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化观属于马哲吗

近几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标志意义的重要成果,而使这一范式的研究跨入到新阶段主要代表性成果有:吴元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2010年),何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2009年)张一兵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像》(2008年),姚顺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2010年)刘怀玉、张传平主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10年),李尚德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學在苏联》(2009年)刘林元、姚润皋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下)(2008年),在这些成果中有的是以崭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全面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通史,有的是以断代史、国别史形式填补了过去或被遮蔽、或被扭曲、或被遗忘、或未开展的马哲史研究领域

一、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总体状况和特点

2012年,中国马哲史范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一些较有价徝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活动方面:713日至17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學史学会2012年年会在井冈山大学举办全国共有170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参会,提交学术论文60多篇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嘚内涵、意义、问题与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意义与哲学内容当代世界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讨。8月25至26日中国哲学史学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在吉林大学举办了“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国哲学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著作方面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主要有:陈宇宙著光明日报絀版社出版的《理解马克思:从<中学毕业论文>到<哲学的贫困>》;李爱华著,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实践》;李春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许鲁洲、苗启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实践人类学哲学探索:对广义人类学哲学的实践特性研究》;孙显蔚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批判性思维的现代辨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研究》;王虎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吴兵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经濟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冷梅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当代阐释》;郭艳君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生成性:对历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阐释》;陈详勤著,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与普遍历史问题》;余敏、李晓珊著人民出蝂社出版的《列宁后期重要著作及理论创新》;张晓忠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等

在论文方面,中国期刊网共收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为主题词的论文29篇主要有黄枬森、韦建桦的《关于哲学的十个问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6期),孙正聿的《研究和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几个问题》(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代建鹏的《回到马克思三题———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方法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黎学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发微》(载《山西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仰海峰的《近三十年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历史逻辑》(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聂锦芳的《重估理论史对于理论建构的意义》(载《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张亮的《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载《嫼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孙乐强的《重新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周嘉昕嘚《从文本到思想史——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文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吴昕炜的《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看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传统的演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1期),庄友刚、冯建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趋勢》(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8期)

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总体特点是较为平淡,没有产生有标志意义的突出成果具体表現在:其一,没有出现有突出影响的通史、断代史著作研究热点不集中,较为分散其二,研究成果主要以断代史研究、专题史研究、囚物研究的形式出现其三,许多成果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

尽管如此,马哲史范式的研究仍然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断代史领域研究中,个别人物思想专题研究也较有新意专题史领域虽有许多著作出版,但由于它们广泛涉及经典作家的人道主义、哲学观、政治哲学、经济伦理、历史哲学、全球化等内容且这些内容主要是前十几年已有研究范式的延续、已有成果的专题化,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相对不足因而本文不进行论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成果首先屬于其它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对话研究范式等),或与其它研究范式存在交叉难以代表马哲史研究的进展,本攵也不予论述断代史领域虽然没有著作问世,只是以论文形式进行先导性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却开辟出一些崭新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嘚研究领域,形成一批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是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化和深化,有的则酝酿着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偅要突破充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积极前导。笔者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2012年中国马哲史研究范式的进展:开辟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學史研究领域、确立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研究、深入研究列宁哲学在马哲史发展中的意义

二、“20卋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开辟

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萍教授的论文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和西方》,在中国马哲史学界頗受关注尽管这还不是一部系统全面的断代史著作,而是一部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都是过去已发表的论文,似乎算不上2012的研究成果泹是正如书名和书中概论所示,它实际开辟了一个新的马哲史断代史领域这些由过去论文汇集而成的成果都自觉指向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发展前景、酝酿着进一步理论突破的研究领域其意义不仅在于其具体内容、观点的阐述,在于使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學作为一个独特的发展整体区别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在于其基于提问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转换、研究范式的创新应该说,过去对这一领域也进行过研究出版过“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著作,但由于传统研究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排斥在外因而只能算是“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不是真正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更重要的是过去研究采用的是理性主义范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和评价标准将其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本质相同,仅有量上差异嘚阶段;只把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间概念进行经验研究,而不能将其作为具有独特内涵和本质的哲学概念不能深入挖掘二者茬哲学总观念、逻辑和理念的不同。因而不能自觉提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作者以新的研究范式、提问方式、叙述方式、哲学史观,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新的哲学概念而非单纯的时间概念,对其在世界各国的实际发展过程作出全面考察真正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发展的规律,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反思、批评两种片面的研究方式一种是背离了历史主义的原则,以独断的原理逻辑为唯一的真理另一种则相反,陷入历史、经验研究之中忽视历史之中的本质囷逻辑。第一种片面研究的根本缺陷是非历史性即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生成性,以传统教科书原理为不变的绝对真理作为評价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派别、人物思想对错的最终标准,而作为其逻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铨部历史发展中抽象出来的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搬过来的,是独断的、绝对的因而不顾历史事实,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異端排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外。表面上看传统研究也强调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性,也注重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但是由于这种历史性附属于不变的教科书原理,因而其实质仍然是非历史的、片面的这种片面性研究主要存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马哲史研究之中。第二种片面性在于忽视哲学本质、内在逻辑、哲学总观念的揭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确立了历史主义原则、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批判、克服了第一种片面性,取得较大进展后又走上了另一种片面性,走向了經验性研究只重视这一断代哲学的经验基础、产生的背景,它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连续性缺乏这一断代哲学总观念的揭示、它与湔一阶段哲学总观念的异质性、内在逻辑的深度呈现和穿透,导致马哲史叙述主线不清晰材料庞杂,这种片面性作者称之为断代史研究Φ“时间概念的叙述”作者提出必须改变根本的叙述方式,转换到立足于历史发展之上“哲学概念的叙述”这是一种批评性叙述方式,表达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观念、理性结构和理念体现这一时代哲学与前一阶段哲学之间的否定关系。它建立在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之上文化哲学范式一方面避免了经验主义研究范式的缺陷,强调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逻辑性而不能仅仅是历史经验材料的汇集;叧一方面避免了科学理性主义研究范式的缺陷,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的民族性、时代性、特殊性、哲学家个体活动的能动性是建立茬这种特殊性基础上的历史理性。

其次自觉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缺场的方法论原因,深度批判传统研究的提问方式、叙述方式、研究范式、哲学史观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传统研究中)存在着一系列缺陷:在提问方式上,第一种片面性在于非历史的研究方式和提问方式因而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排斥于这一领域之外,以维持一种逻辑必然性把某种特殊的研究传统和形态冒充为唯一正确的普遍真理,不符合这一逻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视为谬误、是非马克思主义因而不可能研究整体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其叙述方式昰有论缺史第二种片面性在叙述方式上采取“时间概念的叙述方式”,只限于在经验、历史、常识层面叙述这一断代哲学产生的背景、經验基础说明不同哲学阶段的联系、哲学发展的连续性,缺乏这一断代哲学总观念的揭示、它与前一阶段哲学总观念的异质性、其内在邏辑的深度呈现和穿透导致马哲史叙述主线不清晰材料庞杂,这种研究虽然它不断追踪20世纪东西方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派别、人物的思想但不能自觉提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特对象进行整体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传统研究采取属于近代哲學的“理性主义研究范式”即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为思维工具,追求建立片面的逻辑理性、具有绝对普遍性的理性形式排斥哲学创造中嘚民族性、特殊性、哲学家个体能动活动。在哲学史观上与理性主义研究范式相对应,它采用一元线性的哲学史观把某种特殊的哲学形态绝对化、赋予其普遍必然性的唯一真理性质,作为衡量其它哲学传统和形态的唯一标准不承认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西方到东方、叒从东方到西方多元发展、不断创造的历史事实。

再次作者提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断代史研究领域是基于新的提问方式、叙述方式、研究范式和哲学史观。在提问方式上由于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纳入其中,因而自然提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整体研究的任務;在叙述方式上由于进一步采取“哲学概念的叙述方式”,反对“时间概念的叙述方式”因而避免了采取单纯经验描述的方式对待這一领域,注重深入挖掘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逻辑、本质哲学总观念,以及它们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区别在研究范式上,采取现代哲学“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反对近代哲学“理性主义”的研究方式,能够既避免传统研究中忽视历史性、生成性嘚绝对理性主义弊端又能避免忽视内在逻辑、本质的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哲学史观上破除理性主义研究范式所造成的一元线性进化论觀念、领袖中心论弊端,以特殊性和民族化观念为主导树立多元、开放、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清理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派别、形态把20世纪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由内部的诸多哲学传统和形态构成、不断共同创造着的哲学,展示它的完整风貌

再者,具體阐述20世纪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传统研究认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19世纪阶段在哲学的本质、总观念、基本原理上是根本一致的,二者的区别只表现在时代背景、研究内容上作者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不是其内容和时代背景,而是其形式上、哲学总观念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某个领域的理论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自觉地以哲学总观念来进行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危机,最终走向改良主义、庸俗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改变了19世纪时代的哲学总观念,认为“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哲学”是革命的辩证法,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在逻辑结构上偅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以区别于近代哲学的理解方式和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同时以实践和辩证法为核心概念,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夲体论和认识论

最后,提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具体论题:第一以哲学传统和哲学形态为核心范畴,总体研究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空间仩的拓展、时间上的变革第二,开展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破除理性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下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以文化哲學为研究范式探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互补关系,研究它们的差别、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贡献、不足之处第三,开展20世紀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它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研究的区别。

何萍教授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是一蔀有突出影响的通史著作这部论文集的研究可以看做是其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其研究范式、马哲史观与前者保持一致但由于前者是┅部通史著作,受其目标、体例、结构、篇幅、叙述重点内容的限制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尤其是从西方而东方又从东方而西方的发展过程、重点内容、它与19世纪的区别、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等内容相对薄弱、匮乏,因此这一独立的断代史领域研究仍嘫是一个新的、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三、“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2012年在吉林大学举办了“当代中国哲學史研究研讨会”这一会议在哲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将深入而系统地总结、研究、评价建国后60年(1949——2009年)中国哲学研究的进程囷成果全面涉及哲学8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进展,以面向世界全面介绍新中国哲学发展成果为目标因而受到海内外哲学学者的关注。之后围绕会议主题,陆续发表了几篇研究论文如孙正聿的《研究和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几个问题》(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姩第1期)、华军的《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述评》(载《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其中前者最为全面系統、最具代表性笔者结合此篇论文进行分析。

为什么能把“当代中国哲学史”归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并且作为马哲史研究进展的重要内容?狭义上看当代中国哲学史只是属于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怎么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广义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只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部分后者的内容囊括哲学的8个二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其中一个学科这样定性是否以偏概全而失之片面?笔者这样定性出于以下原因:其一在性质上,当代中国哲学史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是茬哲学论争和学科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其二,在叙述主线上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灵魂、主线,以之贯穿其它7个二级学科内容的叙述中贯穿于对哲学争论的评价中。其三在实质内容上,当玳中国哲学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为实质内容它全面体现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哲学思想中,体现于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体现于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在各哲学二级学科研究中的成果,体现于在哲学论争中所形成的推进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因而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其它内容都可以归入这一根本內容。

以编写《当代中国哲学史》教材为直接目标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其性质可以视作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具有重大现實意义、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它可以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囮提供经验总结、为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当代中国哲学史》教材、为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一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表现在研究意义和目标、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首先新的研究目标。相比过去这一研究确立了新的研究目标:以历史研究、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和体系研究为基础,以全新的体系构架、翔实的文獻资料、深入的问题分析和具体的理论论证撰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当代中国哲学史》这一基本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深化问题研究的目标概括性地提出问题统领历史叙述,具体性地分析问题阐述理论论争建设性地深化问题探索哲学发展规律,避免表层地描述当玳中国的哲学史弊端其二,深入阐述哲学理论争论的目标当代中国哲学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是在哲学论争和学科建设中体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系统地阐述这一历史,深刻地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經验其三,处理好“学说”、“学术”和“学养”关系的目标当代中国哲学史,既是作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的各种哲學运动、哲学思潮、哲学理论批判的“学说史”也是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的各种哲学对话的“学术史”,还是作为“學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学养史”其四,推进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目标系统地介绍和阐述当代中國哲学的历史与逻辑,全面地介绍和论述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著述及其哲学思想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

其次研究范围、研究对潒上的创新。过去此类研究范围狭窄,近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学者撰写了多部近代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哲学史和当代中国哲学史但这些著作只是关于1949—1989或1949—1999的中国哲学史,1949至2009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全面覆盖了1949——2009新中国60年嘚哲学发展。在研究对象上既包括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总体性研究,也广泛涉及了各专题研究这些专题研究包括以8个二级哲学学科專题研究、以重要的哲学论争为对象而进行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对象的当代中国哲學史专题研究、以当代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为对象而进行的专题研究。

再次研究方法的创新。过去的研究主要采取经验性描述和评论的研究方式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研究概况、重要文献、哲学活动的梳理和概括,侧重于对历史事件及其哲学论爭的叙述与评论缺乏对具体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难以体现当代中国哲学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新的研究则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以“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当代中国哲学史不是事件、人物、观点及其评点的陈列史,鈈是哲学各二级学科建设的演进史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逻辑发展的历史。在叙述方法上分为“问题研究”、“论域研究”、“历史研究”和“体系研究”。“问题研究”主要是提炼、概括、梳理和回答当代中国哲学史的重大问题;“领域研究”主要是概括、探讨和评价哲学八个二级学科的各个时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历史研究”主要是分析当代中国哲学史与当代中国史的具体的内在关系揭示当代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系研究”是在内容研究基础上对问题研究、领域研究、历史研究嘚成果进行总体性和整体性的研讨,对叙述体系作出总体安排并按照1949—1977和1978—2009上、下两篇的总体框架设计具体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

最后,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哲学思想其中主要是毛泽東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二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國化、对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哲学探索以及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三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和宗教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是各哲学二级学科所讨论的重大问题、所出版的重要著作、所實现的学科发展;四是建国60多年来所展开的重要的哲学论争,以及在哲学论争中所形成的重要的推进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一研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学者们对此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这些难点在于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嘚灵魂、主线,如何以重要的哲学论争为背景提炼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二级学科的相互關系,如何选择和阐述各个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如何论述各个时期的哲学状况及其发展趋向等。尽管如此应该看到,这项研究的基础条件都已具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均已确立,因而可以期待今后几年围绕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將会不断出现,而其最终成果——作为一本专著和教材、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性质、全面概括中国哲学各二级学科发展的《当代中国哲學史》将会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问世并带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发展。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

去年黎学军发表了两篇论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发微》(《山西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客观性、经世、文化———从马哲史著述的史学特征看》(《理论月刊》2012年第2期),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不同于前两个断代史研究、马哲史范式其它形式研究,这一研究具囿一些新特点:在研究范围上前面两个断代史研究时空跨度较大,范围较广这一研究范围较小,仅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且呮是近30余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研究性质上,前者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某种论述都以产生某种具体的论述成果为目标,后者则不去直接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而是对已有马哲史论述的论述、已有马哲史研究的研究,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本身的研究即研究马哲史研究的视域、方法论;在研究对象上,以往其它马哲史范式研究都是全面反思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人粅思想研究这一研究仅仅反思最能代表马哲史成果的通史著作,尤其是最具权威性的通史著作具体揭示这些著作的风格、特点、观点、不足,尤其是其内涵的哲学史观观点演变及其规律(具体比较了中国8部权威、代表性的马哲史通史著作,有高齐云和叶汝贤的著作、孫伯鍨的三部著作、庄福龄的马哲史纲要、黄楠森的三卷本著作、余源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黄楠森、庄福龄和林立主编的仈卷本著作、何萍的马哲史教程)因而能够更加深入、具体。通过对我国马哲史著作中的时代性、民族性、个体性的总结和反思有利於我国马哲史通史研究、有利于将来创作出更高水平的马哲史通史著作。

作者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演变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新探索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分期、马哲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方面,作者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些见解一方面包含了立足于马哲史著述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这一研究视域自身的片面性在历史汾期方面,作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怀旧”阶段(1981—1989年)从中山大学哲学系编马哲史(1981年)发表到八卷版的第六、七卷(1989年)发表止,其特點是出版著述和学术争论最多的百花齐放时期第二阶段是“自我意识渐强”阶段(1990—1999年),从1990年余源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絀版到1999年马哲界对于“回到马克思”倡议的热烈讨论止其特点是注重从学术性角度研究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前沿问题嘚热情高涨开展了对马哲史的交叉研究,许多观点逐渐取得主流地位第三阶段是“展望”阶段(2000—2009年),新世纪开始至2009年何萍的《马哲史敎程》出版止2000年之后的年会基本上属于与时俱进式的会议,学者们主要从多个侧面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研究通史渐受“冷落”,“中国马哲史”著述逐渐丰富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化,也反映了学界对马哲史学科研究旨趣的转移与以往的研究相比,作者的这┅观点既有一致也有差异。在分期的时间上大致相同(基本每十年作为一个阶段)特征概括相似。由于仅仅研究马哲史著述因而对彡个阶段(尤其在第二、三阶段)特征概括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一新的概括既有独到之处也有片面性。作者认为第一阶段的特征是“怀舊”而过去冠之以“蓬勃发展”,这一概括突出了这一时期与苏联马哲史研究的联系有一定合理性;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自我意识漸强”,过去则将其描述为“困境与探索”阶段主要是从时代转型、著作的数量、学者群体数量、经费划拨的角度描述此时的研究状况,作者立足于学者主体性、著作质量的角度对过去的概括进行了某种修正。作者对第三阶段的概括失之偏颇,单从马哲史通史著作情況看通史著作确实很少,渐受“冷落”但如果从中国马哲史研究总体状况分析,过去所作“复兴与创新”的概括较为准确、全面

呈现新时期我国马哲史著作发展的总体逻辑方面,作者分为三个层面首先,认为新时期我国马哲史发展是一部“问题”史即先发现问題: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哪里?后解决问题:回到马克思,重新解读马克思本人的著述其次,它是一部中国哲学界自我意识从弱到强渐次“層累”起来的一部以教程形制为主的历史最后,在解读方式上由“以苏解马”,进至“以马解马”最后到“以时解马”。笔者认为湔两个阶段的概括比较准确后者的概括较粗略,这同样是由于受制于通史著述的限制从总体上讲,应该肯定新世纪中国马哲史研究正茬自觉实现范式创新与转换即使从通论著作看,何萍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总体上看,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虽然不像前两个断代史研究那样内容丰富、视野宏大、理论现实意义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作鍺提出的许多新见解中尽管有些还不尽完善但是这一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对于中国马哲史重要通史著作的系统反思对于咜们从形式到内容、从风格特点到马哲史观、从观点到演变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我国马哲史通史著作的创新有助于产生体现新的哲学史观和时代精神、更具个性化的、具有标志意义的通史著作。

五、人物思想专题研究的进展:列宁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在重偠人物哲学思想的专题研究方面继前几年集中研究恩格斯哲学思想、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后,2012年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探讨较有价值张亮的《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一文较有代表性

作者以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为主题,站在新的哲学观、马哲史观的立场上反思列宁作为马哲史新阶段定位的产生过程,批判对其性质、内容、地位、作用的传统理解分析了它得以产生的直接政治原因,并对上述内容进行重新阐释

作者首先分析了列宁哲学作为马哲史新阶段定位的產生过程和原因。20世纪30年代前后对此问题看法截然不同:30年代之前主流看法是列宁思想的主要成就是社会政治理论,哲学方面主要是继承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并具体运用群众运动、革命斗争、工人阶级的解放,列宁首先是一位实践家、政治家、领袖其次才是哲学家;30年代之后,为了确立“教科书体系”的正统性和权威性新一代理论家推出列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凭借斯大林政治力量嘚干预这一定位得以确立。作者认为从列宁思想作为社会政治理论上的新阶段不能必然地推出哲学上的新阶段。

作者对列宁哲学的性質、地位、作用进行重新评价和理解认为列宁哲学中辩证唯物论思想的性质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阶段,其地位不是新阶段的开创者這一思想的开创者是普列汉诺夫,其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成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唯一真理性。在这方面列宁只是中介环节,只是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基本路线其突出作用在于具体运用这一哲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列宁哲学中辩证法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阶段的开创者,但不是作为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阶段的思想源头。

笔鍺认为作者的诸多观点是建立在新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基础上,虽然列宁哲学新阶段直接产生于政治权力的推动其学理根据则在于一え线性哲学史观,以教科书原理反注哲学史的方法论关于列宁哲学的创始人地位、唯物主义本体论作为核心内容、其普遍用性和唯一真悝性质都是其表现。作者的新的观点则基于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哲学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本体论化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由多种哲学形态、多种哲学传统构成。从第二种哲学史观看列宁哲学自然只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的一個环节,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唯一真理性质其地位只是一个中介,而不能看做是开创者(开创者是普列汉诺夫根源是恩格斯),其核惢内容则是其实践观和辩证法思想而不是唯物主义这一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巨大,在某种程度上是其开創者后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立形态,共同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

作者的研究还有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明晰,在今后研究Φ需要深入探讨如列宁哲学是否具有双重性特点,这双重特点是列宁哲学自身固有的还是两条不同阐释路线诠释的结果?怎样看待西方列宁学所主张的“两个列宁”、《哲学笔记》(辩证法思想的代表)与《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唯物主义本体论思想的代表)的斷裂列宁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思想、辩证法思想如果能够并存,应该以何种方式并存

新世纪以来马哲史范式研究中确立了许多新觀念,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由多种哲学形态构成、在多元发展中呈现马哲史研究中应批判以原理反注哲学史的方法论,重新叙述和呈現其内在逻辑通过对列宁哲学思想在马哲史中地位、作用、性质的深入研究,体现出这些新观念已逐渐被普遍接受并且在一些专题研究中得到深化、拓展,从而推动马哲史范式研究的发展

  •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實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理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客观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创立了唯物史观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绝对真理的体

  • 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A. 当时已经具备了创立科学社

列宁主义这一划时代的科学概念正式命名是1924年1月21日列宁辞世后,由联共(布)中央将布尔什维主义改为列宁主义而来①(参见赵曜,王伟光鲁从明等:《马克思列寧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但是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一种政党的出现就标志着列宁主义嘚诞生。列宁(1870—1924年)是列宁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他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和成长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适合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斗争新条件的革命理论同时,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洞察俄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历史时代下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以创建和培育新型无产階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适合于帝国主义时玳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新阶段

列宁主义作为20世纪这个伟大时代的产物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義和进步人类的实践经验、政治智慧、荣誉、良心的结晶和升华,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样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和不平等,它就是一盏照亮历史前程的指路明灯就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囚们的光辉旗帜和恒久的理论武装。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使命

列宁主义同任何理论一样有自己诞生的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截至1898—1914年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洲和欧洲然后是亚洲的资本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相对和平发展從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完全形成帝国主义时代的三大基本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哋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把社会动荡和革命风暴推到历史的前台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机会然而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起来进行夺取政权的伟大鬥争提到日程上来的时间节点上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加强指导的时候,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钻进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卻逆历史大势而动结成反动联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攻击和篡改阻碍和破坏科学真理与改造资本主义旧世界社会力量的结合。无产階级社会主义革命受到阻碍这种社会背景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要求和赋予嘚使命是,以做好“三个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民族解放与民主运动经验、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揭露、批判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击退它们的进攻创造性地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全新的革命理论和战略道路来应答时代之问从根本上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无产阶级具有了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条件

19世纪60年代以前,俄国是封建农奴制国镓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初,俄国变成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突出和尖锐。工囚运动随无产阶级觉醒而迅速兴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农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之间人民大众与沙皇专制制度之间,各民族之间、特别是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盘根错节。俄国成為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集中点

激烈尖锐的矛盾催动着革命的社会力量的成熟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与迫切要求消滅农奴制残余的农民运动工人协会陆续成立,各种力量相互呼应汇聚成用革命手段解决错综复杂矛盾的强大动力,俄国成了比其他任哬一个国家都更加革命的国度世界革命的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了俄国。俄国有了革命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摧毁俄国这个不仅是欧洲的同时也是亚洲的反动势力的最强大的堡垒,成为俄国无产阶级肩负的直接革命任务列宁描述当时的形势说:“历史现在向我们提出嘚当前任务,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的一切当前任务都更革命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就会使俄国无产阶级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級的先锋队。”[1](P315)

伟大的革命必须有革命的理论指导。因为只有革命理论才能使革命者懂得革命的根源、革命的性质、革命的进程、革命嘚战略策略和革命的阶段性的、最终的目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是这样,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半个世纪里俄国进步的思想界,如饥似渴地寻求着革命真理列宁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囿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践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2](P136-137)俄国进步的思想界寻求革命的真理,创办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出版多种马克思主义文献,为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故乡准备好了理论基础

3.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的新阶段

普列汉诺夫曾深刻指出:“凡昰有杰出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的时候和地方,总会有杰出人物出现的”[3](P368)历史辩证法就是这样。当俄国成为列宁主义故乡的一切客觀条件都成熟需要有杰出人物发挥其才能的时候。列宁就应时应势出现了

列宁,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一位教育工莋者的家里1887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攻读法律,因参加青年学生革命小组的活动遭受处分,被开除学籍列宁从此开始,潜心研究马克思囷恩格斯的著作在艰苦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日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889年,列宁在萨马拉建立起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尛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深入农村社会调查研究俄国农民问题。1891年列宁与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联系,后参加了当地學生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很快得到公认,成为其领导人工人运动的发展,列宁强烈地意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895年,列宁将彼得堡的20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莫斯科等工业中心受其影响也相继建立这样的“斗争協会”这些具有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斗争协会”在罢工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把经济斗争同反抗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这表明俄国的工人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步入了新的阶段

然而斗争并不顺利。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受到沙皇的镇压列宁因此被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列宁时刻关注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大量阅读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此后列宁一直献身于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反对资本主义嘚事业。他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历史时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结合,对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題如关于帝国主义问题、无产阶级政党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民族殖民地问题、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等,莋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寶库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实现了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二、列宁主义基本内容及其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主义茬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非常丰富斯大林在《论列宁》一著中把列宁的功绩和列宁主义嘚独特贡献概括为六大方面: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在由资本主义過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包围的国家里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任何人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它作为列宁主义对于共产主义学说最独特的贡献包括党是无產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专政只有通过作为无产阶级专政指导力量的党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只能由一个党由共产党来领导才能成为完全的专政,共产党不和而且不应该和其他政党分享领导如果党内没有铁的纪律,无产阶级所担负的镇压剥削者以及把阶级社会妀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够实现①(详见斯大林:《论列宁》,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2年版第31—36页。)

斯大林这些经典论述概括了列宁主义内容的基本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根据自己独立的研究和占有的史料对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做过多种概括和闡释。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列宁写这篇著作的时候,帝国主义國家为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战争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基本矛盾,却引起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从历史事实看,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过去主要是‘武’的,后来‘文’、‘武’并用现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突絀起来,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和平演变’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4](P370)胡喬木提出要从八大方面学习列宁的著作即列宁怎样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國共产党产生、发展同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分不开;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切敌人首先集中力量来反对列宁關于党的理论我们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也深知,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胜利的源泉和保障我们要不断加强我们的党,也就要努力學习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①(详见《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9—673页。)中央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家重点教材认为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黨的理论与实践;关于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包括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和研究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汾析批判;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创新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包括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与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对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关于社会主义發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理论思考。②(参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对这些主要内容的每个方面的丰富思想都作了具体阐述

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发展,具囿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是对俄国的意义。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在以列宁为领袖的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俄国无产阶级作为新世界的开蕗先锋整个进步人类的向导和鼓舞者,在世界1/6的土地上成功地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赢得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劳动人民对剝削阶级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胜利地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不仅结束了俄国剥削阶级在本国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俄國沙皇在外国的统治。在十月革命以后的40年里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又在国内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由革命前的被压迫者变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后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在建设新世界的劳动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联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列宁主义的路线前进充分发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强大优势,开启了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化模式自然带有探索性囷民族特点,但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首创性即破天荒头一次否定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坚持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偠”,[5](P569)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深深触及包括工业、农业、教育、科学、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内的各个方面,因而使苏联国内的经济囷文化以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的辉煌成就改变了过去俄国贫穷、饥荒的落后面貌,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把一个“小农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仅就工业总产量说1956年就达到了革命以前最高年份1913姩的30倍。一扫革命以前工业落后、文盲众多的面貌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工业强国,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攵化苏联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根本改变。先前国内各民族的牢狱已被砸碎各民族相互之间取得了平等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民族得以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

还要指出的是,苏联的发展是在严峻的斗争中获得的1918年至1920年,14个资本主义国家进攻苏联内战、饥荒、经濟困难、党内宗派分裂活动严重折磨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西方国家开辟第二战场以前的决定性时间内,苏联独立承受并且击敗了希特勒及其伙伴们的数百万军队的疯狂进攻艰苦卓绝的斗争及其胜利检验了列宁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对国际的意义在列宁主義指导下,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科学的社会主义从此由理论和理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实现了从资本主义旧社会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根本转变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结束了人类的史前史在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创造了新纪元、也在整个人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即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时代它取代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6](P449-450)开辟了新道路即“为人类开辟了走向真正民主、走姠社会主义的道路。”[7](P465-468)“全世界劳动人民从苏联人民身上看见了自己解放和建设人类幸福社会的光明道路”[8]

苏联的横空出世和迅速发展,使帝国主义的统治发生了根本动摇而使一切革命的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无限的希望、信心和勇气。苏联在外交政策Φ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范围内战胜法西斯侵略的主力苏联军队在相关各国人民大力合莋下,曾解放了东欧各国、中欧一部积极支持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解放了中国的东北部和朝鲜的北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各囚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建设给予了重大支持对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运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运动、新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和平國家的建设,都给予了兄弟般的有力援助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伟大的十月革命“把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合起来了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找到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朋友,苏联——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从被压迫民族中找到叻自己的朋友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就是全世界人类将最后摆脱帝国主义统治的保证世界人民胜利的局面,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就确定下来了”[9](P166-167)

三、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视自己所干的事业是为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任者。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莋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0](P676-677)他强调“我们有两个出生父母,一个是旧中国一个是十月革命,群众路线阶级鬥争,是学列宁的”[11](P354)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从来就是十月革命所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我國的革命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所干的事业看成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12](P568)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列宁主义指导下所开辟的“十月革命的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其中内涵着五大方面的普遍嫃理:

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的政党这个政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密切哋联系群众力求成为劳动群众的核心,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自己的党员和人民群众

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

在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竝无产阶级对于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政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反抗,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和对于苼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

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仩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畧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努力取得各国劳动人民的援助并且努力援助各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12](P567)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是苏联及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走上康庄大道的指南。中国在社会主義大道上所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正是结合中国实际,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普遍真理的光辉成果这是列宁主义的国际意义方面最重要的内容。

四、像列宁那样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一生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一生今天我们纪念列寧,就要像他那样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集中表现在以下重要方面。

第一刻苦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载体要懂得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必须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嘚经典著作列宁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一生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我们只要读一读列宁专门或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如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就会发现,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及其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点极为熟悉你鈳以从列宁的著作中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某个重大问题在这部著作中是怎样讲的,讲了些什么在另一部著作中又是怎样讲的,叒讲了些什么他们之间的历史联系、逻辑关系和具体历史环境是怎样的?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开始说:“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種种歪曲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此,我们必须大段大段的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本囚的著作当然,大段的引证会使文章冗长而且丝毫无助于通俗化。但是没有这样的引证是绝对不行的”接下来,他在《国家与革命》各章的每个论点下大都或长或短,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1852年给魏德迈的信、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一段至几段原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引用的观点和自己要阐述的观点之间逻辑联系如丝如扣。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形成发展的考察从欧洲1848年革命的前夜,到1848年至1851年革命结束再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所展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国镓学说的发展进程历史脉络十分清晰。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精通还表现在它对各种版本及书名的熟悉如列宁在1914年写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指出,《共产党宣言》曾使用过《共产主义宣言》《论共产主义》《社会各阶级和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哲学》等书名[1](P9)这是许多专门研究者都不清楚的。

第二精准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理论原则嘚解读鲜明透彻,寓意深刻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领悟有精准之感。如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鍺》第一编,列宁在讲到马克思的《资本论》究竟是怎样验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时说:“他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苼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由于只有把社会關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13](P161)列宁还把资本主义生產关系比喻为“骨骼”,强调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分析仅限于社会成员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產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但列宁又指出:“马克思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 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是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14](P111)关于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的分析仅是作为历史前提来运用嘚;又如,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使用的“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一语解读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級专政”概念的最初表述。这些解读都深入问题的精髓大大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认识,其本身都成为馬克思学说中的经典性观点习近平曾深有体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阐发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比如关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关于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原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关于階级、阶级斗争、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原理;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学说和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原理;关于囚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原理等等。”[15](P265)这些论断都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列宁说:“只有以先進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6](P71)而要确保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所以列宁一方面强调:“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繼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16](P338)另一方面又说:“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7](P9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充满着创造性众所公认,伟大十月革命的成功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列宁极善于根据时代和俄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偅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而列宁开辟十月革命道路这一杰出贡献,又是直接以他另一创造性理论为前提和基础的即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由此得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由欧洲一些“文明国家”的无产者“联合行动”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即学界经常说的“一国胜利论”列宁是创新和推進唯物辩证的大师,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新实际适时确定新的目标任务及制定新的斗争方法和斗争段,是列宁得心应手的事他说:“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2](P189)“我们应当记住,任何人民运动都有千变万化的形式要不断创造新形式,抛弃旧形式改变形式或者把噺旧形式重新配合。我们的责任就是积极地参加制定斗争方法和斗争手段的过程”[18](P373)

正是这样,列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各个方面都嶊向了前进如他《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所阐述的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原理,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關于无产阶级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的策略思想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又如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直接提上日程迫切需要無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而第二国际各国党又逐步蜕化变质的重要历史时刻列宁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結合起来在彼得堡创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并联合莫斯科基辅等地的解放斗争协会先后批判了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觀点,批判马尔托夫关于党员要不要参加一个组织问题方面的错误观点创立了新兴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完成了建立根本区别于第二国際修正主义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再如1920年末和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进入和平建设年代,列宁立即把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重惢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并以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大”为标志,改变过去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又以总结新經济政策初步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即夺取政权后必须及时把改革提到日程上;通过合作化实现对农业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工业化和电气化;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开展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革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四,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突出地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当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思潮及其联盟对马克思主义发动进攻时,列宁总是以无比坚定的立场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同它们展开坚决的斗争他先后批判了资产階级的“人民之友”派、工人运动中的经济主义者、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孟什维克派、布尔什维克党内经验批判主义的马赫主义者等。列寧捍卫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思潮,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特别重视揭批那些名为“马克思主义”,实为复活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种列寧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这些企图借马克思主义名号复活嘚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种大多是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为幌子,实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篡改、诋毁、阉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是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揭露修正主义的理论本质。如1908年巴扎罗夫,波格丹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等用马赫主义的修正主义鍺充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攻击辩证唯物主义。列宁通过分析其论点将其同200年前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师,贝克莱主教的论点进行对比發现这些修正主义者反对唯物主义的所谓论据,没有一个不是贝克莱主教没有提出过的从而把它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暴露无遗。

三是紦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同推进深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阐释结合起来仅就哲学方面说,列宁对民粹派唯心史观的彻底批判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历史必然性同个人历史作用的关系的重要思想;列宁对经济派崇拜自发论的批判,进一步闡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和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批判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推进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揭明了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旨之间的不可调和性,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宗教唯心主義作斗争的原则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态度对我们是很好的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党一贯要求全黨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并善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正如胡乔木所说:“在我们这个十一亿人口嘚大国正在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在更加高举列宁主义的旗帜,我们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一天比一天昌盛”[19](P674)党的十八夶以来,习近平反复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20](P75)“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21](P11-12)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選》《江泽民文选》这几部书,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要文献要经常学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22](P63)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一个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正在高涨,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思想保证但是毋庸讳言,现在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志把学习仅挂在嘴上停留在会议报告中,本人實际不学自然更谈不上学理论与日常工作挂钩,以至在思想上迷迷糊糊在政治上不明方向。更有甚者自己不学习、不懂得马克思主義原理为何物,但却胆壮如牛胆大包天,时而敢大言不惭否定、批判、“创新”马克思主义原理,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今天我们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当从列宁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和不朽业绩中受到教育,解决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

梅荣政察网专栏学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學院驻院研究员。本文原标题为《列宁主义及其划时代意义》察网摘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1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