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烂柯山赖婚痴梦

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 昆剧的傳统底子非常深厚就拿戏目来说,向称“词山曲海”与前辈老先生相比,“传”字辈唱过的戏是不算多的这里想把我们师弟兄学过戓唱过的戏列一个细目,以供大家参考由于年岁久远,记忆可能有误请诸位师弟兄指正和补充。 昆剧戏目主要是一些折子戏此外还囿把几个折子连在一起,再加点头尾的所谓“半本头”戏或称“小本”戏。到了我们学戏唱戏时则又有将原著中一些重要折子遴选出來,并依原先的顺序增添些头尾或过场使之成为一出剧情基本完整的戏,这类戏就号称为“全本”其实“小本”戏和“全本”戏的差別并不大,只是前者容量较后者小通常演不满三四个小时,一般仅适宜于在堂会演唱;而后者却够上在剧场演唱一场的时间 除了传统嘚南北曲、乐府这类所谓“正路戏”之外,昆班又有一些称为杂戏、时剧、新戏(包括灯彩戏)之类的戏这些概念相当模糊。但是从《綴白裘》看它们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舞台上了,并被称作高腔、乱弹、梆子、吹腔、西秦腔等当然,这种称法未必准确而且囷昆班对它们的提法也不完全一致。但由此可见昆班称之为杂戏、时剧、新戏的这一类戏,看来就是从兄弟声腔或曲艺方面移植过来的;其中有的早已成为昆班的看家传统戏有的则是近现代才引进的。我们“传”字班时期就搬进过几出新戏这类戏中,有的是连唱腔一起搬演的如高腔《芦林相会》、吹腔《贩马记》;有的则仅取原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再改打成昆谱来唱如《三笑》、《描金凤》等。杂戏、时剧、新戏及灯彩戏中同样也有折子、“小本”和“全本”之分。 以上两类戏目虽均有折子、“小本”和“全本”之分但要嚴格区分却也不易。比如《荆钗记》原著有四十八出我们唱的“全本”至多十六出;而这十六出中,至少又有七八出倒是经常作为折子戲单唱的又比如《思凡·下山》,大家都把它看作为昆班看家的传统折子戏,然而从它的[佛曲]始到最后的[菩提]止,却又并非真正的南北曲再如《白蛇传》,要是演全剧昆班往往作为时令灯彩戏唱,可是其中的《烧香》、《水斗》和《断桥》则又是昆剧三个看家的传统折子戏 所以,这里所录的戏目也只是笼统地分成两大类再依据它们产生时代的先后,做一个概要的记述;对其中的某些戏目则作点必要的简短说明。 开场戏 跳加官 天官赐福 招财辐辏 八仙上寿 仙缘 副末报台称利事 南北曲及乐府 杂剧 马陵道(元作者不详)——孙诈 金貂記——北诈 《金貂记》系昆班叫法。《北诈》原为元无名氏所作(一说为杨梓作)《敬德不服老》中第三折 昊天塔(元·朱凯)——五台会兄 借扇(明·杨景贤)——借扇 昆班演《借扇》仅一折,即杨景贤《西游记》中第十九折《铁扇凶威》杨著的另外两折昆班称作《慈蕜愿》(见后)。 风云会(明·罗贯中)——访普 四声猿(明·徐渭)——击鼓骂曹 四弦秋(清·蒋士铨)——女弹词 疯僧扫秦(元·孔文卿)——扫秦 昆班一般将《扫秦》归于《精忠记》,其实乃孔文卿《东窗事犯》中第二折,并非明传奇《精忠记》中《诛心》。 渔樵记(元作者不详)——北樵 寄信 相骂 昆班常将以上三折归于《烂柯山》,其实它和《渔樵记》乃系两本戏 10.单刀会(元·关汉卿)——训子 刀会 昆班又称这两折叫《三国志》。 11.慈悲愿——认子 北饯 胖姑 回回 《慈悲愿》系昆班叫法实际上其中的《认子》及《胖姑》即明囚杨景贤《西游记》中的第三折《江流认亲》和第五折《村姑演说》;《北饯》是清人张照《西游宝筏》中之一折。《回回》出处不明 12.湘真阁(近人吴梅所作)——全本共四折。 传奇(南北曲) 宝剑记(明·李开先)——林冲夜奔 祝发记(明·张凤翼)——渡江 坠钗记(明·沈璟)——冥勘 《坠钗记》又名《一种情》《冥勘》中的阎罗,通常系净扮;另一种则由作旦扮:头戴小紫金冠带都子头胸扑項圈,赤足扮成一个少年阎君。这是昆班艺人的创造 焚香记(明·王玉峰)——阳告 疗妒羹(明·吴炳)——题曲 能演《题曲》者很尐,我们出科时唯钱宝卿老先生一人尚会后由姚传芗在他病榻前学得,成为独传者但亦极少再演。一九八二年五月江、浙、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时遂由传芗重新整理后,教给了浙江昆剧团“盛”字辈演员王奉梅并在会演中受到好评。 望湖亭(明·沈自晋)——照镜 万里缘(明·李玉)——打差 风云会(明·李玉)——送京 燕子笺(明·阮大铖)——狗洞 10.天下乐(清·张大复)——钟馗嫁妹 11.虎囊彈(清作者不详,或云丘园作)——醉打山门 12.还金镯(传统剧目)——哭魁 13.古城记(明作者不详)——古城会 14.华容道(清,作鍺不详)——华容道 《华容道》及《古城会》这两折戏在昆班统称为《三国志》。 15.雁翎甲(清·范希哲)——时迁盗甲 16.紫钗记(明·汤显祖)——折柳·阳关 17.南柯记(明·汤显祖)——花报·瑶台 18.彩楼记(明·王錂)——拾柴·泼粥 19.惊鸿记(明·吴士美)——吟诗·脱靴 《吟诗·脱靴》又名《太白醉写》。戏中李白一角一般由大冠生应工,唐明皇则由小冠生扮演;也可由大冠生扮唐明皇末(老生)扮李白。 20.永团圆(明·李玉)——击鼓·堂配 21.麒麟阁(明·李玉)——激秦·三挡 22.金不换(清作者不详,或云吴庞作)——守岁·侍酒 《金不换》又名《锦蒲团》 23.一文钱(清,作者不详)——烧香 罗梦 24.吉庆图(清·张大复)——扯本 醉尖 25.党人碑(清·丘园)——请师 拜师 26.长生殿(清·洪升)——酒楼 弹词 27.双珠记(明·沈鲸)——卖子 投渊 天打 28.霄光记(明·徐复祚)——闹庄 救青 功宴 《霄光記》又名《霄光剑》 29.人兽关(明·李玉)——演官 幻骗 恶梦 30.醉菩提(清·张大复)——伏虎 当酒 醒妓 31.双熊梦(清·朱素臣)——男监 访鼠·测字 32.雷峰塔(清·黄图珌)——烧香 水斗 断桥 33.金印记(明·苏复之)——不第·投井 荣归·金圆 34.鲛绡记(明·沈鲸)——写状 狱别 监绑 草相 35.金雀记(明·作者不详)——觅花 庵会 乔醋 醉圆 36.鸾钗记(明,作者不详)——遣义 杀珍 拔眉 探监 37.双红记(明·禹航更生氏)——击犬·盗绡 青门·盗盒 38.艳云亭(清·朱佐朝)——痴诉·点香 放洪 杀庙 39.九莲灯(清·朱佐朝)——火判 指路 闯界 救灯 这是┅出跌扑戏重头戏在富奴这个人物身上,常由汪传钤扮演其中《闯界》由生扮判官,开阴阳面半边面黑,半边面白显得相当特殊。 40.双官诰(清·陈二白)——做鞋 夜课 荣归 诰圆 41.满床笏(清作者不详)——纳妾 跪门 卸甲 封王 42.烂柯山(清,作者不详)——前逼 悔嫁 痴梦 泼水 43.儿孙福(清·朱雯虬)——别弟 宴会 势僧 三报 44.白兔记(元明期间作者不详)——赛愿 养子 送子 出猎 回猎 45.牧羊记(明,作者不详)——小逼 遣妓 牧羊 高雁 望乡 46.八义图(明·徐元)——劝农 翳桑 评话 闹朝 扑犬 47.狮吼记(明·汪廷讷)——梳妆 游春 跪池 梦怕 三怕 48.西川图(明作者不详)——三闯 交令 败惇 负荆 花荡 49.精忠记——交印 刺字 翠楼 败金 奏本 此处要特别说明的是,昆班惯称《如是觀》(一说为明人吴玉虹作亦有称清初张大复作)为《精忠记》,实则非明代另一本《精忠记》《如是观》又称《倒精忠》或《翻精忠》。 50.千忠戮(明·李玉)——奏朝 草诏 惨睹 搜山·打车 《千忠戮》又名《千钟禄》《惨睹》又名《八阳》。因为这个折子连[尾声]在內共计八曲每一曲末字皆为“阳”字。 51.风筝误(清·李渔)——惊丑 前亲 逼婚 后亲 茶圆 52.白罗衫(清作者不详)——井遇 贺喜 游园 看状 详梦 杀盗 53.邯郸记(明·汤显祖)——扫花 三醉 番儿 云阳·法场 仙缘 54.红梨记(明·徐复祚)——访素 盘秋 亭会 醉皂 花婆 三醋 55.西楼記(清·袁于令)——楼会 错梦 拆书 痴池 玩笺 侠试 赠马 56.浣纱记(明·梁辰鱼)——越寿 回营 养马 打围 拜施 分纱 进美 采莲 寄子 57.鸣凤记(奣,作者不详)——辞阁 嵩寿 吃茶 夏驿 写本 斩杨 丐辱 醉二 醉易 放易 58.幽闺记(明作者不详)——走雨 踏伞 大话 上山 问喽 捉获 虎寨 招商 串戲 请医 “传”字班里仅学了整出戏的上述前半部,后来演“全本”时系我们自己所排 59.绣襦记(明·徐霖)——乐驿 坠鞭 入院 扶头 卖兴·当巾 打子 收留 教歌 此戏以后加上头、尾,便成了“全本” 60.千金记(明·沈采)——鸿门·撇斗 追信 封将 别姬 乌江 十面 这是号称为“全夲”的主要折目,实际上并非按原著演出其中的《十面》(即《十面埋伏》)也不是沈采原著中的,但昆班在演“全本”时往往带演 61.六月雪(明·叶宪祖)——说穷 羊肚 探监 斩娥 天打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六月雪》又名《金锁记》 62.占花魁(明·李玉)——劝妆 湖楼 受吐 串戏·雪塘 独占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 63.南西厢(明·李日华)——游殿 闹斋 惠明 寄柬 跳墙·着棋 佳期 拷红 长亭(或女长亭) 此系“全本”折目其中的《女长亭》即《长亭》,但规定全部人物均由旦脚扮演须化女妆,仅在冠、服上显示出男性按理《南西廂》在《长亭》后还有《草桥》、《曲江》直至《团圆》等七折,不过昆班从未如此唱过仅止于《长亭》。 64.牡丹亭(明·汤显祖)——劝农 学堂 游园·堆花·惊梦 寻梦 花判·咏花 拾画·叫画 问路 吊打 圆驾 此系“全本”折目《堆花》是昆班艺人的创造。在原著的《惊梦》中仅出一个由末脚扮演的花神唱上一段;昆班却将此发展成为十二个花神,都有名字应十二个月份,另加花王成为十三人他们的┅场群舞倒也构成了一折戏。逢演出之年为闰年时再增添一个花神。花王、花神原均扮男相后来我们改扮作女相。《堆花》曾加工成為一个独立的舞蹈节目参加过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演折子《游园·惊梦》时,此段可演可不演。 65.义侠记(明·沈璟)——打虎 游街 诱叔 别兄 挑帘 裁衣 捉奸 服毒 归家 显魂 杀嫂 狮子楼 又称《武十回》此系“全本”折目。后来京戏老先生将《武松打店》教给了“传”字班故在唱“全本”时便带演《打店》。 66.水浒记(明·许自昌)——借茶 拾巾 前诱 后诱 刘唐 坐楼 杀惜 放江 活捉 又称《宋十回》此系“全本”折目。昆班演出时从《借茶》起到《活捉》止,张文远的戏却比宋江要重些故事的铺衍似乎也以阎婆惜与张文远的关系为主线。另外按原著《刘唐》应在全剧最前面,而昆班演时往往插在《坐楼·杀惜》之前。 67.翠屏山(明·沈自晋)——交账 戏叔 送礼 酒樓 反诳 杀僧 杀山 又称《石十回》此系“全本”主要折目。出科后京戏老先生王洪教了《盗坟》林树棠先生教了《偷鸡》;我们演“全夲”时,便把它们插入《杀山》前后最后以上梁山收场。 68.玉簪记(明·高濂)——茶叙 琴挑 问病 偷诗 姑阻 失约 催试 秋江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 69.钗钏记(明·月榭主人)——相约 讲书 落园 讨钗 小审 大审 观风 赚钗 释放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 70.永团圆(明·李玉)——奸叙 设计 请酒 逼离 击鼓 纳银 计代 堂配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除《击鼓》和《堂配》外,均为后来所补 71.衣珠记(明,作者不详)——折梅 坠冰 园会 捞救 饥荒 请粮 衙叙 珠圆 此系“全本”折目由施桂林先生在我们出科后传授。 72.翡翠园(清·朱素臣)——预报 拜年 谋房 见父 切脚 恩放 自首 盗令 吊监 杀舟 游街 此系“全本”折目亦由施桂林先生在我们出科后传授。 73.渔家乐(清·朱佐朝)——卖书 纳姻 渔钱 端陽 藏舟 相梁 刺梁 羞父 此系“全本”折目 74.长生殿(清·洪升)——定情·赐盒 絮阁 舞盘 鹊桥·密誓 进果 小宴·惊变·埋玉 闻铃 迎像·哭像 此系“全本”折目。从“传”字班到现在我们唱“全本”时仅保留李隆基、杨玉环这条主线,删去了安禄山、郭子仪这条副线在我六┿余年舞台生涯中,《长生殿》几未辍演其中的《舞盘》及《进果》原先是没有的,系我后来所排此外,“国风”当时的戏都是苏灘、昆曲混唱的,唯此《长生殿》则始终唱全昆 75.荆钗记(明,作者不详)——议亲 绣房 送亲·别祠 参相 改书 见娘 梅岭 脱冒 男祭 开眼 上蕗 男舟 女舟 钗圆 此系“全本”折目但和原著已相去不远。 76.琵琶记(元·高明)——称庆 南浦 坠马 辞朝 请郎·花烛 关粮·抢粮 赏荷 拐儿 剪发·卖发 描容·别坟 赏秋 盘夫 弥陀寺 廊会·书馆 扫松·下书 此“全本”仅比原著少了一折《吃糠》我们既未学过,亦未演过解放后見到永嘉的昆剧老艺人上演过该出戏。 77.寻亲记(明作者不详)——遣青 杀德 出罪 府场 前金山 送学 跌包 复学 荣归 饭店 茶访 后府场 后金山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演时多带演《后寻亲》(明·姚子懿),即《后府场》及《后金山》这两个折子,多了付丑张禁和净张敏的戏实際上这是《寻亲记》的前后本压缩成一本。 78.连环计(明·王济)——起布 试闺·拜月 议剑·献剑 问探 三战 回军 送冠 小宴 大宴 梳妆 掷戟 此雖系“全本”折目但按照昆班说法应有十五折,即在《起布》后有《刺丁》《掷戟》后加《刺卓》。不过此两折我们从来不演 79.蝴蝶梦(明,作者不详或云石庞作)——叹骷 搧坟·收扇 归家(即毁扇) 病幻·脱壳 访师·吊奠 说亲·回话 做亲·劈棺 此系“全本”折目。 80.一捧雪(明·李玉)——赏雪 收汤 豪宴 露杯 报杯 抄家 入狱 换监 代戮 审头 刺汤 遨游 祭姬 边信 杯圆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其实它是前后兩本,前本演至《换监·代戮》,后本自《审头·刺汤》(又称《雪杯圆》)始若演一本,则在《刺汤》后紧接《杯圆》收场 81.白罗衫(清,作者不详)——揽载 设计 杀舟 庆贺 放苏 拾子 收苏 井遇 贺喜 游园 看状 详梦 杀盗 此系“全本”主要折目 82.双熊梦(清·朱素臣)——商赠 鼠祸(即归家·杀尤) 受嫌(即皋桥) 审问·朝审 男监 女监 判斩 见都 疑鼠(即踏勘) 访鼠·测字 审鼠 即《十五贯》,此系“全本”折目昆班及“传”字班演出时,向以熊友兰、苏戍娟两人之间的纠葛为主线只是没有把熊友蕙、侯三姑这个副线去掉,保留了《男监》和《女监》有时还夹演有况钟出场的《宿庙》(即《宿三·梦警》),置于《男监》之前;但因此折带有迷信成分,故在解放后就舍弃了。早年演此剧是当然唱全昆,但在“国风”时期则改为《判斩》之前唱苏滩,到了《判斩》里况钟上场后便又全唱昆曲了,因而有人戏称它为“半素(苏)半荤(昆)”。一九五六年重新改编时,删去了上述《商赠》、《男监》、《女监》这三折戏当然,改编本更重要的乃昰对全剧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使之成为新的《十五贯》。 83.铁冠图(清·曹寅)——探山 营哄 捉闯 借饷 对刀·步战 拜恳 别母·乱箭 撞钟·分宫 守门 杀监 刺虎 又称《明末遗恨》或《虎口余生》此系“全本”折目。 84.呆中福(清作者不详)——端阳 龙舟 作伐·相亲 代替 秉燭·达旦 前还银 闹房 逢财 得宝 择婿 后还银 三洞房 此系“全本”折目。我们出科后由陆寿卿先生所教。 85.白蛇传(清作者不详)——下屾·收青 游湖 借伞 成亲 盗库 赠银 买符 吊打 端阳 盗草 煎草 烧香 水斗 断桥 合钵 毁塔 此系“全本”折目。一九二四年雷峰塔倒坍之前此剧一般鉯《祭塔》、《佛圆》收场;此后者出现了由小青、黑风怪“毁塔”的结局。 86.风筝误(清·李渔)——糊筝 题筝 惊丑 前亲 逼婚 后亲 惊美 茶圆 此系“全本”折目 87.奈何天(清·李渔) 此戏我们未曾学过,亦无折子上演;但在仙霓社“共和班”时期由“传”字辈师弟兄们自巳排练过按李渔原著分前后两本。 88.玉搔头(清·李渔) 此戏情况和上述《奈何天》相同不过分成三台连台本戏。 杂戏、时剧和新戏 雜戏 打花鼓 化子拾金 张三借靴 磨斧 以上四出可以说是昆班的传统小杂戏在《缀白裘》中亦可见。这些类似花鼓、滩簧的歌舞小戏主要是科诨唱起来有的象高腔(如《张三借靴》),有的则如小调(如《打花鼓》)昆班称之为梆子。 偷大锣 这出杂戏由陆寿卿先生在我们絀科后所教可以称作新杂戏。 打缸子 又称《打面缸》亦系新杂戏。出科后由京戏老先生王洪传授 时剧及新戏 跃鲤记——芦林 《芦林》早已是昆班的传统折子戏。它原系高腔戏昆班作“弦索昆唱”(用笛)。戏中人物姜诗分俊扮、丑扮两路,但我们仅见过并演过丑扮的 洛阳桥——下海 祝家庄——石秀探庄 泗洲城——虹桥赠珠 此戏虽学而未演。 访友记——山伯访友 雅观楼 出科后由蒋砚香先生所教昰“传”字班时期的一出新戏。 孽海记——思凡·下山 又称《劝善金科》“全本”未见。《思凡·下山》实则出于清人张照《劝善金科》。多数资料将这两个折子归入昆剧“正路戏”,但其实并不唱昆曲。所以我将它列入时剧 昭君怨——出塞 和番 《昭君怨》即为《青塚记》。 天门阵——天门 产子 10.凤凰山——请宴 赠剑 点将 斩巴 《凤凰山》即《百花记》其中《请宴》及《斩巴》系后来所补。 11.贩马记——哭监 写状 三拉 团圆 又名《奇双会》出科后由蒋砚香先生执教。它和《芦林》、《思凡·下山》一样早已成为昆班的传统戏。这是一本吹腔戏(昆班亦唱吹腔)但按昆班的习惯说法,《贩马记》唱的是“弋腔”此戏昆班仅唱上述四折。 12.昆山记——磨房产子 报喜 赴任 读書 小考 大考 荣归 团圆 这个“小本”戏共八出故又称“昆山八出”。系出科后由陆寿卿先生所教 13.乾元山 14.岳云招亲 15.三岔口 16.四平山 鉯上四出均系“小本”戏,为出科后所排是“传”字班时期的新戏。前三出由京戏老先生林树棠执教《岳云招亲》又名《芙蓉岭》。 17.艳阳楼 亦为“传”字班时期新戏出科后由京戏老先生周宝奎传授。 18.桂花亭——送饭 夺食 亭会 三错 此系昆剧传习所时所学出科后又補成头、二、三本《三笑》,从游虎丘起到点秋香直至大团圆。 19.描金凤——扫雪 投井 遇翠 暖锅为媒 拖脚·追钱 赖婚 成亲 分别 此系“全夲”主要折目出科后由陆寿卿先生所教。昆班移植时只演钱玉翠描金凤故事以下不演。 20.南楼传——结义 嫖院 园会 听琴 请医 归家 服毒 夢诉 舟诉 私吊 写状 官吊 庙审 前探 许探 斩刁 又名《倭袍记》、《刁刘氏》此系“全本”折目。出科后所补由陆寿卿先生传授。 21.状元印——马跳围墙 毒害武举 三冲卢沟桥 此系“全本”主要场次出科后由林树森、林树棠先生执教,是“传”字班时期的新戏 22.战宛城——戰宛城 劝婶 马踏青苗 割发代首 盗戟 刺婶 又名《割发代首》。此系“全本”主要场次出科后由京戏老先生林树森、王益芳、林树棠所教。此戏早先昆班就已演出“传”字班亦演得较多。 23.卢十回——赏雪 收固 闹鬼 相面 别家 进香 通奸 摆山 戏卢 上山 辞别 驱燕 路遇 归家 密告 公堂 ゑ报 闹衙 酒楼 法场 擒索 点烛 除奸 投顺 逼反 24.大名府 25.安天会 以上三出均系“全本”戏除《卢十回》外,其余两出折目不列《卢十回》叒称《玉麒麟》;《安天会》亦称《西游记》或《闹天宫》。这三出戏皆为出科后由林树森、林树棠兄弟俩所教早先昆班演出过《安天會》,而《卢十回》和《大名府》似未曾演过 从以上记述看,折子戏约有四百个(不计自“全本”中分出的)我们“传”字班人员最齊全的时候,一般日夜唱两场折子戏戏目大致是二十天轮换一次,也就是说可以排出近四十场不重复的戏目单来后来由于师兄弟们逐漸离散,演出时人员轮转困难了到仙霓社后期便得每隔一周或十天就轮换一次戏目。 “小本”戏早期唱得较多尤其在赶堂会时,总以“小本”戏为主因为它涉及人员少,时间长短也适宜其他人员仍可维持剧场演出。 至于“全本”戏(特别是敷衍成一个完整故事的“铨本”戏)和前后本戏以及另有为数不太多的头、二、三本戏,这是在一九三〇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那时堂会日趋减少,昆曲的知音也有减无增在仙霓社已沦为江湖班的困境中,为了适应一般观众特别是吸引那些对传统的昆剧折子戏本来就并不熟悉的观众,因而这类戏目便应时而生其数量也有二三十本左右。但在当时一个地方演不了几天何况又演日夜两场,就算换一次台基仍走不了多遠所以这些戏目仅够勉强应付而已。 从这份戏目单可以看出一是“传”字班的演员会戏确实不少;二是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我们只嘚不断地更新戏目那得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呵!

格式:DOC ? 页数:30页 ? 上传日期: 02:01:37 ? 浏览次数:12 ? ? 6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