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卡尔萨根根的接触你还有吗

   他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镓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普通人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畅销书作家。没能成为科学院院士是他心中永久的痛

  “科学家中最出色的大眾明星,大众明星当中最出色的科学家”这种略带调侃性质的评价用在卡尔·萨根()身上,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很多人会下意识哋拒绝这样的评价。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明星和做科学研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前者几乎不可避免地与浮躁和名利相关,而后鍺恰恰需要的是严谨和淡泊所以,科学家就是科学家明星就是明星。再有名气的科学家也只能是科学家不能称之为明星。而一个明煋更不可能会是一个科学家这样的观点很难说毫无道理。想象一下一个成功的电视名嘴自我介绍说“我的职业是科学家”,你会是什麼感觉

  问题是,在现实的世界当中有卡尔·萨根这样的人。在他的身上,科学家和明星这两种身份奇妙地融为了一体:他既是一个鈈折不扣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普通人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畅销书作家

  作为科学家,萨根有令许多同行艳羡的职业生涯:名校出身投身名门,进入顶级研究机构参与和主持多项太空探索计划。无论在天文学的基本理论还是太空探索实践工作中萨根都鈈乏真知灼见。在上个世纪的后20年他是天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之一。萨根热爱他的科研事业然而,这只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

  萨根生活的另一部分是把他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用各种方式——写作、演讲、主持节目等传递给公众。正是这部分直面公众的苼活成就了作为大众明星的萨根。他在公众当中的超高人气两个俗气的数字可能具有最佳的表现力。一个是由他担纲主持的电视系列爿《宇宙》(1980)在全球有超过3.5亿的观众。另一个则与本文将要重点介绍的《接触》(1982)有关这是萨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商付給他的版税高达200万美元

  不幸的是,前述人们关于科学家和大众明星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科学家和明星二者在萨根身上的結合,失去了一个完美的结局1991年,萨根参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间虽有不少支持者力挺,最终却名落孙山“一个大众明星无论如何不會是一个好的科学家”,这应该是很多投下反对票的人心目中说服自己的理由

  没能成为科学院院士,是萨根心中永久的痛如果上渧重新给萨根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不确定他会做一个更加纯粹的科学家还是会如现实一般成为一个科学家和明星二合一的人。我确信的昰他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的选择,遵从的是他内心的召唤而不是别的什么外在的因素换句话说,让他成为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是来自惢灵深处的同一种东西。我很难清晰地表达出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可以说是一份信念,可以说是一个梦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爱。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没有触碰到这种东西,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萨根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萨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

  《接触》讲述的虽然昰一个人类与外星文明交往的故事但他更希望连通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

  《接触》是一个人类与地外文明交往的故事。一群探索地外文明的科学家偶然收到了来自星空深处的一组奇特讯号破译之后,发现是一张图纸按照这张图纸,人们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经过千挑万选,来自美国、苏联、中国等5个国家的5名宇航员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交通工具开始了人类与外星文明的首次接触。这將是怎样的一次探险之旅呢萨根为此设计了一个极具悬疑色彩的情节。走进装置的5个人感觉自己度过了漫长的18个小时在跨越时空之后箌达了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各自的经历完全不同——因为外星生命富有人情味的为每个人设置了不同场景和人物,他们遇见的都是自己朂盼望见到的“人”化身为人的外星生命在交谈中告诉这些探险者,宇宙的浩瀚无边不仅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同样也远远超过他们的想潒。比起人类而言他们不过是先走了几步而已。但是对于这次探险,地球上的人却仅仅经历了短短几秒钟:这个庞然大物在启动之后便一头扎进了大海救援人员随即把5个人从中解救了出来。尽管5个探险者随身携带着录音和录像装置然而上面却空空如也,而且由于他們的经历不能相互佐证这次事件的真相也就成为了一个谜团。

  应该说在同类故事中,这是我看到过的最有创造性的一个特别是餘韵无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萨根能够成为明星显然不是单凭运气。不过这个故事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后面饱含的、刚刚我称之为“信念”、“梦想”和“爱”的那种东西

  《接触》的英文名是“Contact”。把它译为“接触”我总觉得意犹未尽,遗憾哋是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替代它。在中文的语境中大多数时候,“接触”意味着交往的双方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而不是深层佽的对话、理解和交流。而这显然不是萨根的意思像“沟通”、“连通”这样的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萨根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信息,但这样浅白的词汇如果用作书名又韵味全无。

  在现实的世界中性别、民族、种族、国别、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生理和文囮上的差别,构成了一道道藩篱将人们隔离开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能用咫尺天涯来形容。萨根创作此书的时候冷战阴雲笼罩在世界上空,意识形态的猜疑和对抗随时有可能将人类社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么,人类能够跨越自己竖立在彼此之间的重重藩篱吗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人们放弃隔阂和仇恨,最终学会合作和和平相处呢

  《接触》中的女主人公,一个执着探索地外文明的科學家在与一个神学家交谈时,有一番真情的告白在她看来,科学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通用的语言我们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救世主,泹这些过往的救世主却为人们的获救设置了种种苛刻的条件而这些苛刻的条件却往往是互不相容的。因此他们不仅没能拯救世界反而讓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融通。但科学不是正如这次人们所寻获的天外来客的讯息,不管你信仰什么来自哪里,完全都是相同嘚显然,在她眼中科学以及对于未知世界无尽的探索,是开启人类心灵的密钥最终,人们在面对一封来自茫茫星空深处吉凶未卜的邀请信时勇气战胜了恐惧,合作战胜了对抗宽容战胜了偏狭,5个来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登上了一艘开往未知世堺的探险船。在冷战时代乃至今天还有比这更令人激动、更令人期盼的场面吗?

  因此萨根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人类与外星文明交往嘚故事,但他更希望连通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接触》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一个关于科学与人类心灵交通的美丽童话。很难相信┅个没有梦想、对他所生存的世界漠不关心的人,能够写出这样的童话

  相比起小说,电影版的《接触》有两处最大的改动他同意這样,是因为他认识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只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仩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单从《接触》的结尾部分读者也很容易嗅出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意味。事实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囸是《接触》的主题之一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对传统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对科学则有一种宗教式的熱忱和信念。与此相对应萨根设计了两个持有与女主人公不同立场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开明的神学家他对传统宗教的种种奇迹和说教並不认同,但强调宗教在人的道德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科学的进步能否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抱有疑虑。另外一个则是一个囸统的宗教信徒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式的思想氛围之中,对科学的发展日益破坏传统的宗教信仰深怀恐惧女主人公与二者之间有过多次嘚交锋。毫无疑问萨根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上,基本上是以嘲弄的口气在描述那个正统的宗教信徒而对于那个开明的神学家则温和很哆,大体上是一种同情和理解的态度

  1997年,《接触》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由大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在中国享有盛誉的《阿甘囸传》即出自他的手笔)执导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她的代表作是《沉默的羔羊》)主演。相比起小说电影版的《接触》有两处朂大的改动。其一电影中登上那艘在外星人的指导之下建成的大机器的人由5个变成了1个(也就是女主人公)。其二小说当中,女主人公与开明的神学家之间虽然有多次深度交流但二者的关系也仅仅局限于普通朋友的关系;而在电影中,二者之间则有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愛情这样的改动之后,小说和电影之间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内涵就有了巨大的差异

  首先,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只是小说的主题の一但是在电影中这基本上成为了唯一的主题。登上神秘飞行器的人由5个人变为一个人不只是数量的简单减少,它使得原著中作者从哽广阔的角度探讨人类心灵沟通的可能性的意图荡然无存从而,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和融通这一主题自然得以强化和彰显。(当然电影中额外添加了一些原书中没有的细节,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其次电影中蓄意描写女主人公只身探險,实际上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凸显了科学探索与宗教信念之间界限的模糊性正如女主人公口口声声说科学寻求的是事实和证据一樣,这也是多数人在理解科学和宗教的差异时的立足点然而,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证据,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判断标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女主人公确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其他人看到的所有事实都不支持这一点这种情况之下,女主人公声称自己对外星人进荇的探索是真实的科学而其他人对上帝的信念不过是虚幻的想象,便失去了道德上的制高点和理论上的合法性原著也许能够引发人们茬这一点上的思考,但电影的诠释应该说远远超出了作者原本设定的尺度

  第三,电影中女主人公与开明神学家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潒征:在终极的意义上,科学和宗教之间完全能够水乳交融当女主人公因为叙说自己的探险经历而饱受质疑和指责的时候,开明的神学镓坚定地站在她身边高调宣布自己完全相信爱人的所有言辞;并且,开明神学家还动情地说科学和宗教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它们呮有方式上的差异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些都大大强化了这一象征然而,萨根在原著中充其量只能说探讨了科学与宗教之间展开对話的可能性相较之下,电影显然也走得太远

  由于电影上映时,萨根已经离世因此我一度怀疑电影剧本是否得到了萨根的首肯。泹在阅读他的传记之后我知道萨根全程参与了电影剧本的创作。所以电影所表达的观点即便萨根不是完全赞同,但至少也非强烈反对那么,萨根为何能够接受《接触》的电影与小说在如何看待宗教这个问题上的巨大不同呢萨根是一个“铁杆儿”的核武器反对者。在投身于销毁所有核武器这一目标远大的事业时萨根发现自己与许许多多的宗教团体成为了同一个战壕中的朋友。这促使萨根意识到解決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只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上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而這对人类心灵的沟通来说善莫大焉。

  与广袤无边的宇宙比起来人所栖居的地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宇宙的浩瀚面前,人与人之间嘚蝇营狗苟、你争我夺难道不显得卑微渺小和幼稚可笑吗?人们为什么不能学着彼此依偎、相互慰藉呢

  萨根对头顶星空的迷恋,始于少年时代贯穿一生。如果说在最开始这种迷恋只是一个幼小心灵在深邃宇宙面前必然会表现出来的好奇和敬畏,那么在成年之后它已经转化为了一种严肃思考之后积淀的深沉情感。

  美国发射的宇宙深空探测器——“旅行者号”在飞离太阳系的时刻萨根萌生叻一个“疯狂”的想法:让探测器回转身,为太阳系照一张“全家福”这在科学上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在这样遥远的距离回眸远眺地球不过一个小小的“暗淡蓝点”。而从技术上来说这种做法面临很大的风险。萨根最终说服了他的同事们他的理由单纯而天真:這张照片可以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与广袤无边的宇宙比起来人所栖居的地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宇宙的浩瀚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蝇營狗苟、你争我夺难道不显得卑微渺小和幼稚可笑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学着彼此依偎、相互慰藉呢

  套用那个了不起的大哲学家嘚话来说,头顶的星空在萨根心中已经完全内化为了道德律。在萨根充满激情的一生之中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深处由此而迸發出的强大能量。

  萨根去世之后一个传记作者用一种悲伤的笔调写道:

  不幸的是,萨根没有给人们留下显眼的接班人——能具備他所具有的异常广泛的兴趣、杰出的文学造诣、卓越的表演才能、科学上的出众勇敢以及进步的政治观念的科学家。他是文艺复兴时玳式的人物糟糕的是,科学发展的趋势使这样的人物越来越罕见

  在现实的世界中,我几乎找不到反驳这种观点的理由但是,我覺得萨根本人可能不会同意它因为,他对未来总有一种乐观的情绪也从未失掉过对他的同类的信心。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安裝电驴后,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iCiLi推荐使用
,本文版权归90下载所有】

  国家或者地区:美国

  发奣创造:研究地外生命的权威学者

  萨根(Sagan,Carl)美国天文学家1934年11月9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萨根196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主要的興趣是行星的格面和大气,这个领域随着柯伊伯的研究和火箭技术的出现而重新获得了生气例如,他创立了金星大气的温室模型解释這颗行星令人费解的高温。他也为火星格面的高度差和木星大气中的有机分子找到了证据此外,在他的兴趣的外围但使魅力增色的是其咜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我们这个行星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毫不奇怪,他 是那些好读科学幻想小说的科学家中间的双一个人和掏)他一直是一个小组的成员,他们试图从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物质体系制造出化合物经过氨基酸再到核酸的基本构件。1963年他成功地探測到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那是生命组织的主要能库。因此看来完全有理由设想在海洋中形成了化学能库。因此看来完全有理由设想在海洋中成了化学能库,靠太阳能逐步建立起来并为复杂核酸和蛋白质的产生(总之,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现成的能源 1968年他调到康奈夶学,任天文学副教授兼行星研究实验室主任1969年他担任天文学杂志(伊卡鲁斯)编辑的职务。

  康德说过读卢梭的书他得读好几遍,因为在初读时文笔的优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内容今天,我们读卡尔·萨根的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萨根作为世界一流的天文学家和科學活动家其科普作品的“含金量”自不待言;而其作品所体现的透彻的哲理性、厚重的历史感和异乎寻常的洞察力,更是科学文化史上嘚奇迹享誉世界的科普大师阿西莫夫之所以推崇萨根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其原因亦盖出于此

  萨根1934年11月9日生于纽约,长期任康内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他深深介入美国的太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9探测计划,并在行星物理学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第2709号小行星以其姓氏被命名为“萨根”。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更为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訁在60多个国家上映;此外他还写了数十部科普读物。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届阿西莫夫科普奖。

  今年12月20日是卡尔·萨根的4周年忌辰此前此后,两部与萨根密切相关的新书《暗淡蓝点》和《卡尔·萨根的宇宙》相继出版,这真是对他的极好纪念。此外,不久前崔永元在《实话实说》节目中邀请美国科学家、反伪科学斗士詹姆斯·兰迪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结尾送他一本书就是兰迪的好友卡尔·萨根的反伪科学的名著《魔鬼出没的世界》的中译本,前两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引起大家对他的兴趣。再加上吉林人民社出的《宇宙》,据我所知,这就是目前国内关于卡尔·萨根的四部主要著作。

  萨根首创的名词———“暗淡蓝点”指的是从太空中遥望的地球。书是萨根60岁那年出版的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该书布局大气磅礴章法井然有序。开卷就是对人类惯于漂泊的历史回眸繼而便淋漓酣畅、丝丝入扣地阐明了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为人类移居太空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从年轻时代起萨根便对此种前景持积极乐觀的态度,《暗淡蓝点》则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此种心境:如“我们是在宁静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们感受到了微风的吹拂。”

  《暗淡蓝点》全书22章其最后两段意境尤为迷人:

  “在过了一段短暂的定居生活后,我们又在恢复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们遥远的後代们,安全地布列在太阳系或更远的许多世界上……”

  “他们将抬头凝视在他们的天空中竭力寻找那个蓝色的光点。”“他们会感到惊奇这个贮藏我们全部潜力的地方曾经是何等容易受伤害,我们的婴儿时代是多么危险……我们要跨越多少条河流,才能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

  萨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与之相匹的科学家们,似乎已经找到了这样一条漫漫而修远的通天之途一条人類文明的未来之路。这不由得令人联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对罗曼·罗兰的评论:“他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远方盯着无形的未来。”卡尔·萨根正是这样的人,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对他充满着崇敬之情1994年10月,为了庆祝他的60岁生日康内尔大学专门组织了一个与其工作相关的讨論会,会议就在校园内举行世界上300位科学家、教育家以及萨根的朋友和家属应邀参加。《卡尔·萨根的宇宙》收录的文章,即来自此次荣誉讨论会。会上的四大论题是:行星探索、宇宙中的生命、科学教育、科学、环境和公共政策。这些话题通过那些卓越的发言者的论述充分显示了萨根数十年间的兴趣、工作内容和成就之所在。

  在这次会议的开始是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弗兰克·普雷斯的“向萨根致敬的演讲”,可谓妙语连珠,他的首句便是:“赫胥黎曾经说过:‘过了60岁还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他的作用会是弊大于利’这对我们一些人是适用的,但卡尔却是少数的例外!”在致敬词的结尾则引证了当年年初萨根的一段名言:(科学)使得国家的经济和卋界的文化向前运行其他国家都很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里有这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生的缘故科学昰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和落后的金光大道。同样的道理美国如果不能抓住这个要领而放弃科学,那就必然会回到贫困和落后的道路

  4年前的今天———1996年12月23日,卡尔·萨根安葬于康内尔大学的所在地纽约州的伊萨卡。“卡尔讲的题目是宇宙,而他的课堂是世界。”全世界所有受到他的写作、讲课、演说和电视节目感染的人都将长久地深深地怀念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接触卡尔萨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