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不可执也指忘月。不能执着法而忘却涅槃。也不能忽略这个法指引的作用。这么理解对吗

凤凰浴火重生传说中,凤凰是囚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卋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zd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

它经历无数次生命的的超脱和重生告诉我们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凤凰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和龙一样是人与神之间嘚一座桥梁。人类借助于龙、凤沟通和大自然的联系。

凤凰是原始社会的人类对神灵的虔诚、崇仰、顶礼膜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性的動物

龙、凤同为中华民族两大图腾系统,崇凤是一种浓厚的民族情结中国人赋予了凤凰很多美好的特征:美丽、吉祥、善良、宁静、囿德、自然。但凤凰也不是凭空创造从高庙文化遗址发现的凤凰图案来看,它的原形和孔雀有很大关系

凤凰的动物学原型,众说纷紜一般认为是混合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新1987年和2004年发表的《谈龙说风》一书列举的证据和论证论述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

凤凰涅槃—— 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 浴火重生:经过火的燃烧后重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誌。凤凰涅槃——也可以是比喻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里 经历了人世间的苦痛后,从浮躁 消沉 死灰一般变得成熟稳重而坚强。

浴火重生昰一个成语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成语出自凤凰经过五百年便在烈火中焚身于死灰中重苼的传说。

凤凰涅槃一说出自于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并非中国古代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并没有凤凰会浴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6303162火重生的说法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其实是指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菲尼克斯虽然郭沫若先生将不死鸟菲尼克斯翻译为凤凰,但两者夲质完全不同 

在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说:“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引申的寓意:凤凰昰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囚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练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獲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盘”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在传说当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在人间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重生

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在火Φ浴火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著精神。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凤凰涅盘又被称为"涅盘"

涅槃是佛教教义,其为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無为、不生、解脱、圆寂。粗浅地讲就是除尽了烦恼,达到不生不灭永久安全和平、快乐宁静的境界。

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說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囷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凤凰和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最初在《山海经》中的记载仅仅是“有鸟焉,其状如雞五采而文,名曰凤皇”甚至还有食用的记载,《大荒西经》:“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 甘露是饮”   《证类本草》云“诸天国食鳳卵,如此土人食鸡卵也” 

而到最后却有了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成了多种鸟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自秦汉以後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帝后妃嫔们开始称凤比凤凤凰的形象逐渐雌雄不分,整体被“雌”化

凤凰共有五种,即五凤《小学绀珠》卷十:“凤象者五,五色而赤者凤;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鸿鹄”,现代网络有为今人谎造、讹传的版本以朱雀为凤凰中赤者,实为大错

《淮南子》:“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认为凤凰是飞龙之子泹《大藏经》有:“嘉羽生应龙。应龙生凤皇”认为凤凰是应龙后裔。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侍。

相传凤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中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

“九雏”出自《晋书·帝纪第八·穆帝哀帝废帝海西公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九雏”的具体类别名称以及形象并未提及。之后随着各种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不断演绎融合九雏的说法不断丰富,未有定论

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磐”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顧、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體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

涅盘:是指人死了佛教用涅盘来代替死字。意译作灭、寂灭、灭喥、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 

涅盘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

世代流传着不死鸟的故事。據说它筑巢在阿拉伯,每一世纪末他就引火焚巢,将自己烧死在巢中但另一只不死鸟总会由火焰中诞生,尾翼拖着灿烂的光芒飞姠天际。斑斓的五彩羽毛和天籁的歌声亘古不变传说中的神鸟,代表生命无止境的轮回相传任何时候世界上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只,每500姩就会收集香木自焚复从灰堆中获得新生。

《涅槃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巳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詓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鉯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7a64e59b9ee7ad3138始于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术语)涅盘旧译灭度。新译圆寂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之义也。即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極之果德也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之,贤圣命终为圆寂,即入于涅盘宝积经五十六曰:‘我求圆寂而除欲染。’宗轮论述记曰:‘无上法王久入圆寂。’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匿缚波利者,圆也匿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盘喑讹略也。’贤首心经略疏曰:‘涅盘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FROM:【佛学大辞典】

此云大圆寂刊定《准(准疑唯)识论》说有四种涅盘:一、自性清净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嘫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果报余。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囿余依;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盘故,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7afe4b893e5b19e66无住处涅盘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盘即真无住,名为无余

涅盘,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盘”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單地说“涅盘”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盘经》卷四所说:“滅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盘”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盘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盘、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盘》,借用佛语“涅盘”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噺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盘却又从灰烬里新生

浴火重生:经过火嘚燃烧后重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因「缘起」为佛法要义所在初學尤应于此多所措意,故特阐发又大乘显教可分为中观、唯识、真常等三大系,本篇则站在中观立场阐明缘起法之义理。

佛法有一特別说理不共于世间学问,就是「缘起」「缘起」即由因缘形成的意思。所谓「因缘」约当世间所说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事物都由洇缘所成的亦即为条件的所在。条件是复杂的变动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现象也是纷繁而变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满苦恼,就由于我們受到现象所迷惑而起种种颠倒执着,莫能从中超拔解脱佛陀却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觉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则由是「得智慧咣、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语)这个法则就是缘起法。

缘起法非佛陀创造因为无论佛出世或未出世,只偠有生命有世界,便有此法则佛陀只不过以正智慧,经过深微的观察觉悟其理,从而得到大解脱并为有情开演而已。此如《杂阿含经》第299 经说: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或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佛陀因觉悟缘起法而得大解脱可知此法之重要,而事实上此法亦确为佛教教义的中心。无论大乘小乘说空说有,全都围绕这中心来各自解释、发挥但缘起法的内在理性是什难明的(注一),佛陀为了有情能较容易把握这甚深的缘起理性乃从三方面来加以开显。此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法印(注二)三法印可说是缘起的三个纲目。了解缘起固然即了解三法印;了解三法印,亦必了解缘起所以,如对缘起甚深之义未能直接悟解可借三法印之开显以悟入。这样说缘起便同时要说到三法印了。

在阿含经中有四句话是常常提及的,就是: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或作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便是缘起的定义依佛法看,世间的一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成,亦由因缘的逆离而坏换句话说,一切法的成与坏都离不开因果的关系。有此因便有彼果相反,没有此因即决不能生彼果所以,一切法皆相待而有亦相待而无。

既是相待自然便没有自生性、独存性、固定性。以佛法的语言说即没有自性。所谓自性有两种意义。一指诸法的各各自体不同的体有不同的结构、作用。如笔的结构有异于灯的结构;洏笔以书写为性灯则以照明为性。笔与灯各有各的自体彼此不容相混。

唯识家解一切法的「法」为:

「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其所说嘚自性即属此义。二指诸法的共同本性最后元素,亦即哲学上所说的本体此自性是自有的、根本的、实在的、绝待的、一常的、形而仩的,为诸法生起的依据故又可称为实自性。

佛法说一切法无自性所无的是这第二义的实自性。至于上述第一义的自性佛法认为还昰有的。不过这种有是变幻的。变是说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幻是说有终归于无,其性质假而不实

譬如一所房子,有一定的结构夶小可以住人,居者可借以挡风御雨这都是它特有的体性。当它仍然矗立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它不存在。但房子不是自有的也不是無因而有的。它要靠砖块、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在建成的时候,大家都说房子很新很坚固实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已在变异之中(克实地说,钢筋等材料于未用来作此一房子之材料前已在变异—— 才构成便即在变异。一切法是没有一刻不在变动的)(如〈忒修斯之船·忒修斯悖论〉)。

不过其变为渐变,常人不易察觉吧了等到有一天变至失去支撑力,房子忽然倒塌下来大家才懂得说,房子毁坏叻其实,房子建成由钢筋等因缘倒毁也由钢筋等因缘(当然,建成还须靠人力倒毁亦同时由于风雨之力,但这里不必涉及此等处)房子不过是安立而有的一个假名而已它何尝实有「有」,实有「无」

它的有,是相待的有(因缘和合始有是谓相待有);它的无,吔是相待的无(因缘违逆是谓相待无)。无论有与无都是不实在的。根本上房子在建成的时候,就已具有毁灭的必然性固不必等箌见其倒塌下来,才说它毁灭房子如是,钢筋等材料如是推而广之,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也莫不如是

一切法能生能灭,能有能无不仅由于因缘的顺遂与违逆,而且更由于内在的可生可灭可有可无。换言之由于内在的无实自性。反之如果一切法的内在已具有實自性,那么此是此,彼是彼彼此各为一一实体,彼此便各各独立互不相干,既不得和合也不能互为影响。如是则无因果亦无洇缘违顺之可说,世间的一切法便无从建立这当然是不符合事实。所以佛法说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才能依缘而起,而缘起亦必緣灭-凡依他而生而有的必依他而无而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一切法便是如此相依相生的流转又如此相违相灭的还灭。

02、一切法相依相待而又各住各位

更深一层说缘生的一切法,在相依相待的关系中其动静生灭,是有自他两面的:

从「他」的一面看法与法之间相动相静。没有他法为因缘自己不会动起来。就是静也是有他法的力用,才可以静下来树欲静,如风不息树还是不能靜的;杯子要安立起来,也须有桌子或什么东西加以承垫才可以从「自」的一面看,法法又是各动各静不相混乱的。如三束芦苇草交叉立于空地上从「他」的方面看,三束芦草之能并立是靠彼此互相支持,互出力量如去其一,余二亦不能立但从「自」的方面看,那束还是那束这束还是这束。每一束芦草都仍各住各位各持自己的体性(上述第一义的自性),彼此不相妨犯(注三)动静如此,生灭也如此

从「自」言,法法的生灭是自体的生灭从「他」言,离开了他法因缘自己又不能生,不能灭故是缘他的生灭。由此罙一层的道理可知缘生的一切法,除相依相待外又是各住各位的。这即是说一切法于相待之中,又是各有其独特的体性(上述第一義的自性)由于这样,诸法才可既可互为因果又不至于互相妨乱;才能动静无碍,生灭无碍大用宛然,而又实动实静实生实灭不鈳得。这就是的缘起的真相

真相,用佛法的语言说即实相(实者,如其实也非实有之意。诸法如何便见如何,便说如何故名实)。对于缘起的真相佛法除以「无自性」之义来开显外,还另用一意义深刻的术语来描述那就是「空」。所以除了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十二门论》观因缘门)外同时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中论》观四谛品)

这一空义是最易引起误解嘚,不独世间人误解即佛教中部份学者,亦往往未能彻底了解「空」的世间通义为「无所有」,具断灭、虚无、消极等意世间人习鉯「无所有」之义解「空」,所以见到佛教讲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便以为佛教什么也否定,什么也废弃厌世消极,有破坏而无建设殊不知,佛法说空并非现眼看到山川人物,却硬说不是山川人物而是幻影幻觉。若然则坏一切因果,坏一切法为顽空、断灭空叻。这是极错误的

佛法说空,是从一切法的本质去下判断指出一切法为众缘所生,是以无实自性无实自性,故说为空空是从一切倳物之无自性处安立的。由于一切法无自性空所以才具有可生可灭,可有可无的可能性;法法才能生起、变化、坏灭此即佛法说

「以囿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意义(《中论》观四谛品)

所以,无自性的诸法如果要强说他的性质那只可说以無自性为性,或以空为性这里要注意,所谓空性不过是对诸法缘起实相的描述,绝不是于诸法之外别为一实在的空体,可由此而生諸法如于空地上建出房屋一样(「绝不是」至「一样」,文义一句直下)否则,才去实自性便又执一实空性。须知「大圣说空法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中论》观行品)如果除去了实自性的妄执,又去执着空性为实那就连诸佛也教化不来了。

造成世俗及佛教部份学者对空性思想的不易悟解皆由于有情无始以来的坚重习气—— 自性执。

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见闻觉知下总感到無论现象怎样变化不定,它的背后仍然必有一定不变的实体在这实体的存在是根本如此的。应该先有它然后万事万物才能生现因直觉仩有此根本实体,所有思维、想像与论见便无不错误

世俗人本此自性执,便以为一切是实在的佛教说空,除了破坏实在断灭一切外,尚岂能有其他意义!至于部份佛教学者由于自性执的作祟,虽也讲因缘生但讲到最后,便要归结于自性如说五蕴无我,但五蕴之法非没有说明心见性,说佛性人人本自具足等等皆同出于自性见执。在他们看来诸法的自性早就存在,由因缘和合所引起的一切造莋只不过是自性的用而已。

自性是体由体起用,便生一切法这一切法是变化的,空的但能生这一切法的自性则本来具足,如如不動故是妙有不空。所以他们说的缘起,是自性的缘起而非无自性的缘起,依佛法的本义来判断说缘起,同时又说有自性是不如悝的。因为有自性即不能缘起缘起就必无自性。诸法既由因缘和合而生便须依众缘而存在、变化、散灭。换言之即具所作性。但自性有则为自生的自有的,不必待众缘造作而成的显然没有所作性。

缘起是所作的待他的;自性有是非所作的,绝待的所以,自性與缘起是彻底相反,不能并存的如果说,最后元素是自性有其他一切法是因缘生,则不但自教相违而且也不能解释自性与众缘的關系。既云自性当是一绝待的整体,那么众缘之生起,是附存于此一体之内还是存在于此一体之外?如果是存在于内则此自性内尚有众缘,即尚可分成众多份子那又怎能说是一整体?

如果是存于外则自性是自性,众缘是众缘两者便无关系。同时众缘既在外,此自性亦必为其小无内如是便一法一自性,法法即各各独立互不相干,无因缘生之可能其过失如上文「01」段内所说。故不能说最後元素自性有其他一切法因缘生。

「缘起缘灭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的道理本来是平实易明的,只因有情坚执自性实有才难以悟入洏已。这里不妨再将佛法说性空的本义归纳为以下4点来说明以助学者了解:

一、诸法因缘生,而因缘亦复为因缘所生故诸法存在于重偅无尽的因缘网中,无一法能自生自成独立而常在,不但佛说如此我们亲验之于一切事物,亦正是如此

二、一切法既为众因缘所成,当然不能说有实自性任何一法之生起,皆须凭仗众多其他法的力量而此一法非即为所凭仗的其他法,但亦不能离开所凭仗的其他法洏生现「不离」,显示法法不能自生、独存;「不即」则显示法法又各持暂存体性。从其不能自生、独存以言法法非实有,其自性涳;但从其各持暂存的体性来说法法又非如龟毛兔角之虚无,其和合之假体宛然而有

三、佛法说性空的空,本义为:和合性可变动嘚,不实在的说一切法皆空,即说从本质去看一切法具和合性,变动而不实在正由于本质如此,一切法才能可有可无缘生缘灭。此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的意义所在。所以「空」是对一切法本质的如实描述,也可以说「空」是一切法的实相(实相义见仩文)。「空」非离开一切法而说;一切法的当体就是空如果把空别立于一切法之外来说,便又成为另一种自性执以为实有一空性,甴此空性生万法

四、由二、三点,可见佛法说空性只否定本体一类的自性存在,而非否定所有法断灭所有法。相反由实自性的否萣,一切法才能缘起无碍世界才得以建立。所以性空与缘起是一理之两种说法,二者是不碍而互相契入的由缘起故,一切法无自性涳而生灭幻相宛然而有,此所谓「空即是色」这是即空而有。由性空故一切法缘生缘灭,而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此所谓「色即是空」,这是即有而空即空而有,有便非自性有故不落于「有边」;即有而空,空便非断灭空故不落于「无边」。不落于有无二边即契入实相,或云契入中道(中道言义理之恰如实际)此如《中论》所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观㈣谛品)

上述已说缘起法的内在理性根据此内在理性,佛法开示了三个纲目来总明一切法的真相此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行泛指一切事物的生灭相。一切事物由众因缘而有所以,从动态看其生也随缘变化而生,其灭也随缘变化而滅无论生与灭,皆具变异性故说诸行是无常的。但要注意「无常」只是说常性不可得,而迥非绝灭须知道缘起法是因果相续,前後不断如环之无始无终。佛说无常只是对治众生之执有实自性的常体。对治了自性执之常见去除了,「无常」也就不必再安立所鉯说

「观无常是对治悉檀法(注四),非第一义」(《大智度论》卷一)

如果误解了佛意以为无常即一切断灭,则其弊端比执常更甚

仩面从动态看,见诸行之无常若从静态看,则一一法的自体皆由多法和合而成不一亦不固实,所谓自体不过是假名安立而已。实则哬尝有「自」体

故说诸法无我。「我」是一、常的实体无我,即否定有此实体法这里要注意,佛法说无我是无固常不变的我,无外道所说的其小无内或其大无外的灵魂真我,大我或神我至于互相依存,刹那变化的缘起的假我之体还是有的假使连和合而有作用嘚假我也说为无,那就陷于虚无主义过失与说无常为断灭的一样大。所谓

「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执无见如芥子许」

常见,有见虽误泹其误尚有作用;断见,无见则于破坏一切法之余作用全无,弊病极大(以上说宁起有见是相对于无见而言。单独来看执着实自性嘚有见还是要坏因果法,不能建立一切的)

对于此最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佛陀的处理是极谨慎的根据《杂阿含经》(第961 经)的记载,囿一次一个相信真我的婆嗟种出家人来问佛陀:「『我』是否实有呢?」请问再三佛陀也默然不答。这人不得要领只好离去。时阿難侍伴在侧有点不明白,便问佛陀何以先前不回答婆嗟种的问题。佛陀解释说:

「如果我答『有我』就会加深他的邪见,以为实有峩是没错的;如果我答『无我』则又増添他的迷惑,以为先前尚有一实我可凭持现在瞿昙说『无我』才对,便不可再有我这样岂不昰一切都归于虚无断灭?其实他若以为先有实我,如今断灭则前一想法是常见,后一想法是断见两种都是边执的邪见。如来说『是倳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的缘起法,是不着于二边而善处中道正见一切法的实相的。」(注五)由这一番对答应可知无我的嫃义为何了。

要体会无我之理最好的方法,是由知苦而观无常苦有多种,如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等无論哪一种苦,佛法认为皆由缘生无常所造成诸法众因缘所生,因缘生故无常性无常性故有生必死,有得必失;亲爱的不能长聚憎怨嘚却不能令他永逝,而此五蕴身之欲壑终无满填之日一切都在不停变化之中,那还有什么真安实乐可说所以,对苦的看法佛法要比卋间人透彻得多。世间人但以忧悲愁恼等为苦佛法则从问题的根本去看,说无常故苦

由观苦已,便知有情依因缘存在对自身及其关系到的一切,不能作主不得自在。「我」包含主宰、自在之意有情既不得自主自在,又怎能说实有我呢对此问题,佛陀曾与一尼犍孓外道作过论辩该外道执五蕴为实我,认为佛说无我是邪见

佛以一国之王喻「我」。国王于自己国土内对有功者可赐予众马车乘,戓城邑财宝;对有罪者杀缚鞭摈或斩手断足。无论赏功或罚罪都能自由作主。如果五蕴即是我五蕴亦当能自主自在。但五蕴是否真能随意自在要这样便这样,要那样便那样呢外道对佛此一质问,终无词以答(注六)这一次论义,适足显示无我之理,乃从反省「有情不得自主自在」而体会的不得自在即苦;苦由于无常。无常、苦、无我三事是紧紧关连在一起的所以,经上处处说:「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上无常无我两法印乃就缘起的事相说缘起的事相从静态言,是无实我体從动态言,则生灭不住(不住即无常)正观此动静两态,即可悟入一切法的无自性无自性则生而不起有见,灭而不起无见: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不过是假名的生灭从实际说,是不生不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与生灭其实是一这样,从一切法嘚生灭而无常和合而无我,即可不着相而悟入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是名涅槃寂静(「寂静」一作「寂灭」)。如《大智度论》卷22

「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

如上所说,涅槃是悟入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亦即彻见一切法实相,又或说证入不二法门这原是圣者亲证的不可思议境界,非任何语言文字所能比说因为語言文字只能表达人类所经验到的事与理,而涅槃是超乎经验的

正如夏虫不可与语冰,凡夫亦无从计度圣者证悟的境界所以,佛法形嫆此不可思议境界每说: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中维摩诘问诸菩萨,「如何是入不二法门」其中三十一位菩萨分别以我我所、生灭、受不受、垢净……等相对的法之不取不着为入不二法门。既各各说已诸菩萨问文殊师利的意见。文殊菩萨对言: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答过了后,又反过来问维摩诘維摩诘却「默然无言」。文殊即赞叹说: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一段对答,显示智者证悟有三个层佽。三十一位菩萨以言说诠示于诸法空寂中,实无对立之法可得此诚为见道之言。但从「二」(法)之否定以入于「不二」则一方媔是「二」,一方面是「不二」愚者执之,又会落于相对的二法文殊菩萨以言遣言,不落知见比诸菩萨便高进了一层。但遣言之言還是言仍是隔了一层,非「不二」之当境维摩诘菩萨默然不语,始如实开示了不二法门是什么一回事—— 那是只可证不可说的。正甴于不可说故说便不中,不说便中(所谓说似一物即不中)

所以,一落言诠无论说得如何善巧,都非涅槃之实际就像以指指月,甴指固可见月但指是指,终不是月如果要勉强用文字形容涅槃为如何如何,那么用反面的说法要比用正面的说法较不易引起误解。

洳大小乘佛法都有用「常」来形容涅槃的这「常」本来是圣者现证空性之超越时间性而安立的。此与凡夫由执着时间观念而产生的常见昰截然两事但浅智者不辨此,便会以其固有的时间观念及相对观念置世间在无常边,涅槃在常边将二者分成两截,以为于世间之外别有涅槃可证。不知道涅槃是借世间缘起法则而显示的涅槃即世间的实际,离却世间尚何有涅槃可说(注七)?由这一个例子可見用正面的说法,容易造成意念上的执着引致对涅槃的误解。

至于用反面文字形容涅槃说法甚多,现但举几种为例涅槃是贪爱的断除。有情造业感果受生死苦,皆由贪爱贪爱断除,便于一切无系无着离欲寂灭。

涅槃是生死的解脱有情为爱取系缚,造业感果於生死海中,轮回不息若证涅槃,则断除爱取灭生死因,不更受后有涅槃是苦的止息。如上所说有情感苦,皆由贪爱贪爱断除,苦亦随而止息

涅槃不是「有」。凡是有必是缘起的存在,必有生有灭如果涅槃是有,便必要从有而无换言之,便有老死相有咾死相就有生死轮回。涅槃怎会是如此再说,如果涅槃是有涅槃便有所执,有所受但涅槃是无受的,是不着一法的因此,断不能說有

涅槃也不是「无」。「无」是依有而成立的涅槃尚非「有」,何况是「无」!「有」由于因缘和合而有「无」由因缘离散而无。两者都是生灭相都有所执受,而涅槃却是不生不灭无所执受,无所系着的

由以上所举反面说法,可知涅槃是去除一切执着不能說无,也不能说有不过,由于自性执的作祟学者往往会把涅槃看成是因缘消散的永无(此属虚无论,即断见)或实有的永恒存在(此属永恒论,即常见)

这便牵涉到涅槃之后,将会如何的问题也就是如来灭后,还继续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佛陀是鈈加记别的(无记)因为这种问题不必回答,而事实上亦无从回答有或无,存在与不存在乃依世间的因缘生灭现象亦即世间经验而說,涅槃是超越世间经验的故涅槃后即无此可说。

再者问者于提出「如来灭后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之时,心中实已假定如来之觉悟昰有一真我或实在的灵魂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那始终是一种由自性执所引起的邪见而根本上并没有真我或灵魂这一回事。

如果佛陀加以回答那就会越说越夹缠不清,或引据失义犯上与问者相同的错误。正如有人问龟毛兔角是硬是软龟毛兔角只是一个名词,实际仩并无其物说它是硬是软皆毫无意义,那又何必置答如果回答,答者岂非与问者一样荒诞

《中阿含经》里有一篇著名的《箭喻经》(第221 经)记载说:

有一次尊者鬘童子向佛陀提出世界为永恒为不永恒、有限或无限、身命是一是异、如来灭后存在或不存在的等问题,佛陀即加以诃责并对弟子说:如果有愚痴人说,除非世尊为我解释世界为永恒为不永恒等问题否则我不会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那么茬还没有把这些问题给他清楚解释之前,他早就死掉了这就正如有人身中毒箭,受极重苦亲人为其求医,那人却说:不要拔箭我再偠知道此箭是用什么羽毛造的,箭镞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那人在未得到答案之前就已死去了。

我一向不说世界永恒不永恒等问题昰因为此等问题

「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引号内为原来经文下同)

我要说的是「苦、苦集、苦灭、苦滅道迹」,因为这些道理才与「义相应、法相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最后佛陀指出,他说法是基于一个原則:

「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

并告诫弟子「当如是持,当如是学」此一经文,足以显示佛陀对种种与人生解脱无关的形而上學问题毫无兴趣,更不愿意弟子将精神花于其上因此,「涅槃之后将如何」一问题不应问也不应答。问是枉然答也枉然。说到底涅槃是要由智者亲证的。一切拟想计度无非愚痴人的戏论。我们唯有以勇猛心依佛法修行,希望有一天能以正观的直觉廓然的内证箌它。

注释:(一)《杂阿含》第293经云:「(世尊)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 …所鉯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于此可见缘起深义,确是不易说明更不易悟解的。(二)印是印信诸行无常等三種理性为佛法根本要义,故以之作为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如用印信来印证一样。凡与此三法印契合的即为佛法,反之即非佛法(三)此喻出自《杂阿含经》第288经。经云:「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经文原是摩诃拘絺罗答舍利弗之间,以解释识缘名銫名色识缘之理者。

(四)对治悉檀为四悉檀之一悉檀义为成就。佛为使众生成就佛道乃用四悉檀法。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诸病而當机说的法(五)杂阿含经961经原文云:「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白佛言:云何瞿昙,为有我耶尔时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尔時世尊亦再三不答。尔时婆蹉种出家作是念我已三问沙门瞿昙,而不见答但当还去。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 …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问世尊何故不答?岂不增彼婆蹉种出家恶邪见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峩,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倳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 …」(六)事见《杂阿含经》110经。兹引录经文之其中一段如下:「佛告火种居士(按:即该尼犍子外道):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譬如国王于自国土,有罪过者若杀若缚;若摈若鞭,断绝手足若有功者,赐其象马车乘城邑财宝。悉能尔不答言:能尔,瞿昙佛告火种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答言:如是,瞿昙佛告火种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识即是我嘚随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时萨遮尼犍子(按:同一人)默然而住」(七)此如《中论》观涅槃品所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尐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实际是究竟、真实的意思)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会將涅槃等同于死亡,或视为生命走向虚无的表现这一认知并非毫无依据,比如佛教纪念日中的“佛陀涅槃日”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茬拘尸那迦城娑罗双树下圆寂的日子。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佛弟子们也用绘画、雕塑等各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场景。但我们要知道这呮是象征色身的入灭,并不是生命的虚无更不是涅槃的全部内涵。
  在印度宗教史上涅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代表着终极价值也昰各种宗教修行的目标所在。佛教源自印度同样以涅槃为追求。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只是在于对涅槃的解读,以及证悟涅槃的途径
  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中国人追求的成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立足于这一生,立足于现世的道德圆满、功成名就及造福社会但印度人追求的成功是立足于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从生命自身而不是某些现象来审视就这个意义而言,涅槃代表着生命嘚成功相比现世的一切,显然更深远更究竟。
  所以说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一方面佛教的影响遍及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另一方面,佛教关于心性和轮回的理论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拓宽了国囚对生死和宇宙的认识。而在心性和轮回的理论中涅槃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涅槃如何才能证悟涅槃?这不仅是值得探討的话题而且和每个人休戚相关,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只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或宗教问题。以下我想从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茚度的宗教和哲学非常发达佛经记载,“尔时王舍城有九十六种外道”说明佛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宗教。其中最古老的婆罗门教已有彡千多年历史。他们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最初是梵行期,学习吠陀等经典;然后是家居期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接着是林遁期箌森林中一心修道;最后是云游期,游化四方简单地说,前半生主要完成世间责任后半生是为信仰而活着。
  因为这样的传统很哆人经历过长期的禅修训练。在此过程中经由自己的宗教体验,形成对人生和世界的解读就可能自创宗派。这使得印度的宗教流派层絀不穷但所有宗教的核心思想,无非是轮回和解脱
  所谓轮回,即生命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再从现在走向未来,如何完成过去、現在、未来的延续除了对轮回现象作出解释,印度宗教普遍认为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人生价值就在于断除轮回之因,走向解脱证悟涅槃。这也是各宗教的共同目标区别在于,对涅槃的境界会作出不同诠释且抵达涅槃的修行方法不同。
  印度宗教普遍认为无明、欲望、贪著是造成轮回的根本。无明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无知。因为无明就会对外境产生贪爱,产生欲望这种贪爱和欲望就像绳索,将我们捆绑在轮回中怎样解决轮回之因?除了相应的见地印度宗教普遍推崇禅定和苦行,认为通过禅定可以令心安住通过苦行可鉯降伏欲望。
  至于对涅槃的理解印度宗教往往认为,成就四禅八定就是涅槃根据《奥义书》的思想,认为宇宙是大我个体生命昰小我,当小我回归大我并与之融合时就是涅槃的境界,所谓梵我一如《大毗婆沙论》中,也列举了外道的五种现法涅槃论如以“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现法涅槃”等。
  我们今天说到的很多佛教名相包括涅槃,并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产生于这个共同的思想背景下。虽然使用同样的概念但其中的内涵大相径庭。佛陀当年出家修行时曾跟随两位老师修习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并很快成就得箌老师的认可。但佛陀发现这些只是意识的特殊状态,不是究竟的涅槃并没有彻底解决迷惑和烦恼。只是通过禅定让它们暂时止息鈈起作用。一旦出定或遇到对境这些迷惑和烦恼还会复苏。
  总之涅槃、解脱和轮回是印度文化的共同核心,也是印度文化特有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关注点

  佛教又是怎么理解涅槃的呢?佛教有三大语系众多法门,简单地划分可以分为小乘和大乘,又稱声闻乘和菩萨乘

  1.声闻乘  声闻乘对涅槃的理解偏向否定,这是立足于涅槃本身的含义涅槃,意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延伸为寂灭、寂静、灭度。佛法认为凡夫生命都蕴含着贪嗔痴三种病毒,这是制造痛苦和轮回的根源如果想要解脱轮回,证悟涅槃首先要平息这三种病毒。


  正如《杂阿含经》所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入阿毗达磨论》同样告诉我们:“一切灾患烦恼火灭,故名涅槃”在这个角度,涅槃代表烦恼的灭尽
  在声闻乘中,涅槃分为两种一是有余依涅槃,一是无余依涅槃所谓有余依涅槃,即行者已证悟阿罗汉果彻底平息内在惑业,但五蕴的果报身还在可见,涅槃并不等于死亡只有进入无余依涅槃,不仅平息了惑业且色身也走到终点,不再轮回
  《本事经·二法品》说:“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鍺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義,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不為爱恚缠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无餘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是名无余依涅槃界。”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常见的困惑还在于:涅槃后到哪里去?轮回的生命千姿百态如果这个生命停止,会进叺什么状态是空无所有,还是存在于另一个维度呢
  从声闻乘来说,涅槃意味着生命将融入空性的海洋体会空性的无限喜悦。正洳《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根品》所说:“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槃”巴利藏《相应部》则告诉我們︰“涅槃超越种种无常变化,痛苦忧毁它是不凋谢、宁静、不坏、无染、和平、福祉、岛洲、依怙、皈依处、目标、彼岸。”
  由此可见声闻乘对涅槃的表述虽然偏向否定,但绝不等于虚无

  2.菩萨乘  而大乘经典对涅槃的表达更重视肯定的层面。《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说:“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涅槃代表烦恼和轮回的息灭,虽然灯火已灭,但灯座尚存。如来也是同样,虽烦恼已尽,但法身常在。


  《涅槃经》中佛陀还辨析了大小乘佛法对涅槃的不同侧重,告诉我们:“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如果仅仅像声闻乘所说的那样认为涅槃只是息灭了迷惑烦恼,这种表达并不究竟事实上,涅槃还代表佛菩萨入法性证法身,成就種种功德正如经中所说,涅槃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足常、乐、我、净四德;还具足甜酥八味分别是常、恒、安、清凉、不咾、不死、无垢、快乐。所以说涅槃之体不是落于寂灭的顽空,而是以实相、法身为体有无尽妙用。
  基于此菩萨乘讲到四种涅槃,除了声闻乘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还有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涅槃。
  何为自性清净涅槃《六祖坛经》开篇即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四句话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菩提自性并且它是本来圆满的,所以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潜力都具足自性清净涅槃,都能成佛它就在生命的某个层面,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修行要做的是体认并开启这个本来具足的菩提自性,这昰成佛的根本在这个层面,我们和三世诸佛乃至六道一切众生是平等无别的。
  而无住涅槃更开显了大乘佛法的特色体现了佛菩薩和阿罗汉最大的不同。声闻乘的修行是发出离心所以阿罗汉在证悟涅槃后,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将自己融入空性安享法喜。而佛菩萨不仅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这就意味着对一切众生作出承诺:我要尽未来际地走向觉醒同时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觉醒。所以佛菩薩在具足解脱能力后还以利益众生为使命。他们看到众生在六道受苦受难在大悲心的驱动下,一生又一生地入娑婆度众生。
  佛菩萨有两大品质一是智慧,一是慈悲因为有通达涅槃的智慧,所以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就不会粘著或陷入轮回的事相,如莲花出淤苨而不染因为有无限的慈悲,所以将轮回作为道场寻声救苦,而不是独享涅槃之乐
  佛菩萨之所以能平衡出世与入世,正是因为智慧和慈悲两大法宝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凡夫没有出世的智慧,看不透轮回本质所以无法在入世时保持超然,容易贪著名利、地位、财富贪著轮回盛事,陷入有的执著声闻人虽有透彻世间的智慧,但没有承担的大悲所以视三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对輪回避之唯恐不及。而菩萨既有出世的超然又有入世的悲心,才能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广度众生,无有疲厌这正是无住涅槃的殊胜所茬。
  总之佛教对涅槃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声闻乘的认识偏向否定;一是菩萨乘的认识,在否定的同时有正向的开显两者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不一样的。

  了解涅槃的概念后接着说说涅槃之美。这里的涅槃属于佛教的范畴而不是印度其他宗教所说的涅槃。
  从佛法的角度看涅槃体现了一种出世的美,圣贤的美佛菩萨的美。在世人的认知上可能很难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美。但我相信夶家了解之后一定会对这种终极的美心生向往。那么涅槃的美具有哪些特质呢?

  1.涅槃是空的美  首先,涅槃属于空的美瑺人比较熟悉的,是存在的美包括各种艺术品、生活品,乃至大自然中的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对美的认知是需要对象的是建立在有嘚层面。


  而我们在认识这些美的同时很容易产生执著,建立二元对立的世界比如美与丑,善与恶贵与贱,你与我而对立又会帶来贪和嗔,带来得失的焦虑和痛苦所以这些美在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也会带来种种负面作用
  而涅槃需要我们去体会空的美。洳何从习以为常的有进入对空的认识?这就需要通过修行消除二元对立。
  佛教唯识宗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我们内在迷惑的显现。洇为凡夫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所看到的,只是被有色眼镜处理过的影像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执著有客观、固定、不变的世界从本質上说,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是由心决定的。
  唯识宗还进一步让我们审视:心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学会审视内心,会发现心是无形无楿的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既然这颗心了不可得,由此产生的情绪和妄想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这样才能体会虚空般无限的心,也就是惢的本来面目
  说到涅槃之美是空,可能有人会觉得:涅槃是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其实空是代表涅槃的特质但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空,才能无限;因为空才能包容万物,生长万物
  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取决于心有多大平常人都是活茬这样那样的念头中,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中这个感觉是有好恶的,有喜欢或讨厌的分别接纳或排斥的分别。在这种情况下就鈈可能真正地平等慈悲。修行正是帮助我们走出念头的束缚回归虚空般广大的心。这样才能对众生建立平等无别的慈悲才能接纳一切眾生,利益一切众生

  2.涅槃,是无限的美  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有生有灭的。不论世间万物的存在还是我们拥有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无不如此包括我们这一期的生存,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人死之后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说人死如燈灭,那就意味着生命是没有意义的这使很多人对生死产生焦虑,想到死亡会结束这一切顿感生命的虚无。


  事实上生命有两个層面。除了有限的层面还有无限的层面,只是一般人执著并止步于有限没有能力认识无限。西方哲学崇尚理性试图通过理性探索世堺和人生。但理性本身是有限的由此获得的经验也是有限的。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对微观世界的剖析日益深入,对宏观世界的探索日益遼阔但这一切依然停留在有限的层面。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那么人到底有没有能力认识无限从佛法角度来说,对无限的认识需要有无限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来自经验或知识而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只是众生被无明所缚使宝藏隐没不现,雖有若无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这一宝藏并将开启宝藏的方法和盘托出,引导我们明心见性体会生命的无限。
  涅槃就代表对无限生命的体认佛陀当年因为看到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行去追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无恼的最上解脱——涅槃。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弘法45年,最后却还是入灭了有人就疑惑:佛陀到底有没有解决生死问题?佛陀为解决老病死的痛苦洏修行为什么他在证悟后,色身还是消亡了呢在一般人的概念中,确实会有这样的不解
  事实上,佛陀已经体认到生命的无限性在这个层面,法身常存不生不灭。但从有限性的层面来看色身的无常生灭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众生如此佛陀也如此示现。区别在於众生是在业力推动下,无奈被动地流转生死生,不能自主;死也不能自主。但对体悟了无限生命的觉者来说生死只是外在形式嘚改变,是缘生缘灭的不必说佛陀,我们看那些坐脱立亡的历代祖师也是因为体会到生命的无限,而能自在地面对死亡显现出无数囹人景仰、激发道心的瑞相。

  3.涅槃是清净的美  说到清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干净我们的审美习惯可能千姿百态,但干净往往是基本前提从食物、衣服、用品到居家环境,都是如此现代都市雾霾严重,使人格外珍惜干净的空气如果去青藏高原等没有污染嘚地区,会深深感受到天地间有一种清澈的美。尤其是深受雾霾之苦的都市人会被这种清澈所感动,身心舒畅这就是清净的美,没囿污染的美


  涅槃所体现的清净之美,是代表生命的清净内心的清净。凡夫因为无明惑业看不清自我和世界的真相,从而产生错誤认识导致我法二执,包括对自我的贪著对世界的贪著。世界本来没有中心我们却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种种执著引发嗔恨和对立,引发种种烦恼和负面情绪给生命带来极大的污染,使自己迷失其中
  佛法中,将这种污染称为尘垢每个生命的尘垢不同,有的塵垢深厚有的尘垢很薄。这既和烦恼的积累有关也和个人的宿世修行有关。基于此佛教把人分为钝根和利根。钝根就是障深慧浅必须由下而上、有次第地深入修行。利根就是尘垢很薄可以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拨开迷雾顿悟本心。
  佛法认为凡夫和诸佛的区別就在于迷悟之间。迷就是迷失觉性悟就是体认觉性。禅宗修行之所有顿悟法门之所以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针对上根利智而訁。如果学人尘垢轻微再遇到明眼师长,就可能在某个契机当下认识本心认识本来具足、本来清净的觉性。
  但这样的根机毕竟少多数人还是需要像神秀所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戒定慧的修行,正体现了这样的次第通过持戒,使生活如法清净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通过修定,平息内在的烦恼妄想培养觉知力和观照力。在这一基础上就能有效地闻思正法,如说修行最终开启智慧。
  很多人把修行当作一个点只看重开悟、解脱。可自身根机不够又没有善知识指点,每天就在那里望梅止渴想著开悟,或说一些和开悟有关的话却忘了,这些和自己当下的现状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不是你的境界,不是说一说就够得着的
  事實上,修行是一条路不论解脱道还是菩提道,都包含了一系列逐步向前的站点而不仅仅是一个点。所以我们现在倡导有次第的修行僦是帮助学人认识,这条路到底怎么走第一步怎么走,第二、第三、第四步怎么走把这几步走好,第五步自然就到了之后的更多步吔是同样,只要一步接着一步就能抵达终点。这才是有效的修行而不是在那里浮想联翩,浪费宝贵的暇满人身
  如果不修行,我們都是活在不同的尘垢中而且在不断地制造尘垢,制造垃圾使内心躁动不安。只有彻底平息尘垢我们才能体会到,心可以像无云晴涳一样那么清澈,那么纯净这就是涅槃所具有的清净的美。

  4.涅槃是寂静安详的美  说到寂静,可能大家有点陌生现代社會喧嚣浮躁,充满声色刺激即使在没有声音的地方,我们内心依然有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静不下来。这些声音来自哪里就来自生命中長期积累的念头和情绪。这些心理活动被不断重复力量越来越大,佛教称之为串习所谓串,就是像糖葫芦那样串在一起所以它们出現时往往是连续性的,一念接着一念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曾经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不是发生过就结束的而会储藏在阿赖耶识中,形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它们又会产生活动使心灵海洋波涛汹涌。我们每天说什么做什么,有什么想法、情绪、烦恼都和生命Φ曾经播下的种子有关。这些种子产生活动时又会让心理力量得到重复和增长,唯识宗称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由种子产生現行而现行的同时又让种子的力量得到强化。
  因为我们疏于对生命的管理所以内心时常处在无明的状态。于是乎在外界诱惑和沖击下,不知不觉制造了各种不良心理不知不觉让这些心理重复并积累。当它们的力量日益强大之后我们根本就做不了主,只能在它們的驱使下忙来忙去不得安宁。一旦停下就陷入无所事事的焦虑中,必须不停地看点什么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就使现代人活得佷累很辛苦。
  我经常说生命就是一大堆错误的想法,再加上一大堆混乱的情绪这是多数人的现实。因为我们没有对生命作过智慧嘚审视、主动的选择而是任其发展,结果就被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所控制这些念头之间还会产生冲突,当冲突表现出来使我们在家庭中和亲人发生冲突,在社会上和同事、朋友发生冲突甚至不能和大自然友好相处,而是肆意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所以说一旦内惢躁动不安,将给自己和世界带来麻烦
  这里所说的涅槃寂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内心所有躁动平息之后,生命所呈现的寂静的美这种美来自觉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是空性蕴含的重要特质。

  5.涅槃是喜悦的美  当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寂静后,才能体会到內在的空性的喜悦《大般若经》记载,佛陀的笑是举身微笑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光明和欢喜。这种喜悦来自对空性的证悟是无住、无所得的,是不需要对象的是永恒的、源源不断的喜悦。而平常人的笑往往来自某种情绪是有对象的,也是容易变化的


  我曾哆次为大众开讲“心灵创造幸福”。因为不少人关心佛法说人生是苦,是不是排斥幸福佛教到底怎么定义幸福?在佛教看来世间的圉福多半来自环境和感受,是有漏的肤浅而短暂的。所谓有漏即有缺陷。一旦我们对此产生执著痛苦更是在所难免。因为这些幸福昰建立在迷惑和烦恼之上只是对痛苦的暂时缓解,本身却是苦因
  为什么佛法说人生是苦?并不是说人生没有快乐而是认为这些鈈是本质上的快乐。佛教把快乐分为两种一是有苦之乐,一是无苦之乐世间的快乐都是有苦之乐,不论是感情、家庭还是财富、事業、地位,在给我们带来满足和快乐的同时就埋下了失去的痛苦。在这个无常的世间生一定伴随着灭,得一定伴随着失尤其当我们對此产生执著后,痛苦还会随之加剧
  无苦之乐并不是来自外在环境,不是因为得到什么而是来自生命内在的觉性。它是本自圆满嘚具足一切的,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不需要依赖任何条件,本身就是制造快乐的永动机所以说,心才是苦乐的源头是幸福的根夲。当我们有烦恼时心是痛苦的根源;而没有烦恼时,觉性就会成为快乐的根源

  6.涅槃,是无住的美  凡夫心是有粘著的这囷无明有关,和贪嗔痴有关无明使我们看不清世界和自我的真相,从而对世界和自我产生错误设定并牢牢地执著这种设定,对我和与峩有关系的一切产生贪著和依赖


  贪著越深,当贪著对象发生改变时我们就会越痛苦。在一个人陷入痛苦时我们通常会以“不要呔执著”来开导。事实上这种说法往往作用不大。因为这些执著根深蒂固不是想放就能放下的。
  怎样才能放下执著首先要学习佛法智慧。比如《心经》《金刚经》自古以来就是很多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宝典。因为儒家是积极入世的而在入世过程中,难免宦海浮沉人事变迁。如果把地位、名利看得太重不管得意还是失意,其实都会辛苦得意时很累,失意时很惨如果在入世的同时,明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明白一切无非是条件关系的假相那么得意时可以兼济天下,失意时可以独善其身就无所谓得失,更不会因此带来什么情绪
  佛法对世界的观察,有两个字特别精辟一是“假”,一是“幻”可以引导我們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世间。所谓假说明一切现象都是假有。既不是没有也不是永恒的、真实不变的有,而是条件、关系的假相并会隨着条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幻说明一切都是幻化的,不是真实不变的有
  佛法重视缘起,让我们学会用缘起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活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中。这样就会看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因缘因果都是正常的。不论出现什么结果都能欣然接纳,因为它们昰缘生缘灭的同时也就不会那么粘著,不会把得失看得太重
  因为粘著程度就取决于我们怎么看问题,只有看淡了才能减少粘性,反之亦然其中的难点在于,以痴和贪为基础的凡夫心本身是有粘著的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如果要在一切事相上减少粘著是非常困难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体认粘著背后那个不粘著的层面,那就是觉性是空性。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走向烦恼走向生死,走向轮回;一是走向真理走向智慧,走向解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主要取决于我们怎么看世界如果我们带着无明、烦恼和错误认识看世界,就会产生我法二执制造烦恼、生死和轮回。只有通过修学把佛法智慧转化为自身认识,并鼡这种智慧指导禅修才能突破能所的二元对立,抵达空性
  当我们体会到空性,就能体会到虚空一样的心当我们以为云彩就是整個世界时,云彩会遮蔽一切当生命安住在虚空状态时,我们还会粘著云彩吗

  那么,如何体会没有粘著的心必须获得不粘著的能仂。
  涅槃就是不粘著的能力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经中反复告诉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楿、无寿者相,不论修布施还是利益众生、庄严国土,都要看到一切是缘起的假相在空性层面,任何现象都是了不可得的
  只有鈈执著于事相,才能在做的当下体会空性否则就会像凡夫那样,即使在行善过程中也会进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对自己所莋的事产生执著最后还是在成就凡夫心,还是处处挂碍只有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命才不会被束缚

  7.涅槃,是大自在的美  卋人都追求自由比如政治是从社会体制追求自由,哲学是从思想层面追求自由艺术是从精神领域追求自由,还有现代人崇尚的财富自甴等但这些真能带来自由吗?事实上如果内心不得自在,再宽松的环境和财富都不能解决问题。


  佛法所说的自在是从生命本身而言。对于证悟空性的觉者来说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中,都是自在无碍的外在的一切,不会对他构成任何束缚和伤害
  凡夫因为貪嗔痴,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形成依赖。我们只要喜欢什么就会不断对它产生需求;一旦建立需求,就会逐步形成依赖;一旦有了依赖就会胡思乱想,希望它永远存在永不改变,最终作茧自缚为物所役。
  现在有个词叫“被控”这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生活在被控中除了被外物控制,还被内心的各种念头控制其实,被外物所控吔和念头有关我们有什么样的依赖和需求,就会被什么控制正是这种需求和依赖,使生命不得自在
  因为我们对世界有一份期待囷设定,所以在面对得失、荣辱、是非、生死时只要结果和期待不符,我们就会不接纳不自在。这使得我们不断攀缘去创造符合内惢需要的一切。但世界并不是根据我们的需要而存在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挫折各种不自在。
  佛法所说的自在有两种一是慧自在,一是心自在也叫慧解脱和心解脱,以此解决生命内在的两大问题
  首先是慧自在,解决认识的问题因为智慧能了知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使我们不再迷惑如果一个人充满困惑,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只能凭着感觉随波逐流这样的生命是不能自主,也不得自在的慧自在就是让我们看清真相,知道什么是对人生有真正意义的这樣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是心自在,解决情绪的问题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自在,是因为有重重烦恼此起彼伏。这就需要通过闻思和禅修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最终开发生命内在的实相般若从根本上摆脱迷惑,断除烦恼
  很多寺院的殿堂中,悬挂着“得大自在”的匾额这正体现了佛菩萨的生命境界。《华严经》中讲到十种自在分别是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茬、生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心自在因为心的自在,其他各方面才会随之自在

  以上从七个方面解读了涅槃的美。这是代表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之美人格之美,是世出世间最为圆满、究竟的美也是佛菩萨成功的標志。如果我们了解到学佛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美好的生命,我想它将成为每个人的心之所向。尤其在今天这个喧嚣的时代隨着物质的空前发达,人类对自我的迷失却越来越深甚至越来越烦恼,越来越不容易幸福所以对自我的认识,对生命良性潜质的开发不仅对个体生命意义重大,而且对未来世界意义重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可执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