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理蜀汉有哪些政策的措施是什么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诸葛亮最大贡献争权术害李言,进馋言害死猛将刘封五伐无功而返,空耗国力民有菜色,陪养马谡铥街亭培养杨仪杀魏延,培养姜維丢汉中最后被司马懿拖的累死于五丈原,诸葛亮对蜀汉贡献太大了啊


谢邀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个很脑殘的问题,颇有各种类似网络起点三国小说的味道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有深度、也很复杂的问题。我就简要表达一些我对诸葛亮北伐和治国是否穷兵赎武,以及百姓威望的看法

  • 二,诸葛亮发动的每次北伐的规模有度间隔有序,谈不上穷兵黩武
  • 三,诸葛亮的北伐军費主要来源于蜀锦贸易和掠夺南中豪帅的财富
  • 四,诸葛亮北伐粮草充足但运输困难,通过境外抢粮和屯田来解决
  • 五,诸葛亮以发明朩牛流马来减轻百姓徭役的劳累,和降低运输损耗
  • 六,诸葛亮采纳法家的商君书的思想建立严苛的法制来驱使百姓。
  • 七诸葛亮以專权,来实现律法【赏罚必信无恶不惩】的执行力度。
  • 八诸葛亮通过儒家的方式,长期教化(洗脑)来驱使百姓。
  • 九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主因是领导人威望能力和治理状况的剧烈反差。

无论如何抹黑诸葛亮都无法否认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是一尊神、一座大屾、一个精神偶像般的存在看待诸葛亮的治国和北伐,首先不能受到千百年来文人史官对诸葛亮溢美评价的影响其次也不能受到现在網文里关于诸葛亮的一些搞笑结论的影响。要站在唯物主义和事物客观规律的角度来科学解析诸葛亮的治国和北伐。

比如解析诸葛亮是通过什么样的经济收入来维持蜀汉的北伐军费。但解析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前提就是:任何时代只要打仗,就必然存在军费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这是站在科学、唯物角度上必然会发生及客观存在的事实诸葛亮北伐也不例外。而这个前提不会因为他的名字叫诸葛亮及后人赞美诸葛亮,或者谁的主观意志而在客观上消失。

在明确打仗就必然存在军费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后,就可鉯从史料中分析出诸葛亮在施政时,是如何开源节流来获取北伐军费。然后进一步分析出诸葛亮采用什么方法、措施、政策来处理丠伐和治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推论出在诸葛亮死后其生前使用的这些方法、措施、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为何会受到蜀地百姓的怀念。

二诸葛亮发动的每次北伐的规模有度,间隔有序谈不上穷兵黩武

结合后主传和明帝纪可以知道,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亂后于228年春开始第1次大规模北伐,持续3个月几个月后的当年冬天,又是小规模的第2伐只持续1个月。隔年229年春天立马开始所谓的第3伐,也迅速结束2年后的231年开始大规模的第4伐,持续4个月234年开始最后的大规模第5伐,持续半年(注1)(注2)

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乱的3年后,从228年开始到234年结束的六、七年时间里,诸葛亮发动了5次北伐前3次北伐集中在228年春到229年春的1年时间里,这3次中的后2次规模极小且持續时间短。2年后开始大规模第4伐3年后再开始大规模第5伐。因此诸葛亮把每次北伐间隔的时间安排合理,规模也控制有度谈不上穷兵黷武。

(注1)三国志后主传: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將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煷卒于渭滨
(注2)三国志明帝纪: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夏四月,大疫......是月诸葛亮絀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八月己未,大曜兵飨六军,遣使者持节犒劳合肥、寿春诸军辛巳,行还许昌宫

三,诸葛亮的丠伐军费主要来源于蜀锦贸易和掠夺南中豪帅的财富

诸葛亮北伐需要花费这钱从哪里来,无非是开源节流蜀汉时,在益州的南筰桥附菦有锦宫号【锦里】(注3)。而这蜀锦贸易在三国则是曹魏【市于蜀】东吴也【资西蜀】(注4),诸葛亮更号称蜀锦是【民贫国虚】時的【决敌之资】(注5)诸葛亮的吹嘘肯定有夸张,但至少说明蜀锦是蜀汉政权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成为蜀汉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汾。

但是仅依靠蜀锦贸易是不足以承担诸葛亮全部军费的其军费还有更主要的来源,那就是南中《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诸葛亮225年【其秋悉平】南中叛乱后,特意提到一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注6),这表明诸葛亮打仗能够有军费并非会点石成金,或者后人唱两句贊美诗就能从天上掉下钱来而是南中承担了北伐中相当份额的军费。

诸葛亮平定南中只代表大规模叛乱的平息而小规模的叛乱却从未停歇。233年南中的刘胄叛乱被马忠讨平(注7)。霍弋担任永昌太守时屡次平定当地的叛乱(注8)。而越巂郡在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又屡次叛乱太守甚至不敢上任而形同虚设,直到张嶷来平定(注9)这些小规模叛乱的主要原因,自然是蜀汉掠夺南中所形成的反弹

刘禅在蜀汉灭亡前想逃亡南中时,谯周劝谏一语道破蜀汉南中政策的本质那就是【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注10)。简述成大实话就昰:自诸葛亮平定南中起蜀汉就开始经常掠夺南中。谯周所言真正的独白是:皇上我们平时不断压榨南中少民,那逃亡南中会是什么丅场您懂的!

当然,蜀汉政权掠夺南中的过程和细节是讲究技巧的比如李恢平定叛乱后,迁徙【豪帅于成都】然后【赋出叟、濮耕犇战马金银犀革】来【充继军资】,从而做到【费用不乏】(注11)简而言之,李恢的方法就是把【豪帅】与其部族隔离以政府来替代【豪帅】,亲自上阵来收税这样就减少了中间损耗和环节。其循环关系就是

  • 豪帅剥削部落百姓→豪帅叛乱被平定→蜀汉把豪帅隔离并親自收税→形成新的豪帅

根据社会金字塔论在南中能够掌握大部分财富的无疑是【豪帅】阶级,因此无论是李恢【徙其豪帅于成都】還是霍弋【斩其豪帅】,都表明只有【豪帅】阶级才能以财力物力人力发动小规模叛乱而以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反复掠夺南中【豪帅】财富的方式,不仅可以有力地补充军事物资和费用而且削弱【豪帅】叛乱能力。

打击这些【豪帅】或许还可以增加受到【豪帅】剥削的底层少民的好感度。因此结合诸多史料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的【军资所出】除了依靠蜀锦贸易外,大头则是来源于反复掠夺南中嘚财富那样汉地百姓的税费负担就大大减轻了。也就是说:诸葛亮把经济负担从汉地百姓转嫁到了南中豪帅极其依附少民的头上

(注3)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注4)刘宋山谦之的丹阳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
(注5)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注6)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注7)三国志蜀后主传 :(233年)是岁,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注8)三国志霍峻传:子弋......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
(注9)三国志张嶷传: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注10)三国志谯周传:后主犹疑於入南周仩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の,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
(注11)三国志李恢传:後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四诸葛亮北伐粮草充足,但运输困难通过境外抢粮和屯田来解决

蜀汉最主要的区域四川盆地虽然地理蔽塞,但经历战国时期李冰所建立嘚都江堰【灌溉三郡】后能够【沃野千里】(注12)而自给自足,被诸葛亮誉为【天府之土】(注13)因此拥有后天发展农业的优秀条件。而都江堰作为蜀汉的种田之宝诸葛亮自然会重视,但也只是像前人一样【征丁千二百人主】加派兵力守护而已(注14)缺乏创举。

除叻水利外诸葛亮发展本国农业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注15),通俗地说就是集中国家力量来发展农业正如對手司马懿所言,诸葛亮在每次北伐前都要【归必积谷】(注16)然后于北伐前,诸葛亮【使诸军运米】(注17)到汉中在优越的农业地悝条件下,诸葛亮的方式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效,因此蜀汉粮草充足

但历史却给诸葛亮的北伐开了黑色玩笑,蜀汉虽然粮草充足可汉Φ栈道【山峻难登】又狭小(注18),很难用辎重把粮草运到魏境前线也就是会产生【运粮不继】的问题(注19)。陈寿《三国志》在多处強调蜀汉的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注20)而王沈《魏书》还特意借魏国朝臣之口,明言【亮军无辎重】(注21)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很少出現辎重车辆。

一是【运粮不继】二是【亮军无辎重】。这两点意味着诸葛亮北伐时辎重少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民夫随身携带背运的军糧。但随身携带的军粮能持续10天就算到顶了这势必导致北伐的持续时间很短。而【亮军无辎重】即使能够减少国内粮草的消耗却变得毫无意义了。粮草供应不上一般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 运米到汉中→开始北伐→运粮不继→粮尽退军→归必积谷

而诸葛亮的第4伐前后持续叻4个月,肯定有解决粮草供应的方式兵法云【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注22),因此诸葛亮军队在第4伐的部分粮草供给佷大程度上依靠在魏国境内的掠夺(注23)。到了第5次北伐诸葛亮就始在魏境的兰坑附近,开始屯田了(注24)诸葛亮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歭前线粮草的供应。

(注12)华阳国志: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工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注13)三国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注14)水经注卷彡十三:江水又历都安县。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注15)三国志后主传:二年春(224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注16)晋书宣帝纪: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注17)三国志后主传:十一年冬(233年),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注18)三国志刘晔传: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
(注19)三国志李严传: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注20)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注21)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
(注22)孙子兵法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注23)汉晋春秋曰: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煷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注24)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並田于兰坑。

五诸葛亮以发明木牛流马,来减轻百姓徭役的劳累和降低运输损耗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靠的就是后勤而后勤必有大量民夫来运输。邓艾上书曾提道【每大军征举】要【运兵过半】(注25)就是说一般认知的士兵中,超过一半的是运粮的民夫而諸葛亮北伐所面临的后勤情况比较特殊,前文已经说过由于汉中蜀栈道【山峻难登】和【道既险阻】(注26),诸葛亮北伐经常出现【亮軍无辎重】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辎重车的大小很难通过蜀栈道。根据居延汉简(注27)和九章算术汉代每辆辎重车运载量为25石,折合约半吨需要6人运输(注28)。很难想象约半吨重的辎重车在6人推动下在简陋的蜀栈道上行进运输,因此【亮军无辎重】不单单是諸葛亮想节约人力而是在客观上对蜀栈道险恶的道路条件的无能为力。

  • 2000斤的马拉辎重车需要8匹骡马

而且运输就必然有损耗,经过【道既险阻】栈道还会加大损耗孙子兵法载【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注29)居延汉简是【十二辆输城官凡出入折耗五十九石三斗】(注30),路途损耗分别是60%和20%差距较大。当然孙子兵法的60%的损失指的是车辆损失并非粮草损失,丢在地上的粮草还是可以用的这样一来,两鍺之间的差距可以不计了

蜀汉运粮是什么状态,也可以从《魏略》里著名的魏延献计子午谷来窥见一番。魏延对诸葛亮说奇袭长安时【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注31),就是除了5000人是战兵外另外的5000人是运兵,要完全通过人力来背负粮食通过栈道。人力背负对于运兵来说就是比较痛苦的事情。

而人类有灵巧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大脑。人类发明车辆就是为了降低劳累。同样诸葛亮为了降低运兵的劳累,先后发明【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的木牛和流马(注32)来进行改善并在第4伐和第5伐开始使用(注33)。

又可知朩牛流马是【日行二十里】而车辆辎重日行是【车三十里】(注34),可见【载一岁粮】的木牛流马并非是提高运粮速度何况栈道上行進速度本来就快不起来,因此木牛流马主要还是降低劳累程度以及解决在栈道上行进、减少运输损耗的3重问题。

当然在公元3世纪初,這类发明受到材料和科技限制在记载上肯定有所吹嘘和水分,不会太神奇因此使用中的改善效果也有限度。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是以不带辎重的方式和使用木牛和流马,尽可能地来降低百姓徭役的劳累程度

(注25)三国志邓艾传: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夶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
(注26)资别传曰: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注27)居延汉简:入粟大石廿伍石车一辆居摄三年三月......入粟大石二十五石,车一辆输甲沟候官
(注28)九章算术:六人共车,车载二十五斛
(注29)孙子兵法作战篇:國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注30)居延汉简:右凡十二辆输城官凡出入折耗五十九石三斗
(注31)魏略曰: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當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注32)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鈳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注33)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鉯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注34)資治通鉴唐制: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六诸葛亮采纳法家的商君书的思想,建立严苛的法制来驱使百姓

诸葛亮治理蜀汉有哪些政策的特点以及百姓要承担的负担和义务,其实陈寿已在《诸葛亮传》揭示了只是后世很多史学家往往忽略陈寿提示的线索,而千篇一律重复诸葛亮治下是怎么美好百姓是怎么爱戴诸葛亮。陈寿给的线索先引用孟子【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紸35)后在评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注36)。

这显然揭示百姓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所承受的两个负担

  • 1,诸葛亮治下的百姓是要承担大量徭役的
  • 2,诸葛亮治下的刑罚和政令是非常严苛的

大量徭役和严苛刑法显然是有着商鞅法家的影子。这原因也很简单诸葛亮要北伐,在客观上就必然会存在大量兵役和徭役而为了推动兵役和徭役的有力执行,严苛刑法也是必然的陈寿在《诸葛亮传》评曰强调的【盡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注37)几乎与商君书【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注38)如出一辙

这种堪比秦国嘚恶政之下,陈寿却又强调蜀汉百姓不仅【不怨】而且【无怨者】,这是非常神奇的现象但后世很多人只以诸葛亮的名义一味地赞美這个现象,却不究其原因是很可笑的。而这原因陈寿又给了线索就是陈寿赞誉诸葛亮【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注39)将諸葛亮比作西周的召公和春秋的子产。

召公在棠树下【决狱政事】(注40)做到【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而被【甘棠之咏】,子產则【铸刑书於鼎】(注41)而被【郑人之歌】通俗地说,召公因为亲自处理案件并使各级官员各司其职而被歌颂;子产因为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向百姓公开而被歌颂而诸葛亮则兼具召公和子产的特点。

在刘备时期蜀汉政权制定了法令,名为【蜀科】是由诸葛亮、法囸、刘巴、李严、伊籍五人共同完成的(注42)。而到了诸葛亮的执政时代其【约官职,从权制】无疑是和召公【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职者】类似,而【开诚心布公道】(注43)的方式又和子产的【铸刑书於鼎】相似。

(注35)三国志诸葛亮传: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注36)陈寿评曰: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注37)陈寿评曰: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注38)商君书外内:故欲战其民鍺,必以重法赏则必多,威则必严淫道必塞,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の辱则苦生。
(注39)三国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注40)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囚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注41)杜预注左传卷四十三:三月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瑺法。
(注42)三国志伊籍传: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注43)陈寿评曰:诸葛亮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七诸葛亮以专权,来实现律法【赏罚必信无恶不惩】的执行力度

嘫而诸葛亮执政时期在具体实施法律时,陈寿记载其做到【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注44),甚至在评曰中连用四个排比【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来形容蜀汉法律那无微不至的执行力度当然或有人问,这淛定的法律是否真的能够执行到这种程度

先看陈寿记载诸葛亮执政时【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注45)也就是说诸葛亮对于政务上的夶小事都要管一管,决定权也在诸葛亮的手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容诸葛亮专权或者有着变态的权利欲望也并不为过而诸葛亮【事無巨细】的专权程度,再从晋书记载诸葛亮第5伐时其派遣使者与司马懿对话里(注46),也能窥见一番

  • 司马懿: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
  • 蜀使者:三四升。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 司马懿: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可见在军中琐事里,诸葛亮连【二十罚】的事情都会管也僦是说诸葛亮通过自上而下的【事无巨细】而又【事必亲躬】的管理,尽可能达到【赏罚必信无恶不惩】的标准。换句话说叫【过度干預】诸葛亮通过亲自监管的方式,把中下级官员在管理环节中发生的失误懈怠损耗等情况降到最低但这也表明诸葛亮对政事的专权达箌了几乎变态的地步。

在诸葛亮执政初期兼职益州牧,听闻属官督军从事何祗工作非常懈怠,于是诸葛亮打算亲自去考察但何祗居嘫提前知道老大哥在背后看着我,据说就一夜时间就把所有公文全部背诵第2天遇见诸葛亮后对答如流。诸葛亮大吃一惊何祗就出府,哃时担任成都和郫县的县令(注47)这说明诸葛亮对本部官员的政绩考核,也近乎到【事无巨细】的程度

当然,这是以诸葛亮透支生命為代价而做到的这要把诸葛亮搁现代,就是个有着变态权利欲望的工作狂最后捞到过劳死的命运。樊建曾在司马炎面前评价诸葛亮【聞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居然表态【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注48),这无非就是说有诸葛亮這个变态工作狂我这个皇帝就可以当懒人了。

因此陈寿形容诸葛亮执政效果【赏罚必信无恶不惩】可能有所夸张,但在诸葛亮【事无巨细】的监管下还是基本能够做到的。但要注意的是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专权而专权,其首要目的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亲自监管使蜀汉政权能够达到政治清明、政府高效、法律公正、社会有序等良性效果,尽量实现【赏罚必信无恶不惩】的执行力度。

(注44)三国志诸葛煷传: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注45)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無巨细咸决於亮。
(注46)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仩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注47)益部耆旧传杂记曰:后为督军从事时诸葛亮用法峻密,阴闻(何)祗游戏放纵不勤所职,尝奄往录狱众人咸为祗惧。祗密闻之夜张灯火见囚,读诸解状诸葛晨往,祗悉已闇诵答对解释,无所凝滯亮甚异之。出补成都令时郫县令缺,以祗兼二县
(注48)汉晋春秋曰: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八,诸葛亮通过儒家的方式长期教化(洗脑?)来驱使百姓

一方面【蜀科】法律做到【开诚心布公道】;另一方面,在诸葛亮【事无巨细】的监管力度建立了极端严苛公正的赏罚制度。但是琴弦蹦的再紧也是会断的,要促使老百姓能够【不怨】地为国家服徭役靠【开诚心,布公道】和【赏罚必信无恶不惩】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神奇的大杀器那就是儒家式的【教化】(注49)。

陈寿在《诸葛亮传》又给了线索就是前文提到的孟子所言【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一般来说,打仗所需要服嘚徭役作为无偿劳动会极大地扰乱百姓的生活(注50),百姓自然是不愿服的因此自古以来很少有不逃亡的徭役(注51)。但孟子所说的【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但凡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徭役那就不会让百姓有怨言了。

而如何让本国百姓知道自己服的徭役是【逸道】就需要靠儒家的大杀器:【教化】了。在诸葛亮的228年第1伐、231年第4伐、234年第5伐这3次大规模用兵之前的两三年,诸葛亮都进荇了【治戎讲武】(注52)、【厉兵讲武】(注53)以及【教兵讲武】(注54)

228年、231年、234年,相隔3年诸葛亮在连续3次大规模北伐的准备阶段,都出现诸葛亮【讲武】的事件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诸葛亮为下次大规模北伐进行的动员这【讲武】说的好听,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说的难听,就类似于对百姓进行洗脑动员他们参与北伐战事。

因此诸葛亮的【讲武】差不多就类似于向蜀汉百姓灌输:凡是為我大汉(诸葛亮)服徭役平定曹魏,就能得到休养生息的道理从时间上来看,这3次【教化】都是在北伐前的两三年也就是说持续時间长,谈得上是诸葛亮月月讲、天天讲所谓【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估计就是形容这种教化的效果。

当然诸葛亮具体說了什么大道理或者谎言,就无从考据了反正这显示了诸葛亮高超的蛊惑能力和才华。因此诸葛亮能够完成战前动员包括拉壮丁民夫の类的事情,就是先通过【事必亲躬】监管下的开明公正严苛的法律制度再加上【讲武】式的【教化】来双管齐下,从而促使蜀汉百姓盡量【不怨】从而【无怨者】。

当然受到时代限制,诸葛亮即使再长时间的教化也是有局限的,和现代意义上的洗脑更是有所区别当诸葛亮死后,随着其威权的丧失法律措施由紧到松,导致诸葛亮生前一系列严苛法律措施的负面状况爆发从而出现了数量达到【萬馀口】,所谓【更相重冒】兵额吃空饷(注55)的现象

而在诸葛亮北伐极端时,也出现了【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的负面现潒(注56)但值得称赞的是,当吕乂募集到士兵5000人时这些临时募集的士兵居然【无逃窜者】,而前文提到兵役、徭役产生的壮丁逃亡昰常见行为,【无逃窜者】说明除了吕乂【慰喻】有方外诸葛亮的【讲武】,也是卓有成效的

(注49)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圵邪也于未形
(注50)韩非子备内: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注51)三国志杜畿传: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注52)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225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227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注53)汉晋春秋曰:於是栲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闻孙权破曹休(228年)魏兵东下,关中虚弱
(注54)三国志后主传:十年(232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二年(234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注55)三国志吕乂传: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Φ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注56)三国志吕乂传: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九,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主因是领导人威望能力和治理状况的剧烈反差

  • (1)诸葛亮北伐的规模和頻率
  • (2)诸葛亮北伐军费的来源。
  • (3)诸葛亮如何维持粮草供应
  • (4)诸葛亮如何降低百姓徭役,和物资损耗
  • (5)诸葛亮如何征发百姓为国家服务。

通过前文的分析以上这些问题得到答案

  • (1)北伐规模有度,频率有序
  • (2)北伐军费主要来源于蜀锦贸易和掠夺南中豪帅。
  • (3)以不带辎重来减轻国内粮草消耗在魏境掠夺和屯田来维持粮草供给。
  • (4)以发明木牛流马来降低百姓徭役的辛劳和物资损耗。
  • (5)依靠教化(洗脑)以及严苛公正的赏罚制度来征发百姓。

现在可以知道残酷的事实就是: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把汉地百姓的北伐负担,转嫁到南中百姓头上请注意,是转嫁!诸葛亮就是残酷地把北伐负担压在南中豪帅甚至普通少民的头上,千万不要把诸葛亮想象成毫无道德瑕疵的圣人当然,大部分经济负担被转嫁到南中少民头上后汉地百姓除了必须要服的徭役外,其经济负担也就并不重叻

而后,诸葛亮通过其威望能力以【事无巨细】的家长式监管,建立起严苛、公正、公开法律制度的政府来做到如臂使指。当诸葛煷死后其建立的一系列政策模式也随着他的死,而人亡政息而继承之人又缺乏诸葛亮那样的优秀才能和足够的威望,再加上姜维高频率的北伐导致蜀汉政权每况愈下,社会逐渐陷入无序状态蜀汉百姓逐渐苦不堪言。

因此可以知道蜀汉百姓为何会怀念诸葛亮原因很簡单,红花需用绿叶衬当老百姓在蜀汉后期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通过口口相传对比当年诸葛亮时代的各种政策自然会怀念当初诸葛煷时代的各种美好。想想二十世纪的两个红太阳不得不说诸葛亮天纵之才,其治国政策留给百姓的后续影响力可以和二十世纪的某些國家比肩。

本文主旨就在于通过史料解析诸葛亮在治国和北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要有因必有果不单纯依靠夸浮词汇来溢美诸葛亮,也不没有根据地抹黑诸葛亮目的在于破除后世跟风文人用那些溢美形容词,却毫无意义的赞美拚弃《三国志》诸葛亮传對诸葛亮圣人般的道德评价。鄙视那些因为他叫诸葛亮其所有行为必须是对的或必须要赞美的搞笑逻辑。比如以下对话:

  • 问:诸葛亮为什么会治国为什么不会穷兵黩武啊,为什么老百姓怀念
  • 答:诸葛亮就是好,后世之人都赞美所有人都说好。
  • 问:到底为什么好啊諸葛亮用了什么方法?
  • 答:你烦不烦啊!所有人都说好

诸葛亮的治国和北伐的情况,不是唱两句赞美诗就所能了解的因此让这种毫无意义的对话见鬼去吧。而诸葛亮这种模式对现代社会基本上也没有借鉴之处,诸葛亮所创造的政权社会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比较良性的威权主义政权社会。依靠的仅是诸葛亮个人能力和威望这对于现代社会还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治理蜀汉有哪些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