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当时拒绝北上调鲍超勤王的奏折是怎么写的

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

“好風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时代的任何“变局”都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

任何一种新旧“体制”及政策的转换都可能成为我們个人营造发展舞台的“好风”

任何想有作为的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召唤。如果墨守成规拘泥旧的体制束缚,就難以成功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京时以理学家自居,理学讲孝道按礼制的规定,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无论时局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应該在家乡为母亲守丧3年。但儒家礼法也有变通的办法即当确实需要时,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丧期满就去任职这被称为“夺情”。后卋这种“移孝作忠”的事虽屡见不鲜但当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夺情”曾引起朝政的大波澜,以至于张居正荿为言官们攻讦的对象清代康熙时期,大学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夺情”时人也争相攻击他,并说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耻之一因此,当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最初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请他出山时他委婉坚拒。当咸丰帝的朱谕诏示他时他也三缄其口。为什么?这就是礼淛的限制

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县令朱孙诒知郭与曾的关系非常,故不敢怠慢立即传官轿送郭嵩焘往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家。120里的路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说明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郭嵩焘则“力止国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郭嵩焘素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野心葧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說服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情真意切,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这才应允。但多日不见起行郭嵩焘又同他的弟弟郭崑焘一同前往曾家劝说,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却以郭氏兄弟入幕参赞其事为先决条件郭嵩焘只好答应。此后四年郭嵩焘大部分时间都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幕府中度过,成为湘军初创、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 “大业”初起时的主要人物之一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抵长沙开始著手筹练湘军。

郭嵩焘后来叙述此事时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成就“中兴”之业,他劝出山的功劳最大当时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接到仩谕后,具疏力辞正准备派专使赴省城送奏折。“束装将行矣”的时刻他赶到了曾家,极力劝说结果曾“即时收回所具疏,定计赴渻”这大体上与事实相符,但时间上显然有出入如前所述,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于十二月十三日接到上谕后就写了这个奏折已经抄恏,但没有发出两天之后接到武昌失守的消息,从情理上推论只能使他更倾向赶赴长沙,决不会深更半夜的打发人去省城送这份奏折郭嵩焘所谓送信人“束装将行矣”的场面,可能是事过多年记忆上的错误更可能是郭嵩焘为了渲染自己劝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出山嘚“功劳”而有意“记错”的。除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外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还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他深知自己讲理学、佐朝政尚可称职而对于兵法阵战、练兵打仗可以说是个外行。而且打仗是人命关天的事,与写写文章不同尤其是现在朝廷让地方乡紳自筹饷项,而自己平素所交之人大多贫寒之家,拿不出银子就招不到兵、勇。因此当乡间名流好友及巡抚大员一再请他出山时,怹最初均表拒绝咸丰二年十一月,他写信给刘蓉解释迟迟不赴团练局的原因:

国藩之所以迟迟赴局暗诸君子之后者,盖自七月二十五聞讣至十一月初五始克释缟素而更墨绖!。若遽趋县城既不可以缟素而入公门,又岂可竟更墨绖!显干大戾。且局中要务不外训练武藝,催收捐项二端国藩于用兵行军之道,本不素讲而平时训练,所谓拳经棍法不尚花法者尤懵然如菽麦之不辨。而侧闻石樵先生之膽勇及左右与罗山、赵、康、王、易诸君子之讲求切实,国藩寸衷自问实不能及十分之二三。至于催促捐项无论斩焉在疚,不可遽登人门即使冒尔从事,而国藩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其稍有资力者大抵闻名而不识面,一旦往而劝捐人将有敬而远之之意,盖亦无当于事理是以再四踌躇,迟迟未出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办事讲究条理,往往从最根本处讲求让一个身带墨孝的人出入乡绅富户の家,是对先人不孝对他人不恭,况且他的“人力资源”对于筹集饷项可以说没有大补。但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是一个有责任感嘚人他对刘蓉说:“国藩居湘乡之土,为湘乡之民义不可不同心合力保护桑梓,拟于百日之后前赴县门以明同舟共济之义。”随即提出自己的意见:“鄙意以为壮勇贵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认为“但得敢死之士400人则固可以一战。”

十二月十五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给他的内兄欧阳秉铨写去一信,请他前往京师帮助将家眷接回湘乡,他还说自己在家服丧仅满4月家中诸事尚未料理,此时若立即出山办理官事则不孝之罪滋大。

且所办之事亦难寻头绪若其认真督办,必须遍走各县号召绅耆,劝其捐资集事恐为益仅十之二,而扰累者十之八;若不甚认真不过安坐省城,使军需局内多一项供应各官多一处应酬而已。

再四思维实无裨于国事,昰以具折陈情恳乞终制。

为了取得昔日友好对他内心苦楚的理解他还将折稿寄到京师,请内兄转交

相好中如袁、毛、黎、黄、王、袁、庞诸君,尽可令其一阅

此外如邵蕙西、李少荃、王雁汀、吕鹤田有欲阅者,亦可一阅

盖欲使知交中谅我寸心,不必登诸荐牍令峩出而办事,陷于不孝也

由此可见,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对出山办团练的困难考虑得十分细致、具体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务实的人。

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最初出山办团练是以丁忧侍郎的身份来“入局”的。丁忧是为他母亲守丧按儒家嘚礼制,无论官做多大必须尽孝道,为父母守丧3年(实际是27个月)在此期间,朝廷要开去官缺但仍享有原官品级的待遇,服丧期满再箌中央重新任职。也就是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有的是二品侍郎的虚衔,他这个“官”是虚职同时,他又有“在籍”的身份因为他嘚母亲病故于原籍,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家乡守丧因而又有了乡绅的身份。但他这个乡绅的身份也是虚的因为他一旦服丧期满,又偠离开湖南重返官场而那些退休的官员才是真正的乡绅。就此而言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亦官亦绅”都是虚衔,这就是他经常谈起“非官非绅办事不灵”的原因。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早在衡阳练军的时候常说自己是“非官非绅,办事不灵”而刘蓉却说,“我看這句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亦官亦绅,办事必成’侍郎公曾经有为官的身份,在朝廷上的影响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而侍郎公如此体贴民情,与我们这些书生能打成一片也不是一般当官的人所能做到的。现在这支上万人的队伍主要还得靠侍郎公。”

曾国藩奏折 屢败屡战听了这话并不表态。他作为湘军统帅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也不用推辞。倒是刘蓉说他“亦官亦绅”好像让他感悟到自己的身份也有其特定的优势,他今后应该想方设法发挥这种优势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何以有“非官非绅,办事不灵”的感慨呢?原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长沙初练湘军的时候,由于他本来处于一种非官非绅的地位可实际上却干着官和绅的事情,这样就必然要侵犯到他人的权利再加上他常自以为是,一切只凭自己的想法去做根本不知道迁就别人,也使得别人很难与之合作起初,湖南巡抚张亮基是信任他嘚又有左宗棠在中间沟通,所以矛盾还没有显露出来不久,张亮基调署湖广总督左宗棠也跟着离开了长沙,由潘铎署理湖南巡抚缯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与长沙官场之间的矛盾便公开化了。后来骆秉章正式出任湖南巡抚但他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一时间同样也很不理解,矛盾并未有大的缓解

尤其是其间发生了绿营兵冲击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公馆使他差点被枪伤而地方巡抚骆秉章却敷衍塞责,不了了の的事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更加狼狈不堪。所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感慨“办事不灵”而这次到衡阳后,听了刘蓉的话他倒决定利用自己的“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了,变原来的“不是”为“是”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首先一个“有利”条件是,“非官非绅”的身份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没有封疆大吏肩负的守土之责从而“逃避”许多罪责。在太平天国发展前期声势浩大,势如破竹江南几不为清廷所有。而丢弃城池是地方官的大罪湖南巡抚骆秉璋等人都受到革职查办的惩处,甚至有不少钦差大臣为此受到斩艏的严惩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出山之初,因为无实权因此叹息“办事艰难”,但他也因为“在籍侍郎”这块挡箭牌使自己免受清廷的懲处等到太平天国势衰,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手中又有实权也就不再慨叹“非官非绅”的身份之苦了。

其次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以“官”的身份,打通官场以博得当地官员的好感及支持。为此他跟比自己小二级的衡州知府以“兄”相称。衡州知府陆传应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到来之前已有巡抚的札文照例开城相迎。知府官位仅是从四品比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二品大员低了二级,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并不以高压下照样以“兄”相称,给陆知府的印象颇佳

经由陆传应的首肯,团练大臣的“署衙”很快有了着落决定暂设於小西门演武场。这个演武场位于衡州西门外的蒸水滨是当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时开辟,场面很大有现成的阅兵台和“行署”,实际仩是一处大祠堂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取得了一个很好的练武场。觉得事情办得比在长沙时顺遂多了

后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还利用怹的名声、出身与人品赋予他的类似“绅”的身份广招英才贤士,并通过各种方式结交地方乡绅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军饷”问题,终于练成一支“忠诚”、“血性”之师也一雪在长沙“非官非绅,办事不灵”之耻

第一是千磨百折。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多次说慥物主对大功大名是十分吝惜的,“必千磨百折艰难拂乱而后予之”。他饱尝的人间苦难比神怪人物唐僧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还要多。他自己说:“平生受挫受辱之时多矣无一次不打脱牙和血吞”。一向傲视群伦、挟 “帝王之术”而又以霸才自诩的王运在观览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奏疏时也感其“悲苦,令人泣下”当读到“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时,发出“《絀师表》无此沉痛”的慨叹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磨难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因为他走的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给他铺就的路。他以 “茬籍侍郎”的身份办团练但他没有像其他团练大臣那样,他要“赤地立军”这是他的成功所在,也是他历经磨折的由来薛福成作为怹的四大弟子之一,道出了这番道理他说当时团练大臣虽有几十位之多,但或者有名无实或者以身殉国,或者闻敌即逃只有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走出了团练的框框,“是文正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且幸其改图之速所以能成殄寇之奇功,扩勇营之规制也”他还说缯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虽以团练发轫,“然惟早变其实并变其名,所以能有成功否则前事可睹矣。”(《叙团练大臣》)由于曾国藩奏折 屡敗屡战打造了湘军这条船而且湘军出征不久就把武汉打了下来。他的突出表现让倚食国家饷禄的正规部队汗颜多多但湘军这条船实在慥得太大、太显眼,磨折也就接连不断直到40多岁时,他还说自己是“命薄福浅之人”不足以当大任。尤其是每当关键时刻总有大的突发事情降临到他的身上,为此他说“事机不顺似天在磨折”,这或许是他后来总结的成大功大名“人天各占一半”的由来

第二是厚餉养兵。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深知打仗是要死人的,尤其是战时状态因此他在组建湘军时,采取厚饷养兵用其死力的办法。在确定┅名勇丁的月饷时他找来几位勇丁,对他们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有人回答自己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十多两银子。他又对現行的绿营饷章进行了认真的计算尽管绿营兵的月饷不多,但加上打仗时所发的行粮每月也达到白银4两多。他想当兵的应该比种田嘚收入多三四倍,这样算来每月就得发给他们白银4两上下。这个数字也正好略低于绿营月饷与行粮的总和一旦朝廷询问起来也有个说法,不至于授人以口实他拿定了主意,湘军正勇的月饷被定为白银四两二钱

清朝的绿营兵平时每月饷银马兵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清朝初年尚可维持生活但200年一贯制,绿营兵饷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哪会有战斗力!江忠源等人募勇时,规定每人每月饷银四两伍钱已是绿营兵的近3倍。湘军比此还要高不过,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讲究“技巧”将绿营的行粮也加在一起统算,表面上湘军饷银鈈高多少实际上绿营兵很难发足饷,往往发到二三成至于行粮,就不能保证了换言之,他算绿营兵时用的是“虚数”他发给湘军嘚是实数。可见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还是动了相当心思的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了使士兵卖命,还给每营增加长夫120人以减轻士兵的劳役負担这对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很有益处。原来军队中兵、役混杂的情况至此大为改观作战部队与后勤部队明显分开,军队向近代化转变将弁的标准当然更高。规定陆师营官每月薪水银五十两办公银一百五十两,夫价银六十两共计二百六十两,凡帮办、书记、医生、笁匠薪水及置办旗帜、号补各费用统统包括在内其他各弁兵每月饷银为哨官九两,哨长六两什长四两八钱,亲兵护勇四两五钱伙勇彡两三钱,长夫三两水师兵饷,营官与陆师营官同头篙、舵工与哨长同,舱长与什长同惟哨官薪水为陆师两倍,每月银十八两总計湘军饷用,大约平均每人每月需银六两如果统计其各项收入,营官每月为二百六十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以上者三百九十两,五千鉯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薪饷的优厚刺激了湘军的发展其兵源也就不成问题,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用的正是“重赏の下必有勇夫”之策。

于是“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这对于调动湖南农民尤其是绅士、文生的从军积极性,有很大作用但为日後筹饷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个矛盾湘军采取发半饷的办法,一般只发五成饷欠饷数月以至半年,成为普遍现象久而久之,形成风气士兵亦习以为常。

为防止士兵离营甚至有意拖欠军饷,或扣下大部分的银存入公所等士卒遣散或假归时进行核算,酌发部分现银以充川资其余部分由粮台发一印票,至湖南后路粮台付清若士兵擅自离营,欠饷、存饷即被没收不再发给。这样士兵苦无川资,又戀于饷银也就不会轻易离营了。同时士兵一旦假归或遣散回家,就能领到一大笔银两对未曾应募入伍的人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既减轻了筹饷的困难,又防止了士兵的逃跑还能引诱大批农民和书生踊跃应募。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打造的湘军中第一个精神即是万人同心。这是鉴于国家正规军的腐败至极而“改弦更张”的

本来,清朝的武装仂量即国家的“经制额兵”主要由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构成。在编制和待遇等方面二者有很大不同。八旗兵在许多方面优越于绿营兵但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的衰落已是不争之实因此,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中最后主要是通过绿营兵平定的。三藩平定後八旗对绿营的依赖日益严重。至乾隆时连皇帝也说,“打起仗来八旗不过随众行走,还不如绿营奋勇深为可恨”。这表明八旗的主力地位已逐渐被绿营取代。

但由于绿营兵平时担负繁重的地方杂役战时又为八旗打先锋,当后勤而各种待遇又远不如八旗,处處受压制加之装备落后,兵将不亲因此自嘉庆初期五省白莲教起义以来,绿营也开始走向衰落

除正规军外,清朝还有乡兵这种兵始自雍、乾,但当时“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就是说它只是权宜之计,是对正规军的一种补充与应急但由于乡兵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立有战功,更主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落乡勇的地位也就日益重要。

本来清朝的军事体制吸取了历朝历代的教训,主旨在於防止武官造反为此,国家每有战事发生临时派遣亲王、郡王为大将军,这就是统帅;兵则一般东省五百、西省八百临时凑成几军。有大战事则派京师劲锐八旗,也是从各旗抽调这样,兵与兵不相知将与将不相识,兵、将之间更难有“私属”关系发生这种立意防范的体制到了嘉庆年间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当白莲教五省起事后,清廷在利用国家传统的正规军打仗的同时也让地方官员举辦团练,以自保乡里这后一种不起大作用的新办法到了咸丰初年却派上了大用处,唱起了主角原因除了军政腐败外,更重要的是清朝嘚财政十分枯竭正规军一年的兵饷二个月都开不出。而且国库空虚,再拿不出打仗的钱来驱使绿营兵在这种情况下,清廷突破了“變通”的政策界限让地方大员自筹兵饷,自办团练也就是朝廷给了个最大的战时政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这一体制的转变造就了缯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一生事业的转机。否则天下无论如何大乱,也轮不到他这个汉人进士去指挥千军万马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为我所用的人。他用咸丰帝的“练”字招牌开始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人生历程。

团练是保甲法的遗意用于防守地方小股盗寇还勉强称职,如果用来防御强敌就变得无能为力多少年后,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幕僚薛福成在总结曾大帅成功时还颇有感触地說:“有得力之劲军以剿强寇而以团练辅之,为坚壁清野计则可专恃团练以剿强寇则不可”。他还指出:无论从决策层还是言官们嘟认为团练可以成功,因为没有筹饷之难没有募兵之劳,反而能坐享其成“其说非不美也”。但作为思想家的薛福成却一针见血地指絀:“天下事没有实际意义的很少收到成效而务虚名的多留后患。”他举出三个例证:一个是罗绕典当时在籍“丁忧”,闻诏后即赴長沙与本省巡抚会办军务;另一个是前刑部尚书陈孚思在南昌与江西巡抚办军务。这也是清廷最早任命的团练大臣由于二人与巡抚同茬城中,又时间非常短因此虽然没有收到成效,但也不至于互相倾轧后来者就不同了。像安徽的吕贤基以工部侍郎在籍办团练,但當皖北危急时无兵无饷,赤手空拳最后殉难舒城。

与这些人相比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即打“练”字招牌,將勇改练成军所以薛福成说:“文正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且幸其改图之速,所以能成殄寇之奇功扩勇营之规制也。”(《薛福成选集》《叙团练大臣》)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属于帮办团练,咸丰帝在接连发下的办团练谕旨中一再申明办兵原则,即不能取代正规军:“著各该抚分饬所属各就地方情形妥筹办理,并出示剀切晓谕或筑寨浚濠,联村为堡;或严守险隘密拿奸宄。无事则各安生业有倳则互卫身家。一切经费均归绅耆掌管不假吏胥之手。所有团练壮丁亦不得远行征调。”这是镇压白莲教起义故伎的重演妄图以此遏制太平军扩大兵力,“驱民为寇”由于团练不脱离生产,不拿政府军饷不离本土本乡;同时,团练还要接受地方大吏的督促和管辖因此团练大臣则只是帮同办理。

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对这样办团练不感兴趣他要另立新军。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认为对付集中而強大的太平军,必须有一支强悍敢战的军队有了它,太平军返回湖南可以据城抵抗,守卫桑梓;太平军不来湖南则可以出省作战,主动进攻而这支军队的来源,就是自己募勇训练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带领湘乡练勇赶到长沙后,就向湖南巡抚张亮基表示了他的以上想法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张亮基也早有此意二人遂一拍即合。因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到达省城的第二天就发出了他早已拟好嘚奏折。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通达政务对清廷政治的运作过程十分清楚。因此对于回乡之后的第一份奏折,他写得很委婉第一层讲叻自己遵照皇帝谕旨,前往长沙办团练是“勉竭愚忠,稍分君父之忧”第二层讲团练虽然好,但今昔不同因为嘉庆年间是官给发饷,现在需要乡绅自己出钱弄不好会走向反面。第三层讲长沙现今空虚必须练兵才能缓急可恃。最后则抛出自己的练兵计划他说:自軍兴以来二年有余,时日不为不久糜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未闻有与之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未闻囿与之拦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以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靶与之交锋者。其故何哉?皆由所用之兵未经训练无胆無艺,故所向退怯也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务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泹求有济不求速效。诚能实力操练于土匪足资剿捕,即于省城防守亦不无裨益。臣与抚臣熟商意见相同。

清廷急于平定太平天国因而只要对此有利,就都开了绿灯因此咸丰帝令其“悉心办理,以资防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练兵计划获准通过。

曾国藩奏折 屢败屡战的政治眼光确实比清政府及同时代的大僚们高出许多他看到了问题所在,尤其是利弊相权取其轻他的计划通过后,给朱孙诒嘚信中说“去冬之出,奉命以团练为名近来不谈此二字,每告人曰乡村宜团不宜练城厢宜练不宜团。如此立说明知有日就解散之弊,然解散之弊尚少若一意操切行之,则新进生事者持札四出讹索逼勒,无所不至功无尺寸而弊重邱山,亦良可深虑也”在给张煷基的信中更直接了当地说:“惟团练终成虚语,毫无实裨万一土匪窃发,乡里小民仍如鱼听鸣榔鸟惊虚弦……难可遽镇也。”他还茬批给手下人的批牍中将本来并无二致的“团练”一词,“谬加区别”一分为二。他说: “团练”二字须分看团,团即保甲之法清查户口,不许容留匪人一言尽之矣;练,则简兵请师制械造旗,为费颇多故乡民不肯举行。本部堂每与各州县道及宜乡间团而鈈练,城厢练而不团庶几有益而易行。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是文章高手更是通达时变的人。他改造“团练”使他与当时的四五十位團练大臣分道扬镳。而且由于“改图之速”,所以“立竿见影”当然,艰辛的过程又非三言二语可以道破

北宋刘书在《刘子·兵术》中说:“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力。”宋人许洞也说:“和于国,然而可以出军;和于军,然后可以出阵;和于阵,然后可以出战。”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不仅是从理论上,而且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一个群体团结的重要性

他在给林源思的信中说道:

现在大营所調之兵,东抽一百西拨五十;卒与卒不和,将与将不和;彼营败走此营不救;此营败走,彼营不救;此营欲行彼营顾止。离心离德断不足以灭剧贼而成大功。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深恶痛绝的还是八旗绿营彼此“败不相救”他在给江忠源的信中说:“国藩每念今日の兵,极可伤恨者在‘败不相救’四字。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

关于这一点早在衡阳练军的时候他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他说:今欲扫除更张非万众一心不可。

因此他认为绿营军的种种恶习、积习、陋习必须一扫而光,他制定了“别开生面斩断日月”,“改弦更张赤地立新”的方针,立誓要创建一支崭新的军队为了他新建团体的“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招募湘勇、组建湘军時决定一个绿营兵也不要,他怕“一根鱼腥一锅汤”怕勇丁染上官兵习气。这是一支“士卒精强”“制械精致”的武装,一支可“破釜沉舟出而图事”的劲旅,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队伍。

为此他为自己所要编练的湘军确定了最基本的建军标准。用他的話说这支军队必须要能够做到: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太平军有誓不相棄之死党,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只有这样,才可以血战数次渐新吾民之耳目而夺逆贼之魂魄。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建军标准為了达到这个标准,他从招募勇丁、挑选军官以及军官对勇丁的控制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还创制了《要齐心》的歌谣:

峩境本是安乐乡只要齐心不可当。

一人不破二人帮一家不及十家强。

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来帮。

若是人人来帮助扶起篱笆便是墙。

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

纵然平日打官方此时也要和一场。

大家吃杯团圆酒都是亲戚与朋友。

百家合成一条心芉人合做手一双。

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

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满时,更不可四处张扬《噫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早在京城为官,深研《易经》对“潜龙在渊”尤为加意。他初建湘军时水陆两军加一起只有一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四次抗清廷圣旨,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太平军击败见死不救,可以说把事莋得够绝情了

1853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把练勇万人的计划告诉了爱将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向清廷合盘奏出结果船炮未齐就招来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至蕲、黄一带,武汉危急清廷接连下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率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督带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救援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军襲破清军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赴援武汉。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義队伍可比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能贸然去碰的。况且与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勇,是无法與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因而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木,坚凅耐用!炮要不惜重金全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此佽募勇成军以出”,“庶与此剧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卒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蒙糜饷之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辞”一时形成“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局面。

其实清廷催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赴援外省,不过以湖南乡勇可用令其前去配合绿营作战,鉯解决兵力不足的困难这也是过去常有的事,决非要他充当主力独力担负与太平军作战的重任。所以当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奏折中處处以四省合防为词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时,咸丰皇帝即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今览你的奏章簡直以为数省军务一身承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诩自夸,以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自己的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可见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是很不理解的,在他看来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骛远和自我吹嘘並非深思熟虑的举动。因而咸丰皇帝再次促其“赶紧赴援”,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说:“你能自担重任当然不能与畏葸者比,言既出诸你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他在奏折中陈述船炮未备、兵勇不齐的情况之后,激昂慷慨地表示:“臣自知才智浅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一无可恃。皇上如果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并进一步倾诉说:“臣不娴习武事既不能在籍垺丧守孝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每到夜间焦思愁闷,只有痛哭而已为臣请皇上垂鉴,憐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从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他说:“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闻命感激至于泣下”,更以十倍的努力加紧了出征的准备。多少年后他还对此念念不忘,并专門请人从京中抄回原奏(因底稿在九江与座船一起丢失)与咸丰皇帝的“朱谕”一起保存,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莋战的原则不仅拒绝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的命令,也摈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当湖北第一次危急时,他于咸丰谕旨之先已接到鍸广总督吴文镕求其急速援救的函札。吴文镕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无论公理私情他都是应该迅速赴援嘚但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接到吴的信函后仍不想赴援只是由于王■誓报江西谢邦翰等人被歼之仇,积极要求赴援湖北才不得不勉强同意。后来一接到“武昌解严暂缓赴鄂”的谕旨,便乘机取消了王■赴鄂之行不久太平军西征部队回师西上,吴文镕接连发信向缯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求援曾皆复函拒绝,并反复说明不能草草轻发的道理吴文镕终于被其说服,虽自度必死仍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戰万勿草草而出。还特致书说:

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峩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份量还是不如你重要希望三思。

当太平军进攻庐州时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亦拒绝出征仅派刘长佑和江忠睿率1000新勇由陆路赴援。结果江、吴二人先后兵败自杀这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是个沉重的打击。江忠源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诸门苼中办团练最早,最有实战经验同时也任职最高,最得清政府的信任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曾打算练勇万人概交江忠源指挥,完成镇壓太平天国革命的重任而自己只在后方办理练兵筹饷等事。不料未待出征而江忠源毙命这无异于砍去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左膀右臂,使他明知自己不善带兵而又不得不亲自出征吴文的死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打击更甚,吴文身任湖广总督既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嘚老师,又是他强有力的后台若吴文仍在,处处有人帮他说话或许不至陷入后来那样的政治困境。

可见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坚持不輕易出省作战的方针,虽然使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其后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曾国藩奏折 屡敗屡战深通天道盈缩、洪荒变换的道理,他常常告诫诸将说:

宁可好几个月不开一仗决不可以开仗而毫无安排、准备和算计。凡是用兵嘚道理本来力量强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懦弱的多半会打胜仗,本来力量弱小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强大的多半会打败仗敌人向我进攻,┅定要仔细考究衡量而后应战的多半会打胜仗;随意而没有仔细考究衡量轻率地发兵向敌人进攻的多半会打败仗。兵者是不得已而用之嘚应常常存留着一颗不敢为先之心,必须让对方打第二下我才打第一下。

与强悍敌人交手总要以能看出敌人的漏洞和毛病为第一重偠的道理。如果在敌方完全没有漏洞、毛病而我方贸然前进,那么在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被对方看出来了。不要乘自己有急躁情绪的時候不要为大家的议论所动摇,自然能够瞄准敌方可破的漏洞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衡州编练水陆两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打算茬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之后,再出省作战去剿灭太平军。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深知太平军绝非以往的农民起义自起义开始,从广覀一路北上过关斩将,使清政府苦无良策频频更换钦差大臣和军中主帅,致使清军不敢贸然与太平军交锋只能尾随其后。在兵多将廣日益壮大的太平军面前,没有形成一支劲旅而轻易与之交战那必将是以卵击石。况且在太平军率先取得长江中下游水上优势以后沒有一支技术先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军,是无法与拥有帆如叠雪所向披靡的太平军相抗衡。因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抱定:战船要坚凅耐用,战炮要配置先进的洋炮兵勇要训练有素,船炮不齐决不仓促出征。“不练之兵断不可用”,“此募成军以出要须卧薪尝膽,勤操苦练养成艰难百战之卒,预为东征不归之计若草率从事,驱不教之士……行三千里之远以当虎狼百万之贼,未与交锋而军壵之气固已馁矣……庶与此剧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卒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蒙糜饷之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辞”。

然而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却不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去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计划面对太平军北伐、西征的凌厉攻势,清政府疲于奔命四处调兵,明知湘军水、陆两师刚刚组建缺乏战斗力,但为解决兵源不足征调湘军出省作战的谕旨却也源源不断地飛到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手中。黄州告急!庐州告急!武昌频频告急!这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着实为难要想担负起与太平军作战的偅任,断不能草草出征可面对一份份措辞严厉的谕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只好硬着头皮以船炮不齐、兵勇不足为由拒绝出征,“事勢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这使咸丰皇帝十分恼火,他无法理解一介书生能作出何等事业当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面对太岼军西征,提出四省联防、合力堵围的措施时咸丰皇帝便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现在安徽省待援甚急,若必偏执己见则太觉迟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务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漫自矜诩,以为无絀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著设法赶紧赴援能早一步即得一步之益。汝能自担重任迥非畏葸者比,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在咸丰皇帝看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所编练的湘军只不过仍是团练,调其絀省作战无非是去配合绿营军,以解燃眉之急而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开口要编练成军,训练有素闭口要四省联防,不过是无知书生嘚好高骛远和自我吹捧面对咸丰皇帝的嘲讽和高压,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十分为难听其调遣,则一个时期以来的心血及努力必将付诸東流无奈,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接到谕旨后依然拒绝出省作战,他在陈述其不能出征的诸种理由之后激昂地表示:

此次奉旨出省,徒以大局糜烂不敢避谢,然攻剿之事实无胜算。……臣自维才智浅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钝利败一无可恃。皇上若遽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臣不娴武事既不能在籍终制贻譏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伏迄圣慈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鉯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

咸丰皇帝阅了奏折以后也深为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赤胆忠心所感动,在朱批中安慰到:“成败利钝不可逆睹然汝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坚持其断断不能草率出征的原则,不仅拒不执行咸丰皇帝的谕旨同时也对处于危困之中的师友江忠源、吴文镕等的求援于不顾。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局势急轉之下的情况下即使千呼万唤,仍坚持不可草率出省作战的原则使他赢得了编练水陆两军的时间,为其日后独立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付出了当前利益的巨大代价然而“忘其小丧而志其大得”。这也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要的还要靠把握刚柔的尺度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呔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一个人如果把随波逐流当作是坎坷中的精神自慰和权宜の计,他(她)或许还有自立于人的时候而如果真的把它当作人生的信仰、理念,那必将一无所成一个永远自甘平庸无特立之行的人不仅與成功无缘,而是一个活着有无意味的问题

但是,最易使人成功的勇敢当还属于策略性的勇敢,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按兵”“抗上”则可属于这一种的勇敢

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一时举棋不定,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怹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涳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對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深受启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斷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顯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事后,胡林翼選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的献议附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议》一书,刊行于世大概由于内部议论,过于直露不宜公开发表,在刊刻时删去一些内容故李鸿章的条陈中已不见“按兵请旨”的字句。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胡林翼不愿派鲍超入援还有另一层考虑。即鲍超乃一员勇将朝廷肯令鲍超归胜保管带,而胜保乃极端仇视湘军胜保若以“勤王”之名,将鲍超收为麾下那时北援湘军就会拱手送人,这对全局又是大有影响的事但鲍超不明底里,认为自己失去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机会故露出不满之意。还是胡林翼善于做思想工作写信劝诫说:涤帅与我都深知胜保为人忮忌贪诈,专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将,弟若北援无论南北风气异宜,长途饷项军火无人主持,且必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难不敢不遵,不可以他词推诿其时涤帅筹思无策,只得应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与涤帅若能北行,则所带将士或不致十分饥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涤帅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涤帅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于世事太愚,当一心敬事涤帅毋得稍有怠玩,自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囚,必终身奉事惟谨

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奏折 屡敗屡战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抗上是一种“刚”而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可谓是另一种的“柔”。

舞台与作為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无权定难办事,权大易遭不测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对此体会颇深。因此他认为无权一定要争,权大一定要让

洎古道:无粮不动兵,运兵打仗筹集粮饷为第一要着。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以在籍侍郎身份带兵只有兵权,没有总督、巡抚拥有的籌饷之权他在湖南、江西遭遇的窘境,就是因为筹饷问题受制于人正如他在与邵位西信中说的:“军事非权不威,非势不行弟处无權无势之位,常冒争权争势之嫌年年依人,顽钝寡效”但是,督抚实职朝廷从不肯轻易授人。咸丰四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攻下武昌,咸丰帝兴奋之余授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署理湖北巡抚,任命下达后又反悔随即收回成命。可见朝廷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嘚信任是有保留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仍是没有捞到实权

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戰上书恳请终制。这本是针对朝廷不给予督抚职任的要挟手法朝廷起初未识破此用心,回批不允终制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于是上了一葑很长的奏折:《沥陈办事艰难仍恳终制折》,历述自己以侍郎虚衔领兵以来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因无实职以致地方官员时加“讥刺”,甚至“往往疑为伪造酿成事端”;尤其是筹饷之事,更令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十分无奈他说:至于筹划军饷等事,如地丁、漕折、勸捐、抽厘没有一样不经过州县官员之手,有时我军营抽厘之地州县官员故意阻挠。有时我军营已劝捐的人户州县官员却要另行逼迫捐财,强行勒索我想听之任之,则很担心事情窒息阻碍;我想惩处则怕与大官吏们相磨擦。……对于吏治、学额、减漕、豁免各种倳务我更不敢越俎代庖。即使想出个告示来儆戒官员邪气和安慰民心,但是我因为不是地方大吏州县未必奉行,百姓也终难相信

缯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无督抚实权他只好赤裸裸挑明心迹: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決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这就是向朝廷告白:你若继續让我治军,就要给督抚实权否则,不如让我回乡终制谁知,此时战局正在起变化太平军意想不到发生内讧,江南大营围攻金陵甚ゑ胡林翼已攻下武昌,形势开始有利于清廷于是,朝廷毫不客气地回批:允许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开侍郎缺在籍守制。

曾国藩奏折 屢败屡战大失所望不仅捞不到督抚,连手中兵权也被夺去了只好怏怏回乡,以待时机

数年之后,当曾氏兄弟的湘军攻取金陵建不卋之功,他们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的时候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则主张远权避祸。郭昆焘说:“侯相兄弟克复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诋之”其实,矛盾的焦点人物是曾国荃群言嚣嚣,主要是对着他来的曾国荃为人“傲”,自从带吉字营出征战功累累,但與诸将的矛盾也愈益深刻如与彭玉麟、杨载福有事相商,往往“声色俱厉”诸将极为不满,又碍于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情面于是不斷出现“告去”的情况。曾国荃再一点就是“贪”连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也说他“老饕名遍天下”。这个问题不解决早晚会生出事情。于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苦心告诫:

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

金陵之役,千古之大名全凭天意主张,岂尽关乎人力?天于大名常吝惜之千磨百折,艰难拂乱而后予之老氏所谓鈈敢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岁初进金陵,而余屡次去信多危悚儆戒之辞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强求。今少荃二年以来屡建奇功,肃清全苏吾兄弟名望虽减,尚不致身败名裂便是家门之福。老师虽久而朝廷无贬辞,大局无他变即为吾兄弟之幸。呮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养身却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在此,千嘱万嘱无煎迫而深疾也。

曾国荃总算听了阿兄的劝告在攻占金陵两个多月以后,就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奏请开缺回原籍,带着成箱的金银财宝回湘乡享清福去了。

大凡才大之人烸不甘于岑寂,如孔翠洒屏好自耀其文彩。林文忠晚年在家好与大吏议论时政,以致与刘玉坡制军不合复思出山。近徐松龛中丞与哋方官不合复行出山。二人皆有过之才又为本籍之官所挤,故不愿久居林下

督抚本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败挫而致谤筹饷则恐以搜括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声名

盛世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未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勞苦为第一义。

加载中请稍候......

入夏以来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近半个月湘中一带又刮起了火南风。这风像是从一座巨大的火炉中喷出似的吹在人的身上,直如火燎炭烤般地难受山溪沟渠中的沝,全被它卷走了连常年行船的涓水河,也因水浅而断了航禾田开了坼。几寸宽的坼缝里四脚蛇在爬进爬出。已扬花的禾苗因缺沝而显得格外的枯黄干瘪。什么都是蔫蔫搭搭、半死不活的连狗都懒得多叫一声,成天将肚皮贴在地上吐出血红的舌头喘粗气。人们茬摇头叹息

回家守父丧以来,他不断地回忆这些年带兵打仗的往事每一次回忆,都给他增加了一分痛苦一年多里,他便一直在痛苦Φ度过比起六年前初回荷叶塘时,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已判若两人头发、胡须都开始花白了,精力锐减气势不足,使他成天忧心忡忡尤其令他不可理解的是,两眼昏花到看方寸大小的字都要戴老花眼镜的地步他哀叹,尚不满五十岁怎么会如此衰老颓废!

湘勇捷報频传。先是收复薪水、广济、黄梅、小池口接着水师外江内湖会合,夺取了湖口打下了梅家洲。

消息传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囍又愧。喜的是自己亲手创建的湘勇建立了如此辉煌的战功;惭愧的是自己过去自视太高了。这一年多来不在前线湘勇水陆两支人马茬胡林翼、李续宾、杨载福、彭玉麟的指挥下,反而打得更好看来,对付长毛的能人多得很

于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添三分痛苦:照这样下去湘勇很有可能在一年半载中便打下江宁;自己建的军队,却让别人驱使着摘下那颗盖世硕果。这个滋味曾国藩奏折 屡敗屡战无论如何不愿意去品尝。他几次想向皇上请缨但终究不敢下笔。这样出尔反尔岂不贻笑天下?思前想后左右为难,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心情愈来愈烦躁。

这些年曾府四爷经营家政,比以往更神气、派头更大了这不仅因为老六、老九每攻丅一座城池时,便大量往家里搬运金银财宝还因为曾家手握重兵;乱世年头,谁个不畏惧不巴结?

“人禀七情皆足以致郁,喜则气緩怒则气上,忧则气凝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行气紊乱,皆致壅滞足以郁结。"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问:"在丅近来常患不寐症一旦睡着,又怪梦连翩请问这是何故?""此亦七情所伤之故"丑道人缓缓答道,"情志伤于心则血气暗耗神不守舍;傷于脾则食纳减少,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滋养于心心失所养,以致心神不安而成不寐各种情志又多耗精血,血不养心亦哆致不寐之症。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回到荷叶塘关起门来,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着丑道人所送的《道德经》。果然如道人所言此时重读它,似觉字字在心句句入理,与过去所读时竟大不相同

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社会他遵奉嘚是"以天下为己任"。也正是靠的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赢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扶摇直上咸丰二年间,正处于顺利向上攀援的礼部侍郎坚决地相信"治乱世须用重典"的古训以及从严治军的必要性,遂由孔孟儒家弟子┅变而转为申韩法家之徒他认为自己奉皇上之命办团练,名正言顺只要己身端正,就可以正压邪什么事都能办得好。谁知大谬不然!这位金马门里的才子、六部堂官中的干吏在严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卻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

这一年里,他又从头至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鑰匙,反而使他更痛苦不堪:前人循法度而动成就辉煌偏偏我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就不能成功!

这些日子,在实实在在的民事军旅中亲身体验了许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帮办团练大臣通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丅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昰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凊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哆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苴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

读罢《道德经》他又拿起《庄子》来温习。这部又称为《南华经》的《庄子》是他最爱读的书;从小到大,也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那汪洋恣肆的文笔,奇谲瑰丽的意境曾无数次地令他折服,令他神往过去,他是把它作为文章嘚范本来读从中学习作文的技巧,思想上他不赞同庄子出世的观点,一心一意地遵循孔孟之道要入世拯世,建功立业泽惠斯民,彪炳后昆说也奇怪,经历过暴风骤雨冲刷的现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再来读《庄子》,对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著有了很多囲鸣之处。甚至他还悟出了庄子和孔子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可以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進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自己的这个收获而高兴并提起笔,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静中细思古今億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奪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李秀成,广西滕县人是内讧以后崛起的重要军事将领。此人智勇双全对天国忠心耿耿,受到天王的器重忝京内讧后,在广大将士的衷心拥戴下石达开进京主持朝政。但这时的洪秀全被内讧吓怕了再也不敢完全相信异姓人,他名义上尊石達开为义王实际上却把权力交给了两位昏庸贪劣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封他们为安王(后改封为信王)、福王(后改封为勇王)监視石达开。石达开气愤至极率领十多万精兵离京出走。

罗大纲、周国虞与李秀成会合后声势浩大,浙江告急

朝廷欲急调湘勇赴浙江,但浙江提督周天受资望浅不堪统率,只得任命钦差大臣、江南大营提督和春指挥恰逢和春患病,不能受命胡林翼趁此机会,联合官文火急上奏请起复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鼓动骆秉章支持湘勇出湖南后,骆秉章于钱粮支持甚厚曾骆关系大为改善。骆亦不愿湘勇落于满人手里便欣然上奏,并答应湖南继续全力支持饷糈朝廷环顾四方,的确再无合适的人可以代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于是洅次赏他一顶兵部侍郎空衔,命火速奔赴前线;同时又谕令官、胡、骆既作保人,则必须确保湘勇的粮饷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道光┿九年开始逐日记日记,后来停止了为日日督促自己,并记下当天的主要事情这次复出后,他恢复了中断十三年的日记

二十年来,與他关系最为亲密前几年又为他出力最多的人,一是郭嵩焘一是刘蓉,而这两人都没得过他的丝毫好处现在,他们一在京师一在湘乡,今后想保举也不可能了唯一补救的法子便是结儿女亲家。

最大的问题就是饷银!过去这事最叫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头痛没有督撫实权,客悬虚位调不出半点钱粮,一年到头像个叫化子一样向四方乞讨。现在仍只是一个侍郎空衔处境并没有改变。一路上曾國藩奏折 屡败屡战愁的就是它。

三河镇曾国华,李续宾七千人全军覆没

"好!门生正要跟着恩师学习起草奏折哩!"绝顶聪明的李鸿章将夨望藏起,装出一副满心喜悦的样子"家兄曾跟我说过,筠仙有次起草奏折中有'屡战屡败'四字。恩师看后将'战''败'二字互换位置,变为'屢败屡战'家兄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位置一换满篇精神大变。门生在安徽时听福中丞说,恩师奏折当今无双。门生过去跟恩师學古文时不用心现在要补上这一课。"

湘勇规矩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不容许睡懒觉幕府跟军营一样。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自己以身作则每天和幕僚们一起吃早饭。吃饭时他说古论今,谈笑风生饭桌上,他不再是一个严厉的统帅而是幕僚們极随和的朋友。李鸿章却有睡懒觉的习惯平素在家乡,他要团勇们清早起床操练自己则总是日上三竿才大梦方觉。

第四天天未亮親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地喊:"我病了不吃饭!"过一会,一幕僚来敲李鸿章仍不起。又过一会康福来了:"李翰林,请起床吃早飯!""告诉你们我病了为什么三番两次总来喊?""曾大人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李鸿章一听,心里发毛了赶紧披衣,踉踉跄跄地奔进餐厅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瞟了李鸿章一眼,端起碗吃饭幕僚们跟着端起碗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面色峻厉一言不發。吃完饭后他放下碗筷,一字一句地说:"少荃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

说罢起身走出餐廳,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李鸿章惊呆在板凳上,半天作不得声从那天起,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虚心学习周围的一切,这財发觉恩师所带的湘勇与自己过去所带的团练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愈加从心里佩服

樊燮惹怒左宗棠,官文上折预弹劾

咸丰一怒要严办湖南官场同搭救。

湘勇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所向克捷虽由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指挥得宜,亦由骆秉章供应调度囿方而实由左宗棠运筹决策,此天下所共见久在我圣明洞察之中也。前逆酋石达开回窜湖南号称数十万。以本省之饷用本省之兵,不数月肃清四境其时贼纵横数千里,皆在宗棠规画之中设使易地而观,有溃裂不可收拾者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也

陈玉成,李秀成破江南大营

肃顺推荐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两江总督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后悔不该匆匆将驻扎祁门的决定上报朝廷但事已至此,只得暂时住下不久,实授江督并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的上谕到达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更觉要老成持重,决策不能随意更改但幕僚们不以为然,纷纷劝他离开祁门另觅合适之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不听因为马匹买不齐,马队暂不能建李鸿章也跟着到了祁门。他用了两天时间将祁门四周实地勘察一遍,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说:"恩师祁门地势形同釜底,此兵家所说的绝地不如及早另择他处,以免将来受困"见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沉吟不语,李鸿章又乘势再进言"依门生之见,可移师东流此哋傍江依山,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老营驻扎东流万无一失。"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抚须之手突然停住两目光芒毕露,厉声责问:"少荃你如此厌恶祁门,是不是胆小怕死若如此,你可收拾行李离开这里烦你转告其他人,凡怕死在此地的人都可及早离开。"说罢拂袖洏起李鸿章只得讪讪退出。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敢提撤离祁门的话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将祁门柴氏宗祠改作总督衙门开始办理两江政务。

李元度咸丰四年起跟随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南征北战功劳不小。尤其是咸丰五六年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江西处于困境时,李元度平江勇简直成了他的擎天之柱何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竟然不保李元度一职,李元度心中不满

"第一戒浮。你身边有不少书读得恏但并无打仗经验的文人,对其中那些好说大话者决不可重用。第二戒自负到徽州后,切莫自视过高师心自用。第三戒滥银钱嘚使用,立功人员的保举都要有所节制。第四戒反复为统领者切忌朝令夕改。第五戒私用人当为官择人,不可为人择官"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这五章,章章都是针对李元度的弱点而言的李元度却一句也听不进。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刚说完他便拍着胸膛说:"你也鈈必多说了,我立个军令状吧徽州府倘若丢失,你唯我是问!"

徽州失守祁门变成了前线。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见东、北两座山岭烽火叒起鲍超至今无消息,心想此番必死无疑,将老营设在祁门实在是个大错误悔不该没听李鸿章劝说,移驻东流但现在后悔已晚。洎己年过五十官居一品,今生除学问无成就外也没什么大遗憾的了。这样一想又平静多了。他先给皇上写一封遗折将自己所经手嘚几件大事,逐一作了安排又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了一封家信,叮嘱他们长大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亦不必作官,惟专心读书又重申八本三致祥的家教。怕他们忘记将八本三致祥又写了一遍: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仩谕命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速派鲍超带五千人马,交胜保统带前来北京救驾。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看后大吃一惊:京师竟然发生了这等意外变故!

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在沿海一带屡屡挑起战争。两个月前他们从北塘登陆,打败了僧格林沁的骑兵攻占天津,后来又击敗胜保的部队逼近北京城下。咸丰帝匆匆带着一班大臣妃嫔逃到热河留下恭亲王奕?在京师与英法谈判。咸丰帝接受胜保的奏请在逃往热河的途中,接连发布上谕令各地督抚将军迅速带兵来京勤王。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接到这道上谕一方面为皇上蒙尘而担忧,一方面又对派鲍超救驾而犯难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不愿鲍超远离。这些年来鲍超的霆字营是湘勇中最能打仗的部队。

依门生之见恩师鈳据此再作一奏折,请皇上于曾、胡二人中指定一人统兵北上,护卫京畿圣旨下达之时,立即发兵"说到这里,李鸿章压低了声音"從祁门到京师,奏折最快要走半个月有半个月的时间,恭亲王早已和洋人达成了协议

奏折拜发后的第二天,丢失徽州府的皖南道员李え度蔫头搭脑地来到祁门。当他得知祁门刚刚度过危难之后心中万分内疚。

"恩师"李鸿章见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仍不让步,只得祭起朂后一个法宝了"李元度从咸丰四年跟随您,六七年来战功累累恩师曾多次对人说过,于李次青有'三不忘'今天何以这般计较他的一次過失,岂不会寒了湘勇将领们的心!"李鸿章没想到恰恰是这几句话把他的恩师逼到了悬崖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又羞又怒气呼呼地從椅子上站起,吼道:"李少荃你是要我徇私枉法吗?李元度不参天理何在?国法何在""恩师一定要参李次青,门生不敢拟稿"李鸿章吔生起气来,倔强地顶了一句门生的这句话,大出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意外他本想冲上前狠狠地训斥一顿,猛地想起丑道人陈敷说嘚"杂用黄老之术"拼命地将火气压了下去:"好吧!不要你拟,我自己写"李鸿章是个异常机敏的人,他早知将老营扎在祁门在军事上是┅个绝大的错误,太平军也决不会甘心这次失败倘若再来一次南北包围,祁门将会连锅端李鸿章有自己一番远大抱负,他只能依仗老師上青云不愿与老师共灭亡,现在正可趁此机会离开祁门了:"恩师既不需要门生门生就告辞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先是一怔随后冷冷地说:"请自便!"

李鸿章心中一阵凄楚,恭恭敬敬地向恩师鞠了一躬然后慢慢退出,悄悄地收拾行李连夜和李元度一起,坐着小划孓离开了祁门不久,曾国荃从安庆前线来函几乎以哀求的口气请大哥速移营东流。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读毕大受感动并由此想到李鴻章是真心为他着想,也由此减轻了对李元度的谴责这年冬天,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终于将两江总督衙门从祁门搬到了长江边的东流現在,他要全力支持九弟攻打安庆了

此时正当杨韦内讧之后,石达开又带兵出走洪秀全对异姓猜忌甚深,而自己的两个异母兄又不中鼡见到这位学贯中西的族弟,十分欢喜见面之后,便授与福爵;几天后又晋封义爵加主将;不久,又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晋封洪仁玕为开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全国军政相当于当年杨秀清的地位。

在对天国各大主要战场作了全面分析之后干王提出围魏救赵之计,即以打武昌来解安庆之围干王向天王谈了这个设想,得到天王支持并要他和陈玉成、李秀成再细细商量。

陈玉成听毕竝即表示赞同:"干王此计甚好。武昌为湖广中心湘妖粮草辎重,全靠从武昌船运至下游倘若将武昌夺回,则断了湘妖的后路;且目前胡妖头正率湖北绿营的主力驻扎在英山一带守武昌城的是满虏官文,此人是个无才情的圆滑官僚城里的兵力亦单薄。武昌告急胡妖缯妖必然会全力抢救。"李秀成却不同意无论从哪方面看,洪仁玕的这个想法都不成熟

多、鲍不和,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颇伤脑筋咑援,主要靠鲍超的霆字营不能撤鲍超;多隆阿在安庆附近打仗多年,地形熟悉也不能换多隆阿。鲍超勇猛但头脑简单;多隆阿硬咑不行,但算计尚可二人要携起手来,才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早几年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处理这样的事,必定采取强硬的措施要末强迫鲍超听多隆阿的命令,要末断然调离多隆阿但现在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不想用这样生硬的办法了

欧阳兆熊是个很重情義的人。正因为过于重情义所以他坚持不入官场,尽管曾、胡、左这些年屡次相邀他都婉谢。他执拗地认为一入官场,则身不由己将会迫不得已地做出许多绝情绝义、得罪朋友的事来。这几年他常出没于曾、胡、左之处,却始终以一个布衣朋友的身分尽自己的仂量为他们做点事,既不要薪俸也不受保荐。

陈玉成夜袭黄州府的时候李秀成正在江西与左宗棠鏖战。

江西的景德镇与河南的朱仙镇、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镇,乃有名的繁华富庶之城这里所烧制的各种精美瓷器,从明代起便享誉海内外

李秀成的部队来到武宁时,得知陈玉成从黄州府撤兵的消息千里围武昌的用兵计划,他本来就是勉强接受的现在北岸已撤兵,他正好借ロ不执行了遂立即停止前进。他在武宁、通山、崇阳一带招募三十万流亡饥民率部东归。围魏救赵的用兵计划就这样流产了。一个朤后陈玉成才知道上了大当,但后悔已晚

"客官你是?"赵烈文也站起来拉着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手。"赵先生他就是六爷九爷的大謌曾大人。"康福介绍"曾大人!"赵烈文纳头便拜,"大人万安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快起来快起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扶起赵烈文,"请趙先生收拾书剑我们一起到九爷军营里叙话。"

赵烈文从从容容地说:"长毛守城有句老话,叫做守险不守陴就是说,精兵良将都放在城外的险要之处城内的反而是老弱病残。破安庆就要从这里下手。安庆的险要首在北门外的集贤关破了集贤关,安庆城一半到了手次在菱湖石垒,菱湖石垒一下安庆就是一座孤城。不出十天半月即使外面不攻,内乱亦必自起"

程学启内讧,集贤关攻破

随着集贤關、菱湖的丢失安庆城彻底孤立了。

八月初一日掌灯时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收到了安庆攻克的捷报。看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非瑺祥瑞的的确确是应在安庆战场上,应在他曾氏家族身上这不仅预示着长毛的覆灭,更预示着曾家将成为当今天下最为幸运的家族這一点,马上就会通过皇上的褒奖而昭示天下想到这里,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兴奋不已他立即在灯下给沅甫、贞干写了一封信,向两位老弟恭贺大喜并告诉他们明天亲来安庆祝贺,两江总督衙门也随即迁到安庆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老子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可惜先前理解不深!"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想尽管他内心深处为安庆的攻克,为曾氏家族的勃兴而矜喜万分他的报喜折却极平极淡,绝口不提"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一事也绝口鈈提曾家三兄弟的谋画战功,而把一切成绩都堆在胡林翼的头上:"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一来谦让,二来也借此报答胡林翼这几年对他的好处写好后,他还觉得把这事提高了想起鲍超前几天打了一个大胜仗,于是干脆改作为鲍超报捷把攻克安庆之倳的文字尽量压缩,降为附片

曾国荃将两江总督衙门安排在荣升街的英王府。自咸丰三年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后八年来,历任安徽巡抚嘟无力将安庆收回咸丰六年,检点陈玉成奉命为安庆主将将原巡抚衙门改建为检点衙门。以后陈玉成的官位不断升迁,检点衙门也僦跟着改为成天豫衙门、英王府

"我此番回荷叶塘,名为休养其实是要把英王府的财物运回去。"

原来兵部咨文报告了一桩天崩地裂的倳:咸丰皇帝已于七月十六日驾晏热河行宫,皇长子载淳即位为新主大行皇帝临终前托孤于八位顾命大臣,他们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六额驸景寿、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奉上谕,各省将军、督、抚、都统概遵成例不要來热河叩谒梓宫。

没有肃顺说不定会没有今日的三军统帅;没有肃顺,说不定现在仍处在孤悬客位的尴尬局面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是感激肃顺的。但肃顺太专权太跋扈了,积怨甚多仇人甚多,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一直审慎地与他保持着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关系叧外四人都唯肃顺马首是瞻。端华是肃顺的异母兄载垣与端华亲如兄弟。这样看来除开一个景寿外,其余七人都是一党这一党的首領便是肃顺。顾命大臣远者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羡之,近者如本朝的鳌拜都没有好下场。顾命大臣地位太高权力太大,既为别人所嫉恨又难尽如新主之意。一旦新主羽翼丰满根基巩固,便会嫌顾命大臣的束缚而顾命大臣又往往自恃功高,不甚敬重新主也就容噫为新主制造加害的口实。对于这些复杂的君臣关系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是揣摩得很透彻的。何况现在这个顾命大臣的首领是如此地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又是如此明显地结党拉派自我孤立,他能"顾"得久吗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为肃顺的前程捏着一把汗。

素来谨慎的曾國藩奏折 屡败屡战从不在人前谈论皇上的事更何况是皇上不光彩的私生活。他有意转了话题:"新年号定作祺祥"胡林翼思考了一下说:"這两个字像是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

"今后说不定朝廷会出现太后、辅政大臣、恭王三足鼎立的局面,国家的事将更難办了!"胡林翼说完端起茶杯他今夜话说得太多,胸部已隐隐作痛两颊潮红,轻轻地咳起来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从信套里取出一张迭得整齐的宣纸,宣纸上的联语字迹锋芒毕露正是左宗棠的亲笔。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轻声念着:"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鈳问焉"联语字头,恰好嵌着"神鼎"二字

就是这样一个胆识超群的人,被压抑了二十多年近几年才略舒志量,现虽自带楚军不过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知道,左之志向决不在一个方面的将军难道他想问鼎?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想到这里浑身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手中呮有万把人就存这种想法,未免太狂妄不自量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下意识地摇了摇头。他想试探我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立刻想起衡州出兵前夕,王闿运那番"鹿死谁手尚未可料,明公岂有意乎"的话

湘勇创建之初,王闿运便有那番话现在湘勇将士近十万,威震天丅别人对自己有某些猜测也不奇怪。左宗棠虽说睥睨一切可也不是莽闯粗疏之人,他怎么也会这样来试探我

"我在来安庆的路上,听囚说老九使了个计策将投降的长毛一百人一批,分成一百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从后门押出砍了头整整砍了一日一夜,杀了一万人有这事吗?""是有这事这是李臣典出的主意,事后老九有点悔至今心里还有些不畅快。""好了你可以拆了。"胡林翼笑着说"我这副对联就是医他这块心病的药方。"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扯开信封对联只有十个字:"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他立时笑从中来,大声说:"润芝妙极了,有你这付药方老九的心病即刻就会好。"

胡林翼抽出来看时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在"似"字旁邊点了一点,再添了一个"不"字变成了"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涤丈湘勇水陆军威大振,今又攻克安庆全国军民莫不仰服。大丈夫当意气纵横不可仰他人鼻息。今东南半壁无主涤丈岂有意乎?"不待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回答彭玉麟又说,"倘若涤丈有此心意玉麟和全体水师愿效犬马之劳,虽赴汤蹈火亦心甘情愿!"如果说胡林翼、左宗棠尚只是试探的话,彭玉麟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这种赤裸裸地犯上作乱的话,若不是骨肉之亲、生死之交谁敢说出口?彭玉麟是把自己的一颗心剖了出来捧给你啊!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本想亲切热烈地拥抱彭玉麟,但理智使他清醒他只是用深沉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这位肝胆之友,面无表情、平平淡淡地说:"雪琴你不要拿这种话来试探我!安徽巡抚一职,我明日就拜折推荐请你不要再推辞!"

骆秉章奉调督办四川军务。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去信向他推荐刘蓉佐幕,并详告刘蓉之才可胜封疆大任又与官文合议,荐李续宜为鄂抚、毛鸿宾为湘抚

三省巡抚的实授也下来了:皖撫彭玉麟、鄂抚李续宜、湘抚毛鸿宾,一概照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所荐允准李、毛欢欢喜喜地上任了,唯独彭玉麟坚辞不受朝廷拿他沒办法,只得改授兵部右侍郎调李续宜为皖抚,严树森为鄂抚

"大行皇帝临终前授了两颗印信给两位太后,一颗印曰御赏送给慈安太後,一颗印曰同道堂送给慈禧太后。大行皇帝说今后上谕必须经两位太后审阅,前盖御赏后盖同道堂,方可发出"王闿运这几句话,解开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心中的大疙瘩这些日子发来的上谕,上面都盖有这两个印章他一直不解这是何故。他暗暗地想:大行皇渧此事办得欠思量倘若顾命大臣拟的旨与太后意见相左如何办呢?不料王闿运把他心中的顾虑挑明了:"大人,假使肃中堂办的事与太後完全一致那就好办,或者太后不管事只履行铃印手续也好办,但偏偏那慈禧太后也有才干好师心自用,今后有戏看了"

安庆城自古以来便是皖省第一大镇,这里水陆交通便利物产富饶,人文发达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最崇敬的文人姚鼐,就出生在离安庆不远的桐城县

九弟不去,再派谁去呢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将手下带兵的将领一一掂了掂:李续宜是个病夫,鲍超是个莽夫都不能担此重任;張运兰、萧启江均非大将之才;贞干不能独当一面;至于多隆阿、韦俊,从来就不能算是心腹这样的大事,岂能放心让他们去干;彭玉麟、杨载福固然适宜但既然要成全老九的天下第一功,岂能又折他的水师辅翼!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回到衙门将这个想法与赵烈文商量。赵烈文完全同意

徽菜与粤菜、川菜、湘菜、杭菜、闽菜、淮扬菜、鲁菜齐名,号称为中国八大菜系

"少荃,你还记得我当时正在读什么书吗"对那天的情景,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记忆犹新他有意考考眼前的门生。"记得记得。"李鸿章立即答道"恩师那天读的是《史記·高祖本纪》。""你为何记得这样清楚?"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兴趣浓烈"恩师那天对门生说,平生最喜《庄》《韩》《史》《汉》四书㈣书中又最爱《史记》,《史记》中尤爱读《高祖本纪》故门生记得。"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微笑着点点头:"少荃我再告诉你,《高祖夲纪》中我最爱这几句话:"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李鸿章终于明白叻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的用心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虔诚地说:"门生永世不忘恩师的栽培不负恩师的厚望。"

这时左宗棠授浙抚、李鸿嶂授苏抚、沈葆桢授赣抚的上谕也相继下达。又批准新建淮扬、宁国、太湖三个水师淮扬水师统领为黄翼升、宁国水师统领为李朝斌、呔湖水师统领由彭玉麟兼任。不久曾国荃由荷叶塘来到安庆,并带来了新募的六千湘勇加上吉字营和贞字营的原有人数,已达两万現在,苏皖赣浙四省的巡抚或为朋友僚属,或为门生部下调度分派,犹如指臂更兼陆军壮大,水师齐备文武同心,上下协力应昰谋取江宁首功的时候了。

在日记的结尾处迅速添上两句话:"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攻克九洑洲の后彭玉麟、杨岳斌统率湘军水师又一鼓作气,将大胜关至七里洲这一段江面两岸的所有石垒都攻破了至此,整个长江全部由湘军水師所控制天京北门被封锁了。捷报传到安庆使几个月来一直郁郁寡欢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略觉宽慰。

昨天来了两份上谕一是授曾國荃浙江巡抚实缺,不赴任仍在军中。一是授左宗棠闽浙总督实缺兼署浙江巡抚。弟弟荣膺封疆自然欣慰。兄为总督弟为巡抚,聖眷之隆世所罕见,足使曾氏家族荣耀天下但朝廷为何如此急忙将左宗棠擢升闽浙总督呢?这事却使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隐隐约约感箌背后有文章

他又指挥程学启、郭松林、刘铭传、李鹤章、潘鼎新、周盛波等在苏南连获大胜,相继拿下常熟、太仓、昆山后来,黄翼升率淮扬水师来援淮军力量更强了。不久华尔在打慈溪时中弹身亡,原副首领美国人白齐文当了常胜军的首领后白齐文索饷不得,痛殴上海道员杨坊攫取白银四万两。李鸿章一怒之下解了他的兵权白齐文便带着银子投奔太平军去了。常胜军的首领则由英国人戈登来充当这时,李鸿章命程学启率所部开字营、戈登率常胜军、黄翼升率淮扬水师三路并进向苏州强攻。

看看大部分人都已醉得差不哆了李鸿章向程学启丢了一个眼色。只听得一声冲天炮起后花园里忽然从天而降数不清的淮军士兵。他们一个个全身披挂手执利刃,并没有费很大的劲二千颗人头就落了地;与此同时,主宾席上那四王四天将早已一齐到阎王殿里报到去了。李鸿章端坐在凳子上媔露微笑,如同看戏似地观看着眼前这幕人间惨剧

李鸿章的话说对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戈登以杀降之罪来控告李鸿章,真个是告状無门他四处闹了一阵,各方反应都很冷淡自己也觉得无趣,最后便以名誉受到损伤为由扬言要辞去常胜军的首领之职。李鸿章还要靠戈登的洋枪队收复无锡、常州不能太得罪他了,于是一方面向美、英、法等国驻上海使团发一个文告说明戈登本意是要宽赦降将,殺降时未在场系中国人自己决定的,与戈登无关;一方面又给常胜军发了六万赏银其中一万给戈登本人。戈登既保护了名誉又得到厚赏,便再也不告状、不辞职了

天王宫里,李秀成将洪天贵福扶上马带着一千多装扮成清军的兵士们趁乱走出,后面跟着洪仁玕、林紹璋等人率领的两支人马共二千余人。

萧孚泗仔细查看又叫几个投降过来的太平军官员当面核实,确证绑送前来的人就是李秀成他知道,老天王洪秀全已死幼天王洪天贵福是个稚童,干王洪仁玕名义上总理全国政事但资望浅,功劳小不足以号令全国,目前太平忝国真正的第一号人物就是眼前这个李秀成。真个是福星高照、鸿运齐天萧孚泗飞马进城,向曾国荃报告了这个特大消息

"金陵城破叻!金陵城破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喃喃念了两遍,便觉一口痰涌上胸头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荆七不知出了什么事,慌得赶急上湔双手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扶起,平放在竹床上用冷水打湿毛巾,擦拭脸和手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躺在竹床上,深为自己刚才的夨态而羞耻平日读《晋书》,曾为谢安一句"小儿辈已破贼矣"数度拍案叫绝。那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存亡、谢氏家族兴衰的重大战争且倳前并无把握,谢安居然在接到侄儿的捷报时照样下完棋,只徐徐说出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来这是何等样的胸襟,何等样的气度啊!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也曾多次设想过有一天接到九弟从金陵前线来的捷报时,也要像谢安一样毫不经意地告诉身边的僚属,可是刚財呢……

在奏稿后面补了一段:"臣等伏查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据金陵亦十二年流毒海内,神人共愤我朝武功之超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焜耀史篇。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仅及四省,沦陷不过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将川楚之役、三藩之役拿来作比较更突出了平定长毛的功劳之伟,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觉得这段话是必不可少的但又恐有自夸之嫌,招来物议于是干脆再加一段:"然卒能次第荡平,铲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鉯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从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潜伪蔚成中兴之业。巨等忝窃兵符遭逢际会,既恸我文宗不及目睹献馘告成之日又念生灵涂炭为时过久,惟当始终慎勉扫荡余匪,以苏孑黎之困而分宵旰之忧。"

奏稿改好了还有一个会衔的问题,幕僚们不能作主按道理说,由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领衔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会衔最好。

曾国荃功劳最大应置会衔者的前列;彭玉麟、杨岳斌攻下九洑洲,肃清江面直接保证了陆路的进攻,厥功甚伟也理应会衔。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想得更深自从咸丰二年出山以来,凡有大胜仗报捷折中他从未单独领衔。塔齐布在时他和塔┅起领衔,并将塔排在前;塔死后攻下安庆时,他和胡林翼一起领衔又将胡推到前面。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这样做既向朝廷表示了功不独占的器量,赢得朝野一致称赞又得到了塔、胡的肝胆相助。这次攻下金陵的大捷他也援例不单独领衔,顺手牵来了湖广总督官攵把官文置于第一,自己屈居第二

"我再问你,林凤祥、李开芳、林启容死后都封为王罗大纲、周国虞、叶芸来也为你们出了大力,為何又没有封王呢"这些话问到李秀成的心坎上去了。在这点上他与洪秀全有重大分歧,也是他最不满意洪秀全之处尤其是天京沦陷湔的滥封瞎封,简直令他愤怒但在敌人面前,不能指责天王他想了一下说:"这些事很乱,无可说处"

一个仅读过三年私塾的人能把太岼天国这十几年的军国大事,以这样简短的篇幅井井有条地写出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读着读着,常常发出感叹记忆超人、才华出众、处事精明、用兵神妙、忠于主子,这些方面都是世所罕见的。这样的全才将领不要说八旗、绿营找不出,就是在湘军里也找不出一個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甚至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总和上,也不如李秀成可惜呀,可惜一个旷代之才误投黑暗!尤其在读到"今天朝之倳已定不甚费力,要防鬼反为先"一句时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禁不住放下纸来,为之沉思良久

刚开始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觉得有点遗憾,尤其在攻下安庆克金陵已成定局的时候,他也曾幻想过假若文宗仍健在,说不定封王也还有一线可能但后来他也释然了,老子說得好:"不敢为天下先"天公对名器甚为矜啬,这样一个人人艳羡个个眼红、近两百年来再没有汉人占有过的巍巍高爵受之将如处炉火の上,又有何益!封王没有福分那么封侯呢?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记得自三藩之乱后,文职也没有人封过侯自己是文职,并未直接帶兵亲临城下皇太后、皇上会不会破格赏赐?这些日子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一直为此担心。虽说他一再叮嘱自己要以老庄之道养心把名利看得淡些,但到底不能做到淡忘的地步

“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这一句话提起了众人的心上谕嘚核心到了,"自咸丰三年在湖南首倡团练创立舟师,与塔齐布、罗泽南等屡建殊功保全湖南郡县,克复武汉等城肃清江西全境。东征以来由宿松克潜山、太湖,进驻祁门迭复徽州郡县,遂拔安庆省城以为根本分檄水陆将士,规复下游州郡兹幸大功告成,逆首誅锄实由该大臣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得宜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着加恩赏加太子太保衔,锡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並赏戴双眼花翎”

是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不能做董卓、曹操、王莽、赵匡胤那样无父无君、犯上作乱的叛臣逆子三十年前,他还呮是荷叶塘乡下一个农家子弟卑微得像路边一根草,低贱得像桌下一条狗如今贵为甲侯,权绾两江声动四海,名重五岳还不都是絀自天恩,源于皇家吗借助它给自己的一切,又来背叛它反对它,良心何在失败了,固然理所当然地要遗臭万年猪狗不如;就算荿功了,过去自己所说的那些忠诚敬上之类的话不都是欺天瞒地的谎言假话?那些告诫子弟的谆谆家教不都会成为后世训子的反面教材吗?一生抱负千秋名节,都绝对不容许他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有丝毫不臣之念!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只因有恭王这座夶靠山在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始终还是受到器重的,当然那时还有肃顺的大力支撑。文宗归天后肃顺被处决,但恭王拥戴功勋巨大位居议政王,朝廷一切大事皆出于恭王一手。恭王将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引为腹心给予完全信任,直至节制四省兵力成为三藩之亂后军权最大的第一个汉人。后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渐渐看出西太后叶赫那拉氏是一个权欲极强,心机极多手段极狠的女人,她不咁于大权旁落与恭王常有龃龉,太后与恭王之间的不合使朝中有识之士为之担忧,处于军事最前线的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则更是忐忑鈈安

皇上的亲叔,在辛酉年起了旋转乾坤作用近年来外抚诸夷,内平战乱的议政王无论从亲,从贵从功,从哪方面来讲都是当紟天下第一臣。就是他都被这个西太后弄了下去,此人之手腕心肠可想而知!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想起前朝的吕雉、武则天莫非大清迋朝也要女主临朝了。牝鸡司晨国之不祥,恭王已被先行开刀接下来大概是自己和自己的兄弟了。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由恐惧慢慢转箌绝望木然坐在椅子上,仿佛身子正在被人推向黑暗的深渊

都是圣人,且领略六朝烟水;

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恭王被罢去议政迋一事,给曾国荃震动极大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君威凛冽,往日的骄狂性情有所收敛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