的梁元帝萧绎(绎 拼音:yì)也是他的第七个儿子,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个读书皇帝的活宝 他即位后,就派陈霸先讨伐侯景三年以后,自己是被西魏攻进所杀的但在敌人进城之前,他还有心情在作诗当 他知道敌人进入金城(宫城)的时候,“乃焚古今图書十四万卷”被杀以前,有人问他烧书 是什么意思?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也是天下第一奇言,自己本身没有雄才大略 却埋怨读书无用,岂不可笑就大不如他的父亲梁武帝的豁达洒脱了。

接着萧梁而篡位称帝的便是陈高祖陈霸先。他从小也昰一个“不事家人生产”放荡不羁的性格,但 却会阴阳之学通达“奇门遁甲”等方术。登位以前也照旧先杀了梁主江阴王萧方智。鈈过他自己本身 也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五十九岁就死了。经过四个子侄辈先后即位最后便是他的孙子陈叔宝作为末代的皇帝,也便 是在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陈后主当隋兵打进台城南京,他就抱着妃子张丽华、孔贵人跳进水井里去逃避最后被 人放下绳子,三个人一起被拉上来那个水井,变成南京名胜之一的“景阳宫井”这也是历史上风流皇 帝在亡国的时候,抱着美人跳井的闹剧主角但当时带兵咑进南京的,便是后来的隋炀(炀 拼音:yáng )帝杨广他总算没有杀了陈叔宝,只把他当战利品做为俘虏而“献俘太庙”,把他做为自巳论功 行赏的活宝所谓“南朝”之一的陈朝,一共也只有五主三十三年的天下,如此完结了事

陈后主陈叔宝,也和比他迟生三百多姩的南唐李后主差不多除了风流自赏以外,还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名家他还 未亡国时,自己制作了有名的歌曲《玉树后庭花》教导宫娥们习唱,民间也有流传因此,唐代的诗人杜牧有感于 陈后主的故事便有《秦淮夜泊》的诗说: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们如果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点来说“造化”老儿,真会玩弄人类由他所编写中国历史的剧夲 ,总是给你画格子又画圈圈,使你在社会的演变格子里好像规定五六年一小变,十五六年一中变三十年左右又 一大变。然后又变方格为圈圈六十年左右一小变,一百二十年左右一中变一百八十年左右一大变。在这些方圆的 演变程式中用加减或乘除的公式,好恏坏坏多多少少,就看人类当中的操作算盘的人自己怎样打算放账和收账 了。其实“造化”老儿也很公平,对于其他各民族的规格也差不多。只是他们过去没有像我们的祖 先,对于历史是采用“会计”和“统计”法我们祖先,对以往的历史账本记得比较清楚, 所以看来就很明显也很惊人。

 ■ 杨坚、杨广父子的故事

由魏、晋以来旧史所称的“五胡乱华”到南北朝的对立在中国文化的演变史仩,将要进入儒、佛、道 三家汇流的前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所谓“北朝”的北魏统一了江北各个少数民族胡乱建国以后,结 果又分裂成为东西两魏东魏后来又变为北齐,西魏又变为后周从杨坚的崛起,并了后周、北齐灭了江南的陈国 ,然后南北才得“混一”稱为隋朝。为李唐的建国首先开路的隋朝三十二年的天下就在灭掉南朝陈后 主的时候开始了。隋朝开国的隋文帝杨坚和他继承皇位的兒子隋炀帝杨广,也都是历史上的明星皇帝更为有趣。 但大家不要忘记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以来,江北、江南的社会上下嘟充满了佛学和佛教的气氛。那个时 候并没有把儒家的《大学》、《中庸》或“四书”,当作帝王政治指导原理的“帝王学”来 使用所谓《大学》,《中庸》是帝王们必读之书这是南宋以后的广告宣传,应该另当别论因此,做为隋朝开国 之君的隋文帝杨坚便是当時最时髦有趣的明星皇帝了。

现在先说历史上记载杨坚的出身故事他小时候的名字叫“那罗延”(是佛学中东方金刚力士的名 称,犹如陳朝的大将萧摩诃都是佛学中的名词)。他的父亲杨忠本来就在西魏及后周做官,封为“随 公”母亲生他的时候,已有很多的神话是真是假,都不相干姑且不论。生了他以后从河东来了一个尼姑 ,就对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来历不同,不可以养在你们凡夫俗子嘚家中他父母听了相信,便把他交给这位尼姑由 她亲自抚养在另外的别墅里有一天,尼姑外出他母亲来抱他,忽然看到他头上有角身上有鳞,一下怕了起来 松手掉在地下。刚好尼姑也心动怕有事马上回来,看见便说啊哟!你把我的孩子吓坏了,这一跌就会遲一步才 能得天下。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杨坚父子的确也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所以旧史学家不好意思明 写,但也不排除当时坚信不疑的流传神话就照旧老老实实地记下来了。

杨坚后来在北周的篡位称帝已势在必行,但促成他下篡位决心的最重要嘚是他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坚持。独孤氏 勉励杨坚的名言就是“骑虎之势,必不得下”他开国称帝开始的行为,同样地就埋下了《易经 ·坤卦文言》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不可思议的自然定律,那便 是他尽灭北周国主宇文氏之族他的儿子隋炀帝,结果反被宇文化及所杀就此隋亡。杨坚父子的隋朝天下始终只 有三十二年而已。这样循环往复的现象好像就自有规律地轮轉存在似的。

且说杨坚做了皇帝以后当然就是独孤氏升做皇后,史称“后家世贵盛而能谦恭,惟好读书言事多与隋 主意合,甚宠惮の宫中称为二圣”。事实上隋文帝杨坚恰是历代帝王怕老婆集团的常务主席,所谓“ 宠惮(惮 拼音:dàn怕,畏惧)”二字就是怕嘚要命的文言。最后因为听信独孤皇后和 他第二个儿子杨广的蛊惑,终于废掉大儿子杨勇的太子权位而立杨广为太子。但在独孤皇后迉了不到三年以后杨 广干脆就杀了在病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自己即位做皇帝杨坚在临死之前,才后悔太过分听了皇后的话受了儿孓 的欺骗,便捶床说:“独孤误我”但是已经太迟了。他做了十六年的皇帝功过善恶是非参半,不知道 那个教养他的老尼怎么只能養成他做皇帝,却没有教养他做个好皇帝的学问呢!岂非“为德不果”吗!

至于隋炀帝杨广在他弒父杀兄,登上皇帝宝座的初期那种躊躇满志的高兴,便自有诗说:“我本无心求 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那是何等的得意后来天下群雄并起,他游幸到了扬州自己也知道靠不住了,常常 引镜自照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使得在旁边的萧皇后,非常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讲这种不吉利的话 。谁知道他卻笑着答复萧皇后的问题说出了几句“出类拔萃”的哲学名言,比起那些“披发入山 ”或“剃发为僧”的高士还要潇洒。他说:“贫賤苦乐更迭(迭 拼音:dié。 更迭:交换,轮流)为之,亦复何伤”这等于是说,一个人生对于贫贱和富贵、痛苦和快乐,都需要 轮鋶变更来尝试一番这又有什么稀奇?何必那样悲伤呢他明知自己已经快到了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的境地仍然 还如平常差不多的名士風流,看通了“悖入悖出”的道理甘心接受因果律的应验,好像自己有意作成 “自食恶果”的佼佼者这也真是不同凡响的挽歌。

但从隋朝杨坚父子“混一”中国以后便转入李世民父子的李唐时代,才真正统一中国建立唐代将近 三百年的天下。后世学者平常习惯以“隋唐”并称,因为隋朝的短暂三十多年随之而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以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