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南征北战》这部电影论述艺术的三大功能

1、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由( B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

2、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是( A )。

3、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是( A )

4、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的拍摄者是( A )。

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 A )

6、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是( B )。

7、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成立于( D )

8、中国早期长故事片嘚代表性作品有(CDE )。

9、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是( C )

10、20世纪20年代以《梁祝痛史》等影片掀起古装片拍摄浪潮的是( D )。

C、“大中华百合”公司

11、被称作武侠神怪片鼻祖的影片是“明星”公司拍摄的( A )

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談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定军山》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最早是在1905年秋天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嘚。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首先是制片机构的勃兴其次是影片产量的扶摇上升再次是电影“国货”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

迎。与制片业的迅速发展同步2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的相关产业也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影院投资——到1926年底,全国影院达156家其中上海39家。

电影教育——到1926年底全国先后开办过各类电影培训机构18所(其中3所由外国人开办)。这些培训机构一般附属于制片公司但也专门性质的,如1924年成立的“中华电影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电影培训机构,曾培养出胡蝶等知名演员电影出版物——僅1925年出版的专业性电影杂志就有20多种,一些大报如《申报》、《民国日报》等还相继开办了专门的电影副刊在各制片公司的竞争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创立自己的“精神品牌”于是就出现了“海上各影片公司莫不各有其个性和特别之作风”的动人景观。“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天一”等几个创作群体创作的影片都带有明显的流派特点。

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孤儿救祖记》是我国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获得成功的国产片。《孤儿救祖记》的大获成功使明煋公司走出了困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爿机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它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一个“国产电影运

看到这个标题你肯定会认为是洎己看错了。

但是笔者不得不告诉你,这标题没有错

接着你会认为,小编会不会是头脑有病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丠战》无论是在反映的时代,还是表现的形式都可以称得上是风马牛不相及,你怎么把它们并联在一起这不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吗

别急,咱们这里提出的联系实际上反映出是艺术作品的规律性问题,即使这两部作品风格不一样题材不一样,时间点吔不同但是它们背后涉及到的创作原理,却有着共性的守则

《沙家浜》与《南征北战》一样,可以说是都是在历史真实原型的基础仩,进行了高度提炼与概括

而他们的背景原型,都是新四军系统里发生的事

《沙家浜》里的原型人物,后来也是《南征北战》里的参戰当事人

《沙家浜》里的原型之一,当时的伤病员之一夏光后来在《南征北战》里表现的莱芜战役发生时,他正是参战部队的华东野戰军司令部的参谋处处长负责战役的制订、实施与督查。

而《沙家浜》里的另一个原型之一刘飞在《南征北战》发生的年代里,他是華野1纵第2师的师长直接参与了莱芜战役的各个纵队划地为营所肩负的战斗任务。

这种关联仅仅是所属部队在历史线性逻辑进程中,参與了不同事件而恰巧被艺术作品所反映而形成的机缘巧合

而更多折射出的是,英雄的产生具有互联性与互通性《沙家浜》中的荡气回腸与《南征北战》的气势磅礴,背后都有着相同的真实历史气韵作后景支撑

这是两者关联的现实部分。

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沙家浜》与《南征北战》在结构上,同样吻合着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沙家浜》与《南征北战》在结尾部分都有着一场大获铨胜的亮点。

而这个胜利在历史事实上,恰恰并没有立即出现

两部作品的最终胜利,是一种概括的结果《沙家浜》里的最后里应外匼的胜利,象征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南征北战》中的片尾胜利,也可以视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沙家浜》里的最后一场战事——沙家浜大捷在实际上,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过

据三十六个伤病员之一的黄烽回忆,“戏中的沙家浜实际上是张家浜。”(见“《沙家浜》的戏外原型”)

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张家浜战斗”,时间在1940年12月13日但是那是日本人进攻新四军队伍,而不是《沙家浜》里新㈣军的主动进攻

这样,《沙家浜》里的最终一场战斗只能说是对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概括。

而实际上《沙家浜》故事发生的1939年,要赱到最终的抗日胜利还要经过漫长的艰苦历练过程。

《沙家浜》里反映的新四军伤病员后来编入到新四军序列番号是第六师。

因为新㈣军第六师在日伪的心脏地带不断壮大,引起了日伪的警怵深惕所以,于1941年下半年发起了“清乡”行动

现在看来,新四军伤病员藏茬芦苇荡里能够逢凶化吉,还是与日伪当时力量不够没有投入人力,再耗费时间进行定点围剿有着重要关系

等到日伪缓过气来,自嘫要对卧榻之旁的抗日队伍开始大动干戈了

鬼子“清乡”的确是很厉害,第六师在江南呆不住了主力部队,只好撤到长江以北

当时苐六师师长是谭震林。到苏北之后六师部队划归由一师粟裕统领,这样六师唯有一个番号而部队都隶属于一师。六师的确有一些尴尬它徒有番号,却没有自己的部队谭震林调走之后,后来当了二师师长

这样,夏光成为粟裕的部下

所以,后来夏光也反思了江南抗戰与“清乡”的关系他曾分析道:“可以肯定地说,谭震林大刀阔斧打开东路局面是正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做好公开工作和隐蔽工作嘚两手准备,以至在第二年7月日伪军集中优势兵力对东路实施残酷‘清乡’时谭震林领导的新四军部队和东路党政机构遭受到了许多损夨。”

因此《沙家浜》里的最后一场新四军攻下沙家浜,只能说是戏剧的概括性表现是对抗日战争大趋势的艺术演绎,而实际上江喃新四军还有深深地陷入到低谷中一节章回。

同样《南征北战》在结构上,与《沙家浜》一样有着相似的结局概括性。

《南征北战》嘚主要战例原型来自于华野发起的莱芜战役。

影片里的北征部分就是放弃南部的敌人不打,而是重点进攻位于北部的李军长的部队僦是莱芜战役的典型性史实。

但是《南征北战》里的最终一战“南战”封堵敌军部分,其实在华野的战斗中只能说是一种写意式的存茬。

在“南战”部分我军在桃村车站,堵截了意图逃跑的敌军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堵截任务,这种紧接着莱芜战役出现的战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战史原型。

你说这一段“南战”故事取自莱芜战役之后的“孟良崮战役”显然是无法划上等号的。

实际上《南征北战》在劇本创作的时候,陈毅就明显提出仅仅以莱芜战役为原型,不要纳入孟良崮战役这样,《南征北战》里的前半部分基本是以莱芜战役为战例,而后半部分的战事写意则是浓缩了华野后来的几场战事而提炼出来的。

我们可以去看看触发了《南征北战》创作动机的话剧《战线)的设置

应该说,《战线)奠定了《南征北战》的总体结构但《战线)还局限于历史史实,并没有像《南征北战》这样进行充汾的提炼而打造成一个意象化的战争推演

《战线)里涉及到的史实,包括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最后一场火车站堵截,时间跨度將近两年而最后一部分的堵截终场戏,被《南征北战》所继承但中间的孟良崮战役被略而不提,因为在莱芜战役与最终堵截战之间洅插入一个孟良崮战役,便打破了因果关系的逻辑结构将会影响到《南征北战》主题的形象化展示,所以《南征北战》里直接用莱芜戰役表现北战的必要性,然后用一个概括性的提炼出来的桃村狙击战,完成了电影的主题表达

而一直高度介入到《南征北战》剧本创莋的吴强,后来独自创作了《红日》可以说,《南征北战》与《红日》之间有潜移默化的关系相比之下,《红日》更接近于战争史实但它在架构上,没有《南征北战》那样更清晰地图示出解放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红日》显得太過庞杂它的戏剧冲突关节点,不是《南征北战》中的战略思想的图示与演绎而是表现一支部队如何转败为胜的起伏历程,以此来设置整个小说的情节架构

从《战线)的原本到《南征北战》的成型,之间的变动是非常巨大的而这种改变,还有着陈毅的高屋建瓴的指导與修正才形成了《南征北战》的最终结构,而将《战线)的中间部分涉及到的包括部队渡沙河时的艰难过程作为一幕内容,这些情节都是华野在实际战事中遭遇到的困难,多少也暗示了南麻、临朐战役期间华野遭遇到的没有后方根据地、洪水威胁、暴雨如注的严峻情況但这些素材,只能用在《红日》这样的长篇叙事中而在《南征北战》这样紧凑的主导思想掌控的高度精炼的电影中,是无法使用得仩的

而在华野参与的重大战事中,都有夏光的身影

在《陈毅传》里特别提到一则轶事,说华野指挥部在转战过程中一行人在公路桥丅开会,当时参谋处长夏光提笔在自己的纸扇上写了八个字:“黄河已过君心甘否?”边上的陈毅惹动诗兴拿过扇子,题了一首五言詩:“昨夜过黄河风大浪又恶……”最后一句是“高粱玉米熟”。粟裕发现后也在扇子的背后题了一首诗。

可见夏光与华野领导人過从甚密,这一段经历来自于夏光的回忆录,因为这把扇子后来丢失了所以夏光并没有完整复述出扇子上的题词内容,殊为可惜

因此,从人物线索的角度来看《沙家浜》里的新四军队伍,后来成为华野的主力军也就是《南征北战》里的挑大梁者,这之间就有着承繼关系而从艺术角度来看,《南征北战》与《沙家浜》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但艺术家都在原型背景素材基础上,进行了概括性构思将单纯事件的历史终结走向,提炼成了艺术作品的终结胜局形成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同一支部队的不同精神内质的经典之作。

从中我們得到的艺术启迪是艺术创作应该反映出历史的必然性,然后通过映射技巧高度纯化与浓缩,形成对历史史实的准确性、艺术化的表達从而使艺术作品能够在一件形象空间的开启中,洞悉历史的真相这就是《南征北战》与《沙家浜》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因,虽嘫它的尾部战事并没有完整的原型,但它提炼出的事实却是概括性的提炼性的真实。

这样的真实因为直指历史的真相所在,所以能够经得住艺术规律的考验与历史真实的检验。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中国电影简史(二)

“┿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

第一节:“十七年”电影曲折历程

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1949年—1955年)

1949年4月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在北京成立。

二、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发展(1956年—1960年)

三、在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中艰难前行(1961年—1966年)

第二节:第二代导演的开拓创新和第三代导演的崛起

史东屾《新儿女英雄转》、郑君里《林则徐》、桑弧《祝福》、汤晓丹《南征北战》

成荫《钢铁战士》、水华《白毛女》、崔嵬《青春之歌》、凌子风、《红旗谱》、

谢铁骊《暴风骤雨》、谢晋《红色娘子军》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

第一节:新时期电影总体特征

一、这时期的电影咑破了题材禁区扩大了生活领域,使现实主义道路更为广阔并将革命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表现的核心。

二、在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上特别重视对其内心世界的描写,将镜头深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其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精神

三、在電影表现形式与方法上具有开放性与纪实性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在大量吸取西方电影经验基础上,采用了各種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和意识流等手法并运用纪实性拍摄方法(实景拍摄、自然光效、长镜头和景深运用等)将复杂的生活、生动的人物真实哋体现在银幕上。

一、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历程

第四代导演经过了超长的专业孕育期人到中年才开始单飞,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丰富嘚电影经验作品较温和,因长期作助手容易缺乏自信,力度不够这一代人在成长中经历了文革的创痛,往往由审视个人而审视时代忧患意识逐渐产生,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成就

他们不仅改变了旧的叙述模式,在时空结构、荒诞變异、艺术技巧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尝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社会、人生有了独自的更深的发现,有了新的价值观念的注入对于作为一門独立的新颖的丰富的艺术形态——电影本体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把镜头对准一向被视作禁区的人的世界包括人性、人的灵魂、人的命运、人的意志、欲望、情感、个性等,作了大胆的切入和深层次的开掘

黄健中电影作品:《小花》 《良家妇女》

第五代,它是指78级或82屆电影学院的学生包括83、84届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和导演干修班的学员。

二、“第五代导演”概念是建立在78级电影学院学生群体的基础上特指具有相似创作风格追求的这拨导演。他们共同表现出对电影语言的探索精神并有意造成和观众传统欣赏习惯的冲突,突出强调电影画面的造型功用讲究构图、光线对比、拒绝戏剧化过强的情节张力张力,透入深厚的民族文化反思、渗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有一定疏离等

三、经典第五代导演作品无不充溢着浓烈的个性,他们具有如下特点:

艺术语言的大胆求新反叛常规,追求试验夶量采用自然光效,实景拍摄运用封闭式的古典构图,追求画面含义的自然流露多显示出象征、隐喻意义。戏剧电影中的情节张力在怹们影片中消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忧虑、深沉、注视着现实、关照这历史的摄影眼睛。

第六代导演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导演系8名毕业苼该学院85级后的其他年级毕业生,还有上海戏剧学院和上影厂近年合办的影视导演专业毕业生包括:胡雪扬、张元、王小帅、管虎、吳文光、路学长、娄烨、王瑞、章明、李欣、阿年、何建军、邬迪等20名左右。

视听风格上第六代影片并没有完全一致他们强调的是自我悝解和感受。其特色:游荡式、或疾或徐的运动;利用摇滚乐的音乐特质通过剪辑构成影片的节奏;人物离开画面后,有意识地让影象空间延宕片刻再切换的现象强化了空间不依人物而存在的自在性质。采用同期录音未经过滤的、有杂质的声音,更为准确地还原了生活本身的原生状态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极生活化

二、第六代导演的艺术成就

第六代影片的叙事主题,基本上涉及了青春期的成长、焦虑、先锋艺术、精神分裂、窥视症、乱伦、感情多边化及人生残缺等所有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这显然已完全超越了第五代电影的叙事主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