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皆弃去″中的“众″此在文中指什么的是什么

  君主治理天下应实施无为洏治,推行无须说教就能使人明白的原则君主自身应清静而不浮躁,坚持自然法度而不动摇;以顺循事物固有特性的态度任用下属充汾发挥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们各尽其责而自己不必亲自操劳和费心所以根据上述的原则,君主心里明白藏有韬略却让国师来晓喻开導,能说会道却让行人去陈说脚腿灵便却让相者引导宾客,耳朵聪敏却由执政官员来转达百官意见或计谋因而,君主考虑问题便不会夨策行动计划便不会过错;言论合理,行为可作天下之表率;进退适合时宜动静遵循原理;也不会因事物的美丑而产生好恶之情,更鈈会因赏罚而喜怒;事物叫什么名称就随它叫什么名称事物属什么类别就让它属什么类别;事物是什么样子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由個人意志所决定的所以,古代帝王君主带的冠冕前面装饰一串珠玉,这是用来遮挡视线的;冠冕两侧垂悬的绵丸球这是用来堵塞耳朵的;皇帝宫外设立的屏风,这是用来阻隔自己、远离小人的因此君主管辖的范围越远,所审察的范围却越近;治理的事情越大所操歭的事情却越小(越简约)。眼睛乱看则易淫邪耳朵乱听则易迷惑,嘴巴乱说则易搅乱这三道关口,平时不可不谨慎把持如果要去規范它,则是离散了它;如果要去修饰它则是伤害了它。

  接受天之阳气的叫魂接受地之阴气的叫魄;魂魄返聚心体玄房,各自所處自己位置持守而不散失,人的精神就能上通太一元气这太一元气是与天道融会相通。天道沉静玄妙、没有形貌也没有常态规则其夶不可极,其深不可测;它常与人一起化育而人的智慧却无法把握它。

  过去神农氏治理天下精神沉静而不躁动驰骋于胸中,智慧藏匿而不显露于身外只怀着一颗仁爱真诚之心。因而自然界甘雨及时降落五谷繁茂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月检查每季考察,到年底向祖宗神灵汇报丰收成功的喜讯按季节尝吃新谷,在明堂祭祀祖宗神灵明堂的建制式样,有天穹一样的圆形顶盖而无四面墙壁但风雨却不能侵袭,寒暑也不能伤害每当祭祀祖宗神灵时,怀着公心养育民众的神农氏率领随从胸襟坦荡步履从容地进入明堂他嘚民众朴素稳重、正直诚实,不用互相争夺因为财物富足,不用过分劳累身体而能大功告成他凭借着大自然的资助,而与天地自然融會一体所以,他尽管身处威厉地位但却从不逞威逞凶;制定刑法政令,但却不必动用;法令简略而不烦杂所以对民众的教化功效神渏。他的管辖范围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到旸谷西到三危,各处无不听从归附在这个时候,法律宽厚刑罚轻缓,监狱空虚而天丅风俗却纯一,谁也不怀奸诈之心

  而晚世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了。君主热衷于索取而没有休止官吏贪婪得不懂得半点谦让;民众因貧困而被迫互相怨恨争夺,费尽辛劳而不得报酬;智巧奸诈从此萌发兴起盗贼从此滋生泛滥;上上下下互相怨恨,法规号令不能推行实施;政府各级官员不致力于归依天道而是违逆治国的根本,只注意修饰枝节、小事;这时德政受到砍削而刑罚却得到加强增重,而想這样来治理好天下无异于手拿弹弓却想招引鸟雀,挥动木棍却想与狗玩耍那只会乱上添乱。水混浊则鱼儿就会浮出水面呼吸喘气政囹烦琐苛刻则民众烦躁不安。所以那些驯养虎、豹、犀牛、大象的人尽管给这些动物修建了栅栏,供给这些动物喜爱吃的食物并适时投放不让这些动物挨饿,改变这些动物的暴怒性情使之驯驯服服,但就是不能使它们享尽自然寿命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身體受到了强制的约束和胁迫因此,在上的君主多智巧在下的臣民就多奸诈;在上的君主多事情,在下的臣民易生事;在上的君主好烦擾在下的臣民必受干扰而不安定;在上的君主多贪欲,在下的臣民好争斗不立足根本而去追求末节,就好像扬起尘土去制止飞尘、抱著薪柴去救火一样

  所以,圣人简省事务而治理容易欲求少而容易满足;不需布施而能表示仁爱,不须信誓旦旦反能显示诚实不需索取就能获得,不用做什么反能收到成效;他安然不动保守纯真怀抱道德以诚待人;天下人都归顺跟随他,如同回音应和声音物影哏随形体:这些都在于圣人修养根本的缘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易俗杀戮不足以禁绝奸邪;唯有从精神上纯化才是根本,那至精的无为之噵才有神奇作用

  大声呼喊只能传到百步之远,而心志精神却能超越千里之外冬天的阳光、夏天的荫凉,万物都向往和喜欢它却叒没有谁要万物这样子。所以最纯精的东西,你不用召唤它就会自然到来、不用挥手它就会自然离去;它幽深玄妙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使事物自然成功;有智慧者无法说清楚,善辩者又无法形容它以前,孙叔敖安然静卧使楚国不用刀枪却能称雄天下;楚都城南的勇士宜辽熊面对白公胜举剑威逼,心志不惧泰然自若地转动着手中的球丸表达自己保持中立的立场,使自己在白公胜和令尹子西两家的战难Φ免受牵连披挂着皮革护胸甲和铁制铠甲,怒目扼腕、情绪激愤、立马横刀来抵御敌兵的刀枪其功效要比以德服人差远了!以钱财笼絡、刑法镇慑,这样来解决危难其作用要比以德感化小得多!凭眼睛观察事物、靠言辞发号施令,这样治理天下比无为而治难得多!

  过去蘧伯玉做卫国的丞相子贡前去拜访他,问:“你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蘧伯玉回答说:“靠不治来治理。”赵简子准备征伐卫国先派史墨前去侦察。史墨回来报告说:“蘧伯玉担当卫国的丞相所以不可以出兵。”由此看来坚固的要塞和险峻的关隘又怎么能起箌这种功效呢?所以皋陶尽管聋哑但就是凭着哑疾而做上了舜帝的司法官,天下没有暴虐的刑罚哑巴却有着比语言更值得珍贵的地方;师旷眼瞎而当上晋国的太宰,晋国便没有混乱的政局瞎子有着比明目者更珍贵的东西。所以说不动嘴说话就能实行政令,不睁眼观看就能明察秋毫这就是伏羲和神农能成为后人师表的缘故。民众受感化不是根据君主的言传,而是根据君主的身教

  所以,齐庄公好养武士和穷兵黩武尽管他并没有要百姓互相争斗,但国家就是多灾多难致使后来崔杼弑君作乱。楚襄王专淫好色尽管他并没有公开宣传色情,但民众却淫乱昏昧最后发展到国土丧失、逃离京城的灾难发生。所以最精粹的精神感化作用就像春天生长、秋天肃杀┅样,哪怕是驿马传递都不如它快速。所以治理国家的君主,大概就像射手一样瞄准发射时的毫毛之差,都会造成极大误差的后果所以要慎重地对待精神感化这一事情。

  荣启期弹奏一支乐曲孔子听了快乐三天,这是因为孔子受到了曲调平和之情的感染邹忌揮手弹拨一曲,齐威王听了悲伤一整夜这是因为齐威王受到了曲调忧伤之情的感动。人在琴瑟上的弹奏感情通过乐曲声音表现出来,囚听了后就会引起悲哀或快乐颁布法令、设置奖赏而不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是在于实施赏罚制度的人没有随之推行他的诚心宁戚在牛车下唱起商调歌曲,齐桓公听后感叹醒悟明白了宁戚的苦衷,终于任他为官可见最精粹的精神感化作用是多么地大啊!所以说,能听懂看懂音乐舞蹈也就能知道了解这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风俗习惯,也就明白它所具有的感化作用孔子向师襄学习鼓瑟弹琴,并从中明白了周文王的志向这是孔子通过音乐语言而领悟出的主题内涵。同样延陵季子从聆听欣赏鲁国的传统音乐中了解知道殷商嘚风俗习惯,这是延陵季子通过今天近世而认知到遥远的过去这些创作完成于上古的音乐诗篇,流传千年而不磨灭还能给人以启迪和影响,更不用说这些音乐在当时的感化作用了

  商汤的时候,连续七年干旱汤王亲自到桑林向神祈祷,以自责来感化天神因而很赽乌云密布四海,大雨降临千里大地所以说,怀着质朴真诚之心就能感动天地,神奇般地感化所有一切;所以靠行政命令来规定人们幹什么不可干什么哪有上述如此神奇的功效!古代圣王将最精粹的精神形成保存在内心,又将好憎之情抛到九霄云外;他言论符合真情号令则阐明仁慈的旨意;他通过礼乐来陶冶民性,用歌谣来讽喻民风;他的这种精神感化功业持续贯通万代而不会停止、横贯跨越四方洏不会穷尽;就连禽兽昆虫也随之受到陶育感化更何况由这样的圣王执法施令,天下谁不听从感化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的是从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礼制方法来约束民众使他们不做错事,而用奖赏贤才惩罚暴虐的方法来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秤对于所称之物来说,不会根据自己的私心来改变它们的轻重;墨绳对于所量之物来说也不会凭自己的私心来决定它们的曲直,所以秤和绳是公平、正直的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爱好、憎恶而改变执法的标准、量刑的尺度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能实施法制政令权衡轻重,哪怕是蚊子頭那么小的误差也不能发生;矫正枉屈哪怕是针尖那么大的误差也不能发生;纠正歪邪,不以私心回避风险;奸诈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讒佞之人不能使他乱法;因为执法公正严明,所以怨恨也不会产生藏匿恩德也无从谈起:这种凭借法术治国而不重视人心改造的做法,嫃正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采用的

  船航行在水面,车行走在陆地这是自然之势决定的。行车时由树木撞断车轴、行船时急流暗礁撞破船只人们不抱怨树木和礁石,而怪罪撑船者和驾车人的拙劣驾御技术这是因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样的智巧和心计。所以人在遵“道”、循“道”中一旦掺杂了智巧心计就会使人惑乱,人在守“德”、行“德”中一旦加掺了心计智谋就会使人陷入危险总之,人囿了小心眼就会迷惑昏乱心计智谋比兵器还厉害,莫邪宝剑与其比较也就算不了什么;战争中没有比运用战略战术智谋计策更重要的了与它相比较,临阵击鼓进军冲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人们使用的那些权衡规矩,一旦制定就不再变更了它不因秦、楚强权政治而妀变,也不因胡、越地域差异而变化永远保持一致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不走样一旦定型,便万世传下去它们就是在无知无覺中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事情。所以世上会有被废弃的亡国君主,却不会有被废弃的道术;人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而事理却不会有困阻行不通的时候。由此看来“无为”是道之根本。人能掌握无为之道就能应对任何变化;只凭个人的才智,是难以实现天下大治的

  汤王、武王都是圣明的君主,但习惯于陆地生活的他们却不能像南方越人那样乘小舟而游泛于江湖;伊尹是贤明的宰相但生活在Φ原地方的他却不能像北方胡人那样骑着骏马去驯服野马;孔子、墨子尽管博学多才,却不能像山民那样自由自在出入草莽丛林、高山峻嶺由此看来,人的智能对事物的认知和驾御是有限的;想以个人的有限智能光照四海、施震海内、保护四方,而不因循道术只凭一巳之能,那么他离走投无路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智”不足以治理天下夏桀算得上勇武有力,能徒手折断骨角、拉直铁钩、绞铁荿索、揉合金块;桀王手下的推侈、大牺下水能杀大鳖和鼍龙、上山能擒熊罴;但是一到商汤率兵车三百于鸣条围着夏桀、擒困推侈、夶牺于南巢时,这些勇武有力最终有力无用处由此看来,凭恃个人的勇力是保不住天下的

  智慧不足以治国、勇力不足以逞强,那麼个人的才智也不值得依恃这是明摆着的道理。但反过来说君主是不出朝廷,却能知道天下大事这是因为他能以身边的事物推知其怹事物,以身边的人推知其他个人这就是说积集体力量、聚集体智慧,所以能战无不胜事无不成。井里、小水坳内之所以没有鼋鼍僦在于它们太狭窄;园圃中之所以没有参天大树,就在于园圃太有限一个人举重鼎,力气小而举不起但等到众人合力将鼎举起移开,僦不一定要等待大力士来完成了所以千人之中必有栋梁之材,万人聚集没有办不成的事

  骅骝、绿耳这样的骏马,一天跑上千里不茬话下但如果让它们去捕捉兔子的话,那还不如猎犬这是因为各自的技能不同的缘故。猫头鹰晚上能抓得着蚤子和蚊子真是明察秋毫,但一到白天即使两眼圆睁,却连山丘这样的庞大物体都看不清这是因为猫头鹰的生理特性所决定。这也就像?蛇在游雾中升腾、应龍乘云气上升、猿猴在树林里敏捷跳跃一样均由这些生物体的生理特性所决定。所以古时候造车子漆工不管画图、雕匠不管砍削,各類工匠只擅长一种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职一样,这样各守其职反而相安无事、互不侵犯、各尽其职;这样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器具鈈受损伤,事情不会耽误职责明确不得懈怠。债少容易还清职位职责少容易守职尽职,担子任务轻容易完成且大家乐意承担所以在仩的君主持守简约,下在的官吏就容易做好本职事情这样君臣虽然长处一起,但不会产生厌倦之感

  治理民众的方法,就应当像祭祀灵星时的尸主那样:庄重静默、端坐无言使祭祀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吉祥受福。所以得“道”之君不为丑陋掩饰,不为美善隐藏一個人承受到君主的恩惠,不会觉得太大;万人分享这种恩惠也不会觉得太小。因此君主慎重对待恩惠和慎重对待惩暴他不轻易施予人恩惠,就像他不轻易对人惩处一样这样,使他治国之道畅通无阻因为施行恩惠,就会热衷于施舍给予以致使无功者得到奖赏,无劳鍺得到爵位这样一来,使轻易得到爵位官职的人会玩忽职守、松懈职责而那些闲居游荡的士人也会极力谋取爵位官职。同样施行惩暴,就会随意诛杀惩罚以致使那些无罪者得以屈死,品行端正的人受到惩罚这样一来,使那些注重自我修性的人不愿再努力为善而那些行为不轨者倒反而敢于犯上作乱了。所以轻易广施恩惠容易助长奸邪、轻易施行惩罚容易滋生动乱;而一旦有这种奸邪、动乱就是亡国的徵兆。

  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他不因为国家有受诛罚之事而恼怒也不会因朝廷有奖赏活动而赞誉高兴。这是因为受诛罰者没有必要怨恨国君这是他们罪有应得;受奖赏者也没必要感谢国君,这是他们劳动所得、功劳所致而民众一旦知道明白这赏罚的甴来——均取决于自身表现,也就会努力工作建功立业而不指望君主个人会恩赐什么。这样一来政府机构——朝廷反而人迹稀少,大镓都去从事自己的工作使开辟出来的荒地都无杂草。这就是远古时代的“无为而治”现在大家都知道。桔槔的立柱直立而不活动控淛着横木杠杆上下运动汲水取物;君主如同立柱庄重静穆而不躁动,下属百官就能办好政事这也好像军队中拿指挥旗帜的将领,这旗帜亂挥妄指就会导致部队混乱、阵脚动摇所以,治国如施以小恩小惠是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宁的;施用智力聪慧也难以使国家转危为安嘚;与其赞誉尧帝而诋毁桀王,不如现在就收起所谓的聪明而归返到无为而治之道奉行清静无为的话,连上天都会赐给时运;推行廉俭垨节连大地都会助育生财的;而君主守朴处愚办事合情合理,就连圣人也会为他出谋献策的所以说处于低处、谦卑自居的人,万物都會归附他天下也会归他所有。

  君主治理天下清明而不昏昧,心胸虚静而心志温和这样,群臣就会像车辐聚集到车轴一样入朝辅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不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达到这种君臣和谐的境界,才能谈得上君臣之礼节吔才能建立起治理天下的基础。于是君主凭借众人力量作为车,驾御众人智慧作为马这样即使是行走在幽暗险要的道路上,也不会使君主迷失方向君主深居隐处以避开燥热寒湿,室门关闭以避奸佞之徒他内没有亲眼看到过巷里民情,外没有亲自巡视过山川湖泽;居室以外的地方他两眼只能看到十里以内的东西,两耳只能听到百步之内的声音可是天下事物却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是因为向君主輸送信息知识的渠道广宽畅通、与君主一起商讨并出谋划策的人又很多所以他足不出户而能知天下事、眼不窥牖而能知天象。这就是说充分聚集、发挥众人的智力才能这天下就不够他治理了;而只凭借个人的智力,就有可能连自己的命都难保

  所以君主用道德来治悝天下,而不只运用个人的才智依顺万民之利益来办事处事,因而他稍抬脚便能让天下人获得利益这样,百姓即使将君主顶在头上也鈈会感到压迫、放在眼前也不会感到碍事、举过头顶也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推崇他也不会产生厌恶感君主治国方法灵活圆通,周而复始洏运转不停孕育万物神妙无比,虚静无为而因循天道常居后而不争先。而下属大臣办事处事方方正正言论得体、处事恰当;遇事先荇倡导,职责分明而不推诿以此来建立功绩。所以君行无为之道、臣行有为之道君臣异道天下太平;反之君臣同道则天下大乱;这就昰说君主清静无为,臣则恪守职位各自处在应处的位置上,这样上下便能默契合作、互相制约和促进

  君主治理天下,心胸虚静而惢志温和清明而不昏昧,这样群臣就会像车辐聚集到车轴一样入朝辅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不各盡其能、各尽其力。这样君主能充分驾御下属大臣、下属大臣能充分事奉效力君主治国之道就是这样明了。周文王聪明而且好向别人请敎所以他圣明;周武王英勇而且好向他人讨教,所以他能取得胜利所以说凭借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利用借助众人嘚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千钧的重量大力士乌获不能举起来;众人一起用力,那么上百人就够了所以只用一个人的力量,那么潒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也不值得去炫耀;而借用众人的智力那么天下也就小得不够你治理。

  大禹疏通长江引导黄河替天下人兴修水利,然而他却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开垦荒地引导百姓致力于农业生产,然而他却不能让禾苗冬天生长这难道是他们还没有将本事全蔀发挥出来?不是的而是自然的趋势不允许!如果勉强去做那些自然趋势不允许的事情、不遵循事物客观规律,那么你尽管是圣人神仙吔是无法将事情办成功的又何况你还只是当今的普通君主呢?车载负荷沉重而马又疲弱这时你就是是高明的驾御手——造父都难以驾車赶路去远方;反过来说,如果车辆轻便、马儿健壮你就是是一般性的驾御手都能驾车疾驰。所以圣人办事岂可违背事物规律、乖悖洎然本性,将生来弯曲的变为笔直的、将原本卷屈的变为舒展的他无不依循事物的本性天资而加以利用的。所以积聚众力来办事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利用众人的智慧来做事,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聋人可以让他去嚼生牛筋,而不能派他去伺听;哑巴可以叫他去看守马圈而不能派他去传话。这是因为他们生理形体上有缺陷因而有些功能就不具备。所以有哪种功能的就安排他处在合适这种功能的岗位仩有哪种技能的就让他干合适这种技能的事情。他的能力能胜任这项事情工作那么他就不会感到压力重;他的能力和他做的这项事情楿称,那么他就不会觉得困难所以,不论能力大小、水平高低让他们干适宜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事,那么天下人都可以一样发挥各自的莋用以至于不会有因无法胜任而出现的过失。这就是圣人兼容并蓄使用各种人才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无用的人。

  君主看重和推崇正直忠诚的人让他们身处高位,担任要职执政理事,那么谗佞奸邪之徒就无机会往上爬这就好像方圆不能相合、曲直不能相入。鳥兽不能同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同类;虎鹿不能同游,是因为他们力量不等所以圣人受重视处高位,这谗佞奸邪之徒如果想要干扰破坏那就像小鸟碰到鹞鹰、老鼠遇到狸猫一样,必定要丧命的所以君主的每一个举动,都不可不慎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国家就能治悝得好上下和洽,群臣亲和百姓归附;如果君主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有危险上下乖悖,群臣怨恨百姓动乱。所以君主一次政策夨误便会终身受害。这国政的得失关键在于君主。这就好比上面的绳墨取得正下面的木材就必定直,这并不需要工匠花费多少力气嘚只要按拉直的墨线顺势修整就可以了。

  所以君主如果诚信正直那么国家政权也必定由正直人士来执掌,谗佞奸邪之徒就没有活動的市场;反之君主如果不诚信正直,那么得志者必定是谗佞奸邪之徒忠贞之士就隐退藏匿。人之所以不去剖裂玉石而去剖裂开瓠瓜莋瓢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剖裂玉石没有什么用处再加上玉石坚硬不易剖裂。如果君主公平正直就像用绳墨水准测定曲直高低一样,那么大臣中尽管有人敢搞歪门邪道但这结果必定是像以卵击石、以火投水那样。这就说明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主导作用正因为这样,所以楚灵王喜欢杨柳细腰楚国百姓则纷纷效仿缩食减肥;越王崇尚勇武,越国百姓则纷纷处危争死由此看来,君主的权势足以产苼影响以致移风易俗。当尧还只是一个平头百姓时他的仁慈感化不了同一巷子里的邻居;而夏桀占居了帝位,便能令行禁止推行他的┅套。再由此看来贤明倒反而治理不了天下,而权势却能移风易俗这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尚书》说:“一个人做了善事万囻都依仗着他。”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天下人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名声所迷惑,而很少去考察这些名声的实际内容所以那些隐士就常瑺借着人们对他的称誉而获得尊贵,游士则常常凭着善辩而显达考察他们之所以尊贵、显达的原由,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只是甴于君主没有很好地明察他们的真实本领而一味相信众人的溢美之辞而已。但如果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不能这么简单了那就需要君主对談论国事的说客一定要深究他们的言论是否符合国法,对那些仕人一定要放在官职上来考校他们是否真有才干胜任;君主也一定要以官职嘚名分来要求下属百官必须名实相符克守本职来奉献功绩;而下属百官也一定要言论符合实际、行为符合法规;这样才能使群臣紧密团结茬君主身边没人敢挟制君主。如果下面官吏所做的事不合常规但只要于国有利、能辅佐国政,就必须加以反复检验、考校后加以推行君主还应暗中查访官吏来观察他们的归向,并全面地听取多方意见来观察他们的变化;不偏听偏信片面之辞也不偏私地根据偶然一事莋出结论。因此君主能够站得中正,看得全面洞察一切;群臣们都公平正直,不敢做出邪恶事情;百官们都忠于责职致力于政绩功績。在上的君主精明审察在下的百官勉力从事,奸佞之徒灭绝众人的功业日益进步。这样有智者勤于职事、有勇者尽力于军事。动亂的国家就不是这样了只要是众人称誉的人,没有功劳也受到奖赏;忠于职守的人反而无罪受到惩罚;君主昏庸糊涂,群臣百官结党營私没有忠心;说客们摇唇鼓舌争辩标榜仕人们争先恐后追逐名利;君主发布政令,下属官员就开始非议诽谤;法令明禁的东西下属官员就用歪门邪道加以触犯;凭智谋混饭吃的人就热衷于搞计巧,靠勇力谋职位的人就全力以赴搞争斗;大臣专权下吏持势,结党拉派戏弄君主。这时国家表面上掌握在君主手里但按古人的说法是早已名存实亡了。再说那些不称官职、不能披甲上阵、不懂稼穑而徒有“贤圣”虚名的人是不能由他们来实施国家教化的。骐骥、 騄駬是闻名天下的千里马,但如果驱赶它它不前止勒住它它不停止,那麼这种情况下笨蛋也知道不能去骑它。现在国家治乱的关键像车辙那样清楚地摆着可是当代君主却不能察觉,这就是治国之道阻塞不通的原因

  权力帝位是君主的车子,爵位利禄是君主驾御人臣的缰绳和嚼头因此,君主掌握着权势要害和控制着封赏爵禄的权柄所以能谨慎地把握着处事缓急的分寸、施予剥夺的节奏,因而天下人也能竭尽能力而不倦怠君臣相处,关系和感情没有像父子那样亲密罙厚也没有骨肉之间的亲情,但下属官员却能竭尽全力、不惜为君主牺牲生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国家君主所利用的权势而导致他们這样做

  以前有个豫让,本是晋国范氏中行文子的家臣智伯攻打中行氏,吞并了中行氏的领地豫让背叛了原先的主子中行文子而投奔智伯。后来智伯为争夺土地与赵襄子开战在晋阳城智伯惨败被杀,由他掌握的晋国也因此分为韩、赵、魏三国豫让为了报答智伯嘚知遇宠爱之恩,决心向赵襄子报杀主之仇他用油漆涂满全身,让身上生出恶疮并吞下木炭改变自己的声音,又敲掉门牙改变容貌鉯便能行刺赵襄子。同样是长着一颗心的豫让却先后侍奉两个主子对先前主子背叛离弃,而对后来主子却甘心奉献生命难道是豫让根據主子的权势大小厚薄来决定自己的取舍?不是的而是主子的恩泽决定了豫让的取舍去留。纣王占据整个天下使诸侯无不对他朝拜,凣有人迹的地方、车舟相通的区域无不称臣降服。然而周武王只率三千甲卒就将纣王打败,难道是周朝百姓愿为君主效死、殷朝民众苼就背叛的个性所决定不是的,而是周武王对民众德义深厚导致他们能听从号令并加以执行风大则波浪自然兴起,林大则鸟雀自然聚集自然界的现象就是如此。因此下属官员如果不能从君主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君主也就休想从下属官员那里获得自己想要嘚东西君臣之间的施予,就是这样有施有报所以下属大臣竭尽全力、不惜牺牲生命来事奉君主,那君主就该按功劳大小赐爵封位对待臣下因此君主就不该赐赏无功臣子,臣子也不会替无德之君拼死卖力君主的恩泽如果不能遍洒人民群众,却想要他们乖乖听驱使这僦像用鞭子去降服烈马一样,也好比不降雨水就希望庄稼成熟丰收一样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统御之术的。

  统治人民的方法应用处静鉯修养身心,以勤俭节约为下属作出表率君主如果处静以修身则民众就不受骚扰,君主如果勤俭节约则民众就不抱怨因为民众骚扰不咹,政局就混乱;民众怨声载道则说明君主恩德薄浅接下来就是,政局混乱则贤能人士就不会替君主出谋献策君主恩德浅薄则勇武之壵就不会替君主卖命拼死。所以君主若是喜好收养观赏猛兽凶禽、收藏怪异奇特之物、性情暴躁、好乐昏乱、不惜民力、驰马打猎、出叺不按时节,这样朝政百官必定随之混乱不堪事务辛苦,财钱贫乏万民愁苦而生产荒废。君主如果喜好高楼深池、雕琢刻镂及华丽的紋彩、各种精美织物和珍宝珠玉就必定要想方设法搜刮以致赋敛无度,这时民众就会被弄得财穷力尽、疲惫不堪尧帝拥有天下,不是為着贪求万民百姓的财富利用君位来享受安乐的,而是为百姓改变连年征伐战争、以强凌弱、以多欺少的混乱局面的因此尧帝亲自带頭实行节俭、向民众昭示仁爱之心、让人们和睦相处。所以他的住房是茅草盖顶、不加修剪柞木为梁、不加砍削;乘坐的车子不加绘画,蒲草席垫不镶花边;祭祀用的食物不调五味吃的主食不舂捣细;巡视狩猎只为推行教化,辛劳地奔波于三山五岳这些难道是他所应嘚的奉养还不足以使他享乐而为此辛劳奔波?不是的是因为尧帝一心为的是国泰民安、天下社稷,他在这当中并未获得任何利益好处洏到他年老衰弱、精力不济的时候,便将整个天下传给舜这犹如倒退脱鞋一样简单容易。而到衰败时代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有些君主哪怕是只有一天拥有天下、处在君主位子上也要竭尽全力来消耗百姓的财力和精力,以供养满足他的声色享乐一心用在宫殿楼阁、池塘苑林、奇兽怪物、珍宝奇物这些事上。这样导致贫苦百姓连酒糟、谷糠都吃不到而皇宫里畜养的虎狼熊罴却吃厌了猪羊牛肉。贫苦百姓连粗布短衣都没一件完整的而宫室里的人却穿的是锦缎。君主忙乎的都是些于社会民事无用的事情从而使黎民百姓疲于奔命于天下,弄得憔悴不堪、精疲力尽整个天下人都无法安生。

  君主所处的地位就像天空中发射光明的日月,天底下的人都侧目仰视、侧目恭听、伸长脖子抬起脚跟来眺望所以,君主只有淡泊才能显示美德只有宁静才能维持久远,只有宽大才能容纳一切只有仁慈才能怀擁民众,只有公正才能明断是非因此贤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高明的工匠裁取木料一样:大的用来做舟船柱梁小的拿来做船桨楔子,长的用来做屋檐椽条短的拿来做短柱斗拱;无论大小长短,都将它们派上用场规矩方圆都恰到好处。天下毒物没有比乌头更毒的叻,然而良医就是将它装在袋里收藏起来因为有用得着它的时候和地方。所以莽莽森林中的野草树木,尚且没有可抛弃的更何况是囚呢!今天那些朝廷不荐举、乡里不赞誉的人,并不是他们无才缺德而是这些人用非所能。鹿上山时快得连獐子都赶不上,但等到鹿丅山时牧童都可以追上它。这说明一种能耐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所以有雄才大略者不可用雕虫小技来苛求他,而只能耍小聪明者不可委以大任人有各种各样的才干,物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人任一份工就嫌太重太累,但有人任多份工都不嫌吃力所以能计较弄清毫厘尛数的人,一定弄不清天下这大数;盘算精明到小数目都不会出差错的人碰到大数目就会糊涂困惑。这些就像不能让狸猫去与牛搏斗、讓虎去捕鼠一样今天有些人的才能,可以平定九州、兼并域外、挽救危难中的国家、恢复濒临灭绝的世族这些人的志向在于宏扬正气糾正邪恶、决断处理烦难杂乱的问题,而现在却要他们去管理一些宫内家庭事务;有些人只具备一些小本事却相当机巧奸诈、善于奉承獻媚、讨好主子、追随浅陋习俗、低三下四地哗众取宠,却被交付委任以天下大权参与治理国家的机要大事:这种大才小用、无才重用嘚做法,就像是用斧头去剪毛发、用剃刀去砍树木一样都失 去了它们所适宜的东西。

  君主应凭借天下人的眼光观看事物、借助天下囚的耳力聆听声音、凭借天下人的智慧考虑问题、依仗天下人的力量争取胜利因此,君主发布的号令能够向下贯彻群臣的情况能够上達;百官同心协力,群臣紧密聚集;君主不凭一时喜怒而实施赏赐和诛罚;所以君主树立起来的权威不易废弃聪明广远不易蒙蔽;法令奣察而不苛刻,耳目通达而不闭塞;善恶是非每天出现在眼前而不会弄错因此,贤能的人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智慧能力差的也竭尽全仂;君主的恩德施予普遍而不偏私,群臣勤奋工作而不懈怠;附近居民安居乐业边远民众归顺德政。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其原因何在是茬于君主采用了正确的用人选人方法,而不是只靠君主一个人的才能所以借助车马的人,脚腿不辛苦而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舟船的人,不会游泳而能横渡江河大海

  君主在主观思想上,没有一个不想集天下人智慧、用众人力量去处事办事的然而那些对君主表达效忠之心的人,却很少不使君主产生困惑的因此,君主对那些言论正确的即使是役民樵夫,也不能弃之不用、拒之千里;对那些言论错誤的即使是常给朝廷出谋的卿相,也不一定非用不可是非曲直,不是以地位贵贱尊卑来确定的所以英明的君主听取群臣意见时,如果他的计策管用就没有必要因他的地位低微而羞于采纳;如果他的意见可行,就没有必要嫌他嘴笨而不去采纳但是,昏庸的君王却不昰这样他喜欢那些熟悉的习性相近的人,即使是行为不正派也装作不看见;而那些他所疏远、被看不起的人,即使是为他竭力效忠努仂工作也只当不知道。或者将那些进善言的人抢白得哑口无言或者对直言进谏的人套以罪名无辜诛杀。像这样的昏主还想光照四海、撫慰万方这就像堵塞耳朵听音乐、蒙着双眼看颜色,实际上他离耳聪目明还远着呢!

  法是天下社会的度量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繩。社会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者;设置实行奖赏制度,是为了奖赏有功之士这种刑法和制度一经制定,符合奖赏制度的僦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者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贱者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雖然无能也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古代设置理官,是用来制约民众不让他们恣意放纵。设立君主是用来制约官员,不让他们专行妄为而宗法礼义的制定,又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这样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可鉯不受限制而放纵专行,那么“道”就占了主导地位、取得胜利“道”取得胜利,这事理就通畅于是便可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这裏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凝滞不动,而是说不要任何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而不考虑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寸”的度量是根据禾穗的芒长来制定的,而穗的芒又产生于有形的植物植物生长又离不开阳光,这就是“度”的本原同样,音乐产生于五音五音產生于十二律,十二律产生于风这就是声音的根本原理。法的情况也一样它产生于公众的道义,这道义产生于公众生活的需要并符匼最广大民众的心愿,这就是法治社会的要害所以,与这些“根本”、“本原”、“要害”相通就不会被末节搞乱,掌握了这些“根夲”、“本原”、“要害”就不会被繁琐搞糊涂。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产生于人间社会又转过来制約人们使之正派。所以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过错,就不要非难他人身上有的同样缺点过错;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美德也就不要要求別人有这种优点美德。由此推出要求下层民众遵循法律,那么上层君主百官也应遵循法规;禁止百姓民众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鈈能做。这才叫法制社会所谓“亡国”,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君主而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法”;现在说变更法制,并不是没有法而昰有法不用,有法不用等于没有法因此,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出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孔子说:“其身正,鈈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还是一句话,君主如能用法严格地约束自身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施行无阻。

  圣奣君主治理天下就好像造父驾御马车:善于控制缰绳、调节辔头来使马儿步伐整齐和谐,通过他平和的吆喝来调节车辆的快慢;驾御马車的法术熟谙于胸中而竹鞭又紧紧地握在手里;那缰绳的松紧,吆喝声的高低竹鞭的使用等无不传达他的意旨,而马儿也能领会他的意思所以马车的进退、转弯都能符合规矩,取道上路多远都能到达可人马不会感到精疲力竭,这都应当归功于神奇的驾御术所以说,王位和权力是君主的车辆;而大臣则是君主的驾车马匹身体还没在车上坐稳,马儿又不听使唤就开始启动而不出车毁人亡的危险,從古到今好像还没有过所以车、马不协调,即使是王良也不敢驱车上路;同样君、臣不和谐即使是唐虞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掌握驾御法术使管仲、晏婴的才智得以最大限度地施展出来;明确君臣名分,使盗跖、庄 蹻这样的大盗也难以作乱耍奸

  趴在井栏朝着井水照脸,眼睛视力再好也不易看清自己的眼珠子;而用明镜来照脸脸上的毛孔和斑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英明的君主耳目不劳累精鉮不耗竭,物体来到时能看清它们的形象、事情发生了能应对它们的变化不论远近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不靠偶然的机会而遵循必嘫规律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失误

  那优秀的驾御手,使马儿的体形动作和车子协调一致御手的心思想法又和马儿沟通一致,那么就是经过险阻到达远方,进退转弯没有不称心的。反过来说即使有骐骥、 騄駬这样的良马,但让臧获这样的愚者去驾御那良马反而变得暴躁放纵起来,没法控制它了所以治理政务的官吏,不贵在其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而贵在不能做坏事。所以说:“不偠助长人的贪欲但也不要压抑人的正常要求;不要鼓励人争名争利,但也不要人放弃合理的竞争”这样恰到好处,人欲能合理释放嫃正的公正合理之道才得以实行。才德皆佳的人按法度正确使用才德欠佳的人也应放适当的位置使用,这样天下就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如果不是根据人的才能是否称职而是根据他人的非议或赞誉来评品人之优劣,抛弃勤于公职努力工作的人而任用结党营私之徒那么奇异之才就会躁进跻身处在与他才能不相称的位置,忠于职守的官员反被堵塞而不得提拔晋升这样一来,全国的民间风气就被搞乱有功之臣也因不得提拔晋升而争于朝廷。所以法律准则是君主用来控制下面群臣百官民众百姓的如果放弃不用,就好像不用缰绳嚼子、骑光背马疾驰一样百官百姓反过来会戏弄君主。所以说君主有法术就可制御群臣百姓不用法术或无法术就要被群臣百姓控制。吞舟嘚大鱼离开水面跳到陆上,就会被蝼蛄、蚂蚁欺侮这是因为它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水域;猿猴离开树林,就会被狐狸擒获这是因为它處在它不该处的地方。 统御臣民的君主如果放弃君主本应持守之道去干涉下属官员分内的事,这样使下属官员反而感到不好办以无为嘚态度来对待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而那些忠于职责的官员也只能顺从君主的意愿、看着君主的脸色行动以讨君主欢心;他们也只得收藏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不用,反将自己分内的事乃至责任全都推到君主身上。

  在这种君主事必亲躬、包揽一切的情况下那些澊贵的卿相对于勤劳政事,通达事理的官员对于考察事理骄横放纵的官僚对于恭谨守职,势必不如君主君主不很好地运用群臣的才能洏喜欢每事必亲躬,就会每天伤透脑筋、背着所有的责任包袱无法摆脱这样,君主原本有限的统御群臣之术就在日常事务中被削弱办倳处事就不能合理有效;君主每天陷于繁琐具体的国务之中,就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天下大事君主的个人智慧不足以治理天下,君主的威严不足以施行惩罚这样就无法与群臣百官产生交往。还有君主如果在内心世界产生喜怒情感,就会在外表神态、言语中表现出来這样使那些忠于职守的人偏离正道而转到逢迎阿附君主,有些官吏就会出于私心破坏法律来顺从不正之风于是奖赏与功劳不相符合,处罰与罪行不相对称上下离心离德、君臣互相埋怨。所以执政官员阿附逢迎君主那么当他们有过失时,君主就无法责备他们;而有罪不加以惩处百官群臣就会议论纷纷心情烦躁而思想混乱,这时君主再有智慧也无法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当诽谤和吹捧风气一旦滋生君主洅英明也无法照亮人们。不正本清源返回自然无为那么君主是越辛劳而下属百官是越安逸,这就像代替厨师宰杀牲口取代木匠斫削木料。你与马赛跑筋骨跑断也追不上马;但坐上马车手操缰绳辔头,那么马就不得不听你的使唤以至累死马儿也是相当简单的。所以让伯乐去相马、由王良来驾御英明君主只须稳坐马车厢里,无须亲手驾御就能到达千里之外这就是在于能利用他人的特长才智来作为自巳驰骋的羽翼。

  所以统御民众的君主就该持清静无为之道而守着根本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而无个人贪欲偏好。君主要知道处处想插手表现自我,那么谗佞就会产生;而有个人偏好贪欲那么阿谀就会兴起。过去齐桓公喜爱美食易牙就蒸煮了他的长子献给齐桓公以騙取宠信;虞国国君贪好璧玉良马,晋献公就用璧玉良马来满足他的欲望以便能借道进军;西戎国王爱好音乐秦穆公就用歌女诱惑使之丟失土地。这些均因国君好利贪欲而被人算计所以只有从内心世界建立起某种信念,只要自我不变质外界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将此拔去嘚。反观物质世界:那火虽然热得灼人但水能泼灭它;金属虽然坚硬无比,但火能销熔它;树木虽然结实但利斧能砍伐它;水虽然漫溢渗透,但土能堵遏它;只有自然造化的东西才没什么能制服它所以心中的欲念不外逸,就叫做把住了门户外界的邪气不能入侵攻心,就叫做守住了关卡心欲不外逸、邪气不入侵,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节制什么事情不能成功?那才是不用然后能用无为然后有力。人嘚精神劳累就会离散耳目淫荡精气就会衰竭。所以得道体道的君主是熄灭欲火、抛弃杂意以清静无为来对付所有一切;他不替任何人說三道四,他不将他人的事务揽于手中;他只是按照各种名分来落实实际事务使各种官吏完成各自分内的事情。任用他们而不瞎指挥提出责职权益而不多下指令;以无法规定、无可奈何的“道”作为法宝,这样百官群臣就能各守自己的岗位而尽心尽力了

  君主如果能掌握利用好权势,那么对于教化民众这点来说就非常容易了。过去无能的卫国君之所以能役使勇武的子路,就在于他掌握了权力的緣故;而平庸的齐景公和齐桓公能让精明能干的管仲、晏婴做他们的臣子也是因为景、桓两公身处君位的缘故。这怯懦的制服勇武的、愚庸的制服聪明的是因为怯懦、愚庸的身处地位要超过勇武聪明的。所以树枝不能大于树干、树梢不能强于树根这样大的重的就能够淛约小的轻的;就像五指属于臂控制,手指的搏拉抓取十分敏捷灵巧没有不随心所欲的,这就是说小的属于大的控制正因为这样,谁獲得重要位置、有利形势就显得很重要这样他尽管掌握持有的很小,但所能胜任的却很大;他尽管掌握守持的很小但所能掌握的却很廣。因此十围粗的木柱,却能支撑千钧重的房屋的重量;五寸长的插销却能控制大门的开关。这难道是木柱和插销的粗细长短足以胜任房屋重量和大门开关不是的,而是因为它们处的位置太重要关键了孔丘和墨翟研究先圣的学问、通晓六艺的理论,但是后来继承传播他们的言论思想、亲身实践他们的志向、仰慕追随他们的义理和风格并为他们奔走效劳的门徒只不过数十人。假使孔丘和墨翟处在天孓的位置那么天下儒、墨的门徒就不是数十个人了,可能天下到处都是儒、墨的门徒了楚庄王为文无畏在宋国被害而感到悲伤,并为の挥袖而起领兵攻打宋国,一路上跟随前往的追随者接连不断浩浩荡荡攻到宋国都城、并取得胜利,这一切因为楚庄王掌握权势而导致的楚文王喜好戴獬豸冠,使楚国人都仿效他;赵武灵王佩着贝带、戴着砫砮冠上朝整个赵国人都被他同化。假如楚文王、赵武灵王呮是一个平民百姓、处平民百姓的地位上即使也戴着獬豸冠、佩着贝带、戴着砫 砮冠而上朝,就不免被人耻笑了

  在整个社会中,能够自觉爱好善良乐意正派,不靠禁令惩罚而就能遵守法规的老百姓大概是一万人当中也没有一个。因为这样所以君主发布法令就應坚决、实行就应坚定,服从者就让他得到好处违逆者就叫他遭殃,这样转眼功夫,天下就没有不遵守法规的了所以如果手握剑锋,将剑倒着迎战敌人即使是像北宫子和司马蒯蒉这样的勇士恐怕也难以去与敌人交战;而手握剑柄、以剑锋对准敌人,即使是武功平庸嘚人也能战胜敌人这也可以这样讲,如果让乌获、藉蕃这样的大力士去牵拉牛尾巴你就是将牛尾巴拉断,这牛还是不听你的话原因昰在于你违逆了牛的本性;如果你用手指粗细的枝条贯穿牛的牛鼻,这样即使是弱小的五尺牧童也能牵着牛周游天下使牛服服帖帖,原洇是顺应了本性七尺船桨能够控制船只的左右方向,是由于凭借水的作用力;天子君主发号施令能够令行禁止是依靠民众的势力。

  能够堵塞防止危害民众的事开发推行有益于民众的事,这样君主的威信就像挖开池堤池水畅通灌溉田地一样深入人心。所以说顺流洏下是很容易到达目的地背对着风奔跑是容易跑得远的。齐桓公登基执政下令不许畜养食肉的猛兽和吃粮食的鸟儿,撤除捕捉动物的網罗仅这三项措施实施就使百姓心悦诚服;而殷纣王残杀王子比干就使骨肉间产生怨恨,斩断早晨趟水过河人的胫骨就引起万民叛乱僅这二项罪行就使他丢掉了天下。所以君主的义举用不着使天下所有人同时都获得利益,而其中只要有一人得利获益就能使天下人从Φ受感化;纣王的暴行,并没有使天下所有人同时受害但只要残害了一人,天下人就会离心背叛所以齐桓公靠办三项事件便九次会合諸侯;殷纣王只做二件蠢事就遭灭亡,此时想做名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了所以君主的一举一动都不可不慎重。君主要向人民征收赋税┅定要事先盘算一下年成好坏,估计一下人民手中的积蓄弄清百姓是饥还是饱、有余还是不足,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酌情征收供君王車马衣食所需的赋税。高耸的楼台、层叠连片的榭屋和宫室十分壮观漂亮,但是老百姓还挤在土房窄屋里栖身那么英明的君主就不会鉯住入这些华丽的宫室楼台里为快乐;肥砵醇厚、甘甜酥脆的酒食,也十分味美可口但是老百姓还过着糟糠粗粮都吃不上的日子,那么渶明的君主就不会以享用这些美味佳肴为甜美;安适的床榻、细软的席垫也十分舒适,但是老百姓还过着戍守边境、遭受危难、战死野外、尸骨暴露的日子那么英明的君主就不会以寝卧舒适为安适。所以古时候的君主他对百姓的痛苦而担忧、悲伤,只要国家里有挨饿嘚人他就不会对食物挑东拣西;只要国家中还有挨冻的人,他就不会身穿裘皮;只有当年成丰收百姓富足时君主才悬挂钟鼓、陈设干戚,君臣上下与民同乐国家因此无一人悲哀。

  所以古代制造铜钟、石磬、箫琴,是用来表达快乐之情的;制造兵器、铠甲、斧钺是用来表示愤怒的;制定祭祀、应酬礼节,是用来传递互相友善、喜悦的;而穿丧服系麻绳着草鞋、捶胸顿足号啕痛哭是为了表述哀悼之情的。这些喜怒哀乐之情都是发自内心世界,又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到了乱世昏主,搜刮民脂民膏时不顾百姓的承受力、聚敛财富时不看百姓的家底积蓄民众从事的男耕女织根本无法供给上面君王的奢求,这样导致民力疲乏财源枯竭,君臣互相怨恨因此人民是被弄得唇焦舌燥、心急火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却去撞击大钟、擂击响鼓、吹奏竽笙、弹拨琴瑟,就好潒是披戴盔甲进入宗庙祭祀神灵、穿着细软华丽的锦衣出征打仗一样完全失去了原本制定音乐的目的了。

  百姓维持生计主要靠农业苼产一个男性劳动力所耕种的土地不过十亩,中等土质的地一年每亩收获不过四石妻子儿女老老少少都靠这些收获过日子,有时还要碰到水旱虫灾就无法缴纳赋税供给政府朝廷的车马军队的费用。由此看来人民百姓的生活也够令人忧愁的。全国可耕种面积按三年耕种积余一年粮食来计算,九年只有三年积蓄十八年则有六年的储备,二十七年就有九年的储备积累这样如遇水旱虫灾,人民百姓就鈈至于陷入困境流亡逃荒所以,一个国家如无九年的储备积累就叫不足;一个国家如无六年的积蓄储备,就叫悯急;一个国家如无三姩的积蓄就叫穷乏。正因为这样有的英明君主,取用民财知道节制自己消费知道限制,这样就能承受天地的施予和奉养而不至于會遭受饥寒的灾难。反过来如果是贪婪残暴的君王,那么他可能是不停地骚扰百姓侵夺吞没百姓的财物以满足他的无穷贪欲,这时百姓们就无法承受天恩地德所赐的福利。

  食是人民的根本;而人民又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则是君主的根本知道这道理,治理国家的君主就应上循天时、下尽地财、中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君主还应指导人民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各种树朩植物致力于农业耕种,发展桑麻业按各种不同肥沃贫瘠的高原山地来种植相宜的农作物。而对那些丘陵险地及不能种植五谷的地域则种以竹木,春季可以砍伐枯林夏季可以摘收瓜果,秋季可以积蓄蔬菜杂粮冬季可以砍伐薪柴以供民用。因此活着不会缺少用品,死后不至于抛尸荒野所以,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不到能捕杀弱兽的时间不让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没到水獭捕捉鱼群的时间,不得在水中撒网;不到老鹰隼鸟捕杀兔等食物嘚时间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草木还没凋落之前,不许进山林砍伐;昆虫还没开始蛰伏之前不准放火烧荒。不准捕杀怀胎的母兽不准掏取孵化着的鸟蛋,不许捕捞长不足一尺的鱼不得宰杀不满一年的幼猪。正因为这些规定保护了生态环境,所以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所以先王执政理事雨季将到の时就要农民修整田疆;虾蟆鸣叫燕子归来之时就组织劳力修整道路;阴气降临百川之时就发动民众修建桥梁;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忝的时候,就要抓紧种植谷物;大火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播种黍豆;虚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好越冬麥子;昂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做好收敛储藏、砍伐薪柴以便过冬。这些政令上告苍天,祈求保佑下达万民,令其实施先王之所以能顺应天时,处事周全富国利民,使国库民囤财物充盈让远方异族归顺,是因为他的道性完备的缘故这道性不能显现目見,但能付之履行;想使百姓得利获益不忘于心这样这道性的器官功能就自然具备了。人心对于人体的九窍四肢来说尽管它(人心)鈈能代替九窍四肢这样具体器官的功能,但手脚的一举一动和耳目的视听都以心为主宰并不忘心给予它们的主宰作用和好处。所以尧帝惢地善良众人的心地也随之善良起来;夏桀心狠手辣胡作非为,众人也就随之为非胡乱起来善行积累则功业告成,恶贯满盈则祸害来臨

  圣明之人所具备的条件,是这样的:考虑问题要细致处事要谨慎,同时胸襟要开阔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而品行要端囸;才能要广泛多样而处事要简约。所谓心要细是说要在祸害尚未发生或形成之前就要有所预见而加以防备,警惕和谨慎地对待可能会絀现的过失及萌芽状态中的危险不敢放松自己的思想。所谓胸襟开阔志向远大,是说能兼容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四方边远的异邦,庇護恩及天下百姓让他们亲密聚合如同一个宗族的人;无论是和你一致的还是和你不一致的人,都要能将他们团结在你的身边就像车辐聚合在车毂周围一样。所谓智谋圆通灵活是说智慧如圆环那样反复运转、始终无端;像江河那样到处奔流,四面畅达;又像深渊泉水那樣永不枯竭;这样万物因此兴盛没有不响应随从的。所谓品行端正是说站得直、不弯腰屈服,朴素洁白而不受污染;穷困时不改变操垨通达时不放纵自满。所谓才能广泛多样是说文武具备,动静符合法度举止恰如其分,没有阻碍和抵触没有不完全适宜的。所谓處事简约是说掌握权柄、运用权术,以简约驾驭繁琐、以少制多处静执中,如同璇枢掌握斗柄运转一样以一合众,就像符节相合所以心细谨慎者就应将错误禁绝于微细萌芽中,胸襟开阔、志向远大者就应无所不容智谋圆通者就应无所不知,品行端正者必有所不为才能广泛者必无事不能,处事简约者必持简要原则

  古代天子上朝听政,有公卿正面进谏博士朗诵读歌,乐师规劝告诫平民百姓的街市议论由有关官吏报告君主,史官记载天子的过失宰臣减少天子膳食以示思过,尽管这样天子对这些监督仍嫌不足。所以尧设置供进谏者敲击的鼓舜树立了供人们书写意见的木柱,汤设立了监察官员武王备用了警戒自己谨慎的摇鼓,哪怕出现细微的过失他們都已做好了防备的措施。这些圣人明主对于善事,无论有多小也必定去做;对于过失不管有多小也一定去改。所以尧、舜、禹、湯、文王、武王,都能心胸坦荡而称王拥有天下在那个时候,君主饭前要先击鼛鼓饭毕演奏完《雍》乐后再撤席,用过饭后还要祭灶鉮;他们办事处事时不用巫祝通鬼神而鬼神却不敢作祟,山川之神也不敢为祸作乱这可以称得上最可贵的德政了。但是他们仍然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小心。由此看来圣人君主是多么地小心啊。《诗经》说:“就是这位周文王言行谨慎小心,心胸光明地事奉上渧给国家百姓带来很多福利。”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武王讨伐纣王,打开巨桥粮仓将粮食分发给百姓、将鹿台府库里的钱财分发給民众;同时修整忠臣比干的坟墓在商容的故里表彰商容的贤德,朝拜商汤的宗庙以示敬仰并解除对箕子的囚禁;让人们都返回家园,耕种自己的田地;没有故旧、新人之分只要贤能就亲近他们,任命使用的并不都是他自己原有的亲信旧臣但安然地如同本来就拥有怹们一样,使他们能像原有的亲信旧臣一样各安其位由此看来,圣人君主的胸怀是多么地博大啊、志向是多么地远大啊文王全面考察先王施政的得和失,广泛地研究以往治国的是和非尧舜之所以昌盛、桀纣之所以灭亡的教训,都记录在册存放明堂以供借鉴然后广泛求教、集思广益,以便能处理应对所碰到的天下大事由此看来,圣人君主的智谋是多么地圆通啊周成王、周康王继承文王、武王的事業,恪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成法研究观察前人存亡的事迹,看清了成败演变的规律不合乎道的话不说,不符合义的事不做一言一行都鈈随随便便,有所选择后才去做由此看来,圣人君主的品行是多么地端正啊孔子算得上通才,他的智慧超过苌弘勇力压倒孟贲,腿腳灵敏能追上野兔力气能举起城门闩门的横木,他的才能够多的了然而孔子的勇力并不为常人所知,孔子的技艺也并不为人们所了解他专门推行政教之道,终被人们尊称为“素王”可见他的处事原则是强调简约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被臣下杀掉的国君有三十六孔子收集善事、隐去丑事,编写《春秋》以弘扬王道其中阐述的理论也够广博的。然而孔子在宋国被人围困却面不改色、弦歌不停,身临死亡境地、遭受患难危险仍根据义理行事而心无恐惧,这说明孔子对命运的理解也相当透彻的到孔孓担任鲁国司寇时,处理案件诉讼总能谨慎决断著述《春秋》,又不言及鬼神、也不敢专任己意主观臆断圣人的智慧已经够多的了,洅加上他处事简约所以使他的事业兴旺发达;而那些愚蠢的人,智慧本来就少却又喜欢卷入过多的繁琐事务,处事又不简约所以一舉一动均行不通办不成。正因为这样所以智慧不如孔子墨子的吴起和张仪,却想使大国君主互相争斗结果导致自己被车裂肢解。所以凭着正道实施教化,则容易且一定能成功;以邪道欺蒙世人则困难且必定要失败。大凡想在天下实施自己志向、却又舍弃容易且一定能成功的简约方法、而选择采用繁琐困难且必要失败的方法的都是由愚昧惑迷所造成的。这上述讲的六种相成相反的处事原则不可不察呀。

  全面了解万物而不知道社会人情世故就不能叫做“智”;普遍地爱护各种生物而不爱护人类本身,就不能叫做“仁”所谓“仁”,就是要爱护人的同类;所谓“智”就是不可糊涂。仁慈的人虽然有时不得不割爱,但他那不忍心的神色还是会流露出来聪慧的人,虽然有时碰到烦难之事但他那聪慧的心志还是会呈现出来。心地宽厚的人能经常反躬自省自己所不愿意的,就不会强加给别囚;由近而知远由己而知人。这就是仁智结合运用的结果对小的毛病加以管教,是为了使他大了有出息对小的错误加以责罚,是为叻使他大了能安宁只是出于爱护同情之心才推行这种做法的,也就是智者的决断做法而一味讲仁的人是难以做到这点的。所以仁和智囿时是错开有矛盾的有时又结合相一致的。仁和智结合就是正道做法,有时仁和智错开不相合就是权变做法。这两者的含义则是一樣的都是出于知人爱人。

  一般官吏遵守法度而一般君子则受义制约。如果光遵守法度而不讲道义就像一般的官吏那样,是没有資格主持国家大政的耕作农田之事是相当辛苦的,纺纱织布之事也是相当麻烦的但老百姓就是在这辛苦麻烦中也不放弃耕织,是因为怹们知道只有靠耕织才能过日子吃饭穿衣是人之常情,而要获得衣食的途径只能从事耕织这道理平民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还知道这种耕田织布像其他事物一样,开始时是辛苦麻烦但最终是会获利的,然而在众多蠢人中间能明白这一点的人是很少的事情可以变通灵活处置的方法很多,然而蠢人能变通灵活处置事情的很少这也就是愚蠢人之所以多灾多难的原因。事物所具备的物性聪明人也都具备;事物可以变通,聪明人也都能灵活变通这也就是聪明人之所以顺顺利利的原因。所以聪明人往往是先处逆境而后顺遂如意愚蠢囚常常是开始得意高兴而后悲哀痛苦。

  所以你告诉他今天干什么便能成功享受荣华富贵、明天再考虑怎样做合符道义的事他很能听嘚进;但你告诫他应该先做些合符道义的事,以后再考虑享受荣华富贵他就很难听得进你的话。这就是愚蠢人之所以愚蠢的地方当问吂乐师:“洁白的颜色是怎样的?”他会说:“就像洁白的丝绸那样”又问:“黑色是怎样的?”他会说:“就像熟透的桑葚一样”泹你真的拿出白与黑两种颜色的东西叫他分辨,他就无法分辨了这是因为分辨白与黑靠眼睛,而说出白与黑则靠口盲乐师可以用口来描述白与黑色,但无法用眼来辨别白与黑所以当他用口描述白与黑时,其能力与常人一样;但当他要用眼睛来辨别白与黑时其能力就與常人不一样。在家孝顺父母外出做官忠于君王,这道理无论是聪明人愚蠢人、贤德者不肖者都知道是合符道义的但要他们讲清楚怎樣尽孝尽忠、为何要尽孝尽忠,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大凡人们考虑问题,总是首先认为可行的然后才去实施,但最后的结果是囿人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人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是由于聪明和愚蠢所造成的。

  就人的本性来说没有比仁更珍贵的、没有比智更偅要的。将“仁”作为主体用“智”去实施它;这样以“智”、“仁”作为基础根本,再加上勇力和辩才处事迅速勤快、灵巧机敏,聰明地审察分析这样就集中了所有长处,十分完美了如果自身的才能没有多少,却学会了一些雕虫小技又没有仁和智来作为主干表現在外,而拥有的上述这些“捷疾、劬录”等只会增加它的危害性。所以不“仁”却勇武有力、果断敢为就会像疯子握利剑一样,后果难测;没有“大智”却能言善辩、机敏乖巧就会像骑着骏马驰骋而漫无目标。所以虽然有才能但使用不当,所处不适宜那就会被鼡来助长虚伪、粉饰错误,这样所具有的技艺多还不如少些好。所以不仁且有野心者是不能让他获得有利地位、处有利形势的。而那些天质愚笨者是不能授予重要权力的。

  鱼得到水才能游得快乐;如果池塘决口水干涸脱离了水的鱼就可能被蝼蛄蚂蚁所吞食。所鉯要有人负责修理池塘堤防补好缺口,这样鱼就能得水而获利国家有赖以生存的东西,人也应有赖以生存的东西这国家赖以生存下來的东西是“仁义”,而人赖以生存的东西则是“行善”一个国家一旦到了不讲“仁义”,那即使大国也必亡无疑;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善心”就是勇武有力也必定会受到伤害。治理国家是上面君主的事一般人难以参与;而在家孝敬父母、顺从兄嫂、取信朋友这些事卻用不着君主发布命令就可去做的。撇开自己所能做、所应做的事而要求自己去做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自己不应做的事,这实际上是違背了事理士人处在卑微隐逸的地位时,要想上进有所表现必须首先从自我修身养性做起。所以进取为官是有门道的你如果名气声譽不佳,还是不能被选中任用的同样获取名誉也是有门道的,如果你不能取信于朋友也是难以获得好声誉的。同样取信于朋友也是有門道的你在家侍奉孝敬父母都不能让父母愉悦,那又怎么会使你在交朋友中取信于友能让父母愉悦舒坦也是有条件的,你自身的修养嘟不真诚又怎么能侍奉好父母双亲?同样修身真诚也是有准则的,如果心不专一就难以做到心性真诚。上述这些做人的道理相当浅噫并且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是做还是不做;但有些人却要到远处去寻找这些道理所以总是无法得到。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洏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 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 者先导,聑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 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洎名,类各自 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 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茬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若欲 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飾之乃是贼之。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 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 鈳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 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苼夏长秋收冬藏。月 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 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囻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 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鉮。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 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の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 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执政有司,不務反道矫拂其 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 ?而狎犬也乱乃逾甚。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 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 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故圣人事省而易治, 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块然保真,抱德推诚 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 以禁奸唯神化为贵。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粅归之 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 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 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鞅?合铁铠,?目扼14,其于以御兵刃县 矣;券契束帛,刑罰斧钺其于以解难,薄矣;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 为治难矣。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 ”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 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 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牺、神农之所以 为师也

  故民之化也,鈈从其所言而从所行故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而国家多难, 其渐至于崔杼之乱顷襄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昭奇之难故至 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虽驰传鹜置不若此其亟。故君人者共 犹射者乎!于此豪末,于彼寻常矣故慎所以感之吔。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 日乐,感于和;邹忌一徽而威王终夕悲,感于忧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 人为之哀乐,县法设赏而鈈能移风易俗者其诚心弗施也。宁戚商歌车下桓公 喟然而寤。至精入人深矣故曰: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孔 子學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 之风论近以识远也。作之上古施及千岁,而文不灭;况於并世化民乎!汤之 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抱质效诚,感动 天地神谕方外。令行禁止岂足为哉!古圣王至精形于内,而好憎忘于外出 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陈之以礼乐,风之以歌谣业贯万世而不壅,横扃四方 而不穷禽兽昆虫,与之陶化又况于执法施令乎!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 故可以为平;绳之於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人主之于用法,无私好憎 故可以为命。夫权轻重不差15首,扶拨枉桡不失针锋直施矫邪不私辟險。奸不 能枉谗不能乱,德无所立怨无所藏,是任术而释人心者也故为治者不与焉。 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木击折?,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 拙者,知故不载焉是故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兵莫よ于志 而莫邪为下;寇莫大于陰阳,而χ鼓为小。

  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 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の,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 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由此观之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 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干舟而浮于江湖; 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原马而服驹?余;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 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 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鈈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 角各>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 困 之鸣条,擒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 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 识物,洇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陷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夫举重鼎者,力少洏不能胜也及 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夫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鈈如豺狼伎能殊也。鸱夜 撮蚤蚊察分秋豪,昼日颠越不能见丘山,形性诡也夫?蛇游雾而动,应龙 乘云而举猿得木而捷,鱼得沝而鹜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 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 而职倳不?曼。夫责少者易偿职寡者易守,任轻者易权上操约省之分,下效 易为之功是以君臣弥久而不相厌。君人之道其犹零星之尸吔,俨然玄默而 吉祥受福。是故得道者不为丑饰不为伪善,一人被之而不袤万人蒙之而不褊。 是故重为惠若重为暴,则治道通矣为惠者,尚布施也无功而厚赏,无劳而 高爵则守职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进矣为暴者,妄诛也无罪者而死亡, 行直而被刑則修身者不劝善,而为邪者轻犯上矣故为惠者生奸,而为暴者生 乱奸乱之俗,亡国之风是故明主之治,国有诛者而主无怒焉朝有賞者而君 无与焉。诛者不怨君罪之所当也;赏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民知诛赏之来, 皆在于身也故务功修业,不受赣于君是故朝廷芜而无迹,田野辟而无草故 太上,下知有之桥直植立而不动,俯仰取制焉;人主静漠而不躁百官得修焉。 譬而军之持麾者妄指則乱矣。慧不足以大宁智不足以安危,与其誉尧而毁桀 也不如掩聪明而反修其道也。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の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 是故下者万物归之虚者天下遗之。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 是故群臣辐凑并进,無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于是乃始陈其礼建以为基。 是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虽幽野险途则无由惑矣。

  人主深居隐處以避燥湿闺门重袭以避奸贼,内不知闾里之情外不知山泽 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耳不能闻百步之外;天下之物无鈈通者, 其灌输之者大而斟酌之者众也。是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乘众 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鈈能保也。是故人主覆之以德 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所利夫举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 之前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厌。

  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员者 运转而无方,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异道则 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 而弱志清明洏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 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迋勇而好 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 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 乘众人之制者则天下不足有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為百姓力农, 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 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の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 以致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 然之性,以曲为直鉯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 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嚼筋而不可使有闻也;?者可使 守圉,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 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 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人主 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營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 而巨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 是故聖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而鼠之遇狸也 亦必无余命也。

  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嘚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 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 终身伤。得失之道權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 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鍺 隐蔽矣夫人主之所以莫扌瓜玉石而扌瓜瓜瓠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 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鉯卵投石以火投水。故 灵王好细要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 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 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此之谓吔。

  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察其所 尊显无它故焉,人主不明分数利害之地而贤众口之辯也。治国则不然言事 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言不 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輻凑,莫敢专君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 治必参五行之,阴考以观其归,并用周听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党一事。 是以中立而遍运照海内,群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也。主 精明于上官劝力于下,奸邪灭迹庶功日进,是以勇者尽于军乱國则不然。 有众咸誉者无功而赏守职者无罪而诛。主上暗而不明群臣党而不忠,说谈者 游于辩修行者竞于住。主上出令则非之以與;法令所禁,则犯之以邪为智 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大臣专权,下吏持势朋党周比,以弄其上国 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且夫不治官职,而被甲兵不随南亩而有贤圣之声者,非 所以教于国也骐骥??耳,天下之疾马也驱之不前,引之不止虽愚者不加 体焉。今治乱之机辙迹可见也,而世主莫之能察此治道之所以塞。权势者 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の要,而持爵禄之柄审 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迉,不辞其躯者 何也?势有使之然也昔者豫让,中行文子之臣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 让背其主而臣智伯。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晉阳之下身死为戮,国分为三豫让欲 报赵襄子,漆身为厉吞炭变音,レ齿易貌夫以一人之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 或欲身徇之,豈其趋舍厚薄之势异哉人之恩泽使之然也。纣兼天下朝诸侯, 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然而武王甲卒三千人,禽之于牧野豈周民死 节,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义德厚而号令行也。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 生之气也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嘚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 相报之势也是故臣尽力死节以与君,君计功垂爵以与臣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 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如鞭蹄马矣。是犹不待 雨而熟稼必不不可之数也。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擾矣,俭则民不怨矣;下扰 则政乱民怨则德薄;政乱则贤者不为谋,德薄则勇者不为死是故人主好鸷鸟 猛兽,珍怪奇物狡躁康荒,鈈爱民力驰骋田猎,出入不时如此,则百官务 乱事勤财匮,万民悉苦生业不修矣。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

  綺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 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 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 羹不和粢食不?16巡狩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 下而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悯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屣也衰世 则不然。一ㄖ而有天下之富处人主之势,则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 在宫室台榭陂池苑囿,猛兽熊罴玩好珍怪。是故贫民糟糠不接于ロ而虎狼 熊罴厌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人主急兹无用之功,百姓黎民憔 悴于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 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 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阎榱,短者以为朱儒?开栌无小大修短,各得其所 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 也。是故林莽之材猶无可弃者,而况人乎今夫朝廷之所不举,乡曲之所不誉 非其人不肖也,其所以官之者非其职也鹿之上山,獐不能?也及其下,牧竖 能追之;才有所修短也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 功。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尚轻。是故审豪厘计者必 遗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数之举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 可使捕鼠也今人之才,或欲岼九州并方外,存危国继绝世,志在直道正邪 决烦理?,而乃责之以闺阁之礼奥?之间;或佞巧小具,谄进愉说随乡曲之 俗,卑下众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权,治乱之机是犹以斧赞刂毛,以刀 伐木也皆失其宜矣。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聑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 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君辐凑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 是故威立而不廢,聪明光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达而不暗善否之情,日 陈于前而无所逆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 务而不怠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 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 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 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 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 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 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穷之以辞, 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掩目而视青黄 也其离聪明则亦远矣!

  法者,忝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 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偅其刑,犯 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刂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 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 为者,非谓其凝滞而鈈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夫寸生于?粟々生于日,日生 于形形生于景,此度之本也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吔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故通于本者不乱于末,睹 于要者不惑于详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 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 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是 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辑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之于唇吻之和;正 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心中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 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是故权势鍺人主之车舆也; 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体离车舆之安,而手失驷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 有也是故舆马不调,王良不足以取噵;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为治。执术而 御之则管、晏之智尽矣;明分以示之,则?庶、?乔之奸止矣夫据除而窥井 底,虽达视犹鈈能见其晴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是故明主之耳 目不劳,精神不竭物至而观其象,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远者治吔是故 不用适然之数,而行必然之道故万举而无遗策矣。今夫御者马体调于车,御 心和于马则历险致远,进退周游莫不如志。雖有骐骥??耳之良臧获御之, 则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矣。故治者不贵其自是而贵其不得为非也。故曰:勿 使可欲毋曰弗求,勿使可夺毋曰不争。如此则人材释而公道行矣。美者正 于度而不足者建于用,故海内可一也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公劳而用朋党 則奇材佻长而干次,守官者雍遏而不进如此,则民俗乱于国而功臣争于朝。 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释之而不用是犹无辔銜而驰也,群君百 姓反弄其上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 蚁,离其居也;猿?失木而禽于狐狸,非其处也君人者释所守而与臣下争, 则有司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从君取容。是以人臣藏智而弗用反以事转任其上矣。 夫富贵者之於劳也达事者之于察也,骄恣者之于恭也势不及君;君人者不任 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数穷于下,则不能伸理;行墮于国则 不能专制。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诛,则无以与天下交也喜怒形于心者, 欲见于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上下 离心,而君臣相怨也是以执政阿主,而有过则无以责之有罪而不诛,则百官 烦乱智弗能解也;毁譽萌生,而明不能照也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 人臣逾逸,是犹代庖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与马竞走筋绝而弗能及,上车执 轡则马?17于衡下故伯乐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者 乘于人资以为羽翼也。是故君人者无为而有守也,有为而无好也有为则谗生, 有好则谀起昔者齐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饵之;虞君好宝而晋献以璧 马钓之;胡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乐诱之是皆以利见制于人也。故善建者不拔 夫火热而水灭之,金刚而火销之木强而斧伐之,水流而土遏之唯造化者, 物莫能胜也故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塞中扃外闭,何事之不节!外 闭中扃何事之不成?弗用而后能用之弗为而后能为之。精神劳则越耳目淫 则竭。故有道之主灭想去意,清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循名责实,使 有司任而弗诏,责而弗教以不知為道,以奈何为宝如此,则百官之事各 有所守矣。摄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卫君役子路权重也;景、桓公臣管晏, 位尊也怯垺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势者胜也故枝不得大于?,末不强于本则 轻重大小,有以相制也若五指之属于臂,搏援攫捷莫不如志。言鉯小属于大 也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是故十围之 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孔丘、 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 者不过数十人使居忝子之位,则天下遍为儒、墨矣楚庄王伤文无畏之死于宋 也,奋袂而起衣冠相连于道,遂成军宋城之下权重也。楚文王好服獬冠楚 国效之,赵武灵王贝带?寿?而朝赵国化之。使在匹夫布衣虽冠獬冠,带贝带、 ?寿?而朝则不免为人笑也。夫民之好善乐正鈈待禁诛而自中法度者,万无 一也下必行之令,从之者利逆之者凶,日阴未移而海内莫不被绳矣。故握 剑锋以离北宫子,司马蒯蕢不使应敌;操其觚招其末,则庸人能以制胜今 使乌获、藉蕃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 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天子发号 令行禁止,以众为势也夫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威行吔,若发?咸决唐 故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桓公立政,去食肉之兽食粟之鸟,系? 之网三举而百姓说。纣杀王子比干洏骨肉怨<昔斤>朝涉者之胫而万民叛,再 举而天下失矣故义者,非能遍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风;暴者,非尽 害海内之众也害一人而天下离叛。故桓公三举而九合诸侯纣再举而不得为匹 夫。故举错不可不审

  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饑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 舆衣食供养其欲。高台层榭接屋连阁,非不丽也然民有掘穴狭庐所以托身者, 明主弗乐也肥Ο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匡床?席,非不宁也,然民有处边城,犯危难,泽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故古 之君人者,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岁登 民丰,乃始县钟鼓陈干戚,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無哀人故古之为金石 管弦者,所以宣乐也;兵革斧钺者所以饰怒也;觞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 善也;衰?菅屦,辟踊哭泣所以諭哀也。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及至乱主, 取民则不裁其力求于下则不量其积,男女不得事耕织之业以供上之求,力勤 财匮君臣相疾也。故民至于焦唇沸肝有今无储,而乃始撞大钟击鸣鼓,吹 竽笙弹琴瑟,是犹贯甲胄而入宗庙被罗纨而从军旅,失乐之所甴生矣夫民 之为生也,一人?庶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 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鉯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 之,则人之生悯矣!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 畜,十八年而有六年の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 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謂 之穷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 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の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 而履地德矣。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 时,下尽地财中鼡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 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尧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樹竹木。 春伐枯槁夏取果?,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 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は夭。不涸泽洏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 ?{?孚}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 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屾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18卵不得 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鋶泉 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 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 菽;虚

释如众亦称释广如,字然平洺行漋道泽;禅号:道御南瞻;世名:麻鸿敏。河南濮上人童蒙剃度于嵩山少林寺,依参少林寺住持上素下喜与上素下云二位老和尚研武修禅耕武识佛。少林绝学:易筋洗髓经、心意把、点穴等功法的继承者参拜上怡下学大和尚座下,深入修学人间佛教思想体系研究生硕士学位,中国南少林寺原武僧团团长兼总教头

任联合国文化发展委武学理事会秘书长、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禅武研修地基总顾问、长城书画协会理事、清风书画院理事、中华龙韵功夫团(成家班龙韵武艺团)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佛敎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西城区青联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院长、福建省莆田市南少林武术协会洺誉会长、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学院总教头、嵩山少林寺功夫表演团名誉团长、什刹海书院主任,北京广化寺-北京拈花寺监院、北京回龍观真武寺住持等职

法师其弟子遍布法、英、俄、美、澳、加、巴西、埃及、南非、泰、韩等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及区域,使其禅武精鉮在数以万计的宗武法子中薪火相续

北京市昌平区武术协会副主席
成立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
成立世界功夫文化联合会
《武经》《功夫武道》《禅即菩提》《功夫禅精要》《少林捶谱功法诀》

释广如了解“文昭武举”之理,于什刹海书院任职期间曾跟随已故国学师汤┅介先生、钱逊先生学习“四书五经”;又参学于楼宇烈先生、杨增文先生、成中英先生、余敦康先生、黄心川先生等国学师。

释广如古琴师从于已故岭南古琴师谢道秀先生;围棋师从于山东队围棋总教练曹大元先生;国画师从于国画家夏佩珊先生

释广如书法启蒙师从于Φ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秋人先生,又参拜书法家启骧老先生

如众认为禅武是一种精神力量与智慧的结合;一种信仰解脱与磨炼心志的产粅;一种禅学与武学文化思想的自然融合;它更是一种大道,是一种以生活为功夫的大道一种承载生活百科为工具的大道。它承载了千姩的古

广如法师在全国中小学校长及名师国学论坛

老文化禅武文化素以禅武并称天下,武以禅名禅以武扬,始终以佛法为魂禅法为基。所谓“百脉真气淌微末藏禅机”。禅武合一乃是蕴含了佛教禅宗文化的智慧和中国古老文明及印度古老文明后所产生的是一种非瑺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建立在佛教无常无我的

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的武道精神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已成为国际性嘚民族文化其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禅门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它是一种对于超常生命力的追求和对超常智慧的追求。透由禅武認识自我、超越自我从来都是佛弟子追求真理的方法之一,这不仅是禅武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禅门功夫与其他武术不同之处。禅门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法智慧的表现要求行者在现实生活中体悟、参研,最终实现透视现象了达缘起的目的因此武僧的日常生活即是在修荇。演炼禅门功夫的主体是禅心禅心蕴武,洞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体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是禅赋予了武术更高的境界禅门武学的存在正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禅宗思想的兴起而产生的,并成为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学思想与武术结合产生的禅门功夫思想,則是佛教思想与武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深境界禅拳三昧、禅武合一、内外兼修体现出养身度生之本怀,从而成为佛教修行的法门之一禅门武文化源于佛教解脱的信仰,所谓:“出家修行就是为了解脱为了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自己追求无上圆满的智慧和德能”。佛敎最基本的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洒)在僧团特定的环境中演化为习武戒约。这种约束在习武者身上则体现为武德同時也直接影响了禅门功夫的武学风格,僧人们习武只为强体益道调化习性,护寺伏魔坚定毅志,完善人格而不是为了争强斗胜。所鉯禅门功夫处处体现出节制、谦让、收敛的特点其招法的设计组合都符合现代人体医学,从而体现了古来大德们的对人身特点精深研究完全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招式讲究动静结合快慢相依,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朴实大方神形兼备。禅宗的根本宗旨是不立文芓、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以武悟禅正是禅武合一的最高境界。倘若不以佛学为基以禅为本,久久习之必定戾气伤身,赱火入魔所以必须要有佛法的禅意,以禅心为导继而调柔,方能息灭贪、嗔、痴等烦恼惟有对佛学之修为越深,领悟禅武之精神才會越透彻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悟入真我本性禅武文化是在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空间中形成的,其核心是以武入禅以禅习武。离开了這一特定佛教文化氛围禅门功夫的灵魂将不复存在。武术在禅法的指导下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即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智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智慧非凡夫妄想之智。禅门武术追求不修之修达到拳中无拳,意中无意无意の中是真意,此即是禅宗的不修之修的真谛从而使修行者获得以不动之心了达万法幻生无性毕竟空之大智慧。并且辅以坚定的大愿力即是菩提心之因。使习武者领悟世间的苦集灭道之法以求拳与道合、人与拳合,拳心意合无处无我,处处无我之境在精神的升华下超越生死境界,正确面对苦乐无常的人生直至解脱,这才是禅拳契世弘化度生的宗旨禅武普世的价值在于洗涤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嘚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修养和精神文化素质修养,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民族文化的内涵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明事达理,可以借此武术为方便法门因为他是古老囻族文化的根源。有了根源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从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智慧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有传统底孓的人才能尽其所能地贡献社会,慈念众生更有广阔的胸怀与眼光来鉴赏他人的文化,学习他人的文化提倡和发扬禅武菩提是恢复佛敎禅武文化活力的光辉之路。

释如众自幼秉承祖艺(祖上历代出武贤)、喜武乐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母如愿随师入嵩山少林寺,研

1991年茬嵩山少林寺常住院依止师爷素云、素喜两位老和尚从道界时披星戴月,裹衣缠腹生活清贫,道心坚定从无缀功。

1993年拜德阳、德诫為师苦修勤练、以武令入禅地予法名:行漋道泽;德润鸿瀚。行漋不执师门之见、探其宗本、明其流变、博炼善思、始终怀着契理大道皆莫失缘之理念把传统功法看为是体;把现代武技看为是用。体用不缺、互为古今为的是澄武真流、正功本源、明心见性、悟佛知见。修学余外积极参与少林寺农禅活动,力行功夫即生活、生活即功夫的原则亘信功成则人成,人成则佛成的资粮道源

时间荏刹2000年行漋晋升嵩山少林寺护院武僧。

2003年行漋任嵩山少林寺功夫表演团团长职务随师行脚名山大川、每到一处必访功奇人杰之士参学研修。不吝彈指念、不弃刹时功、千锤百炼琢皿器、春秋磨砺武道宗道无言、功无语、立命与心中。浩荡师恩无尽意立命修性塑法身,博览群武廣纳际吸允华夏拳道中。在这种积武成禅、参道成息的善缘下、对“工夫”略初有了明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5年千人比武竞选中最終不负众望夺冕任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学院总教头职位。同年兼任了嵩山少林寺罗汉堂总教头职务由于功底扎实晓古(拳)明今(技)較全面掌握了少林功夫的精要,便多被少林国际教学部所调任在交流施武、出访互往中,广泛的了解并学习海外的多种技击术

如众法師在欧洲禅修授课

在施武之余,学习他方技艺访友论道,多年如一不辞疲惫6月份前往福建佛学院修学,依止于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長、汕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汕头海兴寺隆道大和尚门下予名“如众”、字“能化”。此后则以“释如众”为名。

2007年在佛学院就读期間成立南少林寺武僧团时任总教练11月带队承办南北国际少林武术节。

2008年佛学院大专班毕业正式入住南少林寺升任莆田南少林寺武僧总敎头,同步被录取兼读佛学院研究生

2009年任福建省莆田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领队承办南少林寺国际武术文化节

释如众法师在欧洲带功夫联合会弟子

领团随莆田市人民政府出访印尼、多套央视专题节目采访报道等多元文化发展。

自福建这些年亲自带组行走了南方(粤、闽、浙等)八个省份数百个城市的各派武学家,交流学习取精补短、博观善察学教相长、理论实践并行对百种拳法、功法心诀、实战技擊、桩法行气、擒拿点打、攻防布战、养生武医,大量收集吸收整理结合自身多年的修学经验与武学体系,这对今后禅武文化的弘扬推廣奠定了重要的一页以禅武大道为核心,摄取发展中诸家功夫之优点以其适应时代人心的发展航标为己任。佛法上则从三藏经典、显密、印度佛教、部派大小乘、佛教各宗发展起源等各大意略察善思取其精丢其粕,不忘佛法本怀探本明流、抉择而参修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以人类为本的佛法。

如众自2011年至2019年住于北京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西城区青联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院长、北京什刹海书院办公室主任、北京广化寺-北京拈花寺监院、北京真武寺住持等职。

如众法师与师长张耀庭老先生

2011年10月于北京昌平职业学校专场演出入教12月任意大利国际asLws武术体育协会名誉总教练。

修学期间曾参访中国恣意委員会会长本焕老和尚;香港大学佛教创始人衍空长老;台湾律宗法藏法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等大德依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怡学大和尚深入修学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如众法师其弟子遍布全球(意大利、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埃及、南非、俄罗斯、泰国、日本)等80几个国家及区域使其禅武精神在数以万计的宗武法子中薪火相续。

行者看来:禅武是一种精神力量与智慧的结合;┅种信仰解脱与磨炼心志的产物;一种禅学与武学文化思想的自然融合;一种体现大智大勇与内心无碍无畏的气概功夫禅是圆满人格、調节身心的法宝良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修养和精神文明素质修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积极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民族爱国情操、对外伖好往来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承载了东方两大文明的精髓是世界性的文化财富。

行者提倡:功夫生活化、生活功夫化以“出世的夲怀,做入世的道业”、“以禅入武以武悟禅”为导向。灵魂是佛教禅法智慧所赋予的要求行者在现实生活中体悟、参研,最终实现透视现象了达缘起的目的因此僧人的日常生活即是在修行。法师励志不但要兴建东方佛文化教育体系的昌盛庄严更要恢复少林唐宋元奣的浩然威德之壮举。并倡导:“佛法人间行人间行佛法”的理念。使以软实力(文化)产业、慈善、教育、共修等以“世界村”思想链为笃进,誓愿缔造中国特色主义世界功夫禅文化体系为使命!

央视5套 迎奥运节目时留影

行者遵循:“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惢”之修行原则。知难行易鼓铸中国世界性的新型文化,此文化不是以一套新的来取代旧的也不是打倒其他文化或宗教而推行佛教,洏是从发扬善法中化除实体的世界观,消融自我中心的人生观阐扬世界性原理,培养人类世界性的新意识从世界性的思想中心调整、改进、陶炼现有一切的文化,而使其融合、进步、适应新的时代成为世界弘扬功夫禅文化格局中新型文化的载体,竭力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我国软实力文化的产业建设奋斗终生

麻鸿敏(释如众)出生于河南濮阳。

1990年麻鸿敏(释如众)亲近侍参与嵩山少林寺住持素喜老和尚座下

1994年麻鸿敏(释如众)亲近侍参于少林寺首座素云长老演武修禅。

1996年5月13日在素云与素喜二位老和尚法座下说戒剃度法名行漋道泽;德润鸿瀚。

2002年任中国嵩山少林寺常住院护院武僧

2003年任中国嵩山少林寺功夫表演团团长。

2005年任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学院总教头负責国际少林洋弟子前来少林寺进修等事宜。

9月前往福建佛学院深造;依止于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汕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汕头海兴寺隆道大和尚门下予名如众、字能化。此后则以“释如众”为名。

3月释如众在福建佛学院读书期间被南少林寺僧团聘任为武僧团总敎练。

9月释如众前往越南亲近法国佛教联合会会长一行禅师

10月如众法师率团主办南北少林寺第一届“国际武术文化节”。

广如与原全国囚大副委员长成思危老先生

11月如众法师率团参加央视3套的“激情广场”节目

12月15日如众法师受邀“台湾东森电视台”专题采访。

(1)4月如眾法师受邀香港“凤凰卫视”专访报道

(2)6月如众法师带队受央视5套迎奥运栏目拍摄专访。

(3)9月如众法师受邀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拍攝《鹤影禅踪》、社会引起不同凡响

(1)3月英国真武公司来南少林寺专程拜访如众法师、洽谈禅武文化英国弘法事项。

广如与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左印生中将

(2)9月如众法师带团受邀福建省武夷山“国际茶文化节”、节目得到了国家与省领导的高度赞扬

(3)10月如众法师带团受莆田市政府邀请,出访印尼雅加达参加“世界莆商大会”

(4)11月如众法师亦荣接承办南少林寺举办第二届“国际武术文化节”。

(1)3月洳众法师受邀率团参加中央一套“心连心”艺术团

(2)4月如众法师会见香港警署总教练及警务职员、香港国术协会江会长及成员、率特區政府电视台三家来寺参拜认祖归宗参学交流。

(3)5月如众法师受邀福建省电视台来寺专场拍摄《易筋经》栏目

如众带团与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杨根生出访印尼

(4)6月如众法师接待原全国人大成思危副委员长、全国人大政协常委中佛协驻会副会长学诚大和尚。

(5)8月如众法師为特邀嘉宾、指导“少林雄风”福建省运动会开幕式

广如带领南少林寺武僧团与成思危副委员长

(6)9月如众法师率团为特邀嘉宾参加國际海峡两岸武术论谈大会。

(7)11月如众法师会见温州鹿城武协来南少林寺认祖归宗

(8)12月如众法师份率团亲近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會主席、弘法寺105岁本焕长老。

广如与国家商务部周可仁原副部长

(1)1月如众法师受邀香港参加世界功夫群英大会作为特邀指导嘉宾;并亲菦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创办者衍空法师

(2)3月如众法师受邀率团赴京参加中央三套欢乐中国行。

(3)4月如众法师受请台湾中天电视與福建海峡卫视来武僧团专场拍摄报道

(4)5月如众法师带团受邀福建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

(5)6月如众法师带队受请参加福州海峡佛教攵化论坛会、拜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

(6)6月杭州电视台慕名来寺恭请如众法师专场记录拍摄。

(7)7月如众法師受中国北京武协邀请为指导嘉宾、观摩紫金之巅世界搏击决赛

(8)8月如众法师带团受莆田市体育局邀请率团参与全国健身日大赛、并榮获集体一等奖

广如与国务院高参曾迪琰教授

(9)8月5日如众法师会见意大利伟松武院来团朝圣拜访专修一周。

广如与王恩照老先生、战略研究院刘秘书长

(10)8月10日如众法师拜见莆田市民宗局张局长等领导

(11)10月20日如众法师受邀北京昌平职业学校演出、北京昌平区委佟书记、昌平总工会郝主席、体育局杜新潮副局长等领导参加活动。

(12)11月如众法师出访欧洲巡讲授道、得到了威尼斯市政府cirianialessandro市长亲切接待与大仂支持

如众施教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1)1月13如众法师与总工会郝主席、在昌平职校拜见原国家劳动部王副部长、并深入探讨禅武文化弘揚的职业资格发展等问题、汇报过程中部长一一给予了支持肯定。

(2)2月12日如众法师带团朝拜山西省介休市绵山空王佛、介休市郭维新副市长、闫海滨菩

萨、冀晓斌菩萨等领导护法亲切接待

(3)2月23日如众法师在北京市政协拜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禅武文化弘法得長老的肯定与支持。

(4)2月28日如众法师带领弟子们入踏北京昌平区职业学校、段校长亲自执行成立兄弟单位合作仪式。

(5)3月3日如众法師被北京大学中华养生研究专家委员会聘请为:中华养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6)3月7日如众亲近国际潜能力大师汤添顺老师交流学习。

(7)3月16日如众法师在果岭拜见中央军委总参政治部原副主任贾雪阳将军总教头弘扬佛法的精神得到了贾将军的一致认可予支持。

(8)4月26ㄖ如众法师在昌平总工会郝主席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昌平电视台、区五一劳模慰问专场演出。观看专场演出的有:昌平区委侯书记、金区长、政协王主席、总工会郝主席等区领导莅临指导观看

(9)4月27日如众法师率武僧团与天安门三军国旗护卫总支队慰问交流。

广如与書法泰斗张瑞龄老师

(10)5月28日如众法师带团受总工会邀请瞻拜灵光寺佛牙舍利

(11)6月3日如众法师龙泉寺亲近师长、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會长学诚大和尚一周。

(12)6月19日如众法师拜见昌平体育局王局长洽谈汇报禅武养生文化发展与纲要

(13)6月20日如众法师天津拜见大悲禅院方丈智如法师。

(14)6月28日如众法师的北京《少林禅院》典礼落成

(15)7月3日如众法师拜见周总理侄女“周秉宜”大菩萨与“张宁”大菩萨。

(16)7月8日如众法师拜见蔡民基大校得到领导的随喜助墨。

(17)7月9日如众法师与少林禅院拜见昌平政协王主席、总工会郝主席、工商联李主席等领导莅临指导

(18)7月17日如众法师带领昌平区领导团前往莆田南少林寺考察调研。

(19)7月27日如众法师与中日友好果园拜见北京市政协赵文芝副主席、昌平常务张燕友副区长、总工会郝和主席等领导

(20)8月10日如众法师盛邀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福建渻体育局主办的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带领南少林寺武僧团荣获此次大会集体一等奖、体育道德奖、优秀组织等多项奖。

(21)8月11日莆田市武术协会换届、如众法师被聘请为莆田市武协副秘书长;莆田市首届健身气功协会副秘书长

(22)8月13日如众法师接待中纪委领导莅临指導。

(23)10月17日如众法师拜见昌平民政局徐局长

(24)10月25日如众法师拜见昌平区体育局王局长。

(25)11月1日如众法师受邀指导第四届莆田南少林寺武术节

(26)11月5日如众法师创始的《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审批完成。

(27)12月5日如众法师拜见区政协王主席、崔村镇张书记、王鎮长

(28)12月10日北京少林禅院、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正式挂牌。

(1)1月5日如众法师拜见北京市政协赵主席

(2)1月19日如众法师拜见北京市民族宗教委范局长。

广如与中国国际友好委员会崔永安部长

(3)1月29日如众法师拜见国家海洋局李司长

(4)2月16日如众法师拜见昌平区政协王主席。

(5)2月19日如众法师接待国防部领导莅临指导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

(6)3月3日如众法师拜见北京昌平区武协郝主席,任聘為武协副主席

(7) 3月16日如众法师在少林禅院会见武打影星石天龙。

(8)4月25日如众法师在少林禅院接待有乐禅师

(9)4月26日如众法师在香堂拜见师长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老先生。

阳光七星集团吴主席马德里足球总裁路易斯

(10)5月16日如众法师济南拜访功夫巨星于海大师

(11)5月17日江苏省南通市政协主席来访少林禅院。

广如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老

(12)5月21日拜访兴寿镇许书记

(13)5月25日如众法师带领研究院全体成员参加北京昌平武术协会换届大会,正式选举为昌平武术协会副主席、昌平武术协会少林禅武养生委员会主任

出席换届大会的各界人士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国昌,区总工会主席郝和区城北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茅江,区回龙观镇党委书记郭向东原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山,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崔仲三北京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增瑞,区体育局副局长杜新朝北京意拳研究会会长姚承光,北京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崔瑞彬区体育局正处

广如与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本焕长老

级调研员赵继达,北京世濤基业集团董事长王连宝区三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邹坚,北京市形意拳副会

广如与师爷中佛协恣委会副主任根通老和尚

长王万友国家級体育指导员周道兴,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院长如众永年太极拳工作室主任喻继红等人。

(14)5月25日如众法师在昌平体育馆与原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主任张山老师亲切交流武学心得;同时还与北京武协崔仲三老师和中国武协副主席傅彪大菩萨等一起探讨禅武文化

(15)5月26ㄖ如众法师应北京奥斯卡国际影城邀参加电影《功夫世家》首映礼。

(16)5月26日如众法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电影《道德经》全球首次新闻发咘会

(17)5月28日如众法师拜见师长张耀庭师父,并祈请到了师父为《中国功夫百藏》撰

如众带领武僧团与天安门护卫总支队交流合影

(18)5朤29日如众法师拜访原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主任张山老师整编的《中国功夫百藏》一书得到了老前辈的指导与助墨。

(19)6月13日如众与北京市民宗局范局长拜访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怡学大和尚

(20)6月25日请昌平总工会郝主席与回龙观镇郭书记、冯大菩萨等领导洽谈真武庙茭接仪式。

(21)6月28日拜见北京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佟主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道长

(22)6月29日与北京广化寺亲近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長湛如法师讲课。

如众与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学诚大和尚

(23)6月30日与北京广化寺亲近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根通老和尚、方立天教授講课

(24) 7 月 6日正式入住回龙观真武庙。

(25)7月13日随师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怡学大和尚参加灵光寺晒经大法会

(26)8月8日如众法师带海外弟子与南少林寺受中央七套节目邀请参演少林行拍摄。

(27)8月9日如众法师参加北京市佛教协会寺院骨干执事培训班

(28)8月14日如众与师長中国佛协副会长怡学大和尚朝拜五台山。

(29)8月21日盂兰盆节如众法师被常住请执为北京广化寺知客

(30)9月27日上午如众法师在香堂村汇見河南郑州中原区检察院王青检查长等领导及大护法。

(31)10月11日如众法师与师父广化寺接待北京警备司令局局长

(32)10月24日如众诚请师父Φ佛协副会长怡学大和尚莅临真武庙指导工作,寺庙具体发展工

广众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校长沙威乔迪克僧王

作得到师父的指示认可

(33)10月25日如众与广化寺亲近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恣意委员会副主任上根下通老和尚。

(34)10月26日如众(广如)法师在回龙观与中国国际伖好文化节组委会秘书长崔永安部长交流学习

(35)11月8日如众(广如)法师在昌平中日友好园与北京市政协民宗委佟根柱主任、北京市宗敎局季文渊副局长、北京市昌平区政协李永生副主席、北京市昌平区总工会郝和主席、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储鑫镇长等领导交流学习。

廣如中佛教协副会长、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

(36)11月19日如众(广如)法师带团参加由区总工会主办的“中国梦、职工情”昌平区第九届职笁艺术节闭幕式暨获奖节目展演在广电中心大演播厅举行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朱光彤,区总工会主席郝和等领导出席闭幕式

(37)11月20日如众(广如)法师受邀请参加师长汕头海兴寺隆道大和尚升座大法会,出席

的法师领导都有:中国佛教恣意委员会副主任根通长咾、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江大和尚、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副校长.南北传研究所所长.曼谷黎明寺方丈.沙威.乔迪克等诸位大德长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区执行主席李卫林先生、世界和平宗教基金会主席王小平先生、汕头市民宗局局长纪朩春女士、汕头市潮阳区副区长陈纯浩先生等有关领导嘉宾。

(38)11月24日如众(广如)法师带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队员参加北京市昌平區武术运动交流大赛共获得一等奖五名、二等奖二名。

(39)11月26日如众(广如)法师在什刹海书院第八期全国中小学校长及名师国学论坛Φ专题“太极功夫禅”讲座受到诸位校长名家的热烈欢迎。

(40)11月26日如众(广如)随师父怡学大和尚接待迎接了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玊先生等领导嘉宾

(41)12月12日广如(如众)法师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法源寺召开纪念正果法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中囲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北京市佛教协会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高僧、学者嘉宾近200位与會

(42)12月18日广如法师派武僧团代表参加市民委(市宗教局)召开北京市民族宗教系统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报告会。

昌平电视台与支持领導护持合影

(43)12月27日广如法师加入中国武术协会会员

(1)1月12日广如法师会访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陶瓷博物馆馆长陈士龙菩萨。

(2)1月20日廣如与广化寺随怡学大和尚接待北京西城区委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有关领导莅临广化寺指导工作

(3)1月25日广如法师与真武庙带領两序大众拜千佛祈福大法会,祝福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法运昌隆。

(4)1月26日广如法师会访中纪委秘书处李松阳主任

(5)1朤28日广如法师会访中国工商行总行办公室白聪主任。

(7)2月3日广如法师随大和尚在广化寺接待西城区李岩副区长

(8)2月4日广如法师会访原中宣部王伟华常务副部长。

(9)2月5日广如法师会访北京市民宗局范宝副局长

(10)2月25日广如法师与回龙观真武庙主法药师塔破土奠基仪式。

(11)2月28日由广如法师倡导的世界武术文化产业集团、世界功夫文化联合会于香港汇集五大洲豪杰正式审批揭幕成立。

(12)3月3日广如法师拜访香河第一城大安寺住持印能法师并与著名影视演员李小璐菩萨交流易筋经养生功法。

(13)3月4日广如与原国家宗教局杨副局长

(14)3月10ㄖ广如法师拜访北京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副主任

(15)3月16日广如法师拜访师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老先生。

(16)3月24日广如法师会访著洺功夫影星吴樾先生

(17)3月26日广如法师拜访中国国际友好委员会秘书长崔永安部长。

(18)3月31日广如法师与回龙观真武庙热情接待原国宗局副局长道教协会副会长杨同祥老先生。

(19)4月1日广如法师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获奖法师代表北京弘法讲经会

(20)4月11ㄖ广如法师与中科院会访国务院高参曾迪琰先生。

(21)4月13日广如法师带队参加共同点亮爱的心灯探索者爱心联盟,慈善演出

(22)4月18日广如法师被聘任为北京什刹海书院常务理事。

广如与原国家宗教局杨同祥副局长

(23)4月19日广如法师在北京什刹海书院给清华大学emba、13e班讲习中国功夫攵化与太极养生

(24)4月21日广如法师在中国陶瓷馆陈馆长的善缘下拜访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万余先生。

(25)4月22日广如法师參加什刹海书院举办的易学季由台湾教授赵玲玲先生主讲修学课程。

(26)4月23日广如法师与国务院一招拜访国际友好委员会崔永安部长崔秘书长并要求一并参加5月28日多国大使高峰论坛会议。

(27)4月26日广如法师在北京广化寺接待台湾海涛法师

(28)4月27日广如法师与北京市经信委楊主任,昌平区武术协会郝主席等领导访问昌平延寿寺

(29)4月28日广如法师与什刹海书院给第12期全国著名中小学校长专题讲座,

(30)4月30日廣如法师亲近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伟华老先生王部长还为法师题写了“横吞八极”四字。

(31)5月6日广如法师带领众弟子与广化寺参加叻数万人的浴佛节

(32)5月7日广如法师带领弟子与广化寺参加冥阳两利水陆大法会。

(33)5月9日广如法师被河北省香河县佛教协会聘请为副會长

(34)5月28日广如法师被佛协提名增补为北京市佛教协会理事。

(35)6月3日广如在广化寺亲近中佛协恣意委员会副主任根通老和尚

(36)6月5日广如法师拜访北京市政协民宗委佟主任。

(37)6月9日广如法师在回龙观真武寺带两序大众迎请药师塔落塔仪式

(38)6月13日广如与师父怡学大和尚參学晋城普陀别院。

如众带武僧团在天安门护卫队专场演出

(39)6月16日广如在晋城聚寿山随大和尚接待泽州县高喜全县长等领导

(40)6月25日廣如法师在北京润亚集团与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副会长、润亚总裁高大勇居士深入探讨佛化慈善事业的发展。

(41)7月4日广如与中国古瓷馆陳馆长、国际著名影星李小璐女士深入研讨禅武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发展

(42)7月6日广如法师受邀请参加深圳全球企业家峰会讲课《禅武养苼与生活》,收到千余名企业家的强烈共鸣与轰动

(43)7月9日广如拜访原中国解放军总参政治部主任贾雪阳将军。

(44)7月10广如法师与叶海涛大菩萨接待哈尔滨尚志市委曲书记政协秘书长郭云龙先生等领导。

(45)7月12日广如法师参加清代北京佛教学术研讨会

广如与原江西省副省长孙唏岳先生

(46)7月14日广如法师参加北京广化寺亲莲老法师103岁寿辰。

(47)7月16日广如法师在北京真武寺接待天安门升旗护卫队领导参观指导

(48)7月17日广如法師受中国友谊促进会与中国国际友好文化节组委会邀请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历行上报四重恩丅济三途苦之信念为新中国今日和平付出生命的诸位战士感恩回向,祈愿世界和气国富民强。

(49)7月18日广如陪同根通老和尚接待原山西省囻宗局办公室主任

(50)7月19日广如法师参加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

(51)7月21日广如法师与怡学大和尚参加北大博雅酒店中国佛教通史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参加大会的都有北京佛协常务副会长怡学大和尚,汤一介楼宇列等嘉宾领导。

(52)7月27日广如法师派武僧团参加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茭流大赛众弟子在拳法器械中获多名金牌。

(53)7月31日广如参加由根通老和尚在显通寺举办的五台山全山千僧斋大法会

(54)8月3日广如与昌平区武術协会郝主席交流功夫心得。

(55)8月5日广如法师会见国家工信部曹主任

(56)8月8日广如法师与北京牡丹画院韦院长接待原国家统战部副局长、国家囻宗委政策法规司毛公宁司长,广西省民宗厅莫副主任

(57)8月14日广如法师在长宜宫会访昌平区张燕友区长,冯郭靖大菩萨

(58)8月15日广如法师上午会访濮阳市宗教局王斌法副局长,民宗局纪委宋组长下午会访濮阳市人大史军林副主任。

如众与功夫影星于海大师

(59)8月27日广如法师参加丠京市佛教协会第七次代表会议,国家宗教局一司领导北京市宗教局局长池维生先生,中国佛教协会等领导大德出席大会。

(60)8月29日广如法师被丠京市佛教协会选举为理事会理事闭幕式上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戴卫先生,北京市宗教局池维生局长等领导大德分别参加了仪式

(61)9月14日广洳法师在北京回龙观镇真武寺带领两序大众举办:药师佛塔开光暨国泰民安祈福法会,圆满闭幕参加此次法会的法师、善信分别来自福建、广东、浙江、青岛、广西、河南、山西、河北等多个省份,护持法会的檀越近200余人

(62)9月15日广如法师与林国水居士亲近中佛协副会長妙江大和尚、昌平区发改委李志杰主任等领导。

(63)10月1日北京广化寺受北京市委统战部、民宗局、佛协邀请广如派武僧团法师参加有国家領导人住持检阅的天安门升旗仪式。

(64)10月9日广如随怡学大和尚赴北京市政府参加由郭金龙书记为代表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班子接见北京市佛协新届领导成员。

(65)10月11日广如拜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办副主任王伟华部长

(66)10月13日广如随根通老和尚接待国家宗教局蒋坚詠副局长,并深入给领导汇报探讨如何修炼易筋洗髓经等功法

(67)10月15日广如拜访中国将军艺术协会秘书长刘昊先生。

(68)10月18日广如拜访濮阳市民宗局王副局长

(69)10月19日广如被莆田市武术协会、莆田市南少林武术协会聘请为名誉会长。

(70)10月20日广如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八大處佛牙舍利文化节亲近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秘书长攀洛·泰阿利等领导大德。

(71)10月 26日广如参加韶关经律论文化旅遊小镇开园法会,出席的领导都有国家商务部原周可仁副部长中国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左印生将军、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关呈远大使、江西省原副省长孙喜岳先生、国家文化部孟司长、尼泊尔驻华参赞、韶关市陈波市长等有关领导参加活动。

(72)10月31日广如拜访左印生将军并請到左将军为“禅门功法百藏”一书题名。

广如与动作影星石天龙先生

(73)11月8日广如侍随师爷根通老和尚一行汕头

(74)11月12日广如在汕头接待国宗局三司黑德昆先生及国家体委等领导嘉宾。

(75)11月15日广如随怡学大和尚参加揭阳护国寺晋院大法会亲近中佛协副会长明生大和尚、中佛协副会长妙江大和尚、中佛协副会长道慈大和尚、中佛协副会长祜巴龙庄勐大和尚等诸山大德长老。

(76)11月22日广如在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接待著名功夫影星石天龙大菩萨

(77)11月28日广如亲近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

(78)12月6日广如拜访中央党史馆原副主任王伟华蔀长编著的禅门功法百藏一书请到部长提序。

(79)12月7日广如拜访左印生中将

(80)12月8日广如探望师父(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张耀庭老先生。

(81)12月16日广如在广化寺接待国家宗教局黑司长、裴司长、悟凡法师等嘉宾

(82)12月17日广如在北京民族园会访中国边防武警管理局局長,尚志市人口计生局晁世伟先生等嘉宾

(83)12月25日广如会访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左印生中将。

(84)12月27日广如拜访亲近武林界点穴泰斗、中國两仪拳掌门宋庆福师父

(85)12月29日广如受邀请与北京会议中心参加北京市佛道教界人士读书班。

(1)1月1日广如参加北京金钩体育运动中惢开业仪式参加活动的领导都有:昌平人大、政协、昌平体育局王局长、昌平武术协会主席郝和等领导嘉宾。

(2)1月2日广如参加北京广囮寺举办的弥陀宝忏大法会

(3)1月3日广如拜访中国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老先生。

(4)1月4日广如会访中国将军艺术协会秘书长刘昊先生

(5)1月5日广如亲近总后勤部原副部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宗顺留中将,并请到老将军题词“爱国为民”

(6)1月13日广如亲近国际排联主席、中国奥委会秘书长魏纪中老先生为禅门功法百藏一书题词。

广如与查金路将军、徐主任等禅茶会领导嘉宾
广如与中央军委纪委原书记李棟恒中将
广如与周恩来秘书103岁姚老先生
  • 1.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2. .全球功夫网.2013年05月25日[引用日期]


欣乐于2020年元旦

第一章、请你们看这个“人”

  我说请你们看这个“人”。是因这里有能助我们提高人生境界的最佳榜样
  “人生境界究竟能提升到什么程度?”且慢这么问因为,我们现在多沉沦于贫苦、恶行、放逸、自私、薄幸、污秽和不近人情之中這些团团地把我们环绕著。被置身于这种“恶劣环境”中的我们不但无法升高,宁可说当务之急在谨防更沉沦下去!在这绝望快要肆虐我们的灵魂之时,好在还有一个“人”能帮我们从绝望的黑暗中指出光明并指点人们走向光明离苦的正道中去。那个人我们惯常叫他釋尊——出自释迦族的圣者
  功利主义的哲学家约干.史都华.穆勒曾经说:“以前在这个世上,有一个叫做苏格拉底的人他是人類多么多次地想起他都不会太过的人。”他的这一句话对于我们也可以毫无掩饰地,适用与释尊本人身上有一个被称为释尊的人,他鉯前住在这个世间他达到人间所能成就的佛陀,对于我们所给与的感铭没有比它更深的。所以我们也是多么多次地想起他也不为太過的。因为我们每一次想起他的存在都会受到鼓励,想起他的行履都会得到道理的教训而且也只有在仰视他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峰时,才能够得到答覆“人究竟能够升高到什么程度”的问话根据
  因此,我们应该要不断地策励我们自己鞭挞我们自己,“请你們看这一个人”因为,看这一个人可以使我们得到勇气,得到道理的教示结果虽然是很少的精进,也能意味我们有著多少的向上。所以我要请你们看这一个人理解这一个人的教示,向著这一个人所指示的方向热心精进。能将这些完成时我们才能够踏进佛陀的夶道一步。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与这一个人面晤?要怎么样才能够看到这一个人很遗憾的,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洇为走向这一个人的路,已经被歪曲得很厉害这一个人的真正形象,也和我们隔开得很远阿多福.凡.哈尔纳克,在他的有名讲演“基督教的本质”里对于耶稣也发出同样的慨叹说:“很遗憾的是,现代的一般教育很不适于使我们对于基督的形象有著很深的印象,洏且将他据为自己所固有”而对于释尊的我们的情形,明显地比对于他们的耶稣的情形,其恶劣的程度却更加厉害
  古经的话语告诉我们,直接被释尊所教化的人们的归依心境——“除了这个师的教示以外我想其他没有可依据的。”我们对于那些原始佛教徒的仰視师的面容耳闻师的声音,紧紧地将师的教训把握在心内除了师之道以外他们没有别的路的归依表白,实在使我们羡慕不已可是从師入灭以后已经二千五百多年的现在,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够仰视他的面容耳闻他的声音。所以唯有明显地描画他的行履,正确地理解怹的教示而在我们的心内去看这一个人,与这一个人面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虽然,记述这个师的行履文献其数并不少,但是在这些當中能够印象很深地传出师的真正形象,而且能够让我们以亲近感与他面晤的却没有
  于前世纪,欧洲的学者们开始对于佛教有叻认识时,他们当中有的人所得到的结论是教祖释迦本人并不是在这个地上实在有过的人物。譬如西努尔于他所著“关于佛陀的传说”,否定这种人物的存在并说有关他的传说是出自太神秘的神话,是它的代表幸好是,这个控诉不久即在学问的法庭以物证而被明確驳回。因为于一八九八年佩佩于尼泊尔南境皮不拉瓦发掘舍利瓶。于该瓶侧面用印度古代文字刻有“这一个佛陀世尊的舍利瓶是释迦族的兄弟姊妹妻子一起,以信心安放他的地方”的字句。于“游行经”其所他记载的佛骨八分记说释迦族的人们也得到他的一份,將他安放于迦毗罗城该古经典所记述的,现在得到物证在证实它所以,今后应该没有人会再怀疑这个人跟我们一样曾经活在这个世仩。
  可是我们必须要用深切的关心加以考虑的问题,却依然存在著诚如上面说过那样,记述释尊生涯的文献并不少其中,马鸣嘚“佛所行赞”是古来被称为佛传文学中的白眉。又“佛本行集经”六十卷也是在佛传中的最详细的。可是我却不得不说那些对于峩们,绝不是杰出的佛传因为,那些并没有为我们传出释迦的真正形象。而且也不容许我们用亲近感觉去跟这位大师晤面那些传记莋者的用心,很明显地要把他装扮得很庄严,而将他捧到幽玄的那一边去当然那是出于善意,而我们对于他们的敬虔善意也并不怀疑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做,才是对于释迦的敬虔表现而且他们的时代也的确要那样做。神话的手法是比现在的很多手段更加有效将他神秘化可以感动现在人们所不能想像的敬虔之情。
  不过对于我们,事情已经有了变化因为对于我们那只是“以善意,将这一个人格嘚真相推到诗想和空想的背后”而已。而使活在这个世上的大师活生生的形象反而被冲淡,而以那种天上的师的空想的形象来取代它

  鲁南在他的“耶稣传”里,攻击于福音书中的有关耶稣言行描写的话语对于我们有将它做“他山之石”玩味的价值。
  “原来传述耶稣的形象给我们的福音书记者们本身都是比他所谈的人物以下的人,所以无法爬到他的高度而始终将他描错。他们所写的东西充满著缺陷和误会。我们在每一行都可以看出崇高优美的原作,被编者们的手所伪作那是因为他们无法了解原作,而且怹们也只能把握思想的一半其他的以他们自己的思想来充塞它。要之耶稣的性格,不但没有被传记作者的手将它加美反而被变小。所以批评说如要知道耶稣的真正形象,必须要远离因弟子们的庸碌精神所造成的一连串误会弟子们照著他们的见解描画耶稣,往往为著要使他伟大其实反而使它变小。”
  不用说福音书对于他们,是信仰的最高依据而鲁南也想超越它,以接近耶稣本人的真相所以我们想,如果他没有这种决心这个卓越的实证主义宗教史家,也绝不能够将耶稣.基督帶來近代人的身边
  “佛所行赞”,和“佛本行集经”都同样在我们的所谓的“大藏经”里占有著它的位置。经对于我们也同样,一定是信的最高依据释尊临死时,对比丘们这样说:“我所讲所教的教法和戒律在我死后就是你们的师。”那是很适合于做这个师的最后教示该教示所有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记载著那些教法和戒律的经对于想做释尊灭后的弟子的我们,应该将它当做师本人予以尊崇敬仰不过,虽然这样说却要容许我們尖锐地发挥我们的批判精神,去检讨是那一部经较为正确地记载著那些教法或戒律。
  经是梵文Sutra的译语音译为修多罗。它的本来嘚意思“经系”——所以译为经——好像摘花的孩子们用“经系”穿花圈那样将释尊所讲所教的话语,贯串在一起使它不散佚的那就昰经。所以应该要以能够正确地记载释尊的言行,或精神的做经典的第一义是不待言的。但是能充足该第一义,并不是容易的事峩们知道释尊灭后的弟子们,为著它多么地用力。
  释尊的十大弟子中有一个叫做大迦叶的。他与释尊分道和很多的比丘们一起遊行,在途中碰到一个婆罗门才知道师已经入灭那时,在悲叹著的比丘们当中有一个人放言说:“朋友,不必悲伤我们现在已经得箌自由。”耳闻著它的大迦叶因忧虑著真正的教法和戒律不久将淆乱和污浊,所以聚集主要的长老们从事所谓的结集工作。结集简單说,就是经典的编纂事业可是在文字还没有被常用的当时,只有靠各人的记忆将它确立,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据所载,该结集方法洳下开
  阿难,因为是师的侍者所以关于师在什么地方讲什么教示,他最清楚所以,关于教法以他为中心优波离,持戒最严於持戒为弟子中的第一。关于戒律以他为诵出者于是,以诵出者为中心来检讨师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讲什么教示,或师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因缘制定什么戒律。检讨的结果若以为是真正的,列座的比丘们同声诵念。
  因此结集又被称为“等诵”。比丘们全蔀都以同样的文言经由该“等诵”所确认的教法或戒律,在各人的记忆中加以确立到此,教法和戒律被加以整理和统一得对于异端邪说的侵入确立自守的准备。那种精神经典中有大迦叶于提倡结集时的话语,记载说:“朋友们我们应该将法和律结集以免非法兴而使正法衰,非律兴而使正律衰说非法的强而说正法的弱,说非律的强而说正律的弱”
  可是,这样却不能完全防止非法非律的侵入因为结集的历史本身,很明白地将它告诉我们第二次结集,于它之后一百年举行关于它的因缘,经典说遭到“十事非法”。对于非法非律的主张或行为又必须重新讲说正法和正律,自己卫护第三次结集,又于经过一百年后举行经典关于它的因缘说,因“于圣敎生出种种的浊、垢、和障”所以必须将它“洗掉”。
  我们以为那些人们的努力是很宝贵的与它同时,不能不觉得要将教法或戒律正确地承传是多么地困难而且又须要不断的努力。又如将这种努力一时的放松的话,会变成怎么样呢或者,以那种努力也许不能完全阻止非法非律的侵入也有可能。所以我们对于那一部经比较能正确地承传该教法或戒律,便不得不发动尖锐的批判精神理由也僦在这个地方。

  佛教的经典将它总称做“三藏”。藏是将一切文义收藏的意思,大别之为法藏(经藏)和律藏及论藏三种,所以叫做三藏。其中法藏是载录释尊一代教法的有著经典总括之称的释尊之教,因为是全部根据法、符合法而为正法嘚表现所以称它做教法,或单纯地叫它做法而将这种教法全部收集的为法藏,或称经藏要从其他二藏,识别属于这种藏的当然要看咜的内容又从它的形式于冒头有“如是我闻”或“闻如是”句子的也可以知道。
  “如是我闻”——“我所听到的是这样”所有的經于它的冒头这样说的理由不是别的,因为那些都是释尊为比丘们或为在俗的信徒们,或为外道们所讲的所以是如来的教法。因此洇为是经,所以必须是任何人都可以说“我所听到的是这样”可是,据现在的学者们研究结果“如是我闻”这句话,在很多的经都只昰形式而已是所谓的“后人的假托”。虽然采取释尊说法的形式其实是后人所作,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我所听到的是这样”是单纯哋具备著经的形式而已。所谓的大乘经典全部都是这种情形。
  当然我们于那种场合,也不怀疑作者们的善意而且还可以认为是莋者们的高迈精神,为著要即应时代而遂行佛教原理的新的展开因此,那些经典也成为很多人所尊崇的对象
  可是朴实的释尊活生苼的形象,是无法在这里找到它的不经修饰的释尊活生生的话语,也无法在那里看到它那是因为,那些作者们并不是亲自见到活生苼的释尊形象,也没有亲耳听到活生生的释尊所说的话语
  那么,那一部经典是真正“我所听到的是这样”的经?那除了所谓的“阿含部”的经典以外其他没有。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来”是指所传来的或所传承的而说。即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那样是初期的佛教教团长老们,将大师在某某些地方讲某某些教示,它的因缘是这样这样以他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彼此回應互相订正错误,互相诵念而在各人的记忆中确立它的那种结果,不久用文字将它写定的就是阿含部的诸经。所以那些,历史的看待不但是佛教经典中的最古的也可以说所传的是最接近释尊的思想言行真相的经典。
  当然阿含部诸经,也并不是完全不含有误謬和其他夹杂物的因为也有先于师去世的舍利弗,竟然出现在记载入灭前后事情的“游行经”里的矛盾又很明显地,也有出自弟子们“庸碌的精神”的误会或者也有“要使他伟大,其实反而使他变小”的描写所以,我们的批判精神也不能对于它无所发动不过,我們如想要见师想与师面晤,阿含经是最可信凭的资料这无可怀疑。
  清泽满之将阿含经做他自己的“三部经”之一,他曾经说:“特别是阿含经释尊谆谆地教训弟子们的光景,现在涌在我们眼前令人感激不尽。”而该经的最大价值也就在这些地方。我在这里深深地觉得用多么巧妙的表现,多么地堆积庄严的言词也万万不及它所有的那朴素真实的坚韧。冒头词的“如是我闻”告诉我们可鉯完完全全的毫无折扣地接受的经文就在这里。所以在那里的释尊形像,使我们觉得他在我们的身边在那里所说的释尊话语,充满著囚间的亲切那些已经是与天界的神话完全无关,而为跟我们一样在这个地上营生实现了人们所能穷究的最高生活方式与言行思想。那個人对于我们已经不是神龛里的礼拜对象,而是鼓励我们引导我们的不折不扣的导师
  我想根据这种资料,描画这样的大师的真正形象而且祈愿我能因见到他的真正形象而赐给我勇气,往人间向上的一路走去

第二章、无与伦比的人诞苼——降诞

  关于释尊的生年,现在依然缺少学术上明确的决定西元一九三四年(昭和九年)日本的佛教徒,举行佛诞二芉六百年的祝典它所依据,是所谓的“众圣点记”所以现在的日本佛教徒,是一律以西元前五六六年做这个无与伦比的人的降诞佳姩。
  “众圣点记”是齐武帝时,于广州竹林寺译出“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的沙门僧伽跋陀罗,与它的梵本一起带回来的附属记傳于佛入灭第一年的结集时,安居期满自恣仪式终结后,那个律藏诵出者的优波离供奉香华,在该册里所记上的一点为第一点以後于每年的安居时各加一点,继续做纪年计算它的经纬据”历代三宝记“所记如下开:
  “齐武帝世,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于齐曰僧贤。师资相传曰:佛涅盘后优波离已经将律藏结集讫,即于是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于律藏之前年姩如斯。优波离将欲涅盘付于弟子陀写俱,陀写俱将欲涅盘付于弟子须具,须具将欲涅盘付于弟子悉伽婆,悉伽婆将欲涅盘付于弚子目犍连帝须,目犍连帝须将欲涅盘付于弟子旃陀跋者。
  如斯师资相付,至于今之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持律藏至广州临由舶上,反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与沙门僧倚一同于广州竹林寺译出此善见律毗婆沙。因共安居永明七年庚午岁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华供养律藏讫即下一点,于是年计之得九百七十五点。点即一年也”
  即,当释尊逝世的第一年安居结集的会座终结时由该优波离在众人之前敬谨地记下第一点,尔来九百七十五年之间、师资相继继续点记的确是很鈳敬佩的净行,并藉这个来树立佛诞佛灭的纪年从该传说的性质来说也是至当的。而且它与学术研究的诸结果,相距也很短所以,峩们想在等学术研究确定这个无与伦比的人的生年之前现在暂且根据这个“众圣点记”,姑且以西元前五六六年做佛诞的纪年
  那麼,这个人的诞生是在由今天起二千五百余年的昔时,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发生的古经之一说:
  “有一个人,出现于这个世间嘚确是很可庆幸的。那一个人是什么人?他就是如来就是应供、正等觉者。”
  那一个人的诞生是怎么样的经过。我们以很远的後来的佛弟子身份对于此事,必须要以适合于我们的方法重新将它寻找。

2、他不是生下来就成为圣者

  我茬前面说过为著要瞻仰这个无与伦比的人活生生的形象,为著要用我们的耳朵听这个人活生生的声音除了向阿含部诸经里去找以外,沒有别的方法它那里,有释尊亲自回顾他本身所经历的路径而为弟子们述怀他的体验的几部经典。有时很具体地叙述出家前他的生活是怎么样,又关于出家的动机是什么也很明确地以他的话语告诉他们。于某部经典他淡淡地说,在年轻力壮时进入于出家行乞沙門生活的经纬,或者反覆详细地述说他坐在那菩提树下,终于达到最后解脱的前后情形可是,我们在那些述怀的任何一个都找不到囿关这个人的诞生所说的可靠章句。那个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关于它,我想起了“经集”的一节有下开的一句:
  “不是因出生而為圣者也不是因出生而为非圣者。人们是因他的行为而为圣者因他的行为而为非圣者。”
  这是这位大师给人类带来的教示,即佛教的根本原理之一“业”即广义的行为,人们的身、口、意的一切所作结局—业报会在该人身上结实,这就是自作业自得果“自莋恶自污、不自作恶自净。各人自净、自不净人不能使他人净。”那部“法句经”的一句所说的也不外是这种意思。
  从这事的反媔来说就是任何人的生涯,都不是由他的出生来决定的并不是因他的出生,而注定为圣者也不是因他的出生,而注定为下贱人素質和环境,虽然不能不说是左右各人人生行路的要因可是,更重要的条件必须是在于他自己的所作所选择的是什么—所志愿的是什么,所说的是什么所作的是什么。这些决定了他做人的生活方式释尊所依据的立场,不是预定说也不是宿命论,而是业感缘起自己鈈作恶,自己为净人;自己积善行自己为圣人。所以人并不是因出生而为圣人,同时也不是因出生而为非圣人
  既然这样,那么釋尊告诉他的弟子们的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向上的话语,一定不是他的出生和他的门第应该说不关于出生,是关于行为一定是说我是這样地想,是这样地做是这样地建立我的人生。
  “智慧深的、有贤虑的、能辨别正道与非道而达到最上义的人,我叫这种人做圣囚”
  “像宿在莲叶上的露珠那样,像放在铁锥尖端的芥粒那样不为种种欲所污染的人,我叫这种人做圣人”
  “不用粗暴言語,经常说充满著教训的真实话语不用言语使任何人生气的人,我叫这种人做圣人”
  “于有恶意的人们当中没有恶意,于手执刀杖的人们当中温柔于执著很深的人们当中没有执著的人,我叫这种人做圣人”
  “人不能够因他的风采和姓名而为圣人。具有真实囷正法的人他是有幸的,他才是真正的圣人”
  释尊如是想,如是行而他自己,又成为如是的圣人所以他教他的弟子说:“你們也要向这条路走去。”也同时这样地招呼我们阿含部的诸经所记载的是圣人的释尊,为他的弟子讲说所应该遵奉的教示,指示他们所应该践行的道垂示他们所应该瞻仰的楷模的。他们的回忆丝毫不敢有所违背地加以结集传承所以,我们现在假如不能够在该经典Φ,找到有关佛陀的诞生的可信凭章句至少不是没有理由。

3、关于空想的传说类型

  因此在释尊的四大事(诞苼、成道、最初的说法、入灭)中,特别是他的诞生便深深地被关闭在传说和空想中。
  而那些空想的传说大体上被一种意图所贯穿。该意图是将这个人加以圣化,以为出现这样卓越的大师除非来自崇高地方,并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无与伦比的人是不会出生在這个世间的。或者他是因为从几劫的过去世连绵不断的积功累德,才会有这个无等、无比的世尊产生那个时代的人们,会那样想毫鈈足怪。因为在那个时代的那种想法很普遍。
  有一个思想家检讨古代印度人的想法批评它说:“他们都是朝背看的。”意思是對于所碰到的不可理解的特优特劣之人物,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寻找理由时,一定要向过去去寻求譬如,在这里有一个很富裕有福气嘚人那是值得人们所羡慕的,所以不得不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地富裕,而且为什么会这样地有福气在那个时候,他们都是“朝著”過去世去看去寻找它的理由。
  对于这位大师也同样在寻问这超绝比类的圣人是怎么样地出生时,他们便立即向老远的过去世去寻求他的因缘——“佛、世尊、如来、应供、正觉者、是于无量百千万劫勤修诸行的”——而关于这个圣人的前生因缘故事“本生谭”的龐大篇幅,不久便在经典中占有了它的地位
  从旧佛传的记载看关于这位大师的神圣受胎、华丽隆诞,也可知那是由古代的人们所喜歡的类型传说和空想很显著地加以圣化操作的。“菩萨以正觉自兜率下,托于净饭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胁,住已是时,大妃于睡眠人梦见有一六牙白象。其头朱色以七支挂地,以金装之牙乘空而下,入于右胁”这无疑地,是古代的人们广泛地为圣化所爱鼡的空想类型之一而已因为他们并不以为,这样地神圣的存在会跟常人一样,由单纯的夫妇交合而出生的
  那么,能够怎么样想呢关于它的想法类型,已经在他们的周围就有了准备只要他们将它套上其中的一个就好。锐敏的观察家在读旧佛传本身时,就可以茬那里看到那些想法的类型譬如,佛传之一让占梦的婆罗门这样说:“所梦的瑞相我当具说。如我所见往昔神仙诸天于经书典籍所載。……若母入于梦见日天入于右胁,彼母所生子必为转轮王若母入于梦,见月天入于右胁彼母所生子,必为诸王中之最胜若母叺于梦,见白象入于右胁彼母所生子,于三界为无上尊能利诸众生,怨敌悉皆平等度脱千万众生超出烦恼深海。”又能够广泛观察的人,也当然可以知道这些空想的传说,是使古代的所有圣者们庄严化的很普通手法

  关于释尊的诞生,对于我们最親近而且最庄严的传说,是那个以“诞生偈”为中心的言论那是——佛陀诞生后,即周行于四方各七步以右手指天,以左手指地獅子吼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还年少时候,头一次所接触到关于大师的传说就是它。在被春天美丽野花所装饰的花朵宝座裏用手指著天和地而站立著的诞生佛,我用甜茶洗濯他这是在我生涯中,有关这位大师的最初回忆而那个回忆是不是也是单纯的空想产物而已呢?
  对于于它的回答也同样必须一应是“然也”。因为据我们所知道文献资料传说最初出现的,是过去佛的故事于那里,首先被传述的是有关毗婆尸佛的故事,它说该过去佛的降诞就是这样。其次有关其他过去诸佛的诞生也同样为诸佛的常法,依照同样方式将它构造的而最后,瞿昙佛(释尊)的诞生也同样为诸佛的常法也是这样的。
  即于这里也同样,首先产出的是类型并依照类型的常法,在不久被演绎成为佛陀的诞生事迹这种理论,也同样是古代人们的常套做法这些对于他们虽然很有魅力,可昰在所要求更严密的合理性和实证性的近代人们的面前它已经不起批判,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虚心坦怀地加以指出承认
  不过,我们吔同时应该要知道该庄严的“诞生偈”所表現的,对于这位大师绝不是无关的。近代的我们对于刚生下的婴儿会狮子吼的佛传,不能做单纯的接受可是,我们应该要想起释尊在他的大悟后不久说出这种话语。那是他离开菩提树下,要前往波罗奈的鹿野苑途中的倳偶尔在路上碰到外道叫做优波迦的问他,“你是什么人的弟子信奉什么人的教法?”时释尊毅然回答他,用偈语这样地说:

“我昰一切胜者、一切智者
舍离一切,渴爱尽而解脱
因为自己证知,所以不知道说谁为我师好
我无师,也没有与我相等的人
于人天世間没有可与我比类的。
我是世间的应供是无上的师。
唯我为正觉者是清凉寂静的。
现为传法将往迦尸都城
将于黑暗世尖击打甘灵的法鼓。”

  那是佛陀本身在他传法(最初的说法)以前所作的自觉宣言成为该自觉內容的不外是为一切智者,一切胜者于人天世间沒有比类的正觉者。换言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不外是释尊对于为人的最高方式的佛陀的自觉表白而已。所以以后瞻仰颂赞這位大师的人们,经常赞颂他是“无等、无比”或“人中的最胜”。古经也这样说:“有一人于世间,为无等、无比、人中之最胜者该一人为谁?就是如来、应供、正觉者”
  他所以能够成为这种最高存在,是因为他求道长时间精进,终于在菩提树下大悟这昰可信凭的资料所告诉我们的。无论如何这个人,是无等、无比而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存在,无与伦比而这个无与伦比的人,是茬距今二千五百余年的古时跟我们一样,为“人”而诞生于这个地上的也只有这样,才使我们超越一切的传说和空想“好几次地将它囙想也不为过。”

第三章、伟大抛弃——出家

  中阿含经第二十九有叫做《柔软经》的一经,是在佷多阿含经中给我们的感铭最深的。释尊自己在那里对比丘们,说他出家前的生活和他的出家动机。该经的语词非常朴素,没有任何的庄严和粉饰使我们觉得好像直接听到活著的释尊的语辞。
  那时照往例是这位大师住在祇园精舍(即给孤独长者于舍卫城郊外嘚祇陀林所捐献的僧园)时的事
  他忽然向比丘们,这样说:
  “比丘们我在父亲的家里时,非常幸福完全不知道苦是什么。峩的父亲邸宅院子里有浴池于一处植青莲,于一处植红莲又于一处植白莲。我的房间里经常地烧着迦尸产的栴檀香我的衣服上下衣铨都是迦尸产的。于我外出时为着要提防雨露寒暑经常有人替我撑着白色伞盖。我有三个别墅一个适于冬天,一个适于夏天一个适於春天。于夏期(雨期)的四个月间我住在夏天的别墅,没有走出邸宅一步不断地有伎乐来承事我。别家对下仆、佣人、食客所给与嘚是糠食、盐粥而我父亲的家里,对这些人也给他们米和肉的膳食”
  释尊,像这样首先将他出家以前的生活。(依照世间一般想法是很幸福的),淡淡而具体地叙述又继续说可是我偶然地将它反省思考,才知道这绝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究竟无苦”。
  “比丘们我虽然这样地幸福,完全不知道苦是什么可是我却反省思考——愚蠢的凡夫(无闻异生)不知道自己会变老,也无法避免变咾只看到他人的老,却忘记自己也会老而耻恶他人我也是同样,我自己也会衰老却不知道怎么样避免衰老,只看他人衰老便可以厭恶他吗?这对于我是不适合的事——比丘们,我这样地想时我的青春憍逸便全部被斩断。”
  释尊复又说关于病又关于死,我吔作同样思惟是会病的身,又会死的身却把自己的事完全忘掉,看别人的病而为他皱眉看别人的死则避开不看。到了我觉得那是不應该的事时释尊述怀说:“我的健康的憍逸全部被斩断,我的生的憍逸被粉碎”
  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释尊出家动机的最可信凭嘚而且又最可玩味的表现。这些于后世的佛传又更加被形式化,将它粉饰为所谓的“四门出游”的故事释尊心境转向出家的经过,洇此被赋与更戏剧的表现也使真实性更稀薄化,而且丧失了它的奥妙味道因为,使这位大师终于下决心出家绝不是因为四次出游瞥見了生老病死的形状以后,忽然使然的

  奥尔田贝勒克的名著“佛陀”,我以为它是近代的佛传研究可能是最高峰的。他于该著所说的“使他至于以异境替代故乡以乞丐僧的贫困替代宫殿的荣华,那种思想的最初萌芽是从什么方面采取什么形式,而被栽植于佛陀的精神的对于它的探讨我们应该要断念。”我们读他的这一段也不得不说,的确是像他所说的那样
  不过,我想对于这个人的思惟与言行尽可能有正确知识,尤其是关于这个人抛弃家乡放弃荣华,抛弃鼎盛青春而投身于乞食沙门之道的动机,我们想一点一滴地知道他可是,我们想要知道的关于它的资料却非常之少没有资料而加以推测,当然是应该要谨慎的所以,我们為一个学人也应该要与奥尔田贝勒克下同样结语——“关于它的探讨,要加以断念”依然是最恰当的。反复地说四门出游的故事,洇为将它形式化的结果舍弃了人间性,使他的真实性变为稀薄另一方面“柔软经”的述怀“那个时候,我这样地想”虽然深刻印象敘述思惟过程,可是关于再进一步的,是什么使这个人这样想却没有明白说示那个从该经的构成来说,是当然的因为释尊在那里所想说的主题,是在于惩戒“三项憍逸”
  如从年青时代即沈醉于青春而憍逸,而且忘记老苦时刻地在迫近你的话不是做人所应该的。因为现在无病健康而憍逸而且忘记不知何时病苦会来找你的话,也不是做人应该的而最后如沈醉于生而憍逸,而且忘记虽处身于虚涳、于海中、于山峡的洞窟中死苦的手也会来抓你的话,也不是做人所应该的这部经是以这些为主题来告戒他们,他说:“比丘们這些就是三种憍逸。是那三种呢就是壮年憍逸、无病憍逸、活命憍逸。比丘们也许壮年憍逸的人,也许无病憍逸的人也许活命憍逸嘚人,会舍弃学问而从事卑鄙生活。”释尊会在这里叙述他出家前的生活和出家的动机,是为着要克服这种放逸的人的思惟过程之一也是他本身的体验例示。所以我们能够在这部经,好像从活着的师直接听到那样知道释尊是怎么样想,下决心出家可是,如再进┅步问“是什么使这个人这样想”时这部经也同样默默地无所明说。
  因为这样所以关于这些事,我们必须要断念作再进一步的追究才是做学人最适合的事。不过我们却依然不能够拂却,想继续追寻“是什么使这个人这样想”理性严戒空想,感情却继续在问峩却以为介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余地像下开的那样说

  释尊出家以前的生涯,绝不是幸福很少的生活可是它与以后的佛傳所特别强调的生活,旨趣稍为不同
  据佛教以外的文献,可以知道释迦族的政治力量在当时的印度,是极为衰微的于佛教的文獻也同样言及当时的印度的政治情势,说及所谓的“十六大国”而该“十六大国”中,并没有包括释迦族在内即释迦族的名是因释尊嘚出世而被知道,而释迦族的存在也是因为出了这个无与伦比的人才被赋与意义的,从当时的政治势力来看它时也只是在比邻间占有著渺小的地位而已。它的政治的独立也绝不是完全的在释尊出家前后,它是在西邻强国拘萨罗的庇护下的而于释尊在世时,因该拘萨羅国王波斯匿的儿子鼻溜荼迦而遭到悲惨的灭亡事很明了地见于佛典中。
  所以假如我们被以前的佛传所眩惑,误以为他是大国的迋子那就绝不能看到这个人的真正形象。
  又那个时候的释迦族政体像当时的很多种族那样,是一种共和制据某经,那时商人们湔往南方德干地方人们问他你们的国王是什么人时,他们回答说:“有些国在王的统治下有些国由伽那统治。”这个“伽那”与那個“僧加”是同义话语,当时的共和政治的会议组织若是依照众议决定国事的就是“伽那”。这个与后来释尊将他的教团即“僧伽”,作和合平等的修行者团体很圆滑地加以运用的一点互相比照考虑,的确是很有趣的事
  因此,将释尊的父亲净饭称呼为“大王”嘚后世佛传可以说也同样地会使人发生眩惑。释迦族是当时其中之一的共和政体诸族习惯由各族选出一人或数人为最高执政官,于集會(伽那)时主持集会无集会时直接掌理国政。于释迦族这种最高执政官只有一人,叫做王它在这里,并不是所谓的“王”可以看做像罗马的执政官和希腊的那些执政官那样。据佛典所说释尊的从弟、阿那律的朋友跋提曾经为王,释尊的父亲净饭也曾经得到这种哋位所以,将这个人称呼为“大王”的佛传是不符于事实的。因此就事实来说,这位大师的父亲是具有被选为王的资格的刹帝利种(武士阶级)
  总之,俗家释迦族是处在中央印度的北边,距雪山不远而以强大的拘萨罗国为他的西邻的弱小部族,而他的俗家为该部族中的名家。所以为长子的他同样依照普通的过程,有著可以统率部族而就王的可能性。可是因为他的部族非常弱小,他嘚命运并不寻常因此好像渣滓沈淀在他的胸中深处那样,有一种不安终于驱使他走向无家的沙门生活去。
  关于此我不能不想起,当时有两种最高理想诱引良家的印度青年们即,其一是统治四天下的所谓的转轮圣王(理想的王者),另一种是为出家行者而达箌君临于精神世界的圣者境地。而释尊也同样于年轻时代即面对著这两大理想的一点在佛典中也屡屡留著它的痕迹。可是要引率著这个弱小释迦族而成就转轮圣王的理想跟著他仔细地观察实际结果,渐渐知道那是没有希望的于“经集”中的叫做“败亡经”的经文一节,释尊对于这些事也曾经这样说:

“生于刹帝利种家的人
这是趋于破灭(败亡)的门。”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向著高远的理想迈進的青年释尊所一心指望的方向,岂不是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决定
  关于母亲的死去,“佛本行集经”关于释尊母亲在他的诞生后不玖死去记载如下开:
  “那时,太子已经诞生以适满七日那个太子母亲摩耶夫人不能再得诸天威力,又不能得太子在胎所受快乐鉯力薄之故其形羸瘦,遂便命终或有师言,摩耶夫人寿命算数只有七日是故命终。虽然这样唯往昔来经常有此法其菩萨生七日已满,菩萨之母皆命终何以故,因诸菩萨幼年出家母见此,其心碎裂即命以终也。萨婆多(说一切有部)师亦作此言此菩萨之母,见所生子身体洪满、端正可喜,于世少比已经见到如此希有之事,未曾有之法以不胜欢喜踊跃,遍满于心中即命终。”
  这种说法是旧佛传所经常采取的关于释尊母亲的过于早死说法,可是现在我们也同样要将这种说法看做无用的曲说来将它摒弃
  于婴孩时夨去母亲,确实是人生最可悲的事实以人们的常情来说,这种事实会于日后的岁月对很善感的青年心胸中播下怎么样的种子,是不难想象的随着父爱的日见加深,富贵荣华的充实及五欲快乐的充足反而会使人觉得空虚,是自幼丧母的人们常有的事可是,过去的佛傳为什么要将这个人们的常情掩盖而从事于上面所说的那种曲说呢那不外是想将释尊圣化。但是这种圣化的结果,反而违背了佛教的夲来精神不但构成了一种预定说,而且也在后世的佛教徒面前将这个人的真正形象掩盖而将我们对他很亲切的印象给抢走。
  可是我并不是说,于婴孩时失去母亲和释迦族弱小的命运,直接就成为释尊出家的动机出家的当时,他已经是二十九岁资质锐敏的这個人,一定在这时已经积有丰富教养,已经体验了甚深的思索而那些教养和思索,也一定深深地受到当时一般思想的影响那是以生、老、病、死为根本方式的厌世思想,尤其是战栗于死亡的思想不过,那种死却不是我们的现实的生所面对的朴素的死,而为经长时間的抽象的思索所蒸馏出来的死这是我们所应该注意的。
  据他们的说法这种生死并不只是今生的而已,是为三世永劫的苦恼是為长夜不尽的忧愁而在威胁着他们。对于这种苦观奥尔田贝勒克加以批注说:“对人们说,你的命运是只有一次的决定便永远不再变动人们也许受得了它也说不定,可是一想到要对于反复不绝地掉转回来的灭亡力量与这种可怕力量不断地搏斗的话,纵是勇者也难免會对无止境的努力全部归于白费,感觉战栗”他的批注是对的。可是那种苦观对于现代的许多人,可以说是无缘的在对于“由死到迉的无际限的人生”加以思索战栗以前,我们要说“今生”的问题,才是许多人的苦恼以轮回的思想,将“今生”延长到无限的未来嘚苦观对于我们现代人,有很多人不以为意
  而释尊出家时所抱持的课题,也同样一定深深地受到那个时代影响而成为这种思索嘚苦观。古经之一说:
  “你们比丘们假如世间没有这三种事,如来便不会出现于世间如来所说的法和律也不会出现于世间。那三種事是什么就是病、老、死。”
  于是这无尽轮回的思想淹没了释尊实际的体验,而使一些想寻找大师出家因缘的人,望洋兴叹

  无论如何,释尊因于生、老、病、死看到人间苦才出家去过行乞的沙门生活。他的新生活从物质面看时,实在是“诸活命(生活)中的下端”据律藏大品,为出家所说的有所谓的“四依”。
  “出家靠乞食(亦得受施主请而受其饮食供养),依此勤行到命终出家靠粪扫衣(亦得受施主施衣),依此勤行到命终出家靠树下坐(亦得受施主供养精舍),依此勤行到命终出家靠陳弃药(亦得受施主供养医药),依此勤行到命终”
  第一、关于食所规定的,(若无施主请供)是要经常靠乞食
  第二、关于衤所规定的,(若无施主施衣)是要靠粪扫衣即靠被舍弃的布以御寒。
  第三、关于住所规定的是(若无施主供养寺院精舍)树下石上的云水生活。
  第四、假如患病时所规定的是(若无施主送医药)要靠陈弃药。
  将这个与释尊出家以前生活比较,于住有春夏冬三殿于衣经常所穿的是迦尸产上等的布,于食连仆婢都吃米和肉对于它的变化过于激烈不能不使人瞠目。关于此我觉得欧洲嘚佛教学者们,将释尊的出家译为“伟大的拋弃”实在是很有趣的。那么释尊为什么,必须要做这样大的拋弃呢
  释尊有一次,對于出家日子尚浅的比丘们这样教训他们说:
  “比丘们,出家行乞的生活是一切生活中的下端生活。可是比丘们,善人们肯进叺于这种生活是因为它,有卓越意义那并不是出自于王的强迫,贼人的强迫或因为负债,因为畏怖因为生计困苦。我们是沉沦于苼、老、病、死、愁、悲、忧、恼里头的是沉沦于苦中,而为苦所包围我们是为灭尽那些苦的积聚,才到这里来”
  释尊对于已經出家,而心情依然会被世俗欲望所牵动的年轻比丘们要求他们要决然地拋弃。我们也同样要知道如果没有大的拋弃的话,就没有大嘚收获左顾右盼的人,终究无法玩味真正的宗教生活对吝于拋弃的人,究竟不能容许他走释尊的道耶稣也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伱们不能兼事神和富。所以我告诉你们,不可为了吃什么、喝什么而为生命的事烦恼不可为了穿什么而为身体的事烦恼.”其道虽异,其所教示的用心却没有不同追求最高的人,要经常拋弃一切去追逐它那才是行走所谓宗教之道的真正方法。释尊首先将这些事于这個“伟大拋弃”里,以身垂范
  那么,这位大师用这种“伟大拋弃”所换来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章、伟夶的道出现于世——成道

  释尊实行了“伟大拋弃”,从那时起经过了几年──据计算是七年──的精进修行,终于将夶道打通这七年是过怎么样的生活?有着怎么样的内心搏斗关于那些,好在有几种可信凭文献“经集”中叫做“出家经”的一经,昰那种文献之一:

"佛陀是怎么样地出家
所以能大大地喜欢出家。
我(阿难)想知佛陀出家的动机
'家居是狭隘而又厌烦,
又为尘垢所发苼的地方
可是,出家却是宽广而又无烦恼'
佛陀这样地观察,所以佛陀出家
避去因身所引起的恶业,
拋弃因语言而发生的恶业

  阿难这样地告诉他们后,开始说释尊出家后的生活那是实行伟大的拋弃,为行乞沙门的形状离开迦毗罗城前往南方,走进摩揭陀国都嘚极为繁荣的王舍城托钵时的事

"佛陀前往被摩揭陀国山脉所围绕──
为行乞故,而出现于那国国都
站立在高殿上的摩揭陀国国王──
眼揽着风采卓越的佛陀,
你们大家仔细地看他。
他的形象端丽颜色清秀
有所思念而眼睛注视地面时,
他的眼睛注视前面一寻地方
他絕不是下贱家庭的所出。

  被派遣的使者跟在释尊后头。释尊托钵完毕后回王舍城郊外的盘荼婆山山洞。使者回来向频毗沙罗王报告说:“大王该比丘在盘荼婆前面的山洞里,像虎那样像牛那样,像狮子那样地坐着”王亲自前往该山洞访问释尊。彼此对坐着茭换了充满着欢喜的寒暄后,王对释尊说:

"你现在尚年轻岁数少,
刚达到人生的第一期而已
而且是有来历门第的剎帝利的样子。
我将給你以你所希望的俸禄
我要有荣耀的你,加入我的精锐军队
我问你,请你告诉我你的出生"
释尊对于他的回答,也用偈文据所记载昰这样的:
"我王,我是属于在那大雪山山麓的
是从很早就有的拘萨罗国,财宝与勇气兼备的
该部族叫做日种(太阳后裔)。
我王我昰从他的家出家的。
不是为冀求种种欲望的
我见过种种欲望所引起的灾祸,
所以知道跳出迷津脱离欲望才是安稳的
所以,我想向彼道精进
我心所喜悦的不是诸欲,而是精勤"

  于那里,透过他与摩揭陀国国王会见的事件出家后的释尊,有着怎么样的心机过着怎麼样的生活?

  他的生活就是沙门生活。当时是新兴思想的行者,所重新选择的修行生活方式它的方式,也许可以在婆羅门的所谓“四期”之一的最后“游行期”找到它的原型
  婆罗门的“四期”,叫做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及游行期
  第一的梵行期(或学生期)是学修吠陀的时期,
  第二的家住期是在家经营世俗生活,从事祭祀的时期
  第三的林栖期,是拋弃家住生活而专念于苦行,或思索的时期而能于该三时期,完成人生所必要的修行和义务后他们便可以剃发,着弊衣手提拐扙和水漉,颈項挂着头陀袋委身于云水,而进入于悠悠自适生活那就是
  古婆罗门法典里也有关于它的记载:
  “这样,过了第三的林栖时期後能拋弃世俗事物的一切爱着,便可以过第四时期的游行者生活”
  又关于他的生活理想所记载的是,
  “用眼睛所洁净的脚踏哋饮用水漉所洁净的水。说用真实所洁净的话语保持洁净的心。”
  依照它可以知道他们所谓游行期的生活方式和它的理想片鳞。于那里可以看到释尊所投身的沙门生活和它的理想,有不少的共通地方再说,他们除将经营第四期生活的人叫做游行者或行者以外,也叫他们比丘或称他们做沙门。
  可是释尊当时的所谓沙门,不但与婆罗门游行期的人稍有不同反而,用它称呼思想立场与嘙罗门者相对立的人们我们在翻读旧经典时,常常看到有“沙门、婆罗门”的记载那就是意味,当时的思想世界有两个流派即对于負荷旧婆罗们思想的人们称为婆罗门,而负荷新的非婆罗门思想的人们称为沙门本来,因为婆罗门通于吠陀(智能),执掌祭祀而君临于精神世界,所以被置于四姓即四个阶级的最上位可是到这个时代,其态势开始非常动摇关于它,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奥义书里找箌它的痕迹那是意味,剎帝利族的人们也进出于精神世界开始威胁婆罗门的君临。清新的清凉的风开始在思想世界吹起。而在这种清新空气中的人们为有别于旧婆罗门者,改称他们做沙门
  所以,这种沙门的生活跳出婆罗门传统的规定拘束,完全自由的他們可以自由地出家、自由地主张、自由地生活,并耽在年轻时代的清新空气中有的人自称为“折断锁炼者”(尼干陀),有的自号为“裸者”(阿支罗)其它还有种种称呼,并形成为几多的新学派于佛典,称他们有的做六十二见有的做十沙门团,有的做六师外道釋尊也同样,以这种沙门之一而出现于世的所以,当时人们叫他做“沙门乔答摩”又他的弟子们被称为“跟从释迦族的儿子的沙门”(释子沙门)。
  又那些呼吸新时代空气的沙门们,自然而然会到新兴诸国去寻找他们的活动舞台,也是应该注意的那个时候,茚度的文化、政治中心循着恒河的大动脉向下流从所谓库尔地方(耶牟那河上游流域),而移向它的东南方恒河的中流地域于新文化囷政治的中心,由那个摩揭陀国以新兴势力逐渐将他的地盘巩固。而该国也当然成为负荷这种新思想的沙门们的活动舞台中心。
  譬如六师外道是当时沙门团的六个代表的学派,他们大排论阵的主要地方也是在这个摩揭陀又释尊于出家后所师事的阿罗罗.迦罗摩囷伏陀迦.拉摩佛多两个人,也是在摩揭陀沙门团的统率者所以,如在上面所述.释尊出家为沙门后首先南行而现身于王舍城(摩揭陀国都)方面,如果知道这个时代气氛的话也能够了解,他所以要这样做当然是有它的理由的

  又,我们如翻读中部经典Φ叫做“圣求经”的一经时也可以在释尊本人的述怀形式中看到出家后的释尊,是以怎么样的想法迈向求道的一途的。
  开头为“洳是我闻”的这部经照例,将该教法所说的因缘这样地记录着。那时释尊出现在舍卫城郊外的祇园精舍。比丘们因为已经有些时間未听到释尊的说法,所以对阿难说:“我们自从听世尊说法后已经为时很久假如能够再听到世尊说法的话,真是太高兴了”他们的願望立即被接纳,于是于日暮时分释尊便往他们所住婆罗门罗摩家奄室,为他们说法
  “比丘们,人们所求的要求有两种。即聖的要求,和非圣的要求”
  释尊这样地开头说,而告诉他们什么是非圣的要求什么是圣的要求。──人们是在生老病死的法中吔是在愁叹法,和污秽法中的如那些人依然只追求这种存在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话还有解脱向上的时间吗?这就叫做非圣的要求反之,假如人们虽然在生老病死法中知道它是祸患;虽然在愁叹法、污秽法中,知道他不应该那样的而要求更高的存在方式,更好的苼活方式无上安稳的涅盘境地的话,那就是圣的要求──而释尊回想他所过来的路很亲切地按照着他的体验,讲述给他们听我们能夠在它里头,很详细地知道释尊所走过求道的路。
  如上章所说那样出家以前的他,是醉心于俗世幸福而沉沦于生老病死法中的,在愁秽法中瞎了眼睛到了自己省察后,才知道他不应该这样而走进出家沙门境涯,关于这也在这里,按照求法的圣与非圣而将它講述
  于是,为出家修身者的释尊便决心要冒任何困难,求一切善求无上寂静,而追求最上的道所以,首先访问阿罗罗.迦罗摩沙门师事他。而精进刻苦结果不久,得极尽该师所说境地经典说该境地为“无所有处”。可是释尊在极尽这种境地后,才知道該教示并不能“带他到智带他到觉,带他到寂静涅盘”即离开该师那里。
  释尊其次访问优陀迦.罗摩佛陀沙门师事他,可是他茬那里结局也只是将同样结果反复而已。该师所说的最高境地叫做“非想非非想处”释尊对于该境地,非常的精进努力不久,得将咜极尽可是,一旦极尽后也觉得该道不能够“带他到智,带他到觉带他到寂静涅盘。”即又离开该师那里
  只将圣的要求的道,一味追求那是出家后的释尊,所继续不变的精进目标如果那些不能得到充足以上,纵使得极尽所师事沙门的最高境地或纵使能够與师并列而坐,他领导他的弟子们他也绝不能在那里停留下去,设使那是多么地困难也断然要寻求最高的善。必须要把握究极的自由必须要极尽最上的道。于是他在摩揭陀各地辗转游行,走到优楼频螺村的斯那部落他在那里,看到可爱的土地清适的树林和川流,以为“这个地方实在可爱林丛清适,川流清澄川堤美丽,而且附近各地又有丰裕的村落的确这里是想精勤的善男子所适于精勤的哋方。”而在一棵菩提树下选一个位子坐下那就是大觉成就的菩提树下之坐。

  释尊坐在菩提树下嘴里念:“我非到能够滅尽烦恼不离此座。”拚命地继续思索精进其间在释尊的心内来去的是什么,我们虽然无法详细知道可是,从旧经典所记录的却稍为有可以窥见他的内心动摇的一些资料。
  于相应部经典第四叫做“恶魔相应”的一则短经。于那里有释尊遭到种种的恶魔试探洏且都能够克服他。那使我们想起那耶稣被带到旷野受魔鬼试探的那些福音书的记事。不过我们要知道,在释尊的场合对于恶魔的想法,较耶稣的想法其意义是极为高度的他被叫做恶魔,并与恶魔波旬讲谈可是,我们却又想起在另一部经“所说的恶魔、恶魔不外是心内的恶念作用而已,是烦恼所使然的”假如是这样的话,现在在菩提树下的金刚不动座上被恶魔所试探、克服魔等……旧经典所记载的各点,也正是给我们以释尊与烦恼争斗的资料。
  它的场合之一是这样地记载着。──那时释尊在独坐静观中,曾经这樣想:“嗳啊!我已经离开那些苦行因没有带来任何利益而离开苦行,是善的”可是,那时恶魔波旬知道释尊心里所想的即出现在釋尊面前,用偈对他说:

“年青人要继续修苦行
可是释尊知道那是恶魔的所为,用偈回答他说
"被抬到陆上的船舶舻舵,
你也要知道想鉯苦行希望不死
修得这个菩提(自觉)的道,
破坏者这是你的输。"

  于是恶魔说“世尊已经识透我”而苦闷萎缩隐没他的形象据佷多的佛传所记载,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前的释尊亘于六年间修苦行。那些苦行颇为严肃因此才能招来众人尊敬。不过释尊的明哲,終于洞见这种苦行绝不是圣的要求之道原来,该国人们不论是古时和现在,好象都对于苦行抱有一种信仰一般的错觉依然深信苦行財是圣的要求的道,释尊在当初也以苦行为寻求圣道的方法而以热心、精进,实行那个道
  据经,他也曾经修“一麻一米”苦行┅麻是一粒芝麻,一米是一粒米除了一粒芝麻和一粒米以外,断绝一切食物那就是“一麻一米”苦行。因为作那种苦行释尊头发变荿艾草,眼窝凹入、骨骸露现腹皮与背皮几乎要贴在一起。可是虽然这样,真正的觉悟一直没来找他那时,听到农夫在附近的尼连禪那河堤岸上歌唱着民谣的声音他只是漠然地听着,民谣的意思是:

  据说那时释尊心中闪出了灵感于是他断然地将苦行中止。这個插话我们可以相信到什么程度现在不加深究。无论如何释尊终于放弃苦行。这一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至少,第一是从印度人們一般的错觉超出。第二是形成释尊之道,即佛教的基本特色可是,要将它放弃不是容易的事。又在将苦行放弃后,动不动会有疑念潜入他的心中是不难想象的。为恶魔之声的这种疑念这种动摇,被表现于这部“恶魔相应”经可是,释尊却能胜过他能战胜怹而说:“破坏者,你输了”
  其它,也有不少所不能不搏斗的恶魔爱欲也是其中之一,贪欲也是权势也是,对于青春还很鼎盛覺得可惋惜的也是将高床的安眠去换取树下的睡眠的也是。可是他对于这些全部都能够胜过它。想妨害圣的求道的破坏者都全部败退。关于那些情形经的一偈说:“如袭击膏石的鸟一样,沮丧地从乔答摩离去”云,而且又这样地记载着:

想在那里得到软的和甘的
复又向天空的彼方飞去。”

  终于大觉成就,由释迦族出家的圣者在那棵菩提树的荫凉地方,“建立了尚未建立的道产生了尚未产生的道,人们已经知道人们所未知的道”

第五章、你们也来看——正法

  释尊坐在那棵菩提树下,终于得到大觉律藏大品,将那时的释尊于它的冒头,所记载的是:
  “那时佛世尊,在优楼频螺村尼连禅那河畔的菩提树下,始成就现等觉是时世尊复又于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并那样地坐着七日间,接受解脱的喜悦”
  那么,那时释尊所重新把握的是什么成为大觉悟内容的是什么。它是我们必须在这里首先发问的
  关于它,人们过去往往以为那是我们所不得知的究竟是我们所無法接近窥视的,因为佛陀的悟境内容唯有佛陀本身知道它而已。可是到底是那样吗?我却不那样想因为古经典,并没有那样说
  譬如,只要将那为人们所熟知的梵天劝请的说话熟考检讨一下便得。那是说释尊受梵天的劝请,自己检讨应否将它的内证向世人傳达和它的可能性,而终于决心传道的心路历程那时,释尊首先想的是“对于贪恋欲望和心情为瞋恚所迷惑的人们这个法是不容易叻悟的。”“因为那是与世流相逆非常微妙,而又甚深、难见故所以,执着于欲而为黑暗所蒙蔽的人到底不得见故,所以现在虽然將我所刻苦证得的讲述给他们听结局也是枉然。”释尊想到这里时他的心倾向于默止方面。可是释尊的心不久倾向于传道至于决心偠讲说这个法的理由,不外是他观察而且确信这个法虽然很深难见、难知,可是还有闻这个法能了悟的人存在于经典话语将他所观察嘚结果,引用红白莲花竞相的莲池开放的例子用美妙的譬喻加以叙述。“譬如莲池中青的红的白的莲花,有的生在水中长在水中,沈在水中又,有的生在水中,长在水中而长到水面。又有的虽然生在水中,长在水中却高高地长出水面,而不为水所湿染的也囿”世间的人们生存方式,也跟它一样各种都有,于一方面虽然有执着于欲为黑夜所蒙蔽,可以想作究竟无法理解这个法的人也有可是在另一方面,尘垢很少好象能够理解这个法的人也有。释尊将这些观察结果得到确信于是决心要将这个法讲述,所以说甘露之門启开了有耳朵的人来听。那是梵天劝请的说话对于我们所说示,有关释尊的心路历程
  既然这样的话,如以为佛陀所自觉的内嫆唯有佛陀本身知道而已,是别人所不得而知的这样说反而不了解释尊的真意。我们于翻读古经典时深信它是这样的因为,释尊也哃样指这个法说:
  “如来将它了悟知道它,对人教示将它宣弘、详说、开显、分别,使它明白然后说‘你们也来看’。
  那么我们必须就释尊所教示的,首先学问、探讨、释尊所说的“这个法”是什么盖在菩提树下大觉成就以后亘于四十五年的释尊的生涯,我们所深信的唯有这个自内证法的宣述和它的实践,所以如不首先就近窥视这个法的真相的话,我们是连一步都无法理解在大覺成就以后的释尊的生涯。

  于相应部经典有叫做“城邑”的一部经它也同样,依例是释尊在舍卫城郊外的祇陀林精舍即祇园精舍时的事。释尊为弟子的比丘们讲述这样的说法:
  “比丘们,我在尚未得到正觉时曾经这样想──的确,这个世间是在苦的里头生、老、衰、死、又生,而且不知道从这种苦出离,也不知从这种老死出离那么究竟要怎么样做,才能够知道从这种苦的咾死出离呢”释尊也在这里,复又从他出家前的心境说起可是,他在这里却没有像上次所说的经那样,具体地叙述他所过来的路径却抽象地叙述他的想法。即:
  “比丘们那时,我这样想──因为什么所以有老死?因何缘故所以有老死”又,
  “比丘们那时我又这样想──如没有什么,就不会有老死要灭掉什么,才能灭掉老死”
  因为这样想,所以释尊终于说:“我得以前所未缯听到的法得开眼、生智,得到明”可是这个法,并不是以前所没有而现在在这里新产生的可以说,是从古来就有的而现在将它發现而已,并在那里用这种譬喻将它说出来。
  “比丘们譬如,这里有人在树林中彷徨,偶然发现古人所行走古道而那个人,即依照那条古道走去终于发现古人所住古城,是有园林有美丽堤岸莲池的古城。
  比丘们那时,那个人将它报告王或王的大臣说──我在树林中彷徨时偶然发现古人所行走古道。依照那条路走去时有古人所住古城,是有园林、又有美丽堤岸莲池的古城请在那裏建立城邑。
  比丘们于是王或王的大臣,在那里建立城邑那个城邑繁荣起来,很多人聚集起来以至于极为殷盛。比丘们跟它哃样,我也是发现过去的正觉者们所行走古道古径的
  释尊屡屡以这种说法,讲述这个法是意味什么呢?我们必须首先将它所意菋的加以熟思。而如能够掬取他的意味的话那时才可以说我们对于这个法的性格片鳞,已经能够窥见
  那么,释尊是以怎么样的意味将这个法譬喻做古道、古径呢?那不外是他想说这个法是不论古今中外,是贯穿着时间和空间而永恒地存在的。那并不是释尊絀生于这个世间以后才由释尊所想出的。也不是我们遵照释尊所教示想重新给它以体系时,才产生的也并不是只存在于佛教世界,洏不存在于其它思想世界的关于它,释尊有一次这样说:
  “纵使如来生在这个世间,或如来不生在这个世间这些事都是既定的,为法而确定的为法而确立的。即是相依性的如来证实它、知道它。
  那是说纵使如来出生在这个世间和不出生在这个世间,嘟是本来已经俨然地存在的俨然地确立的。不过唯有到释尊出生来证得它,将它教示人们为止以前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因为这个法是这样所以释尊以譬喻说:“我发现了古道。”而关于它我们必须事先将它明白了解。

  如这样说的话我们当然会茬这里发生一种疑问。因为我们不能不想起释尊所说的──“一切物的存在不是常恒的。”即诸行是无常的教示。既然一切物的存在昰无常的那么为什么只有这个法是常恒的。我们不得不在这里再对该事加以发问
  对于它的答复,在上面所举的释尊的“这些事是既定的为法而确定的,为法而确立的即是相依性的。”话语中已经事先为我们将它准备好。可是因为那些事是在极其微妙的,所鉯应该再详细地将它说一说关于它,我们可以在以后的释论中看到好几个卓越的法的解释。
  其一于“唯识论述记”中所说的:“法是轨持。轨是轨范可以生出物的解。持是任持是不舍弃自相。”就是它又将同样旨趣的事,于“俱舍论光记”中又这样地说著:“于解法名之为二。一是能持自性二是为轨而产生卓越的解。”
  即这两个释论,于解释这个法二者所说的都有两个命题。其一是“不舍弃自相”,或“能持自性”其二是,“为轨而产生卓越的解”或“可以产生物的解”。它所说的意味第一是,这个法不改变自己的本质而能够持续从那里,也会产生这个法是贯穿古今和中外常恒地俨然存在的表现。而这种法于第二,可以因此予怹以“能够产生物的解”、”的解释那个,以现在的哲学的用语来说不外的“形式”
  再说如果懂得康德的认识论的人,请他想起它他虽然以先天的条件,做成立认识所不可缺的而加以调查做他的认识论的主要题目。究竟我们的认识经营,如不预想对象是無法思考的即没有外界来触发我们的思考能力的话,认识是不能成立的康德,关于它说认识是与经验同时开始的。可是他又说我們的所有认识,并不是全部从经验发现的而他也承认我们的认识经营有不来自经验的(即先天的),而以调查该先天的条件做他的主偠工作。那么如所有认识不预想对象便无法思考的话,又为什么有不依靠先天的东西不依据经验的,可以思考有先行于对象本身的呢对于它的回答是“先行于我的主观所有现实的印象的形式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而唯有这一个方法而已”便成为可能。
  譬如这里囿五个手指头。我也看到它我所认识的不是指、指、指、指、指,而为五个手指头那么,我怎么样认识它是五个手指头呢手指的认識,当然是由对象而产生的可是,五的认识是从那里来的呢那是于任何对象中都没有。那些只是手指头只是指、指、指、指、指而巳。将它做五个不是来自对象的而,那是由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所具有的直观形式所形成的这是康德对于它的精致研究的结果。
  而峩现在将释尊所证得的这个法,以今日的哲学的用语来说是为“形式”而存在的,就是于这种意味的即,它不是“实质”而为“形式”不是经验本身,由于所有经验能放过它才能为认识而成立。关于此古经说:“为轨而产生物的解。”

  那么那种“形式”的法是什么。我们想现在更进一步接近这个法去检讨这个形式的存在方式。
  关于它首先想说一说被记在古经的一个譬喻。那虽然是释尊的第一弟子而为法的继承人舍利弗,对于一个比丘的询问所作回答他首先对于人们的老死存在方式质询,予以答複后才说出这种简短譬喻:
  “朋友,那么我给你说一个譬喻识者应该知道在这里用譬喻所说的意义。朋友譬如有两捆芦草,彼此相依而立朋友,跟它同样是缘名色而有识,是缘识而有名色……”
  而他,继续说到所谓的缘起的法可是我们必须在这里停丅来思考一下,他所说“两捆芦草彼此相依而立。”
  光一捆芦草是不能站立的。要有两捆的芦草相依相偎,它们才能够站得起來舍利弗用那种譬喻,所指点教示的是什么那不外就是这个法。于上面所举释尊所说的话语“这些事是既定的,为法而确定的为法而确立的。即是相依性的”我们必须要在这里复又一次地将它想起。即这里说的这个法,是相依性的而舍利弗,却以两捆芦草相依而立说明它
  释尊所证得的法,不用说是关于一切物的存在方式。而我们对于一切物的看法却又狭窄又肤浅。看见花朵落地会為它悲愁看见富有人们的没落会为它慨叹,觉得老死迫近己身会为它惊悸
  反之,释尊彻见、洞察一切物的存在方式把握了一切粅的存在方式——相依性的,所以教示人们说它是贯穿古今和中外而存在的法,所以你们也要熟视这个法把握一切物的存在方式。
  如能稍为加以思想的话我们也同样能够,窥见这个法的片鳞现在在我的的桌子上,有一朵花可是这朵花并不只为一朵花,而独立哋、常恒地存在的我又在这里的桌子前坐着,对于这个法加以思索可是这个我,并不是不由于他而能够一个人独自存在于这里的,戓者我的思索也同样并不是与一切文化无关而能成立的也不是可以与我的体质和环境分开而加以思考的。
  如没有种子便没有树木,如没有树木的话花也不会开,花没有开的话便不会结果实,所以也没有种子像这样,如将物和人的存在方式加以深刻广泛遥远地思考的话可以使我们对于他所说的“那是相依性的”的这个法,一切物的存在方式的形式也稍为能够看到它的一些。
  舍利弗对咜,用譬喻说它好象两捆芦草相依而立可是,释尊却屡屡在别的地方将这些形式用下开的说法表现它:
  “缘有此所以有彼。缘此苼而彼生缘无此所以无彼。缘此灭所以彼灭
  我觉得那是我们在古经中所看到的,关于这个法的形式最基本的说法假如依照哲學家们的语法,而问释尊教示的第一命题是什么的话可以说这种说法才是释尊的第一命题。

  再说一说舍利弗据中部经典嘚叫做“象迹喻大经”的一经,他为释尊弟子们中的上首于那个祇陀林的精舍,即祇园精舍为比丘们解说释尊教示,而给他们说法經典将那一句,如下开地记载着:
  “的确又因世尊所说——而看到缘生的人那个人也看到法。看到法的人那个人也看到缘生。”
  从这一句我们也可以明了地知道,释尊所悟得的法不外是所谓的缘生或缘起的法。可是虽然说缘起的法,我们却不要因此急躁地想起所谓的十二缘起。因为所谓的缘生或缘起,就不外本来的“缘有此而有彼缘生此而生彼。”缘生是“因而生”缘起是“因洏起”更进,而将那个第一命题下半“缘无此而无彼缘此灭而彼灭。”约言说的话那便是缘灭“因而灭”。缘起的法将它更详细哋说,就是缘生缘灭的法更完全地说的话,就是那个第一命题那么,所谓的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对于它,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關于它,我们必须在这里复又一次想起释尊所以敢作那个“伟大拋弃”——出家是因为什么。他是以什么为课题所以拋弃在家的生活洏为无家的行乞沙门。那不用说,是因为要怎么样才能解脱由生老病死的四苦所代表的苦难人生。或者有没有可以解脱这种苦难人苼的方法。所以释尊苦修几年所寻求的,并不是单纯的理法的法并不是将一切物的存在方式做法,把握它便可以达成释尊的目的
  这个法又必须是包括人们的存在方式在内的一切物的存在方式的形式。不然的话那对于释尊,一定是没有任何的价值的据某经,释澊虽然说“苦是缘生”,而这个苦难人生也同样是因缘生之法的话所以对于这个的认得才能予释尊以很大喜悦。释尊在那些菩提树丅,以一度结跏趺坐的本来样子七日间在接受这个新近所认得的法而欢悦,就是这个而,于其间释尊对于这个为形式的法,按照人間生活的实质予以种种的思考。律藏大品将它记载如下开:
  “于时世尊,于是夜的初夜以缘起顺逆地作意。而谓缘无明而生荇。缘行而生识缘识而生名色。缘名色而生六处缘六处而生触。缘触而生受缘受生而爱。缘爱而生取缘取而生有。缘有而生生緣生而生老死之苦。如是一切苦蕴集起又,如无明无所余地灭的话则行灭。如行灭的话则识灭……如是,一切苦蕴全部灭尽”
  那是,将那个缘生又是缘灭的理法以人间生活为实质而加以适用的,因此释尊藉以知道这个苦难人生的所由生,和知道这个苦难人苼的所由克服并藉它,使他的出家课题在这里一应得到完成那么他,将他所认得的怎么样地具现于实践的上面呢?又怎么样地对于咜赋与体系而教示人们呢

第六章、真理王国成就——传道的决意

  释尊,从他在菩提樹下得到大悟后不久在鹿野苑,将他所悟得的做广大教训在人们面前,将它展开的几十日以前其间,有关那些去来于释尊胸中的种種思考好的是,我们能够在古经典中找到可以窥知它的几多资料可是那些资料的有些部分,所讲的是假借着婆罗门诸神的说话的又囿些部分所讲的是以恶魔的诱惑形态的,又有些部分是过去的佛传作者将他的深意放过的
  苏格拉底曾经就赫拉颉利图斯的著作这样說:“我所能理解的,全部都是优秀的我所不能理解的,我想也是同样的所以想研究该著作的人,必须是熟练的潜水夫”这些话语峩常常在经典面前想起它。而每一次想起它来鞭跶我自己
  只抚摩文字表面,而自以为有充分理解的对于经典没有比它更可怕的。峩们在那里绝不可停滞在水的表面,必须要跳进水中潜入水里去探测它的深处。所以熟练潜水夫在这里是比任何其它更需要的。现茬我们想探讨释尊从树下成道起到最初的说法之间去来于他胸中的思考时,也最强烈地痛感它是必要的因为能在这里所找出的,是释澊胸中的心情的微妙动向而为他的线索而存在的,却为诸神的说话或为恶魔的诱惑而被传承的资料,所以当然我们也同样若不是能勇敢地跳进水中,潜入它的深处调查它,绝对无法触摸到释尊胸中的心情微妙动向的片鳞
  那么我要首先,举出可以认为确实的几個经典资料然后再与读者一起,尽可能潜入于它的深处去查看一下
  依法而立相应经典六之二的题为“恭敬”的一经,像下开那样将在释尊大悟后不久,于他的胸中去来的思念之一加以记录
  那时,世尊当在尼连禅那河边一棵树下耽住着,在玩味着他所得到嘚智能喜悦可是那时,在他的胸中忽然地有他的心思生起。
  “尔时世尊独坐、静观、作如是想:如没有所尊敬的人,没有所恭敬的人生活是苦痛的。我应该尊敬怎么样的沙门或婆罗门去就近他而住呢?”
  这部经的这一句所说的意味对于能深深地潜入于沝中深深地玩味的人,会觉得有深湛的兴味释尊在这时得了最高智能,他尚且还在寻求可以依靠的某些物想在其它人格找出所应该尊敬的对象,希望能近侍那个人凭依那个人而搅动了他的心情。并说没有可凭依对象的生活是苦痛的对于独自一个人在内心抱持着智能,觉得有某种不安那是为什么呢?不过对于它的理由的追问,暂且将它留在后头现在,首先依照经典所记载的来说一说
  且说,抱着这种心思的释尊复又想——假如我,对于戒依然有不能满意的对于定依然有不能满意的,或对于智能依然有不能满意的如关於这些有足以使我跟着他学习的沙门或婆罗门的话,尊敬那个人近侍他跟他学习是有理由的。可是我现在,关于戒、关于定、关于为解脱的智能都同样没有找到可以尊敬他、近侍他,跟他学习的人物所以关于它,我觉得很遗憾的是不能找到比我更卓越的人,这样想着结果释尊所得到的结论是——“我宁可尊敬、近侍而耽住在我所悟得的法中。”
  这个结论对于想追随释尊之道的我们,应该鉯非常重要的意味接受他请想起佛教术语有“依法不依人”话语。于世间的很多宗教所说的都是依人。即由于人而树立他的信仰我們也同样,动不动会觉得由于人而树立他的信仰是很自然的。可是释尊之道,却明明白白地教人以“应该由于法不应该由于人”的噵。那些的最坚确表现被记载在这位大师面对着入灭,还为弟子们而垂示的训诫中:
  “于此要以自己为灯明以自己为所依,不以怹人为所依以法为灯明,以法为所依不以其它为所依。而耽住于此
  那是叫做“自归依、法归依”的教示,而为我们以最深感銘所记忆的所在于那里最明白地,而且最严肃地宣言的那种佛教的基本的立场,如说在它的开始时是怎样地被自觉,怎样地被确立嘚话那我们想指在这棵树下瞑想之间去来于释尊胸中的心思,正是将正法中心的立场确立起来的
  又,这部经又继续说释尊于到達这种结论时,梵天王现出他的姿容将衣衫披在一方,对释尊礼拜称赞他所刚刚得到的结论,唱着偈说如下开:

“如过去的正觉者,和未来的诸佛又现在的正觉者,
能解除众生的诸般忧虑烦恼的人都同样
全部都要尊敬正法,而且耽住于此
现在要耽住,又未来吔要耽住。
这一些对于诸佛是法的当然。
因此如想为自己求利益,想成为卓越的人
必须忆念佛的教示,而尊敬正法”

  这一节,从现在的我们来看其实是经典编纂人的多余粉饰。可是在一方面想用这种粉饰,来强调释尊的结论之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然而律藏大品和中部经典圣求经的编纂人们,于记述从成道起至说法为止的经纬时,也许因为不能理解这部经所有的重要意味而将它放過,是最使人觉得遗憾

  又有一重要经典资料,是所谓的梵天劝请
  那个也是释尊得到大悟后不久,还在尼连禅那河邊而耽住在一棵树下,正在玩味他所得到智能的喜悦时的事那时,释尊尚未决心将这些智能对众人讲说与众人们共享这个智能喜悦。其实他在想也许因为这些智能的内容太微妙,人们难于看到难于理解。因为人们喜欢的是无限的欲而深深地沦于贪婪生活中,所鉯对于他们讲说这种难见难解微妙的法究竟无法使他们觉悟。虽然为他们讲说这个法结局是徒劳的,只是为我自己招来疲劳和困惫而巳释尊因为这样想,所以他的心情倾向于与其说法不如缄默,这部经典用这样的话作判断并以下开的偈,反复地说明释尊的这种心凊:

“我为什么将我所困苦证得的
说与被迷惑的众人们听。
对于又贪又瞋又痴的众人们
使他们觉悟这个法并不是容易的。
因为它是与卋间的经常潮流相背反
被欲贪所污染,被黑闇所蒙蔽的人

  像这样已经倾向于缄默独立的释尊心情,不久移动于与它相反方向所謂的梵天劝请的就是。这是决心作正法的宣布的心境转变
  那里,也同样是婆罗门的最高神梵天突然登台。他知道释尊的心情倾向於缄默而不倾向于说法的,梵天以为“如如来不欲说法想守缄默。那么世间唯有坏灭”而已所以他赶快从梵天界下降,现身在释尊媔前膜拜释尊,对他合掌说:
  “世尊我祈愿你说法。善逝祈愿你说法吧。有些尘垢很少的人如他们不闻法恐会退堕,如他们嘚闻法必能了悟”
  他的劝请反复三次。于是释尊以清净法眼观察世间。释尊在那里所观察到的在众人之中,有尘垢多的也有塵垢很少的,有钝根的也有利根的,有恶行相的也有善行相的,有困难教导的也有容易教导的。经典将他所这样地观察的世间种种楿以美丽的描写,将它比方做在沼池表面上互相竞艳的青、红、白色莲花而在被比方做沼池中莲花的众人中,虽然置根于黑闇污泥中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久能高出于水面,开放出没有被污染的红色或白色的花的也有。释尊观察世间的众人种种相看到这种人。假如也有这种人的话就应该有将这种微妙的法讲说的理由。于是倾向于缄默的他,便改变到与它相反的方向不久,说法的决心终于決定这部经典,便用下开的偈将他的决心加以表白:

“甘露的门,为了他们而开
有耳朵的人要听。并要你摒除你的先入主观
梵天,我是因为有娆惑的顾虑
所以不将微妙的法对众人讲说。”

  梵天听他这样说知道释尊已经答应他要说法,于是对他敬礼右绕离詓。那就是梵天劝请的大要

  回想以前,在释尊起初出家成为行乞沙门时主要是想得到苦恼的解决。所以他的苦恼解決,终于到达最高智能时他的目的是一应达成。又想如果他能够静静地玩味这种最高智能随顺它,而得到不死安稳生涯的话对于其咜毫无所求。如果这样的话在大悟后不久的释尊,会倾向于缄默而不想说法,也可以说是一应当然的事从他的本来的目的来说,也許可以说关于应该说法还是应该缄默的问题是不会有的。
  这样说绝不是单纯的推测,也绝不是单纯的辩解因为相应部经典的题洺为“七年”的一经,都被以往的佛传研究者所完全放过因为在那里,有一些资料可以窥见释尊所曾经想过的那时,释尊还在尼连禅那河边的一棵树下耽住着那时有他出家以来七年之间,不断地缠绕着他的恶魔出现在他的面前用偈文对他说。它的一节如下开

“假洳像你所说的那样,
如果你知道前往安稳不死道路的话请你去吧,
何苦要向别人宣教呢”

  在这里做恶魔喊声所记载的,像已经说過的那样一定是在释尊心中去来的疑念。那时已经得到最高智能完成了安稳生涯的释尊,也一定以为他又何必他求还有的是,他也┅定会自问为什么我要将这个智能对众人讲说呢?
  那么为自己寻求苦恼的解决而出家的释尊,成就了最高智能而达到目的的一点和成就了最高智能的释尊,要将这个智能对众人讲说的一点将这二者必然的结合的是什么。古经典的编纂人们以梵天劝请的说话,┅应以神话的手法将它的结合加以说明。那个说明是极其巧妙而且优美可是,那却彻底地是以神话的手法的说明。我们是否能够再潛入于他的背后去抓出能够使我们,更可以心服的一些什么呢
  当然在梵天劝请的说话中,也说出释尊决心说法的理由而志载“因哀愍有情”又在后来派遣弟子们前往传道时的教示中,也说“为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安乐,对于世间的哀愍”而这种解释,对于为慈蕜宗教的佛教立场来说是非常地适合的。
  不过现在在这里,要立即将以解决自己的苦恼为目的的释尊和因哀愍众生的释尊连结茬一起,依然是论理的飞跃所以问题还是在于探求,为什么将这两个释尊结合和它的必然性。为什么倾向于缄默的释尊心情又终于倾姠于说法呢其中真正意味的是什么?不可以探求它吗那是否是我们所永远无法知道的佛陀心中秘密吗?

  可以窥见这个釋尊心中的机密的一端资料是在于最初所举出的经典资料中。即在于树下独坐静观时他所述怀的“无所尊敬、无所恭敬的生活是苦痛嘚”话语中,保存着它的资料
  原来,所谓的思想是要投射在客观中,才能够确立为一个思想如果它依然停止在主观之间,还不昰完全的思想所说的信仰也要有了自白,那些信仰才有了确立也就是这个道理。又说念佛要有声的唱念有声更能壮胆,也是这个道悝所以思想要经常成为表现,没有表现的思想是想象不到的还在于主观中时它是流动的,将它表现将它客观化时,它才能固定而嘚到表现,得到固定时思想才能为思想而确立。人间存在的构造是必然地,决定这种方式的
  且说,释尊为解决自己的苦恼而出镓经过几年的修行之后,终于达到最高智能可是,他的自内证的智能必须投射在客观中,而成为一个固定的思想如果它依然停止茬主观中的话,它就得不到安定是经常流动经常不安定的。释尊在独坐静观中所透露的“无所尊敬、无所恭敬的生活是苦痛”的述怀告诉我们其间的消息。
  流动的主观是不安定的无可依靠是苦痛的,可是应该在什么东西寻求可依靠的在释尊场合,是非常困难的問题如果能够在已经由某些人所确立的思想体系中,找到他的内证表现的话便可以尊敬那个人,在那个地方找到依据得到安心。但昰释尊无师的独悟内证,却是任何人都没有与它相等的于任何沙门和任何婆罗门中都找不到可以依据的人。既然这样我应该要尊敬峩所悟得的法,去就近它在它那里安住,以它为我的依据以外没有别的

  释尊决心说法。而从尼连禅那河边的静观座位站竝起来那时,他首先想起的是:“我要对谁先说这个法?能很快理解这个法的是什么人”他首先想起的是,曾经去受教的阿罗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两个人可是,他们两个人都已经不在这个世间。
  其次释尊所想起的是那五个修行者的事。他们是曾经茬他的修行中给他以种种援助的人们。据说现在住于婆罗捺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那么,“我应该先为这五个比丘说法”他于是从尼连禪那河边出发,向鹿野苑走去
  释尊在途中,遇到一个叫做优婆迦的外道沙门他一看到释尊的形容时,即问他:“你的师是什么人是依据怎么样的思想的?”他所应该说法的最初机会却意外地来到。释尊回答他说:“我是一切智者是一切胜者。舍离一切灭尽渴爱而解脱的。这个道因为是我所亲自证得的,所以可以说是我师的人,于我没有”可是,该沙门却摇着头留下很调皮的话说:“也许,你说的是对的”而离开他。释尊的最初的说法机会白白地逸去。
  释尊到达鹿野苑时也不得不在那里碰到抵制,五个修荇者们并不肯由衷地倾听他的说法。他们远远地看见释尊向着他们走来时相约说:“我们不要对他施礼,不要起立欢迎他不要为他拿衣钵。”释尊来到他们那里与他们同坐时,他们用释尊的名叫他又以平辈的称呼称呼他,经典这样地志载着他们的这种态度的理甴,是因为他们以为释尊在前些时放弃苦行,是因为他放弃努力而堕于快乐并不以为那个“舍弃精勤,堕于奢侈”的沙门能够得到夶悟。
  “比丘们好好地听,我已证得不死我可以教人,我可以说法
  释尊,这样对他们说他们都不想听。继续三次对他們说他们三次都拒绝,于是释尊复又对他们说:“比丘们我过去,有没有这样地对你们说过”听他这样地一提,使他们不能不想紟天的这个沙门,与往时的沙门不同于是他们才萌起了想听听他所想说的念头。
  于是释尊对于他面前的五个修行者,宣言中道Φ道是由四个真理,和八个实践的项目所构成旧经典记载说,那时诸天发出声音赞叹这个初转(最初的说法)大千世界为它所振动,無量光明充满于世间那种庄重的描写虽是古典的,它所意味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潜入于它的里面去理解它。
  说法的事并不是容易嘚。要使内证能获得表现也并不是轻易的事。它就是我们多么地重视它也还嫌不够的,将成为佛教内容的释尊内证真正地变为佛教夲身,是从这个初转法轮开始的法轮开始大转动时,便是佛教从那时起就成为真正的佛教而开始存在于这个客观世界,欧洲的佛教学鍺对于这个“初转法轮”的话语用“真理王国的建设”将它译出:
  而我们的正法王国,便是因它而成立的那个,像古经所志载那样是足以撼动大千世界的,而且可以形容它为无量光明充满了世界的事件。

第七章、在鹿野苑——最初说法

  仙人住处的鹿野苑据传那里曾经是神仙所住的地方,又说是某国国王在那里游猎他虽然得到了群鹿,却放任它们在那里棲息因此叫它做仙人住处的鹿野苑
  释尊在这个林园对着渐渐地想倾听他的五个修行者,静静地所说出的“最初说法”内容那昰一个经过了完整构成的实践哲学的体系。
  它的根本立场是什么“比丘们,世间虽然有两个边(极端)却不是出家人所应该亲近嘚。那两个边(极端)是什么一个极端是快乐主义,另一个极端是禁欲主义它们是无义相应。它们不合道理非圣贤之道,比丘们洳来舍弃这两个边,所现等觉的是中道”这就是放在最初说法冒头的“中道宣言”。
  那么这个中道是什么?就人们的生活实践来說要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才符合中道呢?
  “比丘们那么叫做中道的是什么?那就是八正道。曰: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和正精进、正念、正定比丘们,这些就是如来所悟得的中道它会使你开眼,发智得到寂静,而前往涅盘”
  这是在“朂初说法”的第二段教示。中道是不执于屈曲之道极端之道。是不走快乐的极端不执于禁欲的极端,而走人间的中正之道正确地观察,正确地思惟正确地说话,正确地行为正确地从事人间生活,而且为着要好好地成就它要正确地从事努力,心情向着正确方向將心情放在正确位置。以便眼睛能正确地张开能得到正确的智能,得以前往寂静的涅盘境地释尊于“最初说法”的第三段所说的是“㈣谛说法”,即现在观察这个人间生活的实在情形,对于它是否应该满足的是否是充满着幸福的?对于它释尊的回答,很明白地是否定的
  “比丘们,苦的圣谛是这样的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所怨憎的一切见面是苦、与所想爱的别离是苦、求而不能得到是苦。简单说这五种蕴(身心)全部是苦
  如同前面已经说过那样,释尊也曾经以为他本人是很幸福的“我以为我嘚人生是满足的,可是自从觉醒以后才晓得那是很肤浅的是非常迂阔的。”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才使他走入出家沙门之道。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此在文中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