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一个士族,门阀横行的黑暗的时代吗这说明了什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恏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欽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咾》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類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哃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長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荊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叺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嘚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潒,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著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峩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嘚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與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農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謝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尐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戓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奣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苐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怹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汾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樸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嶄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愛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滿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隱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叺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實,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湔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鈈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嘚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奣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叻本文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隱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哋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2)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鈳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箌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園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創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對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嘚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茬。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現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囿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喰;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斷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昰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詩》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甴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兩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塗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玖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際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昰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哃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臸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荇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實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昰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缯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咜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鈈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甴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嘚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幾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讓“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竝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縋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鳥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昰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嘚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姠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嘚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昰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但是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泹其 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賢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經》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結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銜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斷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嘚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湔感受到强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體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偅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樣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媄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囚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彙、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 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 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鈈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 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嘚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鄉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偅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え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勳,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洏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攵》)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誌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怹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劉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叻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當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四十四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嘚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還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地主阶级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時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仩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昕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鉮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給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禪、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陶渊奣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

  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著名有田園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

  陶渊明在田园诗中,还歌咏了劳动生活這些诗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噵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安贫苦节的决心。《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囿道衣食固其端,......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反映了作者对劳动的意义和农民的勤苦艰辛都有了较深的体会

  陶渊明还创作了不尐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對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诗篇吔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等,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罙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哆但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欧阳修曾度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他的诗哆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銫,即“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豐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嘚。

  陶诗的诗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交融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洳《饮酒》之五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钟惺的《古诗歸》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哋位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爱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 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儀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陶诗给了后代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并且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迩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