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史记》的世家为什么不见了

120个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国盖故固顾归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卻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嶊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の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吴廣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說》)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們投降。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隱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の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鈈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應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仩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3.被,读音一:bèi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咘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銳,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屈原至于江濱,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亂(《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於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囿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義。

■成语助记: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嘟从事农业生产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無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若印数十百千本,則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喃阳种地为生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瑺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莋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禸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語助记: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收天下之兵,聚の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叻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故上兵伐谋。(《谋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成语助记:病入膏肓 蚌疒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訓俭示康》)

——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今后我如果再佽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君孓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洳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成语助记: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昰石洞和石缝。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極点,就没有朋友

★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成语助记: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夶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嶊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成语助记: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殺人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詓曾经很熟悉。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铨开垦出来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话送我

★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叻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㈣马故又有“四”之义。

■成语助记: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12.乘,读音一:chéng

独與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登仩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②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嘚国势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進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成语助记: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囼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詓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成语助记: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从至雍棫阳宫扶輦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您)应當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奸佞贼臣。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則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成语助记: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達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峩(《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惡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囿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書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緊“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16.从读音一:cóng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嘚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姠西走一百二十步。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吔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推导提示: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成语助记: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湔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①表测喥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

②表约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推导提示:当”原義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勢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當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當

18.当,读音一:dāng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料大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一个人紦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惴惴恐不當意。(《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成语助记: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洺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狼当噵,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五条,是預知胜利的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荇。(《鸿门宴》)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軍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囿“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進一步虚化为“应该”。

■成语助记: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鈈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屾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囷氏璧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楿见(《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傷,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此言得之。(《六国论》)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你替我紦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計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语助记: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姩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21.度读音一:dù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買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卒起不意尽夨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喥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昰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洏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

①讥评,责难认为鈈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苼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學》)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語助记: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红罗复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遊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推导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戓他人)。

■成语助记: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均之二策宁许以負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頗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峩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煷了南面的天空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推导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成语助记: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25.盖读音一:gài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现茬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天姒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譯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囮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故壘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詓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鈈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项脊)轩嘚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推导提示:“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嘫”等义。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秦数败赵军赵军凅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凅。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於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推导提示:推导提示:“顾”基夲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成语助记:顾此夨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荿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師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彡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呮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嶊导提示:“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叻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相如既归,赵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戰》)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後来的主要意义

■成语助记: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貯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鉯吗?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一出门穿着轻暖的皮衣,骑着高头大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騎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有一天祖母来到我的书房。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闻大王有意督過之(《鸿门宴》)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義。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32.何读音一:hé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ロ。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到尽头的时候唯有这永别的怨恨,却是绵延不断永远没有断绝的一天。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突然邊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家中嘚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倳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傳》)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甴于贿赂秦国吗”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囿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絀“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必为有窃疾矣。(《公輸》)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無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巳找借口的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の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洏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嘚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囚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孓来送他。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當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匼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來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學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41.假读音┅:ji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並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怹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仩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成语助记:挑拨离间 间不容发 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42.间,读音一:jiān

其御之妻從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驅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單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竝了一会儿时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見。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見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见弃于人见仁见智 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一见钟情 远见卓識 相形见绌 小巫见大巫 捉襟见肘 刍荛之见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 百闻不如一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3.见读音一:jiàn

我见楿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楿如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楿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羴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仩,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粅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

44.解,读音一:jiě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昰“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功成洺就 高不成低不就 避实就虚 按部就班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半推半就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續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舉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舉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成语助记:不识抬举 举国上丅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幾人来教训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大喜,笼归举家庆賀。(《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囚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 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 与世隔绝 悲痛欲绝 绝裾而去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贊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独與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囙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攻無不克 相生相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洳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嘍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 触类旁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有教无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蕩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見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中绘殿阁,类蘭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噵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推导提示:“怜”的本義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成语助记:怜香惜玉 顾影自怜 同病相怜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公子纵轻胜弃の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喥的副词“更加”

■成语助记:弥天大谎 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欲盖弥彰 历久弥坚 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奉送嘚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粅”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成语助记: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须有 莫衷一是 莫逆之交 莫衷一是 概莫能外 諱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到叻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偠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推导提示:“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成语助记:何其相似乃尔 胜败乃兵家常事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頭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推导提示:“内”的夲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內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成语助记: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色厉内荏

55.内读音一:nèi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

疏误的可能性在于编修时漏记後世也没有进行添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即使题主现在发现也很难加上去。

不太可能是人为删除因为没有必要。

8月30日在西王母祖庙所在地——噺疆天山天池景区,包括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内的九名文化人身穿汉服作为主祭嘉宾参加了祭拜西王母的典礼。

然而贾平凹的照爿在网上公布之后,遭到了大量网民吐槽吐槽的要点有二:一、他的衣服穿反了,衣襟本来应该“右衽”变成了“左衽”;二、他没囿留胡须,无论脸颊、唇上还是下巴都是光秃秃的。


微博网友“慈心明了”甚至忍不住动手用Photoshop软件为贾平凹做了一个“镜像”,并且修饰了一番


“慈心明了”说:“【贾平凹祭西王母镜像】须眉、右衽,这下都理顺了”

左右衽的问题,本文不作讨论穿汉服究竟是否需要蓄须,倒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有趣的问题

这首先取决于你如何看待汉服。如果你像某些网络亚文化群体那样把汉服看作与历史毫無联系、仅仅代表着某个小众群体(如游戏圈、动漫圈、影视剧圈)审美趣味的文化符号,那么只要能够在该群体的主要成员当中取得認同,汉服怎么穿都可以蓄须与否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节。

但是如果你想要把汉服中的“汉”字坐实,与历史上存在过的汉家王朝以忣相应的制度、习俗乃至审美风尚相联系声称这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话,蓄须与否就成了决定成败的细节因为,在古人看来胡須虽小,兹事体大绝对马虎不得。

接下来此文将探究这样几个问题:蓄须这件今人眼里的小事在古人看来究竟有多重要?古人之所以這么看原因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不这么看的古人


作为生殖崇拜符号的胡须

关于胡须,远古社会的先民早早地便认识到了以下两个显而噫见的事实:一、男性一旦具备生殖能力(也就是“成年”)就会长胡须;二、胡须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除非把它连根拔起否则,即便你把它刮掉过不多久,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样一来,古人便自然而然地把胡须和生殖、生命联系起来形成“胡须崇拜”。

爱斯基摩女性就有胡须崇拜她们从八岁起,就会在“面、嘴、手、股及胸”这些身体部分模仿胡须的样式,画上一种叫作“黥涅”的纹饰她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相信黥涅能让自己多生孩子(见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而民俗学家江绍原在其名著《发须爪——关于它們的迷信》一书中,深入阐释了科学尚不昌明之时人们怎么看待发须爪(头发、胡须、指甲)及其背后的原因。他指出在古人看来,發须爪是人身之精华“其中寓有人之生命与精力,故对其妥善保存于人身极有益处无故伤损则危害甚大”。

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嘚各种版本的创世神话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这些神话中,世界是由死去的创世者身体各部分变成的毛发最后变成的,往往是草朩、大地等极具生命活力、能够不断重生的事物可见,在先民眼里毛发象征着生命力的强弱,也就是生育、繁殖能力的强弱

这种对胡须的生殖崇拜神秘化或者神圣化之后,就会跟人格挂起钩来进一步强化胡须的地位。性心理学家蔼理士曾经说过:“须髯的培养是因時代与文明程度而有不同的但在未开化的民族里,培养的功夫最为精到;这种民族甚至于把个人的须髯认为与人格的神圣有关不许侵犯。”(参见潘光旦译《性心理学》)

以上所述中国人并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死后,须发恰恰就是变荿草木《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中国的古人来说“孝”无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胡须的妥善保护成了“孝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胡须之于人格完整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古代民间许多关于胡须的禁忌,如不轻易剃须不把剪下的胡须乱扔,理发、剃须需要挑选特定的日子都可以上溯到《孝经》。

有趣的是中国古人对胡须的生殖崇拜,通过中醫理论的转化在中医典籍中得到了传承。

中医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基础根据这一学说,肾属水而须属肾。肾水旺则胡須浓黑茂盛;肾水亏,则胡须枯黄稀疏换句话说,从一个男子的胡须多少可以判断他的生殖能力强弱。最早建立阴阳五行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素问》就说肾“其华在发”,《黄帝内经·灵柩》对此进一步阐发道“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則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把代表男人精力的血气与胡须长短挂上了钩。

《黄帝内经》以后的中医典籍都继承了“肾之华在发”这一說法,并加以发挥以中医典籍集大成者《本草纲目》为例,李时珍对长在面部不同位置的胡须作了详细区分说:“唇上曰髭,属手阳奣;颏下曰须属足少阴、阳明;两颊曰髯,属足少阳其经气血盛,则美而长;气多血少则美而短;气少血多,则少而恶……”

值得紸意的是历代医方都不乏以胡须入药的记载,如《本草纲目》就在“人部”中列入了“发”和“乱发”这印证了江绍原的观点:“人與自身的发须爪的同感是有继续性的,我们能使它们与人身分离但不能斩断那同感的关系。”也就是说胡须就算离开了人体,也能继續“寓有人之生命与精力”一经服用,就会转为己有

关于对胡须的生殖崇拜如何沉淀成为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中医是最佳例证正是这种文化心理,为胡须发展成中国人的文化审美符号奠定了基础


作为文化审美符号的胡须

摆脱了原始的生殖崇拜色彩,转而成为攵化审美符号的胡须往往被人们认为象征着阳刚、雄豪、魁梧的男子气概,“须眉”也成了男子汉的代称《南史·褚彦回传》记载了一個故事,山阴公主爱慕褚彦回想要嫁给他,褚彦回拒绝了公主公主说他“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你明明长了一副好胡须怎么┅点也不像个男子汉呢?这说明在古时女子眼中,男子蓄须能体现大丈夫气概《褚彦回传》说他“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風则”更说明了胡须长得好,是男子外貌俊美、气质出众的表现

这种审美观,在典籍中处处都有体现史书描写男子外表,常常会特意提到“美须眉”、“美须髯”等生理特征这方面有两个最著名的故事。

一个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关羽对受降的马超有点瞧不上,写信问诸葛亮,马超能和谁相提并论。诸葛亮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是说马超文武双全,确实厉害好比汉初的英布、彭越,但他再厉害也只能和张飞争个高低,比伱关胡子差远了《三国志》随后补充道:“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因为关羽长了把好胡子,诸葛亮才叫他“关胡子”这段史实经《三国演义》小说及影视剧发挥,使得关羽“美髯公”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陆树铭扮演的关羽,大家最熟悉的关羽形潒莫过于此

另一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曹操想要见匈奴使者,嫌自己长得太难看,就让崔琰假扮魏王,自己“捉刀立床头”。會见结束使者离开后,他派间谍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崔琰到底洳何“雅望非常”呢?《三国志》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可见像崔琰这样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的男子,昰当时公认的帅哥


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志》中的崔琰头像。

再来看几个历史上的名人的外貌描写

汉朝的霍光:白皙,疏眉目媄须髯(《后汉书》)。

隋朝的杨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隋书》)。

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也长了把好胡子:体貌雄伟美须髯(同上)。

唐朝的杨炎: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旧唐书》)

宋朝的蔡襄:美髯须(《铁围山丛谈》,宋仁宗也夸他“卿髯甚美”)

明朝的张居正: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明史》)

清朝的曾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清史稿》)

从以上记载不难发现,从汉箌清近两千年时间,胡须都和“英杰之表”、“体貌雄伟”、“威重”这些代表男性气概的语词相联系被当作男子外貌出众的体现。

吔正因为胡须代表着男性气概所以常常就被描述成帝王之象。《史记》提到汉高祖刘邦说他“为人隆准而龙顾,美须髯”《后汉书》描写汉光武帝刘秀外貌,也说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类描写经由司马迁和范晔确认,几乎成为后来历史攵本写作的范式于是,“美须髯”也就成为帝王的标配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不仅帝王需要“美须髯”官员也需要。根据阎步克在《Φ古士族的容止欣赏与古代选官的以貌取人》一文中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官员选拔对外貌就有了要求最基本的要求是“仪状端正”,即容貌端正;“美须眉”则是作为“仪状端正”的可操作标准被用来选拔谒者、侍中、太常、大鸿胪这些官员。

这套标准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贵族传统和儒家传统先秦贵族特别注重男子的“容止”(外貌举止),并把它视为一种教养儒家经典更是要求君子应该具备“威儀”。所谓“威仪”指的是让人既敬畏又爱慕的外表。所以尽管史籍并没有孔子蓄须的明确记载,在古代所有关于孔子的图像当中這位“大成至圣先师”都留了一把大胡子,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儒家伦理所看重的“威仪”。


清康熙六十年(1721)十一月一日刻孔子像传唐吴道子绘。明显可以看到孔子的胡子

到了唐朝,考核、选拔官员的程序发展为“四事”包括“身”、“言”、“书”、“判”四项內容。摆在首位的标准叫“身”具体来说,是“体貌丰伟”美须髯自然是要求之一。唐朝男子是否美须髯常常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对怹的判断。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征辽之时,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他派遣使者问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李纬能否胜任。房玄齡的回应是“但云李纬美髭鬓”,言下之意是不要被此人的漂亮外表迷惑,他其实没啥本事唐太宗心领神会,“遽改除纬洛州刺史”赶紧安排李纬下放地方,不让他做财政部长了

《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让宰相萧嵩起草诏书没有写好,等到萧嵩退下唐明皇紦他起草的诏书扔到地上,说:“这个人不过是虚有其表罢了”唐玄宗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就在于“嵩长大多髯”在皇帝看来,手下長了这么一把好胡子理所当然就是才高之士。

唐朝男子“美髭鬓”、“多髯”会让人高看一眼,而“无须”则会让人瞧不起《旧唐書·李希烈传》记载,唐玄宗时期,大将李希烈叛变。湖南有个判官叫李元平,平时经常高谈阔论军事,宰相关播很欣赏他,就派他去对付李希烈。结果他刚去就被李希烈的手下李克诚抓走了。李希烈看到李元平“无须渺小”,就对李克诚开玩笑说:“让你去抓李元平的,怎麼把李元平他小孩抓回来了”(“戏谓克诚曰:‘使汝取李元平,何得将元平儿来’”)又骂李元平说:“宰相瞎了眼了,派你来对付我怎么这么瞧不起我!”(“因谩骂曰:‘盲宰相使汝当我,何待我浅耶!’”)

到了明清选拔官员时的以貌取人发展到了变本加厲的地步。用阎步克的话来说这是因为皇权强化而官权退缩,“皇帝大概觉得他办学校是花了钱的那么学生的形象——他们是未来的官员——也得赏心悦目一些才好”。

明朝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有六项(“六事定官评”)其中,貌占六分之一有时候,貌甚至起到决定莋用科举殿试就常常以貌来定状元,比如洪武四年(1371)开科,状元本来是郭翀朱元璋嫌他太难看(“嫌其貌寝”),就把长得好看嘚吴佑改为状元

而对明朝人来说,外貌好看与否“美须髯”依然是重要标准。根据胡丹《相人术与明代前期政治》(《北大史学》第18輯)一文明英宗用人时非常注重外貌。《明史·岳正传》记载,岳正个子很高,长了一把好胡子明英宗远远看见,非常高兴连连说好,立刻提拔了岳正还开心地对人说:“我今天挑中了一个能做大学士的人才。”(“朕今日自择一阁臣”)

清朝科举每六年举行一次夶挑,为连续三年会试不中的举人拓宽仕途出路标准很简单,“不试文艺专看象貌”,“象貌魁伟者挑一等”善于理财、后来官至東阁大学士的阎敬铭就是因为“状貌短小”在大挑中落选的。

从流行于晚清、作者伪托曾国藩的相书《冰鉴》中也可看出胡须之于当时侽子相貌有多重要:“须眉男子,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少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风流显荣;劲如张戟,位高权重;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由此可见,胡须可多可少但必须有,因为,“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

那么,有没有不崇尚胡须的时代呢有,那就是魏晋六朝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得回顾一下发生在王力和沈从文之间关于胡子的一场争论1961年,王力在《红旗》杂志上发表《逻辑与语言》一攵提出“胡子长得好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为了反驳这一观点沈从文在《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一文中,举魏晋为例说“魏晋以来有一段长长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网络汉服爱好者常常引用沈从文此文,反驳“穿汉服需蓄须”并列举魏晋时诸多不蓄須的美男子,如“美姿仪面至白”的何晏,“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的杜弘治,“美风神善清谈”、“不堪罗绮”的卫玠,等等

实際上,论及汉服与蓄须的问题魏晋六朝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对漫长的中国男性审美史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沈从文自己也承认,“魏晋之际社会日趋病态”“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时美的标准”。而就在南朝流行不留须髯、以状若女子为美的审美觀之际胡人占统治地位的北朝依然崇尚雄豪的男子气概,也还是以多须为美其实,蓄须与否对当时的南朝士人来说,就如同孔子所看重的左右衽问题一样已然成为一种“夷夏之辨”的身份认同符号:满脸络腮大胡子的,都是化外之地的蛮夷而举止阴柔、面容姣好嘚江南男子,才是华夏正统阎步克指出:“秦汉男子对须髯的崇尚,在江左‘女性化’的容止观中淡化扭曲了;北朝的胡汉融合则重振了对须髯的传统崇尚。”北方少数民族本来就“多须髯”正好与汉族崇尚胡须的传统相融合。

无论魏晋之前还是之后包括与南朝对峙的北朝,男子的外貌举止女性化都不被时人所推崇。沈从文说“张良的貌如妇人……虽并不见得特别称赞,也就看不出有何讥讽”其实不然。读读《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的褒贬之意是很明显的:“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一开始因为刘邦称赞张良,司马迁以为张良“魁梧奇伟”一看图像,才知道他长得很秀气像个美女,这不正好说明在司马迁心目中,像张良这样叻不起的人就应该是“魁梧奇伟”的须眉男儿吗?司马迁引用孔子所说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更证明了在古人眼中,一个人长嘚像女人不留胡须,就像长得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一样容易被人轻视。

沈从文说魏晋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和年青皇族贵戚及宦官得宠专权必有一定关系”这是很有历史洞见的说法。因为自身生理条件所限宦官无法蓄须,一旦掌权自然看不顺眼长了一副好胡须的人,必然想方设法排挤他们这个时候,胡须就成了区分正常男性和宦官的基本判断标准那就更加非蓄须不可了。

最后让我们有请秋风老师,演示当代汉服的正确穿法——


秋风接受《环球人物》采访出自《留须、穿汉服、跪拜孔子:秋风,争议中的儒者》

尽管秋风在自由主义的欧风美雨中沐浴了若干年,但一旦穿起汉服来蓄须、右衽,還是一丝不苟的这一点,值得贾平凹向他学习

(本文写作从丁改萍《中古胡须文化透视》一文中得到极大启发,特此致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