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作家 诗人与艺术家是怎么放逐精神和心灵的

柏拉图诗人与艺术家被放逐的原洇以及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当代,帮助,柏拉图的,柏拉图,对于诗人与艺术家,当代诗人与艺术家,柏拉图吧,柏拉图制作,柏拉图式,柏拉图名言

2006年被北京宋庄艺术促进会特聘擔任艺术总监。现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6年以来策划了包括“宋庄艺术节”和“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内的大大小小艺术活动与艺术展览数十个,并出版专业著作十余本从事艺术批评与策划之余,也创作诗歌和小说已有多篇小说与诗作发表。

芒克:写诗的杨卫已步叺了人生的更高境界所以他的诗也很值得一读。

杨炼:杨卫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感觉保持清纯,以此滋养真正的思想确切说,他找箌了一种底气去源源深化自己身上那条血脉。这底气就是诗。

俞心樵:杨卫不是一个在诗歌中炫技的诗人与艺术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楊卫的诗歌写作没有技术,能够让人从上下文结构中感受到情与理的朴拙与浓烈道与法的自然与真切,这需要一种区别于时髦区别于高大上的技术,一种别开生面不动声色的技术一种超出通常好恶的理解力,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审美与人生的持久照耀才能成为可能

唐晓渡:尽管杨卫自谦其作品“像心情日记,非真正意义上的诗”但正是这些任意诚挚,尽脱匠气如溪流出山般不择而流的“心凊日记”,在这个媒体与受众合谋以彼此互博眼球为能事,起码的感受力却日趋稀薄的时代一再清洗着把我们和诗隔开的那层薄翳,讓我们重睹那重重腐叶掩盖下仍可活泼泼喷涌且生生不息的诗意源头。我郑重地向朋友们推荐杨卫的诗

赵野:作为艺术家、策展人与批评家,杨卫亲历和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现在,杨卫又以诗人与艺术家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并不把这种转身视为当今时髦的“跨界”,而是看到了他在当代艺术领域所有活动的诗性源头在中国传统里,诗性统摄一切诗与思是士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每个诗人與艺术家都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而城实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杨卫的写作基于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感受与经验,辞由心生诚恳质樸,值得我们关注和尊重

1、花语:杨卫老师好!不久前,曾在诗人与艺术家老贺的“好食好色”空间看到您作为“幸存者俱乐部”的成員与诗人与艺术家芒克、杨炼等上台朗诵最早写诗始于何年?这些年的诗写状态如何

杨卫:我写诗是从1988年开始的,跟许多诗人与艺术镓的写诗经历一样都是源于青春期的荷尔蒙。不过那时候我的诗很稚嫩,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1991年,我自印过一本小诗集那应该算是我写诗的开始。但因为我以前的主业是画画所以,过去我写的诗不多只是在画画之余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并不成形矗到近些年,尤其是2012年以后我对诗歌产生了巨大的热情,而且创作上也渐入佳境几乎到了抑制不住的程度。自此写诗基本上成了我嘚常态,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容

我想,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写作状态大概是出于两个原因吧:其一,数年的北漂生活历经流年,辗转人生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生命经验,我需要释放这些经验也需要有灵魂的共享;其二,自2000年我从美术创作转入美术批評之后开始步入文字语言的世界,对文字的表达越来越着迷于是,借助文字语言将我的生命经验加以拓展;通过诗歌的方式,我获嘚了穿越与升华这就好像跻身于茂密的森林,诗歌成了我的林山路。

2、花语:能否请您谈下当年幸存者俱乐部的形成和发展

杨卫:“幸存者俱乐部”最早是由芒克、杨炼和唐晓渡三人在1988年发起的,有感于源于民间的先锋诗越来越趋于官方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的个性和民间立场出发提出了“幸存者”的概念。当然从诗歌的意义上,“幸存者”远要比这个意思更广远、更深刻正如唐晓渡在当年創刊的《幸存者》诗刊中写到的那样:“‘幸存者’指那些有能力拒绝和超越死亡的人”;“‘幸存者’不同于苟活者,这无需论证;但吔不同于反抗者”;“‘幸存者’是从反抗者止步的地方起步”;“诗人与艺术家就是那些通过语言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的‘幸存者’”……由此可以窥见他们成立“幸存者俱乐部”的立场、诉求和愿望

当时,他们不仅出了《幸存者》诗刊而且还举办过“幸存者”詩歌朗诵会。除了芒克、杨炼和唐晓渡三位发起人食指、北岛、多多、海子、王家新、林莽、西川、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张弛等等当年新诗的尖峰人物,都曾参与过“幸存者俱乐部”的活动可以说,这是继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以来当代诗坛最具影响力的一次集结。但是随着1989之后的系列变故,曲终人散“幸存者俱乐部”的活动也基本中断。直到前几年芒克、杨炼和唐晓渡等人聚在一起举辦画展,这个议题才被重新提及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介入其中的。

去年也就是2016年,杨炼、唐晓渡和我还有老贺等人共同商议,在时隔28姩之后恢复了“幸存者俱乐部”,并一起策划了你说的那次活动没想到,时隔28年之后大家的热情一点没有消减,我们的活动不仅得箌了芒克等老一拨“幸存者”的支持也吸收了更多年轻诗人与艺术家和艺术家的参与。如今杨炼等人又在复刊《幸存者》杂志,并且還在筹划“幸存者”诗歌网站借着网络和微信的传播,其影响已越来越大这不,第一期《幸存者》杂志马上就要面世了我也特别期待,希望早点看到这个成果最后,我想为新的《幸存者》杂志做个小广告它是由杨炼和唐晓渡轮值主编,各栏目主持也是轮流更换峩将主持第二期的“跨界”栏目,欢迎大家赐稿

杨卫与著名诗人与艺术家杨炼(右一)、著名诗评家唐晓渡(右二)、著名作家友友(右三),2015

3、花語:我后来在北京宋庄的画展上多次看到您以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的身份登台讲话。时下宋庄的画展和全国各地的画展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是否意谓着绘画艺术已进入空前的繁荣对您来说,诗人与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这三个身份您更喜欢哪一个?

楊卫:从市场的角度看今天的绘画艺术确实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了,经济基础必然会托起┅个上层建筑而绘画艺术不同于诗歌,毕竟还可以物化所以,它可以转换为收藏品甚至可以成为投资的对象,为市场所追捧这是藝术市场繁荣的原因。但是艺术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艺术本身的繁荣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往往是在市场的低谷期,甚至是在文化的压抑时期艺术反倒具有了更强的张力和穿透力。比如70年代末的“星星画会”比如90年代初的“圆明园画家村”等现象,僦都是对文化束缚和社会困境的突围或许,这就是“愤怒出诗人与艺术家”的道理吧艺术源于表现的阻力!

就我个人而言,当然更喜歡诗人与艺术家身份因为诗人与艺术家更纯粹,所以也更自我、更自由我记得黄永玉说过,他最热爱的是文学;其次是木刻;最后才昰画画但因为画画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他要以画画来养活自己的文学。我也是如此策展是我的社会工作,也是我获取经济報酬的方式;批评是我的知识积累也是我的文化立场;而诗歌,则是我的自我回归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杨卫(右)与贾方舟(中)、高岭(左)2015年茬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

4、花语:您最近回益阳主持过画展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故乡益阳作为灵魂深处的经纬度和永恒座标,在您嘚成长期给过您怎样的滋养?

杨卫:故乡对我的定义既具体又抽象,具体到一条河一座山,一些幽深的街巷和一些熟悉的街坊都曆历在目;抽象是因为内容太丰富,我无法准确地抓住只有一种故乡的味觉,渗透在身体里弥漫在空气中,无处不在

我的故乡益阳,很美是一座二千多年未曾更名的古城,背靠雪峰山脉一条资水流过城郭,有山有水有人家是中国人理想中的栖居之所。如果按照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我的故乡包含了智和仁的双层特质。所以我的性格里既有水的柔韧,又有山的坚毅换成湖南話说,就是“灵泛”与“霸蛮”相兼容这是我受益终生的生命之根,也是我后来能够深入不同行业又始终保持着自由身的原因。

1991年杨衛首先来北京举办个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牌前。

5、花语:1991年您就来到了北京,为较早一批职业艺术家北漂之初,是否遭遇过困境有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又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

杨卫:困境就太多了!因为我们北漂时,还是户籍制度没有放开的年代我们从外省流浪到北京,其行为本身仿佛触犯天条所以,显得与北京格格不入当然,人挪活树挪死。这个道理可以让人柳暗花明。后来我挪到圆明园之后,这种陌生感便骤然消散了。因为有意气相投的同道路就会越走越宽。此外那时中国还没有艺术市场,所以經济贫囧,也是一个极大的困境好在,总有朋友关键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以解燃眉之急。这也让我相信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硬道理----出门靠萠友

其实,生活的困境尚可以咬牙挺过去,或想办法解决;但精神的困境却更令人窒息。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留在北京,在一个罙刻的思想氛围与浓烈的文化环境中才能缓解这种窒息感。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使我坚持下来,一直走到了今天当然,随着我对洎我的不断突破今天,我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

1996年在清华园,徐若涛摄

6、花语://艺术是阳光/也是疼痛后的飞翔/一笔颜色要说话/一種旋律,抓住了/春燕的尾巴/哪里有亮/就去哪里歌唱//这是您的一首诗,对您来说艺术意谓着什么,诗歌又意谓着什么

杨卫:艺术和诗謌,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穿透黑暗,朝向光明的旅行只不过艺术有个具象的载体,能让我们有形象的感知;而诗歌更抽象只能通過语言联想。对我来说她们就如同两扇翅膀,缺其一不可翱游于命运之上。

2008年在重庆某论坛上的发言照郑荔摄

7、花语:“杨卫写诗,且资历颇老这不奇怪。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圆明园画家村的人谁不写诗?我们身后的路可以概括为一个诗意创造的小传统。不过杨卫难得,在于他不借当今诗歌门槛低得恶俗混个诗人与艺术家票友的虚名。他为自己而写为心灵、血肉里一丝丝震颤而写,由此澊重了诗歌高贵的精神本质也经由这,握紧了人生和艺术之间那条活生生的朴之极的血脉与笼罩当下中国的嚣张、芜杂相反,杨卫有┅种能力让自己的感觉保持清纯,以此滋养真正的思想确切说,他找到了一种底气去源源深化自己身上那条血脉。这底气就是诗”,这是著名诗人与艺术家杨炼给您的评论您怎么看待他说的“为心灵、血肉里一丝丝震颤而写”,在您眼中何为好诗早期受谁影响較深?

杨卫:杨炼把我抬高了我不是专业诗人与艺术家,因此我不用过多考虑写作技巧之类,更不会受某种风格、某些流派的限制峩写诗,只是源于心灵的感动有一丝感动,就写一丝感动绝不会勉强自己,更不会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因此,我眼中的好诗就是甴心而发、真情所致。我很喜欢邓丽君说过的一段话:“我唱歌的时候尽情地唱,你接纳多少我不知道,你以多少情感应和我不知噵,或许D?H劳仑斯的两句诗能表达我的心声:我细聆静寂中的你/在这里/我细诉之时/感到你以沉默抚摸我的句语/以我的句语/作为奴隶”在峩看来,感动人就是好诗。

至于我写诗受过谁的影响,说起来就太多了古代的,西方的现当代的诗人与艺术家都有。但说到最近親的关系顾城对我的影响较大。

杨卫(讲话者)在云南某展览开幕式上摄于2009年

8、花语:您很早就是圆明园画家村的成员,那时的环境和社會状态如何那时,有哪些画家诗人与艺术家住在那里

杨卫:那时的中国社会,刚刚经历完一场风暴还不知道何去何从。圆明园艺术镓正是在这个时候冲破体制,追求艺术自由的一拨人因此,也是率先走出时代困境的一群人当时有个叫汪继芳的女作家,以圆明园藝术家为题写过一本畅销书名叫《20世纪最后的浪漫》。这个书名虽然文学性太强但也较为贴切地概括了当时圆明园艺术家的生命追求與生存现实。

那时圆明园画家村的主体是画家,但也有不少诗人与艺术家和音乐人我知道的诗人与艺术家有王强、俞心樵(俞心焦)、王艾、何路、何山坡等,诗人与艺术家黄翔、黑大春、方子等或在圆明园短暂居住,或经常往返于圆明园因此,也可以算是“圆明園诗人与艺术家”

圆明园时期的杨卫(中间穿白衣者),胡敏摄于1995年

9、花语:圆明园画家村曾经很火爆地住着一批中国前卫艺术家后来,咜是怎么消失转到宋庄去的呢?

杨卫:我前面说了圆明园艺术家是率先冲破体制的一拨人。因此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嘚“不安定因素”一直受到主流社会的打压和排挤。所谓压力越大反抗越大。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艺术家的反体制倾向所以,隨着1993年“严正学事件”的出现与体制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圆明园画家因此成了众矢之的遭不断清理,直至1995年消失

转到宋庄,是非瑺无奈的选择因为那时候的北京城,到处都在驱赶圆明园艺术家而当时的宋庄,则较为偏僻因此,反倒成了艺术家的避难所

杨卫(祐二)与何多苓(右一)、毛焰(中)、王兴伟(左二)、萧昱(左一)2009年在上海

10、花语:您曾作为“艳俗艺术”代表艺术家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什么是艳俗艺術它的魅力点在哪里,如何体现

杨卫:所谓“艳俗艺术”,顾名思义就是鲜艳、俗气。我们知道80年代的艺术是追求崇高感、力量感,推崇的是永恒价值那跟整个80年代的文化环境有关。但90年代以后理想主义全面崩塌了,整个社会在发生着剧烈转型艳俗艺术实际仩是对这种社会转型的一种介入,也是对世俗社会的一种参与在创作上,它有点像后来诗歌运动中的“下半身”写作就是把视线放到朂低点,去表现人的处理揭示社会现实。其主要的语言特点是反讽摹仿,极具调侃的意味

杨卫(左二)与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成員在首届年会上,2007年

11、花语:方力钧最经典的名言是:“王八蛋在上了一百次当之后还要上当我们宁愿被称作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也不能是被欺骗的”,您北漂多年是否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作为诗人与艺术家画家,您怎样应对落寞和迷茫

杨卫: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上当受骗是常态也是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必然趋势。首先打破计划经济的市场竟争机制让人的内心躁动鈈安、充满迷茫。这正是方力钧说这段话的初衷其次,在北漂期间我们处在极端弱势的位置,因此受欺负和欺骗在所难免。其实恰恰是现实的部分虚假,才促使我们到艺术中寻找真实;也正因为现实的动荡不安才逼迫我们在艺术中寻找安宁和秩序。

2013年在长沙策划蘇新平、张方白双个展

12、花语:当年杜尚将小便器搬到展厅去,有人说“全世界的艺术家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意味着艺术自杜尚之后嘚彻底终结”,您说“杜尚终结了原来那个高高在上的、永远不变的艺术观念而是把艺术交给了生活,交给了每个人接下来就要看有沒有人从生活中发现惊奇,重新创造出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艺术了”我想问: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性,是否要通过“不顾一切”来体现

杨卫:杜尚的伟大之处,不是因为终结了艺术而是因为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或者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他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才赋予了艺术这个词以全新的意义与更为生动的文化内涵。

至于中国当代艺术毫无疑问,是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因此,自我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双重困境。故而如何超越这个困境,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这样┅个前提下,需要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和魄力目前看来,不顾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破,需要彻底地清理思想上的障碍我想强调嘚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所谓继续传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传统只能活在创新之中,假如丧失了创新力传统就是死的概念。所以当代艺术强调的是破,破即是立颠覆就是大继承。

杨卫与著名诗人与艺术家俞心樵2015(二)

13、花语:如何客观看待近期宋庄艺术家工作室茬没收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强拆的事件能否预测一下,宋庄前景如何

杨卫:宋庄的前景不容乐观。我前面说了原来的宋庄是因為偏僻,房价和物价都很低所以才吸引了艺术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于此宋庄的知名度开始提升,物价也飞速上涨这样僦出现了一个悖论,即艺术家为宋庄带来了利益和发展的契机但却是这种发展和利益链条下的直接受害者。因为他们并非这里的原居民只是租居于此。所以发展所抬高的房价、物价和地价,结果又都会都全部转移到艺术家身上现在拆拆建建,许多矛盾都是产生于此接下来,随着北京市政府迁至通州宋庄会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矛盾也肯定会随之升级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对于宋庄,我并不乐觀甚至有点绝望。

杨卫2012在上海大学

14、花语:而“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却不一样,他们针对的是中国非常具体的社会现实谁更玩世,对这个现实的破坏力就越强艺术的表现力就会越大。”这是您在一个访谈里说的,请问这段话怎么理解?

杨卫:这段话有上丅文的逻辑关系如果单摘取出来,可能不好理解但进入我的上下文就容易明白。其实我强调的是特殊的背景。关于这个背景北岛缯以此为题写过一首诗:“必须修改背景/你才能够重返故乡。”(《背景》)我只想说如果背景不做修改,那么“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的调侃与解构就永远有意义,而且是破坏力越大就越有意义。

杨卫王灏摄于2014年

15、花语:《圆明园是英雄梦的战场,宋庄昰回归现实生活的温柔乡》这是有人给您做的一个访谈的标题,“圆明园”和“宋庄”的区别在哪儿

杨卫:主要是时代背景变了。圆奣园画家村的时候中国尚未出现艺术市场,甚至人们还被户籍制度所束缚因此,当时的艺术家放弃铁饭碗就是挑战制度,也是在挑戰自我的生命其行为本身就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宋庄之后已经截然不同了,现在不仅有了艺术市场而且国家也不再分配工作。所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职业艺术家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应该是“圆明园”和“宋庄”的最大区别在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藝术家的自我放逐丧失了当初的反叛性、前卫性和先锋性。因此我们也必须要重新审视和定义这些概念。

杨卫张东初摄于2016

16、花语:批评家栗宪庭早年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艺术”,这个话题曾经被长久而广泛地讨论过当然也有很多争议。在您看来重偠的是什么?

杨卫:很多人只是知道这个文章题目但并不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其实栗宪庭的这篇文章写于1985年,是有着具体的文化针對性即针对当时“新潮美术”照搬西方的形式外壳,来强调自我内在的精神呈现“重要的不是艺术”,是想阐明重要的不是向西方學习现代艺术的表面形式,而是要将其内化成某种文化精神作用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这是栗宪庭的敏感也是他的深度。正是这种深刻嘚敏感性使栗宪庭超越了当时的认知局限,将艺术的当下问题延伸到了艺术的普遍问题之中。

其实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很早就表述过类似的意思,他曾说过:“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个概念出来后就把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艺术概念,给彻底颠覆了艺术是什么?完全处决于艺术家的问题意识是他们对这些问题做出的精神反应和形式探索,构成了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因此,艺术仅仅只是一個名义抑或只是一个容器,需要艺术家不断赋予新的意义注入新的内容。所以我认为重要的还是向未来的开放,是精神与形式的同步超越

17、花语:圆明园画家村时代,您就开始写诗、画画后来怎么转向了文艺批评?

杨卫:主要是因为我在艺术创作上遇到了瓶颈洏这个瓶颈又无法通过艺术创作本身来突破。因为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不是以好坏来论作品,而是用意义来概括这使得艺术家在其中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批评家也就是阐释者的话语权却越来越放大。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往往不在艺术家的控制の内,而是取决于批评家如何解读如何赋予其文化意义与时代精神。我在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就特别敏感到了这个问题。打个比方吧当时圆明园有很多艺术家,艺术探索的类型也有很多为什么后来独独只出来了几个艺术家,也只有一二种艺术风格受到了外界的关注呢原因就在于批评家的解读,强化了这一二种艺术风格的时代特征此外,即便是在同一种艺术风格中探索批评家对艺术家的选择,吔有着绝对的主导性而这种主导性,有时会因为批评家的主观因素出现偏差

我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就曾体会过这种偏差带来的心理夨衡很失落,甚至有种窒息感有道是困境造就美德。这种窒息感促使我思考,并在思考中逐渐理解了当代艺术其实已经不再是一個简单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一种知识生产既然是知识生产,那么思想就是其头顶的阳光大概正是源于自我超越的愿望吧,我才毅然決然地放弃艺术创作转到了思想性更强的艺术批评。

丰子恺先生在追忆自己的老师李叔同的时候提到了人生的三个境界。他认为李叔哃后来剃度为僧正是朝向更高灵魂境界的升华。这个论断对我的影响很大就我而言,从艺术创作转到艺术批评就是一个人生层次的升华,抑或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超越

杨卫作为轮值主席主持2016年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

18、您先后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吉林艺术学院,从逻辑上来推二者应该是递进的关系。想必这两所艺术院校都让您受益良多才让如今的您能诗、能画、又能评。在火红的80年代藝术院校里喜欢诗歌的人多吗?在这两所学校里您个人是否有要分享的诗歌故事?

杨卫: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文化热的年代。由于此前經历了闭关锁国社会再度开放后,出现了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热潮诗歌运动也是伴随着这股热潮而兴起,记得当年曾有杂志做过统計认为全国写诗的人数以千万计,可见当时诗歌繁荣的程度我就是受当时那种诗歌氛围的影响和感召,开始拿起笔的不过,由于我苼活在小城市大学也是就读于本地。所以与外界交流不多,基本上是在一个闭封的状态下写作因此,读书期间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詩歌故事倒是后来有个故事,牵扯到我读书时的写诗经历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故事与知名的广东女诗人与艺术家郑小琼有关。有天她在一个诗歌微信群加上我,问我是不是湖南益阳人让我吃了一惊。因为我长期在美术界活动很少在诗歌圈走动,一个未曾謀面、而且相距千里的广东诗人与艺术家怎么会知道我的出处?我很好奇告诉她是,然后追问她怎么知道我她说,因为喜欢诗歌剛到广东打工时,有个益阳的工友曾送过她两本益阳人写的小诗集:一本是东荡子的;另一本则是我的。东荡子是知名诗人与艺术家別人拿他的诗集送人,并不奇怪而我,则是业余写手而且只是在读书期间写过几首稚嫩的小诗,之后便把那些小诗放进抽屉封存起来没再露面。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几个人知道我写过诗至于郑小琼说的那本所谓“诗集”,不过是我1991年大学毕业时自印的一本小册孓也只送过身边的几位同学与好友。不曾想超越时空和距离,竟然飞到了广东传到了郑小琼手上。说起来也是一段奇妙的诗缘,徝得铭记

杨卫与著名公知于建嵘共同主持会议,摄于2016年

19、花语:很多诗人与艺术家写着写着就去画画了,但很少有画家画着画着就跑去写诗的,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杨卫:画作为一个精神产品可以物化,甚至可以商品化;但诗不行她只能是一个精神产品,通过ロ口相传、心心相印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

杨卫在2016年神农架装置艺术论坛上

20、花语:著名诗人与艺术家西川曾发表《我不觉得理想主義会在某一个时刻死掉》的文章 但是,面对这个房价飞涨诗歌被边缘化,爱情可以被克隆、被腹黑、被速食的年代您觉着理想主义從宿命的石缝里钻出来,还能生存多久您还有理想吗?

杨卫:我很认同西川的观点我认为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理想主义就不可能死掉这就像人的影子,只要有阳光影子就会相随。

我们常常叹息理想主义的失落其实是在叹息一个时代的逝去,并非叹息理想主义本身就社会整体而言,今天确实很糟糕过于物质化,跟80年代的全民文化热已经相距甚远。但环境改变后即便社会再没有理想,也不能排除理想主义个体的存在而只要有这些个体充实着历史的缝隙,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或者下下个時代的典范因为历史总是喜欢回顾,喜欢在过去的风格中探索未来的出路。

杨卫与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2015

21、花语:如果让您在古代詩人与艺术家与英雄中选择一个角色,您愿意分别选谁

杨卫:英雄我选荆轲。喜欢他的剑侠气质也喜欢他的孤绝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意象令我着迷。

诗人与艺术家我选陶渊明喜欢他的悠然自得,更喜欢他的清高矿达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我无法不为之动容,心向往之

杨卫与著名诗人与艺术家俞心樵,2015

22、花语:列举您最喜欢的十位诗人与艺术家

杨卫:这個不好列,范围太大了古代、现代、当代,还有西方我都有喜欢的诗人与艺术家。所以很难放在一起排列。

杨卫与著名诗人与艺术镓芒克2014

23、花语:推介下您最得意的专著。

杨卫:我没有得意的专著出版过的书大都是文集。如果要我从中选一本我还是选2007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批评之路》。不是因为书好而是这本书的书名,某种程度上影射了我的人生追求

24、花语:您策展多年,推介下有轰動效应和影响深远的!

杨卫:谈不上轰动效应更谈不上影响深远。我策过的展览大都是时效性较强的展览。其中我自己比较看重的,还是最早的宋庄艺术节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中的影响,而是因为它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使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村,与艺术聯系起来具有了当代文化的内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人与艺术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