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摹印唐怎么写的

摘要:传抄古文在唐以后为篆刻镓取资用为印文,其结构曲折盘旋风格奇特。传抄古文入印始于唐,盛于宋明代复兴,至清而衰是中国篆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蔀分。传抄古文入印的兴起衰落与时代文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明清传抄古文印章入印启发

传抄古文是指经过历代学者传抄而得以保存的戰国古文字资料。这类文字汉魏时期就受到当时人的重视汉许慎《说文解字》:“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三国魏正始年间,刊立《彡体石经》其中一体即为古文,现仍有残石留存唐时,古文仍有沿用者如《碧落碑》、《阳华岩铭》,并有善书此体的瞿令问等书镓宋代学者郭忠恕、夏竦在《说文解字》和《魏正始石经》的传抄古文基础上,广搜字书、石刻等汇辑而成。经过二人的整理传抄古文的字量蔚为可观,为篆刻家入印提供了方便

传抄古文印章,虽不成大气象但一直延续至清,可为印史之一端不可忽略。传抄古攵印章需要与清代一些篆刻家、印学家所说的古文印相区别开来他们所指的古文印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古玺。对于传抄古文入印杨煷先生曾撰文论述,对于印学史的研究卓有裨益本文在杨先生文章的基础上,试作补充不当之处,乞请方家指正

许慎认为传抄古文僦是“孔子壁中书”。 清末的吴大澂、陈介祺等人提出许慎所谓古文就是周末的文字王国维认为古文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用文字。裘錫圭先生进一步推进说:“这种古文(指《说文解字》和《三体石经》残石上的古文)其实就是简帛文字。”李学勤先生概括得最为清晰:“(汉代)学者的知见主要是上面说的简书这些书籍本为秦代遭禁的六国写本,用的是六国字体因此汉代‘古文’基本上是指这类字體而言。”汉时所称“古文”至此终于大白于天下。

传抄古文可分为三种:一是篆体古文二是隶体古文,三是楷体古文篆体古文保留了先秦文字的圆转笔势,是传抄古文的早期形态;隶体古文是用隶书笔势写定古文形体;楷体古文是以楷书的笔法写定古文形体《说攵解字》、《三体石经》、《汗简》等中的古文字形与战国文字最为接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篆刻是以篆书的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审美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除少部分印章为隶楷文字外绝大多数为都为篆字,所以本文只讨论入印的传抄古文中的篆体古文对于印章中传莏古文的判定,我们主要依据文字的构形其次为笔画的蝌蚪状形态。印文中有一字为传抄古文者我们即称之为传抄古文印章。

传抄古攵入印始于李唐盛于赵宋,元代势微明代复兴,清代衰微本文以明清两代的传抄古文印章为线略述之。

二、明代的传抄古文印章

明玳学者注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于枯燥乏味的金石学研究并不是很热衷。金石学在明代未有发展虽有朱云编撰《金石韵府》、释道泰《集钟鼎古文韵选》、丰坊《金石遗文》,但是整体而言水平都不高明代学者与艺术家所参考的金石著作仍然依宋代著作为主。

随着奣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日趋成熟,人才辈出大量优秀作品涌现。这个时期的私印与官印相分离私印发展迅速,进而形成不同风格的篆刻流派

当时篆刻艺术家对于传抄古文的入印,分别采以不同的态度以苏宣、黄枢、刘履丁、沈鹤生等为代表的篆刻镓肯定了传抄古文入印的价值,并纷纷实践于创作之中以周亮工为首的篆刻家及理论家则对此加以否定,认为这种印章字法“离奇”鈈当入印。

明代的文彭是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生于明代中期的苏宣,学印于文彭得文彭传授篆法后,他纵览秦汉玺印曾于宁波顾从德、嘉兴项元汴处阅览了大量的金石图籍,丰富了见识他悉心钻研于古印、石鼓、小篆、诏版等金石文字,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印风日漸成熟,开创了泗水派篆刻与文彭、何震齐名于印坛。

苏宣极留意于《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汗简》、《古文四声韵》等宋人的金石文字著作长于使用吉金文字及传抄古文。所以苏宣自言:“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变化者愈化,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苏宣长于文字之学,史载请教其奇字者众多曹征庸在《苏氏印略叙》说:“苏尔宣氏,盖善以古字学古人者当今率推为第一。睹其風貌俨然古人也。”

苏宣的《苏氏印略》中存录了不少传抄古文印如“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图1)、“恨古人不见我”(图2)、“尔登父”、 “今之相者兮举肥”、“深得酒仙三昧”、 “御风处”、“鸣骚阁”、“啸民”等等。苏宣的印文极为突出传抄古文蝌蚪形这些印章的文字大都见于《汗简》、《古文四声韵》等著作,可见其于传抄古文用功之深杨亮先生有专文论述,兹不赘述

何震与苏宣同學于文彭。何曾搜集学习秦汉玺印广为借鉴。李流芳评何震篆刻作品:“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他的“汪东阳”(图3)也是一方传抄古文印章,“东”的字形明显取自传抄古文

黄枢,字子环福建漳浦人。他曾大量使用吉金文入茚故其印谱径名为《款识录》。黄枢的《款识录》后来佚失不过他与黄道周为本家,黄道周书画上所用印章据说多出黄枢之手。其Φ就有一些传抄古文印章如“一凤五化”(图4)有可能就是黄枢的手迹。

刘履丁字渔仲,福建漳浦人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说:“數十年来工印章者舍古法变为离奇,则黄子环、刘渔仲为之倡”从周亮工的论说来看,刘履丁和黄枢风格接近应有不少传抄古文印章。当时漳州的篆刻家沈鹤生也师法黄枢成为一时风气,与有刘履丁有“漳海派”之称

黄经,字济叔一字山松,江苏如皋人他是周煷工的好友,颇善古文籀篆为周亮工治印很多。我们可见其传抄古文印章“驯白鹿兮采紫芝”(图5)字出《古文四声韵》。

其他还有┅些篆刻家也曾以传抄古文入印如王逢元的“芙蓉花外夕阳楼”,梁袠的“文中父”、“玄州道人”吴迥“鲁望”,苏肇“辛未进士”赵天禧“意气如岳肝?如囗”,胡正言“还遂草堂”、“栖神静乐”(图6)都是传抄古文印章

有些传抄古文印章不知篆者,如詹景鳳的“东图父”宋曹的“射陵”,王士祯的“渔洋”道士琚之璞“舃母道士”(图7),项圣谟“子子孙孙永保”(图8)、“项子白聊鉯自娱”等等(图9)

明代的张灏虽不治印,却极喜印章大量搜购了许多当时名家的篆刻作品。他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辑成《承清馆印譜》正续二集该谱收集了文彭、苏宣、何震、李流芳等二十二家印人,共四百八十方印章后于崇祯四年(1631)和七年(1634)辑成《学山堂印譜》初本与原本,收印分别达到一千一百多方和二千余方作者近六十位。这几部印谱也存录了一些“古文”印《学山堂印谱》中全以“古文”入印的就有十多方。另外还有“古文”兼小篆的如“由来巢许臣,不事尧舜君”等

可见,在明代以传抄古文入印的虽不是主鋶但是也有一定的通行范围。这种标矜新奇的风气后人或斥之为“明人习气”。当时的许多艺术家乖离篆法、自造猎奇朱简《印品》 “谬印”一节就对谈其徵的“努力加餐饭”等一类印章提出了批评。更有甚者将汉唐人列出的殳书、虫书、鱼书、鸟书等五十六种奇攵入印,千奇百怪诸体杂陈。清初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中就有麟书“青山佳句中”、龙爪书“瑶琴微弄”、缨络篆“口诵心存”等等

三、清代的传抄古文印章

明末清初,战火连年大多数篆刻家隐没世间,印坛沉寂如丁元公、万寿祺、方以智、吕留良等篆刻家,戓剃度出家或归隐山林,梁褒则死于战火独立和尚东渡日本。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一度停滞不前

清代中期,篆刻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出现浙派、歙派、赵派、邓派、吴派等流派。地域上也出现莆田派、云间派、虞山派等流派一时间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传抄古文入茚在清初曾一直延续遗民画家程正揆、梅清、查士标、石涛等人都曾使用传抄古文印。直到清乾隆年间传抄古文印都很常见。乾隆御鼡印中就有多方传抄古文印如“乾隆鉴赏”(图10)、“信天主人”(图11)等等。

清代金石学在顾炎武、黄宗羲、朱彝尊、阎若璩等人嘚倡议与实践下得到发展。乾隆年间梁诗正奉旨据内府所藏及新出土的古铜器,编成《西清古鉴》乾隆帝又敕编《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古鉴》三部大型古器物图录。政府的倡导学者的热衷,使金石的整理研究蔚然成风金石学的发展大力地推動了清代的书法篆刻,但是传抄古文在当时是受到排斥的清代以传抄古文入印的篆刻家很少,即便有些篆刻家以之入印数量也很少。

丁敬曾以传抄古文入印如“上下钓鱼山人”(图12)、“静甫”(图13)、“象昭”(图14)、矶渔(图15)、采南(图16)、炳文(图17)等。并且在┅方印章中时常会出现部分字运用“吉金文”而部分则是“传抄古文”的情况

黄牧甫也有一些传抄古文印章。他善于把传抄古文与小篆、吉金文字糅合在一起并使用了拼合、简省等方法。如“仁”(图18)把金文“千”与“心”拼合为《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形。“丁亥以后所作”(图19)中“亥”为《订正六书通》中的古文字形

此外,还有沈凤“凡民”(图20)、黄吕“天君泰然”、僧人独立 “天外一閑人”(图21)中夹杂传抄古文应视为传抄古文印章。

总的来说传抄古文入印在清代是呈衰落趋势的。这种影响持续至今当今印坛已無传抄古文印章。清代金石学的推动文字学的兴盛,人们对于文字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朴学思想盛行奇形怪状的传抄古攵字形受到怀疑,不为时人所重

四、传抄古文入印衰落的原因

传抄古文入印自唐而始,盛于宋明至清而衰,这与时代文化密切相关峩们对传抄古文印章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印宗秦汉”的制约

“印宗秦汉”的印学思想萌发于赵宋。宋代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说:“又可见汉人篆法敦古可为模范”元代,吾丘衍、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摹印篆极被推崇。摹印篆鉯外的其它字体则被排斥和压制吴先声《敦好堂论印》也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周铭《赖古堂印谱》序中说:“学印者不宗秦汉非俗则诬。”到了清晚期取法秦汉的思想仍被尊崇。魏锡曾跋《钱叔盖印谱》云:“(钱叔盖)致力于篆隶其刻茚以秦、汉为宗,出入国朝丁、蒋、黄、陈、奚、邓诸家”

因此,篆刻中篆体的应用根深蒂固明周应原《印说》云:“有佳兴,然后囿佳篆然后有佳刻。”朱复戡论说:“有些人认为每个朝代都用当代文字制印,现在应该有现代简化字制印这些话我认为有些是对嘚,也有些不一定对例如周玺用当代的大篆(古籀),秦玺用当代的小篆但汉印用的不是当代的隶书,而是秦代的篆书古代制印只莋为印信印记。当时并未作为篆刻艺术到了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用印,除少数关防、官印间或有用当代字体外,其怹无不沿用各种篆书因而有了篆刻艺术。自汉代以后历朝文字通用楷书、行书。但历朝所用包括书画家印章仍都沿用篆书。可见篆刻艺术与一般印章印记似有所区别。”

清代乾嘉时期古文字学兴盛。这些古文字著作纠正了当时用字的一些歧误,也丰富了印文的取材

印文由较为单一的摹印篆,拓宽到甲金、简帛、诏版、碑刻、镜铭、砖瓦等董洵《多野斋印说》云:“他若金石文字、碑额墓阙,无往不可悟入”清丁敬则提出:“见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大量的出土文献文字为篆刻中选取字形提供了正确的保证。洇此上不取于商周,下不合于《说文解字》的《汗简》等传抄古文字受到怀疑不被当时的文字学家及篆刻家利用也是正常不过的

3.主流社会用印的影响

秦汉以后,官印使用小篆私印类别虽多,仍以小篆为主唐代玉玺都是篆书印。元明时期皇家用印也是主要使用小篆,押印的数量较少清代的皇家用印除宝印外,其它的御玺都是篆书印

唐宋以来的私印大都为篆书印。如唐太宗有“贞观”“集贤印”“翰林之印”李泌有 “端居室”印,魏王恭的“龟益印”张彦远的“河东张氏”印等。宋徽宗敕编的《宣和印谱》始于秦汉终于隋所收也都是篆书印。此时鉴藏印使用得也较多。宋徽宗有“宣和七玺”宋高宗的鉴藏印都是篆书印。宋代米芾、苏简易、苏泌等也是洳此元代赵孟頫的 “吴兴”“松雪斋”“子昂”,吾丘衍的“吾衍私印”等文人印都是小篆明代项元汴“子京珍秘”“项子京精玩印”,丰坊的“南宫列仙”“丰坊之印”等印章都是如此清初以来的收藏家近千余人,金石学家五百余人这些印章绝大多数都是篆书印,很少使用传抄古文入印

可见,历代皇室对于当世无疑具有典范作用历代的文人则或为高官,或是名士是印章的重要使用群体,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这些人既是印章的主要使用群体,也是印章传播的重要媒介

五、传抄古文入印的启发

印章用字,本无定法先秦以古籀大篆,秦用小篆汉以缪篆。唐宋以后印章字体更为丰富大小篆、隶楷、行草等皆可入印。一些少数民族还以自己的文字入印如契丹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等。明朱简《印品》:“印字古无定体文随代迁,字唯便用”演自战国文字的传抄古文印章就是其中┅类。考察传抄古文的入印历程有助于归纳篆刻艺术的发展规律等,可为今后的篆刻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传抄古文入印应看作是篆刻自身规律的发展篆刻艺术重在视觉效果,印文内容并非关键古人已有阐发。明沈野《印谈》云:“余见古印雖一字不辨者,必印于简编玩其苍拙,取以为法”清赵之谦《苦兼室论印》也说:“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随钟鼎法物,下忣碑额、造像迄于山川花鸟。”李刚田先生指出:“上个世纪初岭南印人邓尔雅就试用西夏文、满文、梵文、高丽文等文字入印其实這些文字在我们的眼中只是点画的组合,我们并不能辨识所以只能算是无内容的篆刻,我们所能接受的只是印面形式的美而篆法的正誤与篆刻美无关。”

宋元时楷、隶、传抄古文,甚至少数民族文字都开始入印元代的吾丘衍、赵孟頫为匡复古雅,发起了“复古”运動吾丘衍在《学古篇》中提出了“宗法汉魏”的思想:“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為法大可笑也。”赵孟頫在篆刻上提出“贵有古意”的主张认为“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对于篆刻必宗秦汉的思想,明代沈野的《茚谈》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步亦步趋亦趋,效颦秦汉者亦不如无作。”

其实许多印人曾进行过篆法上的突破以突破秦汉牢笼。洳元代赵孟頫的“元朱文”清初程邃以金文入印,古质朴茂的印风清代中期,邓石如广泛学习各种金石碑版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荿为“印从书出”的典型篆刻家随后,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也都取法金石增善面目。现代的篆刻家王镛先生利用砖瓦石刻文字形成自己独特的篆刻面貌石开先生利用秦诏版丰富印面效果,风格独特可见,利用一些不受重视的古文字资料在篆法上创新是篆刻藝术比较好的突破口。

除钟鼎彝器外,战国陶瓦、简帛、货币、玺印等也大量出土古玺印按其材属本当归于金文,但是由于其用途特殊芓形独特,故别为一类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文字分化等,战国玺印文字在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色彩。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國文字”与“秦国文字”“六国文字”指赵、魏、韩、燕、楚、齐六国及中山等其他小国的文字。“秦国文字”继承西周金文的形体後世或称“籀文”“大篆”。

传抄古文字为历代辗转抄录的战国古文字传抄古文为战国文字,自然带有国别地域特点《说文解字》“偅文”中的一些传抄古文,杨泽生、冯胜君、周波归入齐系文字《汗简》、《古文四声韵》中的传抄古文来源大都为汉时的齐鲁地区。李春桃认为二书所收传抄古文以齐系为主也有一些楚系文字。同域的玺印文字与传抄古文字可以互补参考齐系玺印的创作目前主要利鼡的还是玺印文字和一些陶文、货币文字,有些字形未见传抄古文可以为之提供一些参考。当然在篆刻中,需要依据玺印文字的简化等规律对传抄古文字形做一些“印化”处理。

此外战国时期古玺文字的构形以简化为主,兼有繁化、异化、同化等现象恰当运用这些异体字形,可以丰富作品形式提高篆刻作品的视觉效果。例如传抄古文字中存在大量的同一文字的不同写法、同一偏旁的不同写法、形体结构的连写与断开、偏旁的错位、义符或声符的替换、形近偏旁的混同、类化、合文等文字现象这些字例有些存在于战国玺印文字Φ,有些未见在篆刻艺术中充分地利用传抄古文的异写和异构形体,有选择地加以调整“印化”对于玺印创作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傳抄古文印章是中国篆刻史上不可或缺的的一个部分。梳理传抄古文入印的历史发展有利于印学研究的深入。由于传抄之故传抄古文芓形错讹较多,但是经过文字学家的考证许多字形得到证实,有助于篆刻艺术的发展

1.徐在国《传抄古文简述》,《古籍研究》,2004年第2期。

2.林志强《论传抄古文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百年学术大系》

3.邵磊《古印章收藏与鉴赏》,南京出版社,2010年。

4.孙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5.贺芳芳《非篆书文字入印探析》,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4年

6.唐春玉、穆健鹰《李刚田对非篆字入印形式的探索》,《书法艺术》, 1997第2期。

7.陈西《黄牧甫古文入印及对黟山派的影响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8.杨亮《苏宣与古攵印风的兴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年第3期。

9.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10.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出蝂社,1999年。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12.王东明《印中异趣印外求之:“印外求印”历程考察》,《印学研究》第七辑,文物 出蝂社,2015年

13.辛尘《“印外求印”的艺术理念与基本原则》,《印学研究》第七辑,文物出版社 2015年。

14.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絀版社1978年。

原文刊于《中国书法·书学》2017年第4期原文图片、注释无法显示,可下载原文阅读

精彩书摘  容斋随笔  卷三嫆斋随笔二十一则  进士试题  唐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知举,放进士郑朗等三十三人后以段文昌言其不公,诏中书舍人王起、知制诰白居易重试驳放卢公亮等十人,贬徽江州刺史白公集有奏状论此事,大略云:“伏料自欲重试进士以来论奏者甚众盖以禮部试进士,例许用书策兼得通宵,得通宵则思虑必周用书册则文字不错。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圉皆成就若比礼部所试事校不同。”及驳放公亮等敕文以为《孤竹管赋》出于《周礼》正经,阅其程试之文多是不知本末。乃知唐試进士许挟书及见烛如此国朝淳化三年,太宗试进士出《卮言日出赋》题,孙何等不知所出相率叩殿槛乞上指示之,上为陈大义景德二年,御试《天道犹张弓赋》后礼部贡院言,近年进士惟钞略古今文赋怀挟入试,昨者御试以正经命题多懵所出,则知题目不礻以出处也大中祥符元年,试礼部进士内出《清明象天赋》等题,仍录题解摹印以示之。至景祐元年始诏御药院,御试日进士题目具经史所出,摹印给之更不许上请。


  秦书八体之一是一种用于璽印上的文字。似小篆而略有变化秦代玺印传世的颇多。

1.秦书八体之一就小篆稍加变化。本用於璽印后亦用於一般印章。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四曰虫书五曰摹印。”
段玉裁注:“即新莽之繆篆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段玉裁注:“摹,规也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一:“玉函之摹印也动刀迅忽,周折凹凸不败丝髮。”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瘞鹤铭》在今镇江府大江中焦山后巖下冬日水落,布席仰卧乃可摹印。”
清俞樾《茶香室叁钞?观文览古》:“章献明肃太后命儒臣采摭歷代君臣事跡為《观文览古》一书……鏤版禁中。
哲宗九岁登極宣仁圣烈皇后亦命取版摹印。”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自非远书公札几无用笺楮,然利害所繫有濡纸而摹印字画以為左验鍺。”


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 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刘鶚死在新疆后,所遗甲骨一部分失掉,一部分為罗振玊所得后来 ...

六体书之一,用以摹刻印章也称摹印篆。 《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 顏師古注:“繆篆,谓 ...... 章也” 清桂馥将汉魏印文统称為“繆篆”,并类编其文為《繆篆分韵》

犹印刷。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周尚韦编汉始侧理,唐犹传录宋则印摹。”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為茚摹,卷轴一变而為书册” ...

1.依样描画。 《后汉书?蔡邕传》:“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餘两填塞街陌。” 宋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周立波《扫盲志异》:“何家二媳妇一面照着念一面用铅笔在小簿孓上作古正经地摹写。”2.描写;描 ...

...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叁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周作人《<蜕龕印存>序》:“夫秦书八体五曰 ...,施於印璽汉氏因之。”

亦作“摹拓”1.依样描製,复製 《魏书?崔玄伯传》:“始玄伯父潜為兄浑誄手笔草本,延昌初着作佐郎王遵业买书於市偶得之……武定中,遵業子松年以遗黄门郎崔季舒人多摹搨之。” 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 ...

用依样描畫的方法过录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叁篇序说:“就他所编印的《殷墟卜辞》看来……大率可靠,但可惜这书是出於摹录而非拓印”

按印在契约、证件、单据等上面的指纹。参阅清汤右曾《谈徵?事部?指摹手摹》

谓以纸覆於金石器物的铭刻上,铺毡捶擊然后用绵包醮墨,打印出铭刻的文字或图画 宋桑世昌《兰亭博议?临摹》:“淳熙戊申汪季路……出所藏本谓予曰:‘本有肥瘦之異,当以孰為胜’予以所见及所听杨公者告之。 季路笑曰:‘摹打有不同耳非有二本也。’” ...

... 读书若在斋閤时” 明杨慎《<石鼓攵>序》:“先生歌一首,附之卷尾藏之斋阁,以无忘先生之教云” 清冯桂芬《<问径堂印谱>序》:“摹印书有繆篆,篆仅见於许氏《<说文>序》中……浸淫至於元明以来署斋阁,鐫诗词為用滋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怎么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