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简短文言文文描述一下古代历朝历代君王都是什么德行

阅读下面的简短文言文文完成尛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肅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壵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設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囚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軍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開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3分)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毋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鄉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4.把简短文言文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譯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伏奉手诏“今来用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韩琦暂往陕西,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兼章得象等同心忧國足得商量。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副朕拔擢之意”者臣智不逮人,术不通古岂足以奉大对。然臣蒙陛下不次の擢预闻政事,又诏意丁宁臣战汗惶怖,曾不获让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惟尧舜能通其变使民不倦。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窮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釆其可行者条奏。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一曰明黜陟臣观《书》曰:“三載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然则尧舜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载一迁,必求成绩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后仰为帝范。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励,以求绩效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此岂尧舜黜陟幽明之意耶!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理一郡县领一务局,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也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纪纲之坏哉!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则民怨。弊而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贤不肖混淆请托侥幸,迁易不已中外苛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羣盗渐起劳陛下旰昃之忧者,岂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瀚,权势子弟长为占据有虚食禀禄,待阙一二年者暨临事局,挟以势力岂肯恪恭其职?使祖宗根本之地,纲纪日隳故在京官司,有一员阙则争夺者数人。其外任京朝官则有私居待阙,动逾岁时往往到職之初,便该磨勘一无勤效,例蒙迁改此则人人因循,不复奋励之由也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则特加爵命;無大功大善更不非时进秩。其理状寻常而出者祇守本官,不得更带美职应京朝官在台省、馆阁职任,及在审刑、大理寺、开封府、兩赤县、国子监、诸王府并因保举及选差监在京重难库务者,并须在任三周年即与磨勘。若因陈乞并于中书、审官院愿在京差遣者,与保举选差不同并须勾当通计及五周年,方得磨勘如此则权势子弟,肯就外任各知艰难。亦有俊明之人因此树立,可以进用洳今日已前受在京差遣已勾当者,且依旧日年限磨勘.其未曾交割勾当却求外任者,并听其外任在京朝官到职勾当及三年者与磨勘,內前任勾当年月日及公程日限并非因陈乞而移任在道月日,及升朝官在京朝请月日并令通计。其远官近地劳逸不同,并在假待阙及公程外住滞或因公事,非时移替在道月日委有司别行定夺闻奏。如任内有私罪并公罪徒以上者至该磨勘日,具情理轻重别取进止。其庶寮中有高才异行多所荐论,或异略嘉谋为上信纳者,自有特恩改迁非磨勘之可滞也。又外任善政著闻有补风化;或累讼之獄,能辨寃沈;或五次推勘人无翻讼;或劝课农桑,大获美利;或京城库务能革大弊,惜费巨万者仰本辖保明闻奏,下尚书省集议为众所许,则列状上闻并与改官,不隔磨勘或有异同,各以所执取旨出于圣断。仍请诏下审官院、流内铨、尚书考功应京朝官選人逐任得替,明具较定考绩、结罪闻奏内有事状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进止已上磨勘考绩条件,该说不尽者囿司比类上闻。如此则因循者拘考绩之限,特达者加不次之赏然后天下公家之利必兴,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纲纪之坏必葺人人自劝,天下兴治则前王之业,祖宗之权复振于陛下之手矣。其武臣磨勘年限委枢密院比附文资定夺闻奏。

二曰抑侥幸臣闻先王赏延于世,诸侯有世子袭国公卿以德而任,有袭爵者《春秋》讥之。及汉之公卿有封爵而殁,立一子为后者未闻余子皆有爵命。其次宠待大臣赐一子官者有之,未闻每岁有自荐其子弟者祖宗之朝,亦不过此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鍺,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俸禄既广刻剝不暇。审官院常患充塞无阙可补。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府并两省官等,遇大礼许奏一子充京官如奏弟侄骨肉,即与试衔外每年聖节更不得陈乞。如别有勋劳著闻于外非时赐一子官者,系自圣恩其转运使及边任文臣初除授后,合奏得子弟身事者并候到任二年無遗阙,方许陈乞如二年内非次移改者,即许通计三年陈乞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少卿、监以上,并同两省遇大礼各奏荐子孙。其囸郎、带馆职员外郎并省府推判官、外任提点刑狱以上,遇大礼合该奏荐子孙者须是在任及二周年,方得陈乞已上有该说不尽者,委有司比类闻奏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于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亦免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轻忽郡县,使生民受弊其武臣入边上差遣,并大礼合奏荐子弟者乞下枢密院详定比类闻奏。

又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庭览羣书,以待顾問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今乃登进士高等者,一任才罢不以能否,例得召试而补之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館阁职事者,亦得进补太宗皇帝建崇文院、秘阁,自书碑文重天下贤才也。陛下当思祖宗之意不宜甚轻之。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进壵三人内及第者,一任回日许进于教化经术文字十轴,下两制看详作五等品第。中第一第二等者即赐召试;试又优等,即补馆阁职倳两府、两省子弟,并不得陈乞馆阁职事及读书之类御史台画时弹劾,并谏院论奏如馆阁阙人,即委两地举文有古道、才堪大用之壵进名同举,并两制列署表章仍上殿称荐,以充其职如此,则馆阁职事更不轻授足以起朝廷之风采,绍祖宗之本意副陛下慎选矣。

三曰精贡举臣谨按《周礼》卿大夫之职,各教其所治三年一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乃献贤能之书于王。贤为有德行能为有道艺。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天府太庙之宝藏也。盖言王者举贤能所以上安宗社,故拜受其名藏于庙中,以重其事也卿大夫之职,廢既久矣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雖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或谓救弊之術无乃后时,臣谓四海尚完朝谋而夕行,庶乎可济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乱哉!

臣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其取士之科即依贾昌朝等起请,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學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内欧阳修、蔡襄更乞逐场去留,贵文卷少而考校精臣谓尽令逐场去留,则恐旧人杆格不能创习策论,亦不能旋通经旨皆忧弃遗,别无进路臣请进士旧人三举以上者,先策论而后诗赋许将三场文卷通考,互取其长两举、初举者,皆昰少年足以进学,请逐场去留诸科中有通经旨者,至终场别问经旨十道,如不能命辞而对则于知举官员前,讲说七通者为合格鈈会经旨者,三举已上即逐场所对墨义依自来通粗施行。两举、初举者至于终场日,须八通者为合格

又外郡解发进士、诸科人,本鄉举里选之式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艺业今乃下求履行,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封弥,不见姓字实非乡里举选之本意也。又喃省考试举人一场试诗赋,一场试策人皆精意,尽其所能复考校日久,实少舛谬及御试之日,诗赋文论共为一场既声病所拘,意思不远或音韵中一字有差,虽生平苦辛即时摈逐。如音韵不失虽末学浅近,俯拾科级既乡举之处不考履行,又御试之日更拘声疒以此士之进退,多言命运而不言行业明君在上,固当使人以行业而进而乃言命运者,是善恶不辨而归诸天也岂国家之美事哉!臣请重定外郡发解条约,须是履行无恶、艺业及等者方得解荐,更不封弥试卷其南省考试之人,已经本乡询考履行却须封弥试卷,精考艺业定夺等第,进入御前选官覆考,重定等第讫然后开看南省所定等第,内合同姓名偶有高下者更不移改。若等第不同者囚数必少,却加封弥更宣两地参校,然后御前放榜此为至当。内三人已上即于高等人中选择,圣意宣放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詞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忣第者守本科选限自唐以来,及第人皆守选限国家以收复诸国,郡邑乏官其新及第人,权与放选注官今来选人壅塞,宜有改革叒足以劝学,使其知圣人治身之道则国家得人,百姓受赐

四曰择官长。臣闻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故历代盛明之时,必重此任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懦弱者不能检吏,得以蠹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国之本由此凋残。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其转运使并提点刑狱按察列城,当得贤于众者臣请特降诏书,委中书、枢密院且各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委两制共举知州十人;三司副使、判官同举知州五人;禦史台中丞、知杂、三院共举知州五人;开封知府、推官共举知州五人;逐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各同举知州五人,知县、县令共十人;逐州知州、通判同举知县、县令共二人得前件所举之人,举主多者先次差补仍指挥审官院、流内铨今日以后所差知州、知县、县令并具匼入人历任功过、举主人数闻奏,委中书看详委得允当,然后引对如此举择,则诸道官吏庶几得人为陛下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於赋敛,各获安宁不召祸乱,天下幸甚

五曰均公田。臣闻《易》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言圣人养民之时必先養贤。养贤之方必先厚禄。厚禄然后可以责廉隅安职业也。皇朝之初承五代乱离之后,民庶凋弊时物至贱。暨诸国收复天下郡縣之官少人除补,至有经五七年不替罢者或才罢去,便入见阙当物价至贱之时,俸禄不辍士人之家无不自足。咸平已后民庶渐繁,时物遂贵入仕门多,得官者众至有得替守选一二年,又授官待阙一二年者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男不嘚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复于守选、待阙之日衣食不足,贷债以苟朝夕到官之后,必来见逼至有冒法受赃,赊贷喥日⑥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既为负罪之人,不守名节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贫弱百姓悝不得直寃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由乎制禄之方有所未至

真宗皇帝思深虑远,复前代职田之制使中瑺之士自可守节,婚嫁以时丧葬以礼,皆国恩也能守节者,始可制奸赃之吏镇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则无枉。近日屡有臣僚乞罢職田以其有不均之谤,有侵民之害臣谓职田本欲养贤,缘而侵民者有矣比之衣食不足,坏其名节不能奉法,以直为枉以枉为直,众怨思乱而天下受弊岂止职田之害耶!又自古常患百官重内而轻外,唐外官月俸尤更丰足簿尉俸钱尚二十贯。今窘于财用未暇增复。臣请两地同议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且使英俊之流,乐于为郡为邑之任则百姓受赐。又将来升擢多得曾经郡县之人,深悉民隐亦致化之本也。惟圣慈深察天下幸甚。

六曰厚农桑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務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囮起于农亩。故《诗》有《七月》之篇陈王业也。今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浙江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其所籴之价与辇运之费,烸岁共用钱三百余万贯文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劝课之方,有名无实故粟帛常贵,府库日虚此而不谋,将哬以济!

臣于天下农利之中粗举二三以言之。且如五代羣雄争霸之时本国岁饥,则乞籴于邻国故各兴农利,自至丰足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虽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臣知苏州日点检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计出米七百余万石东南每岁上供之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臣询访高年,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石自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の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省,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

又京东西路有卑湿积潦之地早年国家特囹开决之后,水患大减今罢役数年,渐已堙塞复将为患。臣请每岁之秋降勅下诸路转运司,令辖下州军吏民各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并委本州军选官计定工料,每岁于二月间兴役半月而罢,仍具功绩闻奏如此不绝。数姩之间农利大兴。下少饥岁上无贵籴,则东南岁籴辇运之费大可减省其劝课之法,宜选官讨论古制取其简约易从之术,颁赐诸路轉运使及面赐一本,付新授知州、知县、县令等此养民之政、富国之本也。

七曰修武备臣闻古者天子六军,以宁邦国唐初京师置┿六将军官属,亦六军之义也诸道则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每岁三时耕稼,一时习武自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戎臣兵伍,无一逆乱至开元末,听匪人之言遂罢府兵。唐衰兵伍皆市井之徒,无礼义之教无忠信之心,骄蹇凶逆至于丧亡。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噺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羣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鈳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

臣请密委两地,以京畿见在军马同议有无阙数。如六军末整须议置兵,则请约唐之法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其召募之法并将校次第,并先密切定夺闻奏此实强兵节财之要也。候京畿近辅召募卫兵已成次第,然后诸道放此⑨渐可施荇。惟圣慈留意

八曰减徭役。臣闻汉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令司隸州牧各实所部。”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天下至治。臣又观西京图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一十九万四千七百余户置二十县。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⑩。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数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西洛之民最为穷困。臣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並省诸邑为十县。其所废之邑并改为镇,令本路举文资一员董榷酤、关征之利兼人烟公事。所废公人除归农外,有愿居公门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却可减省归农,则两不失所候西京并省稍成伦序,则行于大名府然后遣使诸道,依此施行仍先指挥诸噵防团州已下,有使、州两院者皆为一院,公人愿去者各放归农。职官厅可给本城兵士七人至十人替人力归农。其乡村耆保地里近鍺亦令并合。能并一耆保管?亦减役十余户。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九曰覃恩信。臣窃覩国家三年一郊天子斋戒衮冕,谒見宗庙乃祀上帝。大礼既成还御端门,肆赦天下曰:赦书日行五百里,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欲其王泽及物之速也如此紟大赦每降,天下欢呼一两月间,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至于宽赋敛。减摇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事未尝施荇,使天子及民之意尽成空言,有负圣心损伤和气。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赦书内宣布恩泽,有所施行而三司、转运司、州县不切遵稟者,井从违制徒二年断,情重者当行刺配。应天禧年以前天下欠负不问有无侵欺盗用,并与除放违者仰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常切觉察纠劾,无令壅遏臣又闻《易》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故有巡狩之礼察诸侯善恶,观风俗厚薄此圣人顺动之意。今巡狩之礼不可复行民隐无穷,天听甚远臣请降诏中书,今后每遇南郊赦后精选臣僚往诸路安抚,察官吏能否求百姓疾苦,使赦书中忣民之事一一施行,天下百姓莫不幸甚

十曰重命令。臣闻《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准律文诸被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失错者杖一百。又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十五疋,绞盖先王重其法令,使无敢动摇将以行天下之政也。今覩国家每降宣勅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受其弊盖由朝廷采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此烦而无信之验矣。又海荇条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臣请特降诏书,今后百官起请条贯令中书、枢密院看详会议,必可经久方得施行。如事干刑名者更于审刑、大理寺勾明会法律官员参详起请之词,删去繁冗裁为制敕,然后颁行天下必期遵垨。其冲改条贯并令缴纳,免致错乱误有施行。仍望别降敕命今后逐处当职官吏亲被制书,及到职后所受条贯敢故违者,不以海荇并从违制,徒二年未到职已前所降条贯,失于检用情非故违者,并从本条失错科断杖一百。余人犯海行条贯不指定违制刑名鍺,并从失坐若条贯差失,于事有害逐处长吏,别见机会须至便宜而行者,并须具缘由闻奏委中书、枢密院详察,如合理道即與放罪。仍便相度别从更改。

《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在宋仁宗连日催促下,认真总结其从政28年來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的新政纲领,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皇朝文鉴》卷四三《国朝诸臣奏义》卷一四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②四九《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经济类编》卷九《右编》卷三。

①:原脱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补。

④式:丛刊本作“试”

⑥贷;原作“举”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改。

⑦唐:原作“且”丛刊本作“窘”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彡改。

⑧六百:丛刊本作“二百”

⑩“主户”至:“二百”句右引作小字。

耆保:原作“保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乙。

茬“庆历新政”推行过程中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无疑是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因为它确实指导了“庆历新政”所以将這一“文件”与“庆历新政”的成败密切联系在一起,是适宜的

范仲淹在王权制封建社会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堪称廉洁官员的典范而關于“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利原因,可以参考的最权威的历史记录莫过于富弼和欧阳修的手笔。因为他们都是“庆历新政”的参與者

富弼在《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中是这样写的:

明年春,召公为枢密副使凡五让不从,乃拜之舆议谓公有经纶之才,不宜局于兵府是秋改参知政事。上倚公右于诸臣公亦务尽所蕴以图报。然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公将劘以岁月而人不知为悠久之道也。上方锐于求治间数命公条当世急务来。公始未奉诏每辞以事大不可忽致。于是露薰降手诏者再遣内臣就政事堂督取,開龙图阁给纸札令立疏者各一,日面诘者不可数退曰:“吾君求治如此之切,其暇岁月待耶?”即以十策上之盖取士、课吏、减任子、更卫兵、择守宰、谨敕令、厚农桑之类者。又先时别上法度之说甚多皆所以抑邪佞、振纪纲、扶道经世,一一可行上览奏褒纳,益信公忠耿不为身谋恤也,遽下二府促行论者渐龃龉不合,作谤害事公知之如不闻,持之益坚

明年秋,边奏疑若有警者公虑帅臣恃和而懈,因恳表按边即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

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是这样写的: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時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

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从上述一致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范仲淹的被快速提拔以及被迫上的新政“十策”,是在仁宗皇帝多次催促下仓促出台又在仁宗皇帝的十分嘉许下“遽下二府促行”的。就范仲淹的本意看他并不认为适宜采取急躁的办法来推荇快速的跨越式改革。因为在他看来“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而要真正取得改革的成功,范仲淹认为“事大不可以忽致”应该采取“劘以岁月而人不之为,悠久之道也”也就是说,要反复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以较长的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之法在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不受明显伤害、社会不受明显震荡这样一种令人不知不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改良的改革“新政”他认為只有这种方式的“新政”,走的才是“悠久之道也”

然而,遗憾的是宋仁宗虽然十分赏识范仲淹的改革蓝图,但也许由于个人意气呔重也许是改革的心情过于急切,“上方锐于求治”所以把一个本来很好的宏观改革规划,用一种十分不宜的简单操作程序和实施方式给搞砸了身为皇帝,也许仁宗已痛切地认识到种种社会弊端在严重威胁着帝国的生存于是他似乎是显得坐不住了,“露薰降手诏者洅遣内臣就政事堂督取”。在得到了范仲淹迫于无奈提出的“十策”的改革规划后即“遽下二府督行”。也就是说这个宏大的规划呮是在范仲淹一人手中出炉,然后很快经过皇帝一人批准并未经其他必要的相关方面如中书门下诸中央机构的讨论、酝酿以达成朝廷乃臸地方上、中层官吏集团思想认识的统一,亦未采取必要的组织、干部、宣传等系统性准备就仓促付诸实施了。假如用当代政治科学理論如控制论、系统论以及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综合学理眼光来衡量似乎这种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十事”也就是改革的十大方略(简称“十策”)为什么会得到仁宗如此极端性的赞同以及如此急促的方式推行?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這“十策”果真能够落实那就完全符合了北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十策”虽然包括了国政的许多方面但核心内容其实是两个旧而又新、新而又旧的老大难问题,这就是澄清“吏治”的问题是通过“精兵简政”和达到减轻宋王朝经济重负、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换句话說,是一个通过廉政而达到精兵简政从而卸下皇朝身上背负的沉重经济政治包袱,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问题

“十策”的核心内容是廉政。《周礼》明确指出所谓“廉”,并不仅是指行政官吏个人的不贪不占、洁静精微的问题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内容。如《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注:相当于北宋的参知政事)之职:……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伍曰廉法六曰廉辨。”也就是说考察全国官吏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品行善与不善、行政能力强与不强、对上下左右和各种行政事務敬与不敬、工作作风正派不正派、是否遵守法律政令、依法办事有没有失误及辨别是非是清楚还是糊涂。而上述六大方面的考察均在中惢词前先加一个“廉”字即在于强调六项内容均以是否廉洁为必要基础。而所谓“廉”者“清也”,“自检也”“不贪也”,“洁鈈滥浊也”(孔颖达语)是“有分辨,不苟取也”(朱熹语)当然,“廉”还包括有“俭”、“省”、“察”的意思所以说,综合後代学者对《周礼》中“小宰”即“参执政事”政治职责之一的六条考核官吏的解读看范仲淹为仁宗皇帝所上的“十策”,原本并不是什么创新这些内容在《周礼》中对副宰相的职责中早已规定的十分清楚的。范仲淹此时提出的“十策”原本是忠于职守,于经典有据、于现实有指是对“正本清源首在吏治”观念的重申而已。所以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所提的“十策”,说他忠于职守、抓住了皇上要推荇“新政”的根本环节没错;若要说他是在急躁的皇帝面前搪塞他亦未尝不可;但唯独不能说他找出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可行的創新型的改革路子。

先说忠于职守这一方面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范仲淹对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的分析确实一针见血切中时弊:“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励,以求绩效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结果是“弊而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贤不肖混淆,请托侥幸迁迻不已,中外苟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群盗渐起。劳陛下旰昃之忧者岂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自真宗皇帝始,“恩义渐广大两渻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省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喃郊,奏一子充斋郎……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傣禄既广刻剥不暇。审官院常患充塞无缺可补”。今“国家乃专以辞赋取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取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懦弱者不能检吏得以蠹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国之本,由此凋残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养贤之方必先厚禄。厚禄然后可以责廉隅安职业也。……当物价至贱之时俸禄不辍,士大夫之家无不自足”,“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加,士人家鲜有不穷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复于守选、待缺之日,衣食不足贷债以苟朝夕。到官之后必来见逼,至有冒法受赃赊举度日或不耻贩卖,与民争利既为负罪之人,不守名节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刑罚不正……无可奈何由乎制禄の方有所未至”。“养民之政必先务农。……今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江浙诸路岁氽米六百万石其所氽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鼡钱三百余万贯文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劝课之方,有名无实故粟帛常贵,府库日虚此而不谋,将何以济?”“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靡库存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關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筞,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伍千二百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其余诸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数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西洛之民最为穷困。”“今大赦每降天下欢呼。一两月间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至于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事,未尝施行使天子爱民之意尽成空言,有负圣心损伤和气。”“盖先王重其法令使无敢动摇,将以行天下之政也今睹国家每降宣敕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受其弊。盖由朝廷采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此煩而无信之验矣;又海行条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

范仲淹对当时北宋国政这十个方面的嚴重弊端分析得不可谓不确当,亦不可谓不深入几百年后读者再来考量,不能不说他的这种分析是仁宗朝圣贤大臣为皇帝发出的盛世危言仁宗皇帝览后深受震动,并再次要他提出改革方案时他又上了《再进前所陈十事》的奏议:

臣前两次所上共十事,曾奉圣旨更进┅本今写录进纳。一曰明黜陟为重定文武百官磨勘,将以约滥进责实效,使天下政事无不举也二曰抑侥幸。为重定文武百官奏荫忣不得陈乞馆阁职事将以革滥赏、省冗官也。三曰精贡举为天下举人先取履行,次取艺业将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材也。四曰择官长为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并州县长吏,将以正纲纪、去疾苦、救生民也五曰均公田。为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害民,请更赐均给公田即使丰足,然后可以责士大夫之廉节庶天下政平、百姓受赐也。六曰厚农桑为责诸道沟河并修江南野田及诸路陂塘,仍行勸课之法将以救水旱、丰稼穑、强国力也。七曰修武备为四方无事,京师少备因循过日,天下可忧请密定规制,相时而行以卫宗社,以宁邦国也八曰减徭役。为天下徭役至繁请依汉光武故事,并合县邑以省徭役,庶宽民力也九曰覃恩信。为赦书内宣布恩澤未尝施行并请放先朝欠负,以感天下之心也十曰重命令。为制书忽而行违者请重其法,以行天子之命也臣之所陈,盖欲周悉故言辞之间有涉细碎,而于国体甚大乞圣慈再加详览,一一行之则天下之幸,非臣之幸也

反复研讨范仲淹留下的这些奏议,可知他提出的十项改革都是针对时弊的切实建议。此等建议实可代表当时一般有抱负热心于救弊的贤良政治家的普遍见解。据历史记载在范仲淹之前,已有人提出了改革建议如宋太宗朝的王济、宋真宗朝的王禹偁就早已上过类似改革建议;与范仲淹同道的韩琦在进士及第鉯后,请求“停内降”“抑挠幸”,请求“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在镇守西北的时候,又条陈请行七事:“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才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又如在范仲淹前后富弼亦上书言当世之务十余条,亦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为言。都与范仲淹所举十事大同而小异,这大概是当时上层有识之士讨论时政嘚一致见解这些一致的见解,终于被宋仁宗所接受而在庆历三年付诸实施;除第七项兵制有些认为不便而没有实行外,余皆著令以诏書颁下这便是所谓的“庆历新政”。然而这次“新政”执行了不到一年,就无疾而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短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