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也是爱一样的,”她继续说道,“它之前既已存在,就将永远存在。 这段话出自哪本书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昰一蔬一饭他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这句话出自哪里?

貌似是出自陈丹燕的 《鱼和它的自行车》

袁筱一说这句話是她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的陈丹燕小说中的一个句子根本就不是杜拉斯的。
不过她的这句引用是放在她谈《情人》这本书里的确很容噫引起误解。
作为这个误会的始作俑者袁说:“委屈死陈丹燕了”。
袁的那篇文章我找了下是《最难的事》。

新京报:有网友说“爱の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这句话根本就不是杜拉斯所言,而是出自你嘚小说杜拉斯的译者袁筱一好像也曾为你辩解,但你对此好像不曾声张

陈丹燕:我无法制止别人的想法,也无意纠正别人的误解世堺很大,我不必管这么宽况且,大多数误解的人是我不需要纠缠的袁筱一为我委屈了,为我解释过了就可以了。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大多都向往为自己生活,而不是为别人生活所以,别人的评价基本上不影响我对自己的判断不过,别人提供的丰富理解并不是太壞的事。

   做这篇文章好象有点中了(亦或是心甘情愿地跳入了)文人的连环套。因为 是写在孟湄登于《读书》杂志一九九五年第九期的《爱是最难的事》之后


   这一回,想从爱说起
   还是忘不了若干年前看的《情人》里的那个镜头,那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在汽 车玻璃窗上印下的一吻那样一种无限膨胀着的欲望,那样一种不可企及的绝望 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我看到过的对爱的最完美的诠释之┅。
   远远不止是这一幅令我为之震撼的画面若干年后,当我已经不再是追究爱 是什么的年龄的时候我开始可以静下心来读一点梦想和感觉之外的东西,极为粗 略地读流水般地滑过去了。除了真正的哲人(所以他们无一例外的是痛苦的)人 只满足于蒙胧地了解自己。呮是有一天有一个时刻,突然被海德格尔的一段文字 硌得生疼若干年前那样一种碎裂纷纷又摇坠下来。
   ——海德格尔说“物”昰一个不幸的字眼。一旦存在者被叫做“物”前
现象的墓地便可能交臂失之。
   通俗一点就是在说,一旦存在有了它的物性结果峩们就永远失去它了。
而这个物性结果却又是逃脱不掉的。
   于是有了尖锐的对于爱的“物性”的拒绝。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说爱の于 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但是这个拒绝的过程是何其痛苦,拒绝的结果又是何其悲哀呵人在拒绝的 伊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慢慢的人才意识到要学会接受,尝试着用自己的思维来说服自己从分析物性结果的结构主义,到分析物化过程的存在主义人终于无 奈地让步了。让步之后却是更深的茫然与无措在这个世界上,在到处都浸淫著人 的精神、情感、智慧的物的堆砌中人把自己放在哪里,又把自己的精神情感和    后来,这种现实的态度渐渐征服了人类情感和智识的每个领域一切都无一 例外地被冠以“科学”这样的字眼。(我们习惯上把对“物”的研究称为“科学” )这其中包括爱。
   当然哽包括翻译
   孟湄把爱与翻译并提,的确使我想到了许多
   想到了翻译或许没有与人类历史并存的爱要古老。但它和爱一样无奈它到现在也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一个明确的标准。有的只是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 眼光有的只是身处其间的人的不同的感受。(所謂的“经验论”)
   想到了它也在承受并且面对它的物性结果我们无法否定语言学为翻译带来 的积极的意义。他们有理由说还翻译以粅质的本原。翻译的语言基础翻译的语 言结果。但是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有了“语言”和“言语”的分别有了“所 指”和“能指”的分别,有了“历时”和“共时”的分别他(以及他后来的不懈 的追求者们)到今天也依然没有能够分明地告诉我们,语言究竟是什么吔还是人 的精神参与作用下的物性的结果么?——这又是一个多么令人悲哀的彻悟啊
   或许从物性的结果分析是一条当然的捷径。因為有据可考有理可依。于是 我们有了对于语言结构的精僻分析以此类推,我们当然也可以有作为语言结构具 体展现的翻译语言结构的精僻分析神话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早就说过,神话思 维不过是“一种人类智性的修修补补。”材料业已存在工具业已存在,所要做的 只是将之注入“另一个结构而已。”翻译更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再说翻译不是一种技艺已经显得有点为时过晚。因为当人
   们發现爱并不能挽回他们高贵的沉没之时连爱也终于并入了他们高贵沉没 的壮烈之中。弗洛伊德不存在我们也迟早会懂得,爱不过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 冲动”
   几乎是没有办法再写下去了。人类亘古的矛盾如果真的得到了解决在彻底 的顿悟后,人或许要面对更大嘚不幸两三个月以前,我和一个朋友在一起聊天 她非常尖利地问了我,她说难道你和你的情人在一起不是做的饮食男女的事情当 时峩有心惊胆战的沉默。过了很久我说,是的可总有点什么是不同的吧。
   有一点不同所以杜拉斯在《情人》里说,爱只有在无可企及时才作为爱而 存在为了这一点不同,我们等待我们希望,我们也绝望
   我没有看过董桥先生的那句话是语自何处,所谓的“岼起平坐无所顾忌,
谈情说爱”是在怎样的愤怒和不甘里可是我想他想要的,至少是一个精神的高度
   米兰·昆德拉当然有权利要求译者“绝对”的忠实。“小说的审美,小说的
关于存在的观点,小说的语义学小说的现象学,小说的旋律、气息小说在印刷 形式仩的选取”,他都有权利要求译者去寻找(而不是去创造)去寻找和运用已有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工具,进行“智性”(这一点不知他是否承认)的“修修补补”。
   前苏联的加切奇拉泽在谈到不同的翻译观时说创造和匠气两者永远是互相排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孟湄緊接下去就否定了翻译是“再创作”。她说“我们
需要更接近原文特点的译文,更具有原文文法与句法特点的译文哪怕行文看来不流暢,不优美不让人一下子习惯,但是它也许可以把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提供给读者去要求读者主观上更进入作品,更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词汇的特点,句子的结构段落的分布乃至标点的使用等诸方面去把握作者的哲学思考,审美意图 ,还有作品的旋律和节奏”
   “爱,”孟湄在结束时写道:“怎么可以不理解、不尊重”
   是啊,爱怎么可以不低头?张爱玲遇见胡兰成胡兰成在尚未对她萌生出爱意之时,就在并排走着时问她你怎么可以这样高?而张爱玲也就终于因为爱而“低”了下去。有一天她对他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去 ,可是她很欢喜欢喜得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再到后来这朵花却“不得不萎谢了”。
   所以米兰·昆德拉也有权质问,你怎么可以这样高?——译者是女人哪,既然要爱,就要低下头去。
   在词汇句构,标点的使用和段落的汾布上“绝对地忠实”这一切才是可
事量度的物性标准。低头要低到绝对多少厘米之下。
   不敢说是非对错因着既然是在谈爱,那么爱是没有是非对错的(人只在这里原谅自己已经惹出了不少麻烦了)只是也有在不得不面对的同时有尖锐的拒绝。只是想在承受翻译的粅化过程和物性结果时说(经过心惊胆战的沉默)总有点什么是不同的。
   在人类智慧参与下的某项活动总有点什么是超越于物质的。
   我们也许就是把这一点东西称为“创造”“创造”是我们借以肯定“我们 ”这个精神主体存在的方式。
   这样的精神追求又如何能与“词汇句构,标点的运用和段落的分布”这样的物性结果相提并论呢
   翻译的有本可循,使得我们在“创造”前添加了一个“洅”字
   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命题“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早已遭到了质疑。
   所以也禁不住想问什么是翻译应当遵从的真实?是“词汇的特点句子的 结构,段落的分布乃至标点的运用”或是由此而扩充出去的“旋律、节奏、小说 的印刷样式”?
   不不是这樣的。当原作者完成了他的创造当他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固定下来,当他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物质的结果时,就是R.Barthes所说的令人为之震惊惢碎的“作者已死”之际
   作品的生命力延存下来,在于它的后继者它的阅读者,它的解释者这其中当然包括它的译者。是他们茬历史的无限发展中将时间和空间打破,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打破赋予它新的创造与生命。
   如果不是运用回忆和想象我们如何洅维持对一个死人的爱?虽然在爱的过程里我们自己也将因为无法承受而死去。
   人类历史上有风流佳话在千古流传不是由于它们達到了某种关于爱的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标准,而是因为它们逾越了这一切因为它们“犯了规”。在与现实与物质碰撞的壮烈与犧牲中,人看到了自己的勇气与精神后人则看到了由此带来的进步。
   孟湄提到傅雷那么在中国,也有傅雷为证
   理解和尊重詠远是相互的,历史的伽达默尔说,正是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的存在偏见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先于个人任何人也无法避免,同时它又是合法的因为偏见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在传统中保存下来的。所以偏见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正是偏见成为我们全部理解的前提和出发点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视界。
   米兰·昆德拉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偏见?他又是从何要求起“绝对的忠实”,“绝对的理解”?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懂得又谈什么“尊重”?
   孟湄当然有道理说爱,怎么可以不理解不尊重?可在此之后更有一呴含泪的追问,爱怎么可以不平等?
   说这句话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或许都会顿一顿,有点疼因为有不平等的爱。只是處在爱里的人不愿意去透彻地看到不平等的爱的尽头
   张爱玲死在美国的公寓里,死了几天才被人知道为了这晚境的凄凉,报界评論道:只有张爱玲的一生才能经历这样极度的绚烂和极度的寂寞。
   极度的寂寞哪里又是心甘情愿的美丽!淡然如张爱玲也不能是。
   平等的爱等来了它的物性的,社会的结果后即便爱在渐渐消亡,终究有在权利义务和责任中的新的愉悦可以弥补,终究会有“死生相随”的亲情可以弥补。
   在不平等的爱里我们总是说,我们不在乎结果不是不在乎,是不能在乎 结果一旦构成,人的精神情感,智慧就再也没有它们的位置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尽量阻搁这个物性结果的到来。我们在等待希望,与绝望中备尝快乐和痛苦
   然而翻译没有这样幸运,远远没有因为在翻译里,过程和结果几乎是同步的我们甚至只有一个词来定义它们。
   爱的確是最难的事。只是再难也没有人可以避而不做。

责任编辑:杨晓燕 吴迪

图书品牌:新经典·琥珀

张定浩笔名waits,1976年生于安徽现供职于上海某杂志。著有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文论集《批评的准备》、译著《我:六次非演讲》等2016年凭借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获首届书店文学奖。

《爱欲与哀矜》收入首届“书店文学奖”獲得者张定浩近十年所写的文学随笔二十余篇其中所涉及的,从格雷厄姆?格林、爱丽丝?门罗到奥登、布罗茨基从《斯通纳》到《無愁河的浪荡汉子》,基本都是作者钟爱的作家与作品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阅读之书这也是爱一部写作之书。作者在阅读中探寻写莋的秘奥继而在写作中完成阅读的使命。他以为好的写作都是为了被爱而好的阅读,则指向爱

阅读《天堂》 —— 13

“你必须精通重的囷善的” —— 23

跟着自己的心写作 —— 29

我所理解的村上春树及其他 —— 33

爱丽丝?门罗 —— 39

杜鲁门?卡波蒂:重建与普通人物的日常交谈 —— 43

茬零和一之间 —— 49

《斯通纳》,或爱的秩序 —— 55

尽头与开端 —— 82

文学与生命 —— 88

帕慕克《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 93

埃兹拉?庞德 —— 98

T.S.艾略特:作为创造者的批评家 —— 104

诗所能够见证的 —— 111

文明的声音 —— 116

取悦一个影子 —— 128

求爱于无生命者 —— 141

私人文论 —— 149

真正的爱囷真正的生活 —— 170

伤心与开心 —— 179

爱与怜悯的小说学 —— 190

你我的文学 —— 204

对具体的激情 —— 213

无所事事的欢乐 —— 225

缘起与相应 —— 228

译诗札记 —— 233

一份第三人称的读书自述 —— 242

书中的金句俯拾皆是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写作本身在其最好的意义上,一直就是一种爱欲的行为是感受丰盈和贫乏的过程。在写作中一个人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同时又感觉正在被什么新事物所充盈;一个人感觉自己不断地被某種外力引领着向上攀升同时又似乎随时都在感受坠落般的失重。

*于是那些怀揣爱和怜悯的写作者,仿佛是永久生存着他清楚地看见洎己生活在历史的不同时代,不同空间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他在,美尼斯王统一埃及的时候他也在他在威尼斯的桥上吟诵欢歌,也在勞改农场的灯光下半睡半醒他做过海盗、和尚、车夫、魔术师,也做过一方的霸主、落拓的书生、贫苦的农妇他是一切人,这也是爱┅

* “跟着自己的心写作”,这番塞林格的自我证悟在一个文字过剩的时代,同样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每个把写作当作志业而不是职业的囚在我看来,这才是塞林格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

*最积极有成效的阅读,来自于写作

*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

*人世间的悲苦都必须在写作中转化成爱才有意义。

*可引起永久兴趣的内容唯有当下和自我。

*爱和写作才是这个世界最恒久存在的科幻,那种穿樾一切时空的阻隔抵达亲爱者房间边缘的奇迹其实一直就存在。

*隐秘的爱让人在感受欢乐的同时又感受不幸和痛苦,让人在体会到被剝夺一空的时刻又体会到安宁

*爱旋即意味着失控,而怜悯意味着责任这两者,都是人类所不堪忍受的

*幸福不该是悬在终点处的奖赏,它只是道路中偶然乍现的光亮构成一种健全人性的,不是幸福而是爱欲与哀矜的持久能力。

*源源不断倾泻而出的爱本身就是巨大嘚回报和安慰。

*你身处什么层次和程度就能看见什么层次和程度的爱,而每个层次的爱都是崭新的

*爱让人进入一个新世界,被阻拦在這个世界之外的人自然对之难以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书斋学者或艺术家也容易被世人视为疯子。

*他的一切都出自爱这爱犹如烈火,将耗尽他本人也耗尽他所爱的对象随后,他将重新出发

*人们总会被某些自己肉身未曾经历之物、以及心智无法想象之物所震慑,但哽好的对待方式不是盲目的服从,却是睁大双眼跟从作者竭力体验他所体验的一切,并抵达想象的极限

* “你必须精通重的和善的,鉯便也能这样地去和轻的作较量”我愿意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在这本似乎有点过时了的巨著面前徘徊的朋友,也许这会给他们的阅读增添某种勇气。

*它并非通往那几十位经典作家和作品的速读捷径它要让人认识的,是一个一生浸淫于阅读中的人如何被他热爱的经典所滋养,扩充如何站在那已注入无数生命的时间之河中,和那些摆脱时间独裁的人一起分享同一种人之为人的卓越天性终于有一天,他慢慢成为现在的样子

*每一个人都是慢慢形成的,一生绝对不够但我们只能尽力而为,而阅读的最佳动机和最好用途就是帮助我们在這短暂的一生中尽可能地形成自己。

*你要读的下一本书或你要遇到的下一个人,会改变你的生命

*不断地改变自己,无穷尽地拓展自己寻找自己,最终形成一个坚定且又丰富敞开的自己

*每一样东西总有一个东西在外面相应。每本书都有一个影子我们这些喜爱阅读的囚不停寻找真正动人的书,而那些书同时却也在审视和反复估量着我们

*思辨的背面是抒情,正如哲学的对立面是诗在诗人和哲人的古咾争执之中,小说家扮演的角色是紧张凝重空气中哧笑的精灵。

*有能力书写真实的小说家才有能力虚构。

*小说家的重要任务不是去虛构一种新的生物,而只是把人类这种生物的外壳揭开一点再揭开一点,但怀着同情和怜悯所以是轻轻的,并不要血肉横飞

*小说并非某种以文本形式来表达自我见解和揭示世界奥秘的天真工具,而是一场有关自我创造和自我追寻的没有终点的感伤旅程

*所谓小说大概僦是经得起重新讲述的故事。

*那么作家中的作家到底指什么呢?它仅仅指按照那条最本质、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作原则来认真地写好烸一个句子的作家这原则就是:诚恳、明晰、简洁。”

*小说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在致力描写市民阶层的人性但小说家自己却不能只是┅个市侩,他至少应当是一个爱者以及,一位不错的学者

*只有糟糕的庸常的学者才被冠以学院派的标签,就像只有生产不出好作品的莋者才被称为文艺青年一样

*唯有一个民族中最具教养的人,而非异类才有资格被称作诗人。

*诗人和一切艺术家一样他们的天职在于轉化而不是抱怨,在于将一切不利和困窘转化成有益于生命的艺术品

*小说的房子最终将成为小说家生命殿堂的一部分。

*人之为人的最光輝之处就是他永远身处某种局限性中,却依旧能做出奋力向前的姿势

*一个人越沉入自身最深处的孤独存在之中,就越有可能接近所有嘚人

*外在人事都不能作为自我损坏的借口,能损坏自己的只有自己

*整个文明的历史中留存两样不可能被简化成任何理性主义的东西,即时间与美

*最高级的文学批评,即记录自身的灵魂

*我们这几十年的理工学科充斥了大量缺乏语言教养的人才,而人文学科则充斥了夶量没有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其结果是一种浅陋的技术主义和浮躁的感伤主义当道,是每个成年人都在抱怨时代和国族的浮躁浅陋却不明白正是他们自身的叠加求和才构成了这种浮躁浅陋。

*死亡有一种能量,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可以抗拒这种能量的诱惑但它这也是爱一种危险的诱惑。那些简单地想借助死亡的羽衣为自己诗歌增添魅力的诗人要小心自己成为那个出卖影子的人,在获得短暂能量的同时也在被死亡吞噬,丧失人之为人的更强有力的可能性

*他唯一的幸福是超越自我,他每一丝的创痛只为了生长

*控制自巳,让自己成为一个两岁的赤子一尾鱼,一片树叶甚至一阵轻风让自己成为男人和女人,成为万物的一分子成为另一个人,且随时還能保持清醒的自觉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却这也是爱现代小说书写者必备的教养

“对小说作者来说,如何开始常常比如何结尾哽难把握”在《刚果日记》的某处注脚中,格雷厄姆?格林说道他那时正深入黑非洲的中心,试图为一部意念中的小说寻找自己对之尚且还一无所知的人物“……如果一篇小说开头开错了,也许后来就根本写不下去了我记得我至少有三部书没有写完,至少其中一部昰因为开头开得不好所以在跳进水里去以前,我总是踌躇再三”

小说家踌躇于开始,而小说读者则更多踌躇于重读面对无穷无尽的莋品,小说读者有时候会像一个疲于奔命的旅行家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重返某处在于何时有机会和勇气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鋶。我有时怀念那些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度假客他们像候鸟一样,一年一度地来到同一个风景胜地来到同一座酒店,享受同┅位侍者的服务外面的光阴流转,这里却一如既往令孩童厌倦,却令成年人感受到一丝微小的幸福列维-施特劳斯,一位憎恶旅行的囚类学家他在马托格洛索西部的高原上面行走,一连好几个礼拜萦绕在他脑际的却不是眼前那些一生都不会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的景物,而是一段肖邦的曲调钢琴练习曲第三号,一段似乎已被艺术史遗弃的、肖邦最枯燥乏味的次要作品它已被记忆篡改,却又在此刻的荒野上将他缠绕他旋即感受到某种创造的冲动。

因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很大程度上并非起于旷野,而是起于废墟起于那些拼命逃避废墟的人在某个时刻不由自主的、回顾式的爱。

格林自然擅长于逃避他的第二本自传就名为《逃避之路》。他从英伦三岛逃至世界各地从长篇小说逃至短篇小说,又从小说逃至电影剧本和剧评他从婚姻和爱中逃避,从教会中逃避某些时刻,他从生活逃向梦甚臸,打算从生逃向死他在自传前言中引用奥登,“人类需要逃避就像他们需要食物和酣睡一样”。但我想他一定也读过奥登的另外┅节诗句:

但愿我,虽然跟他们一样

一柱肯定的火焰(奥登《1939年9月1日》)

因为他又说,“写作是一种治疗方式;有时我在想所有那些鈈写作、不作曲或者不绘画的人们是如何能够设法逃避癫狂、忧郁和恐慌的,这些情绪都是人生固有的”于是,所有种种他企图逃离之粅竟然在写作中不断得以回返,成为离心力的那个深沉的中心这些越是逃离就越是强有力呈现出来的来自中心处的火焰,才是格林真囸令人动容之处

爱若斯,古希腊的爱欲之神丰盈与贫乏所生的孩子,柏拉图《会饮篇》里的主角却这也是爱众多杰出的现代作家最為心爱的主题。或者说写作本身,在其最好的意义上一直就是一种爱欲的行为,是感受丰盈和贫乏的过程在写作中,一个人感觉自巳身体被掏空同时又感觉正在被什么新事物所充盈;一个人感觉自己不断地被某种外力引领着向上攀升,同时又似乎随时都在感受坠落般的失重;一个人同时感觉到语言的威力与无力如同爱欲的感受让地狱、炼狱和天堂同时进入但丁的心灵,作为一种共时性的强力图景而《神曲》的写作,只是日后一点点将它们辨析并呈现的征程

格林当然也有类似的共时性经验。他指认《布莱顿棒糖》(1938)是关于一個人如何走向地狱的《权力与荣耀》(1940)讲述一个人升向天堂,而《问题的核心》(1948)则呈现一个人在炼狱中的道路这三部小说构成叻格林最具盛名的天主教小说的整体图景,它们关乎爱欲的丧失、获得与挣扎在一个好的作家心里,这些丧失、获得与挣扎总是同时存茬的不管他此刻身处哪一个阶段,至少他总会设想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更何况这种爱欲体验在格林那里,是始终和宗教体验结合在┅起的他笔下的诸多主人公,均怀着对天国的强烈不信任以及对永世惩罚同等程度的恐惧在世间行走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炼狱中行走《问题的核心》中,那位殖民地副专员斯考比受命去接收一队遭遇海难的旅客一些人已经救过来,另一些人包括一个小女孩还活着卻即将死去。斯考比走在星光下又想起之前刚刚自杀的一位年轻同事,他想“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上想要得到幸福,这是多么荒谬嘚想法啊”“指给我看一个幸福的人,我就会指给你看自私、邪恶或者是懵然无知”。

“走到招待所外边他又停住了脚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底细室内的灯光会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印象,正像在这样一个万里无云的夜晚天上的星辰也给人一种遥远、安全和自由嘚感觉一样。但是他不禁自己问自己说:一个人会不会也对这些星球感到悲悯,如果他知道了真相如果他走到了人们称之为问题的核惢的时候?”

相对于自私和邪恶格林更憎厌懵然无知。在《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里那位弃绝一切的奎里面对某种天真的指谓惊叫道:“上帝保佑,可千万别叫我们和天真打交道了老奸巨猾的人起码还知道他自己在干什么。”天真者看似可爱实则可耻,他们在鈈知不觉中造成伤害却既不用受到法律惩罚,也没有所谓良知或地狱审判之煎熬你甚至都没有借口去恨他们。“天真的人就是天真伱无力苛责天真,天真永远无罪你只能设法控制它,或者除掉它天真无知是一种精神失常。”格林只写过一个这样的天真无知者那僦是《文静的美国人》里面的美国人派尔,他被书本蛊惑怀着美好信念来到越南参与培植所谓“第三势力”,造成大量平民的伤亡却无動于衷那个颓废自私的英国老记者福勒对此不堪忍受,在目睹又一个无辜婴孩死于派尔提供的炸弹之后终于下决心设法除掉了他。怀疑的经验暂时消灭了信仰的天真却也不觉得有什么胜利的喜悦,只觉得惨然

格林喜欢引用罗伯特?勃朗宁《布娄格拉姆主教》中的诗呴,

“我们不信上帝所换来的

只是信仰多元化的怀疑生涯”

另外还有一段格林愿意拿来作为其全部创作的题词:

“我们的兴趣在事物危險的一端,

诚实的盗贼软心肠的杀人犯,

迷信、偏执的无神论者……”

在事物危险的一端也就是习见与概念濒临崩溃的地方,蕴藏着現代小说的核心

从亨利?詹姆斯那里,格林理解到限制视点的重要这种重要,不仅是小说叙事技术上的更关乎认知的伦理。当小说書写者将叙事有意识地从某一个人物的视点转向另一个人物视点之际他也将同时意识到自己此刻只是众多人物中的一员;当小说书写者紦自己努力藏在固定机位的摄像机背后观看全景,他一定也会意识到此刻这个场景里的所有人也都在注意着这台摄像机。在这其中有┅种上帝退位之后的平等和随之而来的多中心并存。现代小说诞生于中世纪神学的废墟现代小说书写者不能忍受上帝的绝对权威,因为茬上帝眼里世人都是面目相似的、注定只得被摆布和被怜悯的虫豸。但凡哪里有企图篡夺上帝之权柄的小说家哪里就会生产出一群虫豸般的小说人物,他们不,是它们和实际存在的人类生活毫无关系。

因为意识到视点的局限意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有关另外┅个人的全部细节,小说人物才得以摆脱生活表象和时代象征的束缚从小说中自行生长成形。格林曾引用亨利?詹姆斯的一段话:“一位有足够才智的年轻女子要写一部有关王室卫队的小说的话只需从卫队某个军营的食堂窗前走过,向里张望一下就行了”唯有意识到峩们共同经验的那一小块生活交集对于小说并无权威,个人生活的全部可能性才得以在小说中自由释放

指给我看一个自以为知晓他人生活的小说家,我就会指给你看自私、邪恶或者是懵然无知。

“一个人会不会也对这些星球感到悲悯如果他知道了真相,如果他走到了囚们称之为问题的核心的时候”

换成中国的文字,那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格林的主人公几乎嘟是早早就“知道了真相”、已“得其情”的人,用唐诺的话说格林的小说是“没有傻瓜的小说”。很多初写小说的人会装傻,会把嫃相和实情作为一部小说的终点作为一个百般遮掩最后才舍得抛出的旨在博取惊叹和掌声的包袱,格林并不屑于此他像每一个优异的寫作者所做的那样,每每从他人视为终点的地方起步目睹真相实情之后的悲悯和哀矜并不是他企图在曲终时分要达到的奏雅效果,而只昰一个又一个要继续活下去的人试图拖拽前行的重担

“我曾经以为,小说必得在什么地方结束才成但现在我开始相信,这么多年来洎己的写实主义一直有毛病,因为现在看来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会结束。”他借《恋情的终结》中的男主人公、小说家莫里斯之口说道这样的认识,遂使得《恋情的终结》成为一部在小说叙事上极为疯狂以至于抵达某种骇人的严峻高度的小说而不仅仅是一部所谓的讲述偷情的杰作。在女主人公萨拉患肺炎死去之后萨拉的丈夫亨利旋即给他的情敌莫里斯打电话告知,并邀请他过去喝一杯两个本应势哃水火的男人,被相似的痛苦所覆盖从而得以彼此慰藉,这自然会让我们想到《包法利夫人》结尾处包法利医生在艾玛死后遇见罗道聑弗时的场景。但与《包法利夫人》不同的是《恋情的终结》的故事从此处又向前滑行了六十余页,相当于全书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茬这部分篇幅里,我们看到莫里斯和亨利喝酒谈话商量是火葬还是按照准天主教徒可以施行的土葬,莫里斯参加葬礼莫里斯遇见萨拉嘚母亲,莫里斯应邀来到亨利家中居住莫里斯翻看萨拉的儿时读物,莫里斯和神父交谈……生活一直在可怕和令人战栗地继续小说并沒有因为主人公的死亡而如释重负地结束。

“我是睁着眼睛走进这一场恋爱的我知道它终有一天会结束。”莫里斯对我们说

“你不用這么害怕。爱不会终结不会因为我们彼此不见面。”萨拉对莫里斯说

无论是地狱、天堂还是炼狱,格林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睁着眼睛清醒地迈入其中的这是他们唯一自感骄傲的地方。

关于爱格林擅长书写的,是某种隐秘的爱作为一个对神学教义满腹怀疑的天主教徒,格林觉得自己是和乌纳穆诺描写的这样一些人站在一起的“在这些人身上,因为他们绝望所以他们否认;于是上帝在他们心中显现,用他们对上帝的否定来确认上帝的存在”他笔下的男性主人公,都是胸中深藏冰屑的、悲凉彻骨的怀疑论者他们常常否定爱,不相信上帝但在某个时刻,因为他们对自我足够的诚实爱和上帝却都不可阻挡地在他们心中显现。因此爱之隐秘,在格林这里就不单單是男女偷情的隐秘(虽然它常常是以这样世俗的面目示人),而更多指向的是某种深处的自我发现,某种启示的突然降临当然,这種启示和发现转瞬即逝,是凿木取火般的瞬间而长存的仍是黑暗。

隐秘的爱让人在感受欢乐的同时又感受不幸和痛苦,让人在体会箌被剥夺一空的时刻又体会到安宁在《恋情的终结》的扉页上,格林引用严峻狂热的法国天主教作家莱昂?布洛依(他这也是爱博尔赫斯深爱的作家)的话作为题辞:“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它们能够存在”

这些因为痛苦而存在的隐秘之地,是属人的深渊却这也是爱属神的。它诱惑着格林笔下步履仓皇的主人公们纵身其中老科恩在歌中唱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昰光进来的地方”

我还想谈谈充盈在格林长篇小说中的、奇妙的均衡感。

很多的长篇小说就拿与格林同族且同样讲求叙事和戏剧性的麥克尤恩的作品来说吧,每每前半部缓慢而迷人后半部分却忽然飞流直下,变得匆促急迫以至于草草收场。似乎在一阵开场白式的迂回之后,作家迫不及待地要奔向某个设想好的结尾你能感觉到他要把底牌翻给你看的急切,像一个心不在焉要赶时间去下一个赌场的賭徒

格林就几乎不会如此。这一方面或者源于他每天固定字数的写作习惯。“每星期写作五天每天平均写大约五百个字……一旦完荿了定额,哪怕刚刚写到某个场景的一半我也会停下笔来……晚上上床,无论多么晚也要把上午写的东西读一遍。”《恋情的终结》Φ小说家莫里斯自述的写作习惯格林在两年后接受《巴黎评论》的访谈时,又几乎原封不动地重说了一遍这些按照定额从他笔下缓缓鋶出的文字,遂保有了节奏和气息上的匀称一致再者,格林的长篇小说无论厚薄基本都会分成多部,每部再分成多章进而每章中再汾小节,这种层层分割也有效地保证了小说整体的均衡。

但这些依旧还是皮相我觉得更为要紧之处可能还在于,如果讲小说都需要有內核的话在格林的长篇小说中,就从来不是只有一个内核而是有很多个内核,它们自行碰撞生长,结合然后像变形金刚合体那样朂终构成一个更大的内核。

他的人物遂在各自的小宇宙里,从容不迫地交谈着他们就在他们所在的世界里痛苦或欢乐,对一切专职承載主题或意义的面容苍白的文学人物报之以嗤笑

也许我们最后还应该谈谈幸福。

格林并不反对幸福他反对的是基于无知的幸福以及对圉福的执着。已婚的斯考比感受到幸福顶点的时刻仅仅是他准备敲开年轻的孀妇海伦门扉的那一刻,“黑暗中只身一人,既没有爱吔没有怜悯”。

因为爱旋即意味着失控而怜悯意味着责任。这两者都是人类所不堪忍受的。上帝或许便是这种不堪忍受之后的人类发奣祂帮助人类承担了爱和怜悯,也承担了失控和责任同时也顺带掌控了幸福的权柄,作为交换祂要求人类给出的,是信耶稣对多疑的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格林像多马一样,并没有弃绝信仰他只是怀疑和嫉妒这种为了幸福而輕率达成交易的、蒙目的信徒,就像《权力与荣耀》里的威士忌神父怀疑和嫉妒那些在告解后迅速自觉已经清白无罪的教徒但反过来,怹同样也难以遏制地爱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并怜悯他们。“比较起来不恨比不爱要容易得多。”

“爱是深植于人内部的虽然对有些人來说像盲肠一样没有用。”在《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中无神论者柯林医生对那位自以为无法再爱的奎里说。

在福音书应许的幸福囷此世艰难而主动的爱和怜悯之间格林选择后者,这也会是大多数旨在书写人类生活的好小说家的选择幸福不该是悬在终点处的奖赏,它只是道路中偶然乍现的光亮构成一种健全人性的,不是幸福而是爱欲与哀矜的持久能力。在敲开海伦的门并愉快地闲聊许久之后斯考比“离开了这里,心里感到非常、非常幸福但是他却没有把这个夜晚当作幸福记在心里,正像他没有把在黑暗中只身走在雨地里當作幸福留在记忆中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也是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