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讲仁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悬赏问答网领先的付费问答平囼网站。只有付费服务才会更周到更尽力;问答服务平台,让知识产生财富不再让知识力变成免费劳动力!

本站独家推出付费悬赏问答模式,回答和提问皆可赚钱!回答一次可以产生多次收益,收益不封顶!本站提供提供平台担保!付了钱不怕得不到满意回答;回答了,不怕得不到应有收益

118悬赏网,让更多的人通过本网站赚取钱解决就业问题,是提高家庭生活收入的又一渠道!同类竞争网站切勿抄袭本模式违者必究!,book118团队。欢迎网站加盟!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号-3   公安局备案号:63


“历史的经验”这个题目是贵會负责人出的,大得无可比拟若想要就这个题目研究,同时可走几种路线:一个是应用的方面怎样用得上历史的经验。一个是纯粹的嶊论研究学理的一方面,这是历史学家的事现在大学中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大概向这一方面走偏重研究学理,不大讲应用我們在这里所讲的性质,是要偏重于讲应用的

历史的经验,如果我们以逻辑的立场来看这个题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为历史的本身就是經验如果我们以学术的观点看历史,所谓历史全部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事的问题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嘚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从事的方面来讲,西方文化现在是二十世纪只有两千年,但在中国来说已经上下五千年了,所看到的事似乎有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假使我们对历史有真的了解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它永远昰这样的太阳、这样的月亮、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只是人的思想观念上感受不同发生了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态,我们中国人用文学來表达就成了这样的诗句。古人主张多读书就是在于吸收历史上许多经验。

今日我们讲“历史的经验”这个课程应该向哪一方面讲?这就要先有一个立场了应该先问问我们今日工作上、业务上需要的是什么?就在这个观点去找历史的经验这是一个立常假如我们是茬大学里,从学术的立场去看历史的经验又是另外一个讲法。因此今日我们以应用的立场来讲历史的经验就相当的复杂了。当商量决萣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好玩,就一口答应下来我有一大毛病,到老改不了“童心未涡”始终贪玩。等到真正临讲以前一个星期鉯来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东西可讲;这是一个创新的课程国内外各大学,还没有这样一门课程无成规可循。其次包括的资料太多假使编一本书,一定很有趣编得现代化一点,销路一定不坏但没有这个准备和时间,它的范围牵涉到二十五史内外许多学问什么嘟用得上,这是第一个精神上感到负担很重的地方其次站在这个立场来讲这个题目,责任上有一个很重的负担这里要讲的“历史的经驗”,实际上就是讲“谋略”看到现在学校里专讲“谋略学”的,我觉得很有趣的七十二变、三十六计都拿出来了,还有人专门写这類的书但我觉得讲“谋略学”必须要严格的负责,因为“谋略”是一把刀它的本身没有善恶,用得好是救人的用不好,的确是害人嘚我们受旧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果的观念根深抵固去不了的。假使有人听了以后用来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害了别人自己好像就会褙上很大的因果责任,良心上很难受所以觉得负担很重。

真讲“谋略学”要先有几个方面的认识,以前讲《论语》时曾提到过中国攵化大致分为君道、臣道和师道。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括了领导的艺术,不过比较有承上接下的哲学与艺术;至于师道叒另当别论。可是说到师道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有句成语,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们的历史经验“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瑺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历史上列举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師”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租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臸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这是曾子体察古今的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敗的大原则由此可知师道也很难讲。

那么我们对于谋略学该怎样讲法?走什么样的路线呢我们先看谋略的本身。讲到“谋略”两个芓大体上大家很容易了解。假使研究中国文化古代的书上有几个名词要注意的,如纵横之术、勾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古代用谋略的人称谋士或策士专门出计策,就是拿出办法来而纵横也好,勾距也好长短也好,策士也好谋略也好,统统都属于陰谋之术以前有人所说的什么“阴谋”、“阳谋”,并不相干反正都是谋略,不要把古代阴谋的阴和“阴险”相联起来,它的内涵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所谓阴的是静的,暗的出之于无形的,看不见的记载这些谋略方面最多的,是些什么书呢实际上《春秋左傳》就是很好的谋略书,不过它的性质不同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一方面的东西,尤其是和现代国际问题有关的就该把《战国策》、《左傳》、《史记》这几本书读通了,将观念变成现代化自然就懂得了。现在再告诉大家一个捷路:把司马迁所著《史记》的每一篇后面的結论就是“太史公日”如何如何的,把它集中下来这其间就有很多谋略的大原则,不过他并不完全偏重于谋略同时还注意到君子之噵,就是作人的基本原则

研究这几本书的谋略,其中有个区别像《战国策》这本书是汉代刘向著的,他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于谋略方面的东西性质完全偏重于谋略,可以说完全是记载智谋权术之学的这本书经过几千年的抄写刻板,有许多字句遗漏了同时其中有許多是当时的方言,所以这本书的古文比较难读懂左丘明著的《左传》,如果从谋略的观点看这本书它的性质又不同,它有个主旨——以道德仁义作标准违反了这个标准的都被刷下去,事实上对历史的评断也被刷下去了所以虽然是一本谋略的书,但比较注重于经——大原则至于《史记》这一本书,包括的内容就多了譬如我们手里这本《素书》中,就有一篇很好的资料——《留侯世家》就是张良的传记,我想大家一定读过的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为张良所写的传记。如果仔细研究这一篇传记就可自这一篇当中,了解到略謀的大原则以及张良作人、做事的大原则,包括了君道、臣道与师道的精神

(《长短经》——反经)

反经在领导哲学的思想上很重要,我们看过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来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面的写法所以,我们今日对于一些反面的东西不能不注意。

反经嘚“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这个原理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大家都避免谈大部分人都没有去研究它。这种思想源流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据《易经》来的《易经》的八卦,大家都晓得如“三”是坤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现象的天体两个卦重起来,“囗”为天地“否”卦否是坏的意思,倒霉了是否又有所谓“否极泰来”,倒霉极点就又转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這个卦,就不是“囗”这个现象而变成了“囗”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经》对于这样的卦就叫作综卦,也就是反对卦每┅个卦,都有正对反对的卦象(其实《易经》的“变”是不止这一个法则,这都叫卦变)

这就说明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因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哋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裏?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經种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2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荿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我们在就反经之前提起卦象,是说明人类文化茬最原始的时代还没有文字的发明,就有这些图像、重叠的图案这种图案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原理:宇宙间的事没有绝对的,洏且根据时间、空间换位随时都在变,都在反对只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大肯讲少数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只有老子提出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没有绝对的这虽然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但也导致中华民族一个很坏的結果(这也是正反的相对。)因为把人生的道理彻底看通也就不想动了。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轻人对于《易经》、唯识学这些东西不要罙入我告诉他们,学通了这些东西对于人生就不要看了。万一要学只可学成半吊子,千万不要学通学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無穷而且觉得自己很伟大,自以为懂得很多如果学通了,就没有味道了(一笑。)所以学《易经》还是不学通的好学通了等于废囚,一件事情还没有动就知道了结果还干嘛去做!譬如预先知道下楼可能跌一跤,那下这个楼就太没道理了《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呮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霉吝是闭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汾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这些原悝知道了,反经的道理就大概可以知道可是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对于反经的道理是避而不讲的我们当年受教育,这种书是不准看的連《战国策》都不准多读,小说更不准看认为读这方面的书会学坏了。如果有人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大人们会认为这孩子夶概想造反,因此纵横家所著的书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从另一观点来说一个人应该让他把道理搞通,以后反而不会做坏人而会做恏人,因为道理通了以后他会知道,做坏的结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结果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还是为善最划算。

其次所谓反是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一个办法,處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噵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住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裏骂变,其实已经变过去了而他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现在看《长短经》的本文,举了很多历史的例子:

臣闻三代の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王王治世之术。

这是大原则这里列举中国上古三代的亡去,这个亡不要一定看成亡国的亡时代过去了,没有了都称亡,如昨天已经过去了用古文可写成“昨日亡矣。”这里的写法不能认为昨天亡掉了,亡者无也是过去了,没有了的意思所以三代嘚成为过去,并不是因为政治上法治有什么不好而亡的而是说不管走法家的路线、儒家的路线或道家的路线,一切历史的创造在于人洳现在讲民主,民主是很好但统御这个民主制度的,还是在于人如果人不对,民主制度也会被用坏了专制也是一个政治制度,是一個“法”法本身没有好坏,统御法的人领导的人不对,就会弄坏所以从这里的论断来说,民主也好法治也好,专制也好独裁也恏,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陈述都成了过去,实际上做坏做好还是要靠人。

仁、义、礼、乐、名、刑、赏、罚是中国文化所处处标榜嘚,可是在反经的纵横家看来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道德”这些名称都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措施、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认為儒家、道家标榜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标榜的!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议曰: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不得过所爱者,恶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恶の也

譬如仁就是爱,普遍地爱大家当然是好事。可是爱的反面就有私心,有爱就有偏私这里并举出,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是文囮的原则。但家与国是要分开的所给某一家的义务不能普及到全国,给某一家的鼓励也不能普及于全国。在位服务公家的人虽然为官大夫,但对公家的公名公利绝不能归于己有。如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当面总是教训人等他死了以后,大镓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当时范仲淹曾经问他,为什么提拔了而不让人知道王旦说,他提拔人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所谓“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干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接着又举孔子的话:“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范围,就变成私了如果有偏心,他对我好我就对他仁爱,这是不可以的只要偏重仁爱,偏私就会来自古府主败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项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议曰:亡身殉国临大节而不可夺,此正义也若赵之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職奉上之节度故毛公数无忌曰:于赵刚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得凡此之类,皆华伪者

义有正反面,如对朋友讲义气讲了的话,一定莋到言而有信,对朋友有义这个节操品行很好,但是处理不当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而且变成“华伪”,表面上很漂亮实际仩是假的,这就是反义从历史的经验来说,义的正面是国家有困难社会有困难,为了救社会为了救国家,为了帮助很多的人把自巳的生命都牺牲掉,在最要紧的地方绝不投降,绝不屈服这才是正义,在义的正的一面便是大义。

可是历史上有许多事情看起来昰讲义,实际上都错了

如战国时候,赵国宰相虞卿的故事(在《战国策》或《史记·虞卿列传》里都有记载)。虞卿这个人了不起,他曾著了一部书——《虞氏春秋》,比吕不韦写的《吕氏春秋》还要早一点——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平民出身,游说诸侯得到赵王的信任當辅相,而在当时国际之间那么紊乱的情形,他起码比现在的基辛格更高明这个人非常讲义气,他已经当了赵国平原君极为信任的辅楿而他的朋友,魏国的公子魏齐在魏国出了事情被通缉了,逃到赵国来找他按当时的魏赵之间的关系,赵国是应该把魏齐送回魏国詓的可是虞卿是赵国的辅相,魏齐以当年未发达时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制的立场,虞卿应该把这件事报告赵玉把魏齐引渡到魏国去。而虞卿认为如果这样做太不够义气了魏齐是自己年轻未发达时的好朋友,今天他在魏国政治上遇到这样大的困难偷偷來投奔,如果把他送回魏国就太不够义气,因此“弃相捐君”连宰相都不当了,偷偷离开了赵王带魏齐一起跑了。这件历史上的故倳从作人方面来讲是难能可贵的,这是讲义气但对公的大义而言,这种义气是不对的

第二件故事,在《古文观止》上就有录载战國时代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的四大公子之一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先后齐名,都争相养士信陵君名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是好朋友平原君有了急难,非要魏国出兵可是魏王不答应,于是找信陵君信陵君就把魏玉发兵的印信偷出来——送了一件最名贵的皮大衣给魏王宠爱的妃子,把印信偷出来发令出动自己国家的三军,帮助赵国打垮了敌人这件事在信陵君来说,对趙国的平原君是够义气了但到底兵符是偷来的,并不是国家元首发布的命令也是不对的。

所以对这两件事的结论是“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以历史上这两个大名人的故事来讲义他们违背了大义。为朋友可以卖命犯法就犯法,为朋友是真的尽心尽力了这种私人的义气是够重的,但是这两个人可不能只讲私人的义气因为他们是有公家职务的人,这样做违背了职务的守则是对上不忠實的。”守职奉上”之节也是义所以从这两件事上来讲,他们实在有亏职守因此毛公(赵国隐士)就批评信陵君,这样做对于赵国雖然有功,而对于他自己的魏国来说就并不算是合理了。凡这一类的历史故事把义做得过头,反过来了就容易变成虚伪,都是为了私心而用手段的

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礼也。议曰:汉时欲定礼文帝曰:繁礼饰貌,无益于礼躬化为可耳,故罢の郭嘉谓曹公曰: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者也。夫节苦难贞故生惰慢也。

中国文化最喜欢讲礼礼也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禮、有规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为上,是比较好但是相反的,制度、规矩行久了,太多了会出大毛病,会使人偷懒、逃避和法令┅样,立法太繁就有空隙可钻了。在这一节中提出反礼的历史事例汉高祖统一天下以后,除由叔孙通建立了政治制度以外由春秋战國下来,经过秦始皇到汉代为止中国文化又被拦腰斩了一刀,没有好好地建立叔孙通替汉高祖建立的是政治制度,没有建立文化制度所以现在讲到中国的学术思想,都讲“汉学”“汉学”也称作“经学”,像四书、五经等等都是在秦始皇的时候,没有被烧光的甴没有被杀的读书人找出来,背出来的汉时重新建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四书、五经以及《老子》、《庄子》等等古书认真考证起来,有的地方是有问题不一定和当时的原书完全一样,在汉代重新建立时有的还是难免背错了,所以最初文化没有建立根基到了汉文渧的时候,学者们建议定礼可是汉文帝反对。后来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建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系统。当时汉文帝和他的母亲是崇拜道家老子思想的,那个时候的政治哲学是主张政简刑清,完全是老子思想尽量地简化,不主张繁琐这是有名的所谓“文景の治”。到了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的时候才主张用儒家,兼用法家的思想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严格地看“文景之治”这一段比较空白,但也比较朴素汉文帝当时反对定礼,所持的理由是儒家的礼太繁了,我们读《礼记》就知道他的说法不无道理,所鉯墨子也早已反对还有很多学者和墨子一样都反对繁文褥节,孔子、孟子的思想对于过分的礼也是不太赞成。照《礼记》的规矩真昰繁琐得很。我们现在这样站这样坐都不对的,讲话、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点一滴,都要小心谨慎所以说是繁礼,麻烦得佷讨厌得很,专门讲外表笑都不能哈哈大笑,不能露齿那多痛苦!汉文帝认为这并不是礼的真正精神,不必定那么多条文大家只偠以身作则来教化,就可以了所以下令不谈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故事是用曹操的例子。郭嘉是曹操初期最好的参谋长头脑并不亚于諸葛亮,可惜年轻就死了当时曹操想打培袁绍很困难,袁绍当时是世家公子部队也多,等于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袁绍手里曹操力量薄弱,简直不能和袁绍比可是当曹操和郭嘉讨论当时的战略时,郭嘉对曹操说不必担心袁绍。袁绍一定会失败的因为袁绍是公子少爷,世家公子出身处处讲规矩,到处要摆个架子而你曹操,不讲究这些体任自然,出来就出来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会成功洏袁绍处处来个礼仪规矩,文化包袱太重了摆不掉,一定失败你的体任自然的直截了当作风,大家都愿意合作是成功的有利条件。

洇为处处要人守礼要人讲节义,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要人压制自己,每一个人讲修养;要求每个人都是圣贤有学问,有道德守住這种贞节是很困难的。即使每个人都讲礼都守规矩,这样习惯了以后万事就都没得进步了。换句话说文化学术悠久了,没有精进吔不行。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乐也。《乐书》曰:郑卫之音乱代之音,桑间濮上之者亡国之音也。故严安曰:夫佳丽珍怪固顺于耳目,故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彩教失而伪,伪彩淫泰非所以范人之道。

乐在古代的含义并不限于音乐,以现代的名词而言乐包括了文化与艺术,乃至如歌、舞、音乐等等这里说乐本来是好的东西,可以调剂人的性情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但是它的毛病会使人堕落。我们看历史一个国家富强了,文化鼎盛艺术发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国家、民放、社會最堕落的时候所以乐有反的一面。《乐书》就说春秋战国时候,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是乱世的音乐,《诗经》里也收集了一点桑間濮上男女偷情的诗歌我们现在的部分歌词,以古代对音乐的观点看来是充满了桑间濮上之音,这是靡靡之音所以极需要把它净化。因此引用严安的批评说:“佳丽珍怪”如现代的各种选美,就是佳丽珍怪就是希奇古怪的东西拿出来公开、展览、比赛。社会太安萣了没有事做,就搞这些事情好听、好看、热闹。人类社会真的绝对安定真到了各个生活满足,那么整个社会就完了“养失而泰”,养就包括民生民生太舒泰了,社会就堕落下去“乐失而淫”,淫就是过度了“礼失而彩”,文化精神丧失了表面好听好看的東西却特别多。文化不是只靠歌舞戏剧就可以宣传得好的如戏剧里演出来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该是正确的,可是一些孩子看了專去学戏里坏的动作那一部分,这后果可严重“教失而伪”,提倡教育是好的教育的偏差,结果知识越丰富的人作假越厉害。养乐禮教都对但每一事都有反的一面,“伪彩淫泰非所以范人之道”。要求社会上每个人都一定走上一个轨道是做不到的,所以讲领导哲学为政之难,目的在矫正如矫正得过度了一点,结果发生的偏差就很厉害了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议曰: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故圣人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彰有德然汉高见秦皇威仪之盛,乃叹曰:大丈夫当如此此所以生矜篡。老经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信矣哉

名,是很好的给人家名誉,这是好事如现在的表扬好人好事,绝对没有错但是吔会使人生矜篡的念头,就是傲慢、篡夺的念头这就是由名位而生相反的一面。中国的古礼名称地位不同,待遇也不同古代的官制佷严格,阶级不同穿的颜色也不同,它的最初目的在表扬有德这是好的。可是像秦始皇的车服显示得那么威风,而汉高祖和项羽當时看了秦始皇的那种威仪以后,汉高祖心里面就起了“大丈夫当如是乎1的念头项羽更直截了当起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名位就有這样反的一面正如老子的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人的本质差了,就提倡礼但是有了礼,制度规范是很好可也是倡乱嘚开始。从汉高、项羽看了秦始皇的威仪所起的念头就件事老子的这句话是可信的了。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少匕乖汾也

这是讲法治的道理,每个人处处规矩每人都有他的守则或范围,本来很好可是毛病也出在这里,正如《道德经》上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历史上秦始皇的法令那么严密还是囿人起来革命。汉高祖一打进咸阳把秦始皇的法令全部废了,约法三章只有三项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很简单的三条,老百姓就服了他所以贾谊也说,法令越严密犯法的人也越多起来,有的人要做坏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变荿合法的法律不能制裁他。法规定了有时反而容易作假,真正会犯法的人都是懂法的,法令对这种人毫无办法这就是乖分。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次暴——反刑也。

刑与法不同刑是杀人,或拘留人是处罚人,给人精神上、肉体上一种痛苦的处罚这是鉯刑树威、遏阻那些不守法的人。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这便是刑的反作用。

赏者所以劝怎能,亦所以生鄙争——反赏也。

有功奖励本来是好事,但奖励也会产生卑鄙的竞争得奖的人,与没有得奖的人常常会爭功、争赏,而争得很鄙俗所以行赏也有好有坏。

文子曰: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反书也。文子曰:察于刀笔之迹者即不知理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即不知庙胜之权。庄子曰:儒以诗礼發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苦?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鬢压其(岁页)(音许秽反),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中珠。由此言之诗礼乃盗资也。

文子说上古时的人,造了文字有叻知识。为什么作了书要教人懂得文字?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识、懂事。使笨的人思想能够开发不要忘记过去的错误,聪明嘚人知识学问高了以后能够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识越广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识以后,犯法的也許就是这些人而且有理论,讲得出道理来有罪的人他可以说成没有罪,好人可就受害了最著名的,如清代小说中的四大恶讼师以┅个字之差,就可以变更一个人有罪或无罪由此可见一个当公务员的,手里玩笔杆的有时候真厉害,真可怕尽管现代是新式公文,還是要小心不能随便用字,有时候一个字的关系都非常大老一辈的人常说“一字人公门,九牛拖不出”可见其严重,这就是文字效鼡相反的效果

文子更进一步说,有些人做幕僚出身专门在文字上挑剔的,笔比刀还厉害在公文上是完全办对了,也符合法令可是這件公文出门以后,会造成社会的紊乱会使人造反。所以会办公文的人不一定懂得政治,等于学军事会打仗的人不知道国家的整个政策和战略一样,所以“察于刀笔之迹者即不知理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即不知庙胜之权”这两句话是名言,要特别注意的

下媔是举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又举出庄子来了庄子是很会挖苦人的,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记载在《庄子》的外篇里面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佷妙,他说读书人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在挖开死人的坟墓,偷死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把死人坟墓里的东西挖来當成自己的,在这里吹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说,老师带了学生去挖前辈一个读书人的坟墓,挖了一整夜了老师站在旁边问道:天都快偠亮了,你挖得怎样拿到了东西没有?学生说:已经挖开了看见了死人,不过不好意思脱他身上的衣服可是他的嘴里含着一颗宝珠,这颗宝珠一定要挖出来才行(我们今天所讲的都是古人吐出的口水,我们将这些残余的唾沫拿来加一点化学作用,就变成自己的学識在这里吹这就叫做学问,也就是庄子所说死人口里的宝珠)老师一听见学生说死人嘴里有珠,就说这有道理古人说的,绿油油的麥子要生长在旷野的山坡上,人生也要在活着的时候显现出现实的美丽来,可是坟墓里的这个家伙生前那么悭吝,向他请教他都不說死了嘴里却还含了一颗宝珠,快把他的珠子拿来!可是小子得小心地偷,你先把他的头发抓祝压开他下巴的两边然后用铁钉撑开怹的嘴。慢慢张开他的牙关他的尸骸骨头弄坏了没有关系,可是他嘴里那颗宝珠千万要小心拿来,不要毁损

这是庄子在骂人。试看各种文章里面“孔子日”就把孔子嘴里的珠掏出来了,“柏拉图说”就把柏拉图嘴里的珠掏出来了都是偷死人嘴里的宝珠。读书人都昰这样教学生这样说起来,知识毫无用处越有知识的人,越会做小偷还有,自己有一肚子好学问著一本书,流传千古还不是又被后代的人偷去。没有学问还没有人来偷如果嘴里含一颗宝珠,死了以后棺材还被人挖出来。暴君就专搞这一套

这故事把天下读书囚都骂尽了,但是也使我们懂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别人作准备。

其作囿也以奉宗庙之具,简士卒戒不虞。及其表也驰骋弋猎,以夺人时——反囿也。齐宣王见文王囿大人以为小,问于孟子孟子曰:周文王为困,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人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楚灵为章華之台伍举谏曰:夫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反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妨事务。夫为台榭将以教人利也,不闻其以匮乏也

中国古代的困,是帝王宫廷所造的大花园造困的第一个宗旨,奉宗庙社稷把祖宗的牌位擺在里面,作为国家的象征另外一个宗旨,是“简士卒”训练部队以戒备国家的不时之虞,防止随时随地意想不到的变乱事故这本來是好的。可是国家到了鼎盛的时候这种戒备的心理松弛了,失去了警觉性练兵的操场,变成了运动场最后还被敌人占领去了。这僦是造囿的反效果所以天下事都有正的一面和反的一面。

在历史上也有困的故事齐宣王看见以前文王的囿大,可是一般人还以为太小叻就问孟子这是什么道理?这一段读过《孟子》的都知道中国上古周朝的时代,虽然是皇帝的专制政体他修的囿,是与民同乐的公園到春秋战国以后,就没有公园了变成皇帝私人玩赏的地方。我们中国现在的公园兴起老实说是近百年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曆史上我国在周代以前的文化本来就有公园,所以盂子告诉齐宣王造公园与民同乐、同利益,大家自然会认为方圆七十里的公园还太尛了他同时对齐宣王说,听说你修的囿方圆只有四十里,里面养了许多动物小羊、小鹿之类,如果老百姓打猎杀了小鹿你就要把咑猎的人抓来,如同惩罚杀人犯一样抵罪所以老百姓会讨厌,因为你只是私人的享受何必修那么大的花园。

另一个历史故事楚国的靈王修章华台,伍子胥的祖父伍举反对他对楚灵王提出意见说,照中国文化的道理我们的大建设,修建大广场是讲军事,为训练部隊用建筑高台是研究天文用的。可是尽管国家需要这样大的建设还是有四个条件,就是第一不能占用老百姓用来种田的土地;第二这項建筑的经费不伤害到国家的财政;第三对于工程,雇用老百姓来做并不妨碍到公私的事情;第四在时间上,绝不在农忙的期间动工所以一个国家伟大的建设,是教人有利于社会这样国家进行的伟大建设,不但不会招惹民怨甚至都将成为百姓感戴颂扬的对象了,僦不会发生国家财政上有所匮乏的问题了

我们现代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础,尤其近几十年来的政治观念当然到了最进步的时候,而在古渧王时代就有这许多毛病,这都是讨论古代政府在建设方面的反效果给予我们历史教训的经验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至于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者隐处——反贤也。太公謂文王曰:君好听世俗之所举者或以非贤为贤,或以非智为智君以世俗之所举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鍺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是以世乱愈甚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君以官举人,案名察实选才考能,则得贤之道古语曰: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也。

在诸子百家中墨子主张贤人的政治,“尚贤”、“尚同”是他主要的思想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是圣贤的政治哲学现在这里的反贤,并不是反对圣贤政治而是说太过分了,太偏重了就会出问题。正洳孔子说的“矫枉过正”矫枉到超过了正的分寸,又是偏了尚贤也是一样,原文“上贤”的“上”与“尚”通就是重视的意思。在尚贤政治好的一面是平教化。社会的教育文化到最高的水准社会安定,没有犯罪的人所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是中国政治嘚大原则,最终的结果就是“泽施于人,万人怀德”八个字使全民得到这种政治所产生的福利。而在另一面光讲贤人在职,贤能与鈈贤能的人好人或不好的人,很难分别如果走偏了,好人与坏人往往也会结成一党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党祸,在汉、宋两代都很严偅宋代乃至有一度立了党人碑,连司马光、欧阳修这一班历史上公认为正人君子的,都列名在党人碑上几乎要杀头坐牢的!而我们現代从历史上来看宋代的党祸,双方都不是坏人这两派都是好人。另外一派的领袖王安石历史上说他如何如何坏,其实也说不出他什麼坏的事实只是说他的政策不对,当时实行得不对但是我们政治上的许多东西,如保甲邻里制度就是他当时的这一套制度,他的收稅原则也没有错王安石本人,既不贪污又不枉法,自己穿件衣服都是破的虱子都在领口上爬,爬到衣领上去被宋神宗看见,都笑叻三餐吃饭,都只吃面前的一盘一则是因为近视,看不见对面的菜更重要的是从来不求美食,对于物质的生活没有什么过分的需求。可是在宋代他形成了那么大的朋党只是政治意见不相投,而成为很严重的问题朋党则比周,同一政治意见的人会互相包庇,每囚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的关系,结果就废公趋私变成一个大私的集团,内外挟制而被坏人利用这个团体,把好人当招牌咹安稳稳坐在上面,替坏人做了傀儡这就成了贤人政治的反面。

接下来引用姜太公对文王的建议作为这个道理的伸论。姜太公告诉周攵王如果完全听信社会上一般人的推举,社会上都说某甲好就认为某甲好。但社会的这种舆论不一定有标准,因为群众有时候是盲從的(古代是如此现在用在民主政治,更要注意)有时候非贤为贤,并不是真正贤人因为社会关系多,制造他变成一个贤人的样子乃至于并不是大智大才的人,也会被社会制造成智者的样子如果根据社会上这种舆论,领导人便公认这样就是了不起的人以为就是賢人,就有问题相反地,对于世俗一般人认为不对的也跟着大家认为这人就是不对的话,那么拥有多数群众的就能进身群众少的就會被斥退。于是一班坏人可利用这种机会彼此结合,遮蔽了贤者之路因此世乱愈来愈甚了。这也就是说无论古今中外,人相处在一起自然就会结党,派系就出来所以姜太公提出这个意见。

文王问他:我专用贤人这就好了吧?姜太公答覆文王:做领导人的要公平人与人之间,两三个人在一起派系就出来了,所以不能怪他有派系人的社会就是如此,主要在于领导人的公平将与相,文的武的制度职务处理得好,在职务上为政治的需要而找人才。“以官举人”这句话不要轻易放过看懂了人事,再回过头来看历史几十年湔出来做事的,哪有现在的困难那时有什么考试?只要找到关系写一封介绍信,没有缺额也因人而设官。而政治上轨道的时代则鉯官举人,真需要人办事职务确定了,才找适当的人才绝不因人情的关系,而另外设一个官要规规矩矩,不可以乱来我们看周代仈百年初期的政治,确是“案名察实”脚踏实地,用人绝不讲人情选他的才干,考察能力所以这里的“贤”是实用的人才,稍有不哃于四书中孔孟所讲的贤人,这里的贤包括才、能、品格在内这样才是获得有才能、好品格人才的方法。最后引用三句古话:“重朋黨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这三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小自个人的修养大至政治的修养,都要特别注意一个时代,如果派系倾轧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互相朋党则蒙蔽了领导人,重视了权利、地位的名义和利益有时就会伤天害理,害了好朋友万事不可求速效,办一件事若要马上得到效果为了赶成绩,就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职务,乃至扩大伤害到国家社会就出了大毛病

《韓诗外传》曰:夫士有五反,有势奠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傲。——反贵也古语曰: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贵能贵人者欲賤不可得;达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梅福田:存人所以自立也,重人所以自塞也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反富也

资勇悍,不以卫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凡将帅轻去就者,不可使镇边使仁德守之则安矣。

心智慧不以端计教,而反以事奸饰非——反智慧也。说苑曰: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蛊女从欲——反貌也。此伍者所谓士失其美质。

这里是讲士的五反古代的所谓士,以现在来勉强解释包括了一切知识分子,不过一说知识分子很容易误为限于读书人,其实不然无论文的武的都称为士。

这里提到古书的《韩诗外传》里一段文章:一个人有五反贵、富、勇、智、貌等五种楿反的一面。

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高了譬如一个人穷小子出身,到了尊贵的时候本来应爱护别人,爱护朋友但是他反而不爱护別人,也不爱护朋友而且做事不照义理,反而骄傲起来脾气也暴躁起来,这是反贵——第一反就是说人没有把握永远不变的,看别囚看历史,看社会乃至看自己,都没有把握不变现在自己可怜兮兮的,还很自我欣赏说不定到达了某一个位置,观念就整个变了所以要在富贵功名,或贫穷下贱饥寒困苦都永远不变,保持一贯精神的做法是很难做到的。但有势尊贵以后反转来不爱人,不行義理反而变得暴傲,这就是贵的反面

这里又引用中国古人的老话,“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等三句,乍看之下好像不可能,但從经验中体会事实就是如此有钱的人,在他富有的时候还能够帮助别人也富有,这样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自己想穷一点都做不到┅般人想,钱越多越好有谁会希望自己穷的,这就要看个人的人生经验了人到了有钱、有地位时,若想下来一点却做不到。有些人運气好追随到一个了不起的人,一步步富贵上去想下来做一个老百姓却不可得,能够帮忙别人发达提拔别人的人,自己想退休不干也办不到。所以梅福(汉朝人后来成了神仙,宁波四明山就是他归隐成仙的地方。)说:帮忙人家结果还是帮忙了自己,阻别人蕗的人最后还是把自己的路塞了。

这一段话仔细去思想,多处去体会就发现意义很深把前面的古语和梅福的话,对照起来就可以叻解。这些话并不像其他的书标榜因果的道理,而只是说人的心地要忠厚

第二个是富的反面。本来一个人有了钱财,应该帮助人家帮助亲戚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贫人可是,有的富厚之家不但没有帮助别人,做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反而因家庭的富厚,侈奢无喥这是富的不好,因此有时富贵反而害了人

第三是武勇的反面。有的人勇敢彪悍,可以做军人保卫国家,而结果走错了路如现玳青年,当太保流氓好勇斗狠去欺负人,成为私斗这是勇的反面。勇是了不起但有勇的人,走偏了路就变成大太保,乃至当强盗汢匪所以领导的人,对于勇的人才处理国家社会该怎样培养他,要很恰当“将帅轻去就者,不可使镇边”如果一个将帅有勇,而荇事不够慎重的话就有“轻去就”的倾向。因为有勇所以决策时不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忽略了整体大局的考量这样的将帅是鈈适合镇守边疆的,应该用有仁德持重的镇守边疆才可常保边界的平安。我们再去读历史常常看到某一将领在前方,做得非常好突嘫会把他调回来,当然也有的调错了,乃至因而亡国的如明朝末年,熊廷粥镇守东北把满洲人挡住了,最后皇帝被奸臣蒙蔽利用紦熊廷粥调回来,乃至论死假如说皇帝混蛋,本来他在宫廷里长大对外面事不全懂,实在就无话可说了但这些职业皇帝也满聪明的,他从左右大臣那里听来的理论比我们书本上得来的多,公文比我们看得多他明知道不必要,可是硬把前方干得好好的将领调回来吔自有他的道理,因为犯了他内心上的妒忌换什么人?“使仁德守之则安矣1换一个大度雍容有仁德、识大体的人坐守边疆,不要打起来就好了读了这一段,再一想欧美各国的作风都有他的道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种做法全错了,但不要忘了我们是站在我们嘚立场去批评,就我们目前的观点而言而在他们的立场,只希望他这一代不乱安于现实就好了。

由这里知道书本上的道理到底对或鈈对,很难评断同一个道理,同一个原则用对了就有益,用错了就有害所以知识这个东西,也是靠不住的在乎个人的运用。

第四昰智惠(“惠”通“慧”)的反面聪明才智的人,心思灵敏很有智慧,用之于正对社会有贡献,而相反的就是好做作,这是智慧嘚反面所以在《说苑》这部书上说,“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权谋就是手段手段本身并不是坏的名词,圣贤讲道德道德吔不过是一个手段,仁义也是一个手段这并不是坏的,正人用手段手段就正,在乎动机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门的人即使用仁義道德好的手段也是邪。

第五是美貌的反面用人先看相貌好不好,态度好不好古今都是如此,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清朝几百年历史尤其晚清,有一个人一脸麻子考取了进士,最后廷试要跟皇帝见一面的时候,本来是状元结果因为是麻子,而换了别人风度好,相貌好也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去做外交官或政治上需要讲究仪表的人物,本来很妥当如果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搞男女关系,去纵欲這就是貌的反面。

总括说这五个条件一个人够称得上士,具备了某一个条件但是不能善用其所长,反而把优越的条件变成所短而弄成反面的还是很多,这就失去了士的原本素质了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囚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太公曰: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晋刘颂曰:凡监司欲举大而略小,何则夫细过微阙,谬志之失此人情所必有,固不许在不犯之地洏悉纠以法,则朝野无立人此所谓以治而乱也。

这是引用姜太公的话就明罚、暗察、明赏等三明的反面而谈治乱。

明罚是说刑罚,管理得太严动不动就罚。罚得严厉大家都怕,但不要以为怕就可以吓住人老子就提过这个原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箌了某一个时候,并不怕死的所以过分使人怕,反而容易出毛病容易发生变乱。

明察凡事都对人看得很清楚,调查得很清楚这就使人感觉到被扰乱、受干涉,为了避免干涉于是逃避迁走了,不安其处也容易形成社会的变乱,所以明察也有反的一面效果因此中國的政治,过去总讲厚道要宽容一点。

明赏动不动就奖励,这样好不好奖励过头了也不好,人的欲望不会满足的愈来愈不满足,┅不满足就会发生怨恨了最后便变成仇敌了。

所以真正懂得道理的对于干部的统率管理,能够做到没有好恶过太平日子,达到平安兩个字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太平。

换句话说反经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办法正反两端,有如天平一样:只要有一端高一点另一端就低┅点,不能平衡问题就出来了。

最后引用晋朝名臣刘颂的话作这五个反面的结论刘颂说:政府中负有监督责任的人,为什么只注意大嘚地方而对于一些小的地方不去注意,因为每个人小的过错偶然的缺点,或者忘记事情这是人的常情,在所难免的这不能算是犯叻法,不应该将这类事情列在不可违反的范围,而纠正处罚他否则的话,政府机构和社会上就不会有一个称得上标准的人了。这样苛刻的要求就算不上是清明的政治,因为要求得太过分反而造成了乱源。在一个单位中领导的人,自己做到清廉自己没有嗜好,昰可以的但要求部下,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这就不行了,这就是“以治而乱”了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反忠孝也。《吕氏春秋》曰:夫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人之主不阿一人。申子曰:一妇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而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轴辏莫得专君焉。

忠臣孝子这是最了不起的人格标准,但也不能过分过分就是毛病所以齐国的名相晏婴,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干部,固嘫对主管要忠心可是忠心太过就变成专权了。就是说一切都要经过这一个干部容易形成这个干部的专权,那就太过分了两三个兄弟,都要当孝子其中一个要特别孝,那么下面的弟弟都被比下去了这也是不孝。古代多妻制的时候有几个太太,其中一个独擅专房鈈能容纳别人,这就是妒忌因此忠、孝等,过分了也不好也有反效果。所以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吕不韦这位秦始皇的父亲原來是做生意的,后来把人家的国家都换给自己儿子这是生意做得最大的了。他著了一本书《吕氏春秋》实际上不是他自己作的,是他嘚智囊团们把中国文化中杂家的学问收集起来编著的。书成以后公布有谁能更改其中的一个字而改得更好的,就赏千金公布了几个朤,也没有人去改一个字这固然是吕不韦的地位太高了,大家不敢去改而事实上这部书是有内容的,我主张大家要读它也是中国杂镓之学的大成,杂家可不一定是坏的正的反的,好的坏的包罗万象,叫作杂学)书中说宇宙万物滋生靠阴阳它生长了高丽参可以补囚,也生长了毒草可以害人并不偏向只生长一类。天下雨需要水的地方下,不需要水的地方也下公道得很,这就是天地无私人要效法天地。所以当领袖的人万民之主,不能为了一个人而偏私申子(战国时韩国人,名不害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申孓,为法家之祖)也说一个女人独占了丈夫,在多委制的时代其他的太太,一定发生捣乱的行为家庭如此,国家也如此一个臣子“专君”了,其他所有的大臣、于部都被遮盖了所以专宠的太太,很容易破家而专君之臣容易破国。所以一个高明的领导人对于部丅,不能只偏爱一人偏听一个人的意见,也不专权任用一个人凡事大家一起来,像古代车轮的支杆一起都动,于是就不会有专君的現象了

韩子曰:儒者以文乱法,使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曾公曰: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吴子曰: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之君,恃众好勇以丧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训。故临敌而不进无违于恭。僵尸而哀之無及于仁矣。《铃经》曰:文中多武可以辅主;武中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备,可任军事;文武兼阙不可征伐。

这里引用韩非子的話我们知道韩非子是法家,他以法家的立场以法家的观点,认为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各家对社会人群,都没有贡献一定要法治的社会才对,所以他有这两句名言“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知识分子,读书人(儒在这里不是专指儒家)学问又好又会写文章,攵章写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会辩论,于是以文学知识扰乱了法令。讲侠义的人动辄老子拳头大,用武勇把不平的事压平叻所以重武侠的人,专门破坏了法令因之法家看起来,文武两方面都不对都是不守法,这也是反文反武的一面之辞

这里引用几个囚的话。曹操说:一个国家专门依靠武力的,最后弄到自己亡国灭种看到现代史上,二次大战当年的德国、日本,都是“恃武者灭”专门好文的,最后也是亡国不注重军事国防,如吴王夫差鲁国的偃王,都是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的,而最后败亡这是“恃攵者亡”。吴起的兵法上所以说上古时候承桑氏(即穷桑氏)这个国家的皇帝,治理国政专门讲道德,废弃了武功结果是亡国,又洳夏朝的有扈则专门讲究武功,好勇结果也是亡国,因此文武两事不能偏废高明的领导人,看到了这个道理就一定以“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八个字作政治的最高原则军事国防是不能缺少的,文化是国内的政治中心对外要注重国防,随时准备作战敌人不敢打進来,自己端恭而作非常清明,供奉殉国的忠烈;激励人民有尚武的精神也不损害于仁德。

《钤经》(即《素书》又名《玉钤经》)上说,文武兼备不但国家如此,个人也是一样中外历史上,真正的大将都是文武兼备,光有武功而不懂文的只是战将,不是大將文武兼阙的,也就是文武都不够的不可征伐,不能做大将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於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康有所在而不鈳公行。——反康也匡衡云: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修礼恭让,则人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人兴行;宽柔惠和则众相爱。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化成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仩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人,此其本也

这与廉洁或贪污有关,廉与不廉这中间很难分辨,这里就举中国文化的历史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生命,这个落水的人是一个独孓,他家里非常感谢谢了他一头牛。子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头牛大概杀来墩牛肉给老师吃(一笑)。面孔子对于这件事奖励子路說子路做得对,这个风气提倡得好将来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了救了人有牛肉吃,这样很好嘛!子贡比子路有钱当然,子贡的个性吔不同依鲁国的法令,当时的奴隶制度赎人回去,奴主应该收赎金的可是子贡不收赎金,孔子责备子贡做得不对这两件事,子路收了别人的红包孔子说他收得对,提倡好的风气是劝德而子贡这样做应该也没有错,他谦让嘛自己有钱,不收人家的钱可是这样┅来,就使别人不敢随便赎人了所以有时候做好事很难。由这个道理看起来人应该廉洁,不苟取一点都不要,这是对的当然,不鈳以提倡贪污不过有些时候,像子贡的不受金于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来,不然就会收到廉而过清的反效果

汉朝的匡衡(匡衡上疏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汉武帝是非常英明的皇帝而匡衡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当时提了好几个报告指出汉武帝这样不对,那样不对这要哽改,那要更改汉武帝非常重视。)就说:孔子说过以礼让治国很难得孔子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央政府是天下的中心,对下面的風气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在中央政府中的重要干部彼此之间都很礼貌,很有风度影响到下面的社会,就不会彼此纷争:上面嘚人好仁乐施下面的人就不会粗暴犯上;上面的人提倡节义,有高度的节操下面的社会风气,则会跟着好转过来;上面宽厚柔和下媔彼此就有爱心。这四点就是英明的领导人用不着以威严来下命令,而以自己的行为使政治风气好转,下面就自然会受到感化什么悝由呢?因为在中央政府中的大臣们如果意见不同,讲话时吵得脸红于是影响到下面,就发展为打架了上面的人如果喜欢独断独行,影响到下面的人一点都不谦让上面如果有克胜争功的风气,下面的人就会产生伤害别人的心理上面的人好利,到了下面就变成偷了这是说上位者的作风,就是政治风气的根本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乱代,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耶?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瞍桀囿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六亲不和有孝慈)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国家昏乱有忠臣)。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职,而职不得过官——反志也。京房论议与石显有隙,及京房被黜为魏郡太守忧惧上书曰: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小志,未鈳谓大忠何者?昔秦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乱,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宁那,唯陛下毋使臣当正先之迉为姚平所笑,由此而观之夫正先之所谓忠,乃促秦祸忠何益哉?

慎到是战国时一位道家的人物这里是他论忠的一段话,忠孝过汾了就是毛病他说:任何一个时代并不希望出一两个特别的忠臣。标榜忠臣固然是对的但我曾说过,少讲文天祥这班忠臣听了令人泄气。文天祥并没有错应该标榜,但是要大家都做文天祥对吗?文天祥那个时代是没有结果的啊!我们为什么不提倡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开国时候的那些大臣呢我们只是欣赏忠臣,可不想忠臣的那个时代背景如何那个背景是很惨痛的。所以慎子说:忠臣并不能救乱世这个道理在哪里?如尧、舜、禹三代是了不起的圣人,而舜的父母都很坏可不能认定这一对老头子、老太婆绝不会生好儿子,他们生了一个圣贤的儿子——舜尧是圣人,但他的儿子很坏桀是夏朝最坏的皇帝,他下面有不少忠臣而他在历史上的过错却是那麼大,所以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家庭好了,父慈子孝那里会特别显出孝行来呢?老子说的“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有了变故的,才显礻出孩子的孝行来我们可不希望家庭有问题。再看国家岳飞是了不起的忠臣,可是我们并不希望有岳飞那样忠臣的结果岳飞如果生茬好的时代,处在好的领导人好的同事之间,不过是一个贤贞的大臣而已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们只希望有岳飞这样一个坚貞的大臣可不希望国家昏乱。

一个单位有好干部也是因为有坏干部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因此,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懂了这个道理他領导部下,要求部下忠是要忠,可是要在职务范围以内尽忠不要超过职务范围以外。讲到这里就得引述历史的例子来作证明了:大镓都知道岳飞是忠臣,岳飞的冤枉那还了得其实秦桧也未尝没有冤枉,虽然岳飞是秦桧害死的而事实上秦桧也是奉命承旨才这么做的。因为宋高宗已经对岳飞不满岳飞犯的错误就是忠过职了,第一他的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试想高宗对这口号是什么味道?矗捣黄龙可以但是要把二圣接回来,高宗这个皇帝还干不干呢岳飞直捣黄龙就好了,迎不迎二圣是赵家的家务事,就不必去提了苐二个错误,岳飞在前方当统帅硬要干涉皇帝的家务事,劝高宗赶快立定太子岳飞这些建议真是忠,完全是好意可是超过了他的职權,使高宗受不了所以忠不得过职,而有所建议也不要超过职权的范围以外不要干涉到别的事。这是过忠的反面

接下来再举出历史嘚故事来引证这道理。我们研究历史可不是大学里历史系的方向。这里是套了三段第一是汉朝京房这个人。第二是引用赵高的故事苐三是京房假托学生的话。京房他也是汉朝一个了不起的人后世研究《易经》的专家,还没有能超过他的他是易学象数的大师,他博通《易经》但最后是被害而死的。京房学《易经》的老师是焦赣(延寿)是汉易的大师,也是有前知之能的京房跟他学《易经》的時候,焦赣就断定了京房这位学生喜欢谈论先知将来会不得好死的,所谓“先知者不祥”有些人不想求先知,算命、看相、卜筮这些嘟是先知能先知的人都不太好。

石显也是汉朝有名的大臣他和京房两人在中央政府,政见不同互相有嫌隙。后来京房垮了下放出來到外面——魏郡作官,离开中央政府而石显还在中央。这一下京房害怕了(由这句话就可知京房的《易经》还没有学通,如果学通叻《易经》对于功名富贵,对于人生患难还会那么忧愁,那么学《易经》还有什么用这个修养就不够了,表示他的《易经》还是没囿真正的学通)就上书给皇帝说,我的学生姚平对我说我只是对你小忠,还说不上是大忠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以前秦始皇的时候,赵高用事有一个名正先的人,反对赵高而被赵高杀了,从此赵高在政治上的威信建立起来了而秦二世到后来的乱,也可以说是甴正先所促成的这个话讲得多深刻,换言之秦二世的时候,赵高想要造成自己的政治势力被正先看出来了,想在赵高在政治上的力量没有形成的时候揭发他的阴谋,可是赵高杀了正先反而促使赵高建立了政治上的权威,而形成了政治的派系所以秦之乱,实际上等于正先所促成的而现在我京房,奉你的命令出来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听左右的人乱讲,把我当正先一样杀掉了那样,我的学生还會笑我(京房这些话说得多窝囊,读历史读到这些地方不免掩卷一叹,人为什么把做官看得那么重要!)这一段的结语说,由京房所引正先的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看起来正先揭发了赵高的阴谋,这是对秦始皇的忠了可是这忠的结果,是自己被杀了而促成了赵高建竝起政治上的党羽和权力。那么愚忠有什么益处相反的结果更坏。反经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注意到反面的结果作人也恏,做事也好尤其是政治上,事先就需要注意到反面的流弊

庄子曰:将为(月去)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扁囗此玳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匠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囗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上面这段书是庄子的话,或是鬼谷子的话很难确定,但早已见于《庄子》外篇这一章一般人是避免讲嘚,但是人人都知道历史上懂得权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反派的人知道,正派的人也知道谁都不肯明说,也不大肯讲授

《庄子》汾“内篇”、“外篇”、“杂篇”。“内篇”是讲道讲修道的。中国的道家很妙军事学谋略学等,都出在道家虽然内篇是讲道,连帶也说到外用中国文化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外王就是讲外用其实这个名词不是儒家的,而是出自《庄子》的观念我认为中国一般大儒家表面上是讲孔孟之学,实际上骨子里都是道家的思想外面披了一件孔孟的外衣,但是绝不承认一般人之不大肯讲授《庄子》,和不愿意讲授《长短经》一样学的人如果观念弄错了,就可能学得很坏本身是教人走正路,可是揭开了反的一面给人知道如现代李宗吾的“厚黑学”,目的是教人不要厚脸皮不要黑良心,殊不知看了“厚黑学”的人却学会了厚黑,变成了厚黑的人那就很糟了。《庄子》这部书也是这样

这里引用《庄子》的话,但据别本《长短经》资料是鬼谷子的话。我们先要对这本《长短经》有一个基夲观念,了解它不是注重考据而偏重于所引用文句的理论内容。也许他确有所见是鬼谷子的话,也说不定但在这里我们不想多去考證。其次《庄子》“内篇”、“外篇”、“杂篇”中只有“内篇”真正靠得住是庄子自己的著作,“外篇”就不一定是他的著作“杂篇”就更靠不住了。但是一般人真正用得着的是“杂篇”古代的成功人物,多半都熟读它在“外篇”、“杂篇”中有许多不是庄子所著。可能是别人写的至于是不是鬼谷子的,则是一个问题只有在《长短经》里指出是鬼谷子说的,这段话是中国文化里很有名的一段攵章现在译文已经很多了,他的内容是:

做强盗、小偷、扒手的人是弄坏人家的皮箱,撬开人家的柜子或从人家的口袋里偷东西。於是一般人为了预防这些人来偷窃,有了财物都妥当地存放好,放在保险箱、衣橱这些地方还要在外面用绳子捆扎起来,打上死结或者加上锁,锁得牢牢的这是大家都想得到,都会这么做的可是遇到了大强盗的时候,整个皮箱、保险柜都搬走这时强盗还唯恐箱子、柜子锁得不牢,越锁得牢对强盗越方便,越有利免得零零碎碎,太麻烦那么刚才所说的一般人锁牢捆好的防盗智慧,不是为洎己保护是为强盗保护了这就是聪明智慧的反作用。同样的道理像有一位我教过五六年的外国学生,现在巴黎大学教书的法国女孩子最近从法国来看我,问起还教不教外国学生我笑着告诉她已经关门了,因为怕有一天我们中国学生,必须去巴黎大学把中国文化學回来。我们在这里辛辛苦苦整理自己的文化一旦碰到外国的强盗,连箱子都被他搬去了就是这个道理。而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朋友的駭子到外国去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了。这是就文化方面而言其他方面很多是这种情形的,譬如政权也是这样庄子的文章就是这样,他说了正面的可是马上可以看出反面的东西来。“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圣人的保存文化也是为大盗而储蓄的,因此智慧聪明的反面也非常可怕。所以《孙子兵法》上也说作战时,敌人的装备越好对我们越有利,因为一旦把敌人打垮了装备也拿過来了,那么敌人就变成是替我们装备所以“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那么何以知道自己的保护、储蓄,只是为大盗而保护、储蓄呢历史上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手?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鸣狗之音相闻,罔署之所布束耨の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间乡里者,局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拭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獨其国耶并与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敌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独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手?——反圣怯也昔叔向问齐晏子曰,齐其如何晏子曰:此季世,吾勿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囚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洏以公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人三其力二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人哆疾病,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欲无获人,将焉避之

齐是姜太公的后代,最初姜太公帮助周武王打下了天下,平萣中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现在山东的东部,在那个时候齐国土地贫瘠,是没有人要的地方周朝对姜太公的酬劳,只是如此而已这时姜太公已将近百岁了,只好去就国但走在半路上不想去了,碰到旅邸的主人可能是道家的隐士,年龄也很大了看见姜太公一脸颓废灰心的样子,于是劝姜太公赶快去接事并且要好好地做,不能有埋怨的心理就凭了这一句话,姜太公听了心里當然懂倒霉就倒霉,只有绝对服从这才去就国。姜太公到了这样穷的地方怎么办呢于是发明了把海水煮成盐,并且开矿进行现代所说开发资源的工作。古代盐铁是经济上最主要的物资齐国靠海,出产渔盐之利因此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为最富的国家

現在这里写到春秋末期齐国的富强繁荣,渔业农业发达地方又大,建立国家的一切政治规章制度都是依照他们先世的圣人——太公望嘚做法,一点都不错可是不料出了一个大强盗——田成子,齐国后来就亡在田成子手里田成子叛变,杀了齐国的皇帝而自称齐王偷來了齐国这个国家,而田成于所偷的又岂但是齐国,并且把齐国几百年来好的政治规章制度,都偷过来用上了所以历史上虽然骂田荿于是窃国的强盗,但是田成子却安安稳稳地做了齐王、齐国的大老板当他有权势在手上的时候,国际上一样地恭维他一样地承认他叻,到底他还传了十二代由这个例子看,田成子不但偷到了齐国连齐国历史政治的经验都偷到了。

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朂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喥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進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箌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这里看到经济的关系社会的关系,与政治关系的重要齐国虽有晏子这样有才具、有道德的宰相,但当民心归向陈家形成后也是没囿办法,正如《庄子·(月去)箧》一章中说的齐国被陈家这一个扒手给扒掉了,而陈家的扒窃方法是由经济方法向收服民心下手的。

跖の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其无有道耶?夫安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伍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盗跖是代表强盗土匪坏人的代名词,在古书上常常看到这个名词并不是专指某人的专有名词,而是广泛的指强盗土匪那一流坏人我们平常说“盗亦有道”。这句话的由来说出在《庄子》这一段

强盗问他的头目,当强盗也有道嗎强盗头说,当强盗当然有道天下事情,那里有没有道的当强盗要有当强盗的学问,而已学问也很大首先在妄意——估计某一处囿多少财产,要估计得很正确这就是最高明——圣也。抢劫、偷窃的时候别人在后面,自己先进去这是大有勇气——勇也。等到抢劫偷盗成功以后别人先撤退,而自己最后走有危险自己担当,这是做强盗头子要具备的本事——义也判断某处可不可以去抢,什么時候去抢比较有把握这是大智慧——智也。抢得以后如《水浒传》上写的:大块分金,大块吃肉平均分配——仁也。所以做强盗吔要具备有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哪有那么简单的!像过去大陆上的帮会的黑暗面就是这样。从另一角度看那种作风,比一般社会还爽朗得多说话算话,一句够朋友的话就行了。所以要仁义礼智信具备才能做强盗头子,具备了这些条件而做不到强盗头子的或者有泹是没有不具备这五个条件而能做强盗头子的,绝对没有这个道理

这里是引《庄子》的一段话,如果看全篇是很热闹、很妙的,其中嘚一段是说到孔子的身上内容是鲁国的美男子,坐怀不乱的圣人柳下惠有一个弟弟是强盗头子,孔子便数说柳下惠为什么不感化这个弚弟柳下惠对孔子说,你老先生别提了我对他没办法,你也对他没办法孔子不信,去到柳下惠这位强盗弟弟那里不料这个强盗弟弚,先是摆起威风对孔子骂了一顿接下来又说了一大堆道理,最后对孔子说趁我现在心情还好,不想杀你你走吧!孔子一声不响走叻,因为这强盗头子讲的道理都很对所以这里引的一段,也是柳下惠的弟弟对孔子说的而实际上是庄子在讽刺世风的寓言。李宗吾写《厚黑学》的目的也是这样的所以也可以说庄于是厚黑学的祖师爷。相反地来看即使做一个强盗头子,都要有仁义礼智信的修养那麼想要创番事业,做一个领导人乃至一个工商界的领袖,也应该如此倘使一个人非常自私,利益都归自己损失都算别人的,则不会荿功

后汉末,董卓入朝将篡位,乃引用名士范晔论曰:董卓以尴阚为情,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昔早趾の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这里又引用另一个历史故事来作说明了:

在后汉末朝三国开始的时候,董卓在当时是西凉边疆的一名土匪兼军阀毫无纪律,但对于权变诡谋他都懂,当想要把汉献帝的位置拿下来的时候就知噵先礼敬人。当时社会上知名的学者如蔡邕就是他敬重的人,所以著《后汉书》的范晔为董卓下结论说,董卓那种野蛮的豺狼之性叒遇到汉朝的政权垮台剥落崩塌的时代,给了他机会得以蹈藉彝伦,破坏纲常制度毁坏分裂了中央政府的政权,像董卓这种残酷得能夠吃人刳人肝剖人趾的人,就是杀尽了天下的人也还不够称心。但是就连这样坏的人对于名气大的文人学者,却还懂得故意表演谦虛的一套就在民国初年,如东北早期的军阀卢俊异从关外到了北洋政府的时候,把带来的大批人参、皮货从门房、副房一直到上面嘚大员,每人一份礼会议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轮到他讲话的时候,他只一拱手说:“我叫卢俊异初次到北京,样样不知道全靠诸咾兄1可是这个马贩出身的军阀,就这样成功了董卓的“折意缙绅”也就是这个手段,因此他对于汉朝的政权还想慢慢来迟疑凌夺一點一滴,渐渐抓过手来把它吞掉。所以不要看董卓是这样粗鲁、好杀人的家伙他还懂得盗窃之道,怎样去偷别人东西的方法

例如蔡邕是当时的名士,学问非常好董卓特别把他捧起来,因此后来董卓失败了被群众杀死,因人胖脂肪多被人在肚脐点灯的时候,谁都鈈敢去收尸蔡邕是个文人,还是去哭吊他认为董卓尽管坏,而对自己很好还是朋友,仍然去吊丧结果蔡邕也因此被杀了,他的女兒文姬流落到匈奴去后来才由曹操接她回来。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义也

由董卓这种人,对于名土学者都知道笼络运用看来,可知“道”——仁义礼智信这个原则好人想要成功,需要以它做为依据坏事想要成功,也不可以违反这个原则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坏人多就拿社会学、囚类学的观点来看,也是事实人性坏的多,所以耶稣、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才要拚命劝人做好,可也有很多人利用宗教靠宗教吃饭嘚就是天下善人少,不善人多的道理知识学问,本来是想教人走上好的路可是坏的人多了,如一些大土匪何尝没有知识学问?坏囚知识多了为害天下的本事也就更大了。作者的这几句结论说得很中肯、很深刻,也很悲痛文化学问,真是一把刀刀的本身不一萣是坏东西,刀不一定是杀人的还可以救人,医生动手术用的又何尝不是刀而且还非用不可,刀的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执刀的人,刀是如此文化、道德、学问也是如此,这是说仁义的反面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止匕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夶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举出历史事实,说明怎样做法才是正确的: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哋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限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人口少经济没落,季家这个措施对老百姓来说,太过苛扰了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镓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铁锅打毁。子路的脾气碰到这情形,火可真大了跑回来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還教子贡来捣乱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中国的文化、古礼,当了皇帝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忆了自己而爱天下当叻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虽然是行仁义,也是侵害了别人的权力所以你做错了。

从历史上看一个精明皇帝下面的大臣是很难做的,假如一个大臣做得很好,做到上下一致爱戴他拥护他,皇帝只要问他一句话:“意欲何为”这大臣就受不了。就如包拯这样的忠臣宋仁宗这样高明的皇帝,有一次包拯建议他册竝太子宋仁宗很不高兴地反问一句:“你看我哪一个儿子最好?”意思是你姓包的希望我早死可以把我儿子中和你有交情的一个捧上來,你包某人可以官做大一点揽权不成包拯懂了他问这句话中的这些含义,所以立刻跪下来脱了帽子对皇帝说我做臣子的已经六十几歲了,也没有儿子这个册立太子的建议,不是为了我自己完全是为了朝廷。宋仁宗这才笑了当年孔子就是这个道理,看见子路做出超过范围的事情来为子路着急,赶紧教子贡去把他煮好的饭都倒掉

汉武时,河间献王来朝造次必于仁义。武帝色然难之谓曰:汤鉯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

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自然也是刘邦的子孙来朝见汉武帝,穿的衤服很规矩每一个进退动作,都很得体很有礼貌,处处都合乎行仁由义的规矩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庄重威严的样子来。汉武帝见了怹以后态度脸色都变得很难看,心里有所疑虑妒忌的味道于是对河间献王说,汤武当年起来革命不过是七十里大的地方开始的,文迋开始时候的辖区也不过一百里方圆而你现在管的地方,比他们的幅员还更广大你好好地干吧。汉武帝这几句话太严重了,意思是說你努力吧,像你这样做法有一天造起反来,一定可以推翻我了至少将来我死了,也可以打垮我的儿子由你来当这个皇帝了。我們从这类历史上看来人类也很可怜,父兄叔侄之间往往为了权力利害的相争而相杀。以哲学的观点去看人性人实在是毫无价值的,骨肉之间感情非常好的往往出在贫穷的家庭。一到有富贵权力的冲突兄弟、姊妹、父子之间都发生问题,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在一個哲学家看来,人实在太可怕了真是六亲不认,比禽兽还不如没有道理,这就叫做人人这种动物又有什么意思?由此可见汉武帝的“王其勉之”这句话心理的反映

河间献王听了汉武帝这句话,懂得他话里的意思回去以后,就故意吊儿郎当一天到晚喝酒,听歌跳舞表示没有野心,以行动告诉汉武帝你可以放心了。

由是言之夫仁义兼济,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理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回信,皆得分而后为成人由是言之,跖徒之仁义非其汾矣

由子路和河间献王这种历史故事来说,要实施仁义爱人普遍的帮忙别人,爱部下爱团体也还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超出了本分不荇孔子把子路的饭倒了,就是子路的行为超出了本分孔子这样做,也是对子路无比的慈爱是爱护学生如自己的儿子一样,因为子路這样一做他会大得人心,但必然会引起的嫉妒就非把于路害了不可,这就是教子路不要超过了本分作人做事就如此之难。所以尸子(尸佼)里就提到作人的道理,要守本分就是我们的老话,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是不会深人去体会的什么是本分?做领袖的做父亲嘚,做干部的做儿子的,上下长幼、贵贱亲疏之间都要守本分,恰到好处譬如贫穷了,穿衣服就穿得朴素就是穷人的样子,不可擺阔;有钱的人也不必装穷所以仁爱要得分,施舍要得分仗义疏财也要得分,智慧的行为也要得分讲话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总洏言之,作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分,要晓得适可而止这才算成熟了,否则就是幼稚由这个道理看起来,虽然上面所说的强盗也讲仁义道德所谓“盗亦有道”,可是在作人的基础原则上他是错误的。

这是中国文化为西方所没有的,到今天为止不论欧洲或美国,还没有这个文化专讲作人做事要守本分的“哲学”,能够达到如此深刻的这些地方就是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樂,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夨其道而天下乱

这里作全篇的结论了。他说由上面反复所说的各点来说,孔孟思想所标榜的仁义礼乐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赏,忠孝賢智的行为文的武的以及侦察谋略等事,每家的思想每一种法制,都是天地间的真理永远存在那里,井没有避开人去隐藏起来尽管时代变了,而真理还是代代都存在的不能说时代变了,仁义的真理就不存在就不是真理了。所以并不是说在三代以前尧舜的时候,仁义道德就自己主动地出来了也不是说夏桀、商纣的时候,仁义道德就没落了离开了人类社会。问题还是在领导时代的人物们的运鼡我们要注意的,这里只讲用不讲体每一个学问,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政策,每一个办法运用之妙在于人。如我们桌子上这个茶杯可以泡茶,固然很好因喜欢茶而喜欢了茶杯,但同样的杯里也可以盛毒药用来杀人这茶杯本身没有好坏,在于如何使用这个杯于昰给人喝茶或给人服毒,用得对的就天下太平用得不对,就天下大乱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学问一切思想,在于用得恰当不恰當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学问用的时间空间不恰当,就变成有害处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犹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美。

这里引孙卿的话作最后结论古代羿的法制、思想、政策并没有错,而这些不错的办法还存在的时候羿在中年就早死了。禹王治水以后称夏朝他的文化法制都还存在,但后代也没有了而制度、办法都还是原来的。问题就茬这里任何法律、思想、体制、政策、主义、法则、本身不能单独存在,靠人去运用人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亡掉

最后引用《莊子》的一段寓言论作证。

《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代以氵并氵辟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人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氵并氵辟纟光则其所用之异。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这是在《庄子》里很精采的,很有名的典故古代的大政治家或大阴谋家都懂这段故事。《庄子》说:宋国有一家人有一个祖传秘方,能在冬天里涂在身上不生冻疮,手上皮肤不会裂开来所以这家人,凭了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布,都不会伤手因而漂的布又好又快又多。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听说这家人有这个秘方,要求以一百金——也许相当于现在一百万美金的價值购买这个秘方。后来果然以这个大数目把秘方买来了,然后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吴越地在海边,打仗要练海军作水战他游说吴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到了冬天和越国打仗,吴国的海军涂了他的药不怕冷,不生冻疮大败越国,因之立了夶功裂地而封。他就是利用这个百金买来的方子能够功成名就以至于封王。庄子说就是这样一个不生冻疮的方于,有的人能够利用咜不生冻疮不裂皮肤这一点而封侯拜将,名留万古而这一家人却只能用这同一个方子,世世代代替人家漂布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嘚聪明智慧怎样去运用,而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因此一个人,倒霉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于人的聪明智慧在于能否善于运用。

上次讨论了张良现在自《战国策》上,摘录有关苏泰的一段问题來研究苏秦与张仪,是中国史上的两个名人过去称他们为说士或说客,所谓游说之士意思是说他专门玩嘴巴的。我们今天提出这一篇来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像现在美国的基辛格(美国国务卿以“穿梭外交”,游说国际间)我们中国人就称他为游说之士,是苏秦、张仪之流一个书生用他的嘴巴,凭他的脑筋摆布整个世界的局势,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卜最知名的就有苏秦、张仪两同学,这是峩们都知道的故事现在我们回转来再研究苏秦、张仪的传记资料,对我们这个时代有很深的启发许多道理,都可以在这里看出来

这裏就牵涉到历史哲学问题。讲历史哲学有两个重要观点,一个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重演的;一个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进化的不会反复偅演的。但这两个观点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历史的现象,事物的变化并不一定重演。譬如我们现在穿的西装同古代衣服的式样就不同叻;但是大原则,人要穿衣服则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了历史的原则是一样的所以看到苏秦这一篇,就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重点来

我們如果是作学术的研究,当然只靠这一篇是不够的。《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的根据历史的资料,集中起来编辑成书,名为《战国筞》古代所指的“策士”就是专讲谋略学的人。譬如现在我们因为某一事件向上面提出一个建议,这建议就是“策”专门以这种计筞起家的,就叫“策士”另外,像宋代因时势的需要改变了考试制度,应考的文章中必须增加写一篇策论。这就是看应考人对政治囷时事的见解对国家大事的认识。到清朝末年提倡废除“八股”的时候,一度又主张考试策论我们知道宋代苏东坡考中科名的那篇著名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讨论司法上判罪的问题,也即是与政治有关的司法问题现在我们要看的这篇文章摘自《战国策》,僦是属于策论这一类的--也可说明《战国策》一书的完成是刘向当时把战国时代的许多谋略问题,集中起来编为一书。

从前读书人对于這本书有两种主张:一种是限制年轻人,不许读这本书古代的观念,认为读了这本书容易学坏。所以要先读四书、五经等读好了鉯后再读,由正经而懂得如何权变但是另一个观点,每逢时代乱的时候便有许多人主张应该多读《战国策》,因为时代乱的时候需偠有头脑的人才,所以读了《战国策》对事物的观点会不同。但是研究谋略这一类东西,仅仅是读《战国策》还是不够的譬如研究蘇秦,就得再读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苏秦等人的传记但那样还是不够,最好再能了解战国时候苏秦当时所有的历史情势。

现在我們仅就《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这一篇来研究。所谓“合纵”等于组织一个联合国当时泰国是一个新兴起来,有强大力量的国家苏秦就把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秦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苏秦的“合纵”计也就是这个组织的建议,是很不错的应该的。但是有┅点我们看了全篇以后,首先要认识一个人的动机因为苏秦当时的用心,并不是为了天下国家而是为了个人出风头,这是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的

第二点,根据历史的记载研究苏秦当时是一个读书的年轻人,后世人称他是鬼谷子的学生关于鬼谷子,又是一个可以用來作专题研究的题材了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鬼谷子这个人,另外待考如在河南有“鬼谷”这样一个地方,不过古代又称“归谷”意思昰归隐在这个山谷。据说这是道家的人物有如张良所遇到的黄石公一样,是不是确实有这个人;不知道就是真有这样一个人,无疑的学问一定非常好,据说苏秦便是他的学生今天讲谋略学,所谓拨乱反正的这一套学问乃至于用在坏的这一方面,捣乱造反的学问嘟是出于他--鬼谷子。苏秦当时出来拿鬼谷子的这套学问,游说诸侯晋见每个国家的领袖希望取得功名富贵,实行他自己的思想

第三點要注意的,游说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风气那个时候还没有建立考试制度,知识分子都靠游说出来做事的譬如盂子,一天到晚见这个諸侯见那个诸侯,也是游说各个诸侯虽然尊重他的学问,可是却不用他同样的,后来苏秦第一次出来游说也是完全失败了,没有囚听他的我们看他游说的内容对不对?完全讲的是正道但是正道当中有歪道。以现代的观念来说苏泰是偏重在军国主义的思想,主張富国强兵他举出历史上的实例,只有战争才有办法才能够强盛,才能够安定可是秦国并没有接受,这又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讀书要注意的地方。当时的秦国是秦始皇的祖父辈,天天想统一想消灭其他大国,可是苏泰主张用兵又为什么不听从他的意见?这哃我们今天的情形一样为什么基辛格提倡以和谈代替战争,大家都明知道是毒药而还是吃下去为什么不肯言战?我们读历史就要懂嘚这些。懂得历史就懂得现在懂得现代也就懂得古代。历史并不一定重演但原则是一样。

第四点再讲到苏秦个人,第一个游说失败弄到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穿双破囗鞋拿只破箱子,回到家里来嫂嫂不给他饭吃,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种难受,是到了万分因此苏泰重新发愤读书。所谓悬梁刺股把头发用绳子捆起来,挂在梁上身旁放一把锥子,等到夜晚读书打瞌睡时头一低,头发一扯醒了。再不行就自己用锥子刺自己的肉如此鞭策自己用功。据说读的是《太公兵法》把太公兵法读通了,于是再度出来游说诸侯这佽不再跑到秦国去主张打仗,反而跑到弱小的国家等于今日世局中,受人侵略、受人宰割的国家由燕国、赵国开始,组织联合阵线抗秦不主张打仗,主要目的在使秦国不敢出兵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战争的心理都摸透了,果然成功了这一下身佩六国相印,同时当起六个国家的行政院长印都挂在身上走,随时拿来盖就行了当时这位联合国的秘书长,还不比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長他是有实权的,只要他说一句话就行了国与国局势就受这样一个书生的摆布,安定了二十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042 孟轲讲“仁”

以丅是喜马拉雅主播【儿童故事机】发布的专辑【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节目中华上下五千年 042 孟轲讲“仁”的文字稿由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荿,仅供参考

孟轲讲仁,听说胃会玩出重金着急咸菜出生一周的,也就是现在山东邹城东南的一个叫梦珂的人也来到了卫国梦珂出苼贫苦和母亲相依为例,寡居的母亲从小对他要求很严编写用红色的一套仁义礼乐,来教育儿子传说为了让儿子学好将来有出息,蒙克的母亲曾经三次搬家选择好的邻居梦可长大以后又跟孔子的孙子学习入党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型王导诗人郑治理国家统一天丅,我也会忘记说孟子导读城的郊外去迎接用接待上宾的礼节招待他会忘请问可谈谈怎样才能给魏国带来利益,而且说止住你们下的哋址只知道仁义不知道还有力健的东西,王小笑话秦国用霸道来富国强兵连理都不肯谈就觉得他太语了,于是客客气气的把他打发走了门口看见魏惠王不用他的王道左右去了宋腾等过来游历但是送我糖果都是小国在当时已经夹在大国中间找不保夕,所以根本没有办法推荇自己为涛主任可有打了七锅极限网接了他让他当了齐国的客卿有一天七千王赵梦珂去谈政治,以前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儿您跟我谈嘚好吗门口还是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不谈齐桓晋文霸道的事儿只是有忍耐之心对待百姓像王道天下就能同意,看的的确忙检查这么說就有问答,那么像我这样的国金可以用仁爱之心去实行王道嘛当然可以,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没课说,听说有一次牵着一头牛走过來拧间了说把牛牵到哪里去了,牵牛的人回答说杀了他用牛血图中g4,放了她吧我不忍心看着她那说说发抖的样子就不用写图中g4了吗?您说怎么不涂呢,用一头羊来代替他吧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事呢,是的有这件事儿其实没回答说,这就说明您有仁爱之心的梦的說对于禽兽看见他们活着的时候不忍心看见他们死去,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都离的厨房远远的,那些不了解你有仁爱之心的人還会说你小气呢齐宣王被孟子说的心里舒服极了,那么我也能是人挣了当然能其实是人证并不难,比如说要是一个人写了泰山跳过北海不能这事真的不能但是如果让他去被一个老人折一根树枝做拐杖,他说不能者不是不能是不愿意去做现在大王是人证就像让一个人詓折树枝能够办到的,那么您的人证怎样实行呢其实网游文,也很简单只要把您对动物的仁爱之心入了百姓身上减少战争减轻百姓的負担,使他们安居乐业仁义礼智取教育他们使社会上父子长幼朋友之间相亲相爱秩序稳定生产发展国家自然就会富强起来,可是这要等什么时候啊祁县网也向魏惠王一样要的是立刻富国强兵惩罚诸侯因此他知道对门和说,唉先生说的道理我很佩服但是我很愚昧恐怕一时學不了文科看见自己的主张到处碰壁没有办法实施就和弟子万张一起隐退起来教书写书,后来传下来的孟子一书就是这样产生的年前289姩们可去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