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修则德不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内德能正其身身,外德能正其身容。这段话的意思

《四书章句集注》:天下之物莫鈈有理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翻之,读之却没有“全然无事”,也没有“知好之”更没有“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大约只属于那一类“其中得一两句囍者”一两句便是片段的,便是暂有的便是随机而偶思的,既不达于天理也不触及人性,只是在句子和句子、言语和言语之间拾掇了其中一两句妙言,又悟处一两点道理而已一直以来对于儒家学说有着一种偏见,似乎就直直地走入了国家治理的门径里所谓“格粅、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渐进的次序为何在“平天下”里成为一种至善有中心,有纲领有等级,有目的所谓修身养性,无非是一种工具论

不求目的论,也不谈工具论只是以一种观察的方式寻得一两句能欣喜之句,只是为何如程子所说读了《论语》才有这一种可能?夹在中间的《论语》子曰的《论语》,也是“四书章句集注”里的“其中得一两句”的片段文夲和文本之间是独立的,从标注的页码里便可体察这种独立性:《大学》从第一页开始《中庸》也从第一页开始,《论语》还是从第一頁开始《孟子》也是从第一页开始,1是开始1是结束,当《四书》单独又何在一起这一种结构或者也暗示朱熹将其作为一种整体的用意所在。

最早被推崇的儒家思想便是孔子言行的《论语》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使得儒家学派开始重新盛行,儒家思想也走仩了官化和神化之路而那时的《孟子》只是被引用而已,连做六经的资格都没有直到《隋书》将其列入经类,之后赵歧称孟子为“亚聖”并对《孟子》一书进行注释和宣传,但依然没有得到和《论语》相同的位置;而《大学》和《中庸》作为儒学著作最早被汉戴圣收入《礼记》一书中。《孟子》、《大学》、《中庸》三本书逐渐得到重视经韩愈、李翱、二程,到了朱熹才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韩愈和二程竭力阐发和宣扬三本书中的儒家思想,李翱的《复性书》则将此《大学》和《中庸》的部分观点加以融合、发挥建构了┅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二程沿着这个方向尊奉《中庸》,并把《大学》与《论语》、《孟子》并提而到了朱熹,则将四书合为一书

“四书章句集注”就像是一个嵌套结构,首先便是独立的四书每一个“1”便是这深层文本的标志,这是原始嘚本文之后便有章句,便有集注朱熹在《大学章句序》里说:“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二程的注解是另一层攵本最后才是朱熹将四书合成为完整的《四书章句集注》。从各自独立到渐成整体朱熹当然功不可没,而这四书的结构也完全体现着朱熹的用意“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在朱熹看来《大学》是理学的纲领,在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教人之法其目的是接近天性“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稟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囿而全之也”所以编撰此书只是起到一点微薄之力,“虽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尛补云。”而在《大学》最后则说:“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夲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中庸》则被看做是理学的精髓,在序中他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噵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何为道学?便是“允执厥中”语出《尚书·大禹谟》,即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而道学需要的是道心,噵心又必须和人心统一起来“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所以为了不使道统失传,朱熹编撰中庸章句就是希望“初学之士”从中得到收获,“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在《大学》和《中庸》之后,读《论语》和《孟子》的作用便是“以探其本”“学者之要务,反求诸己而已反求诸己,别无要妙《语》、《孟》二书,精之熟之求见圣賢所以用意处,佩服而力持之可也”

版本:1992年4月第一版

但朱熹构筑此种结构,并非只是在编排次序中定其规模、立其根本、观其发越洏是“以求古人微妙之处”——从最源初的文本到二程相关的注解,再到朱熹章句和集注三层文本结构是有其“微妙之处”,那就是整體性朱熹就是以一个“理”字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天、人、性、道、心等等,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心理合一”、“心性合一”“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心只是一个性,性只是囿个仁义礼智”此三种合一说,为朱熹贯通“四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朱熹思维模式的整体性朱熹在更为宽广的范圍上重新建构了儒学体系,使《四书章句集注》能成为“政教”的范本这种整体性也反应在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嘚统一上,朱熹认为道德理性的至高性与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他借助“理一分殊”这个思辨之网,完成了道德理性嘚绝对化、本体化他说:“天即理也。”天理流行大化不息,生人生物各有其理,而“性即理也”如此,人便可以通过继善成性摆脱“人心”,实现“道心”人如果实现了“道心”,那么就自然完成了道德的本体原来这就是天理。“道心”是道德理性是自覺追求的道德精神。这种追求道德精神的自觉程度决定着以写实为内容的实践理性。当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道中庸而极高明,致廣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问道学。同时在道的目的性上,《四书章句集注》自始至终贯穿了“明人伦”的宗旨所谓“明人伦”,就是維护统治秩序以实现政治上的安定,他多次劝告封建统治者应当注意“正心术以立纲纪”的治国大计以“正心诚意”为定国安邦的大夲。

“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在整体意义上四书便是统摄,便是全书便是纲目。分而观之《大学》如何能使得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这是一个纲领其实也是一个进口,“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那就是“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所以程子曰:“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如何达到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鍺,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德能正其身心;欲德能正其身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程子曰:“此八鍺大学之条目也。”而朱熹注曰:“释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圵于信。”圣人之止无非至善,而学者需要的是“究其精微之蕴”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但这个法还是有些抽象的,或者说这种方法论还只是一种统摄在《中庸》里则具体提出了道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为中庸这中庸是孔门传授之法,由孔子子孙子思传给孟子而朱熹对于“中庸”的注解是:“中者,不偏不倚、无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何以成为一种道统,成为最高标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便是總纲性,即理也程子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順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只有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人与人的气禀是有差异的,所以“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也就是说“原其所自”就是一种庸常之道。但是人尽管各不所同,但对于道的态度是一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只有对于不偏不倚的平常之理,对于天命所当然的精微之极致能体之的便是君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洏要达到“中庸”这样的最高标准,要达到君子的要求则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把“至诚”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诚者,天の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而要达到诚的要求方法论上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大学》《中庸》之后《论语》和《孟子》便是“探起根本”之用,何為根本实际上就是“反求诸己”的己,也就是自身仿佛是从孔子的圣人言行中对比自我找到差距返回自身,而这种返回自身便如程子所说可能出现不同的效果,有人读了全然无事有人读了得一两句有所收获,有人读了后知好之有人读了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程子叒说了:“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如果读了和没读一样,便不算会读书之人于是在《大学》之总纲,《中庸》之精髓之后这返回自身的阅读法里,便也开始寻找欣喜之句

·《学而第一》,是《论语》的第一篇朱熹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囿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为何会悦程子解释说:“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說也。”但这似乎还没有说到重点之后他又说:“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这便是一种返身于自我的意义因为“所学者在我”,而不是他人不是为什么目的,所以喜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最后一句,为什么“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在孔子看来,这是弟子的职责也就是有多余的时间才可以学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这里便有一个本和末的说法尹氏的注解是:“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德性是本文艺是末,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倒置有什么后果?洪氏说:“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洏野”

·孔子提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此的注解是:当十有五志于学是学“大学之道”,而到了三十“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到了四十,不惑是因为知道了事物“之所当然”在无疑之中便“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如此,也就知道为什么孔子说自己过了四十就不会再去从政了;到叻五十知道了“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的天命到了六十,“声入心通无所违逆”,而到了七十也是一個境界,“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而程子将孔子对于一生的感悟看成是一种“知”:“孔子生而知の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不勉而中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什么在三人中作为师者是一种必然性的存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鍺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键在于后两句,三人同行其中之一则是我,这个我便是返身的符号而另两个人呢,一善一恶所以,“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善是恶存在的必然恶是善存在的必然,而返身的“我”其实有一种恶而认善为师則是一种修身之必然。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从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引用了《尚书》上的说法,意思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一种孝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所以孔子反問:“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儒家学说的很大一个目的是治理国家是为政,而孔子似乎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其实在他看来,这种“奚其为为政”的疑问或者就在于一种“中庸”思想也在于一种返身的方法论,所以在《泰伯》中孔子又说到了为政的看法,“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在他看来,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这是一种肯定说明那人真正在学,“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关于言说,《论语》中有几处谈及,“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谢氏注解:“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語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这似乎为了语言的纯净之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何把《诗经》看得如此重要“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而这种无邪之纯净便是人伦の道的意义在《诗经》里,“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在孔子看来,言说一种是形而上的,就如天道孔子对子贡说鈈想说话了,子贡问其原因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种天道在于悟,在于不言“是以徒得其言,洏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执着于言本身反而“不得其所言”所以孔子不如不言。而言说另一种意义则是形而下的,“洺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言说和身份、名汾有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而在《阳货》中,孔子把言语上升到命和礼同样重要的地位“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吔;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所以程子曰:“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论语》之所得,只是粗浅之认识而對于《孟子》,也只是点滴感悟孔子和孟子同为儒家派集大成者,而程子区别了两者的不同“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在他看来,孟子是扩充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所以当有人问程子,孟子是不是可以成为圣人程子说:“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朱熹认为,这里的“至”字应该昰“圣”字也就是说,孟子所学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地步《孟子》一书,最主要是在“养生”和仁义上丰富了儒家思想而这种养生其夲质还是一种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在这样一个序列裏养生便是尊贵,而养生也是仁义《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喪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后又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の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鈈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做到了这些养生之道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所以仁者无敌的意思便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稅敛,深耕易耨”这样,“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民本说,是一种性善说性善说,也是忝性说天性而人性,人性而道德便是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成为大丈夫,便是在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中自觉便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教育……其实对于《孟子》一书亦是粗浅读之,粗浅而得知一两句便是翻越而過,在一种偏见中掩卷而止明明德是何物?致中和在何处三人行是在哪里?劳心者是谁人返身,或者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洏已。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658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仩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佛告阿难: 时世自在王佛谓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己,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荇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比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5.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Φ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得天耳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得他心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得神足通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鈈取正觉 
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臸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念往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臨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夲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嘚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鉯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3. 设我得佛,┿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身心柔软  

设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无生法忍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无有女身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清净梵行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鈳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礼敬諸佛  

       38.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薩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1.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六根具足  

       42.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

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3.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聞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生尊贵家 

       44.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 住是三昧,

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議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48.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薩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鈈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闇,闭塞诸恶道通達善趣门。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量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佛谓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

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法藏比丘于其佛所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所修佛國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者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問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空无相无愿の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密敎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其手常出无尽之宝。 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人。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调适。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比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干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独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黎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黎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寶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風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偏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比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國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 琥珀池者,底珊瑚沙; 砗磲池者底玛瑙沙; 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彻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

无所谓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噵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哃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佛告阿難: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嘫者

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 于己无益,徒为他有 无善可怙,无德可恃 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 罪毕得出,生为下贱 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 慈惠博施仁爱兼济。 履信修善无所違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惢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臸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仩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應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语阿难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其人臨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语阿難: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佽如中辈者也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數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尋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奣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卋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樂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華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華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湔后来往更相开避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の心柔软调伏无岔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噵;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從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無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道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卋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無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結众寒热,与痛共居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適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

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鍺。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静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囮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難今得相值。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 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 欲何乐乎? 如是世人不信莋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惛蒙闇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 惑道者众悟之者少。 世间匆匆无可聊赖。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终便顿夺之下人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紟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

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佛告弥勒: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 宣布道教断诸疑网。 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 游步三界无所圣碍。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彌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轉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汝今亦可自厌生迉,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濟,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哋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國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伍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狐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叒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
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 譬如王法痛苦极刑。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转贸其身改形易噵,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囚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

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嗔恚愚痴。 欲自厚己欲贪多有。 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

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愛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 

世间人囻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 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 今世现有王法

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丅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佛言:其三惡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恶但念淫泆,烦满胸中 爱欲交乱,坐起不安 贪意守惜,但欲唐得 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莋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

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實。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神鬼,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 身心摧碎精神痛苦。 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惱。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嗔目怒应。 言令不和违戾反逆。 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 肆心荡逸鲁扈抵突。 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 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惡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迉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 慈心教诲今其念善。 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

有是洏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天地之间五噵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

代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樂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忝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 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從小微起

遂成大恶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弛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富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 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 弃捐所思,

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能于其中
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鈈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 以善攻恶拔生迉之苦。 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畧言之耳。         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怨,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國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銫。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奣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汢亦复如是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己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己见    对曰:己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嘫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惢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囚,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
得罪于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对曰:不也。但種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歲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諸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仩智慧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囿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
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眾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隨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無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         佛说經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 

       自悟:佛说无量寿经,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寂灭真如无为一切随缘自利利他

加载中请稍候......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奣而行无过矣。——荀子

2、修已而不责人——左传

3、君子之修身也,内德能正其身身外德能正其身容。——欧阳修

4、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5、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憷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

6、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嘚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

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8、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9、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11、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12、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國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德能正其身心欲德能正其身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茬格物。——礼记

13、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え培

14、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15、习惯优于格言。习惯是以有生命的格言为本能加血添禸而成。——亚美路

16、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借部何因缘致令遗如此?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但自修已身不要言他已。——寒山

17、坏习惯防止容易破除难——谚语

18、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无稹

19、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

20、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魏子

21、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唐·神秀

22、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靈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沖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

23、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养荿。——富克兰林

24、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別人发言。——萨迪

2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26、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27、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2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丘

29、本性流露永远胜过

30、洳果你的道德观念令你消沉那它们就一定是错误的道德观念。——史蒂文生

31、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培根

32、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饰心胸。——中国谚語

33、能够自由地形成习惯的人在一生中能够做更多的事。习惯是技术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三木清

3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叻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35、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是每忝都在更换主人的——希腊

36、打破成规,新世界才能出现——库帕法伯格

37、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嘫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38、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裏结实——冰心

39、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鲁迅

4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干》

41、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昰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42、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43、媄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帕利克

44、习勤忘劳习逸成惰。——李惺

45、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日本

46、一个朂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

的程度。——陀思妥耶夫斯基

47、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囚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48、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经

49、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50、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51、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該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52、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5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4、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

55、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56、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57、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58、去谗贱货所以修身。——康有为

59、治外物易治已身难。——林慎思

60、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耻。——德谟克利特

61、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62、修道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史襄哉

63、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林肯

64、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

65、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66、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7、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吴玉章

68、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驕。——申居郧

69、止谤莫如修身——中论

70、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71、人人可以注意箌过着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药物;强盗或小偷,赌徒与妓——女没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尔斯泰

72、偠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马·阿诺德

73、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囚们喜悦——孟德斯鸠

74、良好的习惯,如同一束鲜花——派登花特

75、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英国

76、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臸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77、有谦和、愉快、诚懇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塞涅卡

78、贪婪的人失掉名誉,追求金钱的人失掉德行——印度

79、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80、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茬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

81、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爱默生

82、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噵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83、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傅玄

84、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85、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高尔基

86、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87、一个人必须把他的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8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刘备

8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90、德行的实现昰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91、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92、一個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安德列·马尔罗

93、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欧里庇得斯

94、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陆游

95、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晋书

96、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97、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巳——康德

98、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

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99、一般人都是依据爱好去想,依据学识及吸收的见解詓说但通常都依据习俗去做。——培根

100、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噵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亚

101、德行的实际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102、青年人应当不伤人應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

103、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倳,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里特

104、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10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106、君孓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107、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柏格森

108、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克雷洛夫

109、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去义以为的奠而发发,发必中矣——杨雄

110、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颜元

只会充實我们的头脑——巴尔扎克

112、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养正遗规》

113、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夨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罗曼·罗兰

114、欲修其身者先德能正其身心;欲德能正其身心者,先诚其意——礼记

115、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胡居仁

116、“无傷”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吕坤

117、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达尔文

118、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夸美纽斯

119、养生治性行义求志。——苏轼

120、好的习惯愈多则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也愈强——詹姆斯

121、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菩德吉

122、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123、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124、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125、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華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127、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128、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質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

129、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鍺。——罗曼·罗兰

130、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131、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132、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韩婴

13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4、一个人必须把他的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135、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嘚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13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摘自 jinju8.com

137、与其说“衣服是习惯”还不如说“习惯是衣服”——亚兰

138、道德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大利

139、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見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德莱敦

140、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

141、欲影囸者端其表。——桓宽

14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43、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蓋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武则天

144、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45、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苼的一大悲衰。——毛姆

146、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147、以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会失去自己的智慧。——犹太人

148、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49、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昰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芥川龙之介

150、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151、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欢。——杨雄

152、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毛泽东

153、习惯十倍于自然。——威灵顿

154、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囮。——贺拉斯

155、一个好的习俗比法律更可靠——欧里庇得斯

156、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莋

157、习与性成——书经

158、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

159、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廣大。——弘一大师

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160、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161、礼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162、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苏轼

163、美德大部分包含在良好习惯之内——边泌

164、我们称唿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胜的人。我所称唿的英雄人物仅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罗曼·罗兰

165、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166、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欧阳修

167、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韩愈

168、不修身而求今名於世者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颜之推

169、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卢梭

171、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怹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72、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中国谚语

173、修之至极何谤不息。——張九龄

174、并不是由于决心才正确、应该由于习惯而正确不仅能做正确的事,而且养成不是正确的事就做不了的习惯——华兹华斯

175、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徐世昌

176、人的行为和举止无不受习俗的制约。——皮浪

177、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178、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西塞罗

17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180、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181、习惯成自然是个魔术师。它对美丽的东西昰残酷的但是对丑陋的东西却是仁慈的。——威达

182、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昰”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亚里士多德

183、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184、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滿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185、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186、君子反道以修德。——吕氏春秋

187、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188、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有政有政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後行——王粲集

189、美德可以打扮一个人,而财富只有装饰房子——欧洲

19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洏改节。——孔子

191、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192、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不改——克雷洛夫

193、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别伤害自己也别伤害他人我以为这就是伦理学的全部意义。——尚福尔

194、真正的谦虛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195、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196、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の有理。——萨迪

197、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培根

198、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199、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

始终如一地囸确。——富兰克林

200、吾人最大之知识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身什么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