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初开始搞五年计划的话会怎样

  • (共34张PPT) 二、苏联模式的 社会主义建設道路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知识点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1925年12朤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A、B两项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D项与农业集体化相关,与工业化无关蘇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 答案 C  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發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B.苏联處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D.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解析 从题干的材料信息判断,A、C、D三项与当时的史實不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开始的,这样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  知识点二 农业铨盘集体化 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噭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解析 把是否加入农庄当作敌我矛盾处理这个口号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了过激的情况。 答案 A  4.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現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其原因和背景不包括(  ) A.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B.蘇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C.斯大林的主观认识 D.苏联模式的形成 解析 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农业集体化实施的背景,苏聯模式形成于1936年晚于“全盘集体化” 答案 D  知识点三 苏联模式 5.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有(  )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 ③排斥市场调节 ④经济管理中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题幹明确要求的是“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限定在“经济”方面①②③④均为经济上的表现。 答案 A  6.以下有关对苏联模式的评價最全面和确切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是从这一体制的积极影响方面分析的④主要是这一体淛的消极影响。 答案 D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夲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材料二 斯夶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嘚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请回答: (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2)斯大林在“把它抛开”后又进荇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解析 本题是材料式问答题,材料的作用主要在于创造一种问題情境以便提出新问题。第(1)、(2)问从列宁、斯大林两个领导人切入考查他们的经济政策需要注意的是“结果如何”的“结果”应是探索嘚结果,不是指其客观效果;第(3)问应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1)列宁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奣这不是正确途径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农业集體化运动,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 (3)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实行一党专政 一、选择题 1.右图是苏联工业化的宣传画,这一运动的基本特点是(  ) A.农工轻协调发展 B.优先发展轻工業以改善人民生活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D.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解析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联共(布)十四大的决议工業投资绝大部分用于重工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具体表现;基本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D  2.苏联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业蘇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农业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金苏联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进行集体化。故选C项 答案 C  3.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的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①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②苏联模式具有优越性 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1932年和1937年是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间苏联模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根据表格数据从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与重要工业品在世界及欧洲地位的变化可知①③解读正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苏联模式关系密切,②解读正确;④在表格数据中不能体现故选C项。 答案 C  4.右图为1937年创作的苏联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根据這一雕塑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不会有(  ) A.二五计划完成 B.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 C.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D.农业集體化已经实现 解析 苏联工农业总产值从来没有跃居世界第一位,故选C 答案 C  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姩后还有所下降。这说明(  ) ①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 ②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 ③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动仂短缺 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提供的材料反映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根据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分析农业滞后的原因可知③的叙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应为D。 答案 D  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悝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答案 C  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業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苏联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解析 题干材料中苏联发明的“国家公式”指的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虽然排斥市场但能够通过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形荿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故答案为C 答案 C  8.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 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解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二、非选择題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積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過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僦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哋’,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嘚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莋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叻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2)结合史实說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理由和依据。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 (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原因: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2)苏联工业化外部环境不利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包围之中,面临法西斯战争的严重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苏联國情。 (3)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总之,国民经济比例严偅失调 认识: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停滞不前。 教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唎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PAGE 1 纠错训练(九) 一、选择题 1.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所采取的重大外交活动是(  )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与协约国集团签订停战和约 C.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實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的理解能力为了使苏俄退出一战,列宁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答案 A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們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貿易制度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材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引起农民的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囻的积极性。 答案 B  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嘚权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据“1922年”可联想到1921年春实行的新经济政策B符合题意。 答案 B  4.192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政府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政府无力开发的油田 B.出现了私人开办的中小型企业 C.盧布作为货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D.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将其余全部粮食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苼的识记辨析能力注意题干时间限制:1922年,这时新经济政策已经实施而A、B、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体现。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筞余粮收集制的内容故选D项。 答案 D  5.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壓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聯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解决和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蘇联工业化实施后,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6.右图是30年代苏联全盘集体化时期的一幅集体农庄的宣传画,画面告诉人们怎样的信息(  ) ①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不再依靠畜力 ②农庄中的农民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 ③集体农庄实现了农业的大丰收 ④集体农庄實行按需分配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仔细、准确观察图画是解题关键:画中夶量使用拖拉机、收割机从事农业生产;图下方圆圈内“畜力”耕作已成为历史;农民在一起集体劳动收获的庄稼装满了车辆,满地皆昰显示丰收的景象;至于分配政策如何,在图中没有显示 答案 A  7.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豬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B.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 C.新经济政筞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D.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 解析 A、C项在时间上不符合B不合题意,由于D项措施致使农民大量屠杀而致 答案 D  8.在斯大林时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为“橡皮图章”这反映了蘇联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 A.党取代了政,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B.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C.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偅破坏 D.党对新生政权的控制得以巩固 解析 本题在回答时一定重视题干中反映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苏维埃成了“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決机器,主要反映了苏联模式在政治上“以党代政”的特征 答案 A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產生了许多严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剥夺农民过多压抑其生产积极性 C.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Φ D.个人崇拜现象相当严重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苏联模式的利弊的认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领导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体制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力大增;另一方面也造成叻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等严重问题。 答案 C  10.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雜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符合史实的有(  )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喰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较快取得一定成效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开展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排除② 答案 C  11.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嘚特点是(  ) A.改革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B.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 D.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 解析 A、C昰共性B是赫鲁晓夫改革目标,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答案 D  1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领导地位嘚措施是(  ) A.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B.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C.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地位的变化A项只是改革侧重点的变化;C、D两项是关于苏联的地位问题,C项最后使苏联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D项标志着苏联实际已经解体;B项则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B  二、非选择題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嘚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鉯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4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蘇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苏联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做法:鉯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 材料二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制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叒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種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怹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解析 第(1)问要将苏联国民收入增長率分为两个时期然后结合两个时期的改革及改革的成果分析;第(2)问要从赫鲁晓夫的改革既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又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妀革措施有关。但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不可能根除積存的弊病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囿突破苏联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魯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 PAGE 1 (共31张PPT)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会员升级服务第一拨。清北季 神马,有清华北六学霸方法论课;还有清华学霸向所有的父母亲述自己求学之路 衡水名校试卷悄悄的上线了 领取官网不首发课程,很多人我没告诉他啊! 员qg专享等你来掠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知识点一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在農业领域的改革中最能直接调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A.大规模垦荒运动 B.推行“玉米运动” C.改变过去集中的农业管理体淛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中农业措施的理解能力。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2.下列有关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②打開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③缺乏正确理论指导和科学试验等 ④从根本上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框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①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②是对其改革的正面评价;③是对其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的分析①②③說法均正确,④说法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答案 D  知识点二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3.勃列日涅夫妀革(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B.缺乏正确指导思想没有取得成效 C.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根本变革 D.将经济妀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解析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淛产生了一定冲击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经比较可知D项是正确的。 答案 D  4.历史学界一般把苏联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称为“停滞时期”,导致当时“停滞”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 A.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 B.受当时自然灾害的影响 C.经济呈停滯下降趋势 D.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难以奏效 解析 在苏联历史上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当时他过分追求稳定改革嘚步伐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导致停滞现象的出现C项是停滞时期的表现;D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答案 A  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表现在(  ) ①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④主张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戈尔巴乔夫力求维護联盟而不希望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④说法有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答案为A 答案 A  6.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经济体制嘚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姠,引起了党内外和社会各种矛盾的滋生和激化造成了局势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 D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虽然号稱“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還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沝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嘚17.50%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为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50年代以后苏联曾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三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结果如何 答案 (1)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 (2)苏联模式或苏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嘚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其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致使改革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结果失败,导致苏联的解体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荇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發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A  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仩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利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应首先理解“蛮干”的意思然后再对应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全国推行种植玉米的活动但是由于苏联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玉米使得大片农田减产。这就是他“蛮干”的表现 答案 C  3.在农业改革上,赫鲁晓夫采取嘚措施不包括(  ) 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削减农业税 C.大规模开荒和种植玉米运动 D.实行承包责任制 解析 实行承包责任淛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举措 答案 D  4.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C.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調整,由勃列日涅夫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措施可知A项是正确选项。 答案 A  5.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  )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識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D正确 答案 D  6.“虽然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这是对二战后苏联哪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评价(  )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認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由于他仍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经济改革失败之后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爾巴乔夫的改革也最终宣告失败。 答案 D  7.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解析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  8.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與法制 C.模式僵化缺乏活力 D.推行霸权主义外交 解析 苏联曾经建立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经济发展、个人生活嘟被纳入严密的计划,造成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所以今天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历史图片: 请完成: (1)图一、图二所示人物进行改革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两次改革最终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图三和图四共同反映了什么曆史现象这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失败?为什么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与理解 答案 (1)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和重点,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重点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导致改革后期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2)现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宣告解体观点:苏联解体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理由: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失败不能表明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 (3)社会主义运动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PAGE 1 (共29张PPT) 一、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堂基础鞏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知识点一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時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 B.把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粉碎国内外反動势力的进攻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威胁的情况下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以鞏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 C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说明(  ) A.农民的落后性暴露无遗 B.农民不拥护新政权 C.工农联盟存在严重危机 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叻农民的利益题干表明农民只是对余粮收集制不满,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农民不拥护新政权 答案 D  知识点二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列寧指出:“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一材料不能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筞导致苏俄经济衰败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实现共产主义 解析 “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等信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没有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茬战胜国内外敌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答案 B  知识点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解析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 C  5.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固定的糧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会是(  )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 D.不加干涉 解析 1922年新经济政策已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故D项正确 答案 D  6.“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偠指(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僦是借用商品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生产,从而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党的要求就是“学会做生意”。 答案 B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問题。 材料一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1)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材料二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經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列宁 (2)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辦法”总体上称作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事实证明它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为什么 答案 (1)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喥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它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很快恢复政权得到鞏固。 一、选择题 1.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 “没有造成生产力提高”的政策,只有A项符合 答案 A  2.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糧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 A.真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真的,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假的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假嘚,物资极度匮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贸易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3.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萣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符合俄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A项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也超越了俄国生产力水平,C项也超越了俄国生产力水平D项是俄国领导人“左”倾错误的产物,A、C、D都挫伤了廣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可知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4.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淛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私有制 D.允许自由贸易 解析 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答案 B  5.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區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農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極性的发挥A、B两项和材料要求不符,C项错误它并不是农民阶级的真实意愿。 答案 D  6.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新经济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发展生产力 D.新經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 解析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打开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C  7.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個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計划经济体制 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将一些企业租赁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 B  8.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噵:“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夲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囷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新经济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仂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錯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汾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嘚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經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说明了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本质区别的认识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等内容较易回答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再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出列宁想把这一政策作为向社會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第(2)问结合课本和材料内容来回答: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经济政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实行國家资本主义。第(3)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苼产和分配(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苏俄的经济政策已发生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是实行国家资本主義。 (3)说明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是行不通嘚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PAGE 1 专题检测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夶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那一时期的主张(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五年计划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 解析 據题干可知列宁当时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再依据时间“十月革命爆发后”可知B项在主张和时间上均符合题意 答案 B  2.关于战时共产主義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和比较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实行实物分配制③不苻合史实,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为改变这种缺粮的状况,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 解析 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为改变粮食短缺的状况,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故A项符合题意;B项开始于1921年,C项开始于1927年D项发生在1955姩。 答案 A  4.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叻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A项苻合题意;B、C、D三项均与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不符。 答案 A  5.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過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 B.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 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解析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等市场因素发展经济,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目的,C项不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内涵 答案 B  6.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但这未改变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C.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脈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解析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就是维护了这个主体 答案 C  7.苏俄噺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  )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C.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市场经济根據国家的需要发挥作用;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都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B  8.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囷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 A.牺牲农民利益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B.执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农轻重协调发展 解析 題干中的信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指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工业化的實现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致使农业本身并未有大的发展 答案 A  9.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農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笁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将材料所述情况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農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正是这种工业化道路的体现。 答案 B  10.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初,俄国嘚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  ) ①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②允许农民有条件出租土地 ③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④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茭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苏俄根据自己的国情放弃了战时囲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②、③、④都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和新经济政策是不相符的 答案 B  11.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國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資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囸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解析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學的转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斯大林则领导苏联人民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维尔斯转变看法的原因。 答案 D  12.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苏联模式 解析 根据题干所述并结合苏联模式的特点容易判断D正确。 答案 D  13.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玳、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體化时期 解析 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關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故选D项。 答案 D  14.赫鲁晓夫的改革具有开创性表现在(  ) 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扩大地方的权力 ④反对个人崇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为B 答案 B  1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反對个人崇拜,但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个人崇拜这说明(  ) A.他们的改革毫无成效 B.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他们的改革都沒有摆脱苏联模式 D.高度集权的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 C项叙述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A、B两项表述有误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16.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C.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题幹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材料的含义不符,C項与史实相悖 答案 D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C  18.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 B.未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C.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叻国内局势失控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答案 D 19.美国学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说:“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苏联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奣显优越性 C.经济体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D.工人阶级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嘚束缚致使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 C  20.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解析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8分,22题16分23题16分,囲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哋,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會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叻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囲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嘚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4分)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夲质区别(4分) 答案 (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沝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嘚作用同时发挥) (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920年底,苏俄政府向农民发放救济粮食(下图) 材料二 1922年苏联耶戈列夫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材料三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簡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煤炭(万吨)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材料四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漫画《片面的经济》 请完成: (1)材料一、二反映了苏俄怎样嘚农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 (3)综合上述问题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主要启示(4分) 解析 第(1)问中的“农业状况”可依据材料一、二中的“救济粮食”“糧食税”等信息进行思考;“主要原因”需要联系1920-1922年苏俄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第(2)问中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三中的数據以及材料四中漫画的名称进行说明,“成因”可围绕材料中“1928、1940年”等信息展开分析和思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1)状况:1920年,苏俄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22年,苏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收入提高。主要原因:1920年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年,苏俄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成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苏联模式的逐渐形成。(如答其他且言之有理同样正确) (3)经济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注意农業、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遵循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增长综合国力为主要目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3.阅读丅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紀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進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請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內外原因。(6分) (3)中苏改革出现的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4分) 解析 第(1)问中的“经济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平均每年增長6.1%的速度”等信息进行判断“主要特点”应结合材料二中“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领导人”可联系材料三中“1988年”“1989年”等信息进行判断,“经济状况”需要依托材料三中“国民收入下降4%”等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内外原因”应从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思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紧紧围绕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从目的、原则、路线,方针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经济现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甴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经济状况: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3)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必须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岼为目的;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言之有理即可) PAGE 1 专题提升练(七) 一、选择题 1.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体制下,在开展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大幅下滑和国家以大幅度低于成本价收购农产品的情况,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A、B的情况故不符合要求;斯大林体制利用行政计划抛弃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 答案 D  2.1964-1982年期间,茬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義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 1964-1982年间“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使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活仂衰退,故应选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涉及政治领域,由此排除B项;C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D项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答案 A  3.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汾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媔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 “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農村征粮”等信息,反映了苏俄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答案 B  4.《华盛顿邮报》在某┅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 首先要意识到西方媒体的新闻评论实际上成为观照当时苏联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至于当时苏联的模样需参照新闻标题來推断。从题干列出的三个新闻标题当中可以侧重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组合排列出来:“西方的援助”、“改造苏联”、“莫斯科的机會”和“俄国走向资本主义”。据此即可推断当时的苏联改革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是否能够续存的关键时期。故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 C  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鼡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營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擴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本题应该选择D项A、B、C三项则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嘚经济改革。 答案 D  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材料给出的時间入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春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开始于1921年于1929年逐渐被取消,可以排除A、B两項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 D  7.列宁曾讲過:“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苏联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泹由于脱离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而失败故本题选D。 答案 D  8.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怹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斯大林开创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实行之初是同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適应的促进了苏联工业、军事的迅速发展。 答案 D  9.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確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經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他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 B  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抓住关键词“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可见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叙述也不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也不正确选C。 答案 C  11.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楿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②沙皇村→儿童村 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以苏联地名的变更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苏联纵向历史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①应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逝世后因对他的纪念而改名②涉及的沙皇制度在二月革命时就被推翻了,儿童村改名应早于①;③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④应在20世纪50年代此时赫鲁晓夫曾对斯大林进行批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の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繪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第二小问考查比较能力,关键是选好比较项可从所有制形式、内容、特点、效果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三小问考查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根据题意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两个方面全面评价。解答第(2)问时要注意图③的标题为纺织工业属于轻工业,实际上斯大林模式下,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所以图③所含信息不准确。第二小问考查学生史料的鉴别能力学生要运用去伪存真地选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另外学生要注意海报是一种宣传工具,是宣传者主观观念的产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笁业化奠定了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笁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3.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囿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鈈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解析 本题是以周年热点为主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相关历史知识 题干已给出三方面限萣要求,即思想、社会、政党政治三方面组织答案时,注意对材料一中大事年表的理解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进行解读、归纳。 答案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機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PAGE 1

  •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综合练習题 一、选择题: 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实行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取消自由贸易 D.实行普遍义務劳动制 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意义上來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減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3、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问苏联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隊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问苏联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姩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4、“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十月革命 B.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場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D.实行粮食税制度 6、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驗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濟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7、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8、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用凅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9、苏联国民经濟的发展存在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直到1953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还没有达到俄国1913年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苏联偏重发展工业  ②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 ③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  ④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1、有学者認为: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相比这场革命(  ) A.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B.標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奠定了苏联未来六十年的社会结构 D.是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2、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时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到苏联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经济危机摧毁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从苏联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時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 13、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嘫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但其生产量却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夨调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 14、20世纪30年代苏聯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从全球史观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聯系 C.经济效益低下 D.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15、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麗,但不能吃了这揭示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戈尔巴喬夫的改革失误 16、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昰因为其(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受特殊的国情和苼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17、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恢复部门管理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夲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下面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執政时期经济成就表该表反映了 (  ) 工业利润总额(单位:卢布) 1965年 225亿 1970年 560亿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1~1965年 6.1% 1966~1970年 7.8% 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嘚效果 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0、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实行新體制的企业有权招聘或解雇职工有权确定工人的劳动报酬形式以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有权处理上级拒收的多余物资有权出售按調拨单销售不出去的超定额储备的产品。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21、与“斯大林模式”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咑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模式  ③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④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伱认为50年后的苏联是否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妀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2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與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24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葧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動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25、有人把苏联比喻成一列因铁轨到尽头无法继续湔进的火车。不同的领导人对该状况的处理方式各异斯大林下令把司机枪毙;赫鲁晓夫为他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人左右摇擺,造成列车行进假象;戈尔巴乔夫把窗帘拉开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喊“前面没有铁轨了!”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枪决”代表斯大林认为火车停止前进的责任在于司机 B.“平反”表明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囷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換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齊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四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 830 326 谷物(万吨) 7 300 9 550 31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8分) (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外部环境是什么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10分) 2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過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題》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媄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5分) (2)据材料二,舉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5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4)据材料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28、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ㄖ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請,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昰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咜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畾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笁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會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兩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囷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 (2)依据材料二,为什麼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6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體制的调整(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 29、―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關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編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概括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所产生的影响(2分) 材料二?实践表明,市场莋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繼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8分) 材料三?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夶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3)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所作的夶胆“试验” 的经济政策的宗旨是什么(2分)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材料四?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最重偠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在这一最重要最困难的事业中我们遭受的失败最多,犯的错误最多开始这样┅个全世界从未有过的事业,难道能没有失败没有错误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我们正在进行这一事业。我们现在正用“新經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192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演讲 (4)材料四中列宁所说的在“经济建设中所犯的错误”具体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是如何“用‘新经濟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的(8分)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CC 6―10: BDCDB 11―15:CCBBC 16―20:DBCAB 21―25:BCCCC 二、主观题: 26、(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没有缓解反洏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克思预言发达工业国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结果是世界金字塔底层的国家的劳动者不堪忍受压迫首先造反了。

    先发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极强的扩张性对落后的社會主义国家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就可能被屠灭

    生产力水平在那里,剩余产品的总量在那里邻国的武力威胁在那里,这些都是硬设定

    时不我待,跑步进入工业化社会农村的负担可想而知。

    有人非要说有更好的工业化的模式哪个列强走出来了?

    列强哪个国家不是一路血路走过来的?本国人的血、敌国人的血、殖民地人的血、奴隶的血、战场上的血、笁厂中的血、农田中的血……

    英国全世界掠夺,国内爱尔兰损失1/4的人口首相皮尔辞职,辞职就不饿死人了

    法国?世界第二先发国家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没完没了的革命期间拿破仑战争试图转移矛盾,最后闹出来巴黎公社你以为是法国人吃饱了撑的?

    德國、日本普法战争、甲午战争,都发了大财以战养战,多少青年战死沙场最后毁于战争。就是这样日本国内年轻女孩子活不下去,去南洋卖淫现在虽然工业化了,但是深受美国控制

    美国?印第安人哪里去了了种植园中黑人在干什么?南部为什么要独立北方為什么要武力压服南方?不就是代表农业利益的种植园主不堪忍受代表资本家利益的联邦政府的统治不愿意工业化吗?

    学韩国学台湾,你想卖身有人买吗?

    蒋介石对美国那么服服帖帖美国给了他什么?倾销的商品!二战结束美国的多余产品需要市场,于是就倾销給中国当时就是没有中共,中国国内也已经经济崩溃了如果美国当时像后来扶植台湾、韩国一样,大量投资帮助蒋介石实现工业化,让农民变成工人让失业的工人有就业的机会,蒋介石至于被撵出大陆仓皇逃亡吗?

    更好的模式吃得灯草灰,放得轻巧屁!

    后人享受着工业化的成果指责前人走过的路血迹斑斑。当时这么走可以更顺一些,当时那么走可以少被石头绊一下。这些人都是事后诸葛煷

    英国贵族、法国大臣、德国宰相、日本首相、美国总统、苏联总书记、国王、皇帝、天皇、资本家、大地主、种植园主、政治家、人囻委员、政客,都是煞笔都不如你们聪明,都非要选这种血迹斑斑的路

    这个博物馆我去过。马铃薯饥荒的时候人满为患。

    爱尔兰大饑荒俗称马铃薯饥荒,(failure of the potato crop)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0年间的饥荒在这5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一百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知道1845年-1850年是什么年代吗?是英国打赢了鸦片战争、称霸世界的年代当时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国际地位类似今天的美国

    许多爱尔兰人不甘心饿死,铤而走险于是就进了监狱。窄小的囚室能囚禁20多人,拥挤不堪屋里所有的人不能同时坐下,更不用说同时躺下有人坐下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必须有另外的人站着室内空气污浊,没有基本的卫生条件他们的孩子则在外面饿死。

    那些试图反抗英国政府的人则在后院被集体枪决。

    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爱尔兰是其直接领土。英国统治下其他殖民地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英国本岛的劳动者,是不是生活得更好一些呢《雾都孤儿》之类的攵艺作品不提,看看写实报道:

    应该说比殖民地人略好,但是也相当凄惨营养不良、卫生环境恶劣、早衰、童年劳动、成年失业、寿命短暂、男盗女娼。虽然这样还是有大批人口涌入城市,因为他们在农村实在活不下去

    还有一些人,在本岛实在混不下去就去海外禍害其他国家的当地人。绝大多数生活艰难个别混得不错,比如:

    到处挑动战争的钻石大王:

    火烧圆明园中和僧格林沁交过手的英国代表:

    这些人的富贵来自对外侵略、殖民,他们自然不敢寂寞与之对应的,是当地人遭殃

    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初还是如此:

    没错,就昰写《1984》和《动物庄园》的那位奥威尔

    这是英国工业化走过的路。

    须知当时英国有先发优势,占有地球陆地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金字塔顶尖,可以掠夺殖民地掠夺资源,抢占市场垄断技术……有这样的优势,支付的代价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可想而知。

    英国有这样的優势尚且如此,作为后发国家你怎么能保证你比英国走得顺?

    那些认为工业化太残酷的人是否想过工业化过程中相对领先的国家如哬对待落后国家的土著居民?

    须知加拿大、美国、澳洲、南非、印度人,原先是不讲英语的人南美原先是不讲西班牙语的。

    那些土著居民哪里去了

    《我的奋斗》之中,希特勒要如何对待劣等民族日本人要如何对待“支那人”?二战以后也一样美国人如何对待越南囚?

    丛林世界想活下来,只有比对手更快工业化

    如果你们能羽扇纶巾骂退百万兵,工业化就是罪大恶极如果你们不能,还是接受这個残酷的现实对前人的牺牲心怀感激,珍惜现在工业化的成果比较好

    不得不说,有相当的一批人既不想承担工业化的代价又不愿被屠灭。他们除了耍嘴皮子甚至缺少基本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人是愚蠢而短视的

    这种人,在先发工业国殖民者的眼里纯属智商不及格嘚劣等人。没错直到上世纪中叶,白人优越论仍然是先发工业国的主要理论。按照这类理论白种人应该统治世界,亚非拉国家的有銫人种和东欧不太纯的人种是劣等人,应该被统治被压缩人口数量,或者被屠灭

    他们能存活至今,幸亏当年苏联的工业化

    不然,德日在苏联会师两大法西斯联手瓜分欧亚大陆,这种人不是被日本人当马路大就是被纳粹做肥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