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的环境是什么写作背景是什么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錚。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聯想。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牆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氣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栤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稱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

双柳垂鬟竹马迎,映纱笼烛最轻盈
儿童也识熙朝盛,一色春旗写太平

故苑松梧系远心,春风秋雨泪盈襟
病身強向清时出,别恨将同积水深
无策可行耕亦废,有书堪读老相寻
重金累紫非容易,传语儿童选竹林

晚岁频过养国时,毵毵白发愧蛾眉
三千不说吴光剑,九十惟歌卫武诗
翠筱沾濡愁粉腻,苍松缭绕苦萝丝
儿童教育频相托,莫为清贫损孝慈

1、解释:晓早晨,天明穿,穿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箥璃破碎的声音。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囷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夶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晚的诗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