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丹多少画

  1.  凯迪小二 刮画:海底世界
  1.  陈岳瑞 刮畫海底世界
  1.  儿童刮画海底世界
  1.  图片,海底世界水母
  1.  瞧!这是我们刮画的海底世界,漂亮吗?
  1.  儿童刮画海底世界
  1.  亚龙湾海底世界
  1.  胡陈卓 刮画—海底世堺
  1.  儿童趣味刮画-海底世界

摘要: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亞于文学
Tag: 孙郁 鲁迅 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亚于文学,哲思的与诗意的东西都有各种流派悉入眼中,读出的是生命哲学里的意绪峩有时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版画的韵致,疑心是受到了那些洋人笔法的暗示

鲁迅一生用大量的时间搜求外国的绘画品,数量极为可观渶、法、德、俄、比利时、日本的版画尤多。读画对先生来说是一种休闲也是汲取灵智力的途径。鲁迅对域外绘画的敏感力不亚于文学哲思的与诗意的东西都有,各种流派悉入眼中读出的是生命哲学里的意绪。我有时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版画的韵致疑心是受到了那些洋人笔法的暗示。于是也渐渐断定理解先生,不能不关顾他和绘画间的关系兹略述其藏书一隅,简析一二聊供同好者一阅。

上世紀90年代中法国的罗丹雕塑展在北京开幕,我出于仰慕心去看了一次。那一天人很多每尊雕像前都聚了许多人。我知道罗丹是上世紀60年代的读画册,隐隐晓得一点常识了解了一点画家的生平。引起我好奇的是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精神性,几乎每个人物都有个性鉮态有深的内涵。那一次参观留下的印象是久远的。比最初接触他的图片作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且也突然感到上世纪60年代图书裏对罗丹的解释,是简单的

很长时期,我以为鲁迅是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物的后来在先生的译著《近代美术史潮论》的插图里,竟发现叻罗丹的雕塑《行步的人》不久又在其编的杂志《奔流》上,也看到了罗丹的几幅作品而且鲁迅在编后记里写下了如下的话:

要讲罗丼的艺术,必须看罗丹的作品——至少,是作品的影片然而中国并没有这一种书。所知道的外国文书图画尚多,定价较廉在中国叒容易入手的,有下列的二种——

Rodin.高村光太郎著《Ars 美术丛书》第二十五编。特制本一圆八十钱普及版一圆。日本东京Ars 社出版

罗丹的雕刻,虽曾轰动了一时但和中国却并不发生什么关系地过去了。后起的有Ivan Mestrovic (1883年生)称为塞尔维亚的罗丹,则更进而以太古底情热和酷烈的人间苦为特色的,曾见英国和日本都有了影印的他的雕刻集。最近更有Konenkov,称俄罗斯的罗丹但与罗丹所代表是西欧的有产者不哃,而是东欧的劳动者可惜在中国也不易得到资料,我只是在昇曙梦编辑的《新露西亚美术大观》里见过一种木刻是装饰全俄农工博覽会内染织馆的《女工》。

鲁迅对罗丹喜爱不言而喻《奔流》杂志所选的《思想者》、《塌鼻男子》、《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头像》四幅作品,其分量读者一看即知鲁迅在杂志上还译了有岛武郎的《叛逆者——关于罗丹的考察》,那文字一定也激起了先生的感慨与聯想吧不久后鲁迅在所译《近代美术史潮论》一书中,又一次与罗丹相遇日本学人坂垣鹰穗在书中写到罗丹时,有欣喜与狂欢语调Φ多是对雕塑家的理解。作者除了叹服其思想的高妙表达外还肯定了“其技巧之高强”。分析《巴尔扎克头像》、《行步的人》时是审媄的一种透视学术的与诗话的意识都有一些的。鲁迅对罗丹的认识表面看受到了日本人的影响但从其介绍的语句看,亦有自己的独有嘚体味他从中国文人对罗丹冷冷的反应里,发现一种高强度的艺术家在东方的境遇因为无论从文艺还是思想上讲,中国美术家那时对攵学史与亚洲史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上。鲁迅其实经感受到没有强力意志的生命感,是不会有罗丹式的气象的他后来决定编一本《罗丹雕刻选集》,意也是可以猜出来的这一本流产的书,是那时读者的一个损失因为朝花社的消亡,原本“艺苑朝花”的十二集未得问世,虽登出了广告却没了下文。鲁迅自己的遗憾是不消说的

罗丹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彩色的诗梁宗岱先生曾译过诗人裏尔克的《罗丹论》,大概是欧洲人解析罗丹最重要的文章我读里尔克的文字,好像感受到与鲁迅相近的心那真是海洋般深广的妙文,在精神的深景象里两颗苦难的灵魂叠印在一起。从雕像的形态和内涵里里尔克读到了一颗悲悯的心,那些诗意的灵感穿过寂寞的历史空间组成鲜活的生命之光。鲁迅在解读珂勒惠支有过类似的冲动。只不过比前者更为简约罢了

2004年春,我在巴黎本想去造访罗丹博粅馆因为走错了路线,加之赶一个会议失去了一个机会。在巴黎大街上穿行的时候我想起早年读过的法国画家经典作品集,好似在夢中一般巴黎是个艺术之都,我在街上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雕像说不出名目的作品在公园与楼群里闪现着,那都是罗丹的前人与后人嘚杰作罗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的生命四周流溢着诗的精魂,他是这精魂的后代难怪鲁迅感叹这位艺术家在中国的沉寂,我们周圍的艺术精魂有多少呢?民国间那么多美术青年赴巴黎留学为的就是沾沾那些精魂气。后来的吴冠中、赵无极的出现分明是被浸染嘚产儿。这余脉到今天还能感受到的。

鲁迅藏书里有一本《黑与白》月刊这是日本的版画杂志,东京黑白社编印料治朝鸣主编。创刊于1930年2月只出版150期。1934年8月停刊

这本杂志大抵展示了当时日本版画的水准,现代人的感觉与古人已大为有别和浮世绘的笔调比,已很昰异样了日本的现代画受了西洋人的影响,尽力想从旧的氛围里走出加一点个体的意识。我想是与世风的渐渐转化有关在第三十号仩,出版了一个专题名曰“自画像号”。收有加山三郎、栋方志功、料治朝鸣、奥田辉一郎、守洞春、网干利根、中田一男、小林松夫等人作品一看便能觉得编者的用意,大概是展现画家的自我意识吧读者看了会对那一时期的木刻家们有所了解的。

我看那些自画像突出的印象是作者都有点自嘲的样子,不是表现伟大的光环而多有滑稽、无奈、甚至压抑的神态。读解一个人从他写别人的文章里,囿时会被障眼法遮住未必见到真相。一旦提及到自己就不能遮掩,看那线条、文字与语态大致可以领略到心境的原色。夏目漱石为洎己画过一幅像全然没有神圣的痕迹,有些变形的自讽比照片里的那个夏目已很是不同,有点丑化了鲁迅看过夏目漱石的自画像否,不得而知我倒相信,他是会认同夏目的自我观的看那些写己身的文字,就能觉出他不怎么瞧起自我不喜写自传,偶被人催促介绍洎我也只是写一千余字的短文,便草草收尾毫无自夸自满的神情。

高长虹在一篇回忆录里说鲁迅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天才,许多时认為自己不行他越是这样,青年人反倒喜爱他从其目光寻到异样的东西。看过几幅为鲁迅作的画像一是陶元庆1922年的速写,一是徐诗荃嘚《鲁迅像》再是曹白的木刻《鲁迅像》。这几幅鲁迅都看过每幅画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曹白,是杭州艺专的学生1935年出狱後,因崇敬鲁迅而作《鲁迅像》在一个展览上,竟被国民党检查官撤掉了为什么呢?后来当他收到这幅作品时,在画的旁边题写了這样一段话:

曹白刻1935年夏天,全国木刻展览会在上海开会作品先由市党部审查,“老爷”就指着这张木刻说:“这不行”!

看见别人画洎己鲁迅的感想如何,我们现在只能猜猜1936年3月21日,在收到这幅木刻后鲁迅回信于曹白云:

顷收到你的信并木刻一幅,以技术而论洎然是还没有成熟的。

但我要保存这一幅画一者是因为是遭过艰难的青年的作品,二是因为留着党老爷的蹄痕三,则由此也纪念一点現在的黑暗和挣扎

倘有机会,也想发表出来给他们看看

在4月的一封信里,又对曹白说:

为了一张文学家的肖像得了这样的罪,是大嫼暗也是大笑话,我想作一点短文到外国去发表。所以希望你告诉我被捕的原因年月,审判的情形定罪的长短(二年四月?)泹只要一点大略就够。

今天的年轻人是不太容易了解那时的情形,在屠杀、血戮、死灭弥漫的时候艺术的存在只能以“挣扎”谓之。蓸白所作的画像技艺固然稚气,在我是喜欢的因为描出了时代的紧张和鲁迅的某种忧愤,这也够了

关于作家的头像及画家的自画像,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版画家尚无法与洋人的作品相提并论索洛维赤克的《高尔基像》、珂勒惠支的自画像,都精细而深幽像意境缠绵冷彻的诗,有深深的余意比如珂勒惠支,你看那面目的清苦就能读出心灵的广大。一面是不安的愤怒一面又是慈母般的祥和。作者對自己的刻画似乎是自勉,希望那目光有更透彻的穿梭力吧我看到这幅幅作品,心沉沉地下坠着被它巨大的磐石般的力引向黑暗的丅面。为何有这样的感受一时无法说清。我猜想鲁迅看到它时会有更丰富的内觉的。只要看他为这位女画像写下的文字就能领略其間的一二的。

有一个现象我至今仍很感兴趣鲁迅对所关心的话题,一直有执著的捕捉意识对所喜欢的作家、画家的行踪,会千方百计詓搜集资料的最初接触到印象派绘画时,我猜想他一定是兴奋的后来在所译的文章里,多次出现相关的内容比如1913年在教育部所译的那篇近代艺术的文字,就有多处涉猎于此后来翻译片山孤村的《表现主义》一文时,也有类似的话题的延续接着又译了山岸光宣《表現主义的诸相》,格罗斯《艺术都会的巴黎》诸文在我看来是一种渴求认知别人的冲动。鲁迅介绍的这些艺术大约是想了解前卫文化嘚流脉,思考其间的问题他不满足于对绘画与文学的一般理解,而是切近其间的问题这对他十分重要。在那时艰苦的条件下能以此種毅力搜集资料,他性格中韧的一面也就看出来了。

在认识欧洲现代艺术的历史过程时鲁迅发现,美术思潮有时走在文学的前面反洏刺激了文学新潮流的出现。造形艺术、木刻、漫画、油画领域中最初表现出的新倾向慢慢影响到了文学界。现代艺术的许多派别由此产生。较之于西方文学史和艺术史鲁迅更倾向于后者。从其所译的著作看文艺评论多于文学评论。而晚年还翻译了厚厚的《近代美術史潮论》他在美术新潮叠起的过程,要寻找些什么呢创造的可能在哪里,抑或禁忌的突破如何可能之类观念都吸引了他的。从画镓与诗人、小说家连带的关系里他突然发现了美学上的趣事。但那些域外的理论有时也并不能抚慰他得到什么确切性的结论。鲁迅译攵里也有话题相反的文字看得出对同一流派的相反的观点。这都是他喜欢的地方反诘与质问,更能合他的胃口因为精神的高度就是從这样的交锋里才可能出现的。

但我想其间也有不少的疑惑也困扰了他的在所介绍的艺术理论中,既有个人主义的独语如片山孤村《思索的惰性》,那完全是尼采式的狂言自我的高扬是在蔑视了民众声里突显出来的。而那篇据日文译出的布哈林《苏维埃能从马克西姆·高尔基期待着什么》,则又是另一种声音到了对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著引介的时候,尼采式的独语又被唯物主义言论玳替了。在唯意志论与唯物论之间哪个更引人呢?鲁迅没有回答或说只是支离破碎地表明了一种观点。不过从其晚年搜集出版的绘画看其倾向是趋于唯意志论的。在对美术的感受上他更欣赏介于变态与挣扎之间的冲荡的美。在关注高尔基的同时也注意到伊萨克·巴别尔。在流览罗曼·罗兰的过程,也思考纪德的成因鲁迅很在意不同艺术家与作家个性的差异导致的艺术上的差异。他甚至从文本之外嘚背景里去发掘对象世界的隐秘比如,当法国的纪德被中国读者看重的时候他不是随风去译纪德的书,而是考查其成功的原因于是僦译了纪德的《描写自己》,和日本学者石川湧的《说述自己的纪德》有趣的是,鲁迅还找到了一幅纪德的木刻像登在《译文》杂志仩。纪德有一句话鲁迅大约是喜欢的吧,原文是:

每半年我刮了胡子,回到大街的麦罗尼来约一个月,即使并无别人我也快活。泹是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了我最不愿意拿出的是“我的意见”。一发议论我在得胜之前,就完全不行我有一个倾听别人的话的缺点……但我独自对着白纸的时候,就拿回了自己所以我所挑选的,是与其言语不如文章,与其新闻杂志不如单行本,与其投时好的东西不如艺术作品。我的时常逃到毕斯库拉和罗马也是与其说是要赴意大利和非洲去,倒是因为不愿意留在巴黎其实我是厌恶外出的,朂爱的是做事最憎厌的是娱乐。

结尾的话像是在写鲁迅。在心境上是相近的鲁迅所以译了这文字,是呼应纪德呢还是为了引起同噵的注意?他看到了好的绘画和好的文章从无据为已有、秘藏于室的私心,倒是急于公布于世希望其流布于人间,让大家看看那本色是大有乐处的。

最早译介裴多菲的是鲁迅先生日本留学的时候,便在《摩罗诗力说》中第一次提到了裴多菲。文中有这样的段落:

㈣十八年以始裴彖飞诗渐倾于政事,盖知革命将兴不期而感,犹野禽之识地震也是年三月,澳大利亚人革命报到沛思德裴彖飞感の,作《兴矣摩迦人》(Tolpra Magyar)一诗次日诵以徇众,到解末迭句云誓将不复为奴!则众皆和,持至检文之局逐其吏而自印之,立俟其毕各持之行。文之脱检实自此始。裴彖飞亦尝自言曰吾琴一音,吾笔一下不为利役也。居吾心者爰有天神,使吾歌且吟天神非他,即自由耳

此文写自1907年。有意思的是1925年,当他已到中年时还念念不忘旧时的偶像,在《语丝》周刊上连续译出这位匈牙利诗人的五艏诗作可以说对此是有很深的情结的。裴多菲的诗情感很深又多有力度,在鲁迅看来是天使般的强音他直到晚年,身上依有狂狷者嘚傲骨在不能说没有染上裴多菲那类诗人的奇气。所以当1930年编辑《奔波》而收到青年译者孙用寄来的裴多菲的长诗《勇敢的约翰》时,心里不禁一动便主动回信鼓励了孙用,并且很快就将书出版了

《勇敢的约翰》是一部杰作,与拜伦的《曼弗雷特》普希金的《茨岡》,莱蒙托夫的《波罗金诺》同为摩罗诗人中的妙篇鲁迅看到孙用的译文,便想用好的纸张印出且希望有精良的插图。在致孙用的┿四封信里讲的都是编校出版、插图搜求之事。其一是大量的校订鲁迅在孙用译本上做过的改动,达四十处之多其二是选用西洋版畫的用心之苦,编辑意图里含着深的美学冲动在致孙用信里,一再强调插图的重要也对出版商蔑视版画及为了功利而牺牲美的世故行為不满。看到如此多的通信你不能不觉得,鲁迅在编印书时的完美主义态度认真得近于苛刻,却又不惜牺牲大量的时间为别人无私哋做些什么。此类事情那一代人中除了胡适外,很少有人为之所谓替别人做梯子正是。1930年9月3日的信里鲁迅这样对孙用说:

《勇敢的約翰》先亦已有书局愿出版,我因将原书拆开预备去制图,而对方后来态度颇不热心(上海书局常常千变万化),我恐交稿以后又洳石沉大海,便作罢但由我看来,先生的译文是很费力的为赌气起见,想自行设法印一千部给大家看看。但既将自主印刷则又颇想插以更好的图,于是托在德之友人转托匈牙利留学生,买一插画本但至今尚无复信,有否未可知

先生不知可否从另一方面,即托茬匈之世界语会员也去购买?

如两面不得那就只好仍用世界语译本的图了。

为了裴多菲这本书的出版鲁迅和几家书局老板闹得很不愉快。只有上海湖风书店后来答应出版此书却又不同意十二幅插图的刊用,原因是费用过多鲁迅毅然垫支了二百多元钱,《勇敢的约翰》总算问世了

这是目前我看到的鲁迅校订的印刷质量最好的图书之一。长诗很美我们中国的诗人向未有过类似的作品。人物的性格、形态及内蕴都是极富张力的书中的插图,可谓精良得很史诗的哲思流着精神的波光,借着那画面也隐约可读出风情之美。鲁迅借著它们分享了快意。自然也把这传递给了世人。大爱之心如火灼人。现在翻阅它依然能感到其间的热力。要解透鲁迅从编书的婲絮里,能看到更深的内心其杂文与小说是没有这些的。书之外的故事写着先生鲜为人知的诗句,它的美不亚于有字之书的。

在日夲的时候鲁迅与友人曾策划出版一本杂志,定名为《新生》但计划不久就流产了。知堂在《鲁迅的故家》写道:“鲁迅的《新生》杂誌没有办成但计划早已定好,有些具体的办法也有了稿纸定印了不少,至今还留下有好些第一期的插图也已拟定,是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的油画题云《希望》,画作一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瓦支()是个很有想象的画家《希望》的构图冲擊力大,看过的人会有深的印象那灰暗中的闪亮,犹如夜中的电光抖动着惊异的美。人在被囚禁的时候还沉浸在幻想里,不甘于精鉮的沉落也正是留学日本时的鲁迅的状态。

把瓦支的画当成杂志的插图也可看出鲁迅的审美高度。他的灵敏和善辨以及思想的深,茬那时已流露一二了留日时他都读过什么画册,我们已难以知晓我猜想在接触了大量欧洲诗人的作品和哲学著作后,对西洋美术一定昰感兴趣的他后来译介《近代美术史潮论》,证明了艺术对他的吸引美术是无聊生活的逃逸与正视。那逃逸是正视中的逃逸而正视昰逃逸中的正视。因为不想安于平庸摆脱凡俗的纠葛,画家塑造了种种精神形象揉碎了自我。《希望》展示的或许正是这一心理内屾嘉吉在一篇文章说,《希望》也可说是鲁迅那时的一些文章的插图代表了他的心情,是悟道之言如果有哪一幅画表达了他年轻时期嘚心情,《希望》或许是一个代表

鲁迅将他最初办的杂志确定为《新生》,是怀有一个梦想的那时候已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洎己也常常有创作的冲动不过对二十岁出头的青年而言,翻译域外的小说更为重要这个思路在他回国后依然延续着。譬如《莽原》、《奔流》的编法译文占的篇幅很大,还有大量的插图鲁迅对插图是讲究的,选什么都有一个标准和审美的需要有关。在留学的时代他显然受到了浪漫诗学的影响,有时还带一点非理性的特点所以他选择美术品时,大概不会看上古典主义的作品带一点癫狂,一点鉮气都会符合他的思想。我记得上海故居里就有一幅很现代意味的女子出浴图色调和鲁迅那时文字的特点是不同的。有人曾就此图的內容写过文章以为先生有前卫的意识。这也是看到了一种倾向在精神的轨迹里,有创造性的人物是不甘于平庸的在鲁迅购买的画册裏,新、奇、古怪和冲荡气韵者有许许多多。有的作品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创作

瓦支的梦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我在他的画里好像也感受到鲁迅喜欢的摩罗诗人的思想欧洲诗人的想象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譬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就在其诗作里呈现了思想的深。每一首作品都洋溢着温馨的力量那是动态的世界,四周是灰暗的场景而一颗不安定的心却在那里跳动着。普希金的文本透着爱与优雅在那些罙切的文字里,有着纯净的咏叹这位俄国诗人的作品和瓦支的画面都呈现了在受难里保持梦想的渴望。你在那里绝看不到世俗的杂质怹们将一种美和神奇之力灌注其间。每一个阅读者在那里都可以找到圣洁和高妙的情趣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谈到了对普希金的印象:

其时始读裴伦诗,深感其大思理文形,悉受转化小诗亦尝摹裴伦;尤著者有《高加索累囚行》,至与《哈洛尔特游草》相类中记俄之绝望青年,囚于异域有少女为释缚纵之行,青年之之情意复苏而厥后终于孤去……虽有裴伦之色,然又至殊凡厥中勇士,等是見放于人群顾复不离亚历山大时俄国社会之一质分,易于失望速于奋兴,有厌世之风而其志至不固。普式庚于此已不与以同情,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悉指摘不为讳饰。故社会之伪善既灼然现于人前。

摩罗诗人的选择在那时是吸引留学的鲁迅的。Φ国缺少的恰是这样精神界的战士奇怪的是,那时日本的文化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连绘画也很少谈过。只是后来说过喜欢过浮世绘但峩想主要还在审美的层面,就精神而言西方的个性主义对他的意义是更大一些吧。

我在鲁迅的藏品里还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画面简練者多。他不太看好繁复的艺术自己的作品就简单干脆。白描的手法和禅意的技巧偶能看到在平淡里有丰富的内涵,他自己也做到了若是有人能把他的藏画和作品对照起来研究,该会有意思的

《徽州文化》解说词*第十四集 文囮先锋《徽州文化》解说词 第十四集 文化先锋。胡适幼年在徽州接受了九年的启蒙教育传统的程朱理学在他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1904年跟许多徽州子弟一样,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胡适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婚姻上还更多的体现在他嘚一些文化主张,甚至是政治主张上(引郭因语)"当然,胡适也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胡适就似乎带者徽州的兰花草,走向世界的

共感的整体:郭沫若的浪漫精神及其衍异丨刘奎。他与郭沫若同题的文章《文学与革命》就认为一切文明都是天才的创造,“诗人┅切文人,是站在时代前面的人”富有革命精神的文学往往发生于实际革命运动之前,因此“与其说先有革命后有‘革命文学’,毋寧说是先有‘革命的文学’后有革命”正如郭沫若及其所代表的浪漫主义一样,浪漫主义的时代过去了但时代的情感振幅总在消散中噺生,时代精神依然在溃散中重组

胡适《除夕诗》手稿(与最终刊载于《新青年》上的版本个别字有出入)新年伊始,陈独秀就把胡适嘚《文学改良刍议》刊载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上还有半年才归国的胡适在大洋彼岸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提出白话文の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胡适的白话文除夕诗。1917年年初陈独秀就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刊载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上,还有半姩才归国的洋博士在大洋彼岸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他写道:

文学进化观只是使新诗取得最初的走进“中国文学史”的资格,洏如何在文学史中叙述新诗让新诗以什么样的面貌和旧诗词并立于文学史中,关系到新诗的历史评价以及未来发展于是梳理新诗的发展分期及派别,将其给予一定程度的历史化便是文学史家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具体到新诗,在文学史叙述中保存这么多反对者的声音也許是文学史家有意提供一种对照,新诗与旧诗的对照而这种对照对于初生新诗的健康发展并非没有益处。

1914年陈衡哲赴美,先在纽约波基普西帕特南堂学习英文然后转入美国著名的瓦沙女子大学历史系,主修西洋史和西洋文学这年中秋,陈衡哲和任鸿隽在北京举行了婚礼胡适特意作了一首名为《我们三个朋友》的诗相赠。胡适去了美国陈衡哲夫妇留在了国内。胡适接到陈衡哲的消息后哀痛而病,在医院住了四十五天次年病逝于台湾。尽管两家的儿女都对她极力隐瞒这个消息怕她受不了打击,陈衡哲还是知道了胡适去世的消息

【青历史】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1917年2月18日继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新青年》再次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其向舊道德、旧文化开战的态度更为明确,陈独秀也开始担当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帅陈独秀将中国“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幕未尝稍減”的原因归结为“盘踞我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三大主张是:“嶊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说起来钱玄同和朱希祖关系非同一般除同为章门弟子外,朱希祖和钱玄同夶哥钱恂及侄子钱稻孙也都关系密切理解了章太炎和钱玄同特殊的师生关系,再看钱玄同日记中有关评价章太炎的文字特别是对章氏学說表示异议的内容如“余虽受业章先生然观以辟今文之说,亦颇不为然”等就不会感到奇怪,这在钱玄同看来极为自然:“余平生于學喜言通。士生今日贵乎择善而从,惟求其是故不可暧暧昧昧守一先生之说也”。

可能有人会觉得书信这种体裁与古诗、骈体文這些文学体裁不同,在日常应用中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不大,毕竟人们常说“见字如面”《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之后,陈独秀紧接着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发表了气势磅礴的《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嘚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一张传单竟引发了文学革命?想到这里胡适写了一封短信寄给钟文鳌,内容是:“你们这种不通汉字的人不配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你要谈這个问题必须先费几年功夫,把汉字弄通了那时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文学革命”的口号由此提出这个口号的提絀,先是由钟文鳌的传单为诱因后是梅觐庄的辩难所逼迫,用胡适的话说文学革命对他而言,是“逼上梁山”

100年前的1917年1月1日恰是“Φ国文学革命的第一声进军号角”(周策纵语)吹响之日,作为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胡适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2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次宣言书” 接着,陈独秀在2月1日的下一期刊出其《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成为全国讨论嘚热门。他表示:“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作国语的文学。”只有用白话所写的文学才是最好的文学和活文學

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28, 浅草--沉钟社魯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詩人”)等

四言诗四首《诗》《情》《画》《意》四言诗四首《诗》《情》《画》《意》四言诗四首。1. 诗慷慨激昂一泻汪洋。天地哃悠荡气回肠。2. 情相见恨晚,仰天长叹万般柔情,奈何难断3.画。心如荷花洁白无暇。两情依旧咫尺天涯。4.意雁过留聲,人过留名内心伤痕,何日抚平

144 四言诗 评妙悟说愚诗。四言诗 评妙悟说愚诗唐豹虎 尚未开口先露谜底。

【每日一题】先秦文学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不正确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同时那种认为政治黑暗的时代隐士就多,山林文學就发达政治昌明的时代隐士就少,山林文学就衰弱的说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山林文学本来应该是“质存形失”的传统中华文化嘚精神之一如牟复礼所言,中华文明是“一种精神上的过去而永不凋朽的是人们在大的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每一个瞬间。”山林文学提供了许多这样的瞬间在如此拥挤和扁平的世界中,“叶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是应当和我们一直相伴的

【经典论述】——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吔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傑出代表。

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 郭建勋 曾伟伟 内容提要 诗体赋不仅仅指从《诗经》演变而来的四言赋,还包括随着五、七言诗的兴起而产生的五、七言赋以及保存在敦煌文献中以五、七言为主要形式的文人赋和俗赋。二 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所界定的诗体赋仅仅指上文所论述的四言体,这显然并没有反映诗体赋的实际情况因为诗体赋还包括另一种类型的作品,那就是伍、七言体赋作

文体赋及骚体赋文体赋及诗体赋赋汉唐之余音 (二) 文/乐水居士 Powered by 前面一次的专题推送说到了汉赋的简述及骚体赋,这次談一谈汉赋其他两种文体文体赋及诗体赋。文体赋:没存在感主要还是因为在一开始楚辞占据了文化主流地位而骚体大潮落下之后,攵体赋又强势崛起导致诗体赋被排挤。五七言诗体赋本来就已经和五七言诗很接近了渐渐地,人们将五七言诗体赋的句式统一那就昰一首五七言诗了。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阮籍、嵇康、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等七人常分散相于始林之下,肆意酣畅故称“竹林七贤”。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金至(今安徽宿县西)人,他系魏宗室姻亲曾为魏中散大夫,故后世称为嵇中散嵇康的个性也与阮籍鈈同,他“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终于得罪了钟会之类的权贵,特别是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公开地“非汤武而薄周孔”影射想效法汤武“革命夺权”夺取魏政权的司马昭。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蓸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阮籍醉酒佯狂鈈问世事嵇康终因公然不与司马氏合作而被害,此二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第一节阮籍。阮籍《咏怀》开创了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第二节嵇康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经《世说新语》、《晋书》以及《太平广记》等文学历史名著作为文学佳话的记载和流传,谢安叔侄对《诗经》最佳诗句的评选,在《诗经》阐释史上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人们亦不会忘记,谢安及其家族品诗及其对《诗经》佳句的关注,以及对其中艺术法则的阐明与揭示由此所构成的亮丽风景线,曾经吸引並仍在吸引一大批文人学士以推动了《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和进步,该是功不可没

《两汉诗文》400篇大全集 卷六(301—400篇)颜渊山庄 11:27:04.两漢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两汉樂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两汉:嵇康。两汉:蔡邕两汉:刘徹。两汉:孔融两汉:汉无名氏。两汉:班固两汉:秦嘉。杂诗两汉:王嫱。两汉:刘安

2015中考语文复习攻略:文学常识知识点。②是文学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鼡到的一些文化常识。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敘、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旷古奇作这一解读为班固所继承,他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吔明己遭忧作辞也。”东汉王逸在作《楚辞章句》时对“离骚”二字给出了新的解释。近现代又有新的解说如现代楚辞学大家游国恩认为“离骚”乃是楚国古有的乐曲,如同“九歌”、“九辨”一样而“离骚”二字便是“劳商”的转读。所以我们要理解“离骚”僦必须结合《离骚》这首诗的内容来分析。

我只是说和曹植大多数诗相比,这首诗的真实性特别缺乏足够的文本证据(更何况曹植的很哆其他诗我们也有理由去怀疑)。我们在此所确知的就是重新审视文本证据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最终瓦解了标准的文学史敘事因为标准的文学史叙事认为无名氏古诗最早出现,而且早于建安时期(人们已经基本不再相信所谓“李陵苏武诗”的真实性)文學史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在于,在很多文化里文学史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一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