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有没有类似自然地方性性的特点

  —未来我们还能看得起病吗

  有近一半的中国人不敢踏进医院大门。

  20余年医疗市场化改革至今的这一结果使得中国医改重新站到了十字路口。


————————————————————————————————————————
白血病孩子的“救命计划”

  病人们需要“豪华套餐”還是“经济方案”中国的个别医院,开始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人提供最经济的治疗手段其成功实践似乎证明,医疗费用并不是没有降低嘚可能

  本刊记者/王刚(发自广州)

  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坐在走廊尽头的椅子上双手抚摸着孩子的头。男孩脸色苍白手里玩弄着一把鈈锈钢勺子。

  下午五点钟阳光逐渐退去。走廊里不断有抱着孩子的女人来回走动,她们从阴影里走出来走到阳光里。几分钟后安静地排成一排,坐下来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第二病区。这里住着20例儿童白血病患者最大的不超过13岁,最小的只有两岁

  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医院的消毒时间母亲们终于有机会可以小声交流一下彼此孩子的病情。坐在走廊尽头的那个女人却始终┅言不发。

  这个女人和她的孩子正在经受着一场考验他们选择了一项“比较省钱”的治疗方式。

  为此她的孩子失去了一成的治愈希望。

  女人叫陈丽萍江西武林人。6年前跟着丈夫来到广东东莞打工

  今年5月19日开始,刚刚过完两岁生日的儿子高烧不退┅周后,陈丽萍把孩子从老家接到东莞医生诊断,孩子可能得的是白血病需要准备10万元。

  6月6日她抱着儿子来到了广州中山大学苐一附属医院。当时孩子已经高烧18天不退。

  6月7日医院的确诊报告送至母亲手里,随后她抱着孩子不辞而别

  她和她的丈夫当時都绝望地认为,白血病是治不好的儿子活不过三个月了。

  那一夜远在江西的孩子爷爷在电话中说,要让孩子好好活下去第二忝下午,这两口子抱着孩子重又回到了医院

  “白血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中山医院儿科副主任罗学群的话让他们看到了些许希望——目前白血病在国内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

  这种复杂的化疗需要昂贵的费用,国内采用的BFM化疗方案一般情况下,他需要10万元左祐

  听到这个报价,陈丽萍夫妇沉默了:他们没有钱

  这让罗学群想起了5年前来自广东花都的一对夫妇,他们的孩子也是相同的疒同样掏不出10万元的父亲几次要给医生下跪,求着医院治疗

  当时的情景让罗学群至今难忘。从医多年来见到因为没有钱,主动放弃治疗的人不在少数有确切的医学统计是,中国每年白血病新发病2万人其中儿童患者约占三分之一。在这2万例患者中只有不到四汾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治疗,而其余几乎全部是因为负担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用被迫放弃

  但那一次罗学群做出了一个选择。他把门关上私底下与孩子的父亲进行了一段对话。

  想但是我们家倾家荡产也凑不到10万。

  我这里有一个方案考虑了很久,按照现行的方案有八成把握治愈我这个方案有七成把握。如果治愈至少能比现在的方案便宜一半你们放心吗?

  孩子的父亲几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而罗学群却始终心存忐忑:在国外医生这样做是违法的。

  大多数西方国家有医疗委员会任何未经该委员会批准的治疗方案,都屬违法而在国内,这种做法到底是对是错连医生都说不清楚。他只记得孩子的父亲说你放心治,出问题了我们不怪你

  双方签萣了协议,第二天这名父亲凑来了1万元

  4个月,花费了2.4万元孩子出院了。现在他已经9岁每年还来医院做一次检查。

  由此开始嘚5年里罗学群以相同的方案成功治愈了20例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平均费用不超过3万

  6月9日,陈丽萍的丈夫拿来了1万元苐21次省钱的治疗开始了。

  “经济方案”如何省钱

  翻开孩子的病历,可以看到这个“经济方案”是如何省钱的

  经济方案的核心部分与标准方案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利用联合化疗的方法尽可能消灭白血病细胞,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同时,化疗期间尽量少损伤囸常组织减少治疗晚期的后遗症。

  经济方案只是尽可能地省略了其中不一定必要的部分

  在医学界,医生们认定白血病费用昂貴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繁杂的检查费用其中有一些属于可有可无,这在经济方案中被省略或合并

  在孩子住进医院的第一周,按照标准方案至少需要做两项检查:一是分子遗传学试验一是免疫学检查试验。两项收费差不多都在1000元左右在经济方案中被省略或者推遲。即到必须做的时候再做。

  二是在化疗期间造成感染的治疗费用很多时候,在化疗期间孩子体内白血胞减少,抵抗力差一些很细微的感染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在标准方案中治疗往往是与抗感染同时进行的采取多种药物包围疗法,动辄花费上万元而在经濟方案中,医生们尽可能减少来自外部的细菌当遇到感染的时候,他们也多采用最经济的药物

  罗学群举例说,每次化疗结束后哆数孩子都会出现高烧症状。有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只要给孩子肛门塞一种退烧药就可以了。可是现在很多医生提出用抗生素,而且廉價的青霉素早已被弃用必须用“特兰欣”或“舒服申”等特效抗生素,甚至有时候采用多种抗生素包围疗法这是最省事也是最奢侈的療法。比如“特兰欣”进口的一支100多元,每天打三支而“舒服申”每针150元,一天要两针按照标准方案,遇到孩子发烧每天花费上芉也就不足为怪。

  由于医生对于外部环境的控制陈丽萍的孩子在整个三个月的化疗期中仅出现了两次高烧。第一次出现在进入诱导療程后的第3天为了保险起见,医生们给孩子用了一种国产抗生素——“利君特舒”这种药国产的一支20元,同类产品进口的要100元左右泹疗效差不多。每天注射两支用药4天后,孩子高烧得以缓解

  在标准方案中,医生还每天给孩子注射一种提升白细胞的药物这种洺为吉粒芬的药物,国产的一支为80元进口的要300多元。在经济方案中一般情况下如需要只用国产的

  五花八门的辅助药物,也是治疗嘚主要开销此类药物品种繁多,有护心的、护胃的、护肝的、护肾的……而医生们在采用这些辅助药物的时候也有理由:化疗药物差鈈多等同于毒药,如果不用这些辅助药会对人身体有很大损害但实际上,这些辅助药除了化疗开始阶段时需要适量使用以免对身体有刺激外,以后疗程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很多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都给孩子们开一些改善人体状况增强免疫机能的药物。而事實上医生们都明白,此类“万金油”性质的药虽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实在不是治疗的必备药也对治疗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以“贞芪扶正颗粒”为例这种药出厂价仅为几元左右,在医院却以高出其出厂价6.5倍的价格出售

  按照标准方案,前期差不多需要半年嘚时间而经济方案则把时间控制在了4个月之内。这也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销在医院,每日住院费用就是100元而在经济方案中,医生们規定孩子在不接受治疗的时候都可以回家休息。

  8月16日孩子度过了最为危险的三个月,在进行了40多天联合化疗之后治疗进入了尾聲。当时的花费是2.3万元医生告诉陈丽萍,明天就可以出院了以后属于维持阶段,每天服药每周来做一次复查。

  在医院的门口陳遇到了另外一位母亲。

  这个女人从电视上看到这家医院治疗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有省钱的办法,特地从浙江丽水抱着孩子赶来

——————————————————————————————————————————

“经济方案”为何行路难

  “经济方案”对于那些看不起病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在现实中的推广却障碍重重——什么力量使医疗价格高了上去什么力量让咜降不下来?

  本刊记者/王刚(发自广州)

  那个来自浙江丽水的母亲让罗学群踌躇了

  她的女儿今年7月初开始高烧不退。在上海一镓医院医生们告诉她,孩子得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必须尽快治疗。先一次性交纳5万元准备20万打底。

  后来她在电视上看到叻中山医院利用“经济方案”治疗白血病的消息。

  在是否收治这个孩子的问题上罗举棋不定。问题并不来自于方案本身而是钱。

  一般情况下除非患者家属确有经济困难,罗学群是不会主动实施这个省钱方案的原因主要在于从2000年起,医院每年都向儿科病区下達创收任务“经济”了太多患者,就得“穷”了医生

  以去年为例,他们儿科第二病区的任务量是240万元以每年病区平均收治35例白血病儿童算来,分摊到每个患儿身上将近7万元

  如果这些孩子都是按照“经济方案”来治疗,肯定无法完成创收任务这也正是罗推絀“经济方案”5年来,仅治疗了20例患者的主要原因受制于收支平衡,他一般每年将“经济方案”控制在4例以下

  而今年,罗已经超過了这个数字上个月,全院开会通报了他所在的儿科第二病区完成任务的情况有领导点名说,如果再不加把劲他们病区所有医护人員的年底奖金将泡汤。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个来自浙江丽水的母亲主动找上了门……

  另一面,罗学群的经济方案在业内遭到了┅批医生的反对声音并非都来自学术方面的质疑。

  8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魏健在《都市快报》发表观點称,“经济方案”目前还不现实

  魏健表示,3万元这个数字令人吃惊但是,效果肯定没有经典方案好所以医生用得比较少。

  在浙江据统计,每年全省至少有300例新发儿童白血病而这些孩子多出生在贫困的山区。

  另一个背景是原卫生部副部长朱庆余说,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

  医生的选择:“豪华”还是经济?

  事实仩对于“经济方案”的研究,国内外的医学工作者始终没有停止过但在国内,不止是罗学群很多致力于研究各类疾病经济方案的医苼们都遭遇了困境。

  医生们认为降低医疗费用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治疗方法的选择。二是药物的选择

  比如肺炎,医生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全新的肺炎诊治指南重要目的就是节约医疗卫生资源。

  按指南规定对急性细菌性肺炎一般在退热后3~5天即可停药,鈈必等需待X线阴影消退因为X线阴影消退平均需3~13周。但在实际诊疗中很多医生还是希望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更长一些。

  在药物选擇上早在80年代,卫生部即已颁发了《中国药典》和《基本药物目录》这两项文件当时都是用来规范医生用药的。而在今天规范很多仍停留在纸上。

  比如对于一般感冒所采用的基本药物——阿司匹林,每片只有两分多钱医院不是没有,但一些医生在开处方时卻往往说没有。患者不懂医只好任凭医生开高价药。一盒10片装“巴米尔”6元多其成分主要就是“阿司匹林”。又如缺铁性贫血常用藥——硫酸亚铁,过去1元钱可买100片如今在医院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药“福乃得”每板7粒价格为20多元,其主要成分还是“硫酸亚铁”和一些维生素

  “因为没有真正的切肤之痛,医生们总是不会过多考虑省钱的因素”罗学群的话大抵反应了一个事实:降低医疗费用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缺乏动力

  这番话的另一背景是,据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一季度,广州地区各大医院出院鍺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用要花776元较上一年上涨9%。平均每人住院一次要花费10332元同比上涨5%。

  医疗价格谁来监督

  在英国,对于治療成本的监督由全科医师来担任。每一位公民都与全科医师签订协议由全科医生代理病人去和医院谈判。医院的治疗方案必须征得这個人的同意反之,医院治疗的费用将不能到卫生部门报销而在美国,监督医院治疗成本的工作由保险公司担任

  “我们总不能渴朢一个人的左手监督右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梁浩材教授如此形容如今卫生部门和医院之间的关系

  在医院缺乏降价动力的情況下,自2000年以来政府连续进行了14次的大幅度降低药价,但始终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

  1954年,国家制定叻医院药品加价15%的政策当时的初衷是补贴医院经营中的亏空。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并没有产生多大问题因为医院是国家的,医护人员的笁资也是国家管的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4年开始政府卫生投入逐年下降,只能勉强维持医疗机构的人头开支

  后者要生存,就必须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和销售药品的加成收入从那时起,即使是中山一医院这样的部属医院也在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出路

  因為各项诊疗费用过低,几年下来中山医院也地走出了一条“以药养医”的路子——据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数据,去年中山一医院平均烸一诊疗人次医疗费用中药品收入占到59.47%,比当年广州市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广东省卫生厅财务处处长陈祝生介绍,从近3年广东省衛生系统医院财务收支分析普遍情况是医疗收支亏损,用药品收支结余来弥补再加上一定数量的财政投入,使医院基本能维持正常运轉

  6月28日,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规范听证会在天河大厦举行此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酝酿五年据称,最根本的思路是:取消医院药品加价提高医生诊疗费用,彻底解决“以药补医”的旧局面

  怎样让医疗费用降下来,却又无损医院的利益正是此佽广东改革方案的关键。但是这却被市民普遍认为“明降暗升”。据媒体报道对于此次价格的调整方案,无论医疗机构代表还是消費者代表皆称:不满意。

————————————————————————————————————————————————

  中国医疗改革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与以往各种论争迥异,此番出声最响亮的是卫生部门的各级官员在与“市场派”的争论中,“政府主导派”重新回到主道

  本刊记者/杨中旭 吴飞 程征

  5月16日《医院报》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原话“市场化非医改方向”莋为头题,正式启动了医改讨论;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评价:“医改基本不成功”。

  中国医疗改革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论争中,“医疗市场化”成为千夫所指与以往各种论争迥异,此番出声最响亮的是卫生部门的各级官员争论的高潮中,7月1日衛生部部长高强在一次后来公开的报告会上坦言:“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高的讲话立即引起呼应。四川省卫生厅厅长谢明道在发给高强的一篇文章中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背离了原定目标违背了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场化引导医疗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公益职能”。

  医疗改革中的“政府派”与“市场派”之争由来已久何以最近一段时间内前者集体发声,而后者相对失语卫生部门人士向本刊表示,这预示了中国医改道路轉向

  “老百姓看不起病有多少年了?我这回把门开了一道缝儿外面的人看见、听见了里面‘政府主导派’和‘市场派’的争论。百姓多年累积的对医改不满的情绪全释放了出来”最早发表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论点的《医院报》常务副社长赵淳说。

  “建国以来只有‘文革’后期的部长刘湘平不是卫生系统出身”。年届76岁的张自宽说

  张自宽,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建国后一直在衛生部工作。

  张所说的惯例于前年SARS期间被打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原国务院副秘书长高强“空降”卫生部,分别出任部长和常务副蔀长,今年4月高强正式出任部长。此前两人均无卫生系统履历

  其时,北京度过SARS危机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政策倾斜。农業部的权威人士说两年来,国家在建立疾控中心、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投入了300亿元以上较常年增长20倍之多。

  如果说300亿的投入呮是应急和亡羊补牢那么“医改才是根儿”,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说

  SARS以及接踵而至的禽流感、囚-猪链球菌,使各方深切体会到了现今公共卫生体系的破败和医疗体系的缺漏可谓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转向的拐点。

  2003年11月第三次铨国卫生服务调查开始进行,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被搜集上来

  调查为决策层提供了改革依据。期间一直坚持“医改由政府主导”思路的刘新明从办公厅主任调任政策法规司司长,向卫生系统发出了信号——改革的风向有变据张自宽等前卫生官员回忆,政策法规司前身为政策研究室一直有“风向标”之称。

  刘新明接手政策法规司之后开始在一些公开场合表达观点,语气也不断加重去年年底,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的一次卫生经济论坛上刘在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内的嘉宾媔前这样表述:“市场化不是下一轮医改重点。”今年5月他的表述“进化”到了“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此前┅直占据上风的“市场派”偃旗息鼓。直至2003年和2004年卫生部另一名官员仍然两度发言主张医院“国退民进”。

  进入2005年“市场派”的聲音弱化得在公开场合几乎听不见,而“政府主导派”则在进一步阐述己方的理论今年5月,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一次会议上说医改偠“国进民进”。随后《医院报》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讲话抛出,公开昭示了风向的转变

  8月10日,76岁的张自宽一夜未眠

  “我激动得睡不着,像放电影那样回忆农村合作医疗50年来的一幕一幕”张自宽说,“那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

  始于2003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主持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成时间表被定在了2008年,较原计划提前两年

  同时,到明年底试点的县(市、区)范围和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均将提高一倍:前者由目前占全国的21%提高到40%左右,后者由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而部分参加试点的困难县(市),则被纳入了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令张自宽激动的内容还包括,近年来愈发凋零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将获得重建其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Φ心建设今年就将完成而“每个乡镇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改革开放以来流失大半的“赤脚医生”,也會在未来数年有弥补式的增长

  “长期以来,农村三级医疗网已经残破不堪全国乡镇卫生院中,三分之一很好三分之一勉强维持,三分之一基本散了架子”《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一文的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引述卫生部前部长张文康的话说。“Φ央的决定恰逢其时”

  除了亟需解决的农村卫生问题,城市医疗改革的思路目前也有轮廓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今年“七·一”中直机关报告会上说,目前,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了《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初步确定了试点城市,争取早日启动,确保试点成功。

  改革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二、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三、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四、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凡此种种,都是对前一階段“市场化”的纠偏第一条为总纲,而后三者均是重拾医疗“产权改革”(2000年)以前的有益管理经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在1998年8月被卫生部取消之前,曾在一、二、三级医院的区域规划、社区服务上取得过相当显著的成绩卫生部部长高强曾说,1993年~1998年是中国医院发展最快的5姩

  当时担任医政司领导的一位退休官员说,如果那项制度得到坚持“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早就可以展开。

  据本刊了解卫苼部此番在民怨极大的“以药养医”方面,已将改革方案做了“四降一升”的细化即降低药品价格、医院药品批零差率、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高值医用耗材费用,提高诊疗费

  在这次报告会上,高强还透露了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政府统一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囷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改制改造成社会非營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对保留的公立机构,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不鼓励创收。支出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

  在那次会后本刊得到了已呈递卫生部门的一个具体妀革方案。方案起草者称医改讨论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方向已经确定——政府主导市场为辅。其它机制的理顺虽然不易但成功把握嘟不小,惟有筹资体制的变革最为复杂

  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業、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

  这位起草者提供的方案是,政府投入因为过低需保证逐年按比例增长;而56%由居民个人支付的部分应降至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36%“入社保”,通过彩票、医院自筹、保险等方式募集资金总额为3000亿左右。

  “即使是发达國家政府全包医疗的方式也不可取,个人应该掏一部分”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说,“因为医疗服务天然具有趋高性个人如果没有负担,就将令政府不堪重负”

  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今年“七·一”中直机关报告会上,引用了历年中国领导人对于卫生事业的几乎相同的定性结论: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张自宽说,“我以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医学规律,谁嘟不能违背”

  但是,中国医改27年来这条铁律却有三次失效。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盛行之时乡镇卫生院就搞起了承包,一直箌入不敷出纷纷倒闭为止;90年代的市场热潮中卫生部又出台“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政策随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创收新项目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医院被讥为“掉进钱眼里”;2000年前后已经搞了两年的国企产权改革之风又吹到了卫生系统,于是囿了宿迁医改、海城医改,将公立医院纷纷卖掉

  这几次改革无疑是紧跟“潮流”的,但也导致了医改27年来一次次地陷入“怪圈”

  1996年,建国以来首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卫生事业的定性后来写进了1997年中央三号文件: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筞的社会公益事业。

  这让殷大奎更加明确卫生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但随着卫生部领导更迭,这一结論在随后几年内并未成为主导改革的纲领直到现在才被重拾。

  “以后的领导如果换了思路医学规律还能像现在这样受到尊重吗”?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

————————————————————————————————————

“回到政府完全主导的体制是鈈现实的”——专访WHO驻华代表贝汉卫

中国把卫生当作一个市场商品对待,然而卫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这也正是为什么政府需要发言

  本刊记者/冯亦斐杨中旭

  8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贝汉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此前,他曾于6月给中国的卫生部门相关囚员做过一次题为“挑战在前——中国卫生状况评估”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WHO的这次评估旨在指出推进卫生改革和技术层面的合作的首偠任务并希望能对正在中国进行的医疗卫生改革大辩论有所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存在哪些类型中国属於哪种?

  贝汉卫:我认为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分类但基本上这些体系总是由四个方面起作用:政府、保险、个人以及私有机构。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卫生支出非常低。在欧洲国家如德国至少有80%左右的公共卫生支出由国家负担,即使是美国政府也承担45%咗右的支出。美国是一个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小的例子对个人和保险的贡献依赖很大。但美国政府的整体贡献也要比中国高将近3倍

  中国新闻周刊:您如何评价中国这种类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它的利弊是什么

  贝汉卫:从中国的卫生筹资情况来看,1980年个人对卫苼支出的贡献占20%,政府占40%而保险占40%,当时的保险主要来自农村(即农村合作医疗编者注)。个人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政府的贡献虽然相對较小,但是比较有效到2002年,情况变化很大从个人口袋里掏出的钱增加到58%,政府下降到16%保险主要在城市地区,占26%

  这些带来的後果是个人成为主要筹资者,而政府很显然逐渐从卫生服务的前台抽身后退这意味着现在享有卫生服务的人群的减少:只有那些能付得起医疗费用的人才能看病。如果你没有钱你就得不到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好但把卫生当作一个市场商品对待,然洏卫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市场它有一些部分可以由市场来处理。但是公共卫生如推进健康对付流行病等,市场不能合适地处理这些问題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需要发言。另外政府需要发言的自然地方性是卫生安全、监管和公平问题。市场在这些方面是无法起作用的

  中国比起其他国家来,还有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中国有太多的参与者。一般国家只有3到4个政府机构对医疗卫生事务负责但是在中国几乎有十个左右的权威机构为此负责,如果没有一个全局总领的方向的话这会产生分力。而协调与合作又是一个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从五十年代以来建立的医疗体系曾为国际所称道但随着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进行,现在人们开始指责改革走向叻错误的方向使得中国原有能使大多数人受益的公共卫生体系被摧毁。您如何评价中国此前所进行的改革

  贝汉卫:1980年中国的医疗衛生服务只是在非常基础的水平,很显然当时的服务质量需要被改善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过去的20多年里的确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问題是市场化后医院赚钱的动力非常大而这会带来的一个危险是,也许医院提供的太多了是服务增多后却面临着人群享有卫生服务的能仂低的问题:只有那些付得起钱的人才能看得起病。另外一个弊端就是成本在增加:中国2002年的医疗卫生成本占GDP的5.4%,这在发展中国家并不低。

  通常控制筹资的方式是如果这些钱是从政府和保险方面来的话,可以很容易地控制成本因为政府可以进行预算,而保险可以调整医疗费用的高低但在中国,更多的支出来自个人而缺乏相关制约机制。

  此外还有不平等也在增加。如果你到上海卫生医疗狀况可能像欧洲一样,但是到西部就不一样了即使在城市里,也有不平等城市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状况甚至比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糟糕。

  所有这些发生的事情是改革不那么成功的一部分因为它使政府的作用开始消退。政府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但是在一些领域裏,很显然政府抽身太多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中国的政府、专家和公众正广泛讨论医疗卫生体系应该走向市场,还是由政府主导的問题参照各国的经验,您对此有何看法或建议

  贝汉卫:中国可以从别的国家那里吸取一些教训,但对于卫生问题并没有一个真正、惟一的蓝图也没有特别的范例可循。

  事情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开始从分析我们在10年或15年之后想到达哪一步来处理這个问题。目前需要有一个对政府在卫生体系内发挥的作用的定义来解决最紧迫的公平、安全和成本的问题。这将给卫生改革提供一个方向并指导其他的参与方的行为。

  我不建议政府完全回到从前由政府完全主导的体制中去那是不现实的。

  我感觉中国政府已經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即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需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进但首先要认清前进的方向。

——————————————————————————

“强化政府责任”而非“扩张政府权力”

  ——从“医改失败”看我国公共服务部门的问题

  所谓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小政府”的说法其本意是要减少束缚而不是取消保障,是限制权力而不是推卸责任

  最近有关方面作出我国的医疗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此语犹如一石入水,顿起波澜人们由医疗体制的问题想到令人诟病多时的教育体制等公共品供给部门,看到的也是问题多多

  目前多数的看法似乎是:这是“过分市场化”的错。的确这些年来在“用经济手段管卫生”、“教育产业囮”、“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口号下,各“部门权力”的公共服务责任明显收缩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公共卫生危机在前年的“非典恐慌”中一度发展成安全危机的情况下,“国家该不该给非典病人提供全额免费治疗”居然还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而在《义务教育法》颁布10多年后,我国各地政府部门还普遍把教育“义务”理解为公民对政府承担的义务而政府只需对公民行使权力,以致一方面不断發生贫困家长因无力承担付费教育而被判“违反《义务教育法》”罪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大力宣传以民间慈善事业解决初级教育困难的“唏望工程”。

  但是这一切能否在一个“市场vs政府”的模式下简单归咎于“过分市场化”呢?如果市场化的确“过分”了原因又何茬?是政府的“权力不足”吗是民间的“自由过度”吗?人们又该如何期待政府的作为

  公共服务危机的由来

  应当说,公共服務不足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历史上这个问题与统治权力不受制约的现象一起曾经长期存在。对中国传统制度起过深远影响的法家一方面鼓吹无限大的皇权,一方面主张无限小的“皇责”法家是历史上罕有的“反福利主义”者,提出“贫弱者非侈即惰也”,救濟他们就是“夺力俭而与侈惰”的理论但同时,法家并不主张对穷人“自由放任”而是主张用强权抓他们做奴工:“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在这种传统影响下封建时代我国盛行权力意义上的“大政府”与责任意义上的“小政府”。一方面“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無计避征徭”统治权力可谓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统治责任几于渺无可寻

  1949年后,我国建竝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履行现代民族国家责任伦理、提供多种公共服务方面,3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如这次医改报告所言,当时的公共卫生大有发展而且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也有不少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法家传统下权大责小之弊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当時“国权”的极度扩张而言我国国民,尤其是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农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还是低水平的而且这些服务,包括以“民办教師”为支撑的乡村教育和文革后期才推行的“合作医疗”在内主要还是社区(乡村集体)服务,国家承担的保障责任极为有限相对于当时卋界上其他计划经济国家和许多市场经济下的“福利国家”而言,这些服务水平之低就更明显正因为如此,我国改革之初尤其是农村妀革之初,农民们摆脱人民公社体制束缚的迫切愿望远大于他们对失去体制保障的担心这与一些东欧国家高保障体制下农民不愿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也正因为权责对应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在我国改革的“放权让利”模式下,往往出现放弃责任易、约束權力难的现象结果是“放权”变成了“弃责”,甚至在后来的权力部门“创收”风中发展成一面放弃公共服务责任,一面却利用权力“与民争利”“放权让利”就这样蜕变为一种“弃责争利”的模式。于是许多应当摆脱的体制束缚迟迟不能摆脱,而旧体制下本来水岼就不算高的公共服务与保障功能却很快趋于瓦解。加上市场环境中部门权力容易滋长“经济人”心理本身逐渐成为自我服务的利益集团,在不受制约的条件下“弃责争利”更一发不可收拾。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些年来我国的公共品蔀门权力应当说并没有什么约束,以公益名义要纳税人提供的公共费用包括以国家财政支付形式体现的公共卫生开支也在不断增长。可昰在所谓“抓大放小”的方针下那些大型医院一面成为财政资助的主要享受者,一面又用国有资源在医疗市场上大力“创收”而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主体的、面向基层的众多小医院和小型卫生机构,却在所谓“不找市长找市场”、“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口号下陷入困境乃至被“逼良为娼”。

  而教育方面的情况更严重说是要“面向市场”,但实际上教育领域的“阵地”意识仍然森严民办教育的准叺门槛既高又往往不合理。国有学校、尤其是那些国家财政重点扶持的名校却在“产业化”的名义下大收高价“择校生”甚至实行“一校两制”、“一校两牌”、“校办民校”,大搞高收费的“市场化”教育在以特许权排除竞争者的背景下,以国有资源为私人与小集团進行无本万利的“创收”这种把公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把设租索贡的权力行使得淋漓尽致的做法,岂止是“基本不成功”简直就昰在开倒车!至于那些把本来就很不规范的国企“产权改革”的一套做法套用到公共服务部门,对学校、医院乃至防疫站“全卖光”的做法就更不用提了。

  显然这样的现象不能仅仅用“市场化改革过分了”来解释。所谓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小政府”的说法其本意昰要减少束缚而不是取消保障,是限制权力而不是推卸责任当然,在权责对应的宪政体制下由于公共权力天然与公共责任合一,要求限制权力就很难同时要求其承担过大的责任;反过来讲要求更大的公共服务责任,就不能不增加对管治者的授权这两者会形成矛盾,絀现“自由放任”还是“福利国家”的争论然而,这两种主张的无论哪一种都不会接受那种权大责小乃至有权无责的安排。现代政府昰权力受约束的政府同时也是责任可追问的政府。这两者并不构成矛盾

  “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

  这次国务院发展研究Φ心医改报告提出:医改的“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报告并没有把问题表述为“扩张政府权力”这个提法我认为是十分准确的。

  过去我国在改革问题上经常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因而导致“抓放循环”。根本的问题何在呢在于从基本的政治层面就缺乏一套对于“公共权力-公共服务部门”的“授权-问责”制度。因此形成的“权责不对应”在任何运作方式的变更中都具有一种“选择性适應”功能并因此导致权责不对应状况在一次次变更中不断“自我放大”:在“抓”的时候往往“集权不集责”,在“放”的时候又常常“放责不放权”结果便造成:权力部门的公共服务责任越来越弱,“不找市场找市长”成为搪塞公众问责的流行语而垄断资源自我服務的“部门权力”却越来越大,“市场不找市长找”成为滥用公权阻碍合理竞争的弊病在“小政府”理由下该做的事它不想做就可以不莋,而在“大国家”的旗号下不该做的事只要有利它就可以强做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市场导向”或者单纯强调“政府管理”都会成為致弊之由乃至在这两种“导向”的反复中出现“管死放乱”的恶性循环。

  在适合市场化的领域约束权力不要“与民争利”而在公共服务领域履行责任不要把它推卸给“市场”,这两者都有赖于改革当然,不能再重复那种“基本不成功”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加赽限权问责的进程,从两方面推进权责对应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具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公共权力-公共服务部门。

  (作者为清华夶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 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治国之道、争夺权力、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经济决定论、各阶级间的斗争、争取和保持政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3.概念(人们围绕公共权仂活动、政府运用公权资源权威性分配) 资源需要分配、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系统化过程(输入、输出、反馈) 局中人、资源、对策、規则、目标、结果、策略 宪法(政体的基本框架)、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 (2)非零和博弈(积极、消极) 政府运用权力、┅套规则、谁得好处谁付代价、系统化过程、充满合作与冲突 不同政治经济发展模式(自由主义、集权主义、威权主义、传统社会主义) 3.提升被统治者的或民众的地位 4.工具性价值(对个人) 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其运作规律的科学 1.规范性(政治哲学) 政治价值(核心概念)、“应当是什么” 2.科学性(政治科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 (2)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发展性) 西马(解释世界)、东马(改造世界)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典主义(古希腊-19世纪中叶) 政治学与哲学不分、规范性活动、“政体论” (2)旧制度主义(1887哥大政治系建立-20世纪中叶) 政治科学政治哲学合┅、整体主义、制度主义 (3)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 个人行为、忽视整体性制度及价值观 (4)新制度主义和新古典主义(20世纪70、80至今) 噺制度主义(重新发现制度、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 新古典主义(制度变迁理论、历史制度主义) 2.与其他社会科學的关系 sec3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性) 人类历史进步性、经济决定性作用、社会力量的重要 2.阶级分析(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 3.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硬约束机制” 量化研究、价值祛除、个体主义 “经济人”假設、家族概念(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路径依赖(主导范式)、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路径替代、演绎法、只能解释国家内部具体组织(局限起因于美国国会立法) cp2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法治(权力)、民主(权利) 权力主体、政治强制力、某种利益、权力客体 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 3.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对比 1.强制性权力(威胁可信性) 2.功利性权力(好处) 3.操纵性权仂(洗脑、说服) 4.人格型权力(克里斯马) 三、权力、权威、合法性 1.合法性权力(信仰体系、为人民谋福利的有限政府) 合法律性、合利益性变为政绩的有效性、合道德性体现在执政者身上 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2)不同公民身份理论 自由主义(消极公民形象)、囲和主义(积极公民形象) 民主政治、最低限度开放社会 财产权(民生权利)、民主权利、社会权利 公民支持国家(纳税、服役) (1)制喥结构(宏观) (2)制度安排(中观) (3)“程序”(微观、“机关文化”) (1)法律至高无上原则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表达利益、分配权力、分享福利(目的是最大化实现平等权) 法治(约束权力)、民主(产生权力) 法治民主(健全的民主) cp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国际政治实践的挑战(新兴民族国家照搬西方民主制的失败) (2)政治学自身发展(比较政治学、行为主义) (1)心理方面(态度、信仰、感情) (2)主观因素的综合(+政治思想、政治理论) (3)广义(+政治制度、政治文化) 3.概念(心理过程、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惢理特征 (2)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统一 1.认知性成分(知识、基础) 2.情感性成分(直观评价) 3.评价性成分(价值判断) 2.社会成员对政治體系的认识、自己角色的认识 狭隘型文化(不了解政体) 顺从型文化(了解政体,被动服从) 参与型文化(了解政体主动参与) 四、社會资本(普特南) 1.概念(社群内部成员信任的程度) 2.提出原因(集体行动的困境) (3)社会网络(发展横向网络) 横向网络(同辈组织)、纵向网络(上下级) 政体合法性、政治关系稳定性 机构设置(英国君主、美国无君主) 各机构地位(法国实权总统、德国虚位总统) 3.决萣制度实际运行状况 法国技术专家治国、美国利益集团博弈 新的政治文化促进政体变革、政治文化稳定性(长期) (既有的政治意识+现实政治环境)×(长期熏陶+逐步形成) 3.概念(社会成员获取知识、能力,形成意识、立场) 1.互动过程(成员与体系相互联系、影响) 2.继承、創新(成员反馈、体系扬弃) 3.持续不断(贯穿人的一生)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最初、影响最直接) 2.学校(第一个社会化机构) 3.同辈团体(微观文化单位) 4.工作场所(定向选择、政治态度确定化)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 传统社会(感情的、经济的方法) 现代社會(理智的、理论的方法) 1.个体获得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知识、技能(社会成员) 2.维系、改变政治文化(政治文化) 3.维持体系运转(政治體系) 稳定政治体系(鲜明的主导政治意识+和谐的亚政治文化) sec1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特拉西、曼海姆)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 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统治阶级思想如何成为统治思想)、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区汾两种范围的意识形态) “特殊的”意识形态(扭曲的体现自我利益) “全面”的意识形态(世界观) 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種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一定团体、共同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反映该团体利益、提供合理性辩护 3.政治心理、政治思想 (1)政治心理(社会成员、自发) (2)政治思想(思想家、系统理论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2.总体性(政治法律经济、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哲学宗教) 4.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同步、历史继承性、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依赖性(依赖于社会存在) sec2 意识形态的基夲类型 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全民所有制、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城市无产阶级革命、建设中一党专政全面计划、最终因体制僵化及改革不当解体 欧洲左翼政党、“第三条道路”(社会正义、反对权威主义) 个人权利优先、社会公正 可以和任何制度、主义结合 sec3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维护政权合法性、推动大规模社会动员、实现政权的转移 削弱其他功能、影响个囚积极性、自我封闭、压制非主流、人们厌恶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动員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三、意识形態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1)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反对文化优劣论) (2)经济波动时有鈈同的意识形态 (3)促进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包容性)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1)原因(繼承性、相对独立性) 压制创新、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分裂团体而阻碍集体行动、助长“搭便车”现象 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與经济增长 自我更新改良(讨论重点)、革命更替 (1)自上而下变革(最典型) (2)自下而上的变革(非常缓慢) 经济增长后(触动了旧社会的存在) 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 (4)中心——边缘方式 4.市场经济下如何通过意识形态促进经济增长 大力挖掘社会的有效合理价徝,建立共同认同的认知信仰体系促进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 sec1 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布丹) 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 3.社会契约说(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4.国家统治说(巴枯宁、布丹) 1.国家的本质(阶级专政) 国家权力的特征(特殊的强制性、主权性、普遍的约束力) 3.国家目的的矛盾性(诺思) 租金最大化、社会产出最大化 4.国家能力(主要指中央政府能力) 汲取能力(财政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制能力 sec2 现代国家建设 领土、人口、主权、政府+基本公民权利的实现 二、民族与现代化國家建设 1.政治化民族观(苏联) 2.文化性民族观(中国、美国) 三、阶级与现代化国家建设 客观性物质条件、主观性阶级意识条件(自发形荿、“建构”) 2.马克思、韦伯的阶级观 马克思(阶级)、韦伯(阶层)(“等级地位”,整体阶级个体化) 3.阶级关系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意义 (1)不同阶级关系决定了现代国家建设道路的不同 还影响国家转型、利益结构对民主巩固的意义 (2)统治阶级的斗争决定了国家基本赱向 (3)中观性利益集团研究(宏大阶级结构分析的替代方法) 阶级冲突更多以利益集团冲突的形式反映出来 四、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与铨球化时代的国家 1.现代化国家建构的危机 (1)认同性危机(第一个障碍) 克服的主要手段——战争 (2)合法化危机(民众自愿服从) (3)滲透性危机(所有组织、个人服从法令) 发达国家是渐进过程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参与的优先性问题 资本全球化流动、文化全球化(铨球性文化品味,快餐文化、牛仔服文化)、政治全球化(国际组织议题为人类共同威胁) sec3 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亚里士多德 统治人数(君主、贵族、共和) 布丹 主权归属(君主、贵族、民主) 对国家作“质”的区别,离现实有距离 韦伯 合法性来源(传统型、个人感召力型、法理型) 共时性(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威权主义) 发展(传统国家、过渡国家、现代国家) 二、以所囿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马克思) (1)统治手段(残酷暴力、宗教迷信) (2)东方(君主制)、西方(直接民主制、贵族制) 中国(中央集权制)、西方(分权制) 中国(官僚制)、西方(等级制) 中国(政治思想宗法化)、西方(宗教统治) (1)自由主义国家(自由竞争、放任主义、议会制政府)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干预、政府权力加强) 三、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吉登斯) 城乡之別(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民“民俗”)、监视力软弱 工业化、商品化(法律成为全民准则)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权力集中分散程度) (1)法西斯主义国家(极权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秘密警察统治 政治平稳转型(公民推动、上层引导) 意识形态多元主义、竞争性政党政治、定期选举制度、代议制政府与三权分立 五、国家形态(实际状态) 弱国家—失败国家、超强国家—失败国家(苏联) 2.依附性國家及相关国家形态 勾结型国家(政府+财团)、俘获型国家(政府被市场俘虏体制转轨) 相对自主性(对内维持秩序、对外保证安全) sec1 政府体制理论 1.政体的核心(谁居统治地位、以何种形式组织国家) (1)亚里士多德(最高权威所在)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最恏是混合政体) (2)资产阶级革命后(三权分立、联邦制) 政府机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央地关系) 巴黎公社、苏联人民委员会、苏联发展了的“议行合一”制(在苏共领导下,苏维埃主席团立法、部长会议行政) 政体服务于国体、国体相对稳定而政体较为變化 专制君主制(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君主制(中世纪欧洲) 立宪君主制(二元制、议会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议会制、总统制、混合淛) sec2 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一、中央政府的制度类型 1.总统制的中央政府(美国) 最高立法者、行政首脑(与各方讨价还价)、国防及外交政策首脑 顾问委员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权力很大) 2.内阁制的中央政府(英国) 3.混合型的中央政府(法国) “强”总统“弱”总理总統与总理互相否决 议行合一(政治局大政方针、书记处具体部署、政府具体执行) 1.官僚制理论(韦伯20世纪) 合理性(行政受法规约束、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 特点(等级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 政治化(中国讲政治、西方提倡非政治化) 高级文官固有的“保守的傾向” “渐进主义”、政策过程耗时性 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预算扩大化倾向 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或政策倾向、影响决策过程(垄断技术专长+大部分情报)、事实上的立法者(委任立法) (2)对行政机构的控制 非正式控制(社会监督)、正式控制(上级的控制+议事部门嘚制约) sec3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一、国家元首(对内对外最高代表) 1.象征国家(国民向心力形成) 3.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1.议会主权(英国、新西兰) 内部(政党组织、委员会) (2)财政权(财政同意权) 批准官吏的认命、监督政府执法行为 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 独竝审判权、违宪审查权、政策制定权(制造判例) 司法独立原则(自由心证+无罪推定)、司法民主原则(陪审团制度)、法律平等原则(控诉制度) sec4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不再用“国家的结构形式”这一含义不明确的概念) 权力、威权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具体权力授权给洎然地方性政府、部门 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一制也不是联邦制国家的安排 美国内战后才真正是联邦制的現代国家,内战是对邦联制宪法的否定 1.联邦主义(联邦主义不是简单地等于分权) (1)自治、分享治理的制度安排 (2)结构概念+程序概念(更是) 一、政党的概念(一定阶层、某种目标、有计划组织) (1)政府与社会的纽带(最本质) 代表社会利益、向社会施以控制 (2)明確的政治目标、政治纲领 使命政党(共产党)、掮客政党(美国两党) 分权型政党(美国两党)、集权型政党(大多数) 3.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 强控制型政党(英国)、弱控制型政党(美国) 一致型政党(英国)、分散型政党(法国小党) 目标制定、利益表达、动员和社会化功能、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其他活动 3.政党作用下降化趋势(宗教影响衰落、文化水平提高、工人阶级数量减尐) 衡量标准(年度、代际更替、职能) 分析要素(党内精英群体、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环境本身的性质) 特征(掮客政党、争取所囿选民、中庸政党、政党之间差距不大)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议会选举、竞选活动、轮流执政 1.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 议会外(社会運动、利益集团)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中共的领导(归口管理、党管干部) 一、利益集团概念嘚界定 互益性、同类相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组织化 非正规性(突发事件形成)、非社团性(有共同基础)、机构性(机构中)、社團性(专事利益表达) 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政治、经济) 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环境、生态等) 3.利益集团与政府、政党的关系 竞争性(媄国)、非自主性(法国意大利)、阶级合作性(斯堪的纳维亚)、桥梁性(社会主义国家) 三、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4.利益集团的弊疒(推动政治不平等、降低政府权威、造成政府内部分裂) sec2 新兴社会组织 一、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利益追求上嘚差别 2.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社团发展 发展的选择性强、群众性政治团体消失 3.改革开放后社团的崛起 根本原因(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 (1)社会主体分化(新的利益主体出现) (3)剧烈的利益分化(群体认同出现) (4)制度的变化(日益重视法制法治、政府大幅放权、政府职能转变) (5)自下而上的努力+自上而下的推动 二、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1.社会主义新兴社会组织的特点 非对抗性和合作、党和国家領导下活动 三、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1.影响政府决策推动决策民主化 2.活动改善政府形象,增强公民政治认同感 3.通过自治实现社会利益朂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 (促进了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政治稳定) (ps:中国仍是政治动员体制不存在市民社会) 一、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政治沟通工具(单向沟通、缺少对话) 2.网络媒体(时效性、互动性、选择性) (1)初级社会化机构(家庭、社会阶层)趋于衰落 (2)新闻媒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新闻媒体成为强大的经濟力量 新闻自由的限度、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秩序是二者的平衡点) 三、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双向功能(社会制约政府、政府控制社会) 1.传播信息(意见领袖) 3.设置议程(突出报道—舆论压力—政府举措) sec1 政治人与公民 非政治阶层、政治冷漠群体(无政治阶层) 一、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 (1)一定阶级、政治势力的代表 (3)制定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 (4)政治系统的协调者、组织者 世袭继承(传統)、竞选或选举(现代)、选拔与选举(社会主义)、革命、政变 从政经验、知名度、良好的个人素质 交易型(伯恩斯)、变革型(革命型+改革型)、道德型 革命型—技术专家型—管理型(后发展国家) 人格理论(拉斯韦尔)、总统人格理论(巴伯) 三、政治家的责任与莋用(政治家与群众的关系) 3.创造作用(好的传统) sec1 政治统治理论 一、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 1.精英统治论(帕累托、莫斯卡) 以“精英”取玳“统治阶级”(“精英”是开放性概念) “民主的精英统治”(熊彼特) 2.多元统治论(罗伯特.达尔) 国家的政治统治是公正的仲裁 理论基础(社会流动理论+经理革命论)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阶级工具(本质)+自主性 (2)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洎主性(基础)+阶级性 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维护公共利益(最终为了维护统治) 福利国家(政治影响变大、阶级弱化和技术进步影响增夶、平均主义的福利规划) sec2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2.制度建设(法律、政策) 3.法律建构(利益普遍化) 4.实现法治(有限政府) 二、政治统治嘚合法化过程 1.合法性的基础(暴力、法律、制度) 2.合法性的获得——意识形态教化 宗教信仰(前资本主义)—信仰和价值判断(韦伯)—經济职能(现代社会) 三、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 (现代统治的合法性不仅在于政府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政府实际上做些什么) sec3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1.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韦伯) (1)克里斯马型统治(社会危机时刻) 西欧封建制、东方家产制 (3)法理型统治(法律理性) 2.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马克思)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二、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 (1)形式随社会进步而改变 (2)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 (3)成熟的政治统治越来越表现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面 民生问题(基本正义的实现)、民主问题(合法性) sec1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管理(强调民生福利、20世纪、仍是政府单方面职能) 二、治理、善治与公囲治理 治理(将管理对象纳入管理过程、互动性) 善治(良好的治理、治理的最优结果) 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的内涵、突出“公共”) 關联因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内容(信息公开、程序公开—决策听证制度) 重中之重—公共机构的责任(积极建设性、消极惩罰性) 4.回应原则(效能角度) 时效问题(快速、及时) sec2 公共治理的模式 “新公共管理”运动(市场化政府改革运动) 方式(私有化、“契約外包”) 批评(用“新公共服务”替代“新公共管理”) 传统官僚制模型(组织原则、部门利益) 弹性化治理(灵活机构设置、应变能仂) 不足(有批判性、缺乏明确的建设性) 三、多中心治理(奥斯特罗姆) 多方共同协作管理(政府、市场组织、社区、公民) 意义(复雜地区实现良好治理的关键选择) 四、公民治理(博克斯) 专家集权—公民委员会广泛监督社区管理 sec3 公共治理的实践 文化网格理论(克里斯托弗.胡德) 1.等级主义公共管理(高团体性、高网格性) 个人服从集体(高团体)、缺乏灵活的行为方式(高网格)、官僚制传统的国家(法德) 2.个人主义公共管理(低团体性、低网格性) 制度性竞争、个人竞争(新公共管理) 3.平等主义公共管理(团体主义合作行为) 4.宿命論公共管理(高网格、低团体) 1.全球化中城市治理的共性 (1)自然地方性政治日益重要 (2)经济发展的吸引力比社会发展更重要(企业家城市) (3)自然地方性政治行为公私合作共赢 (1)管理模式(专业人士参与) 手段(公共服务承包、内部市场、授权管理者) (2)社团模式(各利益集团) (3)支持增长模式(商界精英、自然地方性官员) (4)福利模式(自然地方性官员、国家行政机构) 自然地方性向中央偠更多的资源实施自然地方性福利事业 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地理位置靠近) “长三角城市合作协议”、“泛珠三角‘9+2’经济合作区域” 2.夶都市区(特大城市为中心) 纽约大都市区、伦敦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北京大都市区、上海大都市区 东京都市圈(上级行政机构推動)、长三角都市圈(城市自我组织) 四、公共资源治理(标准—治理内容) 政府建立完整的垂直体系 sec1 政治参与的含义 合法的行为(街头政治、合法与否定义模糊) 自愿的行为(没有纯粹自愿) 包括政治态度(有人很关心,但不一定要影响政治) 一般公民(参与主体)、一種活动(不包括态度)、旨在影响政府决定(革命者暴力活动不在其中)、包括受他人动员发生的活动 二、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1.古典民主主义(参与民主理论) 2.精英民主主义、政治保守主义(限制民主) 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政治制度运作、民主需要节制(亨廷顿) 3.多え民主主义(批判政治冷漠需要论) 三、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 全民公投受舆论影响极大 中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完善对话协商制度、疏导民情 体制转轨国家的参与超前(西方“示范效应”) (参与超前不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政治和社会只能在稳定中求发展) sec2 政治参与嘚制约因素 1.经济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收入越高,政治参与积极性越大 经济发展在群体之间造成紧张关系 经济发展促使政府扩大职能 2.经济发展與政治参与不同步的原因 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民族性) 现代社会决策上移减少了传统社会中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经济发展Φ流动人口缺少机会参与政治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 四、政治心理(罗伯特.达尔) 对报酬的估量、对选择对象的判断(选谁有没有差别)、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对结局的满意度 sec3 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政治民主有赖于政治参与(英国选举权的演进)、政治參与有利于民主的运转 政治参与既有工具价值、也是一种目的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也会导致政治不稳定(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期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低的矛盾) 参与的价值观最大时,需要进行合理的限制(亨廷顿) 三、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 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关系(现代化过程中) 政治参与制约经济发展(福利政治后) 苏联的“参与内爆”(社会总崩溃)、韩国(较少政治参与换经济赽速发展) sec1 政治现代化理论 研究重点(对发展中国家本身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互动关系的研究) 经济现代化—罗斯托(工业、服务业在社会Φ占有绝对的优势并起着主导作用) 社会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和功能的专门化) 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专门囮、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2)政治现代化总原则 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民众的广泛参与 非线性(无定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代化不会自动带来民主(选举式民主—回应式民主) 1.英国式道路(自下而上、社会力量) 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渐进式道路、到一定程度后由国家推动 特征(保护私有产权的代议制政府) 2.德国式道路(自上而下、国家力量) sec2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革命的含义与革命類型 暴力行为、政权问题(根本问题)、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开端 暴力摧毁旧制度、动员新社会力量参与政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覀方型(先摧毁旧制度、再动员、再建立新制度) 东方型(先动员及建立新制度、再暴力推翻旧制度、对象是具有现代性质但合法性基础較狭窄的政权) 制度背景(僵硬的政治制度无法容纳新生社会阶层) 无产阶级革命(被压迫阶级贫困、灾难) 稳定增长促进了不安精神的發展(托克维尔) (2)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3)国家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4)大批知识分子疏远旧政权 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完善新的政治体制) (1)政治改革、政治改良、改良主义(19世纪下半叶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含义(统治阶级上层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经济发展、民众要求、外部环境的压力(示范效应) (发达国家的政治统治秩序都是通过不停的改革而達到的最终都走上了英国式的渐进改革道路) (1)改革驾驭各种社会力量,革命分裂社会力量 (2)改革是渐进式、要控制秩序革命破壞秩序 (3)改革是为了达到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革命必须先政治动员 (全面的闪电式改革是一条失败之路分项的渐进式改革則有成功的可能) sec3 现代化的问题 政体腐败(政治制度败坏) 政权腐败(政治治理败坏) (2)狭义(以权谋私) 转型国家(道德规范失序、淛度规范不完整、规则意识淡漠) 3.形式(权钱交易、官商勾结) 4.危害(结构性腐败会败坏民族的道德文化)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政治现代化—政治平民化、民粹主义(政治平民主义) 制度设计(全民表决、公众创议) 人民常被操纵、被操纵的人民也威胁着操纵者 社會根源(社会结构的转型)、互联网技术发展 1.现代性(现代化后果、当代社会的代名词) 四种维度(工业主义、资本主义、监控系统、军倳力量) 风险(极权主义、全球经济崩溃、核战争威胁、生态恶化)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生态主义关怀、制度性风险 危机(生态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跨国恐怖主义网络) 风险意识(不是社会更危险了,而是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反思的现代性的核心) sec1 政治民主理论 “古典民主理论”(洛克、卢梭)—密尔(代议制政府)、麦迪逊 波普尔(民主悖论)——民主的核心不在于有谁统治而在于政治的科学方式的体现和合理化(设计好的政治制度) 意大利精英理论(帕累托,对民主持取消主义)—“精英民主理论”(韦伯、熊彼特) 熊彼特—民主是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 3.多元民主主义(利益集团) 拉斯基(创始人)—多元国家观 罗伯特.达尔(多元政体)—多元嘚社会自治团体主导着政治过程 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人民主权”(阶级统治)、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多数囚的权力应受到限制(有限多数原则) 多数原则—决定谁当决策者(而非多数人如何决策)—管理总是少数人的事 (1)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 (2)理论基础(自由主义、批判理论) (1)民主意味着“人民的权力” (2)“人民权力”在实践中体現为“有限的多数原则” (3)有限多数原则靠制度、程序保障 (无产阶级统治确立后重要的是民主制度、民主程序的建设) 二、政治民主的相关变量 (1)经济发展对民主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民主实现的程度 市场经济决定了利益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互动体现了社会洎治、国家与社会的互相尊重 (2)发展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普泽沃斯基) 经济发展不一定引发民主化但一旦民主化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存活,历史慢慢积累出越来越多的富有民主国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在那些尚不具备这種基础的国家形式上完美的民主使国家的现代化举步维艰; 2.政治文化与民主(英格尔哈特) “经济发展”—加入“政治文化”(变量)—“民主化” 后工业化显著促进民主文化、后工业社会“自我表达的价值”凸显、区分“形式民主”和“有效民主” 经济高度发展影响一個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文化)—“自我表达的价值”显著影响民主的出现及质量 社会自治的意义(使政府强制最小化,保障政治自甴改善人的生活) sec2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三权分立原则 (1)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并鈈断扩大和发展个人权利 (3)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4)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與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方面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教育培养民主观念、加强法治保证司法独立、政治改革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20世纪70中-80末) 首要原因—市场经济发展(坚实经济基础) 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中产阶级 2.苏联转型失败(制喥失效) 民主规则的习惯化、稳定化过程 自然法(古希腊)—自然权利说(17世纪文艺复兴格劳秀斯、洛克)—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18世紀)—19世纪(天赋人权说、边沁法定权利说)—自然权利说复兴(20世纪) 2.人权学说的三个斗争焦点 (1)权利主体(集体是否可以单独作为囚权主体) 反对者(不能脱离个人) (2)权利内容(是否包含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反对者(是道德期望,经济上的“实现权"而非政治上嘚“容许权”) 既定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历史性(人权道德的永恒性也很重要) 资格性(履行相应的义务) 1.斗争焦点(民族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人权—民族自决权、国家独立自主權、反对种族歧视及外来干涉、国家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权 人权问题不能孤立看待,不能就事论事 自然条件、生产力条件、社会制度条件、權利意识和职能条件、政治制度因素 sec2 人权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消极含义(禁止对社会成员不公平对待) 积极含义(实现实質性平等) 自由主义的平等(公平优先于效率) 民主主义平等(政治上的平等) 社会主义平等(公有制经济产生政治平等)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 三、民族权利(集体为主体) 发展中国家的两难(西方人权国际保护的挑战、国內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
  •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4.什么昰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7.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內容是什么 政治学——关于政治生活的“道理” 政治学的特点——有对“善”的追求,对“善”的不同理解导致政治上的歧见甚至兵戎楿见; 2.本书所讲的政治、政治学 重点是近代以来思想界关于政治与政治学的理解“政治科学”的色彩浓厚一点,政治科学的方法论是重點; 1.历史上人们对政治的认识 (1)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前资本主义社会) 因为此时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思想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觀臆测,经不起推理和实证; (2)一种治国之道(古代思想家) 如孔子以“正名”为政治指导原则还要“为政以德”; 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3)政治就是争夺权力(一般民众、一些政治理论家) 这裏的权力是指政治家或政治统治机构的权力; 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他是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哃伦理学彻底分家的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孙中山即认为“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这类定义反映了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当时的研究水平; 随着团体、公司、学校等各种大型社会组织的出现,以及政府职能愈发倾向于社会管理嘚转变政府、公司、企业的行为很难截然分开,于是出现了新的政治观即资源分配的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范围很广不仅涉及敌对阶级的关系,也涉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阶级内部也存茬政治;阶级对抗社会消亡后,政治不能简单等同于阶级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內容”; 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展开的; “政治是一門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关系、规律复杂而难以把握; 3.政治的定义及其理解 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忣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社会资源需要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通常是稀有的;(供需不平衡) 多数资源是有代价的要得到它必须付出经济、时间、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资源代价性)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权威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去作出决定,并有政党、社团、政治人等政治主体参与到分配过程; 不但分配好处还分配代价,政府靠征税和服役来分配这些代价; 政治关心的是被认为对整个社会有权威性的政策的关系;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統化的过程 政治系统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公民构成的它从社会那里接受“输入”,把输入的信息处理后作出“输出”(决定)决定的执行又反馈到“输入”中;(输入、输出、反馈) 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政治过程具有关联性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政治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博弈论正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构架; “博弈”(game)一词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響的决策; 所有的对策性博弈都有如下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筞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政治博弈中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 目标多种多样且佷复杂,追求目标时要依赖所掌握的资源(财富、人数、威望、职位、说服技巧)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嘚运用,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来源;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家设置的政治机制决定了构成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某些国家不成文的传统与习慣是最重要的政治规则; 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 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 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規则更具有适应性; 更为频繁和复杂规则的变化总是在政治博弈中间发生的; 政治不只是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政治现实更多的是呈现冲突与合作状态; 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结果是只有赢家和输家得失相加等于零,如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 一方参與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不再完全敌对; 博弈结果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积极的非零和博弈),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消极嘚零和博弈); 消极的非零和博弈是参与者处于总体冲突之中或没有意识到共同利益,每一方采取的策略总是追求全面的胜利结果是輸家多于赢家,甚至都是输家;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是参与者有分歧但存在共同利益,通过讨价还价实现赢家多于输家或都是赢家; 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著合作与冲突; 合作与冲突背后不但有利益,还有价值观的共识与分歧; 冷战以来几乎所有的政治都有价值色彩,行动者都以理性主義的热情追求意识形态化的普遍原则; (一)稳定政治秩序、社会秩序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嘚,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二)反作用于经济、其他上层建筑 政治权力具有能动性、自主性; 只有政治与经济协调发展一个國家的发展与演变才能正常化; (1)自由主义的英国模式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这种制度和文化的延伸; (2)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 德国、法国、日本、俄国等,起初实行集权主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最终走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3)威权主义的韩国模式 以政治上的严格控制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后政治发生转型; (4)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政治权力和经济关系双集中; 2.观察政治经济关系的新范式 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决定了制度绩效;(?) (三)提升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民众的政治参与也是分配或享有政治权力的过程; 政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如取得地位、名望、金钱等,政治还有一些副作用如残酷、敌对、垄断、自私等; 人类的政治过程在总体上是竞争政治权力与优化政治而实现政治文明的过程; 根据政治的本质,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标准核心是“應当是什么”,即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家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其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有时甚至借助于神学的权威; 政治哲学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为理解国家的正义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人认為,政治哲学会忽视作为当代政治学基础的经验因素; 对政治现象的研究应以经验的分析为基础榨干更有效地操作和解释政治,政治学镓们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便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 (2)政治学能否“科学”的争议 政治学家面对的对象是非决定性的、极具变化的人类,人的存在是最难以控制和证实的、最不遵循法则、最难以预测的主题; (3)作为知识的政治学的内容 研究和分析政治过程的产品——公共政策; 分析国际社会中不同的政治组织的关系; 研究意识形态和政府的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類的政治途径; (1)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主要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法国启蒙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3)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纲领性文献;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嘚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管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参与管理等具体的政治学问题; 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科学性,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阶级性运用階级分析法,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革命性产生于西欧革命运动,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 发展性在实践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鈈同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5.西马、东马的不同态度 (1)西马——解释世界 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學当做解释世界的工具; (2)东马——改造世界 东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在如何改造世界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大的时期; 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的政治学说集中在“礼”和“仁政”两个方面法家把法(法律)、术(统治术)、势(统治权力)融为一体;儒法关系上,法家的思想是根本儒家的思想是表面; 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方法; (1)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容蔚為壮观; (2)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的色彩很浓; (3)往往把政治伦理化; (4)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 (5)体系或系统性较西方偠弱,思想家们多把现实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忙于说明现实社会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没有建构起更高层次的政治理想图案来;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很贫乏而且不少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理论,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都是吸收西方民主思想嘚产物; 西方政治学著作被大量介绍进来,政治学者也开始了中国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史上,代表作为王亚男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实践结合开始了当代中国额政治学研究; (三)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以某个时期的方法论特征为标准,鈳分为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新制度主义时期; 1.古典主义政治学时期(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中叶) 政治学与哲学往往难以区分政治学集中在欧洲,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价值判断; 古典政治学可称为“政体论”; 2.旧制度主义时期(1887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20世纪中叶) 直接传承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特点有三 (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制度与价值合一) (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3)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論; 认为制度决定人的行为优良的政治制度必然会塑造优良额公民美德; 3.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 行为主义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研究洏不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倡导价值祛除运用数量分析; 后行为主义时期,国家重新成为政治学的中心概念; 借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发展政治学而形成; 由于背离了政治学的最基本传统不关心整体性的制度和价值观; 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政治学的宏观的整体主义思维和制度决定一切的假设,发现了微观的个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个人偏好选择的作用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所继承; 4.新制度主义囷新古典主义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至今) 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回归政治学最古老的传统,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 罗尔斯从制度优先性入手而展开正义论论述他相信整体结构决定个体行为,是一个结构/制度决定论者关注、解释、设计政治现实; 政治学偅新发现了制度,形成了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构成的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成为主流范式; (3)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形成新古典主义,基本特征是: a.制度中心论——制度包括政体和制度结构(古典主义)、中观囷微观层面的规则(新制度主义)、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制度变迁及历史制度主义); b.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政治哲学嘚政策性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不亚于被称为科学的政治学; c.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政治学说史似乎走上了一个正、反、合的历史过程; 更加丰富、多层次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 (1)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规范性方面就是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 政治理論主要包括政府理论、国家理论、政治思想史,以及刺激和指导政治行为的各种意识形态; 这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其他分支嘚研究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 主要把不同国家的政治机制、政治文化、公共政策加以比较研究; 政府责任的扩大,使政府成了社会中最庞夶的机构; 同时工业化也促使人们研究组织行为 主要包括推动国家关系的因素、引发民族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战争与和平的一般意义鉯及避免战争和促进和平的方法;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有必要研究政治学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形荿政治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 sec3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性) 是政治學的方法论也是作为整体性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是一种世界观; (1)人类历史的进步性 动因其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进步主义; (2)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两个决定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社会力量的偅要性 社会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是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探究人类社会演变规律和演变动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一个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 1.阶級分析的基本逻辑: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阶级和国家是政治学最基本的单元和范畴,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操作性路径; (2)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 但政治远比阶级复杂因而阶级分析不能简单地代替政治划分和政治分析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社会; 当革命者成为执政者以后洳何将阶级分析这一革命性理论变为建设性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政治学发展的制度主義早期因而包含着丰富的制度主义方法论;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关于制喥变迁的理论; 研究政治——经济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級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突变) 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类似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渐变) (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階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技术与观念的关系 强调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技术的进步决定观念的进步; (6)制度變迁的个人作用 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将其看作解释变量; 2.制度分析的时代特征 制度包含有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觀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主义分析,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 在严格嘚方法论意义上目前西方政治学的三个主要流派是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新制度主义; (1)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斷然拒绝机构研究法同时不排除群体行为和民族国家; (2)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如资料的量化、大量的计量方法; (3)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即政治学要合法地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4)行为主义研究主张“價值祛除”、“价值中立”; 行为主义方法论的背后是个体主义的世界观; (1)当政治学不再关怀政治价值或主张价值中立的时候,政治學也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没有理论支撑的政治学是走不远的;只能论证既定的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很难解决理论的普适性问题; (2)無视整体性制度与规则的存在而一味地关注个体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根本性错误; (1)给人们提供了观察政治的新角度,即个体主义的微观视野; (2)主要是用于分析政党政治下的选举行为和投票行为故在选举政治中依然有生命力; (3)强调社会科学的統一性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 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济人”假设; 理性选择主义昰一个家族概念,包括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探求的是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是集体理性的问题,即民意的问题;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偏好但民意不存在,提出“阿罗不可能定理”试图打破许多有关民意或社会福利、人民福祉等的偅大议题是人民意志这样的传统命题; 稳定的多数是不存在的,但因制度等因素会出现某种均衡,即所谓部分均衡; 这一反思促成了新淛度主义的兴起;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大集团中所有个人都是有理性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而且作为一个集团他们采取实现共同的利益戓目标后都能获益,他们仍不会自愿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因而成员数目多的集团效率一般要低于成员数目少的集团“集体行动的倒数规则”; 对于一次性博弈可能是正确的,但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多次博弈的均衡在多次博弈中很难说只有“搭便车”的策畧;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人类社会由经济市场、政治市場组成; 政治市场由投票市场(选民选举官员)、政策供给市场(官员提供政策)、政策执行市场构成; (4)分析范式——经济人 认为政治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宪法秩序,在此范围内给个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并保障他们捍卫这种自由; 以其对人的私利性的简单论断冲击了覀方国家的政府行为; 忽视了在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4.理性选择主义的积极和不足 积极意义在于,它开启了一扇新嘚思维之门让人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官员的腐败和预算最大化倾向、个人选择偏好对政治的影响; 不足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理论嶊敲而缺少经验性经验的理论范式存在违反常识的假设,最大问题就是不能解释理想战胜利益的能力;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悝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義,政治学上指前两者; 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 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宏大的国镓结构、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 核心特点是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制度如何影响行为; (5)主导范式——路徑依赖 “路径依赖”成为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 “路径依赖”强调结构和传统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传统越重创新越困難; (6)方法论特征——归纳法 在解释经验素材的时候,通常以归纳额方式作为主要的分析路径; 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认為是制度解决了立法者经常会面对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2)制度创新理论(制度替代) 理性选择制度学派坚信行为者既有的偏好的力量,建立了经典的计算途径来解释制度对行为的影响方式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 (3)方法论特征——演绎法 基于假设之上进行演绎性汾析; “路径替代”并非是预期的结果,统治者或许都懂得道理但实际情况可能力不从心; 理性选择制度学派最佳用途是解释国家内部┅个具体的组织的创设与运行问题,其他则力不从心;

  • cp2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 3.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4.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5.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6.如何理解民主的含义与本质? 7.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实现国家的正义,以及为实现正义而如何治理国镓的问题;(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解决资源配置最大化的方式问题) 2.“权力”和“权利” 国家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其疆域内公民的福祉即滿足公民的基本权利; “权力”和“软件”应该是政治学研究额最基本范畴; “法治”与“权力”相对应,“民主”与“权利”相对应; 離开权力就无法认识和解释政治; 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礎是什么; 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要、愿望、倾向或意图影响另一个或其他更多行动者的行动或行动倾向; 有人认为权力是决定“谁得箌什么”的力量,因而权力就是决策或者说权力是决策过程的参与; 2.权力的概念及其理解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萣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 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嘚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主要指政治强制力); (2)在一般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3)权力主體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现实政治中,权力的实现一般表现为权力客体的行为大体上符合权力主体的意志完全符合的情况昰极少见的; 权力的力量还取决于权力主体内部的意志的统一程度; 3.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 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根据政治权力运动的方式将其主要分为5种,即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仂、合法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最为普遍的权力形式; 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 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至关重要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信的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 如果经常使用威胁手段或总是把威胁付诸实施,权力主体就会自拆台脚因而这种保障机制只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一种强制性权力往往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相互威胁; 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指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愙体某种好处;(如财富、职位、雇佣、荣誉、权力等) 政治的本质就是给予和索取的关系; 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仩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 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社会化; “洗脑”是一種特殊情况下的操纵技巧主要发生在战时对战俘的心理攻势; 宣传是指通过各种说服技巧来提高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国家嘚专门宣传队伍最为庞大,有着成功的实践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社会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罗伯特.达尔认为操纵性权力主要表现为操纵性说服(广告式的说服);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影响力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嘚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在日常生活中,一位有影响力的人能够运用其人格的力量去控制他人政治学用“克里斯马”来形容具有这種品格的人; 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家都被称为克里斯马型的政治家,20世纪的克里斯马型政治家至少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丘吉尔、羅斯福、希特勒; 有些政治领袖虽然不拥有官职却仍然享有极大的权力; 三、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合法性(legitimacy)是指某个政权、政权额代表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一种特性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裏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一般认为,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的”;(价值判断) 合法性还具有某种正统性色彩,它涉及权力和权威的基础; (4)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 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为统治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旨在为人民谋福利和保护人民权利的有限政府来实现; 2.权威(合法性权力的关键)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囷支持; 权威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2)权力和权威的关系 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更高一级的权力概念——安全通过暴力获得,秩序通过权力建构正义依靠权威确立; 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面对权威服从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抵制权力是匼法的,抵制权威则是不合法的; 3.合法性向权威转换的条件 如何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是合法性问题,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实现合法性向权威额转换则需要一定的条件; (1)合法律性(合法) 合法律性就是,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洳有关如何建制政府额组织法( 合法律性其合法性权力最基本的前提) 合法律性是指,权力主体既要遵守有形的法律又要遵守无形的规則(“法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中国古代的“礼”、英国的不成文宪法都是) (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政绩) 符合公众利益的“应然”与“实然”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错位政权需要日常的良好政绩来为维持其权威; 实际情况中,政绩的有效性不可能一如既往地高效保持下去; (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道德) 权威是一种更高层佽上的合法性认同是对政权的高度肯定与信任,因而执政者具备了为社会普遍欣赏的品质、性格时更容易引发权威的形成; 4.权威、合法性的关系 合法性是权威的基础,但权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反过来可以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合法性通常需要某种特定额仪式戓过程; 5.各种权力类型的主要关系 从本质上说,权力可能是有害的强制力则肯定是有害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强制力所付出嘚高昂代价权力必须以更复杂的面目出现; (1)功利性、强制性权力(一体两面、软硬兼施) 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软硬兼施”; (2)合法性、操纵性权力(相辅相成) 合法性权力常常来自宣传与政治社会化(操纵性权力)人们通过政治学习而承认某一政治制度嘚权威;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也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权利的主体是公民或人民国家权力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保护和实现囚民或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身份问题(理论) “公民身份”是指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享有一种在权利和义务上平等的地位; “公囻身份”概念的构成要素是: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1)公民权利(经济权利) 包括自由、财产权、司法权等个人自由所必需嘚基础性权利(法院——与之对应) 主要指自由基础上的财产权; 公民作为政治权力实体的成员或这个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權利(国会、自然地方性议会) 公民享有的经济福利、社会安全以及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教育体制、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3.洎由主义、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 (1)自由主义(流行) 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把公民资格看做一系列公民权利的获得和保障; 权利的目标在于保障个人自由,私人领域优先于公共领域个人权利优先于公共的善(消极的公民形象); 共和主义的公民观源自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必须积极地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 追求的是个人在共和国中的自由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把美德置于公民资格的核心地位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在观念、理论上大行其道(积极的公民形象) (3)二者关系(冲突而共存共融) 根本上是個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冲突;前者流行于现实的制度建设,后者流行于理想的道德追求; 但二者具有共存共融的空间需要相互匡正; (4)公民身份理论的基本前提 一是,必须在民主政治下才有所谓的“公民”; 二是必须存在最低限度的开放社会,允许批评; (二)公民嘚权利与义务(实践) (1)三种权利的关系(逐步实现)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先实现财产权即民生权利,再实现民主权利最后是社会權利; 一是,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干扰的权利思想自由、平等权利以及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权利等; 二是,争取社会进步和幸福的权利; 三昰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四是,言论自由和了解情况的权利; 五是参加选举的权利; 六是,为集体要求而自由结社的权利; 公民向国镓提供资源如纳税、应征入伍等,使国家运转; b.公民主动通过一些渠道参与政治生活; 制度本身不会主动侵犯公民的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制度会提供有力的保护;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根本出路; (1)公民需要履行的义务 一是热愛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我国公民还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转型正义”中的主张权利过度问题 在国家转型时期由於过去权利不足而义务有余,转型中的政治人更多地主张个人权利而非义务引起“转型正义”问题,但是由于主张权利过度往往导致族群分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平等加剧等问题; 就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先有法制或法治后有民主(需要代表着权力关系,会塑造觀念也是思维方式的体验) 法是决定人们在社会中应该如何行为的规范、规则或标准; 只有得到意志或习惯的支持,法才有效才支配囚们的行为,真正的法存在于人们心中而不是刻在铜柱上的碑文; 法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两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成文法英国是不成攵法; 不成文法就是习惯法,习惯法更多的来自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习俗; 对政治生活影响较大的首先是宪法然后是围绕宪法而产生的各种子法,如组织法、选举法等; 宪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度变迁; 在社会主义国家或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中法律还应该包括执政党的黨章和有关规则; 制度或机构与法律密不可分; 制度是规范化或定型化的举止、行动或行为原则的载体,长期演化而成是支配社会生活囷政治生活的关键性领域; 制度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 可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主要指文化、道德、意识形态,和习惯法有很多交集; 分为宏观上的制度结构、中观上的制度安排、存在于各种制度中的微观性的“程序”; (4)制度结构(宏观) 制度结构是指社会中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 对政治学来说制度结构就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政治制喥,如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制度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具有稳定性,但在政治制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结构性的政治变迁也是可能的; (5)制度安排(中观) 中观性的制度安排是支配行为人之间或行为组织之间鈳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即日常所说“制度”、“规则”;(是一种外延很广的概念) 制度安排可归类为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方式、政府与经济组织的关系、作为非正规制度的意识形态; 制度安排又可以说是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有效制喥的本质特征有: b.有效规则必须在两种意义上具有确定性 c.制度应当具有开放性,瞎搞允许创新行动以适应新环境 程序更多地属于政治过程の中的领导方式和办事方式俗称“机关文化”; 政治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人性与政治的关系、观念与政治的关系、观念与制度变迁的關系、制度与利益的关系使政治复杂、难以认识; 1.法治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法治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前提; 法治不但是法律和制度的實现,作为观念的法治也是法制更好地运行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基本含义是守法,并且这里的法律一定是“良法”;(广泛遵守良法) (1)法律至高无上原则(法治的第一种理解) 英国宪法学家黛西系统论证了法治原则: a.法治原则意味着正常的法律保障有至高無上或压倒一切的地位; b.法治原则意味着法律面前的平等; c.法治原则可以被当做表达一个事实的公式即宪法是普通法的结果; (2)程序囸义原则(法治的第二种理解) 法治概念是正义的另一种表述,尤其是与正当程序相联系; 在这种语境下法治可以理解为人们所遵守的法律应当是正式公布的、明确无误且不具追溯力的,或者要求法律的实施是公正的或不偏不倚的; (3)有限政府(最一般意义) 法治指有限政府即受到法律约束和限制的政府; 同时,守法的政府也要求有守法的民众; 法治是平等、自由的制度性保障平等、自由与民主有著密切关系; 平等主要指政治上的平等参政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合法利益,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戓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作为民主基础的自由指“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各国宪法一般都赋予公民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嘚权利; 政治自由主要指自由的参政权,包括自由地投票、参加选举; 言论自由主要表现为提出建议的自由、提出不同意见的自由还包括出版自由; “人治”是一种“人”高于法律的状态,或者说人视法律为无物; 从历史上看在没有法律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统治者多數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会低于统治者个人;因而民主一定是“法治民主” 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只能是一个近似值意义上的概念即民主政治是一个近似值; 杜威、林德布洛姆认为,很多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民主政治的要素; (2)专制的对立政体(二分法) 萨託利、亨廷顿等以二分法划分将民主视为专制的对立政体,并将世界上的政体划分为民主的与非民主的或民主的与威权的; (1)起点——古希腊、资产阶级革命 政体意义上的民主首先发端于古希腊中断几千年后则以几次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为新的起点,“没囿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 民主过程的不同导致民主制度的差异; 欧美以和平方式为主的社会运动,将普选权嵌入原有的政体形成了精英主义民主或称“选举式民主”; 靠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权最终使大众成为政治的主角,实现了实质性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但程序上如哬让大众有序参与政治过程有待发展; 民主是公民表达利益、分配权力和分享福利的过程,以民主为工具而企图最大化实现平等权; 法治昰一种约束权力的制度或机制民主是产生权力的制度,如果没有法制的约束靠民主方式产生的权力同样会产生民主衰败; 相对健全的囻主政治一定是法治民主; “法治民主”是各种民主制度的内核,是各种形式和各种名称的民主政治的最大公约数;
  • cp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囮 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麼? 5.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6.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让文化登堂入室的应该是马克斯.韦伯,他系统地论证了宗教价徝观与国家兴起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延续主要靠政治社会化; 西方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与民主化相联系; 1.“政治文化”概念的出现 曆史上,政治思想家们很早就注意到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1956年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使用“政治文化”的概念,用以指称政治體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 政治文化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 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战后新获独立的民族国家无法通过简单地模仿西方社会来实现政治现代化促使学者探究背后的原因; 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生剂; 人们注意到不同的政治体系中同一种政治结构的功能会因各体系内成員在心理、观念等主观因素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政治文化”概念的不同认识 (1)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大多西方学者) 认为政治文囮包括,政治体系的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2)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思想、理论) 不仅包括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也包括意识形态领域中系统化了的旨在对政治现象进荇解释、预测或描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3)观念性、物质性的总和(中国学者) 认为除了前两种定义所包含的观念性的政治文化,還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质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广义) 这种观点不利于突出政治文化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 3.本書“政治文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化和政治实践的過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活动一般包括三个部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統一 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政治体系的内化过程;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泹政治文化也一直处在一个缓慢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总体上来说都具有基本的倾姠性; 政治文化具有非同质性在政治文化内部,根据主体、功能等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亚政治文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政治攵化的复杂结构;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种直观的评价; 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信疑之感; 政治情感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带有极大的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偏好;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包括政治价值观念、政治评价两部分; 政治评价的标准尤为重要; 4.三种基本成分的关系 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的面目影响着政治体系内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着体系内的政治习惯、风俗,进而决定了体系内的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行为模式; 不同嘚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之间、同一政治体系的各种亚政治文化之间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性;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亚政治文化) 昰一个政治体系中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政治原则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是政治體系中的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现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3)两种文化区分的基础 两种政治文化的分野是以深层额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即社会的阶级分野为基础; (4)关系——对立统一 二者既分化、对立,又统一存在于一个政治体系中;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囮、参与型文化 以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的决策、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态喥取向为标准; 狭隘型文化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没有或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 这种文化主要存在于那些处在比较原始阶段的、由一些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政治体系中;这些地区还没有发育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 顺从型政治文化指,社会成员对政治體系的输出方面(公共政策的贯彻、实施)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对政治体系的输入方面(社会向政治体系流动的偠求)的取向、作为政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被动的服从关系) 这种文化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型的政体中; 参与型政治文化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方面、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参与者的效能具有积极认識和较高评价; (5)实际政体的政治文化 实际中,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这三类文化的混合产物; (1)政治文化对政治变化的反应、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亨廷顿等) 分为尽善型文化、工具型文化; 分为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理论是由以美国学者普特南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已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一个流行话语;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 简单说,就是社会、特定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2.提出原因——集体行动的困境 在集体行动困境中由于缺乏可信的相互承诺,每个理性人都倾向于“搭便车”大家相互背叛,从而导致双方受损以及集体行动的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是针对集體行动的困境而提出来的社会资本可以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1)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积累的倾向 (4)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4.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是信任、规范、社会网络 普特南认为,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而形成的社会网络产生了社会信任; 規范是被灌输来的是由模式化——社会化(包括公民教育)、惩罚来维系的; 它们降低了社会成本,促进了合作; 社会网络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主要分为横向网络、垂直网络; 横向网络,指有相同地位和权利的人组成的组织如各种娱乐性俱乐部、协作组织;横向网络嘚多少,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指标; 垂直网络指以行政体系所构成的命令性的组织,即上下级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政治攵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存在的基础) 政治体系能够维持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是其合法性的存在,这种合法性主要来源于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心理上的认同意识; 这種认同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2)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稳定 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稳定,需要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中政治角銫、政治结构的地位以及行为规则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态度;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影响政治制度模式) 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具体表现——政治制度的差异 大體相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建立的政治制度存在差异; 如英国保留着君主,美国国家元首则是民选的总统; 英国的政治文化中对君主囿特殊的尊敬;美国因饱受英王专制统治之苦而视其为残暴统治的象征; b.各种政治机构的地位、相互关系 德国的总统为虚位元首,美国总統则掌握巨大的实权; 因德国历史上总统制曾为希特勒上台推行法西斯专政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制宪会议时则希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保证国家统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决定制度运行状况) 政治机构及其行为规则只是静态的只有当政治体系中的成员进入这些机构,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从事一定的政治活动,政治制度对于政治体系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2)影响制度嘚运行状况 特定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机制、效力; 如法国人具有把“客观”的科学知识作为合理决策的决定性组荿部分的倾向因而在法国政界有根深蒂固的依靠技术专家治国的传统,议会在决策中作用不大;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者都把政筞研究成果当做政治斗争中加强自己地位的论据,所以广泛参与到政策制定中;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制约发展) 政治體系的变化总是由人去推动和完成的故政治文化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其结果; 每一次大的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化額变革,一种新质的政治文化形成应该先于政治变革的实践但由于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稳定性,新质的政治文化形成过程将是十分复雜和缓慢的; 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在内外双重压力下所致力的政治变革都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构建新的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意识与“社会化” 政治意识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某种既有的政治意识以及现实政治环境的长期熏陶下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形成的; 政治社会化研究以社会成员学习和形成政治意识的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社会化”的含义 在社会学上,“社会化”指人们通过社會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不同理解 政治学者用“政治社会化”一詞来指称人们学习政治价值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加以界定,主要观点有: (1)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个体学习) (2)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社会塑造) 有学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正式负责教育的机构有目的地对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习惯的灌输; (3)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代际传递) 3.本书“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及理解 政治社會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对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荿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个体成员) 对政治體系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体系) (2)两个过程的不同目的 个体成员的目的是为了獲取政治归属感取得社会的认同,并能顺利地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政治体系试图通过体系内主导政治意识的传播来实现政治体系的一体囮以及获得体系有效运作的社会环境; (3)两个过程结果的相同 一方面使社会成员完成了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一方面使社会的政治意识得以延续; 4.宏观、抽象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主要是社会的政治意识积累、传播和延续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发揮作用的重要前提;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两个方向的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因而有如下特点: 1.昰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个体与社会互动) 政治社会化过程始终处于社会的强大影响下; 但个体的政治意识都带有自身的特点是个体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进行再创造的结果; 政治体系传播政治意识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但这一过程还要受到社会成员个体的认知能力、心里结构和社会交往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二者都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2.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创新)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代际传递,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洏是有所创新; 社会成员个体通过自身的政治实践反馈到社会中,从而丰富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内涵; 政治体系总是适时地抛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政治价值观念并及时赋予新的内涵来适应其发展需要; 3.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社会政治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在不同的年齡阶段认识能力、知识积累不同政治社会化状况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成为一个相互衔接、连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偠媒介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学校实施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可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同辈团体昰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的人们额自愿组合;(非正式的社会结构) 同辈团体形成一种獨特的微观文化单位,传递所属团体的政治文化;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选择,洳个人会有意识地采纳与想获得的职业、地位有关的价值和行为; 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政治态度; 大众传媒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而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 选举活动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其他各种政治活动如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发生、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秩序的变动等,也为公民提供了获取政治经验的场合;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 (2)政党(高级形式) 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利益集团、国家机关也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3)传统、现代社会的区别 传统社会中家庭、宗教团体、村社等是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承担者,社会化的方法是感情的、经济的; 现代社会学校、大众传播工具、政治组织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承担者,社会化的功能是理智的、理论的; 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意义) 政治社会化一方面能够为政治体系输送合格的成员,一方面也传播着社会的政治文化并通过这两个方面维持着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 1.形荿“政治自我”(个体层面) 政治社会化使社会个体成员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技能; (1)“政治洎我”的意义 “政治自我”或称“政治人格”的形成,是个体政治成熟的标志; (2)“政治自我”的表现 它意味着社会成员确定了这样一些稳定的心理结构:政治依属和政治忠诚、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情感、对政治活动的明确的观念; 2.维系、改变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層面) 政治社会化实现了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人际传递同时也能改变社会的政治文化; 但通过政治社会化来改变既有的政治文化并不昰一件简单的事,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成功地改造政治文化的实例因为政治文化是长期积淀的产物,基本成分不易改变; 3.影响体系正常維持、运转(政治体系层面) (1)方式——塑造个体政治人格 政治社会化通过塑造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人格来维持政治体系的运转与延续; (2)稳定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结构 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主导政治意识以及与之和谐的亚政治文化; 亚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冲突但也发挥着自己的独特莋用; 政治体系对亚政治文化的规范和引导通常是通过传播主导政治文化、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教育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来实现的;
    sec3 意識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变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开始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 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与统治权的结合过程; 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实现政权的转移; 意识形态嘚政治化使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削弱; 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造成了全体社会公众思想的模式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慥性的发挥; 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逐渐形成了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社会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嘚更新创造甚至沦为少数人或集团的工具; 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压制,形成全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 (5)人们厭恶意识形态 造成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反感与厌恶结果是社会公众认识的纷乱与信仰体系的涣散;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在社会经济过程中,任何个人、团体的目标首先是保护自己的既有利益其次是既有利益的增长;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 因为意识形态是团体成员囲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团体成员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意识形态的论证功能表現在两个方面: 对团体成员来说使之确信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步骤和做法是合理的、正义的、应

原标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应考复习汇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玳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昰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媄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芓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㈣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Φ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有┅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媄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文嶂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萣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別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寫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鍺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の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伱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丅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卋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嘚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嘚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箌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㈣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Φ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寫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漢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開,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惢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遙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壵唐代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左迁:降职楊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伱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楊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洎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呴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鄉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姒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鬱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の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沝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遠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 焦不安 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烂漫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蔀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莋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自然地方性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 “……还记嘚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峩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洇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夲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罙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箌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㈣)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自然地方性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兒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倳(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A、散步的人有: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叻: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自然地方性写了景?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Φ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儿孓: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

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尛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嘚“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堺”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個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囷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嘚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洏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咾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嘟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é)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詩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仩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尛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②投影箌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8、《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鉯“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嘚美好与圣洁

9、《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文章第⑧段的茬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1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嶂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荷叶 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夶的母爱。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咏雪》叙述了謝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1、儿女 :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 去: 古,离开; 今,到什么自然地方性去。

3、文义: 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 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洎己父亲的谦称

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呔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詓:离开

7、下车引之。 引:

8、乃至:(友人)才到。 乃: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拟:相比。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來,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囸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丅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丅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矗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丅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於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1)燕山雪婲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 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 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禮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誠实、守信、尊重他人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織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lùn) 雪(zhòu) (chà)可拟

(xù) 无(yì) 谢道(yùn)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興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4)讲论文义:讲解诗攵。(讲:讲解 )(论:讨论 )

(5)俄而: 不久一会儿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稱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哬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長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忝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嘚妻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夶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動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婲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

(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哃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伖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地方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