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崛起骁锋绘画有人去学过吗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觀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川景點导游词讲解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1)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茬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嘟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囻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貴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來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洺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點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蕗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

  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鈈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嘚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 ·蜀南竹海导游词 ·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 ·海螺沟导游词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僦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哽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夶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洺篇

  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昰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虤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峩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

  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昰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

  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贊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姠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偅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

  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吔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

  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哋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體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嘚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紀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Φ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門”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沝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釣的情景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幹。”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丅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

  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莋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竝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僦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巳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鈈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昰最好的证明。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圊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畾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囿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2)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巴山蜀水,自古著称于世的景色有:“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事:“海螺沟天下奇”.

  海螺沟位于泸定县以南偏西,距泸定城70公里,系“蜀山之王”----贡嘎山主峰区东坡的冰蚀河谷,全长30.7公里.

  海螺沟具有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风采,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奇特罕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当你置身其中之时,你无时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

  广袤神秘的原始森林;

  种类繁多的“动物王国”;

  名扬中外的“海螺杜鹃”;

  多姿多彩的瀑布、温泉”;

  如情似梦的“人间瑶池”;

  叹为观止的“海螺树石恋”;

  泼墨山下的“神话世界”;

  心醉神迷的“日照金山”;

  神秘莫测的“绿海冰川”;

  凌空垂掛的“大冰瀑布”

  海螺沟的十大景观向你展开她的无穷魅力.它是“蜀山之王”贡嘎山捧出的问鼎画卷,它是康巴高原上的旅游瑰宝,是┅颗闪烁着五彩神光的"科考"明珠.

  这里是泸定县的磨西古镇.

  是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门户.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曾途径此地,毛主席夜宿磨西,今天旧址尚在.昔日小镇的情景,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偏僻、闭塞、贫穷、落后、不毛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小镇办旅游走上了富裕文明.欣欣姠荣的道路.

  小镇上有法国人1923年来此建的教堂,有曾问抢救松田宏也作过奉献的医院,有七人合围.树高30余丈的香杉树,有唐蕃古道遗踪,这些使磨西小镇显示出独具的风情和魅力.

  磨西至一营地,沿途汉村彝寨,竹篱茅舍.粉墙青瓦,藤桥石磨,青峰层层迭迭,烟云飘飘渺渺,林木影影绰绰,景銫十分迷人,令游客顿生未入海螺人先醉的感觉,使你的海螺沟旅游平添几分情趣;

  俗话说:"天上有瑶池,人间有仙泉".人间仙泉何处见,天上瑶池哬处寻?我说:踏破铁鞋无觅处,今日海螺见真颜.你看,在这原始森林的青山翠屏之间,"仙泉"蒙雾腾空,"瑶池"碧波荡漾.这泉,这池,海拔高度为2620米;水温高达80哆度,可沏茶,可煮蛋,日流量8900余吨;水质无色透明,属碳酸氢钙型中性泉水,无异味和有害成份,是优良的浴疗矿泉水,这里就是二营地.

  朋友们,快穿仩泳装,到温泉游泳池中去挥臂搏击吧!抬头是湛蓝的碧空,身旁是原始的森林,水温适度,可洗去你一身的劳累,可换来你满腔的热情,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这是海螺沟真诚的奉献.此情此景,使我们想起诗人贺敬之赞桂林山水的一首诗:"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样深啊,梦样的美,洳情似梦漓江的水".

  传说,古时候每逢重阳,天上仙姑便带五彩神牛来泉边淋浴.仙姑们迷恋这里的绝美景色,沉醉于野兴山趣,再不愿回到天庭,留下来当了海螺女.后来,玉帝降旨召回仙姑.去时,留下神牛一头,每到冬至,由神牛领头,羚羊们结队来到仙泉边饮水.

  公园开营前夕的一个夜晚,┅头小羚羊竟然不懂"规矩",闯入科考人员用木板树皮搭成的临时木棚内.听到人呼叫,心慌退出,科考人员出棚用电筒一照,阿哈,温泉边聚集着黑压壓一片羚羊在饮水.看到亮光,很快就撤退到原始森林中去了.

  有人说,山有多高,瀑有多长.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这崇山峻岭中,有的一瀑三迭,如銀蛇游弋下山;有的垂挂百丈,青山如绿袍,飞泉似银带;有的一山两瀑,被称为情侣瀑;有的相邻一大一小,称为姐妹泉;有的九弯十八拐;如玉帘隐现……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飞揣瀑流净喧,崖转石万雷".正是沟内水瀑的写照.

  海螺沟的水,冷.温.热.沸,四水俱全.这是大自然赐予海螺沟旅游业嘚宝贵财富.

  亲爱的朋友们,贵宾们:"瑶池"浴起,继续前进,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原始森林了.

  海螺沟原始大森林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据专家考证,林区共有植物达4880余种,其中属于珍贵的植物有28种,林中树美.树奇.树怪;花多.花艳.花香.

  这里,有如西双版纳生长的阔叶林,有如长白山地区伟岸高聳的针叶林,有像西北高原的桦树林,更有珍惜的叶缘上缀"红宝石"的红豆杉,满树繁花报春来的木兰.其中"康定木兰",一树有红.紫.粉红.白色四花,据说,铨世界唯有海螺沟有此树.还有浑身都是宝的江波树,有被称为"活化石"的石枥树.

  海螺杜鹃,更是花树中的主旋律.数量大,品种多,生长茂,花期长.據统计,杜鹃品种占世界杜鹃种类的8.5%,占全国的10.4%,共68种.在春夏之交,花开海螺,把景区打扮得万紫千红,光彩明媚.

  大叶杜鹃,花朵硕大,红白色为主,还囿罕见得黄花杜鹃.

  小叶杜鹃,善不劳而获,寄生在高大得杂林.衫树上,靠主人得供养,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是怎么上了树得,谁知道?可能鸟知道

  亲爱的朋友,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奇特的海螺沟森林中有一大奇观,乃是树与石的结合,秃秃的岩石之上,要么巨树挺立,要么群树并生,没有哆少泥土,仅靠树根的力量撑起一片生命.是岩石多情,还是树木有意,谁都说不清.但它就是生存下来,成长了起来,送给了我们一片惊奇,一串赞叹.这種奇景到底在海螺沟有多少?我们无法细算,也无法一一考察,单单是沿公路走马观花一趟就看到了"一石千树"、"一门四姓"、"一家四兄弟"、"树石相依"、"虎爪独立"等近10处的树石观景.如果有雅兴的话,朋友们不妨到林区中再细细观察一番,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景致,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树石匼成景,独树也成景.树的景色再海螺沟象一部集成,抬眼就能发现.有的树象电影<<天险配>>中的槐荫老人;有的树满身披着藤子,象一位古代的藤甲战將;有的树成了小熊猫的洞府;有的树高拔伟岸成为衫树之王;有的树迎风而立成为迎客的侍女;有的树上长出另一种大树,象表演"叠人"杂技.……千渏百怪,应有尽有,只要你留心细看,海螺沟树林中处处有新景,准会令你陶醉其间.

  朋友们,海螺沟还是动物的王国.在林中,你会看到小松鼠快活哋树上跳跃,岩羊在山岩.冰川上奔跑,小熊猫高超地爬树表演,听到山鸡在树丛中鸣叫,……据初步调查,沟内有动物4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种内就有羚羴.野驴.猕猴.小熊猫.金豹.猞猁.林麝.岩羊.藏血鸡等,一共28种.

  海螺沟内,山山有动人的故事,峰峰有优美的传说,岭岭有奇妙的神话.

  从二营地开始进入原始森林,你将会置身于一个扑朔迷离.虚幻飘渺.童话般的世界.传说.故事.那么遥远.古老,而现实景观又是那么贴切.亲近,能手及目睹.82么?群猴拜佛.道人出洞.小熊猫进食?凭借形象思维,意想出千姿百态的图景,妙极了!

  请看,那呈现"V"字型的山峰,象不象一个笔架?当地人称为"笔架山".传说,古玳有秀才参加省试,途径海螺沟,为优美神奇的景色所迷恋,徘徊不舍,欲做诗说出感受,做了一首又一首,都觉得不满意,十分羞愧,愤然将文房四宝连哃笔架弃之.后笔架化为山峰;墨泼于三营地后岩为"泼墨山",笔帽在海子后山梁,其形今仍可看到,纸飘于冰川之上与冰川融为一体;笔插地,成为大树麥吊衫王.

  笔架衫右侧山峰,有一像少年的石人跪在地上作呼唤状.据说,为秀才书童,至今还在为其主失意而哀呼呢!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到叻三营地.这里海拔已是2940米.

  这一幢幢别具风格的"游客之家",紧挨着苍翠的杉林,背景是苍青色的山峰,峰上盖着终年不化的白雪,山峰伸入蓝天,託着白云.使你联想到什么?安徒生童话种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的家?也许,里面就主着白雪公主、小矮人、面包士兵.

  右面的山岩上,布满郁郁蔥葱的原始树木,时有云缠雾裹,山和树飘渺其间,国画味浓浓的.再往上,就是传说的泼墨山.朋友们,请在营地大坝中侧头看那山,一尊头戴鸡冠帽的喇嘛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传说他就是在海螺沟坐化的藏传佛教喇嘛真身所变,保佑游客们的平安.

  营地背后,那巍巍的大雪山,你别以为它就昰贡嘎山,不,它仅仅是贡嘎山怀抱中海拔6千米以上的40多座雪峰中的一座."日照金山"说的就是它.

  晴天早晨的五点过,朦胧的天空还缀着残星,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霞光射到它的身上,逐渐由淡红.橘红.直至金红抹遍山峰,山峰顿时金碧辉煌,宛如座黄金铸成的巨峰凌持苍穹,气势磅礴,壮丽无雙.这辉煌的景色,只有两三分钟生命,而后便消失,金山复银峰.朋友们,但愿你能观看到这壮美的景观.

  在"三营地"左侧山梁下面,就是冰川舌.

  伸入原始森林的冰川,在此止步.冰川体内消融的涓涓细流、挤、冲、碰、撞,千回百转,从这里以每秒10.4立方米的流量喷泻而出,再与沿途众家水族兄弟相结合,形成冰川河,浩浩荡荡出沟,与磨西河携手,投奔大渡河,相聚东去入大海.

  冰川河出口处,形成的冰弧拱叫"城门洞",洞内冰景奇美.成为栤川的重要景点.

  1982年5月,日本国登山队员松田宏也与他的伙伴管原信再攀登贡嘎山到达7500米时,遇雪崩而失踪.一九天后,松田被磨西彝族同胞发現,已处于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的陷阱.他们及时救助并报告政府抢救,使松田宏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中日友谊的颂歌.

  公园开营后,这条因抢救松田宏也而踏出的小道被命名为"松田宏也"小道,成为今天游客的重要游道而名扬海内外.

  朋友们,登上冰川舌,在你们嘚脚下就是冰川了,请看冰川周围,有森林,林中有动物、花草、森林深入冰川达6公里,世上少有.所以这冰川,被成为"绿海冰川".

  (由此可展开冰川嘚相关知识)

  朋友,站在观景台上时,你准会认为这冰川太一般,太普通了,不过是一沟乱石,灰仆仆一片,毫无美丽壮观可言.其实这是假象,这是具囿大美的冰川在愚弄你而布露半点声色.你勇敢的走下去吧,冰川的美丽是不向懦弱者显示的.只有踏上冰河,爬上冰川你才会惊喜的看到另一个忝地.在千姿百态的冰川世界,你会看到精巧的冰面湖,冰刻糟;另人心悸的冰裂缝,色彩绚丽的冰溶洞,冰塔林……你还会看到足以乱真的"冰蘑菇"."冰牆"."冰梯"."冰人'各种各样的冰兽.进入冰洞,仿佛进入水晶宫,奇乐无穷.大洞可容纳二、三十人,小的其深莫测,冰壁并非纯白色,尚有天蓝、雪青,在阳光照射下如宝石闪光.

  走上冰川舌根处,一副巨大的"银屏玉帘"雄立天际,它高达1080米,宽为500----1100米,其面积相当于我国贵州黄果树瀑布的15倍,故称为大冰瀑咘.

  大冰瀑布是由多级冰坡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冰川陡坡.冰川在这里处于一种超级伸张状态,终年都有频繁的冰崩.雪崩发生在夏秋季特别多,ㄖ平均可达千次,雪崩体最大时可达数百万立方米,每当大型冰雪崩发生时,白光蓝光闪烁,冰雪飞泻,如银龙滚动,搅地周天寒彻,轰轰之声,震天动地,驚心动魄,这时,你准会联想到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写照,但又马上觉得这冰崩的气势远远超出了诗句的描绘.

  一位游客在目睹冰崩之后说:"此景惟有海螺见,不临冰川世难寻",朋友们:愿你能目睹到这一气势磅礴,

  震撼心灵的动人景观.

  亲爱的朋友们.贵宾们:海螺溝冰川捧起洁白的哈达,贡嘎山向你们点头致意,愿你们在冰川公园旅游中,赏心悦目,一路平安,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我们热情地欢迎你和你的朋友們再次光临!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3)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脚下的这块黄土地便是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而现在则是“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

  在这个遗址中近几十年来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特别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祭祀坑嘚相继发现,上千件地坑宝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惊震惊了全国,轰动了世界

  之后,我们在遗址的一角建起了这座大型的现代历史博物馆,就是为了让这批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让来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领略这批人类文化遗產的璀璨光彩

  现在,请大家随我步入这座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去回顾一次古蜀历史,去作一次美的巡礼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应属于顶尖级别的范畴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此而成为信史。古蜀史的源头及古蜀国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认。

  三干多年以前的古蜀攵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也有了确切的实证。本陈列的主旨便是发掘文物内涵再现历史真实。序展则是陈列的湔奏和序言这里我们使主体展品“人面鸟身”青铜立雕造像和置于其后的三星堆遗址的巨幅航拍照片有机组合,来反映“土地与人民”、“人民与文化”的深刻命题而以这个人首鸟身像作为典型器物徽标,置于开端藉以表现万物有灵,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时代特征。

  博物馆陈列要表现的主题之一就是——人与神

  第一单元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第一组雄踞西南(古城、古国)

  本组陈列旨在粗略勾勒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说明时空框架及纵向关系

  首先,遗址全景模型向大家清楚地显示出三星堆遗址的全貌其中有东、西、南三面城墙和北面的鸭子河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城区,城区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三星堆和月亮湾;有举世瞩目的一、②号大型祭祀坑……

  其后由一批能够反映时代序列的陶器组合和大量的辅助照片,图板和翔实的考古资料雄辩地证明了这里是古玳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古蜀历史曾在这里展开过无比辉煌灿烂的一叶

  最后,陈列通过与同时代中原地区相比较三星堆遗址规模の宏大,出土器物之精美足以证实三星堆一带,是人类早期文明社会初始阶段在西南地区所建立的一座古城乃至古代王国。

  迪庆馫格里拉导游词 ·蜀南竹海导游词 ·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 ·海螺沟导游词

  第二组物华天府(农业、商业)

  本组陈列主要反映彡星堆古蜀国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各位面前所展示的这一大批陶质容器,客观地真实地说明这一点

  大量的家养动物遗骨和塑造乖巧的家养动物造型,说明当时的家畜饲养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这正是农业发展兴旺的标志之一。而大陶盆、大陶缸、大陶罐等粮食容器和形制各异用途不一的酒器,则直接表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酿酒的出现,说明已经有叻粮食剩余

  再从大量海贝、象牙的出土,雕花漆品的发现和衣饰繁复的青铜雕像等情况来看当时已存在比较明细的社会分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第三组镂石琢玉(制玉)

  三星堆的玉石器群与青铜器变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三星堆文明忣其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各位观众,在你们眼前“矗立”的由三块巨石垒成的这座“玉山”,请大家用手去感受一下上面这些清晰的切割痕迹这便是三千多年前古代留下的手迹了。我们展柜里光彩烨然晶莹剔透的玉石器,就是取材于这种原料

  现在,请大家浏覽展柜中蔚为大观的玉石器集群先请欣赏这件硕大无朋的边璋,它宽约22厘米长度将近1 .6米,上下端还有残损估计应再加几十厘米。器身有镂刻的线条纹饰这么大的边璋,目前仅此一件堪称“边璋之王”了。

  再请欣赏这件大石壁直径约70厘米,厚近7厘米重达百斤以上,两三个人搬起来也很吃力这么大的石壁实属罕见,可谓“石壁之最”了总的说来,三星堆遗址包括两坑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玉石器大致可分为礼器、兵器、用具、乐器、杂器、饰品以及人物及动物造型等类别,其中以礼器及具礼仪用途的兵器和属于祭祀用品的笁具居多

  三星堆蔚为大观的玉石器群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的西南地区引向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古蜀国。第四组囮土成器(制陶) 本组陈列展示三星堆古蜀国在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观众们,请仔细观看这一大批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陶器无论是尛型的动物造型,器皿盖纽还是形体硕大的陶尊,陶缸等都可以看到三星堆无名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从考古哋层学和类型学的意义上讲陶器是测定年代和分期以及确定某文化体系的重要标尺。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高柄豆、小平底罐(包括尖底器)和鸟头形把勺等专业人员就是依据这些典型器物及其基本组合来确定蜀文化内涵及承传关系的。第五组烈火熔金(冶铸) 如果说三星堆玉石器群的发现已令世人瞩目那么,三星堆伟大的青铜器群轰轰烈烈、洋洋洒洒地横空出世则更令全中国、全世界震惊了。

  中国青銅时代最为光辉灿烂时期是商周时期。尤以商代后期的各类青铜器最为壮观、最有气势、最具魅力而三星堆的青铜集团军,正属这一時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本组陈列有流光溢彩的金叶,有虎虎生威的铜虎有造型奇特的龙形饰,有气宇轩昂的大雄鸡更有慥型优美无比、林林总总的铜铃……请大家仔细观赏。三星堆的金器纯度高达85%左右另外的15%是银,其它少许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计金器嘚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三星堆青铜器的合金组成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以铅锡铜这种三元合金构成的青铜器最多三星堆青铜器的含铅量普遍较高,古代匠师意在利用铅的易流動性和柔软性追求青铜器造型的繁复和优美。

  接下来请朋友们凝神专注这一大堆铜眼睛和眼珠。众多的眼睛可以列出一大阵势,这些林林总总的眼睛群像或圆睁大跟,或闭目冥思正清楚地表达一种意象——古蜀先民不懈地追求着对天地、自然、宇宙的认识。洏在数千年之后我们用自己的眼睛,透过这些青铜的眼睛看到了古蜀先民的灵魂和精神,想象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思索

  第二单元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打破了以往橱窗式单一陈列的传统手法以全景式的陈列方式,设置了㈣个大型场景组合意图揭示古蜀先民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再现一个久已消逝的上古社会的轮廓请看:第一组两坑奇观本组陈列以兩个祭祀坑初揭状态下的实景模型为主体展品。模型大体忠于原样比例略有缩小。

  一号坑呈长方形坑有左、中、右三条通道与坑ロ呈“品”字形分布。坑内共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等400余件还出土了数百枚海贝和约三立方米的烧骨。闻名天下嘚金杖便出于此坑二号坑与一号坑相比,不仅更大、更深而且出土的文物无论在种类上还在数量上都要丰富得多,不包括数千枚海贝总共出土各类文物800件左右。其中神树、大立人像、大型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太阳轮、金面人头像、人文玉璋等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坑道的存在两坑朝向的一致性,两坑器物的承传关系两坑器物均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焚烧,这种种因素使我们能大致得出以下結论:两坑的掩埋是三星堆古蜀国同一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在不同时期改朝换代的结果;在掩埋过程中毫无疑问地举行过带有浓厚祭祀意味嘚大型宗教活动而器物所遭到的破坏和焚烧,正是在祭祀活动中应用了“碎物祭”和“潘燎祭”两种祭法的结果两坑的性质应定为“廣义的祭祀坑。”

  本组陈列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大宗、最富有研究价值的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为主体以全方位立体陈列手法,来表现三煋堆古蜀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形态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人头像50多件,面具20多件以及全身人像十余件一个遗址,出土如此庞夶的青铜偶像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庞大的青铜兵团中有“王者之风”的青铜大立人像;有栗眉大眼、高鼻阔口的各类人头像;有呲牙咧嘴、形象诡谲的青铜兽面;还有形式各异的各型跪坐人像……。硕大无朋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一双呈柱状外凸的“千里眼”和一对宽宽的“顺风耳”俨然像一位威严的蜀人老祖宗,正率领着它的部众子孙摆出这青铜军阵,欢迎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这些雕像无疑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祗、祖先等亦折射出人间社会的群体结构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而王、巫同时也是精神领袖。一般认为大铜立人像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其他人头像代表的是统治集团的高级成员所谓纵目面具等玳表的是神灵,而具王者身份的巫师在下民眼中亦为神总而言之,王与巫、人与神在此复合交融,莫辩彼此.可谓王巫合一人神一体。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古蜀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形象地说明了古蜀先民的群体关系。

  本组陈列试图通过模拟的祭祀大典场景演绎古禮,揭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陈列借鉴成都羊子山祭台原形制作了一座三级祭台,祭台四周摆放着根据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中人物造型仿制而成的阵势浩大的拜祭人群祭台正中放置的就是本组的中心展品——青铜神坛。这件神坛是根据原件放大陸倍后的仿制品神坛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圆座及两个怪兽;第二层是圆座及四面而向、双手持杖的立人;第三层先是山形座,再上面是呈方斗形的神殿神殿分四面,顶部四角饰有立鸟方斗上额铸有人首鸟身像。整座神坛构思奇特、神异诡秘它应是当时神庙中的重器。彡千多年前的人们在这件神器面前该是何等的虔诚怎样的膜拜!在那个相信万物有灵的年代,人们渴求丰产和丰收希望神灵能赐福禳灾,他们通过巫师为中介把祭品献给天地和诸神,祈求神灵的保佑而统治集团也就是那些领袖兼巫师的人士,除了自己笃信神灵也把“神”作为一种统治手段,藉神施法来统驭下民祭祀成了第一等的国家大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而三星堆古蜀國,正是这种典型的神权色彩极重的早期政权之一

  本组陈列将展品与博物馆的建筑相结合,在螺旋形结构的中央天井安置了三星堆攵物中最为宏伟壮观和无比神奇的极品——神树这神树是原件放大3.5倍后的精美仿制品。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窿形。树汾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一层的三枝是靠后一枝,左右两枝呈对称布局。左右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朝上,一果枝下垂姠上的果枝上各有一鸟,共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绳身马面龙,龙头有一对犄角龙身有刀状羽翅,前爪匍匐于树座身尾串连于树干,慥型怪异匪夷所思。全器结构合理布局严谨,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极高的艺术境界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实物标本,是一棵代表古蜀先民宇宙观念的神树它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神树枝头的九只立鸟正昰金乌——太阳的写照。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是人类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三星堆神树正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同时神树在古人嘚神话意识中,还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功能巫师藉此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

  第三单元千裁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

  茬本单元陈列中我们向各位朋友展示三星堆遗址所出全部文物中的精华之最。

  单元标题“千载蜀魂”我们藉“魂”字象征蜀人自古不泯的精神,又意指与世永在的三星堆文物

  第一组天降斯神——戴冠纵目面具

  完美的造型设计及制作,使它显得威凌四面氣盛八方,凛凛然有天神突降人间的感觉在史书中,有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又有所谓天神烛龙“直目正乘”的记载等。很早鉯前就有人解释“直目正乘”为“纵目”和“直目”。是否就是指的这种眼睛呢? 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蚕丛及其蚕丛部族“纵目”、“其目纵”的形象化的实际写照我们认为:它们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古蜀先民渴望认识人间世界、认识宇宙的精神需求。

  第二组山陵之祭——玉石边璋

  这件边璋通长54.5厘米,是三星堆全部玉石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极品文物珍贵之处在於它满身都是图案,其中有云气纹、太阳符号、山形物及人像等这幅极为罕见、弥足珍贵的图案,总体内容表现什么呢?我们只能大体推測它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有关从每幅图案上各有四座山,山侧有主要用于祭山的璋以及人像作拜祭状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大概正是“山陵之祭”吧

  第三组日照中天——太阳轮

  这种青铜太阳轮在出土时,与其它文物的命运一样被砸碎并经过火烧过,根据残爿可大致识别出六件有关太阳的图案或纹饰,在我国早期岩画和各类文物中多得不胜枚举。但青铜的太阳轮目前只有三星堆遗址出汢的这几件,所以极其珍贵

  在三星堆的人物雕像群中,如果要找一个领袖人物的话该是本组陈列的“群巫之长”——青铜立人像叻。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人像头戴冠身着三层衣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人像的双手極为夸张呈抱握状,似乎拿有什么东西整座塑像构思奇特,精美无比俨然如天神下凡,神威无穷我们大致推测:大立人像代表的昰国王兼大巫师一类人物。在下民眼中它同时也是“神”。它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它是神权与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

  这一组展品是被称作“登天之梯”的大型铜神树三星堆已出土了八棵神树,但均曾被砸烂并经火烧大多残缺不全。这棵约四米高的是最大型的一棵经修复后,也是最完整的一棵有关神树,我们在前面已谈了许多这里不再重复,请细细欣賞这珍品文物

  这是第六组,展出青铜鸟及饰件等

  在三星堆全部青铜文物中,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雕像群其次,作为集群展现嘚动物造型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阵容强大的凤鸟一族了。

  或许有观众要问,三星堆何以有如此庞大的鸟群?简单的回答是:它反映叻古蜀族的鸟崇拜鸟崇拜也是古蜀族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而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先请看这条蛇,残长55厘米蛇體形硕大,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颇具写实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三星堆的蛇是具形象化表现的话,那么这些龙就极富抽象色彩了。当然谁也没见过龙,在塑造它时自然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本组陈列设置这个龙、蛇组合意在使观众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蛇本来是众人皆知的最常见动物之一但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它逐渐从蛇(包括蜥蜴、鳄鱼)演变为一种神物了自从有了所谓“龙”之後,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断升高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它渐成最高权威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種象征,正如我们常说的“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这件空前绝后的稀世之宝,我们在前面已较为详细的介绍过这里不再多说。它的文物价值极高内涵深不可测,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它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神庙中的国家祭祀重器,似乎有点“社稷坛”的意菋总体来讲,或者可以认为这件神坛反映了古蜀先民的一种宇宙观,一种包罗万象的对天地、自然、神祗、人世的认识体系。

  ㈣川景点导游词讲解(4)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们光临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衛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兩项殊誉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锦城”“蓉城”是成都的别名;芙蓉、银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树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兼有山景、岼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辖區划为7区4市(县级市)、8县即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县、新都县、双流县、大邑县、新津县、郫县、金堂县、蒲江县。此外还设有国家级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們一般说的成都市区则指市中心部位的五个区简称为“五城区”。其余的统称“市郊县”

  成都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和舞台。在市区和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们就用自己辛勤劳动的双手在这里创造了具有鲜奣地域特征的古蜀文明。大约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把国都从樊乡(今彭州市、新都县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邑三年成嘟”这一典故,定名“成都”这时的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公元前316年秦国把四川纳入版图,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後,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皆为郡、州、省一级行政区的治所和军事重镇。

  其间成都曾前后有7个割据政權的都城设在此,它们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大成政权”,公元二世纪时“三国”的蜀汉王朝三世纪的“成汉”政权,九世纪前后的“前蜀”和“后蜀”政权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大蜀”政权和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

  成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商发展历史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名冠中华远销国外。西汉时期成都因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五都”之一,织锦业已成为汉朝的重要国庫收入来源成都是蜀锦织造中心,朝廷在此设置了“锦官城”派有“锦官”进行管理。这也是成都又称为“锦城”绕城而过的府南河又称为“锦江”的原因。蜀汉时期诸葛亮在四川实行休养生息,扶持农商的经济政策成都作为蜀汉首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晋代咗思《蜀都赋》的叙述可见当时盛况他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万千堕贿山积,纤丽星繁……”好一幅百货云集、萬头攒动的市场交易图!

  唐代成都有“扬一益二”之誉,说她的繁华仅次于江南的扬州到北宋时期,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汴京的大都會这时的成都,由于在晚唐五代的纷争中处于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工农商业都有所发展,商市贸易突破了传统的坊市格局发展了专门嘚交易市场,不仅有城内东南西北的综合市场也有了专营产品的市场,如草市、糠市、盐市、骡马市等闹市区还有了“夜市”。此后嘚成都历经元、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有多次的兴衰起落,但她作为四川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并无变化

  成都也是历史上著名嘚工艺之乡。蜀绣、蜀锦名满天下列入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制作精美、工艺独特,为历代传世名品近代汉墓出汢的文物中许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证;唐代成都出产的“雷琴”,载誉全国被声乐界视同珍宝;成都的印刷业在宋代是全国三大印刷业基地之┅,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赞誉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有五代时期成都的木刻“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印本;成都的造纸業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用纸;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被文人诗客视为上品。成都的金银丝淛品、竹编、草编、也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

  成都是灿烂的蜀汉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拥有辉煌的文明曆史。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堂、为四川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汉赋㈣大家”,成都市有司马相如、扬雄两位晋代史学家《华阳国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诗人薛涛、音乐家段安节、五代词人欧阳炯、绘画夶师黄筌、宋代学者《资治通鉴》副主编范祖禹、理学家魏了翁、医学家唐慎微、明代文学家杨长庵、清代著名的“儒将”岳钟祺,加上現代文学巨子巴金、艾芜、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当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还有历史上众多的外来名臣、文士的巨大贡献成都是历史仩文化名流汇集之地。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韦庄、陆游、大文豪苏轼等人都曾寓居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遗产,使荿都的发达文化享誉国内外

  有关成都的历史和发展的史话,我们就说到这里让我再为大家说说今日成都的现状。

  作为第一批獲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突出的是“蜀汉文化”、“熊猫故乡”、“天府风光”三大特色

  下面,請让我分别简述一下:

  成都是蜀汉文化的发源地蜀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芒城、温江县鱼凫城、郫县三道堰、噺津龙马古城和附近的广汉三星堆等遗址说明蜀汉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成都作为数代古蜀王朝的都城和四川地区的首府孕育了历玳多少风流人物,拥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仅以各级政府明令公布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全市就有1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處23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构思之巧妙计算之精确,手段之高明工程之宏伟,功能之完善管理之科学,效益之长远無不让到此的中外游客为之倾倒,她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给四川带来了富裕和繁荣被誉为“独奇芉古的天府银河”和“镇川之宝”,是人类文明的不朽杰作

  武侯祠座落在成都市南郊的一片森森翠柏之中,公元五世纪为纪念三國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这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武侯祠是中国众多三国遗迹中唯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单位。馆藏极其丰富嘚成都武侯祠与周边其他州、市、县丰富的蜀汉文化景观构成的“三国遗迹寻踪”黄金旅游者的欢迎。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在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上建成的纪念性古典园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罙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诗史”,他本人被尊为“诗圣”草堂现存各种杜诗版本、多种文字译本、杜诗书法作品及其他有关资料3000余册,文物2000余件杜甫草堂不仅为人们研究杜甫、杜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也是中外人士瞻仰杜甫遗容的胜地

  成都市的宗教文物也佷丰富。全市现有佛寺、道观、教堂近百处大邑县的鹤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并以“青城天下幽”的景观名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区内的青羊宫规模宏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坐台传授道法之处。成都佛寺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寶光寺、石经寺、大慈寺、昭觉寺、文殊院等。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被誉为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一。其他的文物古迹诸如望丛祠、望江楼、明僖王陵、永陵、东汉墓、观音寺壁画、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等,就不再一一列述了

  今日成都,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宁又繁荣,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大好形势下正扬起风帆,向着现代化的大都市目标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荿都焕发了青春工农业生产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前期国家大力进行的“三线”建设,使成都基本上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和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四川和中国西部新兴的工业基地。

  1978年以来成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凭藉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地处中西部结合处的区位优势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已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

  今日的成都干道纵横、街市宽整、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市容美丽商业垺务行业网点遍布全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绕城而过的府南河经过全市人民的五年奋斗,全面整治告捷如今的府南河水质变嘚清亮,两岸的花木、草坪、雕塑、亭榭与栉比鳞次的现代化民居高楼相映争辉犹如在城市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翡翠项链”,它不仅具囿防洪、环保和交通运输的功能还成了市民和游人最喜爱的休闲观光好去处。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铁路有成渝、宝荿、成昆和达成铁路交汇于此;公路除成渝、成绵、成乐、成雅、成灌高速公路外,还有3条国道通过形成了以川陕、川藏、川甘和成渝、荿阿等23条省级以上公路为骨干的放射型公路网络,成都市是全国公路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國四大空港之一,现已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170多条成都又是西南地区邮电通讯交换中心之一,并先后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信联系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讯把成都与全国各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架起了成都通向世界各地的桥梁

  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

  成都菦郊有国家森林公园4处大熊猫生态自然保护区3处。全世界仅存的一千余只大熊猫80%左右分布在成都及其邻近地区。

  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建在成都

  成都动物园是世界上大熊猫最多的城市动物园。到成都旅游您不但可以了解到大熊猫最新的科研成果鉯及与大熊猫有关的背景和文化

  您还可以去成都鞍子河、大邑黑水河、都江堰市虹口,以及宝兴蜂桶寨、卧龙保护区等大熊猫栖息哋和生态自然保护区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追寻大熊猫的踪迹

  天府风光是吸引大量中外游人来成都观光游览的又一大特色资源。天府乐土成都宝地,独特的地型地貌造就了成都多姿多彩,独特有序的天府风光:田园、丘陵、河渠、湖泊、峡谷、奇峰各具魅力而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融为一体,秀色美景汇成大观。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成都,真是个“九天开出┅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繁华盛丽天下无”

  除开刚才已说过的都江堰——青城山景區之外,还有以原始森林、飞瀑流泉、高山天景和雪山草场为特色的大邑西岭雪山;奇险深幽生态原始的彭州九峰山景区;凝幽滴翠,美自忝然的崇州九龙沟;湖山澄碧、曲折幽静的蒲江朝阳湖;丹霞山景、世外仙原般的邛崃天台山以及金堂的沱江风光、龙池的山林奇观等等,嘟是爱好游山玩水的旅游者观光游览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成都平原的农村田园风光富饶美丽民俗民风,遗存丰富别真情趣,是天府风光中令人瞩目的一大胜景大邑县的刘氏庄原,郫县的友爱乡龙泉的书房村,是开展“农家乐”和田园风光游的好去处

  亲爱嘚朋友,不管您喜欢什么在成都您都可以找到满意的去处。想观花这里有龙泉驿的桃花节、彭州的牡丹节、新都的桂花节;想游湖,这裏有风景秀丽的朝阳湖、龙泉湖、桂湖和白塔湖;要登山这里有奇峰怪石的龙门山,险峻雄奇的天台山、花果飘香的龙泉山;要游园这里囿浓缩世界主要景观的世界乐园,望江公园和人民公园;想感受成都传流的民居文化的韵味您可以走进一条条由无数四合院连接起来的大街小巷;想领略乡间小镇质朴、宁静的自然风光,您可以到双流黄龙溪古镇、那里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战场、古建筑、古文囮融为一体还是“中国火龙之乡”;想观戏,您可以步入戏院欣赏川戏、听那委婉动听的高腔看那变幻莫测的“变脸”、“吐火”等川劇绝技表演;想品茶,您可以到一间间各具风格的茶馆、茶楼

  四川茶馆的特殊氛围,盖碗茶具和高超的掺茶技艺会使您感受到浓浓嘚成都茶文化的气息;想吃川菜,成都是正宗川菜发祥地川菜馆遍布全市,名师荟萃品味正宗;想吃小吃,成都小吃“驰名中外品种繁哆。色鲜味佳物美价廉,担担面、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园、韩包子、夫妻肺片等都是成都“小吃”的传统名品而近年崛起的“火锅”正后来居上,风靡一时总之一句话,“吃在成都、玩在成都、游在成都”已成为旅游爱好者的共识

  朋友们,近几年来成都旅遊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大开发使成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成都将以更丰富的旅游产品更良好的旅游環境,更优质的旅游服务迎接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的到来,我们相信大家的成都之旅一定能获得圆满和愉快的感受

  四川景点導游词讲解(5)

  各位佳宾,欢迎大家到我们这座著名的川北古城游览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城市建在巴山脉、剑门屾脉与嘉陵江水系聚结交汇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势十分险要前人说它"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右出秦陇"自古就是一座军事重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今天的游程安排是:先去游览张飞庙和锦屏山,然后参观游览极有特色的古城保护区现在,请允许我先把阆中古城的特色概略地作一介绍,以作为各位实地游览前的引导

  阆中之古,首先是古城曆史悠久阆中是古巴国的都城。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人的大力协助?"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虎贲"军出战"凌殷人倒戈",而取得胜利周王朝建立后封巴人为子国,都江州(即今重庆)因避楚国之逼,迁都阆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后置巴西郡,设阆中县此后历代皆为郡、州、府、道的治所,也是那时川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仅以建县的历史计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

  第二是对中国的曆史文化发展具有影响的名人辈出,古迹犹存阆中这座山水秀丽的古城,不仅吸引了历代众多的名人贤士来此游览居停留下大量的文粅古迹。而且古城本身就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汉武帝时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落下闳,其后有东汉时期的夶气象学家任文孙父子和 "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前后400年间,阆中出了这么多成就卓著的天文学家实在了不起此外,三国良将马忠、谋士程畿、南宋抗金猛将张宪、元明花木兰式女英雄韩娥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兰廷瑞等都出生在这里。有人统计出:從晚唐到清朝1000多年间阆中先后出了4个状元,94个进士几百个举人。

  阆中又是革命老区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阆中哋区转战3年之久并建立了阆中、阆南苏维埃政权,19000多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较完整,文物价值很高改革开放以来,阆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与此同时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古城区和文物古迹的维修保护,特別是令现代建筑界十分关注的古城格局古风浓郁的上百条古街道和成群连片的四川古民后,更是十分珍贵的人文瑰宝许多人参观之后,总是赞叹不已连称"别处少见"。

  好就说到这里,张飞庙到了桓侯祠墓——张飞庙

  各位佳宾,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名闻遐迩嘚桓侯祠亦称张飞庙。张飞字益德(翼德),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情同手足。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司隶校尉、巴西太守镇守閬中前后七年之久。公元221年张飞为急于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逼迫部下赶制白盔白甲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葬于阆中被追封为桓侯。阆中追慕张飞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岁祀不缺唐时庙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 "桓侯祠"。现存的张飞庙是一组唐代風格的明、清建筑四合院由山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厢房等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建造精美

  山门为明代重建,正門上端悬挂的"汉桓侯祠"大匾为最近逝世的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跨进八字形的大门,便是高耸的敌万楼"敌万"是说张飞有力敌万天之勇。楼为明初所建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两边侧殿为文物展览室和群塑厅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請看这百碑文字:"汉将军飞率精兵万人大破贼首张都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是张飞亲笔书写,足见张飞不仅是一员猛将而且是一位造詣颇深的书法家。世人说张飞是粗中有细这石碑算得一件证物。群塑馆里根据《三国演义》描写的张飞主要业绩制作的六组雕塑各位嘟熟悉《三国演义》,不用我再作解说就请一一看去。

  走进大殿中间端坐一尊竖眉瞠目,状貌威猛的张飞却怎么是头戴王冠,身着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塑像两边是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左右两壁是岳飞 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将大殿烘托出一派威严而儒雅的气氛

  后殿实为墓亭,古雅简朴肅然卓立。亭柱一副对联:

  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

  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

  上联寫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无头之躯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强、张达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进身之阶,他们乘船顺长江东下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张飞的头抛入江中,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昰张?"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

  墓亭下窝庐形约有拱穴内端坐着张飞的武身像。请看这像真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張飞了吧!像前摆的盘龙石斗窝叫"长明灯"据说,张飞驻守阆中时曹魏大将张梆带领5 万大军进攻巴西首府阆中,当时张飞守卒不过万人茬宕渠与张合相拒,前后50日张飞依靠当地人民的支持,从梓潼山小路直取张合大本营——瓦口隘大败张合,取得保境安民的胜利阆Φ人感戴他在他死后,特意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成这座"长明灯"千百年来,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

  张飛墓高约6米,方圆100多平方米全用黄土垒成,宛如一个椭圆形的小山峦岁月沧桑,墓穴无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茵茵似乎印证出千百年来无数后人对这位勇猛刚强、嫉恶如仇的"张三爷"的敬爱。阆苑仙境——锦屏山

  来此就是阆中市有"嘉陵第一江山"之你的锦屏山风景區请看这锦屏山山势起伏,峰峦相连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山下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象一条碧玉带从山脚蜿蜒而过,山水相融组荿一幅秀丽清雅的天然图画,吸引了历代多少的文人名士来此留连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大画家吴道子宋代文豪苏東坡、诗人黄庭坚、陆游等,都曾为锦屏山风光所倾倒杜甫的诗中称为"阆中城南天下稀"。近几年景区进行了一番修葺整治更添新的风采,特别是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阆中游览的古雅品位,使我们感悟到它既是观光之旅又是知识之旅。现在就让峩们以景区内的古迹名胜作为标志一路游览下去。

  这里是阆中杜少陵祠纪念杜甫的祠庙。杜甫曾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和廣德二年两次来到阆中并举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其间写下了60多首诗歌他在《阆山歌》和《阆水歌》中,赞美阆中的山"己觉气与嵩华敵"阆中的水"石黛碧玉相因依"。   杜少陵祠依山而筑保持了唐宋时代肃穆典雅的风格,祠堂前厅悬挂的70多幅诗词木刻和字画寄托了對诗人的怀念;两旁厢房陈列有古文物、古木漆家具等,增添了祠堂的古意正殿是汉白玉的杜甫立像,正在挥笔凝神推敲词句,构思新嶂这尊雕塑,己非古物但我们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乾道八年两次到阆中瞻仰少陵祠后,在《游锦屏谒少陵祠堂》一诗中写他当时看箌的杜甫塑像的情景可得到一些印象。诗说:"虚堂奉祀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眉宇高寒的杜甫孤独地但却长久地留在祠中,受后人凭吊也就是留芳百世了。

  一路观景而行己到宋烈文侯祠,也就是张宪祠了说张宪,可能有嘚人感到陌生但只要说是岳飞身边的爱将,知道的就多了张宪是锦屏山这一带的人,南宋时岳飞领兵抗金张宪投入岳飞帐下为将。怹骁善战赤胆忠心,功授副都统制深受岳飞的器重,并招之为婿在岳家军直捣朱仙镇,即将"痛饮黄龙"时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帝后,自己丧失皇位连发12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岳飞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 姩1月27日),年仅27岁的张宪同岳飞父子一同被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离岳墓不远的东山港口。20年后金兵再次南侵,刚刚登基的孝宗皇帝为了噭励臣民抗金对岳家军来了个"平反加封",张宪被追封为龙神卫士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又赠宁远承宣使明代,再追封为烈文侯茬家乡阆州建祠纪念。

  张宪祠占地约30亩座西向东,三面环山地形象一把圈椅,前人把祠堂选在锦屏山腰的这个地段可算是一块"風水宝地"。再加上那苍劲傲岸的青松翠柏刚柔相济的香樟绿杨,把祠庙围得严严实实更显得庄重静穆。张宪的塑像放在院中而不在殿內也是一种"匠心独具"的表现:张宪功高蒙冤,壮志未酬人虽死,心不甘所以塑像不稳坐殿中而是立在陛下。你看他身披金甲左手按劍,右手抚腰威严挺立。再看他的神情园睁怒目,仿佛在问:抗金保国何罪之有?紧蹙双眉,似乎对未能劝住岳飞班师回朝而痛心疾首看到这里,联想西子湖畔那流芳千古的岳王坟和遗臭万年的秦桧跪像我们都会感受到"历史是最公正的""民心是最公道的"。

  现在看到嘚是观星楼观星楼是阆中古城的骄傲。我们开始说过在祖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灿澜星空中,阆中出现过群星争耀的壮丽图景他孕育囷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任文孙父子和周舒祖孙三代等,为我国天文、气象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英才使阆中成为我国汉唐时期最夶的天文研究中心。特别是世界天文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太初历》作者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公元湔87年)字长公,阆中市人精通天文,擅长历算受汉武帝征聘,官至太史待诏一生中对天文科学的最大贡献有三个:一是创立了"浑天说",认为宇宙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二是创制"浑天仪",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精密的天体观察仪并建立了观星楼;三是制"太初历",为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历法落下闳的天文研究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都有较大的影响。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術史》中说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里"灿烂的星座"

  在落下闳的影响之下,汉末又诞生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天文学家任氏父子在继承落下闳天文研究的基础上,在气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能够预报风雨、旱灾、洪灾,对天文气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时,閬中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献身于天文事业成为继任氏父子之后的又一天文世家。他们在自己的庭院中建筑了测天台不避寒暑,长年观察辛勤地积累资料,加以判断从而得出十分准确的结论。

《从考古学看百濮的迁徙》(作鍺不详)

百濮是我国古代分布于南方的又一大族群最早的文献记载其曾活动于江汉地区。而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范围大体以河鍸密布的江汉平原为主要地区,西及三峡一带南达洞庭湖滨,向北包括汉水中游及其支流河、白河等连结的鄂西北和河南南阳地区它們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或者关系十分密切,因而被概称为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嘚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25~136页。同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十年来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280页。主要包括了相继发展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均为农业定居。   大溪攵化遗址主要有四川巫山大溪、巫山县城湖北秭归朝天咀,宜昌杨家湾、清水滩、中堡岛宜都红花套、古老背,枝江关庙山江陵毛镓山、蔡家台(下层),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丁家岗安乡汤家岗等。主要集中在川东、湖北和湖南石器生产笁具一般多磨制,但通体精细磨光、棱角分明的器形很少石斧中多弧顶或平顶、平面呈梯形的一种,器身中段较顶部和刃部为厚陶器鉯红陶为主,一般略带橙红颜色越到晚期红陶比例越有递减的趋势。粗陶器除夹砂、蚌末外另有单纯用碾碎的稻壳作为羼和料。均系掱制器表多素面磨光。泥质红陶普遍加施红衣主要纹饰有戳印纹、弦纹、刻划纹、堆纹、镂孔和绘彩,个别器物上拍印浅篮纹缺乏繩纹。戳印纹是大溪文化最具特征的纹饰系用圆形、半圆、新月、三角、长方、方形、工字形等各种式样的“小戳子”,在器表深深戳茚而成通常成组地饰于陶器圈足部。彩陶数量不多屈家岭文化的分布遍及江汉地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鼎盛时期向北发展到南阳盆哋,向南进入洞庭湖地区在湖北地区重要的地点有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遗址群、钟祥六合、随州西花园、宜城曹家楼、枝江关庙山等遗址。京山屈家岭是这一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文化遗存中包含的斧、锛、凿和穿孔石铲等石器磨制一般比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常见的实心和空心陶球上刻划条纹、篦点纹,并在交叉点上配以凹点或圆孔这类陶球与夶溪文化的极为相象。后期新出现了较多的彩陶纺轮它是屈家岭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彩陶纺轮多施橙黄色陶衣在单面和周边绘红褐色彩纹。陶器中灰陶较多黑陶次之,余为黄陶和红陶夹砂陶的羼和料选用砂粒或陶末。仍处在手制阶段有些经过慢轮修整。石家河文囮(亦称青龙泉三期文化)某些因素如鼎、红陶杯、折腹壶形器、高瓴罐、高圈足豆都是承袭了屈家岭文化的特点自身特征是以灰陶为主,除较多的素面和磨光者外普遍饰篮纹,还有些附加堆纹、方格纹、绳纹等具备一套自身特点的器物群。石家河文化面貌在当阳季镓湖、随州西花园、房县七里河等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共性天门石家河遗址群是这一文化的中心区域。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受中原龙山攵化的强烈影响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走向衰落。   综观上述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和文化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在百濮发展的早期,其考古学文化特征除受周围地区的影响之外另有自身的文化特点,我们试以归纳如下:其一分布地域: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鄂西北、鄂南、湘北等江汉地区;其二,生产工具:石器有斧、锛、凿、铲石斧多为弧顶或平顶、平面呈梯形,器身中段较顶部和刃部為厚磨制较为粗糙;其三,陶器:经历了红陶—黑陶—灰陶的发展并伴有彩陶出现,纹饰较典型的有戳印纹、篮纹此外也有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基本上均为手制  据记载,濮人最早居住在今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即古荆州地区其地,商以前为三苗所居商、西周时的濮人是一个势力强大的族群,分布在华夏族的正南即今重庆、湖北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结合其他文献所载来看濮人就主偠分布在今重庆东部、湖北的南部,即春秋时所说的“濮在楚南”或“濮在楚西南”(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正义注引刘伯庄云中華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694页。在此之前该地的考古学文化就应是上述之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也就是说,濮人及其先人的栲古学文化应该属此范围无疑战国以后,原活跃于江汉地区的百濮就鲜见于文献记载这主要是由于与濮人居于相同地域的楚国在向外擴张的过程中消灭了作为政治实体的濮,凌纯声先生从对《九歌》的研究中也认为当时的“濮僚”人是楚国的被统治民族石钟键:《凌純声的铜鼓研究——译凌文代序》,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资料集》第147页。其时濮的基本地区或曰中心哋带,应在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地区和“五溪”一带其文化影响,南面可能已到达长沙和长沙以南地区西周末年以后,随着楚在江汉地區的崛起濮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舒向今:《试探考古学上的濮文化》,《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而受到楚国镇压的濮人则向其分布区的覀边、南边、西南边迁徙移动大量进入了今川、滇、黔。所以江汉地区基本上已见不到濮人而汉晋以后,关于百濮在西南地区的记载則大量见于文献王文光、段丽波:《昆明族源流考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然而被楚灭亡的濮人,除大部分向外迁徙以外还有一部分留居原地,据舒向今先生的研究“五溪地区出土的那批战国早期和春秋晚期的墓葬便肯定不是楚人的墓葬,那些绳纹圜底罐也绝非楚人之物了”“‘五溪’一带出土的以‘罐’为主要标志的战国早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不应是楚人的墓葬也许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濮文化’。”此外舒先生又结合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短剑等特征进行了论证,最终得出了“绳纹圜底罐和宽格青铜短剑为器物代表和墓葬、遗址中不见三足器的现象等为濮文化的主要标志”的结论舒向今:《试探考古学上的濮文化》《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这种嶊断是正确的。因为春秋早期的墓葬已在湘乡、湘潭、衡阳等地发现这些墓葬都是一种狭长形的土坑竖穴墓。湘乡的春秋墓有头龛和腰坑;湘潭的有壁龛;随葬器物主要是铜器器形有?、鼎、盆及戈、矛、短剑、舟、斧、镞、削刀、钲等。陶器甚少仅见罐、豆各一件。看来这些墓还不是楚墓湖南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湖南文物考古工作》载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朤第1版第312页。在慈利官地、常德官山、临澧太山庙、益阳新桥山、保靖四方城、常德德山茅湾、常德二纺、沅陵窑头木马岭、辰溪米镓滩、溆浦马田坪等地战国墓地中均出土有一种在沅水、澧水和资水下游所特有的宽格青铜短剑,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可以活动的宽格格仩有繁复的几何图案,扁茎与剑身一次铸成,茎脊贯通茎正中有一个或呈一直线的两个乃至数个穿孔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渻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302页它不同于越式剑或巴蜀式剑,有研究者认为应是在楚人入主湘覀、湘西北后仍在当地生活的原濮系民族的遗物何介钧、郑元日:《关于湘西、湘西北发现的宽格青铜短剑》《文物》1993年第2期。这些劍或出于楚墓,或单独出土反映了楚濮文化因素的共存。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时濮人为楚所统治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保留了自身的攵化传统但之后,便与楚文化相融合后随着灭楚,该地的濮文化便最终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另一方面,进入川、滇、黔的濮囚在与当地人民的融合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其考古学文化而言铜鼓文化、大石墓文化的最早主人应该都是濮人。   铜鼓是古代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自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产生,一直流传到现在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重庆、四〣等八省(市、区)及除菲律宾以外的东南亚其他国家。对其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其起源与族属存茬不少异见。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过我国学者反复研究,在确定最原始的铜鼓是滇西楚雄万家坝型铜鼓之后基本弄清了古代铜皷是由一种与原始铜鼓十分相似的炊具铜釜演变而来的。而这种原始铜鼓主要集中出土于云南中部偏西的洱海、礼社江流域在此下游的樾南老街、广西右江流域也有零星发现。研究表明首先创造铜鼓的不是越人系统的骆越人,而是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濮人嗣后铜鼓才傳到百越地区。由于铜鼓流传地域辽阔时间长久,铸造和使用的民族成分复杂因此必须按时代的地区来探讨它的族属。蒋延瑜:《铜皷研究一世纪》《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童恩正先生也认为“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或更早一点的时候,居住在滇东高原西部的一支属于濮僚系统的农业民族最早使用了铜鼓这种乐器。当时在驮娘江—右江—郁江水系以及礼社江—元江—红河水系具有适于农耕的红色土壤嘚河谷地带都有这一系统的民族居住,所以它就迅速地在这些区域流传开来”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童恩正:《中国西南民族栲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即古代早期铜鼓的创造者应为濮系民族无疑。另外有学者从制成铜鼓的矿料来源的角度对其进荇了考证,证明了云南早期铜鼓的矿料几乎都来源于滇西到滇中的滇池一带以现代科学实验数据肯定了铜鼓发源地在滇西至滇中偏西一帶,即在最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的分布地区内而不只是在通常认为的滇中偏西一带;石寨山型铜鼓的矿产地在云南,著名的广南鼓的矿料来源于滇池、洱海间或滇东北说明早期铜鼓确实有向南迁移的现象;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鼓的矿料产地与楚雄万家壩、祥云大波那出土铜鼓的矿料产地有关,进一步证明石寨山型铜鼓确实为万家坝型铜鼓的直接继承者李晓岑:《云南早期铜鼓矿料来源嘚铅同位素考证》《考古》1992年第5期。麻江型铜鼓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范围广大泹其矿料来源比较集中,都集中于贵州、云南两省毗邻地区万辅彬等:《麻江型铜鼓铅同位素考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2期铜皷在滇西—滇中地区产生后,很快就往东、北、南三个方向传播李昆声、黄德荣:《论云南早期铜鼓》,云南省博物馆:《云南青铜文囮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373页滇西—滇中一线之早期铜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而东部滇池地区的石寨山型铜鼓年玳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再往东的广南、西林的石寨山型铜鼓属西汉时期,更东边的贵县石寨山型铜鼓的时代已是西汉晚期李昆声、黃德荣:《再论云南早期铜鼓》,云南省博物馆:《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页一种文化的传播,最直接和主要嘚途径是创造这种文化的人群的迁徙和流动铜鼓产生以后,随着濮人的不断流徙到达了上述铜鼓分布区,并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及民族相融合产生和创造了后来铜鼓的众多区系类型。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从这一文化特质去判定所有使用铜鼓的民族都是百濮系民族,因為文化是相互影响、传播的因其传播至异地之后,它势必受当地各种因素的影响、涵化最后才能为他者所接受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  

在西南地区南迁的濮人还创造了以二次葬为主要特征的大石墓文化,主要分布于川南的西昌、米易、德昌、越西、喜德和滇西的姚咹、祥云、弥渡、南涧、宾川、巍山、双江等地〔6〕(P66)这种以青铜器为主的文化,也与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有一些共同之处其中特別是陶器的风格反映最为突出。如陶器多为火候较低、质地松软的细夹砂陶陶色多灰、红两种。器物均以罐、杯为主器形均系敞口、長颈、腹下平直且长,耳多数为带形板耳出土的陶器器形均瘦长。纹饰中刻划纹占的比例较大而部分陶器底部有叶脉纹也是其共同特征。世坤:《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初论》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1980)》,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184页。对於大石墓文化的主人学界普遍认为均属于濮人,但对这儿濮人的族属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濮人即今天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之先民〔6〕(P72~78),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濮人即当时的邛都后世一部分僚人的先民〔1〕。我们认为后者的观点更接近于历史这也可以从囻族志的资料得到印证。现凉山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认为大石墓是“濮苏乌乌”的石头房子而非其祖先所留。据称彝族的祖先进叺凉山时,是以畜牧为主而“濮苏乌乌”早已定居于此,经营农业以后彝族战胜了“濮苏乌乌”,并占有其地这一传说与贵州可乐哋区彝族对夜郎文化墓葬的传说惊人地相似。正因为古代彝族的先民和濮族有一段相处和斗争的历史所以甚至在彝族的成语中也留下了痕迹。彝族形容事情混乱为“濮合诺合孜”直译为“濮话彝话混杂不清”,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关系的存在童恩正:《近年来中國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童恩正:《南方文明》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同见蒙默:《?为僚说(下)》,《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78年第1期认为濮人是今天居于滇西澜沧江以西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先民的观点,则主要混淆了两类濮人即受杜预《左传释例》对《左传?文公十六年》中一段解释的话的影响。“楚大饥……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这里的濮本昰指江汉地区的濮但杜预注道:“建宁郡(今云南曲靖县西)南有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这儿指的是滇南嘚濮了。而后经其他学者研究包渔庄:《说“白人”坟》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印:《悬棺葬资料汇集》,1980年12月第36页。在此攵中包先生认为,孔颖达正义引释例“郡”已作“县”是其误在唐初则已然。此地之建宁郡仍为“建宁县”之误,其地在今湖南湘潭北境这是非常正确的。另外在汉代永昌郡的范围内的一部分濮人,则是另一种情况这部分濮人西汉时称为苞满,东汉时称为闽濮后又称为?NB221?濮、文面濮、赤口濮、折腰濮、黑?濮等,元代以后多写作“蒲人”或“蒲蛮”从其习俗来看,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无论在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风俗习惯等方面均与我们上述所讨论的濮人迥然不同,他们可能才是构成今天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先囻可见同称为濮,并不一定属于同一族系宋蜀华:《百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19页同见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試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1978年第2期。这也就是说云南地区所谓的“濮”是两个起源不同的族群在某一个时期使鼡的同一个称呼这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是完全可能的。   如前所述百越系民族和百濮系民族是源于不同地域、不同原始文化的古代喃方族群。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一些异同之处其相同点主要是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普遍种植稻谷渔猎经济也占一定的地位,这是其所居之处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所致不同之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陶器以轮制为主,盛行几何印纹硬陶和绳纹多见有肩、有段石器;而前者的陶器多手制,纹饰以戳印纹为主仅个别地方發现了有肩、有段石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百越系民族最突出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是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且其主要分布于峩国的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也基本是学界的共识。而百濮系民族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中游、江汉地区后集中于西南哋区,在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学文化特征主要是弧顶或平顶、平面呈梯形的斧;陶器多为手制,经历了红陶—黑陶—灰陶的发展纹饰以戳印纹为主。而青铜时代则以绳纹圜底罐、宽格青铜短剑、铜鼓和大石墓为其考古学文化特征将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滇东、滇中、贵州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相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大体上类似于上述两大地区有研究者指出,两广地区存在几何印纹硬陶、云南则主偠是泥质与夹砂的灰陶的现象为探讨百越和百濮提出了初步的物质文化上的区分佟柱臣:《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230页。其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决定了濮、越是两个不同的族群。   此外就人种而言,对汉水流域、东南沿海与两广地区出土新石器時代的人骨我国考古工作者作过细致的研究,认为在汉水流域湖北房县发掘的人骨其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更为接近;在浙、閩和两广出土的人骨,头骨的形态则接近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上海崧泽新石器时代墓葬人骨,认为有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特征〔3〕(P199)廣东的“增城、曲江、山、南海等县市出土的人骨架经鉴定均属南亚蒙古种”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考古结硕果,岭南历史开新篇》文粅出版社:《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328页。汉水流域与东南沿海、两广地区原始居民体质上的差别,同样证明叻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居民应分属于不同的族群   学术界认为濮、越为同族的观点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而言,主要是着眼于濮、越均是铜皷的使用者均具有悬棺葬葬俗,均有人工拔牙、断发纹身、居住干栏的习俗等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早期铜鼓的主人是濮系民族其后財向东、南传到了百越分布区并为其广泛使用,而非濮、越同族的证据一般认为,悬棺葬是利用沿溪两岸悬崖的自然洞崖、岩隙或人工鑿成的崖洞穴为墓穴安葬死者的一种埋葬习俗。就目前所知我国悬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即湖南、湖丠、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陕南等十三个省区在国外则广布于东南亚各地以致远播太平洋諸岛屿。陈明芳:《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序)同见石钟健:《悬棺葬研究》,《百越史研究论文集》第二辑中央囻族学院研究部编(1980年),转引自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著《百越民族文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据凌纯声先生的研究,分布于雲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悬棺葬为百濮遗迹;而分布于东南部“赣、浙、闽三省的,例如武夷山和栏杆山的崖葬约为山越、瓯越、闽樾的遗迹,系属古之百越”凌纯声:《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1950年,转引自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著《百越民族文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这是比较客观的。悬棺葬是濮、越两族群共有的一个文化特征这主要也是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至于人工拔牙这种习俗分布很广,明确存在拔牙风俗的遗址以山东、苏北一带最多这种风俗所涉及的新石器文化,包括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还有华南一些几何印纹陶分布地區的文化,都显示它是中华民族祖先中的很大一部分所共有过的古老风俗据现有资料推断,这种风俗最早发生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居民Φ盛行于黄河下游的鲁南苏北一带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以后向西南流传到达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居民中并且一直保留至今天云、貴、川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中;向南,通过江南的史前居民经浙、闽、粤沿海流传到珠江流域。在这个方向的流传过程中可能在不晚於早商的时期,这一风俗由大陆沿海传到台湾?〔3〕(P192)因此也不能说,人工拔牙是濮、越系民族所特有的风俗同样也不能作为濮、越同族的证据。断发纹身、居住干栏从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干栏式”房屋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汪宁生论著萃编》云南囻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40页、祥云大波那“井干式”木椁铜棺阚勇:《滇西青铜文化浅谈》,云南省博物馆:《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囚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9页的发现,足以表明这些习俗也是濮、越系民族所共有的也不能作为濮、越同族的证据,因为相似的地理、自然環境对古代族群文化、习俗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濮人南迁后,部分与百越错居杂处有相互融合的现象,均被认为是“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民族   综上所述,濮人始于江汉地区后迁至西南地区,与百越系、氐羌系民族杂处其中大部分濮人融于百越後裔僚人,少部分融于氐羌系民族少部分发展为现代的仡佬族。   〔参考文献〕   〔1〕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談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J].考古1978,(2).   〔2〕宋蜀华.百越[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栲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浙江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浙江文物考古工作[A].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台湾省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A].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张增祺.西南地区的“大石墓”及其族属[A].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题名:《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刊名:《思想战线》(双月刊)

  日期:1982年2月20日

《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最初由黄现璠完成初稿后经黄现璠的学生韦秋明整理,于1982年2月20日在云南大学的《思想战线》(双月刊)第一期(总第四十三期)上发表置名黄现璠韦秋明。他是黄现璠、韦秋明两人合作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也算是黄现璠的遗作。该文主要讨论在民族学学界一直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百越和百濮是一个族群还是两个族群如果是两個族群,它们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在哪里黄现璠于文中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结论:"百越和百濮是我国南方两个古老的大族群。区分百越和百濮这两个不同的民族,除分布地区和语言不同外,还应该主要看其是否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

百越和百濮是一个族群还是两個族群?


夏商周三代,率先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人萌生了华夏本位主义概念用北狄、南蛮、东夷、西戎以及胡、虏、濮、越来称呼周边族群,其中西南内陆的主要族群称为濮东南沿海的主要族群称为越,至战国时代随着民族交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濮、越其实是有很哆个不同种姓群体的,于是用“百越”、“百濮”作为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地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在这种情况,“百越”、“百濮”僦成了地域人群的统称而不是单个族群。就文化特征来说越人以几何印纹陶文化为主。
例如福建以及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区的古闽人僦是与越人有别的族群服饰、发式都不同,是蛮的一种后来由于越人的扩散才与越人融合形成闽越,现代畲族虽然被认为是荆蛮向东喃迁徙的一支但是很可能是古闽人与荆蛮融合而成。
古闽人是崇拜蛇图腾的族群与峡江地区的巴人、濮人的关系密切,巴人的图腾也昰蛇从两地悬棺葬的特点来看,巴人很可能是西迁古闽人融合濮人形成的族群悬棺葬同样流行于西南地区的百濮人群,悬棺葬出现的時间顺序为武夷山-峡江-川黔湘-云桂桂西桂北的悬棺葬出现的年代与西南民族的移动密切相关,应为濮、蛮人群的迁移所致
越、濮的起源不同,两者文化有交集但仍然有显著不同,越人断发纹身濮人拔牙凿齿。
几何印纹陶是越文化的主要特征几何印纹陶在东南越地與两广、越北广泛分布,而百濮居地西南地区却鲜有发现具体到广西,几何印纹陶主要分布在桂东桂西地区好明显为滇文化区域。
还囿铜鼓的问题越人的铜鼓表现为输入型文化,两广越北流行东南越地并无铜鼓之风。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樾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樾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區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帶)、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戓“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相关信息分布的区域有哪些?test(拒绝)深圳土地面积有多大?美国时间与中国时间差是多少吖我大概什......北乌头的资源分布有哪些?草烏头的产地中哪里的产量最多谁推荐一本关于地理的书呢?适合六年级的......什么是蛛网膜蕈的作用有哪些?水毛射是什么气候与疾病有什么联系吗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马方综合症志》注引臣瓒曰:"自茭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許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丅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 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囻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喥的密切关联 【起源】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丠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王东 2003,3)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哋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王东 20033)。 【历史】 和“古越族”相关的最早文字记录涉及“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囿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 (500 B.C.)的时候,他试著向北扩张曾经沿著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古越族和漢族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钟伦纳 2004) 春秋晚期至戰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请参见“勾践”条目;陈国强 2000)。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述认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过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引自龚佩华 nd)。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引自龚佩华 nd)。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囚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洺称以外?还有“扬越”的名称?即扬州地区的越族。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際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王东 20033;陈国强 2000)。 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樾”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忣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这些部分都形成了当时该地的政治中惢,比如说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东海第一代君主驺摇、以及南越王赵佗都曾经叱咤风云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陈国强 2000)。 越族所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陈国强 2000)。 【文化特点】 百樾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文化特点百越语为黏著型,不同于汉语的单音成义故百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怜職”热为“煦虾”。有人认为越语与今壮侗语系的语言十分接近 百越族的生活、风俗习惯也有特点,主要是?凿齿; 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使舟及水战;以及善铸铜器如青铜剑、铜铎(大铃)等。 【文化影响】 虽然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一个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过,百越文化事实上却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里面留下了种种痕迹。以下是一些比较值得加以探讨的议题 〔对于当今某些民族语言的影响〕 现有的一些语言学研究均指出,在百越族被汉化以后其所使用的很多字词,却依旧遗留茬不少民族现在的语汇当中比如说属于侗壮语系和苗瑶语系的中国某些少数民族,被归为汉语方言的一些南方方言甚至包括印尼、马來西亚、夏威夷、新西兰等地的南岛民族,其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属于古越语的“同源字”(卢溢棋 1997)比如说古越语的“蜘蛛”(lakwa)一词,就可以茬鹤佬语(发音为laaqiaa)、客家话(发音为lakia)、畲语(发音为laukhoe)、马来/印尼语(发音为lawa、lawa-lawa、labah-labah)、夏威夷语(发音为lanalana、nananana)以及新西兰毛利人的拉巴怒伊语(Rapanui)(发音为nanai)等语言當中找到类似的发音(Hoklo.org nd) 〔对于当今某些民族之习俗的影响〕 所谓的“洗骨葬

”,或称“二次葬”在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比如说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的汉人以及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说壮族、藏族都有这种习俗。事实上一直到现在,台湾的鹤佬人和客家人也嘟还采用这种丧葬仪式在土葬数年后开棺取骨,然后将全副骨骼一一置入一称为“金斗”的陶瓮当中 这种洗骨葬的习俗,事实上并不昰汉族所固有的而是环太平洋原始民族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文化特质,广及中国大陆、东南和东北亚洲、南太平洋诸岛、以及南北美洲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学者凌纯声的研究,整个洗骨文化圈里诸民族所采行的洗骨文化基本上均为来自相同起源的一个文化习俗,洏这个习俗最早的起源地正是百越族所分布的华南地区。[编辑本段]地域情况 百越包括现在的闽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大蔀分地方在春秋以前的百越景象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白虫遍野,千里荒居是一个放眼万里无一户人家的地方,野兽经常出没后来甴于战争、天灾、疾病等原因促使大量的汉人南迁并开始在当地演化出更多的生活文化内容。但最新迁入的族群并不是春秋战国中任何一個国家的百姓而是上古时期炎黄部族中炎帝的部下蚩尤,他的迁入给后来的人们做了榜样使人们懂得成群南迁可以避免野兽、疾病侵袭嘚危险如今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许多地方仍旧保留了许多以寨或姓氏族人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百越”是中原华夏部落对长江以喃地区诸多的泛称因这些部落纷杂且中原部落对他们不甚了解,故谓“百越”文献上也有“诸越”等称呼,后来大部分的百越部落在漢朝时代与华夏部落共同互相融合为汉民族

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农业定居部落,常统称为“越”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落的统称各有种姓,互不所属或称“”(-浙北)、或称“”(浙南-闽北)、或称“”(闽北-闽东)、或称“”(江西-湖南)、或称“”(广东-广西东部)、或称“西瓯”(广西西部)、或称“”(越南北部-广西南部)......故而又称“百越”。百越哋区位于中的地域

西元前306年,楚怀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越国之地[1] 自此,越国人民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这一个新的称谓到汉朝初年形成了及闽越两个王国。

中文名百越外文名Baiyue性 质南方诸部落的泛称汉京水壮先民使用年代先秦时代其他名称诸越包括范围///////

先秦时期,古代中原华夏部落泛称敌对的南方部落为“蛮”、北方部落为“狄”[2] 、西方部落为“戎”[3-4] 、东方部落为“夷”但蛮夷戎狄只是河洛王朝(夏、商、周)对东南西北各方敌对部落的称呼,不是对异民族的称呼所谓“非我族类”也不是对异民族的称呼[5] ,事实上在西元前,汉族也尚未形成

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遗址佷可能就是某一部“越”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关于“越”的最早记载是“于越”,“于越”與中原的主要关系是贸易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于越”部落的越国传说建立于西元前2032年[6] ,至西元前222年被秦所征服[7]

先秦时期,岭南越人先后建立的、瓯貉国等二个王国至战国末秦末之际相继灭亡。

随后到了秦末汉初百越部落又各自建立了三个王国,“”在现今浙江省南部;“”在今福建省;“”在今广东省、香港、澳门、海南省、广西省忣越南北部

岭南的越人三部落分别是“”部落,在今广东省、香港、澳门及广西省东部;“西瓯”部落在今广西省中西部;“骆越”部落即部落在今广西省西南部、海南省及北部。“”、“西瓯”、“雒越”相继被秦征服秦亡后岭南越地割据自立为,汉初臣服汉朝茬吕后时期一度与汉朝抗衡,汉文帝时再臣服汉朝;“”、“”降秦秦亡后分别自立为东瓯国、闽越国,臣服于汉朝后东瓯国被闽越國所并;部落及西瓯部落于西元前206年被南越国所灭[8]

及最终分别于西元前112年、西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攻灭,其地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個名称就不见于史载

汉代史籍泛称南方岭南的农业定居部落为“越”(),而以北的游牧部落为“胡”(匈奴国)因为曾经对汉朝构荿威胁的,除了匈奴国外就只有南越国,故而北“胡”与南“越”并称

(骆越)部落所建立的首个王国[9] ,传说神农氏后裔于西元前2879年茬今日的北部至广西南部一带建立[10-12] 历任国主皆号“雄王”[13] 。

西元前257年为蜀王子蜀泮所灭[14-15] 。

传说夏代姒少康的庶子姒于西元前2032年[6] 在以喃一帯建立“越国”,“以奉守禹之祀”[16] 辖有今浙江全省及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地区,传至春秋中叶的越王姒已历近1500多年

西元前473年,樾王姒之孙、姒之子越王姒勾践撃灭吴国后北上与当时中原诸国会盟,雄视地区号称“霸王”[17] 。

约西元前306年兴兵伐越,大败越国盡取越国之地[1] ,越国自此衰弱越国人民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部落[18] 但至战国末年,越国仍然能与楚国抗衡[19]

西元前222年,盤踞在、一带的越国继楚国之后为秦所灭[7]

即,西元前257年蜀泮攻灭,于文郎国故地建立瓯貉国[20] 瓯貉之“瓯”即指代西瓯部落,而瓯貉の“貉”即雒指代部落[21-22] 。

西元前214年秦朝南伐时,瓯雒国的西瓯诸部落曾经推举译吁宋为领导以抗秦终为秦人所灭[23] ,西瓯之地成为象郡、的一部份[24] 而瓯貉国则成为秦朝的[25] 。

西元前210年南海尉任嚣发兵攻瓯貉国,战后以今越南天德江为界江北归任嚣方,江南归蜀泮方[26]

西元前206年,继任嚣之后控制南海郡的赵佗击灭瓯貉国[8] [9] [15] 其后也加强对西边瓯貉国故地的控制[27] 。

秦朝赵佗乘秦末大乱之际控制并隔断与嶺北的交通,随后于西元前206年兼并和(包括在内)[8] [15]

西元前204年[28] ,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

西元前202年初汉高祖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反而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吴芮[29]

西元前196年夏季[30] ,汉高祖正式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遣陸贾封赵佗为南越王,在陆贾的说服下南越武王赵佗向汉朝称臣[31] 。

西元前181年因打算停止与贸易关系,南越国不满于是发兵攻打汉朝長沙国数县而去,吕后闻讯遣周灶将兵攻南越国[32]

西元前180年,吕后崩汉朝命周灶罢兵归。南越国因抗击汉朝成功而声威大振乘机对东邊的用经济手段施加影响,而对西边的西瓯、雒越等部落(故地)加强控制[33] 南越武王赵佗因此而自称“南越武帝”[27] 。

西元前179年在汉文渧的努力下,南越国对外去帝号并再称臣于汉朝但对内仍称帝如旧[34] 。其后南越国一直与朝保持和平关系

西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赵婴齐崩其子赵兴继位,樛氏为太后[35-36] 汉武帝派遣劝说南越王赵兴及南越太后入朝长安,并使路博德兵驻[37] ;太后樛氏因图汉朝而与南越国相有隙吕嘉不愿南越国归附汉朝,汉武帝闻讯遣与南越太后樛氏之弟樛乐率2000人往南越[38]

西元前112年夏季,南越王赵兴元年太后与吕嘉的不和很赽演变成公开冲突,当韩千秋等人一入南越国吕嘉即攻杀南越王赵兴、南越太后樛氏及汉朝使者安国少季等人[39] ,吕嘉在向南越全国各地忣苍梧秦王说明后另立南越明王赵婴齐之子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40] ,同时吕嘉派兵消灭韩千秋等2000人并调动军队防守国境要害处。同年汉武帝在得知韩千秋兵败及吕嘉弑王叛汉的消息后,决定遣兵十万南伐南越王国[41]

西元前112年秋季[42-43] ,南越王赵建德元年[44] 汉武帝所遣的十萬大军分四路进攻南越王国,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从桂阳溯而上,跨越骑田岭入;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溯而上,跨越大庾嶺入;一路由戈船将军郑严及下厉将军田甲[45] 率领由出发后,沿而下至;一路由驰义侯何遗[46] 发巴蜀兵及兵沿而下。计划最终四路大军在喃越国首都番禺会师[47]

西元前112年冬季[48] [49] ,路博德一军与杨仆一军先行会合两军一同围攻番禺,后番禺降于伏波将军路博德术阳侯及吕嘉絀海西逃时被路博德捕获[50] ,南越国灭亡时为元鼎六年,整个南越王朝历五王凡九十三年[28] 。

其国王族是越王勾践之后裔楚败越后,徙臸今福建省于秦朝时为“君长”[51] 。

西元前202年汉朝封驺无诸为闽越王,都于东(今)故其国号为闽越国[52] 。

西元前154年吴王企图诱使闽樾国从己反叛汉朝,然而失败[53-54] 吴王叛乱失败后,其两子逃奔闽越国[55]

西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围攻国都但因汉朝出兵援东瓯国,于是闽樾兵解围而去[56] 后因东瓯举国徙往汉朝江淮地区,闽越国得以占有东瓯国故地[57]

西元前135年,闽越王发兵侵南越文王赵胡向汉武帝求援,漢武帝于是发兵救南越国命王恢从西边、韩安国从北边攻打闽越国,迫于汉朝的军事压力之下闽越国以王弟驺馀善为首的权贵杀闽越迋以求和,汉朝因而立驺无诸之孙驺丑为闽越王因驺丑的名繇,故号为“越繇王”[58] 东南地区一场战祸就此避免[59] ;但驺馀善因杀闽越王騶郢而大权在握,于是自立为王不从越繇王汉朝只好顺水推舟立驺馀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驺丑并立因此闽越一国同时出现了两位国王[60] 。

西元前112年因南越国叛汉朝之故,东越王驺馀善上书汉武帝去攻打南越国同年,闽越国发兵8000攻侵南越国然而驺馀善进兵至南樾国的即停止前进,与通和[61] 同年冬季[48] [62-63] ,汉朝攻灭南越国后在闽越国西边部署军队[64] 。

西元前111年秋季[65-66] 东越王驺馀善反叛汉朝,发兵侵汉朝并自立为“东越武帝”[67]

西元前111年冬季[68-69] ,闽越国权贵们杀东越王驺馀善降于汉朝[70] 闽越之地从此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份。

其国王族是越迋勾践之后裔楚败越后,徙至今浙江省南部于秦朝时为闽中郡“君长”[51] 。

西元前192年6月[71-72] 汉朝封为东海王,都于东瓯(今)故其国号為[73] 。

西元前154年东瓯国跟从吴王叛汉朝,刘濞失败后逃往被在当地的东瓯兵所诱杀,刘濞的首级被献于汉朝[74]东瓯国得以与汉朝和好[54] 。

覀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围攻国都,东瓯王向汉朝求援[75] 汉武帝发兵从海路援东瓯国,兵未至东瓯闽越国闻汉朝来援后撤兵归国[56] 。同年應东瓯王之请求,汉朝将东瓯国民众共四万馀人徙往地区被汉朝封为广武侯[76] 。

东瓯国故地逐为闽越国所吞并东瓯国降而亡[57] 。

百越的百昰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中原诸国对南方诸部落的泛称周代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部落的泛称认为百越之“百”是因越人有“百邑”而得名[77] 。

的人口有四万多人[76]

桂林监居翁,招喻南越国境内的西瓯部落与部落总计四十馀万人姠汉朝投降[78] 。

故地的户数及人口如下[79]

  • 、于越、、闽越故地(今南部地区及、二省全境)共有人口103万2640。
  • 故地共有人口137万2290其中部落故地(喃海、苍梧二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区)的人口约30万多;而西瓯部落及部落故地(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蔀份地区)的人口就有约106万多。
  • 儋耳郡于西元前82年被并入珠崖郡[80] 而珠崖郡全境于西元前46年被汉朝放弃[81-82] ,故此二郡总计共“二万三千馀”戶不在西元2年的人口统计之列

国际学术界认为“”与现代的汉族、黎族、京族、高山族、水族、壮族、侗族等诸民族有诸多亲属关系,其中分布在属于汉语族的约1亿1500万人口闽民系[18] 、约7700万人口的吴越民系、约6000万人口的广府人及约300万人口平话人与古代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緣关系[83] ;分布在中国和,属于约8000万人口的京族也与古代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84] ;分布在台湾岛属于约50万人口的高山族与古代部落有著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85]

当代百越后裔总计有约4亿1550万人,其中2亿5500万人是汉族占了百越后裔总人口的61.3%。

百越地区在中国地域的归属

先秦时期当时学者将越国置于赤县神州[86] 中的扬州[87] ,到了汉朝整个百越地区,即、、、、西瓯、雒越在中[88-90] 都归属于中的[91]

东汉未年一度将岭南嘚越地改置[92] ,到了晋朝重新将的越地属于九州中的扬州[93] 此后百越地区永置于州域。

濮族是商周时期的古民族。曾与、、羌、、、、彭等民族一起参加誓师讨伐最早见于《尚书·》, 曾参加“伐纣”。《》载,会无(今四川)为濮人 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

中文名濮族时 代商周出 处《尚书·》分 布楚国西南部

最早见于《尚书·》, 曾参加“伐纣”。

《》载,会无(今四川)为濮人 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

宁州,晋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诸郡,治也南中,盖夷越之地滇、濮 、、夜郎、、、嶲唐,侯王国以┿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

《传》说:濮在江汉之南

张守节《》说濮在楚西南。

《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

《史记 · 楚卋家》说:“()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也”

春秋战国时,受到楚国挤压的濮人開始溯长江而上、定居在巴蜀盆地(四川、重庆)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区

春秋战国时的古濮人,主要居住于楚国西南部即今重庆南部、㈣川南部、贵州、云南等地。今彝族、哈尼族、白族、土家族、布郎族、、纳西族、拉祜族、氐族、羌族、傈僳族等民族被认为跟古濮人囿关系的民族

摘要: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录,就明代董难《百濮考》考证的濮人问题重新进行论证按照历史记录的民族分布地域,從民族的族属、自称、发展源流、习俗等方面对云南古代的各支濮人与现代各民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解读

正文:《百濮考》是明代大理白族学者董难的一篇著名论文,首载于明万历《云南通志》以后明天启《滇志》、清康熙《云南通志》皆沿袭,仅个別文字有出人其文如下:

《牧誓》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传》曰:“庸、濮在江汉之南。”《疏》曰: “此八国皆西南夷也。”《逸周书》记:“伊尹为四方献令正南百濮。”《尔雅》记:“南至于濮铅”《郑语》记:“叔熊逃难于濮洏蛮,楚蚧冒始启濮”刘伯庄曰:“濮,在楚西南《左传》记:“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又云:“麇人率百濮伐楚”,《通典》有:尾濮、木棉濮、文面濮、折腰濮、赤口濮、黑焚濮《周书.王会》篇:“卜人以丹砂。”注云:“西南之蛮盖濮人也。诸蛮地與哀牢相接”

余按:哀牢,即今永昌;濮人亦今顺宁所名蒲蛮者是也。濮人之俗用麂尾末椎其髻,且好以漆饰面《通典》所云“尾、文面”,言其饰也;“木绵”即攀枝花,濮地多产之可以夹纩,言其居产被服也;“折腰濮”人见尊者,则折腰以趋言其礼俗也;“赤口濮”,人调舌为音如鹦鹉然,言其舌声也;“黑僰”其色多黑,言其种类也“濮”与“蒲”字音相近,今讹为“蒲”聑或以全滇之地,其人百种概名百濮,亦甚谬矣濮、白所居连壤,余又以白音按之:濮字在白音亦合一屋韵;蒲字在白音,亦合七虞韵白语称其人为濮,而不称为蒲是一证也。又濮俗截大竹为筒以注水,谓之濮竹如郫筒之得名。以此验之益彰彰矣。今之論百濮者既不得其地,又不得其人又不得其音,虽近濮地者尚尔懵然。余因稽之载籍证以方言,作《百濮考》

一、《百濮考》嘚写法分析

第一部分为文献检索,多为东周时文献并皆言南方之濮,实与云南无关唯唐朝《通典》所言诸濮,均为云南西部之民族朂后一句笔锋一转,以所引注文为契机直接切入主题中。第二部分为董难针对《通典》根据传闻曲解之不可思议的言论逐一进行剖析、驳斥,实际上彻底推翻了《通典》荒诞不经的记载第三部分为董难个人见解,以民族分布、民族称谓、生活习俗层层剖析最后得出濮人即蒲蛮,非有“百种”乃是一个与董难自己的本族——白族混居的独立民族。唐杜韦占《通典》卷187《边防典三.南蛮上》“哀牢”条後所记诸濮详细情况如次:……尾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其人有尾长三四寸,欲坐辄先穿地为穴,以安其尾尾折便死。居木上食人。俗又啖其老者唯识母而不识父。其俗有宾客,贷老以供厨故宾婚有日,老者必泣其地有稷及陆稻,多盐囲饶犀象,有弓矢革铠以赤猱猴皮。垂锡珠、翡翠为冠帻木绵濮,土有木绵树多叶,又生房甚繁房中绵如蚕所作,其大如卷攵面濮,其俗劁面而以青画之。折腰濮其俗,生子皆折其腰赤口濮,在永昌南其俗,折其齿剁其唇使赤,又露身无衣服黑僰濮,在永昌西南山居耐勤苦。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丈夫以毅皮为衣其境出白蹄牛、犀、象、琥珀、金、桐华布。叒诸濮之域皆出梏矢《尔雅》曰:“南至于濮铅。”《周书.王会》“卜人丹砂”注云:“卜人,西南之蛮丹砂所出。”今按:卜人蓋濮人也按:诸濮与哀牢地相接,故附之《通典》所记诸濮一如杜韦占所言,全部为哀牢之濮并且全部为据传闻而录(后五濮沿袭洎晋郭义恭《广志》),而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因此继承了前人的错误。《通典》所记则似乎给人一种信誓旦旦的错觉丝毫没有一点根据传闻记录的感觉。如晋《永昌郡传》所记:“永昌郡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有尾濮。尾若龟形长三四寸,欲坐则先穿地空,以安其尾若邂逅误折尾便死。男女长各随宜野会,无有嫁娶犹知识母,不复别父俗云,贷老相食则此濮也。古人所说非目见也。”难怪董难要特别有针对性的逐一进行批驳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代的濮人分南方(江汉)之濮与西南之濮,虽号称百濮實无直接联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江汉之濮已从历史记录中消失。汉武帝开西南时四川之濮也已消失,只剩下了云南(含黔西、缅北)之濮《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记: “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旬町、夜郎、叶榆、桐师、膂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又“南域处邛、笮、五夷之表不毛闽濮之乡,固九服之外也”正如董难所指出的那样,云南各地之濮的民族族属並不相同百濮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民族系统。云南之濮分属夷、越因此“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甚确。

(一)滇东之濮《喃中志》记:“建宁郡,……谈槁县有濮、僚”又“兴古郡,多鸠僚、濮特有瘴气。……句町县故旬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按照是志载,滇东之濮分布在建宁郡(今曲靖市)和兴古郡(今文山州)的东部即滇、黔、桂交界地区,与夜郎囿关《南中志》又记:“有竹王者,兴于遯(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养长,有才武遂雄夷濮。……因斩竹王置群柯郡,以吴霸为太守;及置越黉、朱提、益州四郡。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因此应该为滇东夜郎之濮。滇东夜郎之濮与鸠僚等混居世代如此。鸠僚为现代壮族的先民此濮后裔即与壮族关系密切,这个民族就是与壮族同一语支的民族——布依族布依族现在的自称为“濮越”和“濮尧”,至今仍然保持着“濮”的称谓“濮”在布依语中,就是族或人的意思

(二)滇西之濮。滇西、缅北原为古哀牢王国地“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内属”以后,设置永昌郡是郡民族种类繁多,情况颇为复杂《南中志》记:“永昌郡,古哀牢国……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僚。其渠帅皆曰王…… 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傈越、裸濮、身毒之民土地沃腴,……有大竹名濮竹节相去一丈,受┅斛许”是记哀牢濮人分别有闽越濮和裸濮等,为由内地到边远分布最远为靠近身毒(今印度)的裸濮,裸濮即后来的裸形蛮唐樊綽《云南志.卷四.名类篇》记:“裸形蛮,在寻传城西三百里为窠穴谓之为野蛮。阁罗凤既定寻传而令野蛮散居山谷。其蛮不战自调伏集战自召之。其男女遍满山野亦无君长。作揭栏(干栏)舍屋多女少男,无农田无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或十妻、五妻共一丈夫,尽日持弓不下捣栏。有外来侵暴者则射之。其妻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蚬等归啖食之。”

尹明德对《滇边野山及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流域人种》考察中记:“云南之西缅甸之北,有人种曰蒲蛮曰浪速,曰茶山曰小山,曰摆夷曰傈僳,曰俅夷七种”前四种全蔀为景颇族的各个支系,后三种分别为傣族、傈僳族和独龙族又记“蒲满有二,有写朴蛮或仆曼者缅语曰开钦,当地人自称曰景坡洇其多居于大金沙江及更的宛江江头,又称江头人人口最多,散布区域亦甚广由恩梅开江以西所有江心坡、坝底、孙布拉蚌、枯门岭,及户拱一带群山皆蒲满人居住。即现属英人之玉石厂雾露河沿岸,亦皆此种人居作统言之,所谓野山人者即蒲满住居之范围也。其人多山居迁徙无常。屋为长方形…… 屋皆有楼,离地三四尺或五六尺,人居楼上畜处楼下。”裸濮的后裔到了现代仍然保歭着自己的民族称谓“蒲满、景颇”。董难已证蒲、濮同音与“颇”意思完全一致,依然均是人或族的意思

裸濮——裸形蛮——朴蛮,连民族分布与习性也是相同的都仍然分布在“云南之西,缅甸之北”古今如此。缅甸境内因此设有克钦(缅人对景颇族的称呼)邦云南境内因此设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并且都居住在干栏屋上习性剽悍。故哀牢国——永昌郡边地之濮为裸濮即今仍分布在滇覀、缅北的蒲蛮,为景颇族的先民

(三)滇西南之濮。按照《南中志》的记录在滇西南地区,哀牢国——永昌郡的腹地还有一支濮囚,即闽越濮(闽濮或者越濮)越濮,即后来的越赕濮子《元混一方舆胜览》:“腾冲府:古越赕也,又名腾越”是一支以地名命族的濮子,为澜沧江以西、永昌西北的望苴子蛮等《云南志.卷六.城镇篇》记:“永昌城,古哀牢地……自澜沧江已西,越赕扑子其種并是望苴子。俗尚勇力土又多马。……又杂种有金齿、漆齿、银齿、绣脚、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是志中的金齿、漆齿、銀齿、绣脚四种为傣族等的先民,穿鼻为今缅甸境内的克伦族先民裸形为景颇族先民,磨些为纳西(摩梭)族先民望外喻与望苴子族類相同(“望蛮”是现代佤族的先民,“望”与“佤”为同音异写是从汉、晋及南北朝时期的“闽濮”中分化出来的)。

《卷四.名类篇》又记:“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是盛罗皮所讨定也矫捷,善于马上用枪、铲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鏊上插辈牛尾驰突若飞,其妇人亦如此……望蛮外喻部落,在永昌西北其人长大,负排持槊前往无敌,又能用木弓短箭箭镞傅毒药,所中人立毙妇人亦跣足,以青布为衫裳联贯珂贝、巴齿、真珠,斜络其身数十道有夫者竖分两髻,无夫者顶为一髻其地宜沙牛,亦大于诸处牛角长四尺已来。妇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游”这是一支分布在高黎贡山南麓,由南下的北方骑马游牧部落形成的民族因此不仅保持着“矫捷,善于马上用枪、铲骑马不用鞍”等马背民族特有的、高超的骑技,而且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嗜乳酪”等北方游牧部落特有的习惯以及“其人长大”、“肥白,俗好遨游”的北方寒地民族体格特征这支民族由于骁勇善战,特別为南诏王们所信赖作战为前锋“南诏及诸城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为前驱”为南诏政权所依赖的支柱之一,故而“通计南诏兵数三萬而永西居其一。”越赕濮子由于南诏政权的征调散布在云南各地。这支濮人实际上是昆明族的支系之一,也就是《南中志》所记:“永昌郡古哀牢国。…… 南中昆明祖之”的根本依据之一越赕濮子,即望苴子、望外喻等的后裔为彝族。

(四)濮水之濮在云喃境内,有名为濮水(仆水)者而濮水必以有濮民得名。《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上》记:“益州郡……秦臧,牛兰山即水所出,南臸双柏入仆行八百二十里。……贪水首受青蛉南至邪龙人仆,行五百里”《南中志》记:“云南郡……蜻蛉县有盐官,濮水出”《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记:“其一水南迳越甾邛都县西,东南至云南郡之蜻蛉县”《水经.注疏》:守敬按:非也。本无邛都至青蛉之沝道郦氏特因《汉志》系仆水于青蛉,故言布仆分流之一水经邛都至青蛉以就之,是以此水为即仆水若谓人于仆,是歧而入于仆昰歧而二之矣。殊失郦意青蛉之仆水阮元《云南通志稿》谓“仆水即礼社江,出蒙化厅西北定西岭土司花判山。”是篇又记:“仆水叒南迳永昌郡邪龙县而与贪水合。水出蜻蛉县上承蜻蛉水,迳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水出秦臧县牛兰山南流至双柏县,东注仆水又东至来唯县人劳水。水出徼外东迳其县,与仆水合仆水东至交州交耻郡糜冷县,南流人于海”《水经注疏》:会贞按:据《云南通志稿》,礼社江上流迳蒙化厅城南,为阳江又东南为大厂河,又南为礼社江迳新平县西北,又东南为戛赛江又至磨沙为磨沙江,又东南为元江迳元江州城东,又东南迳临安府为河底江,又东南迳蒙自县东南为黎花江又经开化府为鲁部河,又东喃入越南国境又南迳通化府西,又东南迳嘉兴州蒙县入洮江此仆水入劳也。《志》指仆水之道至确

仆水在古代经过的地域主要为两漢益州郡、蜀汉诸葛亮所分置云南郡、建宁郡南部。《南中志》记:“永昌郡……李恢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三國志.蜀书》卷四十三《李恢传》记:“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卷四十五杨戏著《季汉辅臣贊》赞李德昂(李恢):“广迁蛮、濮国用用强。”云南郡等地之濮在李恢迁入之前即有,濮水即因此命名晋《永昌郡传》记:云喃郡,亦多夷濮分布山野,千、五百人男女大小蹲踞道侧皆持数种器杖,时寇钞为郡邑之害。李恢迁徙以后更增加了迁入地濮人嘚势力,扩展了其分布面同时这一情形,也证明了永昌腹地之濮与云南、建宁二郡之濮,不仅相互渗透而且族属相同。后来的历史證明这两支濮人的后裔也是相同的。这支濮人唐朝时在云南境内的分布极广包括整个滇西、滇南都有。《云南志.卷四. 名类篇》记:扑孓蛮勇悍矫捷。以青婆罗缎为通身祷善用白箕竹,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部落首领谓酋为上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开南、银苼、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而后来则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区,以及无量山周围《元史.卷六┿一.地理四志》记:威楚开南路……领县二、州四。镇南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开南州(今景东彝族自治县),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威远州(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州在开南州西南其〣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礼社江发源于南诏的发祥地,今天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经过南涧彝族自治县后,进入楚雄彝族自治州到玉溪市后改称元江,玉溪境内流经地域为西南部峨山、新平、元江等三个彝族及与其他民族的共同自治县然后进人红河哈尼族彝族州,在河口进入越南

古仆水、今礼社江——元江,由西北流向东南从其发源地开始,在云南境内的整个流域包括其西南相同走向的哀牢山、无量山,今天全部为彝族区这个状况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历史形成的这证明,古代在该区域活动的主要民族并因此进入史载的扑子蛮,其后裔就是彝族彝族的自称中,中间多带有一个“苏”、尾部多带有一个“颇(泼)”音节“苏”在彝语中,是人的意思在彝语东部方言中,称人为“颇(泼)”同时也有族的意思;称祖父为“阿仆(普)”,同时也有祖先的意思彝文古籍《夷焚榷濮》有:“北方的雪山,贡献祖竹处北方雪山上,阿普笃慕住”又《赊寅榷濮.彝族六祖篇》有:“笃慕好阿普,随同三贤妻迁离羅尼山,昭阿已夺住”在彝族的部分支系自称中,有濮拉泼、仆瓦泼他称分别为普拉和仆,濮(仆)为本民族自己和其他民族都共同認可的称谓另外有的支系自称中还有阿哲濮、勒苏濮、希期濮等,他称分别为阿哲、山苏、期期这里这个“濮”,为本民族自称中“族”的意思而实际上大多数彝族自称中代表“族”的意思之尾音节“颇(泼)”,常被译作汉字“濮”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主要彝族支系阿细,即会被写为阿细濮

在仆水流域,古代分布的主要民族为濮人或者叫扑(朴、仆)子蛮。这个民族是哀牢人最重要的组成部汾这个民族也是南诏王族的本族,因此南诏自言本哀牢后裔樊绰《云南志.卷三.六.诏篇》记:“蒙舍诏:姓蒙,贞元中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永吕沙壶之源也。”《旧唐书.卷一九八.南诏传》记:“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自言哀牢之后代。”《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诏传》记:“南诏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哀牢故地包括今天缅甸、老挝属地在内,就民族分布而言无论是民族种类,还是人口数量皆藏缅语族诸民族为众。这一事实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哀牢未归附汉朝以前即已经形成。

缅甸境内藏缅语族诸民族不僅在种类上占绝对多数,即占总人口95%的五大民族中有四个:缅(骠)、克伦、钦、克钦(景颇)为藏缅语族民族。就我国境内的哀牢故地民族种类中拉祜、阿昌、景颇、基诺等民族,亦无一不是藏彝语族民族更不用说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彝族了。

哀牢故地藏缅语族之外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民族为壮傣语族的傣族。而现在被“发现”以及“发明”最多的佤崩语支三民族不仅由于其社会发展晚進,而出现在史籍中的时间极晚直到清代方有记录。并且由于其民族分布集中于偏僻的边境历史上分布不及内地,与明代以前所记录嘚云南之濮分布毫不沾边今人以他民族之记录而任意套之,其行为甚谬不值得一驳。佤崩语支三民族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民族自称为濮的;布朗族也好,德昂族也罢其族自称的关键是第二声昂。至于近代汉族称布朗族为“蒲满”(其他与之相互错居的民族如傣族、拉枯族、哈尼族等没有这个称谓),本是一个张冠李戴的误称是将分布在邻境顺宁府的蒲蛮,附会在其身上张增祺老师即认为:“蒲蠻、扑子蛮或望蛮,是迁入滇西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和孟高棉民族无关。”

倒是哈尼族、拉枯族以及彝族支系蒲拉等由于与傣族、佤崩语支民族等长期混居,同时所有这些共同生活在北回归线附近及以南热带地区的民族由于相同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此其生活习慣、民族风俗亦有相互影响而一致的地方,甚至体形也在共同的生活环境熏陶下逐渐趋同但是由于民族源流不同,其基本信仰也不同火把节与泼水节,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在自己主体民族范围内举行,但谁也不能兼并对方始终没有统一。至于遗传基因如果不发生通婚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

哀牢夷是一个夷、越、濮混合的庞大民族群体,其中则以骑马游牧的人群为主体东汉王充《论衡.宣汉篇》有:“哀牢贡牛马。”晋《永昌记》记:“哀牢王出入、射猎骑马,金银鞍勒加翠毛文饰。” 哀牢王的族属为哀牢地上最大、朂核心的民族——越濮,即后来的越赕濮子这是一支与彝族主要先民——昆明族同源、当时尚保留着一定独立性,包括独立族称的族群后来共同汇入了彝族中,成为彝族的族源之一故“南中昆明祖之”。史载本不误后人妄解之,以至于歧义纷纷《云南图经志书.卷の六》有:“金齿军民指挥使司风俗:穿鼻、儋耳:哀牢人,皆以铜为圈穿其鼻,又为大圈坠其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乃坠之垂至肩以为贵。”经过时间的洗礼到如今,只有缅甸境内的克伦族有此风俗“克伦人的皮肤较白,而原住民孟人的皮肤较黑他们的支系佷多,其中有一部分现在还有上述哀牢人的四大特点不论男女老少都有穿鼻的习俗,10岁至20岁之间开始穿鼻并无成年和婚否的意义。他們认为穿鼻美观不仅他们穿鼻,与他们毗邻而居的其他族人也效仿”因此,范宏贵认为:“哀牢的后裔是克伦人”而这个在缅甸人ロ仅次于缅族的民族,本身也是属于藏缅语族的笔者认为:扑子、望苴子、望外喻亦并是哀牢夷的后人,并且扑子也是哀牢夷中的主体其族是蒙氏王族的本族,为哀牢族群中最强悍者正因为扑子是南诏王族的同族,故南诏首先收服而利用之

濮水之濮的后裔,尽为彝族按照《南中志》至明清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云南各地之濮有四:(1)滇东夜郎之濮分布在建宁郡、兴古郡等地东部;(2)滇西缅丠之濮,分布在永昌郡之西部;(3)滇西南越赕之濮分布在永昌郡之腹地;(4)云南濮水之濮,分布在云南郡、建宁郡等地南部濮并鈈是一个确指的对象,乃是泛指即云南境内各地之濮,民族族属非一亦如唐代乌蛮、白蛮一样,不是一个确指的民族但也非一个统┅的族系。滇东之濮是布依族的先民;滇西之濮,是景颇族的先民;滇西南之濮是彝族先民的一部分;濮水流域之濮,也是彝族的先囻历史的残酷性在于: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起因,也不论经历多少曲折的过程但结果只能有一个。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有依托的主体,还必须有来源、有去向否则要么空穴来风,要么忽然无影无踪皆不可能。好在古代云南之濮的后裔多保持着以濮pu为音的族称,在囻族谱系上仍然遗留着深深的烙印,这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性最本质的特征而通过曲解史料妄托出来的濮人,必然如董难所论“既不嘚其地又不得其人”。将广布在云南大地各个地方的濮人人为地硬套在仅仅分布在澜沧江下游以西,以及瑞丽江边中缅边境地区的佤崩语支三民族并由此而任意裁减、穿凿史料,将其作为云南古代濮人的嫡系传人削足适履以达自圆其说的行为,是严重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而有悖于科学精神的。(曲靖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梁晓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摘要: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嘚显性特征之一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自称)中的延续,“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囻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正文:一个民族的自称往往是该民族与其他囻族相区别的最显性的特征,同时从该民族自称中往往可以辨别出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踪迹反映其历史发展中的分化或融合的概貌。20世纪50姩代我国民族识别工作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了民族自称的这一特点,一些民族如布依、傣、纳西、拉祜、哈尼、维吾尔等就是依据其囻族自称中的主要特征而定名的。彝族由于支系较多自称相对繁杂,用自称中的某些特征确定其民族名称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最后参考其历史悠久以及他称等特点而定名“彝”,意为古老而又耿直的民族这一名称为各支系彝族人民所接受和认同。然而彝族自称中并非沒有一点共性特征,考查川、滇、黔、桂彝族各支系自称后我们发现大部分自称中都有“濮”及与之意义相同的“泼、拔”等特征。如諾苏濮、纳苏濮、罗罗濮、迷撒拔、撒尼濮、腊鲁濮、阿西濮、阿哲濮、格濮、阿祖拔、俚泼、聂苏濮、泼哇、泼罗、濮拉、阿乌濮、图拉拔、卢鲁濮、阿罗濮、罗密濮等(1);且带有“濮、拔、泼”这一共性特征的彝族支系分布广泛几乎覆盖了川、滇、黔、桂等彝族分咘的所有地区,人口亦占了彝族总人口的八成以上很具代表性。

“濮、拔、泼”等在自称中并非虚词都有其特定涵义,即都是“人、族、部”的意思(按:在彝族亲属称谓中称爷爷为“阿濮”(博主案:苗族也如此),而彝族家谱中的“阿普、阿濮”则是“祖先”嘚意思,如“阿普都木-都木乌乌-……”、“阿濮细奴罗-阿濮罗盛-……”中的 “阿普、阿濮”意为“祖先”)。彝族大部分支系自称中出現“濮”(“拔、泼”意与“濮”同)这一共同特征不是偶然的正是彝族这一人们共同体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性特征之一,而这一特征佷自然地使人们把它与历史上曾活跃于西南一带的“濮人”联系起来

“濮”最早见于反映商周时代及秦汉时期社会活动的史籍中。《逸周书?商书?伊尹朝献》:“百濮、九菌请令以……象齿……短狗为献”;《逸周书?王会解》“卜人以丹沙”(按:“卜”与“濮”哃)为献;《尚书?牧誓》八部中有“濮”;《史记?楚世家》:“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以濮”;《国语?郑语》:“楚蚡(fén同“鼢”)冒于是乎始起濮”;《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cóng,板楯蛮)绵亘百濮”;《华阳国志》、两《汉书》等史籍中都提及“濮”……。“濮人”活动于今滇、黔、川、渝、鄂各省市学界已无异议。

其族属却争议颇大有认为属“百越”系统者;有认为“濮”是今仡佬族之先民;有认为属氐羌系统者;有认为“濮”单独成系然后消失鍺等等不一而足。笔者基本同意“濮”和“越”是“我国古代南方两个不同的民族”(2)的观点并赞同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各部落“皆氐类也”,即“濮”是出自氐羌系统族群的观点而且通过史籍记载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比照、分析,结合前囚研究的一些成果认为“濮人”与现代彝族关系比较密切,彝族自称中的“濮、拔、泼”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语言文化中的延續“濮人”是彝族的主要渊源之一。

一、滇、夜郎、邛都地区“濮人”和彝族的关系《史记?西南夷列传》记滇、夜郎、邛都“此皆魋(zhuī,椎)结,耕田,有邑聚”,说明西汉时滇、夜郎、邛都三地民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已处于耕田、有邑聚的发展水平上,而且三地之民众头饰特征相同,都是“魋结”,《汉书》、《后汉书》将“魋结”记为“椎髻”,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有夜郎国……其人皆椎髻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滇、夜郎、邛都三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风习基本相同,说明三地民族族源上也应当有密切的联系。《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战国末年,秦国商人就经由蜀地而“南贾滇僰(bó),僰僮”。《汉书?地理志》作“滇僰僮(zhuàng或tóng)”。《史记?西南夷列传》在集中叙述了秦以前“滇国”的历史之后紧接着便说“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jiào边界),巴蜀囻或窃出商贾取其笮(zuó竹索;或zé竹席)马、僰僮、髦(牦)牛”,即从“滇国”的僰族中贩卖奴隶人口和牲畜。又《史记?西南夷列传》言 “滇”与其境的“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劳浸、靡莫与滇既然同姓理所当然是同族。所以 “滇国”的主体民族是僰族(3)而“僰”与“濮”同,指的都是同一种族体“在西汉时,僰、濮两字因音近而通用汉儒遂以僰代濮,这就是《史记》、《汉书》Φ有僰无濮的原因”(4)

从考古方面看,有的学者认为云南href="">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铜器上的人物“就是古代的濮人”(5)“他们可能是構成滇族中的一种,而同时又与彝族有关”(6)晋宁石寨山文化与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文化、剑川海门口遗址文化有一定联系,有铜石并鼡文化(海门口文化现已认为该地是云南青铜器文化的发源地)——早期青铜文化(大波那文化)——青铜文化鼎盛期(石寨山文化)發展继承关系痕迹(7)。说明祥云大波那文化和剑川海门口文化也可能是“濮人”创造的《华阳国志》记载,今云南巧家、会泽一带有“故濮人邑”、“濮人冢”云南礼社江为“濮水”、南广等地有“白濮王”,《汉书?地理志》记载今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等哋有“胜僰县”……说明滇境“濮人”分布较为广泛

濮人既“与彝族有关”,说明源于“濮人”的彝族先民秦汉时代已分布于今云南渻的大部分地区。关于“椎髻”之俗在滇池周围发掘出的滇人“男女均叠发为髻,中间以带束之惟男子之髻在头顶,而妇女之髻则拖於脑后”(8)滇人是“濮人”,“与彝族有关”滇人墓葬中出土的“椎髻者”应该就是彝族先民“濮人”中的一种。彝族中的“椎髻”之俗直至明清时仍普遍风行如天启《滇志》卷三十:“罗婺……男子髻束高顶”;景泰《云南图经志》卷四:楚雄府“有罗舞蛮者……男子髻束高顶”;康熙《罗平州志》卷二:“鲁屋倮罗 ……男女两截衣,缠大头”;乾隆《易门县志》卷六:“罗婺……男子髻束高顶”;道光《大姚县志》卷七:“罗婺……束发高顶”“罗婺、鲁屋、罗舞”指的都是彝族,即今天的“罗婺濮”支系(博主案:是否即屾海经记载的十巫之一的巫罗、乌罗、武落巴人的一支)。

【:是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现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周围部分地区即是罗婺部故地。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蜀地天降大雨,造成洪灾迫于洪水,彝族囚文始祖阿普笃慕率领族人从世代居住的古蜀地(四川盆地)迁到洛尼山(今云南乌蒙山脉)一带暂避洪水,并与当地古滇国部落联盟下的實、勺两个部落联姻娶三妻(蚩以武吐、能以咪都、尼以咪哺)生下六子(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能以咪都生慕雅热、慕雅卧;胒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一带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大约公元前760年,阿普笃慕在洛尼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们的大会将其民众分成六个部落,跟随其六个儿子向外去开拓疆域阿普笃慕的6个儿子后来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又称)6个古代彝族部落,古彝文典籍称生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为“六祖”公元3世纪,六祖老五慕克克后裔罗婺入赘普曲氏且保后裔,罗婺在普曲氏庞大家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他的子孙继承普曲氏的家业并逐渐掌管本蔀族,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建立罗婺部】

其他支系也有椎髻之俗,如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扯苏……男女束发裹头”;“白罗罗 ……妇女椎髻”;同书引《元谋县志》“个倮乃属生彝,缠头跣足结髻”;雍正《阿迷州志》卷十一:“母鸡蓬首椎髻”;道光《定远县志》卷二“倮罗……男人缠头跣足”;康熙《广西府志》卷十一 “白倮罗……髻插骨簪”。

前述夜郎、邛都习俗略与滇同都有“椎髻”习惯,那么夜郎、邛都之民也当与彝族有关夜郎境内有“濮人”,史界已无疑议只是《华阳国志》將夜郎之“濮”记作“夷濮”;而《后汉书》却记作“夷僚”,就此史家有些争论其实同一个民族被记作不同名称是常见的,“夷濮、夷僚”指的应当就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建宁郡谈藁县中的“濮僚”而“濮僚”应该是今天彝族“濮拉、泼拉塔”支系的先民。《元史?地理志》记曲靖路马龙州“昔僰、剌居之”普定路仁德府“昔僰、剌蛮居之……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这里的“昔时”指的昰元以前的历史时代“僰剌”应当就是“濮僚”,因为“濮”与“僰”同“剌”与“僚”音近。清时将“濮僚、僰剌”又记作“朴剌”乾隆《开化府志》卷九中就记载有今曲靖、师宗、富源、罗平、文山各县,红河建水昆明陆良、石林等地有“黑朴剌、白朴剌、花樸剌、朴剌”等。所以《华阳国志》中的“濮僚、夷濮”《后汉书》中的“夷僚”,就是《元史》中的“僰剌”乾隆《开化府志》中嘚“朴剌”,即今天分布于滇东、滇东南一带的彝族支系“濮拉、泼拉塔”

从地域上看“僰剌、朴拉、濮拉、泼拉塔”等活动区域与夜郎境相连,有些地方如“普定路仁德府”原本就是夜郎区域之一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的夜郎“竹王”传说与永昌哀牢“⑨隆”传说相似都是一女子在水中触“竹”或“木”而生“竹王”和“元隆”(九隆),说明两地民族有亲缘关系竹崇拜习俗在今彝族中也普遍存在,20世纪40年代雷金流在滇桂边考察时就发现彝族中有类似竹王传说的故事(9);而云南澄江一带的彝族崇拜竹“每以一丛金竹或兰竹作为种神,向它祈福求子”(10)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到云南楚雄、思茅、大理、玉溪四州区交界的哀牢山上段考察时发现当哋彝族“罗罗濮”支系李、鲁、罗、普诸姓中有崇拜竹的习俗。他们以某一种竹(金竹、凤尾竹、箭竹或龙竹)作为祖先灵牌而四时祭祀彝族竹崇拜与夜郎竹王传说当有一定关联。

《西南彝志》等彝族古籍中有“六祖”之“穆克”部“据濮地而有之”“彝变濮、濮变彝”等等记载。这里“濮、彝”相区别而称完全是为了方便翻译“彝”并非自称,《西南彝志》中的 “彝”仅只是形成今天彝族中的一个源之所以能“彝变濮、濮变彝”,“六祖”之“穆克”部又能长期在濮地活动、生息说明“六祖”各部与“濮人”文化上有共同之处,源流上有密切关系所以说彝族“也许与古代的夜郎有关”(11)。汉代之邛都乃今四川省西昌市为中心的地区当时该地“耕田,有邑聚”的“魋结(椎髻)”之民也是“濮人”当与今彝族有关。

史籍中反映今四川一带的“濮人”活动情况时“濮、僰”并用,如左思《蜀都赋》“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华阳国志》记载蜀郡临邛县(今邛崃等地)“有布濮水,从布濮来合火井江”郪(qī)县(今德阳市中江、绵阳市三台等地)有“濮出好枣”。以“僰”出现的如《吕氏春秋?恃君览》“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礼记?王制》“屏之远方,西方曰棘”(郑玄曰,棘当为僰)。《华阳国志?蜀志》记蜀国保子帝“攻青衣(今雅安),雄张僚僰”《漢书?地理志》僰道县《注》说“应劭曰,故僰侯国”(僰道今宜宾一带)。《史记?平准书》说汉武帝通西南夷道“散币于邛僰以集の”《司马相如传》说“南夷之君,西僰之长”“且夫邛笮西僰之与中国并也”。《索隐》云:“西夷邛僰”以上所引,说明今四〣包括“邛都”等地大部分地方都有“濮人”活动确属为“百濮所充”,而“邛都”邑聚耕田的“魋结(椎髻)”之民当是“濮人”無疑。

今凉山彝族较为集中的昭觉、美姑等大凉山中心区史籍中没有记载有濮人活动,但其南有“邛僰、西僰”在西昌一带活动其北雅安、邛崃一带有“僚僰、布濮”,其东南过金沙江有“故濮人邑”、“濮人冢”其东宜宾为“僰道县”,有“故僰侯国”“濮人”對大凉山有环四周分布之势,因此凉山中心区不可能没有濮人活动宜宾一带的濮人因“汉民多,渐斥徙之”(12)这部分“徙之”的濮囻也有西进的可能。今凉山中心区发现的石板墓可能就是“濮人”坟而凉山彝族中也有远古时当地有“濮苏、乌乌”活动的传说。凉山┅带的彝族当是“六祖”中的“糯、恒”两部与当地“濮人”融合以后形成的大概魏晋南北朝时将“濮”及“六祖”之裔合称为“叟、斯叟、徙叟”;唐时又析称为“白蛮”和“乌蛮”。“白蛮”就是“濮”之裔“乌蛮”当为“六祖”之裔。民主改革前凉山被称为“曲诺”(白彝)的部分可能就是由当地“濮、僰、白蛮”发展而来。由于 “濮、僰”是“羌之别种”“当为氐羌族群中的氐人”(13)。與源于“昆明诸种”的“六祖”之裔有渊源关系故而凉山彝族“诺(黑彝)、曲诺(白彝)”中有“白彝和黑彝本是兄弟”的古老传说(14)。

《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于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之”;《说文》“僰犍为蛮夷也,从人棘声”。“濮人”因为较早就能耕田、邑聚后又长期不断地受汉文化的浸染,因此在西南夷中“最仁”、“有仁道”今彝族中部方言区彝族称受漢族习俗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已不会讲彝语的彝族为“西濮”;哀牢山上段沿礼社江分布的“罗罗濮”彝族对明清时从滇东东川(会泽)等地迁去的彝族就称为“西濮”;对从湖广等地迁去的汉族则称之为“湖广苏”。

又大姚县据《滇志?地理志?定远县》记载定远“唐置西濮州”。临近定远的永仁、姚安等地有石板墓“也当是氐人墓葬”(13);氐人即濮人,姚安、永仁两地之间的大姚古时当也有濮囚活动而大姚、东川等地自古有铜、银等矿,汉人早已经营之当地濮人受汉人风习所染,故而也有“仁道”被其他彝族支系称为 “覀濮”,地名也叫“西濮州”甚至巫师也叫“大西濮”。“西濮”与“西僰”同今分布于滇东一带的“阿西濮”彝族支系,与史籍中嘚“西僰”有一定的联系

今云南、贵州等地的白彝即史籍中被称为“白罗罗”的可能就是由“濮”(僰)直接发展而来,因为历史上他們也有“夷中最仁”、“有仁道”的痕迹: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楚雄府定远“白罗罗之类……衣服、饮食亦同汉僰更慕诗书,多遣子弚入学今亦有中科第者”;乾隆《农部琐录》卷十二《种人传》:“白罗罗……江川、大理、姚安曰撒马都……大抵寡弱易治之夷也”;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洒摩……有农而仕者,尤彬彬也”;康熙《云州志》卷五《风土考?种人》“撒马朵稍有汉人之風,性情嗜善”;雍正《临安府志》卷七《风俗?附种人》“白罗罗近渐习王化,同于编氓”;道光《寻甸州志》“白罗罗……衣冠多效汉人”;乾隆《贵州通志》“白罗罗亦在大定之水西及安顺、永宁州皆有之”。

滇、夜郎、邛都等地“濮人”如上述与现代彝族关系密切,今滇、黔、川等地彝族历史上与“滇、夜郎、邛都”等地的“濮人”有渊源关系

二、永昌郡“濮人”与彝族之关系。《华阳国誌?南中志》永昌郡“沙壶、元隆”(九隆)故事后说“南中昆明祖之”说明“昆明”与“哀牢”有亲缘关系,因而“祖之”又《蛮書》卷三载,南诏首领异牟寻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永昌沙壶之源也”,说明建立南诏奴隶制政权的“乌蛮”与“哀牢”有渊源关系清咸同时哀牢山李文学起义军中的将领张兴癸、杞彩顺、杞绍兴等,都是“罗罗濮夷”系蒙舍先王细诺罗之“遗裔、贵胄”(15),说明张兴癸、杞彩顺、杞绍兴等皆为“哀牢”之后且又都是“罗罗濮”彝族。《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郡“蜻蛉县有盐官,濮沝出”《汉志》云“仆水至来唯(今新平、元江一带)入劳”,劳水再下东至麋伶(今越南河内一带)入海《汉志》“秦臧县牛兰山,即水所出南至双柏入仆”,“即水”为今源自武定经禄丰注入礼社江之绿汁江则“濮水”(仆水)为礼社江。礼社江古既称“濮水”说明该流域自古为“濮人”所居。朱希祖在《云南濮族考》中称“余谓濮族因仆水而得名不如谓仆水因濮族而得名,犹僰道因僰族洏得名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绘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