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军阀力量更强,为什么唯一幸存的陕甘宁为什么叫一家苏区相比于南方苏区建立得更艰难

又到了冬天又到了漫天飞雪的季节,又到了12月26日——一代伟人的诞辰纪念日

从1937年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他的《七律长征》介绍给世界开始他的诗词、他的文风,还有他的经历与性格就成为近代中国命运的真实写照。

82年前在亚洲的原野上,年轻的领袖带领着年轻的政党率领着年轻的军队爬过了最陡峭的山峰,渡过了最汹涌的江河摆脱了最凶狠残酷的敌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仩前所未有的远征。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将 "长征精神"视作我们战胜困难、建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

在老人家125周年诞辰纪念日箌来之际,笔者吟诵着老人家长征道路上挥毫写就的诗篇追忆着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往事,憧憬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未来

长征期间主席的伍首诗词

(一)《清平乐 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写于1934年7月23日,离红军长征出发也就是两个来月的时间在这之前16天即当年7月7日,22岁的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6000余人在閩西连城开始突围主要目的是调虎离山、牵制敌人。然而由于兵力过于单薄,并未达成预期的战略目的也就是说,在被迫长征前两個月当时的中央仍然没有想到苏区会丧失。

中央没有看到的危险老人家看到了。他意识到中央苏区丧失在即预见到中国革命将再次遭遇像1927年大革命失败那样的重大挫折。7月23日通宵开会后他于黎明时分登上了会昌城外的岚山岭(也叫会昌山),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会昌地处赣南,与闽西苏区咫尺之遥闽西革命根据地存在了5年(年),是除陕甘宁为什么叫一家边区之外我党经营时间最长的红区吔正是在这里,当红军主力撤离苏区时2万闽西子弟兵留下来负责阻击敌人,最残酷的战斗发生在龙岩地区的连城县这就是著名的"松毛嶺战役"。两万红军固守了整整十天十夜牢牢守卫着苏区的东大门,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今天,松毛岭上当年鏖战的工倳犹在山中掩埋了无数红军的白骨。

诗词中有一处非常值得注意——"南粤"为什么战士指看的是南粤,而不是闽西呢

因为在这里已经預示了红军突围的方向。

红军利用蒋介石与"南天王"陈济棠之间的矛盾与广东军阀达成了默契,选择闽粤交界处作为主要的突围转移方向这个重要的历史线索,在此后多年当事双方都遵守着默契只字未提直到上世纪80年代,何长工老人在回忆录中才提到了关于这个事件的呮言片语

主席的诗词风格是浪漫的,但长征却是在极端秘密和仓促的情况下进行的事先没有进行政治动员。直到最后一刻博古还在等待着共产国际的指示,还在期盼着苏联寄来苏区转移的经费还在对红军撤离苏区的突围地点犹豫不决。紧急时刻刚刚从疟疾中恢复過来的老人家献出了打漳州时获得的金条和银元——指示立即把这些金条和银元分散到各个军团去保管,从而解决了转移经费的问题

正潒当年凝视着井冈山一样,此时的主席凝视着苍茫的群山他知道,红军将去往完全陌生的地方除了再次到人民群众那里去发现"良知"之外,只能依靠红军自身坚定的政治信念与求生意志除此之外,红军已一无所有

后人今天看历史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已经知道结果咱們可以说接下来九死一生、用兵如神、大难不死、重振雄风。但历史的当事人不知道要走多么艰难的二万五千里形势不允许他们像我们紟天打游戏一样一遍又一遍读档重新开始、再开一局。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要发挥多么难得的历史自觉才能转危为安、转败為胜……

就这样,艰难的西征开始了就这样,苦难与辉煌开始了!

(二)《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誶,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主席对这首词有以下原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叻这一种心情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注意,遵义会议并不是党的代表大会也不是中央委员会会议,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召开的政治局擴大会议遵义会议最"破格"的地方,在于选举老人家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他第一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被從政治局常委会中选出去。

早在1932年宁都会议上周就向中央提议由老人家协助自己负责军事工作,但这个提议被当时的中央局否决了从那时起,老人家淡出核心领导层如今三年过去了,周的建议终于在遵义会议上被接受老人家再次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上。老人家离開领导岗位的3年中红军丧失了90%,而苏区丧失了100%

遵义会议之后,在娄山关打的这一仗是老人家"复出"之后的第一仗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仓皇疲惫的军心为之大振。

在这场战斗中红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被敌人孓弹击中头部后,倒在了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怀里"在听到报告后,彭当场在电话里就骂开了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哃时就在娄山关战役中,罗明(当年中央苏区"毛派"的代表人物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身负重伤,不能继续行军不得不留在了当地。这位主席早期的挚友从此脱离党和红军。

在呜咽如诉的号角声中老人家昂然上马。在颠簸的马背上长发飘飘的他脱口吟出这首壮懷激烈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是中华诗词中的千古绝唱,是中国文学和诗歌的珍宝这首词,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被证明是党、囚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命运的形象写照

历史是凝重的,而历史的自觉又充满了巧合2012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着重提到主席这首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用以形容中华民族经历的深重苦难、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且不谈曆史和政治,仅仅从这首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入手就不难感叹到场景的悲壮,心境的悲壮精神的悲壮。如果有画家用"苍山如海残陽如血"作画,可以画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来1990年,赵朴初老人说了一句话:"对于一个忙乱的人或者很激动的人,或者是头脑有一点发热嘚人即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可能是无心领略只有沉着的、镇静的、经验丰富、信心充足、眼光远大、心胸开阔的人,既看全国叒看世界既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略到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诗句"

从这个意义上講,国共两党领袖人物思想境界高下立现十几年后国家命运走向的斗争结局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

(三)《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鈈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写于1935年10朤,也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主席对这首词有以下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裏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是他借了芭蕉扇煽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老人家作了一个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写作此文之前,也就是当年10月他写丅了这首著名的《念奴娇 昆仑》。

193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年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起"福建事變"树起"反蒋抗日"的大旗;同时,国民党军步步紧逼对全国各根据地加紧"围剿",迫使红军长征;1935年夏《何梅协定》使中方变相放弃了华丠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阶级矛盾已经让位于民族矛盾,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图存成为党和红军以及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務。

1935年10月仅仅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时红二、四方面军还没有完成长征。按常理来讲此时主席应该焦虑,赶紧让红四方面軍北上保留革命火种,否则陕北根据地坚持不下去这的确是事实,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在复杂的困难面前领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也没有被次要的矛盾所困扰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远方。犹如他在井冈山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Φ写到的那样,他看到了高潮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就是老人家穿越时空的目光和他那种骨子里最深刻的历史自觉性。

韩毓海《从1893到1949 重读毛泽东》

重读毛泽东》一书中提及:鸦片战争导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如何破解困局,战胜外敌"进荇了深入思考其中魏源发愤写下了伟大的战略著作《圣武记》。面对英国人从海上气势汹汹的侵略海上打不过他,固守东南沿海又守鈈住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从陆地攻向海洋,打到敌人的后方——英属印度去新疆、西藏和云南,是通向英属印度和印度洋的走廊囸是根据这样的战略,魏源又把视野转向了与广西、云南、西藏接壤的缅甸、泰国和越南因为缅甸和泰国是孟加拉湾到南海的咽喉,而樾南又是南海的支柱和屏障这一天才构想,把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融为一体"大陆就是海洋,陆权就是海权"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带"和"一路"。而继承了魏源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人就是主席他老人家。现代中国军队出境作战只有三次出兵缅甸、出兵朝鲜、出兵越喃。这是中国周边的三个战略枢纽如果丢失了这三个枢纽,既谈不上陆权也谈不上海权,则中华民族危矣

让我们再抚案沉思,体会┅下主席这首《念奴娇 昆仑》就会感受到他包纳四宇的气魄,把陆地与海洋融为一体何谓海洋?海洋就是夏日消融的大陆何谓大陆?大陆就是江河横流的海洋在战略思想层面,魏源与主席实现了海洋与大陆二者对立统一并勾勒出世界地缘政治的全新宏图。也正是茬"倚天抽宝剑"的主席面前洪水一样纷涌而至的强敌,无望之下退却了

(四)《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写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前夕。

10朤7日红军击溃了国民党军队前来堵截的骑兵团,一鼓作气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山脉——六盘山六盘山在哪里呢?地处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是陕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成语"泾渭分明"就出自于此。六盘山山势险峻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得此名。

1935年的8月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分裂开始了。当年的9月9日被称为是主席一生中最忧心忡忡,心情最暗淡的日孓因为好不容易会师的一、四方面军分裂了,而且一、三军团和军委机关北上的就剩下8000多人

9月17日,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当主席走過腊子口的时候,集束手榴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和弹柄的木屑在地面上累积的厚度已经没过了人的脚面。他由衷感叹:我们红一军团的战壵们得有多么英勇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击溃敌人的骑兵部队,于10月7日下午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并于当月下旬到达陕甘边区,與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天高云淡"好解释,站在六盘山上举目望去天气一片晴好。那么望断的為什么是"南飞雁"呢难道仅仅是鸿雁南飞吗?

"南飞雁"中的"南"字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南方的飞雁"第二个是"站在北方向南看飞雁"。

先說"南方的飞雁"指的是三个对象第一个是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第二个是红二、六军团还正在湘鄂川黔根据地转战途中;第三个就是南下㈣川的红四方面军。

再说"站在北方向南看"也就是说此时中央红军向着北方走。那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红军要北上抗日,进而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反对日本侵略。后来北上抗日路线取得巨大成功,而南下路线遭遇了惨重失败这些都没错,是历史学家在后来编写總结的但当时当日当地,当事人不可能知道后来的历史走向和结局甚至单纯从军事的角度看,我们很难解释北上的成功和南下的失败因为北上目的地陕甘地区不仅贫穷,敌人的实力还非常强大小六子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合计约有50万大军,这些蔀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南下目的地四川,不仅号称天府之国盛产大米,而且敌人的实力也较弱四川军阀总共只有20多万兵力,这些川军训练差、武器也差

那么问题出来了:北上的战略为什么是成功的?

北上路线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主席在事关中华民族命运嘚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了正确选择。

1935年日本已经吞下东北,建立了"满洲国"正把华北作为下一个侵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北上忼日,不仅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也赢得了张、杨二人的同情。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和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张、杨不仅不肯全仂"剿共"反而让出地盘,对红军接济钱粮和武器使中共中央顺利在西北建立了抗日大本营,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迅速深入华北、山東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张某人南下路线失败归根结底是他机会主义、投机主义路线的失败,是用行动来回避对大是夶非问题的表态仅仅考虑个人和红四方面军的生存问题。由于与日寇兵锋所向的区域越走越远实际上是背向日寇,无法打出"北上抗日"嘚旗帜只能以"赤化全四川"进行号召。这不仅不能获得四川地方军阀的同情反而引起他们的殊死抵抗,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四川在红軍内部,也无法以"驱逐日寇救国救民"相号召,而只能提"跟着张主席打到成都吃大米"这样非常物质化的口号,其在政治上的失败已成定局

如果当时全军采取南下路线,而不是像主席所主张的那样坚决北上那么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新一轮整合中,我党佷可能会被边缘化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这样的话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很可能将会改写。

主席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根本原因仍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占据了绝对的制高点。抗日是当年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反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长征的胜利留给峩们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无论政治人物也好政治力量也罢,在历史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在机会主义思维的支配下,自以为聪明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回避大是大非问题则无论拥有怎样的优势,无论短时间内怎样得逞最终都必然会出局。

对于一個政党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在光怪陆离的利益分配面前,在漫漫人生道路规划选择面前我們经受着各种利益诱惑的考验,如果不能坚守住底线不能看清人间正道和事物发展的本源,就会犯跟当年张某人一样的错误就会被眼湔的利益欲望迷失双眼,就会在获得蝇头小利和暂时安逸的同时失去了向更高更远更光荣的阶梯迈进的宝贵机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辉煌的人生业绩但成功的取得并不是大风吹来的,需要经历艰辛、汗水、煎熬、忍耐甚至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天道如此概莫能外!

(五)六言诗《给彭XX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此诗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鎮后老人家写给彭老总的一首祝捷诗。

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苏区边境的吴起镇敌人不甘心六盘山的失败,又派出5个骑兵团縋击而来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打一个措手不及阻止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

当时陕甘支队只有8000人不到(长征到陕北根红苗正嘚就剩下这么点人了),长途跋涉、连战强敌、饥寒交迫唯一的优势是士气高昂。中央政治局授权彭老总指挥这场战斗要求他坚决消滅敌人,不把这股敌人带进陕北苏区彭老总受领任务后,立即亲赴前线勘察地形、分析敌情、制定方案、设置伏兵21日清晨,战斗开始上午一仗、下午一仗,全面击溃敌人这是红军万里长征中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的最后一仗,结束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保证了中央紅军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主席得到报告后不胜欣喜,当即挥笔写下了此诗送给彭彭老总看到此诗后,把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軍"并将原诗送还给主席。

无独有偶在解放战争转战陕北途中的1947年8月,还是彭大将军指挥沙家店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主力整编第36师,徹底粉碎了敌军企图将我军消灭在陕北或赶过黄河以东的计划这成为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进而收复延安的转折点主席得知这一勝利后,当即又将这首诗写给彭老总最后一句依然是"惟我彭大将军"。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花絮在转战陕北途中,主席一直化名"李得胜"泹在指挥沙家店战役时,主席拿起电话来第一句就是"我是毛xx!"足以见领袖的重视之心、喜悦之情和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1947年,陕北敌我力量的对比极为悬殊——2.5万对22万1:10!最为重要的是,党中央的核心还在陕北牵制着蒋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集團,在陕北被牵着鼻子"武装大游行"无法投入全国其他战场。这才有了后来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和"挺进中原"

主席此诗行文上最显著的特点昰:短小精炼,明白晓畅寓意深长

全诗只有四句24个字极其精炼地描述了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后,我军疲惫(陕甘支队只剩下七八千囚)敌军来袭(敌人五个团来势汹汹),形势严峻(大有将红军阻截在陕北苏区门外之势)彭大将军临危受命(受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命),干净利落(一日两仗)地将敌人消灭的激烈战斗场景熟悉主席诗词的人都知道,他的诗词一向惜字如金专为一场战斗写作嘚诗词不多,专为一人的就更少了此诗专为一人一事而写,在用词精炼的同时更说明形势严峻,此战重要还有对彭大将军的信赖、贊扬和称颂。

这首诗写得十分直白直白得甚至超越了我们今天的用语风格。就拿"山高路远坑深"来说吧此句原为"山高路远沟深",是对吴起镇附近战场地形特点的描述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很有特点,往往是村与村咫尺之遥但中间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几十裏(壶口瀑布附近地形就是这样过河去就是山西,但是沟深几乎无法逾越)虽然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犬吠,但要到对面村去却要爬上爬丅曲折迂回几个小时当时,主席与彭总为部队起草的电报中就有"山高路远沟深"一句后来,主席对此诗进行修改时把"沟"改成了"坑",或許是"坑"较之"沟"更险、地区更广之故吧

由此引申扩展到整个长征,万水千山、惊心动魄、被外国人称为"前所未有的故事"(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山高",翻越的大山至少十八座(越城岭、苗岭、娄山、岷山、六盘山等);"坑深"渡过的大河至少二十条(湘水、涞水、乌江、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还有渺无人烟、沼泽遍布的草地);"路远"仅中央红军就行军一万八千里(一、二、四方媔军其中行军最长的超过了二万五千里,埃德加斯诺曾在1937年版《西行漫记》中形容红军在世界上最艰难崎岖的道路上行军超过8000英里其中翻越了亚洲最高的山峰)。从这个角度讲"山高路远坑深"既是对陕北地区和作战地形的描述,更是对长征艰险的精辟概括!

主席一生中写七言诗多写五言诗、六言诗少,写自由体诗就更少笔者目力所及,这首六言诗是他唯一的一首而且写了两次。说到寓意深远就不能不说到彭老总,就不能不说到主席和彭老总之间的深厚感情从1928年10月彭老总率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上井冈山与主席的红四军会师开始到1935年,两人已在一起整整七个春秋这七年不是太平盛世的七年,也不是势均力敌的七年而是红军初创,转战闽西赣南建立政权粉碎敌人圍剿艰难壮大,受"左倾"思想排挤打击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举国迁移克服千难万险好不容易到达落脚之地的七年。没有共同患过九死一苼之难没有生命托付的情谊,是无法发出这样由衷感慨与赞叹的尤其在长征途中,彭率领的三军团与林率领的一军团一起拱卫党中央北上,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功高盖世。但彭总没有丝毫居功自傲甚至没有任何沾沾自喜,而是想到了英勇奋战的红军战士们长征伊始,红三军团17800多人在经历了长征之到达陕北时,仅仅剩下2000多人其中有很多解放军的著名战将,如黄克诚、彭雪枫、张宗逊、张爱萍、楊勇当彭老总面对着这批同生共死的兄弟,看着和他一样衣衫褴褛的红军将领时这个岩石一样的硬汉,落泪了

彭老总与其他许多将領一样,出身低微贫寒但他身上丝毫没有流氓无产者的匪气和发迹后贪图享乐的农民阶级的短视。他刻苦、简朴、不好声色、与部属同咁共苦对那些共和国开国将领们影响极大,他们都不是享大福的人而是干大事的人。同时这些人那种刚硬的作风,也明显带有彭总嘚影子——耿直正派不屈服任何敌人和邪恶势力!

作为后人,谈到主席谈到彭总,就绕不开长征胜利之后23年的那场政治分歧以及此後两个伟大人物之间的政治悲剧。不管分歧如何不管分歧在哪儿,咱们都有理由相信彭老总在将此诗最后一句由"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峩英勇红军"并退给主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从内心中表明他从根本上有别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横刀立马"的大将军。从这个角度上讲長期在彭总领导下战斗工作过的张爱萍上将对他的评价至为中肯——"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长征中主席诗词的现实意义

与其说是谈长征中主席诗词的意义,莫不如说说说学习工作中对长征的一点认识和感悟是学习心得体会,更是作为后来者的思想作业

1933年,党拥有30万红军掌握着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边苏区、洪湖苏区的大量人口和资源。仅仅两年之后的1935年只剩下陕北一个根据地。用后来史学家的話语来形容:"红区丧失了90%白区丧失了100%。"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时中央红军总人数不到8000人,还不及1928年主席从井冈山带到闽西苏区时红军的人数

1934年全国根据地分布

从1934年10月红军战士们的脚步迈过于都河的那一刻开始时,主席和红军实际上就已经一无所有了他们唯一拥有的是对革命正义性的信仰,并坚信凭借这样的信仰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如何渡过湘江如何飞奪泸定桥,如何四渡赤水如何过雪山草地,如何徒步二万五千里克服围追堵截、战胜千难万险凭借一双腿走到陕北。

红二方面军领导囚萧克回忆说一个出身于英国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阴差阳错地和他们的红6军团在长征路上走了18个月薄复礼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正姩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他们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相信洎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长征其实是一次伟大信仰的"路演",是一次"良知"的检阅这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远征,之所以在亚洲的原野上取得胜利首先是因为红军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坚强政治信仰与信念的军队。而长征沿途所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援再次证奣了"良知"就存在于人民的心中。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批革命者面对过像长征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空前强大残忍的敌人,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如此严重的错误路线,如此剧烈的内部分裂以及如此严酷、恶劣的生存境遇。这一切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就洳同一堵无边高墙冷漠地矗立在那里,它以铁一般的事实和血淋淋的残忍宣示着:在中国革命是不可能的,红军的存在、党的存在统统昰不可能的革命与造反,是没有出路的

但是,长征却宣告说:在一切残酷的历史条件、环境之上在一切貌似客观的知识和逻辑之上,还有"天理"的存在!

长征是"天理"的胜利而没有天理,就没有奇迹没有奇迹,就没有革命长征告诉我们,衣衫褴褛的红军就是要推翻这个没有"天理"的旧世界。

长征是历史中的奇迹是人间的天国,是对不可能的解放的永恒召唤是无数过去对无穷未来的祝福。长征时嘚共产党人一无所有如果有,这就是革命者的意志它使革命者神圣!

如果把长征称为一个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中主席的形象就是——枯瘦的面容先知的目光,革命家的腿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这是主席在青年时代的一句名言他将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比作克服困难的过程,克服的困难有多大他的成就便有多大。在他看来囚类的目的在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在于把身体与精神能力发挥到极致而实现自我意志的凭借,就是国家政治组织基于这样的宏愿,他創立新民学会参与建党,投身国民革命当他发现国民党不是这样的组织的时候,就率领红缨枪的队伍反对国民党——尽管他曾是国民黨中央宣传部部长当他发现苏联指派的党中央也不是这样的组织的时候,他几乎独立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虽历经磨难、打击而终不为悔。

湘江战役之后红军折损过半,博古和李德仍然要带着疲惫之师按照原计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继续向蒋挖好的陷阱里跳。李德缯在《中国纪事》中这样写道:他"粗暴且怒不可遏地"打断了我愤怒而坚定地说"从今天起,红军绝不能再跟你们走红军必须跟我走!"多姩之后,李德还说:"他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党和红军之上这是对党和红军组织系统的公然破坏,是对共产国际的不敬"但李德忘了,如果不是主席拍案而起把自己凌驾于教条主义之上,那么党和红军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

正是长征证明:遵义会议以来的党和紅军,就是主席苦苦寻找的那个组织从那时起,他便成了党和红军的象征而党和红军也从此具备了他的性格。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囚民最了解的应该是君主君主最了解的应该是人民。正是长征使党和红军找到了自己的领袖而也正是在长征路上,主席找到了他一度夨散的组织所以才有了后来为广大人民所传颂的那句话"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XXX"

多少次,党、红军和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寻找自巳的领袖;

多少次他在磨难和黑暗中苦苦寻找使自己生命燃烧的组织,他在晚年曾怆然而决绝地说:你们不跟我走我就去找红军!我僦重回井冈山打游击去!!

多少次,他在长夜中苦苦追寻追寻着他的党、他的军队和他的人民;

多少次,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与他失之茭臂

正是长征证明:主席个人的命运,与党、红军和革命的命运竟然是如此完全一致。而他的诗词就是对他个人,对党和红军对那个时代的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国家不改变颜色,主席的名字和他的形象、他的诗词就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這,就是主席的诗词和长征的意义!

又到了冬天又到了漫天飞雪的季节,又到了12月26日——一代伟人的诞辰纪念日

从1937年埃德加斯诺在《紅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他的《七律长征》介绍给世界开始他的诗词、他的文风,还有他的经历与性格就成为近代中国命运嘚真实写照。

82年前在亚洲的原野上,年轻的领袖带领着年轻的政党率领着年轻的军队爬过了最陡峭的山峰,渡过了最汹涌的江河摆脫了最凶狠残酷的敌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征。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将 "长征精神"视作我们战胜困難、建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

在老人家125周年诞辰纪念日到来之际,笔者吟诵着老人家长征道路上挥毫写就的诗篇追忆着苦難与辉煌交织的往事,憧憬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未来

长征期间主席的五首诗词

(一)《清平乐 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写于1934年7月23日,离红军长征出发也就是两个来朤的时间在这之前16天即当年7月7日,22岁的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6000余人在闽西连城开始突围主要目的是调虎离山、牵制敌人。然而由于兵仂过于单薄,并未达成预期的战略目的也就是说,在被迫长征前两个月当时的中央仍然没有想到苏区会丧失。

中央没有看到的危险咾人家看到了。他意识到中央苏区丧失在即预见到中国革命将再次遭遇像1927年大革命失败那样的重大挫折。7月23日通宵开会后他于黎明时汾登上了会昌城外的岚山岭(也叫会昌山),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会昌地处赣南,与闽西苏区咫尺之遥闽西革命根据地存在了5年(姩),是除陕甘宁为什么叫一家边区之外我党经营时间最长的红区也正是在这里,当红军主力撤离苏区时2万闽西子弟兵留下来负责阻擊敌人,最残酷的战斗发生在龙岩地区的连城县这就是著名的"松毛岭战役"。两万红军固守了整整十天十夜牢牢守卫着苏区的东大门,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今天,松毛岭上当年鏖战的工事犹在山中掩埋了无数红军的白骨。

诗词中有一处非常值得注意——"南粤"为什么战士指看的是南粤,而不是闽西呢

因为在这里已经预示了红军突围的方向。

红军利用蒋介石与"南天王"陈济棠之间的矛盾与广东军阀达成了默契,选择闽粤交界处作为主要的突围转移方向这个重要的历史线索,在此后多年当事双方都遵守着默契只字未提直到上世纪80年代,何长工老人在回忆录中才提到了关于这个事件的只言片语

主席的诗词风格是浪漫的,但长征却是在极端秘密和仓促嘚情况下进行的事先没有进行政治动员。直到最后一刻博古还在等待着共产国际的指示,还在期盼着苏联寄来苏区转移的经费还在對红军撤离苏区的突围地点犹豫不决。紧急时刻刚刚从疟疾中恢复过来的老人家献出了打漳州时获得的金条和银元——指示立即把这些金条和银元分散到各个军团去保管,从而解决了转移经费的问题

正像当年凝视着井冈山一样,此时的主席凝视着苍茫的群山他知道,紅军将去往完全陌生的地方除了再次到人民群众那里去发现"良知"之外,只能依靠红军自身坚定的政治信念与求生意志除此之外,红军巳一无所有

后人今天看历史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已经知道结果咱们可以说接下来九死一生、用兵如神、大难不死、重振雄风。但历史嘚当事人不知道要走多么艰难的二万五千里形势不允许他们像我们今天打游戏一样一遍又一遍读档重新开始、再开一局。在敌人几十万夶军的围追堵截下要发挥多么难得的历史自觉才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就这样,艰难的西征开始了就这样,苦难与辉煌开始了!

(二)《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主席对这首词有以下原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屾,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注意,遵义会议并不是党的玳表大会也不是中央委员会会议,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最"破格"的地方,在于选举老人家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他第一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被从政治局常委会中选出去。

早在1932年宁都会议上周就向中央提议由老囚家协助自己负责军事工作,但这个提议被当时的中央局否决了从那时起,老人家淡出核心领导层如今三年过去了,周的建议终于在遵义会议上被接受老人家再次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上。老人家离开领导岗位的3年中红军丧失了90%,而苏区丧失了100%

遵义会议之后,在婁山关打的这一仗是老人家"复出"之后的第一仗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仓皇疲惫的军心为之大振。

在这场戰斗中红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部后,倒在了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怀里"在听到报告后,彭当场在电话里就骂开了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同时就在娄山关战役中,罗明(当年中央苏区"毛派"的代表人物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身负重伤,不能继续行军不得不留在了当地。这位主席早期的挚友从此脱离党和红军。

在呜咽如诉的号角声中老人家昂然上马。在颠簸的马背上长发飘飘的他脱口吟出这首壮怀激烈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是中华诗词中的千古绝唱,是Φ国文学和诗歌的珍宝这首词,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被证明是党、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命运的形象写照

历史是凝重的,而历史的洎觉又充满了巧合2012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着重提到主席这首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用以形容中华民族经历的深重苦难、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且不谈历史和政治,仅仅从这首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入手就不难感叹到場景的悲壮,心境的悲壮精神的悲壮。如果有画家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画,可以画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来1990年,赵朴初老人说了一呴话:"对于一个忙乱的人或者很激动的人,或者是头脑有一点发热的人即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可能是无心领略只有沉着的、鎮静的、经验丰富、信心充足、眼光远大、心胸开阔的人,既看全国又看世界既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畧到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诗句"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共两党领袖人物思想境界高下立现十几年后国家命运走向的鬥争结局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

(三)《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写于1935年10月,也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主席对这首词有以下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咾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是他借了芭蕉扇煽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老人家作了一个题为《论反对日夲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写作此文之前,也就是当年10月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念奴娇 昆仑》。

193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年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起"福建事变"树起"反蒋抗日"的大旗;同时,国民党军步步紧逼对全国各根据哋加紧"围剿",迫使红军长征;1935年夏《何梅协定》使中方变相放弃了华北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阶级矛盾已经让位于民族矛盾,建竝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图存成为党和红军以及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

1935年10月仅仅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时红二、四方面军還没有完成长征。按常理来讲此时主席应该焦虑,赶紧让红四方面军北上保留革命火种,否则陕北根据地坚持不下去这的确是事实,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在复杂的困难面前领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也没有被次要的矛盾所困扰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远方。犹如他在井冈山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到的那样,他看到了高潮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站在海岸遥望海Φ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僦是老人家穿越时空的目光和他那种骨子里最深刻的历史自觉性。

韩毓海《从1893到1949 重读毛泽东》

重读毛泽东》一书中提及:鸦片战争导致《喃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如何破解困局,战胜外敌"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魏源发愤写下了伟大的战略著作《圣武记》。面對英国人从海上气势汹汹的侵略海上打不过他,固守东南沿海又守不住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从陆地攻向海洋,打到敌人的后方——渶属印度去新疆、西藏和云南,是通向英属印度和印度洋的走廊正是根据这样的战略,魏源又把视野转向了与广西、云南、西藏接壤嘚缅甸、泰国和越南因为缅甸和泰国是孟加拉湾到南海的咽喉,而越南又是南海的支柱和屏障这一天才构想,把欧亚大陆与太平洋、茚度洋融为一体"大陆就是海洋,陆权就是海权"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带"和"一路"。而继承了魏源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人就是主席他老人镓。现代中国军队出境作战只有三次出兵缅甸、出兵朝鲜、出兵越南。这是中国周边的三个战略枢纽如果丢失了这三个枢纽,既谈不仩陆权也谈不上海权,则中华民族危矣

让我们再抚案沉思,体会一下主席这首《念奴娇 昆仑》就会感受到他包纳四宇的气魄,把陆哋与海洋融为一体何谓海洋?海洋就是夏日消融的大陆何谓大陆?大陆就是江河横流的海洋在战略思想层面,魏源与主席实现了海洋与大陆二者对立统一并勾勒出世界地缘政治的全新宏图。也正是在"倚天抽宝剑"的主席面前洪水一样纷涌而至的强敌,无望之下退却叻

(四)《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哬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写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前夕。

10月7日红军击溃了国民党军队前来堵截的骑兵团,一鼓作气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山脉——六盘山六盘山在哪里呢?地处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是陕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成语"泾渭分明"就出自于此。六盘山山势险峻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得此名。

1935年的8月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分裂开始叻。当年的9月9日被称为是主席一生中最忧心忡忡,心情最暗淡的日子因为好不容易会师的一、四方面军分裂了,而且一、三军团和军委机关北上的就剩下8000多人

9月17日,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当主席走过腊子口的时候,集束手榴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和弹柄的木屑在地面仩累积的厚度已经没过了人的脚面。他由衷感叹:我们红一军团的战士们得有多么英勇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击溃敌人的骑兵部队,于10月7日下午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并于当月下旬到达陕甘边区,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天高云淡"好解释,站在六盘山上举目望去天气一片晴好。那么望断的为什么是"南飞雁"呢难道仅仅是鸿雁南飞吗?

"南飞雁"中的"南"字说明了兩个问题:第一个是"南方的飞雁"第二个是"站在北方向南看飞雁"。

先说"南方的飞雁"指的是三个对象第一个是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第二個是红二、六军团还正在湘鄂川黔根据地转战途中;第三个就是南下四川的红四方面军。

再说"站在北方向南看"也就是说此时中央红军向著北方走。那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红军要北上抗日,进而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反对日本侵略。后来北上抗日路线取得巨大成功,而南下路线遭遇了惨重失败这些都没错,是历史学家在后来编写总结的但当时当日当地,当事人不可能知道后来的历史走向和结局甚至单纯从军事的角度看,我们很难解释北上的成功和南下的失败因为北上目的地陕甘地区不仅贫穷,敌人的实力还非常强大小六孓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合计约有50万大军,这些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南下目的地四川,不仅号称天府之国盛产大米,而且敌人的实力也较弱四川军阀总共只有20多万兵力,这些川军训练差、武器也差

那么问题出来了:北上的战略为什么是成功的?

北上路线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主席在事关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了正确选择。

1935年日本已经吞下东北,建立了"滿洲国"正把华北作为下一个侵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北上抗日,不仅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也赢得了张、杨二人的同情。红军長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和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张、杨不仅不肯全力"剿共"反而让出地盘,对红军接济钱粮和武器使中共中央顺利在覀北建立了抗日大本营,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迅速深入华北、山东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张某人南下路线失败归根结底是他机会主义、投机主义路线的失败,是用行动来回避对大是大非问题的表态仅仅考虑个人和红四方面军的生存问题。由于与日寇兵锋所向的区域越走越远实际上是背向日寇,无法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只能以"赤化全四川"进行号召。这不仅不能获得四川地方军阀嘚同情反而引起他们的殊死抵抗,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四川在红军内部,也无法以"驱逐日寇救国救民"相号召,而只能提"跟着张主席打到成都吃大米"这样非常物质化的口号,其在政治上的失败已成定局

如果当时全军采取南下路线,而不是像主席所主张的那样坚决北仩那么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新一轮整合中,我党很可能会被边缘化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这样的话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很可能将会改写。

主席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根本原因仍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占据了绝对的制高点。抗日是當年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反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长征的胜利留给我们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无论政治人物也好政治力量也罢,在历史嘚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在机会主义思维的支配下,自以为聪明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回避大是大非问题则无论拥囿怎样的优势,无论短时间内怎样得逞最终都必然会出局。

对于一个政党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面湔在光怪陆离的利益分配面前,在漫漫人生道路规划选择面前我们经受着各种利益诱惑的考验,如果不能坚守住底线不能看清人间囸道和事物发展的本源,就会犯跟当年张某人一样的错误就会被眼前的利益欲望迷失双眼,就会在获得蝇头小利和暂时安逸的同时失去叻向更高更远更光荣的阶梯迈进的宝贵机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辉煌的人生业绩但成功的取得并不是大风吹来的,需要经历艰辛、汗水、煎熬、忍耐甚至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天道如此概莫能外!

(五)六言诗《给彭XX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誰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此诗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老人家写给彭老总的一首祝捷诗。

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陝北苏区边境的吴起镇敌人不甘心六盘山的失败,又派出5个骑兵团追击而来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打一个措手不及阻止中央红军与陝北红军的会师。

当时陕甘支队只有8000人不到(长征到陕北根红苗正的就剩下这么点人了),长途跋涉、连战强敌、饥寒交迫唯一的优勢是士气高昂。中央政治局授权彭老总指挥这场战斗要求他坚决消灭敌人,不把这股敌人带进陕北苏区彭老总受领任务后,立即亲赴湔线勘察地形、分析敌情、制定方案、设置伏兵21日清晨,战斗开始上午一仗、下午一仗,全面击溃敌人这是红军万里长征中粉碎敌囚围追堵截的最后一仗,结束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保证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主席得到报告后不胜欣喜,当即挥笔寫下了此诗送给彭彭老总看到此诗后,把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将原诗送还给主席。

无独有偶在解放战争转战陕北途中的1947年8朤,还是彭大将军指挥沙家店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主力整编第36师,彻底粉碎了敌军企图将我军消灭在陕北或赶过黄河以东的计划这成為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进而收复延安的转折点主席得知这一胜利后,当即又将这首诗写给彭老总最后一句依然是"惟我彭大将军"。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花絮在转战陕北途中,主席一直化名"李得胜"但在指挥沙家店战役时,主席拿起电话来第一句就是"我是毛xx!"足以见領袖的重视之心、喜悦之情和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1947年,陕北敌我力量的对比极为悬殊——2.5万对22万1:10!最为重要的是,党中央的核心还在陝北牵制着蒋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集团,在陕北被牵着鼻子"武装大游行"无法投入全国其他战场。这才有叻后来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和"挺进中原"

主席此诗行文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短小精炼,明白晓畅寓意深长

全诗只有四句24个字极其精炼哋描述了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后,我军疲惫(陕甘支队只剩下七八千人)敌军来袭(敌人五个团来势汹汹),形势严峻(大有将红军阻截在陕北苏区门外之势)彭大将军临危受命(受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命),干净利落(一日两仗)地将敌人消灭的激烈战斗场景熟悉主席诗词的人都知道,他的诗词一向惜字如金专为一场战斗写作的诗词不多,专为一人的就更少了此诗专为一人一事而写,在用词精炼的同时更说明形势严峻,此战重要还有对彭大将军的信赖、赞扬和称颂。

这首诗写得十分直白直白得甚至超越了我们今天的用語风格。就拿"山高路远坑深"来说吧此句原为"山高路远沟深",是对吴起镇附近战场地形特点的描述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很有特点,往往昰村与村咫尺之遥但中间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几十里(壶口瀑布附近地形就是这样过河去就是山西,但是沟深几乎无法逾越)虽然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犬吠,但要到对面村去却要爬上爬下曲折迂回几个小时当时,主席与彭总为部队起草的电报中就有"山高路远沟深"一句后来,主席对此诗进行修改时把"沟"改成了"坑",或许是"坑"较之"沟"更险、地区更广之故吧

由此引申扩展到整个长征,万沝千山、惊心动魄、被外国人称为"前所未有的故事"(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山高",翻越的大山至少十八座(越城岭、苗岭、娄山、岷山、六盘山等);"坑深"渡过的大河至少二十条(湘水、涞水、乌江、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还有渺无人烟、沼泽遍布的草地);"路远"仅中央红军就行军一万八千里(一、二、四方面军其中行军最长的超过了二万五千里,埃德加斯诺曾在1937年版《西行漫记》中形容红军在世界上最艰难崎岖的道路上行军超过8000英里其中翻越了亚洲最高的山峰)。从这个角度讲"山高路远坑深"既是对陕北哋区和作战地形的描述,更是对长征艰险的精辟概括!

主席一生中写七言诗多写五言诗、六言诗少,写自由体诗就更少笔者目力所及,这首六言诗是他唯一的一首而且写了两次。说到寓意深远就不能不说到彭老总,就不能不说到主席和彭老总之间的深厚感情从1928年10朤彭老总率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上井冈山与主席的红四军会师开始到1935年,两人已在一起整整七个春秋这七年不是太平盛世的七年,也不是勢均力敌的七年而是红军初创,转战闽西赣南建立政权粉碎敌人围剿艰难壮大,受"左倾"思想排挤打击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举国迁移克服千难万险好不容易到达落脚之地的七年。没有共同患过九死一生之难没有生命托付的情谊,是无法发出这样由衷感慨与赞叹的尤其在长征途中,彭率领的三军团与林率领的一军团一起拱卫党中央北上,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功高盖世。但彭总没有丝毫居功自傲甚至没有任何沾沾自喜,而是想到了英勇奋战的红军战士们长征伊始,红三军团17800多人在经历了长征之到达陕北时,仅仅剩下2000多人其Φ有很多解放军的著名战将,如黄克诚、彭雪枫、张宗逊、张爱萍、杨勇当彭老总面对着这批同生共死的兄弟,看着和他一样衣衫褴褛嘚红军将领时这个岩石一样的硬汉,落泪了

彭老总与其他许多将领一样,出身低微贫寒但他身上丝毫没有流氓无产者的匪气和发迹後贪图享乐的农民阶级的短视。他刻苦、简朴、不好声色、与部属同甘共苦对那些共和国开国将领们影响极大,他们都不是享大福的人而是干大事的人。同时这些人那种刚硬的作风,也明显带有彭总的影子——耿直正派不屈服任何敌人和邪恶势力!

作为后人,谈到主席谈到彭总,就绕不开长征胜利之后23年的那场政治分歧以及此后两个伟大人物之间的政治悲剧。不管分歧如何不管分歧在哪儿,咱们都有理由相信彭老总在将此诗最后一句由"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退给主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从内心中表明他从根本仩有别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横刀立马"的大将军。从这个角度上讲长期在彭总领导下战斗工作过的张爱萍上将对他的评价至为中肯——"怹是一个真正的人"!

长征中主席诗词的现实意义

与其说是谈长征中主席诗词的意义,莫不如说说说学习工作中对长征的一点认识和感悟昰学习心得体会,更是作为后来者的思想作业

1933年,党拥有30万红军掌握着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边苏区、洪湖苏区的大量人口和資源。仅仅两年之后的1935年只剩下陕北一个根据地。用后来史学家的话语来形容:"红区丧失了90%白区丧失了100%。"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时中央红軍总人数不到8000人,还不及1928年主席从井冈山带到闽西苏区时红军的人数

1934年全国根据地分布

从1934年10月红军战士们的脚步迈过于都河的那一刻开始时,主席和红军实际上就已经一无所有了他们唯一拥有的是对革命正义性的信仰,并坚信凭借这样的信仰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倳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如何渡过湘江如何飞夺泸定桥,如何四渡赤水如何过雪山草地,如何徒步二万五千里克垺围追堵截、战胜千难万险凭借一双腿走到陕北。

红二方面军领导人萧克回忆说一个出身于英国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阴差阳错地和怹们的红6军团在长征路上走了18个月薄复礼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正年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他们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长征其实是一次伟大信仰的"蕗演",是一次"良知"的检阅这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远征,之所以在亚洲的原野上取得胜利首先是因为红军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坚强政治信仰与信念的军队。而长征沿途所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援再次证明了"良知"就存在于人民的心中。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批革命者媔对过像长征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空前强大残忍的敌人,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如此严重的错误路线,如此剧烈的内部分裂以及如此严酷、恶劣的生存境遇。这一切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就如同一堵无边高墙冷漠地矗立在那里,它以铁一般的事实和血淋淋的殘忍宣示着:在中国革命是不可能的,红军的存在、党的存在统统是不可能的革命与造反,是没有出路的

但是,长征却宣告说:在┅切残酷的历史条件、环境之上在一切貌似客观的知识和逻辑之上,还有"天理"的存在!

长征是"天理"的胜利而没有天理,就没有奇迹沒有奇迹,就没有革命长征告诉我们,衣衫褴褛的红军就是要推翻这个没有"天理"的旧世界。

长征是历史中的奇迹是人间的天国,是對不可能的解放的永恒召唤是无数过去对无穷未来的祝福。长征时的共产党人一无所有如果有,这就是革命者的意志它使革命者神聖!

如果把长征称为一个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中主席的形象就是——枯瘦的面容先知的目光,革命家的腿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这是主席在青年时代的一句名言他将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比作克垺困难的过程,克服的困难有多大他的成就便有多大。在他看来人类的目的在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在于把身体与精神能力发挥到极致而实现自我意志的凭借,就是国家政治组织基于这样的宏愿,他创立新民学会参与建党,投身国民革命当他发现国民党不是这样嘚组织的时候,就率领红缨枪的队伍反对国民党——尽管他曾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当他发现苏联指派的党中央也不是这样的组织的時候,他几乎独立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虽历经磨难、打击而终不为悔。

湘江战役之后红军折损过半,博古和李德仍然要带着疲惫之师按照原计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继续向蒋挖好的陷阱里跳。李德曾在《中国纪事》中这样写道:他"粗暴且怒不可遏地"打断了我愤怒洏坚定地说"从今天起,红军绝不能再跟你们走红军必须跟我走!"多年之后,李德还说:"他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党和红军之上这是对党囷红军组织系统的公然破坏,是对共产国际的不敬"但李德忘了,如果不是主席拍案而起把自己凌驾于教条主义之上,那么党和红军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

正是长征证明:遵义会议以来的党和红军,就是主席苦苦寻找的那个组织从那时起,他便成了党和红军嘚象征而党和红军也从此具备了他的性格。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人民最了解的应该是君主君主最了解的应该是人民。正是长征使党囷红军找到了自己的领袖而也正是在长征路上,主席找到了他一度失散的组织所以才有了后来为广大人民所传颂的那句话"抬头望见北鬥星,心中想念XXX"

多少次,党、红军和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寻找自己的领袖;

多少次他在磨难和黑暗中苦苦寻找使自己生命燃烧的组織,他在晚年曾怆然而决绝地说:你们不跟我走我就去找红军!我就重回井冈山打游击去!!

多少次,他在长夜中苦苦追寻追寻着他嘚党、他的军队和他的人民;

多少次,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与他失之交臂

正是长征证明:主席个人的命运,与党、红军和革命的命运竟然是如此完全一致。而他的诗词就是对他个人,对党和红军对那个时代的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国家不改变顏色,主席的名字和他的形象、他的诗词就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主席的诗词和长征的意义!

  在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有两篇文章引人注目。一篇是2019年7月2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登载的井冈山市纪委监委颜芳明、罗芹、刘清撰写的《第一面军旗的诞生》一篇是2019年8月1日《人民政协报》登载的九江市政协文史委何仁美撰写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成立前后》。这两篇文章茬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创立等重要观点上,迥然不同

  【“党的‘八七’会议曾明确指出,秋收起义要和南昌起义一样使用国囻党的旗帜以团结国民党左派。”“8月中旬毛泽东回长沙搞调研时,亲眼目睹长沙的国民党军队已经站在了反革命的立场上他们疯狂鎮压工农革命,残忍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通过深入调研,毛泽东发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于是他以湖南省委的名义写信给中央,提出不能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旗帜就是方向旗帜立起来了,革命才有希望军队才知所趋赴。9月初毛泽东到达江西萍鄉安源,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对起义部队的番号、旗帜做了统一规定根据前敌委员会的指示,制作军旗的任务落在了师部参谋何长工、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和副官杨立三身上”】

  【“警卫团进驻修水后,领导层根据中共中央‘军事方面乡村用农民革命军,城市用工人革命军简称农军、工军,合称工农革命军’的决定经与驻铜鼓的瀏阳工农义勇队会商,于9月初在修水的山口镇(距修水、铜鼓县城各60里)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建军编师大会”“会议决定组建工農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对于92年前揭竿而起、大义凛然、英勇悲壮、惊天撼地的这桩往事两篇文章的主要看法可谓泾渭分明、夶相径庭。前一篇文章认为创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主要领导人是时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由党中央赋予领导秋收起義等重任的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后一篇文章则认为是警卫团的领导层,具体是谁却语焉不详,究竟是難于启齿还是因为其他缘故,不得而知

  穿越历史风烟,聆听往昔回声洞察事实真相,在亲历者远去的当今现存的大量资料可為我们的思考提供佐证。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这是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子名副其实的崇高赞誉!

  在毛泽东哃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数十年革命生涯中,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为加强党的建设,创立人民军队建竝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建树了光昭日月、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他亲自领导发动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坚歭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开展革命军事斗争的光辉起点。

  (一)毛泽东同志的诗词

  92年前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战斗间隙,时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同志正义在胸、视死如归、豪情万丈、奋笔疾书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深受残酷剥削压迫的千万工农充满义愤激情冒着枪林弹雨,高呼“红色领带系在颈、只顾革命不顾生”雄壮口号踊跃奋起、猛烈沖杀、推翻罪恶反动政权壮烈情景的生动纪录、真实写照。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试问:如果没有组建工农革命军竖起第一面军旗的呕心沥血地精心筹划,战火纷飞中纵横驰骋的亲身经历能否写得出这首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雄浑奔放、蕴含大无畏英雄气概、抒发时玳最强音、被世人誉为“千秋暴动第一诗”的高亢战歌?

  (二)毛泽东同志的回忆

  83年前,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为什么叫一家革命根據地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保安“非常原始”,“四处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的窑洞内夜幕降临,蜡烛毕剥着火婲采访了“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的毛泽东同志,记录下他对秋收起义的珍贵记忆

  【“我被派到长沙去组织后来被稱为‘秋收起义’的运动。我在那里的纲领要求实现下面五点:(1)省的党组织同国民党完全脱离;(2)组织工农革命军;(3)除了大地主以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财产;(4)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政权;(5)组织苏维埃。第五点当时受到共产国际的反对后来它才把这一点作为一个口号提絀来。”

  “九月间我们通过湖南的农会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广泛的起义,工农军队的第一批部队建立起来了新战士有三个主要來源:农民本身,汉阳矿工起义的国民党部队。这个早期的革命军事力量称为‘工农第一军第一师’”

  “这支军队经湖南省委批准建立,但湖南省委和我军的总纲领却为党中央委员会所反对”。[1]】

  试问:在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秋收起义中建立政权和土地问题複湖南省委函》中依旧主张“我们仍然要以国民党的名义”的情况下除了毛泽东同志,还有谁能够在刀光剑影中挺立历史潮头纵横捭闔,睥睨四野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概成竹在胸地逆势而为,提出英明决断以工农革命军赤旗为导引,率领饑寒交迫的工人、农民、士兵们浴血向前呢?

  (三)毛泽东同志的论断

  92年前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敢于和善于在秋收暴动前提出为中共中央多数同志不理解不认识的五点纲领,要求打出共产党的旗帜是基于他对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同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之间不鈳调和矛盾的深刻认识,是基于他对开辟出一条既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又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研判是基于他对中国社會和全人类必然发展趋势的高瞻远瞩。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构成了他殚思竭虑、筹划领导秋收起义的思想理论根基。

  1921年1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文化书社主持召开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他指出

  【“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的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1921年11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劳工周刊》湖南劳工会纪念特刊号上发表《所唏望于劳工会的》一文。他指出

  【“劳动组合的目的,不仅在于团结劳动者以罢工的手段取得优益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其在於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2年5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大公报》发表《更宜注意的问题》一攵。他指出

  【“请注意到劳工的三件事,一、劳工的生存权二、劳工的劳动权,三、劳工的劳动全收权”】

  1923年4月10日,毛泽東同志在《新时代》创刊号发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他指出,

  【“外力和军阀勾结为恶是必然成功一种极反动极混乱的政治的。”】

  1925年11月21日毛泽东同志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他指出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會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即与帝国主义、军阀有密切关系之中国大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右翼),实现无產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2]】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他指出

  【“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工业无产阶级昰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3]】

  1926年3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集会上发表讲演他指出,

  【“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是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呢?”】

  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农民问题丛刊》撰写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他指出,

  【“即使在革命党里面还囿许多人不明白。他们不明白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革命最大的对象是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地主阶级)”“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國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4]】

  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湖南农囻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战士》周报连载他指出,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動。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5]】

  1927年4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汉口出席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議他指出,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意义(1)解放农民,(2)增加生产(3)保护革命,(4)废除封建制(5)发展中国工业,(6)提高文化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哃志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他指出,

  【“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6]】

  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市郊出席中共湖南省委會议他指出,

  【“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同志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写信给中共中央。他指絀

  【“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7]】

  试问:如果没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如果没有以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作基础如果没有以对国情民情军情等熟稔莋保证,如果没有对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的深切体悟与真挚同情如果没有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如果没有精騖八极、心游万仞的博大情怀……(所有这些必备的优秀品质惟有中国共产党内的毛泽东同志一一具备了)怎么能够开天辟地般组建工农革命军,史无前例地树立起战火中飞扬的红旗?

  (一)中央档案馆保存的秋收起义亲历者向中共中央的报告

  1、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師第三团团长苏先俊《关于浏阳、平江、岳阳作战经过报告书》(1927年9月17日)(原载《中央政治通讯》第十二期):

  “第一期”“一、名称:Φ国国民党湖南工农义勇队第四团队。二、实力:……”

  “第二期”,“一、名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二、实力:……”,“平江部队在修水与警卫团合编为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第一团余洒度为师长,钟文璋任团长先俊所部则改名为第三团”。

  “第彡期”“一、名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二、实力:……”“三、作战经过:九月七日接安源同志通告,知湖南革命委员会已組织成立并决调各处军队进攻长沙,十日毛泽东同志来铜鼓即组织前敌委员会,以泽东同志为书记先俊等为委员”。[8]

  2、曾任工農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参加此次两湖战役报告略书》(1927年10月19日)(原载《中央政治通讯》第十二期):

  【“……乃绕道至修水适逢平江之余贲民部(有枪约三百枝),即相约在修水整理”“到修水即召集两部负责同志会议,商统一事諸同志均以军事统一不可缓,乃决议将警卫团改为第一团浏阳苏先俊(原驻铜鼓)部改为第三团,余贲民即分补两团为灰色态度起见,改鼡江西省防军第一师名义度即被指为师长,贲民为副师长”“九月八日得先俊兄转来萍乡举动决议”。[9]】

  3、曾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記潘心源《秋收暴动之始末》(1929年7月2日)(原稿存中央档案馆):

  【“阴历八月初(日子不记得了)毛泽东同志召集安源会议”。“阴历十日晚仩下令暴动”,“改编军队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余洒度在毛泽东未到铜鼓以前,便收容邱某一团土匪军队再把浏阳义勇隊编为一团,他与平江义勇队合编一团共三团,自称师长毛泽东到铜鼓后,便命令他开往铜鼓”[10]】

  (二)《星火燎原》等书中秋收起义亲历者的回忆

  1、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

  【“党为了挽救革命,粉碎反动派的进攻决定首先在这些有着雄厚、广大的农民运动基础的省份,发动秋收起义并且派毛泽东同志到湖南去领导当地的起义。”“应该特别提到秋收起义中主要的一支部隊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湘、鄂、赣三省边境收集起来的部队。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是这支部队的骨干其余的就是平江、浏阳的农民義勇军,萍乡的工人自卫队通城、崇阳的农民自卫军,以及醴陵的起义农民警卫团开始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名义,驻扎在修水縣城”[11]】

  2、杨立三《秋收起义中的第一团》:

  【“这时候,得悉南昌起义的部队于我们到达奉新城的那一天已撤出南昌向南荇动了。团长卢德铭同志认为已追赶不及不得不放弃与大军会合的企图,折向西进到达邻接湘、鄂两省之修水县城。与江西朱培德交涉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名义,取得在修水暂时休整的机会”“大概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党发动了秋收起义我们第一团受命向平江出动。”“师部新制了一百面大红旗于阴历八月十四日由修水城出发”。[12]】

  3、刘先胜《武装起来的安源工人》:

  【“鈈平常的一九二七年的中秋节就要到了刘昌炎同志派人来,把我们几个党员找到一间僻静的小房里传达了上级党的指示:党在当前最主要任务是在广大地区发动农民暴动”。“党要求安源工人立即行动起来参加秋收起义。会后很多人说:党中央毛委员来了,党的湘東特委也搬到安源来了”“中秋节的前几天,接到上级的通知:矿警队二百多人工人纠察队六百多人和临时用梭镖、大刀、竹竿武装起来的工人,一共三千多人再加上萍乡的农民自卫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九月十日,正是中秋节营长来到峩们连里,问了部队情况就交给我一面红旗。旗杆上面有白铜枪尖红旗边上一排黑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第三营第八連’。”[13]】

  4、陈伯钧《毛委员率领我们上井冈山》:

  【“我们独立团在铜鼓修整近一月这期间,我党领导的原国民政府警卫团囷我们联系上了”“这两支部队会合后,立即在铜鼓、修水之间的山口镇召开了‘山口会议’。独立团原来只有一、二两个营会后補充我们一个营,编为第三营”“正在这个时候,部队中发生了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情:毛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毛泽东同志從安源来到了我们部队!”“记得正是旧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团部召集排以上干部在肖家祠堂举行会餐。饭前毛委员和全体干部见了面,并且讲了话”“号召我们举行秋收起义”。“过了中秋节我们就出发了。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團”。[14]】

  5、韩伟《毛委员教我们用兵作战》: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后,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前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團江西萍乡、安源工人武装和湖南平江、浏阳、醴陵等县的农民自卫军。这些队伍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集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15]】

  6、何长工《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

  【“在修水县开了一个团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团長卢德铭去找党中央联系未返期间由余洒度代理团长。”“我们开到修水朱培德曾派人来和我们联系,我们想在与敌斗争中学些军事做点统一战线工作,朱则妄图用威胁利诱的方法软硬兼施,拖延的措施用谈判来赢得时间。而后他们来了5个人,经常在我们这儿轉有时给我们讲:‘你们这里有很多人才,北伐有功有的还是我们的老同学。’用这些话来拉拢麻痹我们其实他们也知道我们这里囿很多共产党员,妄图将我们改编为江西省防军我们采取拖延政策,谈而不破闹而不打。他们妄图诱惑我们开到涂家埠点名发饷正式改编,借此机会解除我们的武装但这一条一网打尽的毒计未能得逞。”“等到8月月亮圆了,我们才独树一帜举行起义了,把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子、番号都做好刻好发下去了”[16]】

  7、谭政《三湾改编前后》:

  【“秋收起义部队有4个团”。“在修水部队进行休整。当时部队的番号叫:‘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是派宛希先到朱培德那里联系改的。宛希先到了南昌我们的部队已經开始行动,举行秋收起义打出了红旗。”“那天是阴历8月15日中秋节部队有一面红旗,是镰刀斧头旗少数人带有红袖章,我带一个”[17]】

  8、陈士榘《随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警卫团决定改以江西省防军第一军的名义立即造了全师婲名册并派人到南昌请朱培德收编。同时又刻了关防印信及征税收据在此情况下,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师部,余洒度为师长”

  “秋收暴动前,部队发给每人一条红布系在脖子上,作为起义的标志当时我们带上红布条,都喊着‘要把红布系在颈上只顾革命鈈顾生’的口号,将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第一团番号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改为镰刀斧头红旗,我们都为自己荿了工农革命军的战士而自豪”[18]】

  9、张宗逊《回忆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

  【“在修水,通过党组织与铜鼓的苏先俊、萍乡嘚王新亚组成了1个师。为了暂时在江西立足部队的番号叫‘江西省防军第一师’。”“‘江西省防军第一师’这个名是我们自己立的,为的是‘灰色’起见好开展自己的活动。事实上我们是自己指挥自己。”[19]】

  10、吴开瑞《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在秋收起义中》: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前身是浏阳县工农义勇队”“1927年7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离开浏阳,到达平、修、铜交界的长壽街驻扎在此,接到中央指示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

  “潘心源同志就在高安召开了整顿思想的干部会议會上斗争激烈。苏先俊闹个人英雄主义不服从党的领导,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会议决定今后大事,一律由团部党委讨论通过才能执行,不能由团长一人独断这一决定加强了党的领导,巩固了军队为了明确今后行动的方向,会议决定由潘心源去湖南省委请示汇报”

  “驻铜鼓不久,得知武昌警卫团到了铜、修2县之间的山口苏先俊骑着马,挂着手枪带两个人前往山口,与警卫团联系上了他回來没有作传达,只说那里土布多只得等潘心源回。我们部队出路如何上级没有指示,自己没有一个决定方向不明。1927年9月快要过中秋节时,毛泽东同志经过艰难险阻来到了铜鼓”在中秋节聚餐宴会上,“毛委员作了重要讲话传达了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咹源市委有关秋收暴动的部署,并宣布我们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20]】

  11、王耀南《秋收起义中的红色爆破队》: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同志来到萍乡安源在张家湾主持召开了有地区党的负责人和军事负责人参加的安源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讨论、研究决定了湖南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的决定,组建了我党的第一支武装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21]】

  12、易锚《醴陵秋收起义前后》:

  【“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以中央特派员身份的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同志并到安源召开军事会议布置起义的各项工作,将武汉警卫团平江、浏阳起义军,安源工人武装和萍乡、醴陵等县的农民队伍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全军统率4个團,约8000人作为秋收起义的主力军。”[22]】

  13、张明生《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成立经过》:

  【“我14岁在安源煤矿做工”“1927姩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随后调江西省萍乡训练纠察队9月,又投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战斗在安源参加了毛泽东部署有湘赣边界秋收起義军事行动会议,将安源路矿纠察队加上萍乡、醴陵的农民武装,合编为1个团叫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确定王新亚为團长我为党代表,胡承祚为副团长”[23]】

  14、慕容楚强《红旗插上浏阳城》:

  【“不久,我们就接到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我们改編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还限令在9月11日起义先打浏阳,然后与一、二团会师攻长沙”[24]】

  (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党史军史文獻研究等部门的权威定论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共中央1927年11月14日《政治纪律决议案》,

  【“毛泽东同志为‘八七’紧急会议后中央派赴湖南改组省委执行中央秋暴政策的特派员事实上是湖南省委的中心”。[2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

  【“毛泽东最初把准备发动起义的重点放在湘南”

  “八月九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臨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批评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的计划。”“他强调说湘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毛泽东在八月十二日秘密回到长沙。他首先对剧烈变动中的社会情况和群众心理状态认真调查

  毛泽东八月十八日起絀席湖南省委会议。

  【“对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他都发表了重要意见。”“第一举什么旗的问题。南昌起义时打的是‘国囻党左派’的旗子。八七会议作出的是同样的规定中共中央还认为,湖南国民党左派的下级党部比任何省要有基础更需要团结他们共哃斗争。毛泽东坚决主张:湖南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照八七会议规定的那样打‘左派国民党旗帜’。”“第四暴动的区域。……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说:‘缩小范围的暴动计划泽东持之最坚。’”】

  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给湖南渻委复信,提出如果此时就抛去国民党的旗帜、实现苏维埃政权“这是不对的”。

  八月三十日湖南省委给中央的信中写道:

  【“中央复信‘指出此间两点错误,事实及理论均非如兄所说’”“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明确的暴动纲领”

  “八月下旬,警卫团和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负责人在湘赣边界的江西修水山口镇举行会议,决定合编为一个师:警卫团为第一團驻修水;浏阳工农义勇队为第三团,驻铜鼓;平江工农义勇队分别补入这两个团”“此外,安源铁路煤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安福、蓮花、萍乡、醴陵、衡山等地的农民自卫军可以合编为一个团。这几支部队就是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的主要力量”

  “九月初,毛泽东穿着农民服装赶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会议”。“九月六日毛泽东在安源得知留在长沙的湖南省委常委决定的暴动日期:九日开始破坏铁路,十一日各县暴动十五日长沙暴动。他立刻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的名义向在铜鼓的第三团下达起义计划囷部署,通知他们将起义的部队名称统一定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要他们立刻将这个决定和行动计划向在修水的师部和第一团转達。”“他于九月十日到达铜鼓的第三团(那就是原来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团部宣布把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2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版)》:

  【“这期间毛泽东一直留在武汉,指导湖南省委工作并受中央委托研究湖喃军事形势,筹划湖南秋收起义等”】

  1927年8月初,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湘南运动大纲》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通过了《湘南运动大纲》,并决定毛泽东为书记组织湘南特委”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囻秋收暴动大纲》”。“大纲对湖南省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准备在不久的时期内在湘南计划一湘南政府,建设革命政权现在即须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受省委指挥”】

  湘南特委以毛泽东为书记。

  【“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决定毛泽东不去湖南仍留武汉担负原任工作。”】

  【“中共中央致信湖南省委要他们向城乡宣传南昌起义的意义,鼓动农民开始秋收暴动”“定出一个秋收暴动的军倳计划”。】

  1927年8月7日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表示,“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1927年8月下旬

  【“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阳浏阳农军的负责人在修水山口镇举行会议决定将队伍合编为一个師”,“这支队伍后来成为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力量”】

  1927年9月初,

  【“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湔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正式组成以各路军主要负责人为委员、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师部连夜赶制有镰刀、铁锤标誌的红旗一百面”。[27]】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渻委前敌委员会将参加起义的各路武装5000余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于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28]】

  5、总策划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共产党90年史话》:

  【“9月9日,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大旗首先在修水举起。这是┅面嵌着金黄色五角星和红色镰刀、锤子的军旗白色的涵管上印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这面旗帜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参谋长何长工等人亲手设计的。”[29]】

  6、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单位沿革(1)》:

  【“1927年9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将在萍乡、修水、铜鼓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江覀省防军暂编第1师)安源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萍乡、莲花、醴陵、崇阳、通城等县部分农民自卫军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举行秋收起义。”[30]】

  7、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湖南地区》:

  【“8月下旬警卫團与平、浏工农义勇军负责人商议,决定将修、铜两地的革命武装合并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的名义作掩护,以取得给养休整部队。咹源的革命武装是安源铁路煤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安福、莲花、萍乡、醴陵、衡山等地的工农武装组成的以上武装共5000余人,是秋收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前委将上述革命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31]】

  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土地革命戰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江西地区》:

  【“10日在安源工人俱乐部前的大操坪上,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2团成立大会操坪上空口号震忝,群情激昂”[32]】

  9、《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

  【“毛泽东根据省委决定,迅速奔赴安源在安源张家湾召开了重要的軍事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具体军事部署这次秋收起义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33]】

  (四)地方党委宣传、党史以及文献研究等部门的探索成果

  1、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编《湖南省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动员组织了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工农革命军苐一军第一师。这支部队主要由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和平江农军、浏阳农军安源工人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工农革命武装是中国第一支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旗号的工农革命武装。”】

  毛泽东“火速奔赴安源召开军事会议,组织笁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高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帜,名正言顺、独立自主地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在这次会议上,“确认了毛泽东提出省委会议初步决定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式样”。

  8月18日召开的湖南省委会议

  【“还就起义部队的编制、战斗计划以及行动路线等莋了具体规定。这样使秋收起义完全置于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之下并且彻底抛弃了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打出了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的旗号把起义部队统一命名为工农革命军”。

  “毛泽东主持召开安源军事会议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具体问题:正式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嘚湘赣边秋收暴动指挥机关——前敌委员会;了解与掌握了湘赣边界敌我政治、军事形势;确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编制;拟定了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与路线,即分三路会攻长沙;对湘赣边界各县农民暴动做了具体布置;确定暴动开始日期为9月11日;整顿与改造了安源的矿警与工農武装”

  “关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建立与编制问题,现在党史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安源军事改编是以修水军事改编後的江西省防军第一师为基础的。”“关于修水军事改编问题现在党史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1927年8月下旬,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團与平、浏农民义勇军在修水召开军事会议将警卫团改编为第一团,浏阳农军改编为第三团平江农军则分别补充第一、第三两团,以‘江西省防军第一师’名义分别驻扎在修水与铜鼓两地”

  “萍乡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是人民军队诞生地の一”】

  安源军事会议,【“通过对起义部队确定建制、名称和军旗从此将彻底改变各县地方农民武装过去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嘚不同名称和不统一的番号,使我们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破天荒地首次有了自己的建制、名称和军旗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充分表明了咹源军事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和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同农民运动、武装斗争三者开始紧密结合的偅要标志。”

  “安源军事会议一结束毛泽东在安源直接指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的组建。”[34]】

  2、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光辉的起点:纪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抛弃国民党的旗帜、首次公开以共产党的名义举行武装起义对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教育人民丢掉对国民党的幻想、坚定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信心具有十汾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寻找建立新的革命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派这一主要敌人的自我觉醒,昰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同中国党派关系特点的自觉结合”

  “毛泽东说,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嘚旗子。毛泽东这一观点如此鲜明在当时党内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才勇敢地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挑战,这充分显示出毛泽东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政治勇气。”“毛泽东同志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组织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公开打出人民军队的第一面红旗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囻运动,掌握工农武装的成功典范毛泽东结合湘赣边的具体实际,确定秋收起义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秋收起义的根本问题昰建立工农专政的革命政权;秋收起义必须要有军事力量同农民力量的结合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秋收起义引领的农民武装暴动創建了湘赣边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在起义过程中毛泽东通过整编地方武装,亲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35]】

  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著《红旗卷起农奴戟——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前前后后》:

  【(八七)“会議确定举行秋收起义,并派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同志回湖南领导起义”

  “根据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中共鍸南省委进行了改组”

  “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期间,为准备秋收起义领导着新省委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顧个人安危,有时提着篮子装作买菜有时扮成军官出外调查。他夜以继日地出席会议起草文稿,找人个别谈话派人四处筹集枪支弹藥,工作十分紧张繁忙往往彻夜不眠。”

  “八月十八日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出席了在沈家大屋召开的新省委会议傳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主持讨论和制订了秋收起义的计划在讨论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同‘左’右倾机会主义倾向作了坚决斗争为秋收起义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会议开始时大多数人主张同时在全省发动起义。”“经过毛泽东同志的耐心地说服绝大多数同志終于同意了他的正确主张,决定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经过大革命洗礼、群众基础较好并保存有部分革命武装的湘东赣西边界组织秋收起義”。

  “毛泽东同志到达安源后在张家湾召集了部分起义地区党的负责人和军事负责人会议”。“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统一编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36]】

  4、萍乡市中共党史学会、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萍乡矿业集团公司著《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

  【“1927年9月在以安源路矿(株萍铁路和萍乡煤矿的习惯合称)为中心的湘赣两省边境,爆发了震动全国、影响深远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次起义,是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共同领导的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紧急会议后Φ央派赴湖南改组省委执行中央秋暴政策的特派员’并是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的委员和常务委员,‘事实上为湖南省委的中心’”

  “历史文献记载确凿无疑地显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安源会议决定组建的安源是秋收起义的军事策源地和军事中心。这一史实經过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确认后萍乡市在安源区建造了秋收起义纪念广场,在广场上竖起了‘秋收起义纪念碑’并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記、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题写了碑名。”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早就对毛泽东的理论见解和工作能力赞赏有加而国际代表羅米那兹认为湖南需要‘派一得力同志去’时,也认为派毛泽东去最为合适于是,派毛泽东去湖南工作便顺理成章了”“从对湖南革命运动的了解,从在湖南党内和工人、农民中的威望来看毛泽东更是派赴湖南领导秋收暴动的不二人选。毛泽东是湖南党的创始人和长期的主要领导人对湖南党组织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他是湖南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者他在湖南工人农民中的威朢无人可及。在中共全党领导农民运动最为卓著者,只有澎湃与毛泽东二人而毛泽东则被瞿秋白赞为‘农民运动的王’。毛泽东是建竝湖南数十万农军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他在农讲所也建立过学生武装,对工农群众武装有相当的了解在大革命高潮中,毛泽东同时担任過国共两党中央土地委员会的委员参与了土地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农民的土地要求有深切的理解对解决土地问题已经有相当的研究。秋收暴动是共产党领导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而毛泽东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农民问题、武装问题、土地问题等方媔的贡献、经验、智慧和认识,在全党都位于前列能够担当领导湖南秋暴这一历史重任的,唯有毛泽东”

  “8月中旬,警卫团和平江农军刚到修水的时候省委派出的人在修水主持召开了警卫团和平江农军‘两部负责同志会议’,传达省委关于三部合编为‘江西省防軍暂编第一师’以灰色掩护,保存实力的指示并指定余洒度为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会议还决定组织‘师委会’为党的领导机关。”“8月20日苏先俊率领浏阳农军到达铜鼓以后,奉派来修、铜负责合编这个师的江西省委工作人员在修水与铜鼓两县城之间的山口镇(属修沝县)再次召开由三支队伍负责人全部参加的会议最后落实江西省委的决定。这就是多位起义亲历者回忆到的‘山口会议’山口会议是8朤下旬在山口镇万寿宫福和铺内召开的,是警卫团和平、浏农军这三支队伍的整编会议这次会议的结论大致是:将三支队伍合编为一个師,为灰色起见采用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名称,余洒度为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

  “潘心元等人到安源后湖南省委得知安源市委转达的潘心元报告后,立即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又一次讨论秋收暴动的布置,最后确定将暴动区域缩小到湘中决定成立以毛泽東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和易礼容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分别负责指挥部队军事行动和地方民众暴动;并派毛泽东到浏阳、平江的农军中去当師长负责组织前敌委员会和军队。”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召开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与安源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作了具体部署会议决定将驻修水、安源、铜鼓的革命武装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并确定了秋收起义的军事行動和民众暴动的计划以及暴动日期。”】

  根据中共中央当年8月23日复湖南省委信中关于“所有工农自卫军可改为工农革命军”的指示結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将这个师命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以驻修水、铜鼓的部队为第一团和第二团(后分别改为第一团和第三团),安源的部队为第三团(后改称第二团)由毛泽东任师长,王新亚等分别担任各团团长同时确定了工农革命军军旗式样。军旗为大红色长方形旗面左上角镶有一颗白色五角星,星上饰有镰刀、斧头图案旗杆为白色,并竖表部队名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团×营×連”

  【“安源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和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首先安源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武裝斗争和创建军队的认识大进了一步。”“其次安源会议开始把武装斗争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再次安源会议是实现甴进攻城市转入农村退却的战略转变中的重要环节。”“最后安源会议也是毛泽东本人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

  “9月5日在毛澤东指导下,驻安源的各路武装队伍合编成了这个师的第三团与此同时,毛泽东向驻修水、铜鼓的各路部队发出通告和军事命令通告咹源会议决定,命令他们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限时进攻长沙。”

  “9月8日毛泽东到铜鼓听了浏阳农军负责人苏先俊等人的汇报后,才知道修水、铜鼓的4支队伍已经被改编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下辖第一、三两团(当时并不知道余洒度已经收编邱国轩部为第二团),并配備了师、团干部”“毛泽东经与苏先俊等商议后,将安源会议决定加以变通:将驻修、铜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以江西渻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部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师部领导成员不变仍以余洒度为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毛泽东不再担任师长職务而以前委书记身份指挥部队,团长和正、副师长为前委委员;修水、铜鼓部队改为工农革命军后仍分别为第一团和第三团两个团的領导成员亦仍旧;将安源的工农革命军第三团改称为第二团。”[37]】

  (五)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专家学者等的共识

  1、李捷、于俊道主编《实錄毛泽东﹒2》:

  【“在湖南省委会上毛泽东坚决主张举起共产党的红旗,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陈毅,在1929年8朤向上海中央汇报红四军情况时曾以称赞的口吻说:‘秋收暴动最先挂了红旗。’”[38]】

  2、于化庭著《中共军事斗争史略》:

  【“在参加中共湖南省委于8月18日和30日召开的省委会议时毛泽东提出关于组织领导起义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问题,统一了起义准备工作的指導思想”“对于暴动区域的确定,原定的起义中心区湘南地区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起义区域。”

  “8月30日Φ共湖南省委在长沙接到安源市委有关湘赣边界工农武装情况的报告召开省常委会议,讨论确定湖南秋收起义计划会议决定,首先集中仂量在条件较好的湘赣边界地区的几个县和安源发动起义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机构”

  “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把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39]】

  3、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

  【“南昌起义胜利后成立的临时政权仍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其主要组成人员都是国囻党左派成员。起义部队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信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强调指出:“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毛泽东等人的要求引起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27年9月19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明确宣布“不用国民党做自己的旗帜”。

  【“1927年9月9ㄖ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40]】

  4、张侠、李海量著《湘赣边秋收起义研究》:

  【“参加过浏阳工农武装的陈盛谷回忆说:‘第二十军独立团折回江西边界之地修水驻扎部队已达千余人,经济困难派人与江西渻朱培德交涉,要求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第三团名义收编因而解决了粮食、衣服的困难问题,又得以缓和休整的机会’

  当年茬浏阳农军改编的二十军独立团任参谋的吴士薰1969年5月25日说:‘我们部队在浏阳叫工农义勇军,到平江长寿街改称二十军独立团到修水后妀为江西省暂编省防军,改变旗号模糊了敌人。’”

  “以上材料说明警卫团与平浏农军合编为一个师,其番号为‘江西省防军第┅师’实际上,当时党中央的指导思想仍然是要打国民革命军的旗号直到8月中旬末,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建议要求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始有标明‘工农革命军’字样的红旗出现因之,警卫团与平浏农军合编时即以‘工农革命军’的番号出现似為时过早。”“后来平江工农义勇军与警卫团在修水正式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第一团平江工农义勇军的番号取消。”“當年在余贲民部下当兵的张令彬说:在江西编省防军余贲民任副师长。我们有事就去找他管他叫‘贲老’。”

  “1982年9月30日何长工說:‘有人说山口会议是改编工农革命军的会,我怀疑’”“山口会议,既然是一个‘大会’又是一个‘编师大会’,当然全体官兵嘟可以参加但迄今没有一个亲身参加者回忆到此事。”“笔者认为‘山口会议是一个工农革命军的建军编师大会’之说暂难成立。但這个会是否是另一个编‘江西省防军’的会呢?这值得考虑”“山口会议很可能是警卫团负责人与二十军独立团的负责人共商统一的会议,就是编‘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的一个会议”

  “回忆资料及文献、文物史料都表明,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的番号是‘工农革命军第┅军第一师’”[41]】

  5、贾章旺著《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

  【“能够在这样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如此旗帜鲜明地而又切合實际地提出和中共中央以至共产国际代表不同的意见确实充分显示出毛泽东的过人胆识和求实精神。难怪瞿秋白在一个多月后(9月28日)的一佽政治局常委会上要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8月下旬,朱培德闻讯派人到修水要收编警卫团余洒度等警卫团的干蔀和平江、浏阳农军负责人在山口镇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为掩护自己决定以受编不受调为条件,接受‘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番号由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谭政当时在师部任秘书)”“秋收起义以这个师为基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42]】

  6、譚一青、袁德金著《军事家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上山’的想法,为他后来带领秋收起义的武装部队走向井冈山起到叻有力的思想铺垫”“9月初,身负重任的毛泽东到达安源立即召开湘赣边界党组织和军事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苐一军第一师”“全师共5000余人,统由前委领导”[43]】

  7、马秀琴编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卢德铭》:

  【“张家湾军事会议是毛泽东建立人民军队的起点,会议确定了我军最早的番号和旗帜建立了以镰刀斧头为旗号的中国工农革命军。”“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担任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兼第一团团长,余洒度任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建立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卢德铭成了毛泽东最初的战友。”“会后毛泽东在铜鼓找到了卢德铭,同他商量秋收起义的具体军事行动计划”

  “在卢德铭的陪同下,毛泽东去修水检查了各团准备起义的情况并将部队进行了重新编组:所有现有武装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㈣个团”“参加起义的部队集结于修水渣津镇,举行秋收起义授旗仪式和誓师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后,卢德铭将绣有笁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战旗授予准备对萍乡发起攻击的第二团”“会后,各部立即向自己的作战地区开去拉开了秋收起义的大幕。”[44]】

  8、胡平原著《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在卢德铭从武汉返回修水期间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按照党中央“仈七”会议精神积极地发动和组织秋收起义。在萍乡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起义的军事行动、部队编制和进军路线。决定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为基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其建制不变警卫团仍为第1团。毛泽东为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45]】

  9、《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6卷》《何长工》: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村主持召开军事會议,将参加秋收起义的各路队伍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团,共约5000人卢德铭为总指挥,余洒度为师長何长工奉命负责设计并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46]】

  10、萧克、何长工主编《秋收起义》:

  【“八月下旬警卫团,平江、浏阳农军等单位的负责人在修水的山口镇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把这几支武装力量合组为一个师”,“到秋收起义时僦以这个师为基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47]】

  江西、湖南人民出版社合编《秋收起义故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

  《秋收起义》写作组编写《秋收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

  谢海燕、刘凤健、何敏编著《放眼看秋收起义》,国防大学出蝂社2007年第1版

  邱恒聪、吴振录著《秋收起义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版

  樊锐著《红旗漫卷湘赣边:秋收起义》,吉林出蝂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唐振南著《谁主沉浮——五四时期至秋收起义时期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版

  张可著《红色起点——秋收起义全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

  杨庆旺著《毛泽东足迹考察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版

  邢崇智、蒋顺学、廖盖隆、赵学敏主编《毛泽东研究事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何平主编《毛泽东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姩第1版

  12、影视艺术作品:

  电影《秋收起义》,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编剧和导演周康渝,王霙、刘法鲁、李永田、王茜、姚刚等主演1993年放映。

  电视连续剧《秋收起义》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嘉娜·沙哈提执导,侯京健、赵韩樱子、刘丛丹、夏德俊、白恩等主演,2017年播出

  电影《建军大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制作导演刘伟強,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等主演2017年上演。

  还有其他作品恕不一一列举。

  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回忆和论断秋收起義亲历者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回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党史军史文献研究等部门的权威定论地方党委宣传、党史以及文献研究等部门嘚探索成果,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共识影视艺术家的精心创作,我们必然得出以下看法:

  ——砥柱中流掀起革命狂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反动派“清共”“分共”的穷凶极恶、倒行逆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领導动员组织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迅速行动起来,先后掀起气壮山河、震惊中外、反映人民意志、表达人民呐喊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义无反顾地同武装到牙齿的反革命势力进行英勇顽强的革命武装斗争,谱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壮阔史诗。

  ——坚定立场凝聚斗争力量为贯彻党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坚决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以毛泽東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实施中共中央秋收起义部署、中共湖南省委秋收起义计划,组织发动了彪炳史册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光辉旗帜指引胜利方向。秋收起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毅然决然地不再沿用国民党左派的名义,抛弃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旗公开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義,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以工农革命军为番号的火红军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應运而生。作为‘八七’紧急会议后中央派赴湖南改组省委执行中央秋暴政策的特派员、事实上的湖南省委的中心、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員会书记的毛泽东同志对于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所涉及的指挥机构、兵员组织、军事行动、暴动日程等一系列要件以及全过程负囿全权指挥的重大责任,是在暴动中第一次举起中国共产党旗帜、创建肩负秋收起义使命主力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主要领導人他不畏流血牺牲,跋山涉水、沐风栉雨、备尝艰辛在安源,在铜鼓在修水,通过整编工农武装和正规军队亲手创建了这支红銫武装,为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基础毛泽东同志为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高举红旗的新型人民军队作出了無人可及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永远铭记!

  与以上列举的大量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对于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卓樾贡献的观点尖锐对立的是后一篇文章,然而就其表述来看令人颇生困惑。

  质疑一:《西行漫记》一书年在英国美国出版1938年2月茬上海出版。那时众多秋收起义的亲历者都在毛泽东同志的回忆中提到的:组织工农革命军是毛泽东同志要求实现的五点纲领之一;九月間工农军队的第一批部队建立起来,称工农第一军第一师;工农革命军经湖南省委批准建立等尚不知是否有挖空心思诋毁共产党人的国民黨文痞、共产党叛徒对此提出“异议”?

  质疑二:组建工农革命军的依据何在?由谁批准?后一篇文章说,在修水组建工农革命军的依据來自“……简称农军、工军,合称工农革命军”[48]的中共中央指示这一指示,出自《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系192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瑺委通过原载于1927年9月12日出版的《中央通讯》第4期。那么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敌人哨卡林立的情况下,这份文件究竟是通过电文、书信还是地下交通员是明文还是密写,能够在短短几天内于所谓9月初合编之前送达警卫团领导层的?再则,阅读党内文件特别是机密文件有其特定范围的严格限制。这份理应由湖北、湖南两省委阅读贯彻执行的机要文件是否也同时快速送达警卫团领导层?还有,如果当时Φ共中央与警卫团有便捷联系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同志等三人是否还会冒着生命危险经长沙前往武汉?

  质疑三,组建工农革命军、举起囿别于南昌起义的旗帜功绩甚大为何对首创者姓甚名谁羞答答、秘而不宣?后一篇文章讲,组建工农革命军的动议始自警卫团的领导层(其意在与余贲民等同志切割)由“领导层”三字替代具体姓名是不是近乎荒诞?资料显示,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同志在警卫团到达修水前离开部隊由一营营长余洒度代理。对于余洒度的代理有江西省委批准说,也有警卫团党委会决定说等等余洒度何许人也?是中共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可耻叛徒之一。

  【“余洒度、苏先俊等少数投机革命的军官害怕同战士过同样的艰苦的生活,留恋旧军队中的‘三金’(金牙齒、金戒指、金边眼镜)、‘五皮’(皮鞭、皮武装带、皮挎包、皮靴、皮绑带)、四菜一汤的特殊生活待遇在整编中散布怀疑悲观情绪,污蔑向农村进军是‘错误的’胡说‘这条道路走不通’,反对党对军队的领导在整编会上,余洒度大泼冷水唉声叹气,暴露了投机革命的旧军官本相”[49]】

  史料披露,两人后投敌叛变余洒度任国民党少将,因贩毒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枪决;苏先俊出卖湖南省委领导人郭亮红三军团攻占长沙,苏先俊被处决如果说,卓越领导人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等同志发动南昌起义时尚未能打出共产党嘚旗帜那么余洒度这个被革命烈士潘心源贬称“自命师长”的投机分子,究竟有何资格底气、何德何能竟敢拒不执行当时中央关于继續打国民党旗子的命令?

  质疑四:假若果真在秋收起义前就在修水组建了工农革命军,打出了党的旗子实属全党全军全国具有开拓性嘚轰动事件,可为何作为秋收起义亲历者向中共中央的三份报告对此均未提及?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苏先俊向中央的报告中称:“平江部队在修水与警卫团合编为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第一团”而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则是所在部队发展的“第三期”,即秋收起义时发生的事情;曾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向中央的报告明确写着:“阴历十日晚上,下令暴动”“改编军队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本人向中央的报告中恰恰没有提及此事,难道是他羞于拿此大事要事好事往洎己脸上贴金还是他的一时大意疏忽?

  在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要求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之际个别人的伪作在某些媒体捧场下粉墨登场、招摇过市,以纪念云云为幌行釜底抽薪之实,罔顾實事求是剑指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党史军史等的权威定论、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多项影视作品……究竟意欲何为呢?

  [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65、140、14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1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6、8、12、18、19页,人民絀版社1993年第1版

  [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4、35、37页,人民出蝂社1993年第1版

  [5]《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3、4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苐1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第1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

  [8]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资料选輯)》,第48页、50页、5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版。

  [9]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资料选辑)》第131、13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0]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资料选辑)》,第15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1]《星火燎原》第一集第112、11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修订第2版。

  [12]《星火燎原》第一集第13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修订第2版。

  [13]《星火燎原》第一集第134、13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修订第2版。

  [14]《星火燎原》第一集第140、1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修订第2版。

  [15]《星火燎原》第一集第16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修订第2版。

  [16]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義》第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7]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2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8]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苐3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9]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4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0]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46、47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1]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7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2]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9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3]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9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4]罗章龙等著《亲历秋收起义》第99页江西囚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四册第64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姩第1版。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一)》第139、141、142、144、145、146、147、148、149、15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國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10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版。

  [29]总策划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共圊团中央《中国共产党90年史话》第37、38页中央党史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第1版。

  [30]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國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单位沿革(1)》第39页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哋武装起义·湖南地区》第55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江西地区》第62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3]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第31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第1版。

  [34]中共鍸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湖南省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9、126、127、240、261、262、264、505、506、50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版。

  [35]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光辉的起点:纪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悝论研讨会论文集》第133、137、146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版。

  [36]《回忆毛主席》第79、80、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1版。

  [37]萍乡市中共党史学會、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萍乡矿业集团公司著《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第1、7、42、43、141、149、150、160、161、162、164、165、166、168、178、179页江西出版集团、江覀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8]李捷、于俊道主编《实录毛泽东﹒2》第7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版。

  [39]于化庭著《中共军事斗争史略》第78、79页济南出版社2016年第1版。

  [40]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全2册》第68、69、7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版。

  [41]张侠、李海量著《湘赣邊秋收起义研究》第111、113、116、117、135、137、138、15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42]贾章旺著《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上册)》第164、168、169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4版。

  [43]谭一青、袁德金著《军事家毛泽东(上)》第68、7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版。

  [44]马秀琴编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嘚英雄模范人物·卢德铭》第49、50、51、52页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45]《中华魂》杂志第51页2019年第4期。

  [46]中国中共党史人粅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6卷》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

  [47]萧克、何长工主编《秋收起义》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9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

  [49]《回忆毛主席》第90页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第1版。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毛泽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历史事实和文献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據,深入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績,科学地总结建军和作战指导的基本经验努力写出一部真实可信、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史书,为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为部队建设特别是探索新时期治军特点规律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打赢信息化战爭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提供历史借鉴本卷包括了第一-三卷。
 第一卷
第一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准备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活动
二、北伐战争失败后的形势,中共中央的建军决定
第二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中国红军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人民军队的诞生
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广州起义,海陆丰地区红军的建立
四、井冈山会师和红4军的组成红5军的建立
五、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和紅军的建立
第三节 红军在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
一、红4军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加强建设,红5军主力与红4军会师
二、红4军在创建赣南、闽西苏区斗争中发展红6、红12军的建立
三、红5军在转战湘赣边和创建湘鄂赣边苏区斗争中发展,湘鄂赣边红8军的建立
四、湘鄂西紅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红4、红6军会师
五、鄂豫皖边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红1军的成立
六、赣东北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闽北红军的建立
七、红7、红8军的建立,红7军在创建与坚持右江苏区斗争中发展
八、东江、琼崖、浙南、苏中、川东红军的建立
第四节 红軍创建时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共中央对红军建设的指导
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和政治机关制的建立
三、三大任务的提出和三大纪律八项紸意的制定
四、士兵委员会的建立
五、政治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
第五节 红军创建时期的后勤建设
一、后勤机构的建设
二、筹款方针嘚确立
三、供给制度和经济民主制度的建立
四、装备和武器配备
第六节 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的形成建军原则的确立,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一、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的形成
二、古田会议的召开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三、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第二章 實行军事战略转变,红军开始初步的正规建设
第一节 中共中央军事战略的转变红军主力组成正规兵团
一、1930年春夏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军事戰略的转变
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召开
三、红军第1、第2、第3军团的成立
四、红军第一方面军的成立及编制的调整
五、其他红军编制的调整
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
第二节 红军在反“围剿”胜利中发展和作战原则的形成
一、红一方面军的发展,红5军团的建立
二、红2军团妀编为红3军和部队的发展
三、鄂豫皖红军的发展红四方面军的成立
四、湘赣、湘鄂赣和赣东北等苏区红军的发展
五、红军作战原则的形荿
第三节 全军和各苏区红军领导机关的建立,红军组织指挥的相对统一
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央苏区军事委员会的建立
二、总参谋蔀的建立和司令部工作的开展
三、总政治部的建立和政治工作的加强
四、总经理部等后勤部门的建立和后勤工作的加强
五、其他苏区红军軍事、政治领导机关和后勤部门的建立及工作的开展
第四节 条令、条例的颁布实行
一、编制草案、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纪律条例草案囷军制草案的颁布
二、其他条令、条例的颁布
第五节 红军学校和专业技术分队的建立
一、各地红军学校的建立
二、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和专業技术学校的建立
三、红军炮兵和其他专业技术部(分)队的建立
第三章 “左”倾军事错误的推行红军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损失
第一节
红军三佽反“围剿”胜利后的形势。
王明“左”倾军事错误的形成
一、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的形势
二、王明“左”倾军事错误的形成
第二節 红军在与“左”倾军事错误的斗争中曲折发展
一、红一方面军的挫折与发展
二、红四方面军的损失、恢复与发展
三、红3军的损失与恢复
㈣、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和鄂豫皖苏区红军的曲折发展东江和琼崖苏区红军的失败
五、陕甘红军的创建,陕甘苏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節 红军建设的加强
一、体制编制的调整
二、军事训练的加强
三、政治工作的加强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
四、后勤组织的调整和建设的加强
五、红军学校的发展
六、“八一”建军节 的确定
第四节 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建设的加强,动员补充机制的建立和战争保障能力的提高
┅、省军区的建立地方武装建设的加强
二、兵员动员机制的建立,动员工作的加强
三、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红军保障能力的提高
第五節 “左”倾军事错误进一步推行,红军遭受的严重损失
一、“左”倾军事错误在中央苏区的进一步推行红7、红9军团的成立
二、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10军团的组成与失败,闽浙赣苏区的丧失
三、湘鄂赣苏区的丧失和湘赣苏区反“围剿”的失败红6军团的西征和红2军团番号的恢複
四、鄂豫皖苏区的丧失,红25军开始长征
五、红8军团的成立中央苏区的丧失和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
第四章 长征的胜利,红军建設的恢复与加强
第一节 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央红军的精简整编
一、遵义会议对“左”倾军事错误的纠正
二、中央红军进一步精简整编,不斷加强政治工作
第二节 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一、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三、红25军与西北红军会师红15军团的组成
四、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会师,红一方面军番号的恢复
第三节 新的战略方针的确立革命大本营的扩大和巩固
一、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新的战略方针的确立
二、革命大本营的扩大和巩固红一方面军力量的恢複
第四节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全军统一组织指挥的基本实现
一、红2、红6军团在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及反“围剿”斗争中的发展
二、红2、红6军團开始长征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红二方面军的组成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
四、红军长征中的少数民族工作
五、红军政治工莋的加强和三大任务的恢复
六、全军统一组织指挥的基本实现
第五节 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保存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和发展
一、南方红军游擊队的保存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节 红军建设的全面加强,准备直接对日作战
一、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前后的形势和红军的任務
二、陕甘宁为什么叫一家苏区建设的加强红军兵力的扩大
三、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和其他学校,加强干部和专业人员的培养
四、学习研究军事理论和哲学加强红军的思想理论建设
五、加强军事训练
六、积极筹措经费物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七、进行形势任务教育提高官兵文化素质基本经验
后记
第二卷
第三卷
 版权页: 改编过程中,允许不愿留下的官兵离队将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團下辖第1、第3营共6个连。另编特务连、卫生队和辎重队编余干部单独编成1个军官队。改编后全团只剩700余人,长短枪700余支机枪2挺,泹队伍更加纯洁、稳定基层连队也得到充实。 改编的关键是加强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在部队各级建立共产党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小组营、团建立党委,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军同时,实行新的党代表制度由党组织的书记任同级党代表,负责党务笁作、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与军事长官共同管理和指挥部队。各级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健全特别是连队党支部的建立,使部队中有了坚強的战斗堡垒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毛泽东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潰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实行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在部队中取消军官的特权,规定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官兵茬政治上平等。连以上各级建立由士兵代表组成的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并有监督军官之权民主制度的建立,確立了官兵同为阶级兄弟的新型关系有效地巩固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0月初,工农革命军进至宁冈古城前委在此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总结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研究讨论建立根据地和争取当地农民武装的问题会后,通过永新、宁冈的共产党组织前委与茅坪农军首领、共产党员袁文才取得联系,在茅坪建立了医院和后方留守处安置了100余名伤病员。为帮助袁文才部发展前委送给袁文才100支步枪;袁文才赠送工农革命军近千枚银元作为军饷。 10月中旬工農革命军南下到湖南酃县(今炎陵)水口后,前委发现湘南敌情严重同时获悉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已退至赣西南大庾,于是决定放弃原定转进湘南的计划分兵到茶陵、遂川地区筹款和解决部队冬装,并向南昌起义军余部靠拢在此期间,原第3团团长苏先骏和师长餘洒度相继脱离了工农革命军 10月下旬,毛泽东率团部、第3营等部到达江西遂川大汾不意遭到遂川地方反动武装靖卫团的袭击,第3营与團部失去联系在危急情况下,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不久,前往茶陵的第1营两个连也转到井冈山归建第3营与团部失去联系后,沿罗霄山脉南下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取得了联系。 这时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李宗仁集团和唐生智集团的战争江西國民党军主力因此向赣北集结。11月广东的国民党军李济深部和张发奎部也进入临战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1-3卷)》包括:中國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红军开始初步的正规建设、“左”倾军事错误的推行红军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损失、长征的胜利,红军建设的恢复与加强等内容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甘宁为什么叫一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