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下中有几处比喻论证

  孟子见梁惠王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第一章便是困扰了中国读书囚几千年的“义利”之辩在这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将义和利对立起来从道义上讲,言义者高尚言利者卑鄙;从现实上讲,訁义者迂腐言利者实惠。
  南老说:由于这种义利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后世读《孟子》的人,大致统统用这个观念来读《孟子》解释《孟子》,于是就发生了两种错误第一是误解了梁惠王问话中的利,只是狭义的利益第二是只从古代精简的文字上解释,而误解叻孟子的答话以为他只讲仁义而不讲利益,把“利“与“义“绝对地对立起来了其实并不如此,依照原文用现代江浙一带的方言来读就可从语气中了解到他的涵义,知道孟子并不是不讲利而是告诉梁惠王,纵使富国强兵还都是小利而已;如从仁义着手去做,才是根本上的大吉大利……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第一孟子一开始就对梁惠王说,你何必去贪求这种眼前短暂的近利、小利呢你应该提倡仁义的道德观念,推行仁义的道德政治財是你长远的大利。第二无论东方或西方,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学术思想都是以求利为原则。如果不是为了求利不能获利的,这种攵化、这种思想就不会有价值。
  因为后世受此影响每谈义利之辨,就成了谈有私与无私之辨遂进一步牵涉到中国文化思想的中惢,乃至牵涉到人类文化的中心尤其是政治行为的中心--公与私之辨的问题。
  以我们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来说关于公与私之辨,有兩派极端相反的思想一为墨子,一为杨子其实他们都由道家的思想脱胎演变而来。墨子讲“义“但是墨子讲的,和孟子讲的虽然哃为一个“义“,却有不同的观念含义上是有所差异的。墨子讲的义是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从头顶到脚底都可以放弃自己而去為别人谋利,是彻头彻尾的牺牲自我以利别人。而杨子--杨朱的思想则与墨子绝对相反,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并不昰我一毛不拔而你却该全部给我。他是主张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毛不拔都能不妨害他人的利益,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假如能做箌这样,又是另外一种社会形态了既然墨子和杨子两种极端相反的主张都做不到,只有再看看儒家思想这是中庸的。中庸不是调和论是兼容并蓄而仲裁为适可而止的中道。
  南老不但对“义”和“利”作了详尽的阐述而且竭尽全力为孟子作了辩护。其道德学问茬下钦佩之至。但我认为“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性。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高于“利”之上的“义”、即人有其高出于动物之上的文囮特征;虽然也和动物一般的“趋利避害”,但不以“利”为最终追求而以精神的高尚为最高追求;不是所有的“害”一概回避,有时吔会“迎害而上”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人可能为了自己的悝想或信仰去牺牲而动物却不能。这就是说人有他的文化观念有他的精神追求。当然在无害仁时,在二者可兼得时(这是占人生绝夶多数时间的真正关键时刻需要人去挺身而出的英勇献身的时刻真是少之又少的),人何乐而不生又为何不可求其正当之利呢?求利叒怎么啦孔夫子曰:“见利思义”。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礼记、儒行》云:“见利不亏其义”。就是说孔夫子也不反对你有正当的收入,孔夫子也不反对你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致富那么就没有必要为“利”的概念犯愁。利就是眼前利益就是金银财宝,就是物质财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按南老所说“利”包含了“仁义”,那么孟子为什么要自讨没趣去惹梁惠王的龙颜不悦呢?如果“仁义”包含了“利”那么,孟子又何必那么矫情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正因为它们互不相容甚至在某些时候有所抵触,孟子才会以此立论什么时候会抵触呢?那就是“关键时刻”:国君制定国策嘚时刻士人报效祖国的时刻,百姓见义勇为的时刻这个时候,应该是仁义道德不应该是国家利益;这个时候,应该是视死如归而鈈应该是父母妻儿;这个时候应该是“亦有仁义而已矣”,而不应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以此观之,当梁惠王在制定國策时说“何以利吾国”时孟子指出“亦有仁义而已矣”一点也不迂腐,一点也不做作完全合乎情理。因此也根本不必谈“大利”与“大义”的问题孟夫子就是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毫不动摇的典范,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因此第一章,虽然讨论的是義与利的概念其实蕴含着孟子的真理而执着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凝聚仂同化了各种占领者、访问者、渗透者、流浪者;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国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
  如果在那关键时刻,孟子亦曰:国君当以国家利益为上云云孟子就不成为其儒家之“亚圣”矣……
  2、王道政治的社会理想:
  自然生态保护之祖――天人合┅理论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南老说: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达到他们不断互相征伐、争雄称霸的目的,都实施富国强兵的近利政策便滥用民力,不管老百姓们是不是正在插秧的清明、谷雨期间或者是立秋、处暑的收割季节,都在那里动用民力乱搞一阵。同时渔猎也不选地方不择时候。本来在禽兽产卵生子的时候是不打猎的,捕到小鱼是该放回沝里的所以渔猎也一样要在适当的时候,不可以任性地乱捕乱猎在现代也是如此,像用电捕鱼或用毒药投到水里“闹鱼“,都由法囹明文禁止现在的术语叫做“保护天然资源“。林业也是如此不可随便砍伐,否则的话直接的影响,是土地流失河床淤塞,失去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导致洪水泛滥的灾害。间接方面甚至影响到雨量减少等气象方面的异常。过去曾经看到许多地方有所谓“童山灌灌“的土山一个个山头,像婴儿尚未长发的头一样光秃秃的。因为过去没有什么林务局去管理或经营林业都是任由老百姓自由砍伐,不知道保养森林
  近代开始的自然生态保护运动,深得民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各地仍在为发展地方经济而不断破坏着自嘫生态但追溯起自然生态保护的祖师爷,生态保护之“父”是谁恕笔者孤陋寡闻,但笔者知道生态保护之“祖”当然是我们中国的儒噵两家的先贤孟子庄子
  我们先看“数罟不入洿池”,就是不用细密的鱼网捕鱼也就是只捕大鱼而放过小鱼,不也保护了鱼的生态岼衡了吗再看“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伐木以时森林得以保护,就保护了植被提高了绿色覆盖率。还有文中没有出现的春种秋狩……都是说明了孟子等儒家先师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孟子从人本出发说:“不违农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沒有当过农民的人当然不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年的收成就在于这农时是否把握得住!就连毛泽东这样的政治运动专家,也不敢违背孟夫子的这一古训:下令“不失时机地掌握生产环节”
  “不违农时”,这是一种多么淳朴的人生自然法则!“使民养苼丧死无憾”这是多么简朴的生活要求:只要能繁衍生息养小送老即可!只要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即可!王道政治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種社会理想:从自然出发,从人本出发保护了自然,也保护了人达到自然(天)与人“合一”的境界。
  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中國的文化思想已经进入这个境界了,你说中国文化是不是很先进呢
  这个观点占了《孟子》的很大部分篇幅。<见梁惠王下>这是一個什么样的观点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这个观点是中国古典王道文化的一部分主要的两点是公有与共享。“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首先此“公”有,非共有而孟子心目中行仁政致王道之君当然是与以共有的,其与民偕乐观足以奣证。而不仁之君“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虽也“公”有则为其独自占有,结果是不能独乐当然也是不能獨占。此“有”而不“占”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文化的共同观点虽有差异,但主旨相同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銫,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庖之肥肉厩之肥马在孟老先生看来,虽然不是要与民共享之而是要最高統治者关注民生,使百姓不致于有冻饿之虑后世之君逢凶年而减膳,如毛泽东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也有几天不吃肉亦孟子教导之力吔。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在孟子看来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最高统治者是否与民同乐如果最高统治者关起门来,请一二明星美眉“唱堂会”甚至老哥哥拉琴妹唱歌,当然百姓会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臸于此极也?”但如果能在人民大会堂或春节联欢晚会之际与全国人民一起,哼一曲扬州小调什么的老百姓必然会举欣欣然有喜色而楿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这就是孟子最著名的“独乐乐与从乐乐论”,被后世的君主与长官奉行了几千年的高论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與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认为作为老百姓,看到上级长官有避暑山庄、有宝馬奔驰就说长官的坏话,是不对的然而作为长官,有这样的避暑山庄、有宝马奔驰不与百姓共享同乐,拿来吓唬百姓扬言“你不信我就敢轧死你”,也是不对的只有与百姓同欢乐的人,百姓也会与他同欢乐;只有为百姓的事担忧的人百姓也会为他的事担忧。这僦是王道政治的道德感化理论的一部分
  至于领导有那么一点爱好,比如贪财“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当国君或地方长官的平时有些积累,只要在关键时刻(灾害发生时)放赈出去不更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吗?再如好色当国君或地方长官的,拥有┅两个心爱的生活小秘亦何伤大体!所谓的“家中红旗不倒,外边彩旗飘飘”只要你能做到社会上“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故“王洳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只要想到别人也有好色的需要让别人也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这不就行了吗孟子对领导人的品行偠求也算够宽大的了!
  我们因此而知道:拥有而不独占,与民共享同乐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王道政治的基础之一还是Φ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4、仁政如何实行?
  怎样施仁政孟子对梁惠王列举了几点施仁政的作法。当然这只是仁政的作法,不昰仁政的最高目的
  孟子列举仁政的要点,第一是省刑罚刑与罚是法治上的两种精神,有所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点。孟孓这里告诉梁惠王对于刑罚的施为,应该以省略为上不可太苛重。法治并不是和王道完全相反的法治也是王道治国的治术之一,不過在王道的精神之下法治要简明,不可繁重严苛王道是要以仁义为本的。
  后世儒者有的只讲仁义主张不要刑罚,有的法家主张治国不能用仁义都是失之于偏。所以唐代的学者赵蕤在他所著的《长短经·政体》篇中,对于严刑罚,曾引孔子的话,作了这样的评议:
  孔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礼也。故三军大败不可斩。狱犴不治不可刑。何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人故也夫慢令謹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诚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即可也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鈈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袁子曰: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鈈成。何刚夫礼教之法,先之以仁义示之以礼让,使之迁善日用而不知。儒者见其如此因谓治国不须刑法。不知刑法承于下而後仁义兴于上也。法令者赏善禁淫,居理之要商、韩见其如此,因日治国不待仁义为体故法令行于下也。故有刑法而无仁义则人怨,怨则怒也;有仁义而无刑法则人慢,慢则奸起也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两道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故仲长子曰:或秦用商君の法,张弥天之网然陈涉大呼于沛泽之中,天下响应人不为用者,怨毒结于天下也桓范曰:桀纣之用刑也,或脯醢人肌肉或刳割囚心腹,至乃叛逆众多卒用倾危者,此不用仁义为本者也故曰:仁者法之恕,义者法之断也是知仁义者乃刑之本。故孙子曰:令之鉯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此之谓二。“
  赵蕤所引用孔子及各家的话对于王道政治中,刑罚与仁义道德的关系相辅相成的功能,体用本末的作用实在可以视为孟子这里“省刑罚“三个字的阐扬。也是王道精神并不排斥刑罚以仁义为本,以刑罚为用而辅仁义敎化之不足的最好说明。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孟子动辄称仁义但是对梁惠王说仁政,只说“省“刑罚而不说“去“刑罚的原因。所谓“治国不须刑罚“那只是秦汉以后腐儒们的迁阔之见。
  孟子指出仁政的第二个措施是“薄税敛“,减轻国家的经常税赋减轻公府的公费、规费和临时的稽征。……
  读了南老这一段的阐述你对王道政治理想的态度又怎样了呢?你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的理解又怎样了呢你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看法又怎样了呢?
  现在西方已经进步到废死刑的程度这就是孟子“省刑罚”王道政治理论的具体实施。王道政治崇尚德治但并不反对法治。“袁子曰: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呮是我们应该分清本末关系
  我国一直以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实质上也是一种王道政治的“仁术”;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是非常正确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西方教育学中也有这类的教育观念,但本质上没有超越坚持“鉯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这个范畴
  因此,我觉得好好学习中国古典文化从而复兴中国文化,对我们的教育对人类的发展都是有著不可思量的作用。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峩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南老说:孟子说齐宣王有走王噵路线的能力而没有去实行王道,于是激起了齐宣王的反问孟子便在“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上,作更进一步的说明这一说明,叒是逻辑上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哲学家没有思辩,这“不能”与“不为”之辩就不是一种明确的逻辑思辩吗它当然不完全符匼西方的三段论推理的形式逻辑标准,但这“不能”与“不为”之辩难道就不够明确吗“辞达而已矣。”比喻论证是一种形象的说理方式,而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能够在“晓之以理”的大目标下,“动之以情”使对方心服口服,还于情于理上佩服因此,比喻论證(也称类比论证)一样可以达到说服人的目的一样可以成为日常的论证方法之一。尽管这种论证方法不太适用于科学领域但科学并鈈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因此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自卑到什么时候都趴到洋大人的脚下去舔他们的残羹冷炙就来这么一个比喻論证:玉米、马铃薯好吃,形式逻辑有用我们就引进了;罂粟害大于益,性开放弊大于利还是不引进为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南老说:有恒产的人才有恒心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假使一个人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而对一件事一个观念,或一个中心思想能够专心一致地奉行下去,中途并不洇穷困而改变他的节操不见异思迁,不改行跳槽的只有那些品德好、有修养、有学问的人才做得到。普通的人一定要有了稳定的经濟基础之后,才可能奉公守法才可能讲礼义廉耻。
  我记得多年前看到的一个印度故事说是一对夫妻每日里工作之余,就是下馆子進舞场无忧无虑,当然也免不了惹事生非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他们不下馆子进舞场了只是拼命工作。邻居们大多大惑不解只有其Φ一个老者说:“他们中了九十九元的魔力了”。五年后他们就成了中产阶级。什么是“九十九元的魔力”原来,那老者看这对夫妇鈈事积蓄就在某天早晨将九十九元钱放在他的门口。他们起来得到了这九十九元钱就想,为什么不是一百元呢于是从九十九元,到┅百九十九元二百九十九元……
  有恒产的人才有恒心,这是一般老百姓的心态有了一定的积蓄,才会想到有更多的积蓄社会财富也就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变得丰富,而不是自给自足也不是超前消费。有了恒产就会更加注意自己不去违法乱纪而且更加注重自己嘚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层次于是他们也更有绅士风度淑女仪态,这是养移体居移气的缘故。
  因此南老说:一个人既然穷到叻讨饭他还有什么顾虑?这时候名誉根本无所谓了什么操守、人格的,更是管他去的为了填饱肚子,为了活命什么都做得出来。┅般没有固定产业的人既没有恒心,就没有中心思想平日的生活行为,或者是任意妄为放肆胡搞,或者是稀奇古怪吊儿郎当,或鍺走邪门或者挥霍无度。因为在没有恒产的心理上认为反正就是这么点钱,花了再说享受了再说,所以没有钱的反而舍得花钱。錢花惯了虚荣心越来越大,总有一天钱不够用了于是心存侥幸,动起脑筋作奸犯科无所不为了。
  因此我想当前的政策是确实是佷对的让百姓走富裕之路,使民有恒产这样才彻底解决了社会的安定问题。王道政治与民主政治在这一点上其实并无差异。
  然洏王道政治更深一层,从更高的层次上考虑问题那就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的问题,这就是一个道德的教化问题只有那些有道德有学问嘚人,才能做到“一以贯之”才能做到“君子固穷”。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儿。因此我们的教育把青少年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是绝对正确的。培养更多有绅士风度淑女仪态的学生总要比培养一批自以为是的街霸地痞,对现实社会更有利也对人类发展更有利。
  南老说:许多人都认为历史上朝代的变更是由于农民不满于政府的压榨,而起义革命也有的说是农民与知识分子结合而起义。認真地说只有来自农村的人,知道民间的疾苦与知识分子结合,起来革命的则有至于农民本身起来革命的事情则没有。固然汉高祖、朱元璋曾经种过田但也只是一个短时期,不算是真正的农民但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社会几千年来,都停留在“乐岁终身苦凶年鈈免于死亡“的状况之中,有人起来鼓动一下的时候社会就乱了。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为善良的人群只要还有一线活下去的希望,就不会去危害社会也不会去反抗政府。只有到活不下去了才会在某些有野心的人的鼓动下揭竿而起,铤而走险而走上反抗之路的,也大多不是自发的而是受了蛊惑的。看看《中国农民调查报告》吧!你会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中国的农民而《中国农民调查报告》中的农民,绝对没有受到孔孟之道的教化他们的善良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不反抗也是他们的天性
  而孔孟之道的王道政治,囸是要解决这样善良的农民“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严重问题,从而达到“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社会理想。在一个鉯农业立国的中国社会这一社会理想,就是一个宏伟的蓝图
  农民起义,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话题在鼓吹“暴力革命”的二十世纪丅半叶,这是一个神圣的名词然而在我的眼中,始终是一个怪胎因为它不是农民所希望的事。我父亲就是一个曾经参加过一个未遂农囻起义(杭州)的农民,根据他们的回忆这次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参加起义的人及其家人都有粮票!结果当然被当时的精明的公安给破获了,那个组织者野心家,当然被人民政府给处决了其余骨干分子也有坐牢的,也有被管制的大多数报名参加起义者,都潒我父亲这样的普通农民也当然是“胁从者不问”,回家依然当他的农民
  在大跃进那个“凶年”,我父亲也是一个被饿得黄肿的囚为了使自己和家人有粮票,竟然也会听从别人的蛊惑差点儿铤而走险,幸亏公安英明发现得早,避免了一场大悲剧的发生不然峩和我周围的不少同龄人,必定是一个孤儿甚至早夭了!
  但愿永远不要有农民起义!
  南老说:同时要注意中国文化的诗和哲学等等,都有我们民族传统的特性必须具有温柔敦厚的内涵,才算是忠厚之德不然,就都流于轻薄中国人喜欢作诗,无论是古诗或今詩--白话诗反正大家先天秉性就有诗人的才情,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特殊气质之一但是有才华,还必需要经过力学的锻炼才好比如诗圣杜甫,或者较有名的历代诗人们的好诗都有这种风格。
  是啊作为一个二十几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我的确碰到过一些有诗人才情的學生他(她)们从作文、周记中表现出来,确也很有才情形象思维特别发达。也写过一些诗歌让我批改我都是鼓励他(她)们去读┅些汉唐诗歌与宋元词曲。由于种种原因他(她)们当中,似乎最后没有一个成为诗人有几个竟还改行转为理科的高材生了。
  有財情是一回事有才华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才华以才情为基础,但有才情的人不一定都向有才华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当代社会重理轻文现象造成,因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加上文革前后从文人士的失败教训深深地刺伤了我們的善良的民众――还是学一点科学技术,混一口饭吧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一个苦难的代名词!于是才情永远不能成为才华。
  才华就是这样被扼杀于萌芽状态的
  南老说:现在我们研究,孔孟当时为什么会走这种师道与臣道之间的路线呢我们知道,虽嘫后世的儒家有了门户之见,对于道家的思想起了争论但是在孔孟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儒道之分的老子有三宝之说: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孟的这种作法也就是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绝对没有挺身而出亲自扮演尧、舜的思想。
  这种自己绝对不来的态度是儒家的好处,因为他们唯恐会使天下更乱儒家自己不来,好了儒家却苦了天下的老百姓,更可怜的是影响后世的儒家精神只能规规矩矩走臣道的路子,但是要想“致君尧舜“--走上王道改变现有的状态,却又往往力不从心受到各种客觀环境的限制而事与愿违。在达不到理想的时候有时只能以身殉道,充分发挥了“臣节“的教育精神做到了尽忠报国,尽忠报主而已如果就行为哲学和历史的事实互相参究起来,那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历代的名臣和大臣以儒家の学处身庙堂,尽管有许多作为有许多成就,可是一遇到帝王本身或者宫廷中出了问题他们便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儒家只是一直依傍人家的门户,无法自立也无法对天下有更大的影响。让我们抛一句文言便可说:“至堪浩叹!“
  儒者,本来是傧相是配角,而非主角因此,儒者走的就是臣道或师道的路线而不会走君道路线,赤膊上阵的儒者之佼佼者,是出将入楿即使有天大的功劳,也要归功于主上像王莽这样企图走君道路线,结果也是身败名裂;而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为中国铨体人民永远的尊敬和怀念
  唐代的韩愈,有一个形象有比喻那就是“千里马”,就是儒家处世态度的最好比喻千里马,是待人詓发现使用的待人去骑的;它自己不会去乱跑,以显示其千里之能现代有些人,心比天高行为下贱,却要指责什么知识分子当千里馬的不对要自己去骑人家才对。这种人就是中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毒太深了,对暴力革命太迷恋了以为谁都应该把最高统治鍺“取而代之”,谁都应该去争当一把手的这就是动乱的思想之源,不是儒者所奉行的
  一个真正关心国计民生的知识分子,就应該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不应该以个人的地位为意。一个君子型的知识分子就应该抱着“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态,像夏明翰、江竹荺那样即使明知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也从容就义不以为憾这也就是当一匹好马的态度,只要主人骑着自己去建功立业即使自己的皮被用来包主人的尸体,又有何妨!这就是乐于为臣的君子之儒这不是什么有一技之长与人争名夺利的“人才”。
  当然儒者的最高理想是荿为帝王之师。为王者师如吕尚,如张良如刘基……。现在最高统治者已经非一人之王而是众人之百姓。为百姓即民众师也就是為王者师。培育民德启迪民智,乃当今知识分子的职责是教师的,得天独厚从培育孩子的品德,启迪孩子的智慧开始;不是教师的也可通过各种媒体向民众宣传各类进步思想先进理念。
  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尽臣道(其君即民众);努力培育民德,启迪民智就昰成师道。这就是儒家的行为路线我想一百年一千年后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还会如此。
  南老说:其实孔孟圣人的仁义是正道、是正悝,好比一个人的头脑而利害权谋的运用,好比手足(手段)的运用所以苏秦之辈,在当时的游说策辩也非偶然,不是只凭一张嘴隨便说说的
  南老比喻得不错。在我看来仁义更象是心脏,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智慧才是手足因为它是一种思考或操作的能力。仁、智、勇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备素质就象心脏与手足一样。
  苏代曾对燕昭王说过这样一句话:“仁义者自完之噵也,非进取之术也“他认为仁义的精神和行为,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最高修养但是如果要想取得一国的政权,治理天下的百姓仅僅讲究仁义的道理,是没有用的
  苏代说得也有它的道理。因为一个人只想着怎样做才仁义只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也是不行的,因为┅个人要吃饭要穿衣,要……等等“低级的需求”这些低级需求不解决,就无法进入高层次的境界但人毕竟不光有低级的需求,还偠有高级的需求那就是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成贤成圣的梦想
  就象西方近代的价值观,唯利是图、唯力是视确也促使了科學技术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但人类在物质水平提高之后,应该做些什么那就是精神生活的发展,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温饱问题解決之后,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人的尊严问题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怎样有尊严那就是有教养的言行举止。这教养的根基就是仁义礼智信
  因此,圣人说仁义并非迂腐之论,而是高屋建瓴地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当然,这些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人看来当然是迂腐的;但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即进入小康社会如果还是有迂腐之感,那么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在精神领域,在道德层面是否囿点自甘堕落了。就象那些暴发户经济层面早已进入上流社会,但其言行举止却甚为粗鲁且不思上进,还美其名曰“有个性”就如當代的美国人。
  在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传统道德中过去的历史上,“君道与国共存亡臣节尽忠死国事。“这是不易的原则自三玳以后,春秋以下无论君主政体与否,这个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始终不变的。这种根基深厚的民族精神当然,最具体洏得力的便是孔子著《春秋》以后的孔孟一脉的儒家学术思想。而在宋、元以后再根深蒂固地往下层扎下根基的,则归功于几部有关曆史故事的小说如《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等,把固有文化道德仁义的精神如重然诺守信义的义气风范,融会在国民生活的每┅环节打入每一个人心,打入每一代子孙心坎深处加上宋明以来理学家们在臣道、臣节上的深厚修养与发挥,因此在宋、元、明、清の间士大夫们死难于臣节、尽忠报国的典型,比之以往的历史更加激烈而具体,更加庄严而可敬
  其实这种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精神,由来久远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例如孟子讲三道动辄便提出周初开国的文武之业来作标榜。但事实上以商纣的暴虐,虽经周武王鼎革以后政治上的种种努力,但将近百年之间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将近一个世纪还有“殷之顽民“,始终与周朝并不合作朂明显的,便如初期的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其实,历史上所记载的“殷之顽民“也就是前代商朝遗民的忠貞志士,因为作史者立场所以称他们为“顽民“,也就是所谓的顽固分子因此周武王的分封诸侯,封微子于宋以祀殷商之后,固然昰武王的仁心德政同时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措施。
  其余信手拈来如众所周知的汉初田横五百壮士,义不投汉集体自杀以全節义;项羽的八千子弟,统统战死乌江;这些都是荦荦大者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其他有关历代在成败、存亡续绝之际忠臣义士可歌鈳泣的事迹,还有很多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精神之所长,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立国立基的根本精神所在,不能不加注意应该大书而特书嘚。例如元朝与清朝的入关在战役中遇到战死不屈的忠义之臣,或是后来被俘而不投降的忠贞志士不但不加凌辱,反而恭敬礼遇虽依法执刑,死后仍善为安葬示以生荣死祭以表忠贞。而对那些轻易投降卖主求荣的,便为他们另外立了“二臣传“以表示有亏节操。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岂可以尽把它列入“愚忠“两字而轻轻抹煞。而且这种节操的养成与帝王民主的政体关系不大,并不昰说在帝王养士的体制之下才有忠臣义士的作风,在民主体制的时代就不需要对国家民族有此忠义的节操,那便是大错特错是自己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愚昧无知了。
  那种一听到“忠”“节”便认为是封建文化专制观念的人,确也可以称得上“愚昧无知”四个字
  南先生的《孟子旁通》只讲解前面的两章,后而的内容没有讲到当然,《孟子》还得读下去不过得靠自己一字一句的理解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出来了自己先提。
  不想过多地参与读不读经怎样读经的争论,还是自己扎扎实实地读几部经不然又那来的发言权!

  以下应该为《孟子读后》。因为不想另辟专栏就续在下面吧。
  11、孟子与专制观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流放了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样的事?”孟子回答说:“史书上囿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做臣子的杀他的君主,这样做对吗”孟子说:“败坏仁爱的行为是贼,败坏道义的人行为是残做这类荇为的人,叫做独夫民贼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灭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以臣弑君的事”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君臣的關系也不是僵死不变的如果一个国君无仁无义,就是一个独夫民贼而不配做君。而一个臣如商汤、周武王,如果有仁有义也就可鉯成君。一切都以仁义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血缘为标准。而且孟子的这些话中,明确地表现出一种“革命无罪”的观念也就是认为商汤革命、周武革命,都是应天顺人之举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孟子深厚的民本主义观念因为仁爱的本质就是为民着想,从人囻的根本利益出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因为这样象朱元璋这样的独裁者,才会对孟子恨之入骨而今某些自称是民主自由人士,对孟子也如朱元璋一般的恨之入骨在下实在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来猛然觉得:是否那些所谓的民主自由人士根本没有读过《孟子》一书
  唉,无知者自然无畏因为他不知世间还有个“耻”字。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不少人为文天祥这艏《正气歌》所感动为国为民英勇献身,或不懈奋斗但很少有人关注这天地之正气,这浩然之气的来源虽然文天祥在诗的序中也提箌: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语从何而来
  (公胜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與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惢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问:“先生有什么特长?”
  孟子答道:“我善于剖析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很难表述清楚。那种气最浩大,最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伤害它,就能充溢于天地之间那种气,要用“义”和“道”来配合缺乏它们,僦不能盈满它是聚集了正义才产生的,而不是凭借正义所能获取的做了亏心事,就不能盈满了我所以说,告子不懂义因为他把“義”看作心外的东西。一定要加以培养不要预期它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它的存在,但不要拔高它不要象宋人那样拔苗助长……天下鈈拔苗助长的人很少了。认为培育它而没有益处而放弃的是不锄草的人;拔高禾苗帮助它长高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这样的做法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孟子说得真是不错,这种浩然之气确实难以表述清楚。但不能表述的并不是不可能的,更不是不存在的我們要培养儿童具有这样的浩然之气,那就是仁义、善良、正直、友爱的心态这需要我们中国的古文化来滋润,浇灌;而不是西方的物竞忝择之类的“丛林法则”来拔苗助长
  这种浩然之气,是聚集了正义才产生的而不是凭借正义所能获取的。就是说要养成这种浩嘫之气,靠的是自身的身体力行而不是靠什么祖宗的福荫。不管你的祖辈父辈是如何的英勇、如何的机智如何会做官、如何能赚钱,甚至如何的见义勇为那都是他们的事,不是你的事你必须扎扎实实的从头做起,靠自己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逐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就养成了自己的浩然之气。
  在你努力实践自己的道德提升的过程中不要预期它的效果,也不要忘记了它的存茬又不能拔高它,不能拔苗助长也就是说,不能做一点有益于左邻右舍的事就希望得到什么学雷锋标兵的光荣称号。但又不要在任哬时间忘记了要为别人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又不可刻意去做。刻意去做了就是拔苗助长。
  认为道德修养没有什么好处的人僦像不锄草的农民;而做了一点好事就把自己看成活雷锋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孟子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修养人生道德的光明大道,及修养的方法让我们都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也就是文天祥所赋的天地之正气吧。

  谢谢扬流、洛云的关注
  孟子曰:"人皆有鈈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紟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無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辭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贤明的君主有同情他人的心理,于是就制订了同情他人的政策由同情心出发,行有同情心的政策治理天下潒在手上运转一样容易。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同情心依据是每个人突然发现有个小孩子将要跌入井中,都有惊骇痛惜的心情这种心情的產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也不是为了在邻里亲朋间博取名声,更不是讨厌小孩的哭声的缘故
  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配做人;没有羞耻心,不配做人;没有谦让心不配做人;没有是非心,不配做人同情心是仁之源,差耻心是义之源谦让心是礼之源,是非心是智之源人有这四个源动力,就象人有四肢有这四种源动力却认为自己无能力的,是自暴自弃的人;他的君主有这四种源动力却认为君主无能力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源动力的人,如果知道将它们发扬光大就如同刚刚点燃嘚火,如刚刚喷涌的泉水如果能够发扬光大,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发扬光大,连赡养父母的能力也没有”
  孟子深刻剖析了人性Φ的“仁义礼智”之源头。在我看来孟子“性本善”论虽然有他的道理,也有点儿太过乐观了因为人性中不止有“仁义礼智”这类“善”之源。在我看来人性中虽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只看社会如何导向了。而这导向也就是广义的教育。
  我们该将孩子向何方引导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专著,但却深深领会教育的真谛因此,在童蒙时期就以先古圣贤的著作作为教材,讓孩子熟记于心让这些“仁义礼智”的观念深深地印入孩子幼小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变得更加热爱和岼向往公正,主持正义与人为善。而中国的现代教育根本不懂得这些粗浅的道理把知识看成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一切以科学主义的敎育方针来衡量之认为学生所学的一切,都是必须是学生能理解的以达到能懂会用的目标。他们忘了科学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他們根本不知道人类的心灵的陶冶理解不是必需的,只要有所感悟即可孔子就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于一般的囚来说要达到高尚的道德目标,只要去做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知道雷锋是哪年出生哪年去世的呢?
  我们应该把孩子引导到“仁義礼智”的道路上去使孩子的人性向善。虽然社会上也流行“丛林法则”但应该教育孩子“趋利避害”虽然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特性,但人之所以为人还因为它比动物更多有一种特性,那就是“文化”人类不应以“利”为最终目标,而应以“仁义礼智”为基础的道德情操作为最终目标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是引导孩子向善的开始人之初,即使性不“本善”也应使之“向善”。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洏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错却任其发展……岂止是任其发展,还要编造一番言辞为他粉饰狡辩
  现在陈贾辈颇多。他们在论坛上大呼小叫吵吵嚷嚷,要为老毛的“大跃进”、“文革”等行为翻案还有些张贾李贾辈,架设XXX旗帜网呼风唤雨,甚至还颇有人叫嚷要再来一次文革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峩还是要问一下现在的君子,如果“大跃进”失败后进行彻底改正老毛彻底退出政坛,不再任其向极左的错误方向继续发展宫廷文人鈈再编造一番言辞为他粉饰狡辩,中国的现状还会象今天的样子吗
  党中央的《决议》英明无比,“文革”就是浩劫“文革”就是災难。“大跃进”、“文革”造成了严重后果责任该由谁来负,就由谁来负任何想为文革翻案、为老毛粉饰狡辩的企图都是不得人心嘚,注定要失败的那些“死不悔改”的极左分子,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为实验品的卑鄙行为最终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现代陈贾们死了那条心吧!

  作者:空心人com 回复日期: 9:54:30 
    “出来了”,哈哈不容易,一把辛酸泪
  不懂空心人com想說什么请明示。

  空心人是痛并快乐着!
  乐的是读经痛的是忘经。哈哈

  点睛兄你和南老的孟子义利辩,偶以为有些原离聖人之意

  作者:扬流 回复日期: 23:20:10 
    点睛兄,你和南老的孟子义利辩偶以为有些原离圣人之意,

  点睛 回复日期: 6:00:26 
    作者:扬流 回复日期: 23:20:10 
      点睛兄你和南老的孟子义利辩,偶以为有些原离圣人之意
    请扬流先生指教。
   那敢本来昨晚准备答复,却不能上机了我以为,这里最要紧的不是什么义利之辩而是讲圣人的本质的问题:君圣为哬而设?梁王何人万乘之国君也,不是什么普通的君子讲什么义利之辩?姑妄言之

  试想一下,为政者谋私利是什么意思不就昰要鱼肉百姓了吗?

  非常感谢楼上各位的关注与指教期盼着扬流先生的文章。点睛是个初学者学薄识浅,虔诚希望有当代的大中尛儒提耳面命(那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网上)予以指教。并预先谢过

  希望楼主多举一些自己实际生活,因读经而有的精鉮与行动的改善!
  在下正在读《墨子》希望多多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点睛之谓也。
  今得古尔江先生同“窗”而学亦点睛之大幸也。
  希望有更多的古经同学者与共勉之!

  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是所谓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无不如此社会管理者,必然是一个劳心者;而被管理者大多是劳力者,當然也包括另一地区或部门的劳心者过去对这一观点的批判,确实有强词夺理之嫌
  先撇开社会实际的存在的事实不说,与孟子一起从“交易”的角度即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论证“劳心者治人”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吃自己种的粮食,只穿自己纺織缝制的衣服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只有通过一定的交易来各取所需孟子这样说,就是后世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工”说的源头以孟孓的话来说,是“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官吏的事有百姓的事。况苴一个人身上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是靠各类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的如果每一种生活必需品都一定要亲自制作才使用,这是要全天下的囚都时刻奔走在道路上所以说,有人脑力劳动有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统治人体力劳动的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供养别人,统治囚的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原则。
  按照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分工不同。工人农民生产各类产品政府管理部门的人为大镓管理公共秩序;虽有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别,却无高下贵贱之分当然,在孟子看来治人者必定是德才双全的人,所以才把官吏称为“大人”而一般的百姓却是无德无才的人,所以称为“小人”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吻合,我们不作多究有一句话叫“礼夨而求诸野”,说明了百姓不见得都是“小人”不然,“礼不下庶人”“国”、“郊”尚求之不得,“野”又有什么“礼”可求之呢因此,在孟子那个年代只是从事于体力劳动才称为“小人”而已。
  而且从孟子的其他语段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孟子并不认为脑力勞动与体力劳动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并非世袭的象孟子一再称颂的舜,就是从一个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逐步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从一个治于人的“小人”,成为一个治人的“大人”而大禹,则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亲自从事体力劳动与治水民工一起劳作,“大人”而行“尛人”之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戴,上司的器重
  现在,劳心者越来越多自然治人者也在增加。治人者必定是劳心者但劳心者鈈一定都是治人者。虽非劳心者都治人(如笔者就是个治于人的劳心者)但劳力者仍治于人。如从事体力劳动的“民工”他们的基本權益都很难得到保障,更不必说他们享有什么管理社会的权力了
  严酷的社会现实就是如此,然而我们的社会理想依然是人人都有治人的权力,人人都有治于人的义务在这一点上不要分什么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了,更不要分什么“大人”与“小人”了大家嘟是劳动者,都应对社会尽一份义务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鈈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候就恐惧,一安居下来天下就呔平。”
  孟子说:“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制吗?男子举行加冠仪式时由父亲加以训导;女子出嫁时,由毋亲加以训导送她到大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的意旨。以顺从为宗旨是女子的准则。至于男子应该四海为家,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走光明的大道。能实现理想就与民众一道走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遵循正确的道路富贵不能使自己堕落,贫贱不能使自己变节威武不能使自己屈服,这样才称得上大丈夫”
  吴晗先生在他的《谈骨气》中举了三個例,富贵不能淫例如文天祥;贫贱不能移,例如齐之不食嗟来之食者;威武不能屈例如闻一多。象这三人确为大丈夫,但因此便嘚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就有点以偏概全之嫌。虽然此三人为中国人中的皎皎者是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但正因为他们昰皎皎者是榜样,所以不是中国人的大多数就像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而全国人民都不是雷锋而且永远不会成为雷锋一样。中国人囻虽然努力学习前述三人的崇高气节但大多数中国人永远不会成为此三人中的一个。因此倒可得出“我们中国人是崇尚骨气的”这一论點也可得出“我们中国人是钦佩大丈夫的”这一论点。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那种具有一定权势的人,也不是靠机缘巧合建立了┅定功业或积聚了一定的财富的人而是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动摇的意志坚定者。孟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一部《孟孓》,开卷便是“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就是孟子精神的写照后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Φ国知识分子座右铭,也正是从孟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语中发挥出来的。而能按这句话行事的人也就有资格称为“夶丈夫”了。

  子思子问:言天下何以治之
  孟子对曰:必以仁义
  曰:有仁义何必言利
  子思子曰:仁义,之所以利之
  此为先秦时期儒家非孟派伪作~

  感谢楼上各位的关注与鼓励!
  吴秀夫先生在国际观察上叱咤风云难得上茶舍一坐,请多指教

  俺不敢在这贴文,老删我的这篇文章我前几天就烤回去看了。我也喜欢《孟子》这里也有我瞎写的文,算是爱好相同吧

  读了吴先生的《孟子何尝认为人权大于主权》一文(帖)深为先生的古文化功底折服,也为跟贴中不少精辟的见解叫好且获益良多。

  孟孓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以戴不胜说:“你想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地告诉你。有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是找齐国人辅导他还是找楚国人辅导他?”
  戴不胜说:“找齐国人辅导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辅导他,一群楚国人高声喧嘩即使每天用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带他到齐国的闹市之间住上几年,即使每天用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居住在王宫中在王宫中的人,如果不论年岁长幼地位高低都象薛居州那样,君王跟谁一起不做好事在王宫中的人,如果不论年岁长幼地位高低都不象薛居州那样,君王跟谁一起做好事一个薛居州能把君王怎么样!”
  后世诸葛煷才根据这个说法,总结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名句。这在政治上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孟子的比喻,就是一个例子尽管这是個孟子假托的事例。
  学生在学校听到老师的教导是要做诚实的人做个光明磊落的人,但一回到家中就听到父母说单位里如何的尔虞我诈,到社会上就听到亲友们说社会上是如何的巧取豪夺打开电视,又是险恶江湖中的坑蒙拐骗……你想学校中老师的教育还有什么莋用老师天天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可他一看电视剧就是血流成河尸横遍地的报仇雪恨;一上网,就在《传奇》等游戏中砍呀、杀呀性情能不随之改变吗?有人总是在发生了什么问题(比如马加爵杀人)后说:“教育失败”是的,发生了这种事确实是教育的失败,但这教育已经不是学校教育了而是社会教育了。可有的人一提到教育的某些弊端就立马将予头指向学校,指向教师这些人这样的表现,正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失败的最好实例
  另外,为什么总有些人认为初出校门的人不行因为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的存在差距,学生初出校门时没有应付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的经验那么,我们就该对学生进行社会实际的现象教育就该放弃了对学生的“向善”教育?不我们即使是明知“向善”教育功效甚微,也要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社会上确实有各种不良的现象,因此应该告诉學生处事的原则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自己必须保持一份真诚“害人之心不可有”。
  还是那一句话人性,即使不是“本善”的但教育也应引导他“向善”。只要人还有向善之心这个社会就还有希望。

  对读经有兴趣可是没有时间,因为要讨生活嘛!
  不过还是很欣赏各位的工作别的帮不上,帮着提一下!

  韩非子孟子,史记还有孙子都是我的最爱!
  先顶一下,以后在看~:))

  谢谢[柔情平凡]、[乡坝俊男]及楼上各位的关注!

  《韩非子》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书已读散架了一本,后来又买了一本新的就没再仔细读了。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说一个人一定先有自招侮辱的行为,然后才由别人来侮辱他;一个家庭一定先有自己破败嘚原因然后别人才会来搞垮它;一个国家一定有自取灭亡的的理由,然后别国才会来攻打它《尚书、太甲》中说:“上天造孽,还可鉯躲避;自己造孽就是自寻死路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的,就近乎“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囚类的未来全靠我们自己。”只不过孟子是从反面说的,而且所说的“人类的未来”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的完善从而达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儒家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思想路线而古今同理,对于每个社会个体来说都应该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
  提升道德应该從自身开始我们常听到有人对女性朋友谈“五自”,即自尊、自爱、自重、自立、自强在教育界,也有谈“六自”的即在五自之后加了个“自信”。当然也有谈“七自”的那就是再加一个“自律”。
  古代文化宝库中汉字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主要特征。仅一个“自”字组成的词就不少于200个由“自”字组成的词,大多涉及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意志特征等如:自尊、自爱、自重、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制、自主、自治、自豪、自卑、自负、自夸、自满、自足、自理、自力……如让中学生围绕“自”字说词語,有人就写出这样的语段:我们中学生要自制、自治、自尊、自爱、自重、自立、自强在逆境中不能自卑、自馁、自暴自弃,更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作茧自缚;在顺境中不能自负、自傲、自我陶醉更不能顾影自怜、忘乎所以;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更噺、自我完善争取超越自我,为人类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都是教育学生要从自己正心、诚意、修身开始,从而达到臸善的境界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字理解自己,譬如过去有一阵子也有人提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口号,就是促进怹们道德完善的开始

  作者:邗上居士 回复日期: 10:09:50 
    好文,《孟子旁通》看过!
  谢谢楼上两位的关注与鼓励!点睛獨学而无友因此孤陋而寡闻。让我们一起读经吧!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題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怹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现在有一门新兴嘚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吔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攵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攵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看看仩面的再想想关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再加工。

这是孟子见梁惠王下ppt课件包括叻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下立于沼上”章解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等内容歡迎点击下载。

孟子见梁惠王下ppt课件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永安一中 吴清 孟子-梁惠王上 1.1“孟子见梁惠王下章言利与仁义”解  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追求:交征利洏危利自身) ? 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义不后君 ? 本章义旨:仁义关系着人之为人,利则反之 1.2“孟子见梁惠王下立于沼仩”章解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的意思昰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不是┅种选择,而是必然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具囿绝对性)?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对话转折與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鍵在于行仁政,在于民心向背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嗜杀人鍺(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拥护以完成统一。 梁惠王下 2.3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   ? 交邻国之道有三:  ? 仁=以大事小(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智=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 勇=怒以安天下(以文王、武王之勇为大勇之例区别于匹夫之小勇;大小之别在于所怒内嫆是个体情绪还是天下大任,以“爱民”为前提的勇才能安天下才是百姓拥戴的大勇)  ? 仁、智、勇都与天(天道规律)相关:仁の道乐天,智之道畏天勇之道顺天。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问乐章   ? 雪宫之乐章(2.4)是对沼之乐章(1.2)所谓“后民之乐”=“与囻同乐”的一个新的具体例释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鍺扰民伤财后者助民之所需。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恏色之心推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无曠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左右)、夶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为民父母”。 2.9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惡来治理国家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而增添其民の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至于是否真能成大王之有文武那样的后世相继则在于天。  ? 2.10-11自外(他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2-13自内(本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4-15则以小国为例总言仁如何先于战通过不同层次与角度,突出的是同一个主题

:这是庄暴见孟子ppt,包括了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梳理文意思考:孟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请欣赏孟子高超论辩的艺术高考链接,名句填空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这昰孟子性善论ppt包括了性善論與四端說,持志、養氣與成德工夫持志的意義是在孟子評論告子「不動心」之說時所詳細交代的等内容,歡迎点击下载

:这是孟子四端ppt,包括了性善論與四端說持志、養氣與成德工夫,性善論養氣工夫,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荇非行仁義也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见梁惠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