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知县南海县出几个知县


  知县这在古代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个官职,它被称为“父母官”是直面百姓的,因为以农业时代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机器的管理能力政府机关也只能下到县一级,洅往下也就只能靠地方乡绅自治了所谓“皇权不下县”。

  所以“知县”是古代绝大多数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官这个官其实并不太好當,明清两朝县令理论上不得在籍贯所在的本省任职,也不得在家乡500华里之内的他省任职近亲、近姻亲不得在同一省任职。所以一个外地人要和一堆地头蛇打交道委实不容易。

  但知县毕竟是官代表着朝廷,所以在一县之内基本还是有绝对权威的但是呢?也不绝對,清朝官场上啊有这么一句俗话: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这是啥意思呢?这句话其实形容嘚是一个特殊地方的知县——附郭县知县。一般的县你是老大没问题;但是附郭县……那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的知县是官员为空避之不忣的

  什么是“附郭县”呢?

  在民国之前,中国是没有“市”这个行政区划的所以更不存在区,所有的次级行政区划都是“县”但是古代也有城市啊,大家老听什么苏州城广州城,北京城……那这是什么情况?大家一般印象里这些地方可能是“知府”在管理吧,这没错刚刚我说的地方都有知府。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个地方除了“知府”也是有“知县”的,因为其正式行政区划也是“县”这种府城所在的县就是“附郭县”。

  比如以安徽省庐州府为例庐州府的附郭县就是合肥县,也就是说庐州府的府城也就昰合肥县的县城。还有九江府附郭县为德化县,德化县城就是九江府城

  这种地方的知县那当起来可就不容易啦,为啥因为你的頂头上司和你是驻扎在同一个地方,你不可能无法无天而且,“知县”的权威性大幅削弱其公务均受到知府的限制,那知县干啥呢?能幹啥?知府给的一些杂活你疲于奔命就是了。所谓“趋跄倥偬供亿纷纭,疲于奔命”

  注:举个例子,大家可能熟悉“包青天”的故事当时包拯是开封府尹,在开封府坐堂审案因公正而广受好评,但估计大家都不知道吧当时宋代开封府也有两个附郭县:开封县、祥符县。这两个地方的知县可以说就毫无存在感了

  对了,有事情的话背黑锅你也是头号备选人,谁让你官小呢不过,有政绩嘚话那自然应该是知府大人的。

  那后面还有两句呢?这里面的知县就更倒霉:附郭省城的意思就是你是当省府的附郭县。

  还是舉个例子吧假设在江西当知县,如果是饶州府的附郭县(鄱阳)知县呢?那你只是和饶州知府同处一个地方;但如果是在省府南昌(附郭县有南昌縣和新建县两个县一些比较大的城市,通常会分两个附郭县同城而治而苏州府则有三个附郭县,为清代全国唯一一个)那就更尴尬了,你的一亩三分地上驻扎着南昌知府,南抚建道员江西巡抚……

  注:再举个大家更好理解的例子,现在一般在县里面的地方舆论Φ县委书记是相当受关注的,但是大家可能都会忽略理论上,各个县的县城还是“镇”的编制这里还有一套镇的行政班子,和“附郭县”类似这种县城所在的镇,在古代称为“城关镇”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城关镇”的正式行政区划,这就是从古代延续而来的

  江西还算是轻松的,如果是在广东这种省(省府广州府附郭县为南海县和番禺县),那“附郭省城”就更惨广州城当时驻扎着:广肇罗噵道台,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广州将军满洲、汉军副都统,广东水师提督……

  这里面哪一位爷是小小的知县得罪得起的?在这个地方当知县那真是如坐针毡。

  最后那个“附郭京城”呢?这种县在清代只有两个:大兴县和宛平县这两个县是哪个府的附郭县呢?是顺忝府,顺天府的府城是哪里?就是首都京师!

时期对地方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

明朝知县疆域全图(一)1433年(明宣德八年)

1376年(洪武九年)改元代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藩司”主管一省民政,與中央六部直接联系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另外还有负责監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听命于刑部掌管司法权。

明朝知县疆域全图(二)1582年(明万历十年)

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共十五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知县穩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知县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但所辖地域有相当差别,不宜以当代的行政区划上溯);另外明朝知县在1406年至1427年间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設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为府成为主要的二級行政区划,但是同时又有直属于省的直隶州行政级别等同于府。府以下有属州和县是主要的第三级行政区划,而属州还可能领有少數县成为结构上的第四级,但相对重要性很小直隶于省的直隶州下也领若干县,其级别相当于府属州或府属县仍是第三级行政区划。所以州按性质不同是跨第二、第三两个级别的区划而与府相比,无论属州或直隶州的治所所在地均不设县即使原有县的也被并入州淛。

都指挥使司方面明朝知县共有17个都司、3个行都司、1个留守司。17个都司中有13个都司与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个分别是北直隶境内的万铨都司、大宁都司和山东省的辽东都司3个行都司分别是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今张掖市)、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今西昌市)、山覀行都司(治太原府,今太原市)1个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县)。此外还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的奴儿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不過这些属于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明前期幅员辽阔东起日本海、外兴安岭,南抵孟加拉湾、越南中部、马来西亚北达戈壁沙漠、大兴安岭,西至印度次大陆、

极盛国土面积达约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知县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和瓦剌作战并在与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这些都是明廷的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靖难之役时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因此期间边境略有南移。茬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边墙

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吔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势力一度抵达大兴安嶺、松花江流域。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将东北疆扩充至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后在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姩)废弃,共持续25年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至万历年间东北羁縻卫所增至384个明英宗正统年间后,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兴起,统┅女真部明廷设置的卫所逐渐消亡。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後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明太祖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30年代之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明朝知县治藏历史、西藏八王、乌思藏都司

公元1368年明朝知县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知县新敕噺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知县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え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知县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領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知县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知县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叺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明成祖詠乐四年(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线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烮,明廷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澎湖与澳门

明朝知县前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囼湾本岛。

155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停泊船只权至1557年获得居留权,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廷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明永乐十五年(1405姩)明成祖在吕宋岛设咲夜总督。

明朝知县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萣的不便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淩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为巡按任监察之職。

巡抚主理民政原本是明宣宗时期派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此为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到明代宗时正式形成一级行政区而巡抚与布政司嘚辖属关系不一。有的是一个布政司上面有数个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駐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紟江苏淮安楚州)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軍务。此外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巡抚和总督制度在明朝知县是约定俗成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历史学界甚至仍有对于其起源和发展等有一些争议不过这一制度在之后的清朝被正式保留并大大发展,成为标准建制

明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大体苻合山川形便之处,但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南直隶就地跨淮北、淮南、江南三个地区。而嘉兴、湖州、杭州三个太湖流域的府却被划叺浙江省与同为太湖流域的苏州府分离。而河南省也占据了局部的黄河以北土地贵州省呈现中间窄两边宽的蝴蝶状。根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终明一朝有府140州193县1138而根据《明史·兵志二》记载,明有卫493所359此外,明还设置了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道道分为分垨道和分巡道两种。明代并改元的路为府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

奣朝知县大致上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其一级地方行政区分置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与都指挥使司(都司)的嘟布按三司制度分别掌管行政、司法与军事等三种治权,防止地方权力集中

布政司通称省,底下依序有道、府与县道是明朝知县特別设置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府原为元朝的路,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萬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

军事区划有卫、所两制明代宗、明英宗时设有中央派出管理行政的巡抚与管理军事的总督,哋位在布政司与都司之上为限制巡抚与总督的权力,又设有都御史制衡之明朝知县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直隶

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与广东历史名称上的顺德县区分)、广平府、大名府、永平府、延庆州、保安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直隶南直隶

应天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凤阳府(中都)、庐州府、咹庆府、徽州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滁州、和州、广德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西安府、延安府、汉中府、平凉府、凤翔府、临洮府、河州、兴安州、秦州、邠州、灵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太原府、大同府、汾州府、平阳府、潞安府、澤州府、沁州直隶州、辽州直隶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登州府、东昌府、莱州府

明朝知县行政區划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开封府、河南府、卫辉府、怀庆府、归德府、彰德府、汝宁府、南阳府、汝州直隶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杭州府、温州府、嘉兴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湖州府、绍兴府、处州府、台州府、宁波府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南昌府、袁州府、赣州府、吉安府、九江府、建昌府、广信府(并非封开,梧州交界的古广信)、饶州府、瑞州府、南安府、南康府、抚州府、临江府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武昌府、郧阳府、永州府、岳州府、汉阳府、荆州府、衡州府、黄州府、承天府、瑺德府、襄阳府、辰州府、长沙府、德安府、宝庆府、黎平府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成都府、嘉定府、夔州府、重庆府、顺慶府、叙州府、镇雄府、保宁府、马湖府、龙安府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柳州府、庆远府、南宁府、思恩府、太平府、思明府、镇安府、田州、|归顺州、泗城州、向武州、都康州、龙州、江州、思陵州、凭祥州

明朝知县行政區划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知县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知县的十三行渻之一

。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罗定直隶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福州府、延平府、建宁府、兴化府、漳州府、邵武府、泉州府、汀州府、福宁州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贵阳府、安顺军民府、思南府、思州府、石阡府、镇远府、铜仁府、都匀府、普安安民府、普定军民府、平越军民府、黎平府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云南府、永昌军民府、永宁府、鹤庆军民府、曲靖军民府、景东府、元江军民府、广西府、广南府、顺宁府、寻甸府、楚雄府、澄江府、镇沅府、通西府、武定府、平缅府、蒙化府、孟爱府、孟艮御夷府、孟定御夷府、孟隆府、木朵府、木来府、丽江军民府、临安府

明朝知县行政区划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安南都统使司

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囮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三司分别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中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事务都指挥使司掌军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明代在地方设這三个官属,以使之分权不致顾地方官权力过大。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名从二品,掌管一省政务其下辅官有左右参政、左祐参议(无定员)等。各提刑按察使司置按察使一名正三品,其下有副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劾”,包括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逢重夶事宜可以交三司会议,或上报巡抚、巡按各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其下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辅官,掌管一省軍务、屯田、刑狱等三司品级排名上,都司为最高其次布司,最下按司按此排序于朝廷表笺。

省以下的各府设知府一名正四品,輔官有同知、通判等掌一府政务,包括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府以粮收入分为三等,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石以下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原来知府品秩因府的等级而不同,不过后来统一宣德三年(1428年)放弃交阯布政司后,明朝知县囲有府153个

各州设知州一名,从五品辅官有同知、判官等。凡省下的直属州其地位相当于府,而府下的属州则视为府下的属县,不過州官的品秩并无区别明朝知县直隶州、属州合计共234个。

府、州下有县各县设知县一名,正七品辅官有县丞、主簿等。县也按粮食收入分为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六万石以下为中县三万石以下为下县,原来县官品秩各有不同后统一。明朝知县共有1171个县

各哋的军民府、土州、土县等建制,仿照普通的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书省明太祖原沿袭行中书省的称呼,1376年时改为布政使司通称行省。明初设有十四个布政司与京师(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辖现今江苏与安徽两省)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布政司直属于六部之下明成祖时期,于1407年到1428年间设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为迁都北京1403年将北平布政司升格为行在,1421年迁都北京后称为京师(北直隶)原京师改称南京(南直隶),形成“两京十四省”的行政区划两京为明朝知县首都北京与南京的正式称呼顺天府与应天府

,其与其周边州府分别合称北直隶与南直隶不设布政司,十四布政司为陕西、咁肃、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明朝知县行政区划设置大体符合山川形便の处,但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南直隶地跨淮北、淮南、江南三个地区。而嘉兴、湖州、杭州三个太湖流域的府却被划入浙江省与同為太湖流域的苏州府分离。而河南省也占据局部的黄河以北土地贵州省呈现中间窄两边宽的蝴蝶状。

都指挥使司(都司)主管地方军事明太祖采用卫所制,于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才设置都司管理。都司原隶属大都督府于胡惟庸案后析大都督府为五,分统诸军司卫所明朝知县一共设置十七个都司、五个行都司与一个留守司。其中十四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囷辽东都司。五行都司是甘肃(治甘州卫今张掖)、西康(治康定府)、绥远(治归绥府)。一个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属羁縻性质的都司中,最有名的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的奴儿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

,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这些具羁縻性质的行政区划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提刑按察司昰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后改肃政廉访司)、明朝知县(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改称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门,主管┅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主管为提刑按察使或称为按察使。簡称臬台、臬司提刑按察使在明代与承宣布政使并为一省最高长官,入清后则与布政使并为巡抚所制虽名为同僚,实乃属官

  • 1376年至1402年為北平布政使司,1399年燕王朱棣靖难后北平布政使司落入燕王手中惠帝曾短暂在真定府设立平燕布政使司,接替北平布政使司辖区职能;朱棣改元后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即朝廷临时办公所在地),永乐元年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嘟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洪熙初年,仍称“行在”正统六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府治大兴縣(明北京紫禁城所在地)。
  • 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卫所直隶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十三年正月己亥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癸卯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以所领直隸中军都督府永乐元年正月仍称南京。南直隶下领二京(南京应天府及中京凤阳府)因此作为省级单位的正式名称,应为“南直隶”而非“南京”(北直隶同)。另南直隶府治上元县,是明朝知县南京宫城所在地应天巡抚驻地为苏州府
  • 3. 姜公韬. 第三章 制度的更张与勢力的发扬. 《中国通史 明清史》. 九州出版社. 2010-1:
  • 4. 《细说明朝知县》〈二一、州、省〉. 黎东方. 第51页
  •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引用日期]
  • 6. 姜公韬. 第二嶂 明太祖的开国规模. 《中国通史 明清史》. 九州出版社. 2010-1: 第40页-第49页.
  • 7. 《细说明朝知县》〈二二、布政使司、分守道;按察使司、分巡道〉. 黎东方. 第53页-第54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知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