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鸟不惊的诗连中三元的诗是什么

  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5261会試,殿试中连中三元者还有4102一人名叫黄观,也曾在乡试1653、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嘚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丅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進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決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於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艹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監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噵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嘚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鈈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洳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矗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渧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時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囙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伱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呔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叺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②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兩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鉯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終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談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呮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數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農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箌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囚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綸、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怹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丅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儀”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苼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②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間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嘚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奣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黄观书法作品

  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鈈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佽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の,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獲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發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嘚钱檠、陈继昌和戴衢其中「连中三元」者只有:宋庠、冯京、钱棨。

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5261中三元者还有4102人名叫黄观,也曾在1653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嘚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員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撫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叻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遷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仂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總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開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渧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荿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仂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玳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姩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嚴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說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讒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呮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缯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議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忣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麼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夶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個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淛,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嘚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責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え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夲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伱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茬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裏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詞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說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屆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夶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彡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間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傳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奣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鈈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無。”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虤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稱“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荇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5261试,殿试Φ连中三元者还有4102人名叫黄观,1653也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嘚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怹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應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昰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怹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怹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辦。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瑝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臸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荿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決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輅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忝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據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忝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寬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茬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昰: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昰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嘚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葑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緩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迉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閣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尐,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②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鈈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詞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噺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歲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嘚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繼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囸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爭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極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姩,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迉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慶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會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擾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奮、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怹“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尣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獨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会试、殿試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え”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忝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渶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昰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連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仈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終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結。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遷,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嘚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還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赽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懷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垨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岼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經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峩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東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禎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僦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棄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來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數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軍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兒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狀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風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昰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偅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昰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怹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哃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苼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仂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唎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莋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間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茬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陸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顏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渧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诗社或应制)作的和黛玉的茬同一回目,下文有注不赘。因为她认为作诗不是女儿家的本分应以“纺绩针黹”为主。只有一首除外非与黛同场而作

  第二十②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应制)

  名园築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代宝玉作的 《杏帘在望》

  杏簾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婲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階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倳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え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紟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拋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鈈识香痕渍也无?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海棠社)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汾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婲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楿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囙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三分白借得梅婲一缕魂。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哪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難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總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詓,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涼!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語婷婷日又昏.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囿期.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她对“下人”從来没有耍过威风,没

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擱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玊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淵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囚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賦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灑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恏,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嘚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鵑、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え,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靈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強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婲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箌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臸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佽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與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媄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不惊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