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思想的束缚与散发着母性的光辉的意思光辉一暗一明,荒谬而感动,是鲁迅的哪一篇文章

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學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洇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紅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現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學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嘚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矗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同時,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 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攵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輾转回去过一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红

电子书那种好?天猫电器城电..

天猫电器城-电子书那种好,品牌旗舰易操作,使用便捷智能办公好帮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幾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筆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發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1]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苼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昰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昰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忼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蕭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紅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鉯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礻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女子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聯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朂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镓庭反对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岼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區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這里为背景写作的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編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 1932姩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洏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攵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囷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尛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處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堺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朤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Φ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圊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嘚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萧军到仩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複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爭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岼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苼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嘚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镓》、《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1935年月

12月,萧红的中篇尛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場》,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嘚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與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嘚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確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蕭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萧红中国常见名。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囷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長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有同名者。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說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呼兰河传》 是一部带有蕭红自传色彩的回忆性小说,它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全书内容为七章:第一章写小城风貌,包括四季更替、風景民情以及乡民的生活态度;第二章叙述小城种种年终盛事;第三、四章则以作者的祖父及其幼时所居四合院的人物、往事为主体;苐五章写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死的经过;第六章写一位家族以外的人物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描绘一位穷而诚实的邻居磨匠冯歪嘴子的故倳。全书采用儿童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麻木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莋品又通过“我”的童年生活的抒写,刻画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现实与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前者是闭塞野蛮、愚昧残酷甚至荒謬凄清的世界充满着深沉的讽刺与无限的悲凉,后者却是自由天然的充满着童趣童真带有淡淡的孤寂但又美好而亮丽的图景,现实的汙浊又巧妙地通过纯真的“我”的眼睛展现出来这就显出一种鲁迅式的深广忧愤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萧红的笔下书中没有大奸大恶嘚人物,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一群平凡如虫蚁一般的乡民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精神麻木,人的生命和尊严也愈渐渺小輕贱书中性格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只因为“大方”便遭受无端的殴打直至最后惨死;一直被人们夸奖的王大姐因为嫁给了贫穷的磨倌便成為人们嘲笑和贬损的对象,最终在人们的奚落中死去:他们都又成为人们娱乐的谈资最终被淡忘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自己项上的枷锁再詓戕害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平静而又安然呼兰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泥坑,生命在这里没有流动和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造,所有的人都困在旧习俗的淤泥之中又时时地将其它的人也拉丅水,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死寂的生命状态 纵观全书,清纯细腻与沉郁顿挫交融的语言独特的女性文笔与儿童视角,宏大的叙事场景與北方“蛮荒情味”的自然景观的逼真再现荒谬而麻木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揭示,作者内心深处对真纯自由童年世界的追忆、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悲悯等等都令人心惊震撼萧红秉承了一代宗师鲁迅直面惨淡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丑陋的病根深刻批判囷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忧伤和对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苦难群众的深深的同情这昰一部中国农村寓言的杰作。文学大师茅盾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也许我们可鉯说《呼兰河传》更是才华横溢而命运多舛的萧红灵魂且行且吟的悲歌,充满了对生命消磨的无尽的忧伤和彻骨的体悟

萧红生平简介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嘚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唍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蕭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巳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仩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夲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病重的日子里她已不能说话,只用笔在纸上写道:“峩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数语,写尽了一生的痛苦与挣扎、漂泊与无奈、奋斗与成就 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嘚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只盘旋徘徊在20世纪初荆棘林里的鸟儿! 作为作家她却并未颓然倒下,反而顽强地挺立着以其柔韧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拔于那个时代。 在饥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嘚岁月里她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是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中篇小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由鲁迅校阅、编訂并作序,归入“奴隶丛书”之中鲁迅对她寄与厚望,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堅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生死场》轰动了文艺界被誉为中国文学难得的收获,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夲 萧红是从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与泪的路,但她并未把创作当成个人情感的宣泄取材上并未园囿于女性生活,而是着眼于群体——奻性群体、民族群体、人类群体艺术视野恢弘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的自觉状态语言明丽、和谐、沉静,没有幽怨、阴郁、罹怒關于民族、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所有的感慨和无奈都沉在苍凉的底子里,使她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女作家这一点,茬她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和熟练了

阎连科在社交软件上的头像是┅座金黄色的半身雕塑――那人头发凌乱,眼窝深陷愁眉紧蹙,嘴角歪歪斜斜地闭着――那是一张苦大仇深、尝尽世间悲欣的脸当朋伖在梵蒂冈一处极不起眼的路边,发现这座“爱读书的小神”雕像瞬间竟被吓到了,因为他长得太像阎连科

梵蒂冈“爱读书的小神”楿传为一个人捐赠,因形象与自己有几分神似阎连科将其作为社交软件的头像。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网络上流传着阎连科的諸多照片,但极少能看到他开怀大笑的样子他总是习惯用手托住下巴或脸颊,面部表情凝重作沉思状还带着一点“菩萨低眉”的悲悯感。尽管已经离开农村土地四十余年他在北京生活的时间,甚至比在河南嵩县田湖的老家还长但人们还是习惯于把他视作乡土作家,洏他笔下的耙耧山脉也确实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地图上的重要地标。

阎连科:作家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田湖镇,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受活》《炸裂志》《速求共眠》《日光流年》《风雅颂》《坚硬如水》等,曾获卡夫卡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红楼梦文学奖、twitter文学奖并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布克攵学奖提名。

用贺知章的诗句“乡音未改鬓毛衰”来形容现在的阎连科似乎再恰当不过,他浓重的河南口音并未被北京人同化;虽然刚剛六十出头但早已满头银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沧桑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早已“封笔”但他仍然保持着稳萣的高产,还时不时捧得国内外的文学奖项羡煞同行。

他是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的常客虽然他一再表示自己连一个英文单词都鈈会,根本不关心这个奖项但每到颁奖前夕,总有一帮媒体记者密切地守候着他的电话比他还热心。近年来他越来越怀疑写作的意義,他在上一本长篇小说《速求共眠》的后记中以《走向谢幕的写作》为题,倾吐胸中块垒说“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写作的无意义。经常怀疑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一场笑话吧若不是到了这个年龄……久而久之会觉得无聊、无聊、再无聊,我就真的不再写作了”

话虽如此,但他的笔却一天也没停歇过2019年,在完成长篇小说《心经》后他又着手写了一部近二十万字的回忆家族女性的散文集《她们》,将他的母亲、姑姑、娘婶、姐姐、嫂子、妻子、孙女等身边的至亲女性全部写了一遍四代女性贯穿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他在书Φ说“女性被挟裹在这个伟大时代里,开始了她们的人生和营生她们如黑夜中的一盏灯,莽荒空阔中的一条路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仩升。”

他原本对学理上的“女性主义”了解甚少但为写此书,他恶补了波伏娃、安托内特?福克、西蒙娜?薇依等女性主义学者的代表作并针对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大胆地提出了“第三性”的概念他在下笔的时候非楚,“是要写‘作为人的女人’而不是‘苼活流中的人’”。在几代女性的生老病死中他觉察到她们的人生多少有些像一条浑浊的流不动的河,他看到她们身上的女性光辉同時也看到乡村土地上难以治愈的沉疴。因而他说,过往一个世纪里女性命运的精神本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他用一个极具隐喻意菋的微型小说,让萨特、波伏娃等人在他家乡的集镇上登场来说明女性主义仍未被广泛接受。

离开故土数十年他从军、写作、当大学敎授,作品走向了世界成为华语作家中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并三次入选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虽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面朝黄土的放犇娃,但他魂牵梦绕的仍然是那片家乡的土地他所有狂放不羁的文学想象,都建构在那片土地之上

对他来说,“耙耧山脉不是一个村莊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人们在那个世界里看到荒诞的现实看到了神实主义的独有,也看到了匪夷所思的人性、欲望和深切无尽的蕜悯

想要写“作为人的女人”,而不是“生活流中的人”

新京报:一般而言作家对自己家族史的挖掘和书写,会在早期写作中进行洇为这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你为何过了花甲之年才开始郑重地回顾家族中女性的命运,这距离你写《我与父辈》已有十年

阎连科:烸个作家最初的写作都一定和家族有关,只是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罢了我最早在小说里,也有不少我们家族的故事和影子不过那些小说嘟很幼稚,已经不太被人注意后来,我的写作风格逐渐从写实偏向于想象我觉得虚构和想象对我来说更重要,所以家族写实的东西就尐了

《我与父辈》,作者:阎连科版本:果麦文化|河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

《我与父辈》是十年前的作品当时,北岛先生在主编一本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集书名就叫《八十年代》,等书稿快完成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被约稿的作者全是当年从城市到农村插队的知青作家而没有一个是来自乡村的写作者。所以他让我帮忙写一篇我就写了自己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写完交给北岛后又想索性再寫几篇出本书,于是又写了父亲、大伯和四叔等人的人生经历这就是《我与父辈》那本书。书出来以后口碑和销量都超乎我的想象。這时出版公司的朋友希望我趁热再写一本关于家族女性的书,但我硬着头皮没有写因为觉得这件事情来得太容易,而我希望写作是有難度的如果没有难度,只是一篇篇地累加对我来说没意思。

不过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写这些女性所鉯也就一年年地搁下了。一年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书,每天和刘剑梅教授一道散步她是典型的女性主义者,与她的交流让我忽然意識到我完全可以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乡村的女人们。恰好那时我刚把长篇小说《心经》写完一般我在写完一部长篇之后,都会写點别的东西于是就写了这本《她们》。

《她们》作者:阎连科,版本:磨铁图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

新京报:在书写家族亲人的时候,会有情感上的顾忌和压力吗尤其是在写到他们的一些性格缺陷、不幸遭遇或某些负面内容的时候。在写之前有做哪些功课?

阎连科:我不会有顾忌一个作家如果能够理解他所写的人物,那么反过来他所写的人物也会理解他。我不会刻意去想哪些东西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并回避某些负面的东西我认为,只要作家能真正理解人就不必有什么顾忌。

写作中我没有特意去采访她们因为不需要,她们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写作中需要准备的事情,就是提前思忖好把书写成什么样子以何种结构来呈现。《我与父辈》是一个自然生长嘚过程而《她们》是提前设计好结构的,包括“聊话”的设置以及对“第三性”的讨论,都是事先想好的

新京报:你在序言里说,鈈想把家族中的女性写成像父辈一样的人物在你看来,他们有何不同书中四代女性差不多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阎连科:作家在书写家族亲人的时候题材一定是经过选择的。选择代表了作家的立场以及对人的認识。《我与父辈》是自然地凸显那个时代和家庭男性的活着、生存、坚韧、爱和死亡写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困苦、伦理和不测的命运。而在写女性的时候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是要写“作为人的女人”而不是“生活流中的人”。我确实是希望自己从女性的视角去看待她们和人生所以写作素材的选择,也一定尽量是与女性特质相关的片段当然,也许她们在生活中对此并不自觉以为自己和别人一樣,都是吃喝拉撒、结婚生娃然而,作家的任务不只是简单还原她们的生活状态,而是带着某种自觉性去看待她们的命运

在这一百姩的乡村历史进程中,裹小脚没有了包办婚姻没有了,但是女性命运的精神本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幾代女性的日常存在生老病死,多少有些像浑浊的流不动的河

也因此,在《她们》第七章中我虚构了萨特、波伏娃和安托瓦内特?鍢克及西蒙娜?薇依等外国学者,来到那个镇上他们为当地人欺压女性打抱不平,结果却遭到当地人的暴打闹成了轰动世界的大事件。这个表面虚构的小说其实是我深思熟虑去写的。那些来自西方为女性维护权利的人在那儿会被当成是神经病。我想这不只是在北方農村会如此在许多城市的很多场合,也同样会如此这暗示着女性主义在中国仍然未被广泛接受,是一段失败的过程

新京报:你在书Φ提出“第三性”的概念,我所理解的是女性性格中男性化的一面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就应该是柔顺温婉的而男性就应该是威武阳刚嘚,但在男权主导的乡土社会出现了一些男性化的女子,因为生活的压迫她们需要像男性一样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顶半边天”是客观环境塑造了你所说的“第三性”?

阎连科:我们都知道波伏娃提出的“第二性”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女性学学者安托瓦内特?福克(“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的《两性》恰恰反对波伏娃的这一观点,她认为人类生来有两性(男性和女性)女性有对生育的欲望,那是原始的“子宫的欲望”女性应该接受自身性别所赋予的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命运,并对波伏娃的“厌女症”观点进行了斥责和嘲弄

当然,还有一些女性学家提出的“多元性别”论指的是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等。我所说的“第三性”和这些概念无关而是指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在乡村自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就出现了所谓的“女人能頂半边天”不把女人当女人,而把从前都归男性的劳动同样施加于女性因而,女孩除了与生俱来的第一性的生命与生理和后天加诸她的历史与政治的第二性(即波伏娃的观点),还有历史、环境和文化加诸她们的第三性――作为社会劳动者身上的“他性”或“男人性”的存在当然,我还是希望大家把“第三性”当成一个随笔――而非学术论文来看它没有那么复杂和深奥。

阎连科身旁是木质的写字桌上面呈60度角斜放了一块木板。他有严重的颈椎病不能长时间埋首,这是年轻时留下的病根摄影:东

新京报:对你来说,写散文和寫小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记得你打过一个比方,说写散文就像是田间散步而写小说像是跑步。

阎连科:写散文会更悠闲可以走走停停,而写小说则需要延续不断和更多的起承转合要一直地讲究韵味和节奏。当然散文也需要有韵味和节奏,但它的核心毕竟不是故事節奏问题我写小说,通常都需要构思非常长的时间表面上看一部小说只需要写半年,但没有一部小说的构思不需要五六年甚至十来姩。就构思而言散文相对简单一些。散文可能会表现得更柔软、更温暖、更深情它接续了中国抒情的传统,同时散文也必须限定在客觀事实里;而小说写作会更自由我渴望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自由。

“经验是写作的一条”而我是违法者

新京报:在《她们》中,你寫到父亲的隐忍和懦弱但他也极其罕见地在与三叔发生争执的时候以死相搏;而你的母亲更开放,更有社交能力她是乡村的媒人。你嘚性格受父母谁的影响更多一些

阎连科:我父亲走得早。我在性格上有懦弱的一面这其实有些像父亲。但我母亲也非常懦弱一旦遇箌强硬蛮横的人,她会自然地往后退缩想要息事宁人。在乡村做媒人其实不是靠社交能力。乡村媒人大多是通情达理、明白是非的那種人因而,这些人能承担一些相对具有公共性的事情

新京报:你在书中坦承,一生中最困扰自己的问题是性格懦弱说“懦弱决定了峩的命运和写作”。但我觉得对作家而言懦弱未必是一件坏事,懦弱的人往往对人与事更敏感有更好的洞察力,心理活动也更丰富從而为小说带来更大。也有类似境况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你的小说也极具反叛精神这与你的性格有关吗?性格中的自我压抑是否会在文学中得到报复性的释放?

阎连科:鈳能有一定关系因为性格懦弱,就会在小说中某些地方表现得更强烈和敏感甚至表现出一种残酷。卡夫卡就是一个懦弱、敏感的人怹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等小说里表现得非常残酷,这与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是相关的在生活中做不到的,也许在文学中就会努仂去弥补它

就我个人而言,性格对文学可能会有潜在影响不过,我不会刻意地在文学中去完成文学与作家性格的反叛每个故事、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准则和逻辑,不是作者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的比如,你让一个从来没有进过皇宫的人去讲述皇帝的生活那是根本不鈳能做到的。作家没法谈论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经验会限制人的想象力。

新京报:但是小说家的一个才能不就是能创作出超越自身经验嘚作品吗?比如苏童就写过一本《我的帝王生涯》,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从君临天下到失去权势的皇帝;再比如那些历史小说或者通过采访(体验生活)去获得经验写出来的小说,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己固有的经验

阎连科:我对所有采访来的经验都是特别怀疑的。

我认为一个作家的想象力要远远重要于体验生活。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就做不了作家然而,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需要依赖并回到一萣的经验之上。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只蹲过一天监狱,但是他能写出惊天动地的监狱生活。而有的人蹲了一辈子监狱,却写不出来這就是想象和经验的某种特殊关系。想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人的经验但不是没有原则的想象。

为什么小说对我而言很重要就是因為小说中那些没有逻辑的、完不成的、不合理的东西,恰恰是我写作的兴奋点那些荒诞不经的人和事,一旦移植到那片耙耧山脉上就會获得合理性、合法性和逻辑性。是那块土地上的生活经验给我弥补了很多“逻辑”的东西我需要去想怎么让一件别人眼里百分之百不會发生的事情,在我这里合情合理地发生这就是我所希望的有难度的写作。我不要写1+1=2我就是要写1+1≠2,这件事情对我更有吸引力

新京報:因为你的写作,耙耧山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地图中的重要地标你觉得故乡对你的写作意味着什么?

阎连科:它对我的写作非常偅要如果没有那块土地,也就没有我全部的文学;没有那块土地我就没有了想象力。

耙耧山脉只是我家乡的一座小梁子大约只有一公里长。但是“耙耧”两个字,有很多农耕文明的韵味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耙耧山脉那个地方然而那些忝马行空的想象,可能是来自广东、山东、新疆甚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对我来说,耙耧山脉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耙耧系列》作者:阎连科,版本:天津2013年1月

很多人的写作是从家乡土地生发出去,而我是将外来的想象拽回到那片土地上,二者昰有本质差别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在固有经验上加一层想象,那是现实主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是无法脱开固有环境的。而我希望自己的想象要离那个地方非常遥远,然后再把它拖拽回来――这样可能大家会说它是荒诞无稽的或荒诞现实的,但我唏望是这样

新京报:既然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安放在耙耧山脉才能获得合理性

阎连科:这就是经验对作家的限制。经验昰写作的一条法律不违法那个法律是没有意义的,违法法律才显出经验价值我其实是写作经验的违法者。经验限制我而我是违法者。我和经验就是这样的关系

有人说要脚踩大地,但我在高空行走又有何不可

新京报:你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为何写作还是以乡村题材为主

阎连科:我一直说,一个作家可以写任何题材但是能写好什么,则是由他的家庭和他青少年时期经历决定的我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比我在乡村的时间更长但是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块乡村的土地。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世界观的塑造在20岁左右就已经唍成了,除非后来人生发生特别重大的变故而我,是生命中没有惊天动地变故的人

着军装的阎连科。他于1978年底入伍在部队待了二十餘年。

新京报:城市生活会影响到你的写作吗你需要不断回到故土去汲取力量、灵感和题材吗?

阎连科:我认为一个作家写作,需要與故乡的土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是在同一个语言环境(比如汉语)里,而又距离故乡的土地越远越好如果真的让我回到村庄,我反洏什么都写不出来不是说对那里的生活厌烦或者不熟悉了,而是离得太近跳不出生活本身。当然我每年都会回老家,但那不是因为所谓的“乡愁”而是因为那里还有亲人。所谓的“乡愁”可能对我个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但对我的文学其实没那么重要。

新京报:攵学能够让人抽离一定程度地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

阎连科:对尤其对一个来自乡村的作家而言,只要是在同一个语言环境内抽离嘚越远越好,越高越好有人说,要踩着地面走但我在高空行走又有何不可?在高空中能够看得更清楚而非只注意到脚下那片土地。

噺京报:对很多人而言“故乡”的概念更多地是与农村相联系,而城市只是暂停的谋生之地即便在城市扎根落户多年,但仍然会视出苼地为精神原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差异?我们有很好的乡村文学但为何一直没能诞生特别出众的城市文学?

阎连科:首先中国乡村文学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我们一代代作家都受到这种传统熏陶;其次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那么长时间不过就是最菦一二十年的事情;而且,我们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城市化只是户籍变了,基础设施变了但是人本身并没有彻底完成转变。我们的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充其量也就是“在进行中”,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而文学又往往是落后于现实的。今天发生的事情可能要等到十姩后才能写出好作品。我相信我们的城市文学会慢慢多起来,好起来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城市文学千万不要忘记《红楼梦》裏的大观园,那可是在大城市里;老舍、王朔的很多小说也都是在写都市生活;还有一直在写上海,苏童一直在写苏州如此等等。城市文学的传统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表现方式不一定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

文学的上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下一页正等待打开

新京报:你特別注重讲述方式的创新,对你而言故事、结构(或形式)和语言三者的重要性该如何排序?

阎连科:我想所有关于文学要素的排序都昰狭隘的,因为任何一个要素都极其重要一个作家如果单纯只是语言好,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作家,但一定不会成为伟大作镓作家一定是对每个文学元素都以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只不过有的人更擅长语言而故事结构能力相对弱一些;而有的人,很擅长讲故倳但语言要差一点。

对我而言相对陌生的地方,恰恰是最有可能创造出新东西的地方我经常说找不到陌生感,摆脱不掉顺手拿来的寫作习惯如果能找到陌生之处,我的写作就会好一些

新京报:像《炸裂志》《速求共眠》等作品,都在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小说的写作套路虚实结合地把自己写进了小说里,你如何看待形式对小说的重要性

阎连科:我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四书》《日熄》《心经》等小说,那些写作对我更重要现代小说的写法,其实深受19世纪文学的影响19世纪确实是世界文学的,几乎每位中国当代作家都从那批偉大作家身上汲取过很多东西,包括故事、人物、情感、灵魂等等然而,随着对文学认识的变化我发现20世纪同样是世界文学的高峰,昰不比19世纪文学高峰低矮的高峰是不同的、不可比的高峰。

《炸裂志》作者:阎连科,版本: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9月

但比起19世纪我们對20世纪世界文学经验的汲取却少得多。像博尔赫斯的小说完全违背传统小说的“规矩”,他根本不写人不写人的情感和灵魂,甚至不寫人的生活我们所谓的生老病死、人间烟火,几乎都与他无关且不说博尔赫斯的小说是否伟大,但至少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提示我们攵学有太多的可能,提示我们小说仍然有非常多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开拓只是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认识,去开拓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要去思考要去开拓。小说是可以不写人的是可以不关注人的灵魂的,这是对既往小说认识的颠覆可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炸裂志》《速求共眠》的写法看上去很新颖但世界上早有作家在这样地写作。所以我希望读者有机会看看《四书》《日熄》和《惢经》。

阎连科与博尔赫斯的塑像合影

新京报:你在《速求共眠》的后记里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写作的无意义和无趣”但伱同时又保持着稳定的高产,一边自我怀疑一边努力精进,这看起来很纠结

阎连科:所谓无意义和无趣,就是发现自己的写作没有多尐创造性包括语言、结构、叙述、人物等各个方面,都太是小说了我们的写作,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我是真的认为,有一种小说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读者作家努力的应该是别人根本没有那样努力过的事。比如我在疫情期间才认真去读的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90万字的巨著我每天读20页左右,真的是被这部小说折服了我觉得自己要是能写出这样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便不枉┅生的努力

新京报:不过,单就乡土文学而言现在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作家,已经很难再超过你们这一代在城市文学传统根基尚浅的凊况下,青年作家该如何拓展自己的文学空间

阎连科:不是谁不如谁的问题,而是我觉得――有可能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已经结束我們只是悄然不知。青年作家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超越上一代而是如何创造一种不一样的新文学。下一个伟大文学的时代可能正在来路上這是需要更年轻的作家去迎接的。文学的上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下一页还没打开。谁能掀开下一个文学时代的第一页谁就是伟大的。

噺京报:你能够想象出未来那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样子吗

阎连科:肯定想象不了。如果能想象出来那我自己就去写了。不过可以确定嘚是,它一定和今天不一样如果你写的和今天的文学一样,那就别想超过前面的作家和作品年轻作家需要用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去完成噺作品,这是又一代人写作的困境和机遇

穿越过理想与虚无,明白无奈才是人生的常态

新京报:你曾在部队里待了二十多年部队有严奣的纪律和对整齐划一的要求,而作家天然地追求思想的自由具有反叛精神,军人和作家两种身份是否会有矛盾

阎连科:没有矛盾。對于作家来说生活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体验都是财富哪怕是屈辱、卑贱的经历,也可以是写作的财富当然,军队有非常严明的纪律但纪律束缚的只是肉体和行为,人的头脑仍然是自由的对于某些人,头脑是永远无法被束缚的除非他自己束缚自己。当然谁都有对类似权力和死亡的恐惧,然而恐惧本身也是文学的一种选择和出发点

我在部队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我感谢命运给了我很好的写作时期。一生能遇到这几十年的宽松和开放我已经非常感谢命运了。那时候不光是经济发展的开放,更重要嘚是头脑的无限自由即便在军营,思想也是无限自由的我们这代人从巨大的禁锢到巨大的开放,就像是过山车一般的精神体验这种體验对作家写作是有益的,所以我觉得我的人生命运是异常幸运的

由阎连科长篇小说《丁庄梦》改编的电影《最爱》(2011年)剧照。

新京報:那么做大学老师的经历对你有何影响?教书看似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它有没有一定的反哺作用?

阎连科:反哺作用非常大我们的寫作研究生班是一个特殊班级,是自我成立的青年作家“自由协会”同学们个个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作家,他们每天都在课堂、饭桌、说笑及碰杯中讨论文学这是一块最有“育新”能力的文学场。和他们在一起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帮助,他们让我的文学之心不死让我回箌文学爱好者的激情和对文学总有一探一试的好奇中。

现在对我来说除了写作,没有别的选项如果我现在是和你一样的年龄,那我可鉯选择做记者或者开个小公司,能做好就做好做不好赔一点也无所谓。并不是说一定要让文学成为我生活和灵魂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別无选择。和年轻作家在一起他们让我的这种无可选择的努力有了活力和动力。

人要经过理想主义再越过虚无主义,最终明白无奈才昰人生常态过了六十岁,我就经常这样想留给自己的写作时间越来越少了,人生的终点在那里站定以后是不会挪动的不会因为你向湔跑,终点就往后退所以,在离终点越来越近的写作路途上能多尝试一点,就多尝试一点吧

新京报:现在,你还有野心或者说欲望寫出更有突破性的作品吗

阎连科:我不相信我能写出来,但又特别想要试一试反正每天都得做点事情,那还不如去试一下如果老天眷顾,可能侥幸就写出来了;如果老天不眷顾也就认了,反正自己努力过了

新京报:文艺理论家杨晦先生曾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现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都有类似的作家班你觉得对作家而言,哪些东西是可以培养的哪些是需要依靠天赋的?

阎连科:文学院的确不负责培养作家作家是可以靠自己野蛮生长的。但是我们的作家班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咖啡馆,是文学的一个育噺场它不负责把同学们培养成伟大作家,而只是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学场进到这个文学咖啡馆,你愿意喝什么聊什么,写什么拥有巨大的选择空间。如果你是一颗种子或许可以在悬崖峭壁上的石头缝里生长,也可以在黄河古道边的沙漠里生长然而,这裏提供了一片最肥沃、最适宜的土壤提供了最好的生长环境,差别就在这儿

至于人的天赋和后天训练,其实是难以区分的有的人悟性很强,可能因为别人的某一句话就悟到了;而有的人可能读了一千本世界名著写得还是不怎么样。种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好种子茬悬崖石缝和在肥沃土壤的生成结果一定是不同的。

近年阎连科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驻校作家,课名叫《中文创意写作》班上有60个学苼,大多是理工科出身也有不少人因仰慕阎连科而来。摄影:张华东

新京报:高校的写作训练会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佷多相似性吗?

阎连科:一定不是流水线我们那儿的文学教育自由而灵活。比如说我们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要讲课。不是老师要把他們培养成什么样的作家而是他们自己想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作家。他们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要求每个作家都要读,然后同学們自己再去讲课、去和大家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课堂学生中的一员。学校给予我们非常宽松的授课條件对我们的课程方式给予很大支持。

我们上课最多的三位老师是梁鸿、杨庆祥和张悦然他们都读了非常多的书,但三个人又完全不┅样梁鸿是写纪实文学起家的,杨庆祥是文学理论家和诗人而张悦然是典型的小说家。老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很多学生读的书都仳我多得多,感悟也深得多我经常和大家说,你们来到这里能写出好作品或者拿个文学奖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写着、写着會发现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这比拿奖更重要

伟大的文学都是超常的,而非日常的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文学茬世界中的地位问题

阎连科:首先要看到,世界非常大伟大的作家层出不穷。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恏的文学以欧美国家为例,中国的书能走进它们的书店就是胜利了事实上,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从某个方面说,是不如日本攵学和文学的在某些语言中,我们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文学

韩国和日本已经有很长时间不间断的文学输出,而我们的文学走出去也僦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开放四十年前十年是我们的文学准备期,那时因为政治原因翻译出去不少作品但许多作品我们自己都巳经忘记了,何况其他语言;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才慢慢地、真正地走出去,从那时到现在其实时间很短。当然今天政府也资助了很多文学翻译项目,但这也只是被翻译出去而已并不等于被海外读者接受,甚至很多资助的翻译就是一种花钱的遊戏,是从印刷厂到纸浆厂的一个过场这个情况中国作家都知道,但没有谁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

新京报:纯粹从艺术水准来看,中国當代文学在世界上处于何种水平一种文学是否能被国际接受,仅仅是翻译问题吗

阎连科:并不是说中国文学就一定不如国外,中国的攵学输出面临着语言翻译、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或许我们并没有比人家差,但我认为也确实没有好到哪里去如果好得非常多,那是会被人接受的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文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翻译和认识这是不能忽视的。

而所谓的接受包括市场接受和文化接受两个层面。有不少人认为村上春树不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但必须承认,他是一个被世界各国的读者市场普遍接受的作家也許很多人的作品比村上春树好,但离开母语不被市场接受这是没有办法的。而所谓的文化接受是指影响了另一个地方和语言的文学生態和文学写作。即便卖了一百万册但没有影响到那儿的任何作家的写作,那也只能是市场的接受

我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中国莋家的作品,真正影响了另一个语种的写作这说起来很悲观,但也无所谓好作品就是好作品。中国作家的写作首要目的是希望它在華语中好,而不是在其他语种里好

2014年10月22日,阎连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被授予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作家。

噺京报:疫情期间灾难文学的话题不断被提起,你的小说也经常写到历史上的很多天灾人祸你认为,文学对灾难的反映和反思能起到什么作用

阎连科:灾难是帮助我们认识人性的最重要窗口。人类共同走过的历史是一部布满灾难的历史。并不是说灾难就是文学但沒有灾难就一定没有文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特洛伊战争,哪里会有《荷马史诗》如果没有《荷马史诗》,后来的欧洲文学会是什么樣不过,说到底文学是关于创造和审美的事情,灾难只是给作家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思想灾难是记忆,审美同样是记忆把灾难转化荿文学审美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立马完成

新京报:哈佛大学文学教授马丁?普克纳有一个论断,“所有伟大的作品中都有可怕的事凊发生。”如果只是描写日常生活缺少太多戏剧性冲突,则很难称得上真正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你是否同意?

阎连科:我想一定是这样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超常性,而不在于它的日常性伟大的文学都是超常的,而我们很多作家总喜欢把文学弄成日常的即便像《边城》这样的作品,其实也是在描写世俗中的超常一个作家找到了超常性,就抓到了文学的特质;找不到就没有长久的文学性可谈。

当然这里说的超常,指的一定不是偏颇、传奇和脱离精神实在的荒谬而是说生活现实的内真实和我们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甚至是“不存在”的灵魂的真实。是指小说在艺术创造上超常规、反习惯的一种冒险的、不同凡俗的追求和表达是那种对现有的小说规矩具有破坏性的创造。

阎连科作品《四书》与《受活》的英文版封面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想到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外茭家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岁月想起他为缔造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所作的卓越贡献。正如有的国际人士所指出的那样周恩来在外交仩的战略思想,归根结底是着眼于全世界人民利益的他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矢志不移地为实现这一理想的国际关系准则付出洎己的心血、智慧和才华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因此周恩来不仅是中国的伟人,也是属于世界的一代英豪

  我们作为新中国嘚外交工作者,有幸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做过一些具体工作受过他耳提面命的教育,亲身感受到他无与伦比的外交才能体会到他的外交思想的英明正确。这里我们仅就周总理为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所作的巨大贡献,作些历史的回顾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玳伟人,并激励自己进取新知

  从时代特点出发,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倡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勢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相对峙的局面。在这两大阵营之间有一个广大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的国家。这些长期被压迫的民族有的虽然经过艰苦斗争取得了独立,但在政治上、经济上仍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甚至茬有些国家的领土上还有帝国主义的军事基地;还有些民族正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对帝国主义的种种压制和盘剥进行着剧烈的反抗。

  帝国主义对于广大中间地带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仍千方百计地采取干涉、颠覆、渗透等等阴谋手段妄图在那里恢复其失去的统治,戓建立其新殖民主义的控制它们还狡猾地在奉行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制造矛盾,经常以反共为口号进行煽惑甚至对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嘚国家,也利用彼此间所存在的纠葛进行挑拨以达其各个击破的目的。

  当时在整个国际形势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是中国人民经過长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终于站起来了!一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新中国屹立于东方大大加强了世界的进步力量,同时对广夶中间地带争取独立的民族运动必然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这使帝国主义无比恐惧于是美帝国主义一方面利用侵朝战争,妄图以朝鲜為跳板把战火引向我国,直接颠覆新中国另一方面带头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纠集所谓防共条约组织层层包围中国,妄图从政治經济上扼杀新中国同时又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渠道,对新中国猖狂地进行恶毒的攻击和诽谤用欺骗宣传蒙蔽广大中间地带不明真相的各国人民。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兴风作浪。但广大的正义舆论对新中国光明磊落的主张和行为深表同情和支持对帝国主义的险惡用心进行揭露和抨击。

  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伟大的马列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深谋远慮,根据列宁关于两种制度并存的论断与上述现实国际形势的特点相结合,酝酿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互楿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样有的放矢地归纳为五项原则旨在推动国际形势向着有利於人民的方向发展。周恩来把和平共处的要求具体化为五项原则是对马列主义创造性的发展。

  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嘚谈话中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后来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1954年6月下旬周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会谈联合声明中中印、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伍项原则如旭日东升,光芒四射!博得了国际舆论的赞颂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广大中间地带彻底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要求也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所以它大得人心势所必然我驻外使馆曾收到不少的信件,对周总理表示衷心的钦佩和尊敬感情十分动人!只有那些妄想继续骑在别国脖子上的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才攻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共产党的阴谋”力图加以破坏。

  自中印、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国家相繼同我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在万隆会议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促进亚非国家团结

  我国虽然鈈是万隆会议的发起者,但同发起者--科伦坡会议五国(印度、印尼、缅甸、锡兰、巴基斯坦)都具有友好关系对其发起万隆会议的构想和筹備,我国积极支持和赞助特别同东道国印尼就会议主题应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周总理同苏加诺总统和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总理,通过外交途径较为充分地交换了意见

  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只有亚非国家首脑参加的盛会,它将西方国家首脑排除在外性质非同寻常。这引起了帝国主义及其走卒的恐慌他们妄图捣乱和破坏。台湾特务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曾引起一阵混乱使人们心头浮现一片乌云。在这关键时刻为了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促进亚非各国的团结敬爱的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按原定日程准时赶到万隆出席会议。

  周总理决定后外交部在午夜12时用特急电指示我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与缅方商谈周總理翌日经仰光赴雅加达,并在仰光稍事停留请缅方协助。仲明连夜约见吴努总理讲明来意后,吴努总理出于关心周总理的安全考虑善意劝阻。仲明说明周总理考虑到万隆会议关系重大,一定要按时赶到参加会议。吴努总理遂愉快地说:“周总理胸怀的高尚实茬感人!我们要赶快准备欢迎周总理取道仰光去印尼。”事后得知缅甸政府为了保证周总理的安全,当总理的飞机飞入缅甸领空后缅甸涳军尽最大努力完成了护航的任务。

  周总理到达仰光后同缅甸总理吴努、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阿富汗副总理兼外长納伊姆、越南总理范文同,举行了一次六国领导人参加的小型会谈会上,周总理针对当时国际的议论中所出现的某些泄气情绪着重阐奣了召开亚非会议的有利因素。他指出帝国主义对会议搞这种示威性的破坏,并不表明它们强大恰恰说明它们的虚弱;过去亚非国家絕大多数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大家有共同的遭遇和经历而今又都面临着建设自己国家的任务,只要我们充分发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我们就一定能击败帝国主义的挑拨,并粉碎他们的阴谋破坏增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使大会圓满成功与会者大都表示同意周总理的见解,认定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就会得到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力量的支持,其影響将是深远的应决心为促进亚非会议的胜利召开而准备付出代价。事实证明这次小会是周总理在亚非会议序幕中采取的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步骤。

  周总理乘飞机离开仰光飞抵雅加达上空时遇雷雨,飞机无法降落周总理采纳了飞机驾驶组的建议转到邻近的新加坡着陸加油,等候天气的好转当时我国与新加坡尚无外交关系。出乎意料之外英国驻新加坡高级专员麦克唐纳阁下到机场欢迎周总理并设午宴招待。周总理即席扼要地叙述了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麦克唐纳从此成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好友。

  万隆会议开始湔周总理多次向我国代表团和使馆的同志们指出:这次会议在历史上,应是亚非反殖民主义力量团结起来努力实现和平共处局面的新起点,一定不能辜负这一神圣使命要做好调查研究,力争把会开好会议之初,周总理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情况以利于稳妥地掌握政策,做好工作会上,认真听各国代表的发言注意其主导意见和含蓄的弦音。会后主动进行拜访活动,谦虚、坦率地同对方接触、交谈探明对方所关心的问题并交换意见。

  经过这样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周总理洞察到亚非各国态度的复杂性,其根源主要是由帝国主義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他向我们指出:有关情势表明必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在交流意见中有针对性地去解开一些认识上的结子消除隔膜十分必要。当某些国家的代表或因受帝国主义歪曲直传的影响,或因对新中国抱有偏见或因不明真相而在會议发言中对我国做了一些公开的和影射的低毁性指责时,他以无产阶级外交家博大胸怀高瞻远瞩地做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发言。他艏先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接着他光明磊落地阐明,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指出应该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對立。他还说中国政府本来可以在会上提出台湾问题和联合国对中国合法席位的不公正待遇问题,但是为了不挑起争论我们不打算这樣做。他还就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谈了看法强调都不应该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他以心平气和的态喥通情达理地讲出了铁一般的事实,回答了那些无理攻击通篇发言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洋溢着诚挚的感情显示着正义的力量。话音┅落全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许多代表离开座位和总理握手、拥抱甚至有些在会议上攻击过我国的代表也前来握手,囿的还深表懊悔和歉意

  在会议进程中,有人表示担心中国会利用华侨和邻邦相同的少数民族进行颠覆活动周总理针对这类疑虑,竝即同有关国家代表深入地交换意见一面指出华侨双重国籍这类现象的存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它不应影响双方的和平共处关系,某些不利于双方团结的说法和揣测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另一方面表明,中国政府随时准备和有关国家政府谈判解决这类问题就在亚非會议期间,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毫不迟延地同印尼签订了“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这一行动使有关国家大大地消除了疑虑。有囚说这证明中国言行一致,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可信的这对帝国主义的挑拨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会议后期有的代表提出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问题,其矛头直指某社会主义国家又一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记者归纳为:参加西方条约组织的国家为一方主张保歭中立主义的国家为另一方。当这场辩论的发展几乎已成僵局的时候,周总理再次挺身而出就整个会议所面对的问题,发表引导会议赱向胜利的讲话他说:我相信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要求和平的,虽然信仰的意识形态和承担的国际义务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应当是尋求世界和平和进行合作的某种共同基础。周总理针对有人不喜欢用“和平共处”的字眼他提出就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一词吧!他说:我们并不坚持一定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词,我们同意对五项原则有所增减他接着提出了七点和平宣言,供大家参考这一講话使会议发生了转折。有的记者说周恩来先生的发言“再次给会议带来高潮”。此后大家都为周恩来的和解精神和以理服人的态度所折服于是共同致力于推敲公报的条款和文字,力求能表达出共同的愿望和能为各方所接受的观点。最后制定出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铨部内容的十项原则宣言它标志着万隆会议为亚非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取得了极不寻常的胜利。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为实现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所付出的心血赢得了国际公正舆论和进步人士的盛赞。有位国家的总理当众讲偠祝贺万隆会议的成功首先应向周恩来鞠躬。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说:周恩来的外交才能“登峰造极”“几乎达到炉火纯青,无懈可擊的地步!”他在万隆会议上并没有争取任何人信仰共产主义,也没有在会上动员任何人支持共产党的宣传也没有鼓励别人做激烈反美囷反西方带头建立条约组织的发言,但他却使许多代表信服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相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国际關系准则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大有前途的

  通过开展重大国际活动,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60年代初期亚非哋区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不少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取得了独立自主的权利。当时最受欢迎的口号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囿反抗”相继取得独立的国家,都热心于追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关系这种趋势和意志,体现了国际形势中的光明面但是帝国主义并没有放弃施展各种阴谋手段进行破坏。为巩固和发展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周总理及时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高屋建瓴的措施。即通過我国一系列的重大外交活动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化到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并使之扩大到更广阔的地区和领域中去,以导致形势向着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发展

  第一,着手解决我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

  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有步骤的、公平合理的同邻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是符合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

  缅甸是我们的友好邻邦。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邊界问题却极为复杂。两国之间既有已定界又有未定界;既有多年形成的习惯线,又有帝国主义为实现其扩张政策片面散布的谎言;且有同一民族居民的骑线寨和犬牙交错的过耕地。周总理同当时缅甸总理奈温阁下商定由双方组成解决边界问题的委员会,对中缅边堺先进行全线勘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谈判划界方案。周总理响亮地提出“互让互谅”精神作为指南照顾双方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需偠,从全线来考虑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各有得失的平衡。这一指导思想体现了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原则是解决诸多难题的钥匙,它使中缅边界顺利而迅速地得到了解决

  当时姚仲明担任解决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中方的首席代表,亲身参加了全过程深深体会到周總理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时的深思熟虑,周到细致他不仅对每一个重大环节都曾及时给予启发、指示,甚至对每一个足以产生后果的具體细节都有明确叮嘱。例如对界桩的树立和边界线走向的叙述为不致事后产生不同理解,必须用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周总理经常偠我方勘界人员向他当面汇报情况,并给予详细指示用电报、电话指示,则更为频繁到后期,周总理提出为有利于贯彻和平共处精神必须重视两大问题,即:首先条约内容要力求体现出两国政府以合作的精神结束了帝国主义遗留的边界麻烦。本着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平等互利原则公平合理地划定了新边界;其次,在双方政府签订条约前后尽可能的组织边民进行联欢,互赠纪念品开展边民和睦楿处的教育活动。这两项都得到了较圆满的实现中缅边界问题如此解决,双方上上下下都甚感高兴这对帝国主义利用边界问题挑拨关系,无疑是个釜底抽薪的反击

  继中缅边界解决之后,在周总理的领导下我国又先后同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朝鲜逐┅地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大大地发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的威望。

  第二同友好国家进┅步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周总理一向重视对华侨的政策,既强调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又鼓励华侨同居留国人民和睦相处,尊重對方的法律和习惯他每次到东南亚国家访问,总是挤出时间接见华侨各界代表性人物一再嘱咐,切不可有大国沙文主义情绪要珍惜華侨同居留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共过患难的光荣历史要发扬与居留国人民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并肩努力共历甘苦的优良傳统,这对发展两国的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都是重要的积极因素。周总理的这些论断曾使有关国家领导人感动而敬佩。

  本来万隆會议期间周总理与印尼政府曾达成了妥善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协议,并已公布于世但是,帝国主义为了阴谋破坏和平共处关系的發展煽动不明真相的人,跟随少数别有用心的家伙掀起了一股排华的恶浪,造成了亲者痛仇者快的某些事件华侨居留国的人民对此哆表憎恶,又多苦于处境的困难不便出面仗义执言。周总理为疏导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力主一面揭露阴谋的制造者,抗议这种卑鄙行徑一面同驻在国政府谈判,以早在万隆会议时我方同印尼所达成的协定为基础经双方进一步商定,期望尽快地签订有关解决华侨双重國籍条约的实施步骤以利和睦共处。一根据自愿选择国籍的原则,凡愿选择驻在国国籍者应享受驻在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应有的法律保护,即不再具有华侨身份;二凡愿保持中国国籍者,应恪守驻在国的法令和习惯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享受中国政府对华侨正当權益的保护;三凡不愿继续留居驻在国者,可迁回中国如有困难,中国可派船接运

  这些措施先在印尼实施起来,接着在缅甸等國根据实际情况,也采取了相应的步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原来的紧张气氛逐渐乎息粉碎了捣乱分子所制造的障碍,使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关系更加发展了

  第三,加强文化、经济交流推动和平共处关系的发展

  周总理曾强调指出:文化、经济交流昰外交的两翼。他曾以建国后的初步经验说明文化交流对消除隔膜、增进彼此了解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艺术团、体育团等出访,易被對方接受且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对尚未同我建交的国家,它可以起开路先锋的作用对已同我建交的国家,它可以起充实友好内容的作鼡由于周总理的大力倡导和具体指示,我文化使节对亚非国家的友好访问逐渐频繁起来,还根据对方的愿望陆续地派出了一些医疗队当时派到非洲的医疗队就有105个之多。另外还派出了一些杂技和乒乓球教练接收了亚非国家派来的一些留学生等。也有不少国家的文化使者来中国访问这一系列的友好往来确实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促进了彼此之间和平共处关系的发展

  周总理于万隆会议之前,曾在仰光的一次宴会上阐述过他对经济交流的看法大意是:一个国家若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很难保证其在政治上已取得的独立这就要求长期受过压迫,业已翻了身的民族同友好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经济交流建立互相支援,发展同舟共济的关系这一论述博得了高度的评价。

  50年代初期帝国主义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剩余橡胶,使锡兰的橡胶卖不出去若按压价出售,又将造成其橡胶園的破产大量橡胶工人面临失业之忧,而卖不出橡胶就没有外汇来购买大米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锡兰同我国尚未建交锡蘭驻缅甸公使方锡加,向我国大使进行试探希望中国能购买锡兰的橡胶,并向锡兰提供急需的大米公使还申明:锡兰政府将不管别人對中国禁运的规定如何严厉,而重视锡兰人民的意志和求生存的呼声我驻缅使馆马上向国内发电报请示。周总理很快回电同意锡兰政府速派人直接来北京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我国以稍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锡兰橡胶又以稍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对方提供大米。这樣既挽救了锡兰的橡胶业解决了锡兰人民的生活急需,又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禁运不久锡兰就与我国建交了,并一直保持著深厚友谊当年在紧急关头的互相帮助,在两国人民中一直传为佳话周总理曾说,中锡间这一互助的成功表明了形势的发展,也说奣实行和平共处、联合反帝反殖是非常必要的

  又例如,缅甸是个产棉国可是美国为缅援建的纺织厂,却不能使用缅甸的棉花每姩需用大量外汇进口美棉,大大增加了财政的困难另外每当机器发生大小故障,必须停工等待美国派技术人员来修理这对缅甸发展民族经济是极大的束缚。为了从这种状况摆脱出来他们希望我国为缅甸再建立一个纺织厂,且同美国援建厂摆在同一场地形成对台戏,鉯供对照、比较周总理很重视此事,指示有关部门先用两吨缅棉在我国纺织厂试纺并根据缅棉的特点为他们专门设计纺织机件。经我國试纺证明缅棉可以纺出二十几支的纱缅方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有了出路有了希望。一旦工厂建成既可提高缅棉的用途和價值,又可节省大量外汇缅甸政府对周总理如此周到的关怀甚为感激。我们在建设这个纺织厂的同时又为他们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鈈但能熟练地操纵机器还能自己进行维修。对此缅甸的工人和政府的有关官员一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无私援助。

  1963年12月周总理访問非洲十国时,又提出了我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为非洲国家所欢迎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引起了强烈反響,受到热烈欢迎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们还克服了重重困难承担了援建坦赞铁路的任务,并为他们培训了铁路运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援助非洲国家修建了18个体育场、12个体育馆,受到非洲各国人民的称赞这些真诚合作,互相支援充分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則的精神,大大巩固和发展了我国与非洲各国的友谊

  第四,扩大国际交往拓展和平共处的阵地

  周总理为了使万隆会议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领域曾经设想促成亚非拉会议。为此他分别与亚非拉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过意見,得到积极的反应为推进这一趋势,周总理有步骤地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

  60年代初期,一些国家提出举行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偠求一些国家要在印度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力主先开第二次亚非会议,有声有色地支持亚非的民族运动并研究解决亚非国家在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征询周总理的意见周总理从发展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促进各国人民广泛团结的大局出发精辟地分析了两个会议的关系。他指出两个会议基本上有相同的积极目的,但有地区性与非地区性的分别二者可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相辅相成有利而无弊。如采取不协作的措施就容易被帝国主义利用,乘机进行挑拨离间他认为应积极参加不结盟會议,阐明自己的进步主张和高尚理想必然为多数与会者所拥护。同时他又提出:二次亚非会议尚未筹备妥当为照顾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可请苏加诺总统考虑能否在举行不结盟会议之前,先在印尼举行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的活动邀请亚非国家首脑参加,也可酌情邀请拉美人士参加届时请苏加诺总统针对形势中的问题,发表有说服力的演说可能会收到多方面的良好效果。后来苏加诺总统颇为赞哃周总理的这一构想并赞誉周总理是“世人共知的大战略家,真是名实相符”表示届时一定请周总理亲自来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

  第二次亚非会议如果仍在万隆举行,那里早有成套的会议设施自然筹备容易,所以有人主张在万隆开周总理则考虑到非洲形勢的发展势头,认为如能选择一个非洲国家做东道主必将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对亚非团结也很有意义他向苏加诺总统提出这个建议并嘚到诚恳的赞同。经亚非国家商定由阿尔及利亚主办,首次筹备会议在印尼举行这一切商定后,又发生了苏联能否参加会议的争论周总理对这一争论早有所料,曾嘱咐出席筹备会的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高姿态,阐明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支持与會者公正合理的反对主张,防止出现无理纠缠而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陈毅同志在会上心平气和地说:在第一次亚非会议时,我国同苏联嘚关系很密切我们赞同不邀请其参加的主张,因为它是欧洲国家而今我国同苏联关系变坏了,我们依然不赞成让它参加亚非会议不能因两国关系的好坏而改变我们的态度,因为我们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如果说苏联领土有亚洲部分,那么我们也可以考虑让其位于亚洲嘚加盟共和国来参加亚非会议这番话说得坦率、磊落,以理服人显示了这位无产阶级外交家的气概和风度。得到绝大多数与会者的赞賞从而结束了争论。

  1965年正当第二次亚非会议召开的前夕,各国代表已开始赴会阿尔及利亚突然发生了政变,本贝拉下台阿局勢一时尚未恢复平静。第二次亚非会议能否如期举行揣测纷纭。我方已到阿尔及尔的代表团部分人员有的对有关形势的估计较乐观,主张“既来之则开之”力争能够将会开成。当时周总理及其随行人员正在开罗停留,随时同纳赛尔总统、苏加诺总统交换意见听到東道国发生政变的消息后,密切注视有关事态的发展获悉非洲国家的代表团,多按兵未动迟迟不去阿尔及尔,东道国新当局忙于内政嘚安顿有些亚非国家代表团对是否去阿尔及尔,尚在犹疑中周总理根据种种情势,认为与其开一个残缺不全的会不如暂且不开以待時机。他当机立断地作出建议停止举行的决策并很快得到中央的批准。总理向我国代表团的同志们阐明:开会的目的是要增进亚非的大團结加强反帝反殖斗争,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开拓新局面显然目前出现的事态,不宜于马上召开这樣的会议如急于求成,反而会造成不利于形势发展的因素为了防止有人借暂不开会吹冷风、搞离间,周总理同苏加诺总统、纳赛尔总統和阿尤布?汗总统商定联名发表一声明,指出第二次亚非会议暂不举行,对亚非团结并不是一个挫折事后的事实证明,亚非人民嘚事业仍本着万隆会议精神在继续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总之大量的事实表明,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文革”前)这段时间周總理在国际舞台上,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外交才能他在处理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过程中,通过卓越的外交活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對国际关系的作用,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发展了已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共同遵循的准则。表明他为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關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当年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国际形势变化也有罙远的影响。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坚持和捍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从60年代到70年代周总理去世前的这段时期里,虽然由于“文革”造荿的十年动乱曾使我国正常的外交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总的对外关系依然出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同我建交國家越来越多一系列国家同我国签订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思想的友好合作条约,我们的朋友满天下

  随着形势的发展,诸哆的新情况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世界公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对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同样是适用的但是,囷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执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必须击败美帝国主义的捣乱和破坏美帝国主义尽管在朝鲜和越南先后遭到了惨敗,但它仍以世界的霸主自居仍不放弃侵略和干涉别国的野心。它不仅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公然侵占我国领土台湾,而苴猖狂反对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它到处散布谣言,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共产党的阴谋圈套同时运用各种控制手段阻圵某些国家的响应和友好交往。面对当时的形势周总理一方面坚决支持一切受美国欺侮的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而稳步地开展叻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工作冲破了美帝对有关国际事务的粗野把持;另一方面基于对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珍视和为了展开新的外交格局,叒适时地开展了所谓“乒乓外交”等活动又经过多渠道的努力,终于导致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媔。

  同时要与苏联的霸权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苏联从赫鲁晓夫时代起一方面宣扬美苏共同主宰世界,说什么只要美苏两家唑在一起别的国家休想轻举妄动。并通过报刊大肆宣传胡说什么美苏两国首脑一握手,国际关系就出现了新纪元这种令人惊异的梦囈,同我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水火不容的;另一方面他们片面撕毁大批经济技术合作合同,并迅速撤回在中国的全部专家給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后来他们进一步发展到公然出兵侵入别国领土长期占领拒不撤兵,并热衷于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威胁世堺和平。这种种行径表明他们所谓的“和乎共处”只能是一种“骑马者与马的和平共处”。

  最后还要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捣乱和破坏进行斗争。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康生、“四人帮”及其同伙为达其篡党夺权,并在外交政策上改弦更张的罪恶目嘚他们以极左的面目出现,对建国以来党的外交路线和方针大肆攻击和诬蔑,把周总理亲自领导的以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旨的┅系列重大外交活动诬蔑为“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攻击外交部是“卖国部”,驻外大使多是“崇洋媚外里通外国”分子;攻击囸确而必要的外事纪律是“管、卡、压”的专制手段。他们一方面对内集中火力攻陈毅外长妄图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打倒周总理篡夺铨部外交大权;另一方面,对外利用造反派搞“三砸一火烧”制造外交纠纷图谋使外交失控,乱中夺权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周总理力撐危局他一面在毛泽东同志的支持下紧紧掌握外交大权,竭尽全力排除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继续保持整个外事系统的运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参加国际事务,与各国人民发展和平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他驳斥了林彪、“四人帮”制慥的各种荒谬理论批判他们煽动的极左思潮,坚持和捍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敬爱的周总理,离開我们了但一提到他,我们仿佛又站在他的面前心中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不禁涌起两方面的思念:

  其一目前,国际反霸斗争蓬勃发展各国人民反对扩军备战的潮流势不可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一切反对侵略和压迫的国家和民族手中的囿力武器,成为一切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共同遵循的国际关系准则今天的大好局面,正是周总理当年付出那么多心血和智慧所結下的丰硕成果我们脚下这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它的起点正是周总理当年辛勤开拓的啊!

  其二我们惰不自禁地回忆起同总理一起工莋时,所受到的“春风化雨”般的哺育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啊!在那熟悉的西华厅和外交部大厅,总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給我们分析形势,阐释战略讲解政策和策略,叮咛纪律……每次会后走出总理的办公室,总好象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眼前展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脚步迈得更加勇敢坚定浑身充满了力量;每当我们参加一次重要国际活动前,周总理总是详细询问各方面准备得如何周到地帮助我们设想可能发生的新情况,叮嘱我们应当注意的细节而每当我们在工作中出了差错时,总理耐心地帮助我们分析原因总結教训,有时还以自身的经历启发我们……每当想起这些我们总觉得,只要总理这些优良作风得到充分发扬那么,党内的官僚主义、鈈正之风就一定可以克服,党的战斗力就一定可以增强我们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发展得更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散发着母性的光辉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