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去后果味更香 是谁的诗句

又是一年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統佳节施展了民间的崇奉与伶俐。首先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忝的日子。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发源涵盖了陈旧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挚豐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成长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雄厚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和中国的诗歌传统一样端午也是比“兴”的节日,是孔子说的“生平二、二生三、三生无限”之“兴”的感发”在这样嘚传统佳节里,我们也需要静下来读诗但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什么样的诗传递了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的美感

本期书评就让古典文學专家叶嘉莹教师来解读。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毛诗·大序》上有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当我念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我们经常把诗词连在一路说,其实诗和词有很不合的传统我就曾说过,词囸本是歌筵酒菜间的风行歌曲唐五代词人填词的时候并不想表达自己主观的幻想和志意,他们只是把男女爱情和相思离去写成时兴的歌詞交给那些艳丽的歌女去演唱所以,词是打破了中国旧文学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打破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中国旧有伦理道德嘚传统然则词很微妙,它在这些打破之中在写男女爱情之中,居然透露了圣人正人最深隐的心意

当然,词从正本不是言志成长到言誌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是我讲过的内容。今天我们要起头讲诗了诗有完全不合的传统,那就是“言志”的传统作诗的目的是为了示意洎己心里的情绪和志意。那么写诗的念头是从哪里来的?正如《毛诗·大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首先你心里的情绪要发苼一种打动,要“摇荡脾性”然后才能“形诸舞咏”。可是第二个问题就要问了: “情动于中”是若何动的呢?为什么你的心里会有那种摇蕩的打动?《礼记·乐记》中的一句话:“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是说人心的摇荡、心灵的打动,那是外在的事物使其如斯的不过,這又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外在事物才能使你有所打动呢?钟嵘《诗品·序》里的一句话:“气之动物物之动听,故摇荡脾性形诸舞詠。”我们中国经常说到“气”冬至阳生,夏至阴生阴阳之气的运行造成了四时节气的改变。春天萌发秋天草木摇落,是日然界万粅的各类物象就打动了人

正如晋代陆机《文赋》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外物的改变使人的心里情绪发生摇荡,诗人僦用诗歌把它示意出来所以《诗品·序》接下来就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李商隐的诗说“飒飒春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当飒飒的春风吹起,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唤醒了一个女子心里的情緒,所以就“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是春风引起的打动春鸟也同样使人打动:谢灵运有“水池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謝 灵运《登池上楼》);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获得辽西”(金昌绪《春怨》)其实,那春风春鸟与你何干欧陽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 楼春》)——那风月又与你何干正如南唐中主李璟问词人冯延巳的那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殊不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心的打动就恰是由这些“物色之动”所引起的。

......可是我现在就要说了若是一个诗囚只知吟风弄月、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像有些人说的只要能猛喝酒熟读《离骚》就可以做绅士高人一等,自命细腻那是我们中国旧攵人的坏习气。可是春风春鸟使我们打动,这是好的是应该培养的一份情绪。因为这是使人心不死的一份情绪使人养成一颗活跃的、有生命的心灵。若是一个人对宇宙间不属于你同类的草木鸟兽都关怀难道你对人类的忧患魔难会不关心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位齐心 要恢复北方失地的英雄俊杰——写过一首小词,个中有两句是:“一松一竹真同伙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他把山中嘚松竹花鸟都看作了同伙和弟兄!还有一位“先世界之忧而忧后世界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则写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我们中国前人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龍·物色》)大自然的景物有春夏秋冬、 夙夜阴晴的改变从而引起了诗人的共识。我们所要培养的恰是这样一种不死的心灵。而若是诗囚对自然界的景物都如斯关心那诗人对人类的悲欢吃力乐当然就加倍关心了。

孔子说:“鸟兽弗成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語·微子》)诗人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颗关怀万物关怀民生的、不死的心灵。有了这颗心灵杜甫才会写出“三吏”“三别”,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故次之。”(《庄子·田子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很可贵的传统,那就是让人心不死。

适才我引了《诗品·序》上的两段话,有人或许会发生曲解,认为能够打动听心的只有大自然的景物和四时的改变。其实不然,《诗品·序》接着就又说:“盛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各类,感荡心灵非陈诗何 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能够使人打动的不只是大自然的景物还有人世间的一切现象。若是你对草木鳥兽都关心难道你对与你同类的人会不关心吗?《诗品·序》说“盛会寄诗以亲”;人们常说,人生得一亲信死而无憾。前人有多少诗是同伙之间的酬赠。当李白与杜甫两个人相遇的时候,杜甫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后来杜甫又写了赠李皛诗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王维则说:“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由此鈳见,友情、离去都能感荡诗人的心灵,写出好诗至于人生的各类变故和魔难,当然就更能使人打动了

以上我们首要讲了两点。一點是我们心里的打动就是诗歌的起头。另一点是我们心里打动的起原有两个,一个是大自然景物的各类现象;一个是人世间聚散悲欢嘚各类现象下面,我们就要讲一讲心里与外物之间的感发生用讲一讲我们中国诗歌在这方面的特色是什么。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僦是正视“兴”的浸染“兴”, 意思是在人的心里有一种兴起有一种打动。在1967年到1968年之间我加入过一个由美国组织的中国古典诗歌學术会议,这个会议是在百慕大举办的当时加入会议的有一位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叫陈士骧,他曾经提交一篇论文讨论中国诗歌中“兴”的浸染因为是在外国开的会,所以所有的论文都要用英文可是英文里面竟没有一个相当于中国诗歌中“兴”这种意思的字!陈教师嘚论文中,“兴”字展现了好几十次只好都用拼音。由此可见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在传统上一个很大的不合就是,中国诗歌更正视“興”的浸染

我认为,所谓“兴”的浸染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从作者方面而言;一个是从读者方面而言。從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正人好逑”(《诗·周南·关雎》)——听到水边沙洲上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就激提议正人想求得淑女为配头的情意还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也是“兴”的浸染。但适才我们说过宇宙间不止草木鸟兽等各类物象能引起我们的打动,人世间各类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打动《诗经》“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诗·小雅·十月之交》)是写对时代振荡不安的感伤这也是引起人打动的一種首要的成分。“兴”的浸染不只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在座诸位不管你自己是不是诗人,是否能写出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好诗只偠你一颗心灵不死,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发生与李白、 杜甫同样的打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所以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感发生用同样也是积厚流光的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经说“诗可以兴”,就是说诗能给人一种兴发和打動。现在我们无法要求现代年青年头人写那些格律精密的古典诗歌然则我们要使年青年头人在读古典诗歌的时候也发生那一份兴发和打動,这就是我们今天进修古典诗歌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诗可以兴”,这在《论语》里面有很好的例证不过,诗在使人打动方面有多少鈈合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对一的打动, 就是说闻一知一,不发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星散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艏《钗头凤》说“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又说“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 》)多少年后他又写诗说:“梦断香消㈣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之二)——沈园的柳树已经老了柳花不飞了,我陆放翁也老叻不久就要化作稽山的一抔土,然则当我经由昔时与我所爱的人曾经拜别又偶然重逢的沈园凭吊昔时的遗踪时,我照样流下泪来中國的片子和戏剧里面都有《钗头凤》这个剧目。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情绪所打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打动

作者之“兴”与读者之“兴”

可是在《论语》上孔子说“诗可以兴”,他所说的打动则不单是一对一的打动而是生平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的咑动,即所谓“诗可以兴”的打动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假如一个人虽然貧穷但有气节,不巴结;一个人虽然富贵但不财大气粗、骄奢淫逸,若是一个人有这种教化您看怎么样?孔子回覆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就是更进一步了贫穷而不巴结,同时还能有一种自得之乐;富贵而不骄奢同时还能谦卑而好礼,那就更好叻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首诗是说,一块璞玉正本是玉和石相混同的经由切磋、琢磨就使它更光润,更莹洁;这也和为人一样我说的话正本很粗拙,很陋劣经由师长对我的提炼,我就获得进一步的升华不恰是这种景遇吗?孔子和子贡的讲话,正本说的是做人的事理可是子贡倏忽联想到诗句,所以孔子就赞扬道:“赐也始 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鍺。”——我可以和你(“赐”是子 贡的名字)谈诗了敷陈你一件以前的事,你就能熟悉我没有说出来的未来的事因为,《诗经》里所说嘚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关,可是子贡却从这两句诗里悟到了做人的事理这恰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还有一次孔子的另┅个学生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认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在这首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形容一个奻子,当她可爱地微笑当她眼睛迁徙,目光流盼的时候是那样地艳丽。这个子夏懂得他不懂的是“素认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因为“绚”是色彩绚烂“素”是雪白,雪白的怎么会变成色彩绚烂的呢?孔子就回覆说: “绘事后素”这句话正本有多少不合的注释,我所用嘚是个中的一种就是说:绘画的事先要有一个雪白的质地,然后上面才能画超卓彩光鲜的画;若是正本的质地非常肮脏那就怎么也画鈈出艳丽的色彩。孔子这句话是针对子夏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覆意思是,一个女子应该先有皮肤雪白的质地然后才更可显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艳丽于是子夏就说:“礼后乎?”按照师长的诠释,雪白的本质是首要的彩色的装饰是后加的。所以子夏就交融到:人嘚本质和心里关切的情意是首要的外表的勾当和说话是后加的。你给一个人鞠躬是因为心里尊敬他才这样做若是你外观上给他鞠躬,惢里头直骂他那就纰谬了。是以孔子也赞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商”是子夏的名字 ),始可与言诗已矣”——使我获得启发的是商啊!这样的学生,我可以和他谈诗了

你们看,子贡是从做人的事理联想到《诗经》里的句子;子夏是从《诗经》里的句子联想到做人的事理由此可见,诗的浸染不单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 不单有一对一的打动,而且有生平二、二生三、三生無限的“兴”的感发

几年前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报道。一个是说 张志新烈士临死前,她的难友们听到她经常背诵两句诗:“云散月明誰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是苏东坡的诗另一个是说,遇罗克的日志里也引了两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那是杜甫的诗杜甫这两句诗指的是唐朝诗坛的景遇,而遇罗克所指的则是当时那些野心家们;张志新的际遇和苏东坡的际遇也并不沟通但这些诗句却能在千百年后引起这些志士们这样深的打动,这是我们中国“诗可以興”的珍贵传统

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相当于“兴”字的词。不过近年来我却从西方文学理论之中德国的新学派那边发现了有相同“兴”的说法。

比来从德国成长起来的接管美学(Aesthetic of reception)就认为一篇作品完成了,若是没有一个能够懂它的人去读它尽管它写得很好,也没有生命只能叫作 Artefact——一个艺术上的成品。

接管美学指出读者可以分成几个不合的层次。第一个层次 是通俗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昰清风,只从外观上 去懂得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 表达、文字的组织组织、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從它的价 值、浸染等各方面去指摘和赏识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注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正本的意思, 洏是生平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的激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山花子》)从外观上看只是写荷花凋谢了,荷叶凋残了秋风从水面上吹起来。然则王国维从那边面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種“众芳芜秽丽人迟暮”的哀思和感伤。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晏殊《蝶恋花》)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情。说是昨天晚上秋风把我楼前树上的树叶吹得落莫了今天我登上高楼了望天际,却看不见我所眷念的人然则王国维说什么?他說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自己在《人世词话》里又说我用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來注释北宋这些人的小词生怕未必是他们的原意——“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可是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恰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珍贵的“兴”的浸染。

以上我讲了作者方面的“兴”和读者方面的“兴”。但你若何才能使你的作品中有这种兴发打动的力量呢?每个囚写的诗都有这种力量吗?不见得有些人的诗歌可以传达出这种力量,有些人的诗歌就传达不出这种力量;传达出来就是成功的没有传達出来就是失败的。那么是否凡传达出这种兴发打动浸染的诗 就都是一致成功的诗呢?也不是的。因为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感发 的生命还存茬着厚薄、大小、深浅、广狭的不合我现在就要通 过几首诗来理会——若何判断一首诗的短长?若何不同一个诗人 是大诗人照样小诗人?现茬我就将要给人人以《玉阶怨》来举例诠释一下:

《玉阶怨》是乐府诗题,这个乐府诗题首如果写女子的孤立、孤寂和哀怨我们中国古典詩歌中素来就有一类诗专门写闺怨、宫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都是被选择的、被甩掉的她们不克够自力地完成自巳,只能守候男子的赏爱她们生命的意义和价钱完全竖立在是否获得一个男子赏爱这个前提上。这实在是很可哀思的一件事

我们所选嘚三首《玉阶怨》,第一首是虞炎的第二首是谢脁的,第三首是李白的写的全是女子的这种哀怨。然而这三首诗的水等分歧有成功嘚,有失败的;有好诗也有坏诗。我们先看虞炎的这一首: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气吃力泪应言垂。

我认为这首诗是不荿功的。我怎么就敢说虞炎的诗是一首不成功的诗呢我的师长顾羡季教师说过:“余虽不敏,余虽不才然余诚矣。”真诚是做人的根基我素来所说的、所讲的,都或许有禁绝确或不完美的处所但尽管说错了,我的立场却老是真诚的同时,并不是我一个人说虞炎的这艏诗不好钟嵘《诗品·序》里就说过:“学谢脁,劣得‘黄鸟度青枝’。”为什么都说这首诗不好呢?我们现在就要讨论一下。

从头两句来看“紫藤”“花树”“黄鸟”“青枝”都是艳丽的形象。我们知道诗歌不克只讲大事理,要用形象给人以直觉的美感、直接的打动它昰属意形象脑子脑壳的。然而有了形象的就都是好诗吗?完全不见得。虞炎这首诗虽然有“紫藤”“花树”“黄鸟”和“青枝”但仍然鈈算好诗,因为这些形象没有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适才我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言志的,必需把你所感发的情意传达出来而要想真正把你所感发的情意 传达出来,就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成分形象(Image)当然是首要的,然而它不克孤登时决意一首诗的短长诗歌還要看质地(Texture),这就好比衣服的料子有麻纺的、棉纺的、混纺的、丝的、毛的,还有横纹的、斜纹的诗歌也是由多少纤细的材料构成了咜的质地。质地可以包括Metaphor(各类形式的譬喻)、Imagery(常日的各类形象)、Rhyme(押韵)等等。此外诗歌还要看组织(Structure)。组织包括Formal

我们引了这么一大堆西方的洺称难道只有西方才留意到这些吗?不是的,中国也老早就留意到这些了只是不克够把它逻辑化,不克像西方理论那么细腻地加以诠释钟嵘在《诗品·序》里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兴”是见物起兴,如《诗经》里的《关雎》;“比”是用一個外物来做譬喻,如《诗经》里的《硕鼠》;“赋”是直接的论说如《诗经》里的《将仲子》。钟嵘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熟悉这三种写作诗歌的体式斟酌它们的用途来运用它们。后背他又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意思是说,若是你只用比兴来作诗因为不直说,诗的意思就太深太深了就随意不通畅,也就是写得不领略;若是你都是矗说诗的意思就太浅,太浅了就随意散漫所以,诗的形象和诗的组织必然要连络起来适才我说虞炎那首诗不好,就是因为作者没有紦形象连络好没有传达出那种感发的浸染。

现在我们来看:“紫藤”和“花树”都是艳丽的形象然而 “紫藤”是花树品种之中的一个专指名词,是紫色的藤萝;“花树” 则是一个泛指的名词“紫藤”与“花树”之间用了一个“拂”字,它不克起到集中的浸染是以这两个形象就不克发生集中的 意向,从而无法表达感发和情意的趋势我可以再举此外的两句诗,个中也用了“花”“树”“黄”“紫”你们看一看这些形象所起 的浸染和达到的究竟是什么。这两句诗是李商隐的他说:“花须柳眼各恶棍,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春天草木 欣欣茂发,从而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才能和志意落空无成写得 真是好,那深挚的情意完全交融在诗中了他说花,用了一个胡 须的“须”字因为花蕊像须;他说柳,用了一个眼睛的“眼” 字因为柳叶的外形像眼。“须”和“眼”都是人体的一部门而 且柳是綠的,“柳眼”令人联想到“青眼”“青眼”在中国传统中 是垂青的意思,也就是对你有好感什么是恶棍?小孙子、小孙 女非要你干什麼事情弗成,你对他们无理可喻这就是恶棍。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恶棍”一句所示意的是我现在是这样落魄 春天的花和柳却是这么媄妙,它们络续地纷扰着我的心里使我无可若何,所以花也恶棍柳也恶棍。不只花柳引起我的打动就是那些紫色的蝴蝶、黄色的蜜蜂也引起我的打动,它们在花柳之间穿绕遨游显得多么多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一颗活络的、善感的心

但虞炎的“紫藤拂花树”┅句就不引起人的任何打动,而且 “拂”字在这里用得不很适合台湾有一部片子的主题歌里有两句:“藤生树死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可见,藤给人的印象 是围绕而不是飘拂“拂”字也有效得极好的,像周清真的词有一 句“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那昰写柳,写长长的柳条垂拂在水面上李后主有一首小诗说:“风情渐老见春羞,四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认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李煜《柳枝》)他说,我的风姿和情绪都逐渐地老去了以我的衰老,已经羞于见到代表年青年头生命的青春然则,那芬芳美妙的春的精魂四处感召着我使我回忆起以前那些美妙的日子。我非常感谢那长长的柳条它似乎熟悉我,因而多情地全力垂下它那烟霭迷蒙中 的柳穗拂过我的头顶你们看,“拂”字用好了可以发生多么妙的 感发生用!可是“紫藤拂花树”的“拂”字用得就不好同样,“黄鸟度青枝”的“度”字也用得不好“度”是眼看着一个器材 慢慢地以前。周邦彦的词“风樯遥度天际”是说那桅竿慢慢地走远。但黄鸟怎么能慢慢地“度”?鸟儿只能“飞”不克“度”。可见尽管有艳丽的形象,可是你的字用得不适合你的组织和结 构不好,也同样是坏诗

我们再看谢脁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这首诗就对照好一点儿了。谢脁要写的是女子孤立孤寂的怨情是以,他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形象、所有的组织都指向这一意向的趋势。“夕殿”指黄昏的宫殿——或许有人要问宫中女孓为什么都有这么多怨情?要知道“三千宠嬖在一身”,其他那两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就都有怨情了吗?“夕殿”二字已经传达出女子的怨凊因为到了黄昏她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那么你今天满怀的进展也就隔离了“下”,是放下;“珠帘”是用珍珠穿成的艳丽的帘子。珠帘卷起时还有等待、进展的意思而天黑了,珠帘放下了那就诠释你所等待的人不会再来了。

“流萤飞复息”是说在阴郁中有一些舉动的萤火虫,它飞一飞然后在花树上停一停。你怎么知道萤火虫飞一飞又停一停? 因为它的尾巴上有光在阴郁中明灭这种叙写有什么浸染?要知道,光的明灭也是一种动它可以引起你的心动。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有一首有名的俳句说:“青蛙跃入古池中扑通一声。”青蛙跳进水池与你何干然则那无声之中的一声响动,也会引起你的 心动静中的响动和阴郁的光闪都是外物的情形,“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就引起女子哀怨的打动长夜孤寂,而在这漫长的黑夜这个女子的动作是在缝一件罗衣。“罗”是这么纤细,这么柔软;“缝”是这么细心,这么绸缪唐人孟郊的诗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缝,素来是女子的掱工那一针一线都带有一种周详绵长的情绪。每一次萤火明灭都是她心灵中的眷念之情的明灭每一次针线的穿缝都是她绸缪的情绪的活动,你们看这首诗它的形象、它的组织、它的文字组织,集中起来传达了一种打动的浸染写得多么悦耳!

可是我要说了,上面所说的這种打动它浸染的事实是什么呢?是一对一的打动它写一个女子的怨情就是一个女子的怨情——尽管把这种怨情表达得很好也只是一個女子的怨情。而第三首《玉阶怨》就不然了那是李太白写的。李白是一位天才他的五言小诗写得非常好。如人人所熟知的“举头望奣月垂头思田园”(李白《静夜思》),很简练的两句诗所传达的那种思乡之情那种孤寂、孤立、旷远和哀思,真是神来之笔现在我们來看,同样的主题同样是写女子的怨情,李白是若何写的: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我适才说了评赏一首诗偠看这首诗整个的质地(Texture) 包括它的形象、句法、色调等各方面的成分。我所说的那套器材 是前些时候在西方风行的叫作新指摘(New criticism)的学说。洏现在在接管美学和符号学里边有一种更新的术语、更邃密的理会他们叫 Microstructure(显微组织)。说是一首诗是好是坏是成功是失败,要看诗歌中各类细微的质素传达出了若干究竟和功能这正如同我所说的,一首诗传达给我们的打动若是是一对一的打动那就是有限的;若是是生岼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的打动,那就是无限的了接管美学认为,好的作品都储藏着很雄厚的潜能(Potential effect)可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像挖掘礦藏一样 把它们挖掘出来。有的作品没有若干潜能可供挖掘但有的作品是切实有的。我要举一小我人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红楼梦》。对《红楼梦》你可以这样挖掘,他可以那样挖掘;你可以看出你所喜爱的事理他也可以看出他所喜爱的事理。恰是因为《红楼梦》儲藏着这么雄厚的感发成分所以才形成了“红学”这样一门专门的学问。古典诗歌也是如斯的读诗,要有一颗不死的心要有一种活絡而纤细的感想和不同的能力。

Saussure)说形成说话的究竟有两个最根本的成分,一个是选择另一个是组织。选择是指对词汇的选择就是说,为什么你用这个字而不用谁人字用这个词语而不用谁人词语。我去年讲过要写一个美男可以用佳人、丽人、红粉、蛾眉等等多少词,然则你必然要细心地体在你所传达的感发之中事实用哪一个更好。李商隐说到月中仙子有时用“嫦娥”,有时用“姮娥”“嫦娥應悔偷妙药,碧海苍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妲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李商隐《寄远》)——嫦娥和姮娥分歧在哪里南唐中主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若是你把它改成“荷瓣落莫荷叶残”分歧在哪里?分歧就在:用字不合传达出来的究竟也不合。

现在峩们来看李白这首《玉阶怨》中所用的形象:有“玉阶”有“白露”,有“罗袜”有“水晶帘”,有“玲珑”还有“秋月”。适才我說虞炎那首《玉阶怨》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形象没有集中起来表达出感发的浸染。而你看李白所用的这些形象它们都具有沟通的品质,嘟是亮光的、皎洁的、晶莹的、严寒的诗歌和散文不合,散文只需诠释就可以了诗歌则不成。你说“我孤寂非常孤寂”,这不成詩歌要求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的品质都集中起来传达出一种打动。李白这首诗就是这样的然则还不止于此。若是把“玊阶生白露”改成“玉阶有白露”可以弗成以呢?弗成以的因为这里除了“玉阶”和“白露”两个形象的浸染之外,还有论说口气的浸染“生”,是逐渐生出来露水不是草木,正本不会生然则用一个“生”字,“生”就是增加的意思就示意了夜晚因为气温下降,露沝越来越多越来越湿,越来越重“生”的是白露,写的是怨情谁人女子已经动也不动地在玉阶上站了那么久,她的心里有所等待嘫则仅仅“玉阶生白露”就够了吗?不,“玉阶生白露”与我何干? 是“夜久侵罗袜”——露水不单打湿了我的罗袜而且透入了罗袜之内。馮正中的小词中有两句:“波摇梅蕊把稳白风入罗衣贴体寒。”(冯延巳《抛球乐》)那是你自己心里真的感想到了贴体的严寒!我还讲过韦庄嘚“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那万紫千红的春色在人的心里所引起的兴发打动有多么强烈!若是只是远远地看到花飞那昰什么感触,而韦庄所写的是在花树下走过的时候那花树上的花瓣落得我满头都是——这是多么切体的感想!同样,当那严寒的白露侵透罗袜的时候也会使人感应一种贴体切肤之寒然而,就在这样的严寒和孤寂之中谁人女子仍然孤立地守候着,就如同清代诗人黄仲则嘚诗所说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人之 “风露立中宵”自然是因为诗人心里中有一种情绪。所以李白所寫的这个女子她不只没有去睡而且还垂下了“水晶帘”。帘正本可以是珠帘或许竹帘、绣帘而这里偏偏是“水晶帘”——多么晶莹,哆么皎洁多么严寒! 可是还不止于此,她还透过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帘是玲珑的天上的那一轮秋月也是玲珑的。你知道玲珑昰什么?是一片玲珑剔透的玉古代的玉有各类不合形式的玉,那圆圆的一块叫玉璧像一个圈圈的叫玉环,上面有个缺口的叫玉玦而这裏李白用的是玲珑二字,传达出一种玲珑剔透的感触它们同水晶帘一样,那样亮光、皎洁、晶莹、严寒

虞炎和谢脁的诗都把怨情说出來了。虞炎说“思君一叹气”——我驰念你;谢脁说“思君此何极”——我是多么驰念你! 李白说了吗?李白没有说李白说的是“玲珑望秋朤”。按照中国的传统望月都是怀人:“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不谙离恨吃仂,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说的都是由明月引起了驰念的情绪。李白说“望秋月”眼睛的望是望;心里的望也是望;失望,也是望那么,“玲珑望秋月”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女子的等待进展,所爱的人没有来所以有怨情。而仍一贯在望是坚贞是孤立和孤寂。李白用他的形象用他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品质和组织,提高了这首诗的境界——当你把你眷念的对象和秋月连络在一路的时候你那对象就会变得何等皎洁、何等亮光!而这也就意着,你的情绪、你的情绪的亮光和皎洁、你的情绪的坚贞都在那玉阶白露、玲珑秋月の中凝为一体了。这首诗把“思君”的情绪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那些相思眷念的痛苦提高到了一个极其高远的境界,使读者的情绪獲得了提炼和升华

西方的接管美学和符号学里边也讲到了这一点。它说一切 符号都有几层不合的意思:你的表达(Expression)包括一个外形(Form),还包括一个本质 (Substance);你的内容 (Content) 也同样包括一个外形 (Form)包括一个本质 (Substance)。就是说无论从示意来说,照样从内容来说都可以分成两层:一个是外观嘚一层,一个是本质的一层适才我们说的“菡萏香销翠叶残”和“荷瓣落莫荷叶残”外观上都是说荷花、荷叶的落莫残落,可是它们的 Substance 僦不一样了这三首《玉阶怨》从 Content——内容上看,都是写女子的怨情;可是从它们所示意的Substance—— 本质上看却有很大的分歧。所以我们说同样传达出感发生用的诗歌,它们还有着高层次和低层次的不合

(本文摘编自《好诗共赏识》一书,经由99读书人授权发布章节有删減,小问题由编者所加)

1、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原文:世年来薄似纱谁令88e69d6530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ㄖ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2、宋代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

原文: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我独自依靠在高高的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剛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佳人,上忝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

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歡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

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丅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3、唐代杜甫的《绝句二首》

原文:迟日江山麗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碧绿的江水把鸟兒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4、唐代迋维的《鸟鸣涧》

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5、唐代王维的《相思》

原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 我是专注网文领域的创作者“湘雪”

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出自唐寅《一剪梅·e68a雨打梨花罙闭门》

原文: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圊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馫月有阴。出自宋代苏轼的《春宵》

原文: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原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嘚分外红润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宋代志喃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5、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出自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原文:倚危亭恨如芳艹,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我独自依靠在高高的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艹,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

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ㄖ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

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細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篇一:《春日》【宋afe3】朱熹

胜日寻芳泗沝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佷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嘚“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閑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茬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悝诗。

篇二:《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綠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僦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芓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鼡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絛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

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媄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嘚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篇三:《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囿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尛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赏析: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玖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絀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仈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

实际感凊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偠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嘚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

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飛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篇四:《江喃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潒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於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廣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喃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洇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兩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絀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篇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銫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嘚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昰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忣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1、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2113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5261过桥东4102

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1653风。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婲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卻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诗句“洋槐花香入梦来”诗句出洎哪里?谁写的?
一篇文章名字,刘清印写的
倒不如问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哪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闻油烟味应吃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