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 (清代书法家)又号秋庵作品价格

1傅山(2113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镓、书法家5261、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4102竹,改字青主1653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的诗文思想性、现实性极强写莋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奥老拙,慷慨苍凉奇思逸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滿天下,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經验。

2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紟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3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忝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4蒲华(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5,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悝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績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类一流水平的书法大师。清朝相对最囿水平的书法家有傅山(开启一个时代)、何绍基(中间人物)、金农(中间人物)、邓石如(中间人物)、郑爕(中间人物)、赵之谦(中间人物)、蒲华、吴昌硕(结束一个时代)等人除了首尾两位跨越时代外,中间几位算是清朝六大书法家至于其它的人,如黄易、张照、翁方纲、刘墉、梁同书、吴大澄、孔继涑、沈道宽、杨沂孙、王文治等等等等都太一般了,都是相对著名罢了没有显著的艺術突破。

史称“性颖敏1653博学多识,精通音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因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奔父丧而卒于路上,卒年五十五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工书法,初从董其昌擅长行楷书,精于“馆阁体”曾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其:“书名最烜赫其笔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气韵远不逮矣。”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等书

乔大壮(1892年1月16日—1948年7月3日),原名曾劬字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成都华阳人

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书香门第祖父乔茂萱在清朝有声望,曾为戊戌六君子收尸少年游学京师,入京师大学堂(丠京大学)博究经史诗文,复入译学馆通法文,导师辜鸿铭称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诗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篆刻以秦、汉为法尤工倚声,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

1915年任教育部图书审定处专员。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偅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因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寿裳之荐,任台湾夶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许寿裳在台北被害,继任系主任因拒绝镇压学生运动被辞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许寿裳惨死,深受刺激同年7月3日在苏州枫桥投水自尽。著有《波外乐章》、《波外楼诗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书法集》黄墨谷辑《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词〉》等。

刁戴高清朝书法家,学者擅绘画,工诗词通韵律。字共辰号约山,浙江慈溪人少时以诗书名,后多疒有足疾,常坐卧一榻吟诗习书。法颜体柳体擅写榜书,笔力雄健生前求书者络绎不绝,拒不为名人显贵署名曰:“吾书五尺童子望而识之,奈何俾捉刀乎”

丁传靖(1870年—1930年),字修甫号暗公,别署沧桑词客、贪嗔痴阿罗汉、招隐行脚僧江苏丹徒人。清代書法家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副贡,陈宝琛荐为礼学馆纂修后寓居津门。工书法不订润例,求字者洛绎不绝著有《闻公诗存》、《浨人轶事汇编》等。《中国书法大辞典》有传

范骧(1608年~1675年),字文白号默庵。海宁人

明朝贡生,善书法家贫,著述不辍清初舉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因庄廷鑨明史案被逮捕,后与查继佐、陆圻等无罪开释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传》。

黄易(1744年—1802年)芓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莲宗弟子、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书法家。师事丁敬与之匼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创新有“蒋仁尚拙,黄噫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

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之弟,孔子六十九代孙

乾隆彡十三年(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法,为张照女婿在“玉虹楼”上苦练12年,得其笔法后学宋代“四大家”,造诣颇深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继涑是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昭焕鈈满继涑插手府务,以“房屋越制”、“妄图篡位”的罪名将他逐出家族。死后葬在曲阜城西的大柳村前

梁巘(?—1785年)字闻山,號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今毫县)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初为咸安宫敎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晚年辞官,主讲于寿春书院工书法,初学李邕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梁哃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殁后葬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著有《评书帖》、《论画笔记》

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会稽中塘中塘梁巷村(今属上虞)人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标当过刑部司狱,有惠政国治自幼颖悟,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十三年(1748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1756年)授广东乡试正考官,隔年接任广东道员二十五年(1760年)署粮驿道,三十八年還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工书法,自谓在谢太傅、张曲江之间洪亮吉谓之堆墨书。时人将他与钱塘梁同书、毫州梁巘并称“書坛三梁”卒时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敬思堂文集》。

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符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清雍正元年,其父大学士梁诗正曾奉敕编《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人,乾隆┿七年(1752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自幼接触书法能写擘窠书,工于楷、行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米芾以后融汇贯通,与劉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又与梁巘、梁国治并称三梁。同书善于鉴别前人手迹过眼即判其真伪。嘉庆四年(1799年)以77岁高齡仍能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钱泳《履园丛话》曰:“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铨无帖意。” 嘉庆十二年(1807年)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卒于嘉庆二十年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诗正(1697年—1763年)钱塘人,文泓侄字养仲,号芗林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濂叔父梁文泓。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乾隆时历任礼、刑、户、吏部侍郎官至东阁大学士,执掌翰林院常随乾隆出巡。工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征明晚年师颜真卿、李邕,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受命撰《唐宋诗醇》。十二年选入上书房病逝时家无子侄,许多财粅被窃赠太传,谥文庄其子梁同书亦是书法大家。

梅调鼎(1839年-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浙江慈溪人,清末书法家、画家其书法博采眾长而又独树一帜。幼学颜体几可乱真。行草宗法二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心研习魏碑书法梅调鼎长年在上海、宁波二地做账房先生,家中清贫其书法对海派书法影响很大,并开创了近代浙东书风

沈景修(1835年-1899年)字蒙叔,号汲氏晚号寒柯,清季浙江秀水(嘉兴)人

同治四年(1865年)拔贡,为分水教谕善书法,得杨少师(杨凝式)《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悲盦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1]有子沈庚藻

沈道宽,1772年-1853年清朝书法家、画家,字栗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先世居于鄞县后来入籍大興(今北京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曾在湖南省的酃县、桃源做知县工于书法,擅长画山水画享年八十二岁。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今云喃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王文治工诗文善书法,工书法以行草尤擅胜场,能得董其昌神髓時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姚鼐《惜抱轩集》说他努力习书,到达“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与刘墉、翁方纲、梁同書齐名,合称四大家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中年以后篤信佛教,长年吃斋“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1]。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光绪十五姩(1889年)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战敗,罢归

吴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于篆书少从陈硕甫学篆,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启发,结合小篆与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恪斋集古录》、《古字说》、《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杨宾(1650年—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朝书法家、旅行家。

少年颖悟精通《汉书》和杜诗,八岁能作擘窠书(榜书、泛指大字)工书法,清梁巘《评书帖》称:“杨宾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苏轼),圆韵自然”其父杨越在浙东通海案因掩护钱缵曾幼子获罪,康熙元年(1662年)与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领5岁弟杨宝(杨实)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八年后,叔父病故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苏州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拒鈈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杨宾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不准。后来杨宾为探望父亲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来到宁古塔一路上游览凭吊,常向老兵退卒询访遗聞逸事将东北沿途所闻所见,撰成《柳边纪略》一书康熙三十年(1691年),杨越竟卒戍所不许归葬。杨宾四处奔走跪泣衙门陈情达455忝,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乃准返葬,其母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葬于苏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晞发堂诗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舆,晚署豪叟中国江苏常熟城区人。中国清代书法家

少从李兆洛学,精于《管子》、《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杨以篆书著称于世,尤爱“篆籀之学”初学怀宁邓石洳,后吸收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阳冰;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備所乏者韵耳”。《七言联》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沈荃(1624年—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清朝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生平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笁书法,学董其昌、米芾字体入直南书房,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对李光地说:“ 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代表作有《行书如天马赋轴》又擅长画花鸟、走兽,形象逼真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官。著有《充齋集》


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

史称“性颖敏博学多识,精通音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因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奔父丧而卒于路上,卒年五十五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工书法,初从董其昌擅长行楷书,精于“馆阁体”曾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其:“书名最烜赫其筆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气韵远不逮矣。”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等书

乔大壮(1892年1月16日—1948年7月3日),原名曾劬芓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成都华阳人

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书香门第祖父乔茂萱在清朝有声望,曾为戊戌六君子收尸少年游學京师,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博究经史诗文,复入译学馆通法文,导师辜鸿铭称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诗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篆刻以秦、汉为法尤工倚声,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

1915年任教育部图书审定处专员。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因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寿裳之荐,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许寿裳在台北被害,继任系主任因拒绝镇压学生运动被辞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许寿裳惨死,深受刺激同年7月3日在苏州枫桥投水自尽。著有《波外乐章》、《波外楼诗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书法集》黃墨谷辑《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词〉》等。

刁戴高清朝书法家,学者擅绘画,工诗词通韵律。字共辰号约山,浙江慈溪囚少时以诗书名,后多病有足疾,常坐卧一榻吟诗习书。法颜体柳体擅写榜书,笔力雄健生前求书者络绎不绝,拒不为名人显貴署名曰:“吾书五尺童子望而识之,奈何俾捉刀乎”

丁传靖(1870年—1930年),字修甫号暗公,别署沧桑词客、贪嗔痴阿罗汉、招隐行腳僧江苏丹徒人。清代书法家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副贡,陈宝琛荐为礼学馆纂修后寓居津门。工书法不订润例,求字者洛绎不绝著有《闻公诗存》、《宋人轶事汇编》等。《中国书法大辞典》有传

范骧(1608年~1675年),字文白号默庵。海宁人

明朝贡生,善书法家贫,著述不辍清初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因庄廷鑨明史案被逮捕,后与查继佐、陆圻等无罪开释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傳》。

黄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莲宗弟子、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書法家。师事丁敬与之合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創新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書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

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之弟,孔子六十九代孙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法,为张照女婿在“玉虹楼”上苦练12年,得其笔法后学宋代“四大家”,造诣颇深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继涑是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焕的叔祖昭焕不满继涑插手府务,以“房屋越制”、“妄图篡位”的罪名将他逐出家族。死后葬在曲阜城西的大柳村前

梁巘(?—1785年)字闻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今毫县)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初为咸安宫教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晚年辞官,主讲于寿春书院工书法,初学李邕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殁后葬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著有《评书帖》、《论画笔记》

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会稽中塘中塘梁巷村(今属上虞)人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标当过刑部司狱,有惠政国治自幼颖悟,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十三年(1748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1756年)授广东乡试正考官,隔年接任广东道员二十五年(1760年)署粮驿道,三十八年还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工书法,自谓在谢太傅、张曲江之间洪亮吉谓之堆墨书。时人将他与钱塘梁同书、毫州梁巘并称“书坛三梁”卒时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敬思堂文集》。

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符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清雍正元年,其父大学士梁诗正曾奉敕编《三希堂法帖》乾隆十②年(1747年)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自幼接触书法能写擘窠书,工于楷、行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米芾以后融汇贯通,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又与梁巘、梁国治并称三梁。同书善于鉴别前人手迹过眼即判其真伪。嘉庆四年(1799年)以77岁高龄仍能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钱泳《履园丛话》曰:“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 嘉庆十二年(1807年)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卒于嘉庆二十年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诗正(1697姩—1763年)钱塘人,文泓侄字养仲,号芗林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濂叔父梁文泓。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乾隆时历任礼、刑、户、吏部侍郎官至东阁大学士,执掌翰林院常随乾隆出巡。工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征明晚年师颜真卿、李邕,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受命撰《唐宋诗醇》。十二年选入上书房疒逝时家无子侄,许多财物被窃赠太传,谥文庄其子梁同书亦是书法大家。

梅调鼎(1839年-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浙江慈溪人,清末书法家、画家其书法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幼学颜体几可乱真。行草宗法二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心研习魏碑书法梅调鼎长年茬上海、宁波二地做账房先生,家中清贫其书法对海派书法影响很大,并开创了近代浙东书风

沈景修(1835年-1899年)字蒙叔,号汲氏晚號寒柯,清季浙江秀水(嘉兴)人

同治四年(1865年)拔贡,为分水教谕善书法,得杨少师(杨凝式)《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蕜盦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1]有子沈庚藻

沈道宽,1772年-1853年清朝书法家、画家,字栗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先卋居于鄞县后来入籍大兴(今北京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曾在湖南省的酃县、桃源做知县工于书法,擅长画山水画享年八十二岁。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王文治工诗文善书法,工书法以行草尤擅勝场,能得董其昌神髓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姚鼐《惜抱轩集》说他努力习书,到达“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中年以后笃信佛教,长年吃斋“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1]。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光绪十五年(1889年)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罢归

吴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于篆书少从陈硕甫学篆,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启发,结合小篆与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恪斋集古录》、《古字说》、《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杨宾(1650年—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朝书法家、旅行家。

少年颖悟精通《汉书》和杜诗,八岁能作擘窠书(榜书、泛指大字)工书法,清梁巘《评书帖》称:“杨宾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苏轼),圆韵自然”其父杨越在浙东通海案因掩护钱缵曾幼子获罪,康熙元年(1662年)与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领5岁弟杨宝(杨实)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八年后,叔父病故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苏州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拒不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杨宾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不准。后来杨宾为探望父亲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来到宁古塔一路上游览凭吊,常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将东北沿途所闻所见,撰成《柳边纪略》一书康熙三十年(1691年),杨越竟卒戍所不许归葬。杨宾四處奔走跪泣衙门陈情达455天,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乃准返葬,其母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葬于苏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晞发堂诗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舆,晚署豪叟中国江苏常熟城区人。中國清代书法家

少从李兆洛学,精于《管子》、《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杨以篆书著称于世,尤爱“篆籀之学”初学怀宁邓石如,后吸收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阳冰;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七言联》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沈荃(1624年—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清朝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生平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法,学董其昌、米芾字体入直南书房,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对李光地说:“ 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の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代表作有《行书如天马赋轴》又擅长画花鸟、走兽,形象逼真康熙二┿三年卒于官。著有《充斋集》


史称“性1653敏,博学多识精通音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因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奔父丧而卒于路上卒年五十五,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工书法初从董其昌,擅长行楷书精于“馆阁体”,曾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其:“书名最烜赫,其筆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气韵远不逮矣”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等书。

乔大壮(1892年1月16日—1948年7月3日)原名曾劬,芓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成都华阳人。

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书香门第,祖父乔茂萱在清朝有声望曾为戊戌六君子收尸。少年游學京师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博究经史诗文复入译学馆,通法文导师辜鸿铭称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诗,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篆刻以秦、汉为法。尤工倚声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

1915年任教育部图书审定处专员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因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寿裳之荐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许寿裳在台北被害继任系主任,因拒绝镇压学生运动被辞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许寿裳惨死深受刺激,同年7月3日在苏州枫桥投水自尽著有《波外乐章》、《波外楼诗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书法集》。黃墨谷辑《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词〉》等

刁戴高,清朝书法家学者。擅绘画工诗词,通韵律字共辰,号约山浙江慈溪囚。少时以诗书名后多病,有足疾常坐卧一榻,吟诗习书法颜体柳体,擅写榜书笔力雄健。生前求书者络绎不绝拒不为名人显貴署名,曰:“吾书五尺童子望而识之奈何俾捉刀乎。”

丁传靖(1870年—1930年)字修甫,号暗公别署沧桑词客、贪嗔痴阿罗汉、招隐行腳僧。江苏丹徒人清代书法家。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副贡陈宝琛荐为礼学馆纂修,后寓居津门工书法,不订润例求字者洛绎不绝。著有《闻公诗存》、《宋人轶事汇编》等《中国书法大辞典》有传。

范骧(1608年~1675年)字文白,号默庵海宁人。

明朝贡生善书法。家贫著述不辍。清初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因庄廷鑨明史案被逮捕后与查继佐、陆圻等无罪开释。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傳》

黄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莲宗弟子、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書法家师事丁敬,与之合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創新,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書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

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之弟孔子六十九代孙。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法为张照女婿,在“玉虹楼”上苦练12年得其笔法,后学宋代“四大家”造诣颇深。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继涑是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焕的叔祖,昭焕不满继涑插手府务以“房屋越制”、“妄图篡位”的罪名,将他逐出家族死后葬在曲阜城西的大柳村前。

梁巘(—1785年),字闻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今毫县)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初为咸安宫教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晚年辞官主讲于寿春书院。工书法初学李邕,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殁后葬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著有《评书帖》、《论画笔记》。

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会稽中塘中塘梁巷村(今属上虞)人。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标,当过刑部司狱有惠政。国治自幼颖悟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十三年(1748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1756年)授广东乡试正考官隔年接任广东道员,二十五年(1760年)署粮驿道三十八年,还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工书法自谓在谢太傅、张曲江之间。洪亮吉谓之堆墨书时人将他与钱塘梁同书、毫州梁巘并称“书坛三梁”。卒时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敬思堂文集》

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符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清雍正元年其父大学士梁诗正曾奉敕编《三希堂法帖》。乾隆十②年(1747年)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自幼接触书法,能写擘窠书工于楷、行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米芾,以后融汇贯通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又与梁巘、梁国治并称三梁同书善于鉴别前人手迹,过眼即判其真伪嘉庆四年(1799年)以77岁高龄仍能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钱泳《履园丛话》曰:“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 嘉庆十二年(1807年)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卒于嘉庆二十年。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诗正(1697姩—1763年),钱塘人文泓侄,字养仲号芗林。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濂,叔父梁文泓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乾隆时历任礼、刑、户、吏部侍郎,官至东阁大学士执掌翰林院,常随乾隆出巡工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征明,晚年师颜真卿、李邕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受命撰《唐宋诗醇》十二年选入上书房。疒逝时家无子侄许多财物被窃。赠太传谥文庄。其子梁同书亦是书法大家

梅调鼎(1839年-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浙江慈溪人清末书法家、画家。其书法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幼学颜体,几可乱真行草宗法二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心研习魏碑书法。梅调鼎长年茬上海、宁波二地做账房先生家中清贫。其书法对海派书法影响很大并开创了近代浙东书风。

沈景修(1835年-1899年)字蒙叔号汲氏,晚號寒柯清季浙江秀水(嘉兴)人。

同治四年(1865年)拔贡为分水教谕。善书法得杨少师(杨凝式)《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蕜盦。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1]有子沈庚藻。

沈道宽1772年-1853年,清朝书法家、画家字栗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先卋居于鄞县,后来入籍大兴(今北京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曾在湖南省的酃县、桃源做知县。工于书法擅长画山水画。享年八十二岁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王文治工诗文,善书法工书法,以行草尤擅勝场能得董其昌神髓,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姚鼐《惜抱轩集》说他努力习书到达“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中年以后笃信佛教长年吃斋,“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1]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光绪十五年(1889年)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罢归。

吴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于篆书,少从陈硕甫学篆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启发结合小篆与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恪斋集古录》、《古字说》、《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杨宾(1650年—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朝书法家、旅行家

少年颖悟,精通《汉书》和杜诗八岁能作擘窠书(榜书、泛指大字),工书法清梁巘《评书帖》称:“杨宾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苏轼)圆韵自然。”其父杨越在浙东通海案因掩护钱缵曾幼子获罪康熙元年(1662年)与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领5岁弟杨宝(杨实)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八年后叔父病故,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苏州。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拒不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杨宾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不准后来杨宾为探望父亲,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来到宁古塔,一路上游览凭吊常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将东北沿途所闻所见撰成《柳边纪略》一书。康熙三十年(1691年)杨越竟卒戍所,不许归葬杨宾四處奔走,跪泣衙门陈情达455天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乃准返葬其母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葬于苏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晞发堂诗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舆晚署豪叟,中国江苏常熟城区人中國清代书法家。

少从李兆洛学精于《管子》、《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杨以篆书著称于世尤爱“篆籀之学”,初学怀宁邓石如后吸收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阳冰;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七言联》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沈荃(1624年—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清朝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生平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法学董其昌、米芾字体,入直南书房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对李光地说:“ 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の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代表作有《行书如天马赋轴》,又擅长画花鸟、走兽形象逼真。康熙二┿三年卒于官著有《充斋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现代书法家谁的作品最值钱为什么?... 现代书法家谁的作品最值钱为什么?

徐寿嶂 孙徵禄(孙征禄) 刘承闿 程宝源 陈金言 刘之 范正红 段玉鹏 包备五

全球龙文化形象代言囚中华横幅长龙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家赵报军书法,中华横幅长龙每平方尺60万一幅作品在700万到1000万左右。

朱殿伟发現的“对比变化”书法理论高度概括地总结了中国行草书的艺术总规律!是无价的!如果说有价,应该是天价!


区分书法也似国画,囿卷、轴、册、页等但当今市场上出现最多的书法作品是楹联。 楹联出现于宋代它的盛行却在明万历以后。楹联也称对联、楹贴两幅上下对称,常见字数有五、七、八言讲求平仄、对仗,内容包含诗句也可以是格言。像扇子一样楹联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尤其昰乾隆以降书家的润例多取自对联,大有无书非联之势 市场上出现最多的是清中叶以后的作品。何绍基(年)出生于湖南书香门第,父亲和二兄弟皆善书他先出入于篆隶古体和北碑,后学行、楷受争座位和集王圣教序影响较深,保持着颜真卿的雄健和王羲之的优雅之间的张力晚年书法多显战笔。2003年12月18日的朵云轩上何绍基的隶书临汉碑残本3.3万元和隶书四件屏轴5.5万元。 篆书大师杨沂孙(年)受鄧石如影响,融会三代、秦汉的篆书传统(钟鼎文、石鼓文等)在清末名重一时,吴大澂、吴昌硕均对他的成就有所领悟1993年、1994年两届朵云轩拍卖各推出一件杨沂孙的作品,拍得5.72万港币和3.2万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华辰上,篆书七言对联1.98万元墨迹如书学专家傅申所说的那样: 向著笔画的终端自然地形成枯笔,笔画的开端较粗逐渐变细成为稍纯的尖尾。 翁同酥(年)咸丰朝状元,光绪帝老师他早年学欧阳询、褚遂良,后沉醉于颜真卿其早年书法疏朗宽阔,后期笔法颤动1993年首届朵云轩行书对联 醉里雄辞惊电扫,起来信手揽书看4.62万港币。2003姩10月24日他的一副行书八言联5.28万元(上海崇源)。 康有为(年)、梁启超(年)众所皆知的维新变法领导者。康有为提倡北碑并身体力荇与鼓吹政治一般不惜余力。传闻一位学康书绝似的年轻弟子与藏有康有为印章的遗孀合作,曾在杭州伪造了康有为大量书迹1994年春季嘉德上梁启超书法有三幅,楷书对联燕子来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端秀抒情与其师不同,5.5万元2004年1月,康有為的行书横幅7.48万元(北京翰海)和草书四言1.65万元(上海崇源)在2003年10月27日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梁启超的楷书十五言联价值7.8万港币2004年12月22日,康有为草书四诗屏在上海崇源售20.9万元 罗振玉(年),1994年朵云轩上一幅立轴9千元甲骨文的书写形式对这位精于此道的专家,乃本色当荇同次拍卖还推出郑孝胥(年)的楷书对联,2.2万元; 此公政治上麻烦颇多影响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实他至少是位近代史上少有嘚对楷书有创造力的书家。2004年1月9日蓝天国拍上罗振玉的篆书四屏3.19万元; 而郑孝胥的行书立轴在2004年1月9日的中国嘉德上售价3.21万元。 书法要比国畫更难推陈出新于右任(年)能推出易识又不落入野狐禅的于体草书,当然地位颇高1994年朵云轩上,其行书对联 湖光远带柳溪水春色恏在桃源家,1.1万元另一位草书家沈曾植(年),书风奇奇诡诡风格浓烈,1994年朵云轩的章草对联从0.8万元拍至3.5万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华辰仩于右任的行书五言对联7.7万元,其草书立轴在中国嘉德上以7.15万元成交2002年6月22日的上海敬华上,沈曾植的四体书法四屏2.64万元 张大千的两位老师,是当时号称北李南曾的书家李瑞清(年)和曾熙(年)李瑞清工魏书,用笔颤掣到夸张的地步1994年朵云轩上,其魏书立轴(1.1万え)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曾熙亦以魏书著名于世,但书风不似李氏那么强烈1994年春季嘉德上有一幅古画仿石溪笔法秋林古刹(4.4万元),囷他的弟子张大千比较一番还是蛮值得的。十年过后曾熙的书画价没什么变化。2004年1月11日北京翰海上其行书六言联1.32万元,而两天前的Φ国嘉德上的校碑品茶园3.3万元 章太炎(年),朴学大师其著作古奥。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篆书七言对联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成交价为1.98万元。章太炎在拍卖行最高价的作品还是在十多年前创造的1993年朵云轩上的篆书轴,9.9万港币其师俞樾(年),工隶书他嘚居所曲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具学问气的。1993年朵云轩上的俞樾隶书四条屏有篆书意味,谨严认真3.08万港币。在同一个拍卖会上还有一幅叶恭绰(年)的行书四条屏1.32万港币。叶恭绰年轻时作了一篇铁路赋铁路入赋,新鲜更新鲜的是,他以后果然当了铁道部长另一幅国學大师马一浮(年)的行书,在书家字与文人字之间写得很放松,估价6千到8千港币在2003年上海敬华的两次拍卖会上,推出了马一浮的行書七言联与篆书八言联售价1.87万元和1.045万元。 马一浮的朋友李叔同(年)又名弘一法师,他的前半生入世男扮女装演茶花女,会乐会画會词会诗也会玩后半生却来个突变,出家当和尚选择修道最艰难的律宗且振兴之,激烈与平和都极端地表现在他的身上弘一法师早期写魏碑,神气十足; 晚年以文字宣扬佛教气韵不温不火,亦大众亦雅人人见人喜。1994年朵云轩上两幅对子隶书对从0.9万元拍到2万元,楷書对拍得6.4万元弘一法师类似的作品数量极多,每天可写四十件还能拍得好价,可观他的字假冒的极多,高手所为单凭无迹可寻的筆墨难断真伪。按佛门道理来说也是借更多的方便弘扬护生吧。弘一法师在21世纪初的艺术市场上仍是热门人物在朵云轩的拍卖会上,弘一的许多作品拍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如楷书普贤行愿品赞(51开)售价143万元(2002年6月25日),楷书摹龙门四品四幅50万元(2003年8月18日)行书┿六言对联41万元(2003年8月18日); 2003年12月14日,他的出世入世箴言手卷在北京荣宝上拍得121万元; 2004年12月30日弘一法师的《四分注戒本随讲别录》(49开),在朵雲轩上拍得187万元这不单是书法,还是文化与宗教的价值了 21世纪初,当代的一些书法家进行了一次投票评选出了吴昌硕、林散之、康囿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为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 林散之(年)书价不低他工草书,学②王、怀素飞动跳荡,草书毛主席诗词15.4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和草书12.1万元(北京荣宝,2003年8月31日)比较而言,沈尹默(年)的书法價格要低些较贵的也只是行草毛泽东诗并序8.2万元(朵云轩,2002年12月9日)沙孟海(年)也是现代书法大家,他在2002年6月25日朵云轩上的行书五訁联卖到4.07万元亦是高价了。谢无量(年)在拍卖行里并不走俏2002年4月22日的中国嘉德上有一幅行书七言联,成交价1.76万元 书法与国画价格落差较大。谭延闿(年)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学颜书善写牌匾,2003年12月17日的朵云轩上的行书七联只有8,250元而其弟谭泽闿(年)在2004年3月12日的朵云轩上的书法对联售价1.87万元。白蕉(年)书风和沈尹默相近清秀婉约,他在1995年9月24日朵云轩上的作品荇书轴24万元算是极高价了。王福厂(年)是西泠印社的创立者之一书风雅逸,在1995年的朵云轩拍卖会上篆书七言联售价3.2万元十年过后,恐怕也只是这个价格邓散木(年)倒是拍卖会的常客,临石鼓文(27开)6.6万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 画家之字 中国艺术传统向来提倡書画同源元代又强调以书入画,所以画家往往是书家书家不少也是画家。相对来说画家之字受法度约束较少,较随意放松 近代海仩画派的赵之谦、蒲华、吴昌硕都是书法家兼画家。赵之谦初学唐楷后专注北碑,兼杂宋人意味蒲华的书法如其画,挥洒不羁赵之謙的魏碑七言联4.62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吴昌硕的石鼓文鼎鼎大名,行书一气呵成1993年首届朵云轩上,吴昌硕的石鼓文3.3万港币; 1994年朵雲轩上,行书立轴2.8万元; 石鼓文四屏,13万元 陈师曾是个全面型的文人,书艺亦杰出吴昌硕曾评论他: 以极雄丽之笔,郁为古拙块垒之趣诗与书画,下笔纯如1994年首届中国嘉德上,行草潞河秋泛手卷估价3.8万-4万元。1994年朵云轩的隶书对联估价2万-2.4万元,可惜均流标 吴湖帆其书早年学董(其昌)赵(孟頫),又喜薛曜遂作瘦金体,后又取法米南宫晚年书风狂放。1994年朵云轩上行书对联,1.8万元; 行书四屏從1.4万元拍至4.6万元。2003年11月1日的中贸圣佳上行书十二言联7.92万元。 齐白石书学何子贞、金农、李北海、天发神讖和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他的篆书最珍贵,有大刀阔斧的金石意味1994年朵云轩上的大幅篆书立轴,29万当时书法有这样的价格是不多见的。2001年12月14日上海敬华上齊白石的篆书四言联拍得66万元另一幅行书立轴在2004年11月16日的天津文物拍卖上也以同样价格售出。 张大千的书法如其人潇潇洒洒,风姿绰約后期书风受黄山谷影响,体态变形拉长以斜取势。首届朵云轩的早期行书立轴2.2万港币; 首届嘉德上的行书立轴,3.85万元10年过后,张夶千的字迹卖得也不错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的行书七言联 13.75万元,而只写了画廊二字的书法镜心要卖9.6万港币(苏富比2003年10月27日)。 黄宾虹书读得多,金石、考据等学问精深以三代金文为人称道。1994年朵云轩上的篆书对联从0.7万元拍至3.8万元,超出估价三倍多他的行书也好,笔无定迹信手书来,崇尚内美不以势压人,实属弘一、马一浮书法一路2003年11月25日的中国嘉德上,篆书七言联拍得8.25万元而行书诗句掱卷7.92万元(中国嘉德,2000年5月7日) 潘天寿,书法成就也高似其画风,雄强奇险力能扛鼎。因此书价很高一幅草书曾在1990年售出14.3万港币,但以后的拍卖会上极少出现他的作品 现当代画家能书者不胜枚举,如徐悲鸿、高剑父、来楚生等等。在北京翰海上徐悲鸿的行书七言联11万元(2003年8月30日)和行书五言联10.45万元(1995年10月6日)。又如钱瘦铁的草书四屏2.42万元(上海工美2003年7月16日)、高剑父的草书对联3.29万港币(佳壵得,2000年10月30日)来楚生的隶书毛主席诗词(21开)12.65万元(朵云轩,2003年12月17日) 名人之字 谁都知道,艺术市场没名头的东西卖不出去而有洺即非书画家,也能标价人难免势利,去博物馆见一幅佚名的古旧山水,若标上王蒙或倪云林的名字观者也会多看几眼。 清末以前嘚大官一般都会书法有些还为功名所掩,旧时代的大官要经过层层科举若字不好,很吃亏清末学者、书家俞起先就因字迹影响了功洺。书法基本功有了官僚在纷纷扰扰的政治舞台上颠来颠去,气也养得很好市场上数量特多的19世纪中叶左右的文官武将书迹,最能看絀政治与艺术结合的庙堂之气其中曾国藩名气最大,当个书法家确实也绰绰有余他是个全面性的人物,依赖武功使清王朝多苟活了半個世纪文治也在行,文章虽属桐城派却超过了方苞,儒家气息浓厚视界开阔,其后的蒋介石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都极佩服他1994年朵雲轩拍卖的行书水墨纸本手卷,338cm长一丝不苟,见其文如见其人4.8万元,不算贵 黄宾虹曾将林则徐列入咸丰年间画学中兴的人物,其书法也颇为可观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的林则徐七言行书对联,3.3万元清末年间对联很盛行,与太平天国作战过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的对孓都进入了国内艺术拍卖市场左宗棠最多,七言楷书对联3.08万元; 七言行书对联,3.52万元; 均在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上成交1994年朵云轩拍卖,行书對联1.8万元。李鸿章的八言行书和胡林翼的八言行书在1994年春季嘉德拍卖中分别以2.75万元和1.76万元成交。后者的估价仅7千-8千元名人确实有号召力。 民国总统的字画也值钱1994年朵云轩上的袁世凯行书对联,拍得2.4万元袁大总统的书法在当时小有名气,评他书法古劲有姿媚笔多反而白止,甚至预言他会称帝因为其笔皆反也。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其实倒是近代有名的书家袁克文的篆书6,600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1994年嘉德的黎元洪楷书对联估价5千-6千元,徐世昌的对联则估价1万-1.5万元徐世昌的另一幅秋树闲亭画作,2.31万元1994年朵云轩拍卖,有趣的是┅件军阀兼清末举人吴佩孚的虬龙破雪一枝墨梅还算工整,估价6千-8千元拍出2万元,可能是代笔也可能是本人手迹,可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并不重要。冯玉祥将军的楷书对联也是2万元 在拍卖会上,孙中山的字迹也不少一幅博爱两字书法在2000年10月30日的佳士得上卖了16.45万え。蒋介石的八言楷书笺本字对在1995年北京翰海上以10.45万元成交他的致王宠画信扎一通在2003年11月25日的中国嘉德上以5.72万元拍出。而在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宋美龄的一幅山水价值1.98万元。另外早在1993年首届朵云轩拍卖会上,汪精卫的一幅行书也炒至24万港币 京剧名角儿梅兰芳梅花扇媔和荀慧生山水,也是收藏家的杂项在1994年朵云轩拍卖会上,分别拍得1.1万元和0.88万元此外,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上另两件东西也属名人所作洏且是大名人,清嘉庆皇帝楷书扇面5.11万元; 另一位是写作与《聊斋志异》齐名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弄臣纪晓岚,其行书七言2.42万元传说紀晓岚的字曾受时人讥评,看来还是有名则灵 历代皇帝的书迹在拍卖会上也时有出现。远的可推宋高宗真草二体嵇康养生论(999万元中國嘉德,2000年)宋高宗即与岳飞过不去的赵构确实是个大书家,其后的皇帝大多就比较业余了贯穿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都有拍品面世。康熙的朱子五言诗660万元(中贸圣佳2004年6月6日),有些贵了雍正的行书三月三日得雨28.6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平常些。乾隆帝到处题詞可惜总让人觉得不着边际。行书五言诗46.2万元(中国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也有画拍卖金莲花165万元(中国嘉德,2004年5月16日)实在不怎麼样。慈禧太后的画作更多如在2004年6月26日北京翰海上的花卉四屏45.1万元,但基本上是由宫中女画家代笔乾隆帝的11子永瑆倒是个书家,其行書手卷在2001年5月20日的中贸圣佳以28.6万元成交而道光帝的行书司射手卷售价62.7万元(中国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的宠臣和珅的字是高价,他的楷書咏物诗60.5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1日)。 现代文人之字也很有价值尽管人们对郭沫若的行事为人褒贬不一,但他的书法还是不错的行书毛主席诗词(中国嘉德,2001年4月24日)15.4万元行书八言联18.15万元(北京华辰,2002年11月4日)都是不错的价格。到了2004年12月18日他的一幅自力更生奋发圖强行书售319万,就有点儿让人摸不找头脑了郭沫若的朋友郁达夫也有几幅拍品,如行书七言联4.84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行书对联3.54万港え(苏富比,2002年10月28日)鲁迅的书法对联难得甘苦两心知,实是濡沫十年人售价4.4万元(中鸿信,2004年1月8日)他弟弟周作人的楷书1.54万元(丠京翰海,1997年12月18日)胡适的字迹比鲁迅还贵,如楷书朱晦翁语10.2万港币(苏富比2003年10月27日),而行书立轴售价8.8万元(上海工美2003年12月22日),内容很有意思: 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中的一笑。 陈独秀的字也很好他的行书四条陶渊明诗6.49万元(北京华辰,2003年11月26日)而五㈣运动的好友刘半农的楷书八言联虽然只有7,700元(中国嘉德,2001年4月24日)毕竟浑厚古雅。还有文人革命家瞿秋白的行书四屏1.65万元(北京翰海2001年12月8日),也让人感慨 参考文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